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3-08-17 18:15: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利信息化建设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利信息化建设方案

篇1

江苏省江都水利枢纽工程是一座具有防洪减灾、水资源供给和水生态改善等综合功能的大型水利工程,是江苏省水利系统的窗口单位之一。为适应当前江苏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机遇,推进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已显得日益迫切。介绍了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存在的不足,对其阶段建设目标和主要建设内容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几点想法,希望能对类似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

水利枢纽;工程管理;信息化

1概述

江都水利枢纽作为淮河治理的重要节点工程以及江苏江水北调和国家南水北调东线的源头工程[1],具有抽江北送、自流引江、抽排涝水、分泄洪水、余水发电、保障航运、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功能,工程位置独特、作用重要、效益显著,在多方面具有不可复制的唯一性。其规划建设科学合理、运行管理先进高效,从规划布局、设计施工到运行管理,堪称江苏省乃至全国治水的典范。近几年,江苏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抢抓江苏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新机遇,超前谋划,率先编制了《江苏省江都水利枢纽管理现代化规划(2011—2020)》[2],并于2013年1月获得江苏省水利厅批复,这标志着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工作全面迈入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工程管理信息化被列为江都水利枢纽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得到重点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近几年,管理单位抓住南水北调东线江都站改造等工程建设的机遇,大力推进水闸、泵站工程自动化监控系统建设,不断提高工程管理的科技含量和信息化水平,为全面推进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基础。(1)推进工程监控自动化建设。以自动化监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为重点,不断推进工程管理控制手段的现代化。重点是抓住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都站改造机遇,在江都三站、江都四站、江都站变电所、江都东闸、江都西闸等大中型工程中应用最新的自动化监控技术和设备,全面提升工程控制运用管理科技水平。到2015年底,所管辖的4座大型泵站、12座大中型水闸、1座110kV变电所均实现了自动化监控或监测,工程运行管理科技水平明显提高。(2)构建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建立江都水利枢纽工程信息系统、水情遥测系统,初步实现水情、工情、汛情实时监测、信息数据共享,在工程防汛防旱科学调度和安全运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完善江都管理处办公自动化系统和“引江信息网”门户网站,实现单位最新动态及重要信息、内部邮件传送、工程信息查询等功能。同时,在变电所初步建立了集中控制中心,对由4座泵站、变电所及周边3座配套水闸组成的核心工程探索推行远程集中控制的运行管理新模式。(3)编制枢纽工程信息化建设方案[3]。围绕建立技术领先、体系完善、科学高效的江都水利枢纽管理信息化体系的总体目标,组织开展信息化规划方案论证工作,将其列为《江都水利枢纽管理现代化规划(2011—2020)》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于2014年编制了《江都水利枢纽信息化建设方案》,使得江都水利枢纽信息化建设目标更明确、思路更清晰、方案更具体,为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按照新时期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信息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江苏水利现代化规划和江都水利枢纽管理现代化规划确立的目标任务,以水利信息化引领江都水利枢纽管理现代化建设。因此,今后一段时期还将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着力构建较为完善、先进实用的信息化体系。

2信息化系统框架

目前国内水利枢纽信息化系统由于起步较晚,尚无标准、成熟的综合管控平台产品以及明文规定的水利枢纽信息系统的标准构架,许多工程都是由多个功能单一的信息化子系统集成而成,如泵站及水闸监控子系统、工程安全监测子系统、水雨情测报子系统、水质监测子系统、视频监视子系统、生产管理信息子系统等[4]。根据目前存在的这些水利枢纽信息系统可总结出一套一般的系统框架[5,6]。(1)表示层。为了给水利工程从业者连同一般用户提供一定程度的信息支持,利用客户端组建而成的水利信息门户。(2)网络层。为了使水利相关的数据在以公用网络和私人网络为载体的条件下进行派送而构建的网络层,网络安全尤为重要。(3)应用层。水利信息系统框架中的核心部分为应用层。这部分结构的构建要以信息化技术作为载体,根据不同的水利研究场景以及不具有普适性的具体枢纽应用模型作为条件,为不同的水利用户提供具体的水利相关服务,如雨、水情测报,水质监测等[7]。(4)数据层。数据层是系统核心部分应用层发挥作用的前提与纽带。整体构架中出现的数据都是由数据层以数据结构为载体对其进行宏观调试及管理,因此相关的数据载体以及数据库的运营控制都要在规定范围内完成[8]。(5)采集层。为了获取水利枢纽的外界环境或者工程实际运行信息,如工程安全、闸站开闭、水质实时监测等,采集层以传感器输入、手动输入等方式将水利枢纽信息系统在各种实时情况下所需的具体内容提供给整个构架。

3信息化系统总体设计

基于江都水利枢纽承担的功能和实际需求,信息化管理体系大致可分为工程监控与信息采集系统、综合业务应用系统、资源共享服务系统三大部分,主要涉及工程监控、调度管理、工程管理、河湖管理、水文测报、电子政务(办公自动化)以及信息处理与资源共享等方面。总体的逻辑结构。

3.1工程监控与信息采集系统

主要包括远程集中监控系统、闸站监控系统。

3.1.1远程集中监控系统

利用江都站变电所控制室建立完善江都水利枢纽远程集中监控中心,改造完善监控设备、控制软件、数据存贮中心和现场控制设备,对枢纽主要站闸运行数据、视频信号进行汇集和存贮,对泵站工程及周边主要配套水闸组成的核心工程进行远程集中控制,对其他水闸进行集中监测、监视,可实现枢纽工程的集中监控和运行管理。

3.1.2闸站监控系统

对现有闸站工程监控系统分期进行升级改造,完善保护系统,研究开发智能化管理软件,实现对闸站工程进行自动控制、视频监视和设备保护,对主要水情数据、设备运行状态进行自动采集、显示、分析和存储,提高可靠性、安全性、实用性,全面提升水闸、泵站工程监控的技术水平。

3.2综合业务应用系统

主要包括防汛防旱调度管理、工程管理、水文测报、河湖管理、电子政务(办公自动化)等子系统。

3.2.1防汛防旱调度管理系统

按照江苏省水利防汛抗旱决策支持系统的框架结构,利用江都水利枢纽工程集中监控中心,建设防汛防旱调度管理系统,设置工情、雨情、水情、灾情、水量等信息采集、数据存贮管理中心,研究编制优化调度方案和闸站工程联合调度管理方案,研究开发调度管理系统软件,实现对各种信息进行显示、查询、统计分析;工程调度指令,跟踪记录执行情况;对泵站工程进行优化调度;泵站与配套工程形成联合调度模式,满足防汛防旱预警及调度管理要求,保证工程安全高效的运行。

3.2.2工程管理信息系统

按照工程管理规程和办法,结合工程管理精细化的要求,研究开发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其主要内容涵盖规划建设、加固改造、运行管理、检查观测、维修养护、管理考核、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水政执法、制度规程、信息、网络审批等方面,具有工程管理全过程信息的存储、统计、管理、查询、信息等功能,可基本实现水闸、泵站技术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

3.2.3水文测报系统

按发展需要对现有水文测站进行合理调整,增加泵站、水闸水文站点,对枢纽水文数据统一采集、统一,实行数据共享。在江苏省水文信息化系统的总体要求和框架下,按照先进实用原则,建立水文测报信息系统,实现水文数据自动采集、处理和。

3.2.4河湖管理信息系统

基于管理单位承担的邵伯湖高邮湖管理职能,建立河湖信息系统。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以及水位、雨量、水质等自动监测技术,实现河湖水文信息、水质信息、健康状况、堤防管理现状、水利工程运行情况、保护范围内建设项目等信息的自动采集、分析。同时,对巡查执法信息进行实时采集、传送、存贮,对违章处理进行跟踪,为科学保护河湖提供技术支撑。

3.2.5电子政务系统

(1)行政资源管理系统。依据《水利电子政务基本技术要求》,结合江都水利枢纽职能,在原办公自动化系统基础上,建立行政资源管理系统,实现财务审计、人力资源、培训考核、文献档案、视频会议等统一管理,实现与江苏省水利厅、厅属单位相关系统联网运行,做到网上查看、网上申请、网上审批,提升行政资源管理的水平。(2)公众服务管理系统。以“引江信息网”为基础,建立WEB“门户网站”和WAP“门户网页”,向公众提供政策法规、政务信息、水情水质信息、湖泊保护信息、工程运行信息等,满足社会对公众信息的需求。

3.3资源共享系统

主要包括信息处理系统、数据中心、资源共享系统等。

3.3.1信息处理系统

按照《江苏省水利数据中心技术规范》及相关规章制度,结合江都水利枢纽实际需求,研究水文、闸站、河湖等各类信息的收集、处理技术,建立信息处理系统,达到各类水利信息的统一处理。

3.3.2数据中心

按照省水利信息存储的总体要求和统一规划,建立闸站监控、水文信息、河湖信息等节点数据中心,各个数据库实现统一开发平台、统一传输模式、统一维护管理,实现闸站、河湖、水文等各类信息的统一存储。同时,建设标准化机房。

3.3.3资源共享系统

在相关标准体系的框架下,建立开放的、标准的资源共享系统,实现内部系统之间、上下级部门、管理处与水利厅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交换。

4建议

(1)推进信息化建设需要科学编制建设方案。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分步推进、不断完善。因此,当前首先要根据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上级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布局,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制订信息化建设规划和方案,确定总体架构,在此基础上,分功能块开展专题研究和专项方案设计,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高。(2)推进信息化建设需要紧密结合实际需求。在制定和实施信息化建设方案的过程中,不能片面追求“高、大、上”,而要更多地结合本单位、本工程的实际需求和多年打下的良好基础,与工程管理的相关要求、精细化管理理念等充分融合,既要体现先进性,更要体现安全性、可靠性、实用性,还要考虑经济性。(3)推进信息化建设需要加强专项技术研究。当前,信息化技术高度发达、发展迅速,如何在水利工程管理中推广应用、提高管理的技术水平,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研究。近阶段需重点开展泵站集中远程控制、泵站优化调度、闸站联合调度、业务管理信息化等方面的技术研究,为专项方案的编制提供技术支持。(4)推进信息化建设需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信息化系统设计寿命有限,技术更新较快,管护要求较高,无论是建设还是管理维护都必须有一定的资金作保证。一方面,要利用工程建设、加固改造等,落实信息化建设资金;另一方面,要按照日常管理、维护、升级的需要,落实信息化系统运行维护、完善升级资金。

5结语

推进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是适应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是提高江都水利枢纽运行管理效能、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展示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工程现代化建设成就的重要标志,需要积极实践、大胆探索,加强组织领导和专项技术研究,编制细化建设方案,积极、有序地分步推进,并不断完善、总结、提高,努力把江都水利枢纽工程打造成江苏省乃至全国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建设的示范窗口之一,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成功经验。

作者:许媛 周灿华 刘媛媛 张卫东 单位:江苏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

参考文献

[1]辛华荣,周灿华,樊旭,等.对江都水利枢纽管理现代化的思考[J].中国水利,2013(8):40-45.

[2]江苏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江苏省江都水利枢纽管理现代化规划(2011—2020)[R].江都:江苏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2013.

[3]江苏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江都水利枢纽工程信息化建设方案[R].江都:江苏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2014.

[4]吴苏琴.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0:64-65.

[5]宋斯阳.水利枢纽数字水利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西安:长安大学,2013:28-29.

[6]苗飞跃.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集成技术研究和实现[D].扬州:扬州大学,2014:40-44.

篇2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概念;问题;对策

一、水利信息化的概念

所谓水利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对水利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建设和水事处理的效率和效能。水利信息化的特征主要是在水利全行业普遍应用现代通信、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应用与水有关的信息资源,直接为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等综合管理及水环境保护、治理等决策服务,提高水及水工程的科学管理水平。

二、水利信息化的发展状况

近些年来,水利部提出并开始实施水利信息化建设,水利信息化建设正以飞快的速度迅猛发展。然而,相比构成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其他行业的快速发展,水利信息化建设虽然起步不晚,但发展缓慢,相对落后,并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对信息化的认识在一个时期相对不到位,缺乏紧迫感;二是水利信息化投入不足;三是信息基础设施十分薄弱,至今还没有形成覆盖全行业的信息网络;四是缺乏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专业人才;五是规划和管理水平不能适应信息化的需要。

三、水利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水利系统的干部和职工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有一部分员工对信息化工作认识不足,没有形成统一的建设机制,水利信息化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甚至部分单位还没有统一的规划和明确的发展目标。

(2)水利信息化的资金投入不足。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投融资渠道单一,专项经费是建设基金的主要来源,这成了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水利工程建设资金长期以来是靠国家投资,各级地方水利部门依赖国家水利投资搞信息化建设,省级和省级以下水利部门的信息建设经费一般都没有专门的资金渠道,导致水利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薄弱。

(3)水利信息化的基础设施薄弱。受各种因素的限制,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依旧很薄弱。我国同信息化工程配套的通信及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和基础数据库建设工程都还没有形成规模,水利信息公共网还未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共享,某些地区通信手段仍较落后,水利信息网建设的落后严重制约着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

(4)水利信息化人才缺乏。信息化管理和技术人才缺乏,缺乏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专业人才从目前水利信息化建设发展水平来看技术含量高的水利系统中,各个环节都不能缺少一批专业技术人员。由于水利技术复杂,这部分技术人员短时期内难以掌握这些技术,这就导致缺乏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

(5)信息的规范化工作相对滞后。水利工作的三大任务是防治洪涝灾害,解决干旱缺水和治理改善保护水环境。随着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问题的日益突出,需要开发的水利信息资源越来越多,但信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工作相对滞后,致使水利信息资源共享水平低缺乏统一管理和规划,信息基础设施与共享机制建设不配套,使得有限的信息资源共享困难。

四、水利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1)加大宣传,提高相关人员对的信息化的认识。水利现代化建设任务繁重,必须深刻认识水利信息化在水利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水利信息化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确实提高水利系统广大职工的信息化水平,同时可建立信息化宣传网站以普及水利信息化知识。

(2)加大资金的投入,全方位、多渠道的融资。解决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问题,可以实行分项建设、分级负担的投资模式。全国性的水利信息化建设设施可以由国家承担,各地的水利信息化建设资金来源以各级财政投入为主。

(3)加快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水利网站之间应具有数据、语音、视频的网上传输,非机密文件、资料的网上交换等功能,还应能够借助各级水利互联网站,推行政务公开,加强政府机关与社会各界的联系,通过互联网招标公告,公布水利政策法规及办事程序,便于社会监督。各地水利系统在水利信息化专网组建过程中,要做到统一标准,规范接口,以便和公网连接,实现水利系统内部信息资源的全面共享。

(4)应积极引进优秀人才,改变现有的人才现状。突破传统的用人机制,加强信息化建设队伍的专业化、年轻化、骨干化。水利信息化工程的技术含量高,建设难度大,因此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掌握先进信息技术、熟悉水利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非常必要的。

(5)加快信息化标准的制定,规范信息化项目的建设。水利信息化是一项覆盖全国的系统工程,应结合信息化建设的长期与近期目标,全面规划、统一标准,推进我国的水利信息化。我国现已经颁布《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一)》,提出了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部信息办、部分流域机构、省市根据这一体系框架正在抓紧组织相关标准的编制,并已取得初步成果。在具体实施细则的过程中,应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采用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为网络化和资源共享打基础,要坚决杜绝低水平开发和重复建设。

在水利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的进程,把水利信息化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水利信息化建设是未来水利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各级领导应充分重视,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速度,提高信息化水平。为了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水利现代化,我们必须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通过合理的机制,保障水利信息化投资能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水利行业真正成为一个自主运行可持续发展的行业,有力推进水利信息化的全面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参考文献:

[1]林一伍.对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实践及其思考[J].科技经济市场,2010(4).

[2]黄廷林,李梅,王晓昌.再生水资源价值理论与价值模型的建立[J].中国给水排水,2002(12).

篇3

关键词:水利 信息化 IT技术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因特网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正步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网络时代和信息时代,信息的影响已经广泛渗透到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利用信息成为人们开展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信息、能源在当今社会一起构成两大支柱资源。其中水利资源在社会发展中已不再陌生,随着社会的发展,水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信息资源对人们来说越来越显得重要,信息是一种财富,对经济的繁荣、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认为应该把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利用IT技术实现水利信息化建设。

水利信息化是充分应用GIS、GPS、RS和IT技术,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对水利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建设的效能和效益。是水利行业走向现代化的措施和手段,同时也可以说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设施。

一、当前水利信息资源的现状

现在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已初具规模,但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一)水利信息的利用不充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提高,大大降低了信息的获取和传递难度,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大大拓宽了信息渠道,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中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然有很多人没有去有效利用这一便利条件,尽管办公室配备的网络环境明显改善,我们上网却仅限于进行一般信息的浏览或简单的事实查询。与先进国家相比,我们水利信息的利用能力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

(二)水利信息化建设中技术力量薄弱。水利信息建设需要技术人员去解决,比如信息的汇总、系统的维护、网站的设计与制作等。但是水利系统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员技术人员太少,即使有也很难独立完成大规模的数据采集、汇总和信息的及时更新。

二、水利信息化发展趋势

水利信息随着IT技术的高速发展,也逐渐显露出许多新的特点和要求:

(一)信息多元化。随着遥感、卫星及雷达等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提供了多元化的更丰富和更准确的信息,如防洪抗灾信息,卫星和雷达信息的引进,推进了“数字化流域”,从而使流域的规划、开发、管理全面实现信息数字化。

(二)信息传输快和资料共享。先进的通信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传输数字化、网络化,大大地提高了信息传输的时效性,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如在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建设中,这些技术的应用将使得在30分钟内收集齐全国的水雨情信息目标成为现实,为全国的防汛决策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

(三)信息处理快速、可视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处理速度快、可视化程度高、表现直观,增强了决策支持的能力。

(四)信息安全保障。一方面,水利部门及IT行业联合攻关,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水平应用软件,努力避免系统开发中的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另一方面,应用各种先进的加密技术,切实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确保系统的安全及信息的保密。

(五)努力提高信息化工作的管理水平,重视信息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积极探索信息系统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

三、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方向

针对上述我国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新特点,我们认为要全面实现水利信息化建设,就要从以下三方面的内容进行加强:

(一)水利信息的基础信息建设。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是一个全国性的网络工程,其关键技术有:远程自动化控制、数值模拟、GIS和遥感技术、数据库技术、通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管理等等。从水资源规划管理到水资源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行,我们把传统水利转变为数字水利,再与信息技术全面融合,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也将不断丰富和发展。 转贴于

①基础信息系统工程的建设,包括分布在全国的相关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处理和决策支持等分系统建设;②数据库的建设,水利专业数据库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的公共信息资源的一部分,也是决策者重要依托凭据;③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各江河流域、各区域水利的信息化建设项目,都是国家水利信息化系统的信息源或信息子系统。成百上千的水利信息化子系统,成千上万的水利信息源,共同组成了完整的水利信息化大系统和巨系统。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水利行业的方方面面。

所以,我们要提高我国的水利信息能力就应当把它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战略任务去布置、施实并很好地完成。

(二)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中人员队伍的建设。水利信息化建设也应该遵照项目建设的程序,进行规划设计、批准立项和实施建设等建设程序,更为强调的是升级维护、技术培训、技术支持与技术服务。一方面我们要与有科研实力和熟悉水利行业特点的综合性IT企业共同进行建设,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培养大批专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要按照要求去建设一支对水利行业特色、专业性质、信息化建设的特点都具有较为深切的了解与理解的人员队伍。

篇4

[关键词]大型灌区 水利信息化 建设思路 运行模式

[中图分类号] TV9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4-312-2

水利行业信息化建设在我国起步较晚,从当前发展情况来看,推行较为广泛的主要是水库工程,而在大型灌区运用范围较少。从功能的情况来看,目前信息化的建设主要应用于防汛抗旱调度、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等,其应用功能范围还不够宽。如何切实有效地使信息化工程成为渠道管理的科学管理手段,使信息化在灌区管理工作中发挥更大效益,在目前仍然是一个摸索阶段,还没有一个标准的国家性规范及有效的参考模式。

1我国水利行业推行的信息化工程主要特点

1.1主要使用的国家规范及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1989年4月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10月施行。

(3)GB/T13016---1991《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

(4)《首都信息化标准体系表》,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年2月。

(5)《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01年12月。

(6)《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第一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务院二、信息化工作办公室,2002 年 5 月。

(7)《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2001年5月)中有关信息化的标准。

(8)《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一)》新提出的标准。

(9)水利信息化必须遵循的国家标准。

(10)由其它行业(如信息产业部等)的行业标准。

(11)有关国际标准。

1.2主要的建设及运行模式

从目前推行最广的水库工程信息化建设情况来看,其建设及运行模式主要有:

(1)野外数据的自动采集及运算处理系统;

(2)自动监控及报警系统;

(3)自动控制系统;

(4)软件应用技术平台;

(5)信息化控制中心;

(6)会商室及会议系统;

(7)门户网站;

(8)内部数据共享及管理平台。

1.3实际使用过程中的管理手段

(1)基层管理人员减少野外数据的观测汇报,增加野外观测系统设备的检查;

(2)为了确保自动控制系统的失效性问题不发生,自动控制系统仅作为一个辅助手段,主要仍采用人工控制方式;

(3)利用自动监控及报警系统提供防洪与抗旱的即时手段,使管理科学化、准确化;

(4)充分利用门户网站向社会宣传灌区,也让门户网站成为灌区群众了解灌区管理局运行管理的窗口;

(5)建立信息化管理中心,确保信息化设备及系统的正常运转与维护;

(6)利用数据共享平台,与上、下级进行充分互动;

(7)通过会商室及会议系统进行远程协商与联络。

1.4存在的问题

因为水利信息化运用时间短、信息化技术发展慢,还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设备维护成本高、易损坏。造成的主要原因是管理单位未参与建设过程,掌握不了实际安装、维修技术,只能依赖项目施工单位,导致设备维护成本高。由于自身技术力量薄弱,完全依靠施工单位,无辨别设备质量,且不能掌控好实际操作程序,使设备既质量参差不齐,又易造成操作损坏;

(2)信息技术不成熟,不能保证有效适用。由于信息化在水利工程中的运用还尚不完善,时间也短,有很多技术开发时间短,其适用性与实际使用存在差距,或实践经验不足,经受实际操作的检验不够,往往不能保证较大范围的实用性。如闸门自动控制系统,往往在实际使用中容易出现操控失灵现象,导致安全性问题出现,在不少已实施信息化控制的灌区,常将闸门自动控制系统当作摆设,仅作为检查时的演示手段,并不能达到实际简少操作与管理人员的目的;

(3)灌区群众的素质不够,不能保证田间信息化设备的安全。由于灌区用户文化程度不是很高,再加上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及灌区运行管理局对信息化工程的宣传力度不大,致使灌区群众对信息化工程不理解,认为信息化工程是对他们的利益侵害,易造成室外设施的破坏、损毁或丢失。

(4)应用功能不足,不能满足整个水利行业的需求。根据对江西省内的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调查,其应用范围多为水位与闸门数据采集和视频监测,如下表。

其应用功能主要是应用在防汛抗旱的调度上,其他如水利工程管理、水资源管理、水政监察等也有一些,但不是主流,而相对于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观测、灌区水量调配、支(斗、农、毛)渠用水管理、渠道维护管理等方面还显薄弱,尤其是在渠道维护管理方面问题突出,目前仍主要靠人工巡堤方式进行渠道维护管理,还缺乏有效的信息化管理手段进行智能管理。

(5)执行的规章规程少,仅有执行标准,没有自己的行业规范。从已知的水利行业执行标准看,仅有三个水利行业执行标准,没有水利行业信息化规范,大部分为执行参考其他行业标准,属于行业自身的标准不多,使灌区信息化建设还处在摸索阶段。

(6)资金投入少,达不到规划预期效果。根据调查江西省大型灌区规划与实施情况,十三个大型灌区总规划信息化投资2.89亿,目前实施资金1518万元。调查已实施完成的和正在实施的灌区情况,赣抚平原灌区规划5475万元,实施610万元,袁惠渠灌区规划263万元,实施153万元,潦河灌区规划1650万元,实施375万元,柘林灌区规划1290万元,实施380万元,锦北灌区规划2942万元,实施150万元。根据对比,实施资金远达不到规划要求,无法满足灌区信息化需求。

2大型灌区的信息化建设思路及运行模式

大型灌区与水库有较大区别,一般大型灌区既有山塘、水库,又有渠道灌溉,面积广、地域宽,实施信息化难度较大,应该规划出一个具体的建设方案与建设内容,使灌区信息化建设有章可寻、有章可依。现就赣抚平原灌区及锦北灌区这两个大型灌区现状情况提出大型灌区的信息化建设思路及运行模式如下:

2.1信息化建设主要内容及方向

(1)防汛、抗旱预警系统。防汛、抗旱预警系统是水利工程的重点建设项目,建设得好,水是利于国、利于民;建设得不好,水将成灾。大型灌区因为地域广,涉及人员、城镇、村庄多,防汛、抗旱任务重(如锦北灌区灌溉面积54.37万亩,涉及高安、上高、宜丰、奉新4县市21个乡镇、街办、场),防汛、抗旱任务重,所以要把防汛、抗旱预警系统作为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头等大事。目前灌区对防汛、抗旱预警系统的建设主要是建立水位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分析,设立预警水位,部分设立自动闸门控制来及时控制泄洪。从这个建设方案来看,其被动性较强,不能提前预警、也不能很好控制区域性水量。该系统应增设雨情观测数据采集点、山洪聚水观测数据采集点、水量蒸发数据采集点,使整个系统形成一个既可全方位预警,又可局部预警的系统,通过提前发现山洪聚水流速与流量、降雨量及降雨时间、水量蒸发等情况,来提前分析汛情或旱情情况,从而作出更精细的防汛、抗旱计划工作。

(2)水资源管理系统。建立取水口取水数据采集、干支(斗、农)渠用水口数据采集、干渠出水口数据采集、田间弃水数据采集等采集系统,同时与雨量观测点、蒸发量观测点形成数据网,进行灌区用水量情况分析;增设干渠沿线排污口水质、水量数据采集,分析水源污染情况,并与环保、水政监察等执法部门并网,解决水源污染问题。

(3)工程维护与管理系统。目前已建立信息化工程的大型灌区工程维护与管理系统仍然停留在建筑物结构登记、数量登记等表格形式上,实际运行管理仍然要靠大量的一线人工巡查维护,有很大的智能化空间。大型灌区工程维护与管理系统应向智能扫描维护方向发展,利用便携式扫描设备(雷达、红外线、超声波或其他),对渠道进行扫描式巡查与维护,并将巡查信息进行采集分析管理。

(4)政务办公系统。通过政务办公系统,让公文处理在网上办理,形成无纸化作业模式,节约资源;通过日志记录进行行政监控,使岗位考核量化透明。

(5)内部数据共享及管理系统。主要应建立资源共享平台,让灌区管理局与上、下级各级部门形成数据共享、管理局与相关政府、部门形成数据共享。

(6)门户网站。门户网站应反映出灌区形象、风貌,向外界宣传灌区文化、政策,使外界对灌区有一个认识、了解。

(7)信息控制中心站。是整个信息化工程的心脏部分,对整个信息化设备的控制与管理,应预留有较多的发展端口,利于灌区的信息化长远发展。

(8)调度会商室及会议系统。主要起到与外界的会议交流,与上层部门的沟通,同时也是防汛、抗旱的指挥调度中心。

2.2信息化的运行管理模式及手段

(1)建立信息化管理中心,专人进行信息化管理调度。信息化管理中心是对灌区整个信息化各个系统进行统一调度的管理岗位,要担负运行维护、数据处理、信息更新、信息管理技术培训、新型信息化建设导入分析等多方面的信息管理工作,确保灌区信息化能发挥现有最大功效,并能实时跟进时代步伐,使灌区信息化不至于建立几年后就与时代脱节。

(2)落实信息化运行、维护管理费。信息化的运行是持久性的,其费用涉及到流量费、光缆费、网络费、设备维修费等多方面的运行管理费,这些费用每年都要发生,灌区应落实好相关运行、维护管理费,确保信息化功能正常运转。

(3)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规章制度。为了保障灌区信息化的良好运转,应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规章制度,如设备巡查制度、保养制度、数据上报制度、保密制度等。

(4)加强信息化业务培训工作。目前灌区相对应的信息化专业人才极度缺乏,应加大相关业务培训工作,使现有管理人员能完全掌握相关设施操作技能,基本掌握相关设施维修、养护技术。为了灌区今后的信息化发展,还应考虑相关专业人才的引进。

(5)改善灌区工程设施硬件,增设配套辅助设施。灌区大多建设时间早,很多硬件设施与信息化设备不配套,特别是交通设施难以跟上灌区发展步伐。灌区渠道大多沿山修建,交通不便、人烟少,现状渠道维护管理手段多为步行巡查,所需管理人员较多,交通设施的改善配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将极大提高灌区管理功效。

参考文献

[1]《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一)》,《中国水利》,2003年22期.

[2]王二建.《浅谈国内水利信息化建设问题》,《今日科苑》,2010年20期.

[3]《珠江水利信息化建设现四大亮点分析》,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0年12月24日.

篇5

关键词: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

一、引言

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具有广泛的内容,它包括了档案信息资源的有序整理、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档案信息网络的建设、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没以及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法规、标准的制定等。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我国已将信息化建设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内容。水利事业置身于社会经济发展之中,必须加快水利事业现代化步伐,实现水利信息化。我国水利信息化工程自“七五”期间起步,2003年《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出台,标志着水利信息化的全面展开。

水利档案工作是水利基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档案信息化应是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现阶段其内容包括档案信息的有序整理、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档案信息网络的建设、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档案信息化人才的培育以及开发利用的制度制定等等。当前,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在水利信息化整体建设进程中已显滞后。

二、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当前,水利系统内档案信息化建设初步运用微机进行档案信息的存贮、检索,提高了档案利用的查全率、查准率,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重视力度不强。系统内部偏重于防汛防旱、工程建设、资源管理等业务的信息化建设,对支持和服务于全局的综合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推进力度不强,减弱了档案信息化建设推进全局工作的功能和贡献。二是档案人员缺乏现代化档案管理技能。在办公自动化普及过程中,档案计算机应用仅限于目录级检索,因未进行系统地培训和学习,一些水利系统档案管理人员尚未完全掌握电子档案归档管理、室藏档案数字化、网络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三是档案信息资源建设重点不够突出。四是缺乏统一规划和技术支持。开发一些专业应用软件时,没有同步建设综合档案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未形成统筹安排、全面协调、整体推进的局面。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不够明确,尚未确定数据的统一格式和标准。

从总体上看,水利系统档案信息化工作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

思想观念落后,信息意识淡薄。受传统的档案服务观念的制约,部分档案管理人员思想观念落后、信息意识淡薄,没有能够用科学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和应对,在信息化、数字化面前显得束手无策,缺少应有的开拓精神。

档案人员缺乏现代化管理技能。部分人员虽然使用了计算机,但仅限于目录级检索,缺乏电子档案归档管理、室藏档案数字化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档案信息化建设力度不强,进程缓慢。在开发一些专业应用软件(如防汛防旱指挥系统、水质监测系统、水资源管理系统、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等)项目管理系统时,没有同步建设综合档案管理系统,已购置的档案管理软件在系统内尚未普及运用。

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落后。系统内各级档案管理工作发展不平衡,综合档案室偏重于纸质档案的收集,对电子档案、声像档案、实物档案、专业技术档案的收集还不够。

三、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基本原则

水利档案作为水利建设过程的真实记录,应不断改进思想观念、管理方式及管理手段,依据适合水利行业和档案工作规律和特点的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加快推进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利用较短的时间,初步实现水利档案资源数据化、服务利用网络化、管理工作科学化。

以档案信息开发和利用为中心的原则。在档案信息资源中除去部分关系到国家利益和安全以及个人隐私的以外,大部分是可以开放和利用的。档案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各种系统和软件的开发,要围绕开放和利用来设计、展开。

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规范的原则。由于受档案实体管理模式和方法的影响,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标准规范也变得比较复杂且较难统一,再加上系统内档案信息化起步以后,未能及时研究统一标准和规范,给档案信息的传输、接收和整编带来较大困难。

抓住重点、阶段性推进的原则。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经过起步、试运行、成熟、全面应用的发展阶段。现阶段工作的任务应为档案信息的有序整理、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档案信息网络的建设、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档案信息化人才的培育以及开发利用的政策法规、标准的制定等。

以基础工作带动数据库建设的原则。档案信息化特别是信息库的建立,要依靠基础工作一点一滴地建立起来。夯实基础工作,建立和完善数据库,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所在。

四、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加强领导,增大投入,确保档案信息化建设有序发展

第一,加强领导是核心。应成立由分管领导挂帅的,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研究总体发展方案,确定阶段性工作目标,统筹协调解决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明确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落实具体工作任务并跟踪监督检查。把档案信息化管理纳入系统内的年度工作计划,列入所属各部门管理目标责任制内容内进行考核。

第二,加大投入是关键。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前沿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完成大量的基础工作,配备一定规模的硬件设施,还要进行适合本行业的软件开发利用,这些都需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每年度资金的投入要与信息建设的任务相匹配,支撑系统的有序发展和正常运行。

注重管理,丰富室藏,加快档案信息建设

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水利档案专业性、技术性强,涉及管理门类广,因此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必需从源头上加以关注。首先,要制定与水利信息化相协调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计划,宏观上要有总体的指导思路,实现发展战略上的创新。其二,要增强综合档案室的业务监督、指导职责,建立和完善档案信息管理制度,明晰档案信息管理流程,建立水文数据网上归档流程等各专业的档案归并录入规定,实现各门类档案收集、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丰富室藏。其三,推广档案管理软件的运用,推进水利档案综合目录数据库的建设,实现案卷级、文件级的电子检索。其四,加大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必须以成熟的软、硬件环境和良好的管理制度为前提。综合档案室作为归档文件的信息接收和管理的职能机构,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信息管理制度,保证本系统的电子文件的真实、完整、可靠、安全地保存。严格执行电子文档和纸质文档同时归档的双套制管理办法,最终实现“数字化档案室”。

以人为本,注重培训,促进档案队伍建设

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以计算机技术应用为载体,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不仅要具备图书、情报、档案学的专业知识,还需具备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加快培养和构建一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复合型多层次的人才队伍是当务之急。目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鼓励专、兼职档案人员通过在职培训、业余进修等多种形式,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提高档案工作者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技能。第二,要注意引进信息技术、计算机、数据库、网络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优化人员结构,以适应档案工作现代化的需要。第三,加强对档案工作者信息意识培养,改变传统档案“重藏轻用”的局面,使档案人员充分运用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手段,对档案信息资源实施科学管理与有效开发利用。第四,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档案管理人员爱岗敬业,积极进取的工作热情和主观能动作用,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从而增强档案管理改革和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任俊霞. 如何做好新时期水利档案管理工作[J]. 档案天地。2007.3

[2] 国. 对构建水利档案资源开发与利用畅通服务渠道的思考[J].治淮2007.12

篇6

水库工程管理是水利工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水库工程维修以及安全运行一定要确保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建国以来由于忽视水库工程管理而造成溃坝事件不在少数,必须引以为戒。我国存在众多的水库工程,管理起来难度较高。在网络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只有认真做好水库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才能促进水利工程的持续发展。

一、我国水库管理现状

我国大部分水库建立的时间比较久,相对应的设施已经老化,管理手段落后,不能满足当前水利工程的要求,当遇到自然灾害时无法及时有效的应对,缺少信息化技术支撑。水库的管理工作不到位,常因水库的维修工作不及时、设施操作不当、大暴雨突发应对不及时使水库发生险情等,水库的功能和安全性逐渐丧失,严重时将出现溃坝等现象。国家有关部门对水库存在“重建轻管”现象,水库在维护等方面的投资和关注不够,水库的管理经费缺乏,在此情况的影响下,也减少了水库管理的工作岗位。不少水库在遭到自然灾害的摧毁后没能得到及时的修护,从而降低了水库的整体效益。水库的管理违背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我国个别地区的水库包括小型水库的管理体系中,一直沿用较落后的管理方法。水库的管理机制落后,没有达到建设信息化的水平,不能及时的进行改进和创新。这类管理方法没有科学、完善的水库管理体系,管理人员的考核也没有具体的标准,造成水库的管理工作走下坡路。甚至部分管理者无法及时认清自己的工作,遇到问题不及时汇报,导致问题累积,埋下安全隐患,致使水利工程不能快速发展。

二、水库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水库是调节径流的重要水利工程。水库管理的重点是做好堤坝的安全管理工作,防止溃坝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是新时代水利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信息化建设,可以及时对水库上下游进行监控,通过网络及时观察反映水库大坝及相关地区的实时气象及工程情况的信息,把这些信息整合起来,构建信息访问平台。通过实时水文预报等,能够更加直观、全面的对水库进行多种方案的模拟、分析,并提供解决和管理方案。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实时数据信息采集系统和处理“数字化水库”的时代已经拉开帷幕。水库效益是需要通过水库调度来实现的,在水库调度中,必须坚持发展服从于安全的原则。水库的发展及调度要权衡多方面的因素,维护生态平衡等需要。为了能够充分的发挥水库的综合效益,在水库调度中,需要利用信息化建设进行某些技术工作。

三、水库管理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我国水资源相对比较缺乏。人均水资源量在世界上的排名相对靠后。要想促进经济发展创建和谐社会,水库管理是否能够发挥自身最大的效益十分重要。在水库管理上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如下:

(一)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全国大中型水库管理机构在计划经济时代上的基本定义是为集体社会提供公益,加之进行生产经营。但是,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变换,水利上实施的体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必将遭受淘汰的命运。为了水利工程能有更好的发展,必须进行信息化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要合理的划分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责,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意识,从根本上规范管理。

(二)忽视水污染问题

在水库管理上的主要问题就是防洪,严格管理以便造成溃坝等严重现象。特别是每到汛期,水库的管理人员都会小心翼翼的做好防汛工作,从而忽视水污染的严重性,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日益增加,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直接对供水和生态安全构成了威胁,没能在抓防汛工作的同时对水库进行污染物的清理工作。为了彻底清楚污染物应由供水部门带头,成立专门的清污机构,定期对水库范围内的淤泥进行科学的清理,以彻底消除底泥对水库水质的污染,这项工程庞大,耗资较高,但与重新修建水库所花的费用来说有明显优势。

四、水库管理信息化建设

在水库工程的信息化建设过程当中,大中型水库起步较早,从电台报汛、有线电话报汛逐渐向自动化遥测系统等现代通讯手段过渡。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属三峡水库,三峡水电站建立后蓄水形成的人工湖泊达到一千零八十四平方公里。除三峡水库以外,其它大型水库工程信息化建设也在抓紧进行。实现水文现代化是提高水利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虽然目前我国也在进行全国防汛指挥决策系统的建设,但是水文自动测报系统中央只管理中央报汛站,尽管统一规划,但是投入渠道却不一样。目前,全国有中央报讯站,各省有气象方面的雨量测站,有山洪灾害防治系统的测站,有地方的水文报汛测站,所以,难以同步进行建设,必须大力加强水文监测、优化站网密度,进行统一规划。必须明确经费来源渠道,统一按照要求,对国家和地方进行共同建设管理。这样,才能确保水文现代化的快速实现。还要注重科研和人才的培训,高度重视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特别是洪水预报系统的研发,即如何将计算机技术、洪水预报模型与GIS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包括信息自动采集设备等等。虽然我们也很重视科技发展,但研究范围还是不够广泛,科技含量低。开展研究的课题也相对较少,不利于水文建设的长期发展,为适应新形势的水利发展必须在这一方面尽快改变。为了推进水库管理信息化系统运行,必须对水库工作进行规范管理,确保信息化系统的稳定运行。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是现代化水库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加强管理才能确保水利工程稳定可靠的运行。因此,制定相关的运行管理规程及操作规程,要求系统工作人员严格按规章制度、操作执行,是信息化系统得以正常运行的关键。水利信息化项目落成后,运行管理费用紧缺是当前水库管理信息化存在极为普遍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明确维修管理费用的来源渠道是水库管理信息化系统运行的重要保障前提。信息化工作的关键是加强培训技术人才。在水利行业,特别是水库等较为基层的水利单位,现代化技术水平较低、应用管理水平不高的现象普遍存在,懂水利又懂信息化的技术人才相当馈乏,已经成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应采取更丰富的学习形式加强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水库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使水库工程信息化系统发挥出最大效益。

结束语

篇7

关键词:智慧;水利工程;信息化控制

1水利信息化技术应用现状

1.1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功能十分强大,应用十分广泛,遍及各行各业。在水利行业GIS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已经有10多年了,并且逐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主要体现在地理位置确定、地理信息展示、行业信息展示、信息统计分析及功能集成等方面。主要应用介绍如下:(1)基A地理信息管理。GIS技术基本功能是反映地理坐标,并通过地理坐标确定有关信息的坐标和相对位置。从信息管理方面水利行业与其他许多领域一样,首先要求得到基础地理信息,如:地形、地貌、河流、水系、行政区、交通等信息。(2)水利专题信息展示。在基础GIS平台上6水利信息化2010,(2)展示水利专题信息,主要包括:水库、堤防、蓄滞洪区、水闸、测站等水利工程信息,和雨情、水情、灾情等水情信息及水利管理信息。将这些信息在GIS平台中分类、分图层、分区域展示。(3)统计分析功能运用。GIS技术的分析功能十分强大,在水利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降雨分布信息、水资源量统计、洪水淹没面积计算、受灾面积和人口财产统计等。这些分析结果为水情预报、防汛会商决策、水量调度等提供了较为可靠详实的数据支持,初步实现了在水利及防汛工作中对雨情、水情、灾情的粗略估算向定量分析转变。(4)系统集成功能。GIS作为地理信息管理基础平台,系统集成功能是其重要的基本功能之一。常用的GIS集成主要有相关功能模块和相关专业模型的集成。集成功能模块包括:信息服务、数据库、图形库、防汛会商、防汛值班及部分办公自动化等功能模块;集成专业模型包括:气象预报、水文预报、水动力学计算、水库调度等模型。(5)空间三维GIS技术应用。GIS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历经了从二维平面GIS平台到三维空间立体GIS平台的过程,随着三维空间GIS技术的日益成熟,三维空间GIS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三维GIS技术的主要特点是在GIS平台中展现空间立体环境,并在三维环境中展示与管理相关信息。地理信息系统虽然功能强大,应用广泛,但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还处在迅速发展阶段,在应用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够详细、图标不够完善、分析功能有限等问题,而且国外GIS产品价格较高,国内GIS产品功能不够全面,因此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实际应用中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待不断发展和完善。

1.2数据库技术

应用数据库(DB)技术是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几乎所有的水利信息系统建设都离不开数据库技术的应用。数据库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数据存贮和管理。目前,已经完成了国家级水情数据库建设,实现了对国家重点关心的降雨信息、水情监测信息和历史水情信息进行查询与管理,流域和省级水情数据库建设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部分有条件的省市已率先完成了水情数据库建设,制定了国家防汛工情数据库建设规范,正在进行工情数据的入库工作;部分省市正在根据国家规范开展工情数据库建设工作;部分地区根据需要建立了洪灾灾情信息管理数据库,以及根据防汛指挥系统和防汛决策支持系统建设需要建立了系统专用数据库。数据库技术的运用和推广,进一步推动了防洪减灾信息管理的规范化,使信息存储、更新和查询更加方便,并且为数据挖掘奠定了基础。数据库技术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应用较为成熟,为水利信息的数据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但是随着水利信息化建设中数据量的膨胀式增加,国产数据库产品对海量数据的管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1_3网络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基础设施已经成为我国水利工作中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和共享的重要手段。根据网络应用范围的需要建设有局域网和广域网;根据网络通讯安全保障的需求分为公共网络和水利专网;根据信息传输是否有线分为有线网和无线网。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关于计算机网络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依托公网资源和已建的防汛通信专网,组建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计算机网络。主要包括:一期工程骨干网,建设中央网络中心与7个流域机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防汛抗旱部门之间的互联网络;一期工程流域省区网(可研报告中的地区网):建设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与所辖的125个水情分中心、4个工情分中心、28个旱情试验站(分中心)、4个重点工程管理局之间的互联网络;一期工程城域网(可研报告中的园区网):建设同城异地办公的同级水文、防汛抗旱部门及网络中心之间的互联网络;一期工程部门网:建设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情、工情中心及4个重点工程局的局域网;建设中央、7个流域机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网络中心;建设一期工程网络管理、服务及安全系统『2l。网络技术除了以通讯传输技术为主的计算机网络硬件技术以外,网络编程技术也是网络技术应用的重要内容之一,通常谈到的网络化技术是指网络化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即是指具有网络功能的Web技术而不是广义的IT技术。Web技术的应用起步于2000年前后,此后国家各级各部门编制的网络化软件系统主要采用Web技术。例如各级防汛指挥、水情测报、决策支持、信息服务、会商管理、办公自动化等系统中网络化软件系统部分都是基于Web技术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水利信息共享和交换提供了条件,作用重大、效果显著,但是由于信息量逐步增加,网络容量有限,信息传输和交换速度往往难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再者,互连网稳定性不足,系统较为脆弱,可靠性不够强,如某一环节出现故障就会影响整个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网络技术应用还应该全面考虑出现网络故障后的应急解决方案。

篇8

关键词: 水利 信息化 管理 技术 系统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为了有效的提高水利事业活动的效率,我国的水利管理工作正在逐步引进水利信息化管理技术。水利信息化管理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立足于社会信息化的统一规划,要开展水利信息化管理首先要做好水利信息的采集工作,充足的资料数据将成为提高水利信息化管理技术的有利保障,在采集大量信息和数据的基础上,还要做好信息的传输存储和数据处理工作。要充分的利用已知的水利信息资料,并对其进行综合的分析,让其对今后的水利管理进行有效的指导。本文作者自身有着丰富的水利管理经验,在对水利信息化管理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进行水利信息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并结合我国水利情况提出了加强我国水利信息技术化管理的措施。

一、水利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从总体状况看,现代化水平参差不平,主要表现在:1)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工作相对滞后。随着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问题的日益突出,需要开发的水利信息资源越来越多,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时性要求越来越高,但信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工作相对滞后,加上系统的维护管理经费渠道始终未得到很好地解决,致使目前我国在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信息服务方面,与国际的差距有逐渐拉大的趋势。2)对信息工作的认识不到位。水利系统的干部和职工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认识不足,缺乏紧迫感;没有形成统一的建设机制,水利信息化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甚至部分单位还没有统一的规划和明确的发展目标。3)水利信息化发展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从事水利信息化产品设计与开发的相关机构对行业应用理解不够深,造成了水利信息化产品的易用性、实用性差,甚至无法推广或交付使用。信息化发展的保障条件不足。水利信息化工作面广、量大,信息化技术发展快,而现在国家某些投资政策和项目管理制度不太适应信息化建设要求,导致长期以来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

二、数据库在水利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

水利工程基础数据库:主要信息如下:(1)河道概况:河道特征、河道断面及冲淤情况、桥梁等。(2)水沙概况:水沙特征值、较大洪水特征值、水位统计及洪水位比较、控制站设计水位流量关系等。(3)堤防工程:堤防长度、堤防标准、堤防作用、堤防横断面、加固情况、涵闸虹吸穿堤建筑物、险点隐患、护堤(坝)工程等。(4)河道整治工程:干流险工控导工程状况、支流险工控导工程状况、工程靠溜情况、险情抢险等。(5)分滞洪工程:特性指标、水位面积容积、堤防、分洪退水技术指标、滞洪区经济状况、淹没损失估算、运用情况等。(6)水库工程:枢纽工程、水库特征、主要技术指标、泄流能力、水位库容及淹没情况等。

水质基础数据库:完成数据库表结构的设计,在整编基础上,逐步形成包括基本监测、自动监测和移动监测等水质数据内容的水环境基础数据库,开发数据库接口程序和服务软件,为水资源优化配置、水资源监督管理、水资源规划和科学研究提供水环境基础信息服务。(3)水土保持数据库:规范数据格式,完成数据库表结构设计,逐步建立包括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土壤侵蚀、水土保持监测、水土流失防治等信息的水土保持数据库。(4)地图数据库: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软件平台,对数字地形图进行数据入库,建立地图数据库。要求地图数据库具有各种比例尺地形图之间图形无缝拼接、图幅漫游、分层、分要素显示、输出等GIS 基本功能。(5)地形地貌数字高程模型:利用地形图地貌要素或采用全数字摄影测量的方法,生成数字高程模型,直观表示地形地貌特征,并利用DEM 进行各种分析计算,如冲淤量计算、工程量计算、库容计算、断面生成以及洪水风险模拟、严密范围分析等。(6)地物、地貌数字正射影像:对重点区域、重点河段进行航空摄影成像,采用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编制数字正射影像图,清晰、直观表示各种地物、地貌要素。(7)遥感影像和测量资料数据库:收集卫星遥感影像,编制区域遥感影像地图并建立遥感影像数据库。根据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反映全区域治理开发成果,实现对本地区的动态监测。测量资料数据库包括各等级控制点、GPS点、水准点资料,表示出点名、点号、等级、坐标、高程及施测单位、施测日期等。

三、强化信息中心的执行职能

为顺利推进和实施水利信息化工作,除要求信息化主管部门参与相关决策,还要求实施部门具备相应的职能、能力。作为信息化工作具体执行及日常运行维护的保障部门,需要进一步落实和强化职能,加强能力建设,稳步推进信息化建设顺利开展。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除了要在政策法规、规划计划、财务等方面加以引导和规范,从立项、实施、运行维护等信息化建设全环节加以控制外,各

级信息中心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要为各级水利业务部门开展信息采集、数据传输、应用支撑、安全保障,以及其他水利信息化的相关建设工作提供必要的服务与支持。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重视水利信息化专业队伍的建设,形成集中的水利信息化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人才队伍的专业化、整体化、系统化的建设与运行管理作用,促进水利信息化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四、GIS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

4.1 通过GIS 技术实现水质监控和数据分析

水利工程同时也是环境工程,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不断受到污染,民众越来越关注水质状况,对水质的实时监控和分析已成为水利信息化管理的一个日常重要工作。只有掌握瞬时变化的水质信息,才能对环境质量进行动态评价

和有效监督,才有可能应对水污染突发事件。运用GIS 对水质信息进行管理,可以合理地选择能代表水质总体状况的站点,进行自动实时的监测。不同的水污染类型( 主要包括水体富营养化、泥沙污染、石油污染和废水污染及热污染和固体漂浮物污染等) 的反射率等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将在遥感影像中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结合GIS 的空间数据和GPS 的定位数据进行遥感影像分析处理,可以快速地获取水污染的类型、地点及其污染范围,并以专题图的形式直观生动地表现在用户面前。同时,结合地理地质信息、人文信息、供水信息和其他相关环境因素,形成综合信息圈,为应对水污染的突发事件提供决策依据。

4.2 通过GIS 模拟和监控水资源调度

水资源调度涉及大量的空间特征信息,GIS是空间型的信息系统,能很好地处理各类空间特征信息,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量的估算,监控和计算降雨量分布,并结合估算的水资源分布及供求量情况,将GIS 与水资源调度模型集成,直观演示调水过程,模拟不同的水调方案,实现调度管理的可视化,更好地发挥辅助决策的作用。水资源调度过程主要分为3 大部分,前期预

测和调水模型推演,调水过程监控,后期统计分析,这3 步骤中GIS 技术都将发挥主要作用。在调水之前通过GIS 地图的形式显示目前流域中的工程安全状况,有异常情况需要在地图上显著标识出来,能查询该地域监控设备的信息和维修记录。通过GIS 地图展示当前水资源分布,结合用水单位的需水情况,通过不同的调水模型进行模拟推演,最终确定最佳的调水方案。

结语:

随着世界范围内的气候变化,影响水利使用效果的因素越来越多,对水利的管理业不能只停留在以前的管理方式和水平。要想有效的解决洪涝、干旱和污染等水资源问题,就要加强对水利资源的管理和水利信息资料的收集。随着科技的进步,许多高新技术被应用到水利信息管理中来,其中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引入、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等等。这些技术完善和加强了我国水利信息技术的效果,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加强了对水利资源的管理。本文作者根据自身丰富的工作经验,介绍了一些水利信息管理技术的特点,对加强我国水利信息管理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参考文献:

篇9

在2008年、2009年重点信息化项目建设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以水、雨、工、旱、灾情以及相关信息采集系统为基础、通信系统为保障、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依托、××市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相关水利信息化业务系统。系统要求先进实用、高效可靠、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二、建设任务

2010年的水利信息化主要建设任务有七项,具体为:

(一)××市防汛抗旱指挥系统2010年建设项目

1.工灾情采集系统

××市范围内建设40个工灾情信息采集站,配置相关工灾情采集设备和工灾情数据整理上报软件。

2.智能图像水文采集系统

××市水利数据中心智能图像分析系统建设,共建设18个重要报讯站点的智能视频监控设备。

3.××县分会场项目

在视频会商系统主会场项目建成基础上,向下延伸,××县视频分会场系统建设。

4.应用软件二期工程

在软件一期工程基础上,启动包括洪水预报系统、山洪灾害预测预报系统、防汛会商支持系统、气象产品系统、水利工程规划建设与管理系统、水资源管理系统、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系统、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系统、地方电力管理系统等软件二期工程。

(二)水文站网建设

建设中洞等7个水文站生产业务用房、雨量观测场、水位流量测验设施,配置雨量、蒸发、水位、流量、含沙量及通讯设备仪器。

(三)水库大坝安全管理系统

建设33座中型、小(一)型水库大坝安全管理系统,维护21座已成的水库大坝安全管理系统,××市级大坝安全管理系统平台。

(四)水资源费征收管理信息系统

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各取水单位取水信息及时汇集;通过研发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自动化监控、管理水资源费征收情况;建成系统远程管理平台,实现实时、科学、高效的管理。

(五)××市防汛抗旱物资管理系统

建立物资管理数据库,规范物资出入库和调拨流程管理,实现防汛抗旱物资信息化管理。

(六)河道管理信息系统

××市河道岸线规划管理、涉河建设项目管理、河道采砂管理等信息系统。

(七)档案资料信息库

通过研发软件管理系统,将文档、图片、影像等资料分类保存,并根据需要生成档案资料信息库。

三、分解落实责任

(一)××市防汛抗旱指挥系统2010年建设和档案资料信息库项目:××市水利信息化项目办总体牵头负责,防办、局办、××县等相关处室和单位协助。

(二)水文站网建设:××市水文局总体负责。

(三)水库大坝安全管理系统:××市水管总站总体负责,××县协助。

(四)水资源费征收管理信息系统:××市水资源管理站总体负责,市水利信息中心协助。

(五)××市防汛抗旱物资管理系统:××市防办总体负责,市防汛机动抢险队协助。

(六)河道管理信息系统:由河道管理处总体负责,市水利信息中心协助。

四、有关要求

2010××市水利信息化建设必须按照局党组既定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三统一”原则,具体做好以下工作: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水利信息化的“金水工程”,作为新时期水利工作的新任务被水利部列为“十一五”水利十大工作任务之一,××市政府签署的《共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合作备忘录》之中,在水利部贯彻落实国发3号文件《工作方案》××市列为西部地区水利信息化试点地区,水利信息化工作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工作的重点工作,局党组将其作为“禹王杯”综合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县(××县)水利(水务、农机)局、局机关各处室、局属各单位、市水投集团高度重视,明确信息化分管领导,成立专门机构,落实专项经费,明确具体工作人员,切实做好2010年各项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

(二)明确任务,落实经费

××县(××县)水利(水务、农机)局、局机关各处室、局属各单位、市水投集团按照2010年制定的建设任务,结合实际,倒排工作计划,按照“谁负责、谁建设,谁筹资、谁维护”的原则,逐一落实项目建设及管护经费(详见附件1、2),未立项的信息化工程项目要抓紧加快开展前期工作。市水利局将本着“谁积极、支持谁”和“急用先建”原则,统筹安排,确保信息化工作有序推进。同时,××市水利信息中心的衔接,××市水利信息化规划和信息化“三统一”原则,切实做到各子项目技术标准、××市级平台相一致,确保资源共享。各项信息化项目(含水文信息化)××市水利信息中心备案。

篇10

水利科研档案管理属水利科研的基础工作。水利科研档案既是水利科研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设计、施工、监理、基建等活动的重要依据。水利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规模大、涉及面广、技术性强的系统工程。要有序推进档案信息化管理,必须转换档案管理模式及更新档案管理理念、加强档案基础工作,提高档案人员素质。

1 水利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特点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水利科研档案管理模式正在向以计算机管理为手段、以网络传递为环境的数字化管理模式转变,电子档案将成为未来水利科研档案的主体,新时期档案管理模式呈现以下特点:档案信息载体电子化、档案信息组织形式网络化、档案信息查询检索自动化、档案信息流通网络化。

2 档案信息化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2.1 重“藏”轻“用”的管理观念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①注重档案的实体管理,以及对文件材料的归档工作,强调案卷的数量、案卷装订的美观;②注重档案管理硬件设备的投入和库房设备的齐全;③忽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将档案的收集、保管情况作为衡量档案工作的主要标准,过分强调档案的归档率,使得档案馆(室)大体上只是个科技文件保管单位,档案资源多表现为一种静态的、封闭的资源,档案工作出现了一种高积累、低附加值产出的现象,档案信息化功能弱化,利用效率不高,从而使科技成果不能快速转化成生产力。

2.2 档案实体编号混乱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档号不规范,编号方案、形式不统一。②在文书档案中存在案卷标题不规范、问题标注含混不清、卷内无文件级检索目录、文件标题不全、责任者不明等现象。③组卷规则不规范、不统一,如有按时间组卷的,也有按职能部门管辖权限组卷的。④文书档案、质量检测档案、合同档案和基建档案等,均应按文件级管理的却硬是牵强组卷,按案卷级管理。

2.3 电子文件归档电子文件归档改变了传统文件的归档过程,无论是采用脱机归档还是联机(网络传输)的方式归档,都要保证电子文件的安全性、原始性、真实性、完整性、系统性和可读性。但在水利档案中,对大量的地形图、地质图、遥感图像的信息处理,要保持以上特性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如何规范电子文件格式的转换、图片文件的处理及数据压缩等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

2.4 缺乏复合型档案管理人才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档案信息化需要一些既精通档案管理业务,又具备计算机技术、慢吞吞络知识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知识的年轻人。目前,普遍存在档案管理人员知识结构老化,年龄偏大,信息处理能力不强,不能很快地运用新技术处理档案管理信息等问题。

3 加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几点建议

3.1 加强档案基础管理工作首先,要做好档案实体的前期处理工作。笔者认为,档号的编制要规范,要统一档号编制方案和档号形式,档号要能正确反映档案的分类和排列次序,以便于保管和查找。水利科研档案档号宜采用:全宗号--年度号--分类号--案卷号--件(册)号的形式;文件档案宜采用文件级管理,档号形式采用:全宗号--年度号--保管期限--件号。这种形式比较适合水利科研单位档案的保管,也便于利用计算机管理。其次,档案著录要规范。尽量采用最精确的词语涵盖案卷的内容,对于有多个称谓的个人、机关、团体的档案,在著录时应使用同一个称谓、同一题名,以确保检索点的一致性和唯一性。

要加强水利档案标引质量的控制,档案的标引包括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首先要确定适合本单位使用的《分类法》和《主题词表》以及标引深度,在具体标引时要正确分析档案的主题,规范标识符号,对档案中有检索价值的局部主题、隐含主题、次主题要用多个主题词做更详尽的标引,尽量做到前后标引一致;对于主题内容相同的档案资料或不同档案资料中相同的主题内容,应注意保证标引结果的一致性,以降低档案资料的漏检率,提高查全率、查准率。

3.2 加快档案管理文档一体化的进程文档一体化管理是将文件和档案作为统一的系统工程,要加强文件管理的超前控制,就必须要求每一个单位的文件、档案类目划分和设置要准确、文件转换格式要标准和规范,使各类文件管理系统都能和档案管理系统的数据接口紧密衔接起来。档案部门应改变传统档案工作模式,在单位网站的网页上建立电子文件自动上传的工作窗口,让本单位科研人员利用本单位的局域网站,足不出户就将电子文件全文自动上传到档案服务器归档,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3.3 利用局域网提供档案信息在线服务传统档案利用方式,如到档案部门利用档案、参加档案展览、阅读档案复制件或公布件,特别是到档案部门利用档案实体的方式,在信息化时代里必然要发生根本变化。因此,要创新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由过去那种被动的、手工式的档案提供利用方式,尽快转变为主动的、现代化的档案服务方式。长科院档案部门已经实现了在单位局域网上建立档案资料查询网页,向本单位科研人员提供数据库系统查询档案资料信息,并可通过单位局域网的即时通信系统“飞鸽传书”、“腾讯通”、电子信箱等服务方式与档案管理人员联系,进行信息交流,档案管理人员可在线回答服务对象对档案材料真实性与保存价值的咨询,通过改变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

3.4 加强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档案部门应尽快建立一支以管理型人才为基础,复合型人才为重点,高科技专门人才为骨干的档案队伍,以满足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目前应加强对现有档案工作者信息人意识的培养,提高档案人员处理信息的能力,熟练运用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手段,对档案信息资源实施科学管理与有效开发利用。长科院正在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鼓励专、兼职档案人员通过在职培训,学习与档案信息化相关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网络技术知识、现代水利管理技术知识、外语知识等,提高档案工作者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适应档案信息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希森.TPI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应用.图书馆建设,2005,(1).

[2] 赵沈贵.档案信息管理和传统管理。档案学通讯,2006,(3).

[3] 叶哗.信息时代档案管理浅析.云南档案,2008,(11).

[4] 董立宏.档案信息化系统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