高一历史题及解析范文
时间:2023-08-18 17:48: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一历史题及解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实施细节护理;提高护理满意度;急诊患者
急诊患者发病急,病情严重,需迅速抢救,并配合有效的临床护理干预,以改善预后[1]。本次研究就实施细节护理对提高急诊患者护理满意度展开探讨,现回顾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急诊患者400例,时间为2013年2月~2015年3月,依据病床编码随机分组,随机方法分组(传统组200例,细节组200例)。200例传统组患者中:男患者和女患者各为120例和80例;年龄18~83岁,中位岁数为(43.19±8.12)岁; 200例细节组患者中:男患者和女患者各为123例和77例;年龄16~86岁,中位岁数为(43.67±8.16)岁;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的年龄、男患者和女患者比例基线资料具有良好可比性,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传统组实施传统急诊急救护理,配合急救医生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细节组实施细节急诊急救护理干预。具体措施为:①病房人员、家属和急诊护送人员共同签署知情同意书,确认病情、患者一般资料和接收时间、治疗方案等,确认后分家属、病房和急诊科保存[2]。②心理干预。急诊患者发病骤然,生命安危仍是未知数,因此常伴随紧张、不安、绝望等心态,因此入院后对清醒患者需通过积极沟通,实施心理干预,有效驱逐不良情绪,给患者鼓励和打气加油,说明积极配合可有效改善预后,让患者在较为放松的状态下接受抢救工作。③对于高龄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需同时加强合并症的干预,积极控制血糖和血压,避免引发各种不良事件。④在急救时需备好手术用品和其他急救物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轻柔,避免加重对患者的刺激。急诊室温湿度应调节适当,确保患者舒适,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加速机体恶化程度。细微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耐心倾听主诉,对输液者观察有无肿胀,输液速度是否过快或过慢,对患者说明输液应注意的事项以及舒适指导,各种护理操作中应加强对患者的保护,减少暴露时间。加强对患者不良反应的观察,对于出现异常现象的需及时汇报医生。⑤所有操作中,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并实施三查七对,注重细节护理,避免出现差错。⑥抢救工作中需有条不紊、冷静沉着,并跟家属说明抢救措施和目的,确保得到家属的信任和配合,有效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3]。
1.3指标观察 满意度调查表为出院前发放给患者填写,调查表满分为100分,得分≥90分者认为满意度高,70~89分者认为满意度中,
1.4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护理满意度属于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经护理干预后,细节组护理满意度高于传统组,差异显著,P
3讨论
细节护理是从护理工作中的细微之处出发,全面、更细致对患者开展护理工作,确保不出现护理漏洞和死角,其要求护理人员有更高的综合素质和细心的品质,并在护理前通过周全护理计划的制定和检查,确保护理工作妥善实施[5,6]。
对急诊患者来说,其病情危重,在急救抢救时,细节护理的实施可更好促进抢救效果的提高,为患者争取生命争分夺秒,可最大程度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减少不良应激、减少危险因素,改善患者预后。而满意度是评价护理措施实施效果的基本和良好指标之一[7],满意度高意味着患者对护理工作认可度高,对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基本操作、文书书写、急救技能等有较高的评价,患者满意度提高也代表着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更为信任,在护理中更加配合,可有效规避差错和危险因素,从而也对医疗纠纷的减少有推动作用[8]。
本研究中传统组急诊患者实施传统急诊急救护理,与实施细节急诊急救护理的细节组患者进行对比,发现细节组护理满意度高于传统组,提示针对急诊患者,运用细节急诊急救护理,可显著提升患者满意度,对医患纠纷的有效规避有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蒋月花.实施细节护理对提高急诊内科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2):105-108.
[2]罗灵芝.实施细节护理对提高急诊内科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探讨[J].延边医学,2015,20(14):170,171.
[3]张丹.实施细节护理对提高急诊内科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探讨[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5,17(3):411-412.
[4]吴海霞.细节护理对提高急诊内科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效果[J].中国卫生产业,2014,22(32):111-112,117.
[5]彭晋红.细节护理模式在急诊胃出血患者中的实施效果探讨[J].现代养生,2014,15(10):212,213.
[6]张.细节护理在急诊胃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7):154-155.
篇2
没有好的高一,必然没有好的高考;没有高一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就没有高三的从容自信!所以,高一的时候就要开始认真的学习了,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一历史的逆向思维学习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一历史的逆向思维学习方法一、换位思考
所谓换位思考,就是将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正反两方面的特征全部或部分换位后进行思考。我们以学习美国内战为例。美国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美国独立后南北双方两种不同经济制度的矛盾。我们将南北双方换位,进行逆向设问:假如南方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北方是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那么南方能否允许北方奴隶的存在?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需要市场、原料和自由劳动力,此其一。其二,北方取胜的主要原因是实力强大和人民支持。我们仍将南北双方换位后进行逆向设问:假如北方弱小、南方强大,那么北方还会取胜吗?答案仍然是肯定的,只是情况要更复杂,更因难些。因为资本主义经济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北方取胜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进而,我们还可以得出更深一层次的结论:任何逆历史潮流而动者,任何背离民心者,都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由上可知,凡是涉及历史事件双方的结论,以及对历史现象的必然性或偶然性的解析,我们都可以进行换位思考。同学们不妨多尝试一下,一定会有不少意外的收获。
二、换角度思考
换角度思考是指我们对历史事物在从常规的、角度思考之后,另辟蹊径从其他角度去思考。这既有利于探索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发生的多种因素,又符合历史创新思维的多维性特征。我们以学习隋朝的大运河为例。对大运河的开凿,常规思维一般从两个角度思考:一是它加强了南北交通,巩固了隋朝对全国的统治,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的繁荣;二是它劳民伤财,地方官吏乘机勒索百姓,造成民怨沸腾,加上隋炀帝本人极尽奢华,政治腐败,最终导致隋朝灭亡。我们换角度设问:工程如此巨大,无疑要耗费巨额的财力和物力,假如随朝经济凋敝,国力贫弱,那么能凿成这条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吗?当然是不可能的。这就从反而证实了教材上的结论:隋朝经济繁荣。还有,在长达四五千里的复杂地理和水文环境下,巧妙借用天然河道和古运河通道,这不正好反映了那时的水利勘测和工程设计的高超水平,从而证明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巨大创造力吗?这一点也是教材上所没有的,但又是非常值得玩味的。
三、发散性逆向思考
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由一点到多点,由点及面,由此及彼,进行多向思维。而发散性逆向思考就是常规思维的发散性思考。它可以强化我们对某些知识点的认识、理解和记忆。我们再以学习淝水之战为例。淝水之战是经历了长期的分裂后,由前秦发动的统一战争。按照常规思维,大凡统一战争都是顺应了民心的,因为人民都厌恶战争,都渴望统一、安定、和平的生活环境,所以它应该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可是前秦发动的统一战争为什么却遭到了人民的反对、不得民心呢?(这是前秦失败的根本原因)我们进行发散性逆向设问:人民为什么会反对统一战争呢?从前秦军队中士兵的构成来看,士兵大多是各族人民中强征而来的,他们受尽了民族压迫之苦,强烈地渴望摆脱前秦的统治。因而可以判断:人民决不是反对国家统一,而是反对由前秦来号令统一。民族矛盾的尖锐,使前秦并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当然也还有其他的原因,如秦军的指挥者在战术上失当,作为统帅,苻坚骄傲轻敌;秦军缺乏训练,战斗力不强等。我们继续作发散性逆向思考;根据当时的形势,从前秦的对手东晋入手,又可得出前秦失败的另一个原因,那就是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相对稳定,有抵御外敌入侵的能力。这样,前秦失败的原因就可总结出这五条来。同学们可联系所学史实来思考。
高中历史复习方法一、高中历史知识模块化、体系化,纵横相连,收放自如不妨尝试通过列表的形式,将高中历史三本必修和三本选修的全部知识(以目录为单位)罗列在一张以中国、外国为横轴,古代、近代、现代为纵轴,以政治、经济、文化为副轴的平面三维复式表(详见笔记篇历史部分的相关内容)。
二、多练选择,揣摩出题意图,靠近试题思路上面已经说到,近两年高考历史的考察方式是“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抽血式巡查。
三、规范答题,少说废话高中历史的二卷解答题与地理、政治还略有不同,大多是材料解析题。材料解析题主要考察考生的信息提取能力,要求我们能够全面、准确、精炼地提取信息,并尽量简练、规范地表述。
高中历史知识点整理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便是高中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规律。生产力就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改造自然和影响自然并使之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这是高中历史唯物主义的又一基本规律。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经济基础。社会上层建筑指的就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思想、观点,以及相应的制度、设施和组织的复杂体系。社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着很大的反作用。适应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落后的或超前的社会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第三、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个人在社会中是比较渺小的,只有当个人结合成群体,才能真正地发挥出社会主体的重大作用。即使是杰出人物,他们的作用再伟大,也只反映群众要求,依靠群众力量的基础上,才能对社会历史发挥一定的影响。
篇3
榕江县第三高级中学 龙胜金
(2018年11月26日)
长期以来,由于学校、社会及家长对历史学科的偏见,引发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不重视。尤其,近几年中考考查或只考政、史、地合卷,更引发了学校、教师及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偏见,由此对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考能力考查要求日渐扎实的压力下,如何较好地处理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是摆在每一位高中历史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鉴于此,结合近年来高一新教材历史教学的教改实践,笔者就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粗浅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以兴趣引路,并适当进行能力渗透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一学生正处在思想和心理从感性到理性过渡期、转型期的开端,在能力要求急剧攀高、理性思维显著增强的高一历史的学习中,如果老师把指导高考备考中的哪一套思维习惯和教学模式不自觉地用到高一阶段,板着面孔教书,这必将使学生望而生畏,知难而退,从而产生强烈的厌倦和挫折心理,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其实,新编教材丰富的人文知识和历史课堂开放的结构,包含着大量有趣味的因素和激起兴趣的契机。笔者在实践中主要从这样三个途径改进教学:其一,在教材与学生已学知识的联系中录找“切口”。例如,汉唐丝绸之路的历史,中国四大发明的西传、元朝时马可波罗的东来等等,都是学生在初中历史和课外阅读中耳熟能详的人和事,本身具有趣味性。其二,在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发掘“热点”。历史学鉴古知今的本质目的和人类生活古今相联的客观规律都赋予历史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挖掘出它们,往往会成为课堂教学生动起来并深入进去的“热点”。例如当今我国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和谐相处,这与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孔子、孟子和政治家唐太宗等人的主张不谋而合。一旧一新,二者相联,便会引起学生积极的关注和思考。其三,在教材与学生个人思想的联系上钉上“扣子”。高一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之中,他们有自己的情感天空,而历史学科中很多人和事都与他们的心灵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老师要善于在二者间钉上“扣子”。例如: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政治家、军事家、革命家等英雄人物,与中国古代史上的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等历史名人,他们的事迹和业绩饱含催人奋进的内涵。这不仅给爱国主义、世界观、人生理想等思想教育内容注入鲜活的生命力和切实的说服力;同时也能扣住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理清教材内容主线,构建学科知识体系
高一新学期开学伊始是学习高中历史新教材必修课的政治文明历程,当中有很多知识,学生在初中就接触过。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与高一新教材的基础知识衔接理顺。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基本能力,切实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系统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所以,要培养能力,就必须把学生从死记硬背的独木桥引上理解记忆和灵活运用的阳光道,并做到在识记上融会贯通,在运用上触类旁通。对于高一新生来说,教材内容看来是支离破碎的,只不过按时间顺序进行了编排,这种误识无疑是学习的最大障碍。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编织一张知识的“网”。首先,在章节内部理出清晰的“目”,这就是教学常规最基本的要求。初中历史教材比较注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故事性,以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在青少年可塑性较强的高一年级,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矫正学生的心理偏差,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使高一年级成为学生人生中一个新的健康完美的起点。其次,给章节一个准确的“定位”,即阐释清楚每一个章节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如,在学习高中政治文明历程的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的一课中,可先用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在初中历史课学习的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以及相关的故事。在学生回答出春秋五霸和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知识后,再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第一部分——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这样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又衔接理顺了新旧知识。
三、强化课堂内外训练,培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4
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区域经济-人口分布协调偏离指数(HD)是评价区域经济规模与人口规模协调度的指标之一。HD的值越大,表明区域的经济-人口分布越不协调。当HD
1.1953年—2017年中国区域经济—人口分布协调偏离指数(HD)的总体趋势是( )
A.变化平稳
B.持续下降
C.波动上升
D.先上升,后波动下降
2.2000年到2017年间( )
A.中国区域经济—人口规模的协调性与城镇化发展呈正相关
B.全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城镇规模不断缩小
C.中国区域经济—人口分布处在协调状态
D.中国区域经济—人口规模协调程度不断下降
人口密度是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我国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高原相邻,但人口密度差别很大。下图示意该区域人口密度。据此完成下题。
3.导致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两地合理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科技水平
B.消费水平
C.水资源
D.对外开放程度
4.据材料推测鄂尔多斯高原( )
A.自然条件优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大
B.人口密度较大,环境问题突出
C.通过增加耕地,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D.应大规模开矿,吸引人口迁入
我国西藏地区人口密度大约为2人/km2,而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密度大约为500人/km2,完成下题。
5.造成西藏与长江三角洲人口密度差异巨大的主要自然因素有( )
A.地形、气候
B.地形、矿产
C.植被、水源
D.植被、土壤
6.下列措施中,可以合理提高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是( )
A.扩大耕地面积
B.大规模建设新城市
C.提高科技水平
D.大规模开发矿产资源
下图示意世界人口比例随海拔变化统计。据此完成下题。
7.据图推测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水资源
D.土壤
8.东非高原上1000—2000米处人口较稠密,其主要自然原因是( )
A.地势较高,便于防御
B.气候凉爽,利于排水
C.开发历史悠久
D.交通便利
9.2022年第二十二届世界杯足球赛将在卡塔尔进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卡塔尔国土面积约1.15万平方公里,2020年人口约为276万人,其中外籍劳务人口约占全国的80%以上,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目前卡塔尔除了大部分海产品外,粮食、蔬菜、水果、肉蛋奶等农产品主要依靠进口。
材料二:卡塔尔拥有相当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是目前世界人均年收入最高的国家之一,优越的条件吸引了很多国际知名企业和科研人员前往卡塔尔发展,卡塔尔的海水淡化技术等少数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卡塔尔也通过举办各类体育赛事等活动,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
材料三:卡塔尔采珠业有40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30年代前,采珠业一直是卡塔尔的主要产业,今天,富裕起来的卡塔尔人依然保存着这一历史记忆,珍珠也是卡塔尔人情感中永恒的依恋。
(1)写出卡塔尔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并简析卡塔尔人口主要分布在沿海的原因。
(2)计算2020年卡塔尔的人口密度,并从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角度评价卡塔尔的人口容量是否合理。
(3)请从三大产业角度,简析卡塔尔重振珍珠产业可以采取的措施。
10.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城市人口容量应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总量相适应。有人根据上海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总量,估算出2010年、2020年和2030年上海常住人口容量(见下表)。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的加速,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已达2301.91万人,超过估算的人口容量。
上海市人口容量估算表/万人
2010年
2020年
2030年
水资源限制的人口容量
1535.95
1705.68
1894.17
经济发展限制的人口容量
1460.99
1543.03
1596.84
综合常住人口容量
1788.5~1870
1841.5~1935
1894.5~2000
(1)读图甲,估算2010年上海的人口三个年龄段(0-14岁、15-64岁和65岁以上)年龄构成,并判断上海的人口年龄构成特征。
(2)根据上海2010年人口年龄构成,说明上海劳动人口数量特点,并分析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3)随着城市的发展,上海人口在地域分布上也有较大的变化。读图乙,描述1990年到2008年上海常住人口在不同区域的变化特征。
(4)结合影响人口容量因素的知识,从水资源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分析上海今后提升人口容量可以采取的措施。
答案以及解析
答案:1.D; 2.A
解析:1.据图可知,中国区域经济—人口分布协调偏离指数(HD)从1953年到1960年处于上升状态,并达到最高值,之后一直到2017年呈波动下降趋势,故D正确。
2.据图可知,2000年~2017年间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经济—人口分布协调偏离指数(HD)不断下降,说明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区域的经济—人口分布协调程度上升,中国区域经济—人口规模的协调性与城镇化发展呈正相关,故A正确;
图中曲线显示的是区域经济—人口分布协调偏离指数(HD)不断下降,说明中国区域经济—人口分布协调程度上升,故D错误;
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城镇规模不断扩大,故B错误;
据材料可知,当HD0.4,说明中国区域经济—人口分布仍处在不协调状态,故C错误。
答案:3.C;4.B
解析:3.据图可知黄土高原合理人口密度较大,鄂尔多斯高原合理人口密度较小。两地的科技水平、消费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相差不大,故ABD错误;图中显示,鄂尔多斯高原沙漠广布,水资源更少,而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且支流较多,水资源较多,这会导致黄土高原合理人口密度大于鄂尔多斯高原,故C正确。故本题选C。
4.据图可知,鄂尔多斯高原沙漠广布,水资源缺乏,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小,故A错误;据图可知,鄂尔多斯实际人口密度是合理人口密度的将近5倍,人口密度较大,环境问题突出,故B正确;鄂尔多斯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水资源,所以增加耕地,是不能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故C错误;鄂尔多斯高原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小,若大规模开矿,吸引人口迁入,会加剧当地水资源的紧张,故D错误。故本题选B。
答案:5.A; 6.C
解析:5.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环境因素有三个方面,分别是地形、海拔、地势起伏和坡向;气候、光热和水分条件;水体、土壤和矿产资源等。西藏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气候条件差,自然条件较差,人口密度小;长江三角洲为平原地形、亚热带季风气候,自然条件优越,适于人类居住与生产,人口密度大。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6.大规模城市建设和大规模开发矿产资源、扩大耕地面积、增加一次性消费,如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等表面上看是增加了人口容量,但他们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违背了持续性的原则,时间一长,势必会造成环境人口容量减少,A、B、D错误。环境人口容量与科技水平成正相关,C正确。故选C。
答案:7.B; 8.B
解析:7.读图“世界人口比例随海拔变化统计图”可以看出,海拔200米以下的地区人口占比56.5%,200米~500米之间的地区人口占比24.0%,随着海拔的升高人口占比越来越小。由此判断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形。故B选项正确,ACD选项错误。
8.A.东非高原地势较高,便于防御,属于军事原因,不属于自然原因,故A选项错误;
B.东非高原位于热带地区,终年太阳辐射强烈,高原上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气候凉爽,不易积水,利于人们生活居住,故B选项正确;
C.开发历史悠久属于人为因素,不属于自然原因,故C选项错误;
D.交通便利属于社会经济条件,不属于自然原因,故D选项错误。
9.答案:(1)劳动力短缺;
沿海气候相对湿润,较适宜;沿海交通运输方便;早期人类活动(采珠业、渔业等)主要在沿海,历史悠久,基础好等。
(2)240人/平方公里(/km2)左右。
不合理,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少雨,水资源缺乏;人均消费水平高,资源消耗量大等。
合理,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经济水平高,可发展海水淡化,解决水资源短缺;地区开放程度高,交通便利,贸易便利且繁荣;科技人才多,人们生活水准高等。
(3)发展珍珠养殖业,利用生物技术,培育优质珍珠品种;发展科技,提高珍珠加工技术,发展高档珍珠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又促使经济多样化发展;建珍珠博物馆,开展以珍珠为主题的博览会、体验活动等文旅活动等,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分析卡塔尔人口所面临的主要问题,2020年卡塔尔人口276万人,但外籍劳务人口占全国的80%以上,因此可知本国的劳动力不足;卡塔尔人口主要分布在沿海的原因主要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产业活动等方面进行分析,沿海气候相对湿润,较适宜;沿海交通运输方便;早期人类活动(采珠业、渔业等)主要在沿海,历史悠久,基础好等。
(2)本题要求计算2020年卡塔尔的人口密度,276万人/1.15万平方公里=240人/平方公里;评价卡塔尔的人口容量是否合理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如果回答合理,则从本地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回答,卡塔尔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经济水平高,可发展海水淡化,解决水资源短缺;地区开放程度高,交通便利,贸易便利且繁荣;科技人才多,人们生活水准高等;如果回答不合理,则从本地气候特征、水资源等方面进行回答,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少雨,水资源缺乏;人均消费水平高,资源消耗量大等。
(3)本题要求从三大产业的角度,分析卡塔尔珍珠产业发展的搓丝,根据材料可知,卡塔尔采珠业有4000多年的历史,可见当地采珠业历史悠久,在发展采珠业时要增加其产品的附加值,发展珍珠养殖业,利用生物技术,培育优质珍珠品种,提高珍珠质量;发展科技,提高珍珠加工技术,发展高档珍珠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又促使经济多样化发展;建珍珠博物馆,开展以珍珠为主题的博览会、体验活动等文旅活动等,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10.答案:(1)0~14岁人口所占比重约为8%(7.6%~9.6%均可)、15~64岁人口所占比重约为81%(79.8%~82.8%均可)、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约为10%(9.6%~10.6%均可);进入严重老龄化阶段。
(2)劳动人口数量特点:劳动人口比重偏大。影响:劳动力资源丰富;但住房、就业等压力大。
(3)1990年至2005年,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减少,近郊和远郊人口大幅增加。2005年至2008年,中心城核心区出现了人口增加的趋势。
(4)开发新的水源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用水。大力发展科技,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就业率和生产率。
解析:(1)读图甲,将对应年龄段男女所占比重加在一起,2010年上海的人口年龄构成是0~14岁约8%左右,15~64岁约81.88%左右,65岁及以上约10.12%左右。说明上海的人口年龄构成特征是严重老龄化阶段。
(2)根据上海2010年人口年龄构成,上海劳动人口数量特点是劳动人口比重偏大,有大量劳动力人口迁入。有利影响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社会需求旺盛,促进经济发展。不利影响是导致住房、就业等压力大,交通拥挤、环境压力大等。
篇5
1. 设计“小、巧、活”的概率试题
概率涉及数学的方方面面,也涉及生活的各个角落.设计概率方面的选择题或填空题,将以鲜活的素材为背景、以“小、巧、活”为突出特点.此类题在求解时,对题意的准确理解与合理应用将是重点.
例1 甲、乙、丙三人按下面的规则进行乒乓球比赛:第一局由甲、乙参加而丙轮空,以后每一局由前一局的获胜者与轮空者进行比赛,而前一局的失败者轮空,比赛按这种规则一直进行到其中一人连胜两局时停止,设在每局中参赛者胜负的概率均为■,且各局胜负相互独立,则打满3局比赛还未停止的概率为 .
解析 设Ak,Bk,Ck分别表示甲、乙、丙在第k局中获胜.
由独立事件同时发生与互斥事件至少有一个发生的概率公式知,打满3局比赛还未停止的概率为P(A1C2B3)+P(B1C2A3)=■+■=■.
点评 本题求解时,要理解“打满3局比赛还未停止”是什么意思?如何来安排每一局的结果将是求解的重点.显然,对每一局结果安排,若有一个不合理,产生错误是必然的.
2. 设计精美的排列、组合或二项式定理试题
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是一对连体“姐妹”,它是概率与统计中的一个小的分支,由于是排列、组合是求解概率的基础,因此,对它的考查有时会溶入求概率之中,而二项式定理就稍显“孤单”,有时也只好单独“上阵”了.
例2 若f(x)=(1+x)m+(1+2x)n(m,n∈N)展开式中x的系数为11,当x2的系数最小时, f(x)展开式中x奇数次幂的系数之和为 .
解析 (1)由题意,得C1m+2C1n=11,即m+2n=11.
由于x2的系数为:C2m+4C2n=■+2n(n-1)=m2-■m+■.
因为,m∈N,得m=5、n=3时,x2的系数最小.
此时f(x)=(1+x)5+(1+2x)3=a0+a1x+a2x2+…+a5x5.
令x=1及x=-1,得a0+a1+a2+a3+a4+a5=59,a0-a1+a2-a3+a4-a5=-1,
两式相减相加,得a1+a3+a5=30.
点评 本题考查二项式定理,将通项公式、二项式展开及系数和等尽收囊中.特别指出,在二次函数求最值时,并非常规,要注意到m∈N,否则,就会出错或求不出结果.
3. 设计新颖的统计案例试题
线性回归在近年高考命题中经常出现,解答题与填空题均有,这一内容可以说是必修3统计中的一部分.而作为新课标新增内容之一的统计案例倒是未出现,于是,我们预测设计新颖的统计案例试题,将非线性回归巧妙的溶解在线性回归之中,也是可能的情况之一.
例3 某同学建立在如下数据的基础上
研究两变量t与y之间的关系,并借助研究结果对t=10时,y的值进行预测.他发现样本点分布在y=bt3+a的附近,那么,他的预测结果为 .(注:■=1.02)
解析 令x=t3 ,将所给数据转化为下列数表:
于是x=25,y=26,■(xi-x)(yi-y)=2446,■(xi-x)2=2390,得b=■=■=■=1.02,又由a=y-bx=26-1.02×25=0.5,
即y=1.02x+0.5,得y=1.02t3+0.5,当t=10时,得y=1020.5.
点评 本题是非线性回归问题,求解中首先注意到数据转化,然后再结合最小二乘法求解回归系数系数,虽然,看上去与线性回归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就其观念与所考的知识点却有很大差异.
4. 即兴设计图案,考查均值的应用试题
即兴设计图案,借助图案考查均值的应用是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中随处可见的试题.此类题的特点是,首先,图案的设计具有随意性,由此导致涉及的问题具有新颖性与灵活性.其次,结合的知识与技能具有不定性.由上述两点,决定了求解此类题,必须认真分析、研究图案特性,将其包含明显的与隐含的条件全部挖掘出来,并得到充分利用.
例4 某商场为吸引顾客消费推出一项优惠活动.活动规则如下:消费额每满100元可转动如图所示的转盘一次,并获得相应金额的返券,假定指针等可能地停在任一位置. 若指针停在A区域返券60元;停在B区域返券30元;停在C区域不返券. 例如:消费218元,可转动转盘2次,所获得的返券金额是两次金额之和.
(1)若某位顾客消费128元,求返券金额不低于30元的概率;
(2)若某位顾客恰好消费280元,并按规则参与了活动,他获得返券的金额记为X元.求随机变量X的分布列和数学期望.
解析 设指针落在A,B,C区域分别记为事件A,B,C,则P(A)=■,
P(B)=■,P(C)=■.
(1)若返券金额不低于30元,则指针落在A或B区域.
P=P(A)+P(B)=■+■=■.
即消费128元的顾客,返券金额不低于30元的概率是■.
(2)由题意得,该顾客可转动转盘2次.
随机变量X的可能值为0,30,60,90,120.
P(X=0)=■×■=■,P(X=30)=■×■×2=■,P(X=60)=■×■×2+■×■=■, P(X=90)=■×■×2=■,P(X=120)=■×■=■.
所以,随机变量X的分布列为:
其数学期望:
EX=0×■+30×■+60×■+90×■+120×■=40.
点评 本题建立在转动圆盘图案的基础上开展,通过几何概型产生概率问题.在本题的概率计算过程中,互斥事件的概率与独立事件的概率都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5. 结合数表设计统计及概率的应用试题
数表是概率与统计中的特有“产品”,如:统计数表、频率分布表,以及结合具体问题,即兴设计的某个特殊数表等,这些表将问题的基本信息统统给出,当我们面对此类问题时,首先,要对信息进行必要的筛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次,确定结合的知识点,然后进行应用.
例5 为消费物价指数CPI(是根据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某省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对某种商品的周销售量(单位:千个)进行统计,最近100周的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1)根据上面统计结果,求周销售量分别为2千个,3千个和4千个的频率;
(2)已知每千个该种商品的销售利润为2千元,?孜表示该种商品两周销售利润的和(单位:千元).若以上述频率作为概率,且各周的销售量相互独立,求?孜的分布列和数学期望.
解析 (1)周销售量为2千个,3千个和4千个的频率分别为0.2,0.5和0.3.
(2)?孜的可能值为8,10,12,14,16,且
P(?孜=8)=0.22=0.04,P(?孜=10)=2×0.2×0.5=0.2,
P(?孜=12)=0.52+2×0.2×0.3=0.37,P(?孜=14)=2×0.5×0.3=0.3,P(?孜=16)=0.32=0.09,?孜的分布列为:
E?孜=8×0.04+10×0.2+12×0.37+14×0.3+16×0.09=12.4千元.
点评 本题建立在频率分布表的基础上进行设计,难度与2011年理科试题的难度一致.求解时,只要我们能对频率分布表中的信息准确提取,再合理应用就能产生正确结论.
6. 将统计与独立性检验联合设计试题
将统计与独立性检验联合设计试题在2010年广东文科卷中曾出现过,同年在辽宁的文、理试卷中也都出现过.此类题在当年的试卷评析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肯定,遗憾地到了2011年在全国各地居然“绝迹”,今年呢?它有很大的危险性.
例6 某食品厂为了检查甲、乙两条自动包装流水线的生产情况,随即在这两条流水线上各抽取40件产品作为样本称出它们的重量(单位:克), 重量值落在(495, 510]的产品为合格品,否则为不合格品.图是甲流水线样本的频率分布直方图,表是乙流水线样本频数分布表.
(Ⅰ) 若以频率作为概率,从甲流水线上任取5件产品,求其中合格品的件数X的数学期望.
(Ⅱ)从乙流水线样本的不合格品中任意取2件,求其中超过合格品重量的件数Y的分布列.
(Ⅲ)由以上统计数据完成下面2×2列联表,并回答有多大的把握认为“产品的包装质量与两条自动包装流水线的选择有关”.
附:下面的临界值表供参考:
(参考公式:K2=■,其中n=a+b+c+d)
解析 (Ⅰ)由图1知,甲样本中合格品数为(0.06+0.09+0.03)×5×40=36,
故合格品的频率为■=0.9,据此可估计从甲流水线上任取一件产品为合格口的概率为P=0.9,那么X~B(5,0.9)=4.5.
(Ⅱ)由表1知乙流水线样本中不合格品共10个,超过合格品重量的有4件,则Y的取值为0,1,2.且P(Y=k)=■(k=0,1,2),
Y的分布列为:
(Ⅲ)2×2列联表如下:
K2=■=■≈3.117>2.706,
有90%的把握认为产品的包装质量与两条自动包装流水线的选择有关.
点评 本题的设计很有特点,第一问考查二项分布;第二问考查起几何分布;第三问考查独立性检验.将这三个重要的知识点巧妙的融合在一起,难度并不大,适合广东高考.值得我们关注.
7. 结合创新思维,设计新型概率、统计试题
每年高考都会有创新题,这些题往往给出新定义,引入新术语,让考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分析题意、完成求解,看看历史,曾经出现过空气污染与笑脸图、生产流水线上的频率分布直方图等.这些题都给考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例7 某射击小组有甲、乙两名射手,甲的命中率为P1=■,乙的命中率为P2,在射击比武活动中每人射击两发子弹则完成一次检测,在一次检测中,若两人命中次数相等且都不少于一发,则称该射击小组为“先进和谐组”.
(1)若P2=■,求该小组在一次检测中荣获“先进和谐组”的概率;
(2)计划在2011年每月进行1次检测,设这12次检测中该小组获得“先进和谐组”的次数为?孜,如果E?孜≥5,求P2的取值范围.
解析 (1)设该小组在一次检测中荣获“先进和谐组”为事件A,
则P(A)=(C12·■·■)(C12·■·■)+(C22·■·■) (C22·■·■)=■.
(2)该小组在一次检测中荣获“先进和谐组”的概率P=(C12·■·■)[C12·P2·(1-P2)]+(C22·■·■)(C22·P22)=■P2-■P22.
由题意可知:12次检测中该小组获得“先进和谐组”的次数?孜服从二项分布?孜~B(12,P).
于是E?孜=12P,即E?孜=12(■P2-■P22).
由E?孜≥5知12(■P2-■P22)≥5?圯■≤P2≤1.
点评 本题很“精干”,第一问考查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第二问建立在第一问思路的基础上,考查二项分布及不等式的求解,即基础又具灵活性,确实是一道好题.
8. 结合数学的其它知识,设计概率、统计的综合性试题
将概率、统计与其它数学知识结合起来设计考题,是近年命题的一个特点.看看2011年全国新课标试题将分段函数融入概率与统计之中,试题新颖别致,耐人寻味.
例8 已知集合A={x|x2-7x+6≤0,x∈N?鄢}集合,集合B={x||x-3|≤3,x∈N?鄢},M={(x,y)|x∈A,y∈B}.
(1)求从集合M中任取一个元素是(3,5)的概率;
(2)从集合M中任取一个元素,求x+y≥10的概率;
(3)设?孜为随机变量,?孜=x+y且?孜是4的倍数,写出?孜的分布列,并求E?孜.
解析 由x2-7x+6≤0?圯1≤x≤6即M={1,2,3,4,5,6},又x-3≤3?圯0≤x≤6即B={1,2,3,4,5,6}.
(1)设从M中任取一个元素是(3,5)的事件为B,则P(B)=■,
所以从M中任取一个元素是(3,5)的概率为■.
(2)设从M中任取一个元素,x+y≥10的事件为C,有(4,6),(6,4),(5,5),(5,6),(6,5),(6,6).
则P(C)=■=■,所以从M中任取一个元素x+y≥10的概率为■.
(3)?孜可能取的值为4, 8,12,对应的基本事件分别为(1,3),(2,2),(3,1),(2,6),(3,5),(4,4),(5,3),(6,2),(6,6),共9个,此时,P(?孜=4)=■=■,P(?孜=8)=■,P(?孜=12)=■,于是?孜的分布列为:
由此得E?孜=4×■+8×■+12×■=■.
点评 本题将不等式的求解、古典概型结合在一起进行设计,在第三问中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引入随机变量?孜,并规定了?孜满足两个条件,也许在此处会有考生上当.
“急中生智”,现在时间不多了,也是创造奇迹的时候了,只要复习得法,方向正确,分数一定会上去的,相信,你就是其中之一.
篇6
一、让学生带着问题和提纲去阅读
“疑乃学之始。”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研究表明,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要求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应对课本进行深入钻研,把课本知识转化为问题。这种方式适合于知识点较密集,重点、难点较集中的学习内容。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编选几个与课本内容密切联系、主要知识点都应在题目中显示出来的思考题,好让学生阅读时心里装着问题,不背离目标。而且题目要体现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难度要适中,以大多数学生通过阅读都能得出正确答案为宜。在方法上可默读与朗读相结合。默读时大脑将视觉获得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朗读作为阅读的基本方式,是眼、口、耳、脑并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长时间朗读会产生疲劳,影响阅读质量。如果长时间默读,又往往会“一目十行”“眼脑不一”,有的同学会“走神”或搞小动作。教师可以随时抽一个同学朗读,对于不认识的字和难以理解的词,可以及时指出和纠正。这样,既有学生活动,又有教师抽查,能使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因为有思考题引路,所以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绝大多数同学能及时准确地抓住课文的重点及难点。
对阅读理解难度较大,知识性、思想性都比较强,学生一时难以把握的教材内容,为降低难度,便于学生自主掌握,可采用提纲挈领阅读法进行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就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好读书提纲,理出主要知识点,为学生阅读指出思路,从而达到降低教学难度的目的。当再遇到相似内容时,学生便会阅读了。
带着问题和提纲有针对性地去看书,到课本中找答案,通过动眼、动手、动脑,有利于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可以避免因教师讲解过多而使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
二、提问与讨论相结合,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学生通过阅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的思维方式,学会带着问题阅读,学会思考和寻求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应就前面列出的思考题向学生提问,检查阅读的初步效果,训练概括表达能力。经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会增强,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反应会较快,答题精当,切中题意,所以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基本功训练。近年来,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材料解析题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同时也越来越偏重于考查学生对史料处理、历史阐释和文字表达能力。教师如果从高一起就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教材,让他们学会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培养他们辨析史料的能力,就可以做好基础年级与高三历史教学阶段性的衔接,提高学生解答材料解析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积极提问,由教师解答并指导学生对带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进行梳理归类,找出解答问题的论据和方法。当发现有代表性的问题时,教师要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或者组织学生热烈讨论。讨论通常可以分小组进行,时间为10分钟左右。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讲自己的观点,大家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这样可以开阔思路,加深对重要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对于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的答案,教师首先要尊重,对其中充满智慧的思想火花还要给予鼓励,使之愈发闪亮;对其中不够完善甚至是错误的回答,应循循善诱,帮助学生走出误区;对于那些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教师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课后再扩大阅读范围,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将课堂阅读自然延伸到课外,促使教与学进一步结合,自然可以深化教与学的效果。
开展课堂讨论,发动学生广开思路,根据历史的客观情况进行合情合理的分析。这样,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能够使学生得到阅读能力训练的机会。在提问与讨论中,教师的思维方法、看问题的角度,自然给学生以影响。讨论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之上的,讨论中学生既动脑又动口,人人参与。在这个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做人之所不能。从而优化学生的创新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创新、思路的开阔。每一堂课,尽量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大胆地想、问、辩,加深他们对阅读内容理解的同时,使其综合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但并非随心所欲,毫无根据。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科学的符合实际的评价与判断。
三、归纳整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单纯地按课本顺序阅读书,发展到从不同角度阅读;从基本史实上升到概念,最终进行理论概括。学生阅读能力的体现与提高往往是通过表达的形式来进行的。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阅读”和“讨论”两个环节中,学生接触和理解到许多课本知识,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材料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就要求学生对阅读过的内容进行归纳和综合,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前因后果;通过纵向和横向比较,将各部分知识按一定逻辑顺序归纳成系统的有机整体,从中概括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它所反映的实质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这有助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整理归纳的线索越多,其对历史知识网络就越熟悉,能力也会同步提高,在知识的运用中就能驾轻就熟。每节课都如此,就会形成知识――方法――能力之间的良性循环,效率就会越来越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阅读”这一最基本教学环节上多用些心思,这应是一个非常实用的考虑。
篇7
一、 改革课堂教学形式
任何活动都要追求效益,课堂教学也不例外。我认为,课堂教学效益集中反映在师生双方的身心愉悦、思维开发、理解记忆、方法创新、知识创新、成功满足等各个方面。为了提高教学效益,我采用了讲练结合、自学讨论、学生上课教师“客串”,当堂学习当堂检验、边讲边抽问、(巩固型抽问、启发型提问、讨论型抽问、辨驳型抽问等)学生提问学生答、学习内容问题化、学习内容故事化、记忆比赛、记忆内容生活化、记忆内容歌曲化、想像力训练、记忆要点编码化、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难、撰写学法小论文、课堂交流学习心得、找易混易忘点等等。这样教师与学生各自的创新优势得到充分展现和利用,使课堂教学成为“讲”“练”“学”“唱”“演”“读”静动转换灵活、学习活动比重加大,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日益增强的创新教学活动。尤其在抽问环节上,注意“引爆”学生知识和认识上的问题、错误,进行客观公正的点评、引导和激励,增强其参与热情和兴趣,密切师生情谊。在这样的课上,学生感到快乐、充实、轻松,而且理解和记忆深刻,甚至经久不忘,毕业以后还在回味和赞美。这就是说,创新的课堂教学使精神培育与知识教学相交融,师生均会神采奕奕,教学产生了不凡的凝聚力和不朽的心理印记。
二、 改革作业形式
改革作业形式,是为了开辟新的学习途径,发掘学生自身创造性学习潜能。最初可依靠练习册辅助练习,使学生逐渐进入适应历史学科学习特点的学习状态。高一时即可要求学生将每堂学习内容进行自命题训练(可参与练习册命题)。这能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主意识,提高其思维能力。起初这种自命题训练可以选择题、填空题为主,以后可将选择、填空这类基础题移入课堂教学中即时解决。课后以解决有一定跨度、有一定归纳性、挖掘性的材料解析题及问答题为主,也可将一部分能力题以课堂作业形式解决,不必太机械。这些覆盖面大和反馈及时准确的学力训练、学法运用、学研衔接的练习,适应了学生自主创造愿望增长、自主表现欲渐旺的心理需要。这是有效克服学生学习惰性的手段之一,更是信赖学生的表现,是学法创新的重要途径和学习效益增长点。
学生自命题要遵循学科特点、自命题特点和训练规律,注重思维的合理性、变通性、创新性,达到质与量的协调统一,使学生求新、求质、求效率心理需要得到适当满足和适时延伸,主动创造意识得到唤醒和加强。我常在自命题作业上写批语,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信念鼓励,如“理解是记忆省力的杠杆,你很擅于理解”.“不错,很欣赏你的创造性”、“你思路新颖独特,别具一格”、“学习就是要善于创造、善于研究总结”等等。在阶段性考试中,我选择了一些学生优秀的自命题,这是对学生的成就感、自尊心、自信心很好的培养和表彰,是对学生创造性劳动、创造性学习的最好尊重和爱护。
篇8
一、试卷
一、试卷设计体现《历史科考试说明》的各项要求。
《考试说明》是依据《教学大纲》制定的,它和大纲不同的地方是对考试的一些技术性问题和实施问题做了规定。这主要是:考试的能力要求;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其中包括考试的方式和时间、试卷的分类、考试内容的比例和题型的比例;考试的知识范围。
《考试说明》是联系《教学大纲》和考试的纽带,在标准化考试的各个环节中,《考试说明》集中体现了标准化考试的透明度要求,也是用以评价试卷、试题的主要标准之一。
二、考查历史学科的主体内容
所谓主体内容一是指中学教学的重点内容。考试的内容要和教学的内容一致,更要和教学的主体内容一致,不然,考试就失去了它的有效性。其实,所谓主体内容,在《教学大纲》中有透彻的解释,归纳起来就是:反映历史整体面貌和发展线索的内容;反映历史演变规律的内容;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内容;反映国情的内容。
另外,主体内容亦指与大学学习相关密切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指建立在主体知识之上的与大学学习相关密切的学科理论和能力方面的内容,即指对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的综合、分析、评价的能力。
三、反映学科的内部联系和基本规律
这实际上是对试题科学性的总要求。所谓学科的内部联系有两层含义,一是体现历史事物、历史现象之间的本质关系,不能孤立地考查知识点,不能片面地、错误地解释历史事实。二是试卷内容对学科各部分内容的考查要有整体性,也就是说坚持合理的内容比例,这个比例一旦失调,内部联系也就难以全面地反映出来。所谓基本规律,是指试题的设计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引导考生通过历史现象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四、全面考查学科的各种能力要求
现在公布的历史学科能力共有十项要求,其中第一、二项是识记、理解的要求,做为最基础的能力要求是肯定要考到的。三、四、五项是对历史材料和历史信息的处理能力,由于材料题的数量有限,不可能针对每一项能力要求出一道题,只能是综合性地设计题目内容,把能力要求包含进去。六、七、八、九项是叙述、分析、综合、评价能力的要求,也做综合性处理。
五、题目难、中、易比例合适,总体难度得到有效控制。
题目难度的控制有这样几层含义:其一,大部分的题目难易程度应该在0.3-0.7之间,这个幅度里的题目,其难易程度又应相对集中在0.5这个区域里。其二,全卷题目难度应该难、中、易交替出现,逐级由易到难。从我们的试题安排上可以看出,先是选择题,中间是材料题,最后才是问答题。在每一部分中,难、中、易不是呈扎堆状态,而是交替分布。这样,全卷的总体难度才能得到有效控制。
难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通常人们认为0.5-06之间是合适的区域。当然,如果需要,也可上下调整到其它区域。
六、试卷长度合适
试卷长度是指试题的数量和参考答案的文字总量之合,试卷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考试的信度。在目前的高考中,在规定的时间内在50%以上的考生完成全卷内容,这个长度就是合适的。从现在的情况看,试卷长度是比较合适的,有的考生做完全卷后尚有时间检查。
二、试题
一、测试目标明确
任何题目的设计都要体现具体测试目标,这样才能够有效地限制题目的随意性,达到规范化和标准化。历史学科的测试目标大致可分为几类,一是对知识内容掌握的准确程度;二是对知识内容掌握的深入程度;三是对历史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程度;四是理论与史实相结合的水准,五是历史意识。在这五类目标范围内又可以分为许多小的类目。在实际操作中,一道题目往往含有一个以上的测试目标,但几个测试目标在题目中不能平分秋色,要有主次之分。
二、试题科学、规范
试题不能出现科学性的错误。有些问题虽然不能算作错误,但它存在争议,遇上这类问题应相当慎重。另外,试题的科学也表现在题干和参考答案的对应,题目的测试目的,它所涉及的知识范围等等,都必须在参考答案中有相应的表述,其层次、范围、幅度就都是一致的。不能题干庞大,而答案很窄,也不能题干要求很少但答案要求很多。
规范的含义是题目的设计要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在表述上有相对固定的形式;在格式和语言的运用上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三、题目角度新颖,立意深刻
在就要求题目的创设应不句泥于教材的表述,设置新的情境,从新的角度提出问题,这样的题目往往都含有较深的立意。如把焚书坑儒和八股取士相联系论述问题,这自然就要求从这两个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上寻找一个共同角度去展开。把榷场和民族关系相结合也反映了这样的问题创设新的情境,是测量对已有知识掌握程序的最有效的办法。
四、题意明确,表述方式合理
考试当中有时会出现因题意不明或由于考生对题目的表述不理解而出现了审题错误,这是造成误差的一个原因。
题意明确首先是命题者对题目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准确掌握,其次是对测试目标有准确理解,再是对知识内容和测试目标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题目的表述方式应该选择最简洁、有效的书面语言。
五、题目类型和题型比例合理。
题目类型比例是指主观题和客观题的比例。目前历史科高考试卷主、客观题的比例是各占50%。在客观题尚未发掘出更好的测量办法的情况下,这个比例是合适的。大多数的考生往往是在主观题这一部分拉开档次。题型比例是指各类题型所占的比重。前边我们已经提到选择题、填空题、材料题、问答题的比例,它们基本上呈金字塔形状,这种形状是为了有效地实现考试目的。它一方面反映了对基础知识的重视,另一方面反映了对学科能力的要求。这种状况在目前情况下能够较好地区分考生。
六、有较好的区分度
区分度指试题对不同水平考生的鉴别能力,对于区分度的掌握,有从整体上看的,也有从局部上看的,亦有从一道试题上看的。从整体上看,全卷的区分度应该在0.3以上,说明试卷整体的鉴别能力较好。全卷区分度好不等于要求每道题都在0.3上,但在考查主要学科能力的试题上或综合性较强的试题上要求有较高的区分度,这类试题往往是材料解析题、问答题和部分选择题。在这些题目中,区分度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它们之中亦有很高、较高之分。总之,区分度也有一个根据命题意图合理布局的问题。
区分度和难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太难、太易的题目都不会有好的区分度,只有中等难度的题目才会产生好的区分度。根据这一原理,目前历史科考试中的问答题里出现了考查再认、再现能力和分析、综合、评价能力相结合的形式,使题目达到一种不难不易的状况,以求达到好的区分度。当然,问答题最理想的设计还是从思维的角度划分层次,这样能充分利用题型的功能。
以上是对于各种试题总的评价目标,但具体到不同类型的试题,也有不同的要求:
[客观题]
一、试题内容适合使用选择题
从理论上说,选择题应该可以考查各种内容和能力要求,但目前对于选择题的功能尚未完全发掘出来,也由于受到试卷长度的限制,所以有的内容不适于选择题使用。比如考查叙述、论证、对历史材料中所含有效信息的筛选等,在选择题中难以实施,尤其是涉及理论的内容,弄不好就会形成模式化、概念化的东西。这几年,实际上用于选择题方面的内容在不断扩大,由最初的考查再认、再现能力的内容,扩大到理解、分析、综合甚至评价的内容。选择题的发展方向是在发掘题目多样化的同时注重考查历史思维水平。
二、题干围绕一个中心,选项和题干的关系一致
题干围绕一个中心,首先,题干必须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中心问题,不能将题干要表达的意思放到选项中去。其次,题干不能产生歧意。选项和题干的关系一致是指选项和题干围绕一个共同的问题,不能出现与题干所问无关的选项。
三、干扰项有效
干扰项有效是指对正确项的干扰有效。一道选择题出的是否成功,除了正确项无误外,干扰项也相当重要,因为它起到了调节试题难度的作用。如果干扰项不起干扰作用,易被学生排除,试题难度就会下降,因为学生不用对正确项进行分析,只凭排除错误项即可做答,这样,不仅难度下降,区分度也会随之下降。所以,干扰有效也存在一个程度问题。这个程度的控制标准就是使试题达到中等难度为最合适。如何使干扰项有效呢?一是干扰项和正确项对试题题干的关系应该一致,这个在前边也讲过;二是干扰项应该代表考生的典型错误,否则,就会出现干扰项太易或大部分考生把某一干扰项做为正确项的情况。这样,考试的有效程度就会降低,在选拔性考试中,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四、各选项的结构、长度大体一致
这实际上是要求各选项要整齐。结构是说句式、用词、语气要大体一致,不能出现迥然不同的表述,这样容易带来某种暗示,或者引起评分上的分歧。长度是说文字长度要大体一致,一般来说,选项的文字不宜过长。如果文字不长不足以表述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那么就要考虑重新设计题目内容。
五、正确选项比例分布合理
从总题量的角度说,正确项应该大致均匀地分布在四个选项中,这会降低猜题、蒙题的可能,提高考试效果。在多选题当中,正确项存在一个比例问题,原则上正确项不能集中在某一数量上,也要有所分布,同时分布要均匀。
[主观题]
一、题目设计体现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考查要求
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是对学科能力要求的一个概括性表述。它体现在试题设计上应该包含这样几层意思:其一,题目涉及的内容在教材中有依托。其二,题目要设计成不同于教材表述的新情境。其三,题目要引导考生对历史现象进行新的认识。
这里边第二条最不容易做得好。因为新情境的设计首先受到教材的制约,往往是新情境同时也会带来许多的新的内容,如果这些内容在教材中没有涉及到,就要进行修改、剪裁,弄不好会给人以削足适履之感,有时甚至会失去新情境的意义。在历史学科中,所谓新情境实际上就是人们认识历史现象的新角度或展示的新材料。这些东西不是文学创作,可以由命题者去编制,它必须来源于既有的材料和现实中人们在研究历史现象时所认识到的那些问题以及认识角度,它的规定性很强,要恰当地把它们改造成一种新情境并与考生已有知识对接,这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创造性劳动,做到天衣无缝相当不容易。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新情境都会带来新角度,命题者不能一味单纯求新,关键还是要看新情境有没有一定的深度,它自身的认识价值如何。这也是我们评价问答题时应注意的一个问题。
二、考查较高层次的学科能力
历史学科十项能力要求中,涉及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运用能力、论证能力、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应该是较高层次的学科能力。这几方面的能力有些共同特点,一是理论水平要求高,二是对历史材料和信息的处理水平要求高,三是对文字表述水平要求高,总的来说,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综合性强。
较高层次的学科能力是以较低层次的学科能力为其基础的。在主观题的设计中,命题者很注意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深入梯度,也就是说,涉及再认、再现历史事实、叙述、理解的能力要求在主观题中仍占有一定的份量,所以,确切地说应该是重点考查较高层次的学科能力。
三、难度和答题量与赋分值合理
赋分值是指题目在全卷总分当中的比值。历史学科四种题型的赋分值不同,从每道题来说,填空题0.5分;选择题1分、2分;材料解析题9分左右;问答题12分左右,由此可以看出,赋分值是随着试题的难度和答题量的增长而增长的。那么,对于赋分值与难度、答题量的关系的含义就应该这样认识:赋分值是考试内容含量的显示,它反映支付思维活动和文字表述活动的程度。难度和答题量的控制依据是赋分的比值。
但是这里边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一是赋分值和难度、答题量的关系在同一题型内是相对整齐的,但不同题型相比较就复杂一些,比如十个1分的选择题和一个10分的问答题的比较只能是大致整齐。在主观题中,应特别注意分数的分布和难度、答题量的比重。比重应体现能力考查的要求,应体现对学科深层含义的理解。二是主观题的难度相对地比客观题的难度要高一些,不能用整卷的平均难度值去衡量主观题的难度。另外,主观题的难度和答题量关系要具体而论,通常,涉及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内容,即使文字量多,但难度不高,赋分也较少;涉及综合、分析、评价的内容,即使文字量不多,但难度较高,赋分也多一些。
三、评分
一、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科学性是指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无科学性错误,另外,亦指程度合适。对于选择题来说,答案就是正确选项,在设计正确选项时就要考虑到它的科学性和程度问题。程度包含难度,也包含其它的因素,如应排除正确选项的偏、怪现象以及它和干扰项的内容是否平衡等等。
对于主观题来说,科学性首先是指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科学合理。另外,重要的是要看参考答案是否体现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科学含义,是否揭示了题目各个因素之间的内部联系。可操作性是指评分标准应与参考答案相呼应,相一致,同时又有一定程度的变通性,也就是说,评分标准对答案来说既是给分的依据又是变通的依据。这要求评分标准的含量要大于具体的答案,要能放得开又能锁得住。总之,评分标准应能够应付对同一问题的各种理解的表述。
二、主观题评分既能有效地控制评分误差,又能鼓励考生有创见地答题
控制评分误差和鼓励有创见地答题是一对矛盾。控制评分误差是要求在评分中尽可能具体地设想考生的各种思路,并在评分中予以规定;鼓励有创见地答题则要求题目是开放性的,但题目的开放会给评分的实施中自然显得不好操作,变通无依据。题目越开放,评分误差就越难以控制,这是各科考试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因此,这条评价标准只能是相对而言,我们只能从题目在多大程度上鼓励了考生有创见地答案,在评分中是否相应地采取了控制误差的方法,这就是说,题目向前发展了一步,评分也要向前发展一步,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篇9
【关键词】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阅读与思考;数学文化;数学意识;数学观
1 前言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编写说明说:设置 “阅读与思考”等栏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具有思想性、实践性、挑战性的,反映数学本质的选学材料,拓展学生的数学活动空间,进一步培养学生“做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以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感的素材创设情境,加强数学活动,发展应用意识.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在其教材导引中也指出:开辟“阅读与思考”等拓展性栏目,为师生提供选学素材,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数学实践、主动思维、独立思考,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了解数学文化的背景,加深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师生对“阅读与思考”栏目的重视程度都不够。教师重视高考的知识要求,较少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教学要求,习惯于“填”,忽略阅读材料的文化内涵;而学生惯于“听”,一方面疲于应试,另一方面是缺乏对阅读材料的了解与认识,阅读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相对欠缺。因此,教材中“阅读与思考”栏目的形同虚设,有违教材编写者初衷.
本文试从栏目内容分类、栏目对教师、对学生的作用等方面对“阅读与思考” 栏目的功能进行阐述.
2 “阅读与思考”专栏的内容分类
根据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和笔者的教学实践,将“阅读与思考”根据内容划分为三类:第一类属于教材相关内容的拓展与加深,如“集合中元素的个数”、“向量的运算(运算律)与图形性质”“振幅、周期、频率、相位”;第二类属于数学史的介绍,或数学思想的反映,如“函数概念的发展历程”、“对数的发明”、“中外历史上的方程求解”、“画法几何与蒙日”、“欧几里德《原本》与公理化方法”、“割圆术”、“笛卡尔与解析几何”、“海伦与秦九韶”、 “斐波那契数列”、“坐标法与机器证明”;第三类属于教材相关内容的应用,如“错在哪”、“广告中数据的可靠性”、“如何得到敏感性问题的诚实反映”、“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图”、 “天气变化的认识过程”、“概率与密码”.
3 “阅读与思考”专栏对教师有何作用
3.1 从“阅读与思考”专栏中学习数学史,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的内涵,包括从历史上考察数学进步的数学史,用数学的语言、符号、图表表示的具体的数学的概念、定理、公式,严谨的数学思维模式和逻辑演绎方法,数学思想,数学模型,以及数学美等.
通过阅读“对数的发明”,认识到16、17世纪之交,改进天文、航海、工程、军事等方面繁杂的计算问题是对数发明的背景,即发明对数目的是为了简化计算。从而不难理解等式是高一级的乘法运算向低一级的加法运算的转化。这种由高级到低级的数学转化思想,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作为现代计算机科学理论基础的十六进制、十进制、八进制、最后到二进制的数学理论转化。从对数的发明还可以看到,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的需要是数学发展的主要动力,建立对数和指数之间的联系的过程表明,使用较好的数学符号体系对于数学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好的数学符号体系大大地节省人的思维负担.
通过阅读“函数的概念的发展历程”,了解函数概念的发展背景,深刻体会到每一个数学概念的严谨化、精确化过程,都是一代又一代数学家们不懈努力、深入研究的结果。函数体系及其演绎过程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3.2 学习“阅读与思考”专栏,总结模块结构之间关系,提高数学实践与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再学习的目的一方面是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与修养,是“充电”;另一方面是为了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集合中元素的个数”是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的拓展与延伸,通过Venn图形象地解释了,再举事例进行数学实践,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提高了我们对集合概念及集合运算的认识与理解。“错在哪”通过对例题“已知且,求的取值范围。”的正确与错误两种解法的分析与对比,运用线性规划观点,强调了与的相互制约关系,加强整体观念的树立。较为清楚地复习与总结了不等式与线性规划模块的内容.
3.3 教师学习“阅读与思考”专栏,并对专栏内容进行整理与补充、思考,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观.
如“错在哪”中,如果将例题改为“已知且,(1)求的最大值与最小值;(2)求的取值范围。”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线性规划观点的运用明确,这就适合学生的认知过程了.
适当补充专栏内容,为学生提供素材以期达到复习回顾模块知识的效果。如介绍高斯求……的故事:在德国一个小乡村,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十岁的高斯即刻回答:。老师感到极大的惊奇和诧异,这个问题虽然简单,但高斯的速度也太快了,而且准确!其解答方法如下:
……=+……+
==5050
高斯是分组求和的方法,敏锐而快捷。同时也为以下“倒序求和法”及等差数列的以下两个结论相关提供思维模型,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
……
篇10
关键词:古代诗歌;四步导疑;鉴赏能力
古代诗歌离我们生活的时代很遥远,以至于许多高中生在理解古人的情感和诗歌的意境上出现不少偏颇,甚至是笑话。到底怎样的理解才算真正做到最好,笔者认为,我们不妨试试用解疑的方式来鉴赏古代诗歌,了解古人的心境和古诗的意境。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四步导疑的教学模式,希望借此能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一、自主先学――质疑
自主先学这个步骤是想让学生在鉴赏诗歌之前而完成的一些准备工作。在这个过程,学生要认真读诗歌,达到朗读流畅和有初步感情,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经历。最后学生还要重点对诗歌的主体进行翻译,当然,这个翻译不像文言文那样精准,只需要把大致的意思搞清楚即可,但也不能犯科学性的错误。对自己不了解的问题可以在课本上做标记,以备下面小组学习时向同学或教师寻求帮助。
以杜甫的《旅夜书怀》一诗为例,这篇文章的内容不太难,学生很快就可以把诗歌读得很流畅,搞清楚诗人经历和写作背景,但在译文上还是需要关注一下重点词语,以免影响古诗的鉴赏。如“危樯”的“危”字,它是“高”的意思,而不是我们常理解的“危险”之意,这在高一的《蜀道难》一文中已学过,“危乎高哉”中的“危”就是这个意思,这个词语不能出现错误。因为一字的错误理解,它对诗歌的意境和诗人心态的理解相差甚远。如果是“危险”之意,诗人不会能悠闲地观察“细草微风岸”这样的细节,更不可能有下句的“星垂平野阔”的阔大雄浑的意境。
二、小组互动――解疑
小组合作探究是鉴赏诗歌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解决这首诗歌的主要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对诗歌的意象、意境、艺术手法以及诗人的思想情感的鉴赏,达到正确解答诗歌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主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展示交流为主,学生需要注意鉴赏诗歌的方法。
比如,我们高一学过的《蜀道难》一诗,这首诗歌篇幅长,内容相对理解起来比律诗和绝句有些难度。像这样长的诗歌,我们需要注意先给诗歌分层次,理解作者围绕“蜀道”主要分三个层次来写,诗歌重点从蜀道的“高”和“险”两方面来写;然后我们引导学生再根据层次的重点内容进行鉴赏。像第二层次写蜀道的“高”这个特点,作者运用了许多艺术手法,如融想象和夸张于一体的“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四句作者用想象的手法,追溯古蜀国的开国之久远;作者又运用自己的招牌手法――夸张,“四万八千”这样的数字,极言蜀国的历史悠久,给诗歌的开头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
像这样的问题探讨,我们都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完成,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小组中解答课堂的重点内容,学会在合作中答疑解惑,既解决了课堂疑难问题,又锻炼了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精讲深化――释疑
“精讲”主要是指教师将学生在解析诗歌时遇到了一些无法理解的问题或理解不太深入的内容,放在一起集中讲授。以学生为主的小组学习不是说就没有了教师的讲授,学生会的坚决不讲,但学生难以理解的东西,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讲授,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从而达到消释学生疑问的目的。
比如,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诗,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一般来自苏轼的主要经历,知道苏轼因“乌台诗案”,经历了被抓、关押、受审、判刑,以及经人讲情而被贬黄州的悲惨过程。这个过程对谁来说都是很难想象的可怕。恐怕一般人要么一蹶不振,要么抑郁而终,很少有人能在这种政治打压下还能像苏轼那样,卸下心理的包袱,重获新生。所以对文本的主旨理解,学生一般都能从最后几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总结出诗人的人生伤感和豁达。但我们还不能仅仅认识到这里就可以了,教师还有义务引导学生继续深入了解苏轼的心态,并借苏轼的个人情况,找出历史上和他相似的人物命运,从而了解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态和生存状况。
四、拓展延伸――馈疑
拓展延伸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学生学习的情况加以巩固,考查学生在课堂上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的考查,从而了解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从而完成对一堂课的学习反馈。
比如,学过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之后,我们可以在怀古诗词上考查学生对这类诗词的掌握情况;也可以结合作者的诗歌特色来考察诗人同时代的诗歌,了解作者一腔报国的热血以及无法施展的痛苦心情和对国家前途的深切担忧……了解作者常用的用典手法,了解古代诗歌常用的几种用典方式等。
值得注意的是,拓展训练要有明确的方向,不能面面俱到,更不能随随便便找个材料或题目就训练,要知道我们要结合课堂学习的重点知识和重点能力来考察,考察的目的是对整堂课的情况进行反馈的,通过此次反馈,了解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掌握程度,以备以后的学习做些调整和改变。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高一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