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学科实践活动范文
时间:2023-08-18 17:48: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物学科实践活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生物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列为“内容标准”之下的一个主题,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能够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课标”特别强调,教师应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并将科学探究的内容标准尽可能渗透到各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因此,教师除了将教材规定的探究活动做好外,还应创造性开发课程资源,为学生创设更多探究情境和活动。据此,我在近年来的生物教学中,积极创设条件、组织课外探究活动,使“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得到一定程度的落实。
现结合“校园植物及其生活环境考察”生物探究实践活动案例,谈谈我的意见
一、认识探究意义,培养探究兴趣
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探究是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让他们懂得什么是探究,什么是学习探究方法,在实践中进行探究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前提。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探究,用介绍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具体实例的方法。比如讲述:英国女科学家珍・古道尔30年致力于黑猩猩的研究,以致在这个领域作出了卓越的成就。再如,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经探究证实,使肉汤变腐的原因是由于细菌的侵蚀。这些事例的介绍,使学生明白了什么是探究,了解了科学家进行探究的过程,提高了对科学、对科学家的尊重。同时,在介绍科学家进行艰苦卓绝的探究进程的过程中,更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引导探究活动,组织实践操作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积极利用人性的这种特点,引导学生去对生物学中的知识不断产生好奇,产生疑问,产生要探明究竟的心理,进而开发和培养他们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精神,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进行探究的条件和氛围,督促并指导他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实际操作。例如以下案例。
1.从探究中最简单的观察和调查做起,引导学生初步尝试进行科学探究的操作
在学习“认识生命”一章,学生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生活经验,能举出很多有生命的物质,老师肯定他们的观察实际就是探究。再问:你能说一说他们为什么是生物吗?多数学生说因为他们是有生命的物质。进而再问“你是如何知道他们是有生命的呢?”学生的脸上出现了茫然的表情,同时有学生自然而然地提什么是生命的问题,这说明学生产生了好奇心。这时老师及时引导学生自学课本,从中发现、归纳出什么是生命。本课结束时,及时布置独立进行考查的课后探究活动,以巩固对探究的认识和尝试探究活动。
校园植物及其生活环境考查报告
2.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探究实践,进一步尝试科学探究
首先讲明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作出预期、收集证据(分析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基础知识。其次,以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实际例子,比如,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镭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对科学探究进一步理解消化,教师这时为引领学生向更深更高的探究层次进发,布置学生以小组独立完成一些科学探究的作业,以便打下由实践向理论上升的基础。
篇2
1初中生物教学现状
1.1关于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语数外这些“主科”而言,生物在初中课程当中的地位并不是很高,学生对于生物课的重视程度很低,普遍认为“副科”只需要在考试之前多背一点就可以,所以,认真花时间学习生物课的学生很少。但是生物课属于不断发展中的前沿学科,对于培养学生能力具有非常独特的优势。
教育部曾经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进行了详细调查,结果表明,在我国初中生物学科教学当中,学生仍旧是以被动接受为主,极少参与实践活动,多是以教师课堂讲授、布置书面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学生没有自主探索的机会,也没有参与合作学习。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让教师与学生都忽视了生物学科能力的培养。
1.2关于在能力培养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2.1照搬照套国外教学模式
国外的教学模式是在理论的基础上经过多次外出实践活动形成的,这与我国初中生的现实情况大不相同。因此,国外的教学模式并不符合我国目前的教学实际情况。
1.2.2从特定的职业领域进行教学
在初中生物教学案例中,对于专门针对能力培养的研究比较少,所以很多教师会借用某些特定职业领域的研究进行教学。例如某初中生物教师利用《生物制药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教学,很明显并不能符合初中生学习范围,这样的教学既无法发挥能力培养的功能,也不利于形成学生的科学素养。
1.2.3只针对某一种能力进行培养
由于生物学科对于初中生而言只是一门“副科”,所以学习时间也相对较少,教师并没有全面地培养学生能力,只针对某一种能力进行培养。例如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虽然是生物教学的功能之一,但却不是最重要的功能。重复进行刻板的技能训练不仅做法枯燥,效率也不高。
1.2.4多数运用知识目标的教学
在“分数为上”的现实生活中,多数教师偏重理论性的描述教学,缺乏让学生脚踏实地的探索研究,学生没有提出问题并动手解决问题的机会,不能主动去探究钻研,就无法挖掘其创新能力。
2初中生物教学模式的特点
(1)操作性。教学模式比较接近教学实际,容易被教师理解和操作,它可以从某一个特定层面和立场来展现教学规律,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模仿到老师的教学框架和理念,从而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
(2)具有建构性。所谓教学模式就是要从整体上展开教学活动,是各个要素建构的一个整体,需要用精练的语言、具有代表性的图示和明确的符号表达出来。其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两者在相互间互相影响。
(3)具有目的性。教学模式建立的目标是要求学生自主解决教学活动特定问题,它有专门的教学方式与使用范围。
(4)具有非线性。如果理论教学并不能与教师的实际经验相互融合,转化为教师特有的教学理论,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不能被有效地利用起来;学生在学习教师传授的知识时,并不能理解吸收,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无法显现,所以教学模式的各个要素之间都在以非线性的方式相互作用。
(5)具有开放性。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理论系统,它在不断的实践中加以修正,这种具有较强生命力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完善可以继续发展的实践活动,使教学模式更加丰富、创新。
3如何加强生物教学能力培养
3.1向学生提出调查研究的领域和方法
教师要客观地要求学生从具体情况出发,认识各事物之间的差别与变化,把握时间、空间与其它客观条件。充分地利用客观材料,分析事物的发展形式,探究事物的发展规律。在理解理论知识和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利用不同实践经验解决不同问题。
3.2选择调查研究的课题,确定调查研究中的困难
生物课题能够促进当前理论的发展,完善生物学科的教学系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新的创造性理论,也可以让学生重新研究现有理论的正确性,或者继续对某一章节的知识做补充论证等等。从简单的、具体的问题开始,让学生在选好课题后从不同方向确定其中的困难因素,提前设立解决困难的办法。
3.3思考调查研究的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调查研究的课题需要紧密结合新教材特立的知识范围,要能解决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对学生的理论学习与能力培养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在学生对课题进行调查研究的同时,教师要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篇3
现在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虽然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但这种统一的实质应是交往,是知识、信息的交流。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授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由过去的教师一讲到底变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应该说,新的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对生物这种重视试验性和探究性的学科是很实用的,它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能够为班级的每个同学提供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能够促进班级大多数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有效地落实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要求。
为此,笔者结合新的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和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真正做到课堂教学实施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一、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老师改变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观念,根据新课程的理念,要积极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老师要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老师设计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来,一定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践。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笔者做了以下的探究。
首先,老师要对自己一学期的教学内容心里有数,在开学初老师就可以把本期的教学计划制订出来,并印发给全班同学,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事先了解本期要学习的内容,大致了解本学期教师的教学意图和基本的教学目标。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老师要编发合适学生的自主学案,在自主导学案中明确要求学生每一课前应该完成的自主学习的内容,一定要做到自主学习目的明确,做到有的放矢。因为,作为初中生,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很欠缺,学习的自觉性还不强,学生的自主学习一定要在老师的安排和相关的引导下进行,当然,一段时间之后,待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后,也可逐步放开。
其次,要鼓励学生动脑动手的实践能力,传统教育最终的评价标准是考试,一直以来应试教育一直是教育教学的指挥棒,这就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实践和探究的能力,经过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一般都比较差,也有人给了一个形象的说法叫“高分低能”。的确,传统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的能力方面是有欠缺的,尤其是对于初中生物学科,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让学生真正动手实践,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知新知识的欲望,才能牢固掌握该学科的知识。
在八年级下期的教学内容里有一个单元是学习酒酿的实验内容,由于酒酿需要较高的技术要求,我就根据实际情况改为制作酸奶或果酒,于是我就把制作酸奶和果酒的资料发给学生,看得出来,学生拿到资料时比较兴奋,有的学生对制作酸奶感兴趣,有的学生对制作果酒兴趣较浓厚。学生一回到家里就开始制作,由于当时的气温较低,很多同学还想了不少办法,通过制作过程探究制作要领和规律,有的学生还通过总结写出来小论文在班级交流。这样的实践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丰富了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内容,课后动手实践,也强化了学生的动脑动手实践能力。
二、积极拓展课堂空间,结合课外学习,挖掘学生潜力
当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又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生物学科的知识在课堂外大量存在,在社会上,网络、报刊、图书等有着大量与生命科学有关的信息,教师只要适当加以指引和运用,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爱好进行有目的的课外学习,这样既能拓展课堂学习空间,又能发掘学生的潜力,还能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探究的实践能力。这样就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三、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因此,根据教学的内容,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观察、实验。结合这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们逐渐探索出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整合
1生物学科的实验特点
1.1生物科学的特点:生物学科不仅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理论科学,而且也是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各种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基本上是人们通过观察和实验而获得的,实验与观察是生物学建立和发展的基础,生物学实验是生物教学的灵魂和支柱,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东西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是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渠道。1.2生物实验有特殊的教学功能:生物实验作为生物教学的基本手段,有着特殊的教学功能;(1)通过实验可以使生物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掘问题激发求知的欲望,(2)通过加强实验,不但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而且还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概念和定律是怎样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3)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应当具备的严格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科学作风,使学生一步步地学会生物学研究中基本的科学方法。鉴于实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研究信息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2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实验教学过程
2.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欲望,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2利用信息技术放大和呈示功能,给学生提供情境观察。生物实验教学中,涉及很多学生经常用到的仪器。例如,在《练习使用显微镜》一节的实验教学中,学生需要全面了解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在教师介绍显微镜结构的过程中,由于其立体性,有些部分无法清晰地向学生进行展示,每个结构也很难一一向学生介绍清楚。因此,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课结构有了清晰而深刻的了解,更容易掌握显微镜的用法。2.3利用信息技术的模拟功能。模拟实验过程演示实验是直观教学的一种高级形式,演示实验既可以演示实验的全过程,也可以演示实验的一部分;既可通过演示实验传授生物学新知识,也可以验证巩固生物学知识,或是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等实践活动。教师课堂演示实验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往往存在一定的难度,实验失败或者无法使全班同学清楚地观察实验现象,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有限的资源下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可有效地解决这些困难。2.4利用信息技术的存储功能,记录实验过程。有些实验持续时间较长,在课堂教学环境或实验室中无法完成,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采用数码摄像机等仪器记录整个实验过程。例录实验过程,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实验过程与结果制作成PPT,课上和其他同学交流讨论。这样,学生自己主动完成了对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相关内容的学习,效果较好。可见,利用信息技术不仅有助于学生完成实验,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3加强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整合
将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进行有效地整合,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初中生物教学的高效进行,但仍然有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首先,相互整合并不代表完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生物教学,而是在生物教学中合理地进行利用信息技术。其目的是辅助生物教学的开展,而不是完全依赖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活动。对于可以直观感受到的生物现象,例如在进行植物的光合作用课程内容教学时,就可以在课堂实验以及课外实践当中,让学生自主地对植物光合作用现象进行观察,近距离体验,根据实验当中的实际需要,对于其中发生的微观现象,可以应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进行补充。其次,在生物教学当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结合当前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对生物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也需要加强专业素质,能够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不能一味的追求生物教学的进度,向学生传输更多的生物知识,往往会欲速则不达,使信息技术教学成为了一种传统教学工具,反而失去了信息技术教学应有的效果。教师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地进行教学引导,使学生加强自主学习,实现了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方法的有效整合。第三,信息技术并不是万能的,因此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需要与初中生物教学的具体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围绕着教学内容,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对生物教学的每个环节进行串联,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述细胞分裂和血液流动等比较抽象性的内容时,就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形象表达。而在介绍人体骨骼结构、器官构造的内容时,实体模型就能够形象地展现出来。
作者:房奎 单位: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寅寺镇中学
参考文献
[1]陈先华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整合[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159.
[2]郑毅胜.“任务驱动”与生物学科网络课堂教学[J].生物学教学,2005,(5).
[3]孟咸荣.教育信息理论与生物学教学媒体的优化[J].生物学教学,2006,(1).
篇5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 立体教学模式 预习 互动教学 拓展活动
相对于传统的初中生物教学模式而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工作面临新形势与新问题,学生参与性不足、资源整合效果不佳等方面制约了教学成效的提升。笔者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坚持以改革创新作为引领,改变单纯局限课堂的教学模式,建立“课前+课堂+课后”的立体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成效提升及综合素质提高发挥积极作用,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进行简要分析。
一、课前要求详细预习,为课堂学习探究奠定基础
许多生物教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不重视课前预习工作,对学生没有提出相应的要求,教学设计中也缺乏体现,生物教学完全局限在课堂时间内。这样容易出现学生学习准备不够充分的问题,因为没有进行充分预习,学生对教材内容不够熟悉,也就无从抓住其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没有能够结合教学内容事先搜集相关的补充信息,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会受到影响。对于这样的状况,笔者通过强化预习环节进行有效弥补,首先将预习要求融入到教学设计中,将预习作为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学的前沿环节。在教学新内容之前,笔者要求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预习任务进行自主学习活动,自己查找资料,相互研究,熟悉生物教材内容,并针对教材中不熟悉的知识点进行初步了解,以这样的方式增加对学习内容的熟悉程度,为下一步的课堂教学活动奠定基础。其次,教师在学生预习技巧方面要注重指点,许多学生并没有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在预习方法技巧等方面缺乏经验,影响了预习实际成效。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一定要强化学生生物预习方面的技巧指点,让学生掌握科学高效的预习方法,为预习成效的提高发挥促进作用。笔者指导学生运用“三步预习法”进行有效预习,对教材内容进行初步了解,并查找资料,对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了解,为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分析,重点针对预习任务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寻找问题的答案,对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摘记,以便下一步学习时进行重点突破。另外,笔者在生物预习指导中还要求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技巧体会,相互借鉴提高,提高预习技巧的科学性,为教学成效的提升发挥促进作用。
二、课堂组织互动教学,为提高教学效率增添动力
对于初中生物教学而言,课堂是当之无愧的主阵地,提高教学成效的重点在课堂。生物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出来,打造生动的生物课堂,为教学效率提高增添动力。笔者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打破了以往直接讲授的教学模式,转而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活跃了课堂氛围,促进了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首先,笔者在生物教学中不再“包办”课堂,从课堂的主角转变为启发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针对生物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设计出思考提纲,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的教学模式转变,较好地体现了学生在生物学习中的主体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投入程度。较之以往教师直接讲授灌输的方式,这样的教学需要学生积极开动脑筋,等不来现成的答案,需要自己思考和相互研究才能获得问题的结果,这样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思维能力与协作能力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次,在学生依靠自己努力进行生物学习的过程中,笔者注重发挥解难惑疑的作用。因为生物学科属于较深奥的自然学科,完全依靠学生的思考与研究是无法解决全部问题的,一些难点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和解答,所以在学生自主思考与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成为局外人,一定要强化对学生无法解决问题的指点,保证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另外,为了及时获取学生生物学习的成效信息,教师应当尽可能地当堂进行检测,以简练的测试题检查学生对当堂生物教学难点、重点的理解与掌握效果,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取学生学习生物的最真实信息,为教学活动提供参考。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学生在生物学习中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技巧也增强了,实现了知识掌握与能力培养的双重目标。
三、课后开展拓展活动,为学生能力发展提供载体
篇6
1.突出生物学科特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学是一门与生活、自然密切相关的实验学科。教师可根据生物学科特点,介绍生物学最新研究成果,展望生物学科发展前景,激发学生求知的渴望,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首先,教师可以多做演示实验,开设分组实验,让学生动手、动脑,在实验中学会观察、思考、分析、归纳和总结。其次,教师可以结合新教材上的探究、资料分析、观察与思考等栏目的学习与探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生物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最后,教师可以通过新教材中的科学、技术、社会栏目和有关资料,收集一些生物学成果介绍,如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生物防治等方面的研究,使学生看到生物学发展的美好前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强化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注重实验是学好生物学的关键。初中生物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科学的实验态度,并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教师还应开展一些课外实践活动,如校园植物挂牌、植物的营养繁殖等。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实验教学方面的指导、督促力度,通过开展教师实验操作比赛,达到“以赛促学,以学促教”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开展一些简单、易行的学生实验比赛,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了解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与注意事项,促使学生在实验中善于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观察、记录和深入分析,并能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能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3.结合生理学知识进行青春期教育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性器官的逐渐成熟,性意识的发展,学生的身体、心理正发生巨大的变化,有些学者把这个时期称为“暴风骤雨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有许多问题希望得到解答、指导和帮助。在以往的教育中,性教育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青少年从正规途径获得的性知识相对较少,所以引发了青少年性困惑、性犯罪等的社会问题。生殖与发育教材的安排正好符合学生发育发展的要求,教师结合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介绍性器官的解剖生理结构与功能,以及有关生理变化和身体发育卫生常识,能使他们对自己的生理现象有比较深入了解,最终由好奇、害羞、恐惧等心理转变为敢于正确面对自身的各种变化,从而避免对身心健康的不良影响,并能够正确爱护、保护自己。青春期又是一个人智力发展的“黄金时代”,而学习是一种紧张的脑力劳动,学习时间过长会使大脑产生疲劳,学习效率降低。因此,在讲到神经系统时,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要注意劳逸结合。此外,要勤于用脑,注意遇事多想多问,这样才能使神经系统充分发挥作用,使思维越来越敏捷,记忆更加深刻。结合《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教学,教师要向学生讲解吸烟、喝酒的危害,让学生养成不吸烟、不喝酒的良好习惯。
4.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随着经济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作为中学生物教学的引导者,教师应该积极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让学生逐步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讲授现在世界各个地区的环境状况,同时引入学校周围的环境问题加以讲解,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深刻反思,树立正确的生态观。
5.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新需的生物科学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生物实验中常用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生物实验、操作技能,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必须提高学生的素养,促进个体发展,以有利于学生关注与生物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的决策的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生物技术对生产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重视实践技能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水平。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见习、实习、作业、社会调查、实验等实际技能情况,加强教育手段,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论和实验技能。这样的教学模式,能使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
6.运用结课艺术,推动学生的课外探究
课堂小结是课堂艺术的浓缩和提炼,也是活化知识、丰富学生知识面的好时机。小结时教师应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者的角色上,即想方设法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多讨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样,就能把学生从课堂上激起的学习热情延续到课外,鼓励学生课后动手探究。
总之,初中生物课教师要依据新课标新理念下的现代教育理论,立足课堂,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教学方式,积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探索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教学方法,实现教育新观念的创建、教学改革的创新,使课堂教学得到优化。
参考文献:
[1]吴景峰.新课改中初中生物技术教学刍议.琼州学院学报,2008增刊.
[2]席拥军.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初探.教育科学论坛,2007.8.
篇7
关键词:初中生物;环境教育;实践活动
环境污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为了从根本上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不能够仅仅只依靠国家的力量,还需要引导学生从我做起,充分重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不断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其中,生物学科是以老师为主导,开展环境教育活动,有效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学科。
一、深入挖掘环保内容,整合环境教育,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
当前初中生物教材内容中所涉及的环保问题较为零散,所以需要老师从生物教材中深入挖掘环保内容,有效整合环境教育资源,以便合理地将生态问题渗透到初中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这样有利于整理和延伸初中生物教学内容,巧妙地将环保教育内容传递给学生。例如,在学习“生物多样性”的知识点时,老师可以向学生全面介绍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的情况,促使学生全面了解我国多种生物在遭受破坏过程中的受损程度。再例如,老师可结合初中生物教材中关于绿色植物的相关内容,举出相应的实例:当前我国大约有200多种植物惨遭灭绝,并且还有4600多种植物和400多种野生动物面临着灭绝的危机,森林覆盖率21.6%,沙漠化面积高达262.2万平方千米。通过以上例子,让学生深入体会到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现状和程度,从而感受到当前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再例如,在学习“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内容时,老师则可以向学生全面讲解环境状况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环境保护与每个人的生活紧密相关,从而合理地将环境教育问题渗透到初中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有利于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有效提升初中生物课程的教学效率。
二、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思考探究,不断强化环境教育
在当前初中生物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合理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到生物课堂教学中,以此强化环境教育,不断渗透环保理念,从而逐步增强学生的环保责任感。例如,在学习《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中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内容时,老师便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播放相关人类破坏生态系统的图片和影视资料,让学生了解更多人类存在哪些破坏全球生态的活动。如,浪费水资源、酸雨、土壤荒漠化、汽车尾气、乱砍滥伐、森林植被破坏等;然后,老师再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考,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来保护全球生态?并要求学生细心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哪些不良习惯将破坏生态环境?通过组织学生相互讨论、相互沟通,开展“我为环保献计献策”活动,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让学生能够明白哪些活动将改善生态环境,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从根本上提升学生收集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有效提升环保教育效率
除了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之外,还需要有效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社会环境保护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环境活动保护过程中。例如,可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爱鸟周”为特殊日期,开展以保护地球环境为主题的演讲、征文等主题活动,从而强化环境教育的效果。同时,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开展有利于保护地球环保的活动,如,垃圾分类处理、节约用水、用电、用纸等活动,鼓励学生不使用一次性的塑料袋和饭盒,减少地球环境中的白色污染,从根本上提升初中生物课程的教学效果。其中,可以在学生家的附近展开环境污染情况调查活动,并组织学生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紧密结合生物教学内容,创设校园绿化设计活动,在每年的三四月份组织学生开展植树活动、废电池浸出液对种子生长的影响探究活动、废电池浸出液将对小鱼的生活产生的影响研究活动,促使学生能够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从而更好地完成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目的。通过开展以上活动,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便更加深入地认识到环境教育行动的重要性,了解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长期性特点,有效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总之,在初中生物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合理地渗透环境教育内容,充分认识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深入研究生物教材内容,整合环境教育、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思考探究,不断强化环境教育,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有效提升环保教育效率。
参考文献:
篇8
生物学科是一门对生物的形态、结构、遗传、进化等展开全面研究的科学学科。然而由于初中阶段,学生普遍缺乏完善的知识结构,特别是对于一些理化方面的知识理解不够深入,缺乏学习的兴趣。因此,对初中生物的教学,教师面临的难度更大。而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了初中生物教师需解决的首要任务。
1.第一节课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初中生物的第一堂课中,教师需要采取各种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期生物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物与其它学科紧密联系的特点,向学生展示一些科技图片,并针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加深学生对生物的认识。同时,教师通过相关视频的播放,将一些针对性强和容易引起学生注意的问题拿出来与学生共同探讨,来树立广大学生对生物的兴趣,让他们在第一节课就充分的体会到生物这门学科的魅力。
2.有效设计导入活动,以调动学生兴趣。有效且丰富的课堂导入活动的设计是一堂课美好的开始,而且学生学习兴趣的强弱、良好课堂氛围的创造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课程导入活动方面的设计。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应该采取各种手段创设丰富的导入活动,以活跃整个课堂的氛围,提高教学有效性。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妙的运用幽默导入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深入浅出,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理论的问题具体化,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新的生物知识点。
二、实现课堂教学形式的多元化
1.合理应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新时期,要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因此,在初中生物的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合理的应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实施有效教学,将课堂归还给学生,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合作、探究模式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广大学生在课堂实践中自主的探究问题,而教师在其中就只是一个“引导者”的作用,组织、引导学生对相关的生物问题实施自主的探究,以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利用观察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生物教学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广大学生的观察能力,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首先就明确观察的内容、方式与目的等,进而将所有的空间留给学生自主研究。如观察双子叶种子的结构,教师就可先告知学生观察的顺序:先察看种子的外形,然后将种皮剥去,并分开其两片子叶,将其放到显微镜下观察胚的结构,从而全面认识种子的每个结构,最后让学生自主观察、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提升了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且强化了学习效果。
3.加强学法指导的科学化。目前,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学生在学习方法上面获得的指导较少,即使有,也主要以记忆指导为主,但是效果不大。因此,为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还需从学习方法指导这一方面入手,实现学法指导的科学化。众所周知,每个学生在学习一个新知识后,普遍都是采用模拟与记忆的方式来加深对其的理解,但是学生对于这些陈述性的知识往往不能形成较长时间的记忆,且极易形成各种概念间的混淆,而这也是教师平时的指导不科学的表现。因此,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在不完全丢弃“死记硬背”的基础上,在学生背诵知识点时指导学生将重点勾画出来,并在背诵后适当的增加课堂的检测,或告知学生一些简单的记忆方法,引导其用自己的话复述知识点,从而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从整体上提高记忆的水平。
三、结束语
篇9
随着社会发展,生物学发展进入一个飞跃时代,随着新科改革的实施,生物学在初中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更重要了,而新的生物学课程标准则为培养新世纪的综合型人才指明了方向。生物学课程标准还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需要,尝到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生物学课程的任务是:
1,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普及生物学基础知识;
2,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特别是一个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生物科学素养;
3,通过探究性学习,发展并培养学生的各项基本能力,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等。
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生物知识的传递者,而且学生怎么样学习生物的引导者。教师采取多种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并提高他们动手技巧的能力,通过这样所学的理论知识相结合实践,可以得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打下好基础。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进一步突出生物学科的特征,强化探究性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教育功能是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共识。帮助学生学会探究,同样是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重要部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生物教学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广大教师立足于课堂积极向课外拓展延伸,将生物教学资源充分整合和有效利用起来,对教学成效和学生生物素养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1.开展生物课外教学探究活动的意义
1.1生物课外教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枯燥的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探究活动能够释放学生的身心,让他们满怀着期盼,愉悦的心情开展探究活动,并在探究活动之中了解丰富的生物科学知识,验证所学理论,这既是巩固学生学习内容的一次实践活动,又是缓解学生身心压力,激发生物学习兴趣的延伸活动。
1.2生物课外教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拓展生物教学空间。45分钟的生物课堂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生物学习需求,也无法全面展示生物科学研究的精彩。将课外探究活动作为课堂的有效衔接与补充,能够让学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接触到更多的生物知识,了解更多的生物现象与规律,为提高学生生物素养拓展了教学空间。
1.3生物课外教学探究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课堂侧重于知识点掌握所不同的是,课外探究活动更多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分析,相互协作等形式,验证,发现和归纳生命现象,可以认识出自己周围的生态环境和自己的本身变化,并提高自己的身心健康有巨大的作用。
2.开展生物课外教学探究活动的主要方式
2.1按照教材的教学内容,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阶段好多课程组织兴趣小组能提高教学效果,特别是像生物这样的学科,本身课可以时少,教学任务重,如果学生再对生物没有兴趣,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所以在生物教学中组织课外兴趣小组是非常重要的。七年级生物“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主要介绍了环境对生物的分布,成长,生命活动…等方面的影响。上这节课的时候,引导并组织学生按分组做实验,观察鼠妇的生活条件,光对鼠妇的分布和活动的影响,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感兴趣。
2.2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观察。
校园是学生进行各种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教师抽出时间带领学生跟他们一起去校园的花园,小溪边…等地方,组织他们观察树木,花草的类别,分布,成长条件,那边分布的小动物,昆虫,各种水生物的生存环境和条件…等因素,引导他们记录下来亲眼看到并观察的事物和它们自己所发现的特点。还有我校的大部分学生是农民的孩子,对他们来说田野,大大小小的河流,小溪,森林,草原,沼泽…等地方是非常熟悉的,他们常常在这些地方干活,参加生产活动,玩,放羊…,这些地方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教师只进行合理的,有效的引导,学生好容易可以得到好多的有关生物的实际知识。这种实践观察活动不仅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而且为了他们进行实践探究活动提供很好的机会。我认为组织合理的生物学科课外活动是一个很好的形式,促进他们的发展和提高综合素质。
2.3探究实验是学习生物的主要方式之一。
篇10
关键词 初中生物;课堂效率;能力;知识
生物学是一门基础科学,与农业、工业、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初中生物学习是对学生进行生物教育的启蒙阶段,重视该学科的教学可以为学生今后相关专业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培养学生运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在现阶段初中生物课程有着课时少、内容多、任务重的现状,学生学好这门课程较为不易。在教学中,要想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就必须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教学的效率。那么,如何打造初中生物高效课堂,让学生学好生物这门学科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注重兴趣引导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获取知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生物这门学科的兴趣,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排除学习中的一些障碍及不利于兴趣培养的因素,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去唤起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首先,教师应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丰富的专业素养会展现给学生强大的人格魅力,从而吸引学生,让学生对初中生物知识产生兴趣,更加积极主动、心情愉悦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其次,要优化课堂教学环节。课堂中的导入、过渡、结课等环节教师要做到精心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导入时,可以联系现实生活和趣味话题,或者引经据典,以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确保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再次,借助图片、模型、幻灯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教学中直观手段的运用增加生物学习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使学生乐于学,并学有所得。
二、加强实验教学
学生刚开始接触生物这门学科,大多会产生较大的兴趣,尤其是生物领域的丰富性和实验的趣味性更能吸引学生。但当学生学到生物基本概念、专业用语等时,便会感到生物的抽象难懂,渐渐会望而生怯,兴趣全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生物概念,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动手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中,通过丰富多样的实验活动,既可以激发主动参与生物学习的热情,又能够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开展生物实验时,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分成四至六人小组,围绕课本中的某一现象或结论,让学生通过提问——假设——定案——实验——结论的程序展开探究式实验活动。实验中,学生合作互助,探究交流,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都得到了培养。当然生物实验活动也可以拓展到课外实践,教师可以合理组织安排学生参加一些课外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帮助学生以课外知识来充实课堂生物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优化讲练环节
新课改理念强调,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但也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传统的满堂灌、题海战的教学方式大大抑制了学生的发展,时间花得多,但教学质量却难以保证,当前减负增效给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给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轻松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研读教材、精心备课的基础上做到精讲精练,努力将学生的思维调整到最佳状态,让学习达到高效。
精讲,即教师要能够紧紧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设疑问难,创造思维情境,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展开教学。练习是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精练,即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强,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的问题,掌握所学知识。精练,也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努力使每一个学生在练习中都有进步。
此外,优化讲练环节,教师还应尽量做到练习的当堂检测和反馈,不给学生留课下作业,以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这样,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适时调整教学节奏、查漏补缺,确保学生生物学习的效果。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优化生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广大一线教师不断研究的课题。教师只有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课堂上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加强实验教学,优化讲练环节,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生物知识,培养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明丽.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J]. 中学教学参考,2012(11)
[2]课志伟.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广西教育(B版),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