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管理总结范文
时间:2023-08-17 18:15: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信息化管理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基础分析;基础评价;信息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F270.7
1 企业信息化简介
企业信息化在国外早已实现,在中国也有了几十年的历史,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和我国对企业信息化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最关键的问题是我国的很多企业管理基础差,无法支持信息化的顺利进行。信息化是通过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各个行业的过程。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各个行业的效率和收益都有明显的提升,这是信息化的最终目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基础特性有累积性、稳定性、一致性和复杂性。企业信息化管理不可能一蹴而就,属于一个不断尝试、不断变革,总结经验的过程。通过不断积累,然后逐步的加大对信息化的依赖,提升企业效率。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起着巨大的支持作用,企业的信息化和管理基础属于一种互相反馈、互相交互的过程,企业信息化的增强能够增强管理基础,管理基础的优良同样也可以带动企业的信息化,最终可以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良好的提高。
2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分析
影响企业信息化的因素有业务流、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信息流指使用、处理和采集信息的一个过程。业务流指为了完成某个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资金流指资金在企业内部流动的过程。企业管理过程就是对企业信息的一个处理过程。信息的处理过程包括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使用。因此企业信息化管理就要做到企业信息的信息化采集、信息化处理等。一旦信息采集出现失误,将为决策者对企业做出的决策产生决定性的错误。总而言之,企业对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使用的过程影响着企业的信息化。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包括管理基础和管理行为两个层面。管理基础反应的是对管理工具,管理行为反应的是人的作用。企业信息化的管理行为层又可以分为习惯、程序、标准和制度。企业信息化的管理技术层又分为人员素质、标准、方法和工具。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的因素集可以分为决策管理层、管理调度层和操作控制层。决策层展示的是对信息资源的利用能力。对于信息资源的利用情况反映了企业决策层的信息利用率。信息利用其实就是对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然后找到自己想要的那部分信息,当然在加工处理的过程中出现错误,获取到的最终信息也必定是错误的。加强对信息的利用是为了让决策者快速的做出正确的决策信息。通常来说,经验比较丰富的决策者往往可以更好的利用手中已有的信息。信息利用的情况是对一个决策者能力的体现。管理调度层包括管理技术、管理行为、工作标准、信息理念和中层素质。操作控制层包括管理技术、管理行为、工作意识、操作标准和个人素质。
3 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的评价
3.1 企业信息化管理指标的评价原则
(1)全面原则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指标体系应该全面、包含所有的领域,只有评价指标完整才能具有代表性。
(2)简介原则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指标应该浅显易懂、语言简练,不能说为了体现全面原则就长篇大论,找不到重心所在。
(3)唯一性原则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指标应该具有唯一性,每个指标都代表的是一个领域、一个方面。避免指标具有二重性或者交叉现象。
(4)易度量原则
对于企业信息化管理指标的选取,应该尽量选择容易度量的,可以度量到准确数据的,避免出现模糊两可的事情。更不能因为人为原因改变度量数据。
(5)针对性原则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指标应该具有针对性,如果这个企业是涉及某个行业或者领域的。它的指标就应该符合该行业特点。
3.2 综合水平评价模型
综合水平评价模型的目的是为了发现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中的薄弱环节和薄弱点,通过综合水平评价模型的建立来知道企业在管理基础上的策略。通过对企业管理基础的薄弱环节和薄弱点的发现,进一步找出解决和改善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可观的找到企业管理基础的不足和问题是企业信息管理基础评价的目标,通过对企业管理基础进行评价来明确企业将要改进的方向和提出企业改进的策略。要对企业的评价提供按照如上指标原则的评价指标,根据指标定量的评价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最后决策者根据企业信息化基础的评价提出企业以后发展的方向。
3.3 模糊聚类评价模型
在上面说的企业管理基础的整体评价模型中是对企业进行整体水平的评价,通过整体评价的结果来说明企业以后将要向哪个方向进行改进。但是,模糊聚类评价模型针对的是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的薄弱环节和薄弱点,针对的是存在问题的那些部分进行评价,从而来帮助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的水平慢慢提高起来。模糊聚类评价模型通过突破原始的分类方法,将好坏因子量化、合并的形式,科学的找出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的优点和弱点,然后针对薄弱点制定策略进行改进,最终达到提高企业效率,增加企业生产力的作用。
4 总结
本文的研究工作是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分析和评价研究,在本文中首先介绍了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信息化有时候不仅仅指的是信息技术,当然信息技术也属于很重要的一部分。本文针对的是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对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展开研究,通过对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的分析和评价方面的研究,来让参与企业管理的员工对深入了解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
参考文献:
[1]祁玉梅.模糊聚类分析在建立统计分析指标体系中的应用[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9-11.
[2]李钢,齐二石,党占军.基于BPR理论的C1MS企业组织重构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7,10:21-24.
[3]唐志荣,湛素华.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3:51-54.
[4]韩庆兰,高阳,陈松乔.论与CIMS相适、谈的企业管理模式[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6:61-65.
[5]甘初初.企业信息化与生产管理—全国第四届计算机辅助生产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10.
篇2
【关键词】大中型企业;信息化管理;信息;发展现状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科技化逐渐成为了当前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大中型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主要支柱,控制着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其更是看准了未来经济形势的发展方向,不断深化改革,引进大量先进的信息化项目的管理办法,加强自身的信息化管理建设,取得一定的成就。根据笔者在企业工作的多年经验,结合自身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一些认识,浅谈下自己的观点。
一、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概念以及特点
企业信息化管理主要指的是运用经济学中整合再分配的思想,将企业在生产、制作、销售、行政等多方面的事物整合在一起,进行系统化的信息处理,使之融合成一种新的企业信息资源,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客户的需求有利地重新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达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谋求最大的经济效益。由于大中型企业本身就具有管理复杂多样、规模较大、分布较广等特点,因此在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中也呈现着自身独特的特点。
1.规模大,时间长 大中型企业因自身就存在着规模较大,分布较广等特点,所以,在进行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建设上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硬件建设的实施因为户数较多、部门庞杂、地域分布较广等多方面的因素,所以,建设也花费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有些企业采取了边建设边应用的方法,利用周期建设弥补建设时间过长的缺点。这样不仅满足了企业对信息化管理的需求,更减轻了企业在信息化管理硬件建设方面的负担。
2.范围确定 企业信息化管理中最关键也最难的一点就是确定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的范围。企业信息化管理作为一个新兴事物,是最近几年在企业中逐渐应用的,很多企业也是边探索边进行建设的,致使在建设初期并不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企业应建设多大规模,多大范围也是模糊不清的。所以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的范围较难确定,一般是随着企业项目的逐渐建设、逐渐探索才日渐明朗起来。
3.各方面共同建设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项目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化、复杂化的大工程,与各方面的相互支持和相互配合是密切相关的。只有各单位、各实施专业人员不断加深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深化信息化管理的体制,转变思维方式,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素质,共同建设,共同配合,才能更好的完成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建设。
二、企业信息化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1.认识模糊 上文中所提到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中的范围难确定,就是各领导部门对于企业信息化管理认识模糊的一个表现。一些企业往往存在这样的误区,认为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就是购买先进的网络系统、企业管理软件、项目管理软件等。而忽视对于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建设、设计、操作以及整体对于市场、管理层的投入和管理。这样即使是建设了企业信息化管理也必然会因为管理、投入、再建设等方面的缺失而导致失败。
2.盲目跟风 一些企业对于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认识过于乐观,不考虑自身企业的特点和适应情况,盲目地模仿其他企业,致使信息化管理处于“空架子”。同时,在建设初期一些企业没有认真进行调查和研究,对于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范围和内容都模糊不清,就着手进入到信息化建设中去。这也是我们在上文的特点中所提到的。甚至有些企业为了节省事先调查的时间和资金,直接购买其他企业成型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完全不考虑企业自身的特点。这样都会导致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必然失败。
3.沟通不足 企业信息化管理追求的目标就是准确判断市场需求,针对客户需求进行生产,谋求经济效益。而这其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企业的信息技术人员与业务人员很难进行沟通。业务人员听不懂技术人员的专业术语,而技术人员也不能理解业务人员的业务需求,这样就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即使有完备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我们也很难应用到具体的市场操作中去。所以,加强人员专业技能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4.水平落后 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落后主要分为专业人员素质低下和管理水平、建设水平落后三方面。由于专业人员素质较低,缺乏对信息化系统的认识和了解,操作信息化系统较困难,为企业的信息化方便带来不便。而专业人员的素质低下也会带来一系列相应的问题,如管理水平和建设水平相应低下。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企业的未来发展。
三、企业信息化管理优化措施
1.企业领导的重视是关键 企业领导的重视是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关键,更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坚强支柱。在信息化管理中70%都基于企业领导高层的高度的重视上,在管理架构和流程上进行改进,使企业各个部门的技术骨干和业务骨干共同参与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建设中来,完善整个项目的实施,为项目和技术的管理的发展方向指明道路,以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做出努力。
2.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管理标准 提高企业的信息化管理。首先,落实企业的各项工作流程,使之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的目标。其次,加强企业各类数据信息化,例如:采购凭证、库存信息、合同、公文、物流单等原始数据的输入、存储、管理过程要进行信息化的转化。第三,建立严格、完备的企业信息化管理标准,明确企业各部门在信息化管理中的责任和义务,对管理者和使用者做到合理而又严格的规范限定。建立等级的奖惩制度,强化工作人员的行为意识和工作态度。
3.建立第三方监管制度 在企业的项目管理中,监管制度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其直接衡量了企业信息化管理是否能真正落实的标准,更是关系企业未来信息化管理的发展方向。一般企业都是邀请第三方作为监管部门,这样可以做到公正、客观。例如:对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和调查;建立项目风险计划和措施;提高企业的防风险意识和制度;对企业各部门的优势和弱势进行准确评估,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4.建立人员培训机制 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的真正实施在于人员素质的高低。即从企业信息化管理项目的启动初期,到和软件供应商进行协调,调查、设计、重置、二次开发、项目实施推广等环节都需要高素质、高技能的人员进行参与、工作。建立人员培训机制,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以适应现代化的信息管理。
总结
大中型企业建立良好的信息化管理,切实把握和解决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建立完善的第三方监管机制,保证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以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趋势,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韩国;电子企业;信息化管理;研究;启示
绪论
韩国虽然只有1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面积,但是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它是亚太经合组织创始国之一,同时也是亚洲为数不多的发达国家之一,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创造了“汉江奇迹”。发达的科技是韩国经济持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的根本原因,电子科技产业一直都是国家的龙头产业,每年由电子产品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在国民经济总值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近些年电子产业信息化的发展,更加推动了韩国电子产业的飞速发展。
1韩国电子企业信息化管理技术应用现状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韩国作为科技较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其科技发展水平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科技的前沿性也推动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信息强国目标的提出,更是使韩国的经济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韩国的信息化建设萌芽于上世纪中期,随后经历了两次较大的变革,直至本世纪初才逐步趋于成熟。虽然韩国的信息化建设历程较为缓慢,但是发展质量较高,目前该国的信息化管理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极大的推动了各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对于电子企业来说,更是为其发展注入了一针“增速剂”。信息化管理的应用提高了电子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与此同时产品质量更高,韩国电子企业对于信息化管理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生产和人力资源管理这两个方面。
1.1信息化管理在电子生产中的应用现状
对于传统的电子产业来说,一般采用的生产模式是半机械化生产或人工生产,对于人力的依赖性较大,而又由于韩国人口较少,劳动力成本较高,这就促使电子产业总的生产成本一直居高不下,而且生产效率较低,所以,在实行信息化管理以前,韩国的电子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一直不强。随着全球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韩国政府逐渐意识到信息化管理对社会生产的有利影响,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信息兴国的主张,大力扶持信息化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电子企业也紧抓这一时代潮流,在生产中逐步使用信息化的管理方法,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信息化技术在电子生产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产品的信息化。这主要指在传统的电子生产中加入一些新兴的工艺,增加产品的使用性能,从而使企业生产的产品能实现更多的功能,从而具备更高的价值,提高产品的利润。第二,实现产品设计的信息化。传统的产品设计需要设计师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手工绘图,而且修改起来较为麻烦,而信息化的设计利用计算机辅助绘图技术,极大的提高了设计的精度和效率,而且更加直观,修改起来也比较方便。第三,实现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在现代电子产品生产中,企业应用了大量的自动化生产设备,促使生产向机械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而且随着生产管理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生产自动控制系统、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等各种自动管理技术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
1.2信息化管理在电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韩国的电子企业一般规模较大,人员较多,企业内的组织结构较为复杂,所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较为困难。电子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一般涉及的内容较多,不仅包括传统的人员招聘、选拔、职位的分配等基本的活动,还包括对员工的绩效考核、奖惩制度的管理以及员工的培训等多方面的工作,所以管理内容较为繁琐。而且对于人力的管理一直都是十分困难的工作,需要保证公平、公正的原则,另外,针对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源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所以人力资源管理一直都是电子企业领导层所面临的难题。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较为落后,所以管理效率较低,而且管理的内容也不全面,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很好的解决了电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难题,不仅能够提高管理效率,而且管理方式更加多样,也更加趋于人性化。对于人力资源的信息化管理主要采用开放式的管理方法,促使管理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而且能够通过电子信息系统构建网络化的管理方法,从而实现员工与管理层的直接对话,企业领导能够及时根据员工的意见调整发展方案,及时了解企业发展动态。另外,信息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能够利用先进的管理系统实现对企业人力变动信息的及时更新,自动记录与人力管理有关的工作,合理的对人力资源进行分配,促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发挥更大的功效。除此之外,信息化的管理方法能够将不同的人力资源类型进行自主的划分,针对不同的管理内容实施不同的管理方案,该举措极大的提高了人力资源的管理效率,而且管理方式更加人性化。
2韩国电子企业信息化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韩国电子企业的生产效率,推动了企业的转型发展,促使韩国的电子产品在世界市场中的竞争力更强。近些年,有不少的韩国电子企业不断进入国际市场,不仅给其他国家的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还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更加方便其他国家的企业进行深入学习。通过对韩国电子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应用现状分析,从中得到的企业信息化管理方面的启示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2.1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必须适应社会的需求,符合国家政策的规定,韩国电子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之所以取得较大的成就,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企业抓住了政府“信息兴国”的政策,能够坚持国家方针的引导,积极发挥政府对于企业发展的主导作用。韩国政府在上世纪末意识到信息化建设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所以大力扶持信息产业的发展,加大对信息开发的投资力度,积极鼓励国内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背景。对于其他国家而言,也要积极学习这一经验,坚持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国家政府应继续提高对信息化管理的重视度,加大对信息产业的资金扶持,鼓励企业积极引进信息化的管理方法,同时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力度,建立专门的监督部门管理相关工作,从而为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提供稳定的环境,推动国家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
2.2充分调动电子企业的力量
通过对韩国电子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分析可以发现,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只是处于引导地位,而真正发挥功效的则是电子企业,即企业才是实现信息化管理,推动信息化改革的主体力量。韩国电子企业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方法,并结合自身的发展现状进行创新,从而使信息化管理在企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要想提高一个国家的电子信息化管理水平,应当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电子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的积极性。政府可以通过减免电子企业的税务及加大对企业信息化改革的投资等措施来引导电子企业的发展,为电子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积极的环境。另外,企业自身要积极主动引进先进管理方法,密切关注电子行业的发展,积极学习其它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并结合自身发展的现状加以改进,从而使信息化管理方法更加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最后,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只有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企业才能走在行业发展的前列,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电子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
2.3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在现代社会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都是人类作用的结果,人在社会发展中永远处于主导地位。而对于企业来说,拥有先进的人才储备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提高自身竞争力最重要的条件,韩国企业就十分注重对人才的引进,这也是其发展一直处于先进水平的原因。科技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为电子产业打开了巨大的国际市场,同时也是的企业竞争更加激烈,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必然大量需要具备较高信息化管理水平的人才。因此,企业必须加大对先进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首先,对于政府来说,要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鼓励高校设立专门的信息化管理专业,从而为社会培养专门的人才;其次,对于企业自身来说,要加强对先进管理人才的引进工作,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另外,要加强对员工的日常技能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为优秀员工提供出国深造的机会,从而使其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最后,企业需要建立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鼓励员工进行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学习,对于个人能力强、对公司贡献较大的员工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经济奖励,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促使他们自觉进行自我完善。而且对于企业来说,良性竞争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可以通过竞争机制来增强员工的危机意识,从而使他们发挥最大潜力,为企业贡献更多力量。
3结论
在政策的推动下,信息化管理在韩国电子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成熟,对企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信息化的管理方法不仅提高了电子产品的生产效率,而且提高了企业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历程,推动了韩国电子产业的变革。积极学习韩国电子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对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引进和学习,提高企业的创新意识,这些举措都是逐步提高电子企业市场竞争力、加快各国电子产业的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胡广翔.韩国信息化的发展[J].国外社会科学,2000(2):63-68.
[2]李锡祚,姜云玲.韩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与发展趋势[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4(4):62-64.
[3]庾晋.韩国信息化建设发展迅猛[J].信息网络,2003(7):12-15.
[4]李淑华.韩国信息化建设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90-96.
篇4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企业管理是为了实现企业目标,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资金等进行科学的管理,以使企业的各种资源达到合理的配置。信息化背景下,企业管理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扩展。
首先,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决策,而企业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离不开信息。信息的可靠性直接影响着管理者的决策水平,因而管理者在进行决策前首先要搜集适量的有用信息,而决策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对信息的控制和管理过程,因而企业管理的过程就是对信息有效利用的过程。
2.信息化建设对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推进了我国企业管理改革和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强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提高企业决策效率和决策水平
建立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能够提高企业信息收集和对有用信息筛选的效率,同时,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将不同程度地推进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和重组,推进企业改革的进行,提高企业信息流畅度,从而使管理者掌握信息、采纳信息和有效利用信息的效率更高,进而提高企业的决策水平和决策效率。
2.2提升企业员工业务水平
信息化背景下的企业管理,最显著的特征是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为了适应企业信息化管理,企业员工必然要提升自身计算机应用水平和信息处理、加工、利用的能力,这不但使员工的业务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也使企业管理工作、日常生产和经营工作变得更加科学和高效。
3.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现有问题
虽然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得到了企业管理者的广泛重视,但是由于我国在该领域起步较晚,在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资金投入低、人才缺乏和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3.1缺乏专业人才
由于企业信息化管理中需要管理者既具备一定的企业管理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知识,又要对计算机信息系统有着较高的认识并具备相关技能。而在我国,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均相对落后,大多数企业管理者尚不能兼具这两种能力。
3.2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在前期投入较多资金,而一些管理者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长期战略效益及直接经济效益认识不足,导致这些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企业对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资金投入不足,而滞碍了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4.强化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为了解决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现有问题,并进一步发挥信息化管理的优势,应采取提升信息管理意识、增加资金投入、优化管理模式和强化内部信息管理以及强化人员培训等措施。
4.1增强企业信息化管理意识
首先,企业领导应充分认识到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尤其是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企业决策水平,实现企业战略效益以及优化企业精简企业组织结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企业领导只有首先转变观念,提升自身信息化管理意识,才能科学领导和指挥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
其次,为了使企业员工迅速适应信息化背景下的企业管理新模式,使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得到合理的应用,并发挥应有的效果,应提升企业员工信息意识,使其真正认识和了解企业信息管理工作,从而更好地适应和配合企业信息管理工作。
4.2增加资金投入
为了保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运行、维护以及不断的更新和完善,企业应增加对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随着企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提高适时地购入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并增加对系统维护和开发的投入。应合理分析而不是盲目夸大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投资风险,着眼于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将带来的长期效益,投入足够的资金以保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先进性和有效性。
篇5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现代企业;信息化建设
一、我国计算机技术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分析
计算机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在今天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国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自
21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融入到企业发展中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进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21世纪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我国企业进行企业信息化改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21世纪,信息与人才是最重要的企业发展因素,信息的流动与总结有利于企业应对市场现况及时做出正确的企业管理决策,有利于企业在信息时代的同步性,因此必须要进行企业的信息化改革。另外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减少了企业的劳动时间,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劳动有效性,为我国企业模式改革的进步做出巨大贡献。
二、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信息技术在财政、金融工商、税务、海关、外贸等政府管理部门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在城市建设、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等社会服务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国有大型企业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热情日益高涨,电子商务在各行业的生产经营、供应采购、产品销售和对外贸易等环节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得到了进一步重视,各级政府和企业整合多种信息资源,积极开展面向“三农”的市场和科技信息服务。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定义企业以企业流程(优化)重组为基础,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所有信息,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
我国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分析“十五”期间企业信息化将有很大发展,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改造中有显著成效,大部分中小企业推广单项信息技术,部分中小型骨干企业分期实现初级信息化,建立若干个中级信息化示范企业,为今后推广积累经验。
计算机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作用:1)更加精确;2)更加简洁;3)更加人性化;4)提高企业工作的效率;5) 可以进行设计,并且预计出结果;6)系统更加庞大,庞大的系统就说明分工越细。
三、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IT安全治理和风险管理缺位。目前大多数组织的最高管理层对信息资产所面临的严重性认识不足,仅局限于IT方面的安全。
2)技术经济论证不足。信息化建设项目具有投资大,风险大的特点。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高风险和告失败率就要求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决策之前,要进行充分的技术经济论证。
3)资源利用不合理。信息资源的合理应用一直是企业信息化的薄弱环节。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是企业信息化取得实效的关键。
4)息的不透明和利益的冲突。由于任何企业的任务环境要考虑和关系的利益非常广泛,在任何一个IT战略决策中,都不可避免发生利益相关者包括部门利益之间的利益冲突。
5)多数企业缺乏自身的信息来源。一版企业获得信息的渠道很单一,无非是一些公开性的文献、一般性的技术交流资料或出差考察资料。专利信息及联机检索等现代化手段及设备较少,检出的资料不全。大量的兴起的企业自办的信息刊物的许多内容都是东拼西凑的结果,很少有通过技术分析获得的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息污染,也使得企业缺乏自身的、固定的信息来源。
6)信息处理手段落后。企业的信息机构都存在着资金不足的问题,许多企业的信息机构无力购买一些现代先进技术设备。
7)信息化建设成本不断增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各种硬件设备、网络建设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更新换代越来越频繁。软件越做越大,对硬件的要求也不断增加,导致硬件设备更新,原有设备的闲置浪费。企业在异地不断成立新的工厂或分支机构,而现有的信息系统在低带宽条件下无法应用,假如申请专线来支持企业原应用系统,就会大大增加网络成本。
四、企业选择信息化的措施及建议:
1)信息资源的价值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一方面,提高信息识别度,充分收集相关信息。为提高信息的识别度,在信息资源分类、关键词确定、搜索途径选择方面需要下较大工夫。只要类型定位合理、关键词准确、选择路线科学,就可缩短检索时间,提高收集效率。在信息收集时必须根据收集类型和时间界限,选择合理的搜索途径、收集方案和整理汇总方法,才能最终获得企业最需要的信息资源。
2)充分挖掘信息价值,提高信息的开发度。信息管理就是对收集的信息资源进行必要的分析、分类、整理汇总,提炼其实用价值,并通过应用平台将信息传输到有关部门,达到使用的目的。为使信息资源得到合理开发与应用,企业应逐步建立信息资源数据库,确保信息资源能及时分类入库,既方便查询,也可避免重复收集,还可以与相关单位实施网络联合,构建局域网络,扩大信息资源拥有量,采取联机检索方式,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充分挖掘信息价值。
3)强化企业的信息化意识目前企业信息化不温不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企业对信息化认识模糊。广大企业一定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开展信息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企业信息化强调的不仅是计算机软硬件,更强调人、管理、技术之间的有机集成。其中“人”是第一位的因素,而企业领导层、决策层又是处于主导地位的。
4)企业要合理使用有限资金作为企业,能够投入信息化建设的资金肯定不会太多,因此要考虑怎样“少花钱、多办事”。企业信息化建设绝不能盲目追求新技术,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滚动式”的投资方法,认真分析自身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适宜的实施路线,科学、合理地安排实施计划。企业一定要摆脱以硬件设备为主的投资方式,要硬件设施、软件系统以及网络产品同时并重的原则。
5)企业信息化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我国企业具有数量大、规模小、行业和地域分布广、经营状况参差不齐等特点,企业信息化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寻找合适的突破口,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目前财务软件大多实现了从核算型向管理型发展,且财务体系比较固定。建立企业网站可以向社会展示企业形象,提高产品知名度,扩大产品销路,而且有助于加强与客户的相互沟通。
6)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首先确立合理的信息系统结构,一般来说,一个合理的企业信息系统应包括一下几个子系统,即技术信息子系统、管理信息子系统、市场信息子系统、财务信息子系统和生产信息子系统。
参考文献:
篇6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国际国内各大企业的生存和竞争环境均发生了根本性的扭转和变化,很多基础工业及重要的支柱产业同时步入了求生存阶段。在这种国际化大形势下,企业的科技信息化管理逐渐成为大型集团企业面向国际市场竞争的内在动力,而我国社会各界都对企业的科技化信息化管理倾注了无限的期望,大家都一致认为推动企业的科技信息化将成为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化发展的重要保障。企业的科技信息化管理被视为信息时代提升企业竞争能力的必然选择,实践证明信息化管理帮助公司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和能耗等指标,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状况,提高核心竞争力。在我国,信息化建设首先在国家的“十五规划”中被明确提出,当时提出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希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程,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发展。企业管理实际上是指运用各类策略对企业中的“人机料法环”等方方面面进行科学管理,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具体而言又衍生出很多管理分支,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能。科技信息化是指以计算机为主要的智能化工具,培养和发展以此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因素,创造一定的社会财富,发挥价值。这种与智能化工具相适应的生产力,我们称为信息化生产力。企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企业生产、经营服务与管理活动的信息化,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企业管理过程的智能化和商业贸易电子化等。
科技信息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与影响
企业的管理离不开科技信息系统的支持和支撑,信息化建设必须要在企业管理框架下进行。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其经营战略往往决定了企业科技化与信息化的基本对策。笔者将科技信息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及影响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企业科技信息化的实现过程就是对管理流程的分析、重组和改造的过程企业要不断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因此很多企业在不同的时期,会制定和出台一系列与组织架构和市场形势相适应的制度、流程。一般而言,这种制度和流程上的改变,在一个大型集团公司内部会自上而下逐级传达和承接,这种自上而下的庞大系统必须依赖于一套完整完善的科技信息化管理理念和方法,否则难免会出现重复、冲突或者盲区等混乱后果。比如说,对于信息系统中的某项业务来说,全集团各公司必须统一执行唯一的流程,这样就会有效避免个别公司的流程变相执行情况,降低风险。
(二)企业科技信息化能够提高资源共享程度,加强资源整合,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科技信息化主张利用计算机工具来快速准确处理信息。引进科技信息化平台后,同一个集团公司内部的各个部门均使用同一个信息化系统后,企业内部的各项基础数据实现了共享,这样就会推动各项业务流程的快速流动,提高业务处理的速度和精度,提高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反应速度。进一步通过对企业资源的整合,以及企业业务流程的改造,能够加强对客户服务部门的内部支持,使各种资源能够顺利为客服所用,从而提高对客户的服务质量。
(三)企业科技信息化管理,实现了对经营状况的数据分析,有利于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引入科技信息化管理平台后,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系统采集经营数据,对其进行处理和分析,由此获得相应的建议或意见,以支撑管理决策,这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又一功能。通过信息的收集和分类处理,以及对各项数据提取和分析,能够对数据仓库中的各项信息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和利用,多维度地分析企业的经营数据,准确预测外部市场的发展动态,为管理者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持。
大型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需求特点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提升,以及网络信息平台的广泛应用,企业如何借助信息化手段有效地对大型集团公司内部各子系统进行科学管理,成为当前国内各大企业的重要研究课题。现对大型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需求特点进行研究分析。首先对大型企业集团的企业构成特点进行简要的概括,当前我国的大型企业集团普遍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构成特点:其一,大型企业逐渐向产业多元化方向发展和改革;其二,大型企业管理体系呈现出明显的多层次性;其三,大型企业间以及企业内部分布的跨区域性;其四,大型企业的组织结构多维度化;其五,企业内部岗位任职的交叉性凸显等。这些特征给国内很多企业集团的信息化管理平台设计与规划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和诸多问题,对应地要逐项解决和改善上述几点问题才能搞好信息化建设。基于上述分析,对大型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需求特点概括如下:第一,以服务于企业内部各级组织或部门的每一名员工为目标和宗旨,旨在解决每一位员工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资源的问题;第二,以企业内部的职能型组织结构为主线,具备存储和承载海量信息资源的能力,分类管理各项基础信息资源;第三,确保企业内部各级单位均有权限利用共享的信息资源,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信息资源平台的建设中,建立合理并实用的管理与应用流程体系,确保各级各部门均能够共享使用信息资源;第四,实现企业内部的跨组织、跨单位的交流与共享,促进不同的内部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第五,设置灵活而强健的用户及权限管理体系,解决复合型岗位人才的培养与信息支持问题;第六,规划和设置与传统培训模式的信息与应用的结合点。加强企业科技信息化建设的途径科技信息化建设是当代最具潜力的生产力变革,信息资源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信息化水平也已经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下面对如何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进行分析和探讨。第一,要转变观念,循序渐进推进科技化水平,促进信息化发展信息技术是当代最新的科学技术。在新形势下,必须要深刻认识到企业发展与信息化建设的关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推动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做到转变观念,公司领导班子及各级中层干部、员工均应提高对企业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开展技术和管理干部的信息知识培训,为科技信息化建设打好基础,做好内功。第二,以企业经营的具体项目为试点或突破口,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经营内容,也都会有具体的项目。我们可以通过对某一个经营项目的试点改革,制定和实施科技信息化管理创新,从而总结经验教训,进而为全公司的科技信息化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方法指导。第三,加强培养信息化专业管理人才企业科技信息化管理系统搭建后,运行期间往往会遇到维护使用不当、系统故障、报警等各项问题,这都会给信息化平台的稳定运行和企业管理的正常有序造成影响,不利于企业管理的进步和发展,甚至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企业必须拥有自己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包括管理人员、维修人员以及网络安全技术人员等,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结束语
篇7
财务管理信息化对现代财务管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财务管理数据在计算机管理系统中的采集和加工是做好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前提条件,这些采集后进行加工好,要让企业内部和外部第一时间获悉,利用他们的价值。这样他们能及时作出决策和判断。
二、分析高速公路财务信息化管理模式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所在
(一)没有重视领导的支持
财务管理信息化非常重要的。很多企业在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作为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注重技术管理和领导的忽视支持。事实上,财务管理信息不仅是单纯的技术的问题,还需要对公路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要用白纸黑字将职责和权限明确的写出来,并张贴出来。制定,实施和执行,而不在技术人员的领导的支持是很难推广。
(二)没有进行整体规划
做好开发策略工作是为了获得很好的信息,首先要把企业最基本、最长久的问题要处理好,才能谈其他问题。因此,高速公路企业对自己进行充分认识,为以后有什么样的目标也确定了下来,还为企业的组织结构、政策、原则、标准、计量和评估做了大量工作。不准备实施是非常危险的。
(三)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管理系统还有改善的空间
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对财务管理来说有致命的重要作用,但仍有许多问题存在我国的管理制度。目前多数企业内部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还是很久以前的制度,没有与时俱进,随着企业发展,企业成长了很多,也改变了很多,很久以前的财务制度已不再适合现在的企业了,要淘汰了。
(四)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和应用能力不足
企业财务管理要想做的非常到位,就离不开企业信息化管理,因为企业信息化管理是财务管理发展和应用的重心所在。对财务信息是否能顺利进行起决定性作用。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为了给信息技术发展提供基础条件。但是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由于财务管理信息的存在而影响了企业信息化的开发和应用的能力,再加上重视不够,如果财务管理没有做好应有的职责,会使企业运营资金断裂,使财务报表上的数据不可信,类似这样的问题时有发生,要想避免这样的问题再次出现,就需要将企业财务信息管理和开发能力大大提升,让财务数据处理的效率进一步提高,务必保证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而能满足要求金融和现金处理企业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完善财务信息化管理在高速公路企业中应用对策
(一)领导的支持对于成功运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来说非常关键
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是一件简简单单的事情,离不开软件技术和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大力配合,对管理流程、业务流程要求也很高,企业的制度要仔细审核,不符合规定的地方要进行优化,一切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服务。各公路企业的领导者要深刻意识到这些问题,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是非常有必要建立起来的。
(二)合理规划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项重大的工程,高速公路企业领导应该要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企业领导必须是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领导和监督的实施,并在同一时间,广大劳动者要改变自己想法,让所有的人在高速公路,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有这个想法和规划的思路。在同一时间,我们应该使高速公路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水平不能太低。
(三)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要十分完善
财务信息的安全性和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对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来说有致命的作用,企业财务信息化工作的安全性要有百分百的保障才行。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才能谈其他问题,例如,建立十分完善的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因此,十分有必要让信息技术在金融网络系统的安全控制进一步加强,建立一个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是相当重要的,要能保障财务数据的安全。
(四)要大力培育出高速公路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人才
人才对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不能忽视这点。各个高速公路企业要加大力度与大专院校和大型金融软件企业的合作与合作,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优秀人才,逐步建立人才培养机制,这是产,学,研相结合。进而尽量多的培育出更多优秀的人才,让社会上多出更多的高层次财务管理信息化复合人才。
四、总结
篇8
关键词:工程总承包;信息化管理
Abstract: In this paper, China is now commonly used mode of EPC contracting, analysis status and difficulty of the general contracting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several issues need to be resolved in the general contracting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Keywords: general contract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 工程总承包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分析
1.1 需求现状
马斯洛(Maslow)“需求层次论”指出人类的需求遵循某种特定的金字塔层级。m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分为五个层级: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受人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只有在层级中处于低级的需求全部或大体得到满足之后,高一层级的需求才会得到关注。企业对于信息的需求也遵循着由低到高的层级递进。有的研究人员将企业信息需求分为五个层级:通讯需求、运营需求、分析需求、知识需求和简化需求的金字塔层级。从中国工程总承包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基础设施、人员IT技能水平、企业管理模式和水平等企业现状因素差异,存在不同的信息化应用需求层次。如:数据处理电子化、信息共享网络化、业务监督信息化、信息处理智能化等需求。
1.2 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1.2.1 软硬件情况。从调查结果来看,大中型工程总承包企业已经具备了开展信息化的硬件基础环境。另外,在中国互联网应用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工程管理企业的互联网应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1.2.2 应用系统建设情况。调查表明,89.3%的企业建立了财务管理数据库,各类企业都重视财务系统的建设,数值的离差不大;建筑业中53.1%企业已经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但是建筑业的企业在具体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上远低于平均水平,已经建立业务应用系统的仅为 12.5%,为各行业最低。
1.3 现状总结。在建设主管部门、学术界、软件开发商等的大力推动和宣传下,中国工程总承包企业认识到了企业信息化建设重要性,在信息化软硬件、信息化组织机构、信息化培训等内容上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在中国大中型工程总承包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己经具备了良好的企业软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业务系统建设落后于其他行业,建成业务应用系统比例很小,构成了大中型工程总承包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瓶颈。
2 工程总承包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的难点分析
2.1 工程建设行业本身特点。工程建设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工程总承包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生产周期长的一次性的复杂工程项目,各种计划的准确性差,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低,突发临时性事件较多,不适应信息化管理的独特特点较多。所以许多其他行业适用的信息化思想和技术不能直接应用到工程总承包企业,需要研究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的特殊需求,突破其他行业不存在的应用难题。与国际工程行业相比,中国工程建设行业还具有许多中国特色,如,监理制、概预算与工程量清单计价共存的工程造价管理模式、独特的分部分项概念、形形的地方标准等。所以,许多国际上通行的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产品也不能直接应用到中国工程总承包企业,还必须适应这些中国特色。
2.2 各企业具有不同的需求层次。每一个具体的企业对于信息化的需求状况存在很大差异性,目前大中型工程总承包企业的需求现状又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
2.2.1 需要实现企业业务部门和下属项目的办公自动化,满足信息共享和数据传递网络化、自动化的需要;通过集成到办公自动化平台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定期填报成本、资金、物资、进度、质量安全等业务报表,取代人工纸质报表,满足企业对项目/分公司业务结果进行网络化监管的需要。
2.2.2 需要把企业项目管理业务如招投标、合同、物资、机械设备、成本、分包、劳务、质量技术安全等关键业务的管理过程纳入信息化系统进行监督处理,建立企业项目信息管理系统。
2.2.3 需要实现原始基础数据自动汇总处理,完成对公司数据的上报;公司领导决策层随时能查看系统自动对项目部原始数据进行实时统计分析形成的各类报表、图表,进行决策支持,纠偏纠错,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对业务处理过程需要设置自动控制,如物资采购进行量价控制、物资出库限额领料、成本核算对比分析控制等,能实现事前、事中控制;实现完整的项目成本管理系统,实现成本分析、成本预测、成本分析、成本控制的闭环管理等。
2.3 不同类型项目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类型项目从投资主体、承发包模式、规模、工期、施工技术特点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不同工程类型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企业项目管理模式也有不同的特点。项目自身的管理模式差异也决定着信息化的模式差异,从事不同类型项目施工的企业的信息化需求也就存在着不同,所以进行工程总承包企业信息化研究和开发建设要重视这种差异,提供个性化信息化解决方案。而且,中国大中型工程总承包企业往往具备多项施工资质,从事多种类型工程项目施工,企业内就存在不同项目管理模式需求,这进一步要求即使是同一家企业的信息化解决方案也要能适应不同类型项目的管理模式,满足多样化的信息化需求。
2.4 各种各样的行业和地方标准。大中型工程总承包企业往往在全国各地都承揽施工项目,必须面对中国各行业各地方都有各自施工标准的现状。中国大中型工程总承包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需要建立不同行业的各省市的众多版本的企业定额数据库、材料编码库、市场价格库、工程技术资料数据库等,以适应各种各样的行业和地方标准。
3 工程总承包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需解决的问题
3.1 建立业务模型、信息化模型。建立工程总承包企业的业务模型和信息化模型,是开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和前提。由于缺少现成的业务模型和信息化模型可供工程总承包企业信息化建设参考,目前实践中一般采用实地需求调研,为每家工程总承包企业建立业务模型的方法。由于工程总承包企业存在多种企业施工项目管理模式共存、不同类型项目特点及管理模式迥异、各地存在多样的地方标准和存在不同的信息化应用需求层次等特点,同时中国工程建设行业存在许多与国际惯例不同的独特行业特点,工程总承包企业业务复杂多样。而且系统开发人员往往不熟悉施工企业业务,而总包企业业务人员不了解系统开发。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业务建模的工作量大、周期长,而且难以保证质量。这就急需建立可供工程总承包企业信息化建设参考的关键业务模型及其信息化系统参考模型。
3.2 开发实践性强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研究和开发能满足工程总承包企业实际需求的、能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业务应用系统是本文研究的最终目的。国内外有大量的总包企业信息化理论研究成果,但真正能在实践中得到应用的相对较少。为检验和进一步完善工程总承包企业项目管理信息化理论,同时为其他大中型工程总承包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需要进行示范性实践应用。所以,应根据实践构建出能适应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项目需求的以成本管理为核心的集成化施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从而为中国大中型工程总承包企业最终走上管理信息化正规道路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申月红.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建设部建筑市场管理司副司长王早生访谈录[J].建筑经济,2009,(3).
[2] 建设部.关于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指导意见[J].建筑经济,2011,(3).
[3] 周长标.大型施工企业开展工程总承包服务的技术管理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7.
篇9
1云计算概述
1.1云计算的含义
云计算主要是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计算,以共享的方式将资源和信息按需提供计算机以及其他设备。云计算是通过将分散于互联网中的所有用户共享的超大计算中心进行之前由单独个人数据中心完成的任务,从而实现计算和服务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充分共享。
1.2云计算的特点
通过对相关云计算的应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对其存在的特点进行总结,主要由以下特点:1)规模较大。对于云计算来说,其最主要最根本的特征是规模较大。云计算是一种分散式的、规模较大的创新型的驱动方式。只有云计算以大规模的形式出现,才能充分发挥云计算服务优势。2)云计算能够基于虚拟化技术将资源和服务进行快速的部署。利用虚拟化的技术将不同的云服务提供给不同的用户。3)实现动态化的扩散。计算机用户呈明显的增加趋势,使得云计算服务也不断扩大规模,用户的应用将利用云服务在云中得以扩展。4)可靠性。随着云计算的发展,采取了有效的措施保证云服务的安全性恶化可靠性。
2中小企业云计算信息化建设模式分析
2.1中小企业应用公共云计算的必要性
就目前来说,云计算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小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需要充分借鉴云计算成功运用的案例,不断积累实践优秀的实践经验,对于部分中小企业来说,该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基础较差,在使用云计算服务中其收益远远多于且企业风险,对于信息化建设初期的中小型企业来说,没有足够的资金和经验,可以采用按需租赁的方式去使用云服务。此外,中小企业的业务结构和流程都较为简单,对系统功能没有复杂的要求,因此,公共云服务能够基本满足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需求。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的发展路径以及相关的业务要求,在掌握和了解企业自身条件的同时使用云计算服务,从而最大化的实现中小企业个性化的不同需求。
2.2云计算信息化平台设计
1)服务提供方式设计。云计算主要是利用IT的服务方式将其提供给用户,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即服务(能够满足企业基础硬件资源需求)、平台即服务(促进企业应用开发的效率)和软件即服务(实现软件的快速交付和投资回报率)。通过以上三种服务提供方式满足了中小企业对于IT的多种需求。
2)关于运行和维护的设计。处于正在发展和学习阶段的企业来说,其自身实力以及核心竞争力都处于培养阶段,资金方面较为紧缺,难以留住专业技术人才,存在对IT的应用比较欠缺,个性化的信息需求缺乏。因此,由于其需求的特殊性,该阶段的企业可以通过共享云进行企业信息化的建设。
3)转移服务方案设计。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可以利用云计算将企业现有的信息和资源迁移到云计算的平台上。因此,需要对中小企业目前发展现状以及信息化程度进行调查,对目前正在进行的生产业务归纳和分类,将业务划分为主要和次要的系统。云计算能够对资源进行减少开发、实施以及维护,使得用户可以将关注点放在最为重要的核心业务上,以此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质量。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比较成熟的中型企业来说,利用公共云时,要将企业现有的资源和信息进行迁移;而小型的企业来说,可以直接利用基础设施即服务的方式是企业获得应用。
3云计算信息化建设模式注意事项
3.1安全问题
中小企业在利用云计算进行信息化建设时,要重点关注信息的安全性问题。首先,要对数据信息的安全性进行审查。为了有效防止特权用户的接入风险问题,要让供应商将管理员的详细信息提供给企业,从而保证企业对系统管理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此同时,基于数据的共享化,企业要对信息和数据进行加密。还要充分了解供应商对数据的恢复能力以及具体需要的时间。其次是对安全的数据信息进行筛选。对于企业来说,其最为核心的数据能够影响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要保护好这类机密信息,使其在云平台中安全保存和运行。对此,企业可以先将非核心的信息放到云平台中运行,待测试稳定且确保安全后,再将核心的信息和数据迁入其中。最后,企业要对信息进行备份。由于信息对于企业极为重要,为了防止云计算系统的潜在风险,企业可以将信息数据进行备份,保证信息的安全。
3.2费用问题
对于云计算的费用问题,一般情况下采用按照企业的不同需求进行租用或付费的方式。采用按需租用的方式,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从而建立一套计费系统。将云计算服务的租金和企业自身所需要的服务费用进行比较,以此来实现企业在成本方面的收支平衡,避免了预算超支的现象。
3.3网络问题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计算方式,高速度的网络是云计算的计算效率的前提和基础。如果网络出现故障,那么企业信息化管理也会相继出现一系列问题。为了避免上述状况的发生,一般采用的解决方式是在线交付,离线使用:当系统处于离线状态下时,用户照样可以使用离线管理系统,可以将数据和信息先储存在本地服务器,等到在线时再将之前的数据和信息传输到云平台系统,将信息和数据重新进行同步,确保信息的安全和可靠。
3.4内部管理问题
对于中小企业的领导层来说,要注重企业的内部管理,要对企业的核心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提高整个企业的管理质量和水平。云计算主要借助于互联网平台,并对各类信息和数据进行计算,为了跟上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需要对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理念进行积极的转型升级,由传统金字塔的登记管理向扁平化管理进行转变,坚持以用户为中心,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将信息资源予以合理的配置,使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4结论
由于中小企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其信息化的发展程度较为缓慢。因此,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利用云计算对企业信息进行计算,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中小企业将自包和外包方式进行结合发展模式,以此来更好的建设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的发展。针对中小企业来说,充分应用云计算进行信息化建设,在应用中要注意和把握利用云计算进行信息化建设时需要注意的方面,从市场化的角度对云计算进行分析为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新的发展思路,旨在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戴发山,孙波,龙春娥.云计算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江苏商论,2011(06).
[2]王春霞,刘武强.云计算在中小企业信息化中的应用策略[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杜会科学版),2014(03).
篇10
【关键词】 企业信息系统集成项目 后评价 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
1 引言
项目后评价在总结建设经验、分析建设过程出现偏差的情况和原因、以及为后续项目提供参考和借鉴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已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1]。在很多发达国家,后评价在建设项目里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很多行业都拥有自己的一套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在我国,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投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项目后评价也越来越受到关注[2]。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的发展带动着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目前,许多离散型企业通过企业信息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但是在信息化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信息孤岛和信息冗余的现象,信息系统集成能够很好的解决信息孤岛问题。但是,在企业信息系统集成项目完成后,其实际建设和运行情况往往与项目实施前预测的数据有部分差距,因此,在项目结束后,及时对集成效果进行评价,总结建设和运行管理的经验,具有为后续其他集成项目建设提供参考的重要作用。目前,企业信息系统集成项目后评价方面的研究较少,缺乏一套完整的后评价体系和方法,本文在查阅文献和深入企业调查的基础上,针对离散型企业的特点,构建了一套后评价指标体系,并选择适宜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
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企业信息系统集成项目是一个复杂的工程,科学、全面的评价其建设效果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基于科学性、针对性、系统性和可评价性的原则,本文构建了多层次的后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为企业信息化管理环境状况、实施过程水平、信息系统集成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综合效益五个方面,二级指标共有17个,指标体系如图1。
2.1 企业信息化管理环境状况评价
本项一级指标下有领导重视程度、信息化部门普及度、信息化工作的规划水平、信息技术普及度四个二级指标。领导重视程度的评价由项目小组成员进行打分,信息化部门普及度可以用公式(1)计算,信息化工作的规划水平、信息技术普及度需要企业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领导对其打分评定。
信息化部门普及度=信息化部门个数/企业部门个数×100%
2.2 实施过程水平评价
该一级指标下包括管理制度的健全和有效性、审批制度水平、项目各阶段进度相符情况、项目总进度相符情况四个二级指标。其中管理制度的健全和有效性、审批制度水平两个指标为定性指标,其他两个为定量标,定性指标需要项目甲、乙方项目相关者进行考评打分。
项目各阶段进度相符情况和总进度相符情况是考核实际完成时间与计划完成时间的偏离情况,可分别按照公式(2)和公式(3)计算。
集成项目各阶段进度相符情况=相符阶段总数/项目阶段总数×100% (2)
集成项目总进度相符情况=|(实际完成天数-计划完成天数)|/计划完成天数×100% (3)
2.3 信息系统集成水平评价
该一级指标包括系统变更能力、业务接口流畅水平、流程和自动化水平三个二级指标。本文基于企业信息化总体架构成熟程度评估标准矩阵[4]对这三个指标进行评估,并给出每个评估对应的评分。如表1所示,表的横向字段分别为七个级别,由低级的“基本”型一直到最高级的“政策基础型”,本文给出了每个级别相应的评分标准。
2.4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评价
该一级指标包括人均计算机拥有率、网络性能、服务器承载量、数据库水平四个二级指标。人均计算机拥有率可以用公式(4)计算,网络性能、服务器承载量、数据库水平由企业信息部门和项目乙方相关人员测评。
人均计算机拥有率=计算机台数/公司总人数×100% (4)
2.5 综合效益评价
该一级指标下经济效益增长率和运营成本收入比例两个二级指标。这两个指标均为定量指标,分别由公式(5)和(6)计算得出。
经济效益增长率=(项目上线后年运营利润-项目上线前年运营利润)×100% (5)
运营成本收入比例=年费用成本/年总收入×100% (6)
3 评价方法及技术
目前常用的后评价方法有对比法、逻辑框架法、成功度法、层次分析法等几种[3]。本文对离散型企业的信息系统集成项目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
3.1 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比较同一层次上个因素对上一层相关因素的影响作用。可以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知识渊博的专家依据表2对同一层的各因素进行两两对比,进行打分,建立如公式(7)的判断矩阵,再根据公式(8)对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若CR
式中,A为判断矩阵。用aij表示同一层两个指数Ci和Cj对上一层的影响程度之比,用19的比例标度来度量(i,j=1,2,……n),如表2。其中,>0,=,=1(i,j=1,2,……n).
式中,通过判断矩阵的阶数不同按表3取值,当
3.2 评价结果
利用公式(10)计算出综合评价值S,再根据表4评价其建设效果。
式中为第i个指标的得分值,为第i个指标在上一级指标中的权重,n为某一级指标下次级指标的个数。
4 结语
本文基于离散型企业的特点,构建了后评价指标体系,给每个指标测评出得分后,用层次分析法作为评价的方法得出每个指标的权重,最后得出评价结果。
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和提出的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离散型企业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开展带来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刚毅,陈军强,周俊.水利水电建设项目后评价探讨[J].西北水电,2009,(05):100-106.
[2]宁蔚,郭华蕊.项目后评价方法[J].现代商业,2008,(17):82.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