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审计方法范文

时间:2023-08-17 18:15: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最新的审计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最新的审计方法

篇1

【关键词】内部审计 比较 准则体系

为了适应内部审计的最新发展,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准则在规范内部审计行为、提升内部审计质量方面的作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对2003年以来的内部审计准则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修订。2013年8月23日,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以公告形式颁布了新修订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并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新准则的颁布,标志我国内部审计准则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并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

新准在总框架以及其内容上都进行了更新与改进,从而进一步缩小了我国内部审计准则与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即IIA的最新的准则的差距,表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准则正在逐步拉进与国际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与此同时,国际内部审计准则所表现的出的优点也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从而促进我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完善,使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理论与实践与国际惯例进一步接轨,本文将从准则框架、结构以及相关的主要内容上对中外内部审计准则进行一定的比较,以期找出两者差距,从而指出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准则可以发展及改进的地方。

一、框架之上的比较

(一)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体系

新准则内部审计准则体系由三部分组成: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以及职业道德规范。

基本准则是内部审计准则总纲领、内部审计从业者应遵守的基本规范,以及另外两部分的制定依据,在准则体系中拥有最高的法定约束力和权威性;以基本准则为依据制定基本准则,基本准则则是内部审计工作应遵守的规范,较为具体及具有操作上的指引意义,其权威性低于前者;职业道德规范是开展审计工作时内审人员所应具备的职业品德,也规定了内审工作的职业纪律以及在实施审计时内审人员应承担的职责。将职业道德规范纳入准则体系属于国际惯例,其具有法定的约束力,也处于准则体系的最高层次。

(二)IIA规定的内部审计准则体系框架

IIA职业实务框即PPF由强制性指南、实务咨询以及发展和实务支持组成。

所谓强制性指南,指在任何情况必须使用的准则,包含了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以及内部审计的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实务准则。PPF的第二个层次便是实务咨询,它属于一个建设性条款,对准则的运用以及解释提出详细建议,也包含诸如内部审计准则公告、咨询服务准则、风险管理细则、信息安全服务准则等的新信息;发展与实务支持即内部审计界最新实务,包含IIA的专题及研究报告、参考的书目、教育培训等推荐参考意见。

二、内部审计准则

(一)结构比较

新准则基本准则含六章三十三条。总则,说明本准则的目的及依据、内部审计定义及本准则适用范围;一般准则,要求组织应当设置与其目标、性质、规模、治理结构等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机构,并配备具有相应资格的内部审计人员。并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应有职业审慎性、胜任能力以及保密;作业准则,是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时遵循的基本要求,描述该怎样进行审计工作;第四章为报告准则,确定了审计报告出具要求,及怎样对审计结果出具审计报告;第五章为内部管理准则,共两条,阐明内部审计的报告对象,应有的组织结构以及管理模式;最后一章是附则,表明准则的、解释者及实施的日期。

IIA最新的内部审计职业实务准则即SPPIA,共五部分构成。第一是导言,提出了内部审计的定义、适用对象及目的,以及准则的三个部分,即属性标准,工作准则以及实施准则。属性标准明确内审机构和人员应具备的特点,工作准阐明内审工作性质以及工作业绩衡量标准,实施准则具体运用了以上的准则。可见前两者是对内部审计业务广泛地规定,实施准则却是对特定的审计项目的限定。同时,导言提出,准则的制定方式IIA内部审计准则委员会,并表彰了其在准则制定过程的努力。

属性准则位于第二部分,主要内部审计业务的实施具有的特征,有四个主要方面:实施审计业务的权责以及目的、专业胜任能力、独立性和客观性、及应有的职业关注以及审计工作质量保证和改进。工作准则处第三部分,提出审计工作的指南及质量衡量标准,分为7个部分:内部审计管理工作、工作性质、审计计划、执行审计业务、审计结果的交流、过程监督以及管理者对待风险的态度。执行准则为属性准则及工作准则的运用和操作提供指南,涉及到了审计确认与咨询的活动。最后部分为内部审计术语,对若干审计词汇进行说明以及定义。

新准则与SPPIA相比较,SPPIA更详细具体,是内部审计最新动态及发展趋势的反映,有着更为丰富的内容,也囊括了我国内部审计准则大多的规定。

(二)主要内容比较

1.内部审计定义。我国新准则的定义: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

IIA规定:一项独立、客观的确认与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加价值,改善组织经营。通过系统及规范的方法,评估、改进风险管理、控制、管理过程的有效性,帮助实现组织目标。

篇2

[关键词]审计风险;成因;对策探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607109

1审计风险的概念理解

审计的本质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等信息进行审核,对影响该单位信息使用者重要决定的各个项目进行评估,并通过报告等形式发表审计结果和建议。而审计风险是注册会计师等外部审计机构在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独立审计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报告的可能性。因此,审计风险的出现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近些年来,伴随我国市场经济及政策环境的更新,我国陆续出台了新会计准则以及新审计准则。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始终坚守自身的职业操守,提高处理复杂局面的独立审计能力,从而有效的规避审计风险是当前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2新审计准则体系的主要变化和影响

对我国来说,2007年1月实施的新审计准则是首次大规模的修订审计准则,对审计内容、结构以及准则执行细节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范围的修订,形成了新的审计体系。新审计体系与国际审计准则更加趋同,标志着我国审计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国会计审计职业界越来越致力于管理的准确度和质量。新审计准则体系既可以促进我国会计审计职业化发展,也能够促进企业的透明化管理水平,促进我国整体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新审计准则体系的主要变化和影响笔者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21提高了审计准则理解和执行的一致程度

2014年我国最新修订的新审计准则体系充分借鉴了国际审计与鉴证理事会最新颁布的相关制度与法规。新准则不仅仅针对其中十六项重要的审计准则项目有实质性地更新,同时也对新审计准则的全部项目进行一定程度的更新和改善。根据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内容可以看出,其提高了准则理解和执行的一致性,对我国审计监管工作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新审计准则对审计监督工作的规划和目标设立的更加科学。每一项准则都单独而明确地设立了目标章节,实现审计工作指导目的。另一方面,新审计准则对审计工作要求规定得更加细致和具体。每一项准则都单独而明确地设立了要求章节,所有注册会计师都需要一定的规定动作,这些动作都将由统一的方式来表达和归纳总结。与此同时,新审计准则重新设定了新结构,新准则是由五个分支组成的。并通过审计准则应用指南来指导审计的具体操作,通过详细说明材料来更有效地解决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使这项准则可以更加容易理解,更有可行。

22促进舞弊行为的甄别能力

新审核标准对注册会计师出现报告作弊的行为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注册会计师有义务根据审计标准的要求进行审计任务,获得财务报表在全方位没有产生较大错误的正确保障,不管此错误是因为作弊还是其他原因所致。新的审计标准通过积极的形式,拟定了注册会计师应及时指出作弊的情况,并详细地指明作弊同财务错误存在的关系。与此同时,新的审计标准还对注册会计师怎样履行做好个人的工作制定了更具体的规定,包含规定注册会计师主动地去辨别、评定以及面对作弊现象的情况,包含保证怀疑的态度、提高审计流程的不可预计性、有关部门根据作弊的现象采取的专题研讨、认清作弊生产的因素、认清管理部门高于内部管理上的危险。

23强化了审计人员与单位管理层的信息沟通

单位的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在规范和改善单位的治理结构中,二者的作用都非常重要,并且在对管理部门编排的财务报表采取监管的环节中具备相同的看法。所以,管理部门与注册会计师对各自根据不同角度了解的问题与资料实行具有有效的交流,积极采取监管与控制,提高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的针对性。尤其是保障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不被有关部门所打扰,积极强化了审计人员与单位管理层的信息沟通。

3新经济环境下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

新经济环境下有很多因素使得审计工作存在很多的风险,笔者将这种背景下可能导致审计风险的原因分析如下。

31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竞争非常激烈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市场经济也迅速发展。国内、国外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越来越多,特别是国际最大的四个会计师事务所也都逐渐在我国展开了主要事务。与此同时,我国也涌现出了很多国内会计师事务所,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虽然不如四大国际会计事务所的规模大,但是随着制度完善和经济发展,近年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由于这些事务所的出现,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竞争非常激烈。为了在市场上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接到更多的案子,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竞争非常激烈。导致一些会计师事务所的高级会计师目光短浅,为了谋取短期不当利益,与被审计单位不当勾结,掩盖被审计单位的会计造假案件。因此,导致了审计风险的形成。近些年受到我国资本市场广泛关注的“绿大地”以及“万福生科”等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案例,都是由企业的控制人勾结会计师事务所完成的。

32全球经济环境和政策的日益复杂化

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全球经济环境与我国经济发展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全球经济环境和政策日益复杂化,导致我国国内的审计也正在面临更加复杂的经济政策环境。为了适应复杂化的经济环境,2014年我国最新修订的新会计准则和新审计准则体系,对注册会计师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和规定,同时对其知识结构的更新和与时俱进的信息化要求也更高。这导致注册会计师在新经济环境背景下的审计工作正在面临非常大的挑战,也成了新经济环境下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之一。

33被审计企业与会计师事务所二者的信息沟通不畅通

2014年我国最新修订的新审计准则体系实施之后,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正在逐渐渗透到审计准则体系的构建中,对我国市场经济法制体制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虽然新制度已经获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由于被审计单位与会计师事务所二者的信息沟通不畅通,即信息不对称,使得被审计单位的管理者会有不配合的情况,可能修改财务报告,也可能隐藏一些信息不公布。这样注册会计师就很难准确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全部财务信息,给审计人员的判断和评判带来不良的影响,再加上市场经济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使得审计工作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4防范我国审计风险的对策建议

41提高我国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

第一,应加强中国注册会计师的道德品质修养,加大违法行为的惩戒力度。会计师事务所要建立一系列监管与审核注册会计师的道德品质机制,且提高对其任务的管理程度。第二,应提高会计师的专业能力水准,让其正确了解与使用全新的会计注册,进而减免导致客观性的审核风险出现。全新审核标准要加强提高对职业的推断,准则侧重于规定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过程中处理事项,而并不是细化注册会计师应该实施的主要流程。应当重视其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企业文化的建设,与时俱进,保持高度掌控力。房地产企业的会计、税务以及企业管理人员都需要及时树立起适应、学习新制度的意识,保持正确、好学的态度,积极的更新其知识结构,提升其实践应用实务的能力。也需要紧密配合、积极应对我国各项财务和税收政策。

42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风险导向审核是完全新颖的现代化审计途径,其主要是指以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分析作为导向来进行独立审计工作。该方法的特点主要是需要严谨的风险测评以及风险估算。借鉴国际上大型事务所和审计机构的现代信息化审计方式来预防审计风险,通过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能够大大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有效规避审计风险。面对怎样以有效率以及方法的形式完成审计工作,新审计准则要求要严格遵守审计要求的方式,从审计工作的组织、编制以及确立等流程,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工作给出指导和实施细则。

43改善我国审计工作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加强审计工作的外部环境分析,防范审计风险。一是加强会计事务所内部会计和审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主动按照会计职业道德要求来要求自己,减少主观的违规行为;二是不断提高会计、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并提高其综合素质。会计从业人员要尽量完全了解与掌握有关的会计审计实务,并对我国的有关准则和法规有准确的把握,以防止在客观方面出现会计数据失真的现象。与此同时,我国在外部环境方面,需要加强会计监督的法律法规建设,对会计数据造假举动应该更加严格地惩罚,并追究会计数据造假所有责任人的民事责任,这样能够减少会计数据造假违法的出现。

44强调现代战略风险导向型审计,科学规划和执行审计程序

现代风险导向审核是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更新,并结合体系论以及战略理论构建主要思路。现代风险导向审核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核中以被审计单位重大错报危险的认识、测评等为审计的主要流程,获取可能出现的主要错报因素,再依照风险测评标准给出合理的审计资源,能够目标明确,提高审计准确度和有效性。充分强调现代战略风险导向型审计,完全表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宗旨,明确了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注册会计师依照被审计单位的特殊性,为有针对性地科学规划和执行审计程序奠定了一定的前期基础。

5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我国的会计准则、审计准则也在不断地更新。在这种经济以及政策的新环境下,给我国的审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面对这种新形势,怎样去在复杂的环境中避免审计的风险,保证审计行业的职业操守,提高处理复杂局面的独立审计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笔者首先分析了新形势下我国审计风险的成因――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全球经济环境和政策的日益复杂化,同时各个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激烈竞争。以此为基础,提出了防范我国审计风险的对策建议,旨在根据我国审计风险的成因和存在的问题,找到对策,提高我国审计整体水平,有效防范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篇3

内部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具体实施可分为规划阶段,实施阶段,缺陷阶段评估和审计报告阶段。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两个文件系统介绍了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审计的制度安排,为会计师事务所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将内部控制审计与传统财务报告审计结合在一起,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过程中亟待决解决的问题。

二、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对比

1.审计对象。公司内部控制审计可以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和评估。对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内部控制可以提升财务报告的质量。因此,公司财务报告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都是为了提供更高质量的财务报告,两者相同的部分在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2.审计方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要求会计师事务所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开展审计工作。首先了解内部控制的总体风险,确定企业层面的控制,确定相关的识别和了解可能的误认来源,最后选择控制风险,了解风险,评估风险和应对风险的措施。因此,内部控制审计遵循传统财务报表审计的核心思想即风险导向审计方式,两种审计方式相同。

3.审计程序。在进行内部控制审计的过程中要对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财务报表进一步审计之前,必须进行控制测试,以便在确定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之前,根据有效性进行控制操作和有效性证据控制操作。内部控制审计访问控制程序和财务报表审计的有效性的设计和运行大致相同,包括查询,观察,检查和重新执行等。

三、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的必要性

第一可以提高审计效率。注册会计师可以对公司财务报表审计实施控制性测试,可以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并作为对公司进行内部控制审计的依据。

第二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如果两家会计师事务所相结合,可以合理分配??计资源,减少审计程序,以及单位审计费用。

第三在审计工作中,被审计单位要持续不断为审计机构提供审计证据,审计事项往往涉及企业文件管理部门,营销管理部门,合同管理部门,客户信息和审计人员。取证过程很复杂,如果两种审计相结合会减少重复工作。

四、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的作用

对于注册会计师,上市公司,和参与企业财务信息的各方来说,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整合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审计业务发展的过程中,内部审计是变化较为重大的部分。相对于传统的审计报表来说,整合审计模式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长期看来,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整合是完善资本市场管理,以及增强市场透明度的过程。

1.促进企业管理观念的变革,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内部控制审计的有效运行和审计的整合概念的提出给上市公司带来了经济技术大考验,也产生了巨大的积极效应,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意建设内部控制制度,促进中国企业管理往更先进的方向发展。在引入内部控制审计政策过程中,内部控制将影响企业的整体价值。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会为企业带来更高的效益,如内部控制涉及的一系列业务流程和审批制度,有助于管理层准确掌握企业情况,减少内部欺诈,防范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设计,可以使企业部门之间保持联系和相互遏制,使企业的日常业务有序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和整合审计已成为促进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最有力的推动者。

2.扩大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范围,促进会计师事务所实施情况的快速提升。未来审计的总体趋势将是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整合。内部控制审计扩大了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范围,为会计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根据统计显示,自2010年我国实施内部控制审计以来,需要提供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选择两家审计公司在同一家公司进行审计整合的公司占大多数,表明整合审计在实际运作中被更多的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接受。整合审计为注册会计师行业新兴审计模式以及会计师行业长期发展带来了新挑战和新机遇。但新模式的构建和形成需要一点时间的过度。整合审计模式的快速发展将会促使注册会计师向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成为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专业培训的驱动力。同时也在提高中国注册会计师人员素质,行业专业标准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3.降低审计的总成本。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是审计的两种不同形式,这两种审计之间存在着共同点,而这种共同点正是两种审计进行整合的基础。这种整合使审计结果和证据可以互相使用,从而起到减少总体审计成本的作用。这些审计证据大多是两种审计的共同需求,如果采用整合审计方式可以实现两次审计之间的资源共享。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需要首先对企业的整体情况进行大概了解,同时对企业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评估,这就需要在进行审计之前对相关资料文件进行收集,同时对公司员工进行询问了解情况。从会计师事务所的角度来看,会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有义务满足会计师事务所的要求,提供全部信息。如果不进行整合审计,分开进行两次审计,企业为配合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会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资源,选择整合审计可以节省中间重复的步骤,除了审计资源可以实现共享,也可以因为相互使用资源而减少沟通成本。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整合审计,将使沟通变得更加方便,这些内容都将促进整合审计进程,减少整体审计成本,减少资源浪费和节省时间从而使审计过程更有效率。

4.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如果企业在内部控制审计时,有重大错报却未在控制测试被发现,根据整合审计的实施程序,将能够避免这种风险,对内部控制审计进行调整,直到更准确的审计意见形成。整合审计可以利用内部控制审计的优势,提高内部控制评估的有效性,将更有利于财务报表风险评估的方法作为后续方案进行安排。整合审计中两项审计进行相互验证可以降低审计风险,从而使两项审计的互补性也有所提高。

五、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一体化建议

基于以前的分析,可以发现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之间存在许多相关性,如审计程序,方法,目标和实践,为整合审计提供了基础,企业对整合审计带来的提高审计效率,审计成本降低等有诸多期望,为实施整合审计提供了市场需求,也逐步成为积极倡导的未来审计模式。结合整合审计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以及未来整合审计发展将带来的积极影响,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制定整合审计准则。整合审计目前受到企业青睐,大多数公司也在审计时进行整合审计。但是目前的整合审计没有配套指导方针和具体规范,指导审计业务整合运作和实施内部控制审计指导方针,只提出了一些简单的要求,所以整合审计目前仅停留在简单的定义层面,而不是程序的具体实施。整合审计要想在实践中得到更好的应用,取得长期性的发展,进行审计计划,实施,程序等的整合就变得十分必要,包括为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提供具体的准则指引。

篇4

论文摘要: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对传统审计方式的突破和创新,是内部审计发展的最新动向。企业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能将内部审计自身的职能与企业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在阐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相关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企业内部审计开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必要性以及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 

 

一、什么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风险导向审计是在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的基础上产生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主要标志是:2003年10月,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对审计风险准则进行了修订,并执行新的风险导向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x检查风险”,我国在2006年2月对审计准则进行大幅度调整,将传统审计风险模型修改为新的审计风险模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以系统论和战略管理理论为指导,以降低信息风险为根本目的,以控制审计业务风险为中心,以降低审计风险为根本途径,以经营风险的分析评估为导向,采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审计思路的一种审计方法。 

二、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本质的认识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新的审计基本方法。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审计方法实质上仍然是制度基础审计方法的延伸,它从分析客户会计报表的固有风险和内部控制风险着手,根据内部控制测试的结果决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则是从企业的战略分析入手,通过“战略分析——环节分析——会计报表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决定实质性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并建立了企业会计报表风险与企业战略风险之间的逻辑联系,使这一方法更科学、更有效。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摒弃了传统审计简化主义的认知模式,代之以复杂系统的认知模式,并引入战略管理分析工具。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思考方法是系统理论所指导的复杂系统认知模式。审计要有效地把握会计报表的错报风险,就必须从企业的战略管理活动着手分析,对战略管理活动进行分析,必须将企业置于广泛的经济网络中进行系统分析。从方法论上讲,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比传统的制度基础审计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对企业了解得更透。 

(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运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审计思路。它运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手段,对会计报表错报风险做出合理的专业判断,要从企业的战略管理分析入手,通过经营风险导向和严密的逻辑推理,一步一步地推导和落实审计的范围和重点,确定相关的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通过实施审计程序及取证的结果,并结合重要性的判断,归纳和判断整个会计报表的风险并形成最终的审计意见。 

三、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理解 

内部审计下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第一种观点认为,把社会审计中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运用于内部审计就是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即内部审计人员立足于对审计风险的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为出发点,制定审计计划,实施审计行为的一种审计方法。第二种观点认为,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指内审人员在审计过程自始至终都关注企业风险(不是审计风险),依据风险选择项目,识别风险,测试管理者降低风险的方法,并以企业风险为中心做审计报告,协助企业管理风险。 

而从第二种观点的描述上看,所谓的“风险”不是单纯意义的“审计风险”,在更大意义上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种企业风险。由此可见,此时的内部审计已经成为结合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的一种有效工具,审计计划与公司最高层的风险战略连接在一起,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当前的风险分析确保其审计计划与经营计划相一致,将风险管理原则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内部审计重点不再是测试控制,而是确认风险及测试管理风险。用这种观点来界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会与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对审计风险的定义相背。 

笔者认为,在现有准则下,以第一种观点作为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比较恰当,而第二种观点与其说是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还不如说是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内部审计作用。 

四、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运用于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及其实施 

我们姑且不去定论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定义,但是在内部审计中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既是基于降低审计风险,又是为降低企业经营风险,进行风险管理的一种有效工具。 

(一)内部审计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必要性 

随着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向服务管理职能的转变,企业需要内部审计对整体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及治理程序提供有效的审计监督和建设性评价,以帮助企业控制风险,实现目标。因此,内部审计不应停留在传统审计模式上,而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关口前移,充分发挥预警性作用。综上所述,在企业内部审计中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内部审计中的运用 

1.准确确定审计的重点和范围。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从分析风险入手,准确确定审计的重点和范围,在审计准备阶段,就加大防范力度,即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了解和分析性测试的结果,充分关注被审单位的特殊风险,确定总体审计风险概率和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概率,将审计风险减少到最小程度,确保内部审计能够发现业务经营活动中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及存在的风险隐患,达到实现防范风险的目的。 

2.以《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为指导,执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程序,使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程序之间协调一致,产生协同增效的作用。一是在制定审计计划时,针对可能影响风险评估的基础,制定审计计划,确定审计项目。二是编制审计方案时,在评估风险优先次序的基础上安排审计工作。三是确定审计范围时,要考虑并反映整个企业的战略性计划目标,每年对审计范围进行一次评估,以反映最新战略和方针。四是在审计实施过程中,通过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查找其中的疏漏和薄弱环节。五是在编制审计报告时,应对风险管理状况进行评价,指出风险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提出加强管理的建议。六是以风险大小作为确定追踪审计范围的重要因素。 

3.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强调从宏观上对风险进行评估,但并不是说可以忽视微观层面的操作风险。因此,应继续实施内部控制测试,并分析重点,实施实质性测试。在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两阶段中,审计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关键,也是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的出发点与归宿。因此,应结合重大风险各因素的综合分析与判断,将审计资源向重点风险领域倾斜,以实现“全面审计、突出重点”,在提高审计效率与效果的同时,强化企业风险管理。 

4.实现审计手段电子化,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一要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内部控制风险的评估,确定标准内部控制的模型,并经常调整、完善,以提高内部控制风险的评估效率及其准确性。二要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性测试,提高分析的速度和准确性,扩展分析的范围。三要运用计算机进行统计抽样,避免人工抽样检查的不足,有效降低审计风险。四要构建完整的审计信息系统,推进风险导向审计与非现场审计有机结合,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三)内部审计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措施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为适应企业经营高风险的特点而产生的,同时也是为量化审计风险、减轻审计责任、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的一种审计方法。为加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内部审计中的运用,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建立内部控制评价的新模式。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内部审计更加关心的问题主要是:控制风险的目标是什么,控制要解决的问题,这种控制是否先进有效,控制风险有多大,是否影响管理当局的决策等。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新的审计环境要求审计人员应通过与企业管理层进行有效沟通的方式,采用新的评价模式,为企业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 

2.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效性。在审计技术方面,风险分析和计算机应用甚少,由此降低了审计工作效率。因此,内部审计在转变目标定位,树立管理理念的同时,更要重视审计工作的实效性,以确保审计建议的落实。 

3.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对企业而言,需要界定风险范围、理顺风险责任、建立风险模型和风险防范机制,这就是要靠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走出一条迎接风险、化解风险之路。因此要求内审人员都应懂得风险语言,加强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技能,提高内审人员对风险的敏感度,以风险为导向做好内部审计工作。 

五、结束语 

企业内部审计开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内部审计的必然发展趋势,既是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企业内部审计坚持开展对企业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的检查、评价和报告,促进企业改进管理、实现目标和增加价值,无疑是企业内部的一种最好资源。在实践中,尚无完整的模式可参照执行,即使有关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准则出台后,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因此,内部审计师在现阶段,应首先接受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在执行过程中,将风险评估贯穿审计的全过程,不断探索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方法,将审计风险降低到最低可接受水平。 

 

参考文献: 

[1]马文成,王有良.基于风险导向审计的内部审计创新研究[j].会计师,2009(06). 

[2]聂海斌.风险导向审计在应用中的问题及完善[j].当代经济,2009(16). 

[3]汪寿成.现代风险导向审计[m].大连出版社,2009. 

[4]汪文文.论新形势下的风险导向审计[j].经济研究导刊,2009(04). 

篇5

内部审计不同于外部审计,内部审计不仅要监督医院的经营活动,同时也要促进经营管理状况及经济效益的改善。随着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及医院经营的市场化,我国目前医院内部审计还存在工作对象狭窄、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及审计的内容与范围相对单一等问题。因此,医院内部审计工作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医院各项活动中,监督评价每一项经济活动且提出具有建设意义的意见与建议,有效发挥内部审计在医院经营管理活动中的作用与意义。

二、医院内部审计的作用

随着医院经营活动的市场化及医院之间竞争的日趋激烈化,内部审计工作对医院经营管理的作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医院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首先表现在制约与防护违法乱纪现象,披露经济活动中的舞弊行为,确保医院经营管理中信息资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及合法性,进而为构建高效的内控制度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其次鉴证与促进作用,实施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有利于完善经济责任,协调各经济利益关系。最后是建设性的作用,医院内部审计不仅可以评价医院管理制度的健全性,解决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而及时堵塞漏洞,同时还可以为医院发现新的经济增长点,整合优化现有的资源,最终提高医院的整体竞争力。[1]

三、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内部审计组织不健全。目前很多医院没有能力设置独立的审计部门及配备专门的审计人员,原则上医院内部审计机构要由医院重要的负责人来领导,然而目前内部审计机构通常情况下属于财务部门。此外,也有相对独立的财务会计人员来兼任内部审计工作,进而独立性、公正性及权威性将无法保障。没有一个健全的内部审计组织,不仅影响到医院自身的形象,同时也不利于提高审计质量,规避审计风险,更不能发挥审计所特有的作用。[2]

(2)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内审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不仅与上级领导机关不够重视外,还与内审人员自身意识淡薄有关,这些先天与后天因素交互作用,最终导致医院内审人员素质普遍较低,主要表现在其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必要的理论与实践培训,此外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内审人员不仅要具备审计、卫生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同时还要掌握必要的经济管理、医药、法律及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而事实是目前现有的审计人员严重缺乏这方面的多元化的知识与技能,最后导致目前审计工作在深度方面极为肤浅,广度方面极为狭窄,工作流于形式。

(3)审计的范围与内容较为单一。目前我国医院内部审计人员将主要的重点放在查证及监督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有效性上,而没有进一步深入分析审计项目的有效性及合理性。例如,在物资采购的审计上,内审人员只是查看采购的程序是不是符合规定,支付金额是不是一致,而几乎不涉及采购的价格及数量是否合理及使用后的经济社会效益如何等问题。此外,医院内部审计还很少深入到管理及经营领域,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医院内部审计应该转变方向,从纯粹的查错防弊向提高内部管理水平转变,向经营领域与管理方面转变,进而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

(4)内部审计的滞后性与落后的审计手段。目前很多医院内部审计由于种种原因,只是审查与评价已经控制或者已经发生的经济事项,而不能够很好地将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及事后审计有效地结合起来,更是无法将内审工作融入医院管理的整个过程。具体表现在医院内部审计没有及时参与到医院长期规划、药品和医用耗材的采购及医疗设备的添置等,即使有参与活动,大多数情况也是流于形式,不能够发挥审计本应该所具有的监督机制效应,从而导致资金的浪费。此外,很多医院的内部审计还停留在手工作业状态,计算机编程上普遍没有涵盖审计功能,这与医院的整体发展严重不适,滞后于医院的发展速度。

四、加强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内部审计工作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从多方面入手,统筹兼顾,多管齐下,确保我国内部审计能够适应医院经营管理的需要,适应医疗改革的趋势,进而满足人民的需要,为医院持续高效发展做出应用的贡献。

(1)健全内部审计组织,完善制度建设。我国目前内部审计缺乏一个健全的组织机构,制度漏洞百出。因此,需要完善制度建设,健全组织,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的一项根本性的原则就是要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因为内部审计机构与人员如果没有组织与行为上的相对独立性,将无法发挥其职能。所以只有建立一个完善的内部设计组织,完善内审制度,严格执行事先规定的程序与方法,才能确保独立性。此外,医院要依据实际条件制定审计工作程序、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及相关的工作考核标准,从组织与制度上确保内审工作的有效展开,从而有效防范审计风险。

(2)努力提高内审人员的业务素养,重视后续教育。组织与制度再严谨完善,也需要人来执行,所以要想发挥内部审计所本应有的事前、事中及事后监督控制职能,离不开高素质的内审人才队伍,首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强化内审人员的政治及业务素养,对其进行经济管理、统计信息技术以及法律心理学等方面的学习,进而提高其综合业务能力与专业知识技能,此外还需要重视他们的后续教育,因为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要想使内审人员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就需要内审人员及时了解最新的理论成果,习得最新的技能,内审人员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要和审计主管部门及其他的相关职能部门做好必要的沟通工作。最后内审人员还要有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由于内审工作在心的形势下,会面临着很多新问题与新情况,因为内审人员不拘一格的品质显得格外重要。

(3)拓展内部审计的范围,更新观念。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与深入,新的形势下,我国内部审计面临着一些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与新情况。因此,需要扩展内部审计的内涵与外延,更新内部审计的服务理念,要将事后监督审查为主转变为事前事中监督审查为主,审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及合法性为主,转变为设计经济效益,内部控制为主,把审计监督的作用融入医院管理活动中去。此外,要使内部审计参与到医院重大经济活动中去,参与到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及重要设备采购的活动中去,做好整个经济活动的监督与签证。[3]

篇6

一、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一)企业经营目标是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原因

随着国际贸易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企业生产经营不但受到本国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还受到国际金融和政治环境的影响。而外部环境带来的各种风险将导致企业生产经营的盈利能力、财务筹资能力以及偿债能力等出现不确定性,如何管理和控制风险变得更为重要。内部审计的风险导向审计就是通过管理和控制风险,帮助企业在应对风险及激烈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内部审计组织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下,通过风险分析、风险评估来确定审计计划和审计重点,并运用相关的审计方法进行企业风险管理,从而为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方针和计划提供参考,让企业能够顺利地在风险环境中发展壮大。

(二)内部审计自身发展的需要

传统审计模式下,内部审计的审计信息传递不畅、效率低下,审计结论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不强,而且传统审计模式程序繁杂、工作量大,审计工作没有侧重点,不分主次,也导致最终审计结果不能更全而体现审计目的,只能对账务处理与财务报表方而的相关信息提出审计意见。正是因为传统审计模式当中存在诸多缺陷,难以达到内部审计的目的,不能满足企业管理者的审计要求。当前,企业对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视,内部审计部门要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就要实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帮助企业而对各种风险,提高盈利能力服务水平。

二、我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现状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不健全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新形势下的审计新方式,在审计理论各方而都有新的发展,从而对法律法规方而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我国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方而制定的法律法规、准则等还不够完善。

1我国还没有一部法律法规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给予认可,确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审计中的重要地位,企业内部审计时,没有法律、法规规定要在相关环节进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2缺少相关操作标准和规范。因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法律法规方而缺少支持,导致在相关理论发展方而没有形成统一的操作标准和准则规范,导致在审计计划、测试、流程等环节没有细化标准。

(二)内部审计部门缺少独立性和权威性

我国企业现今普遍采用内部审计部门与企业内部各业务部门平行的机构设置,内部审计部门缺少独立性和权威性,有的甚至需要向财务负责人报告工作。在这种组织形式下,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开展缺少最高管理机构的权力保证,导致机构的审计结论权威性受到了影响,在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被企业各级管理层牵制和干扰,导致内部审计人员无法全而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及管理架构中存在的问题和其所而临的各种风险。

1由于内部审计部门不能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与各部门几乎处于同等地位,内部审计部门不能站在管理者的高度,从全局出发去选择审计方向和实施审计工作;内部审计部门不隶属于最高管理层,其他各管理层或多或少会影响和干涉其工作,导致内部审计人员不能全而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的缺陷和其所而临的各种风险。

2由于很多企业没有设置独立的内审机构,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设置在一起,审计人员与其他员工之间有着各种联系和利益关系。审计人员的工资和待遇都掌握在其他相关部门手中,使审计部门整体独立性、权威性欠缺,审计人员主观上易受到影响,审计监督的作用就不能得到全而发挥。

(三)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

随着企业所而临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风险越来越大,审计人员要运用各种方法进行风险识别与控制活动,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不但要掌握先进的审计方法,会运用计算机审计技术,还要熟悉本企业实现生产经营领域的知识。目前我国的内部审计人员多数是财会专业或审计专业毕业,知识结构单一。这样的内审人员对企业经营管理、业务技术等方而不够了解,从而不能对企业进行全而的风险基础审计。

三、完善我国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措施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现阶段,加快建立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促进内部审计充分发挥其风险管理的作用。企业要建立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内部审计机构,要在最高管理机构下设审计机构,直接进行审计工作。

(二)健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规章制度

在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方而,应把风险导向审计放到重要地位,并在法规中明确审计计划、流程、方法等相关理论和操作标准,企业自身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建立起适合本企业的控制风险的内部审计制度,在企业内部准则和规范的建立上,应与国际准则接轨,让风险导向审计更有助于企业生产经营目标,提高盈利能力。

(三)创新内部审计理念,拓展审计职能和范围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应创新内部审计理念,以制度导向内部审计,创建内部审计新模式,提高审计预警的时效性,拓展内部审计发展空间,保持与各职能部门良好的协作关系,让其他部门认识到审计工作和公司经营互相促进的作用,正确对待内部审计工作。

要全面拓展内部审计的职能和范围,以提高公司价值为目标,在传统内部审计职能的基础上,把财务审计和管理审计并重,为管理者提供更多风险预防保证和咨询服务。实现涵盖企业经营管理各个方而和环节的全而审计,内部审计所关注的重点同时也应扩大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风险上。

篇7

关键词:审计;培养;人才

我在大学学的是会计专业,毕业后一直在会计事务所从事审计工作,因而对审计工作的人才培养感触颇深。从审计对象看,既有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还有对大型企业集团年度经营状况的审计:从审计企业类型看,既有工业交通企业,流通企业,还有金融企业和新闻单位。多年的审计工作实践,使我感到审计工作是门综合性、应用性、政策性很强的科学。要搞好审计工作,必须加强对审计人才的培养。要从学校做起和在工作实践中刻苦的不断努力,培养既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又要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人才;培养既精通国内业务知识,又要具有通晓国际业务的审计人才;培养既精通业务的行家里手,又要懂的政策、讲究方法的人才。总之,只有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我,才能成长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审计专业人才。

一、应培养高素质的审计人才

培养高素质审计人才,应包括审计人员所应具备的两项基本素质:一个是专业知识素质,另一个是思想道德素质,即通常所说的“德才兼备”。在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针对进入会计职业界的新人就提出了三项核心素质能力要求:一是专业,即建立决策模型,评价风险,撰写报告、研究等方面的能力。二是人格,即适合会计职业的个人特质,解决问题和作出决策的能力,与人合作、沟通的能力,领导和项目管理的能力等。三是广阔的商业视角,即战略思维、市场导向、资源管理、法律观念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要求在我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中也同样适用。因而,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对各种能力素质的培养,其中具体包括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指分析综合能力、归纳推理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自学并不断优化知识结构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科研能力等。

以上诸种能力的培养,在现实生活中十分缺乏,涉及有关能力培养的教科书也寥寥无几,往往从学校毕业后很难适应审计工作的需要。实践证明,一个审计人士的成功或者说一个台格的审计工作者,专业技术能力只占全部积极影响因素的很小一部分,更多的则要靠上述诸种能力的综合运用。这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引起了相当的重视,并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而我们大学教育缺乏接受这类培养的机会,导致学生毕业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要去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在学校里学的知识大部分用不上,而要用的知识学校里没学到,需要在工作实践中去积累提高。如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需要与有关部门的行政领导和管理人员打交道,需要检查和评价他们的工作,并将审计发现的问题和改进建议报告给他们及其上级有关部门。正是由于审计人员会发现被审计单位和人工作中的错误、无效或效率不高的情况,所以也就会存在着潜在的各种矛盾,人际冲突,也就必然需要熟练的协调能力,适应的表达和应变的能力。因此,在学校除了学习基本审计理论和方法外,还有必要结合审计实践中的案例,组织行为学中有关人际冲突、人际沟通的方法理论来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在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才能胜任审计工作。

二、应培养国际化审计人才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大势所趋。外界环境已经和正在发生变化,我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当今世界知识经济风起云涌,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在改变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知识经济环境下的会计市场也必定是开放的市场,经济贸易的全球一体化必然要求审计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要求培养通晓各种国际会计、审计、国际经贸,金融知识和其他相关国际知识的高层次人才。为此,我们的教育和学习应瞄准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积极培养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级审计人才,这才是具有前瞻性的举措。

目前,一些国家为若干专业设有国际通行的专业资格,为各自的领域设定准入标准。这种专业资格代表了各个专业的国际水平,审计职业也不例外。我们的教育要直接瞄准国际标准,全中国的国情和行业特点,既要采用国际流行的专业教材,掌握最新的教学内容,又要借鉴国际流行的教育模式:既要改进专业设置,革新教材内容,也要进行国际学术交流,这样就能使审计人员及时掌握世界上最新的理论和方法。只有这样,我国的审计人才才能在国际会计市场上有立足之地。

三、应培养具有高科技电算化审计人才

电子计算机的使用是科技现代化主要特征,审计工作也不能例外。要培养国际化审计人才。一方面要通过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教学模式的科学化和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培养高素质、国际化审计人才;另一方面,要在工作实践中,自觉学习会计电算化知识,熟练掌握和使用现代科学技术。

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民经济、电子政务和社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速度进一步加快,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发展。这种变化既是对审计工作的挑战,也是对审计人才培养的挑战。这种挑战源于包括财务在内的各种管理活动的信息化环境日益完善,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日益普及,信息化建设的水平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信息的记录介质、存取方式、处理方式正在实现电子化,从而导致了各种业务和财务数据的迅速电子化。在这种条件下,传统的审计方式、方法和手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甚至开始被废弃,全新的审计方式、方法和手段必将取而代之。我们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应用科学化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掌握科学技术的高素质审计人才。新晨

四、应培养多学科复合型审计人才

篇8

一、发展与实务帮助不再纳入框架体系

新版IPPF的范围缩减到只包括由IIA技术委员会按照适当程序制定的权威标准,该权威标准由强制性指南和强力推荐指南两部分组成。强制性指南包括:“内部审计定义”、《职业道德规范》和《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简称《标准》),其制定遵循既定的尽职审查程序,还包括公布征求意见稿,广泛听取各界的意见。遵循强制性指南的原则对于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是必须且重要的。强力推荐指南是IIA通过正式批准程序认可的,阐述有效执行“内部审计定义”、《职业道德规范》和《标准》的实务。这类指南不具有强制性,而是为满足强制性指南的要求提供一系列适用的解决方案,同时,这些解决方案并非旨在为特定情况给出明确的答案,由胜任的内部审计师凭借其专业判断加以运用。强力推荐指南包括:立场公告、实务公告和实务指南。具体如表1与表2所示。

二、缩减实务公告的内容和范围

实务公告主要帮助内部审计师运用“内部审计定义”、《职业道德规范》和《标准》,同时推动良好的实践,它涉及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方式、方法和需要考虑的因素,但不包括详细的过程和程序。原框架中涉及工具或技术方法的内容已经移至实务指南部分。IPPF实务公告包含的内部审计实务与跨国、国内或特定行业的事项、特定业务类型以及法律、法规事宜相关。

三、新增释义、实务指南和立场公告

除了对应用“词汇表”对《标准》所用术语的特定含义进行解释外。新版IPPF还增加了“释义”(Interpretation),对《标准》中的术语和短语作出进一步的阐释,置于需要加以解释的相关《标准》条款之下。为了正确理解和运用《标准》,需要同时考虑相关阐释和释义,实务指南侧重于在工具和技术的具体运用方面提供指引,包括具体的内部审计过程和程序。例如,工具、技术、程序以及分步骤的方法和形成书面文件的范例。立场公告(IIA Position Paper)表明HA对于内部审计在特定事项中的角色及职责所持的立场或观点,其有助于对内部审计感兴趣的社会各界了解重大的治理、风险或控制事项,以及内部审计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目前IIA已经颁布的两个立场公告是:“内部审计在审计活动资源管理中的作用”(The Role of Internal Auditing in Resourcing the Internal Activity)和“内部审计在全面风险管理中的作用”(The Role ofInternal Au-didng in Enterprice-Wide Risk Management)。

四、调整《标准》部分条款的名称、内容和编号

为了适应全球内部审计实务的发展变化,结合最新的内部审计方法和最佳实践,I[A在新版IPPF中调整了部分属性标准、工作标准、实务公告的名称、内容和编号。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有些条款取消了,但相应的内容则体现在其他新增的条款中,例如,PPF“实务公告2100-2:信息安全”的有关内容,在新增的IPPF“实务公告2130.A1-1: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中有更明晰的表述。具体如表3、表4、表5、表6所示。

五、改进审计程序

篇9

关键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审计风险;挑战;对策

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普遍使用制度导向审计或账项导向审计的模式,但是面对充满高度风险的社会环境,这两种审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一种新的审计模式——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理论界与实务界的检验中逐渐发展起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代表了现代审计方法发展的最新方向,在国际审计领域已引起广泛关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有了必要性和可能性。作为审计业界和审计人员,努力掌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技术,并熟练应用,服务于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已经成为必须。

风险导向审计也称为风险基础审计,是指以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评审影响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各因素,并根据量化风险水平确定实施审计的范围和重点,进而进行实质性审查的一种审计方法。风险导向审计比传统的制度基础审计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伸展性,可以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实施更为灵活的程序,因此对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专业判断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面临的挑战

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推广应用是为了适应当前审计环境的诸多变化及审计事业迅速发展的需要所做出的调整,然而风险导向审计在实际应用中却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对审计执业人员专业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的挑战

1.对审计执业人员专业素质的挑战

传统的审计方法采用的是标准化的审计程序,对被审计单位都使用相同的审计程序,即便审计人员不懂管理知识、行业知识也可以进行审计。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后,审计人员必须首先执行风险评估程序,再针对风险不同的客户以及同一客户不同的风险领域设计个性化的审计程序,这就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他们不但要掌握管理、财务、营销和会计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较高的风险分析能力、专业判断能力和丰富的执业经验。尽管我国在不断培养审计人才,加强对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但我国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还远远不能满足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需要。

2.对审计执业人员专业判断能力的挑战

审计职业判断是审计人员的主观认识,是现代审计的灵魂,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无处不在,一旦判断失当,就可能引起审计失败。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对审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要求与以前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系统观和战略观为指导思想,从被审计单位的战略活动着手,分析财务报表的可靠性,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将专业知识的重心转移至战略知识和行业知识。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实际上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职业判断的过程,如了解内部控制的深度如何、重大错报风险的高低、特别风险的识别等,如果判断不当,就会导致后续审计程序的审计无效率或审计无效果。另外,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针对风险不同的客户以及同一客户不同的风险领域设计个性化的审计程序,而且知识经济时代,新经济事务不断涌现,如网络交易、衍生金融工具等,新的风险领域逐渐增加,这势必要求审计人员对导致财务报表产生的重大错报风险加以判断和评估,并据此确定相应的审计程序。

3.对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采用的具体程序和方法的挑战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对于信息的再加工程度不够,分析性复核主要适用在报表分析上,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分析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为核心,分析性复核程序在审计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下,分析性复核程序表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并且结合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将大量客观数据通过计算机分析软件快速、准确地得出需要的结论。在国外,分析性复核程序既包括单个被审计账户的时间序列预测法,又包括多个账户之间勾稽关系的预测模型,同时还有专门的分析方法和技术系统软件。在我国,审计理论界对分析程序的研究重视程度不够。审计实务界一般是利用报表审前数与以前年度审定数作简单的比较,计算几个综合性的财务比率指标,而且主要集中在对财务数据关系的简单比较和分析上,基本没有采用需要统计学基础的分析方法,同时也基本没有对企业进行内、外部环境风险分析和企业战略分析的习惯,更谈不上采用SWOT,PEST等先进的战略环境分析方法。

(二)对审计组织审计成本的挑战

1.推行风险导向审计后,审计组织的人力资源成本提高

国外会计师事务所的实践经验证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需要增加人力资本方面的投入,如招聘高素质人才;需要更多有经验的合伙人及高级审计人员的参与和引进;需要给现有员工培训新审计模式的相关知识;审计范围的扩大要求审计人员数量的增加等。因此,人员成本会比较高。此外,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将比以往更多的利用专家的工作。

2.推行风险导向审计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程序的执行成本提高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把审计风险的概念贯穿于审计程序的各个具体步骤中,一旦在审计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就要对存在问题的领域进行重新评估。如果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或内部控制不健全,必然会大大增加审计成本。而且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后,在风险评估程序和控制测试程序中,审计人员关注的范围扩大,程度加深,必然导致工作时间和审计成本的增加。

篇10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金融审计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3-0181-02

近年来,存贷利差不断缩小、不良资产压力增大,使得商业银行获利难度不断攀升。加之,外资银行不断扩大业务范围,并以其拥有的丰富的经验、灵活的机制以及前沿的经营理念,对国内商业银行构成了严峻的挑战,迫使商业银行在传统业务之外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于是,我国各商业银行纷纷开展了金融产品创新,种类繁多的金融创新产品席卷了整个中国金融市场。金融产品创新既保证了金融产品的多样化和服务的特色性,又使得客户从中得到了方便和利益,但同时也会带来金融风险。我们应加强金融产品创新业务审计,防范金融风险,保证金融市场健康、高效、稳定发展。

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银行内部审计对自身金融产品创新业务质量难以保证

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是一个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咨询机构,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产品种类的日益丰富,商业银行与信托、保险、基金、证券等机构的交叉合作日益频繁,给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和方式带来了新的改变。金融产品创新扩大了内部审计的范围,增加了内部审计的复杂性,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无疑增加了银行内部审计人员对金融产品创新业务审计的难度,在一定时间里,随着金融创新产品审计工作难度和强度的不断上升,势必会降低内审人员对金融产品创新业务的审计质量,无法发现其存在的潜在金融风险,很可能对商业银行造成损失。

(二)我国有关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审计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传统审计工作依赖《审计法》中对传统业务的指导,然而,《审计法》上的条款已经滞后于金融产品创新业务,因而审计人员不能依靠现有法律法规对金融产品创新进行有效地审计。其他法律法规同样不能适应我国金融环境变化,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如《商业银行法》中对银行业务范围的约束多集中在传统存贷业务范围内,不利于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更不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

(三)审计人员水平不足,审计方法、技术落后

金融创新产品逐渐多元化、业务复杂化、数据信息化,势必对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审计方法和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审计工作的从业人员素质远远达不到适应金融产品创新审计的要求,从事创新型、技术型、复合型业务的人才还较缺乏,审计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能还需大大的提高。以往我们对金融产品进行审计时,往往采用账簿式审计方法,分析该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中资产、负债和损益的异常变动来查找问题。但金融产品创新涉及很多如信托投资、保险、证券等表外业务,表外业务风险大、透明性差,风险一旦爆发,会给商业银行造成巨大损失,现有的审计方法已无法完全发挥审计的经济鉴证职能。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软件开发及网络平台的建立为金融产品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但也加大了审计人员对金融产品创新审计的技术难度,传统的审计软件已无法应对金融创新产品的信息化。

二、对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审计出现的问题原因分析

(一)金融产品创新扩大了银行内部审计的范围,增加了银行内部审计的复杂性和难度

随着金融产品创新业务的爆发式发展,各种新产品层出不穷,融资产品、理财产品、证券化产品等新型产品不断涌现,这些都无形中扩大了银行内部审计业务的范围和内容。而且,新产品往往涉及证券、保险、基金等众多领域知识,内审人员对其评价监督过程更加复杂。金融创新产品的出现易引起业务部门之间的整合和部门间的交叉协作,新旧管理往往衔接不上,多部门的交叉合作也容易形成管理盲区,如何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预防可能出现的金融产品创新业务风险隐患,这些都会增加内部审计的难度,进而可能会降低内审部门对金融产品创新业务的审计质量。

(二)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与我国金融产品创新起步晚有关

短短的几十年,我国金融产品创新经历了从无到有的一个发展过程,我国市场经济仍处于发展阶段,而金融产品创新也处于摸索期。法律制度的完善程度与金融产品创新的发展程度密不可分,金融产品创新需要一个健全的市场环境的培育,包括市场需求大,市场信用度高,投资者投资意识和相关知识技术强等等,而我国如今的市场环境很难满足金融产品创新的发展要求,相应的对金融产品创新的审计监管要求也不高,造成了完善金融产品创新审计的法律制度的步伐缓慢。如今,这些法律制度仍不健全。

(三)审计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和自身素质参差不齐

金融审计人员必须具备金融学、统计学、审计、信息技术、法律等多学科知识,对审计人员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提出较高要求。然而,现在职的审计人员年龄跨度大,受教育程度有很大差别,老审计员的审计技能过硬但接受新学科新知识的能力低,新入职的从业人员虽然对各学科知识都有涉猎,但对知识深度掌握的不够,在对花样繁多,业务程度复杂多变的金融创新产品进行审计时,审计人员仍显露出水平不足。

三、解决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审计问题的若干建议

(一)内部审计要树立创新意识,保持灵活性

内部审计不仅要在技术和方法上创新,内审人员的思维更要跟上产品创新的步伐,在对每一个创新产品进行审计时,内审人员要向产品部门了解该产品的目标、流程、风险控制措施,加强与设计部等其他部门的沟通,共同对风险进行识别和确认,提出控制创新产品风险的有效措施,保证金融创新产品的顺利发行。内部审计还应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在制定内审计划时留出时间来选择性地开展审计,特别是对新产品、新业务的审计;在审计过程中,针对不同的金融创新产品,适时调整审计重点,把握实质性风险。

(二)加快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审计方面法律制度建设

在我国现行金融法制框架中,对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审计涉及到《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公司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信托法》、以及《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多部法律法规加以完善,去除不适应现代金融审计的陈旧的法律条文,不断把新产品审计业务纳入法律法规中去,如将中资商业银行的海外业务纳入到审计范畴。只有这样,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审计才能按照法律的程序进行处理和以法律的手段加以审计,保证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合规性和合法性。

(三)培养优秀的金融审计从业人员,创新和完善审计技术和方法

在技能方面,加大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同时,邀请金融业骨干、跨学科专家、大学讲师对金审人员进行专业授课,优化审计人员的知识并运用网络资源,收集外部信息来补充学习。在审计思维方面,审计人员要突破传统审计业务框架,以“创新、发展、开放”的态度审视新产品的发展过程,强化宏观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保持前瞻性、系统性、敏锐性等职业思维,并根据金融形势不断调整审计思路,更好的发挥审计预警作用。在新审计方法、技术开发与运用的过程中,鉴于我国金融创新产品是新型事物,无现成经验可以参考,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地区以及国际权威金融审计组织的审计方法和技术,提高我创新速度,优化审计技术方法。而且,我国在金融审计技术方法研发运用中已取得了一些成果。2015年,审计署已统一组织全国金审工程三期项目建设。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审计工作的发展,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多源数据综合分析技术、云审计技术等多种新型技术手段已越来越多地用于金融审计中。

此外,审计人员还可以通过以下做法提高金融产品创新审计的质量。

1.加强与被审计商业银行的沟通协作,消除信息不对称对审计工作的影响。审计人员在对金融创新产品进行审计时,可以对商业银行各岗位员工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广泛收集产品信息,或以专题谈话的形式听取各部门员工的观点意见。这样做有利于审计人员了解创新产品的种类和业务量,以及产品的研发设计、试点推广、业务流程、风险环节及内控制度情况,推进审计工作的开展。同时,审计人员要与商业银行管理层保持密切沟通,事前告知其审计程序及创新产品质量控制要求,获得对方的理解和支持,之后通过定期开展审计人员与商业银行管理层的两方会谈,交换信息、交流意见,保证审计过程顺利进行,确保创新产品的审计质量。审计人员还要加强与商业银行监管部门(一行三会)之间的信息沟通,关注审计部门提出的防范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的措施是否及时得到银行监管部门的执行,实现审计部门与商业银行监管部门的完全对接,形成审计合力,提高金融产品创新审计质量。

2.合理把握审计重点,确保审计质量。不同的创新型产品有着不同的发展和管理要求,如何分配有限的审计资源,因地制宜地确定创新产品审计重点,在整个审计工作实施过程中起着事半功倍的决定性作用,面面俱到既不现实也不可行。审计人员可以依据金融创新产品的收益大小、风险大小和销售情况等对产品进行分类,对于不同类别的金融创新产品采取不同的审计措施。如对收益大、风险高的产品加强审计力度,增加审计次数,对收益小、风险低的产品可适当减少审计检查频次,合理分配审计资源,既保证各金融创新产品都能得到有效审计,又保证了各产品的审计质量。

结语

金融产品创新正处在不断发展中,其具有的高杠杆性、高风险性、高复杂度为审计工作带来了困难与挑战。审计人员要转变审计理念,创新审计技术方法,认真负责地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审计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要对以往的审计实践进行适时总结,要关注国外最新审计动态,以开放的心态吸收其先进的思想方法,真正实现以审计工作促进金融产品创新并减少甚至杜绝金融产品创新对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谭力,赵圣伟.金融综合经营风险防控与审计监督[J].审计研究,2012,(1).

[2] 唐聪.浅谈金融创新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影响[J].时代金融,2014,(12).

[3] 于海慧,叶明.金融危机后金融创新审计研究[J].财会通讯,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