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3-08-17 18:15: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生活化教学;有效性研究
引言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对核心素养有了一定的认识。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核心素养就是其在语文学科中的一种具体化,也是学生掌握语文这门学科的重要品格和能力。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而语文的核心价值也就是育人价值,进而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根本就在于通过高中语文教育这种特有的方法培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将语文知识融入学生的生活,不单单能够使学生掌握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还能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学习不再只是乏味的读书,同时体会到语文知识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利用学生有兴趣的生活实例为其营造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探究生活实例的同时掌握课本中的知识,且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的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提升,还能够使教学任务得到有效的完成。因此,在当前教学改革中,生活化教学是改革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
一、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首先,生活化教学能够有效带动学生学习热情;将生活化元素融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促使学生自主的投入学习当中,进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其能够融入生活,真正的体会学有所用,使课堂学习的实用性得到提升。
其次,生活化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课堂教学的意义在于服务于生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存在于生活中的语文知识,进而开拓视野。
最后,生活化教学能够有效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新课改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教学引导者的作用。因此,生活化教学才能够使学生真正的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并且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通过生活现象,导入新课教学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应用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生活实例,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学生学习的热情被带动起来之后,必然会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课堂的教学内容中。这时,教师就可以从教学情境中逐渐引出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为了能够使学生有效的建构所学的知识,教师应该将大量的生活案例应用于课堂之中,这样能够支撑学生知识的建构。这样,学生就能够对知识有着真实的体会,对知识的记忆也不会只停留在抽象的规律中。
例如,当课程进行到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中《林黛玉进贾府》一课相关内容的时候,为了能够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林黛玉进贾府时的情境,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引用到课堂教学中,在大屏幕上为学生播放红楼梦电视剧中关于“林黛玉进贾府”这部分内容的选段。当学生的兴趣被视频内容所吸引的时候,老师就可以成功的引出本堂课程的内容。并且提出相关的问题,同学们想要使问题得到解决就需要认真的学习课文的内容。通过这种教学情境的构建,能够有效带动学生学习热情,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利用生活资源,进行课程教学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的开展一些课外教学活动,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增长、能力得到锻炼,还可以将活动中的内容当做生活化教学资源,应用于将来的教学过程中,使生活化资源的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通过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得到有效的提升,为将来步入社会从事创新类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例如,当课程进行到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中《中国建筑的特征》一课的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组织同学们到当地地标性建筑的地方进行参观学习,通过学生们各抒已见的探讨,对所参观建筑的特点进行总结。通过这种课外教学活动开展,学生的知识能够得到有效的增长,且学习能力也能够得到一定的锻炼,增长课外学习资源。
(三)联系生活实际,提升学生素养
在学生周边的生活中,与语文相关的知识内容随处可见,但学生往往却并不能发现它们,究其原因,就在于学生在思想上缺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自主意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语文知识中,就有很多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应用性,就能够将其转变成高中语文问题,让生活中的语文知识融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是改革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
结论:综上所述,将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和社会实践相融合,能够为语文新课改注入鲜活的动力。生活化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与途径。生活化教学的本质是来源于生活而奉献于生活,其并不是单一理解生活概念以及回归生活,而是利用生活中进行学习,运用生活中的场景将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将探究问题作为指导,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学生的思维品质与能力得到提升,进而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得到真正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波.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自主学习实践路径与策略[J/OL].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7(04):114-118
篇2
为了加大教育的实用性、趣味性,就必须不断创新课程,分析音乐教育的核心素养作用,针对中学音乐教学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进行研究调查。
关键词:
中学音乐教学;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学生已经不同于过去,而学校也不应该拘泥于传统模式的教学,应该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加大对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力度,开发音乐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
一、中学音乐教学的现状
目前,初中教育与高中教育接轨,初中生的学习任务加重。中学生大多都专注于数学、语文、英语等主要学科的学习。忽视了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应试教育的弊端逐渐凸显,部分中学生专业技能不多,其他综合素质含量不高,音乐作为一门娱乐性、专业性强的学科,在高压的学习环境下往往被忽视,音乐教育要从基础做起,但由于学校领导和教育部门不够重视,导致课程安排一周一节,或者两周一节,甚至有些主科老师为了增加本课程的学习时间,常借故占用音乐课程,导致学生上音乐课的时间屈指可数,学生的音乐素养得不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不到提高。
二、加强中学生音乐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1.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音乐素养是中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中学生的音乐素养是提高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充分必要条件。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也逐步提高,音乐已经融入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音乐素养也逐步成为学生综合素养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的诸多竞赛和诸多评比都被纳入其中,加强中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可以有效地培育中学生的核心素养。
2.平衡中学生学习的不良情绪
音乐自古以来就是利用人声和乐器的发声来表达人类内心的情感,音乐演奏中往往有激昂、悲伤、舒缓等多种表现形式,在目前盛行的心理情绪治疗方法中,音乐疗法十分火热。音乐疗法作为一种新型的医疗手段,将音乐融入医学和心理研究进行治疗,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音乐修养在正常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发育成长过程中,音乐的体验可以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陶冶情操。在中学音乐的学习过程中,音乐课程的合理安排可以有效地舒缓学生的压力,从宏观上说,它通过干预学生心理,通过聆听音乐,学生可以得到不同的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减轻学习压力。在课余时间播放音乐,学生可以通过舒缓的音乐放松情绪,通过激昂的音乐,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也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培养中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措施
1.将音乐教学融入人文底蕴
要提高中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就必须正视音乐教学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将音乐教学融入人文底蕴,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必须要付诸实际,做出一定的行为。要合理设置学校的音乐教学课程,加大学校领导和教育部门的重视力度,并且设立严格的监督机制,任何教师都不得随意增减或者占用音乐课程,保证学生每周得到一定的音乐教育。学校要鼓励学生多培养自己的核心素养,加强自身的人文底蕴,通过自主举办音乐竞赛,鼓励学生多参加音乐活动,在音乐竞赛的过程中不断与他人和自身进行比较,在竞争中提升自己。另外还要将学生的综合素质、核心素养纳入学生的中考成绩中,适当加入综合素质评分,加强学生的音乐素养水平。
2.正确把握音乐学科的课程特点
初中生的音乐教学不同于其他普通课程的教学,音乐是一门系统化、专业性强的学科,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习成功的,音乐教学包括许多方面,从最基础的看谱识曲到合唱训练,都需要具备音乐素养的综合能力,由于中学课程时间的局限性,针对中学音乐学科的学习特点,中学音乐的教学往往都集中在音乐赏析和歌唱训练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好这两点,实事求是,不能为了追求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而盲目追求对音乐教学的深化,在音乐基础没有打好的情况下给学生灌输高深的乐理知识,这样会适得其反,无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不难看出,在学生素养的培养中要正确把握中学音乐学科的课程特点,加强基础性教学,逐步提高中学生的音乐素养。
3.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由于音乐学科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师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影响,学校缺乏音乐教师资源,往往利用其他老师的课余时间兼职给学生进行音乐教学,但是兼职老师的音乐素养不够高,理论知识不够充分,无法向学生传授正确的音乐知识,在大多数音乐课堂教学中都是照搬书上的内容,学生不能及时理解,使学生不能真正体验到学习音乐的快乐,无法正确掌握基础知识,影响了整体素质的培养。提高中学音乐教师的整体水平是促进中学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综上所述,进行中学音乐教学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是大势所趋,要促进中学音乐的长远发展,就必须将音乐教育融入现代教育中。
作者:朱海燕 单位: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
篇3
关键词 人文素养;语文素养;语文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3)35-0060-02
作者简介 刘玉轩(1962―),男,吉林省舒兰人,吉林省舒兰市天德乡学校教师,中学一级。
人文素养是学习者通过长期学习文学、艺术、哲学等人文学科的知识而获得的精神上、思想上的修养积淀。它包括人文知识的修养和人文精神的修养。人文知识的修养是通过学习各种人文学科而获得的文学修养、艺术审美修养、哲学理论修养等。人文精神的修养是在获得人文知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等。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
“中学语文教育应该多一些人文教育。人文教育落实到中学语文教育中,就是指给人建立一种精神的基础。在青少年时期一定要为对真善美的追求打好基础,这种教育是以后任何时期的教育所无法补偿的。人若缺少这种基础是会有问题的,这是最可怕的事情。”这些话道出了人文精神之于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语文实践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知识、探索规律、提高能力、培养情感。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方式方法,重视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真正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把握教材,引领学生直接体验教材中作品的人文内涵
教师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注重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领学生。在人文精神的价值观中,“爱”是一个核心概念,爱人类伟大的生命,首先应该爱子女、爱父母。如果在一般的情况下连家庭中也缺少爱,那么,人文精神就可以免谈了。教材中这方面的材料不多,所以教师必须对此更加重视。教学中,教师应研读教材,挖掘人文内涵,重视情感体验,体验感悟人文精神,点拨引导、提升人文内涵,要充分地利用作品自身所蕴含的人文内涵,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在教师范读、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进行体验、感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教育,给人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触。
二、挖掘教材,教师要挖掘教材中所渗透的人文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挖掘作品中的人文精神,整合课程素材,熔铸自己的教学情感,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研读教材,从中挖掘其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髓,认真审视那些既有知识又有思想内涵的人文瑰宝,让学生在语言的积累和感悟中领会深厚的人文内涵。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进行人文教育,比如: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进行人文熏陶,设置品味语言的情景让学生领悟人文内涵,设计问题探究的环节提升学生人文思想等,从而培养和提升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大量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构建其充实而高尚的精神世界――塑造健全人格,净化心灵空间,丰富思想感情,培养科学精神,发展创造性思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材的人文价值,领悟作品本身所包含的感情因素和文化内涵,担当起传播真善美的使命,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从而使他们具备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人文情怀。
语文课在情感培养方面似乎更具有优势,而文学作品从来都是人文精神的最佳载体。教材中的许多文本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教育的优势。实验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不仅要对文章内容有理性的探究,而且要有师生情感的投入。只有这种思想与情感的交融才使得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充满人文的魅力。这样,学生就能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人文精神,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提升人文素养。教师让学生情动于衷,要让学生结合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积累,运用语言,表达审美情感,阐述审美见解,展示审美个性。
四、加强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实践活动是将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又在运用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的课程。它需要从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现实。语文实践是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的通道,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应该不能只是说说而已,而应该真正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总而言之,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是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归纳重点,积累知识,扩大语文视野,提高对语文知识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等等。这是重中之重。在中学语文实践活动中,一定要针对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三个方面对中学语文教学进行思考,注重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三个维度为落脚点。把语文实践活动开展成既能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活动,从而真正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以达到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吴友智.教育:彰显学生“解放的智慧” J .教书育人,2002(11).
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深层阅读;立德树人;教学探索
课堂是教师育人的主阵地,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有助于教师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这既是职责使然,又是对《教育规划纲要》要求的落实。语文阅读不仅是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重要方法,还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重要路径[1]。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现“智育”与“德育”的双丰收,这是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立德树人是深层阅读教学的目标
1.践行育人理念,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教学活动以高考为指挥棒,语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有些教师比较重视学生的高考得分,甚至出现了“重知识,轻品德”的想法。但真正的教育是将知识学习与道德培养融为一体,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富学识,明礼义”的有志之才,而绝不能使学生道德缺失。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开展深层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价值和内涵,从而陶冶情操,滋润心灵,提升道德素养,使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真正落地。
2.提升道德素养,培养国家栋梁之材
学生的道德素养以道德认知和情感升华为基础,而立德树人理念在深层阅读教学中的融入,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让学生学会明辨是非,做到宽容友爱,在问题面前勇于担当,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身心健康,成为国家栋梁。
二、立德树人导向下深层阅读教学探索
1.构建激趣情境,为深层阅读造势铺路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章,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深刻的道理,或引导学生志存高远,或引导学生立身处世,或引导学生敬畏生命……这些优秀的篇章如同一颗颗闪闪发光的明珠,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根据教学内容来构建阅读情境,或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或下载名家朗诵视频,或搜集名家评论……引导学生体会并挖掘其中的价值,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在教学《沁园春·长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课前精心制作的课件来展开教学,播放朗诵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件呈现了“万山红遍”“漫江碧透”“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等震撼人心的画面,在如此阅读情境中,学生能够感受到立志救国、胸怀天下的豪迈情怀,以及“指点江山”“谁主沉浮”的热情。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将的《七律·》与该文进行对比阅读,在反复吟咏中感受一心为国的伟大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将立德树人理念渗透在阅读教学中。
2.鼓励学生反思与质疑,深入挖掘文章价值
有些学生在阅读时喜欢简单地浏览文章,这看似效率高,实际上对文章的内涵掌握得并不深刻。学生只有在阅读中对作品进行认真思考,才能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高中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逻辑能力已日趋成熟,教师可以适当点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深度剖析、挖掘内涵[2]。在学习《赤壁赋》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对未选入教科书的《后赤壁赋》进行阅读。这样,在正式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这两篇文章进行对比学习,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何教科书选入的《前赤壁赋》对后人的影响更大?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你更喜欢哪篇文章?为什么?学生可以在讨论与反思中感受苏轼被贬后的豁达心态以及“变与不变”的人生哲理,在不知不觉中提升思想道德素养。又如,在学习《我与地坛》时,学生会质疑:“史铁生正值壮年时遭受厄运,意志一度消沉,‘死’对他来说难道不是种解脱吗?”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敬畏生命”“什么是生命的厚度”。当学生有疑问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多思考,勇于提出质疑,这样才能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进行及时的引导,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提高道德素养。
3.联系社会热点,在品评分析中提升学生的道德观
“生活处处皆语文”。其实,我们在生活中接触的很多东西,都可以成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素材。例如,媒体的文章、同龄人的真实故事、普通人的光荣事迹,甚至是一首歌曲或一句广告语,这些鲜活生动的素材将有助于学生进行阅读学习。在对这些素材的阅读与品析中,学生的思想得到了洗礼,道德素养得到了提升[3]。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读“活”书,关注社会生活。教师可以在阅读课上引入社会热点事件,如张桂梅校长将一生的爱奉献给了大山里的孩子们,像蜡烛一样燃烧着自己,病痛缠身却全然不顾;救火英雄王锋,三次冲入火海救人,邻居无一伤亡,自己全身烧伤面积达98%;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中的“冰雕连”,在零下40摄氏度的极寒天气里仍阻击敌人,他们被冻死时手握钢枪、手榴弹,保持着整齐的战斗队形和战斗姿态,仿佛“冰雕”一般;河南特大洪涝灾害,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力量与时间赛跑,抢救被困群众,助力灾后重建……学生品读着,感动着,震撼着。同时,担当与奉献的精神已在他们心中悄悄扎根。
4.指导学生深度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体验
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功课紧张,课外阅读时间有限,因此,教师要用科学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1)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本着立德树人的理念,教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根据高中阶段学生的特点,向学生推荐优秀读物。教师可以开展主题为“我为大家介绍一本好书”的课前演讲活动,让学生轮流推荐、分享自己喜爱的好书,并说明推荐理由或读书感悟。这样,学生对课外读物的选择就更具有针对性,阅读效率会更高。在学生丰富自我、提升自我的同时,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也会取得更好的效果。(2)培养学生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大多数学生在阅读时喜欢采取浏览阅读的方式,这种阅读方式容易遗忘作品内容或者对文章的理解止于表层。对于课内、课外阅读,教师应适度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做到心有所感,手有所记,并逐渐养成习惯,促进学生深度阅读,帮助学生汲取作品的精华,让学生体会到持之以恒的重要性。(3)定期开展课外阅读交流会高中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想读很多的课外书,但他们的阅读时间有限,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开展课外阅读交流会。学生在畅所欲言中可以从不同维度来解读作品,从而碰撞出思维火花,丰富阅读体验。教师也可以分享自己的阅读方法和阅读体会,身体力行地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三、结语
学生是璞玉,经过雕琢方成精品;学生是生铁,通过淬炼方成好刚。因此,教师既要重视学生文化素养的积淀,又要注重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立德树人理念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既体现了人文情怀,又提高了深层阅读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何媛媛.关于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探讨[J].读与写,2020,17(21):80.
[2]郑忠明.高中语文学案教学的实践与体会——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的探究[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6):1139.
篇5
一、高中生名著阅读现状研究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与鉴赏》明确规定:高中学生应该“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自2008年起在文科生附加题部分设置了15分名著阅读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阅读积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然而只针对文科生设置的名著简答题目,在一定层面上对理科生并未带有任何影响,甚至造成一些误解:理科生不需要读名著。
学生普遍认为读文学名著不如多做一道理科题,不如多背几个单词,不如将时间用于名句默写上,因为这些见效快,学习目标越来越功利,所以即使语文教师不功利,在当今高考模式下部分学生也会忽视名著忽视阅读积累。
江苏省在2008年考试说明中规定了十部作品,2013年9月在江苏省丹阳吕叔湘中学新高一不分文理科的情况下,全年级1200人中做出如下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在功利化学习模式下,名著阅读现状令人担忧,熟读过原作的人少之又少,甚至在明知有些篇目涉及高考的情况下,阅读人数仍为零。经典名著是前人留给后人的思想财富,被青少们忽视,这难道不是教育的悲哀吗?
在未读过原作但基本了解内容的这一类学生中也作过调查,他们认为阅读原作耗时费力,效益不高,不如通过影视作品或者故事梗概了解情节。90.2%的学生每天没有固定的阅读时间,大部分时间被作业占满,课外活动以看电视、上网、玩游戏为主。即便有些阅读过原作的学生,阅读也只是追求速度,浮光掠影,一目十行,结束问其细节时一头雾水,缺少细嚼慢咽,缺乏思考的品读,怎能汲取“营养”?
阅读一直是我国文化传承的方式,它的重要作用是经过实践印证过的,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深化课改的同时,青少年们对阅读名著的兴趣、习惯、阅读量及阅读效果离教育者们的初衷太远。
二、高中生写作能力现状研究
写作的重要性一方面在于它是表达的工具、文化的载体,还在于它体现了语文的综合能力:既有语言文字的应用,又有思想表达,更有表达技巧运用。那么,对于如此重要的写作能力处于高中学生掌握的情况到底如何呢?
我们首先回到教育纲领性文件的规定中看一看。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变化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语文教育明显向综合性迈进的走向(从教育目标上的五大块转向二大块),这种走向反映在写作上。从初中教育刚进入高中教育的学生在这方面会有一个明显的不适应阶段,原来还不错的作文成绩忽然大大打了折扣。这是因为原来比较程式化的写作能力不再是高中语文教育的目标:教师希望学生的语言表达力更强,表述层次更清晰,表达思想更深刻,见解更精到。所以,在江苏省的语文高考作文批改标准中才生发出两个层次。作文基础等级:(1)符合题意;(2)符合文体要求;(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6)书写规范、标点正确。作文发展等级:(1)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2)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3)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4)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但是在现实的高中语文教育中,教师很难明显感受到学生的写作能力有《语文课程标准》和《考试要求》中所期待的那样的提高,甚至一些学生对于高中语文教育本身的过程意识非常模糊:学习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无论是从外在的考查体制还是从高中学生的主观感受讲,作文教学陷入一个很难向前行进的“高原地带”。
江苏省自2008年高考自主命题以来,作文分数由原来的60分提高到70分,在试卷中所占比重由40%增加至43.75%,以近四年江苏高考作文为例:
2010年“绿色生活”,阅卷中出现大量写低碳生活的作文,但这类题材只是停留在对“绿色生活”的浅层理解,这样的作文很难出彩,一般只能拿个基础分,得分多半在45分左右。有一位语文阅卷老师哭笑不得地向外透露,有大批考生写绿色生活,都写的是老奶奶怎么过低碳生活,比如养花、种树、不用塑料袋等。这样的作文让他看得头大,他每天批阅作文,基本上都能看到上百篇类似的作文。“改到最后都想吐。”
2011年“拒绝平庸”,考生在作文上的发挥是“比较平庸”,均分只有46分,高分作文比往年少,记叙多写爷爷奶奶,议论文多是“三段论”。在2010年年底去世的作家史铁生、当年热门的法网冠军李娜,还有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名字。
2012年“忧与爱”,这一年的作文题被认为是“近几年来最好的作文题”,但全省作文的均分低于2011年,如此广受好评的作文题目,被认为题目有重点,容量大,内容丰富,角度多样,可选择性程度高,让考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充分发挥个人特长、个性特色,以现实生活为本源、以选拔人才为宗旨。然而这一年却未能让考生们写出让读者赞美的佳作,依然“名人扎堆”,“大路货”、“套路货”作文层出,值得深思。
2013年是一则“探险者与蝴蝶”的材料题,全省均分维持45分和上一年相仿,但满分作文只有2012年的一半。材料中一句话是: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受这句话的“启发”,差不多七成考生都在论述“小与大”的关系,虽然算切题,但大多考生写得枯燥乏味,角度狭窄“撞车”严重,导致很难得到高分。
由此可见,江苏省高考作文从自主命题以来,全省的作文均分持续徘徊在四十五六分之间,作文整体水平停留在“基础等级”阶段,从未在“发展等级”上有整体加分。虽然每年满分作文里,也有一批文意隽永、文笔活泼的文章浮出水面,而且这些作文无不具有较丰厚的历史底蕴,闪烁人文精神的光芒和理性思辨的色彩。但改变不了高中生作文整体不容乐观的现状,从历年高考作文阅卷反馈看,语言干瘪枯燥、思想缺乏深度、素材撞车严重,一些考生作文毫无鲜明的思想情感,更没有整体构思,写作成了痛苦万分的事情,更不会是为了表情达意,手写我心。
三、高考作文命题特点研究
高考是国家行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颁布的指导性标准,是不容逾越的考查底线。高考作文命题和阅卷必须遵从这一标准。需要注意的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措辞是“鼓励”,是“提供”,是“尽可能减少束缚”。往往,我们认识某个作文题目,总停留在“允许不允许”的层面。依照“课程标准”“允许不允许”根本无需讨论,不但允许,而且鼓励,要提供,一切都不应成为束缚考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的借口。
(一)江苏省高考作文命题回顾
(二)命题展望
继话题作文、命题作文之后,2014年江苏省首次随同全国其他地区高考命题形式出现新材料作文,这一变化体现了作文命题在走人文教育的思路,从题型看,更注重关注人本,贴近生活,发展个性,减少束缚,鼓励创新。
通过回顾江苏省近十年的高考作文题,从作文的立意看,呈现出三大特点:
1.倡导高尚品行。高尚品行、高尚追求、传递正能量一直是高考作文命题立意的常用主题,这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帮助。属于此类的作文题如2011年“拒绝平庸”、2012年“忧与爱”,还有重庆卷“保安救人”、北京卷“大山铁路巡道工”。据高考作文权威人士分析,近年来我国舆论关于社会公德有很多议论。2012年3月全国掀起学雷锋热潮,5月“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英雄事迹广为传颂,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设计这一类试题,有更突出的时代意义,不仅“接地气”,而且向广大考生传递出发展的“正能量”。
2.增强文化特征。“文化”表现的是一个民族物质文明与精神状态的总和,“文章”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高考作文命题呈现出以文化的眼光关照社会人生,以文化的视角审视周遭生活,给青少年的思想上好重要一课。属于此类的作文试题有2004年“水的灵动,山的沉稳”、2005年“凤头、猪肚、豹尾”、2007年“怀想天空”、2010年“绿色生活”。有人说,“文章似水”、“佳作如酿”,命题的导向要展现考生的文化素养,那么考生就要丰富作文的文化内涵,最有效的做法莫过于走进经典之作,尤其是走进中国古代文化名流的精神世界。亲其人,爱其文,这种文化装饰,在文字的世界是最昂贵、最精致的。
3.加强哲理思辨。理性思辨代表着思维的最佳视角,在高考作文中,理性思辨能力的高低决定着高考作文等级的高低。从选拔人才角度看,是否具备哲理思辨能力,是高校选拔人才的尺度,目前的高等科研项目中尤其需要具有思辨能力的人才。属于此类的作文试题如2006年“人与路”、2009年“品味时尚”、2013年“探险者与蝴蝶”。这些题目需要考生根据自己关心热点事件、话题及名言格句的不同侧面,展开思辨与联想,展现自己对自然、人生、社会长度与高度的认识,在考场上总结自我,抒写个性和体现审美情趣。思辨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大量阅读之后沉淀。
(三)启示
篇6
乐教乐学:搭建家校协同教育的桥梁
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创新研究
小学国学经典教育翻转课堂实践研究
利用IPTV助推教育信息化纵深发展
高中语文教学整合影视资源的研究
曲径探幽入信息技术应用之佳境
浅谈数字化校园网络建设与应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信息化的中职机械专业教学探索
交互式电子白板让英语课堂生趣盎然
双峰县召开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
卫星远程盟校对农村学校发展的影响分析
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融合的课例研究
一年级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不妨这样用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政治课堂教学
农村学校“班班通”应用现状浅析
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结合初探
突破与融合: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思考
APP软件辅助大学二外日语教学的探究
信息技术在初中英语单元复习课中的应用
“互联网+”背景下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浅谈信息技术在学者型教师形成中的作用
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几点思考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多功能电子教学平台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
学生行为管理平台ClassDojo在课堂中的应用实践
移动平台在青少年宫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茶陵县教育局机关干部深入村小调研网络联校建设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论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育主体及其关系的变革
国外优秀理科学习资源网站介绍与案例分析
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教学有机融合的成效研究
浅谈机器人教育的现状与构想——以长沙市为例
浅析当前普通高中机器人教育的不足与对策
机器人教学与小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
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优化中职数控专业教学活动
信息化背景下中职软件教学与实训教学融合之探索
双峰县召开教育信息化教育云平台应用工作会议
中学生信息素养提升与电脑创新制作指导策略研究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探索
中小学电脑制作“计算机创意编程”项目综述
不为彼岸只为海——《初识Scratch》教学体会
浅谈高中学生二维动画与三维创意设计培训的策略
浅谈“互联网+学校管理”本土化建构的几点体会
张家界举办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示范工程项目培训班
篇7
关键词: 微写作 校本课程 建设研究
发端于网络环境的“微写作”,已经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独特文化现象。“微写作”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需求,成为教育的一种社会需求,它既让学生的书面表达免于粗俗化和空心化,让信息记录更符合社会交际的规范,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有意义的表达,如情感的宣泄、生命的诉求、对社会的评判等。“微写作”已经进入“众享”时代,作为基础教育的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关注这一文化现象的存在与发展。为此,我们将高中语文“微写作”确定为我校多元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特色课程”之一,由语文教研组建立开发团队,实施“微写作”特色课程研发,力求形成一门具有本校特色,并能够全面提高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校本课程。
一、“微写作”的界定
“微写作”发端于微博,故把利用微博写作微型文学作品,叫做微写作。其文体包括“微小说”“微诗歌”“微故事”“微笑话”等。2014年北京高考新增“微写作”题型,《2014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的微写作考试要求:“能用精练的语言描述事物,表达观点,抒发感情。”微写作字数要求不超过150字。至今,语文科学术界对微写作也没有权威的界定,但无一例外地指出了一个要义――篇幅短小。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微写作是一种篇幅短小(300字左右),形式自由的写作样式。传统的微写作内容精美,形式规范,新型的微写作内容多元,形式自由,具有明显的交际特征,写作载体从纸质扩展到各式各样的新媒介。
微写作作为一类既古老又现代的文学作品的呈现方式,仍然是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写作教学是为帮助学生获得微写作知识和写作策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活动。微写作教学就是指在写作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进行微写作的语文教学活动。这样的微写作教学活动,必须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构成要素。
二、“微写作”的课程意义
1.“微写作”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交流方式,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今短信、微信、微博等融入人们生活,短小精炼的写作能力备受推崇,微写作成为网络化时代备受人们关注的独特文化现象。一方面,一些文学名家正在介入这一领域,另一方面,大批“草根”揭竿而起,渐成一种新兴写作势力;更有出版界助推,索性将热门微博集结成书,使“微写作”开始进军传统出版领域。因此,微写作教学是在时代进步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的背景下,培养媒介制作能力和媒介阅读能力,提高学生语言创造力和媒介素养的最佳途径之一。
2.“微写作”成为网络时代的社会需求,也成为教育的社会需求。微时代及其网络媒介的迅速发展,使人们的交际、表达方式和途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使得短、频、快的写作方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需求,也将成为教育的一种社会需求,无疑,将“微写作”开发成为校本课程是对社会需求的一种理性思考,是对语文学科教育的一种积极实践,将对人的素质培养和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微写作”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1.培养教师的微写作教学能力。“微写作”课程开发是在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实施微写作教学实践,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以及各类微写作活动,发挥教师在微写作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实施微写作教学的水平和能力。
2.培养学生的微写作能力。通过“微写作”课程开发,在语文教学之外独立实施微写作教学,通过学生的自主创作,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创造性,锻炼学生的个性化语言,提升语言创造力。
3.拓展学生写作的方式和交际功能。“微写作”课程开发将通过对学生微写作的训练,利用微写作主题的多样性,方式的自由性,传播的多元性,解放学生写作的语篇形式,拓展写作的交际功能。
4.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微写作”课程开发通过对学生微写作成果的展示与传播,激发学生的微写作兴趣,调动参与微创作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媒介制作能力和媒介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
四、“微写作”课程内容
1.“写什么”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明确学生对微写作内容的需求点和兴趣点,并对学生微写作的内容进行归类、梳理,微写作的内容应包括:信息传递,情感表达,思想交流,解决问题等。
2.“怎么写”的问题。通过对学生微写作过程的分析研究,探究学生进行微写作的方式方法,总结出学生进行微写作的有效方式,主要包括:短小的文章类语篇和非文章类语篇。“微小说”“微诗歌”“微故事”“微笑话”等,或者是一句话,一个段落,几个意义密切联系的段落,一副对联,一条广告语,一条祝福短信,一段评论,一段配图文字等,都应成为微写作的方式范畴。
3.“教什么”的问题。通过微写作教学实践,明确学生学习过程的需求,以及学生作品的交流与展示的有效方式,科学合理地拟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包括:对微写作的特征、形态、意义构建,对微写作的呈现方式学习,对微写作的技巧、方法传授等。
篇8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处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中学阶段是学生阅读习惯和思维习惯成型的重要阶段,掌握阅读的技能、阅读的方法,是知识经济时展的需要,也是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需要。
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浓厚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古今中外,培养阅读兴趣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非常重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认为阅读兴趣是一切学习能力的基础和核心。因此,如何激发和培养中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成为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中学生的阅读现状
有关调查表明,目前中学生阅读的兴趣不浓,阅读量小面窄,阅读习惯不良,阅读充满着功利色彩,阅读水平低,阅读的深度有待拓宽,总体情况堪忧,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中学生的阅读兴趣直线下降,其中,初一与初三、高一与高三之间差异显著。兴趣的丧失导致部分学生失去继续阅读的动力,从而产生厌读的倾向。
201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着重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2003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中学生的阅读现状和教育学、心理学理论警醒我们,我们的阅读研究实践重心应从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转变到更关注中学生的阅读兴趣的激发和培养。那么,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之长期保持强烈的阅读期待,提高课堂效率?如何做才能最大程度地引导学生从文字中获得信息,学会方法,认识世界,发展思维,提升思想,获得审美体验,提升其人文素养,提高其阅读能力?这些都是阅读教学中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培养中学生阅读兴趣的实践研究
有鉴于此,在考察当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后,遵循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指导和教育政策的引领,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目标,笔者从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建构了一系列培养中学生阅读兴趣,实现阅读教学价值最大化的实践路径。具体操作如下:
一是转变观念重视读。让家长、教师、学生明确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目标,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阅读教育观念。二是激发兴趣我要读。建立一个既符合学生学习、领悟、情感、言语的阶段性特征又符合其精神成长的阶段性特征的循序渐进的阅读体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三是开展活动强化读。兼顾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设计出具备开放性、比较性、迁移性、冲突性等特点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重整、伸展、评鉴、创意等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四是创造条件促进读。创建新型的民主和谐、平等对话、合作共享,能够促进学生阅读兴趣形成的师生关系,让理解、质疑和发现成为课堂上的主角,让多元理解和创造之门进入师生的“期待视野”,从而真正解放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阅读教学里自由探究,分享交流,乐趣无限。五是教会策略引导读。教会学生能从多篇文章阅读中获取丰富的信息,学会快速阅读、整合信息、质疑讨论等阅读的策略,使之在这个多元共生、信息喧哗的信息社会,学会辨析与决断,成为信息的主人而非奴隶。六是落实检查深化读。通过家校互动、建立读书报告制度、定期检查读书笔记等方式,不断改进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的阅读有所获、有所得。
篇9
一、中学生语文素养现状
我们通过调查、座谈发现学生语文素养普遍不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书写差。我们通过调查学生的语文课堂作业本、作文本、家庭作业本和课堂笔记本,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字迹潦草难辨,点画不到位,歪歪斜斜。
2.错别字多。我们在调查中看到的学生作文,没有错别字的几乎没有,就连写计划、总结、假条、黑板报,甚至写检讨,都有错别字。
3.语文知识面狭窄。现在的中学生书读得少,不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除了课本上要求背诵的诗文外,其他的都不会背诵;除了课本上所提到的几位文学大师外,其他的人便陌生得很,以致于说话写文章常常闹笑话。
4.口头表达能力差。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中学生在表达交流方面普遍存在四个问题:一是羞怯,胆子小,不敢说话;二是立意不明确,内容单薄;三是思路混乱,结构不完整;四是语言贫乏、粗俗,口头禅比较多,方言比较普遍。
5.作文能力比较弱。最突出的问题是审题能力差,选材不得当,内容空洞。扣不住中心、抓不住重点、理不清层次,不是过于简略,就是废话连篇。
二、中学生语文素养普遍较低的原因
1.造成中学生书写差的原因。首先是语文教学中过多的架空分析和为应付考试挤占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大部分时间。其次是教师对学生的写字要求不严。
2.学生错别字多的原因。首先是学生本身不注重语文的修养,写字马虎;其次是学生写了错别字,教师有时没有及时纠正;再次是新闻媒体、商业广告等社会上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的现象,对学生产生误导。
3.学生语文知识面狭窄的原因。①学生被动学习,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②在语文教学中,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指导朗读和背诵上,或要求背诵,但缺乏监督和检测手段。③应试教育使得教师们不得不大搞题海战术,学生没有时间阅读课外书。
4.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原因。首先是学生对一些字、词、名句、名篇的识记意识淡薄;其次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学校实际教学中只重视学生的笔杆子功夫,而忽视了他们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5.学生作文能力较弱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新鲜事物少,眼界狭窄,可供阅读的书籍匮乏。另一方面是部分中学语文教师,无视学生作文思维发展规律,不从实际出发,孤立地给学生大讲写作技巧,使学生失去对写作的热情。
三、中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对策与实践
1.优化语文教学环境。为实现语文素养培养目标,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语文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工作。
①教师树立大语文学科观念意识。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教材,学习材料应是广泛、多样、大量的。另外,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还应该与学校、社会、家庭、自然这个大环境结合起来。
②学校要构建语文学习的硬件条件。就语文学科教学来看,基本的教学硬件有标准教室、图书室、阅览室、电教室等,学校应当结合教学实际需要,可以有计划、分步骤地改善学校的硬件条件,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提供现实的可能。
2.加强课堂教学。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组织并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加大训练力度,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
①以人为本,精心设计。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接受能力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方法。让学生感觉到语文学习的挑战和乐趣,从而学会学习,乐于探究,并形成学语文、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②大力借鉴传统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传统语文教学重视古诗文的背诵、默写、属对、涵咏和顿悟,这些方法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是行之有效的,我们应该大力继承。
③加强语文课堂训练,活化语文教学。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必须重视语文课堂训练。如阅读训练、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等等。使课堂动起来,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3.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在构成语文素养的诸要素中,语文能力是核心因素。而任何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实践,语文能力的形成也是如此。
①创建文学社,编辑文学社刊。依托文学社成立作文辅导班,进行写作指导,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专题讲座,辅导教师以语文教师为主体。
②开展“校园之声”文艺广播活动。成立“校园之声”文艺广播站,利用校园广播网,每天早读后播放录音。主要形式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艺节目,如快板、相声、诗朗诵、散文、小小说等。
篇10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心理健康;综合素质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1-0066-01
作为一名教师我很庆幸赶上了新课程改革,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孩子、学校和教师带来的活力和变化。“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这让我们每一位教师的目光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把学习的自最大限度交还给学生,同时我们欣喜地看到:如今的课堂是灵动的,学生们在学海中自由驰骋,快乐地撷取知识的浪花。
一 钻研课程标准,领会课改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此次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题,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可让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二 创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
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键在于教师角色的转变。此时的教师不再是权威,而是课程的开发者、组织者、策划者。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应满足于学生的需要。如,需要你主导的一定要主导,需要你组织的一定要组织,需要你帮助的一定要帮助,需要你讲解的一定要讲解。《课程标准》建议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多种方式体验,应该是有条件的。它取决于正确的价值取向,一切脱离学习内容、违背语文特点、不符实际的、节外生枝的体验,应当慎重。教师不仅要做领路人还要做调控者,这样才能做到语文教学“实”与“活”的结合。
我想,这种课堂应该是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的模式结构。因为从组织形式上来说,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先进的学习范式,这种以学生自主建构为特征的教学方式,就给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它要求教师既要备教材,又要备课程的开发;既要备教师提出的问题,又要备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既要备教学过程,又要备活动的组织;教师既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拓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在语文课程中学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在其他场合也可以学到语文,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又要尊重学生自我的选择。面对学生错综复杂的需要和体验,教师还应是一个博学者。而那种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职责和角色观,在新的教育理念和形势下已跟不上节奏了。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具有互动性和共进性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依赖于每个学生在共同的学习中不仅能承担个人的责任,而且能够相互支持和配合。比如,我在作文教学时,发现班上有不少的同学错别字非常的多,于是我就让学生开设“文字诊所”,利用课余时间,让他们上街为社会和同龄人诊治错别字。在语文梳理探究课上,我让学生或以采访、座谈、小品等多种形式表达“保护地球母亲”的强烈感情;或采用各种生动的方式“趣背古诗文”;或组织起各种形式的文学社团,出版各种或简陋或精美的手抄报和文学社刊……所有的语文活动,都由学生群体共同完成。在活动中,大家围绕共同的学习目标,既分工又协作,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同学们不仅学会了互助,也得到了共进。
三 注重心理健康 提升学生素质
高中学生受如今快速进步的社会的影响,电视、杂志、网络等环境的渲染,加上正处于高中阶段的年龄状况,躁动、压抑、封闭、张扬等各种心理情绪都有,作为学校,除了在知识上使学生接受好的教育之外,在心理健康等方面也要让学生有好的成长,让他们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高中学生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捆绑中解脱出来,开始尝试脱离父母的保护和管理。他们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热衷于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才能,不论是在个人生活的安排上,还是在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撒谎那个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他们对成年人的意见不轻信,不盲从,要求有事实的证明和有逻辑的说服力,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注意对学生的教育方法,不要采取打骂等极端的教育手段,注意尊重高中学生“人格”,把他们当作“大人”看待,以理服人,尽量避免对立冲突,事与愿违。
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善于观察、敏于发现,注意掌握学生过渡性的特点,及时了解他们的情况,掌握每个学生的思想动向,对他们一方面不能估计过低,当做不懂事的儿童来管,以免影响他们独立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不能估计过高,当做成熟的人看待,放松对他们的要求与督促,这也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教师应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全面客观地分析评价学生,正确对待学生的优缺点。对好学生不要过多地看他们的优点、长处,对其缺点原谅甚至采取姑息的态度,以免助长他们的骄傲自满情绪;对中差生不要忽视他们的优点造成偏见;对犯错误的学生,当他们认识到错误后,教师不能满足于简单地承认下来,要进一步从思想深处挖根子,因势利导,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在帮助学生的过程中,使他们顺利实现过渡并获得提高。
四 评价要公正、灵活,多元,注重综合素质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方式之一。”按新课程要求对学生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平时测验等,教师都要给打出一定的过程综合分。
综合素质评价是通过描述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行为和表现状况、社会公益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情况和日常表现,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真实反映普通高中学生的素质发展状况,作为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要求的重要依据,并为高等学校择优录取学生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