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知识点梳理范文
时间:2023-08-17 18:15: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必修知识点梳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课后习题是语文教材中除了课文之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体现语文教材价值与特色的重要内容之一。课后习题既是教师钻研教材、设计教学目标的凭借,又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也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方向。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教材中的课后习题并没有引起师生足够的重视,一些教师几乎不处理课后习题,学生对其更是视而不见,导致学生步入高中后很长时间也不能初窥语文的门径,对语文的学习摸不着头脑,未能形成相应的语文能力和素养,这就为高三的总复习增加了难度。本文旨在对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课后习题进行梳理,探究其知识体系与应用,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课后习题是一套完整的、科学的体系,其内容都紧贴教材文本,尽可能全面地涉及各知识点,实现与前后知识体系的衔接。高中语文主要涉及四类文体: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语文教材中针对这四类文体所设置的课后习题也各具特点。
一、诗歌单元
诗歌单元是高中必修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必修五外,其它四本教材中都有诗歌单元,所涉及的诗歌几乎囊括了我国诗歌各发展阶段的最具代表性的各类诗歌形式,既有古代的古体诗、近体诗、宋词等,也有现当代的散文诗。这就保证了学生能够对我国诗歌的发生发展、特点变化、风格流派、鉴赏方法等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知和学习。从学以致用的角度而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相关的知识后,首先应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答课后习题,因为这些习题在设计之初就是以贴近教材文本、易于学生知识转化为目的的。
例如,必修一第一单元《沁园春・长沙》的课后习题:1.反复朗读并背诵这首词,注意把握情感和节奏。2.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描写的湘江秋景,看看诗人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绪;词的下片转到“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怀?3.既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又是一位有着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诗人、书法家,课外欣赏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与同学交流心得。这三道题分别涉及背诵、意象、联想想象、情感探究、人物形象、对比赏析等多个高考诗歌鉴赏题型。
此外,在各诗歌单元题型的设置上都力求紧贴高考,将诗歌鉴赏的六大类题型囊括其中。例如,必修三第二单元重点题型有风格问题、对他人评价的看法等,必修四第二单元重点题型有意境问题、手法问题、情感探究问题等。各单元课后习题的类型既有重复交叉,又各有侧重,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既能复习旧知识,又能巩固新知识。当然,就知识体系而言,还不够系统,需要教师进行梳理总结。
二、小说单元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涉及两个小说单元,分别是必修三的第一单元和必修五的第一单元。从内容上来看,涉及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六篇。小说因其特定的文体特点、丰富的知识体系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而,相关的课后习题的设置也更加凸显高考考查的重点。
例如,《林黛玉进贾府》的课后习题:1.本文的中心事件是什么?透过林黛玉的眼睛,我们可以看出贾府是个怎样的大家庭?2.同为小说的主要人物,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出场有什么不同?作者介绍这两个人物各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手法?3.品味人物的语言,分析他们的不同身份和性格。4.参考下面的资料,以“话说贾宝玉”为题,谈谈你对这一人物形象的看法。有条件的话,最好读一读《红楼梦》全书。资料一:“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资料二:“一部《石头记》──后来叫做《红楼梦》,本来就是以宝玉一生的遭逢经历为主体的书,雪芹十年辛苦,百种艰难,费尽精神心血、笔墨才情,所为何事?只为写出宝玉其人而已。……照一般情形v,作家既然竭尽心思去描写刻画他的主人公,那一定是把最美好的词语来赞美颂扬他。……可是,曹雪芹却一反常例。他专门以贬笔写宝玉,他对宝玉很多不敬之词,一部书中几乎尽是说宝玉的坏话。”(周汝昌《红楼小讲》)这些课后习题所涉及的事件复述、人物分析、语言特色、自我评价等问题都是高考的常见题型。
因此,在小说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应针对课后习题的内容有计划地安排好教学课时及授课内容。如事件的复述与高考“理清故事脉络”一题相关,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故事脉络,并指明在概述的过程中以什么样的叙事顺序为佳。人物分析是小说鉴赏的核心,从课后习题中不难看出这一点。除第一题外,其他三道题都与人物密切相关。因此,对课文中人物的分析鉴赏就是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应据此加重课堂教学中有关人物分析方面相关知识的传授和相关题型的解答指导。此外,教师还应针对课后习题的内容有计划地通过预习做好“知识预警”,并在课堂学习中对所传授指导的小说相关知识、各类题型的解答进行学结。
三、散文单元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散文分为古代散文和现当代散文。在我省的高考题型中,现当代散文一直以来都不作为考试的重点出现,自然其课后习题就很难被教师和学生关注。但随着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推进,文学类文本也成为了必考题型,散文作为文学类文本的一种形式开始受到关注。
古代散文即文言文的课后习题在形式上与高考有较大的区别,这也是大多数学生重课文翻译、课下注释背诵,却忽略课后习题的原因。文言文的课后习题主要集中在以下题型之中:1.对文言实词、虚词的考查;2.对文本内容的考查;3.人物性格分析;4.背诵;5.断句。不难看出形式虽然不同,但高考的知识点却蕴含其中。
例如,《逍遥游》的课后习题:1.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诵读课文,谈谈你对文中的想象的理解。2.下列文言词语有不同的意思或用法,这在过去所学的古诗文或成语中都出现过,你能举出一二例来说明吗?(文言词语:若、是、斯、特、修)3.鲲、鹏的形象在后世诗文中经常出现,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等,再找出几例,体会其中鲲、鹏的形象所蕴含的象征意义。解决上面三道题,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庄子的文风、思想,解决实词、虚词,明确鲲鹏意象,做好对比赏析,而且通过课后习题的训练还有助于明确文言文知识点的分布特点、文言阅读的注意事项、试题涉及的内容走向等。
现当代散文的课后习题是紧贴文体特点来进行设计的,这对于学生的散文学习有着极强的指向性。从设题意图来看,一方面注重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一方面注重训练学生对散文语言的感受力,体会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品味一些重要词语的意味。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只有悟透了这些课后习题的内涵和设计意图,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做好延伸训练,自然就会使语文学习产生预期的效果。
四、戏剧单元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戏剧较少,只在必修四第一单元中出现了三篇文章。我省高考语文试卷中戏剧并不作为考查内容,学生可借助课后习题加深对戏剧这一文学形式的了解,并把戏剧中对矛盾冲突的处理方法运用到对小说故事的赏析理解方面。除此之外,本文不再做更多陈述。
总之,在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过程中,不能忽视课后习题的作用,应将其视为学生实现知识转化的重要载体、引领学生走进语文知识殿堂的第一阶梯,这样学生才能由简到繁、由低到高,逐渐构建起知识体系,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篇2
【关键词】新课标 文言文 导学案 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B-0069-02
什么是文言文?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在《古代汉语》中明确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世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普通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和选修教材中,文言文约占课文总量的45%。文言文凝聚着灿烂的中华文明,学习文言文是高中生认识博大的民族文化,汲取宝贵的精神财富的重要途径,因此,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由于文言文本身晦涩难懂,再加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都循规蹈矩按套路讲解,先介绍背景知识,接着逐字逐句讲解翻译,然后归纳文章主旨,最后练习巩固,琐碎的教学缺乏趣味性和体系性,造成文言文教学效率普遍低下。笔者认为,在复习阶段通过精心设计和运用导学案,可以有效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效率。
导学案是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用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实现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导学案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二是以教师为主导,要求教师合理调控课堂,精当点拨,帮助学生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三是以练习为主线,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发展能力,同时能够及时反馈学习效果,以便根据学情调整学习策略。总之,导学案的使用体现了新课标改革的核心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
要在文言文复习中充分发挥导学案“减负增效”的作用,《中庸》关于学习方法和过程的归纳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一、课前导学:“博学之”“审问之”
文言文知识点繁多,很容易使学生陷入杂乱无序的状态,不但很难总结学习方法,复习不得要领,而且导致心态被扰乱,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参与导学案的设计。课前导学部分应突出基础性和全面性,要求学生广泛涉猎,在此基础上对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使之系统化、网络化。以虚词“而”字用作连词的用法为例,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教材中涉及的例句罗列出来,并且进行用法的归类,然后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清晰的知识网络。
在课前导学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明确要攻克的难点;教师本身要有广博的知识和有效的方法,面对学生发现的问题,能够胸有成竹,做好点拨准备。
二、课堂导学:“慎思之”“明辨之”
课堂导学的设计,要在学生课前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突出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比较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细致比较,发现文言文知识点之间的异同,加深对知识点,尤其是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的理解。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分析问题,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形成真知灼见,从而融会贯通地掌握文言文。如在复习文言特殊句式时,笔者就以比较学习法引导学生对文言句式中有相似点,学生容易混淆的句式进行了比较通透的局部梳理。
在课堂导学环节,教师可以从三个层面上加强对学生合作学习的引导,一是“生生合作”,同桌学生之间就疑难问题相互研讨启发;二是“小组合作”,4-6人的学习小组进行思维碰撞,集思广益;三是“班级探究”,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问题,以集体智慧攻克学习难点。
三、课后导学:“笃行之”
“立足课本,更要走出课本”,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趋势。因此课后导学应该注重拓展,将文本进行合理开拓,使之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知识联系起来。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梳理、总结实现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议论文写作是一个难点,为此,本人将高中语文必修5文言文《逍遥游》这篇论说类散文与必修4中的现代文《拿来主义》作了比较,通过拓展进行深入的写作指导,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论说文的特点,系统地掌握论证的方法,并落实到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做到学以致用。
课后导学需要特别注意及时评价,客观、明确的反馈,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导学案的诊断功能,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采取补救措施;另一方面能够发挥导学案的激励功能,让优秀的学生在表彰中得到激励,让后进的学生在反思中明确努力的方向。
总之,在文言文复习中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在“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中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王换玲.拓展阅读在高中文言文阅读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4
篇3
【摘 要】2015年江苏高考文言复习要重视对课本的回归,仔细梳理知识点,同时要转变学生对于文言文本的阅读观念,改变方法,并辅以多样化的训练,以巩固复习成果。
关键词 回归;转变;多样化训练
江苏高考文言部分经过长达10年的固守,今年终于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我觉得明年在这一块还会延续这种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我们在复习应对上找准方向,找对方法,面对怎样的变化都不怕。我建议高三的老师和同学们在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真回归课本
我这里所说的回归,不是指简单地“炒冷饭”,而是对高中课本中的文言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梳理。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列出的常见文言虚词在高中语文必修课本和选修课本里都出现过,很多例句都很典范,但很多考生因为对学过的知识点掌握得不牢固,所以面对试卷上的考点感觉很陌生,在考场上手足无措,就会胡乱猜测。比如2010年江苏高考语文第5题A项:年二十以归吾 归:出嫁。这个“归”字在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的《项脊轩志》一文中出现过,原句是“吾妻归宁”。再比如2012年江苏高考语文第5题D项:杖矫命者,逐之 矫:假传。这个“矫”字在苏教版语文必修三的《五人墓碑记》一文中出现过,原句是“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那些熟练掌握课本中已学知识点的考生,就不难判断出这两个选项都是正确的。
所以这些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同学们一定要牢记,这些实词和虚词就像英语里的单词、词组一样,是我们读通读懂文本的关键,这些词掌握了,文本的整体理解就不难解决。所以,回归课本的工作一定要分册分课文仔细地进行梳理,千万不能一带而过,草草了事。
二、转变阅读观念
在日常的教学和训练过程中,我经常发现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本时马马虎虎,匆匆掠过,很多学生没有认真阅读文言文本的习惯,从而造成在做题时在文本里漫无目标地乱找、瞎找的情况,这就是由于他们对文本缺少整体阅读的意识。我们应该把文言文本同现代文文本一样对待,是在读文章,而不仅仅认为是看文言阅读材料。我们在现代文复习时,会对学生强调要根据文体特点,进行有效的整体阅读,这一点在文言文本阅读时同样适用。
比如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第9题:
请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
这道题目考查的是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如果考生不对文本进行整体阅读,就会对原因难以概括或概括不全,这时我们就需要像读现代文一样逐段分解,利用文本中的相关信息作出综合分析和准确判断。
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文本的第一段主要分析了他不愿为师的两个原因:(1)难以承受的外来笑骂。(2)不够自信的内在修养。第二段以孔子、马融、郑玄和韩愈为例,再次表达了自身才能不足以为师的意思。最后一段则主要表达了可以彼此学习互为老师的意思。所以最终原因可以概括为:
⑴不愿承担老师之名⑵实际才能不足以做老师⑶可以相互学习。
如果是人物传记,同学们就要从开始的人物简介,包括籍贯、家庭情况、性格等等信息看起,随着文本的深入,会逐一展开与人物相关的事件,这时就要读通事件的起因、发展、结局,以及人物在这件事情中所表现出的特点等等。这类材料范围比较广,从《史记》等史传类作品中可以找到很多训练文本。
如果是游记类散文,同学们就要像读现代游记类散文一样,抓住人物的行踪,沿途经历的事,所看到的景象以及人物的情感表达等等。同学们可以通过对一些已学文本的复习,总结古代游记类散文的一些特点,比如必修课本中我们学过《游褒禅山记》,这篇文本就充分体现了古代游记类散文记游说理,借景立论的特点。作者借一次未能尽兴的游览,得出两点深刻的启示:一是世上神奇雄伟、美丽壮观的景色,常常在艰险、遥远的地方,必须“尽吾志”以赴之,才能于己无悔。作者是以游山来设喻,阐述无论是研究高深的学问,还是建立宏伟的事业,都要以百折不回的精神去实现自己的志向。二是由于古代文献的散佚,后代人把前代的信息错误地传下去,导致后人再次重复同样的错误,而求学的人对于学问一定要“深思慎取”。本文记游后所作的议论,具有深邃的哲理性和积极的进取性,而且两者结合得非常自然,前半篇主要记游,后半篇主要议论,记游是议论的的依据,议论又紧扣前面的游程,由实到虚,前后呼应,相得益彰。很多古代游记散文都采用了这样的结构方式,只是阐述的观点,悟出的道理各不相同而已。同学们要通过这类文本的阅读,积累经验,做到举一反三。
如果是论述类散文,同学们就要用到学习议论文的方法,抓住作者的主要观点,所用到的各种论据,论述的思路等等,这类文本以简答题的形式考查论证思路也不无可能,江苏卷这几年已经在现代文部分考查过思路题。
三、强化多样训练
俗话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我们在高考复习备考的过程中,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我这里所说的多样训练,是指训练目的和训练题型的多样化,每一次的训练都要有针对性,或考查整体阅读,或考查局部思辨,或考查单个知识点。老师们在备考时,可以通过小练习卷的形式,组合不同类型的题目,让学生进行适应性训练,这一点可以参考上海卷的形式。
其实,在高三复习阶段,学生做的训练不在于题量的多少,而在于题目的训练要有针对性,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事半功倍,高效复习。
篇4
【关键词】语法 优化 教学
一、高中语文语法教学的现状
现在高中语文语法教学面临的实际是:高考不直接考,教材不系统编,教师不正式教,学生不愿意学。大多数高中学生谈及英语的词法、时态、句式句型时反倒很熟悉,却连自己母语的基本语法都不知道,尤其是涉及到文言文的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时更如坠云里雾里,汉语语法知识的欠缺已是不争的事实。但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又脱离不了相关的语法知识,就高考语文试题而言,好多方面都涉及到语法知识。如:
1.多音多义字,近义词的辨析——涉及语素知识。
2.成语辨析——涉及词语、短语性质和结构知识。
3.辨析并修改病句——要求掌握系统的句子结构分析知识。
4.扩句与缩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语言运用和表达——要求掌握句子分类,句型辨析,句子成分分析,句群结构分析等方法。
5.社科文阅读——要求掌握提取句子主干,句群结构分析,辨析常见逻辑误区和逻辑推断方法,从而准确筛选和提取句段的关键信息。
6.文言文阅读——要求先掌握现代汉语词性辨析,句型辨析,句子成分分析等方法,并能辨析常见逻辑误区,会提取句段关键信息。
7.文学类阅读——鉴赏性阅读虽然以修辞为主,其实与“句子”和“句群”语法理论不无关系。
8.写作——遣词造句,准确生动地表达和合理的布局谋篇都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语法和逻辑修辞知识。
事实证明,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离不开语法知识。然而,纵观先行初高中各种语文教材,尤其是新课标版是必修本,基本萎缩了现代汉语语法的内容:初中基本没有,高中还有一些,但大多显得零碎,只是直接针对高考中的病句辨析或改正题型的。所以为学生补上语法知识课,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中学生实际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另一方面使中学生了解自己母语的一些基本常识,认识母语的最基本结构规律,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确实很有必要。
二、优化高中语文语法教学的意义
从高中语文语法教学的现状可看到:语文语法绝不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而是促进学生掌握诸多语文知识点和提高多种能力的万金油。在二十多年的高初中语文教学生涯中,我做过比较系统的学过语法的班级语文均分比不学的班级成绩总是要高出10-15分。语文语法教学已不是淡化或强化的问题,而是优化的问题。它在语文语法教学中有着如下重要意义:
1.有助于迅速准确地提取句子的主干,理清复句间的关系它是辨析病句的尺度
2.有助于通过比较理解掌握古汉语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它是学习文言文参照系
3.有助于理解现代文中结构复杂、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它是做好语言表达题的保障
4.有助于提高提取句段主要信息和推断文意的能力它是开启阅读理解之门的钥匙
语文教学说穿了就是要辅助学生达到读得懂、写得出、听得明、说得好的目的。当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可以达此目的,但这“百”遍能行吗?时间不充许。所以,能掌握好现代汉语语法理论,也许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有捷径可走,何乐而不为!
当然,优化教学,就是要有事半功倍之效。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要求语文教师能熟练地掌握中学语法知识体系,有较深厚的语文语法分析功底。很多年轻教师对语法一知半解,对常见病句的语法病因,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从语法角度举一反三,总结出规律性的知识。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
其次,要有新理念,创造新模式。传统的语法教学大纲曾对汉语知识教学提出了“精要、好懂、有用”的六字方针,但由于实际操作方面的淡化,只是让学生学会了简单的句子成分分析法,大多数学过的学生觉得语文语法枯燥,用处不大。我认为,现在进行语法教学也应贯彻六字方针这一原则。语文语法教学的新理念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语文语法对高考语文多方面的促进作用,让学生明确其功利性,激发其学语法的动力,然后教师尽可能创造更新的语法教学模式,让学生耳目一新,激发其学语法的兴趣。例如: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英语的语法(包括词法、句法)都存在很多相通的地方。我所要做的是运用比较法,找出三者间两两相似部分和两两相异的地方。让学生参照已知语法体系来掌握未知语法体系,运用探究学习后得出的结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更轻松地记忆理解。
1.可以现代汉语语法和英语语法比较来掌握
2.把现代汉语语法和古汉语语法比较
3.把古汉语语法和英语语法比较
再次,注意语法教学的层次和方法。要由易而难,循序渐进,避难就易,讲练结合;讲清理性知识,调动感性认识。对初学语法的学生,不要交代过细,要避开语文学习中运用不到的、甚至有争议的语法内容,以避免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而且要边讲边梳理,让学生形成条理清晰的认识。更要注意的是,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每讲一个知识点,教师要带动学生举出相应的实例,形成感性认识,并注意设置相应的练习加强巩固。
三、优化高中语文语法教学的策略
语法具有抽象性的特点,但是抽象的语法规律概括性强,作为思维模式和分析工具,学生一旦掌握将终生受益。怎样把抽象的规则化为“好懂”的知识,在“好懂”“管用”之间找到互通的桥梁,这正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思考解决的问题。为使我们的语法教学真正贯彻“精要、好懂、管用”的原则,我们要采取一定的策略,优化语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语法教学质量。
采取“优化选择”策略,选择实用、关键的教学内容和分析方法是很重要的。从语法教学的经验和中高考的需要来看,汉语教学语法中最管用的知识莫过于句子成分分析法,通过主、谓、宾、定、状、补六种句子成分(外加独立语)的分析,句子的构造便一目了然,迅速找出主干,进而可以检查成分是否多余或残缺、结构是否混乱、成分之间是否搭配。这对于学生筛选出句段的主要信息,理解文本主要内容,作文造句也是有直接帮助的。
采取“纵向联系”策略。目前语文教材中的语法知识显得与课文内容脱节,似乎只是课文教学之外的附属品。实际上,语文课本中的现代作品都是遴选出来的、现代语法的典范,应该起到语法规范读本和教学语料库的作用。语法知识的学习和课文内容是完全可以融合在一起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已掌握的语料理解新学到的语法知识。
例如,在学习常见实词、虚词、教文言句式、词类活用时,由于教材中的例句较长或学生有时忘了语境,都会影响教学效果,我们可以通过熟悉的相关成语来举例助记总结规律,
文言句式:1.通过“草木皆兵、有口皆碑、四大皆空、人为刀俎、指鹿为马”等总结出:“A皆B”“A为B”一般是判断句式。2.通过“见弃于人、见笑大方、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为人所制、为情所困、为我所用”等总结出:“A为B动”“见动于B”“为B所动”一般是被动句式。
篇5
例1:《兵车行》是语文必修教材中的篇目,诗人饱含情感地叙事,鲜明而强烈地显示了诗人对穷兵黯武政策的谴责和抨击,表现了对人民群众的深深同情和关切。教学目标设置可为:鉴赏并积累名句;通过诵读理解作品内容;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诗人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以诵读为线,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想象来再现情境的方法来理解诗歌的内容。
例2:在进行《唐诗宋词选读》时,可选取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曰夜记梦》《江城子?密州出猎》这两首词为一组进行教学,把属于同一词牌但风格迥异的作品进行对比阅读,引导学生全面地了解苏词的风格,进而走入苏轼丰富而充实的内心情感世界,在鉴赏的过程中进行诗词鉴赏方法的梳理。
由此看来,同样是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但必修课的教学与选修课的教学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两类课尽管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但选修课提供给学生的能力培养空间更大,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文学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主要途径。
怎样上好选修课呢?笔者根据我市在开设选修课的做法,以《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为例,提出几点建议。
一、明确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
明代大思想家王守仁在其《训蒙大意》中,曾精辟地论述了古典诗词学习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我们不妨将其作为《唐诗宋词选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即通过古典诗词选修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诱之歌诗以发其意志,导之习礼以肃其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而且“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在《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中,对于此选修课的教学目标,青岛二中的邹欣老师有过与古人相似的描述“如果经过两个半月唐诗宋词的学习,学生大体了解了李白的狂放,杜甫的沉郁,李煜的凄婉,柳永的缠绵,周邦彦的雅致,李清照的清丽;知道沉淀千年的唐诗宋词全是富裕自由的大唐盛世、风雨飘摇的宋代王朝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食粮,从此对古典诗词产生熟稔亲近的感情,不再把学诗、背诗视为畏途,反觉乐在其中:这样也就够了。我们教一首诗或词,根本目的不在于翻译、背诵,而在于熏陶、感染,在于人格的培养和审美趣味的提高。”目前,选修课教学面临的困难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无法像必修课那样对各种知识教学点进行详细而充分的展开。因此,如果不能对选修课进行合理的课时安排,很可能因时间紧而完不成教学任务,无法达成教学要求,更谈不上高效。为了解决好这一困难,提高教学效率,选修课教师可以在进行选修课的教学时,事先选择好每一个单元的切入点,从某一角度入手,把几个文本整合在一起读精研透,品精析透,同时把阅读鉴赏的方法贯穿其中,确保学生每节课都能有所收获。
二、研究教法,确定怎样教
《唐诗宋词选读》作为中国文学的精华,教师教着有劲,学生学得也有兴趣。但是相对集中地进行单一文学题材或体裁样式的学习时,很容易让师生产生“审美疲劳”。因此,这就要求高中语文古典诗词选修课的教师必须在课型的多样性上下功夫,让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学生爱学,教师爱教。具体如下:
(1)起始课
应向学生说明《唐诗宋词选读》的学习目标,进行学法指导。如诵读、多积累、学习鉴赏的方法、多动笔写等。可以简要地梳理唐代以前的中国诗歌简史,如传统、魏晋五言诗、建安风骨、山水田园诗派等,为后面的诗歌鉴赏储备必要的文学史知识。每单元教学也要怡当地介绍唐、宋文学史。因为诗与史相联,要想充分地准确地理解唐诗宋词的内涵,教师讲授诗词必须深谙“知人论世”之道,如讲李白的诗歌,如果教师不讲李白的诗风与盛唐气象之间的关系或讲不清楚,学生对李白诗歌艺术成就的体会就可能理解不到位。不把诗人和作品置入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教师就不能带领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去鉴赏诗歌丨如某教师在讲授《将进酒》时,因为没有介绍李白创作这首诗的背景,结果导致学生与诗人的对话、与作品的对话等环节无法深入展开,致使学生对诗句的翻译和感悟只能是脱离文本的是自话自说!
(二)鉴赏课
一要特别重视诗词的诵读。诵读对于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鉴赏、审美与想象能力,对于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要在尊重诗歌、尊重作者的前提下进行鉴赏方法的指导。新课改决不意味着无边无际的盲目散放,要有前提,要尊重古典诗词阅读的规律与本质。学生自我的感悟与生成的前提是与文本、诗人展开对话,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三要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各种形式来展示学生对诗词的合理理解与对诗词意境的想象。
下面是学生通过扩写的形式对《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的理解。
又踏上路途,已数不清这是第几次,花已不再攒动,收拾着残蕾凋瓣,小小的杏子隐现枝头,和着风儿与春天招手。春天?噢,已渐行渐远了吧。枝上的柳绵追赶春天的步伐也不那么清晰了吧。路途茫茫,燕子斜飞,寻找着艳丽的风景,时而失望地盘旋,天涯何处无芳草,待到江南赶上春,再和春天永住。
碧绿的池水绕着人家,墙里传来阵阵少女的欢笑,秋千的忽高忽低引逗着她迷人的笑颜和醉人的银铃,围绕着高墙的周围,企盼着“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_村”,眼前能展现佳人的芳踪。高高的围墙无法攀越,欢乐的笑声如花香般时时飘来,演绎出风情万种,你可知我的情义我的醉迷。
笑声终于渐渐停息,佳人呵,你的芳香将我陶醉,你的相貌在我脑中连缀成优美曲线,你可知我对你的_往深情?
(三)探究成果交流课
对于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指导要到位,要让学生动手去搜集材料,组织筛选材料,并能形成较为成型的研究性小论文。组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次数可根据学生的情况而定,可多可少,但不能不做。教师可以定期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如小论文报告会、专题研讨会(如李杜研讨会),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师生要对此作出评价,并可将此计入学分。在一个学段的高中语文古典诗词选修课教学的实践中,有的学生写出了诸如《千古明月人间情一浅谈苏轼词中“明月”意象》《刚柔相济的苏词》《水一样的东坡》《李太白与月》《我眼中的李清照》等高质量的小论文。
(四)“小先生”课
这是把过去由老师引导学生学习,变成让_些诗词功底比较扎实的学生来组织课堂的学习。
具体安排如下:事先教师将要讲诗词分配下去,并提供部分参考资料,而把备课、讲解、检查、反馈等教学环节全部交由学生完成,教师只是及时地查缺补漏,最后予以全面的总结评价,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所学内容。讲课的学生由于从以往听课的学生暂时变成了讲课的老师,课堂身份发生了变化,所以既怕讲不好,又担心讲得不如其他的学生,因此全部准备得都非常认真、充分;而听的学生也听得格外认真,他们不仅要参与课堂的学习,还要评价讲解的情况,主动学习的效果非常好。
三、遵循循序渐进、引而不发、主次分明的教学原则
古典诗词选修课教材因其内容与形式本身的特殊性,既不同于古典诗词必修课的教学,也不同于现代白话文的教学,前者有充足的课时逐步攻克语言难点,后者则基本没有文史常识障碍,因此,对于古典诗词选修课教学而言,“与初学讲书,教弟子先将该讲之书理会-遍,方与讲解,只用俗浅,如闾阎市井说话一般。至于深文奥理,天下国家,童子理会不来,强聒反滋其惑。今之学者,只是虚套相欺,可哀也己。”(明?吕坤《四家翼-养蒙》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更是主张“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远者大者”(《朱子语类》)。古人讲授古典诗词之循序渐进之法,即使今日亦有借鉴之必要。
由于学生受自身学识和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于蕴含于古典诗词本身深层次的人文问题缺乏应有的自觉,而这怡好也是古典诗词的魅力和价值所在。教师必须循循善诱,启发引导,使学生健康地迈入古典诗词的人文殿堂。《礼记?学记》上说“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以小鸣,叩之以大者以大鸣”《孟子?尽心上》所谓“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毂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讲的都是启发、设问的重要性。古典诗词选修课的教学,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开启学生的心志,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向知识的广度涉猎,向知识的深度探索,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问题,掌握引而不发的教学平衡,始终使学生处于学习的最佳动力状态。
由于选修课的教材篇目较多,很多语文知识点与必修课重复或接近、相关,因此教师的讲授必须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为了取得“善师者,学逸而功倍”而非“不善师者,学劳而功半”(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懂得并能熟练运用“汲汲以教人者,在其不可得而知,而其可得而知者,不详论也”(宋?苏辙《新论下》的教学艺术。
四、鉴赏与写作的结合,鼓励学生尝试文学创造有的学校将《唐诗宋词选读》的基本教学思路定位
在“铺垫?渗透一诵读?鉴赏一落实?拓展一碰撞?生成”上,并通过诗词写意(或素描)、文学小评论、写颁奖辞、仿写古典诗词等方式来感悟诗人以及其艺术人生。这种鉴赏与写作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较为扎实的诗词鉴赏的基础,而且更重要的是不仅使学生在选修中国古典诗词的学习过程中提高了写作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评价能力,提高了鉴赏水平。
篇6
亮点解读,新增5篇古诗文默写:与去年相比,今年名句名篇背诵默写篇目(段落)再增5篇,分别是:陆游的《游山西村》;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语文默写篇目逐年增加,注重引导学生进一步加强阅读积累与语言积累
考试范围: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
文学名著包括《三国演义》、《红楼梦》、《子夜》、《家》、《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和《复活》。
试卷结构:考试时间150分钟,全卷难度值0.6左右,试卷满分150分。试题类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古文断句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论述题、写作题等。具体分值比例不变
2013年《考试说明》我省高考语文试卷内容相对稳定:试卷的结构依次呈现语文积累、阅读鉴赏到表达应用的考查,更符合中学生的阅读习惯。
其中把“参考试卷”改为“参考题例”,所选用的题目均选自近年来高考真题,体现了试题的权威性、多样性和鲜活性,命题的灵活性、时代性和教学的稳定性、全面性。
针对《考试说明》在下阶段复习中将采取以下策略:
一、 研究“纲”“题”,悟透考点
在语文复习过程中要认真研究今年的考纲以及考试说明,以 2013年省质检的试卷作为复习的方向标,剖析题目的内在形式与呈现方式,认真研究经典性试题的新变化,认真研究新题型的特征,找准高考的演变轨迹和发展趋向,以增强训练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复习时将“着力点”与“考查点”结合起来:每做一次练习,都要清楚这次训练和《考试大纲》中哪一部分有关系,每一部分的考点,每一道题的“考查点”,相应的解题思路是什么,解答的要求是什么,避免出现的问题是什么。从以往高考和模拟测试来看,丢分的原因往往不在知识积累上,而在不清楚某道题究竟要考什么,自己要答什么,怎样答才合乎要求。
二、整体规划,讲究策略
所谓策略就是实现目标指向的方法和路径,就是实现效能的最优化。具体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个是学科策略,一个是时间策略。使自己的规划目标化、日期化、数量化,并且不断地及时反思、发现、改进。对于语文学科 ,应从备考内容和时间进度两个维度作如下整体规划:依据考纲将备考内容整合为五大板块――古诗文阅读、文化文学经典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语言运用、写作;将备考时间划分四个阶段――课本梳理阶段(梳理课本,突出古文)、专题复习阶段(侧重诗词鉴赏)、专题提升阶段(开放式、针对个别、暴露弱项、专项突破)、应试强化阶段(考前一个月,以读题做题为主,清晰知识体系,训练大体技巧),两相结合,各有侧重,前呼后应,因人而异,张弛有度,立体推进。但两者并不一一对应,因为诸如古文、写作等仅凭集中复习难以奏效。
(1)古诗文阅读 首先回归教材、梳理教材。认真研究课本内容,仔细分析、筛选课本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常考点、能力点、应用点、链接点。其中的相关课文的默写要毫不含糊地绝对拿下。文言文的复习也应落实在对课文的复习和梳理之中,试卷上的每个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每种句式的特点等,都能在教材中找到相应的知识点;特别是近几年高考,有相当多的课文中现成的句子直接搬上了试卷。试想,如不熟悉教材,这些题目又怎么能答好?时段安排上将它消解在早读时间里,再辅之以简要的提炼专题练习,效果应是可靠的。诗词鉴赏部分的分类指导是必要且有效的。
(2)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福建省高考语文卷的试题历来注重突出语文学科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品位。检测范围广、复习时间短、答题要求高。因此在复习中第一要认真分析示例的特点(经典:对作者思想观点的提炼与概括;名著:指向人物、情节);第二要有很强的规划意识,在有限的时间内,使自己的规划目标化、视觉化、日期化、数量化,并且不断地及时反思、发现、改进;第三要规范解题指导,提高学生的得分能力。(如何概述?如何抓住得分点?) 第四要分工协作、整合资源。第五要充分利用课本和读本。
(3)语言运用题 ,这类题靠的是基本的语言敏感和组织能力,突击的效果不会很大。对策有二:结合作文评改以及课堂教学即时即兴进行常态训练,(如病句修改)同时敏锐地捕捉文化热点、社会热点,设计训练项目。第二,大量收集新题型,集中示例,做到有备无患。 2013年高考在“语言运用”板块上,要有意识地提醒考生重视生活知识的积累,培养考生的的社会参与意识。
(4)现代文阅读。客观题应注意对常见的设题点和设题陷阱作简要的陈述和理解。在选材方面要注意本年度的一些热点话题等。主观题的应对主要突出思路和规范的训练,此类训练选题选材很重要,应该选择设题规范,思路明确,模拟价值大的全国卷。此外,强调应答技巧,如依问作答、找准区间、组织语言、分条设项、书写清晰、积累术语等。高考前以读题、研究答案为主,辅之以精选精练。
(5)写作。 真正保证来自日常的基本功训练,但复习阶段的冲刺又是绝对必要的。
一是专项训练。备考工作旨在储备素材、激发思维、磨砺语言,设计专项训练。系列的应试练习,从审题与立论、例证与引证、结构与层次、辩证与统一、展开与深入、创新与美化、题型与应试等七个方面设计指导与训练,保证应试写作的入格规范。
二是应注意关注生活。回归生活,尤其是学生生活的方向。这些话题都是同学们自己平常亲身经历的、喜见乐闻的事实和现象,或者是自己平时有所思、有所想以及与同学、老师、家长、朋友有过讨论或争议的话题或观点。 同学们在这类作文的写作过程中不能离开第一人称“我”,便于“我”的个体情感表达,
三是指导学生明确写议论性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文章流于空泛。同时在“符合文体要求方面”强调考试时一旦选择了某种文体,就必须遵照这种文体的“体式”去写作,不能写“非驴非马”“四不像”的作文。
三是 注意细节,养成规范。
篇7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科学有效的写作教学不仅能起到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思想、抒写心灵的作用,而且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关系着良好素质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的落实。
然而,遗憾的是,目前我国根据课标编写的几套语文教材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无写作教材,写作目标模糊,模块之间、必修选修之间无写作序列。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就笔者了解到的情况而言,不少教师把写作教学当成章法、技法的传授课。在以传授“章法”、“技法”为特征的教学模式下,部分学生写作上体现出行文呆板、语言贫乏等一些“病态”特征,将作文当成沉重的负担,由此厌倦、害怕写作。可见,作文教学水平的发展滞后已经严重影响到一些学生的写作信心。作文教学的低效现状不能不引起我们对作文教学进行深刻的反思,促使我们寻求新的写作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二、调查研究设计
(一)调研目的
为了更加具体地掌握目前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发现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探索提高写作教学效率的新方法,同时也为了调研写作学案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可行性,我们进行了此次调查研究。
(二)调研方向
1.目前写作教学的现状。
2.写作学案的编写和应用状况。
(三)调研对象与方式
以南京市高中语文教师和学生为主要调研对象。调研方式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以座谈访谈和文献研究等方法。(调查问卷附后)
(四)调查问卷初步设想
1.关于写作教学现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调查。
教师普遍的写作教学的基本流程是什么,写作教学的目标是否明确,是否体现循序渐进性,每学期的写作次数,教师如何指导和评改作文,教师对目前的写作教学满意度如何,学生对写作课的认识,学生写作学习的方式及是否有收获等。通过这些调研梳理出研究的核心问题,了解目前通行的写作教学理论和写作实际状况,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2.关于写作学案的编写和应用状况,主要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调查。
利用各级教研活动对语文教师进行调查,如何认识写作学案的编写,有无学案的编写,使用效果如何,存在问题有哪些,有哪些解决建议等。针对学生的调查则是:对写作学案的认识,对现有学案的认可度,写作前、中、后的学案比较等。通过对目前写作学案的编写应用及其在写作教学中的影响进行调查,并对调查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为课题进一步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三、调查问卷与结果统计
(一)教师调查问卷结果统计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在2013年4月12日举办了全国“首届‘让课程走进学生的生命·自主课堂’”观摩研讨会,利用此次研讨会,课题组对与会的语文教师、专家和教研员进行了现场问卷调查,问卷发出300份,收回250份,有效问卷为230份。调查数据统计如下表所示:
选项
题号 A B C D
1 20% 28% 52%
2 40% 28% 24% 8%
3 20% 74% 6%
4 20% 30% 48% 2%
5 78% 2% 20%
6 34% 8% 58%
7 18% 54% 22%
8 6% 36% 58%
9 18% 32% 50%
10 18% 80% 2%
11 32% 36% 32%
12 88% 6% 6%
13 74% 26%
14 60% 40%
(二)学生调查问卷结果统计
课题组在南京市玄武区两所高中(第九中学、第十三中学)随机抽取了高一、高二、高三各两个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发出300份问卷,收回的有效问卷为285份。调查数据统计如下表所示:
选项
题号 A B C D
1 85% 7% 8%
2 8% 59% 33%
3 14% 25% 39% 22%
4 23% 36% 41%
5 57% 13% 30%
6 45% 17% 36% 2%
7 10% 10% 48% 32%
8 38% 49% 13%
9 20% 41% 39%
10 14% 70% 14% 2%
11 38% 30% 32%
四、调研数据分析
(一)教师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1.调查对象的自然状况
教师问卷中第1、2项的统计数据显示:有20%的教师属于五年教龄内的新教师,28%的教师为5至10教龄的教师,52%为教龄十年以上的成熟教师。其中40%的教师任教高一年级,28%的教师任教高二年级,24%的教师任教高三年级,调查对象中还包括部分教研员(8%)。
2.关于写作教学现状
(1)第3项的统计数据显示:有74%的教师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最难上的课型为写作课,这说明教师在作文教学上的困惑具有普遍性。
(2)第4项的统计数据显示:有20%的教师在写作流程上属于传统而简单的“布置题目——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模式,大部分教师都能突破这一点,意识到写前指导和写后修改的重要性,这是一个可喜的调查结果。
(3)第5、6项的统计数据显示:78%的教师每次写作教学有相对明确的教学目标,但64%的教师在内容安排上缺乏整体的序列性。这说明广大教师意识到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系列的重要性,但如何做到整体合力的序列尚有待研究。
(4)第7项的统计数据显示:写作命题半数以上(54%)是参考其他试卷的作文题目,少数是来自教材(18%)和自我命制(22%)。写作教学中针对性和创新性不够。
(5)第8、9项的统计数据显示:82%的教师每学期指导学生写作大作文的次数超过4次,但是只有6%的教师对自己的写作教学表示满意,36%的教师很不满意。58%的教师基本满意。这说明大部分教师在写作教学上的成就感很低。
(6)第10项的统计数据显示:18%的教师认为通过自己的写作教学,班级整体写作水平的提高明显。而80%的则认为提高不明显。这是一个令人悲哀的现状。
3.关于写作学案的编写和使用
(1)第11项的统计数据显示:32%的学校语文组有完整的写作教学学案,36%的学校无任何写作学案,32%的学校有零散的写作学案;
(2)第12、13项的统计数据显示:88%的教师认为有必要编写写作学案,教师个人有零散写作学案的占74%。说明部分学校和多数教师已经意识到学案的重要性,但目前学案的编写和应用情况还是很不乐观,在内容安排上做不到完整性和循序渐进性。
(3)第14项的统计数据显示:60%的教师认为学案对学生帮助大,40%的教师认为帮助不大。说明学案的应用取得一些成绩,但是还没有发挥出应用的巨大作用。
(4)问卷第15项的调查显示,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学案应包括如下内容:写作目标、写作指导、方法交流、例文示范、写作反思、写后修改等内容。
(二)学生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1.对写作及写作课的认识
学生问卷中第1项的统计数据显示:85%的学生最喜欢的写作方式是课外随笔,课堂作文和考场作文并不受欢迎。第2项的统计数据显示:学生对自己目前的作文水平表述满意的只有8%,33%的同学表示不满意,59%的同学自认为水平一般。第3项的统计数据显示:写作文时充满激情的学生只占14%,而大部分学生没什么激情,无所谓的态度来写作,甚至是对写作很烦躁,有抵触情绪。第4项的统计数据显示:只有23%的学生喜欢学校的作文课,大部分学生是不喜欢或无所谓的态度。由此看出,大部分同学的写作状态都不甚理想。面对这样的现状,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保住写作教学阵地已成为作文教学不容回避的课题。
2.关于写作课的学习方式
(1)第5项的统计数据显示:57%的学生每次习作有明确的训练目标,43%的学生则训练目标不明确。这反映的是教师在写作教学时目标要求的缺失。
(2)第6项的统计数据显示:45%的学生希望在写作前得到写作指导,17%的学生希望在写作中得到指导,36%的学生希望在写作后得到指导。可以看出,所有同学都希望在写作上得到教师的指导,都希望自己能在写作上有所进步,而在什么阶段需要指导,则需要老师因材施教了,所以教师要具体掌握每位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写作要求。
(3)第7项的统计数据显示:48%的学生希望老师在指导作文方面能组织学生讨论,帮助审题,32%的学生希望老师提供材料启发写作。这对老师提出了充分备课的要求,写作教学备什么呢?如何组织审题,如何组织讨论,准备哪些启发材料,如何启发学生审题等。
(4)第8项的统计数据显示:对被教师评改过的作文,38%的学生只看分数和评语,49%的学生会再看一遍原文并反思,只有13%的学生会反思后再次修改。教师应该向学生传输这样一种观念:写作水平是在反复修改和比较中提升的。所以教师应该利用各种手段指导学生学会反思自己的文章并进行反复修改。
(5)第9项的统计数据显示:20%的学生希望老师通过优秀范文来讲评作文,41%的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面批,39%的学生希望优秀文和问题文一起讲评。这需要教师在作文讲评前要精选典型的优秀文和问题文,让学生通过比较鉴赏提高写作认识和写作水平,同时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批阅方式,提倡进行作文面批。
3.关于写作学案的使用
(1)第10项的统计数据显示:70%的学生在写作课上没有写作学案,14%的学生表示偶尔有学案。说明学案作为写作教学的辅助工具还没有广泛普及。
(2)第11项的统计数据显示:38%的学生希望有写作学案,30%的学生则不希望有学案,32%的学生对有无学案持无所谓态度。只有少数学生从写作学案中得到益处,多数同学还停留在无学案的写作训练状态。
(3)第12项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觉得自己作文最大的问题是:审题不清,议论不够深入,描写不够细致,语言不够动人,情感不够真实等。
五、调研结果分析
(一)关于写作教学现状的小结
由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目前的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相比,处于相对混乱低效的状态。一方面,教师在作文教学上缺乏整体而明确的目标,教学方法也传统而单一,所以普遍感觉作文教学效率不高,成就感较低,教学中存在的困惑远多于阅读教学。另一方面,学生对学校的作文教学兴趣不大,缺少写作热情与激情,学生在写作过程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指导。总之,虽然我们在作文教学方面有过很多探索,也有很多有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但总体来讲,高中作文教学仍然停留在一个感性的、经验性的层面,缺少系统的、科学的、有序的和符合相应要求的指导。
(二)关于写作学案的编写及应用现状的小结
由调查数据可以看出,部分学校和多数教师已经意识到写作学案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重要性,不少学校开始着手编写和使用写作学案,也取得一些成效,但总体情况还不是很乐观,尚未发挥出应有的巨大作用。就教师来说,写作学案的编写在内容安排上缺少完整性和循序渐进性,使用上缺少系统性和坚持性,因此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学生来说,只有部分同学从写作学案中得到益处,写作水平逐步提高,多数同学还停留在无学案的写作无序训练状态。
(三)原因分析
无论是现代社会及高考的外在要求,还是教师及学生自身的内在愿望,高中语文写作的教与学现状亟待改善,而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入反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从调查数据和结果来分析,我们认为造成目前作文教学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写作训练缺少总体目标和分阶段目标
目前,写作虽然并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课程存在,但它贯穿在必修和选修的课程教学之中,其重要性早已形成共识。教学中,可能是“审美疲劳”的原因,写作课程在实际教学中还是被边缘化了:学校往往没有整体的写作训练规划,每个学段缺少中观层面的训练计划,每一次写作的训练重点含糊不清。这也导致了部分学校在编写学案时的无所依据和无序列性。
第二,写作训练中指导不力、评价高考化的现象比较普遍
目标不明和训练重点不清,必然造成写作训练中的指导盲目随意、就题论题的现象。目前,写作前指导不作为的现象比较普遍,教师对写作前的指导往往采用“减法”,略讲或者干脆不讲,既不注重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梳理写作的相关知识点,也未能就训练题目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点拨写作思路。这种淡化、弱化教师指导的行为,把学生直接推到了最前台,似乎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写作空间,但由于缺少系统的写作知识和行之有效的写作技巧,也缺少适当的思维训练,学生对文题的认识多处于一种朦胧原始的感知层面,面对作文题往往无从着力,很少有同学能自主地对审题、构思、选材进行理性思考,多是凭着感觉走,想到什么,就写什么,那么,写不出高质量的作文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写作后的评讲标准高考化的趋势也比较普遍。因为没有明确训练目标和重点,教师只有拿高考的作文评分细则来衡量。不顾文题和学生的因素,始终用高考的评分标准来评价所有作文,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提高写作能力。
指导的缺失和评价的泛化,宝贵的写作资源只能成为无法积累的一次性消费,难以和前后的作文训练勾连成线,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只能原地踏步。
第三,关注文章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忽视写作主体学生的状况
也有学校对学生用写作学案引导和反馈写作情况,但多从题目本身的角度进行审视剖析,惯于把文章的文体知识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然后分知识点进行训练,往往按照一般写文章的思路,进行常规的指导。忽视学生本身对题目的理解,以及审题立意构思过程中的实际困惑和盲点,因此,以“文本位”为出发点编写学案,在引导思路,教给学生写作知识的同时,某种意义上也控制和限制了学生思维,忽视了学生本身就是丰富的写作资源的来源。而教条地照搬写作法理论,如同给学生戴上了枷锁,举手投足都受到了限制,那种方法至上的胶柱鼓瑟的做法,还是没有把学生当作成长中的动态发展的个体来看,而如何启发引导能打开学生的思路,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认识,在指导中,更为重要。
上述原因只是导致目前写作现状的外显原因,究其根本原因,是我们忽略了学生作为写作主体的价值,缺少“以生为本”的意识。长期以来,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更为注重篇章结构、语言知识等写作表层技术的静态传授,较少致力于学生在写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思维、审美、情感的引导与探索,也就是忽略了学生作为写作主体的价值。这完全违背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任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念精神”。
六、对策建议
(一)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开展以生为本的作文教学
如何走出目前写作教学的困境,怎样使学生由被动痛苦地写作文,变成主动快乐地创作,自由地倾吐心声,是当前语文教学面临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在教育实践中,必须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以生为本”的作文教学要进一步明确学生作文的目的。一方面,要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要通过作文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张扬学生的个性生命,提升学生的文化涵养。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明确作文的目的,更加关注作文者的情感和文化底蕴,为开展“以生为本”的作文教学奠定基础。“以生为本”的作文教学要进一步突出写作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必须从思想上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写作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承认学生自身作为一个开发系统所具有的自组织性,鼓励学生深入地体会生活,真切地表达生活感受。“以生为本”的作文教学还要进一步完善作文评价机制。要树立“重在参与”的意识,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践,获得成功体验。如开辟习作园地,组织学生向报刊杂志广播电台等投稿,参与各类作文竞赛,编订班级优秀作文选或鼓励学生编订习作集等。总之要努力将教师单一评价变为合作评价,即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学生互评相结合,并充分发挥自我评价的作用。
针对作文教学混乱低效的现状,本着“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我们课题组认为必须对中学各阶段的作文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全面系统地把握作文的学科体系,把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阶段,落实到作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从教学目标上以“育人”为首位,以培养能力为核心;从内容上以生活为源泉,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全面拓展其写作资源;从教学规律上,以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为依据,做到循序渐进;从方法上,要灵活多样,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同时也应该看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把听、说、读、写看成一个整体进行全方位、立体多元的训练过程。
(二)编写使用基于全流程指导的写作学案
为了实施这种教学理念,使之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我们认为有必要开展“从‘文本位’到‘生本位’:基于全流程指导的写作学案的实践研究”。
基于全流程指导的写作学案这一物化的载体,可以引领和指导高中不同学段的作文教学,站在课程的高度以课程的标准去规划设计,避免写作训练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只有“木”,不成“林”的现象,也能避免教师由于缺少明确的写作目的造成盲目、随意或不作为的教学行为。以写作学案为载体,让写作教学上升到理性的、规律性的、课程的层面,这种整体性规划既与阅读相联系,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让必修、选修和高三应试三个阶段的写作训练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真正成为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三个平台。
基于全流程指导的写作学案对学生来说,能帮助学生建构写作知识体系,切实提高写作能力。写作是一个非常独立的个体思维活动过程,任何外部的作用,都只有在个体的主动参与下才能产生影响,而“以生为本”的写作学案,具有针对性地导思、导练的作用,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构建知识体系、形成写作能力的一种重要的媒介。而且每个学案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关注写作的整个流程,它链接了写作的各个阶段,有助于学生感悟写作的全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写作体验,把写作的知识、技巧内化为自觉的写作行为,从而落实到今后的写作实践中,促进自己写作能力的提升。
基于全流程指导的写作学案对教师来说,能改变无序、低效的作文教学现状,开创作文教学改革的新途径。现行教材按人文母题编写的体例,决定了一个专题中所有的阅读材料以及语文实践活动都在一个主题的统摄之下,写作训练自然就缺少了知识和能力的序列。加上近10年的去知识化思潮的影响,专题的人文内涵的优势被急剧放大,教科书中写作知识和序列被边缘化甚至完全消解了。而写作学案,即是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在教科书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而弥补教材的天然不足。教师以学案为媒介,把写作计划制度化,写作指导具体化,使写作训练既在人文母题的统摄下,又有训练的序列和针对性,从而开创作文教学改革的新途径。
基于全流程指导的写作学案对课堂而言,能优化作文课堂的结构模式,增强作文教学的有效性。目前教师的写作指导课,往往是做“减法”,既不注重梳理和补充本次写作的相关知识点,也不能就训练题目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和点拨写作思路。而写作讲评课,只是草草读几篇好作文,难以让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提升写作认识,进而落实到写作实践中去。所以,无论是写作指导,还是反馈讲评,课堂结构都是松散、无序的。教学的针对性不强,教学的有效性不高。而以学案为载体的作文课堂教学,以导学步骤为指引,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体,以教师点拨为主导,是一种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式,能大大优化作文课堂的结构模式,进而大大提高作文指导和讲评的有效性。
附:调查问卷
(一)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及写作学案编写应用的调查(教师卷)
尊敬的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百忙之中给予我们工作的支持!请您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完成下列问卷。谢谢!
一、调查对象的自然状况
1.您的教龄为( )
A.1-5年 B.6-10年 C.10年以上
2.您今年所任教的年级是( )
A.高一 B.高二 C.高三
二、关于写作教学现状
3.在语文教学中,您认为最难上的课型是( )
A.阅读课 B.写作课 C.其他 (请写在横线处)
4.您开展写作教学的基本流程是( )
A.布置题目——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
B.布置题目——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学生修改
C.布置题目——写前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学生修改
D. 其他(请写下您的教学流程)
5.您每次写作教学是否有明确的训练目标( )
A.有 B.无 C.不太明确
6.您写作教学的内容安排是否有相对明确的序列( )
A.有 B.没有 C.有,但不完整
7.您的写作命题来源于( )
A.教材 B.参考其他试卷的作文题目 C.自我命制
8.您对目前自己的写作教学满意吗?( )
A.满意 B.很不满意 C.基本满意
9.您每学期指导学生写作大作文的次数是( )
A.4次以下 B.4到6次 C.6次以上
10.您认为学生通过您的写作教学,班级整体写作水平有明显提高吗?( )
A.明显 B.不太明显 C.没有提高
三、关于写作学案编写和应用
11.您所在的学校语文组是否有写作教学的学案( )
A.有 B.无 C.有零散学案
12.您认为有必要编写写作学案吗?( )
A.有必要 B.没必要 C.无所谓
13.您有零散的写作学案吗?( )
A.有 B.没有
14.您觉得所用的学案对学生帮助大吗?( )
A.帮助大 B.帮助不大
15.您认为写作学案应包括哪些基本内容(多选)( )
A.写作目标 B.写作指导 C.方法交流 D.例文示范 E.其他 (请写在横线处)
(二)高中生写作现状及写作学案应用调查(学生卷)
亲爱的同学,你好!非常感谢你给予我们工作的支持!请你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完成下列问卷。
一、对写作及写作课的认识
1.你最喜欢的写作方式是( )
A.课外随笔 B.课堂作文 C.考场作文
2.你对自己目前的作文水平满意吗?( )
A.满意 B.一般 C.不满意
3.一般情况下,在写作文时你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
A.很有激情,充满写作的欲望
B.比较有激情,有写作的想法
C.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无所谓
D.烦躁,不太想写
4.你喜欢学校的作文课吗?( )
A.喜欢 B.不喜欢 C.无所谓
二、写作课的学习方式
5.你的每次习作,老师会提出明确的训练目标吗? ( )
A.有 B.没有 C.有时有
6.写作过程中你最希望何时得到写作指导( )
A.写作前 B.写作中 C.写作后
7.你希望老师怎样指导你的作文 ( )
A.老师不做指导
B.老师只提要求,不做指导
C.老师帮助审题,让学生讨论
D老师提供材料启发
8.你的作文被老师评改之后,你一般会怎么做?( )
A.只看分数和评语 B.再看一遍原文并反思 C.反思后再次修改
9.你希望老师怎样讲评作文( )
A.优秀范文讲评 B.面批 C.优秀文与问题文一起讲评
三、关于写作学案的使用
10.你的写作课上有写作学案吗?( )
A.有 B.没有 C.偶尔有
11.你希望有写作学案来指导自己的作文吗?( )
A.希望 B.不希望 C.无所谓
12.对照高考要求,你觉得自己作文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希望老师怎样帮助你?(请写在下面横线处)
篇8
关键词: 语文课堂 学生主体 关键环节
新课程改革一直风风火火地进行着,教师主导地位得到更好的体现,学生在课堂上变得积极踊跃。透过这些热闹的表象,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很多缺失,大多数语文课堂演变成问题式、填鸭式教学。鉴于这种现象,我们不得不追本溯源,造成语文课堂效率低下的关键是语文教师没有抓住语文教学的真谛,教无定法,但教有法。
要建设高效语文课堂,语文教师必须在思想上明确这样几个问题:什么是高效的语文课堂?营造高效语文课堂的主导力量是什么?怎样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理想的教学追求应是高效率。高效语文课堂应有定位精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在教学实施中得到扎实的推进,使教学实施效果最大限度接近教学目标。同时应让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收益,获得深刻情绪体验,进行积极思维活动,高效获取知识和技能,树立正确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是不可取的,语文教师是高效课堂的引领者、管理者。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进入高效学习状态,师生智慧的火花相互碰撞。因此,语文教师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主导力量。
构建高效语文课堂,语文教师要细化课堂教学的几个关键环节。
一、优化课堂准备环节
课前的精心准备是高效课堂的前提。每次备课前,语文教师都要认真思考:这堂课要教给学生什么。明确了教学目标,再动笔备课。对教材进行认真剖析与深刻解读。同时,酝酿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与激情,离不开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这种素养要在平时教学中不断学习、积累和锤炼,才能厚积而薄发,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备课过程中,除了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教师的备课要预设学生,预设的弹性应指向学生的困惑。因此,教师要提前了解学生,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预习,鼓励和培养学生多查资料、多质疑。教学目标的设置要体现出三维性:知识、技能与情感。教师备课时把自己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需求,有利于课堂上师生互动,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二、优化导语机制
高效的课堂教学应注重导语艺术。导语内容要短小精悍,为教学主体服务。
导入还要考虑学生课前预习的现实,更考虑与后面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如果出现教学环节的脱节,那么再精彩的导入也变得低效或者无效。
出色的导语能营造浓厚的思考氛围,激发学生求知欲,“学生会带着一种高涨波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例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的导入这样处理就很有特色。请学生拿出一张白纸,闭上眼睛,听写一小段话。导入的出发点是营造黑暗的瞬间,让学生在暂时“失明”状态下盲听写,设身处地地感受海伦对光明的向往。当学生睁开眼睛看到自己写的歪歪扭扭的文字时,内心震撼很大,他们的感慨大多是珍爱光明、珍惜拥有,同情残疾的海伦,更崇拜坚韧不拔的海伦。这个导入拉近学生和海伦及文本的距离,产生情感共鸣,学生迫不及待地带着这种情感沉浸文本、解读文本。
因此,在导语上做文章,能引发学生求知欲,唤醒学生好奇心,做到“课伊始,趣乃生”。
三、优化文本探究环节
新课标的语文教学要体现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要让学生习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体现出工具性特征,又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现出语文的人文性特征[1]。
首先,文本教学要有整体意识,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在整体意识的指导下,教学环节设置要体现出“研习文本――探讨文本――拓展探究文本”的模式。具体而言,首先要整体把握文意,梳理行文脉络;其次要深入文本内部,明确主旨;再次要点评赏析语言;最后要延伸拓展文本,可以就写作、主旨、语言现象进行拓展,教学环节的设置要体现出层进式逻辑顺序,使静态的文本转化为动态的教学呈现。
目前,用提问指导学生探究文本是当前语文教学比较流行的方法。提问目的要明确,要有针对性;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问题切口要小,量要适中,难易要适度;设计问题要讲究艺术性,力求问题从情境中来,问题答案也从情境中来,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和辨析。设计的问题还要环环相扣、顺势而下,体现一定的逻辑顺序。
如《品质》一文的问题设计:
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环节设置两个问题:1.文本主人公是谁?2.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设置这两个问题要求学生熟悉小说情节,理清文脉。
在探讨文本环节设置四个问题:1.格斯拉兄弟制作的靴子的本质是什么?2.橱窗里靴子的本质是什么?3.格斯拉兄弟制作质量顶好的靴子,生意为什么还清淡?4.文中为什么一直强调他做了顶好的靴子?设置这四个问题旨在深入文本内部,挖掘教材,明确主旨,赞扬小手工业者诚信敬业的优秀品质。
在“心灵对话环节”设置一个问题:为什么格斯拉兄弟执意做质量好的靴子而不肯降低成本?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进而理解人物的伟大品质。
在延伸拓展环节,要求学生以格斯拉兄弟的身份给现代人写一段话,显然是以写作方式拓展主题,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其次,高效语文课堂还需注意师生角色定位。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协调者,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这是理解文本的前提。探究文本时,教师引领学生用点评法跟文本及文本作者对话,教师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师生在对话中尝试探究性学习,会有思想火花的闪现。但教师不要搞“一堂言”,还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空间,把精彩留给学生,诱发学生学习潜能,追求“课正行,趣正浓”的效果。此外,教师的讲要能契合当时情境,与学生心灵共鸣,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所以教师的讲要适时、识人。
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语言要呈现出人文性、思想性,导入语要能调动学生求知欲,衔接语要使前后教学环节过渡自然,结束语简明到位,既不拔高,又不脱节。教师充满语文味的语言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情感熏陶和感染,如《我与地坛(节选)》中教师用抒情性语言引导学生走进母亲的精神世界,感受母亲的坚忍和毫不张扬,同时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那么学生的情感态度就能提升高度,同时对自己的母亲多一分理解和关爱。文质兼美的语文课永远充满魅力,让学生沉迷其中、流连忘返,达到“课已尽,趣犹存”的境界。
再次,课堂教学中的压轴环节便是拓展,彰显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张力。课堂拓展要树立以教材为本的教学思想。因此学生只有解读文本、探讨文本、走进文本,同时跳出文本,才能进行有效的拓展活动。脱离文本的拓展延伸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无论拓展什么内容,总要找准切入点。切入点在教材中的呈现方式是多样的:文章重点段落、文中关键词语、文本主题、文本语言风格、文本空白处……均可作为拓展的突破口。
如《最后的常春藤叶》没有实写贝尔曼在风雪交加的夜晚颤颤巍巍地爬上梯子画常春藤叶的情节。要求学生进行写作拓展,结合老贝尔曼形象,发挥想象,描写老贝尔曼在夜晚画常春藤叶的情景[2]。
四、优化作业布置和教学反馈环节
每堂课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整理语言基础知识,进行语言仿写、续写练习,整理读书笔记,积累成语诗歌……布置作业的原则是少而精,而且布置作业必检查,检查作业必反馈。反馈过程中,既有知识点的反馈,又有师生情感的交流。通过这一环节查漏补缺,保证知识巩固和提高。
总之,积极探索和尝试高效课堂教学艺术和奥妙,是一门永无止境的学问。教师要用深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自己,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用经典的语文教学特例丰富自己。古希腊普鲁塔戈曾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3]语文教师要明白语文课堂不是灌输,而是努力构建高效课堂,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让语文课堂绽放高效之花。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