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思路及方法范文

时间:2023-08-17 18:15: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审计思路及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审计思路及方法

篇1

一、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总体思路与原则

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总体思路是:改进传统做法,实现审计思维模式和审计理念的转变,强化效益审计意识,提高审计质量,坚持“四个结合”、实现“三个转变”、突出“三个重点”,力求取得实效。

1、坚持“四个结合”即常规审计与专项审计相结合,全面审计与重点审计相结合,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微观审计与宏观审计相结合。

2、实现“三个转变”。第一,把以检查财政专项资金活动为主向检查资金、业务、决策、效能并重转变。改进以查错纠弊为主的传统审计模式,不仅关注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对不对”,更要关注使用得“好不好”,在监督财政专项资金分配、拨付环节的同时,重点检查项目资金的使用效果,对资金投向的正确性、使用的效益性和管理的规范性进行综合评价;第二,转变就账查账的惯性思维,充分运用审计调查手段,坚持账内审计与账外调查相结合,对财政专项资金的投放决策和决策落实情况与相关政策执行中存在的机制不完善、制度不健全等情况跟踪调查,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与合理化建议;第三,从微观入手,宏观着眼,以点带面对发现的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更多的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环境去认识,从制度和机制层面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和规范管理,实现由单纯监督型向监督服务发展型转变,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3、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项目选择性上,重点应放在三个方面:一是重点对老百姓关心和社会关注的“三农”、社会保障、教育、公用事业及环保等专项资金效益进行的审计,评价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二是重点实施政府部门绩效审计,分析评价政府部门履行职责时运用财政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节约高效的政府等情况;三是重点对政府投资的重大项目进行竣工决算、跟踪、概算审计,关注决策失误、管理混乱、损失浪费等问题,进一步规范项目管理、减少损失浪费、控制投资,提高政府投资的质量、效率和效益。

二、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实施应抓住五个重点环节

1、审计财政预算资金分配使用的效益性。对财政预算资金分配的公允性、使用的效益性从量的分析和质的判断角度出发,提出完善财政预算资金分配使用的意见和建议。重点关注三个环节,一要关注各类专项资金制度建设,详细审查专项资金项目是否有专门的部门进行管理,相关部门是否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二要关注专项资金拨付程序,审查是否存在项目的申请、批复、下达不同步,资金下达不及时,影响项目执行的情况;三要关注资金是否专款专用,配套资金是否及时到位。

2、审计财政专项资金拨付的及时性和完整性。一是采用计算分析法,将财政专项资金在各环节实际停留的时间与法定拨付时间进行对比,检查财政专项资金有无被长时间滞留,有无被转移、挤占和挪用。二是以资金流向为主线,依据资金性质、指标、规模、用途、拨付路径进行跟踪审计。通过有重点的详查或抽查等方法,检查各环节应到位、已到位的资金数额是否真实,揭示财政部门、各级主管部门是否按指标、计划、进度或规定程序,及时、足额、规范地拨付资金,中间环节有无滞留、截留、挤占、挪用以及损失浪费现象。

3、审计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一是检查财政专项资金支出依据是否充分,内容是否真实、票据是否合法,特别要关注大额支出款项,根据资金流向跟踪延伸,向开户银行询证,检查银行存款对账单收付业务记录,揭示有无已收到的专款违规流出使用单位的情况,若有则应深入进行追踪延伸,向具体用款单位延伸审计,查清资金支出的最终结果;二是重点关注专项资金结余的分布状态。关注结转时间长、金额大的专项补助款。核实是否有具体真实的项目,是否有国库资金做保证,有无以结转为名将专项资金用于平衡预算的问题,有无因项目情况变化导致专项补助失去原有意义而造成资金闲置的问题。

4、重点项目资金效益审计。专项资金的效益审计一定要突出重点,着力关注投资数额巨大的重点工程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着力关注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相关的民生工程资金的使用效益。一是通过调查、实地察看、分析等方法,审核项目立项的真实性、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可靠性,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审核项目立项依据是否充分,为进一步审计提供方向性和线索;二是重点审核项目工程预算的合法性,检查预算标准依据是否充分、合理,决算是否真实,有无采用虚列工程量、高套定额标准,虚估冒算手段,骗取或贪污建设资金的问题;三是通过实地查看,专家咨询等方法,审查工程质量监理和工程竣工验收手续是否齐全、合规,判定工程质量是否存在不安全隐患;四是分析研究资金投入、产出效益。主要关注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拉动经济与推动社会事业发展效益。

篇2

智能手机市场一直由手机巨头们的高端产品领衔,而低价智能手机一直就是“雷声大,雨点小”。然而,这一现状随着高通的进入,即将发生改变。

日前,高通公司工程部高级副总裁史蒂夫・斯普里格透露,一项面向手机设计公司这类中小型客户的100美元(约合人民币700元)以下Android智能手机方案将大规模出货。

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中,Android机型的市场份额呈爆炸性增长。在众人纷纷将关注的目光投向iPhone4、摩托罗拉新一代Droid X等一系列高端智能手机的同时,无线通讯领域的一些大型厂商却开始对低价智能手机表现出十足的兴趣。有业内人士表示,2011年智能型手机至少有4亿部,而谁可以吃下低价智能手机这块蛋糕,在新一轮的芯片大战中便具有主动性。

目前,高通、博通、联发科正在密切关注这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史蒂夫・斯普里格表示,将高端智能手机的先进功能植入低价手机中,就会吸引消费者升级现有手机,因此,公司能销售更多的手机芯片。

在高通透露即将大规模推出700元以下低价智能手机的同时,联发科也加快了出货步伐,力推其低价智能手机MT6516。此外,芯片巨头博通也向外表示,公司正在生产一款双核心处理器,将推出整合有Wi-Fi功能的Android 3.5G低价智能型手机芯片。这是否预示着一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低价智能手机浪潮即将来袭?

需求巨大

2010年,中国三大运营商纷纷发力中档价位的3G智能手机,并且将重点放在发展千元智能手机上。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分别联合中兴、华为等手机厂商了千元Android手机,将入门级智能手机的最低门槛定在了990元。据此,中国电信负责人曾表示,在我国,现有价位相对较低的智能手机和3G手机还不能够完全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亟需开发出令用户满意,并且价格低廉的手机。

回望过去的一年,智能手机市场的发展如火如荼。正如对互联网的强烈需求一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群开始成为低价智能手机的拥护者,加之中低收入人群数目十分可观,因此他们在选择更换手机的时候,对于低价智能手机的倾向性就愈发明显。据此,业内人士分析称,低价智能手机可以在“手机更换”上面下功夫,利用庞大的“换机”人群抓住市场关注度,从而更好地定位目标市场,为以后发展奠定基础。

伴随着智能手机逐渐普及,价格昂贵的手机逐渐受到各种限制,而智能手机价格平民化已经成为手机发展的趋势。低价、开放的Android系统手机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据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有意向在不久的将来购买智能手机,同时也表明会在同等功能的条件下选择价格相对便宜的智能手机。另有一部分消费者表示,曾经使用过低价智能手机,并且感觉很好。“由此看来,低价手机的用户满意度很高。”有业内人士这样告诉记者。

厮杀

ARM美国无线相关人士表示,“中国市场对价格还是比较敏感的,推广更实惠的智能手机不仅满足了众多消费者的需求,也为内地芯片厂商提供了更多的商业机会。”如今,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包括高通、博通和联发科在内的这些厂商纷纷将目标瞄准了新兴的低价智能手机市场,在带来商机的同时无疑又将在这些厂商之间展开新一轮的争夺。

在这场即将到来的芯片大战中,高通、博通和联发科似乎都跃跃欲试,纷纷使出撒手锏。在此期间,高通将推出价格低至700元人民币的Android智能手机,并且大规模出货。“在全球,高通公司平均每秒售出36颗芯片。” 美国高通(Qualcomm)公司董事长兼CEO保罗・雅各布在2009年6月初宣称。这一数据也足以证明高通作为无线领域全球最大芯片提供商的实力所在。

但无线芯片领域的草莽英雄联发科的实力也不容小觑。有统计显示,在过去的两年里,无论是从其营收还是获利方面看,都是大幅增长,在全球的排名也随之上升,逐渐跻身全球前15大半导体公司行列。联发科董事长蔡明介在2010年的股东会上表示出十足的信心,表示目前中国与其他新兴手机市场的需求十分有利于联发科未来的发展。

但从目前来看,高通与联发科各自具备不同的优势,并且二者的竞争日趋激烈。高通拥有世界上最强的智能手机平台,并且采用高通平台的Android和WindowsMobile智能手机销往全球,尤其是欧美日等移动通信的成熟市场。而联发科则凭借其3G技术TD-SCDMA,吸引着来自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的客户。

然而,目前看来,高通和联发科已经开始将对方看做最强劲的竞争对手。由于联发科占据新兴市场的较大份额,并且3G技术发展相对成熟,因此,高通难免担心这会对自己造成一定的威胁。同时,联发科在发展的道路上也在左右为难。“一方面担心自己的发展成果成为别人的囊中之物,另一方面却又担心自己停滞不前。二者均有本难念的经。”业内人士分析称。

蜕变

伴随着3G的逐渐成熟,智能手机凭借其日益完善的性能、日渐丰富的应用程序以及备受欢迎的个性化设计逐渐走红于如今的手机市场,加上其越来越实惠的价格,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青睐,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功能性手机逐渐退避三分。因此,低价智能手机逐渐占据着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成为了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

业界认为,低价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在将国产手机推向死胡同的同时似乎又指示着未来的发展方向。而曾经一度备受关注的山寨手机的生存空间似乎一时间受到了强有力的夹击。

回首山寨当道的时代,无论是2G还是3G,山寨机的撒手锏便是低价,然而如今千元以下低价智能手机的出现,无疑给山寨厂商带来莫大的威胁。曾有消费者表示,同等价格下,当然不会继续选择质量与服务都缺失的山寨手机。在质量性能均有保障的正规品牌手机面前,山寨手机似乎显得有些无力,在未来即将失去用户的前提下,如何在产业链中继续生存下去?

篇3

一是突出绩效审计,探索由常规性审计向绩效审计转变。

财政审计应在坚持真实性与合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绩效审计的力度。财政绩效不仅仅指专项资金使用绩效,整个政府性财政收支都存在绩效问题。财政绩效审计应突出三个方面:一是正确评估财政收支的经济性。各项收入与支出结构是否合理,是否遵循了增收节支原则,是否严格按照预算规定的标准、范围、定额征收与使用;二是正确评估财政收支的效率性。各项收入是否应收尽收,各项支出是否及时拨付到位,追加预算是否及时等;三是正确评估财政收支的效果性。各项资金收入与支出的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是否存在挪用、挤占、闲置浪费情况等,财政审计力求做到“真实、合法、绩效”三位一体。

为不断推动财政绩效审计的发展,在审计实践中应注意围绕审计目标,不断强化绩效意识,从方案制定、重点确定、成果反映、项目总结等方面,设定绩效评价标准,科学评估财政审计绩效。

二是强化决策审计,探索由执行环节审计向决策、执行等环节审计转变。

审计作为促进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手段,其作用是通过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实现的。监督的对象是“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监督的重点是“决策、执行、反馈”等环节,监督的内容是“人、财、物”。对财政审计而言,对权力的监督主要体现在与财政收支相关的经济活动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方面。

筹集与分配资金是各级政府及其财税部门的重要职责,集中体现为财政预算编制及其执行两个主要环节,可归纳为财政资金运行过程中的决策权与执行权。财政审计应重点关注预算编制、调整与执行情况,加大对财政决策权、管理权、使用权的监督,通过对预算编制及调整的审计,可以发现预算编制与调整是否符合法定程序,是否存在随意调整与分配不公正现象,从源头上制止和纠正财政收入与分配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对财政、税务、海关及其它预算执行部门的审计,可以制止财政资金在筹集与使用过程中的权力异化现象,促进这些部门规范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三是加大成果反映,探索由反映单项审计信息向反映综合性审计信息转变。

审计信息是审计机关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也是审计主要成果的集中体现。在财政审计中,应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及社会关注的焦点与热点问题,加大审计信息综合分析力度。同时注意对审计中发现的单个的、零星的、原始的审计素材进行综合性加工,有意识地上升到宏观经济管理的高度进行分析,力求从苗头中发现倾向性、个性中关注普遍性、动态中把握规律性,撰写一批份量重、价值高、宏观性强的综合性审计信息简报,逐步改变反映审计信息单一、缺乏综合性与宏观性的传统做法,推动财政审计成果反映上层次、上台阶。

四是加强综合审计,探索由“账本审计”的传统审计方法向现代综合性审计方法转变。

现阶段,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要手段的办公自动化在政府及其部门得到了广泛应用,办公无纸化进程明显加快,财(政)税(务)银(行)企(业)联网,信息资源共享已成为一种趋势,并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财政部门的“金财工程”、税务部门的“金税工程”、海关部门的“金关工程”建设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办公自动化及管理现代化有力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以税务机关的税收征收为例,全国税务系统已建立了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形成纵横交错的监督制约机制。从税源控制、税款征收、税收监管、纳税人的应征税款、入库税款、罚款及滞纳金计算等数据实施全程控制,强化了税收执法及清理欠税的刚性,有力地推动了税收征管工作的现代化。

篇4

一、内部审计工作总体思路

新建钢铁企业工程投资金额大,人员多为临时组建,情况比较复杂多变,如何快速组建内部审计队伍、开展审计工作成为许多钢铁企业面临的新难题。新的内部审计工作模式以服务新建钢铁企业建设为中心,全力以赴开展工程项目日常跟踪审计和专项审计,监督与服务并重,纠偏堵漏的同时充分发挥审计服务增值作用,有效防范风险,降低工程成本,为规范项目管理提供有力支持,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搭建学习平台,掌握审计工作要求通过搭建审计信息管理系统,融入项目管理关键环节,项目日常跟踪审计与内控专项审计相结合,创新实施项目全过程审计,事后审计监督的同时突出事前、事中监督与服务,有效防范风险,提高审计效能;通过建立审计建议书制度,参与专业会议和会签,开展管理制度评审,落实防范重大决策风险的管理要求,及时查堵漏洞,促进内控管理水平的提升。新成立审计组全员要紧跟新建钢铁企业建设节奏,克服任务重的困难,积极提出各类审计建议,有效发挥审计服务增值作用。2.明确内控审计工作总体思路审计组成立伊始,为尽快明确审计任务和工作思路,准确把握审计工作重点,有效发挥审计效能、提高审计质量,以集团公司“及早介入,嵌入流程,努力实现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的要求为指导,研究确立公司内控审计工作总体思路,以项目审计为重点,跟踪审计与重点环节专项审计相结合,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相结合,立足于建立“服务导向型的内部审计”,促使审计人员尽快明确审计目标任务,创新审计方式方法,适应新的审计工作,同时便于公司充分了解、配合审计,为新成立审计组工作开好头、起好步奠定管理基础。3.以服务为导向,开展项目跟踪审计根据新钢铁企业项目建设和新成立审计组审计人员配置情况,将初期阶段项目跟踪审计的重点确定为招标文件审查、招投标过程监督以及合同评审。通过嵌入重点业务环节,以服务为导向,从规范管理、防控风险、节约投资、减少疏漏角度提出大量意见建议并督导整改,发挥项目审计效能。4.从完善内控管理入手,开展专项审计针对跟踪审计项目发现的重大风险问题,精心组织项目专项审计,挖掘问题根源,以点带面,有效提升项目管理水平。通过梳理制度文件,发现管理缺陷,对其中较大风险问题归类总结后形成管理制度专项审计报告,要求各部门举一反三,做好反思,不断改进,夯实内部管理责任。

二、内部审计工作重点

篇5

“思路决定出路”,信息化条件下计算机审计与传统手工审计模式差异极大,两者审计风险也不一样。传统手工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的构成要素主要为重大错报风险与检查风险。而计算机审计,必须先利用审计软件等工具采集审计对象的电子数据,然后进行转换、清理和验证,再对数据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审计人员可能采用不恰当的数据采集方式,不能保证数据采集的完整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也可能由于对审计数据的错误分析,不能识别源数据,未采集到被审计单位有用的财务信息:还可能由于系统设计中对数据备份方案设计不全面。数据格式转换的不恰当,而导致数据的不完整或前后不一致;或者系统数据格式不兼容,而导致数据格式转换过程中发生转换错误或重复录入数据失误,从而造成原始数据发生失真、毁损或者审计方法不当。形成数据采集转换风险。另外还可能由于被审计对象的信息系统不完善,出现系统本身的风险。因此,在计算机审计的应用中,审计风险的构成要素除了为重大错报风险与检查风险,还增加了数据采集转换风险及系统风险,如果审计人员控制不当或缺乏控制该风险的能力,应用计算机审计而产生的审计风险会大大提高。所以在信息化条件下开展计算机审计首先必须在思路创新上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理念以加强审计质量控制。一是审计组对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评估,获取被审计单位完整的信息业务数据,分析被审计单位信息数据的内控缺陷,确定数据建模思路。二是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流程及外部环境,及时获取相关联的业务数据,建立关联数据对比分析体系。

二、以完善制度为基础,健全审计质量控制规范体系

1、落实责任,强化审计质量分级负责制。按照审计署《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规定,细化分解审计质量各项要求和责任,以科室负责人为审计质量第一责任人,实行审计组长负责制,对计算机审计项目质量责任实行评估和追究。具体责任和要求是:(1)审计人员责任。审计人员负有履行审计职责和严格遵守审计质量控制办法的责任。除审计法和审计质量控制办法规定的审计人员应承担的责任外,还要对计算机审计实施方案确定分工审计事项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2)审计组长责任。审计组长负有在科室负责人的领导下履行审计职责,组织指挥计算机审计项目现场实施,确保计算机审计项目质量的责任。除审计法和审计质量控制办法规定的审计组长对审计项目质量责任负责外:还要按规定上传计算机现场审计A0数据包,对其及时性、真实性、完整性负责。(3)科室负责人责任。科室负责人负有领导、组织本科室审计工作,实施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和管理,督促审计组认真履行审计职责,确保审计质量的责任。同时还要督导现场审计工作,按规定检查批复审计组上传的计算机现场审计AO数据包,对其及时性、恰当性负责。(4)专职复核员责任。专职复核员负有项目审计质量控制的责任。除审计法和审计质量控制办法规定的职责外,还要检查通报办公自动化0A与计算机现场审计AO交互情况,指导审计现场工作。

2、严格程序,加强审计质量控制管理。切实加强审计工作的动态控制和管理,按照审计程序,突出抓好计算机审计项目的审前调查、审计方案编制、审计现场管理、审计日记撰写等工作,在摸清被审计单位管理和内部控制及信息系统情况的基础上,精心制定审计方案及计算机审计实施方案,确保OA与AO交互管理办法的有效实施,并积极推行审前研讨会、审中碰头会、审后总结会、案例展评会制度,努力提高审计质量和工作效率。

转贴于

3、强化内控,严格审计复核把关。以审计署6号令为核心,强化审计质量内部控制和管理,将三级复核制作为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落实复核责任,提高复核质量,改进复核办法,实行审计复审制。(1)落实复核责任,提高复核质量。按照审计质量控制办法的要求,层层落实审计组长、科室负责人、专职复核员三级复核内容和应承担的责任。确保审计复核质量;通过对审计业务、审计程序、适用法律法规等的监督,对电子数据书面采集说明、电子数据保存、计算机审计程序代码等进行复核,发现和修正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减少审计项目质量缺陷,从而提高电子账簿审计证据的质量,保证审计证据可靠无误。 (2)实行审计复审制。通过审前调查、审中碰头等多种形式,确保计算机审计人员方案的科学性。审计证据收集的完整性,审计模型思路的多样性;专职复核员复核把关前置,与审计组就审前调查、数据采集、审计SQL语句分析、证据收集等同步复核,提高计算机项目审计质量。(3)实行0A交互监督。利用0A管理系统的联网动态监督和A0远程审计功能,对审计项目实行动态监督。同时还可以对上报的A0信息包数掘进行审查,确保审计证据的准确性。

三、以审计流程为主线,全过程加强审计质量控制

审前:做好充分的调查准备工作审前调查是确定审计工作重点内容、审计范围、选择审计方法和步骤、制定审计实施方案的必备环节。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质量,开展审前调查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内容。除传统常规审计前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性质、管理体制、机构设置及财政财务隶属关系、相关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及会计政策、相关的审计法规文件外,还需要获取满足审计需要的账务数据和其他相关信息系统数据,包括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系统的运作情况、数据存储的形式、数据接口和数据库管理的情况,以确定在现有的技术水平和条件下,能否利用审计软件或其他软件读取被审计单位的数据文件。通过充分的审前调查,编制可行有效的审计实施方案。

篇6

一、立信

把成熟的审计思路传达给企业所有者,这是必要的沟通过程。你要确定他用了多少时间和多大兴趣直接和你讨论内部审计问题;把所有的想法变为实际行动,把你的产品(审计报告、审计建议书)呈给所有者,这是考验你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你要确认哪些是所有者比较满意的;哪些是所有者不满意的。把不满意的地方做到他满意。

全面熟悉企业市场比熟悉企业生产和集团管理更重要。民营企业建立内部审计机构首先是市场做大以后的需要。民营企业发展初期生产规模和市场空间有限。所有者不需要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就完全有能力及时发现和控制企业风险。随着销售市场的扩大,企业迅速发展。生产与销售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内部关联交易之间、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集团所有者的方针政策与经营执行者之间的矛盾等等均以利益冲突为特点显现出来。尤其是市场终端的存货、货款是否按既定流程有效运转?集团政策是否执行到位?流程是否最优?内部控制是否确实有效?等等都是老板最关心的核心重点,因此市场的风险管制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

内部审计要有怀疑一切的审计行为和纠正风险的过程。前者是企业所有者的需要,内部审计必须站在老板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问题、处理问题。要时刻盯住市场可能出错的高风险领域的具体坐标点;后者是内部审计的价值所在,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审计报告的重点是切实可行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特殊方法,目标是参与到问题当中,把问题解决掉。

二、组建一支独立、高效运营的内审部队

内部审计机构强调思路清晰、方法到位。内部审计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思路不准确就会偏离方向;没有方法就没有效果,方法不对头就会事倍功半。

内部审计要强调独立性。民营企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内部审计的存在前题,内部审计应接受一个确定的机构(最好是董事会)或人员(最佳是董事长)的领导和指挥。

审计工作应突出客观性。内部审计工作是两个人以上来完成的工作;审计人员不一定是专家,但必须是复合型人才;内审人员应具备迅速发现问题并能够准确提出符合实际情况切具可行性的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

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结构和队伍规模。

三、突出重点有序运作

1.确定内审目标

审计目标必须与所有者的目标适时保持高度一致;审计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维护企业财产安全;盯住老板的资财正常流转,不受侵犯。二、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积极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维护资金正常周转速度、促进产、销协调有效运行。三、帮助企业机构提高工作效率、效果;迅速发现部门之间沟通不到位影响事业发展的具体原因、明确是程序制度问题;还是责任人的不作为问题。审计实践中,在确定审计目标重点、范围、资源配置时,首先要参照所有者关注企业风险的时间、重点区域和内容来确定。通常审计目标按以下顺序排列:市场业绩和效率审计目标;集团部门行政、服务效率和效果审计目标;产业经营效益审计目标。

2.围绕审计目标开展审计工作,解决实际问题

民营企业在集团化经营条件下,企业所有者绝大多数时间和精力以及资金投入都在市场。市场审计应关注销售政策的全面执行,物流、资金流顺畅、资产安全;重点是市场环境下各级经营者的执行能力和对企业的忠城度;目标是市场存货和业绩现金流。市场审计一切从效益出发,保证和披露真实的经营结果,不要干扰其经营过程。既定目标实现了,销售政策可以变通运用。变通的政策被市场认可后,可反馈到集团甚或成为集团政策推广实施。既定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影响市场发展或操作性不强制约市场发展的要及时通过审计渠道反馈给集团高管层。在这里审计不能搞教条主义,审计充当的是服务角色,履行的是协调、保护市场发展的职能。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审计机制,企业就要建立什么样的审计机制,内部审计定位准确就会促进市场发展。

四、要有做艰苦工作的心里准备

民营企业在重多方面存在不确定性,永远别指望审计范围不受限制;一些所有者认为暂时不需要审计的地方他会叫停你正在做的工作,哪怕你的审计计划已经过他的批准;市场千变万化,职业经理人素质参差不齐。千万不要认为你的“审计报告”“审计建议书”是灵丹妙药;“定性不准、报告失真”“操作性不强、影响市场发展”这两顶大帽子随时都会扣到你的头上。内部审计能快速披露和解决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冲突,却没有法律义务和现实能力变通和解决国家与地方、国家与企业的政策抵触及利益上的矛盾。

目前的社会大环境(人力资源、筹资、项目准入、产业政策等)决定了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不能避免家族经营与企业目标的矛盾。民营企业发展一般都经历过“家族奋斗过程”。内部审计的工作思路、方法、定位在企业的发展、成长、成熟的不同阶段,必须强制适应企业需要。

内部审计不是企业的救世主,也不是民营企业发展必须设立的部门。因为内部审计不能直接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局限性,导致了企业家了解、引进内部审计机制、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作用必须要有一个认识过程。

在民营企业审计沟通是重要的,但不是必不可少的。沟通失败可能是由于审计对向的素质问题;也可能是利益问题;也可能是审计人员自身的问题;但最终是企业文化

问题。沟通本身实际是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当“内部审计”意识还没有熔入到企业文化时,内部审计的效用就无法彰显。

五、将内部审计工作进行到底

内部审计是一个大有作为的事业。目前国内存在大批以内部审计为终生职业的人力资源(估计10万人),这是信念问题也是市场需要问题

篇7

【关键词】审计机关 业务质量控制 信息化 实现模式

一、当前实施审计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情况

目前,各级审计机关扎实开展审计信息化建设,组织全员学习和应用AO系统,各项目的开展均使用计算机审计,从业务和财务两个不同层面,按照“编制模型,全面分析,发现线索,验证结果”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计算机审计的方法。如通过联网数据的采集转换和在线核查等手段,审计人员节省了到外单位采集数据、核对账目的时间,确保了项目审计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取得了较好的审计效果。

二、目前审计质量工作存在的主要突出问题

相对传统手工审计而言,计算机审计在技术上更先进,但始终还需要依赖于审计人员做出判断。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的关键是正确的审计思路与运用计算机技术对相关电子数据加以有效分析的有机结合。当前,县级审计机关在信息化模式下审计核心业务——审计质量控制方面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和风险:

(一)审计人员方面

部分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淡薄,对计算机审计风险隐蔽性强、可控性差、破坏性大等特点认识不足。在软件的操作过程中,违反操作规程或图省事,对疑点没有进行必要的复查,形成对被审计对象不能做出客观、公正评价,埋下审计风险隐患,导致最终无法实现由实施信息化带来的高审计质量。除此之外,审计人员掌握审计软件的熟练程度和应用深度也是影响计算机审计质量水平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虽然上级审计机关不断加大对基层一线审计干部计算机应用培训力度,县级审计机关的计算机审计技术运用有着显著提升,鉴于县级审计机关人员配备现状、年龄结构等因素影响,但是要全面开展高层次的数据挖掘和信息系统审计条件还尚不成熟,由此带来的审计风险,对县级审计机关来说,是“先天性”的,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是难以避免的。

(二)审计线索存储方面

在传统手工审计环境下审计线索都是以纸质形式存储的,其中所包含的信息是可见的。而在计算机审计环境下,相关信息存储在计算机里,它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必须通过人机对话,运用审计经验、思路,加之技术操作,才能得出所需信息和结论。信息存储的隐蔽性导致信息取得的复杂性,必然会加大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

(三)审计项目管理方面

主要是指对计算机审计软件的使用和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健全而影响审计质量。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审计的效率,必须建立健全一系列管理制度,否则不但不能很好地发挥计算机审计带来的快速确定审计重点,发现重大审计线索功能,加快提升审计质量,反而还会带来新的审计风险。

三、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提升审计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审计调查的提升

要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的情况,通过数据采集、整理和分析,把握总体,锁定重点。数据收集要和审计业务、审计目标紧密联系。审计组应根据审计调查情况,对计算机审计实施方案进行补充和完善,并把它作为审计全过程的指南。为保证所采集数据的准确与完整,应及时收集并整理电子数据,并要求被审计单位对所提供电子数据的真实、完整性作出书面承诺。还应注意收集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资料。

(二)数据采集、整理、分析的提升

在数据采集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实行审计数据采集结果报告制度,严格按照计算机审计实施方案明确的要求和步骤采集数据;二是获取数据时必须由被审计单位财务人员实施采集或对相关数据进行备份,审计人员现场监督指导。三是检查电子数据是否有与之相配套的纸质账册、报表和相关资料。四是审计人员进行数据清理、转换工作应及时记录,对数据删除、更改要做到先备份后操作,并做好相关的记录以便核对。五是对采集的各项电子数据进行分析,利用审计人员已有的审计经验,找准审计切入点。

(三)安全与保密的提升

随着网络的普及,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应注意各项电子数据的安全与保密,不允许在互联网上传输各项电子数据。确须通过网络传输的,只能在审计内网上操作,数据使用后应尽快清除,同时应妥善保管各类备份电子数据和分析后形成的电子数据。

(四)做好经验总结促提升

计算机审计项目实施结束后,审计人员要及时总结利用计算机开展审计的得与失,有意识地积累操作经验以促进提升下一次的运用。一是总结利用计算机审计操作中的问题,在审计终结阶段,审计人员要认真总结利用。二是充分利用AO的“专家经验”“审计方法”等功能,分门别类收集AO应用中的计算机审计思路和方法。

四、增强创新意识,改进工作方法

(一)着力培养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技术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

首先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突出以应用导向,要有重点有计划地组织审计人员参加上级审计机关关于审计信息化方面的培训,根据不同层次和需求,适时不定期组织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审计经验交流培训,培养复合型的审计人才,做到缺什么、学什么,学什么、用什么。培养骨干,以点带面,确保培训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整合审计资源,精心组织实施,倡导团队意识。

(二)采取现代技术改进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率

充分运用计算机审计,积极搭建联网审计平台,改变单一的事后审计监督方式,变事后审计为事中审计,变就地审计为就地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促进并逐步形成事前预警、事中监管、事后审计有机结合的监督机制。全面运用AO系统实施辅助审计,从实际出发,走自主开发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路子。

(三)强化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降低计算机审计风险

在建立自律性的制度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对审计人员的专业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规范审计程序和审计证据的取得,完善自身的质量控制制度,注重计算机审计的事前与事中审计,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应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强化风险意识。

(四)规范计算机审计程序,加强计算机审计法制化建设

篇8

一、投资审计运用财务审计方法的总体思路

投资审计中的工程审计内容一般是基于对业务资料的审查来发现问题,如对招投标资料、合同文本、工程变更签证、结算资料等的审查。而传统的财务审计方法是建立在查账基础上的,通常顺着资金的流向完成需查证的审计事项。工程审计人员由于自身的知识结构特点,对财务审计的内容缺乏敏感度,忽视了财务审计中的查账等方法往往能为工程审计提供更灵活和独特的手段。工程审计中常见的如审查招投标情况、施工及监理单位的管理情况、工程造价控制情况等事项在审查业务资料的基础上,实际上可以通过查账的手段,顺着资金流去查,也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综上,投资审计运用财务审计方法的总体思路也就是工程审计与财务审计的结合,打破工程组和财务组审计的界限,共同完成投资审计中的工程审计事项。笔者在对高速公路、水利等工程项目的跟踪或决算审计中,运用财务审计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财务审计手段在工程审计中的具体应用

(一)招投标审计中运用财务审计方法

招投标审计中审查建设项目是否存在应招标未招标、化整为零等规避招标现象,是否存在围标串标行为等审计事项可以通过查账等财务审计手段辅助进行。工程审计人员在审查建设项目的招投标情况时,仅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合同及招投标台账审查其中的项目,往往会遗漏一些未经正式招投标程序或建设单位有意向审计人员隐瞒的单项或单位工程,那么这时通过财务组对建设项目资金支付的账务审查,筛选出与建设单位有资金往来的所有单位,与合同台账进行比对,台账中未出现的单位则应成为工程组应继续关注的对象,进而发现一些可能被刻意隐藏的应招标未招标等现象。对参建单位是否存在围标串标行为的审查时,除了对投标人的投标文件进行比对等方式,还应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对中标单位的财务资料做延伸调查。在延伸中一是可以审查中标单位是否存在投标前分别向其它单位转入投标保证金的行为,如存在则可能存在串标行为。二是在中标单位的账务处理中是否存在诸如“投标费”、“中标管理费”等费用列入成本的现象,如有则应做进一步审查以确认是否存在串标行为。

(二)工程建设管理审计中运用财务审计方法

建设项目工程管理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参建单位如施工和监理单位管理情况的审查,其中包括审查其是否存在违法分包、挂靠出借资质等行为。工程审计人员一般是通过对施工或监理单位现场项目管理人员的审核,确定其现场管理人员是否属于中标单位的合法人员,从而判断其是否存在出借资质或挂靠等行为。对现场人员的审核主要核查其劳动合同和社保关系,但现实中存在违规行为的单位往往会将投标文件中的项目管理人员临时派驻现场以应对检查,待检查结束后再调回现场人员。此时,延伸审计项目部的财务核算资料就成为锁定其出借资质或挂靠等违规事实的有力手段。一是通过对项目部财务核算资料的审查可以获得项目部人员的考勤记录或发放工资、奖金的记录,这些信息能够清晰地反映出项目部实际在岗的人员信息。二是在项目部会计核算资料中寻找是否列支有“资质使用费”、“管理费”等字样的成本支出,并确定该资金的走向,必要时可以顺着资金走向延伸审计。这些审计取证将有力的证明施工或监理单位出借资质或挂靠的违规行为。同时,在对项目部财务核算资料的审查中也将可能为审计人员提供一些参建单位涉嫌利益输送等有价值的信息。

(三)工程造价审计中运用财务审计方法

在对工程造价的审计中,工程审计人员一般关注的是施工单位是否存在高估冒算现象,主要通过对工程量计算是否准确、定额套取是否恰当、材料定价是否合理等方法进行审核。实践中工程审计人员还应关注施工单位是否存在套取各种专项经费的行为,如在高速、水利等项目中,审计发现施工单位通过虚假发票套取安全生产或环保专项经费的现象就长期存在,这时我们就需要结合财务审计的手段来查实此类问题。首先工程审计人员应核查安全生产计量支付资料,验证用于计量的安全材料等采购发票的真伪。然后财务审计人员应进一步检查施工单位对该发票是否入账,核查施工单位的“安全专项经费”科目的计提使用情况。若用于计量的发票是真实发票,但施工单位对该笔发票未入账,则说明该笔采购可能为虚开发票套取安全经费。若用于计量的发票是假发票,则应通过确认该发票在施工单位的安全专项经费中未入账加以证实其套取安全经费的行为。

三、对投资审计方式方法创新的思考

篇9

关键词:审计工作;转型;创新;发展

作者简介:刘静(1968-),女,辽宁大连人,大连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审计部主任,会计师。(辽宁 大连 116021)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3-0189-02

审计人才是审计事业的中坚力量,现代企业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无论是工作的创新还是审计的转型,必须有优秀的审计人才作为基础保障。为适应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大趋势,跟上公司发展步伐,进一步发挥审计职能,促进审计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审计部充分挖掘内部潜力,整合人才资源,拓展审计人才成长空间,发挥好优秀审计人才的传帮带作用、标兵作用和辐射作用。

一、全力建设履职能力强的审计队伍

在审计队伍中,每个人才都有着这样那样或兼有多样的优点或者不足,体现在政治思想方面、专业精通方面、计算机应用、审计方法运用、工作作风方面、组织协调管理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等等方面。

充分发挥不同优势审计人才的作用,让每一名审计人打破自我在一个审计组、一个科室或者一个单位的局限,让其在更大的范围内“发光、发热”。通过压担子、授任务、集体攻关等方法,让审计人才在公司系统内更好地发挥效能。在审计工作科学转型工程中,对于瓶颈问题、未解课题、需要探索的领域,整合公司审计资源,大胆尝试,选择合适人员担大纲、挑大梁。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探索,及时总结经验方法,把个人智慧融入集体智慧,使集体智慧放射出更大的光芒。这样,既降低了审计风险,提高了审计效率,提升了审计质量,又为审计创新发展拓宽了思路,营造出开拓进取、锐意创新的良好氛围,带动整个审计队伍提高层次、向前发展,促进审计工作逐步实现科学转型。

二、全面推进审计工作转型与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内部审计理论也不断发展,现代国际内部审计定义为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取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帮助实现机构目标。传统内部审计以保护财产、查错防弊为主要目标,以检查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规性为主要方向;现代审计则以净化环境、防范风险为主要目标,以检查经营管理的风险性、效益性为主方向。

审计部顺应形势,积极探索审计转型的有效措施,近年来按公司“实现审计工作由查错纠弊向绩效型、风险型转变”的要求,及时将审计转型的思路、方法、措施逐步贯穿到审计管理的全过程。对审计发现的风险点和薄弱环节在政策的执行、风险的防控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下达审计决定,督促落实整改,节约支出,增加收入,更强化了风险防范,推进公司依法经营、规范管理。

三、积极探索审计工作创新发展

国家电网公司刘振亚总经理在“两会”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推进审计工作创新”,省公司及市公司“两会”工作报告也提出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发展、规范管理、提升素质”的要求。

作为公司经营管理、经济活动的监督者及健康有序、规范发展的服务者,审计工作战线上的职工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公司的决策部署,自我加压、自主创新,以创新为动力,不断推进审计工作发展,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和服务的职能作用。对于审计创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新审计战略

审计创新是审计发展的推动力,要把审计创新摆在战略的高度。国家电网公司刘总在“两会”中指出“要大力推进审计工作创新”,这是公司进一步推进“两个转变”的需要,是适应“三集五大”工作的需要,也是实现公司经营风险可控、在控、能控的需要。

大力推进审计工作创新就是要在公司整体战略部署下大力支持、积极配合上级公司,加强审计工作“三化”(审计资源集约化、审计工作标准化、审计手段信息化)建设,审计工作的总体目标应以审计创新为动力,以提升审计成果质量为核心,以加强审计业务管理为基础,以“人、法、技”建设为保障,全面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全面实现审计工作“三化”。

2.创新审计思维

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要抛弃那些不适宜、陈旧的审计理念,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符合构建和谐企业要求的新理念。要认清形势,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紧紧围绕“三集五大”这条主线,把握好审计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正确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要在全面提升审计成果质量的同时,积极探索通过对权力运行过程的监督,促进公司依法治企,从源头上预防风险和遏制违规经营的新路子。

3.创新审计制度

制度创新就是要通过深入实践和调研,建立、健全统一的制度办法、统一的业务流程、统一的处理原则、统一的整改要求。建立一整套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相结合、事前审计与事后审计相结合、上级审计与同级审计相结合、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的现代审计制度,以充分发挥现代审计的监督、评价和鉴证的功能,为管理规范提升服好务。

4.创新审计技术和方法

推广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是当今信息化社会对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审计环境的变化要求审计方法必须不断创新。要配合国网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建设体系完善、技术先进、功能齐全的审计信息系统,实现系统内信息共享、全程控制,在线监督、辅助分析。现在舞弊的手段越来越“高明”,审计方法若不与时俱进、改进创新,违规事件就会擦肩而过。随着会计数据无纸化和网络化的普及,审计方法也必然由对会计资料的详细检查转变为以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为基础的抽样方法,并借助于对内控系统的评价结果来确定审计的重点、范围和方法。由传统的手工方法转变为与计算机文件处理特点相适应的数据文件测试方法。这就要求每个审计人员打破常规,善于运用立体思维、系统思维、发散思维,科学推理,抓住先机和重点。要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管理和审计。要实现由单一的、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向经济责任审计、管理绩效审计、财经法纪审计、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专项审计等多种相互结合的审计方式转变。

5.创新审计队伍建设

要把审计干部队伍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为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上,加强审计管理,强化服务意识,树立求真务实、创新进取的工作作风。人才观念也要创新,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审计部门也应立足长远,改进现有的教育培训模式,建立刚性的培训和终身教育机制,采取年度培训和年度业绩考核相结合的模式,职业道德水平与业务技能共同提高为目标,创建有利于审计人员发展,以综合素质为中心,建立公开、公正的人才选拔机制。

四、监督与服务并重,促进公司依法治企、规范管理

审计转型、审计创新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审计工作的作用,审计坚持监督与服务并重的原则,为公司发展服务。近年来,国家法制建设不断加快,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为全面提高公司依法经营的能力,杜绝违法经营给公司带来损失,审计部必须加大审计监督力度,促进公司依法治企、规范管理。

篇10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管理框架;应用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3-0237-02

1引言

2004年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COSO)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中,企业风险管理的定义是,由董事会和管理层在制定战略及在整个企业中实施的、用于识别可能影响组织的潜在事件并根据风险偏好管理风险,为组织实现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它强调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整合,使二者共同成为公司治理的强大工具。内部控制体系中核心环节之一的内部审计承担了监督、评价、检查、报告和改进等任务,是企业风险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004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内部审计的定义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列为内部审计的工作对象,明确要求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过程,IIA《标准》确定了风险审计的方向。

2风险管理框架下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前提

在风险管理框架下,要发挥风险导向审计的作用,必须以风险管理为基础,改变审计思路,改进审计流程和方法。

2.1以风险管理框架为理论框架

COSO提出的ERM框架首先增加了战略目标,将企业风险的关注点引向战略问题;其次,在内部控制五要素(内控环境、风险评估、内控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的基础上增加了目标设定、事件识别和风险评估三个要素,与原来的风险评估要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过程;最后,还强调风险管理覆盖所有层次,包括业务单元、子公司、分支机构和公司的整体层次等内部控制的全部领域。可见,ERM是一个整合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框架,它关注包括公司治理领域和内部控制环节的一切风险。

IIA通过修改内部审计定义加速了它的发展并使其成为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趋势。它是传统审计的发展,赋予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提供保证的重要任务,因此,应该让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框架直接联系,实现协同效应。IIA《标准》对风险审计的规范和指导,极力倡导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即内部审计要在风险环境分析、风险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和控制、风险信息沟通和管理系统监控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2.2以风险管理目标为审计过程的行动指引

全球化、技术更新、资本重组、变化的市场、竞争和管制等因素使企业经营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现代企业管理的战略目标是增加企业价值,同时承受相应的风险。不确定性是对价值的破坏或增进,风险与机会并存,管理层把机会反馈到战略或目标制订过程中,以便把握住适合的机会。

COSO对企业风险管理定下四大目标:战略目标——高层次目标,与使命相关联并支撑其使命;经营目标——有效和高效率地利用其资源;报告目标——报告的可靠性;合规目标——符合适用的法律和法规。在这些目标指引下,风险管理过程就是要合理保证管理层及时了解企业实现目标的程度。依据IIA对内部审计的定义,风险导向审计的总目标是对企业所面临的风险进行管理,对内部控制和治理过程进行评估,将评估的结果反馈给管理层,从而帮助企业实现目标。其目标基本一致。

COSO风险管理框架扩展了风险管理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了企业管理层控制风险的地位,也提高了风险评估在企业经营中的地位,企业目标分为经营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可靠性和法律法规的遵守程度,内部控制目标提升到企业战略的层次。风险导向审计对企业风险的监控是指对风险管理要素的内容和运行及一段时期内执行质量的评估,要求在企业风险控制监督过程中取得实效,广泛收集有关经营决策和风险状况的信息,评估各个待审计项目的风险,进而确定审计风险控制策略。风险导向审计的焦点体现在分析、确认和解释关键性的经营风险,使审计和企业风险管理策略紧密联系。

2.3采用新型的审计思路

传统的内部审计沿袭“自下而上”、“由点到面”的审计思路,风险导向审计则要求审计人员对企业的战略管理进行分析,对企业风险做出合理的专业判断,运用“自上而下”的思路,确定审计的范围、重点、审计目标和相关审计程序,通过实质性测试的结果,结合重要性判断来判断整个企业的风险并最终形成审计意见。

2.4以企业战略为审计起点

企业经营战略指导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内部审计要把握好企业战略和长远规划,才能充分发挥其服务职能,从战略分析入手,按照“战略分析——经营环节分析——剩余风险分析”的思路展开风险分析,确定实质性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它使得审计人员从战略系统观角度对企业保持和加强风险管理体系的竞争优势进行分析评价,指导审计重点、范围、目标和程序,从系统上改进了审计方法,以适应新经济环境的要求。

2.5以风险识别为审计主线

风险导向审计以风险识别为起点,通过事前分析评估,提出应对风险的方案并辅之事后总结,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并检查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及时揭示和报告潜在风险,提出防范措施和改进建议。

所谓风险识别是指在风险发生前,运用各种方法系统地、连续地发现风险的过程,了解企业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及其可能带来的后果,将风险识别运用到审计中,审计人员可以针对不同的风险程度采取不同的实质性测试程序和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风险识别方法有很多,如环境分析法、财务报表法、流程图法、情景分析法、决策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头脑风暴法等,多种方法可在风险识别过程中结合运用。

2.6以风险评估为控制手段

在风险管理框架下,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职能是协助建立和完善企业风险管理制度,对执行情况的有效性进行检查,及时揭示和报告潜在风险,提出防范措施和改进意见,因此风险评估是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帮我们确定合理的审计程序,揭示被审计单位财务、经营等方面风险,并重点考虑形成这些财务数据的业务经营及其他影响因素等方面,搜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非财务因素如企业的战略优势在哪里,未来发展前景如何,管理方式与经营理念是否合理,主要竞争对手是谁,重要客户是谁,人力资源素质怎么样,面临的法律监管环境如何及内部控制制度等。

风险评估的核心是分析性复核的运用。所谓分析性复核,就是以财务资料与非财务资料之间的表面关系或可预测的关系,评估财务信息的合理性,分析被审计单位的重要比率,包括这些比率异动及与预期数的差异,目的是评价业务的总体合理性。在多元因素评估过程中,还要将现代管理方法运用到分析性程序中去,使风险因素不再独立,常用的分析方法有:战略分析、绩效分析、财务分析、会计分析及前景分析等。

3风险管理框架下内部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过程

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风险管理框架下的内部审计也是一个动态过程,且贯穿于企业管理全过程。

3.1理解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

COSO对风险管理的定义是“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从定义可以看出,风险管理渗透于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且反复相互影响,风险管理机制的运作是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与经营管理活动交互存在。我们看到,风险和机会有时会互换,也是动态过程,如果把握不好,机会将变为风险,如果控制及时,风险也会转化为机会。风险管理就是帮助管理层有效处理不确定性,规避风险、把握机会,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这也决定了风险管理是个动态过程。

风险管理要素由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控等八个相互关联的要素构成。这些要素来源于企业经营方式,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互相作用。例如,风险评估促进风险应对,并影响控制活动,突出信息和沟通的重要性。因此,风险管理是多方向且反复的过程,不同要素之间相互影响。

3.2风险导向审计贯穿于企业管理全过程

风险导向审计最终目的是为了完善公司治理,协助管理层应对风险、把握机遇,提升企业价值。它以风险为出发点,由传统的事后评价变为全过程的动态反应,为管理层提供及时有用的信息,为公司治理相关措施的有用性给予反馈,并提出建议。所以,风险导向审计是将各项管理经营活动整合成一个完整、相互约束和自我改善的体系。它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来判断影响企业经营风险的各种因素,从企业所处的行业状况、监管环境、经营目标、战略规划到经营方式、业务流程等内外部各个方面来评估企业的风险水平,把经营风险植入到本身的风险评价中去,并贯穿于内部审计的全过程。

我国学者黄园园提出,企业管理活动可以划分为战略管理、管理控制和作业活动三个层面,风险导向审计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内部审计通过作业活动层面的风险导向审计和自我控制评价了解企业风险状况和管理薄弱环节,进而向战略管理层或管理控制层提出管理建议,在战略层做出决策后向管理控制层或作业活动层提供管理咨询,并在获得授权的情况下协调作业活动层的改进工作。

3.3风险导向审计在不同风险管理水平的作用过程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传统内部审计的区别在于其遵循的逻辑顺序是“目标风险控制”,同时根据企业风险评估调整审计战略,确定审计重点,紧密关注高风险的领域,以提供更相关、更符合管理层和董事会需求的确证信息。

在不同风险管理水平下,风险导向审计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如表1)。在风险暴露阶段,内部审计建立在审计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采用风险管理方法;在风险察觉阶段,内部审计建立在审计风险评估基础上,协助建立企业范围的风险管理方法;在风险确认阶段,内部审计使用管理层的风险评估结果,促进风险管理的战略和政策的实施;在风险管理阶段,内部审计建立在管理层的风险评估基础上,对风险管理过程进行审计;在风险管理融合阶段,内部审计建立在管理层的风险评估基础上,对风险管理过程进行审计。

当然,在不同风险阶段,企业风险管理水平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在这种逻辑思路下,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应根据不同的风险水平不断调整审计目标和重点,发挥不同的职能作用。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在风险管理框架下风险导向审计的功能得到有效拓展,在促进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风险导向审计贯穿于企业管理全过程,必须突破传统观念,以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为理论依据,改进审计流程和方法,与风险管理机制相融合,其审计模式在不同风险管理水平下应随之相应调整。

4.2建议

我国内部审计起步较晚,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应用,与西方内部审计存在较大差距。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我国企业与西方企业面临着同样经营环境和风险,内部审计作为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必将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准备,为全面推广风险导向审计提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