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人才交流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17 02:22: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干部人才交流工作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干部人才交流工作计划

篇1

今年,我委的教育培训工作将以“提升行业服务质量、推动产业健康发展”为主线,以项目开发、培训指导、交流学习、测评考核等为主要手段,进一步凝聚多方面的教育培训资源,创新思路、加大力度,提高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与综合效益,为我区旅游业加快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主要思路与内容

(一)针对企业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

抓好旅游企业中高层经营管理者职业培训,树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提升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依托“东方讲坛8226;上海旅游讲坛”、旅游管理前沿讲座等培训项目,构建行业中高层管理者学习的平台,加强旅游企业总经理、部门经理岗位职务培训。

(二)针对专业技能人才的教育培训

开展高技能人才和紧缺人才专项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技能等级,为我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保障。加强厨师、调酒师、宴会服务师等高技能人才培养;加强旅游营销、电子商务、产品开发、节事活动策划等领域紧缺人才的培养;加强会展旅游、商务旅游、乡村旅游等新兴领域旅游人才的教育培训工作。

(三)针对一线服务人员的教育培训

以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和外语水平提升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企业员工的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全面覆盖餐饮、客房、前厅、导游、计调等一线服务人员,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接待能力,增强服务意识,调动员工积极性,培养出高素质的服务人员。

(四)针对机关干部的自身学习

通过主题论坛、专题研修班、同行交流等途径,提高机关干部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更好地服务旅游企业。

三、具体工作计划

(一)引入“东方讲坛&8226;上海旅游讲坛”进大型旅游企业

引入上海市旅游行业最权威的旅游培训项目——“东方讲坛&8226;上海旅游讲坛”进入我区大型旅游企业,为松江区旅游企业从业人员提优质的培训资源和便捷的培训机会。

(二)积极创建“上海市旅游人才开发示范基地”

积极参加“上海市旅游人才开发示范基地”创建工作,争取借助市旅游局的资金及政策支持,在我区创建2-3家市旅游人才开发示范基地,培养一批有素养、有能力的旅游专才。

(三)组织“松江区旅游行业人力资源工作联席会议”

预计于4月,联合区旅游协会、区人才交流中心、在松旅游院系负责人召开旅游行业人力资源联席会议,邀请区内各旅游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参加,通过资源整合,构建旅游人力资源建设的新平台。

(四)精心策划“旅游管理前沿讲座”

根据我区旅游业发展的阶段性重点工作,结合旅游企业的实际需要,邀请着名旅游专家学者开设前沿讲座,对旅游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提升培训。

(五)举办“季度性专项技能比武”活动

我们将于每个季度围绕特定主题组织开展一次专项技能比武,年末组织一次全面的技能比武决赛。3月份的专项技能比武内容为中、西餐摆台,将于3月下旬正式举行,实行赛训结合的方式,请专业老师实地教授,通过比赛检验培训成果,赛训结合。

(六)探索购买上海市旅游培训中心的专题培训项目

联合区旅游协会,通过购买上海市旅游培训中心的专题培训项目,为松江旅游企业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培训资源。

(七)探索举办“松江区旅游服务人才专场招聘会”

联合市旅游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和区人才交流中心,探索组织举办旅游服务人才的专场招聘会,为旅行社、饭店、景区(点)三大类旅游企业搭建起一个平台,解决部分企业用工难的问题。

篇2

一、深刻认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

人是企业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人才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是创造企业财富的源泉,是现代管理的核心。不断加强和完善人才发展规划,提高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水平,不仅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需要,也是企业保持长期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深入贯彻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切实抓好“三支队伍”建设,全面、系统地做好人才发展规划,事关企业的兴衰和长远发展,是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

为此,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央、国家和上级单位关于“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文件精神,充分认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树立大局观念,增强创新意识,注重联系实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饱满的热情和激情,正确把握人才发展规划与企业整体发展的重要关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人才工作全局,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强调人才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的人才观,体现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价值。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人才发展指导方针,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更好地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在对人才的评价上,不惟文凭,不惟资历、不惟年龄;对员工的使用和激励上,注重实际能力,努力做到任人唯贤,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形成“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薪酬有增有减”的良性激励机制,使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让创造价值的人更有价值。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为企业实现人才发展目标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二、统筹兼顾,分步实施,有序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按照企业人才发展规划指标,做好具体工作计划,不断吸纳和培养德才兼备、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管理、专业、技能人才,有序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业绩、群众拥护的原则,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围绕建设“四好”领导班子的具体要求,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增强团结、健全制度为重点,加强各级单位领导班子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各级单位领导班子成员的政治素养、业务素质和领导决策能力,重点做好班子成员的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工作,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拓创新、富有战斗力、忠于党的事业、为企业发展作出贡献的坚强领导集体。

(二)加强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选拔方针,将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人才向管理人才方向培养。不断提高各级管理人才的领导管理水平、综合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改善干部队伍结构,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构筑有效的干部学习培训平台,培养各级干部人才自主学习能力,完善和利用干部挂职锻炼、轮岗交流机制,调动各级干部人才带领广大员工干活干事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管理人才促进企业科学发展的领导能力和实施发展战略的执行能力,以满足企业长远发展对各级领导干部队伍的需求。

(三)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高级专业人才选拔、吸引、培养管理办法,探索并完善有利于吸引、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评价、激励机制,按照人才发展规划指标,进一步优化专业人才结构,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继续教育工作。切实建立一支专业水平高,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够加快企业科技进步、专业提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专业人才队伍,切实抓好专业技术带头人选拔培养工作。

(四)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结合企业生产发展和技术创新需要,按照人才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激励制度和技能人才培训体系,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队伍素质,培养造就一批技能排头兵,建立一支爱岗敬业、技艺精湛、素质优良,能够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切实抓好生产单位技术能手选拔培养工作。

三、加强管理,突出重点,落实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

(一)通过招聘挖掘有潜力的员工,把好人才引进关。当今的市场竞争中,谁拥有人才,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不同的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不同,如何打造一支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人才团队是关键。除了内部培养复合型人才外,对外甄选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也是十分重要的,且要充分做好内外部途径获取人力资源的配置工作。在人员录用时,我们必须以企业文化为导向,引进的新员工必须是有潜力的员工。员工只有对企业认同,才能激发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而企业要得到员工的认同,就是要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因此,在招聘工作中企业要广泛开辟各种渠道,通过广告宣传等策略,让应聘的人员了解本企业的发展规划、目标和企业文化精神,特别是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为人才的引进提供便利畅捷的渠道。同时,要按照人才发展规划指标,注重长远,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招聘录用人员计划,做好人才资源供给预测,有针对性地采取多形式、多途径、广范围的招聘方式,结合社会招聘与校园招聘,继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满足高速发展带来的各层次人才数量需求。

(二)通过加强教育培训,做到合理使用人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是培训。通过培训,能将企业的价值观内化到员工的思想中,缩短员工的价值同化周期。因此,在企业文化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员工培训是重中之重。在整个培训同化的过程中,要以“求大同存小异”的态度来对待新员工,不能急于求成。同时,在此过程中还要进行量化考核,考核员工是否符合企业文化,是否满意企业及工作岗位。这种压力能够促使新员工严肃对待企业文化,并努力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另外,员工的职能培训要与其职业生涯规划紧密结合起来。对员工的培训一定要结合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有的放矢。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是员工自身的一种内在需要,是员工自身价值的向往,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既是其自身兴趣爱好的体现,同时也结合了企业的发展需要。任何员工,只有干自己喜欢的而且是充满价值的工作,把工作当成一种乐趣,当成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才能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企业文化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其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基于此,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既要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又要满足员工自身发展的需求。因此,培训体系与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以人为本,员工愿意接受培训,并通过持续不断的培训成为实实在在的企业人,从而努力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篇3

关键词:岗位工作交流 青年科技人才 培养 油企科研院所

面对油价持续低迷给石油企业跨越式发展带来的严峻考验,如何成功应对新常态下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挑战,如何充分挖掘青年科技人才的潜质帮助企业顺利度过难关,是石油企业应该密切关注的问题。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也日益成为油企各项重点工作之一。

一、岗位工作交流的必要性

国有石油企业的发展在于科技创新,创新的希望在于青年科技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的素质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石油企业未来的兴衰成败。作为石油企业科技人才聚集大本营的科研院所,同时也是石油企业生产经营的智囊团,要务之一就是要培养一批专业素质过硬、综合素质够强的青年科技人才,为企业提高生存力和竞争力发挥重要作用。

相关数据显示,国内各大石油企业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人员呈现出明显的“两高一少”特点:学历层次高、青年比例高、工作经验少。以某油企科研院所为例,截至2015年底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专业技术人员的4/5,35岁及以下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的2/3,工作5年及以内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的近一半。经过长期跟踪他们的工作情况和多次调研分析发现,这支年轻的高学历队伍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和劣势。就劣势而言:一是普遍处于较低级别的工作岗位,业务能力有待提高,综合素质有待加强;二是专业深度和广度不够,知识面较窄,跨专业科研能力弱,独立解决问题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不够;三是多数直接来自于高等院校,与生产一线接触少,现场工作经验不足,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四是国际化素养欠缺,语言能力、国际化思维和视野有待加强。

这些劣势都是制约青年科技人员成才的现实障碍。石油行业本身又是集勘探、开发、钻采、工程、石油炼制、经济评价、信息技术等专业领域于一身的综合学科。各种学科相互渗透融合,上中下游环环相扣,构成了完整的石油产业链和技术链。石油行业的特殊性势必要求青年科技人员不仅要精通本专业,还应了解与本专业上下相关的专业。

针对上述现状和问题,石油企业必须对青年科技人员进行“再教育”,除了必要的专业类培训以外,岗位工作交流作为培养手段之一,因效果显著其重要作用日益凸出。

二、岗位工作交流的实践探索

1.建立多元化的交流模式

油企科研院所应结合业务需求,建立多元化的工作交流模式。比如按专业可分为相同或相关专业的岗位工作交流;按地点可分为本单位内部和去外部单位的工作交流;按人员层级可分为新员工的现场实习和成品人才的回炉再造。无论何种交流模式,都需要紧跟石油公司的发展战略,科学设计、用心组织、有的放矢地开展。

(1)相同专业交流

相同专业交流是指青年科技人员到具有相同专业岗位的其他部门科室或者单位开展工作交流。比如:负责国内勘探与海外勘探的综合地质工程师交流换岗,可以获得不同研究区域和地质条件下的项目经历;从事海上平台前期研究和基本设计的工艺工程师到负责新技术研发的深水工程部门开展工作交流,可以学习深水领域工程设计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2)相关专业交流

相关专业交流是指青年科技人员到与本专业上下游相关专业岗位的其他部门科室或者单位开展工作交流。比如环境专业与工艺专业、钻井专业与采油专业、储量规划与经济评价专业之间的岗位工作交流,可以使青年科技人员在不同工作岗位中得到实践和锻炼,拓宽他们的专业知识面和科研思维,有利于后续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3)生产现场交流

石油企业科研院所的技术人员不同于石油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他们的研究应以油田效益为导向,必须与生产现场的实际需求结合并快速应用于生产,解决生产难题。这就要求技术人员不能总是低着头闷在办公室里搞科研。

可安排青年科技人员奔赴本石油企业的生产现场开展工作交流。比如去分公司的油气田,参加生产方案编制,参与现场作业与调研,接触在办公室里无法涉及的平台现场施工、调试等环节,从而了解生产一线的实际工作内容,提高对第一手资料的鉴别与运用能力,熟悉现场技术控制流程和各项技术细节。

(4)海外公司交流

应对石油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满足对国际化人才的需要,可选拔外语水平较好、专业基础扎实的青年科技人员到集团内部的海外公司开展工作交流。采取定期交流、换项目组交流等方式,让青年科技人员在与外方人员的共事合作中,熟悉国际行业的规范和操作惯例,提高国际合作和沟通能力。

2.岗位工作交流的组织实施

(1)确定交流人员、地点、比例和周期

做好交流人员选拔、地点筛选、比例和周期确定,是保证岗位工作交流对青年科技人员培养效果的基础。

应结合公司现状,明确交流人员的专业划分、工作年限及专业水平等,制定具体的选拔标准,确保真正有需求的青年技术人员到真正能学知识、长经验的单位开展工作交流。确定合适的交流人员比例,在保证本单位各项目正常运行的前提下,每年选派适量的青年科技人员在本单位内部或者外部参加不同模式的岗位工作交流。

关于交流周期,可以半年至一年不等,最好在3个月以上,要避免时间太短员工无法在新的环境中适应并独立地做出业绩。交流周期可结合实际项目的运行期限,保证交流人员可参与从开工设计到结题验收的全流程。

(2)交流计划制定和实施

应充分结合交流人员原部门业务需求和个人发展需求,与接收单位提前沟通,明确交流人员参与的具体项目和工作安排,制定出合理可行的交流工作计划。并在交流单位设置指导老师与原部门共同培养。导师一般挑选作风严谨、学术水平高、科研生产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导师需要对交流人员的日常工作予以切实指导。

工作交流实际开展后,即使是在科研院所内部的岗位工作交流,原则上也必须调换科室和工位,以保证交流人员真正融入到接收部门的工作中去。

(3)考核、激励措施相结合

交流实施过程中可采取考核、激励相结合的方式,督促交流人员认真完成计划中制定的工作和学习内容。

交流期间,交流人员需要提交周月报,定期对交流工作总结回顾。交流结束时,交流人员需向交流单位、原单位提交整个交流过程的工作总结考核表,交流单位出具考核意见,作为原单位对交流人员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回原单位后,交流人员还要做好汇报工作,分享交流期间的收获和感悟,让更多的青年科技人员从中受益。

对于交流人员中潜质较大、业绩优良者,需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鉴于他们在专业知识和现场工作经验方面的优势,可以安排其在更富有挑战性的岗位上历练,比如在项目中优先担任专业负责人或者项目负责人,促使其把交流期间学到的经验和优良做法运用到科研院所的项目运行中。总之通过各种途径,政策上予以倾斜培养交流人员并给予更多的晋升、发展机会。

3.岗位工作交流效果初探

(1)搭建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平台

岗位工作交流可以促进交流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技能大幅度提高,增强沟通合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一大批青年科技人员通过岗位工作交流逐渐成长为业务骨干、项目副经理、项目经理,甚至担任新员工的青年导师,在科研院所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中继续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2)构筑T型复合科技人才高效培养机制

T的横表示广博的知识面,通过在相同或相关专业的工作交流,拓宽知识面,开阔工作思路,使这一横延的更长。T的竖表示专业的深度,通过到石油系统内生产单位或者海外公司开展工作交流,积累现场工作经验,使这一竖钻得更深。

对于油企科研院所而言,拥有一批集广博知识面、较深本专业知识和生产现场工作经验三者于一身的T型复合科技人才是保质保量完成各类科研生产任务的重要前提。

(3)促进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

海外工作交流可以为油企科研院所培养海外科研人才,使他们具有国际化的知识和能力,具备国际化的思维和视野,满足石油企业海外技术支持任务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

另外,石油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着海外项目点多面广、员工来源多元化等特点。选派人员前去交流,相当于在国内公司和海外公司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双方员工可以全面了解彼此的业务情况,体会国内技术支持单位和海外公司的工作流程和管理模式,增进相互理解,减少因沟通不力导致的工作效率低下。

三、岗位工作交流实践思考

为了保证青年科技人员的工作交流效果,促进他们成长成才,应构建一套有效且长效的青年科技人才交流体系。岗位工作交流在实践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建立健全交流机制,加强组织管理

岗位工作交流应该整体筹划、规范程序,做到年度有计划、阶段有安排、年底有考核,使之处于有目标的管理和有组织的运行之中。

出台管理办法。科研院所应出台岗位工作交流管理办法,落实业务部门、人力资源部和交流单位的责任分工。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明确岗位工作交流的模式、选拔标准、考核管理、考勤管理、出差管理、假期管理等详细规定,做到工作交流制度化、规范化。

完善配套体系。因岗位工作交流涉及到员工个人职业发展,因此要与员工的培训开发、绩效考核、选拔晋升、薪酬福利等紧密结合起来。对过程开展跟踪监控,并逐步建立和完善岗位交流的谈话、监督检查和效果评估制度,及时全面了解交流员工的思想动态和工作表现。

2.构建环境保障机制,增强人文关怀

岗位工作交流开展时,既要考虑到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也要根据每个员工的能力、特点、个性和兴趣统筹安排。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人性化操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双赢。

要充分考虑交流地区、部门的变化给交流人员带来工作、学习、生活上的不便。注意在交流前、中、后三个节点做好深入细致的组织安排。应充分保障交流人员的差旅费用,支持交流人员开展与科研生产相关的出差、调研等工作。在租房、假期等方面制定相应补贴政策,免去青年科技人才的后顾之忧。原单位可以不定期赴交流单位开展考察回访,一方面督促交流人员高效务实地完成交流计划,及时解决交流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另一方面关注员工安全,使交流人员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和温暖。

总之,单位应采取多种举措增强人文关怀,为岗位工作交流的顺利开展提供温润的环境和土壤,引导员工到海外一线、艰苦地区轮岗工作。

四、结论与建议

对于油企科研院所而言,岗位工作交流是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要举措。通过建立多元化的工作交流模式,使青年科技人员获得在不同单位、不同岗位、不同区域、不同环境中实践锻炼的机会,加深对本专业的理解,拓宽相关专业知识面和工作思路,积累现场工作经验,提高国际化业务水平,快速成长为石油企业所需要的青年科技人才。油企科研院所在有针对性地开展岗位工作交流的同时,还需要做好考核、激励、保障等管理制度和配套体系的建设,从而充分保证交流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静.推进油田科研单位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内江科技,2014,35(9)

[2]冯会.石油石化行业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影响因素分析[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80-84

[3]陈利生.油田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体系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4):80-83

篇4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统计管理体制;统计基础规范建设

所谓基层统计工作是指县级及其以下乡镇、村从事统计业务的单位或个人利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关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资料的工作的总称。基层基础工作是统计调查立足之本,是统计系统根基所在,是统计事业兴旺之源。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不仅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环节,更是打造“科学统计、依法统计、阳光统计”的关键所在。

一、基层统计工作的现状

1、统计指标体系滞后,缺少应变对策,难以适应当地政府部门的需要

目前,统计指标主要是为了满足开展全面调查的需要而设置的,下级实施业务以上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领导为主,执行全国统一的基本统计报表制度相关指标。由于整体统计制度中全面指标相对滞后,而普查和抽样调查方案设计初衷就是为高层服务,因此,国家统计局在制定基本统计调查时主要考虑自身开发统计数据结果的需要,忽视了基层党委政府部门的需要,使得基层地方政府对部分统计数据难以进行开发利用,而地方政府需要掌握的指标,基础统计部门又难以准确去统计和反映。与之相对,基层统计部门为加强服务职能要制定本地区统计调查计划却又受到基层统计人员整体素质,办公设备条件,特别是经费不足的制约。

2、领导不重视,统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比较严重

部分领导普遍认为:统计不是直接的经济管理部门,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也就是没有物质产出,所以统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可以不要。特别在基层部门,统计人员往往抽调到其它各部门,在完成各项中心工作之后,才来完成统计工作,这样就严重影响了统计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3、向主管部门报送统计资料与向政府统计部门报送统计资料重视不够程度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由于统计数字是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政绩,促进工作的同时,不得不看到对数字的负面效应。“数字出宫”,“宫出数字”的现象屡见不鲜,数字跟着计划走,年初计划有多大,年底完成就有多好。甚至个别地方出现领导直接干预,多报或瞒报,篡改统计数据,造成统计信息失真。

4、《统计法》的违法处罚不明确,依法治统力度不够

由于历史的原因,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的地方,劳动者素质也相对较差。目前新《统计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不够具体,对迟报、瞒报、拒报等统计违法行为的处罚没有明确的限额,缺乏具体的操作性。又由于诸多因素的干扰,案件查办难落实,影响了统计法律法规的严肃性。这样,难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统计管理体制影响了基层统计工作的独立性

在现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下,统计业务领导与行政管理分离,地方统计机构直接受同级政府的领导,人事、财务等事项也由其管辖,这就给县、乡两级政府以“人、财、物”权影响统计人员“事权”留下了操作空间。因而这种体制对抵抗行政干预的能力较差,在逐级综合汇总统计数据过程中,统计信息的真实性容易受到地方利益的某些不利影响。如一些地方领导一方面为得先进、争荣誉、个人升迁等,需要政绩作铺垫的时候,就虚报主要经济指标,如GDP、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外贸出口额、招商引资、财政收入以及城乡居民收入等;另一方面为了争取政策的扶持而假报有关经济指标。如虚报贫困户、贫困人口、粮食生产面积及良种面积等,瞒报地方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一些地方领导为了完成名目繁多的责任状,更是把上级部门下达的指导性计划当成指令性计划指标来完成,造成这些指标的统计结果是计划部门将任务层层分解,乡、村统计又按计划数层层上报。统计工作的实践也已经证明,现行的统计管理体制是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根源所在。

(二)部门协调不力加重了基层统计工作的负担

长期以来,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之间关系一直没有理顺,联系不密切,缺少强有力的协调:一是政府综合统计系统缺乏与政府部门统计系统的横向联系。当上级综合统计部门需要统计资料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向下级综合统计部门布置,而不管同级政府部门统计是否已取得此项统计资料;二是不同政府部门统计机构之间在职能上交叉、重叠,如主要农产品产量、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人口等指标均有多个政府部门统计机构在同时统计;三是部门统计自成体系的内向运行,阻隔了与综合统计部门的有效配合,部门统计的统计指标、计算口径、指标代码等都由部门自主决定,缺乏与综合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协调,多头向下、重复调查、报表多乱、数出多门的现象较为严重,不仅加重了基层统计负担,而且影响了基层统计数据质量。

(三)系统内部关系不顺降低了统计工作整体效益

从2004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对所属城市、农村、企业三支调查队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将三支调查队的机构和人员整合在一起,成立国家统计局各级调查队。由于对改革方案缺乏通盘考虑,宣传力度不够而且操之过急,目前已暴露出一些明显问题:一是局队相互完全独立,协调机制不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可操作性差,已造成了新的各自为政的局面,对统计部门的地位有一定影响;二是调查队内设机构设置不合理,与地方统计局机构重叠,职责不清,进一步割裂了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权威性;三是部分县(市、区)局队分设,进一步加大了基层统计工作成本,降低了统计工作整体效益。

三、以科学发展观统筹统计基层基础建设

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规范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想走出当前面临的困境,从根本上扭转统计工作“弱在县级、冷在乡镇、空在村居”的局面,必须把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转化为谋划统计事业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统计事业发展的有力措施,转化为领导统计事业发展的实际能力,理顺关系,扎实推进,使统计基层基础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一)加快统计管理体制改革,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改革现行统计管理体制,是统计工作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更好地为党政领导和社会公众服务、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的客观需要。目前实行的“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体制,事实上就是“统而不管,分而无责”。基层统计不能从源头上确保统计数据的质量,在客观上造成了对“上”不负责。没有时间和精力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进行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客观上也存在对“下”不负责。要改变这种局面,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统计工作实际,实行“业务上全国统一领导,机构、人员、经费省以下垂直管理”的体制,同时调整政府统计系统的内设机构和专业统计分工,理顺与部门统计的关系,是一种比较现实的选择。垂直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统计的抗干扰能力,从过去和现在来看,对统计数据的干扰主要来自地市、县区和乡镇,由省统计局对下垂直管理,操作上更可行,易被各级政府接受。同时也可使基层统计人员切实履行好统计管理和监督职能,形成对政府负责、对公众负责的强势统计。

(二)加强统计制度方法改革,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卸下沉重的包袱

目前基层统计报表数量越来越多,指标不断增加,报告期也越来越短,基本上是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基层负担越来越重。实际上有些报表和指标基本没用或已经过时。因此,必须把改革统计指标体系、减少基层报表工作量提到重要日程。一是精简报表。重点是剔除那些已经过时或不经常用的报表和指标,对有些变动不大,或不常用的报表、指标,扩大报告期,不要每月或每季都统计。二是实施基层统计“一套表”制度。对现行的各项统计调查项目进行清理整合,消除重复矛盾的内容,实行基层统计“一套表”制度,不管是统计部门还是行业主管部门,统一向下布置,做到“下去一把抓,上来再分家”。三是扩大抽样调查领域,可以使用抽样调查方法取得数据的项目,尽可能进行抽样调查。要强化抽样调查的培训、设计和操作能力,使抽样调查在社会更大范围派上用场、树立信誉、发挥作用。

(三)完善统计规章制度建设,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基层统计既担负着统计调查的使命,也担负着统计服务的使命,更担负着统计监督的使命。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是基层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重要内容,各级统计部门和基层统计机构应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有关业务管理、纪律管理、学习管理、财务管理等一系列便于操作落实的规章制度及统计工作规范化流程,强化依法行使统计的监督权,并做到严格执行,落实到位,坚持用规章制度约束和规范行为,使统计业务工作高效、流畅地向前推进,彻底改变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计划,就统计而统计,就数字而数字的工作格局,使统计工作更好地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运行情况,科学开展统计调查,积极开展优质服务,依法行使监督职权。

(四)夯实统计法制建设基础,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树立坚强的后盾

实践证明,要抓好基层统计工作,法制是最有力、最有效的手段。各级统计部门要坚持一手抓统计基础工作,一手抓统计法制建设,充分依靠法制手段规范统计行为,维护统计秩序,改善统计工作环境。一方面,要加大统计普法宣传的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互联网开展多种形式的统计法律法规宣传,不断增强基层领导干部、统计人员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统计法律意识。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让各级领导干部和社会公众进一步提高对弄虚作假行为的严重危害性的认识,让县级统计人员明确自己的合法权利和法定职责。另一方面,要严厉打击各类统计违法行为。对虚报、瞒报、迟报、拒报及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等统计违法行为,一定要严肃查处。对于基层代填代报统计报表的问题要进行重点执法检查。并且要把机构人员是否到位,统计台帐是否建立,登记是否及时,资料是否可靠,工作程序是否规范等基础性工作,列为统计执法检查的重要内容。新晨

(五)深化统计基础规范建设,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构筑坚实的根基。

规范化建设是从微观上、从技术层面做好基层统计工作的必要手段。在改革完毕、体制顺畅的情况下,规范化建设不能松懈。在尚不能对统计管理体制进行彻底变革的情况下,规范化建设更是举足轻重。一要加强统计手段的现代化建设。各级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基层统计工作的现代化和信息自动化水平。当前,要重点解决县乡之间的联网问题,做到县、乡两级统计机构网上互联,实现统计资料的网上传输,逐步实现统计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应用和管理的现代化。二要加强统计资料的档案化建设。基层统计机构应当统一管理统计资料,建立、健全统计资料的审核、报送、保密和档案管理等制度。统计工作中形成的统计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基层统计表、统计调查分析以及其他有保存价值的统计资料,都要及时整理归档,妥善保管。三要加强统计机构的网络化建设。要切实采取各种措施,督促各乡镇建立健全统计站,配备专职统计人员,切实把乡镇一级的统计工作开展起来。在此基础上,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大胆创新,最大限度地保证统计队伍的稳定性、统计工作的连续性、统计资料的完整性、统计信息的时效性和统计标准的一致性。

(六)强化统计队伍素质提升,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搭建人才的平台

加强统计队伍建设,事关统计事业的长远发展,建设一支“思想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湛、清正廉洁”的统计队伍是做好基层统计工作的前提。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统计人才的培养,下大力气造就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结构优的复合型统计人才。一是“筑巢引凤”,引进优秀基层统计人员。以感情凝聚人,以待遇留住人,以事业召唤人,确保优秀统计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活,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统计干部队伍的潜力;二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县乡统计人员身处统计工作最基层,既是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者,又是统计业务的具体操作者,要求具备全面的素质。各级统计部门要把统计、经济、法律、计算机等知识的培训列入统计工作的重要体系,通过开会、办班、讲座、函授等多种形式,组织统计人员学习,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三是建立合理的人才交流机制。一方面把有培养前途的人员输送出去锤炼锻造,使得统计人才能走出去拥有更多更广阔的空间,拓展视野、丰富经历、积累沉淀,通过挂职锻炼和基层体验,提升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实行系统内部的轮岗交流,让干部到多个岗位接受锻炼和挑战,多方培养,全面成长。通过有步骤地轮岗交流,力争培养出一批熟悉几个专业以上的统计业务骨干。

【参考文献】

[1]刘春才,翁祥桂,王桑根.基层统计的特征及存在问题[J].中国统计,1999,(1).

篇5

一、统计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

所谓基层统计工作是指县级及其以下乡镇、村从事统计业务的单位或个人利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关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资料的工作的总称。基层基础工作是统计调查立足之本,是统计系统根基所在,是统计事业兴旺之源。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不仅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环节,更是打造“科学统计、依法统计、阳光统计”的关键所在。

(一)统计指标体系滞后,难以满足当地需要

目前,统计指标主要是为了满足开展全面调查的需要而设置的,下级实施业务以上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领导为主,执行全国统一的基本统计报表制度相关指标。由于整体统计制度中全面指标相对滞后,而普查和抽样调查方案设计初衷就是为高层服务,因此,在制定基本统计调查时主要考虑自身开发统计数据结果的需要,忽视了基层党委政府部门的需要,使得基层地方政府对部分统计数据难以进行开发利用,而地方政府需要掌握的指标,基础统计部门又难以准确去统计和反映。调查方法与现实工作需求不相适应。日常统计中的指标大多用全面调查的方式,如畜牧业、蔬菜面积和产量等,而在人力不足且调查对象分散的情况下,访问式的全面调查很难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如“从业人员数”指标,要求按行业统计从业人员数量填报,由于居住地区的外来从业人员与日俱增,而且流动性强,要细化到各具体职业的人数,用全面调查的方法的确很难做到。

(二)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领导普遍认为:统计不是直接的经济管理部门,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也就是没有物质产出,所以统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可以不要。特别在基层部门,统计人员往往抽调到其它各部门,在完成各项中心工作之后,才来完成统计工作,这样就严重影响了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统计信息失真严重

近年来,由于统计数字是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政绩,促进工作的同时,不得不看到它的负面效应。许多基层干部出于无奈,不得不故意虚报统计数据,来为自己的“政绩”增光添彩。数字跟着计划走,年初计划有多大,年底完成就有多好。甚至个别地方出现领导直接干预,多报或瞒报,篡改统计数据,造成统计信息失真。

(四)对违反《统计法》的处罚力度不够

目前新《统计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不够具体,对迟报、瞒报、拒报等统计违法行为的处罚没有明确的限额,缺乏具体的操作性。又由于诸多因素的干扰,案件查办难落实,影响了统计法律法规的严肃性。这样,难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五)统计力量薄弱

虽然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目前试图通过乡镇统计行为的纵向延伸来提高统计信息的搜集能力,但是由于在乡镇统计部门与村民小组统计人员之间未建立起有效的激励和硬约束机制,使乡镇统计行为纵向延伸的统计行为效能大大减弱。受乡镇机构人员精简以及“撤扩”乡镇的双重效应的影响,乡镇统计资源的供求矛盾,尤其是经费供求矛盾进一步突出。县与乡镇统计机构之间的管理体制不顺,县统计局对乡镇统计站“管事不管人”,导致乡镇统计任务与配套的活动经费极不协调。

二、对策及建议

(一)跳出统计看统计,争取多方支持

地方政府对统计工作的重视与支持是搞好规范化工作的重要支撑,是统计工作地位提升的有利保障。要争取在政府的支持下不断调整充实统计力量,保障当地统计机构的编制、经费、工作场所。明确相关机构承担统计工作,设置统计工作岗位,根据人口总量、经济规模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统计人员。要进一步完善统计管理体制,确保乡镇统计队伍稳定。各村(居)委会要指定专人负责统计工作。设立原始记录、统计台账,建立健全统计资料的审核、签署、交接、归档等管理制度,企业统计负责人对企业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统计、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商务等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的指导,实施企业统计星级管理制度,推进企业统计规范化建设。

(二)完善统计规章制度建设,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统计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标准是否符合工作实际、顺应改革发展要求,是衡量“双基”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基层统计既担负着统计调查的使命,也担负着统计服务的使命,更担负着统计监督的使命。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是基层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重要内容,各级统计部门和基层统计机构应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有关业务管理、纪律管理、学习管理、财务管理等一系列便于操作落实的规章制度及统计工作规范化流程,强化依法行使统计的监督权,并做到严格执行,落实到位,坚持用规章制度约束和规范行为,使统计业务工作高效、流畅地向前推进,彻底改变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计划,就统计而统计,就数字而数字的工作格局,使统计工作更好地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运行情况,科学开展统计调查,积极开展优质服务,依法行使监督职权。

(三)夯实统计法制建设基础,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树立坚强的后盾

实践证明,要抓好基层统计工作,法制是最有力、最有效的手段。当前一方面,要加大统计普法宣传的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互联网开展多种形式的统计法律法规宣传,不断增强基层领导干部、统计人员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统计法律意识。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让各级领导干部和社会公众进一步提高对弄虚作假行为的严重危害性的认识,让基层统计人员明确自己的合法权利和法定职责。另一方面,要严厉打击各类统计违法行为。对虚报、瞒报、迟报、拒报及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等统计违法行为,一定要严肃查处。

(四)提升统计队伍素质,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搭建人才的平台

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统计人才的培养,下大力气造就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结构优的复合型统计人才。一是“筑巢引凤”,引进优秀基层统计人员;二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三是建立合理的人才交流机制。通过有步骤地轮岗交流,力争培养出一批熟悉几个专业以上的统计业务骨干。四是处理好与乡村统计人员的关系。对乡村统计人员在工作上要多支持、多帮助、多指导;在生活上要多关心,在感情上多投入;在待遇上多争取。

篇6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把就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渗透到班主任对学生全程的日常管理与学习教育中,已成为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浅析了高职院校就业工作对班主任的新要求及班主任在学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班主任开展就业工作的有效途径与措施。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大量的毕业生陆续进入求职市场,在社会需求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毕业人数的迅速增长势必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在严峻就业形势下,如何提高就业率,提高就业质量,如何采取更积极的措施来开展就业工作,这对高职院校的就业部门来说,提出了新的课题,而在农业高职院校这个问题更加突出。

就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结合自己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笔者认为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把就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渗透到班主任对学生全程的日常管理与学习教育中,从人学抓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将会成为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职院校就业工作对班主任的新要求

(一)深入学习。转变观念。提高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认识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做好高等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学生就业工作对各高职院校的生存发展也有重要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与就业率的高低,是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最终检验。

班主任老师要清醒地认识到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牢固树立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增强就业工作的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做好就业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学生的就业心态和思想动向

班主任要经常深人到学生中间,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就业心态和思想动向,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从进人大学起就开始关注就业,及早形成明确的择业目标,早为就业做准备;要指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要指导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克服从众心理,培养科学的决策能力;要激励学生发扬艰苦奋斗和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到基层、到生产一线最需要的岗位建功立业。总之,班主任应该通过全方位的调查了解,制定出本班学生的“就业基本情况表”,然后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就业,使学生能人尽其才,学有所用。

(三)熟悉专业与行业,准确掌握本地区就业市场供求状况

班主任老师要熟悉学生的专业,掌握行业发展趋向,要认真分析本地区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对社会的就业需求进行调查。“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需要多少?”,并做到准确掌握供求状况,而且这个问题必须在一、二年级就要搞清,从而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树立正确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要对就业需要潜力较大的行业和单位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学校及专业系部与这些单位密切联系,长期合作,为学生就业提前打好基础,决不能出现就业市场上的“单相思”,给失望的学生精神上造成打击。

二、班主任在学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主力军作用

随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工作的不断深入和细化,班主任已站在了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的最前沿阵地,构成了高职学生就业工作队伍的主力军,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执行者作用

班主任老师是就业形势与政策的宣传者,是就业措施的落实者,是学生开展就业活动的指导者,是进行就业教育的直接参与者。当前很多单位在用人招聘时,越来越注重考察应聘者的团队精神、实际动手能力等各方面综合素质,而这些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靠一两堂就业指导课就能完成的。班主任作为学生工作的直接管理者和组织者,可以针对学生的个体特性,融会职业技能的养成与训练,因材施教,把就业技能的培养渗透到班级管理和各项活动当中。通过日常生活、班级活动中的潜移默化,形成学生内外一致、表里如一的良好综合素质,内化成学生自觉的行为习惯。

(三)协调沟通作用

班主任具有协调、沟通学校、用人单位、家长、学生几者之间关系的功能。

学校就业部门收集到就业信息后,需要通过班主任及时传递到相关学生甚至每个学生手中,即使现在一些高校已开通了学生就业信息网乃至短信平台,但只有班主任才准确地了解每个学生具体的求职进展及求职意向情况,因而能够确保就业信息的针对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就业信息的效率。而当学生及家长对学校就业工作有意见或建议时也往往愿意先对班主任说,通过班主任反映给学校有关部门。当家长与孩子因就业问题发生矛盾时,班主任要出来协调;当用人单位对某生是否录用犹豫不绝时,班主任需要马上打电话详细介绍、推荐、证明学生情况,使用人单位放心;当用人单位与学生发生权益纠纷时,班主任要协同学校同双方进行协商以获得和平解决方式。总之,在就业问题上,学生会认为班主任最了解自己,家长会认为班主任最可以信赖,用人单位则认为班主任最知情,班主任的协调沟通作用会使很多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三、班主任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途径与措施

(一)提高学生对就业形势的认识,加强就业观教育,树立职业理想

从新生人校开始,班主任就要有计划的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引导学生及时关注有关就业的法律法规及相关就业政策,为学生提供或组织学生阅读、收看和就业有关的报纸、书刊、电视节目,在班级班报中开辟就业专栏,使学生能够非常及时地了解国家的就业形势以及与本专业相关的就业信息。

同时要随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确立符合实际的就业期望。班主任应该让学生了解,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高职毕业生只是具备了就业的最基本条件,就业的方向就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一线岗位”,刚进企业或单位要从基层做起,正确地对待收入问题,“低薪金和低起点”,循序渐进地成长。要引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和“干中学”的就业观,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理想的职业固然重要,但若没有更好地选择,也可以先就业,然后在职业发展中去选择专业、成就事业。

班主任老师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可以组织学生到人才交流中心调研人才需求状况,感受就业压力,到用人单位见习、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组织学生和工厂工人、单位人事管理人员进行座谈,了解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目标,培养他们竞争择业的意识,继而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准确定位职业方向,自觉地将未来的就业压力转化为在校期间的学习动力。

(二)加强专业教育。培养专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班主任老师在学校及系里开展的相关专业教育的基础上,一定要通过谈心或主题班会的形式使每名学生都尽快真正了解自己所学专业,认识大学学习特点和高职学习要求。如在新生人学后就组织召开座谈会,请在校的三年级学生与班级同学互动交流,谈一下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体会,说一下他们对专业的认识,并回答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从而真正加深同学们对专业的了解。以后再结合毕业生招聘会、请优秀毕业生及企业代表到班级进行座谈等形式,适时给大家讲行业形势与发展动态,增强同学们对社会的了解,对专业的了解。

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结合专业特点,班主任要指导每个学生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清楚“我能做些什么”、“我适合做些什么”。依据其职业生涯规划,班主任还应帮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确立近期与远期学习目标,并积极鼓励广大学生在不断实现阶段目标的同时,满怀信心地向新目标奋进,充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有效性。

在专业课的学习阶段,班主任老师在引导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为今后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社会实践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班主任应从一年级开始就引导、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双休日和寒暑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就业能力。

(三)加强综合素质培养。开展就业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就业竞争优势

高职院校在学生入学初即应让学生了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各种素质,班主任老师要经常向学生灌输竞争择业的意识,帮助大学生认清毕业时将要面临的就业压力,告诉学生就业过程中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就是自己的能力与素质,帮助他们将就业压力转化为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动力。班主任老师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如元旦晚会、知识竞赛、辩论赛、趣味运动会等。班级活动千万不能流于形式,一定要监督班级干部及相关人员组织、设计、实施好,通过这些活动要真正起到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理念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为今后就业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班主任老师还应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笔者曾经做过研究:试验班级在人学后即在就业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制订了详细的就业指导工作计划,成立了领导小组,设立固定的活动时间,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形式,结合调查法、讲授法、模拟情境法、讨论法等开展系统的就业知识辅导和就业技能训练,按照从塑造外部形象到内在修养,从知识积累到技能熟练的顺序进行组织实施,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一次活动的组织者,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就业指导内容大致包括行为礼仪之说、责任意识训练、服务意识训练、合作意识训练、就业心理训练、应聘技巧、创业计划答辩等等。通过对试验班级学生就业后两年的情况追踪调查,表明就业指导对学生职业稳定性起着非常大的影响作用,学生的就业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班级。

(四)积极开展顶岗实习前的心理调适工作,做好就业推荐与跟踪调查工作

实习与就业是大学生人生发展中的重大转折点,是大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重要阶段。班主任老师要积极引导高职学生转变实习、就业观念,调适实习、就业心态。

要加强高职学生自我理解与分析的能力培养,以平常心面对实习与就业形势,以冷静的思维来进行生活中所谓重大的抉择;要排除诸如不满、愤感、嫉妒、焦虑、恐惧等负性情感对正常思维、决策的干扰;要打破传统意义上的“一锤定终生”的陈旧就业观念,强化择业的自主意识,建立新型的就业观。

同时要引导学生把握好就业机会,消除一些不良就业心理。班主任老师要通过诸如主题班会的召开、细致人微的个人谈心,以及请企业人士做报告等等,减轻学生的焦虑心态,消除学生的迷茫心理,使学生顺利走上实习就业岗位。

篇7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以“加快发展步伐,为创建教育现代化县夯实基础”为目标,以促进教育“普惠、优质、特色、和谐”发展为导向,以“大力推进均衡发展、着力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切实营造和谐氛围”为举措,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和幸福。

二、重点工作

1、大力推进均衡发展

加快学前教育发展。坚持学前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全面实施《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建立投入以政府为主、招收适龄儿童以公办幼儿园为主、教师以公办教师为主的“三为主”发展机制。结合“小县大城”总体规划,修编全县学前教育布局规划。启动平原乡镇中心幼儿园新一轮迁建、扩建、扩容工程,办大办强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新建赤城街道和始丰街道中心幼儿园,扩建玉湖幼儿园,鼓励村(居)、企事业单位以集体的名义创办幼儿园。鼓励城乡示范性幼儿园和中心幼儿园通过举办分园、设立教学点等方式,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促使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延伸。加强城镇小区和中心村幼儿园建设,改善边远山区送教点设备设施,扶持一批民办龙头幼儿园,逐步解决学前教育“入园难”问题。加强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按照公办幼儿园配备1班1人公办教师的要求,增加学前教育教师编制数,并建立学前教育教师雇员制。雇员制教师由县人劳局和教育局联合考录,人事关系留在县人才交流中心,日常管理由教育局负责,并实施每月不低于2200元的最低工资标准(具体实施办法另行制定)。

加快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进程。根据人口集聚趋势和“小县大城”总体规划,制定《县中小学校布局“十二五”规划》。加快城区校网调整,赤城四小争取年底前开工建设,赤城中学完成食堂建设,始丰中学实施一期扩建工程,做好福溪街道中小学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优化农村校网布局,启动新一轮布局调整,初中推行跨乡镇办学,“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对小学100人以下、初中3个班规模以下学校的调整工作。深入推进小班化教学改革,参与改革的学校要认真实施,全面总结,形成特色。组建“名校引领、一体发展、捆绑考核”的教育发展联合体,联合体内“学校统筹管理、资源统筹使用、教学统筹组织、师资统筹培养、教研统筹安排、工作统筹考核”。设立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奖,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成绩突出、贡献重大的学校予以奖励。

加快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坚持质量提升与特色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牢牢抓住全省实施优质特色普通高中评估的难得机遇,推动我县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深入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有力应对新高考带来的各种挑战。进一步健全选课走班制度,鼓励普通高中立足学校传统和优势,对必修课程进行校本化开发,形成符合学生实际、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完善硬件设施配备,着重推进满足学生走班教学需要的功能教室建设,配齐配足学校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所需的仪器设备。中学、平桥中学、育青中学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跻身省首批优质特色普通高中行列。继续推进高中招生改革,支持高中学校有序竞争。

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加快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按照“做强主体专业,拓展新兴专业,改造传统专业”的思路,结合我县产业发展和学生就业情况,基本完成专业结构阶段性调整任务,初步形成与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相匹配的专业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完成职业中专二期工程,全面建成职教中心,做好第二职业技术学校整体搬迁的前期工作。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健全学校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利用职教集团的桥梁纽带作用和职业学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加强对企业职工、退役士兵、新型农民、进城务工人员、被征地农民的技能培训及学历教育,对未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初高中毕业生继续实施预备劳动力培训,提高城乡居民的学历层次和劳动技能。

协调发展其他各类教育。继续重视特殊教育发展,着力改善特殊教育中心办学条件,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按照有关规定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支持特殊教育发展。积极扶持民办教育发展,鼓励和支持民办学校(幼儿园)上规模、上等级,整体搬迁天成职技校。支持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民办学校教师在职称评审、业务培训、表彰奖励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权利。健全成人教育网络,积极发挥乡镇化技术学校和社区学校在“新农村”建设和服务“三农”中的作用,广泛开展教育培训和各种文体活动,满足广大群众接受继续教育的需要。

2、着力提升学校内涵

深化学校自主发展项目。在过去两年的学校发展性评价活动中,大量被专家组肯定的自主发展项目,要不断巩固阶段性成果,进一步深化项目,使之课题化、课程化、形成特色;部分需规范的项目,要早计划、早部署、早落实,使之常规化,进入优秀项目行列;少数需调整的项目,须在10月中旬前,拿出新的自主发展项目规划,交评价办初审。今年的学校发展性评价还有4所副乡镇级小学和7所公民办高中段学校参加。请这些学校务必在10月底前制订好5年发展规划和自主发展项目规划。

加强师德建设。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将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心态教育纳入教师培养培训的基本内容,使教师安于从教,善于从教,乐于从教。引导教师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对学生全面发展负责,对学生终身学习负责。引导教师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考核机制,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业绩考核、职务聘任、进修深造和评优评先的首要条件。

加强名优教师培养。加强名优教师队伍建设,组建名师工作室和优秀教师学科群,建立健全名优教师联谊会和读书会制度,并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多种方式,培养一批学科教学领军人物和教学骨干。设立名优教师联络点和责任区,实施名优教师“3211工程”(省市名教师建立3个联络点,县名师建立2个联络点,各类教坛新秀和教学大比武一等奖获得者、学科带头人等优秀教师建立1个联络点,带动1000名青年教师专业成长)。鼓励名师名校长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完善激励机制,按每室每年5万元标准安排名师工作室专项经费,每年安排80万元设立名优教师培养基金,对省市教坛新秀和教学大比武一等奖获得者进行专项奖励,设立教育科研专项基金,对教科规划部门立项的国家级课题予以经费补助,并以县政府名义对研究成果突出的国家、省、市级课题予以奖励,努力建设有利于教育家成长的环境。

加快教师专业成长。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校(园)长和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制度,以5年为一个周期,以专业发展为重点,对校(园)长和教师进行全员培训。逐步增强校(园)长和教师选择培训机构、培训课程、培训时间的自。建立健全校本培训制度,鼓励教师“跨学科、复合化”学习和发展。建立相对灵活的职业学校教师培训机制,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鼓励教职工在职参加电大学历提高培训,学校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并为考核合格教师记入继续教育学分。实行优胜劣汰和末位退出机制,2012年开始,对年度考核末位的教职员工进行提高培训,培训后仍不适应岗位工作要求的实行异地交流和转岗。

建立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制度。加强校长和骨干教师在城乡之间和名优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交流,实行校长任期制,校长任期5年为一届,校长在同一所学校任职一般不超过两届。从2012年暑假开始,毕业分配录用到老城区学校的教师,任教满6年后,须交流到平原农村学校服务4年,人事关系保留在原学校,服务期满考核优秀的可回原学校任教;毕业分配录用在平原农村学校的教师,服务满6年后,考核优秀的可以参加进城考试或到城区学校挂职4年再回原学校任教;毕业分配录用在山区学校的,实行服务期制度,服务期满5年后,考核优秀的可以参加进城考试或到城区学校挂职4年再到平原农村学校任教。2012年暑期前在岗的专任教师(男50周岁、女45周岁以下),仍通过城乡支教和教研区联合体内定向交流的办法实现有序流动。凡1962年9月1日以后出生直接录用在城区中小学的教师,需晋升中小学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必须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全职支教)经历,方可推荐评审。

3、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首位原则,把德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加强学生党团组织、少先队以及各类社团建设,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互帮互助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坚持健康第一,进一步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公布制度,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早纠正机制,努力把心理危机解决在萌芽状态和低龄阶段。大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着力建好中小学生素质培训中心。各校要积极开展各类素质教育活动,在认真组队参加全县性比赛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深入开展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综合实践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个人才能和特长的机会。

减轻课业负担。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上课时间和学生课外作业量,确保学生休息和锻炼时间,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组织早晚自修和一切形式的补课。各校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推广“轻负担、高质量”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坚决抵制“题海战术”等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行为。完善中小学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示和问责制度,各校要实行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征求意见制度和学校教学活动安排公示制度,广泛听取学生和家长意见,自觉接受师生和家长监督。

加强质量监管。健全质量监管机制,加强质量监测和质量分析,逐步构建起统筹城乡教育改革发展、具有特色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和数据库。各校要充分利用质量监测结果,进一步加强管理,改进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健全“教学常规管理月”制度,各学校要落实教学常规管理责任,提升教学常规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的重要作用,建好全县教育教学资源库,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切实加强备考工作,各高中学校和初中学校要密切关注高考、中考动向,畅通信息渠道,及时调整备考计划,不断提高备考实效。高考要力争重点率和上重点线万人比继续稳居全市前列,并在全省向前移位,县政府每年安排100万元设立高中教育发展奖励基金。中考既要增加全市前5000名学生名额,又要减少后30%学生比例,力争总体水平位居全市前列。

实施初中教育提质行动。以名优学校、城区学校为龙头,加快推进以强带弱、以城带乡、以优扶差工作。进一步完善初中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源调整力度。对初中校长及各类管理者进行专门培训,用5年时间对初中重要岗位的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轮训一遍。实施初中“3524”工程,“十二五”期间,为初中学校培养30名县级名教师,5名市级名校长,200名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训400名优秀班主任。

4、切实营造和谐氛围

切实做好扶困助弱工作。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分类资助长效机制,加大高中段学校、职业学校、幼儿园贫困生和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形成覆盖所有学生的资助体系。继续做好外来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入学工作,确保外来民工子女同等接受良好教育。主动帮助留守儿童和后30%学生解决生活上、学习上的各种困难,注重心理沟通和亲情关怀,使他们在同一片蓝天下生动活泼的健康成长。增强对残疾学生的人生引导和职业技能、就业能力培养,帮助他们树立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

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和教育监督力度,全面落实“五项规定”、“六条禁令”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禁各级教育管理人员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谋取不正当权益,不准个人违规干预和插手基建工程项目、物资设备采购、招生录取和职称评聘等工作,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四项监督制度”,各校在干部选拔上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的不正之风。继续推行“阳光采购”、“阳光招生”和“阳光人事”,不断深化校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继续实行述职述廉和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严格执行教育收费有关规定,严肃查处乱收费行为。继续开展以“治庸治懒、提质增效、狠抓落实”为主题的“深化作风建设年”活动,严肃查处学术不端行为,自觉抵制有偿家教,坚决杜绝教师、违反计划生育、亵渎女生、体罚学生和参与黄赌毒等严重影响教育形象的现象,努力塑造教育为民的良好形象。

切实加强学校安全维稳工作。全面提高学校安全防范水平,各校要完善校园保卫、值班、食品卫生和传染病防控等制度。健全校园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和群策群防机制,继续实施“校安工程”,力争全面完成省定危旧校舍维修改造任务。继续开展中小学生安全工作“六个一”活动,进一步加强校园安保工作,各校要积极配合有关单位做好技防网建设,全面提升人防、物防和技防水平。加强校园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校园食品必须严格实行定点采购或超市配送,食品从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加强安全教育和安全演练,强化防火、防溺水、防交通事故和传染性疾病防控等安全知识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维护校园网络安全,教育学生健康上网。切实做好各类、上访工作和效能网答复工作,努力把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三、工作要求

1、增强发展意识

穷县办大教育,关键在发展。近年来,我县牢固树立超前意识,千方百计加快教育事业发展,赢得了先发优势。但城区校网调整滞后、适龄儿童入园难等历史遗留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而且出现了优质教育资源供求矛盾突出、教师专业素养跟不上教育改革步伐等新问题。面对教育“十二五”规划的宏伟蓝图,要切实增强发展意识,以“在全省经济欠发达地区率先创建教育现代化县”的宏伟目标为指引,加快学校软硬件建设,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步伐,以领先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解决各种新老问题。要继续实施学校发展性评估,加快学校自主发展、特色发展和优质发展,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接受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需求。

2、增强管理意识

管理是办高水平教育的必要前提,各校要切实增强管理意识,全面落实科学管理、精细管理和人本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成效。加强学生管理,充分发挥班主任和党、工、团等组织的重要作用,密切家校联系,实行全员管理和全方位管理,尤其要加强活动、课间、午间、自修课和住宿生的管理,确保学生在校期间不留管理盲区。加强财务管理,严肃财经纪律,规范财务行为,进一步完善财务报销审批和政府采购制度。加强食堂管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食堂必须由学校举办,鼓励幼儿园和高中段学校食堂自主经营,各校要单独建立食堂帐簿,按成本补偿原则建立餐饮定价机制,核定合理的饭菜价格,确保饭菜质量。加强环境管理,各校要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营造风正气顺的教育环境。

3、增强学习意识

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随着教育“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理念和思路决定了教育发展的高度和出路。为了保持我县教育发展的自身优势,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必须增强学习意识。通过学习,解放思想,提升理念,准确把握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要在学习中找准问题实质,理清破解思路,确保工作实践中少犯低水平错误,少干低效率工作。要建立健全学习机制,广泛开展学习会、读书会活动,并把学习情况列入校长和教师的年终考核内容。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校级班子要带头学习,并以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识魅力带动教师学习,凝聚教育合力。各校要把加强学习作为提升教师业务素养的重要举措,排入工作计划,提上重要议事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