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常见意象范文

时间:2023-08-17 18:15: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常见意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语文常见意象

篇1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阅读;教学评价;细则指标

诗歌是一种抒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感。诗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素养,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加强,代表了语文教学文学性特征加强的趋势。

本阅读评价与教学评价细则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要求,重点为“评价建议”中“必修课程的评价”部分和“选修课程(诗歌)的评价”部分、“课程目标”中“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部分以及“实施建议”中“必修课程的教学”和“选修课程的教学”部分的内容,同时参照有关课程评价的一些做法而制订。

一、高中语文诗歌阅读的总体目标、分项目标及等次标准

(一)总体目标

学习鉴赏中外诗歌,重视对诗歌的整体把握,能感受形象,品位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二)分项目标

1、认识和掌握诗歌的基础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诗歌

水平A:了解诗歌发展的过程,了解常见体裁诗歌的基本特征,把握近体诗的形式特点,能有节奏有感情地吟读诗歌。能够熟练地背诵、默写所学教材要求背诵的诗歌。

水平B:了解诗歌发展的过程,对诗歌的体裁知识有所了解,把握近体诗的形式特点,能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够背诵、默写所学教材要求背诵的诗歌。

水平C:基本上了解诗歌发展的过程,对诗歌的体裁知识有所了解,了解近体诗的结构特点,基本上能有节奏地朗读诗歌。能够背诵、默写所学教材要求背诵的大部分诗歌。

2、结合时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整体体会诗歌

水平A:能够通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体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能够准确地概括诗歌的主旨。

水平B:能够通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能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能比较准确地概括诗歌的主旨。

水平C:能够通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基本上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能基本上认识到诗歌的主旨。

3、把握诗歌中的形象,通过品味意象体味诗歌内蕴

水平A:能够准确地把握诗歌形象,说明其表达的意义,理解和感受其基本内涵,理解诗歌意象的情感或哲理内涵,鉴赏诗歌意象之美。

水平B:比较准确地把握诗歌形象,概括其表达的意义,基本理解诗歌的意象内涵。

水平C:基本上能够理解诗歌的形象及其表达的意义,对诗歌的意象有所理解。

4、通过想象和联想再现诗歌描绘的画面,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水平A:通过合理想象和联想,再现诗歌描绘的画面,结合自己的阅历,能表达出诗歌的意境。

水平B:通过合理想象和联想,再现诗歌描绘的画面,结合自己的阅历,能较恰当地表达出诗歌的意境。

水平C:通过合理想象和联想,能够大体再现诗歌描绘的画面,结合自己的阅历,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5、品味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或句子

水平A:抓住关键词句,准确说明其表达作用,概括其意义内涵,并能通过它赏析诗歌,深刻体会诗歌意蕴。

水平B:准确地找出诗歌中具有表现力的词句,并能概括其表达作用,能借助关键词句,感受诗歌意蕴。

水平C:能够比较准确地找出诗歌中具有表现力的词句,并能简单地说出其表达作用。

6、掌握常见的诗歌表达技巧,并用以赏析诗歌

水平A:掌握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理解其表达作用,并能熟练地运用到诗歌鉴赏中或简单的创作中。

水平B:掌握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及其表达作用,并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到诗歌鉴赏中。

水平C:了解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了解其表达作用,并能初步地运用到诗歌鉴赏中。

二、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目标的评价指标

(一)诗歌教学的三维目标评价指标

1、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作品的互动过程中提高学生朗诵、理解、欣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丰富内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诗歌教学的重难点评价指标

1、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诗歌,并能背诵一定数量的诗歌。

(2)指导学生准确辨别不同类别的诗歌题材,引导学生理解常见的诗歌的主旨并能够准确地概括诗歌的主旨。

(3)指导学生准确把握诗歌形象,说明其表达的意义,理解和感受其基本内涵。

(4)启发和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语言含蓄、抒情强烈、韵律和谐等基本特征。训练语感,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

(5)掌握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艺术技巧等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诗歌解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能够从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诗歌做出自己的鉴赏与评价。

(2)启发和引导学生能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3)引导学生完善和拓展对诗歌文本和作者思想的认识,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能够做出恰当的鉴赏评价。

(4)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掌握诗歌创作的一般技法,并指导学生能运用到简单的创作中。

三、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的评价指标

1、指导学生把握诗的语言特点,尤其是句法、韵律、节奏等引导学生体会朗读或背诵的快慢疾徐、抑扬顿挫要和诗歌的情感格调适配,初步领会到不同节奏产生的不同情味。

2、指导学生通过自读、泛读、情读、赏读、美读等诵读方法,掌握诵读要领,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养成诵读的习惯。启发引导学生捕捉词语的弦外之音,形成朗诵的个性化,提高诵读能力。

3、可以通过设计揣摩精彩语句(或诗句)、总结句式特点、体味精妙用词等题目,引导学生初步进入诗歌语言的内部,去探寻诗歌语言运用的奥妙(如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等),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及语感。

4、指导学生及时归纳和总结所学习的诗歌的题材和主旨,指导学生能够通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等知人论世的分析方法,体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从诗歌的题目、结构、结句等角度来掌握辨别诗歌题材和主旨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规律。引导学生在了解词人的思想倾向的基础上,把握全词的思想内容。

5、注重及时归纳与总结诗歌意象的基本特点,指导学生从意象的来源,意象的种类,意象的选择、意象的组合等方面理解和把握诗歌意象,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诗人把抽象的思想化为具体的意象的过程。

6、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精妙的语句,细致品味个别的词语,体会语言的口语化、韵律的变化,语言的跳跃性等来指导学生揣摩诗歌语言,把握诗歌语言的基本特点。

7、注重引导学生分析与理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夸张等,分析与理解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分析与理解诗歌中常见的虚实结合、用典、对比衬托、象征等艺术技巧,教师要培养学生及时归纳与总结的习惯,并要结合一定数量的诗歌指导学生掌握并能运用这些基本知识。

8、指导学生从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思想生平和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入手来鉴赏诗歌的内容或形式,指导学生归纳和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作者、诗题,辨清诗歌类别,抓住意象、咀嚼语言、品味意境,结合一定的文学、文化常识,合理利用诗中的隐含信息等对诗歌进行鉴赏。

9、通过示范讲授,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消除学生对诗歌鉴赏的神秘感,增强诗歌鉴赏兴趣。组织有效地讨论,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一些必要的基础练习,指导和强化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10、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启发和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经验和知识,通过联想写作背景,品味和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通过关注诗歌细节,并进行充分细致的理解;通过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去填补诗中的空白,把诗中的意象转化为自己脑中的具体形象,从而品味到诗词中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转化成一种精神的力量,获得审美感受。

11、引导学生从具体历史背景出发,立足文本,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及人物形象进行合理的评价,引导学生分析和发掘诗文里积极的、优秀的内涵,给学生以正面的影响和教育。

12、积极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声情并茂的描述、音乐烘托、绘画展示等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快速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

13、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赏析文章,开阔学生的思路,拓展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引导学生注意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并能富有创意地鉴赏和评价诗歌。

14、利用古今视野的差异,进行必要的点拨,启发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诗歌作品,评价诗歌的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15、根据学情,整合各方面资料,去粗存精,或者适当提供和补充其它诗歌材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或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引导学生完善和拓展对诗歌作品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养成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习惯。

16、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如:再现诗歌直观形象的背景材料,为解读诗歌打下坚实的基础;制作并播放形象可感的配乐诵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受。创建生动形象的诗歌画面,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审美情感。将诗歌语言化静为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网络平台,信息共享,与学生对话交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策略

一.前言

古诗词的学习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重头戏,古诗词的鉴赏在的高考里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对学生的能力的考查更由以前的诗句背诵和简单的常识判断深入到对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长期以来,中学的诗词鉴赏教学似乎也形成了一套较为固定的模式,即强调由表达技巧入手,从中揣摩诗词内容及其中流露的情感。而这种教学模式在高考鉴赏题或日常的诗词鉴赏学习中,无法完全发挥其应有作用。于是,笔者在教学中作了一些探索,下面我想谈谈自己几年来在此方面展开的教学尝试及思考。

二.解析诗题,初步把握诗词内容

诗词的题目往往会相对直白地透露出许多重要的信息,对于鉴赏者或学生判断诗词的类型和内容存在着重要的提示作用。譬如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二首》、李白的友等很明显属于“送别”诗;王昌龄的《出塞》之‘塞”字则可判明该诗属于“边塞”诗:杜甫的《咏怀古迹》中的“咏”和“古迹”则表明该诗为“怀古”诗或借景抒怀诗;等等。例如2011年山东卷储光羲的《咏山泉》,一看题目便知此诗是咏物抒怀诗。借咏山泉的品格表现人的品格。然后再深入文本,很容易就可以得出本诗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如果忽视题目的指向性,则可能会增加判题时间,或因思考失去立足点而盲目答题。再如鉴赏朱熹的《观书有感》时,我们只看到诗面讲方塘如明镜,天光云影倒影其中,渠水为何如此清澈,因为源头有活水流来。如果不结合诗题“观书有感”来理解诗意,就很难准确地把握诗的主旨――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三、知人论世,了解诗词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它所强调的是作品与作者及社会的联系和一致性,并要求读者在这种联系与一致性中阅读和理解作品。在诗词鉴赏中知人论世要求对著名诗人的生平、思想、所处历史背景以及创作风格能做到大致了解,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古诗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对诗词作者人物背景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可成为学生评析诗词、领会思想的“金钥匙”。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诗词鉴赏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文学流派、创作风格及生平经历,从点滴积累;并且鼓励学生做好笔记,将相关测试和阅读中所涉及的诗人生平和创作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注意归纳总结;还要引导学生掌握构建与搜索记忆仓库的方法,使学生初步领会应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对诗歌的表现内容进行鉴赏。例如,辛弃疾力主抗金、恢复中原,却得不到统治者的重用,所以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感慨。李煜从人上人沦为阶下囚,“此中日夕以泪洗面”,所以在《虞美人》中充满了对往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故国的思念。诗歌是诗人情感渲泄的载体,只有掌握了作者的生平和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追随诗人的思想轨迹,领悟作者想要倾吐的心声,从而产生审美共鸣。

四、找准诗眼,准确提取诗词主旨

古人特别讲究诗词创作的“炼字”。一般来说,诗词中最传神的字、词被称作诗眼。找准诗眼可以准确地提取诗词的主旨。譬如鉴赏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中的“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的表达效果。我们就可以找出诗眼“隐”“没”,重点分析:“隐”字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那么诗歌的主题就容易得出: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

那么,怎样才能准确找出诗眼呢?(1)抓能体现作者强烈情感的字词。如“好雨知时节”中的“好”。(2)抓描写事物生动、形象、准确的字词。如“银烛吐轻烟”中的动词“吐”。(3)抓词类活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4)抓诗中巧妙的修辞。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运用了拟人的手法。(5)抓虚词。如“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的“犹”“只。

五、归纳常见意象,理解象征意义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在教材的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对古诗词中的意象进行总结归纳,譬如“月亮”多暗喻思乡之情“鹧鸪鸟”其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蝉”喻高洁;“鸿雁”喻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等等。如苏轼的《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人的怅惘心境正是由“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意象来表达的。白居易《忆江南》“日出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花”、“江水”两个意象就足以说明白居易的快乐生活。再如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相信在日常教__学中加强此方面知识积累,对于学生以考试时以诗歌意象为着眼点来解读诗歌内容和情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六、结语

在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中,除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外,学生也应主动拓展适合自己的学习思路,把握好诗词鉴赏的切入点,同时在阅读中融入自身的情感体验,才能与诗词鉴赏教学的诸多教学手段相呼应,实现鉴赏能力乃至于人生境界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邢成斌.浅谈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文学教育(中),2010(04)

篇3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解读路径

有人说:诗歌是文学的童年。也有人说: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前者强调诗歌是最早的文学样式,后者强调诗歌是文学艺术群山之峰。我国一向被称为“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一直我国文学的瑰宝。其最基本的特点在于抒情,具有感彩。

“课程目标”强调:学生“要努力提高对古今诗歌语言的感受力,体味诗中的积极情感,提升审美能力和境界”。这体现出语文课程改革对诗歌教学的高度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中学语文教师都认为诗歌比较难教,在上诗歌课时都走着“复述大意、归纳主题、概括表达方法”教学路子,了无新意,严重脱离诗歌本身,不进行美的赏析,如此恶性循环下去,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想学。

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诗歌是语言艺术和情感魅力的融合,是最精纯美妙的文体。学习诗歌最基本的策略是诵读,古人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感受音乐美,体味诗人的情感。

在通读之后教师有必要将学生引入诗人的世界中,即知人论世。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把握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以《再别康桥》为例:

第一,作者徐志摩是为了艺术、自由和美而活着的。作为诗人,他注定像蚕一样用生命结成雪白的茧,在茧成的那天羽化飞升而去;他注定像荆棘鸟一样,衔着锐利的荆棘,在只有一弯新月的夜晚,不断为理想而鸣唱,直到满嘴鲜血淋漓,直到生命的终了。

第二,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7月的一个傍晚,他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无以倾诉。前来寻梦的他,怅然若失。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挥笔写下了《再别康桥》这首诗。如果了解了这些背景,我想,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有很重要的作用。

“知人论世”之后,学生就要将自己化为诗歌生命的一部分,当自己的灵魂与作者融为一体,回到当时诗歌创作的情境中,与诗人产生共鸣,体会到诗人的喜怒哀乐,对诗歌的理解一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有较为独特的视角去思考。

诗歌鉴赏的最大诀窍在于先要找到切入点,让学生很快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三种常见的方法。

首先是抓“诗眼”。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诗眼就是诗歌的大门,通过这扇门便可了解到诗歌的内在意蕴。所谓“诗眼”,是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彩最关键的词句。我们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应让学生主动去寻找诗眼,抓住诗眼,由此切入有助于了解全诗立意。诗眼有“句之眼”和“篇之眼”两种,“句之眼”常是一个字或一个词,因为动词能表现事物的发展变化、矛盾斗争,最能体现诗的意境。如的《沁园春?长沙》有“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一句,其中“击”“翔”二字有力的展现了作者的顽强斗志,这两个字自然成为了诗眼。“篇之眼”就是全篇最为传神的诗句。像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错误》,其中“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一句即为全诗的精华所在,使全诗迅速“立骨”。

第二是循语言进入诗歌。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魅力就是语言的魅力。古人讲究炼字炼句,就是对诗歌语言的锤炼。因此,在教诗时与其要求学生空洞地概括大意归纳主题,还不如先问问他们喜欢哪些句子,好的诗句必然会吸引或打动学生。教诗就是要唤醒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把他们的关注力集中到诗的语言本身上来。为什么《再别康桥》能够流传至今为人喜爱?不正是因为有“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类优美的句子吗?再比如海子的“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句引起了多少情感的潮汐。这都说明了语言本身的魅力和耐人寻味之处,在体味到语言的魅力后,感受到诗中的情感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第三是由意象感悟意境。“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概念。诗人郑敏说:“诗如果是用预制板建成的建筑物,意象就是一块块的预制板。”她又说:意象“象一个集成线路的组件……它对诗的作用好象一个集成线路的组件对电子仪器的作用。”诗的创造力、想象力、一切生命力,都在意象的塑造上,所以对诗的解读离不开对意象本身的把握,比如舒婷的《致橡树》中选取木棉和橡树两个主要意象来表达自己的爱情观,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却用了相对的几个意象来表达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爱情观。引导学生从诗歌意象创造的总体氛围中去把握它所要暗示或启迪读者的东西,通过意象去理解意境,这是个有一定难度的过程,教师要巧妙运用各种方法来完成,比如说借助于联想和想象。

解读诗歌的路径还有很多,教师可依据自己的特长和学生的实情确定方案。

诵读和鉴赏是诗歌教学的两个基本策略,无论老师教,还是学生学,都要抓好这两方面。每一首值得传诵的诗歌,它都浸润着诗人的血性与灵性,让我们一起静下心来,思考,我们、学生和诗歌之间的关系。黎巴嫩的伟大诗人纪伯伦也说过:“诗不是一种表白出来的意见。它是从一个伤口或是一个笑口涌出的一首歌曲”。

教师要在诗歌教学中,把自己化为一首诗歌,让学生与你一起燃烧!

参考文献:

[1]《试论高中语文现当代诗歌的教学》.郭冬梅.《中学语文教学研究》,2012.9

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步骤 新诗鉴赏

赵缺在《无咎诗三百序》中说:“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诗歌这种文学样式,由于它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精炼而形象性强,所以诗歌鉴赏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而新诗以其凝练的语言、多样的手法、含蓄的情感给学生的理解更是带来了阻碍,而在考试中涉及到诗歌鉴赏的试题学生们往往得分较难。在教学中如何进行现代诗歌鉴赏,学生在答题时又要注意些什么呢?本文对此略作阐述,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一、统观全篇

诗歌总是为表达一定的情感或某种志向而作。鉴赏新诗先从初读开始,去找寻诗中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凭语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诗歌的主旨。同时,了解一些有关此诗作者的相关信息,如生卒年代、创作风格、代表作品、写作背景等,从侧面感知此诗,而在读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诗在节奏表达及表情达意方面最突出的特色,分清是哪一类型的诗歌,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是散文诗还是格律诗,为下一步的精析、鉴赏做好铺垫工作。

二、精析语言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是为何贾岛的推敲的故事为何流传久远的原因。“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苦吟诗古已有之,而现代诗歌的特点依然是语言形象、凝练,富于表现力。分析语言是进行新诗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首先要对新诗的语言有整体的感悟,其语言特色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的清新还是直接陈述、不加修饰的质朴;是文采绚烂、词藻富丽的华美还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明快,都可以通过朗读来感悟到。其次,精析诗中含蓄隽永的语言,咀嚼诗中凝练的字词,对理解诗歌很有帮助。如诗人常会采用词性的变化去表现特定的意境。如,“山花会笑人的,酒杯更孤寂了我们”中“孤寂”一词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读来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在表情达意上颇有特色;还有些诗句中的搭配非常新颖,如“强忍住透明的相思”一句中用“透明”来形容相思,初读似是不妥,但仔细揣摩却愈觉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新鲜而准确。

三、明辨手法

诗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是借助各种各样的艺术手法来完成的。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以及虚实相生、综合运用视觉听觉嗅觉写景、近景远景写景、活用典故写景、名词意象罗列等,或进行白描,或进行细节刻画;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象征、抑扬等;写作技巧如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使诗歌更具形象性与抒情性。如“我愿意是急流,山里的小河,在崎岖的路上、岩石上经过……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快乐地游来游去”中诗人将“急流”和“小鱼”作对比,并统一在一起,表明自己愿意为爱人历尽艰辛,给予爱人快乐。

四、把握意象

一首优秀的诗歌之所以诗意盎然是因为它通过语言、构思和意象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某种诗意。“意象”即诗中内在的思想感情与外在的客观事物的统一,它有着鲜明的强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不同“意象”在诗歌中有着不同含义,表达不同情感。康德说,意象就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意象是诗人把生活中或自然中的感觉用诗的语言具体可感地表现出来,并注入诗人自我的审美与感悟。在古诗中,比如“梧桐”“秋雨”象征着凄苦悲凉,“明月”“青山”“登楼”意寓思乡,“长亭”“折柳”等则是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新诗中亦是如此。如“篱笆那边/有一颗草莓/我知道,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草莓,真甜!”一诗中草莓就不是实指,而是指人生中的一个美好的愿望可是人生的一种精神寄托。

当然,结合不同的新诗,我们还要分析诗的结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等,这些不再一一赘述。而学生学习了新诗,要转化成能力,在答题时还须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注意题目,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如《再别康桥》《死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其次要注意作者代表性诗歌的创作风格,这对鉴赏它同类型的系列诗很有帮助;再次要注意注释,注释有时会给你一此信息暗示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等。所以,我们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捕捉有效信息。

诗歌鉴赏并不是没有规律可遵循,只要我们多读多练,细心揣摩,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就会发现新诗鉴赏中只要抓住以上几点,然后活学活用,一定能更好地理解新诗,并能应轻松对考题。

参考文献:

篇5

本文旨在剖析这些问题并尝试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一、对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界定

即然文章就是围绕“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究,那么我们首先就对“有效性”进行一个界定。而这个有效性又必须从中国的教育现状出发,那就是既要考虑到应试教育的一面,但同时又不能脱离素质教育这一我们的教育事业所追寻的理想目标。

“名句默写”和“诗歌鉴赏”是高考必考的两个模块,所以,能否在高考中答好这两道题,能否经得起高考这块“试金石”的检验,是衡量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而理想的诗歌教育又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诗歌这一部分的分数,同时它更肩负着培养学生的审美品位、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这一重要责任。对此,《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有明确阐释:

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

4.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所以,这里的“有效性”就包含着两层基本要求:一是不与高考相冲突,并且要有助于得分:二是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帮助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形成传统文化底蕴,进而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文化的传承者。

二、当前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当前诗歌教学中的误区可以简单概括为“走向两个极端”:

一个极端是“唯考试论”、“唯实用论”,在诗歌教学中紧密围绕着高考诗歌题目这一中心,不谈“美”,只谈“分”,结果就是一首首千古传唱的名篇佳作、一朵朵精神之花被肢解为各种题目,诸如“炼字题”、“分析意象题”、“分析表达技巧题”等等,从而使诗歌毫无美感可言,使诗歌教学毫无心灵体验,将感性的东西彻底物化了。

另一个极端就是高举“新课标”、“新课改”的旗帜,对高考、对分数讳莫如深,觉得谈分数、谈答题技巧就是玷污了新课标、亵渎了素质教育。于是,丰富多彩的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在课堂上纷纷呈现,老师对答题技巧缄口不言,整个课堂就沦为了学生热烈讨论、展示的舞台。但热闹过后,当学生面对考试题目时却一筹莫展,毫无头绪。

三、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1.如何确保高考时,在“名句默写”和“诗歌鉴赏”两个必考的模块能够拿到较为理想的分数?首先,必须抓好学生的背诵,因为通过背诵就可以解决“名句默写”的问题,而同时,背诵又是诗歌鉴赏的基础和写作素材获取的重要途径。其次,老师还应针对高考中诗歌鉴赏的常见题型,比如“炼字型”、“分析意象型”、“分析表现手法型”、“对比鉴赏型”等,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从而使学生答题时游刃有余,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

2.如何帮助学生获取审美体验,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诗歌的五项要求作为衡量自己课堂环节、课堂行为的重要依据,比照自己的诗歌教学与新课标的吻合度。甚至,我们可以将五项要求中的内容直接转化为我们的具体操作。比如第二条中的“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以及第五条中的“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如果我们能在课堂教学中加以采用,必将拉近学生与中国传统诗歌、传统文化的精神距离,激发学生学习传统诗歌、品味传统文化的极大兴趣。

篇6

关键词: 语文 衔接 过度

一、高一学生语文成绩下降的原因

(一)初、高中课标的差异

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不同,必然造成教学内容的差异、教法学法的差别,从而导致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困难。初中的课程标准淡化语法,致使一些教师和学生的不重视,甚至有些老师根本就不讲授这一部分,结果学生在学习高中语文时遇到了很多问题,给高中语文学习造成了许多困难。

如诗歌教学。初中阶段实际教学不是很重视,基本只要求学生读读背背,了解诗歌内容。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分析意象,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真情,审美,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结构形式。

再如文言文阅读。初中阶段只要求理解基本内容,淡化语法、句法、修辞。而高中阶段则要求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课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

(二)教材的原因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难度、深度和广度大大降低了,目前初中教材叙述方法比较简单,语言通俗易懂,直观性、趣味性强,结论容易记忆,应试效果也比较理想。相对而言,高中语文“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不适应高中语文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三)教法的原因 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不大,教学要求较低,因而教学进度较慢,对于某些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多次演练,从而各个击破。另外,为了应付中考,初中教师大多数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并让学生通过机械模仿式的重复练习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结果造成“重知识,轻能力”的不良倾向。这种封闭被动的传统教学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发现意识的形成,创新思维受到了扼制。但是进入高中以来,教学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教学进度快,知识信息广泛,题目难度加深,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象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且高中教学往往通过设导、设问、设陷、设变,启发引导,开拓思路,然后由学生自己思考、去解答,比较注意知识的发生过程,倾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就存在思维障碍,不容易跟上教师的思维,从而产生学习障碍,影响语文的学习。

二、相关对策研究

注重教法、学法的衔接。由于初、高中在目标要求上的侧重点不同。初中更加重视学科素养的养成,学生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科知识体系了解的成分更多一些。而高中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同时还要达到一定的能力要求,高中还面临着一个国家的选择性考试――高考。因此初、高中在教法和学法上必然存在差异。

高中语文教师就应特别注意指导学生的学法,包括如何预习、怎样读书、记笔记、思考问题、考试方式的差别、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要求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自学能力。除坚持初中养成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外,我们觉得学生要多读多写多说多听才能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培养语文能力。

多读。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的方式要多样化,朗读、默读、精读、略读,兼而有之。读的内容也要杂,课本要读,报纸要读,科技文章也要读。只有广泛阅读,才能厚积薄发。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教材,初中阶段是“大致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是“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具体理解”,初中强调合作,高中更强调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自己分析判断。因此,对于教材中的文章,在诵读背诵的基础上,更强调理解。要求学生在完成语文作业的基础上,更强调自我钻研,自觉读写,扩大读写量,提高读写效率。

多写。据统计,一个人要达到文通句顺,至少要写够十万字。显然,初中一学期按规定写六次作文,每次五百字,三年总计约两万字,即使加上小学阶段作文,考试作文等,写作量也是远远不够的。写的方式也应多样化,如日记、周记、笔记、感想,小作文、大作文等。同时要注意,作文不光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要教给学生修改文章的方法,可互相评改,互相启发,拓宽思路。

多听。不光听教师说,听教师泛读,也要听课文朗诵录音。指导学生学会听课。要求学生在记好笔记的基础上,主动参与,积极的思维。强调重视学习过程,重视动态学习,重视能力提高。使学生认识到,有的内容,如中心思想、段意、文章思路等等,一旦记录下来,也就没有很大的价值了,关键在于思维的过程,只有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才能提高思维能力,提高阅读能力,取得好的成绩。

篇7

1.重合作形式,轻合作实效

很多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不全面,错误地认为合作学习就是要热闹非凡的场面,而忽略了合作学习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习成效。故此,在教学中想方设法设计一些热闹的讨论场面,却忽略了学生个体独立学习思考的必要性,只抓住了合作学习的形式,没有真正掌握合作学习的实质。如某教师在讲授史铁生的名作《我与地坛》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朴实的文字间洋溢着的情感,安排了同桌对读、小组交流和集体交流等环节,但是,在操作过程中,学生独立阅读、体验、思考的时间非常短。前面的小组讨论环节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导致后续的集体交流时间缩短。故此,为了赶进度,在集体交流环节,教师留给学生独立阅读与思考的时间非常短暂,很多学习基础稍差的学生根本来不及考虑清楚,就有学生站起来进行发言了,课程显得比较仓促,影响了合作学习的实际效果。

2.重小组合作,轻个人主体

第一,分组不合理。在合作学习的分组中,教师往往只考虑一个小组的作用,而忽略了学生个体。没有从个性、能力、学习水平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导致小组成员搭配不当,影响了合作效果。第二,缺乏合作方法。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缺乏合作的成长环境,导致他们的合作意识不强,大多爱各自为阵,外向的学生爱出风头,而内向的学生则一言不发。不懂得如何进行有效的分工与合作,成为影响合作学习的重要因素。第三,方式单调,影响兴趣。少数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研究不到位,片面地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小组讨论和集体交流,而忽视了合作方式的多样性和新颖性,长期使用某一种固定模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的感觉。

二、提高合作学习模式成效的策略

1.发挥教师作用,引导学生合作

相对小学和初中学生而言,高中生虽然具有相对较强的独立性,且“向师性”呈明显减弱趋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不要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相反,要想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就离不开教师的科学设计和巧妙处理,只有切实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才能够让合作学习取得良好的成效。在《沁园春•长沙》教学中,为了让学生通过主要意象来理解大意,教师是可以安排学生合作环节的,而且在每个合作环节之中,都可以按照“先独立学习,后小组合作”的顺序进行设计安排,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进行深入地阅读与思考,为后续的合作学习奠定牢固的基础,从而确保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特别是当学生对“飞鹰”、“游鱼”等意象的理解出现障碍时,教师应及时引导、点拨,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取得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

2.根据需要设计,务求合作实效

摒弃重形式,轻实效的错误思想,一切从有利于获得良好学习实效的角度出发,科学地设计安排。譬如在讲授史铁生的散文名作《我与地坛》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可以这样设计:第一,以学生的阅读和思考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安排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等环节。必须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阅读、品读和悟读,在此基础上开展合作学习,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合理调控各个环节时间,确保教学进度顺利推进。如在小组讨论环节,找出几个比较典型的问题进行讨论即可,并不是让学生漫无目的地随意去说,否则势必冲淡主题,浪费教学时间,给后续的教学造成时间上的紧张。

3.既重团体,又重个人

第一,合理分组,相得益彰。按照异质同组的原则,从个性特征、能力强弱、学习水平等诸多方面分析,使小组成员搭配最优化,为成功合作奠定基础。第二,注重方法指导。教师应该加强合作意识和合作方法的指导,选好学习小组组长,按照各尽所能、相互协作的原则进行分工与合作,让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激发。第三,多种方式激发兴趣。除了小组讨论和集体交流的常规方式外,还可安排合作竞赛、情境模拟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强化合作学习意识

为了更好地促进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时,还应致力于学生合作学习意识的强化和培养。但鉴于当前很多高中生多为“95后”的特点,加上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因而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而且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而形成骄傲、自私和任性的特点,缺乏合作学习意识,导致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成效低下。基于此,为了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应在合作学习模式应用过程中设立“互补组”,即所组建的小组内的成员应由成绩优秀和较差的学生以5∶5的比例组成,从而引导他们意识到互帮互助在促进学习进步中的重要性。同时,使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逐渐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在强化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进行。最为常见的就是竞赛方式,以《雷雨》教学为例,由于剧中角色较多,学生读起来也不太顺口,尤其是不同角色之间存在的关系难以捋清,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所扮演的角色有一个明确的告知,再以小组的方式组织比赛,以此强化学生之间交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的合作学习,从而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强化学习效果,达到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目的。

5.提升合作学习技能

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时,在合作学习模式应用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学生合作技能的强化,达到应用合作学习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因而教师应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意识,尤其是应使其充分意识到合作学习技能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以不断激发学生的潜在动力。例如在散文教学过程中,由于散文特有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笔者在进行《江南的冬景》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会郁达夫笔下所描绘的江南的冬景,开展了以赏冬景为题的合作探究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出全文共描绘了江南冬景的哪几幅画面,尝试给每幅画面命名,并概括每幅图的特点,由每小组选出其中一幅最喜欢的图景,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引导学生从意象选取、表达形式、语言品味等几个方面进行欣赏。有的小组说喜欢可爱的曝背谈天图;有的说喜欢和煦温暖的午后郊游图;有的说喜欢悠闲的寒村微雨图;有的说喜欢迷人的江南雪景图;有的说喜欢快活的早冬闲步图。如此一来,学生对于这篇文章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而在此过程中,学生都积极思考,主动交流,在无形中促进了合作技能的提高。

三、总结

篇8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有效性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大量篇幅,而古诗词鉴赏题是高考的必考题,从近几年考试看,分值有所加大,但是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又是一个难点,考生往往失分较多,为此,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得高分,常常出现一种错误的教学倾向,即把古诗词的鉴赏课当作高考古诗词答题技巧、答题模式训练课,这完全违背了古诗词鉴赏的目的和意义,那么,如何处理好教学与考试这一对矛盾,有效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对学生进行古诗词鉴赏的训练,提高得分率呢?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快速有效鉴赏古诗词的技巧和方法:看―读―练,做到让学生能读懂,会鉴赏,精表达。

一、看

1.看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通向诗歌主旨的第一条快速通道,它承载着很多内容信息,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情感、诗歌的类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一个“秋”字,交代了诗歌的时令季节为秋季,杜甫的《登高》的“登高”二字点明了诗歌的主要事件,王维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送”字,表明这是一首送别诗。总之,题目就是诗歌的一个向导,通过看题目,读者对诗歌内容就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2.看作者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任何作者都生活在一定的时代,其诗作往往与时代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了解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人生经历、生平事迹、创作风格、写作背景,才能更好地感受其诗风、诗意、诗情、诗魂。

3.看注释

诗歌注释包括多方面,有的介绍写作背景,有的对文章用典点明出处,有的对重要字词加以注释,这些都是帮助读者能更好地疏通文义,了解作者,理解诗意。尤其在高考题中的注释,往往帮助学生快捷理解诗歌内容,体味作者情感,在答题中起一种至关重要的作用,如2013年新课标高考卷陆游《鹊桥仙》一词,正文下有3条注释,从注释①可看出前三句与后两句形成对比,表明现在自己只能做一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壮心不已的忧愤。

二、读

1.初读

韩愈在《进学解》强调“手披目视,口吟其言,心惟其义”,也就是说文章要诵读,在诵读中才能感受语言的魅力,领悟语言表达的规律性,增强对语言的鉴别能力,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读诗歌关键在于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懂诗意。读懂诗意是理解诗歌的灵魂,为此,应在以下几方面下工夫:(1)理解字义、词义。由于诗歌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有些字义、词义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玄黄”一词,一般是天地的代称,有的却指丝帛,有的又作疾病讲解。(2)注意用词的改变、语序的变化。古代诗歌,由于受声律、押韵、平仄、对仗的制约,改变了用字,调整了语序,给诗歌理解带来了难度,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其真正的语序为“不知人面去何处,桃花依旧(在)春风(中)笑。”除此之外,弄清诗歌中的用典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如《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借助形象生动的典故抒发爱国的情怀,表达高远的志向。

2.再读

再读诗歌实际是在疏通诗意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通过再读学会鉴赏诗歌,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再现诗歌画面。通过想象、联想,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诗歌画面,在这里我们不能仅停留于诗意的翻译,应用优美的语言、合理的想象,再现诗歌内容。

(2)抓住诗歌意象,分析诗歌意境。诗歌意象是作者主观情感思想和现实生活的辩证统一,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意象“折柳”,因为古人离别时常折柳相赠,这个意象一般只作朋友离别,表达思念之意,而在夜晚听到“折柳”曲的笛声,自然引发诗人的思乡之情。(3)分析表现手法,领悟作者情感。要能准确理解诗歌内容、领会情感,必须分析诗人运用的表现手法。如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人运用夸张手法写愁之多之深,把愁苦比作滔滔巨浪劈面而来,无可抵挡,让我们可以感受到词人内心的愁苦之情如东流的春水。

三、练

学习鉴赏古诗,除了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外,还要用精准的语言来进行表达。学习一首诗歌以后,我们应从诗歌内容、诗歌语言、作者情感、表现手法等多方面,通过训练,巩固所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训练中除对常见的鉴赏术语、鉴赏方法进行掌握外,还应掌握答题规律,了解常用的答题句型,掌握答题技巧。如分析意境题型,答题的一般思路是:所写意象+意象特点是什么+艺术效果+诗人情感,当然对答题的知识点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公式展现,每一点都要在答题中进行具体的指导和规范。通过规范训练、精准表达,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答题的方法、答题的模式,把握好得分点,以期在高考中得高分甚至满分。

参考文献:

[1]陈益忠.古诗词教学“三部曲”.陕西教育,2008(01).

[2]姜华.高中诗歌高效课堂教学探索.山东师范大学,2010.

[3]任冬冬.对提高诗歌教学的反思.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6).

篇9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鉴赏 教学

哲学家哈德格尔曾说过:“一种语言的性质是通过诗歌体现出来的。”中国的诗歌历史悠久,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传统。诗歌鉴赏已成为高中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改后,对诗歌鉴赏有特别的要求:教读古诗词,应在意识的领悟、积累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高中诗歌鉴赏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由传统的教师讲授向师生互动转变。诗歌地学习也由理解背诵向鉴赏品评转变,逐渐还原诗歌给人以美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诗歌鉴赏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

一、高中诗歌鉴赏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功利性太强,忽略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诗歌鉴赏作为高考考点之一,高中教师教学方式功利化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学过程中,教师追求题海战术,希望通过大量的诗歌赏析命中高考题目,从而忽视诗歌质量的优劣。二是对诗歌的鉴赏,偏重鉴赏技巧,忽视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这种功利性的教学方式不仅扼杀了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同时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诗歌鉴赏教学方式单一,鉴赏教学效果不佳

在高中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采用与其他体裁相同的教学方式,单一的依靠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将直接影响学生对诗歌鉴赏的兴趣。教师将诗歌鉴赏的教学方式与文言文等同,注重文章内容的解释和技巧分析,忽略了诗歌最本质的特性。与此同时,许多教师自身缺乏诗歌鉴赏能力和诗歌积累,对于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细枝末节不能真正的品评。因此,教师在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课堂效果不佳的情况。

(三)忽视诗歌鉴赏的训练,学生鉴赏能力培养不够

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处于鉴赏品评的主导地位,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这种反客为主的行为,不利于培养学生对诗歌的个性理解能力。其实学生才是鉴赏诗歌的主体,每个人对诗歌都应有自己的鉴赏角度。因此,诗歌鉴赏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鉴赏的能力。

二、新课标背景下诗歌鉴赏教学的对策

(一)以教师为主导,激发学生的感悟力

新课标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发挥课堂主导地位,学生是课堂主体。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对学生在诗歌鉴赏能力上起正确的导向作用,将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经验通过诗歌鉴赏教学传达给学生,以此激发学生对诗歌鉴赏的感悟能力。因为诗歌鉴赏重在感悟,“感”主要是学生对于诗歌通过聆听、朗读、观赏所获得的最直观感觉,“悟”主要是指学生在对诗歌“感”的基础上,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对诗歌所产生的评价、领悟和鉴赏。鉴赏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诗歌二次创作的过程,这种创作过程必须充分体现对学生真实感悟的尊重。

鉴于此,在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主导地位,整个诗歌阅读、体验和鉴赏的过程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师仅仅应该在学生思维、思路、理解出现偏差或堵塞的时候给予一定的引导和点拨。这样才能确保诗歌鉴赏过程中学生鉴赏能力的不断提升。

(二)鼓励多元化鉴赏,激发学生发散思维

新课标在对学生独立阅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指出:“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质疑和评价。”由于学生自身水平和知识结构的差异,不同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鉴赏角度和层次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提倡多元化的鉴赏和平等化的沟通。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授受关系、传习关系进行淡化处理,营造出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轻松的对话氛围,教师对学生教育仅仅以引导为主,在宽松的教学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但是,多元化的鉴赏并非胡乱解读,任何多元化的鉴赏都必须以诗歌本身的立意为出发点,即便在本文立意不明确的情况下也不能将诗歌立意胡乱定性。纵使“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有的也只是哈姆雷特,永远不可能是李尔王。鉴于此,任何多元化的个性鉴赏也必须以对诗歌本意的理解阅读为基础,是从诗歌本体出发的多元化和发散性。因此,教师在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握度的控制,关注学生多元化的理解,在遵循阅读规律和鉴赏规则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阅读。

(三)将教学方法与高考命题相结合

诗歌鉴赏不仅是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更是高考当中对学生综合语文能力考查的重要考题之一。鉴于此,诗歌鉴赏教学方法必须与高考命题有机结合起来,使其既能够满足学生素质的提升和情操的陶冶。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紧密联系生活,理解诗歌哲理。在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必须着重联系生活实际对诗歌进行解读,使学生能够直观而深刻地对诗歌所蕴含的哲理进行把握。其次,熟悉诗歌特征,理解诗歌意境。教师在进行诗歌鉴赏教学之前,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诗歌基本知识的普及,让学生对各个种类诗词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把握,对古今文化和语言的差异有一个基本认识,这样有助于学生把握诗歌意境。最后,拓展课外阅读,提升鉴赏能力。见多识广的道理用于诗歌鉴赏教学尤为贴切,在诗歌教学过程中除了对学生的鉴赏能力进行训练外,辅助以大量的课外诗歌阅读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学生大量课外阅读的基础之上举一反三,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语

诗是开启心灵的钥匙,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课改后,我们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应尊重诗歌鉴赏的规律,围绕“能否上出新理念,如何上出新理念”展开教学,在尊重学生个性阅读的前提下,结合现实生活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 1 ] 张缨: 高中诗歌鉴赏策略探索[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03).

[ 2 ] 丛文雁: 对高中诗歌鉴赏教学的几点想法[J].成功(教育).2011(01).

篇10

关键词:诗歌教学;文言基础;课前说诗

有人说:“一个远离诗歌的民族,算不上是文明的民族。诗性的衰颓实质上是人性的萎缩。”对于一门培养学生人文思想的学科而言,诗歌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一、望闻问切,寻找症结

高中语文教材将诗歌列为教学重点。学生经过几年的语文学习,掌握了相关知识,理应能结合自身经历鉴赏诗歌。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一首首优美的诗歌,难以打动学生。在仔细研究后,我发现了其中的症结所在。

1.词句不通

诗歌是语言高度凝练的结晶。本来文言文就是难点,再加上高度概括,一些文言功底比较薄弱的学生,读之如同天书。例如“林月低向后”一句,有不少学生理解为“林间的月光向山后照耀”。

2.不理解诗中意象的含义,与古人生活太远

意象是解开一首诗歌谜题的钥匙。但很多学生脑海中积累的意象,仅仅停留在思乡的月、坚贞不屈的梅花、出淤泥不染的荷花的层面上,非常浅显。例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不少学生不仅不知道折柳曲,更不知道它代表着送别。

3.缺乏想象力,无法感受诗歌意境,继而揣摩感情。

诗歌创作时,诗人往往将自己置身于特定情境中,通过描述环境中的景象来表情达意。读者读诗,也必须“入画”,然后再进行赏析。可惜的是,不少学生习惯性把诗歌切成几块,破坏了诗歌整体的美感。例如《天净沙・秋思》,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将多种景物并置,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学生在赏析时,眼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想象力,所以并不能理解这首诗的精妙所在。

二、对症下药,直击病灶

结合本班实际,针对诗歌教学的困境,“对症下药”。

(一)夯实文言基础,“举一反三”式教学

既然诗歌和文言文都是用文言所写,那其中就必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过初中三年的系统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文言文阅读能力。所以,我在平时讲课时,在讲解一些字词时,常常援引诗句来佐证字词释义。

例如,我在讲解沈约《宋书》中“璞皆知其名姓及巧诈缘由”中的“缘由”一词时,就提到了李白《秋浦歌十七首》中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两句中的“缘”都有“因为”的意思。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既读懂了眼前的文言材料,又积累了诗歌知识。

(二)开设专题讲座,“比较法”高效阅读

诗词中的意象很多,仅凭点滴积累不仅效率低,而且不够系统,学生的理解始终浮于表面。我认为必须通过讲座式的系统学习,才能对诗歌意象内涵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以达到“似曾相识”的效果。

为了让学生对意象的学习更加高效,我搜集相关资料,采用“比较法”的教学方法。诗歌中的比较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一首诗词时,精心挑选题材、主题、风格、意境、情感等相近或相反的诗词,引导学生比较其异同,从而深入理解诗歌思想感情和内涵的一种教学方法。

例如“月”是诗歌中非常常见的意象,但在不同诗歌中,却寄寓了作者不同的感情。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夜,短松冈”……

李白对月或起思乡之情,或表思念友人之意,真挚感人;苏轼对月或顿悟人生或悲思爱妻,深沉感人;王维对月,领略到山乡人家惬意舒适不夹杂尘俗之气的生活,张九龄对月则充满对远方亲人深婉、绵绵的思念。

(三)多渠道激趣

1.课前说诗,张开想象的翅膀

诗歌之美,是白话文无法比拟的。我要求学生在每周的诵读课上介绍诗歌时,必须用诗化的语言来描述诗歌画面。为了让课堂更生动,我提示学生可以丰富说诗的形式。这一活动得到了学生的热烈响应。学生为了再现诗歌意境,忙得不亦乐乎。配乐、配画已经是最简单的方法,甚至请同学伴舞,现场书法创作。一时间班内掀起了一股读诗、品诗的热潮。

2.配图配乐,增强学生的想象

诗配画、配乐,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创造出生动形象的艺术氛围。如教王维的《使至塞上》,教师可择机展示大漠雄浑壮美的图片,配以苍劲悲凉的民乐,让学生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之中。然后再用自己的话来描绘大漠景色。经过一番探讨,大家发现,王维准确地抓住了最能表现大漠苍凉辽阔的景色,“直”“圆”二字仿佛一幅意蕴丰富的简笔画,于寥寥数笔间,便勾勒出大漠的精髓。

解决诗歌教学的困境,既要注重系统知识的积累,也要注意调动学生读诗、学诗的积极性。只要教师善于挖掘、善于探索,一定可以使诗歌教学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上发挥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