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高效教学策略范文

时间:2023-08-17 18:15: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历史高效教学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历史高效教学策略

篇1

关键词: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5-146-01

对于初中历史教师能力评定的标准主要是看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高效,高效的课堂教学不仅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而且还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这也是新课改对于初中教师的要求。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初中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关键阶段,要想适应时展的需要,学生必须打造高效的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初中学习来说,打造高效的历史教学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阐释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

高效的教学课堂就是就是具有相当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打造高效的教学课堂是素质教育改革的目标。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初中历史在中学阶段的学习非常重要,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实现历史课堂的高效教学。对于高效课堂的阐释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一般大多说人认为:优质高优质高效课堂应该是指教师在一定时间内,以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完成更多更优的的教育教学任务,达到完整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追求全方位、多层次、社会化、人性化教育,在教学结果上强调教育教学的高效果、高效率和高效益[1]。新课程的背景下,要制定更加有效的教学目标,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效率,取得最大化的教学效果。初中历史教师在打造高效课堂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历史学科的特点,制定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学生要因材施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高效优质的初中历史课堂。

二、实现初中高效历史课堂的教学策略

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牢固的历史基础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历史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实现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真正实现教育的宗旨。就如何打造高效初中历史课堂,许多老师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如何构建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提供一些教学策略。

1、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果师生关系融洽,那么教师的课堂气氛就特别的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就有利于教学效果的呈现,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师生关系的融洽,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历史的高效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关心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需求,这样就会激发学生对老师的爱,双方的爱引起共鸣,就会使班级更加的团结与和谐,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具体的历史课堂上,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启发式教学以及探讨式教学等,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的沟通和引导。不能以有色眼镜看人,要平等的看待每一位同学,这样就会使学生更加拥戴老师,在这样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高效课堂的实现,另一方面,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积极进行备课

课前的准备工作是进行高效教学的基础,教师必须做好备课,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以历史教学的大纲为指导,突出知识的重要性,认真研读教材,查阅相关的资料,理清知识点的思路,并做好知识点的扩展,使学生能够更容易的接受各种新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另外,初中教师在备课时,还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了解,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和知识储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同学,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收获,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更好的实现高效课堂。

3、优化历史教学方法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要合理的导入所学的历史内容,可以通过历史故事或者教学游戏的方式进行,根据学生喜好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进入高涨的学习状态中,有利于高效课堂的实现。再者,教师在历史课堂中,要经常变换讲课的思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用学生身边熟悉和了解的生活,让学生在在熟悉的环境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更好的理解和学习知识。

4、针对性的布置作业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教师要注重作业的重要性,对于历史教学来说,历史作业对于知识点的巩固和延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历史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结合课堂内容,精心的进行作业题目的设置,要注重选择一些与所学的基本知识点联系比较大的题目,或者布置一些课题,让学生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和把握,形成学历史、评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三、结语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以后的历史教学中,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实现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的的最大化。

篇2

关键词:初中英语 听力教学 实效性 策略

听力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当就目前的听力教学现状来看,并不容乐观,还存在诸多问题,听力教学的实效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此结合自己英语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与同行们一起探讨。

一、听力教学存在的问题

问题集中体现在:(1)许多教师认为:既然听力是四项基本技能之首,平时就应该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听力教学,结果搞题海战术,过分强调多听、多做练习,一味求量不求质。(2)听力训练方法单一。大多数教师在听力教学中往往放一至两遍录音,放完后逐一核对答案或者逐题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听力目标的层次性和学生的差异性。(3)使用先成的配套听力练习,难以进行内容丰富的、有针对性的听力训练。(4)一些教师不注重听前活动和听后任务的设计,从而把听力教学纯粹定位在“听”上,无法让学生将通过听所获得的知识转化成综合能力。(5)部分教师课堂用语错误以及语音语调不准,导致学生不能获得真实可信的语言输入。

要走出听力教学的误区,使听力教学发挥它有效的作用,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的传统观念,讲究策略,以此来切实提高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的实效性。

二、重视基础训练

在听力训练中,很多教师过多关注学生听力技能方面的训练、对听力内容的理解以及心态的调节等,忽视了语言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忽视了听力的基础训练,结果部分学生读音不标准,其固化的错误读音影响了自身的听力水平。因此,要从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听力习惯,让学生区分和模仿准确的语音、语调。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必须强化学生扎实的语音知识,要能正确区分单词的重读,弱读,爆破及失去爆破,要能辨别句子的连读,节奏以及语调等发音技巧方面的变化,尽可能做到每个音节、单词、词组和句子的语音语调准确。同时,教师要强调朗读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连读、句子重音、意群划分等的训练,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听音判断的准确性。通过朗读单词、词组、意群和核心句式,熟悉掌握各种特定条件下的特定句型,在大脑中储存足够的语言材料。长此以往,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就能从大脑中灵活地调取相关的信息,提高听力理解的正确率。另外,平时要引导学生注意单词、习惯用法和固定结构的积累,在听的过程中,学生对未曾见识过的单词与固定结构肯定无法听懂,对输入的语音编码不能产生真正的意义理解,也就不能达到听力训练的目的。

三、注重听力策略

1、听前活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对听前活动的意义作了相关说明:明确听的目的;激发兴趣和欲望;熟悉话题;预测大意;处理关键词和布置任务。笔者认为初中教师也要在听力活动开始前认真分析听力材料的中心话题,找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补充能有效减轻学生理解负担的文化背景知识来激活学生头脑中的相关背景知识与信息,激发学生想听的愿望。听前活动不是简单的介绍知识,而要尽可能地采取小组合作与自主学习、个体与集体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来拓宽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空间。同时,教师要教给学生预测的方法,教师可利用情境、图片、视频或某些情节使学生提前熟悉和了解听力材料中所涉及的词汇、句型等,引导学生对所听内容进行预测。

2、听中要求

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抓住主题大意和主要信息,并且要能进行合理的推理以及抓住细节;听音时要培养记忆的习惯,记住一些人名、数字、地点等等。教师所设计的听力活动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太容易的听力活动会让学生兴趣索然,无法促进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反之,太难的听力活动又会让学生产生不安及害怕的心理。因此,教师必须把握听力活动的难易度,使之循序渐进,形成有效的听力任务链。在听的过程中要注意泛听与精听相结合,可要求学生只听懂听力材料的大意,注意听关键词和关键句;也可要求学生完全听清听力材料的所有内容,不仅能听懂每句话的意思,而且还让他们关注连读、同化、弱化、失去爆破、重音和习惯表达等等。精听和泛听的有机结合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听力水平。

3、听后延伸

听后可将听力材料的主题进行联系生活实际的延伸,教师要深入挖掘听力材料中所蕴含的信息和意义,设计考查学生说、读、写技能方面的一个或多个的延伸任务。

四、规范课堂用语

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常常不经意间使用错误的课堂用语。因此,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更需要精心准备教学的每个细节。

篇3

【关键词】小组合作;启发式;讨论式;有效教学

我市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教师教得很苦,整天忙忙碌碌,可以说是鞠躬尽瘁;学生也学得很累,每天起早贪黑,紧紧张张,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有些中学更有班容量大,教师所授班级多,学生偏科等特点,急需提高课堂上教与学的效率,因此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势在必行

在2010年到2012年期间,为了探究出历史高效课堂的办法,我和几位有经验的老师特意组成了课题小组,通过问卷调查、主题研讨、集体备课、教学公开课、经验交流会等形式不断改进和提炼总结,使课题研究有效、顺利地进行。

影响教学质量的原因多种多样。从教的方面来看,最直接、最重要的无疑是课堂授课效果,而影响授课的主要原因在于老师的备课质量和适宜的教学方法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规范教学环节;从学的方面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占有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影响学生接受新知识的重要因素。“学”与“教”又是密不可分的,不能把这两方面分开来要求,为此,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追求有效课堂”的具体策略如下:

一、布置作业要少而精

为什么要从作业谈起呢?大家都知道,教学环节是周而复始、循序渐进的。而学生只能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才会有废寝忘食的学习精神。兴趣的培养是个长期不懈的复杂工程。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不论什么学生最关心的就是作业的多少,而无一例外的是都喜欢老师少留作业。所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要从作业入手,这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布置的作业少而精,不仅能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还能让学生对老师特别感激从而产生“向师性”,对学科产生兴趣,从而乐学爱学,这是“有效课堂”的前提。

二、功夫要用在课外,精心备课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根本之根本。我们都很清楚这样一个事实:如果一个例题,看第一遍,老师知道如何做了,看第二遍,知道解这道题用到了哪些知识点,看第三遍,就能够总结出解这一类题目的方法。在备课和判作业方面,应下大功夫。课下做大量的课外题,只为课上有限的45分钟里选用最具代表性的问题;集体备课后,再针对自己的学生精心设计上课的每个环节;哪儿是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哪儿是学生容易忽略的, 哪儿是学生不易理解的,都要用红笔在教案中勾画出来;在上课前,还要把教案在头脑中过几遍,理清思路,才充满激情地走上讲台;课后,针对这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反应把成功和不足以及改进措施都及时记录下来,积累经验。

三、要珍惜课堂每一分钟

每节课都要提前进入课堂,把要讲的题写到黑板上或把学案发给学生,虽然没打扰学生的课间状态,但看到老师,学生说笑的同时会自觉做好课前准备,也就能充分保证课上的45分钟。

珍惜时间不是教师急不可待地把课堂内容讲完,而是要精心设计课堂内容和上课的每个环节。一节课学生思维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前5分钟到20分钟。所以,课堂教学要提有效率就要把握时间分配。可根据不同课型安排教学过程,调整教学方法,保证在最佳时段内完成主要任务、解决关键问题,然后再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或讨论等,使教学过程一直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进行,保证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内均有所获。

四、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一般说来,可以首先让他们先独立思考,然后组织学生组内交流,可以采用中心发言式、指定发言式、两两配对式、接力循环式等不同的交往方式进行组内学习交流,并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然后各小组成员代表在全班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五、精讲精练,抓基础促提高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当今课堂上,学生能自己发现、分析、解决的问题,就精心设置好问题情境,放手给学生,通过讨论交流、适时点拨引导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到老师该讲之处,就扎扎实实地讲清楚、讲透彻。课堂练习遵循“低起点、小坡度、密台阶”的原则。新授课的内容重基础,都是最基础最直接的巩固性练习,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当堂掌握。学生只有对知识掌握牢固才能算会,只有学会了才能有兴趣,才能继续学习,形成良性循环。在习题课上,设计选配不同层次的练习题,适时拔高,这样不同程度的学生依次达成各层次的目标,都能学有所获。

通过实施这些策略,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了提高。教师角色地位由“权威”转变为学习指导者、学生的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由原先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多向传递反馈。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历史成绩不断进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几位老师所教班级、负责的年级在市统考中获得优胜、优秀奖。

参考文献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聂幼犁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年9月第一版)

篇4

[关键词]:探究性实验 有效性 策略

新课改下的探究性实验贯穿了整个初中物理教学,它是以实验为载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通过实验亲自体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策略,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旨在强调学生探究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实现结果和过程的并重,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主动参与程度决定了他们学习的有效性的高低。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以下策略。

策略一:创设引发好奇的问题情境

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求知欲望经常是从“问题”开始的,好奇心是人们对事物由于不了解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感状态,从而使人们主动地接受未知事物。因此,我们在创设问题情景时,应尽可能地通过实物、模型、演示实验、电教媒体、课本插图等来展示情景,让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并用幽默的语言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探究兴趣。比如,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中,我用多媒体演示一个气功表演:气功师平躺在地面上,身上压一大石头。随即问学生,气功师身上受到的压力多大?如果用大铁锤打击石板,压力如何变化?会出现什么现象?然后让学生看到石板碎了而气功师安然无恙。这种物理情景与学生原有知识产生冲突,身上压一大石头且被锤打怎么不受伤?学生需要解“奇”,兴趣倍增,再问学生,如果让大铁锤直接打在身上会怎样?与刚才打在石板上比较,身上受到的压力及压力的受力面积如何变化的?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继而让学生体验压力的作用效果,感受手指夹三角尺的感觉,进入探究的课题。

策略二: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作为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饱满的工作热情,还要对学生进行感情投资,做好老师的同时要当好他们的朋友。师生以朋友关系进行交流,会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这种学习氛围是学生自行探究知识活动的需要,我们正是这种学习氛围的创设者和示范者,必须用自己的语言去影响学生,在课堂上要对学生多表扬,多鼓励,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观点提出异议。比如,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猜想”过程中学生猜想出“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还猜想出“与接触面的面积、材料性质、物体运动的速度等等有关”,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做实验:除了课本实验,把“木块平放、侧放、竖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来验证是否与接触面的面积有关,再把“木块平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以较慢、较快的速度水平匀速拉动”,来验证是否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这样,在教师的主导下顺利完成探究的过程,学生的猜想也得到了验证。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好“控制变量”的方法。指导学生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匀速滑动,这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才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相互间的讨论、交流,让学生增加了亲近感,树立了信心,自主地去思考、去探索,营造了宽松、活泼、和谐的学习气氛,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策略三:优化探究活动的设计方案

学生在进行探究活动中,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探究活动能否正常进行,学生对实验数据或现象等信息能否有效采集,对采集的实验数据(或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及至得出正确的结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情和探究活动的难易,引领学生通过多向互动,优化实验方案设计,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若根据课本的活动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后,填完表格,只能得到几条结论,难以得到完整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如果教师引领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优化:在学生做三次实验后,可以再让学生与某次实验物距相同,换用焦距不同的凸透镜,观察成像、像距的情况,和原来的成像情况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到成像的情况,不仅与物距的大小情况有关,焦距的变化也会改变成像的情况。再设置问题:你们认为成像的情况是由哪些因素确定的呢?在学生基本明确成像的情况是由物距、焦距之间的大小关系确定的之后,再让学生分析比较实验数据,从而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同时我们在课后实验拓展上创新。安排一些小制作、小实验,如做土电话、用易拉罐做小孔成像等等,有意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特别鼓励学生用身边的废弃物做实验,如用空饮料瓶证明大气压的存在、用吸管验证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等等。使学生感到物理并不神秘,也不深奥,很贴近生活。

策略四:突出学生合作交流的主体地位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把学生按三至六人分成一个小组,在教师的引导下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这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通过相互提问与讨论、合作与交流,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无须教师做全面的讲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里,认知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同时也可使教师有时间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在讲解“近视眼及其矫正”时,我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眼睛近视的同学说说自己不戴眼镜和戴上眼镜时看物体的感受,再让学生提出一些有关近视的问题,并让同学们根据他们的经验和已学过的生物知识,分组讨论“近视眼是怎样形成的”、“如何矫正近视”、“怎样预防近视”等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学习气氛较热烈。还有一些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如“真性近视” 、“假性近视”、“中学生近视的主要原因”、“如何配戴眼镜”、“近视眼的激光治疗”等,同学们在课后通过调查、网上搜集资料等方法来尝试解决。如此探求知识的过程,不仅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真正体现了他们的主体地位。

策略五:进行探究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科学探究的 “七个要素”是要素而不是七个环节,也不应理解为程序,各要素也应是隐性显现而不是机械的显性呈现,防止探究过程形同虚设。

2、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要求,要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切实让学生经历由部分探究到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

3、在探究活动中不能为了赶进度而在学生还没有充分体验、没有深入思考时就草率得出结论,防止探究活动流于形式。

4、探究实验活动要突出活动的重点,不要为了探究而探究,主次不分,全部交给学生,忽略教师的指导性。

篇5

一、突出形象性与情感性,加深知识理解与记忆

由广义上看,历史就是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这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人类社会史与自然史。而由狭义上看,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发生以及发展的过程。在这些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气壮山河、宏伟悲壮的英雄赞歌;出现了发人深省、震撼人心的社会大变革等,这也是学生喜爱历史的原因。对于初中生而言,往往喜观听、愿意记忆那些具有较强形象性的人物事迹以及历史故事。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加以因势利导,以突出历史教学的形象性以及情感性。如讲解历史事件时,教师可尽可能地渲染氛围,将枯燥单调静态的文字转为具体、生动、形象的场面,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深化知识;在分析历史人物时,教师需要突显人物独特鲜明的个性特点,让学生感受人物的思想情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爱国主义精神。

再如学习《》一课时,教师可叙述道:由于社会制度的落后,清政府的腐败,尽管中国人民展开了顽强抗争,然而中国民族危机仍然全面加深。通过这一生动导入,可激发学生探知欲望,使其急于想知道《》产生的原因,以及这一条约对中国的具体危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出示八国联军侵华的动态示意图及相关的纪录片,八国联军在北京的暴行图片及八国联军侵华纪录片等。然后让学生边看边归纳八国联军的暴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抢劫——共计数亿两白银;屠杀——不胜枚举;焚烧——昔日北京,只余一二。)这样,通过图片、视频,让学生可直观形象地感知给中国带来的危害,让学生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落后就要挨打。同时,通过纪录片,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使其树立荣辱观念,发奋图强。

二、注重知识关联性,理清历史结构与发展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对历史知识而言也是如此,各知识点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讲清本课知识点,而且要把握知识点间的纵横联系,以突出历史知识的关联,让学生理清其发展过程,把握知识的区别与联系。一般而言,教师需注意如下关联。

第一,一堂课中历史知识点的联系。历史事件的发生与发展有着其因果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以更好地理解知识。如学习《》一课时,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鸦片输入及其危害的历史材料,了解英国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的原因,分析鸦片对那时中国造成的影响。面对鸦片带给中国的灾难,清政府有何反应?从而引出,这是爆发的直接原因。然后引导学讲述的经过及结果,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并思考这一战争对中国所产生的影响,归纳出产生的根本原因。

第二,新知与旧知的关联。通过这一关联,可让学生回顾知识,实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效果。如学习《》时,教师可导入新课: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百折不挠的中国人不断展开抗争与积极探索。那么,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探索的。①出现哪些阶级?他们各提出了怎样的主张?其结果如何?②这三个阶段有何特征?引导学生思考近代探索中三个阶段:是技术方面的探索;与是制度方面,而则是思想文化方面。这样,让学生学会联系知识,认识到中国近代化探索是由表及里、从浅及深的过程。

第三,历史和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历史与现实也是密不可分的,历史属于过去现实,而现实又是历史发展。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相联系,以深化知识。比如中外文化科学知识、当前重大新闻等,均是联系历史与现实的良好素材。如教学“明治维新”这一知识时,历史教师可分析日本向西方学习取得重大进步的有关事实,再联系奴隶社会末日本向我国古代隋唐学习、日本社会性质出现根本变化的相关历史,让学生明白:对于一个民族而言,若想获得发展与进步,不但需要历史条件,也应具有开放胸怀,敢于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科学文化,增强他们对目前改革开放的正确理解。

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对初中历史教师能力评定的标准主要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高效。高效的课堂教学不仅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而且还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这也是新课改对初中教师的要求。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初中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关键阶段,要想适应时展的需要,必须打造高效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概述

高效的教学课堂就是具有较高的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课堂,打造高效的教学课堂是素质教育改革的目标。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实现历史课堂的高效教学。对于高效课堂的阐释,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大多数人认为,高效优质课堂是指教师在一定时间内,以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完成更多更优的教育教学任务,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追求全方位、多层次、社会化、人性化教育,在教学结果上强调教育教学的高效果、高效率和高效益。

新课程背景下,要制定更加有效的教学目标,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效率,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初中历史教师在打造高效课堂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历史学科的特点,制定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学生要因材施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高效优质的初中历史课堂。

二、实现初中高效历史课堂的教学策略

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牢固的历史基础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实现教育的宗旨。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如何构建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提供一些教学建议:

1.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果师生关系融洽,那么课堂气氛就活跃,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关心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需求,这样就会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爱,就会使班级更加团结与和谐,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历史课堂上,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以及探究式教学等,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的沟通和引导。不能以有色眼镜看人,要平等看待每一位学生,这样就会使学生更加拥戴教师,在这样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高效课堂的实现。另一方面,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积极进行备课

课前的准备工作是高效教学的基础,教师必须做好备课,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以历史教学的大纲为指导,突出知识的重要性,认真研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理清知识点的思路,并做好知识点的扩展,使学生能够更容易接受各种新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初中教师在备课时,还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了解,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和知识储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收获,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更好地实现高效课堂。

3.优化历史教学方法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要合理导入所学的历史内容,可以通过历史故事或教学游戏的方式进行,根据学生喜好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进入高涨的学习状态中,有利于高效课堂的实现。再者,教师在历史课堂中,要经常变换讲课思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用学生身边熟悉和了解的生活,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知识。

4.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

篇7

关键词:初中历史;初中生;教学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1-003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1.016

初中历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在初中教育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不仅可以优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够及时对初中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初中历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涵盖内容较广,不仅包括国内国外历史,还涉及近代史以及古代史的知识。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必须转变传统观念,以初中生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深度挖掘学生的潜力,并给予学生展示的平台,促进他们健康的成长。但是,当前的历史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严重限制了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学生对历史重视程度不够,历史课堂教学缺乏创新,学科设置不科学等。因此,每一个初中历史教师都必须秉承生本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不断探究和创新,增强师生互动,让初中生真正喜欢上历史课。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通过分析初中历史教学现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一)初中生对历史重视程度不够,无法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

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初中生不重视历史课的现象,即学生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上,认为历史课并不重要,而且也没有什么可学的,只要期末考试的时候背一背就可以了。甚至还有初中生在历史课堂上做其他学科的作业,不能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无法配合历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导致历史教学效率低。而且,有一些学生家长也对历史学科漠不关心,通常以主科成绩作为评价孩子进步与否的标准。其实,初中生并没有认识到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忽视了历史学科的教学价值,没有感受到学习历史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和感悟,所以才会在心中形成不重视,不关注,不主动的想法。

(二)历史教师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给初中生的自主空间较少

导致初中历史教学效率偏低的原因与历史教师有直接的关系。一些历史教师观念守旧,教学缺乏创新,沿用传统应试教育观念,不注重初中生的个人感受和主体地位,致使学生在课堂上个性得不到发展,思维得不到发散,自然而然就对历史不感兴趣了。还有些历史教师过分关注学生的历史成绩,忽视对学生历史素养和应用技能的训练,导致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历史教师把初中生当成学习的工具,在课堂教学中以“填鸭式”的教学为主,没有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也限制了学生潜力的发挥;历史教学脱离现实生活,让学生通过简单的记忆代替深入的思考,让学生真正遇到问题时便无从下手。

(三)历史学科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学科设置存在不科学因素

很多初中的学科设置不合理,存在片面性和主观性因素。比如,给历史课安排的课时量较少,无法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对历史课的重视远远低于其他学科。还有一些初中受到师资力量的限制,把主要师资投入到放到了主科上,导致历史教学困难重重。有些学校的历史教师不是师范专业或者历史专业毕业,还有的学校历史教师是由其他教师兼任。这些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在授课时无法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的教学方案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初中历史课被占用的现象日益增多,尤其是临近期末的时候,很多其他学科的教师会占用历史课带领学生复习或者给学生做模拟考试。

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措施

(一)改变学生对历史的错误认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对陶冶初中生的情操,净化初中生的心灵,启迪初中生的情感具有重要作用。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改变学生对历史的错误认识,使学生全面认识历史,从而更好地融入历史课堂。比如当讲课时发现有学生在座位上做其他学科的作业,这时我不会直接批评他,而是会耐心地给他分析历史学科的重要性,给他讲“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的哲理,并还会在课下找他交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想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就要在教学时渗透情感教育,让初中生切实体会到历史学科的价值。

(二)巧妙设计历史教学策略,为初中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一堂高效率的初中历史课应该是历史教师和学生共同配合形成的,教师具有亲和力,学生主动参与。所以,初中历史教师要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水平,学习前沿的教学理论和知识,巧妙设计教学方案,实现从知识本位向关注学生发展的大跨越。比如讲冀教版《的胜利》时,我让学生先进行讨论,说说自己身边有没有参加过抗日的老八路,或者听没听过一些老八路的故事。学生这时非常踊跃,课堂一下就活跃了起来。然后,我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初中生播放的视频,让学生从视频中感受到八路军的坚定信念和抗日胜利的意义等,之后再进行教材讲解就会变得更加轻松。学生不仅掌握了历史知识,还提高了探究意识。此外,我还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以“纪念”为题的演讲活动,给初中生提供展示的舞台。

(三)不断整合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增强历史教学质量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各学科之间联系的日益密切,历史课堂教学需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确保教学顺利进行。有效整合历史教学资源是提高历史教学效率的基础,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将各学科的知识引入到历史教学中,以培养初中生的综合素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比如,教师可以将初中政治引入历史课堂。政治是现实的历史,历史是凝固的政治。比如在讲冀教版《》时,历史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哲学原理去分析的真正作用以及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等。这样,初中生就会逐渐学会用政治知识去解释历史事件,从而认识到历史的内在发展规律。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学在新时期需要勇于面对挑战,让初中生在课堂上拥有发言权,从而提高课堂参与度,使初中历史课堂焕发活力。此外,历史教师必须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深入研究历史教材,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策略,将最全面、最权威的历史知识教授给初中生。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初中 历史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54-01

尽管历史内容非常有趣,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其涉及到的内容面广、量大,相关人物事件具有较大的时空跨度,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历史知识,这就无形中对历史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新课改提出初中历史教学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能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其本质,这属于历史素质教育一个根本要求。在新课改推进过程中,怎么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养成历史素养,已经成为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鉴于这个原因,本文提出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期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借鉴。

一、构建起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

课堂属于师生沟通交流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一视同仁。一方面应该尊重学习成绩好的秀生,另一方面还应该充分尊重学差生,平等对待他们。要经常和学生沟通,关心其生活与学习,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特别对差生的态度应该非常慎重,对他们不能要丝毫的歧视,避免其产生逆反心理。对待差生应该善于发现其闪光点,对他们多一份鼓励和赞扬,在充分尊重他们的前提下开展说服教育,使其在内心深处对认可自己。只有和学生建立良好的感情,才能在师生间建立和谐融洽的新型的关系,才能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兴趣,才能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共鸣,使教师比较轻松的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气氛中接受新知识,从而使历史课的教育教学目标顺利实现。

二、历史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初中历史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即敢于挑战迷信权威、主动探索、与批判精神。积极进取,不断创新,掌握大量科技知识与能力。所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勇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教师应该积极更新观念,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工作是为学生营造“问题意识”的环境,利用各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使其产生认知需求,使其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出问题,积极解决问题。在这里,心理自由与安全是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的两个重要前提,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始终保持民主宽容的态度。另一方面,教师应该积极学习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在充分掌握新的教学观念的基础上,努力将其体现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先进思想的引导推动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三、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巧妙的设计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其中,在参与时能够积极思考,在认真思考的前提下得出结论,同时能够从中学习到历史知识,得到情感体验,并且能够学到高效的学习方法。初中生的年龄阶段决定了其具有非常广泛的兴趣、较强的好奇心,同时他们的感官敏锐、见解独特,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感官产生新的刺激,使其大脑保持高度活跃。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弄明白什么知识能够对学生产生视觉冲击,什么能够对其听觉感受产生刺激,什么知识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巧妙设计问题,选择深度适中的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进行思考,使其对历史产生兴趣,从而使教学效果有所提高。

四、通过教学评价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与其他科目相同,历史教学过程中同样需要教师的鼓励和教学评价,这样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对于历史教学来说,要想实现其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课堂活动、课堂目标和课堂评价三种缺一不可、彼此协调,然而历史教学中存在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即通常在制定三维目标过程中非常具体,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常对“知识与技能”这一个教学目标有所忽视;在教学的评价过程中一般比较注重“知识与技能”这一个基础教学目标,而对“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过程与方法”这两个目标有所忽视,并未对其加以评价,同时评价手段较为单一,缺乏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一般是让学生做几个材料题或者选择题,然后教师对其做出简单的讲评。由于教学评价并非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评价是为了激励学生,使其能够积极投入到学习之中。要是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三者没有密切配合,就会造成学生仅仅注重知识与技能,而对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以及自己的价值观、学习态度等有所忽视,在笔者看来,历史教学应该彻底脱离应试教育的怪圈,在教学评价中结合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以及家庭甚至社会评价等多种方式,确定合适的评价参数,制定科学的教学评价表。此外还应该针对评价结果适当的奖励那些学习积极的学生,鼓励他们主动进行探索。

总而言之,要想将初中历史灌输式教学的困境彻底改变,一方面应该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应该积极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与观念,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树立其新型的历史教学观,此外还需积极进行探索,形成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具有个性特点的互动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历史教学效果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齐会成.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策略[J].阅读与鉴赏(上旬),2011,5.

篇9

尴尬的初中历史课

初中历史课是非常重要的,但又是不被重视的。为什么说它重要?唐太宗曾言:“以铜为境,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境,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历史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知史者人文素养必定是残缺的。初中历史课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的文化沃土,因此不可谓不重要。但它又为什么不被重视呢?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它在中考中的地位不高;二是它不是基础性学科,对其他学科学业水平的影响不大。因此,初中历史教师面对的是一门既重要又不被重视的学科,这是很尴尬的事情,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笔者认为,常规的应对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逃避,另一种是讨好。所谓“逃避”就是指历史教师默认学生对历史课的不重视,对这门课程提不起精神来,照本宣科,草草了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上历史课时的感觉必然是味同嚼蜡。所谓“讨好”是指以“有趣”为宗旨,或笑谈野史,或大话奇闻,或以各式活动调动课堂气氛,或运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视听刺激,结果学生的注意力都被“玩”给吸引去了,知识没掌握好,思维也没有得到发展。所谓“寓学于乐”只剩下了“乐”,“学”的味道却被严重冲淡了。因此这两种方式都是对历史课的敷衍,甚至是亵渎!

思维可视化来了

要让学生们发自内心地爱上“尴尬”的历史课,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要有趣;第二,要有用;第三,要高效。然而教师如何能做到这三点呢?传统的教学方式的确很难做得到。

如今,“思维可视化”来了,来到了我们的课堂,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改变:首先,使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将教学的焦点从“知识层”推进到知识背后的“思维层”,从而使教学活动实现了从“灌输知识”到“发展思维”的跃升,也使学生在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同步发展了思维能力。其次,以直观的图示化语言帮助教师将原本不可见的思考路径清晰地呈现出来,使抽象的、复杂的思考过程更容易被理解,从而大幅度提升教学效能。

如何用“思维可视化”重塑历史教学

在“思维可视化教学体系”中包含多种图示技术:学科思维导图、学科思考策略模型图、解题鱼骨图、概念图等。其中学科思维导图与学科思考策略模型图在初中历史课教学中应用最为广泛,前者适合用来梳理知识或帮学生打开思路,发展辨证思维能力;后者则适合用来揭示或总结规律,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或形成有效解题策略。而学科思维导图又大体分为归纳型、分析型、创作型三类,其中归纳型与分析型在初中历史课教学中最为常用。

归纳型学科思维导图是基础,学生可以通过自主绘制归纳型学科思维导图来完成预习,在头脑中形成较为清晰的知识结构;分析型学科思维导图是深化,学习小组借助绘制分析型学科思维导图对关键知识点(大多数是难点)进行深入探究或引发思维碰撞。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从绘制归纳型学科思维导图入手,但不能一直停留在这个层面,因为绘制归纳型学科思维导图偏重于对书本知识的梳理,缺乏对关键知识点的深入探究,思维仍然停留在知识表层,无法满足激发学生深度思考意识,发展学生深度思考能力的需求。据笔者了解,虽然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在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但大多数都停留在归纳型学科思维导图层面,甚至是粗糙低劣的归纳型学科思维导图层面,所以效果很难显现出来。

因此,要绘制分析型学科思维导图,教师必须对关键知识点有准确的把握和深入的理解,既要找得准(什么是关键知识点)又要探得进(深入本质,总结规律)。当然,教师不能把“自己的分析”直接给学生画出来,而是要通过有效提问引导学生去画(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逐层深入,使他们体验到发现的快乐。

下面笔者以九年级上册《第15课 血腥的资本积累》(人教版)为例来说明如何通过绘制分析型学科思维导图(结合模型思想)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一步,鼓励学生跳出教材知识表述局限,小组合作探究,寻点设疑(找到关键知识点进行深度探究)。

第二步,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学科基本思考策略模型(发生了什么?为何会发生?如何发生的?会有何影响?)进行解析。

第三步,挑选一名学生扮演老师,以绘制分析型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并讲述对关键知识点的分析。其他学生则进行质疑,并提出改进建议,使分析更为完善。

第四步,教师依图对学生的分析过程和结果进行点评。学生则同步完成对分析过程的反思,更正思维误区,修补思维漏洞,强化优质思考策略,从而使综合思维品质得到升华。图1所示的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除了对关键知识点的深度分析,教师还可以通过绘制分析型学科思维导图来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基本步骤同上)。下面是笔者引导学生对“殖民活动在历史上究竟是一种罪恶还是发展”这一问题所进行的辩证性思考,并通过绘制分析型学科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呈现该思考过程(如图2)。

结语

以思维可视化技术重塑初中历史课教学,让原本看不见的思维跃然纸上,简化了教师的“教”,深化了学生的“学”,使我们找到了“减负增效”的新支点。不仅如此,思维可视化技术还让笔者的历史课超越了历史课:学生上历史课不仅仅是为了学好历史,而且在学习过程(即有效思考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获得较高水平的学习能力。

点 评

篇10

[关键词] 初中历史 历史教学 教学有效性

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记载着人类漫长的发展史。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也需要历史的积淀。唯有了解历史、尊重历史,才能促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初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范畴,初中历史的教育目标也是具有基础性的。也就是说初中历史的教学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增强学生历史观念为核心,强调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并能从历史知识中得到启发。初中历史教育工作者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需要在新一轮课改的大背景下,实行“先学后导、问题引领”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学生“分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打造高效课堂,从而,不仅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还有效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正确对待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认识到课堂教学有效性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性

1.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质量是生命”,无论是在应试教育时代还是素质教育时代都是一个关键点。去年省“五严”规定下,特别强调“轻负高效”的教学模式,这就是说,要改变质量增长方式的途径,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因为教学质量是评价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活动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保证教育正常发展的重要武器。提高教学质量是新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广大教学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但是,由于学科的原因,初中历史在初中教育体系中,并不是出于核心的地位。历史课程的安排和教学时间在某些方面存在不合理性,古今中外漫长的历史长河被压缩在薄薄的课本里,其内容是丰富而繁杂的。而历史的非核心地位,又造成部分学生只在课堂上看历史,课后就把历史当成“历史”了,真正接触和学习历史的时间主要是在课堂上。由此可见,只有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才能让教师充分的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完成教学任务,也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好历史知识。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新课改的要求,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2.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需要

素质教育提倡的是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而要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不是通过各种具有强制性的措施来完成的,如我们所熟悉的题海战术、熬夜战术等等。在素质观下,“减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正确对待的问题,而“减负”最直接的行动就是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而压力的减轻是建立在学习任务的减少、学生时间的缩减,实现学习时间正常化的基础之上的。而要做到这些,教师可以通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来实现。对初中历史教师而言,也是如此。要在增长学生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就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减少课后学习的时间。

3.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教师是学生的导师,也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是一个光荣的职业,也是一个充满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职业。对教师而言,主要的活动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这也就决定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毕竟课堂教学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的主要活动,学生从教师身上得到的教育和启发,主要是从课堂上得到的。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是教师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所谓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两者相依相存。为了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是种美好的情感体验过程,是提升自我素质的需要。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实行“先学后导”,通过“问题引领”,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如讲到科技史中关机的发明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冯如的图片和资料,老师也准备一些典型的资料和问题,按照这样的一个思路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猜猜图片中的人物是谁?他的贡献是什么?你怎么看待中国当前的飞机和航天技术?在学生分组讨论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派代表进行交流展示。最后,教师作概括,使知识更具系统性。这样,在学生“先学”的基础上,通过以“问题”来引领,把学生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讨论中完成历史知识的掌握,同时还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这正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教师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需要。

2.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在于要让学生对这门学科掌握了许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得学生对这门学科充满浓厚的兴趣。要实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除了要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外,还必须要“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是说初中历史教师除了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围绕学生进行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探讨。如对学习气氛活跃的班级,就可以组织辩论式的教学活动,把学生分组,针对某个有争议的话题进行讨论。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在相互辩论学习中,增长历史知识,并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当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仅靠教材中的内容是不够的。历史教师可以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增加一些课外历史知识,以丰富、生动的历史材料和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讲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时,就可以加入大文豪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历史故事,一方面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另一方面也达到了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加学生对所学历史的印象。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地方古迹和乡土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巩固历史课堂教学的成果。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其他历史教师组织部分同学成立了“春秋史学社”社团,开展了扬州古迹寻踪活动,我们从扬州最南边的瓜洲古渡沿扬州古运河到普哈丁墓再到汉墓、隋炀帝陵等,通过实地参观和感受,学生收获颇丰。

三、结束语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需要,也是在教育“新课改”背景下实现教学目标的最重要的途径。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在认清课堂教学重要性的基础上,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调整。针对学生实际,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