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导学范文

时间:2023-08-17 18:15: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一语文导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一语文导学

篇1

As food is to the body, so is learning to the mind. Our bodies grow and muscles develop with the intake of adequate nutritious food. Likewise, we should keep learning day by day to maintain our keen mental power and expand our intellectual capacity. Constant learning supplies us with inexhaustible fuel for driving us to sharpen our power of reasoning, analysis, and judgment. Learning incessantly is the surest way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in the information age, and reliable warrant of success in times of uncertainty.

Once learning stops, vegetation sets in. It is a common fallacy to regard school as the only workshop for the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 On the contrary, learning should be a never ending process, from the cradle to the grave. With the world changing so fast, to cease learning for just a few days will make a person lag behind. What’ s worse, the animal instinct dormant deep in our sub-conscious will come to life, weakening our will to pursue our noble ideas, undermining our determination to sweep away obstacles to our success and strangling our desire for the refinement of our character. Lack of learning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the stagnation of the mind, or even worse, its fossilization. Therefore, to stay mentally young, we have to take learning as a lifelong career.

食物之于身体,所以学习思想。我们的身体得以生长而肌肉得以发达的摄入足够的营养的食物。同样地,我们应该日复一日不断地学习以保持我们敏锐的心智能力,并扩充我们的智力容量。不断的学习提供我们用不尽的燃料,来驱使我们磨利我们的推理、分析和判断。持续的学习是最可靠的方法与时俱进在信息时代,也是在变动的时代中成功的可靠保证。

一旦学习停止,植被。这是一个常见的谬误作为学校知识的唯一场所。相反地,学习应该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从摇篮到坟墓。与世界变化的如此之快,停止学习几天就将使人落后。什么更糟的是,蛰伏在我们潜意识深处的动物本能就会复活,削弱我们追求我们高贵的想法,破坏我们决心扫除障碍我们的成功和扼杀我们渴望的细化我们的品格。缺少学习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心灵的停滞,甚至更糟的是,它的僵化。因此,为了保持心理年轻,我们必须将学习作为终身职业。

篇2

郑瑜华

(杭州市延安中学 郑瑜华)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也许不少人与我有同感,就是觉得学生无论在课堂回答还是课后练习中,往往难以运 用已学过的知识来正确把握解题要领,随意性很大,回答不到“点子”上。然后教师不得不把那些知识再分析 讲解,做许多反反复复的工作。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是否可以根据知识的可连贯性、可迁移性来提高学生有系统有条理地掌握知识的能力 ,在学习中“举一反三”,加快学习的速度并提高准确率呢?我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中,对这方面进行了探索 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抓住知识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比如从白雪 、白马、白云等事物里抽出他们的共同特征,就可得“白”的概念。

在教学中,教师如能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将某知识点的本质特征概括出来,并以此为依据去阐 明别的相类似的事例,便能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扩充,能力得到发展,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所以,我在新生入学的最初阶段,就引导他们每学一知识,就分析概括这一知识点的本质特征,并在做习 题时以此作为思考回答的依据,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以后碰到同类问题时,让他们回忆那些本质特征,与眼 前的问题联系起来回答。经过几次强化反馈,学生基本能把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的本质特征对照联系,从而较 快速地掌握。

以教学“比喻”这一修辞方法为例。这一修辞方法小学里已学过,学生很快能辨析出来,但要他们谈谈在 某一语言材料中的表达作用,他们便感困难。这往往是因为他们对比喻“乙事物有些特点和甲事物相似,而这 些特点人们又比较熟悉,为了鲜明生动地表现甲事物就用乙事物来打比方”这一基本概念,只抓住“以乙事物 打比方说明甲事物”这一较表层的特征,而忽略了“比喻是为将事物表述得更生动形象”这一更本质的特征之 故。

因此,我在学生完成第一册第三课《歌词两首》的练习“两首歌词都将黄河、长江比作母亲,请找出这样 的比喻句,并说明运用这样的比喻是为了表达怎样的感情”的时候,并不以得出“黄河、长江哺育了世世代代 的炎黄子孙,孕育了灿烂光辉的华夏文化,所以把她比作母亲,更能表现我们对黄河长江的崇敬、热爱、依恋 的真挚感情”这一结论为满足,而是进一步引导,使学生理解为什么比作母亲,就更能表达我们的感情。最后 归结:因为对母亲的形象大家最熟悉,把黄河长江比作母亲,能使形象更鲜明、生动,这样我们对黄河长江的 崇敬、热爱、依恋的感情也就表达得更生动形象。

二、抓住知识的连贯性,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以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 解它。简单地说,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所以,学生学习知识必须要求他们掌握完整的知 识结构体系,而不是七零八碎的片断。”

从初一册到初六册,尽管教材是不断加深的,但散见在各教材中的知识是相互关联并具有连贯性的。如“ 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一知识从第一册《曼哈顿街头夜景》到第四册《烈日暴雨下的祥子》、《白杨礼赞》,直 至第六册《海燕两篇》等一直反复出现。我在学生抓住“环境描写为渲染气氛,衬托人物”这一本质特征的基 础上,尝试着放胆让学生根据以往经验,举一反三地自己分析理解,这样既优化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提 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曼哈顿街头夜景》有一习题要求回答:“课文是怎样描述曼哈顿街头夜晚的繁华的?”“既写‘繁华’ ,为什么还要写一个孤独的老人?”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答案:作者大肆描述高楼、街灯、汽车、橱窗、宫 殿、人行道等等都是为渲染曼哈顿街头夜晚的繁华气氛,写这繁华是为与街角的老人对比,补托出老人的孤独 凄凉。于是在上《小桔灯》一课时,我便要求学生扣住“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来分析“天色越发阴沉了”“ 浓雾里迷芒的山景”“黑暗潮湿的山路”这些描写环境的语句的作用自己分析,不少学生能够得出“这些语句 渲染了那种黑暗阴沉的环境气氛,衬托小姑娘勇敢乐观的精神”这样的答案。

在上《烈日和暴雨下的祥子》、《刘姥姥游赏大观园》这两篇课文时,我设计了一系列题目让学生在自学 的基础上回答问题。有关环境描写的回答基本上能说出作者不惜笔墨大段描写烈日暴雨是为渲染烈日暴雨的厉 害,烘托祥子为生活而挣扎的痛苦;描写“潇湘馆”的清幽,“秋爽斋”的阔朗,“蘅芜园”的朴素正是为衬 托三个少女的不同性格。

同样,在《白杨礼赞》《海燕》两篇中回答描写高原景色的作用,描写海燕活动环境的作用,学生基本能 与已学课文比较分析,举一反三,作出比较准确的回答。

三、抓住知识的可迁移性,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一般说,相同文体的课文较容易将知识融汇贯通,但如把不同文体的课文中存在的一些“共同要素”联系 起来,实行学习迁移,同样能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提高学习效率。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迁移的有效条件,一是新旧知识之间要有共同要素,二是学习者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要有 一定的概括水平。

于是,我尽可能挖掘不同文体课文中的共同要素,引导学生根据以往经验对它们进行概括,以揭示其共同 的本质。

如我在教学“打比方”这一说明方法时,先让学生找出实例,像《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 ,就像虹”及唐朝张zhuó@①言“初月出云,长虹饮涧”等句,与“比喻”进行联系,学生回答“说明石 拱桥形状很美”。又追问:“这不正是中国石拱桥的一大特点吗?现在比喻用在说明文中称为‘打比方’,用 ‘打比方’的方法来说明事物特点有什么好处呢?”这时学生纷纷插嘴:“为把这个特点说得很生动形象呀。 ”由此得出“打比方”就是为更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征。这样的训练既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举一反三”的 能力,得来的知识也较巩固,学生在此后的阅读材料中能较容易地辨析出“打比方”这一说明方法,并说出在 此处的作用。

又如学生要说出议论文中“比喻论证”的作用也是较费劲的,我在教学第一册《政论两则》时,也引导学 生用学习迁移的方法来分析“打扫房子”“洗脸”“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比喻什么,运用这样的比喻起什 么作用这一问题,我说,“在这里要阐明什么观点大家已清楚了,就是号召全党推广民主作风,经常开 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那么为什么用‘打扫房子’‘洗脸’来比喻呢?这样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有什么好处呢?请 与比喻的本质特征联系起来。”为防止学生互相干扰,人云亦云,我要学生不说出来,马上用笔将此题答案做 在练习本上。学生回答“可以把必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道理(观点)讲得生动形象”“能生动形象地说明 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必要性”等等。

根据我的教学实践,运用学习迁移,经常促使学生将不同文体中的共同要素分析比较,让新知识经旧知识 的重现后得到,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概括归纳的能力均得到显著的提高。

以上所论,是我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尝试,目的是使学生尽可能避免“同一个语言文字上的道理,在这 一课里老师讲明白了,出现在别一课里,他们又不理解了”的毛病,使学生能把从旧经验里得到的知识尽可能 “举一反三”地应用到新事物上,在语文学习上找到一些比较省力和有效的方法,从而逐步提高自己语文学习 的能力。

篇3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学

体育舞蹈虽来源于各国民间舞蹈,由社交舞转换而来,但是其完美结合了体育和舞蹈的特点。因此,体育舞蹈既是一门普及性的课程又是一门专业性的课程。对于完全没有舞蹈基础的学生而言,体育舞蹈的学习存在一定难度。我国教育部于1997年将体育舞蹈这一科目正式列为全国高校体育院系的课程[1]。虽然体育舞蹈已在各大高校都有所开展,但是受师资力量、设备条件以及重视程度不够等因素的限制,高校在开展体育舞蹈教学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体育舞蹈的基本特点

体育舞蹈有别于传统的体育运动,它结合了体育、音乐、舞蹈的基本特点,是一项具有高竞技欣赏价值的健身运动。体育舞蹈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具有娱乐性和表演观赏性。体育舞蹈既能强身健体,又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从内容形式方面来看,体育舞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育舞蹈舞种十分丰富,主要分为摩登舞和拉丁舞两大类,而每类又包含五个舞种,每个舞种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这就构成了体育舞蹈丰富的内容;从体育舞蹈运动技能方面来看,体育舞蹈具有综合艺术性、行为举止规范性、默契配合性的基本特征。综合艺术性是因为体育舞蹈综合了体育、舞蹈和音乐的特点,而行为举止规范性是因为体育舞蹈的套路和动作具有一定技巧性并且受英国社会素有讲究严谨行为规范的传统影响。默契配合性则是要求舞者双方在动作上、音乐上乃至心灵上都互相配合;从体育舞蹈的功效性来看,体育舞蹈则具有娱乐性、休闲性和健身性的特点。体育舞蹈不仅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而且能强身健体。

二、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开展起步比较晚,因此其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高校体育舞蹈教师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由于体育舞蹈具有十个舞种,而且每个舞种都有自身的特点,因此,体育舞蹈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项目。体育舞蹈的专业性就要求高校的体育舞蹈老师具有专业的体育舞蹈知识,这不仅要求自身对体育舞蹈的动作等各方面了如指掌,而且要求体育舞蹈老师能有准确的示范技巧和传授技巧。总之,体育舞蹈教学对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然而,由于高校体育舞蹈起步较晚,许多体育舞蹈老师也是由其他专项转变过来的,其体育舞蹈教学基础本身存在缺陷,加之长期得不到再培训,其技术能力和知识结构相对落后。同时,许多高校对于体育舞蹈课程不太重视,也使得体育舞蹈教师匮乏。总体来说,高校体育舞蹈老师应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所提高。

2、大学生对体育舞蹈认知程度不够

目前,大部分大学生对于体育舞蹈的认知程度不够。许多学生片面地认为体育舞蹈就是交谊舞或是拉丁舞等等。而大学生对体育舞蹈的认知程度直接决定着其学习体育舞蹈的态度与兴趣,从而影响大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的效果。另外,有的学生还受“男女授受不亲”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在男女配合时,表现出十分腼腆的情绪,配合不到位,影响双方学习体育舞蹈的效果。

3、体育舞蹈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定位不合理

体育舞蹈教学内容就是体育舞蹈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基本技能的总称[2]。体育舞蹈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定位直接影响体育舞蹈教学的效果。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学仅仅局限于技术教学而缺乏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学生对体育舞蹈理论知识的缺乏制约了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的效果,影响了体育舞蹈教学的发展。同时,许多高校只是把体育舞蹈课程设为选修课,其课时也不能满足体育舞蹈教学的需求。

三、普通高校体育舞蹈开展的对策

1、建设与完善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师师资队伍

由于目前高校体育舞蹈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一定问题,因此学校应重视培养体育舞蹈教师队伍。质量上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学校可与相应的舞蹈协会合作,举办高校体育舞蹈培训班,定期对高校体育舞蹈教师进行培训。其次,普通高校间可组织体育舞蹈友谊比赛,从而加强高校间体育舞蹈教师间的交流,有利于教师体育舞蹈知识的更新。最后,普通高校内部也可组织体育舞蹈比赛,设置相应奖项,调动教师提升自身业务水平的积极性。而数量上的问题高校应多引进体育舞蹈教师并合理分配体育舞蹈教师。

2、优化普通高校体育舞蹈的教学内容

普通高校体育舞蹈的教学内容直接影响体育舞蹈教学的发展。因此,高校应注重科学合理的安排体育舞蹈教学内容。根据目前高校忽视体育舞蹈基础理论的教学的现状,学校应在有限的课时适当增加基础理论的知识。同时,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基础来制定教学内容。这就要求高校首先应注重基础教学,在教授学生体育舞蹈的内容里以形体、芭蕾、舞蹈为主,培养学生的气质、乐感和风格。在学生有了一定基础后,体育舞蹈老师则可变换教学内容,提升难度。

3、建立与完善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学评价体系

有效的体育舞蹈教学评价体系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舞蹈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开展。普通高校应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体育舞蹈教学评价体系。这就要求评价内容上不仅是对技术动作的评价,还应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协作能力、课堂表现等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形式上也应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

四、结语

国际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所以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等学校教育不断向素质教育转变,对综合素质培养的探讨也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体育舞蹈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普通高校应重视体育舞蹈课程的开设,加强对体育舞蹈课教学的理论研究与探讨,从而充分发挥体育舞蹈的作用,加速体育舞蹈教学的发展。

作者:沈诚 单位:南京旅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以学导教;高效课堂;思想;教学方法;评价

构建以学导教的语文课堂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而且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而为高效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转变思想,为以学导教思想的贯彻打好基础

长久以来,我们教学的指导思想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并在高考中考出好的成绩。换句话说,学生每天被动地学习,根本找不到学习的乐趣。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要想确保以学导教的教育思想能够有效地落实到课堂当中,转变教学思想是首要任务。所以,我们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才是课堂的主人。而且,教师的教学思想也会影响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为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基础工作。

二、多样教学,确保以学导教思想能够有效落实

所谓多样化教学是相对于以往的单一化教学模式而言的,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确保以学导教思想能够落到实处。

例如,在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由于本文节选自《水浒传》第十回,大部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还是有所了解的,所以,在授课时,我选择了小组自主学习模式,首先,我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并引导学生带着目标进行自主学习,之后,我还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思考讨论下面的几个问题。比如,(1)从文章可以看出,林冲的性格发生了怎样的转变?(2)文本中都进行了哪些细节描写,这些细节都有什么作用?(3)文本中是怎样描写大风雪的……鼓励学生在自主思考中把握本节课的中心思想,进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同时,也能充分体现以学导教的教学理念。

又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我采取的是“小老师”模式,而且,该模式也是秉承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的思想。具体地说就是,在教学时,我们鼓励学生做“小老师”,首先,在课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准备,同时,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料,然后,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教学设计,然后,通过学生之间或者是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来不断完善自己的设计,之后,学生以“老师”的身份向学生讲述本节课的内容。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而且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对学生健全地发展以及高效课堂的实现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无定法,作为教师的我们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一定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要确保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多元评价,为以学导教思想的实施创造环境

评价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不仅仅是要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基本的知识点,还要确保学生的能力水平和素质水平是否得到大幅度提高。所以,在评价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学导教,这样才能真正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首先,在评价的过程中,我们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和小组互评;其次,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因材施教,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对学生做出不同的评价,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借助恰当的评价来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不论是互评还是自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找到学习的方向,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懂得自主学习,才能自主地走进语文课堂。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以学导教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在实现高效语文课堂的同时,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获得全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成伟.新课程教学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09).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 引导学生 高效率学习 途径

引导学生高效率学习是每位教师当前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只有寻找到了引导学生高效率学习的途径和方法,这样我们的教师才会轻松教学,我们的学生才会真正减轻学习负担。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我的粗浅体会:

一、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高效率学习的肥沃土壤。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良好的学习习惯,年级愈高就愈是如此。教师“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以及提高学习效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语文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习惯养成了,学习效率自然就会提高的。

1.加强预习方法指导,养成预习习惯。预习是必须讲究方法的,方法得当,效率就高。读:学生自读,基本达到熟练、连贯,对于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印象。画:读中把自己不理解、理解不透彻的字、词、句、段画出来。查:查阅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将画出的疑点结合课文尝试解答。对于经过思考仍不能解决的问题,与同学讨论或向老师请教,还可以作为课上听讲的重点。做:适当地做一些课后习题或预习笔记,检查预习效果,提高预习质量,培养自学能力。这些是要求学生每课前必须预习的,不必让老师布置。老师只是在必要时进行检查测试,了解学生掌握解决新知识和新问题的情况,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

2.引导学生把握课堂,做课堂的主人。首先要引导的就是“听”,一是要认真听;二是要会听。认真听当然不在话下了,不认真什么课也学不好的。关键是要会听。听老师讲课的时候,一定要抓住老师讲的中心内容,也就是老师讲这个的主要目的。还要带着预习时的疑难,有意识地去听,以便解决预习时的疑难。只听老师讲是不够的,同时还要认真倾听同学们的回答,既可以判断自己答题思路正确与否,又可以学习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这样学生的听的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其次是引导“思”,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认真思考同学们答题正确与否,不要等现成的答案。如果每节课学生都不动脑筋思考问题,时间久了就变懒惰了,不想动脑筋,更谈不上活跃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了。

第三是引导“说”,要求学生主动给自己找训练说话能力的机会。上课的时候,不要等到老师点名的时候才回答问题,要主动积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敢于和不同的意见争论,训练几次就没有什么害怕的了,这样就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和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探讨科学的作业方法。首先,要弄清题意,认真读题,仔细理解题意。其次,回忆与之有关的知识和方法,学过的例题、解过的题目等。在探索解题过程中,需要运用联想、比较、类比等一系列方法,并从解题中学会这一系列探索的方法。再次,根据探索得到的解题方案,按照所要求的书写格式和规范,把解题过程叙述出来,并力求简单、明白、完整。最后,还要对解题进行回顾,检查解答是否正确无误,并小结一下解题的经验,进而发展与完善解题的思想方法,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来。

4.加强复习策略的指导。(1)围绕中心,及时复习,巩固深化知识。(2)查漏补缺,保证知识的完整性。(3)看参考书,适当拓宽知识面。(4)整理笔记,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5)复习要掌握好时机,安排要合理,复习方法要多样化。我还从我女儿的学习中获得,让学生准备错题本也是一个提高复习效率的方法。“人不该在一个位置上跌两次跤”,实际上,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一个错误,常常一犯再犯。为了降低错误的重复率,复习的时候先看错题集,把错题集的题再做一遍,这样,用时少而复习效率高。

二、要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很好的选择。

教师要充分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强化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个人的创造性,让学生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成功的体验与感悟、喜怒哀乐充分表现出来,是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很好的选择。

篇6

【关键词】建构主义;高职语文;教学改革

1 建构主义理论概说

建构主义是从认知主义理论中引发出来的一个分支,该理论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于20 世纪90 年代最早提出的,维果茨基、布鲁纳等心理学家也努力推进了建构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此理论的提出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教育理念。

建构主义提出了要运用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积极创设一个适于学习的教学环境,促使学习者主动地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结构的教学观。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使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得以有效地实现。

2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主要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式教学三种教学模式:

支架式教学模式主要通过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等几个步骤来完成。即明确学习主题,建立知识框架;进入问题情境;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共享协作,最终完成意义建构。

抛锚式教学模式,指先要为教学而确定真实事例或问题即所谓的“锚”,随即向学生呈现该内容即“抛锚”。此类教学模式中“锚”的确定,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的确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可据此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进行效果评价,最后达到教学目的。

随机进入式教学模式,指教师为了实现不同的教学目的,可在不同的时段、情境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教授同一教学内容,学生可通过不同渠道、不同角度进入同一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刻而全面的意义建构。

3 高职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有几大“瓶颈”急需突破:

首先,生源问题。与本科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知识水平、语言基础、学习习惯等方面均较薄弱,语文的词语运用能力差、语法知识欠缺、读写水平低下。

其次,教学问题。由于高职院校属于近些年才孕育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等教育形式,在教学的很多方面还处于稚嫩状态:传统一元的教学模式仍占主导,教学手段、评价方式也稍显陈旧,师生关系较为疏远。

最后,教材问题。虽然各个高职院校对教材及教学内容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但仍需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多元性、时代性、联系性的教材出现,以弥补对应用型人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不足。

基于以上现实,笔者对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三年制及五年制新生做了问卷调查,并与各专业教师进行了沟通,结果显示,三年制学生因为参加过高考,语文基础知识、阅读写作能力相对高于五年制学生,各专业教师则更强调在语文课中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职场能力的培养,故此按照建构主义理论,结合我校不同专业需求,我们大胆进行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改革,规定三年制《大学语文》课教学,以“文学欣赏”(随机进入式教学)、“应用文写作”(支架式教学)、“口语表达”(抛锚式教学)三大模块作为重点;而五年制《阅读与写作》课教学,则以“不同文体文章阅读与写作”(随机进入式教学)、“经典文学作品阅读与写作”(随机进入式教学)、“应用文写作”(支架式教学)、“口语表达”(抛锚式教学)四大模块作为重点,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已初见成效。

4 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进行高职语文教学改革

高职学生虽然已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学习经验,但由于受到了多年应试教育及陈旧的教学模式的束缚,他们“厌学”、“弃学”的消极情绪较为严重,迫切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有效性的教学。

4.1 构建“随机进入式教学”模式

教师可以在“文学欣赏”模块教学时,构建“随机进入式教学”模式,亦即学生可根据自己偏好“随机自由”选定内容,亦可通过不同渠道,设置多种学习平台,选择喜欢的学习路径进入学习,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和剖析,以增加文学欣赏相关知识与技能在学生大脑中的“内存”。如在“徜徉诗海,感受美韵”――古典诗歌《春江花月夜》赏析时,设置了如下学习路径:以音频、视频创设情境,用“月亮”这一意象作为学生思维的“发散点”,学生发挥各自的想象力从多方面随机进入学习,学生们从以前对“月亮”意象表达“思乡”或“相思”等情感和已有的知识储备出发,通过小组讨论,集思广益,对其内涵深入挖掘,进行多层次思维能力训练,并加以理论化整合后,“月亮”意象得以延伸至:永恒和圆缺的循环变化,古代文人寂寞与孤独的惆怅,失意者寻求慰藉与解脱的心态……,进一步拓展到对于“春 ”、“花”、“夜”等诸多意象的联想和分析,既提高了高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加强了他们的思维训练,最后,师生采用自我评价、组间互评、扩展评价等方式进行学习效果评价,此种教学模式的运用,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喜爱和欢迎,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4.2 搭建“支架式教学”模式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不应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对于职业院校学生来说,专业能力和职场素质尤为重要,为此,搭建“支架式教学”模式对我校三年制及五年制学生进行应用文写作模块的教学,效果凸显。

在应用文写作模块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可分解学习项目,先行搭建知识框架即脚手架,引导学生掌握各类应用文的写作格式和要求,然后,指导学生写作。

如在学习“求职信”写作时:搭脚手架――详细解析“求职信”的内容要素和格式要求;设定情境――学生自主结成小组,在分析求职岗位的能力要求和自身情况的基础上,针对个人情况进行求职材料的准备工作,之后以小组某一同学为例,结合他的求职材料,小组同学进行讨论,分析这位同学求职信的写作内容;合作学习――小组同学根据讨论分析的情况,结合求职信的写作要求,模仿范例格式、结构进行写作训练,分头展开写作,教师针对学生在讨论中所反映出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讲解,总结归纳,消化提升,最后由学生对求职信修改、定稿;效果评价――模拟职场现场招聘,全班交流,小组代表在同学面前介绍本小组求职信的形成过程,相互借鉴,以求达成共识。

4.3 创建“抛锚式教学”模式

把“抛锚式教学”模式引入到“口语表达”模块的教学实践中,无疑为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口语交际水平、满足学生的职业岗位需求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在口语教学中,我校高职各专业遵循由易到难的阶梯性原则,按照“自我介绍”、“倾听”、“朗读”、“演讲”、“有效沟通”顺序进行讲解和训练。以“有效沟通”为例,高职生由于封闭自己、认知偏差、教育缺失等原因普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沟通障碍,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用“抛锚式教学”模式完成“有效沟通”的口语表达训练,可以提高他们的与人沟通能力。根据教学任务设置情景即“抛锚”――为教学确定真实事例或问题,播放我校毕业生在工商银行作为基金经理助理,与不同客户进行沟通的视频;确定目标――学会职场有效沟通的技巧即能用普通话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能根据语境,借助语气、表情、手势恰当地表情达意,提高交际效果;自主协作学习――各小组可在本校范围内自由选择“食堂”、“小卖部”、“体育馆”、“图书馆”等能够进行沟通训练的部门,完成实地演练,以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方式来提交作业;效果评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他们的学习成果,效果极佳。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应该以新型的教育观、教学观、知识观、师生观和学习观为依托,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激发学生主动建构学习的意趣,从而更好地推动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蒋波.建构主义理论对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1(25):52.

[2]盛艳.新课改视野下的支架式教学:师生角色调适问题探讨[J].教学与管理,2012(8):21.

篇7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 ; 高职院校 ;语文教学

中国分类号:G718.5

认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不能没有理论指导。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主张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力求实现四个转变:

一、在教学观念上,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就学生而言,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真正把学习者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放在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的首位。就教师而言,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合作学习的参与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促进者。然而,沿袭多年的应试教育,却把教师推向中心位置而导致主客错位,一切围着教师转,学生成为客体,被当做当作灌输的对象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储存器,这种机械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扼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无法调动。究其原因,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主客位置被颠倒。因此,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构建教师组织、帮助、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学习方式,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从听说到读写、从讲授到练习中主动探索,深入钻研,大胆实践,在充分彰显主体性的同时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张扬个性,使学生学习在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师生关系中更上一层楼。

二、在教学过程上,由被动传输式教学向主动建构式教学转变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喋喋不休的讲,学生机械被动的听,整个教学过程成为教师“满堂灌” 的过程,成为学生被动适应的过程,重教轻学,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应有的学习主动权。因此,建构主义指导下的语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主体,以学习者自主探索构建知识为核心的学习过程。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主动建构式教学过程,首先要激活学生求知欲望。求知欲望是兴趣产生的源泉,兴趣是学习动力的源泉,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可转化为主动建构知识的内在动力,这样一来,学生沿着“求知欲望强―学习兴趣浓―学习动力足”的轨迹主动学习,建构学习效果明显提高。其次,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证明,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源泉和动,问题能驱动学生积极思维。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建构规律。教学不是一种单纯的知识传输的过程,而是一种使学生产生稳定的探究心向的积极探究的过程。使学生的认识过程不断深化,在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新规律,解决新问题,由学会建构知识发展到提高能力,实现创造。

三、在学习方式上,由学生个体独立学习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动学习转变

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实现的,其中,教师与同学都是建构知识过程的合作者,学生之间应由原来的竞争关系变为更富于建构性的合作伙伴关系。因此,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由传统教学观主导下独立的个人学习行为,走向多元互动学习。首先,以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前提,唤起合作的动机。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关系融洽、有效进行合作学习的桥梁。其次,以明确的学习目标为向导,使合作学习行有方向,避免盲目性。目标的制定要从语文学习内容实际出发,还要面向全体,兼顾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再次,以集体合作为目标进行有效的沟通,面对面的交流,在多向的合作互动中,个人融入集体,个人竞争转化为集体竞争,个人潜能最大限度的得以开发并融入集体智慧中。最后,以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为目的。实施合作学习,教学过程由多元互动,使教学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在提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前提下获取知识,提高了能力,还融合了团队精神,可谓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 赵蒙成.建构主义教学方法评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2(9).

[2]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1997。

篇8

关键词:语用学;文化差异;高职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4-0081-02

一、 引言

语用学(Pragmatics)是语言学中一个分支, 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 研究如何通过语境(context)来理解和使用语言。语用学与语义学、语法学不同, 它强调在语境中( context) 研究词、句、话语等语言行为的意义, 并主张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解释语言的深层含义。对语言学习者来说, 要做到真正理解和恰当使用一门语言, 仅仅懂得构成这门语言的发音、词汇和语法是不够的, 还必须懂得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之间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关系, 如词语的字面含义和隐含意义, 话语的前提, 说话人的意图, 听话人的推断等等。语用学也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2004年新课标的实施, 更是强调了语言文化使用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对于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学习而言, 要在两年多的时间中学好英语, 不仅掌握其在交流和交往中所需要的词汇, 而且懂得如何运用这些词汇达到顺利交流和交往的目的, 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语用失误” 这一术语是英国语言学家Thomas在1983年首次提出来的。他给语用失误下定义为“听话人不能从说话人的话语中理解其真正用意” (the inability to understand what is meant by what is said), 也就是听话者所感知到的说话者话语的用意与说话者试图表达的有出人。正如Thomas所说,一个人犯了语言错误, 充其量被看成是“ 说的不好”(speaking badly) , 语言能力较差而如果出现了语用失误, 就会被认为是“表现不好”(behaving badly), 是行为品质有问题。因此,语用的学习, 在交际场合中得体地运用语言, 与正确地使用语言一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

二、文化差异语用教学现状

本文中文化差异语用教学是语用学理论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结合。语用学理论应用于英语教学过程中, 特别是口语教学中, 对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十分有效。口语交际中应遵守的语用学原则主要包括合作原则(principle of cooperation)和礼貌原则(principle of politeness)。“在同外国人打交道时, 本族人往往对发音和语法错误相当容忍;相反, 违反说话规矩却往往被认为是不懂礼节, 原因是本族人不可能意识到社交用语的相对性”。这充分说明了外语教师既要教语言又要教文化的必要性。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人们对合作原则的取舍也会有很大差异。西方人注重的是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 即“不说自知是不真实的话”;而中国人则强调礼貌原则中的一致性准则, 很多时候说的话会令英语言国家的人认为是言不由衷, 即违反了质量原则。语用学理论认为, 交际中的社交语用错误(sociopragmatic failure)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 认为这类错误比语言错误更为严重。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使学生了解在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上中西文化的差异和冲突, 才能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在文化层面上的语用错误, 从而顺利地实现交际目标。

但如今,放眼外语教学领域,文化差异语用教学并不容乐观。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以往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的局限性,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语言教学只局限于语言系统本身,以教授语言形式为主,脱离社会语境,是单纯进行的语言学习训练。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理解、分析和使用规范语句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而忽略了与语言教学不可分割的语用文化教学。就教师自身而言, 对于语用知识的掌握也有所欠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我们的外语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外, 还应提高学生的语用意识, 避免语用错误, 培养他们的语用能力。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文化教学必须寓于语言教学中。融人了文化教学, 才能使外语教学过程完整。让学生以接触表层文化为出发点, 揭示跨文化差异为突破口, 最终达到对西方深层社会文化的全面了解, 从而提高英语教学档次, 真正显示出较强的英语教学生命力。

培养大学生适应目前日益频繁的国际间相互交流的需要, 外语教学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一重任。这无疑对外语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教学更有实用性和生命力, 我们必须重视语言教学中社会文化导人。

三 、丰富学生文化背景知识

要进行文化差异语用教学,丰富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贯穿始终的。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为了能得体地同外国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学生就必须尽可能地、全面地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尤其是与中国文化有差异的背景知识。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丰富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

(一)直接导入

学生平时很少接触英语语言环境,遇到与英语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时,往往会感到费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在备课时精选一些与授课内容相关的文化信息材料。通过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增强了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也加深了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具有文化差异的词要重点解释。如猫头鹰,在中国人的眼里,猫头鹰是瘟神,要避而远之;但在英语中,猫头鹰是一种代表智慧的鸟,可以说某人像猫头鹰一样的聪明(as wise as an owl)。教师可利用词汇的辨析进行有意识的跨文化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

(二) 推荐阅读资料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内容涉及面很广,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谈及所有的文化背景知识。那么,为了帮助学生获取文化背景知识,培养文化意识,必须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应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各类报刊、杂志,开阔视野;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一些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优秀书刊。如《语言与文化》、《英语学习文化背景》、《二十一世纪报》等,引导学生在阅读数量积累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达到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积淀, 从而构成一个坚实而稳固的英语结构。

(三)组织学生讨论

讨论是学习英语的一种常用方法,它为学生提供了集体活动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使他们获取了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识。例如:在学习“Western Holidays”前,教师可以就西方节日习俗方面的话题组织学生讨论。讨论之后,学生会对节日的风俗习惯和相关的背景知识了如指掌。

(四)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

随着英语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手段的改进,教师可以在课余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播放原汁原味的英语新闻、英语歌曲或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播放一些原版的影碟,如《friends》,营造英语学习气氛,把英语学习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休息和娱乐等各种场合中,既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又增加对异国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等方面有直观的感性认识。通过这些方法获得的文化背景知识更容易让学生领会、掌握,有利于促进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因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用某种语言进行交际,总回避不了语用差异。而这种语用差异往往是他们的文化差异造成的,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语用失误,影响了交际的顺利进行,所以在教授和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要掌握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在交际时能合适、得体地运用,达到顺利交际的目的和满意的交际效果。从而真正做到知道“是什么”,知道“为什么”,知道“怎么用”,还要知道“何时何地用得合适得体”。但在笔者目前对于文化差异语用教学还未形成特定的教学模式,待以后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完成。

参考文献

[1] Mey, J. Pragmatics: An Introduction.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1.

[2] 顾嘉祖.语言与文化.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2.

[3]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篇9

【关键词】五年一贯制 专业英语 “问题导学” “问题链”

专业英语教学作为学校提升学生能力、综合素养和培养新的复合型现代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一直受到学校的重视。基础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着五年一贯制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声誉和培养学生质量,关系着能否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要求的技术应用型现代人才。

五年一贯制高职院校的学生是中考后连续五年在校进行学习的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往往是中考英语的失利者。虽然在五年一贯制的前一到两年里,学生会继续进行基础英语的学习,到第三年才开设专业英语课程,但学生英语学习的差异明显,学生英语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单词的读、写困难、口语表达能力差。很多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学习心理压力大。学生习惯了被动学习,喂一口,吃一口,甚至喂一口,一口也不吃。缺乏主动性。进入五年一贯制高职院校后,没有了高考的压力和方向,学生们英语学习的惰性往往随着年级的上升而加剧。

五年一贯制高职院校的专业英语教材基本分两个部分,一是专业英语情境对话,一是专业英语文章阅读。教材整体的梯度性和层次性不够合理,专业情境对话的内容比较简单,但阅读材料的词汇量、阅读量普遍偏多,学习量过大。课后练习词汇、翻译、句式、问题等也比较难。由于学生知识结构多层次、掌握的知识参差不齐,英语基础薄弱。教师就需要积极整合专业英语教材的内容,以便让英语的学习更好地服务学生的专业学习。

目前五年一贯制高职院校的专业英语教学大都延续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更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多数学生对英语课程望而生畏,英语学习了无兴趣,缺少学习和练习的主动性,学生英语综合运用技能的培养也难有成效。

高职高专的教学目标与其它高等院校的教学目标不同,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的。在贯彻国家“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育方针的前提下,既要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英语语言知识,也应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有关涉外业务工作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再一味地灌输,而是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学,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英语的能力。

如何改变面前多方面的不利因素?“问题导学”成为学校提高学生专业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法宝”。这种以问题为主线,围绕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主线组织的教学,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以往教师关注的是自己的教,如今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学。

问题导学法又称“设问教学法”,也称“问题情景教学法”,就是通过老师精心设置问题和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形成教学活动的双向交流,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合作探究、开拓创新等能力,并提高学生思维素质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其核心是以学生自我探究为主,重视学生主动学习和能力培养,老师诱导点拨,略加示范,实现课堂教学模式从“教师为主”到“学生为主”的转变。这种方法的实质是在学生意识形态领域内创设一种探究问题的氛围,让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以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目的。

五年一贯制高职专业英语教学中“问题导学法”把“专业英语教学”改为“专业英语导学”,用“问题”启发学生来学习专业英语的课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设法做到以下的几点:1.以问题提出和解决为中心,把教学内容问题化,教师努力成为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解决问题的指导者和学生学习的鼓励者。2.问题的设置要有层次和梯度,要充分考虑大多数学生已有英语和专业的知识结构。3.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不人云亦云,真正理解和掌握专业英语。4.利用图片、图表、模型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学生已有的专业基础知识等一切可利用的途径,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问题。5.兼顾专业学习和英语学习的互动,增强学生把专业学习融入英语学习的互动意识,发挥专业英语课程的功能。

一、精心编制学案,进行课前问题探究,整合有效的“问题链”

教师从备课环节开始,就要精密设计问题,针对专业英语的特点,将学案的问题设置为基础部分、提升部分和质疑部分三个部分。1.基础部分。应有基础词汇和专业术语的英标查询和朗读,基础专业术语的英文解释和专业阅读材料中的重点句子的翻译。对于基础部分的内容,所有的学生可以通过查阅教材的译文、字典、网络或向其他同学请教自己完成。2.提升部分。应有较难的词汇和专业术语和难点句子的理解,学生需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努力酌情完成。对于自身不能完成的可以允许学生空着,在课堂学习和讨论的过程中完成。3.质疑部分。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朗读、阅读和理解,列出预习中对专业情境对话和专业文章阅读中高频出现,自己无法朗读和理解的词、短语或句型,量要合理控制,每部分最多两到三个。将学案完成的情况纳入学生平时成绩的评定中。

教师要及时对学生在预习环节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类和整合后形成“问题链”。教师也可根据专业英语的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的提问补充问题,以弥补学生提出问题的不足。只有这样问题链中的问题才能:1.针对教学内容,不偏题。2.设置的问题有层次,由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步步深入。3.设计的问题有启发性、角度新颖、“若隐若现,可望可及”,激发学生思考。4.能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充分体现学生的知识水平,使学生通过思考后能回答,也就是在“跳一跳能够得着”的高度上,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二、以“问题链”贯穿教学过程。巩固基础部分,活跃思维、自主合作探究提升和质疑部分,进行课堂展示

充分利用教材和教学案,授课的最初让学生一起朗读以检查和巩固基础部分的内容,发现基础部分的问题时,可以让学生自己纠错或教师点评纠错以帮助学生掌握、理解和巩固基础部分的内容。通过小组自主合作学习来探究有难度、深层次的问题。自主合作的小组可根据小组内部异质,小组之间同质的特点划分,充分考虑小组成员英语基础好、中、差的比例,以四到六人为宜。这样小组成员不同知识层次的互补产生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合作,小组之间优差生的均衡带来小组间的良性公平竞争,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答案,为理解课堂知识奠定自身的基础。将学案中提升和质疑部分的共性问题,利用板书或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展现出来,利用图片、图表、模型或相关的视频指导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和理解,以达成个人的有效理解。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研讨后展示,可根据授课内容的难易和问题的难易灵活选择展示的途径和方法。可根据学生探究准备的情况,个人展示或小组派代表公示问题的答案,或讲述、或板书、或学生根据实际的专业情境演示专业情境对话。其他同学或小组针对答案可以展开争辩,达成共识。也可选择开放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间的竞赛,问题的回答不一定面面俱到,关键是要敢于质疑、敢于表达自我的观点,从而形成合作和竞争的良性循环。最后再利用相关的问题对学生刚学的知识进行检测,及时反馈加以巩固。教师也可选择相关的知识,扩散思维,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保证英语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

三、授课后的问题延伸

“问题导学”不以授课的结束为终结,课后的作业同样能成为“问题导学”的有效阵地。作业可以是针对基础部分的记忆和巩固,也可以是针对提升部分和质疑部分的理解和拓宽。例如翻译,可以让学生翻译教材中探究过的句子,也可以让学生仿造该句型结构进行造句,还可以让学生翻译补充阅读材料中的重、难点句型,甚至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句型对某一工作流程或工作原理进行介绍或写出某一产品或服务的说明书。当然这就相当有难度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英语知识和专业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努力加以完成。教师要合理把握作业中“问题导学”的量和质的比例均衡。

“问题导学”教学法让学生在问题的情景中学,在自主的状态下学,自觉地把探索问题答案的探究活动进行到底,从而学到英语知识的同时学到专业知识,得到老师的鼓励,品味学习成功的喜悦。“问题导学”教学法让学生能掌握一定的专业英语词汇量,拓宽专业方面的知识面,能运用工具查阅专业英语资料,能应用英语进行相应的工作交流,初步具备所学专业英语听、说、读、写的基础能力,能看懂设备的说明、工艺流程的变化、工艺参数的指示等最简单的生产常识,初步具有自主学习,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成美.机电专业英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龚亚夫,罗少茜.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10

【关键词】:指导

阅读

课外

观念

在新的世纪里 ,国力的竞争就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的 竞争 。 新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 要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和复述,学习精读 、略读 、浏览,学习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 “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总量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 。” “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教学要达到大纲这样的要求,不能仅靠课堂上的课文阅读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地阅读。

一、 当前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正处于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的最佳起步时期和个人素质的奠基时期 ,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求新、求奇的欲望 ,想开拓自己的视野,想独立 ,喜欢阅读人间求生存 、征服开发大自然的紧张惊险故事或传记故事。但现在学生受电视剧、动画片的影响要比文学优秀作品的影响大 。他们几乎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 即使有一点时间来阅读, 也没有给予必要的引导。 现在市面上的书可以说浩如烟海,但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最能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是像《蜡笔小新》《老夫子》等,学生非常有限的课外阅读被这些书占满了,很可惜 。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认识到没有高学历,今后子女的就业竞争力将明显不如人 ,因此许多家长都重视了子女的学习情况, 舍得在子女教育上投入大笔的资金 ,重视子女的学习成绩。但应试教育的观念没有完全消除影响 ,家长给子女购买了大量的课本练习 、答案、 小学生优秀作文选集等 , 请家教帮助子女提高考试成绩。家长们的重点都放在如何提高子女对课本知识的消化吸收,提高考试成绩上。近几年来媒体上登载的子女因学习成绩达不到家长要求而被责骂, 子女把父母杀死的事例屡见不鲜。学校放学后送子女学钢琴、学画画 …… 学生在完成作业 之外如果有那一点儿时间进行阅读,也自觉不自觉地阅读优秀作文选,没有时间阅读文学经典作品。大多家长认为作文能否得高分是他们是否读书的要求 , 所以与家长谈起学生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的内容及指导 ,家长自然就说为提高他作文水平 ,我已经给他买了很多作文选,他就是不愿意读。

教师一边抱怨学生作文差,没有阅读习惯,不愿意读有益的图书,要求学生多读书,希望学生的作文能写好,一边却只重视课本知识的教学,缺乏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随着新大纲的深入学习 ,教师在课外阅读方面的重视程度加强了,布置了课外阅读的作业 ,但大多仍是有关的作文选集。虽然阅读优秀作文集是课外阅读,但毕竟范围太窄,阅读层次浅,而且不能满足他们求知、求新、求奇,想开拓自己的视野,想独立的欲望,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低。 在教师或家长影响下,学生自然而然地选择阅读小学生优秀作文之类的作文书,而且缺乏正确的指导。为了解学生对学校《学生读书计划》的意见,曾对我校中高年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在“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 答卷中 ,老师布置读怎样的书 ?对读书提了什么要求 ?学生毫不例外的 填 每天读作文选 ,摘录好词好句子 。家长对读课外书有什么意见,鼓励你读怎样的书?学生第一个就填作文集。12月 ,为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曾在语文活动课时间,对五六年级学生办理市图书馆借书证或阅读证情况进行调查,办理了两证的约有5%(学校曾在读书计划中提出要求),可见学生大多不会利用图书馆等等来扩大阅读面。 电脑的普及,互联网迅猛的发展,上网阅读的学生越来越多,越来越小龄化。网上信息量大,金子与泥沙俱有。中高年级学生好新奇,缺乏辨别能力,受网上不良读物影响的学生人数迅速增加,加强中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不仅节约时间与金钱,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一生发展大有裨益。

二、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1、拓宽阅读教学的途径。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吕叔湘先生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自己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可见,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

2、促进个性健康发展。积极地阅读课外健康读物的学生,往往文化修养较为深厚,生活视野开阔,个性心理健全。优秀的课外书籍更是学生精神世界,阅读可以发展人性、提升修养、拓展人生;阅读可以丰富生活、愉悦身心、静享幸福。

3、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智力”背景。大量的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背景,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以读促思,以读助写。

三、成因分析。

1、虽然很多老师、家长也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但由于各种原因,学生过于浮躁,读书意识淡薄,阅读质量低下,缺少良好的阅读习惯。

2、学生自觉阅读的兴趣不浓。我校通过调查发现:中高年级中,25%的学生每天都读课外书,31%的学生经常读课外书,45%的学生只是偶尔读课外书。其中29%的学生读课外书是家长和老师的要求。究其原因,电视、VCD、电脑游戏等大众传媒的普及,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有极大的冲击。

3、学生课外读物的量少且面窄,无疑是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最大障碍之一。而我校在5-6年级学生中的抽样调查结果也反映出这样的问题,57%的学生不喜欢读《三国演义》等经典文学作品,30%的学生喜欢读漫画类,78%的学生喜欢看脑筋急转弯,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也存在内容肤浅、欣赏价值低等各方面的问题。

4、学生对科学阅读方法的掌握不够。我们常说:得法于课内,就是要在课内严格阅读训练,让学生学会阅读。然而一些老师抱着急功近利的想法,考什么教什么,学生即使有课外阅读,也是在应考模式里兜圈子,使学生缺乏正确的读书方法。学校调查表明80%的学生希望老师在阅读课上引导大家读,89%的家长认为学校很有必要开设课外阅读指导课,希望老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四、中高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指导。

1、运用迁移规律,课内指导课外读,把课内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 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学生阅读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首先来自于教师课堂教学, 阅读方法也来自于教师在课堂中的方法指导。课文教学中, 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句,抓住重点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断多读,中年级可以朗读,高年级进行默读,培养学生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大纲语).在小学语文教材(新人教版)里都编排了单元导读和读写例话,它要求掌握什么阅读知识,怎样阅读课文,是语文单元阅读教学的纲。如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新人教版)第四组 的导读有如下指引:“这些课文描写的古今中外的不同人物的内心活动方面都很有特点。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透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以及他们周围的环境,了解人物的内心是怎样想的,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语文教师要重视单元导读,导读提出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课文阅读教学中领悟掌握。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适当地挑选一些既贴近生活又适合学生阅读的文段,这些文段或信息要求既是学生想知道的社会内容、热点问题,又是文字优美 ,在语文活动课或适合的时间指导学生阅读 ,从而满足学生阅读欲望 ,激发学生积极阅读报刊书籍的积极性 ,积累自己的资料信息。 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形成不能仅靠课堂上少数的课文阅读获得较大的提高 , 而要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得到提高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把课内所掌握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根据课本里学习的内容向学生推荐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沟通课内、课外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广泛的阅读,阅读习惯和能力就会因量的迅速增加而产生质的变化,学生能力得到提高,思想得到升华。

2、教会学生选择课外阅读读物的方法,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书刊往往随意性比较大,喜欢新奇、有动感的图画书籍,求快,阅读时囫囵吞枣;求厚,不切实际地读厚书,缺乏辨别能力,出现不少学生偏爱的现象,甚至容易受不良刊物及互联网上不良信息毒害。教师不仅要向学生经常性地推荐有益的读物,还要教会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和信息的方法,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清代唐彪在《 读书作文谱 》中把书籍分为五等,主张按等选择读物。书“有当读之书,有当熟读之书 ,有当看之书 ,有当再三细读之书 ,有当备以资查之书 。”唐彪的这个分类是极粗略的,但对教师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教师也应指导学生把课外读物分为当读、当看、熟读几类,有选择进行阅读:第一是与课内教学密切相关配合的书,教材有选文的原著 , 课文作者或课文人物的传记作品是当读之书 , 如读了《火烧赤壁》,指导读《三国演义 》。第二是经典作品 ,名家短篇佳作 、童话寓言 、科普读物是当看之书 ,如《安徒生童话》《十万个为什么》等。 第三是属于字典、辞典的书,这是读书工具,要让学生熟悉它们,并善于运用。中年级以教师为主选择读物,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选择成套读物,到了高年级,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指导学生了解有关图书分类指示和检阅图书报刊的基本方法 ,便于他们学会利用校图书室、市图书馆自由选择读物。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要确立阅读的内容和题材应广泛多样、活泼有趣的指导思想。学生阅读的面宜广,不但阅读的内容要广,阅读的题材、风格也要广。正如鲁迅在《给颜黎民的信》里说的那样 ,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 这才能酿出蜜来, 倘若叮在一处, 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3、 指导精读、略读、快速阅读结合,提高课外阅读效益。

深圳人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体会到“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新世纪的竞争离不开高效益,教师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益。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量 ,阅读能力渐渐有所提高后 ,接着引导他们把略读和精读结合起来 。略读——翻阅报刊可采用版面、读标题、读导语 、读摘要的方法,迅速了解作品的大意,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和信息。精读——对一些名著、佳作和自己喜欢的需要的文章和书刊 ,则采用仔细地研究 ,及时地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逐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本领,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时间来阅读尽可能多的资料, 吸收尽可能多的信息,以适应21世纪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和生活需要。 21世纪的阅读教学应该把筛选信息、概括重点等作为训练把手,把培养判断、选择和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放到阅读教学的重要位置上。按照阅读专家曾祥芹、韩雪屏先生研究,新世纪,人们必须迎接三个挑战: 一是无限的书籍对有限的阅读时间的挑战;二是成几何级数膨胀的信息对读者原有接受能力的挑战;三是大量新知识对读者理解能力的挑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电脑进入普罗大众的家庭,上网阅读将逐渐成为今后阅读的大势。因此,训练学生阅读的速度, 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使学生读得更多,读得更快已势在必行。 要使课外阅读既有效益 ,又有深度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佳作 、名著前,先阅读序言,了解作品梗概 。 阅读后 ,多查阅有关的书评 ,帮助学生多方面 、多角度把握作品 ,深化认识。

五、 强化自主阅读意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是为了将来不用教”(著名的教育学家 叶圣陶先生语),“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新版语文教学大纲)阅读是学习之母,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1、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此项工作要持之以恒,让学生置备卡片盒,避免散乱,也可采用图书馆的编目分类整理方法,以备日后查找,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以备补充资料。教会学生不仅会做文摘卡片,而且还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像蜜蜂一样及时地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断、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2、创造口头交流信息机会,进一步加强指导怎样选择、积累有益信息,让他们在交流中获取更多信息。

3、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划线打重点号,也可以边读边思考,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督促他们做到勤动笔多看书,及时写出自己的感受,促进理解消化,提高表达能力.

4、在学生认真写读书心得的基础上,定期利用语文课进行交流,评出优秀读者给予表扬,做到以读促说,以读促写,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同时也领悟到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学校或教师要适当地提供学生把阅读的感受和习作展示出来的场地 。可以定期张贴读书心得,优美句段的摘录;也可以组织作文竞赛等 ,让学生通过展示课外阅读成果,激发学习的动力,进一步增强自主阅读的意识。鼓励向广播站和报刊投稿 ,组织开展读书办报活动。

随着阅读量的提高 ,学生自己有了感受 ,品尝到阅读带来的成功与喜悦 ,慢慢地自己就会找书读 ,慢慢学会读书 , 使自主阅读的意识得到增强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来说 ,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终身受用。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阅读基础和不同的阅读感知方式,因此所得信息的质和量就必然不尽相同。阅读到什么程度,教师进行指导时应由学生自行决定 ,让学生充分发挥才智,发展个性。

参考文献

①包南麟主编:《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7、8期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