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常识范文
时间:2023-08-17 18:14: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常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高中物理 实验教学 常见问题 改进意见
高中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学科,物理实验是高中物理的主要特征,没有物理实验的物理课是不完整的。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教师要通过创设生动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以开展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物理学习方式,进行物理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可见新课程进一步强调了物理实验对于高中生学习物理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物理实验教学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就高中物理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高中物理实验不能落到实处的客观原因
1.学时安排少,实验安排不足。
新课程高中物理课周课时为3~4课时,一学期的教学时间比较紧,再加上处理习题的时间,做实验的时间就非常有限。于是教师为了赶上教学进度,很多演示实验就省略了,学生实验更是能不做则不做,这样虽说完成了教学任务,实验教学任务却无从谈起的局面。
2.实验器材残缺不全
随着物理实验的更新,过去学校购置的大量实验器材已经不能适应教学要求,只有购置大量实验器材,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要求。并且物理实验中新的仪器和手段层出不穷,物理仪器出现了电子化、数字化等特征,而一些学校实验仪器配备落后,实验药品不能及时更新,存在药品缺少或过期的情况,而且教学资金投入很不平衡,优先保证城区中学和重点中学的需要,普通高中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致使很多演示实验和高中生实验不能很好地进行。
3.专业实验人员短缺。
随着教学投入的加大,现在多数中学都具备了物理实验室。在大部分学校,物理实验室只能配一名实验员,这在一些学生较多的学校肯定是不够的,不能满足学校实验教学的需求。导致高中生实验安排不开,实验不能及时进行,许多实验没有时间安排,实验出现积压,给学校的教学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4.专业实验人员的素质有待加强。
高中物理实验的准备需要专业的物理实验人员来安排和准备,以保证物理实验教学的安全和顺利进行,而现在多数中学的实验人员从业时间短,专业知识不充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物理实验的展开和进行,要完善实验的管理和准备,健全实验室有关账目和实验室规则,保证物理实验的正常进行,提高物理实验效率,有必要加强物理实验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物理实验从业人员的素质。
二、人为因素造成高中物理实验滞后
1.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新课程要求培养高中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注重高中生的实验探究过程,而传统的评价机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注重教学成绩和升学率,高中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滞后,物理实验只是为了升学的需要,导致物理实验不能及时开展,只是在考试前一段时间进行突击训练,这样的实验操作并不能使高中生形成应有的实验素养。
2.教师重视程度不够。
高中物理实验的进行最终还是要落实到物理教师身上,物理老师如果对于实验不重视,就难以提高高中生的实验素养。
(1)教师实验不积极。
高中物理实验教师对于物理实验表现得不积极,主要原因是怕麻烦、怕危险、怕危害等,还有的是因为高中生难管理,导致教师对实验表现得不积极。所以许多演示实验能不做就不做,分组实验能省就省。
(2)高中生物理学习能力不高,阻碍学生实验效率的提高。
由于要赶进度,不少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只注重实验现象和结果描述,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演示得多、说得多,高中生参与少甚至没有机会参与实验,更不注重引导高中生对实验过程做细致观察,推理不严密,因而高中生在分析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论时不全面、不到位。
三、改进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建议
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也只有脚踏实地地解决了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真正促进物理实验的进行,培养高中生的实验素养。对此,我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
1.提高认识,重视演示实验教学。
对高中物理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导致高中物理实验不能扎实地开展,为此要加强理论学习,使相关管理人员和实验教师、实验参与人员充分认识到物理实验的重要性。因为物理实验肩负着培养高中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任务,是培养高中生多方面能力的重要方式。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高中生学习和行为品质的提高,有利于高中生物理学习成绩的进步。
2.高中物理实验是培养高中生合作精神的重要舞台。
高中物理实验有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而分组实验在培养高中生的合作精神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分组实验促进高中生之间彼此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使高中生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培养高中生的合作精神。
3.严格要求,培养高中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要提高物理实验率,教师要严格要求,实验前教师要讲清楚实验的注意事项,促进高中生正确实验习惯的养成。
4.做好趣味实验,提高高中生对实验的兴趣。
篇2
其实,不管是竞赛课还是研讨课,无非在于教学理念的引领、教学设计的机巧与灵动、学法的传授与实践,异构的前提是相同的,即“三本”――课标、文本和学情。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在应试指挥棒的磁场下,语法传授甚少。特别是文言文,初中教师一般不强调字字落实,学生只要凭语感、直觉,大致意思对即可。
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重点考察借助语感和必要的文言常识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要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是否热爱和有兴趣,在文言文阅读中能否有意识地了解文化背景,感受文化精神。评价要有助于学生确立古为今用的意识,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由此可见,在初高中文言文衔接教学中关注点除了读准文意、读准情义、读懂技法,还在于读懂文化。落脚点在于文言学法的指导和阅读广度、思维深度和情怀高度的引领。
《鸿门宴》是高中课本中经典传统篇目。从文学角度看,塑造的人物形象立体真实且塑造手法多样,展现的是截然不同的人格魅力;从文化角度看,辩证体现了中华文化中进与退、显与隐的生存智慧。但要让学生真正吃透就必须经过几个环节:读懂节选部分事件及人物,收集刘邦、项羽鸿门宴前后的相关经历,历史上及现在对两人的不同评价。按照对文本及相关素材理解的层次来看,第1课时是对节选文本及《史记》常识的了解,第2课时为刘邦形象的鉴赏,第3课时为项羽形象的挖掘,第4课时为不同历史阶段对刘、项的评价及学生对他们的个性评价,在评价中加深对历史、对《史记》中建构的文化、精神及生存智慧的理解与习得。同时基于衔接背景的考虑,我们确定了如下衔接点:1.特殊文言现象(词性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通假字)及初中相关篇目的回顾;2.塑造人物手法之一――正面描写,主要分析刘邦这个历史人物;3.塑造人物手法之二――侧面烘托,延伸拓展,勾联初中文本《陈涉世家》及《项羽本纪》,体会司马迁在《史记》中构建的文化精髓;4.评价与反思――收集历史上对刘邦、项羽的评价,养成思辨意识,形成独立见解。结合每课时的教学重难点,我们分别确定了自己研讨课的题目:“成功逃生的刘邦”、“以显衬隐,话霸王之‘不忍’”、“多维评价,彰显时代需求”。
现将研讨课教学设计展示如下:
篇3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地项目“高考文言文考题嬗变及备考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16JD026)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6-0013-02
高中语文教材收录了多篇文质皆佳的文言文名篇,这些通过时间检验的文言文名篇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增强阅读和理解古代汉语的能力,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名篇,提高文学审美水平。而文言文教学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如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水平?采取何种策略提高和优化教学质量?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以及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应该树立自主学习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在存疑和追求真知的过程中,去发现、学习和分享知识,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那么在此背景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效率和质量:
一、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倡课前存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的能力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完全可以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打好课堂教学的基础,并在课前的自主学习中,自动找出学习上的问题和困惑,带着问题到课堂上进行释疑和学习。
在文言文的教学当中,老师要注意的是,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之前,能够对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分层,不仅有形式上的,还应该有内容上和难易程度上的分层,让学生对问题产生深层次的思考。对于学生文言文教学的自主质疑来说,首先要理解词句的含义,也就是解决“言”的问题。其次再解决“文”的问题,从整体上达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后鼓励学生对文章的审美意味进行品味。在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可记录下来,在课堂上提出并讨论解决。
二、创建互动交流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是老师、学生、书籍的编辑者、文章的写作者以及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是思想、灵魂的碰撞。而每一个对话的最终都应该指向个体。由此可见,互动、交流以及和谐的教学氛围,且在此过程中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一环。在这一互动过程中,老师要将学生在预习和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障碍和问题进行梳理归纳和疑难排除。
在文言文教学课堂上,既有师生的互动,也有生生互动,还需留有时间让学生与书本再次展开对话和交流,从而解决预习和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在互动和排除疑问时,要重视“言”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学生只有在掌握了“言”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达到对“文”的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互动课堂的创建关键在于教师对谁是主导,怎样主导的认识。学生作榭翁玫闹鹘牵要自己思考问题,提出在前期学习和自主学习过程中悬而未决的问题。教师要摸索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引导其进行思考,让学生在与教师、同学、书本等多重对话和交流中,产生真正的质疑,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注重历史文化浸染,优化知识结构
高中教材中的文言文入选作品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文化瑰宝,蕴含着大量的历史、地理、哲学、文学等方面的知识,文言文的学习是对学生人文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利用文言文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汲取各类历史文化知识,提高综合文学素养。反过来说,学生如果要学好文言文,历史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汲取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以及自主学习阶段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各种历史文化方面的阅读材料,增加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兴趣。比如可以把同一时期的各类文学作品或者历史文化阅读材料给学生阅读,让学生对同一时期的历史、政治、经济、风俗习惯、典章制度和天文地理等有深入的了解,加强学生对该作品的理解,也使学生在文言文学习和其他历史人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互为辅助,完善和优化学生的知识系统,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文词汇、语法、音韵等方面的知识,补充与课文相关的古代文化知识背景也是非常必要的。
四、激发学生情感共鸣,提高阅读感悟
高中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言文都是名家名篇,不管是在造词遣句的“言”方面,篇章布局的“文”方面,抑或是情感抒发方面,都可谓是历代的名篇佳作。因此,文言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字词句和篇章的分析上,还要引导学生去体会这些篇章中的情感,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些文言文名篇的妙处,更好地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杨志刚研究发现: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情感监控、课前准备和方法监控这三种监控策略对文言文学习效果的影响不容忽视。即学生如果能够充分运用想象力,更好地把握文言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就能更好地感悟文本的思想脉络。因此,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与文本交流,去体味情感,产生情感共鸣,也就是让学生跨越时空去和作者以及文中的人物进行精神和情感上的对话和交流,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不仅能够很好地推动文言文本的学习和传播效果,更能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感悟和记忆能力。
比如《前出师表》,我们可以感受到诸葛亮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也能够觉察出他要北定中原的坚定决心。又如《离骚》通篇贯穿着屈原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整篇文章可以说是屈原用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的充沛情感可直指心灵。这样的篇章至情至性,用情感引导学生学习定能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和理解文章。
五、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参与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竞赛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能改善文言文教学的效果。竞赛教学法就是通过竞赛,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从而改善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一般使用竞赛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让学生在知识竞答的过程当中更好地分享知识,检验知识。但是竞赛教学法的前提是要很好地完成自主学习阶段的学习,对前期的学习要求较高。
另外是情境教学法,通过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文本的方法。陈慧丽认为:针对文言文教学创设的教学情境主要是历史场景,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生活化再现历史情境;第二,影像化再现历史情境;第三,语言化再现历史情境。这些方法都是非常不错的情境教学方法,其实,还可以使用更为活泼的方式来进行情境化教学,比如组织学生进行小型历史剧表演,能让学生在钻研文本的基础上,揣摩人物心理,还原历史场景,提高参与程度。笔者通过课堂实验,认为只要组织恰当,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
高中文言文教学既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但是只要掌握恰当的策略和方法,每一位教师都可以很好地完成这项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勇敢提出质疑;重视文言文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加强互动教学;辅以适量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应该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注意挖掘文言文学习当中的情感因素,引起学生共鸣。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能够优化教师和学生的文言文知识系统,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4
【关 键 词】残缺 心理 问题 补充 兴趣 指导 【内容摘要】针对高一学生语法知识残缺的问题,老师要适当补充;针对学生进高一后感觉语文容量大,任务重,要求高的问题,老师要讲明要求,让学生有的放矢;同时激发兴趣、调动激情;授之方法,让学生循序渐进;课外延伸,使之综合提高。针对学生出现的不良心理因素,老师要给予耐心细致的帮助和指导。 学生在高一年级的学习既是其初中学习的飞跃,又是其高中学习的起点与基础,在客观上起着初中与高中的衔接与过渡作用。能否搞好高一年级教学直接影响到学生高中三年学习的成败。那么,作为主要课程的语文学科,其教学又该如何搞好这一衔接与过渡呢? 俗话说“对症下药”,在教学实践中我观察发现高一学生的语文学习存在以下几个不利因素: 一是语法知识的残缺。语文学习离不开语法知识,高中语文更是如此:课文赏析、作业练习、测验考试等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语法。《语文教学大纲》(高中部分)中明确规定:“中学阶段,要学习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包括读写知识、语法修辞知识、文学知识等。”虽然最基本的语法知识已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正式出现,但由于近几年部分地区特别是山区中考语文不涉及语法知识,致使这些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学淡化语法,甚至删除了语法内容。因而学生进入高一遇到语法问题时自然感到困难重重。特别是学习文言文时遇到词的活用现象、特殊句式问题,学生更是无所适从,“墨者黑也”。语法知识的残缺已明显成为高中语文学习的一大障碍。 二是学习容量的加大。学生进入高一,课程明显增多,一般由初三的六门课程猛增到高一的十一门。作为主要课程的语文,其教材内容也增多,篇幅加长。如仅高一年级语文实验教材就包括诵读课文24课共40篇文章,复背课文24课共50首诗,浏览课文 40篇文章,另外还有文言常识8则,文言练习8次共72道题。 就是高级中学语文必修课本第一册,虽然课文较实验教材少,但与初中相比,篇幅明显加长。如的《包身工》,有6000多字,刘白羽的《长江三峡》、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各有3000多字,文言文《廉颇蔺相如列传》、《赤壁之战》也均有2500字以上。同时,高中阶段作业、考试容量加大,向课外延伸多,各级统考语文试题中单是阅读类就有科技说明文阅读、一般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等。面对如此诸多内容,学生思想准备不足,不能一下子适应教学,当在情理之中。 三是学习要求的提高。《大纲》要求:“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说话能力。能比较熟练的阅读一般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写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常用的应用文,做到思想感情健康,内容充实,中心突出,结构完整,语句通畅。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这些要求,不是死记硬背就能达到的,也非一日之功效。学生必须有孜孜不倦的精神,严肃认真的态度,持之以恒的毅力和行之有效的方法。一句话,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这对高一年级的学生,确实是一个挑战。 四是不良心理的影响。学生进入高中,在平时的学习中会出现许多新的心理障碍。如竞争的激烈,学习压力的加大,考试成绩的失败等都会影响他们的自信心。语文学习中很多学生努力了但没有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于是片面认为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背与不背一个样”,反正考试时“课内知识少,课外知识多”,加上课程多任务重,他们对语文学习中的阅读与赏析、预习与复习这些必要环节常常“从简从略”,对背诵、作文等必须完成的作业也是敷衍了事。所有这些,如不及时矫正,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由此看来,我们必须在高一正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仔细观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的不利因素,并进行认真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确保教学实效,使学生打好高中语文学习的坚实基础。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针对语法知识残缺的问题,教师在高一第一学期就要给学生适当补充相关知识内容。词的构成、词类划分、短语分类、句子成份、单句与复句、常见的语病、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的活用及特殊句式等必须补充,并通过练习使学生熟悉掌握。其中词性中的能愿动词、介词、副词的语法特征,句子成份中的连动句、兼语句、双宾句,复句中的分句之间的关系,文言文中的词的活用等是难点,必须反复练习,学生方能摸清规律。这样,在高一第一学期学生全面接触了解语法知识后,第二学期就可以巩固并系统化了,学生进入高二高三碰到语法问题,自然会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二、针对容量大、任务重、要求高的问题,教师可具体从四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明确要求,有的放矢。学生刚进高一,好奇心强,学习热情高。教师就要趁此给学生讲明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具体要求,让学生明白在阅读、写作、说话及基础知识方面的具体目标。如高一年级在阅读方面要理解字词句的含义,要培养自学能力,能阅读分析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说明文,要熟悉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了事常见的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写作方面要养成练笔习惯,能写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说话方面要能用普通话有条理地途述事件,说明事物,阐述观点;基础知识方面要了解并掌握基本课文涉及的着名作家作品等。明确了具体要求,学生才会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点滴知识的积累,注重听说读写思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第二,激发兴趣,调动激情。学习要求高不可怕,怕的是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尽量避免注入式、填鸭式,可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如新颖活泼的开场白,提问激疑,讨论释疑,小组间竞赛;课文比较欣赏,摸拟课文片段即兴与作,围绕某一题目迅速想象或联想等等,力争调动学生多方感官,使之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在学习语文的实践中,自觉地提高认识,增强能力,发展智力。 第三,讲究方法,循序渐进。高中语文内容多,容量大,教师可抓住重点篇目仔细讲,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授之以渔”。如学习高中语文必修课本第一册中第一单元的记叙文,教师可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让学生明确阅读分析游记可从三方面入手:①记叙顺序和观察的角度;②重点描写的内容及文章中心;③赏析重点词句。有了这把钥匙,学生再分析《长江三峡》、《难老泉》、《我的空中楼阁》等游记,就能举一反三,寻找正确的途径。 写作方面可让学生分阶段进行训练,先写一般记叙文,再写比较复杂的记叙文,逐渐培养选择、组织材料的能力,和根据内容需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说明等
方法表达中心的能力。为了达到生动具体的写作效果,教师可让学生有侧重地训练描写,如在周记、作业中训练外貌描写、行动描写、对话描写,或当堂快速作文,在全班讲评交流,以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说话方面一是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讲多说,如课前三分钟演讲,课中回答问题,讨论问题,复述情节,课后介绍课外书籍,围绕中心发言辩论等。二是要多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心理,使学生逐渐做到多讲、爱讲、讲好。 第四,课外延伸,综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单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仅有的语文教材也是杯水粒栗。《大纲》明确提出:“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指导。”因而教师要指导学生向课外延伸。如推荐有益读物,提示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写日记、周记、笔记或办黑板报,提高写作能力;举办演讲比赛、故事会、辩论会、朗诵会,培养说话能力。特别是整理语文笔记,教师要指导学生坚持收集成语俗语、名言警句、精美片段、文学常识等,让他们写写读读,反复品味,一段时间后他们自会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说话、写作也不会文思枯竭,搜索枯肠了。 三、针对学生不良心理因素,教师要深入学生,热情关怀,将个别交谈与整体教育相结合,耐心疏导,促其矫正。如有的学生考试成绩不佳,灰心丧气,教师可找出其语文学习中的闪光点,肯定鼓励,给他们以信心;同时要求学生分析考试中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得失,帮助其解决疑难问题,克服马虎粗心或基础掌握不牢的毛病;有的学生认为“语文学不学,考试成绩差不多”,或者有“不必抓基础,考试凭运气”的想法,教师可分析近几年语文统考、高考试卷结构和分数比例,让学生明确语文基础不能丢,该记该背的不能忽视的观点;有的学生认为“作文靠天才”,对作文畏之如虎,教师可在布置作文时给予适当指导,在评改作文时作好记载,便于有针对性地评讲,在讲评作文时比较优秀作文与不合格作文,让学生在鉴别中明确写作要领,达到提高写作的目的。 总之,实施高一语文教学,既要紧扣《大纲》和教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又要面对现实,“瞻前顾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只有认真搞好初高中语文的衔接与过渡,才能较好完成高一语文教学任务,为高二高三语文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5
【关键词】: 高中 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精髓,是历史淘洗后的结晶。是中国古人生活、感情的积淀,是中国古人生存的记录,是古人生活的一种真实的再现,每一字都有丰富的意蕴,可以说每个字都有生命。许多文言文本身就是历史的见证或者历史生活的生动画卷,对学生了解祖国古代的社会风俗、人情风貌等具有现代文不可企及的真切感。目前高中生学习文言文普遍感觉吃力,对文言文有畏难情绪,因此造成成绩不佳。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历,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
一、熟读成诵,积淀语感
叶圣陶先生早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一文中指出:“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要养成熟极如流的看文言的习惯,非先熟读若干篇文言不可。”语文教学如果不让学生多读多背,那是舍本逐末。只有将诵读这一环节紧紧抓住,指导学生把诵读课文一一熟读成诵,使之烂熟于胸,才能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才能在运用古代文化宝贵遗产时召之即来,呼之即出,真正做到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对于熟读成诵的文章,学生自然而然地经过了一个潜滋暗长、积少成多、由感到悟、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他们贮存了许多可以借鉴,可供取用的东西,需要时随手拈来,虽不至于“七步成诗”,而“出口成章”是有可能实现的,对日后独立阅读文言文作品裨益甚大。而这一切,仅仅通过教师分析、讲解是不可能得到的。作为高中生,背诵应该逐步减少机械记忆而学会理解记忆。因此背诵应以了解内容为前提,在粗知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文章的思路来背诵。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逐步加深理解,这是高中生学生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培养文言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
二、勤“查”
高中生经常性的“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文言文本,有利于学生调动原有认知,结合阅读策略,读解文言文,更有利于激发学生文言学习动机,提高学生文言学习的兴趣。
1、“查”《古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学习文言文,碰到最多的是实词。学习的过程中最需要积累的也是实词。古代实词最大的特点是一词多义。我们要教给学生注意总结一词多义的规律,这样就记得牢,记的多,记得有意思。对于注释未涉及而自己理解有困难的字词句要求学生查阅相关工具书,并及时记录在下来;对于一些重要的常见的字词则要求学生对这个字词的几种重要的含义进行归纳和积累。另外要求学生查阅《现代汉语词典》把文言实词和现代成语的意思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即能牢固的掌握这个实词,又能复习成语,一举两得。而且这样的学习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时单纯教强调某个词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记忆词的意思,学生恐怕很难记得牢固。但是如果要求学生把词和成语中意思联系起来,那么学生就会积极动脑,就一定能深刻的记住这个词的意思。比如1、管仲正衿再拜曰(正襟危坐)2、于是项王乃即汉王相与临广武间而语(若即若离)等等。我认为文言实词是学好文言文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文言阅读的基础,如果能了解实词的含义,那么阅读起来当然不会有什么困难。至于虚词和句式在掌握实词的基础上通过一些练习是完全可以很好的把握。而通过这样的方式对文言字词进行归纳和积累,学生兴趣大,效果佳,可以达到数半攻倍的效果。
2、勤查参考书
每位作者的文学创作都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与思想的表达,因此文言文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字词的理解上,而是要从其作者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的生存状况来学习文学作品。这也就是朱光潜论古诗词的鉴赏要学会“知人论世”,善于联系史实和相关的背景,以扩充学生见闻,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背景的了解,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鉴赏,从而走进文本,解读作者,进而把握作者对自然、人生的双重感悟,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比如学习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之前,学生通过自己查找,了解了:李陵事件,了解了这个两千年前的“骨头很硬”的太史公先生,遭受奇耻大辱的宫刑,污及先人,见笑亲友。了解司马迁的狱中之痛,了解他怎样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忍辱负重,苟且偷生,希图出现一线转机。了解了任安对司马迁的期望,了解鲁迅对他的高度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课堂学习课文时,学生对文中司马迁的沉痛,司马迁的人生观,对于历史人物的新认识,对历史留给我们的沉思等积极思考,兴致浓厚。
三、学习文言文,关键是要重视归纳和总结。
一般说来,学好文言文,最好做到“每课一归纳,单元一小结”。归纳整理时可以从特殊字词的注音、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典故、重点语句以及文化常识等方面来进行。而作为文言文重要知识点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内容,每个单项内部都有规律可循。这些运用灵活的知识点不可能单靠记忆解决问题,因此考生必须注意从大量例子中总结规律,方可事半功倍。比如一个名词出现在动词前面,却不是动词所代表的动作的发出者,那么这个名词很可能作了状语:这就是词类活用中的“名词作状语”的一般规律。把握了文言文各个知识点的规律,自然可以举一反三,大大提高文言文复习的效率。找到规律,就好比在在黑暗中航行的船只看到灯塔一般,及早摆脱漫无边际的黑暗和没有出路的困境
参考文献:
周振甫:《怎样学习古文》,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篇6
定语一般是放在中心词的前面,是用来修饰或限制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文言文中则常常出现把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的现象,我们称其为定语后置。对于定语后置等特殊句式,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常感到很头疼,这里我们就一起看看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言文中常见的四种定语后置形式,一起来解读一下它,看看其中到底有什么玄机。
一、“中心词+之+定语”
中心词和定语之间的“之”,作助词,可不译。它同时也起到一个标志性作用。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高中语文必修3)。这里的“利”和“强”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爪牙”和“筋骨”的定语,属于后置定语。两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身体。”
二、“中心词+定语+者”
定语跟在中心词的后面,“者”字收尾。这里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的意思。例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高中语文必修1),前句译为“太子和了解这件事情的宾客”或者“太子和宾客中了解这件事情的”;又如,“客有吹洞箫者”(《赤壁赋》高中语文必修2),译为“有位吹箫的客人”或“客人中有个吹箫的”。这里的“知其事”和“吹洞箫”分别是中心词“宾客”和“客”的定语,属于后置定语。
三、“中心词+之(而)+定语+者”
《马说》中有:“马之千里者”,句中的中心词是“马”,后置定语是“千里”,译为“行千里的马”;还有《五人墓碑记》“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中的“能不易其志”是“缙绅”的后置定语。译为“能不改变志向的缙绅”
四、“中心词+数量词”
数量词跟在中心词的后面,做了中心词的定语。例如,《核舟记》中“尝贻余核舟一”,这里的数词“一”做了“核舟”的定语,即:一只用核桃雕刻的小船;又如:“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鸿门宴》高中语文必修1)。“白璧一双”即“一双白璧”,属于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常见以上四种定语后置形式,高中学生如果能细心把握,认真阅读体会,在学习文言文时就能够正确辨别这种特殊的文言句式。其实读懂文言文很简单,就是把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弄明白,再了解一下古代的文化常识,站在古人的位置上来阅读,相信问题会变得很简单。
中职化学教学中的环保教育
黄煌
摘要:环保教育应该从小抓起,大部分的职业学校并未设立环境保护专业,而是要通过其他的专业课程来渗透环保教育,让学生们从学生时代就树立起良好的环保意识。在中职化学的教学中,有大量的篇幅都涉及到环保问题,从日常生活到工业生产都对学生们进行着环保教育。
关键词:中职化学;环保教育;化学实验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工业产业的不断壮大,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我们已经认识到因生产、生活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身体力行,在自己的生活点滴中做到保护环境,更要把环境保护渗透到自己的教学中。特别是对一个化学方面的教育者来说,应该在教学中体现出环保意识和环保行动,从而达到对学生们进行环保教育的目的。在中职化学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体现环保教育:
一、分析当前环境形势,提高学生环保意识
从全球来看,我们知道的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破坏、酸雨蔓延、大气污染和海洋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让全世界人民不得不提高警惕,努力研究解决办法。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保护环境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也付出了非常大的资源环境代价。我国平均两天就会发生一起环境污染事件,特别是2004年的沱江污染、2005年的松花江污染、2007年的太湖蓝藻暴发等,其影响范围之广、程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由于我国人口多,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如排放的消耗臭氧层物质、二氧化硫、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都居世界第一,受到许多国际环境公约的限制,任务艰巨。环境污染已然成为影响社会发展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认识到环境污染问题的艰巨性,可以使学生首先从思想上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有意识地关注环境问题。进而采取环保行动。
二、通过化学讲学课堂,教授学生环保知识
中等职业教学中,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等课程涉及的环保知识很多,作为化学的教育工作者,可以有意识地把化学知识与环保教育相结合,教授学生们更多的环保小知识,从日常生活就开始注意环保。比如最常见的,讲到磷元素时,告诉学生平时洗衣服时应尽量使用低磷或无磷洗衣粉,因为过多的磷可以使海水富营养化让藻类生长,从而引起赤潮现象,造成环境污染,对我们自身来说也是有益处的,那就是无磷洗衣粉不伤皮肤。
在讲授“螯合物”一节时,对于螯合物的性质特点可重点提及。重金属元素在水环境中发生螯合作用会对其迁移、归宿或毒性有很大影响,即使是微量的金属离子也有明显的反应。螯合作用的灵敏度很高。螯合物可广泛应用于水污染化学、有机和生化等方面。如,水中金属离子的分离分析、水的软化、分级沉淀、纤维染色、清洗金属、浮选、杀菌、蛋白质的水解与合成以及稳定维生素等。又如在进行有关“缓冲溶液”的教学时,醋酸作为一种常用的缓冲溶液,也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物质。在醋酸的使用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吸人醋酸后对鼻、喉和呼吸道有刺激性,对眼有强烈刺激作用;如误服浓醋酸,口腔和消化道可产生糜烂,重者可因休克而致死;醋酸属于低毒类物质,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高热能和火会引起燃烧爆炸,且燃烧产物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等物质,可造成环境污染。
化学讲学和环境教育的实例还有很多,在课堂上渗透诸如以上提及的知识,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到更多的环保知识,不仅对学生自身有益而且对其周围的人或物也是非常有益的。
三、利用化学实验操作,实践参与环保行动
篇7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5-0159-02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具有初步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而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就是要使学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古代汉语,了解古代灿烂辉煌的文化,感受汉语历史演变,从而对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及其对写好文、做好人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中语文教科书中全套书编排的古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可见,学好文言文对完成高中语文教学任务更具有现实意义。针对文言文字词教学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结合《新课程标准》“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要求和“学导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对高中文言文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并初步形成了“文言文字词教学五步法”。下面就以《鸿门宴》第二段为例具体谈谈这种方法的操作: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目标的确定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要有梯度,有层次性。分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授课前需将教学目标通过板书或投影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这一步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有方向,使教师明确教学任务,教学有目的。
根据教材内容学习目标定为:
1、了解专用名词。
左尹、留侯。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和生字词。
善、之、具、鲰生、距、毋、内、当、故、活、幸、兄事之、要、卮酒、婚姻、秋毫、近、籍、非常、备、倍、蚤、因。
3、掌握特殊句式。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具告以事;为之奈何;所以遣将守关也,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学目标确定为:
A、学生通过看课下注释可以掌握的。
左尹、留侯、善、之、鲰生、距、内、故、活、兄事之、要、卮、秋毫、近、籍、非常、备、倍、蚤。
B、学生通过查字典可以掌握的。
具、毋、当、幸、婚姻、因。
C、学生完成以上三步后仍有可能存在疑问的。
臣活之、约为婚姻、不如因善遇之。
(二)自读课文。首先要根据内容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每个自然段限定时间。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自己阅读课文,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文。可以互相讨论,将讨论后尚有疑难的字词作上标记。时间的设定一般以90%的学生都能够完成为宜。如:本段时间限定为8分钟。这一步可以使学生有紧迫感,集中精力,提高效率。自读课文的过程训练了学生的独立理解能力、读写能力和动手能力,完成了目标A、B,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听课,明确了自己的听课重点。
(三)解释疑难。学生分别将各自的疑难问题提交全班,学生会的由学生讲,学生都不会的由老师指导翻译。如果教学目标中的字、词、句学生没有提出疑问,教师可以设计问题由学生回答,借此来验证学生是真的掌握了还是不懂装懂。这一步充分挖掘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给予了学生发言的机会,营造了自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再适度加以表扬就会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一步同时训练了学生听和说的能力,最终使学生做到没有疑问。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让学生讲的时候要根据字词的难易度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讲,不能只提问知识基础好的学生,以充分发挥和保护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
(四)整体翻译。由一至二名学生为全体学生朗读课文并翻译整段课文。这一步是一个反馈矫正过程,教师可以查漏补缺、矫正错误。这个过程可以使学生把握这段的课文整体文意,同时加深学生对字词的正确理解。
(五)课堂自结。要求学生从文学常识、活用实词、常见虚词、其它重点字词、特殊句式五个方面对本段内容进行分类整理,教师加以指导。这一步使本段的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清晰、系统的印象。使学生明白、知道本节课都学到了哪些知识并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本文提到的《鸿门宴》前两个自然段的整理归纳如下:
活用实词:
具:通假俱,全部;距:通假拒,把守;内:通假纳,接纳,使进入;当:通假挡,抵挡;活:动词使动用法,使……活;兄:名词做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要:通假邀,邀请;近:形容词做动词,接触,沾染;倍:通假背,违背;蚤:通假早。
其它重点字词:
善:交好,友善;之:到;鲰生:浅陋无知的小人;毋:不要;旧:老交情;幸:幸亏,幸而;事:侍奉;卮:酒器;秋毫:鸟兽在秋天长初生的细毛,比喻细小的东西;籍:登记造册;非常:不平常;备:防备;孰与:……与……相比,哪一个……?婚姻:古今异义,儿女亲家,女方的父亲称婚,男方的父亲称姻。
特殊句式:
判断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所以遣将守关也,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状语后置:具告以事;为之奈何。
篇8
一、高中语文阅读课标的延续
中学语文阅读课标,初中学段有12条,高中学段有12条,两者比较,共性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11个方面:
第一,朗读目标。初中学段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高中学段要求“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普通话”是汉民族的共同语,“流利”“流畅”阅读就是要求阅读没有字词读音的障碍,按照逻辑语义自然停顿。
第二,默读目标。初中学段要求“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默读,高中学段也要求“灵活运用……略读、浏览……阅读方法”默读。“略读”和“浏览”两种默读方法,是两种的终身阅读方法,是快速获取信息的读书方法,是学生快速捕捉文章主要内容,提高阅读效率的有效方法。
第三,课文理解目标。初中学段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高中学段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可见,“理清思路”和“理解”文本“主要内容”或“思想、观点和感情”是两个学段课文理解的共同目标,这是对中学生理解课文能力的一以贯之的基本要求。
第四,语言品析目标。初中要求“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体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高中学段要求“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体会其艺术表现力”。两相比较目标基本相同:根据“语言环境”或“语境”,“体会”“推敲”或“揣摩”“词句”或“语句”的“意义”或“含义”,“体会”或“体味”其“表现力”。两个学段都是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品读文中精彩部分的含义,可以说在语言品析要求上初中高中是无缝对接的。
第五,课文感知目标。初中学段要求运用合作的方式“探索、分析、解决”问题,“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高中学段要求“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注重个性化的阅读……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初中学段感知课文要求“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是与高中学段要求“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基本一致,都培养学生自身的主动性,能够“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第六,文学常识目标。初中学段要求“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高中学段要求“了解作品所涉及的重要作家知识及其他文学知识”,可见两个学段对文学常识要求目标基本一致。
第七,文体把握目标。初中学段要求“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而高中学段要求“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了解“文学样式”和“文学体裁”,都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体特征,培养识体意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第八,思想启迪目标。初中学段要求“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高中学段要求“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获得自然、社会、人生有益启示”和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都是对学生思想的锤炼,都要处理好个人(包含“人生”)、社会(包含“国家”)、自然(包含“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起社会责任感。
第九,古诗文阅读目标。初中学段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高中学段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诵读古代诗词……”。可见,两个学段古诗词的阅读目标都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或“词句含义”“文章内容”,“朗读古代诗词”,能落实字词,理解文意。
第十,资料搜集目标。初中学段要求“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高中学段要求“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信息”,两个学段的目标都是要求“能利用”各种媒体(包括“图书馆”“网络”)搜集“信息”(包括“资料”),都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资料搜集方式,培养一种采集信息的基本能力。
第十一,课外阅读目标。初中学段要求“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名著”,高中学段要求“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课外自读……名著……”。可见,两个学段课外时间“量”的阅读目标就是“广泛”,“质”的阅读目标就是“名著”,都是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和范围的要求。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高中学段阅读课标在朗读、默读、课文理解、语言品析、课文感知、文学常识、文体把握、思想启迪、古诗词阅读、资料搜集、课外阅读11个方面,与初中学段阅读课标基本一致,也就是说高中学段阅读课标是初中学段的延续,高中学段语文阅读课标延续了义务教育学段的“基础”。
二、高中语文阅读课标的加深
高中课标要求“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那么,高中学段阅读课标在初中学段作了哪些“推进”?比较高中语文学段和初中学段阅读课标,不难发现,高中学段语文课标在以下12个方面作了推进、加深:
第一,朗读目标。高中学段课标在初中学段“正确、有感情”的基础上,要求“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这体现出高中在初中要求正确的基础上,加深学生理解文本和体会情感的要求,要用自己的思想深入文本之中,并且要有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二,默读目标。初中学段要求“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扩大阅读范围”,高中学段要求“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和效果”。这说明初中学段默读要求养成“独立阅读能力”的习惯,能够阅读“现代文”,达到一定速度(≥500字/分钟),阅读范围要“扩大”,这只是习惯、材料、速度、范围的要求;而高中学段阅读方法在初中的“略读、浏览”的基础之上增加了“精读”“速读”两种,要“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达到有益的“质”(效果)和有益的“量”(效率)的要求,能够“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可见高中学段默读目标能力要求更强,方法更多,阅读的质和量更为明确。
第三,课文理解目标。高中学段要在初中学段的基础之上继续“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能够从初中学段的课文理解“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发展到高中学段的“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这说明高中学段要求理解能力具有多维性、批判性、思辨性,要培养多思、敢思、善思的精神,“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这与初中学段相比“质”的要求更高。
第四,语言品析目标。初中学段要求“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高中学段要求能“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去“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深究微言大义”,“关注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可见高中学段对语言品析的要求由初中学段的“理解”文中的“点”上升到分析和创新“建构”层面。
第五,课文感知目标。初中学段要求阅读“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高中学段要求“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高中学段在初中学段紧紧把握文本“内涵”“观点”“意思”大众化感知的基础之上,直接提出了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独特”感知能力,为学生开展“主动积极”的个性化阅读奠定了基础,也是符合高中生的心理需求的。
第六,文体把握目标。初中学段只要求“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到了高中学段要求能“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去“分析和理解作品”,从认识层面上升到能力层面。“了解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是对学生文学素养的进一步要求。
第七,思想启迪目标。这个目标从初中学段的自身体验,上升到高中学段的“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对学生精神层面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八,古诗文阅读目标。这个目标从初中学段的“积累、感悟、应用”拓展到高中学段的“梳理常见文言字词、句式,并举一反三”,对学生文言能力掌握提出了实质性要求,并且诵读内容扩充到了“文言文”的范围。
第九,资料搜集目标。初中学段要求搜集资料信息,而高中学段不仅如此,还要“处理信息”对学生对信息的使用能力上提出更高要求;从单纯的“帮助阅读”上升到“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突出要注重培育高中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第十,课外阅读目标。初中学段要求“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高中学段要求“具有广泛多样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一年内课外自读五部以上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可见,阅读的“计划”,由初中学段较有指令性的“学会制定”发展到高中学段自觉地“努力”地完成自读书目;阅读的“质”,由初中学段的几乎没有要求(“各种类型”)发展到高中学段的“正确、自主地选择”“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有“文化品位”的“好书”“整本书”;阅读的“宽度”,由初中学段的具有弹性要求的“广泛”阅读发展到高中学段的刚性要求“具有广泛多样的阅读兴趣”;阅读的“量”,每学年阅读部数由初中学段的“两三部”上升到高中学段的“五部以上”,阅读字数由初中学段三年“不少于260万字”上升到高中学段“一年内”“总量不少于150万字”(三年450万字),总体来看提升了0.6倍以上。
第十一,文本阅读目标。初中学段要求掌握“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阅读“简单的议论文”“新闻和说明性文章”“科技作品”和“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高中学段要求“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并了解他们的“文体特征”和“表达方法”。可见,初中学段文本阅读目标主要是“得法”“识体”,能够识别“简单”的文体,这还是属于知识层面的内容,而高中学段的目标是识别较为复杂的“多种文本”,并把握其“特征”及其“表达方法”,这是一种综合文体知识的运用,是在初中学段文本阅读目标的进一步加深和提高。
第十二,文学鉴赏目标。初中学段要求“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高中学段要求“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学会鉴赏文学作品”,“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显然,文学鉴赏的达到能力由初中学段“初步”上升格为高中学段“学会”,文学鉴赏的范围由初中学段的基本没有要求(“一般的现代文”“古代诗词”等)扩大到高中学段“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作品,文学鉴赏的结果由初中学段的“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拓展到“与他人”一起“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和“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这是一个由不会到会能力形成的过程,这是一个由特殊到普遍范围的扩大,这是一个由个体到全体的结果,也是语文的育人功能的体现,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的根本要求。
由此可见,高中学段语文阅读课标与初中学段相比,在朗读、默读、课文理解、语言品析、语文感知、文体把握、思想启迪、古诗词阅读、资料搜集、课外阅读、文本阅读、文学鉴赏12个方面,无论是掌握知识还是发展能力,都有加深、推进,加强了语文能力的培育,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高中语文阅读课标的教学启示
从上面两个部分的分析可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相衔接,致力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三种能力就是对从知识本位到学生发展本位这种课程范式的深刻转换的顺应[2],这也启示我们高中阅读教学就是注重培养这三种能力。
第一,注重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是基于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对其功用性和实践性的强调。在语文独立设科之时,即1903年颁发的《奏定学堂章程》就明确指出“其要义在使通四民常用之理,解四民常用之词句,以备应世达意之用”。此后,从1923年吴研因、叶圣陶和穆济波研制的中小学新学制国语课程标准,到1949年后多个语文教学大纲,总体上均确认发展学生语用能力是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3]培养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则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达成的。所谓语文的应用能力,就是学生在母语圈中的语言交际(即言语)能力,其中当然包括以语感为核心的听说读写之能力体系。阅读能力,不仅是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而且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就是高中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总之,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第二,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高中语文课标与初中学段相比,不再泛泛而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而是鲜明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功能,新课标的突出贡献在于确立并强化语文教师的美育意识。这在课标在第一部分“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就已明示了语文美育的基本内容:“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1]这句话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健康人格构成要素的审美意识、审美感知和审美情趣,以及作为现代人必备的审美创造能力。前者要求教师在文学作品的鉴赏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世界和人生的丰富多彩,从中积累审美体验,陶冶性情;后者要求教师启发学生通过语言,深入言语,把握言语形式之美,并在这种对言语形式深化的了解中养成特色化和创造性的言语表达能力,给人带来新的审美享受。
第三,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高中语文课标则表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正是从现代社会对人素质和能力的需求出发,课标将学生语文学习和实践的过程视为努力探究的过程,即引导学生通过有质量的阅读,去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中华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方面,既要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学生探究的意识和兴趣,优化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而对个体生命发展更具有关键意义的是:高中生要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良好习惯,特别是要发展创造性探究活动所必备的一系列的思维品质,即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当学生从独立的思维立场出发,以质疑批判、又不失严密深刻的创造性思维和精神去面对课程内容时,才会赋予它以意义、价值和生命活力。因此,语文教师要拓展胸怀、放远视野,从学生思维发展、精神成长和人文学科课程的基本特点着眼,珍视差异,尊重质疑,促进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形成。
从上文的分析可知,在朗读、默读、课文理解、语言品析、语文感知、文体把握、思想启迪、古诗词阅读、资料搜集、课外阅读、文本阅读、文学鉴赏等方面,高中学段阅读课标不仅强调、延续了初中学段的课标内容,而且在此基础之上推进、加深了,体现了从知识本位向发展能力本位的转换和顺应,也就启示我们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成长发展为目的,注重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语文教育意义的实现和国家人才的培养做出有力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名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2年版)。
[2]潘涌:《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创新》,《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年第4期。
篇9
诵读、鉴赏古代诗词,是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因此,学习古代诗词,从中汲取营养,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极其重要的一个方法。
新课标的出台,使诗歌鉴赏不仅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必经之路。古代诗歌鉴赏能力成了高考考查学生的重要范围。早在2003年4月,国家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与此配套2004年9月,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高中部分的改革试验。新的课程标准对古代诗词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中学古代诗词教学还存在若干误区:一、重视应试,偏离课标;二、重记诵名篇名句,轻鉴赏分析;三、有些地方教学手段单一;四、理性分析代替直觉领悟;五、重预设目的,轻动态效果;六、求速成而忽基础。古典诗歌教学中未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有的学校领导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应付策略,即狠抓高考不变,对内对外,毕业班和非毕业班两套拳法。大部分语文教师观念停滞不前,有的教师置新课标要求于不顾,仍然完全采用过去的教学理念,对待古诗词教学只是读一读,正一正字音,意思翻译一下,背一背就过去了。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古代诗词教学的改革步伐,亟需纠正。
因此,今天我们有必要重读新课标对中学古诗词教学的新要求。
2001年和2003年国家教育部分别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中学古代诗词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里共选入诗歌48篇,总20课,占课文总数的12%。其中古诗30首,另外要求课外背诵60首古诗。初中语文新课标对古诗词的的标准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个目标体现了初中古诗词教学改革更突出“诵读”、“欣赏”。
在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1-5)里共选有诗词23篇,总23课,占课文总数的20.3%。其中古诗11首,另外要求课外背诵40首古诗。在选修课本《唐诗宋词》中,它选有63首唐诗宋词,合计74首。如此大量选入中国古代诗词作品,充分体现了中学教学大纲对古代诗词教学的关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必修课程中对古诗歌教学的要求是:“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这条目标提出的要求体现文学知识(包括文体知识、表现手法和背景材料)与鉴赏能力的关系,指向在“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是理性知识的运用。
课标中第8条目标是关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这项目标突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民族精神必以民族文化为载体,民族文化又以中国历史上优秀的语言文学作品为精粹,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其根本意义在此。优秀的古典诗歌,“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从传承民族精神这一意义上讲,它的作用是历史上其他任何典籍所不能替代的。
新课标十分重视古典诗歌的背诵。第9条目标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目标中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概括地说就是多读多背,加强积累,“一定数量”是其基础。记诵优秀的诗词、文言文篇章,表面看来,似乎只是积累了一些语言材料,其实,这是感性的语言模块的整体储存,它们既是古人的生活经验材料,也是他们的思想感情材料,当然又是鲜活的文学形象材料,这些材料储存于学生的大脑,组合到学生既有的认识结构和情感经验之中,就会成为终生的营养,也是学生的精神世界和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
新大纲和新的课程标准只是规定了推荐背诵的篇目,并没有硬性规定基本篇目,原有的一个诵读篇目也取消了,改为建议,很明显,新的大纲和课程标准加大了古典诗词选编的弹性,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开设相关的古典诗歌的选修课程。苏教版编写了《唐诗宋词选读》教材,全书有63篇唐诗宋词,比之以往的教材在内容上,数量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高中“诗歌与散文”选修课中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如下:
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4.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选修课程的开设,体现了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这是一种大胆的探索和积极的创新。
此外还有唐诗选读举例中的要求:
选读唐代不同时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重要诗歌流派和诗人的代表作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了解作品的价值取向,领略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精神,认识唐代诗歌创作的杰出成就,培养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民族自豪感。
在鉴赏的过程中要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激发浓厚的鉴赏兴趣,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对作品进行多元的开放性的解读,对作品的意蕴力求有新的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就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的某一方面作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评述。
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唐诗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运用诗词格律知识鉴赏唐诗作品。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唐诗作品。
可以把若干具有相同特点的唐诗组编在一起,进行专题性阅读鉴赏。从书刊、网络等渠道搜集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和作品评论资料,帮助阅读鉴赏;组织学生诗社等业余社团,开展专题研究活动;依托本地自然、人文资源,围绕所读的唐诗作品组织游览、考察活动;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感受和理解作品。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从新课标对中学古诗词教学的要求中发现:中学古代诗词的教学内容明显增多了,要求明显提高了,新课标更突出“鉴赏”、“诵读”,更强调“读懂”、“积累”和“运用”。新课标下的古代诗词教学和传统的教学的侧重点和着眼点是不同的。新课标的提出顺应了现代社会对人才的更高要求,特别是注重素养的要求。所以传统的教学侧重的是理解,而新课标注重的是在理解基础上的能力和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去感悟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核心精神――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篇10
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是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全面检测的方式。江苏省近两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变化很大,同以前的高考试题相比,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俗话说“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因此教师必须分析高考、研究高考、适应高考,只有这样教学工作才能改进并取得成功。笔者在教学中推出了新的教学方法——发散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是在研究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基础上深挖教材,以课文为基点,进行发散式教读导练的方法。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教材的知识点和训练点进行具有一定意图性的反射、肢解、扩展、迁移等发散处理,从而使教读符合能力层级的要求。
笔者在高中语文近两个循环的教学中,一直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下面笔者谈谈具体的操作原则:
一、要抓住课文这个基点
有些教师认为高考试题变幻莫测,难以把握,且取材于课外,课文根本无用,因此淡化了课文的作用,产生“教材疲软”的现象;教学也因此违背了课标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变成一种完成任务式的空泛教读。这种想法和做法是毫无道理、极其悖谬的。当你欣欣然为之四顾之际,或昏昏然无所适从之时,可曾想到你的教学工作已经陷入了可怕的误区。课文绝对放弃不得,它不是没有用,关键是看你会不会用,知不知道怎么去用。高考命题的出发点一直很明确,“试题不直接从课文中取材,但每道题都带有课文的影子。”那么这个“影子”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课文这个基点,通过勾联扩展、深化迁移得到的东西,是一种升华了的知识结晶和能力体现。如果把课文看作一株朴素的花枝,那么鲜活的花朵和绿叶是要靠教师自觉地描绘出来的。这种方法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就难了。要靠教师刻苦钻研、认真分析、热情投入,研读课标和《考试说明》,仔细玩味前两年的高考试题。
笔者说课文放弃不得,绝非泥沙俱下,而是对课文基点仔细分析和推敲之后,采取勾联扩展、肢解、延伸等发散式处理,该细的不惜解剖麻雀,该粗的只需一表而过。
二、要重新设计教学重点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过硬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对课文仔细研究,对考纲认真参悟,大胆取舍,重新设计教学重点。把课文作为深化迁移的支点,把课堂作为五大层级的训练基地,使教学同高考紧密接轨,从而增强语文学科的可操作性。
教材所选的课文,一般说来都是典型的精粹篇章,并且每篇的知识角度和语言特色也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处理教学重点和训练目标,进行发散式教读导引,具体突出以下几点:
(一)以字词训练为主。
1.易误字的读音;2.易混字的字形;3.词语(包括成语)的使用;4.词语在语境中的辩析;等等。
(二)抽取课文中的典型句子,通过假推式发散处理,强化能力训练。
1.重要标点符号的使用原则;2.病句类型及判别规律;3.结构复杂的长句分析;4.语境和修辞。
(三)以知识的归纳和整理为主。
高考《考试说明》规定,识记和理解属于五个层级中的基本层级。但从阅卷的反馈情况看,这两个层级所属考题的得分率很低。这表明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对知识点和训练点的归纳和整理,因此我们应善于对课文中分散的点加以梳理,以便于掌握。
1.语法和修辞方面;2.文学、文化常识方面;3.古诗文及名句的默写;4.文言文阅读基础:(1)常见的重要实虚词;(2)重点多义词;(3)词类活用;(4)句法特点。
(四)加强自读课训练力度。
教材的每一单元都安排了两篇自读课文,其编排意图在于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技巧。教读课固然重要,但自读课也不容忽略,绝不能放手不管,任其“自读”。教师要通过缜密思考,精心设计出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发散训练和导引步骤,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读课的职能和作用。
三、要突出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
语文教学的灵魂便是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这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标准,也是一个人语文素质和能力水平的集中体现。语文教师要借助于课文的教读,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强化学生对语言的运用意识,突出“应用”这项能力层级的教学。
四、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