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方法范文
时间:2023-08-17 18:15: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历史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历史教学手段简单枯燥。旧的历史教学基本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上,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感受,由此激发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中学历史教学,必须通过传授历史基础知识来实现教育目的。在教育思想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过程中,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法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学习历史,最根本的是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为指导,逐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揭示历史的本质,认识历史的基本过程,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除了我们平时惯用的教学方法以外,我们还可以采取更多,更新颖的方法来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还可以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文史结合法
在历史课中引入语文教学方法,是完全可行的。自古文史相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一个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有些是实物形式)记录下来的。因此,对历史的表述不仅可以借鉴,而且必须借鉴文学的方法。历史课和语文课的共性实在太多了。把一些语文教学方法运用到历史课之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1.引用古典诗歌。在讲东汉连年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时,我引用当时诗人王粲的诗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通过这首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那种凄惨的情景。我国的古典诗歌,是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用于课堂教学,很能拨动学生心弦,激感,“寓情于理”,“以情动人”以达到以诗证史的理想效果。2.史学、文学与音乐三者相结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诗,在讲授唐朝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成就时,我用音乐的形式,把这首诗唱出来,让学生感受这三者的美妙之处。3.史学与美术相结合。
二、对抗式讨论法
怎样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难点,我从电视台播放的大学生辩论对抗赛节目引起轰论效应中受到启发,于是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讨论之中,很受学生的欢迎。每次讨论前,我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并交给我看。我看完作批示后,把稿子发回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观点。正方和反方各推举4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辩论。其程序是:各自陈述意见自由争论归纳总结。最后由老师进行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他们为了驳倒对方,翻阅了很多书,讨论的场面十分热烈,趣味盎然,往往是时间已到,很多人仍言犹未了。
三、知识串联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历史教学抓线索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又是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来决定的。
四、历史故事法
教师在历史课堂上讲述历史故事是教学中一种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最喜欢的,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
五、多媒体法
电化教学在我国发展的速度比较快。与实物、模型、图片相比,这种直观教学具有更丰富的表现手法和更形象的表现力,更能有效地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和相互联系。多媒体手段教学是历史教学教改中的一种越来越普遍的方法。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充分利用它们,与教材互相对应,互相补充,构成完整、系统的历史教学体系。为了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生动具体,为了让学生能将具体感知转化为抽象思维,.利用图表活跃学生思维,加深对史实的理解。诱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多项能力,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培养史论结合的能力。
六、点面交叉法
所谓“点”,就是历史纵向和横向联系的交叉点,我上课时,往往抓住某一个知识点,谈今论古,谈古论今,或者谈中国论外国,或谈外国论中国。比如讲到世界某段历史时,我就问:“这时的中国怎么样?”历史课的教学点,还包括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启发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比如:在讲的历史时,结合2008北京奥运圣火的传递,圣火在法国巴黎被抢事件,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让学生不感觉历史枯燥无味,而是活鲜鲜的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有人也许会认为这样做,上历史课会离题,扯得太远了。其实不然,首先,从历史的角度讲现实问题,是符合“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教学原则的;其次,学生对现实问题比较关注,也感到比较困惑,如果我们从本学科的实际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讲解,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其效果将是不言而喻的。历史课的点面交叉法,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使之融汇贯通。为此,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厚实的知识基础。俗话说:“给学生半桶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
七、讨论法
篇2
1.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所谓多样化,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新教材在这方面给师生们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例如“”这一节对旧教材中评价前期成就进行了删除,而设计了一道课后习题对“打倒孔家店”口号的评价,并建议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和文章加以分析得出答案,它的设问向开放性试题发展。类似例子有许多,历史教师必须借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在过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历史、诘问历史、评判历史的方法和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改革师生互动方式,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禀赋可潜在自由、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3.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新教材增加的阅读课和活动课,就是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历史教师可以在组织指导这两种新课型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然还可根据新大纲要求开展好其他类型的研究性学习,比如课堂讨论、辩论,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编演小历史剧,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或计算机课件等。
二、目前初中历史教学,低年级是关键,培养历史情结是重点
有人进行过问卷调查,调查统计表明:表示很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占41.9%,表示不置可否的学生占55.3%,而明确表示不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仅占2.8%。学生没说不喜欢历史,可教师却在抱怨学生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原因何在?无外乎两个因素:(1)因主课学业繁重紧张,把学习历史当作类似看小说看电视等缓释紧张情绪的功能。(2)某些历史知识通过教师引人入胜的讲述,激发了学生的新鲜感,使他们产生了一时的冲动。这些统计表明,目前初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层次还较低,大部分停留在刺激性的历史情节中(这可能受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影响),也就是停留在直接兴趣这一层次上。直接兴趣是不稳定的,常会因各种因素而减退,比如知识简单易懂、概念重复讲述、结论不易理解、内容难记难背等,再加上其他学科学习压力,一旦学生感到乏味,或感到困难时,直接兴趣就会衰减、消失。改善之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如前所述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构建先进而科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愿”学。
2.提高历史学科的课程实用价值,让学生“乐”学。至少应该向学生显示历史学科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的作用,比如可以改革历史考试方法,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寻找历史依据的积极性;也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还可以在校内多办一些历史学科的课外活动,如开设历史讲座、展示学生的历史小文章、搞一些历史性的纪念活动,等等。总之,校园要强化历史学科的气氛,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受到感染,让他们觉得至少在学校里,学好历史课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篇3
一、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设立教学重点、难点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创新的历史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创设出的历史情境,能够让学生在历史情境中接近历史,感触历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让教师更加注重人文知识的传授,在帮助学生学到基本知识的同时,还会启发学生产生独到的感性认识与见解。另外,学生还会通过对优秀品质的传承进行自我品德教育。面对生活中的各类困境,成长为有思想、有品德的高素质人才,最终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很大提升。
二、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观念更新不及时。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合理探究的过程。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但有许多教师仍未能摆脱传统历史教学的束缚和限制。因此,新课改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必须进行教学观念上的更新。2.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待改进。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习惯于单纯地听,将教师的思想全盘接收,缺乏必要的思考。在新课程改革推行以来,学生仍很难克服以往的学习习惯,对自身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缺乏正确的认识,学习方法墨守成规。难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严重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方法
1.利用“角色扮演”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改要求发挥学生课堂主人的地位,而教师充当的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学生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素材自主编写历史剧,并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再现历史。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中把握历史,同时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通过优化课堂,开展教学辨析。在师生之间开展和谐的教学辨析,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历史水平大有裨益,符合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素质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应对课堂形态进行优化处理。优化后的历史课堂将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接受起来更加容易。
篇4
作为在教学第一线的初中历史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和如何才算教得好?考虑这些问题是必须的,也是很实现的。特别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是老师们经常要思考的问题。但这些又都涉及到有关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问题不仅仅是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技术性、技巧性的问题,而且体现了深层次的教学理念问题。 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换一种角度来思考教的问题。这就是要把教师职业这一角色,放在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大视野中来定位,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转到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具体地说,就是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虽然涉及的是历史上的事物,但也具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是因为通过历史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学会以全面、客观、辨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 在素质教育观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历史教学的很多领域,诸如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估、教师培训等等,每一个领域都可能会制约教学实际的创新。历史学作为一门链接过去、现实与未来的综合性学科,它的发展实际上是人类社会轨迹在人们观念形态和知识体系中的反映。初中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授基础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智力。历史的学习可扩大学生的视野,对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的原动力在于学,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地方点拨学生,指引方向;在学生思维出现偏差的时候,指出错误的地方并指导学生纠正,带领学生自主地从联系和互动中去构建知识体系。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做一简要论述。
1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导致大部分初中学生都不愿意参与到历史课的课堂活动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巧妙构思每一堂课的过程,用心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设计深受学生欢迎的活动等,以点燃学生的热情。比如,教师在课堂的开头讲述一个离奇的历史故事(如讲到三国历史的时候,可以讲讲“三顾茅庐”、“赤壁之战”、“关公刮骨疗伤”等精彩故事),以故事开头可以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除了讲故事,教师还可以说一段深刻的体验、出示一幅有趣的漫画、引用一首别致的诗句或者一则精彩报道等,从而有的放矢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设计多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2准确讲述
此方法有利于学生了解历史的过程和内容,适于向学生传授新知识,也适于复习巩固旧知识。可分为叙述、描述和概述三种具体方法。 运用叙述时史实要确凿。教师所述史实,应来自可靠的史料,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表象。叙述要具体、生动、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使学生如亲临其境,感受历史真实场面。 描述法能增强教学的形象性,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使之自然地领悟有关的历史结论。如讲《》这节课时,着力描述谭嗣同拒绝出走、慷慨就义的壮烈情景,把谭嗣同这位维新志士的光辉形象深深铭刻在学生心中,使学生受到强烈感染,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对于教材中较为次要但又必须讲到的部分用概述的方式,以便勾勒出历史的全貌和线索。
3加强思维训练
历史学习不应该是促成思想固化的过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辨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学生学习历史,像学习数学一样,也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是思考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是积累经验的机会。所以,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话、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促动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
4加大史料运用
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所以,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而不是分离。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所以,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
5运用语言与情感创设氛围
在历史课堂教学这个教学大 “舞台”上,历史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与学生(演员)共演一台戏。教师的功夫在于教师的教学艺术,为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创造一个轻松、活跃,意境生情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沐浴在情感艺术的享受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语言是最普遍、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可能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教学语言的随意性与教学语言的技巧性的作用必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重视语言的魅力,重视语言与其他教学手段的配合,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
篇5
一、构建“激趣”的教学过程
要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教学过程就要有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有知识要点的骨架,又有趣味例子作血肉,这就是一部活的历史,一节生动的历史课。
挖掘趣味性材料。
初中历史教材中穿插的有趣小故事还是挺多的,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例子作生动讲述。对于难度较大,但书中又没什么解释的知识点,教师应尽可能选择有趣味的或贴近生活的角度去讲解,举出一两个例子,让学生感到有趣和亲切,从而让学生轻松地学到知识。
处理好内容间的衔接。
内容间的衔接不仅指课内各知识要点的衔接,还包括这节课与前后课时内容的联系。处理好这些衔接点,既可使学生清楚历史的前后联系,又可刺激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追寻更多问题的答案。
巧设问题,引起争疑。
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且巧妙地提出,使学生愿意带着问题去积极思考,沉浸在思考的乐趣中。可就问题本身的趣味性或通过前后史实的比较,或者猜测事物未来发展提问。
二、以书为本,以图“激趣”
新编北师大版历史教科书,一改过去教材繁、难、旧、偏,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精心设计,增添了大量的历史图片和文字材料资源。通过这些资源可以让我们的学生更接近历史真实,得到认知、情感上的提升。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北师大历史课本中穿插了大量丰富的历史插图、示意图、地图。这些作为一种直观教具,符合了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他们更容易接受知识;也可以把较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我们若能充分挖掘,利用得当,它可以促进我们的历史情境的创设,帮助再现历史现象,使学生在视觉上产生一种直观性。激发学生认知的欲望和兴趣。例如,当我们讲到十九世界末,帝国主义的狂潮,通过让学生查看《时局图》,让学生产生一个直观的感性刺激,通过老师适当的引导,启发他们的思维和想像,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冲击。
三、媒体辅助,影像结合,情境“激趣”
历史是一门不可再现,也无法通过实验重复演示的科学。对于认知能力尚在发展中的初中生来说,这种抽象感不利于激发其学习兴趣。而多媒体的运用恰可以弥补这些不足。使教学更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多媒体教学在创设历史情境方面,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视觉的冲击。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的发展,为现代的历史课教学丰富了选择,曾经深墙高院里的珍贵历史文物,只需我们指尖轻轻一点,尽数就在我们课堂上得到展示。我在讲到英法联军抢掠“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时,通过互联网搜集了一些现存于世界各大博物馆的国宝级文物图片展示给学生,给了他们强烈的感观刺激和深刻的民族情感的体会,一改过去学生只是单纯的记忆——“万园之园被英法联军抢烧”。
当然,相较于静态的展示,多媒体最大的优势是在于能提供动态的影像。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动态影像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教师精心收集、制作,必然会创设出更佳的历史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我在讲到七年级下《故宫》一目时,根据教学的需要,通过对中央台摄制的大型纪录片《故宫》剪辑,形成十分钟的短片。通过影片的播放使学生在视觉和情感上迅速的就受到故宫这一宏伟建筑所震憾。在理性思维上,学生也通过我有意剪辑出来的场景,感受到封建的等级制度、皇权的至高和大一统的气派。如宫门上的九排九门钉、宫檐上的九兽和太和殿九五比例的建筑特点。正是通过这种动态影像的展示,使学生有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拉近历史的时空感,学习历史也就不再是那么枯燥的事情了。
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方法
材料解析题是一种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题型。它本身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将课本知识和课外知识相结合。因此,它具有“制作巧、容量大、灵活性和区分度强”的特点。在平时的考试和中考中材料解析题是常见的题型,所占的分值很大,但从大多数学生的得分情况来看总是不尽如人意。许多学生对材料解析题是无从下手,不知所措。那么,怎样才能作好这一题型,提高得分率呢? 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把握其解题方法与技巧。
1 先阅读材料解析题的设问,后带着问题读材料----弄清题意,找出材料关键信息
1.1 阅读顺序
在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实际过程中,绝大部分的学生可能会选择先读材料,再读问题,然后再带着问题重读材料……笔者认为,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如此做,是在浪费宝贵的时间。本人主张的阅读顺序是:先阅读材料解析题的设问,后带着问题读材料。这样做使得学生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具备了目的性。读材料是为了解好材料题所设的问题,如果没有阅读材料前的了解设问,阅读材料时就难免盲然,读完材料后就会感觉“读了材料仅仅是读了材料,此外一无所获”。盲然后再读设问,了解材料解析题的设问后要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又不得不重新阅读材料。时间是宝贵的,我们不要在无形当中浪费它,特别是在考试当中。
1.2 阅读目的
先读问题再读材料,是为了更好的读懂材料,更是为了更好地解答好题目设问。在有目的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我们进行的阅读要仔细,要根据设问理解材料。我们必须从提供的材料中尽可能地找出与“问题”相关的关键信息,即“处理材料”的过程。必须学会从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中寻找解答设问的切入点,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为我们下一步将材料关键信息与教材相联系打下基础。阅读材料一般是精读(切忌泛读,只了解材料的大概意思),注意材料中提供的每一个重要信息。如材料的出处、时间等往往给我们一些提示。在阅读过程中,特别要强调的是:必须找出与材料解析题设问相关的关键信息,用笔勾划出来。
1.3 三大类材料的预期阅读效果
作为入选历史材料解析题的材料,一般可分为三类:现代文材料、文言文材料、“译文”材料。这三大类材料,以现代文材料出现的概论最大,其它两类出现的几率并不太大。
(1)现代文材料。该类型材料的阅读一般文字障碍少,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重点是寻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与解答设问相关的切入点,划出与设问相关的关键信息,弄清材料的立场、思想、观点等。
(2)文言文材料。对文言文材料的阅读应结合所学的语文知识及自己储备的文言文知识,弄清材料意思,绝对不能像在语文课那样一字一句翻译,只要了解全文大意。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与解决设问相关的有效信息。
(3)“译文”材料。阅读此类型的材料,阅读者要注意自己在思维方式、表达方式等方面与材料制造者的差异,更要密切关注这些材料隐藏信息的手段:作者的立场、观点、意图的隐蔽性,文件、条约、回忆录文字的外交辞令化,文字表述的反向化等等。阅读者必须对材料进行细心观察、思考、辨别,提炼出与材料设问相关的关键信息。
2 根据关键信息,联系储备知识、落实到相关教材内容
材料解析题所给的材料,一般都是平时比较难得接触到的。但是学生在阅读材料找出与设问相关的关键信息后,总是能够捕捉到一些信息联系与学过的知识取得联系。不管材料解析题的材料如何陌生、设问如何新奇,都离不开用教材中的基础内容来解答,完全脱离教材而考查“能力”的材料解析题是没有的。阅读材料寻找与解答设问相关的关键信息时,必须根据关键信息断定解答好设问需要用到的知识,进而思考这些知识在教材中是怎样阐释的。最好能落实好这些知识在教材中的位置(哪些章、节、框的内容),缩小知识的范围,更好的迁移知识解好题。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要注意回顾它与教材哪段历史有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根据阅读中找到的关键信息落实待考知识点在教程中的位置,至少有两个作用:其一,理解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而判断材料论断的正确性;其二,用教材知识解释材料中与设问相关的关键信息,为答题提供帮助。
3 关键信息与教材知识点的融合,初步确定答题要点
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一般是属于“小切口----深分析”的题型,学生如果想到哪儿就答到哪儿,往往会造成层次不清,条理不明,丢三落四现象。所以学生在完成以上两步后,应该将关键信息与教材知识点进行巧妙的融合,初步确定设问所预求的答题要点。学生心中应该明白:该材料解析题有几个小问题,每个小问题包括几个要点,这些要点在教材中是怎样阐释的,每个要点又应该使用哪些关键语句等等。
4 答案表述:观点正确、标的明确、层次清楚、多角度分点表达
4.1 观点正确
正确表述观点要注意三个方面:首先,答案所表述观点与材料解析题的设问相一致(特别要注意设问当中的“否定词”);其次,答案所表述观点与材料解析题所提供的材料观点要一致(除非设问要求表述反向观点);最后,答案所表述观点不得违背教材知识点及有关的历史知识。总之,答题要尽可能用课本语言和观点,史实准确,经提炼概括,答案严谨慎密,言简意赅。需要强调的是,不能把课本内容整段照抄或任意发挥,空话连篇。
4.2 标的明确
答案表述一定要写出答题的提示语,表明所答问题的指向。每一小问的回答都必须写。例如:影响是……目的是……
4.3 层次清楚
组织答案,需要把设问进行分解,分化为不同的层次,将“大题”转化为“小题”,给出的答案应该是:每层的答案一个自然段,留给评价者一目了然的感觉。
4.4 多角度分点表达
篇7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互动性 主体地位 兴趣
诚然,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在我国各个教育阶段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更是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重视。然而,当前对于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很多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虽然采用了互动教学手段,并向学生提出了各种问题,从表面上来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非常多,历史课堂氛围也很热闹,但是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效率却没有得到有效提高。针对这一实际问题,为充分发挥互动教学模式的作用,我对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加强互动性的方法进行了探索,现分析如下。
一、灵活选取互动形式,深化互动内容
教师的备课质量,直接影响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形式又非常多样化,因此教师在备课阶段应当根据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对互动形式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合理的选择。同时,教师还应当重视师生互动过程中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对于初中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与感悟课文中的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设计相应的情境模拟,让学生在情境模拟中扮演课文中“南方黑奴”的角色,然后表述自己在看到《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发表之后的一些想法,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了关于“美国南北战争”等方面的知识。由此可见,教师在备课阶段的精心设计与安排,能够有效地加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互动目的
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是有效开展互动教学的基本前提。因此,教师必须明确自己在教学互动中扮演的角色:初中历史教师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而学生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合作者与参与者。同时,教师还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保持民主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活跃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氛围,为学生创造、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建议;处理好学生能力培养与知识讲解之间的关系,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重点,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互动中,了解与掌握初中历史教材内容中的重要知识点,正确认知初中教材中的一些问题,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此外,初中教师还应当了解与掌握学生具有的个性特点,实时关注学生在互动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并根据初中历史课堂的实际教学、互动状况,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趣味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掌握学生的特点,培养参与互动的兴趣
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年龄处于12-16岁之间,他们对于一些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因此,一些初中学生在历史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希望教师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实例对历史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进行教学,而不是单一地对教学内容进行灌输。而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有效地加强互动性,就必须把握初中生的这一特点,通过情境设计、举例说明等方式培养学生参与历史课堂互动活动的兴趣,激发学生在互动方面的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讲解“”这一内容的时候,可以把握学生对于祖国的情感,先对台湾省的历史进行简单的介绍,然后向学生提出关于台湾回归大陆的问题,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对于祖国统一的认知。在这样的互动中,学生的爱国情感被教师激发了出来,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不仅提高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还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性。
四、完善课堂教学中互动的过程
由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形式多样化,因此教师应当完善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互动过程,提升互动效率与质量。例如,在向学生提问时,教师需要重视问题的难易程度,关注每一个学生参与互动活动的积极性以及实际学习的状况,并保证提出的问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以此来促进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与知识的掌握。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小组探讨互动的活动中,不仅要合理指导学生,还要对学生互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调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自主地参与到互动教学活动中来,进一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
五、结语
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改变了以往教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再处于被动地位,而成为了积极自主的参与者,有效提高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作为历史教师,我们要加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性,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互动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自主地参与到课堂互动活动中来,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谢建洪.历史教学师生互动有效性提升的策略[J].文教资料,2013(01).
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226-01
20 世纪上半叶提出了"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这一概念,这在当时来说是具有代表性的教学理念。其核心理就思想是如何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效。经过多年的发展、完善,这一理念已被世界各地的教育专家认可。在我国,许多教师也在课堂中通过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笔者发现,要使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实质性地提高,正确衡量和优化"教师、学生、书本"三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之重要的。而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正是教育专家友西所认为的"使之构成协调、高效的课堂生态系统,在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引下,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发挥教科书的凭借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能,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笔者认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教学目标,并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因此,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是历史学科教师应该关注和关心的。本文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指出历史课堂有效性低的原因,并提出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1.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性低下原因
1.1 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历史一直被认为是"复课",与数理化英等科目相比,一直不被学生重视。他们一直存有"临阵抱佛脚"的意识,认为只要在历史上不落分就可,不必追求高分。由于这种思想的存在,他们在历史课上或者不注意听讲,或者做英语等"主课"试题,更有甚者选择逃课。学生的这种表现致使历史教师不能够在课堂上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亦无法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1.2 教师教学方式的公式化。一节课能否吸引学生,教师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历史老师往往照搬就有的教学模式,语言枯燥乏味,毫无新颖之处,致使学生感到历史课仅仅用来讲单纯讲历史事件、历史意义的,而无其他用处。除此之外,教师的知识程度同样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受限。如果一个历史老师能够在精通本专业的同时还能在哲学、美学上有所涉猎,这样不仅能够提升教学水平,还能提升个人的人格魅力。
2.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一个人能否获得成功,发现问题是前提的话,那解决问题就是过程了。对于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总结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解决方案。
2.1 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升学考试将初中历史纳入到开卷考试范围内,开卷考试的试题更加灵活多变,呈现出综合性、开放性和主观性的趋势。这意味着学生不仅要对客观的历史事件有所掌握,而且要从这些历史事件中理解其表现出的现实意义。教师要努力转变学生面对考试就"临时抱佛脚",认为到时只要翻书找答案的就能解决问题的态度,使学生能在一开始学习历史的时候就能够对历史产生浓厚兴趣。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不仅可以了
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历史人物在当时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中国和世界的光辉灿烂的文化,还能在历史是在曲折中前进和发展的,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生往往对新事物感到好奇,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来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历史教师可以在讲课时通过文字、图画、声音、动画等方式来展示教学内容。这与照本宣科、写板书、总结意义相比就更生动、灵活了。这是通过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一个好的老师还能通过个人魅力来达到此目的。
2.2 教师知识水平的提升和扩展。优秀的教师永远以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将提高自身修养和能力为追求的目标。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不仅要对本专业的知识做到精通,还要扩大学习的知识面,涉猎文学、社会学、哲学等文史方面的知识,甚至也要对其他文科外的知识有一定的斩获。这种博览群书的做法,一方面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还能使教师的个人人格魅力获得提高。教师的知识面扩展了,便能够在课堂上旁征博引,获得学生的尊重。这种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2.3 以启发教学为主。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通过启发教学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引导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教师引导学生要做到在引导、讨论中把握方向,在不超出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范围内展开。学生在以小组为单位的范围内讨论时,可能会偏离教学所制定的讨论主题,甚至会讨论课程之外的内容,这时候就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使讨论的内容回到应有的主题上。
2.4 合理整合资源。历史教师可以选择通过多媒体设备来授课,同传统课堂相交而言,这种授课方式能够传递更多的信息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对媒体来展示有关的历史画面,学生能够借其来深切感受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西方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水生火热的生活现状。通过有效整合资源,将重点、难点做到有序化解和突破,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向东 . 打造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策略分析 [J]. 中学教学参考 [J],2010.4.
[2] 周久明 . 打造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一点体会 [J]. 群文天地,2012.(4).
篇9
“万丈高楼从地起”,任何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基础的铺垫,历史学科的学习也是一样。初中阶段是学生较为系统地接触和学习中外历史的初始阶段,打好历史基础,对学生历史学科的学习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都具有重要意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信心,培养历史思维能力,进而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问题。在此,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对历史教学的感悟谈几点体会。
一、带着情感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教学,切忌照本宣科。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是如此的灿烂和厚重,既有汉唐盛世的辉煌也有近代百年的屈辱。教师在讲授不同历史阶段或者不同历史事件的时候,要有意识地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等身临其境的感觉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正视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逐步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政史不分家,引导学生用“结合”的方法学习历史。“今天的历史是昨天的政治,今天的政治是明天的历史”,要把历史和政治的这一关系给学生讲透,引导他们用政治学的知识分析历史,用历史学的知识检验政治,相互印证,相互促进。
在这一过程中,初学历史者可能感觉很难,但不必急于求成,只要有意识地用这种方法学习,随着历史知识和政治知识的不断积累,这种学习方法的效果就会逐步显现出来,而且历史知识和政治知识积累得越多效果越明显。
篇10
一、更新教学观念,着眼全面发展
历史教师要认真研究大纲、教材,把握教材特点,根据学生实际,按照教学规律组织教学,要坚决摒弃那种为中考加分而让学生死背硬记历史知识的现象。要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切实重视思想品德教育,注重能力培养,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与提高。
要正确处理好学为主体与教为主导的关系,充分发挥师生两个积极性。新教材内容丰富,每一课的份量较大,如果教师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往往就难以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十分重要。初中生掌握历史概念,发展学科能力,无异都是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获得的。但是,教师教学任务的落实,都是要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才能实现。没有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主动感知、思维以及消化的过程。单凭教师的灌输,是无法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在,传统的讲授法仍主导着历史课的讲台,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巧设有序的课堂结构,运用具有魅力的方法手段,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使历史教学在师生两个积极性的努力下,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二、把握教材特点,注意知识层次
新课标下的初中历史教材,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上好新教材就必须钻研它,熟悉它,把握其特点,分清知识层次,浅化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深入浅出地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首先,任课教师要把握新教材的特点。新教材的主要特点:其一,新教材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它遵循了历史学科体系,按照时间发展顺序,突破了编、章、节体例,以课为单位编写,体例新颖,有利于教学课时的完整性。同时,它考虑了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历史教学的目的要求,在纷繁浩瀚的史实中选出了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和具有思想教育的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使教材成为易教易学的课本。其二,新教材突出了能力培养的内容。它图文并茂,可读性强,为训练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供了方便。它用图示和表格等多种手法,展现了史实的纵横关系,训练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其三,新教材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富有弹性,有利于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教材大字部分为基本要求,是学生要掌握的内容。小字部分为非基本要求,既可选讲其中一些重要内容,又可让学生自学。总之,新教材的特点,既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又有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只有充分把握这些特点,才能上好新教材。
其次,任课教师要区分好新教材的知识层次。新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往往使教师难以招架。甚至每节课的任务都很难完成。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分清知识层次进行教学。所谓分清知识层次,就是根据课标的要求,注意知识深浅、难易的程度和繁简的处理,具体讲就是对丰富的教材内容,进行取舍与剪裁的问题。具体做法有三:一是严格按照课标要求,教好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即大字部分,要求掌握的图表、原始资料等;二是,灵活处理小字部分和一般资料,可要求自学,也可干脆甩掉;三是,大字部分也不宜平均使用力量,要突出重点,解释难点。重点内容,要详细说清论透,一般内容只勾勒出个轮廓,让学生自己去阅读理解,有的内容甚至寥寥数语,点到为止,留出时间让学生去阅读。
三、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长期以来,历史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讲授法。这种传统教法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全面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因此,要上好新教材,就必须走教学改革之路。
其一,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启发学生兴趣。备课不仅要对教材重新组合处理,更重要的是针对教材特点 和学生实际,准备教学方法,因为教学方法是否富有启发性,往往决定着教学的成败。备课时,如何精心导入,启发兴趣,创设何种情景、激发思维,如何设问、引导启发等,都要精心设计好。通过不同的设计方案,给学生形、声、色的直感,创设学生显露才华的机会,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激发起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