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供需理论范文
时间:2023-08-17 18:15: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学供需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前景理论;虚拟学习共同体;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3-0019-03
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以色列行为经济学家卡尼曼(D.Kahneman)和特维尔斯基(A.Tverksey)共同创立和发展的,他们通过大量精心设计的社会学、心理学实验来对人们在不确定性条件下如何做出判断和决策进行研究,揭示了在不确定性条件下人们的非理性决策行为规律。在虚拟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往往表现出各种非理性状态,前景理论为解释这些现象以及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提供了一条新的有益的途径。
一、前景理论概述
1 前景理论的理论前提――人是有限理性的
人的理性是有限的,这一理论最先是由西蒙提出来的,他认为由于主体认知能力的限制,尤其是人类的注意力的有限性,只能根据有限的线索做出一个大致的判断,与完全理性意义上的决策相差甚远。卡尼曼等人继承并通过大量的试验证明了人的有限理性这一理念。主要有两类违反完全理性假设的研究,其一,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做决策的时候,并不是看一个物品的真正价值,而是用某种容易评价的线索来进行决策。奚恺元教授于1998年发表的冰淇淋实验很直观的说明这一观点,现在有两杯冰淇淋,一杯冰淋淋A有7盎司,装在5盎司的杯子里面;另一杯冰淇淋B是8盎司,但是装在了10盎司的杯子里。在参考信息不充足的条件下,人们就是根据冰淇淋到底满还是不满来决定给不同的冰淇淋支付多少钱。其二,就是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塞勒教授提出的“心理账户”概念。人们会将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存起来舍不得花,但是如果是意外之财,就很快地花掉了。这其实说明人们在头脑里分别为这两类钱建立了两个不同的账户。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心理账户就是指人们趋于将其收入分为任意分开的心理间隔,并基于它们所在的间隔分别对收入做出反应。
2 前景理论的基本观点
理论概括起来基本内容主要有四点:第一,收益和损失是相对于参照点而言的,不是绝对的概念。相对于绝对数而言,人们对变化量更加敏感:第二,当人们面临条件相当的收益前景时更加倾向于实现风险规避,而面临条件相当的损失前景时更加倾向于风险趋向。第三,人们对损失和收益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人们对损失比对收益更敏感。第四,前期的决策的实际结果会影响后期的风险态度和决策,前期盈利可以使人的风险偏好增强,还可以降低后期的损失,而前期的损失会加剧以后亏损的痛苦,风险厌恶程度也相应提高。
前景理论可以通过价值函数和权重函数来描述,如下图1和图2所示。
二、虚拟学习共同体
1 虚拟学习共同体
“虚拟学习共同体”(Virtual learning commtmity),也称为“网络学习共同体”或“在线学习共同体”,是学习者进行网络学习的全新组织形式。所谓“虚拟学习共同体”,就是指在基于网络的虚拟环境里,一个由学习者(群体)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
2 建立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学习者所处的网络学习环境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有着明显的区别。课堂环境中由于有固定的学习时间表,固定的学习环境和固定的人际关系,即使学习者缺乏必要的内部诱因,也能从外部获得相对稳定的学习动机。而网络学习缺乏课堂学习中的固定因素,学习者的动机主要依赖学习者的个体特征来维持。由于学习者的非理性,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学习状态,如果助学者(教师、专家、辅导者等)仅仅注重知识内容组织、网络课程设计、学习资源提供等方面,而忘记了对学习者施加必要的学习监控和采取动机激励措施,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对虚拟学习共同体认识上的偏差。
三、激励机制的设计
1 “脉冲式”的改进网络学习环境
兴趣激励是诱发学习者对学习产生趣味感从而自觉进行积极主动探索的重要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人对于事物都具有好奇心和探究的倾向性,这就是对获取知识的兴趣。而不同的人学习兴趣的动力表现有所不同,或是隐藏或是未被充分发掘。具有强的学习兴趣能给学习带来强大的学习动力,如同海绵吸水般吸收知识。
网络学习环境的文、图、音、视等多媒体性、交互性及娱乐性特点,具有传统教学所不具备的优良条件,创设便捷的学习机会、丰富的教学环境和富有创意、高效、高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课程课件和多媒体教学辅导,都是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较为有效的方式。但是,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的普及,学习者最初那种对于网络学习环境的新奇感已经减弱,虚拟学习共同体中的助学者尽管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比如对网络学习平台的改版等。不过,学习者的新奇感保持期总是较弱或较短。
奚恺元教授在前景理论的发展中提出最大化人们幸福的理论,他经过研究表明,幸福的一个来源是脉冲式的变化所带来的。如果一个人一直过着优越的生活而没有什么变化,他是不会比一般人幸福的。也就是说,舒适并不是幸福的重要因素。而如果一个人本身生活水平不是特别高,但是他时不时地会有一些起伏变化,比如旅游、探险等,这些脉冲式的快乐则能使人感觉到更加幸福。我们将“幸福”迁移为“新奇感”,该理论是同样成立的。正是对应了上述的前景理论的第一个观点,相对于绝对数而言,人们对变化量更加敏感。因此,同样是改进网络学习环境,可以将“改版”等一次性的操作变更为不定期的改进网络学习环境的某一部分,“脉冲式”的改进网络学习环境。这样,学习者对于学习环境的新奇感就会受到持续的刺激,可以在较长时期保持一个相对较强的水平。
2 划分“奖励项目”
人们心理账户的存在,启示助学者在进行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时,应该合理的利用这一理论,这对助学者帮助学习者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在目前的网络学习平台上,“任务驱动法”是助学者设计课程时采取较多的一种方式。每次任务的成绩一般是作为形成性评价的结果,在课程结束时的总成绩内占一定的比例。“任务驱动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式,是学习者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通过对学习资
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获得知识的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它的优势是学习者有着强烈的完成任务的动机。但是,学习者接触网络课程越来越多,对课程的设计也逐渐熟悉,他们开始认为每项任务都是早已固定的、必须完成的。此时,完成某项任务获得的收益(成绩)是早已存在于其心理中的“固定收入”账户中的,任务驱动的效果就完全消失了。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在既定任务总数不变的条件下,在公布任务时,为任务加上“固定任务”或“奖励任务”的标签。这一措施可以使得学习者主动在其心理中建立起“固定收入”和“奖励收入”两个心理账户,在完成贴有不同标签的任务后,相应的收益会被学习者归入不同的心理账户中。显而易见,“奖励收入”账户中的收益会给学习者带来更大的自信心和满足感,为较多的任务标签为“奖励任务”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质量,所以应该适当的减少固定任务数量,增加奖励任务的数量。
网络学习环境中的BBS,聊天室甚至教师公布的学习资料等方面,均可以采用类似的措施划分出“奖励项目”,以此来影响学习者“奖励收入”账户中的收益的增加。
3 更改成绩的表现形式
虚拟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最后的课程成绩一般包括网络学习平台上的表现成绩(包括上线时间、BBS中发帖数量与质量、讨论区发言表现等)、形成性评价成绩(每次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期末的考试或论文成绩几部分组成,各部分分别占总成绩的一定比例。在表现形式上,基本采用利用收益值表示获得分数,即按照事先设定的比例,在零的基础上累加各项的分数,例如:在线时间在某项课程中所占分数为10分,起始分数为O分,在10分之内时,学习者每在线一个小时增加0.2分。这样通过积分的递增进度可以比较直观地体现学习者在学习平台上学习的全过程,但是在达到网络教学的监控与激励的目的上并不是最有效的方式。
由图一可以看出,价值函数是s型的,对收益而言是凹的,对损失而言是凸的,两个方向的变化均呈现敏感性的递减趋势。图1显示损失部分的函数比盈利部分更陡峭,表明人们对于损失比收益更敏感。这就是说损失给当事人带来的心理变化损失比收益要大,即在100元收益和100元损失之间,人们更在乎后者。基于这一理论观点,我们可以不改变课程成绩的组成,不改变各部分所占的比例的基础上,只在学习者在网络学习平台上的表现成绩的表现形式上提出如下改进:将利用收益值表示获得分数转变为利用损失值来表示。例如仍是在线时间的问题,我们可以将起始分数设置为-10,在分值小于0时,学习者每在线一个小时增加0.2分。当学习者面对0.2和-9.8这一组代表同一成绩的数值时,会对-9.8表现出更强烈的敏感性,也就更为有效的激励了学习者的学习动力。
4 增加低概率惩罚措施
前景理论的权重函数认为,人们对出现不同结果的主观概率与实际的客观概率并不相同。人们倾向于高估低概率事件,而低估中高概率事件,而在中间阶段人们对概率的变化相对不敏感。例如,9・11恐怖事件发生之后,美国家庭极度恐慌,事实上,相对于整个美国而言,某一家庭遭受到恐怖袭击的概率基本为零,但是这一风险的概率却被人们想象无限加大了。人们对这一低概率事件表现出极强的敏感性。
现有的网络学习平台上鲜有惩罚措施,实际中,恰当的惩罚措施也是非常有效的激励措施。基于以上前景理论的观点,我们可以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增加低概率惩罚措施。例如,教师在网络平台显著位置添加类似于“1%表现不佳的同学将会受到公告批评”或“1%表现落后的同学将不具备参加期末考试的资格”等惩罚措施。尽管1%的概率很小,但是由于人们非理性决策心理的存在,这些低概率惩罚措施会对学习者产生较强的心理影响,也就有效的增强了学习者的投入精力和参与强度。
篇2
【论文摘要】新制度经济学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它的基本内容是用经济研究制度现象。现在已有人把它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并列为经济学的三大基础。新制度经济学研究领域广泛,内容涉及 政治 学、 法学 、 社会 学 及管 理学 等学科。本文对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情况进行介绍。
20世纪40年代,由于凯恩斯主义的兴起,制度学派及其他一些学派被忽视,直到60年代,制度主义重新兴起。这一时期出现了两个“新”制度经济学,分别是以加尔布雷思等经济学家为代表的“neo- institutional economics”,及以科斯、诺思等为代表的“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为区分这两支制度学派,国内一般将以加尔布雷思等为代表的制度学派称为现代制度经济学,而将以科斯等为代表的制度学派称为新制度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从20世纪70年代起步发展,到逐步成长为当代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前后也不过30年的时间;然而新制度经济学一诞生,就在西方经济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迄今为止,新制度经济学虽然还没有形成一个独立、完整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但至少在以下四个方面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契约 经济学理论 、委托—理论,对新古典经济学提出了全面的挑战,并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1 新制度经济学的起源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资本主义 世界出现了全面的滞涨现象,凯恩斯主义学派在结实资本主义这一痼疾面前却显得无能为力,逐渐失去了人们的信任。这就使一贯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学说遭受重大挫折。人们开始厌恶国家干预,渴望自由 市场 的回归,并把目光纷纷投向崇尚经济自由化和个人理性的新古典经济学。但是由于新古典主义理论在接受实践 检验 的过程中,自身存在的许多弱点暴露无遗,如新古典主义理论的基本假设——“零交易费用”假设和“理性经济人”假设不符合实际;新古典主义理论的研究方法不尽科学;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较为狭窄等等。此外,新古典主义理论还倾向于把个别范畴一般化,绝对化。正是在上述背景下,以科斯、诺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应运而生,掀起了对新古典经济学的范式革命,并取得了重大的理论突破。
科斯作为新制度经济学派的奠基人,他在《企业的性质》和《社会成木问题》中提出的“产权”和“交易费用”己成为该流派中的核心概念和中心思想。围绕这两个概念的分析,从70年代开始,有关新制度经济学的文献大量涌现,由此产生了许多对现实具有很强解释力和 指导 意义的相关理论,如产权理论、企业理论、委托——理论、寻租理论、法与经济学理论等等。科斯在其1937年的著名论文《企业的性质》中提出了企业为什么会存在以及企业如何确定自己的规模等问题。他认为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即用费用较低的企业内交易来代替费用较高的市场交易;企业的规模被决定在企业内交易的边际 成本 等于市场交易的边际成本或等于其他企业的内部交易的边际成本那一点上。科斯用以解释企业存在的交易费用概念被后来者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从而使交易费用概念被逐步地一般化。这篇文章也被公认为是新制度经济学流派的开山之作。
2新制度 经济 学 的主要内容
2.1 关于交易费用的一般化。
科斯最早将风险因素、信息因素、垄断因素和政府管制囊括起来考虑并转为交易费用概念,此概念现在扩展到包括度量界定和保证产权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讨价还价订立交易 合同 的费用、执行交易与监督违约行为及维护交易秩序的费用等,即制度运行费用的总和。新制度经济学从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组织出发,把现实世界中远不为零的交易费用与转换费用(transformation costs)一块计入,纳入经济分析体系(诺斯,1992)。
2.2 关于制度的起源与构成。
制度是一种稀缺性资源,是合作的前提和沉淀。从降低交易费用角度理解制度起源是科斯制度理论的一个特点。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安排规定了人的选择的维度,提供了具有经济价值的激励或限制。人类把非正式制度逐渐提升为正式制度,规则逐渐硬化(诺斯, 1994)。
2.3 国家与产权理论。
诺斯把国家当作一种行使暴力上有比较利益的组织,它处于规定和强制实施所有权的地位,潜在地利用暴力来实现对资源的控制。国家有充当使 社会 福利最大化和使统治集团收入最大化的两面性,其授订的产权安排就可能偏离经济持续增长的目标。
2.4 制度变迁模型。
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资源、技术、偏好与制度的配置是一个联动的体系,制度变迁意在实现更高的制度效率,表现为制度均衡的动态寻找。初始制度既限定了当期资源、技术与偏好,又使制度变迁产生某种依赖性,即“人们过去作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发生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
2.5 制度供需及均衡。
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经典供需分析可拓展到制度分析领域。制度需求受制于产品和要素的相对价格、 宪法 秩序、技术和 市场 规模等;制度供给受制于现有知识积累、制度设计实施 成本 、制度存量和宪法秩序及意识形态等因素。
3结论
新制度经济学试图通过使新古典 经济学理论 在方法上更具现实、更具社会性、更具 历史 性而挽救它,并提出私有产权安排对你经济效率有决定性意义,最近30年来它逐渐成为热门的研究领域。我国的经济制度转型为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一个好的实践 环境 。
参考文献:
[1]孙绪娜,《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概述》,《资料通讯》,2007年第7期。
[2]胡泓,《新制度经济学简介》,《党政论坛》,2006年4月。
[3]王玉海,《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演进及其 逻辑 起点》,《东方论坛》,2006年第2期。
篇3
关键词:企业行为 浑沌 特征分析
浑沌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13年庞卡莱(Poincare)对微分方程灵敏性的研究,但一直没有引起重视。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洛仑兹(Lorenz)才偶然验证了庞卡莱的理论。1975年李天岩(Li)和约克(York)正式定义了“浑沌(Chaos)”的概念。而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许多经济学家们开始把浑沌理论用于研究经济问题,例如:斯图则(Stutzer)、德伊(Day)、贝哈鲍比(Benhabib)、谢菲(Shafer)、沃尔夫(Wolff)、伍德菲德(Wodford)、丹克瑞(Deneckere)、普里曼(Peliman)等。尽管作为一种初创阶段学科,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但总的来看可以把浑沌经济学理解为研究和揭示复杂非线性经济系统的一门经济学分支。企业作为一个微观经济主体,其行为是否具有浑沌特征,以及怎样应对具有浑沌特征的行为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企业行为浑沌分析的意义
国内应用浑沌经济学的领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利用浑沌理论来分析供求失衡的原因,例如通过对煤炭供需失衡的浑沌分析发掘出失衡的原因;价格波动分析;还有利用浑沌经济学原理进行预测分析的实践等。
在宏观经济中出现的浑沌现象同样可以出现在微观经济活动中。企业是复杂的生产运营系统,在运营中要发生人员招聘与使用、销售与客户服务、生产管理、研究与开发、组织创新、财务管理等许多行为。这些行为各自具有不同的特征,对这些特征进行分析是进一步采取改进措施的前提。
浑沌分析在企业中的应用
(一)时间序列的浑沌判定
如果已经知道某个经济系统的有关经济时间序列数据,可以利用“连续功率谱”、“正的Liapunov指数”、“分数维数”、“正测度熵”等方法进行判定。文中将利用“连续功率谱”进行浑沌判定。在该方法中先对原始数据进行傅立叶变换,然后计算变换后数据的自相关数值,最后对自相关函数值实施傅立叶变换就得到要求的功率谱。“连续功率谱”求解过程如下:假设观察到一组时间序列数据(时间间隔为T) :x1,x2,x3,…,xn。
则对xj作Fourier变换:
对其进行傅立叶变换即得功率谱:
实践中数据越多,研究的结果越精确。下面通过一个实例来说明问题。以某企业车间内生产产品的合格率数据为研究的时间序列,按“连续功率谱”法得到的功率谱如图1所示。
图1中的图像具有明显的浑沌特征,功率谱线不再是离散的,而是连续的谱线。
(二)企业投资行为的浑沌特征
假如企业将每个生产周期所得利润的固定比例用于企业投资,则会得到利润与投资关系模型:pt=ayt(1-yt),式中:pt为t时总利润,yt为t时投资。假定厂商按照本期利润的一个固定比例b,用于下一期的投资,即:yt+1=bpt ,则可得:yt+1=ba yt(1-yt) ,相关研究表明这种利润与投资的关系经过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大幅度振荡甚至浑沌。
企业浑沌行为的两面性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企业行为具有浑沌特征时,不能一概而论的评价行为的好与坏。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生物学家研究表明健康人脑电信号图是浑沌的,而癫痫病人或痴呆症患者的脑电信号图是规则的,因此这种浑沌是健康;而一个人语无伦次的浑沌现象则是不健康。同样在企业生产经营领域也一样,生产的现场不该出现浑沌现象,那是管理水平低的表现;但是在研发与创新领域里,浑沌则是一种有活力的表现。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浑沌不是混乱,浑沌是一个中性词,混乱则是贬义。从系统结构上看浑沌系统是一个宏观无序而微观有序的,而混乱系统是宏观、微观都无序的;从动态性角度分析,浑沌是有序之源,浑沌出现后会伴随出现一个新的有序阶段,而混乱之后未必有有序;从层次性上看,混乱是没有层次性的,浑沌则是分层的。因此混乱决不是浑沌,两者不可混淆。
企业经济系统的行为具有不可逆性,同时在多数情况下无法通过实验法来检验行为,因为企业运行是个不断演化的过程。由于企业行为的复杂性、易变性,长期以来使用的线形方法、观察统计方法已不能满足人们认识事物的需要了。浑沌理论必将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礼照.我国农产品蛛网模型发散之谜[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1990
篇4
关键词:广义虚拟经济;能源价格形成机制;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F045.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 (2013) 02-0035-10
Study on Formation Mechanism of Energy Prices
LIU Xi-mei1 GUI Jian-ting2 FU Yu-jie1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eijing 102206, China; 2. Henan Electric Power Company Nanyang Power Supply Bureau, Henan 473005,China)
Abstract: Virtual economic trends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energ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ergy pricing reforms; Energy price forming mechanism theory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energy price reform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aning of the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and research area form the system view, and supplies the price formation mechanism theory drawing on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constructs the framework of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energy price from viewpoints of the value systems, energy supply and demand mechanism, energy market systems and energy policies. Proposes as follows: to improve the virtual value of energy prices formation system, Building energy market to maximiz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nergy supply and demand mechanism and virtual price formation, to implement the effective transmission of virtual price, to frame macro and micro energy policies taking into account of correcting energy virtual prices. the research provides some new ideas for energy price reform in China.
Keywords: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energy price formation mechanism ,theory innovation
一、引言
2011年,我国能源市场供需结构出现失衡现象,从年初的“电荒”、“煤荒”到下半年“柴油荒”等问题突出,根源直指能源价格机制。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为能源价格形成机制研究提供了新颖的视角。本文将基于系统论角度对广义虚拟经济的经济学含义与研究范畴进行阐释,以此拓展价格形成机制理论分析基础,完善我国能源价格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为能源价格改革提出新思路。
二、系统观下广义虚拟经济的经济学含义与研究范畴
从系统论角度,成思危(2005)认为经济体系可划分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实体经济用于描述物质资料生产、销售以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所形成的经济活动。主要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建筑业、邮电业等产业部门,虚拟经济则描述了以票券方式持有权益与交易所形成的经济活动,主要指金融业[1-2]。此外,有研究者认为网络交易或电子商务也是一种虚拟经济形态。如Jinwoo Kim(1998)对企业虚拟组织的分析[3],Jingzhi Guo, Angelina Chow(2010)提出的网络经济下的虚拟财富 [4],Dong Hee Shin(2008)对虚拟货币交易时消费者行为研究等[5],均属于对网络虚拟经济的研究;林左鸣(2005,2010)等则认为以上是对虚拟经济的狭义认识,提出了广义虚拟经济概念,即同时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以及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经济的总和[6-7]。这一认识以效用价值观和人本主义为基础,从更广泛的视野阐释了虚拟经济的内涵,拓广了以往仅从金融或网络角度对虚拟经济的狭义认识,是新时代下虚拟经济的理论创新。笔者认为该研究体系可以借鉴经济学概念体系,从系统认识论角度给予进一步的扩展。
首先,从经济学的概念体系看,经济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经济的概念存在不同认识。按照新古典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认识,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8];从微观经济理论出发,经济是指在经济活动中确定劳动、资本和土地的价格,以及运用这些价格配置资源的机制;从宏观经济视野看,经济是围绕稀缺资源利用下的宏观总量决定与变化的政策集合;从经济学的社会再生产过程看,经济是指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从经济行为学角度分析,经济是实现既定目的的最优选择行为;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看,经济是制度产生、变迁与均衡的过程和状态,等等。可见,不同经济流派、不同经济学者的研究出发点不同,对经济的认识和研究体系也有所不同。综合以上认识,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笔者认为经济是人类为满足欲望下对稀缺性资源的最优配置与利用的行为以及相应机制、组织、制度与规律的综合复杂系统。
其次,从虚拟的概念来看,其英文有不同释义,如fictitious,unreal是指虚假的,非真实的;imagine,suppositional的含义是想象的,假象的;virtual则是与物理实体相对应的虚无,但在感觉上是存在的。按照以上释义,就为虚拟经济的不同研究出发点找到了对应解释。如狭义虚拟经济下的金融观主要是从马克思对虚拟资本(fictitious capital)的认识而来的,网络虚拟经济则是从技术上围绕虚拟(virtual)经济展开的,目前的广义虚拟经济则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心理效用(imagine或virtual)出发进行研究,并集合了狭义虚拟经济的认识。因为无论是金融交易或网络交易,最终均体现了人类在全球金融与网络技术变革的新环境下对心理价值和虚拟财富的追逐。
因此,综合系统观的经济概念与虚拟的英文释义来看,广义虚拟经济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人类为满足各种需要,尤其是心理需要,对稀缺性资源展开的最优配置与利用行为(活动)及机制、组织、技术、制度安排与规律探究的综合复杂系统。虚拟经济可以体现在生产、金融、消费、交易以及技术等一系列形态中,在这些经济活动中均体现了企业、政府与消费者对心理价值的不懈追求。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密不可分,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消费者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多元化取向、多层次心理价值诉求与个性化展现更加明显,传统物质产品的生产、交易、分配过程以及相关的技术、组织、制度安排在向能够发掘更多与时代契合的虚拟价值(心理价值)的形态方向演变。所以,虚拟经济体系将更加复杂化,各经济组织不仅要创造虚拟资本,发展虚拟技术,拓广虚拟交易,更要深度发掘与创造虚拟价值。这就需要对虚拟经济下的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方式、机制形成与运行、组织制度设计与安排、经济行为与经济结构变迁等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从系统论观点看,广义虚拟经济的研究范畴可表现为:围绕着稀缺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与利用,对经济行为、经济机制、经济结构、经济组织、经济制度与经济规律中的虚拟化趋势的研究。如图1所示。
三、广义虚拟经济下的价格形成机制理论研究
经济研究离不开对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的科学规律的研究,价格理论是其研究核心,而价格形成机制又是价格理论的基本构成。从微观层面看,价格形成机制是指影响某种商品或服务价格形成的各种因素与价格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机制[9]。主要是分析如何通过建构市场、制度、组织等确保形成效率价格(也包括要素价格,如土地租金、工资率、利息率、汇率以及公共品价格),对稀缺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从宏观层面看,价格形成机制研究要扩充到实现经济增长、货币稳定、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时对应的各种价格水平决定与变化的因素分析以及经济政策体系等,以保证资源的充分利用。可见,从宏微观结合角度,价格形成机制研究需要考察价值体系、供需机制、市场体系与制度组织安排等各因素对价格形成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对于广义虚拟经济理论而言,价格理论也是其研究核心。价格形成机制研究,需要探究虚拟价值、市场供需、市场体系以及制度安排与价格(包括虚拟价格)形成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机制和运作规律等等。
(一)虚拟价值与价格形成机制的关系分析
按照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价值是价格形成的基础,价值形成的源泉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广义虚拟经济理论认为产品价值包括实体价值与虚拟价值,而且处于二元容介态的变动结构中。虚拟价值表现为消费者的心理价值以及信息价值,蕴含在商品的价值体系中[10]。虚拟价值是虚拟价格形成的基础,虚拟价格是虚拟价值的货币表现,虚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劳动价值,虚拟价格应围绕着虚拟价值上下波动,虚拟价格与实体价格同属于商品价格的有机构成。 因此,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拓广了价格形成的价值基础,强调对虚拟价值体系的研究。
(二)市场供需与价格形成机制的关系分析
价格形成需要从商品供需机制展开研究。西方经济学的市场均衡理论强调供给侧在利润最大化诉求下对价格形成的决定。该理论认为,价格机制与供需机制、风险机制与利润机制相互作用形成企业与市场的均衡价格。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企业供给曲线上所对应价格为不同产量下的供给价格,即企业的边际成本,为企业的定价下限,消费者需求曲线上对应价格为需求价格,即按照最大边际效用所决定的价格,是企业的定价上限。完全市场竞争中供需均衡时达到市场出清,得到市场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企业为均衡价格的接受者,企业与消费者在价格形成中的地位相当;在不完全市场上,由企业按照边际原则在利润最大化产量下根据市场需求曲线探寻市场均衡价格,企业是价格的完全(或部分)垄断者①。企业通过定价策略获取更多的利润、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和竞争力。
在现实经济社会里,资源往往非充分利用,处在供过于求的市场结构中,企业供给必须随着需求的变化而变化,要深层次分析消费者需要的特点与动机。马克思提出“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表明了需要对商品生产的重要性。他认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需要历经三个阶段,即人群共同体阶段、物的依赖性阶段和个人全面发展阶段[11]。在自然经济阶段,人的需要主要来自与自然界的依存,市场经济阶段,需要来自于对物质世界或商品社会的依存,随着生产力的发达,最终过渡到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阶段,需要成为决定供给的关键因素。按照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主要包括生理、安全、社会交往、尊重与自我实现需要,并按层次逐级递升[12]。目前,随着各国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需要从对自然与物质产品的一般性需要逐渐向更高层次的社会与心理属性的需要发展,对社会交往、成就感、自我实现价值的消费需要在不断提升,而虚拟价值恰恰体现在对这种更高层次需要的追求上。
有效市场价格的决定绝不是单方面的定价,必须综合考虑市场供需机制共同作用。消费者收入、预期、偏好、相关品价格与政府经济政策等是影响消费者需求的主要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消费者对虚拟价值的诉求。企业成本或要素价格变化、技术水平、企业对价格与市场的预期、相关品价格、生产性政策等是影响企业供给的主要因素,为虚拟价值实现创造了可能,并通过投入产出关系将要素市场虚拟价值传递到最终产品的虚拟价格构成中。有效价格(包括虚拟价格以及构成)的变化也会影响市场供需的变化。
可见,广义虚拟经济下,要从产品供需机制角度全面分析虚拟价格形成机制。企业需要全方位、深层次探索消费者对现实与潜在虚拟价值的诉求,将价格策略与产品研发、渠道与促销等营销策略密切结合,在企业价值链的各环节中精细挖掘可能蕴含与实现的虚拟价值,确定产品虚拟价格构成的合理水平,以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最终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与利润水平。
(三)市场体系与价格形成机制的关系分析
完善的市场体系为有效价格形成提供了市场基础。从经济上的投入产出关系看,市场分为要素市场(包括土地、金融、技术与劳动力等市场)与产品服务市场。要素市场一是作为投入要素构建了与最终产品与服务的产出关系,二是为最终产品与服务提供了相关配套服务,提高了其产出效率。因此,在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中蕴含着要素价格。
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劳动力创造了价值与剩余价值;现代西方经济学说忽略了价值研究,其思想主要体现在分配理论或者要素市场理论中,即边际均衡原则决定了要素的最佳配置。土地、资本、劳动力以及企业家才能等生产要素作为投入都应得到要素报酬分配,制度经济学家认为制度创新也为长期供给或经济增长做出贡献,产权经济学认为产权清晰为经济运行提供权利保障,产权可作为要素参与收入分配。要素价格决定(或要素报酬分配)能力,受限制于要素市场结构与产品市场结构,以及要素供需双方的垄断势力对比。
从现实经济发展趋势看,信息技术化、知识资本化、金融的广化与深化造就了要素市场体系的虚拟化,为企业生产经营与营销方式带来重大变革,有效提高了产品服务市场的生产与营销效率。从广义虚拟经济角度看,市场交易的信息技术革新与电子商务化,知识与文化传播的网络资源全球化,金融产品以及衍生品交易的复杂化与广泛化,一是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虚拟价值与虚拟产品或服务;二是为企业实现虚拟价值(信息价值与心理价值)提供了更多技术或市场实现路径;三是由于要素市场产品蕴含着许多心理与信息价值,使得最终产品与服务所蕴含的虚拟价值更多、更丰富与更多元化,最终表现为产品虚拟价格构成的多元化与多层化;四是为虚拟价格实现提供了市场保障。可见,当今的市场体系(信息技术、劳动力与金融等要素市场)的竞争结构、虚拟价值含量与构成均与最终产品价格及其虚拟价格的形成、构成与实现密切相关。
(四)制度安排与价格形成机制的关系分析
由于现实经济中存在垄断、公共物品、外部性与信息不对称等市场失灵现象,所以要通过经济政策等制度安排对价格形成机制给予修正,以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善。一般而言,垄断是通过价格管制或绩效管制来提高其经济效率,公共物品则依托财政税收或补贴政策由政府或第三方提供,外部性采取庇古税或补贴、内部化与产权明晰来解决,信息不对称则通过管制政策、信息传递机制的完善以及法律来纠偏。价格机制形成中包括了管制价格、外部价格与信息价格的形成。
在广义虚拟经济下,由于涉及到虚拟市场、虚拟资源、虚拟福利与虚拟组织等,市场失灵与制度安排要更加复杂,所以要对分析框架给予扩充。一是不仅要对有形产品市场失灵下的经济制度安排分析,还要对包括对信息、自然资源开采权等虚拟资源与虚拟价格形成的制度安排进行分析;二是要考虑市场失灵对虚拟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以及社会福利中的虚拟价值改善的影响;三是政府公共选择决策中可能会出现政府失灵,这需要分析官员个人与政府组织的需求偏好中的虚拟价值追求(如身份、地位、名誉等);四是需要考虑政府与企业在价格博弈中的虚拟价值或价格博弈。因此,价格形成机制研究中需要关注虚拟资源分配中的制度有效性(即成本―效率分析)以及政府失灵与管制不当问题等。
综上,从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创新下,价格形成机制理论的研究框架有了更广更深的拓展。在对价值体系、供需机制、市场体系与制度安排的虚拟化内容的分析中,均发现价格形成机制中存在着价格虚拟化的特点。如图2所示。
图2中的虚线部分分别为价格形成机制中的虚拟价值表现与虚拟价格实现。其经济含义:商品价值体系中包括虚拟价值体系,它构成了虚拟价格的价值基础;在影响价格形成的市场供需机制中,消费者的虚拟价值需求以及企业的虚拟价值供给分别构成了虚拟需求价格与虚拟供给价格,在两者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了有效价格中的虚拟部分;完善的市场体系是有效价格形成的要素基础、技术与市场保障,其中技术与金融等要素市场的虚拟化趋势,大大提高了价格在信息层面与金融层面的虚拟化实现;合理的政府制度安排与价格管制是对市场失灵的纠正,涉及到政府对虚拟资源、虚拟价值分配的合理安排,在虚拟资源价格、管制价格与外部价格形成中均有所体现。
四、对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分析框架的拓展
能源经济属于经济系统,与广义虚拟经济系统有着直接联系。按照广义虚拟经济的系统观,能源商品的生产、交易、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均需要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存在着虚拟价值挖掘和虚拟价格实现。石油、煤、天然气、电力等能源产品所开展的证券、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交易属于能源金融虚拟经济范畴;能源企业或能源产品的电子商务与网络交易活动,属于能源网络虚拟经济范畴。可见,能源经济系统属于广义虚拟经济系统的子系统。按照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创新,能源虚拟经济也需要围绕着能源稀缺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与利用,对其相关经济行为、经济机制、经济组织、经济制度与经济规律的虚拟化趋势进行研究。
在全球能源市场化经济的浪潮下,我国能源经济系统要有效运行,离不开能源市场的培育和建设,需要能源价格信号的有力引导,以提高能源有效供给,满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与市场的多元化需求,所以建立科学合理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是改革重点[13] 。根据广义虚拟经济思维,价格形成机制中存在虚拟化体现,那么能源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在其价格形成机制中也应该具有虚拟化体现。对能源价格机制的科学合理形成进行研究,就必须要对能源价格形成机制中的虚拟化进行研究,依据上文分析思路,可以从能源价值体系、能源市场供需机制、能源市场体系与能源制度层面进行分析,不过,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具有其特殊性。
(一)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含义及其特殊性
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是指影响能源商品与相关服务价格形成的各种因素与价格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机制。本文探讨的能源②主要是石油、煤炭与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与二次能源电能(包括清洁能源发电③等各种发电形式)及其可再生能源④。由于能源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与工业化转型、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性,所以对能源价格机制的研究,不仅要从资源配置的微观角度分析其价格形成基础,还需要从资源利用的宏观角度对能源价格政策等给出有效率的制度设计或安排。
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具有其特殊性。一是体现在能源产品的特殊性上。能源产品,如石油、天然气与煤炭属于不可再生的一次化石能源,资源稀缺性极强,所以长期价格走向趋高,而且由于受资源供给的地域限制,价格受国际市场与产地市场价格的影响很大,能源金融衍生品价格(能源虚拟金融价格)对实体价格波动影响近年有加强趋势;电力属于二次能源,供需具有实时性与难以储存性等特点,供给成本受燃料价格影响大,在市场体系不发达时对系统安全性的考虑胜于其经济性,价格结构与形成机制与电力市场特征及市场化程度密切相关;二是体现在能源市场与管制政策的特殊性上。由于能源生产的规模经济效应导致的自然垄断性、以及能源产业经济地位和对国家军事战略安全的重要性,各国均对能源市场采取一定程度的管制,其中最主要形式就是能源价格管制,虽然近些年许多国家开始了能源市场化改革,但由于各国在能源市场结构、企业组织结构、技术与制度存在众多差异化,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存在很大差异,此外水力、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受国家战略、技术开发与经济利用条件影响,属于新兴产业,价格形成也多受国家管制制度影响。
(二)对虚拟化内容的分析思路
1. 能源价值体系是能源价格形成机制的基础,要注重对能源虚拟价值的研究
能源价值构成体系表现为能源实体价值与能源虚拟价值的二元容介态[10]。因此,能源价格也可分为能源虚拟价格与实体价格层面。其中,能源虚拟价值是能源虚拟价格形成的基础,实体价值则构成实体价格的价值基础。以往研究仅仅就能源价格分析,对能源价值体系的研究较少,对能源虚拟价值的研究更少。能源虚拟价值方面需要探究的问题包括:能源虚拟价值如何体现?能源虚拟价值构成以及变动有何特点?不同能源虚拟价值构成的共性与特性是什么?就单一能源而言,不同环节价格形成的虚拟价值如何表现,等等。
第一,关于能源虚拟价值体现与其构成的分析。笔者认为能源虚拟价值是指能源的非物质态价值,主要体现为能源信息价值与能源心理价值[10]。能源信息价值中不仅包括能源生产消费环节中的技术、实体市场与经济管理方面的信息,还应包括能源金融市场中的各类信息;能源心理价值不仅包括能源产业用户与家庭用户对能源产品与服务的心理需求(体现为对环境、社会交往与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还包括能源金融市场中各类交易者对能源衍生品(能源期货、期权与碳金融)的心理需求。这是不同能源的虚拟价值构成的共性。
第二,关于能源虚拟价值构成变动特点的分析。由于用户能源消费特点的差异,对于家庭用户而言,更关注能源心理价值,产业用户则更关注能源信息价值。现代社会中,能源虚拟价值在能源经济系统中各环节与各层面均有所体现,并不断融合入能源实体价值中,进化为更高形态的能源价值,形成了不断演化的二元价值容介态[10]。随着能源金融与信息市场的不断完善,以及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将加大,能源虚拟价值含量将进一步提高。
第三,不同能源虚拟价值构成有其特性。由于能源使用用途与用户的不同,能源虚拟价值构成有其特性。在能源使用上,煤炭、石油与天然气多用以燃料,电能则用以动力驱动、电器运行以及照明、取暖等,包括生产用能与生活用能,生产用能是能源消费的主要构成,其需求特点类似,均是作为燃料等动力驱动用途等,占投入成本的比例较大,企业需要及时获取有关能源燃料价格、质量、供货等信息,该类信息价值对于企业控制成本、合理安排生产进度有着重要作用,所以生产用能的虚拟价值主要表现为生产经营方面的信息价值。生活用能占能源消费的比例小,占家庭支出的比例也较少,消费者更关注能源对环境、对生活便利性与舒适度的影响,即关注能源的心理虚拟价值。
从能源产品整体概念看,能源核心效用是能源作为燃料、动力驱动等的基础功能,能源产品形式层则是指能源产品在不同规格、型号、质量、等级、品牌的技术与市场表现,能源衍生层是指有关能源技术升级、能源安装及其他能源配套服务以及绿色能源效用等。能源核心效用生产用能的最基本需求,对于能源产品形式层与衍生层(如质量、安全、服务方面)的需求则居于,随着目前能源企业社会营销观念的普及以及能源用户需求响应度的增大、对能源需求心理价值这部分虚拟价值的追求将会更加凸显,此外,从能源安全的国际化视角看,能源金融市场蕴含的能源金融衍生品虚拟价值也愈显重要。由于篇幅所限,关于单一能源价格形成的虚拟价值特征本文将另文撰写。
2.能源供需机制与能源价格形成机制相互作用,要注重对能源虚拟价格形成机制研究
需要探究的问题包括:能源需求(包括生产性消费与终端消费)影响因素中的虚拟化表现有何特点?能源供给影响因素中的虚拟化表现有何特点?能源需求价格与能源供给价格的虚拟化特征如何体现?不同能源供需机制对价格形成的虚拟部分有何特点?
第一,关于能源供需机制中的虚拟价格体现的分析。能源需求主要受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区域产业贡献、生产特点以及产业变动特点、能源需求弹性、国民收入水平、消费者收入、能源需求偏好、能源替代技术、能源政策、气候与地理特征的影响。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对能源虚拟价值的需求。如用户需求偏好、能源替代技术与能源政策相互影响形成了能源心理价值需求,国民经济增长与产业特点影响了能源信息价值需求,最终形成了能源虚拟需求价格;能源供给则主要受资源禀赋、能源勘探、开发、生产与转化技术和成本、能源物流成本、网络传输(如天然气与电力)技术与成本、能源供给弹性、能源市场结构、能源管制政策、气候与地理特点的影响。其中,所蕴含的技术与经济信息成本均构成了能源虚拟供给价格。
第二,关于能源价格形成中的虚拟价格体现以及相互作用问题的分析。在能源市场上,能源需求因素与能源供给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形成能源均衡价格。在此均衡价格里,包含着能源虚拟价格与实体价格。能源虚拟价格由那些影响能源需求与供给的虚拟性因素相互作用形成,在该均衡价格下,能源虚拟需求价格等于能源供给虚拟价格。
第三,不同能源供需机制下价格形成的虚拟化特点有所不同。能源属于资金技术密集性产业,在能源再生产过程中,技术信息量大,技术工艺复杂,虚拟信息价值含量较大。但不同能源的虚拟价格构成有所不同。技术类信息价值受技术开发度、工艺成熟度、市场应用度的影响,在各类能源虚拟价格构成中虽略有不同,但都占有较大比例。但金融信息价值则有较大差异,如石油金融衍生品市场比较发达,期货价格对现货价格的影响很大,金融虚拟价值占信息价值的比重最大,煤炭与天然气次之,电力则最弱。传统化石能源由于在生产、流通与消费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环境负外部性,在环境需求约束硬性化的国家,对绿色能源的虚拟需求最为强烈,所以可再生能源价格构成中能源心理虚拟价格占比应较大。
3.能源市场体系的虚拟化特征为能源价格形成机制的虚拟化实现带来深远影响
能源市场体系(包括能源产品市场与能源要素市场,即金融、技术与劳动力市场)与能源价格的关系非常密切,其虚拟化特征将对能源价格的虚拟化实现带来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能源要素市场的虚拟价格通过投入产出关系可传导到能源产品价格上,形成能源虚拟价格。
(2)能源市场结构对能源虚拟价格形成有很大影响。能源企业在能源要素市场中的垄断地位,影响了其对要素虚拟价格的控制力,间接影响了能源终端价格。能源用户与能源企业在能源市场中的势力对比,直接影响了能源终端虚拟价格。
(3)能源金融衍生品价格对能源现货价格的影响逐渐加强。
总之,随着虚拟经济范围的扩张,能源市场的虚拟化(包括能源电子商务、网络交易以及能源金融衍生品交易)趋势愈渐明显,能源市场的虚拟交易技术、虚拟信息价值和虚拟金融价格对能源价格形成机制的影响将逐渐增强,如石油、天然气期货等能源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虚拟金融价格信号对能源经济安全日益重要;电煤市场化改革、可再生能源技术进步与市场化应用、发电智能电网建设与电力市场化改革也将为煤炭与电力期货市场建设创造条件,将提高煤炭与电力的虚拟金融价格构成;碳金融价格也将在能源价格形成机制中得到体现。
4. 能源政策在修正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时应注重其虚拟化特点
由于能源产品在国家经济安全中的特殊性,以及能源市场结构存在不完善性,信息不完全、外部效应与能源普遍服务供给不足等市场失灵情况,为促进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和纠正其市场失灵现象,都需要作为公共服务角色的政府与规制主体通过能源激励政策与管制制度对其价格机制进行修正,如通过能源产业政策、财政与货币政策、国际贸易政策与市场准入间接影响价格,或者对能源价格给予不同程度的规制。政策制定要综合考虑市场供需态势、垄断行为与垄断势力结构对社会福利的影响以及管制与文化制度的差异,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能源市场化改革为主要取向。
由于能源虚拟价格是能源虚拟价值的货币表现,所以经济政策制定要充分考虑对能源虚拟价格的完善,主要包括:一是在对垄断性能源企业进行能源价格管制时要以激励性政策为主,无论是收益率管制、价格上限管制还是成本管制方法,都要在投资成本、生产成本与销售价格中反映充分反映虚拟价值(包括信息价值与金融价值);二是利用财政补贴或税收政策对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外部性进行修正时,要充分考虑外部价格中的虚拟价值体现,如环境价值以及绿色能源的低碳价值等;三是能源普遍服务有效供给时的价格制定要考虑弱势群体对能源需求的虚拟价值追求;四是对能源生产消费过程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价格扭曲或交叉补贴现象进行在监管或纠偏时,要重视能源虚拟价值在价格中的合理体现。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经济学概念体系的梳理,从系统观角度对广义虚拟经济的经济学含义以及研究范畴给予了初步分析,并借鉴广义虚拟经济的创新思维完善了价格形成理论研究框架,并将其应用到能源价格形成机制理论的研究中。结论如下:
一是从系统观出发,广义虚拟经济是人类为满足各种需要,尤其是心理需要,对稀缺性资源展开的最优配置与利用行为(活动)及机制、组织、技术、制度安排与规律探究的复杂系统。其研究范畴为:围绕着稀缺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与利用,对经济行为、经济机制、经济组织、经济制度与经济规律等虚拟化趋势的研究。
二是在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创新下,价格形成机制理论研究框架有了更广更深的拓展。在对价值体系、供需机制、市场体系与制度安排与价格形成的关系分析中,发现价格形成机制中存在着价格虚拟化的特点。
三是从能源价值体系、能源供需机制、能源市场体系以及能源政策修正角度拓展了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分析框架,提出要充分考虑能源虚拟价值基础、能源供需机制中的虚拟价格形成,能源市场体系中的要素市场虚拟价格体现与传递;要考虑能源宏微观政策对能源虚拟价格的完善等。
从本文分析结论,我们认为,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大幅拓展了能源价格机制研究的新思维,对能源价格改革给出了一些新思路,包括:一是要在不同能源构成以及能源生产的不同环节的价格形成中,构建科学的能源价值基础体系,充分体现虚拟能源价值;二是要尽快培育能源市场,提高市场供需响应程度,充分反映市场供需虚拟价格,形成与能源供需相互作用的有效能源价格体系;三是要健全能源市场体系,尤其是能源技术市场与能源金融市场,为能源虚拟价值提供坚实技术保障,保证能源虚拟价格的传递和实现;四是要全面考虑对能源虚拟价格的纠正,提高管制效率与能源政策的有效性,等等。
注释:
① 不完全市场包括完全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与垄断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下企业是价格的决定者;寡头垄断下,均衡产量或均衡价格需要考虑寡头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市场势力;垄断竞争市场下企业的均衡产量需要考虑主观需求与客观需求的一致,并可根据其产品服务的特殊性在价格决策上具备部分的市场竞争力。
② 能源是自然界中能直接取得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提供某种形式能量(如热量、电能、光能和机械能等)的物质资源的统称。包括煤炭、原油、天然气、煤层气、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与潮汐能等一次能源和电力、热力、成品油等二次能源,以及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③ 可再生能源是指原材料可以再生的能源,包括水能与风能、太阳能、地热能与生物质能等。
④ 清洁能源,即不排放污染物的能源。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属于清洁能源。
参考文献:
[1] 成思危.虚拟经济探微[J].管理评论,2005 (1) :3-8.
[2] 刘骏民.虚拟经济的经济学[J] .开放导报,2008(6):5-11.
[3] Jinwoo Kim. Hierarchial Structure of Intranet Functions and Their Relative Importance: Us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for Virtual Organizations[J].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1998, 23: 59-74.
[4] Jingzhi Guo, Angelina Chow and Rolf T. Wigand. Virtual Wealth Protection through Virtual Money Exchange.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10(3), May-Jun 2011: 313-330.
[5] Dong Hee Shin,Understanding purchasing behaviors in a virtual economy: Consumer behavior involving virtual currency in Web 2.0 communities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interacting with Computers, Volume 20, Issues 4-5, September 2008:433-446 .
[6] 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7] 林左鸣.虚拟价值引论――广义虚拟经济视角[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3):21-25.
[8] (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17版 [M] . 萧琛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9] 温桂芳.新市场价格学 [M]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10] 刘喜梅,温桂芳.二元价值容介态观下的能源价值体系研究 [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2(1):54-61.
[11] (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M] . 徐坚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篇5
[关键词]劳动经济学;消费金融;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7-0101-02
1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但是却隐含着很多不稳定的因素,比如中国经济结构中长期存在的不合理,经济增长严重依赖投资和出口而忽略消费的作用。在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一问题尤为凸显。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经济,需要从理论上加以创新,从经典的劳动经济学角度出发,对消费金融加以分析和研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2劳动经济学简介
劳动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政治经济学、部门经济学和生产经济学密切相关。并且劳动经济学也涉及如人类学、伦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因此说劳动经济学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中国国情下,劳动经济学的研究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
劳动力的扩大再生产和简单再生产;劳动力的短期平衡、长期平衡结构以及人口基础;就业、待业的类型及培训;对劳动者工资的研究,消费能力的研究;影响劳动效率的要素等。
劳动经济学长期以来都是经济学研究中的重点领域。由于这一学科涵盖广,成果具有直接性,因此劳动经济学的发展带动了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又因为劳动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广泛,其中的部分学科的新成果,新理论对劳动经济学都具有促进作用,因此这一学科也经常与时俱进。中国由于国情的原因,发展相对起步较晚,所以在研究水平上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正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更要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研究我国的各种经济形式,尤其是劳动经济学下的消费金融发展问题。
3消费金融的概念
消费金融也称为消费者金融或者是居民金融,其研究包含消费者或者居民的资产配置问题,涉及居民的收入、投资和消费多个方面,并不是简单的消费问题。单一的消费者这一词汇过于强调消费者个人,但是使用消费者金融学则更能反映出消费者个人的投资和储蓄行为,并能包含家庭的金融行为和资产配置问题。消费金融是当前金融学和经济学新兴的一个研究领域。中国近年来的消费金融快速发展,消费空间不断拓展,研究消费金融将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劳动经济学角度下的消费金融发展策略分析
中国的经济发展态势充分反映出消费金融的存在有其客观性及必然性。消费者在追求消费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中,不断地优化消费路径。在消费高价值商品时,则产生了对消费金融的自发需求。因此,从劳动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和研究中国的消费金融发展,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4.1消费金融具有丰富信贷结构的作用
消费金融贷款具有覆盖面广泛的特点,但也存在着额度小、成本高,分散等弱点。不过消费金融的出现仍然为信贷结构的调整带来了新的血液。伴随着个人信用贷款制度的完善,消费金融贷款可以有效地削弱信贷风险,优化金融信贷的资产结构。并且消费金融的贷款方成为金融机构可以很方便地通过向消费金融的贷款方推荐产品与业务,发展其为新的客户。
4.2消费金融具有供需平衡的作用
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内的市场经济制度正在不断地完善。然而资本集中和扩大化生产带来的生产过剩问题时常出现。根据经典的劳动经济学理论,生产过剩时,必须扩大需求,否则产品堆积过多会影响再生产的过程,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遏制经济的发展。为了维持市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要不断地发展消费金融,拉动需求,强化消费能力,达到供需平衡。
4.3消费金融具有平衡消费水平的作用
劳动者具有这样的特点,在年少与年老时消费多,但生产力低,中年则相反。这就需要通过发展消费金融,使收入相对稳定的青年人预消费,并通过适当的比例分配,在不影响未来生活质量的前提下,提高目前的生活质量。相对于消费者的整个生命周期来说,消费金融可以平衡消费者在不同阶段的消费水准,从而有效保障消费者的生活水平。
4.4消费金融具有促进消费者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消费金融具有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作用。这里的消费能力是广义的消费能力,包含了消费者为了满足自身的知识、才能而进行的物质消费。随着消费金融的发展,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理念逐渐提高,并且消费时也更加的科学。人们在消费的过程中,整体的素质逐渐提高,因而劳动技能也相应地提高,从而在社会整体层面上,劳动力的整体能力不断提升。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5劳动经济学角度下的消费金融发展策略与分析
由于中国的国情,我国的消费金融起步较西方发达国家晚一些,因此很多方面还有待完善。但是我们可以根据我国的国情,借鉴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将优秀的研究经验进行本土化的转化,并基于国内的实践,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策略。这个过程中,如何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消费金融发展的策略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上述的讨论分析,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5.1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以劳动经济学的视角观察,金融消费发展的关键在于不断地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与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以通过很多宏观调控的措施,从政府的层面来做到,比如可以对企业减税等方法。同时,还需要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消费信心。除此之外,对消费金融贷款制度的创新也可以促进居民的提前消费意识,这将有助于全面扩大内需,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
5.2创造优质消费环境
保障良好的消费环境对于增强消费双方的信心至关重要。为了达到这一点,需要政府完善相应的金融法律法规。当前我国在消费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仍然有待补充和完善,这需要不断地从金融实践中总结和完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地提高金融消费的透明度和保证度,逐渐培养消费者合理的现代消费观,促进居民消费的良性循环。
5.3完善消费金融制度
中国的消费金融体系结构过于简单。尽管近年来我国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发展势头很猛,但是这一问题却逐渐显现出来。从劳动经济学的视角观察,多层次的金融体系结构是保障经济稳定增长、抵抗风险的必然趋势。因此,中国需要大力扶持消费金融公司、社区银行和村镇银行等小型金融机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消费金融,从体制上创新,不断开发出满足国情的消费金融产品。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口结构复杂,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大等都是我国当前的国情,这就需要多层次的金融消费产品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在我国,农村居民作为消费者基数中比例最大的一部分消费者经常被轻视,然而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来观察,这一部分消费者的消费金融发展不容小觑。农村居民人口多,潜在消费能力没有完全开发,因此可以通过完善消费金融制度,迎合农村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在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间合理分配消费金融资源,从而获得最大化利益。这从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在完善消费金融制度的同时,需要大胆地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已有的先进经验,并做好本地化工作,结合中国国情,进行制度上的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完善消费金融的制度,开发出符合我国消费者需求的消费金融产品。
6结论
本文在简介了劳动经济学和消费金融的基础上,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国情下的消费金融发展,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消费金融发展的状况,论证了消费金融在我国发展的必要性,即消费金融具有完善金融结构,平衡供需,平衡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等作用。与此同时,本文也提出了一些相应的促进消费金融发展的策略,这些策略将对改善我国的消费金融环境,完善消费金融制度具有良好的建设性作用。如何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进行消费金融发展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在这一领域的创新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今后工作中,笔者将会对这些策略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实践,也期待各行各业的人提出意见,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马培生.劳动经济学[M].北京: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2]尹世杰.消费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6
(一)药物经济学
具体而言,药物经济学是经济学原理与方法在药品领域内的具体运用。它通过经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医药领域的特殊性,研究如何利用有限的药物资源实现最大的健康效果,对临床合理用药和药品资源的优化配置至关重要。狭义的药物经济学是一门将经济基本原理、方法和分析技术运用于临床药物治疗过程,并以药物流行病学的人群观为指导,从全社会角度展开研究,以求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现有医药卫生资源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广义的药品经济学主要研究药品供需方的经济行为、供需双方相互作用下产生的药品市场定价及药品领域的各种干预政策措施等。
(二)药品经济管理
随着我国医院管理逐渐规范化,药品经济管理逐渐走向了系统化、制度化和信息化管理轨道,有效控制了药品经济管理的各个流程。从商品管理角度考虑,药品经济管理主要包括药品购入、药品入库、药品周转、药品付款、各调剂室领药、核查、退库药品与残损药品报告及药品调价等内容。由此可见,药品经济管理渗透于药物流通的每一个环节,需要医院加大对其的管理力度,严格控制每一个管理环节。为了有效增强药品经济管理的有效性,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和质量,药物经济学才会被广泛应用于医院药物管理中,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二、我国药品经济管理现状
现如今,人们对社会卫生保障的要求越来越高,药品经济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地位越加重要。严格控制药品经济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减少药品消耗、控制成本,成为医院提高经济效益和质量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鉴于药品经济管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医院对其每个管理环节加大了人力、物力及财力投入,加强了药品经济的规范化管理,使得以往医药药品经济管理中管理制度不健全、药品保管絮乱、药物品种杂、药品价格不规范、用药不合理等情况有所减少。除此之外,还加大了“有效期”药品管理及“无失效期”药品管理力度,提高了对药品细节问题的重视程度。这种健全的药品经济管理内容使得医院管理的深度和信度有了质的提高,对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和服务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药品经济管理的方式逐渐向信息化和集约化发展。信息技术在医药管理中的成功应用,大大提高了药品经济管理和控制的有效性,而新兴的经济核算方法则是医院药品经济管理集约化发展的特征之一。
篇7
政治经济学的均衡价格是以价值理论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学认为价格是价值的外在货币表现,并且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如果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价格将以价值为基础并趋向于价值;也就是说,商品的价格最终将反映商品的价值或交换价值,交换价值与价值的货币化就是商品的均衡价格。当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价值转换为生产价格以后,商品的均衡价格也相应成为商品生产价格的货币表现。从博弈论的角度看,政治经济学的均衡价格就是生产者与消费者关于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程度反复动态博弈的结果。
图1 价格围绕价值的波动
2.西方经济学与均衡价格的形成
西方经济学对价格均衡的研究是最为深入与透彻的。整个西方经济学中从微观经济学到宏观经济学,全部研究的核心内容就是分析与确定市场的均衡价格。虽然西方经济学对均衡价格的研究只是基于经济学的供需理论,而不强调政治经济学所关注的商品的价值内涵;但从其实质看,西方经济学中的均衡价格最终也是以商品的基本价值为基础的,西方经济学将这一基本价值称之为均衡价值;而这一基本价值从理论上看也就是政治经济学所分析研究的商品的价值。
分析西方经济学的均衡价格,必须提到西方经济学对蛛网理论的研究。蛛网理论将蛛网模型分为三类,即发散蛛网、中立蛛网与收敛蛛网。在三类蛛网中,只有收敛蛛网才可以形成稳定的均衡价格。一旦收敛蛛网的均衡价格被打破,市场通过参与博弈的供需双方在多因素复杂博弈中的博弈决策可以重新回到纳什均衡点的均衡价格。
图2 收敛蛛网与均衡价格
3.混沌理论与混沌价格
混沌学的研究起源于1960’s。1970’s,科学家们开始普遍认识到混沌的存在与其重要意义,并对各领域的混沌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980’s,混沌的研究在全球迅速推广,物理、生物、化学、气象、数学、城建、经济等领域对混沌的研究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现代科学对混沌的研究起因于Edward Lorenz的“蝴蝶效应”,事实上这只不过是一个天气预测模型。正是这一“蝴蝶效应”模型,揭示了自然界表面看起来杂乱无序的事物中的惊人的某种秩序。自然总是如此的神秘,捉摸不定、杂乱无章、不可预测的运动的背后,居然隐藏着其内在的规律性;而且这种规律并不随外界的扰动而改变。这就是混沌。混沌就是在远离平衡态的条件下所进行的不断向稳定的内核运动的不确定的运动轨迹。
混沌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始于曼德布罗特对美国棉花价格的研究。经济学家通常认为,商品的价格,如棉花的价格,是以两种不同的节律波动,其中一种是规则的,而另一种是随机的。从长期看,价格由现实中的经济力量操纵着;而在短期内,价格会以或多或少的偶然性跳动。但事实上现实的数据并不能与经济学家的预期相吻合。曼德布罗特收集了美国自1900年以来60多年的棉花价格资料,当曼德布罗特通过计算机对棉花价格的数据进行精细分析时,他发现了他所寻求的令人惊喜的结果。从正态分布的观点看反常的数据,从标度的观点看却出现了对称性。每个特殊价格的变化是偶然的和不可预测的,但变化的序列却与标度无关。每天价格变化的曲线与每月价格变化的曲线惊人地吻合!更令人吃惊的是,根据曼德布罗特的分析,价格变化的程度竟在发生过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经济危机的剧烈动荡的60年中保持不变。在大量不规则的棉花价格数据中,隐藏着一种难以想象的秩序,即价格的混沌特性。价格的混沌特性作用的结果是形成商品的混沌价格,混沌价格对于特定时期的具体商品而言都是内在的确定性的,价格混沌变化的最终轨迹都将毫不例外的趋向于稳定的混沌价格。混沌学认为这是因为奇异吸引子的缘故,认为奇异吸引子的作用使得混沌的价格最终稳定到混沌价格。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价格的这一变化规律是与均衡价格规律完全相吻合的;混沌价格事实上就是商品价格在混沌理论的研究中表现出来的均衡价格。而且混沌过程也是与博弈过程相一致的;混沌在形式上就是一个复杂的博弈模型。
4.均衡价格形成的博弈分析
无论是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还是混沌理论的等其他理论对均衡价格的研究,从其本质看都承认均衡价格的稳定性,并且在事实上将均衡价格确定为商品本身所包含的、内在的、无差异的人类劳动的货币表现。其分析所依据的基本手段与基础理论虽然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但各种分析中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其实都是一个博弈过程,也就是说可以将各种分析方法对均衡价格的解释理解为均衡价格形成的博弈过程。所不同的是,政治经济学中的均衡价格形成过程是最为简单的单因素两方案博弈,而西方经济学与混沌理论中的均衡价格形成过程则属于多因素复杂博弈过程。
为了分析的统一与方便,论文引入基本价值这一概念用来统一表示上述各种分析方法中的价值、均衡价值与奇异吸引子等概念。表1是一个简单的价格博弈矩阵。
在表1中,价值指的即是所谓的基本价值,这一价值反映了消费者对商品所包含的人类劳动的认同。当价格高于或低于价值时,消费者所获得收益既是生产者所丧失的收益,而其所丧失的收益既为生产者所获得的收益。所以在价格高于价值而消费者选择买时,消费者损失5个单位的收益,而生产者则获得5个单位的收益。当价格低于价值时,消费者选择买会获得8个单位的收益而生产者则损失8个单位收益。只有当价格等于价值时,生产者与消费者都获得正的收益,而且论文假设它们分别获得相等的收益。
显然,在表1所示的博弈过程中,当生产者将价格定在高于价值的水平时,消费者的最优决策是不买,此时消费者的收益为0。而当消费者的决策为不买时,生产者的最优决策为价格等于价值或低于价值;无论生产者的最优决策是价格等于价值,还是价格低于价值,消费者的最优决策都是选择购买。而当消费者选择购买时,生产者的最佳决策是而且只能是价格等于价值;此时,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就价格的博弈达成均衡,这一均衡就是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而纳什均衡点所确定的价格水平即为商品的均衡价格。所以,从博弈论的角度看商品的价格虽然有时候可能会高于或低于商品本身的价值,但最终消费者与生产者动态博弈的结果必然是使得商品的价格等于商品的基本价值;也就是说,商品的最终交易价格必然趋向于均衡价格。
理论上我们还可以将均衡价格的形成看作为一个轮流出价的讨价还价模型,在这一模型中,生产者与消费者被抽象为讨价还价的两方。假设生产者为博弈方1,则消费者为博弈方2,并考虑贴现因子,而且假定博弈双方的贴现因子相等,即有。显然,在这一模型中,讨价还价的时期是无穷的,讨价还价的对象是博弈双方在商品交易过程中期望获得收益和。由博弈论讨价还价模型可知,率先出价的若为博弈方1,则博弈方1的子精炼纳
什均衡为,而博弈方2的子精炼纳什均衡则为;若为
消费者率先出价情形,则有、。所以,无论是生产
者先出价,还是消费者先出价,博弈双方必然在一个稳定的价格达成均衡,并使得博弈双方获得各自预期的收益;当预期收益达到博弈均衡时,商品的均衡价格也相应生成。
参考文献:
[1]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第2版),1997.
[2]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4]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第2版),1998.
[5]詹姆斯•格莱克.混沌学:一门新科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篇8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3)03-000-01
摘要 由于受后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当前我国外贸环境仍旧不容乐观。调整需求结构尤其是投资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遂成为主流的经济论调,并在国家重大经济决策当中声威并显。本文即是站在这一宏观经济决策倾向和经济思想偏好的基础之上,探讨并预测这一时期我国铁矿石贸易价格的变动情况。
关键词 投资需求下滑 贸易价格 铁矿石 长期均衡
投资需求是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形成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增加额之和。它受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变动情况影响,即i=e-dr。[ 宏观经济学中,一般假定i为投资,e为自主投资,r是资本利率,d为影响系数。]显然这是一个呈现递减趋向的函数。受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决策的影响,投资在社会总需求当中比例受到相应程度的削减和调整。一个是绝对比例的缩水,另外一个则是相应份额内部结构的调整。这样一来,投资需求整体下滑对于铁矿石等大宗商品贸易价格的影响就必须从两个方面加以考量。
投资整体下滑对于我国铁矿石贸易价格的影响
08金融危机以后,学术界对于调整我国经济需求结构已经呼声阵阵;华尔街风暴、欧债危机使得该呼声有理论界逐步向政府部门扩展,经过不断的研究和探讨,“调整需求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渐渐成为引导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流论调。根据中商情报网数据显示:08年9月-12年12月,铁矿石外贸价格总体上呈现持续下滑的趋势(图1)。
图中,i表示铁矿石的投资需求,r表示当前资本利率。银行利率上升,资本成本增加,资本边际收益必然加速度递减,投资需求当然随之降低。这二者成明显的反比例关系。其函数为i=e-dr。这其中,e指的是无论利率如何变动,都有一个投资额度是恒定不变的,即是满足整个社会必要的铁矿石需求的投资数额。
而贸易的价格短期内由需求决定,长期则是由供需双方共同决定。需求变动下铁矿石贸易价格的影响,它只能够在长期内达到或是趋向于一个均衡点,但是短期内使波动起伏,而不易把握和测度的。就国内市场而言,当投资需求下滑之后,产量下降,一定时期内铁矿石的价格反而会逐步攀升,而由于相关产业的集约型发展思路的影响,中国参与的国际铁矿石价格反而会下跌;而长期而言,当国内铁矿石投资萎缩到已经不能够满足经济发展的最低限度的要求的时候,随着资本边际效率的上升,必然会吸引社会上闲散资金的进入,这样,相应的投资需求又得以回升,产量上升之后,国内铁矿石价格必然逐步下滑。长期内到达一个均衡的点,即是供给和需求基本相等的那个价格点。
投资需求结构性调整对我国铁矿石贸易价格的影响
投资需求的结构性调整是从针对同一经济事物不同要素进行的针对性调整。落实到铁矿石投资需求上,即是对铁矿石大类下各种原材料生产比例和生产精度进行的调整。这种调整是宏观意义上的调整。是借助货币以及辅质的财政政策进行的间接调控。从工业化学的视角来看,含铁矿物按其矿物组成,主要可分为4大类:磁铁矿、赤铁矿、褐铁矿和菱铁矿。磁铁矿 主要含铁矿物为磁铁矿,其理论含铁量为72.4%,但杂质较多,且储量较少,不易开采;赤铁矿为无水氧化铁矿石,理论含铁量为70%,在自然界中经常形成巨大的矿床,从埋藏和开采量来说,它都是工业生产的主要矿石;含有害杂质硫和磷比较少,还原较磁铁矿好,因此,赤铁矿是一种比较优良的炼铁原料;褐铁矿在自然界中分布得最广泛,但矿床埋藏量大的并不多见;菱铁矿理论含铁量48.2%,在自然界中,有工业开采价值的菱铁矿比其他三种矿石都少。易被分解氧化成褐铁矿,一般含铁量不高,但受热分解出CO2以后,不仅含铁量显著提高而且也变得多孔,还原性很好。而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我们必须充分考虑投入与产出比。也就是说,某些类型的原矿应该投入相对多资金;有些应该维持现状;而剩下的一些则要减少甚至是不再投入。则是从优化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视角来讲。
小结
投资需求下滑,整体上会导致铁矿石产量下降,加上我国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中钢铁产品需求旺盛,故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铁矿石的贸易价格不会过分走低,反而有上扬的趋势;但就结构而言,部分铁矿石的价格可能走低,甚至出现有价无市的局面。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主体性地位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类、管理类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重要理论基础。尽管就考试而言,学生表现尚可,然而学生对宏观经济学思想的理解与应用并不理想。据此本文拟分析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现状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探索改进教学方式,以提升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
一、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现状及原因分析
1、教材内容较为抽象,政治辨别能力较差
宏观经济学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表现在假设体系、数学模型与图形推导具有高度一致性。然而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数学模型与图形推导掌握较差,对于假设理论体系背后的经济思想理解也较为零散。即使通过死记硬背,能够正确把考试题目做对,但是并不理解数学模型背后的思想。其原因在于,宏观经济学是对人类自身经济生活的思考,是现实生活的高度抽象,其假设剔除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影响因素,难以与现实生活直接挂钩。宏观经济学每一条规律都具有悖论性质,即单个个体完全有可能不按照这一规律行为。这对一些社会阅历较为简单、对自身经济生存现状缺乏真正理解的学生来说,会有相当多的困惑和不解。此外,教材本身意识形态判断力往往不足,宏观经济学的教材体系与经济学有一定的差异,经济学的一些重要观点,如剩余价值、异化劳动、阶级等在宏观经济学现有教材中都没有得到体现。其重要原因是我国西方经济学引入课堂的时间较晚,对充分就业、供需分析、劳动力市场等概念和工具的理解和消化不足。由于缺乏这一分析,增加了学生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困难。
2、教学手段有限,课时缺乏保障
由于宏观经济学的抽象性,教师很容易陷入“填鸭式”的灌输,其表现是课堂上全面讲授概念、原理和方法,而不关心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发挥学生严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此外,宏观经济学的知识体系多,需要花费大量的课内与课外时间,课时安排上学校往往不能保证。最终导致学生知识应用能力较差,学生只能将精力用于记录和背诵,用于做题目,而很少主动思考和独立分析问题,对待现实问题依然会凭感觉回答,而不会用于经济学经典的问题分析方法。
3、案例教学不足,考核方式单一
案例教学法是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和创新能力强的经济管理人才的重要教学方法,其最大特点是培养重点是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我国学校案例教学法总体上尚处在初步引入阶段,与国外高校有着较大的差距。案例分析往往是混杂于教学的课件里面,案例教学课件往往也较为缺乏。目前学校宏观经济学的考核主要通过闭卷考试,卷面成绩是衡量学生掌握情况的标准。期末考试仅仅是考察记忆和考前突击能力,这种较为单一的考核形式使学生平时不太注重积累,考前死记硬背,然后作业抄抄了事。为了学生考出好成绩,老师需要花更多精力关注学生考试问题,因此往往又把大量时间用于讲解练习题,使学生难以全面理解宏观经济思想的本质。
二、提升宏观经济学效果的建议
1、加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
本科生所学习的宏观经济学在理论上看似浅显,然而只有教师的理解水平达到一定深度,才能做到在教学中深入浅出,使得学生掌握起来较为轻松。因此,作为教师本人,不能只是简单地背课本,对理论的发展历史及其意义要有更为广泛的涉猎,对经济中正在发生发展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要有所研究。除了教师自身拓展之外,为促进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应尝试组建宏观经济学教学团队,组织教师经常进行座谈,就宏观经济学中各流派对经济问题的看法、西方经济学和经济学之间的关系等进行研讨,拓展知识面,使得问题的研究和理解不断走向深入,以提升教学队伍整体的素质。
2、突出学生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
宏观经济学理论性较强,与学生的以往经济教育背景,与我国的国情差异很大,其特定的概念体系与数学模型让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难以将所学与实际生活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因此经济学“填鸭式”教学中最大的弊端是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不了学习的主体地位,无法培养独立思考习惯,提升不了学习效果。教学过程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通过个人或小组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应大力推行案例教学方法,以现实中存在的经济问题为对象,将经济理论以更加生动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使用经济指标和经济理论来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分析与解决各类经济问题的能力,进而增强其将来走向社会、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
3、改进考核方式
根据宏观经济学的特点,其考核应改变单一的考试考核方式,转向采取多元化考核。根据以上分析,宏观经济学应以经济思想介绍、案例等定性分析为主,而定量分析为辅。因此在采用期末闭卷考试考核同时,平时应丰富考核方式。考试考核中减少计算题的比重,而增加学生应用知识对当前经济热点问题、经典案例分析的比重,平时课堂讨论、小组讨论、小论文等也应增加比重。
参考文献
[1]张新艳.《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 中国外资,2012,275(10):260.
篇10
摘 要 价值论关系到资本主义生产的分配关系,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英国古典经济学坚持客观效用价值论。马歇尔创立的新古典经济学提出均衡价格(价值)决定论。此后,西方经济学界再无对价值的研究。本文主要使用归纳法,列举古典到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几位代表人物的价值论观点,研究西方经济学中价值决定的演进过程。
关键词 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 客观效用价值论 均衡价格(价值)决定论
自从新古典经济学创始人马歇尔得出了均衡价格(价值)决定论,西方经济学家再无对价值决定的探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价值)决定论成了西方经济学界的主流思想。在我国,从1983年开始,便有人开始对西方经济学的价值决定问题做出探索。本文主要使用归纳法,从客观的角度实证分析,探讨西方经济学价值论研究的脉络。
一、威廉•配第的价值理论
17世纪初期,英国封建制度走上了最后解体的阶段。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对粮食和原料需要不断扩大,促使英国农业向资本主义生产迅速转化。资本主义替代封建主义的合理性遭到西方社会的普遍质疑。与此同时,古典经济学产生。
配第的价值论主要发表在《赋税论》中。他提出四个术语:“政治价格”“实际的市场价格”“自然价值”和“自然价格”。把实际投入生产的劳动力数量在实际存在劳动力数量的基础上加以计算可得政治价格;政治价格的货币表示即实际市场价格;自然价值指商品的价值;自然价格是用货币表示的自然价值;他试图解释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而价值又以劳动来衡量。他还说明了商品价值量同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配第在探讨商品价值时,一方面他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另一方面他意识到作为物质的财富,不仅需要人类劳动,还要依靠自然界及其自然力即土地。这样,配第在价值探讨中走入了迷途。
二、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
在经济学说史上,经济学家都给予亚当•斯密以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
亚当•斯密的学说形成于18世纪50―70年代。18世纪中叶,英国已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了。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圈地运动”,流离失所的农民转化为资产阶级的雇佣工人。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展开。英国在18世纪开始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社会分化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三大阶级,阶级冲突日益显现。
(一)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亚当•斯密说:“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可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叫做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交换价值,甚或没有;反之,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使用价值,甚或没有”。斯密无法说明商品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斯密的交换价值指商品交换的市场价格。
(二)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及其两种价值规定
斯密认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并提出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价值规定。然而,斯密在说明劳动价值论时,已经意识到商品价值由购买或支配的劳动量决定的价值规定。可以说,这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全的劳动价值论。由于斯密对劳动价值论的不坚定,他继而又提出“三种收入价值论”,之后,斯密在论述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时,提出“斯密教条”,给后人留下一些矛盾和混乱。
(三)三种收入价值论
斯密认为,资本家只是为了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才组织生产。生产出商品的价格除了要支付劳动者工资外还要为资本家提供利润,也即资本家的收入。同时,一旦土地私有,地主们也要对租用他们土地的经营者收取地租作为收入。这样商品的价格就被分为劳动者的工资,资本家的利润和地主的地租三部分收入。这表明,商品价值或交换价值取决于三种收入,从而脱离了劳动价值论。
(四)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
斯密在对市场价格变动规律研究时,指出市场价格在供求关系中围绕自然价格上下波动。
斯密沿用了配第提出的“自然价格”的概念。他所讲的自然价格以存在工资,利润和地租的一种平均率为条件。自然价格即指按自然率支付的工资,利润和地租的总和。斯密说:“商品通常出卖的实际价格,叫做它的市场价格,商品的市场价格,有时高于它的自然价格,有时低于它的市场价格,有时和它的自然价格相同”。斯密同配第一样,认为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商品的自然价格上下变动。
三、大卫•李嘉图的价值理论
李嘉图将英国古典经济学推向了顶峰。李嘉图所生活的时代,英国产业革命正蓬勃开展。这样就加快了英国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脚步。
李嘉图认为一方面,使用价值不能用已知的任何标准加以衡量,不同的人对同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有不同的评价,所以,使用价值不能作为交换价值的尺度。另一方面,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无论怎样稀缺,也无论生产产品时耗费了多少劳动,都不具有交换价值。李嘉图认为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他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耗费的劳动决定,价值的大小与这种劳动量成正比。李嘉图还批评了斯密抛弃劳动价值论,用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
李嘉图把商品分为两大类,第一种商品的交换价值只由它们的稀少性决定,如罕见的雕像,图画,古书和古钱币等,这些商品是极少数的且交换价值不受供求关系影响。另一种商品的交换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李嘉图提出“相对价值” 的概念,并赋予其两种含义:一方面商品的交换价值由生产耗费的劳动决定;另一方面,商品的交换价值表现在其他商品的使用价值上。前者,李嘉图称之为“绝对价值”“真实价值”“实在价值”或“价值一般”。后者被称之“比较价值”。此外,李嘉图还认为,商品价值不仅包括工人生产商品的直接劳动创造的新价值,还包括间接劳动(生产资料中凝结的劳动转化所体现的物化劳动)所体现的旧价值。
四、边际三杰的价值论
19世纪70年代初,西方社会已普遍认可了资本主义。在英国,奥地利和法国的经济学界,爆发了推动经济学研究的 “边际革命”。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尔及瑞士的瓦尔拉斯被冠以“边际三杰”的称号。
五、杰文斯的“最后效用程度”价值论
杰文斯认为经济学价值研究应从消费者的主观心理感受入手。他认为应当区分商品的总效用和效用程度。总效用指一个人从所有商品消费中获得的总的满足感。而效用程度指某个时点或某单位时间内的消费所获得的增量满足感。他说“最后效应程度是经济理论以之为基础的函数……最后效用程度这个函数变化是经济问题中最为重要之点。其一般法则可表述如下:效用程度随商品量而变化,其量增加,其效用程度最终会减少”。这就是后来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杰文斯的最后效用程度价值论类似于戈森第二定律。
六、门格尔的主观价值论
门格尔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需求量超过消费主体可支配量产生的。因为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产生于主观心理欲望,所以商品价值的产生并非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
门格尔进一步指出,价值随着人们消费欲望的逐步满足而递减。
他认为人们消费时会先将商品用来满足自己最重要的用途,其次用来满足次要用途,这样逐级递减,将最后一单位商品用在最不重要的用途上。当所有未被满足的欲望中最重要的具有相当的重要程度时,消费者在消费该种产品与消费其他产品之间无差异。
更进一步,门格尔得出“最小欲望满足”是价值尺度的结论。也就是说满足最小欲望的物品所具有的价值即为价值尺度。
门格尔的边际效用是价值尺度的结论与杰文斯“最后效用程度”和瓦尔拉斯的“稀少性”原理一致,只是用语不同,均为主观范畴。
七、瓦尔拉斯的“稀少性”价值论
价格决定在瓦尔拉斯看来也就是价值决定;而且,价格又取决于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均衡,其中,供给方的边际成本和需求方的边际效用共同决定商品价格。
稀少性,指物品具有使用价值,但却数量有限。瓦尔拉斯认为商品的价格为其价值的货币表现,故具有数理特征。基于数理经济学研究,瓦尔拉斯阐释了一般均衡理论。他先分析参与交换的各方只有一种商品,然后再引申至三种及多种商品。
在市场上有A和B两种商品的场合,它们的有效需求方程为:
Da,b=Fa,b(pa,b)
Db,a=Fb,a(p b,a)
它们的有效需求与有效供给相等的公式为:
Db,a=Da,b(pa,b)
Da,b=Db,a(p b,a)
假定市场上有A,B和C三种商品,它们持有者都打算以自己的一部分商品分别交换另两种商品。那么,所有B的两个需求方程为:
Da,b =Fa,b(pa,b,pc,b)
Dc,b=Fc,b(pa,b,pc,b)
C的两个总需求方程为:
Da,c =Fa,c(pa,c,pb,c)
Db,c =Fb,c(pa,c,pb,c)
同样,所有A的两个总需求方程:
Db,a=Fb,a(p b,a,pc,a)
Dc,a=Fc,a(p b,a,pc,a)
以B换取A和以B换取C的两个方程为:
Db,a= Da,b(pa,b)
Db,c = Dc,b(pc,b)
还有以C换取A和以C换取B的两个方程:
Dc,a= Da,c(pa,c)
Dc,b= Db,c(pb,c)
最后,还有以A换取B和以A换取C的两个方程:
Da,b= Db,a(p b,a)
Da,c = Dc,a(pc,a)
这样,我们得到12个方程,共12个未知量,分别是各以其他商品价格计的3种商品的6个价格,和互相交换的3种商品的6个总量。方程组得到唯一的一组解。由三种商品的交换可推广到多种商品的交换,在此不再陈述。
瓦尔拉斯认为要使市场处于均衡状态,互相交换的各种商品的有效需求应等于其有效供给。一般均衡理论用数学方式表现和论证了供求定律和戈森第二定律,即边际效用相等规律。
八、马歇尔创建新古典经济学以及供求均衡价值理论
马歇尔为新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生活在资本主义在西方社会确立统治地位的19世纪末期。他于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成为西方经济学界的第二本教科书。此书中,他集中了古典经济学及边际革命中的所有精华,在融合了供求理论、生产费用理论、边际效用理论、边际生产力理论等的基础上,首次构建了以均衡价格(价值)决定论为核心的西方微观经济学体系。
价值理论是马歇尔经济学的核心。在马歇尔的经济学中,价值和价格是相通的,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示,它们均指商品交换比例。马歇尔认为价值取决于供求力量的均衡,也就是所谓的剪刀价值论。
马歇尔还提出,极短期内的商品价格主要取决于需求,因为供给较稳定,而需求较富有弹性;短期(一般指一年)的价格决定于供给与需求,因为双方均可做出调整。长期的价格通常决定于供给,因为长期内需求一般较稳定,而长期内供给很有弹性。马歇尔所说的均衡是局部均衡。
马歇尔在对价值决定进行诠释时,着重说明边际和心理的因素对商品价值决定发挥主要作用。供给价格取决于边际生产费用,边际生产费用主要取决于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出,而边际生产力递减。需求价格取决于消费者的边际效用且边际效用递减。供求达均衡点时,双方获得最大满足。马歇尔的价值论是以完全竞争市场为研究基础的。
马歇尔接着提出了均衡价格论。
在图中,纵轴表示商品价格,横轴表示商品数量。产出为OM时,需求价格Md高于供给价格Ms,购买者愿意出高价购买,较高的价格刺激厂商扩大生产。随产出的增加,需求价格下降,供给价格上升,当产量达ON时,供需达到均衡,供需曲线交点E为均衡点。若市场上商品产出为OM1,供给价格高于需求价格,购买者只愿出较低价格进行购买,而生产者的供给价格(成本)很高,生产者必须减少商品供给。随供给量减少,需求价格提高而供给价格下降,直到E点形成稳定均衡。图中ON表示均衡产量,EN表示均衡价格。
马歇尔也对垄断进行了研究。他论述了商品市场上卖方垄断的情况,认为垄断者可以自由调整供给量,垄断者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会把商品价格调整到能够给他带来最大利润的水平。后来人们发现,垄断价格通常被定在需求曲线富有弹性的地方。
至此,西方经济学主流思想对于价值的决定问题没有做进一步的探讨。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价格(价值)决定论至今仍在西方经济学界占统治地位。
九、结论
纵观西方经济学价值研究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西方经济学对于价值的研究经历了由客观效用价值论到主观效用价值论的演进历程。古典经济学关于价值决定曾提出过劳动价值论,生产费用价值论等多种价值决定理论,均属于客观效用价值论。边际革命兴起后,边际三杰――杰文斯,门格尔和瓦尔拉斯从消费群体的主观心理(消费欲望)方面剖析商品的价值决定,提出主观效用价值论,将西方经济学的价值研究引入新的天地。直到新古典经济学创始人马歇尔提出均衡价格(价值)决定论,西方经济学关于价值的研究达到顶峰。均衡价格(价值)决定理论成为此后西方经济学界的主流思想。在整个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创立和发展的过程中,西方社会处在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壮大到最终确立统治地位的社会时期,研究价值的决定,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不免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资本主义萌芽的古典经济学时期,资本主义是否要替代封建主义还有待验证,西方学术界质疑并试图检验资本主义替代封建主义的合理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西方经济学家承认了资本主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于是,他们开始从人的主观心理(消费欲望)方面探讨价值的决定。最终西方社会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价值决定的研究越来越为资本主义的存在服务,并试图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社会关系。得出价格为价值的货币表示,价格由供需力量共同决定的结论。供给价格由边际生产成本决定,而需求价格由边际效用决定。归纳梳理了西方经济学价值决定的研究过程后,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西方经济学价值研究的整个演进过程。但是,西方经济学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不免会为资本主义社会服务。站在客观研究的立场上,我们还应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辩证的看待和分析西方经济学中关于价值决定的问题,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何炼成主编,魏杰助编.价值学说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4.
- 上一篇: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 下一篇:企业信息化建设情况汇报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