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博弈本质范文

时间:2023-08-17 18:14: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期货博弈本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期货博弈本质

篇1

本文通过对期货市场监管层与投资主体之间博弈的分析,得出了监管层进行监管力度把握的影响因素和投资主体对过度投机程度的选取的影响因素,计算出了监管层应该对投资主体进行监管的投入成本是多少以实现均衡后过度投机程度在限制的范围内。并对期货市场上的过度投机现象提出相关看法和解决办法。

关键词:期货市场;过度投机;博弈监管;均衡

国内关于资本市场博弈的研究起步较早,比较有典型的研究成果是张艳的《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博弈与监管》,这份研究细致地描述了证券市场的监管博弈问题,并研究出了相关的监管对策及建议。对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操作指南。本文旨在期货市场上,通过对我国期货市场的监管层和期货投资主体之间的信息博弈行为进行分析,建立相关的博弈模型,找出监管层需要进行监管的成本投入和限制投资主体进行过度投资的程度的影响因素。揭示出期货市场过度投机本质原因,计算出打击过度投机行为的力度大小,使监管层能合理运用市场监管职能,保证期货市场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一、期货市场的过度投机现状

在期货市场中,期货投资主体适度投机可以推动期货市场基本经济功能的发挥,过度投机则会对市场有产生巨大损害。在期货交易中,期货市场监管层、期货交易所、期货经纪公司、期货投资主体对过度投机的偏好也不尽相同。监管层不希望看到市场的过度投机行为;期货投资主体间更是利用彼此对交易信息的掌握情况进行过度投机。在期货市场监管层、期货交易所、期货经纪公司、期货投资主体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信息博弈。为了解决过度投机问题,我们必须做好监管工作。

本文下面主要是通过对期货市场的监管层和期货投资主体之间的信息博弈进行分析,建立相关的模型,得出监管层需要进行监管的成本投入和限制投资主体进行过度投资的程度。

二、期货市场监管层和期货投资主体之间的信息博弈

在之前几乎所有相关的文章中,博弈分析模型对于监管层的监管都是分了两个方面:监管与不监管,对期货投资主体的过度投机行为分为:进行过度投机行为和不进行过度投资行为。其实在现实的期货市场上,监管层肯定是采取监管的,所以我们无需对是否监管进行博弈分析。我们需要考虑的是监管层的监管力度大小的问题。对于期货投机主体一般都会进行投机,只不过是他们的投机力度不同而已。下面我们不对是否监管和是否过度投机进行分类,运用一个新的概率函数直接得到期货投资主体被查到进行过度投机的概率。通过这个新的方法对期货市场监管层的监管程度和期货投资主体投机力度进行博弈分析。

(一)模型假设。假设在模型中有只有两个参与人:期货市场的监管层和期货投资主体。期货市场的监管层选择他的监管力度,期货投资主体选择他的过度投机程度,期货投资主体是根据自己的期望过度投机利益最大化选择投机力度的,对于期货市场的监管层,他们虽然是非营利机构,但是在现实的情况中,他们也是根据投入的稽查成本和收入的罚款的多少进行行动,所以期货市场的监管层也是以自己的期望监管收益最大化为目标进行监管的。他们不了解对方选择什么样的行动,即:期货市场监管层不知道期货投资主体的过度投机程度,期货投资主体也不知道期货市场监管层的监管力度。

假设期货投资主体被查到进行过度投机的概率PE,C=E*C/αβ。其中α为期货市场监管层进行稽查所付出的成本的最大可能值,β为期货投资主体凭借自己能力进行过度投机的最大可能收益。在这里,随着稽查成本C的增大,期货投资主体被查的概率PE,C也就越大(即P′C>0),当C=0时,期货市场的监管层不进行稽查,此时期货投资主体被查到过度投机的概率PE,C也就为0,当C取得最大值α时,此时期货市场监管层进行全力稽查,期货投资主体被查到过度投机的概率PE,C=E/β(此时概率大小取决于期货投资主体的过度投机程度E);随着过度投机收益E的增大,期货投资主体被查的概率PE,C也就越大(即P′EE,C>0),当E=0时,期货投资主体不进行过度投机,此时期货投资主体被查到过度投机的概率PE,C也就为0,当E取得最大值β时,此时期货投资主体进行全力投机,期货投资主体被查到过度投机的概率PE,C=C/α(此时概率大小取决于期货市场监管层的稽查投入成本C);当C取得最大值α,E取得最大值β时,PE,C=1,说明过度投机收益最大并且稽查力度最大时被查到的概率为1,也就是期货市场全力进行稽查监管,期货投机主体全力进行过度投机时百分百是要被查到的。此函数在此完全替代了之前文章中的分类讨论问题,并且能非常恰当的反应期货投资主体被查到过度投机的概率。

(二)模型建立及求解。期货市场监管层的期望效用支付函数为:

πM=PE,C*E+A+1-PE,C*-C

期货投资主体的期望效用支付函数为:

πI=PE,C*-A-S+1-PE,C*E

为了找出期货市场的监管层监管力度和期货投机主体的过度投机程度的决定因素,我们首先根据上述假定:期货投资主体会根据自己的期望投机收益(即期望效用支付)情况选择自己过度投机程度E,对期货投资主体的期望效用支付函数进行最优化处理:

max πI=PE,C*-A-S+1-PE,C*E

代入概率PE,C得:

πI=C*E/αβ*-A-S+1-C*E/αβ*E

对E求导得:

πIE=C*-A-S/αβ+1-2C*E/αβ=0

化简得出:

E=αβ-A+S*C/2C

1

从而得出了期货投资主体在期望投资收益最大时选择的过度投资程度E。由1式表明当过度投机行为的惩罚力度A+S越大时,投机程度E越小。对E进一步化简得出:

E=-A+S+αβ/C/2

由此式可知当C越大时,E越小,说明监管力度越大,过度投机程度越小。过度投机的最大值α越大,过度投机的程度也会越大。监管成本占监管所能达到的最大投入的比例C/β越大,过度投机的程度E低的。这冲反映出了期货投资主体过度投机程度的影响因素。我们可以以这些指标为基础,进行适当监管,以取得更好的监管效果。下面我们通过期货投资主体的投机程度选择来寻找一下期货市场的监管层最优的监管力度。我们再根据上述假定:期货市场监管层会根据自己的期望罚款所得(即期望效用支付)情况选择自己基差力度C,对期货市场的监管层的期望效用支付函数进行最优化处理:

从而得出了期货市场的监管层在期望效用收益最大时所选择的监管力度C。由2式表明要想把过度投机行为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E

C=αβ/E-E-A/2

由此式可知当E越大时,C越小。此时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我们把期货投机主体的过度投机程度当作变量,而并不是把它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当过度投机程度增大时,期货市场的监管层要获得最大的收益所要付出的稽查成本就越少着反映出了现实的情况:过度投机程度大,进行简单的稽查就能获得很大的收益。

(三)模型的均衡。为了找出出期货市场的监管层最优监管力度和期货投机主体的过度投机程度的均衡点,我们首先假定监管层和期货投资主体都是根据自己的收益最大化进行决策,他们不考虑对方的策略行为,他们之间只是进行简单的静态博弈。并且我们令期货投资主体在被查到之后的损失全部记为:

M=A+S,令期货市场监管层的收益为N=E+A。这样我们就可以很简单的找出这个静态博弈的均衡点。下面我们对上述1、2两式进行联立:

E=αβ-A+S*C/2C

C=αβ-E+A*E/2E

根据新的假设可以简化为:

E=αβ-M*C/2C

C=αβ-N*E/2E

求解得出:

E=M2+8MNαβ-M/4M

C=N2+8MNαβ-N/4N

从均衡的结果来看,我们也可以发现随着α的增大,C是增大的,随着β的增大,E是增大的。这和前面的结论非常符合。期货市场的监管层的稽查成本的投入可能值越大,稽查的实际投入就越大,期货投资主体可过度投机的范围越大,那么他投机的程度也就越大。另外就是,随着α的增大,E也是增大的,随着β的增大,C是增大的。这其实与前面的结论也是一致的。首先考虑随着α的增大,E也是增大的,这表示的意思是:在稽查的实际投入C固定的情况下,期货市场的监管层的稽查成本的投入可能值越大,期货投机主体的过度投机程度也就越大,这是因为实际稽查投入C已经固定,而最大的可能稽查投入越大,那么实际稽查投入与最大可能稽查投入之比C/α也就越小,C/α越小表明监管层的监管重视程度越小,此时期货投资主体进行过度投机的程度越大。其次考虑随着β的增大,C是增大的,期货投资主体可过度投机的范围越大,稽查的实际投入就越大,这是因为随着期货投资主体可过度投机的范围的扩大,要把期货投资主体的投机行为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需要投入的稽查成本是逐渐上升的。

这个均衡结果可以很好的表达出期货市场监管层需要进行监管所需要具体进行的投入选择,与此同时,期货投资主体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收益最大化选择过度投机程度。监管机构根据国家要求、过度投机对社会的影响、自身形象等问题,通过这个均衡解把期货投资主体的投机程度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保证期货市场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三、模型的实践分析

首先,本模型找到了一个与期货市场上监管层和期货投资主体的行为非常一致的函数,这样就为后面得出正确吻合的结果奠定了基础。第二,此模型去除了部分分类讨论的环节,之前文章把监管层的监管都是分为:监管与不监管,把期货投资主体的过度投机行为分为:进行过度投机行为和不进行过度投资行为。这是没必要的,监管层肯定监管,只是力度不同而已,投资主体肯定投机,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所以我们直接用力度或程度来表示监管和投机行为。第三,本文直接用函数表示出期货投机主体被稽查到的概率,这样做就使得模型既简单又准确。第四,在最后得出了最优监管力度的计算公式,这对监管层的监管投入将会起到巨大的作用。

通过这个模型我们可以了解到期货投资主体进行过度投机的程度受到诸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主要包括他们可以进行过度投机的最大限度问题(即在期货市场上,期货投资主体对资金或是现货等的拥有量占据优势,从而对期货市场的价格控制能力)、惩罚力度、监管力度等。我们了解到这些因素之后期货市场的监管层就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首先,控制交易量。在实际的问题中控制单个期货投资主体在同一产品上交易量,以防止他们可以依靠自己拥有资金或现货的优势进行不正常交易。第二,加大惩罚力度。随着惩罚力度的增加,他们的过度投机行为程度会减少。但是过重的惩罚也会对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对投资主体过于严格,造成出发过重,违背公平性原则。所以也要适当加大惩罚力度,采取多种惩罚机制结合的方式,做到严格与公平。第三,加强监管。加强监管是最有效和最公平的措施,他既能降低投资主体的投机行为,又能做到公平。但是加强监管力度会带来巨大的成本,所以我们要采取最恰当的监管投入。通过这个模型,我们可以根据监管机构需要控制的过度投机程度的范围来确定监管投入,这无疑对监管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与此同时这个模型在实际应用也存在着诸多不足,首先,在模型中对于他们的风险偏好没有考虑在内,理性的投资者不会只是考虑期望收益。第二,对于过度投机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在本文章中还未设计,比如信息因素、社会关系因素等。第三,为了计算方便,文章对具体的细节进行了简化处理,可能会对结果有轻微的影响。下一步如果能加入风险溢价、信息因素、社会关系因素等进行模型分析,肯定会取得更进一步的效果。(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1] 王文举.经济博弈论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 格致出版社.2012.

[3] 张玉智,曹凤岐.我国期货交易所与经纪公司的信息博弈分析.[J].科技与经济.2009(5).

[4] 张艳.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博弈与监管[D].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5] 佟德庆.期货市场风险及其监管研究[D].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6] 杜煊君.从博弈论角度分析我国证券市场违规现象[J].财经研究.2000.

[7] 李灵活.博弈论在期货市场中的研究.[D].2003.

[8] 孙秋鹏.期货交易所监管市场操纵激励与政府介入方式选择[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10

[9] 蒲磊.中国期货市场过度投机问题分析[D].武汉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篇2

(一)冲击铁矿石原料市场,为争夺市场话语权带来机遇铁矿石金融化使金融资本进入铁矿石市场,本质上将瓜分产业链上下游的利润。以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金融化后,产业链上下游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定价权。据公开数据显示,2008-2011年,我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分别为55%、68%、62%、63%,整体呈上升趋势,铁矿石期货上市后,供给虽有所增加,但三大矿山(淡水河谷、力拓和必、必拓)对我国铁矿石进口的垄断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将带来市场初期定价的频繁波动。同时,由于我国铁矿石需求分散和国际铁矿石资源相对集中的特点,铁矿石需求弹性远大于供给弹性,上市初期,铁矿石期货定价较目前单位市场价格势必有所提高,钢铁生产成本也会相应增加。从10月18日上市首日来看,最后报价977元/吨,较合约挂牌基准价960元/吨上涨17元,涨幅1.77%。另一方面,中国本身坐拥巨大的铁矿石现货市场,具备成为铁矿石期货主市场的条件,从其他期货市场的运行来看,某种商品期货主市场的价格往往能够成为全球市场的风向标,使其他边缘市场的期货价格随之变化,从而影响现货市场的价格预期,起到定价作用。大商所铁矿石期货的上市,无疑为我国争夺国际铁矿石市场话语权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二)考验产业资本博弈能力,为钢企规避风险提供平台铁矿石金融化,正式上线交易,从根本上说是为解决钢铁产业链原料供应和铁矿石产品定价问题,但金融化并不是解决原料供给和定价问题的唯一途径。期货市场是一个博弈市场,与金融资本相比,我国钢企缺乏铁矿石期货领域人才,产业资本很难在博弈中取胜,金融资本可能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品及丰富的市场操作经验,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操纵铁矿石价格的涨跌,给钢铁行业经营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期货人才短缺、市场经验缺乏是中国钢铁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但同时,面对当前铁矿石价格持续弱势下跌的局面,我国钢企可以利用期货市场平台,发挥期货的套期保值功能,通过期货市场对未来铁矿石价格走势合理预测,安排更为科学的采购生产计划,有效锁死利润,规避国际铁矿石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成本风险。

(三)加剧钢铁行业竞争压力,为市场择优而存搭建舞台期货市场形成初期铁矿石价格波动上涨,催化国际铁矿石原料价格整体上扬,企业期货市场操作经验不足等因素将直接导致钢企生产成本和经营不确定性的激增,严重压缩我国钢企利润空间,无疑将加剧钢铁行业的竞争压力,大部分效益低、竞争力差,风险承受能力弱的钢企将微利或亏损经营甚至破产。但竞争加剧的同时,也为正处于产能过剩,低端产品多、能耗大、污染严重,国家有关部门连续出台多项政策淘汰落后产能难以奏效的中国钢铁行业,搭建了市场择优、重新洗牌、兼并重组,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实力的舞台。

(四)赋予铁矿石金融属性,为金融发展与监管提出挑战铁矿石期货合约挂牌交易,标志着铁矿石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工业原料,更是具有金融属性的期货合约产品,而铁矿石成本占钢铁企业炼钢成本的80%,铁矿石原料价格的合理稳定,期货市场的协调发展不仅对钢铁行业影响甚大,同时对金融行业的竞争实力和监管能力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一方面,我国金融资本进入铁矿石期货市场,能否赢得与经验丰富、实力雄厚的国际金融资本在期货市场中的角力,关系到我国金融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尽管我国已经形成包括“证监会、证监会各地派出机构、中国期货业协会、交易所、保证金监控中心”五位一体的监管体系,但面对铁矿石这一全新的期货品种,及其背后紧密联系着的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产业的钢铁工业,对铁矿石期货监管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和新形势能否做出及时而有效的回应,也有待进一步观察。

二、钢铁行业及金融业应对铁矿石期货上市的建议

(一)积极参与平台竞争,尽快适应期货交易2013年10月18日,铁矿石期货在大商所上线,正式揭开了我国铁矿石产品金融化的大幕,继续筹备过程中的质疑态度,已不符合当前形势。当前,我国钢企尤其是对铁矿石期货上市持反对态度的钢企,应该转变观念、深化认识,积极参与到平台竞争中来,加快了解和学习,弥补钢企在期货知识方面的不足,克服操作经验短板,适应铁矿石期货交易方式,借此解决铁矿石供需矛盾。同时,针对竞争过程中期货设计及交易规则方面的出现的新问题及原有缺陷提出改良建议,使铁矿石期货合约更加科学。

(二)发挥国内市场优势,角逐国际市场话语权在国际钢铁行业中,中国钢铁业具有多个第一:钢材产能第一、钢材产量第一、钢材消费第一、铁矿石需求第一及铁矿石进口量第一,我国具备成为国际铁矿石期货主市场的条件。以铜期货为例,在当前铜期货市场上,有一半以上的交易量是由我国完成的,其价格也基本上是基于我国的供求关系形成的。借鉴铜期货的经验,我国应整合焦煤、焦炭、钢材等钢铁上下游相关期货品种资源,发挥国内市场优势,形成从原料、能源到成品钢材的产业链,参与国际铁矿石期货竞争,争取铁矿石期货主市场地位,角逐市场话语权,最终形成铁矿石定价权,为我国钢企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市场环境。

(三)致力期货人才培养,发挥期货平台作用铁矿石期货推出后,国内钢企、国外矿山及大量个人机构投资者都将会蜂拥而至参与到铁矿石期货市场中来,这一期货产品在上市之初必然会成为各方角力的战场。此背景下,钢企只有改变长期以来在购进原材料渠道忽略期货市场的定势思维,积极学习掌握,着力培养一批既熟悉钢铁生产经营,又具备丰富金融知识,还有金融衍生工具操作经验的人才队伍,掌握并熟练运用期货的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功能,充分发挥期货市场平台应有价值,确保我国钢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

(四)工业原料金融化,金融业大有作为

1.密切关注发展动态,创造有利市场发展条件。铁矿石期货市场的形成,涉及国内外多种行业,对矿山开发、钢铁冶炼、海运、机械加工与制造影响深远,牵一发而动全身。金融业尤其是金融监管部门,要站在协调国民经济均衡发展的高度,关注铁矿石期货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行跟踪研究,以此为根据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对金融资本进入大宗商品领域,要进一步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为我国铁矿石期货市场的发展进而占据国际市场主动地位,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

2.冷静对待期货上市,强化监督管理职能。从证监会批复铁矿石期货交易到正式上线的过程,业界普遍叫好的同时也夹杂着看衰之声。铁矿石期货产生固然是为了迎合我国钢铁行业的客观发展需求,而同时国际金融机构的追捧也起了很大作用。金融监管应事前审批,堵住漏洞;事中监督,防范风险;事后处罚,以示警戒,通过规范金融衍生品市场操作,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篇3

[关键词]股指期货;会计主体;风险;现金流量;会计法规

股指期货交易中的“货”与传统交易中的“货”(商品)有许多不同之处,例如股指期货中的“货”不具有传统“货物”的物质形态,缺乏内在的价值基础,在交易过程中不发生“货”与“币”的位移。以及交易不在一个时点上完成等,由于这些不同点,将会给传统会计业务带来强烈冲击,笔者曾在《从会计学角度考察股指期货到底是什么“货”》一文中对以上问题作过较为详细的分析。本文则从会计学理论角度对股指期货中的“货”作进一步考察。

一、股指期货的“货”。是会计主体可以在交易中卖空的不属自己所有或控制的“宝货”

在传统交易中,作为“货”的卖方,必须是“货”的所有者,至少是“货”实际上的占有者或控制者。而股指期货中的“货”,在交易过程中,股指的卖方,并不意味着拥有股票指数某点的所有权或控制权。股票指数期货的这种交易机制,是一种特殊的卖空机制。这种卖空机制与股票期货的卖空机制有本质的不同。在股票期货交易中卖空的股票,虽然是不属自己所有的股票,但必须先从他人手中借入股票,在取得这些股票的实际控制权后,才能作卖空的交易。股票期货中的股票,是一种虚拟化了的“货”,股票资本是一种虚拟资本,它具有独立于现实资本的运动形式。但股票资本的运动又不能完全脱离现实资本的运动。股票资本的价值虽然也是虚拟的价值,但它仍然以现实资本的内在价值为基础,股票的市场价格最终仍然由现实资本的内在价值所决定。因此股票期赁合约的价值,不是人为设定的价值,股票期货交易的对象,本身就具有价值的形式,且这种价值形式具有客观性。因此,在股票期货的卖空交易中,卖空的股票是所有权属性的“货”,而股票指数期货中的“赁”,则是彻底虚拟化了的货。其股票价格指数已失去了股票价格的形式,同时也就失去了所有权的属性,股票指数期货合约标的物是股票指数,而股票指数任何点数位都不属于任何交易者所有,因此股票指数期货交易中,任何交易者都有卖空某个股票指数位的权利。股指期货交易的合约,它赋予买卖双方完全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因此。股指期货中的“货”,是买卖双方都可运用的一种“权益性工具”。这种权益性工具是从原生金融品(股票)衍生出来,因此股指期货属于衍生金融品的范畴。股指期货这种衍生金融品作为交易对象,为会计主体提供了一种新的交易手段和新的获利工具,在国际上普遍受到交易者的青睐。特别是股指期货交易采用的是保证金制度,在交易中实际支付的金额,只是期货合约价格总额的一定比率。从而又为交易者提供了以小博大的投机功能。正因为股指期货交易所具有的这种卖空机制和以小博大的机制,所以它成为国际上许多机构投资者所欢迎的“宝货”。

二、股指期货中的“货”,是会计主体难以驾驭的“险货”

理论界通常认为股指期货中的卖空机制使股指期货交易具有避险功能。认为可以通过股票市场的跨市交易进行套期保值。笔者认为,这是在股指期货交易机制问题上的一个理论误区。就股指期货的交易机制来说,本身并不存在什么“避险功能”。任何一笔股指期货交易。对于做多还是做空的任何一方,权利和义务都是平等的,风险和报酬的机率也都是相等的。股指期货交易,是一种零和博弈,多空双方面临的是一比一的盈亏概率。并不存在一方可以回避风险而另一方却承担风险的问题。对股票市场而言,也不会因为推出股指期货交易就会减少或降低股票市场整体单边下跌的系统风险。最近美国、日本、香港股市并没有因为美国、日本、香港多年前推出股指期货交易而逃脱连续下挫,迭创新低的命运。

就所谓的股指期货的套期保值交易本身而言,同样存在着盈利和亏损两种可能,股指期货中的任何一笔交易,本身都不具有避险的功能或机制。购买了股指期货合约,不象购买了保险公司的保险单,一旦财产遇到损失,其风险由保险公司承担,股指期货中任何一笔成交的合约,都不具有保险公司保险单的这种避险功能。套期保值的股指期货交易,不可能保证只赚不赔,套期交易的合约,其价值走势并不由保值交易者所控制,一旦交易方向错误,必然遭受亏损的风险。而且股指期货市场上的风险,由于保证金的杠杆作用,使交易的风险也按保证金的比率放大,在保证金不足的情况下,如果会计主体不能及时追加保证金,将有被强制平仓的巨大风险。在股指期货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的情况下,会计主体的保证金甚至有全部丧失的可能,其风险要比股票市场上的风险大得多。可见,股指期货中的“货”,是会计主体更难驾驭的“险货”。

三、股指期货中的“货”,是对现金流量有重大影响流动性极强的“活货”

会计主体如果参与股指期货交易活动,则会计主体的现金流量将受重大影响。股指期货中的“货”,从理论上说,可以不受限制的生成。也就是说,合约的持仓总量几乎不受限制。对于具体的交易客户来说,虽然有一定的持仓量限制,但在这种限制范围内,会计主体的持仓量越大。所形成的损益越大,在保证金交易制度下,形成的损益还有成倍放大的作用。因此,股指期货交易对会计主体的现金的流进流出影响极大。

股指期货交易,由于存在卖空机制,可以进行做多做空的双向交易,股票指数无论是涨是跌都存在获利机会,这种灵活的交易机制必然吸引众多投机者参加,交易市场一般比较活跃,同时还由于交易采用现金结算制,股指期货中的“货”是可以视同现金的一种以“货”的形式存在的“币”,股指期货以“保证金”的形式存在,名义上是“货”,本质上是“币”,是“货”与“币”的统一体,从这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名副其实的“货币”。与传统交易中的“货”相比较,是一种流动性极强的“活货”。

四、股指期货中的“货”是我国会计法规必将面临的“鲜货”

篇4

近期以来,内资银行和外资银行在理财产品的挂钩标的物上颇费心思,好不热闹的开发了各种吸引眼球的新型理财产品:

茶酒理财“一举两得”

工行银行、中信银行针对私人银行投资者,分别推出一款红酒收益权信托理财产品,该产品中的每份红酒组合需要资金30万元。“期酒”理财产品是指在葡萄酒尚在窖藏期时,就以理财产品的形式向投资者发售,待成熟装瓶后,可选择取走红酒或赎回资金。

2009年1月6日,云南龙润茶业集团、中国建设银行云南省分行、国投信托有限公司联手,在云南本地金融市场推出一款“龙润普洱茶立方壹号”财产受益权信托理财产品,发行规模为3000万元,年化收益率为7%,投资期限为18个月。与前款红酒理财产品一样,该产品提供实物消费与现金两种收益方式。

这两种理财产品的共同特点是将实物消费与理财投资相结合,一举两得。较高的年化收益率和较多的增值服务,对于高端的客户来说有较大的吸引力。

资源理财紧贴大势

星展银行推出一款挂钩矿业的理财产品――“世界矿业一篮子股票挂钩理财产品”。该产品挂钩全球3大矿业股票:巴西淡水河谷矿业、金诺斯矿业、力拓矿业。未来2年这3只股票表现越好,产品收益越高,但最高不超过20%。假使其中有股票在未来2年一直处于震荡或单边下跌状态,那这款产品的最终收益有可能很低甚至为零。

今年7月,同样是星展银行推出了挂钩白银ETF的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该产品挂钩的白银ETF,走势与白银紧密相关(98.9%)。在未来一年内,可能获得人民币最高10%、澳元最高14%的收益。

荷兰银行深圳分行曾推出一款名为“全球能源系列”挂钩石油类理财产品。该产品挂钩标的为纽约商品交易所的美国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WTI)期货合约。这款产品只有在WTI原油期货期末价格超过期初价格120%的情况下,才能获得11%(美元)/18%(澳元)的年化收益率。

中国银行“博弈0807金色麦田理财计划”,该产品挂钩目前市场上较热的农产品与黄金,到期时,如果小麦或者黄金价格都高于或者等于期初价格,则投资者可以获得7%(人民币产品)或10%(美元产品)的投资收益:如果届时小麦或者黄金价格小于期初价格,则投资者获得的收益为0.72%(人民币产品)或1.15%(美元产品)。

以上几种理财产品挂钩重要资源,走势与挂钩标的物的现货、股票或者期货的走势密切相关。

艺术品理财拍卖投资两不误

民生银行推出的非凡理财“艺术品投资计划”1号产品以当代艺术品为挂钩标的物,产品投资期限为18个月,募集的资金将主要用于购买数名著名画家知名画作的收益权。根据相关约定,原艺术品藏家可以在投资期满后,对这批艺术品进行回购,并向投资者支付相当于当初定价7%的费用。但与此同时,原藏家同样有权对艺术品进行拍卖,并根据拍卖的成交价格来确定投资者的最终收益。艺术品的理财产品避免了投资者在持有现货时,由于艺术品鉴赏的专业性以及升值与否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奢侈品理财理出财富

汇丰银行“奢侈品挂钩理财产品”为美元产品,挂钩的股票是宝马、路易成登、瑞士历峰,参与率为50%,投资期为1.5年。荷兰银行“奢侈品挂钩理财产品”为美元和欧元产品,挂钩的是宝马、路易威登、巴黎春天、欧莱雅及帝亚吉欧,投资比重各占20%,投资期为3年。奢侈品理财产品相对于其他的另类产品来说,投资期稍微偏长。

篇5

【关键词】股指期货资本市场影响

一、股指期货的特点

1.股指期货合约的标的物是股票指数,不是具体的实物

商品期货合约的标的物是有形的实物,例如铜期货的标的物是铜、大豆期货的标的物是大豆等,而股指期货的标的物是无形的股票价格指数。投资者根据自己对股市走向的预期,报出不同的价格指数进行交易,如果认为指数会涨,便买进股指期货,反之则卖出。

2.股指期货的价格是以股票指数来表示

股指期货的价格是股票指数乘以一个确定的数值金额。所以,即使股市大盘在行情不好的时候,投资者也能通过股指期货来盈利,而避免行情不好,全线损失的局面。也可避免投资个股时“赚了指数赔了钱”的尴尬局面。

3.股指期货实行现金交割

股票价格指数没有对应的实物,因此采用现金交割。在合约到期需要交割时,依照最后结算价(由交易所公布)计算出交割金额,交易者通过交易账户的资金划转完成交割。

4.股指期货的交易成本低,杠杆倍数高,指令执行速度快

投资者倾向于在收到市场新信息后,优先在期货市场调整头寸,这将导致短期来看期货市场价格一定程度上超前股市价格。但是,期、现价格之间顺逆差的异常变动将吸引更多的市场套利活动,从而确保了现货价格不会偏离期货价格太远。因此,从长期来看,本质上仍然是各种宏微观因素基本面决定的股市价格,主导了期市价格的变化。

二、我国推出股指期货对资本市场的积极影响

1.有助于优化投资者结构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参与者仍以中小投资者为主,机构投资者的规模只占30%左右,由于各种原因,中小投资者大多以投机心态参与股市,显然不利于证券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股指期货作为一种新的金融衍生品, 虽然并不阻隔散户的投资和参与, 然而无论从投机买卖还是套期保值的角度来说, 机构投资者都具备小散户无可比拟的优势,这就是说股指期货本身是一种更加有利于机构投资者参与交易的品种。因此,股指期货推出后,除了会增强市场的流动性和稳定性之外,也将提高证券市场的发展程度和层次,各种套期保值和套利行为将趋于活跃,中小投资者难以参与,这有利于改善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主体结构,大大加速机构化进程,使机构博弈成为市场投资的主流,我国也将像其他发达国家一样进入机构投资者主导的时代。

2.满足投资者规避市场风险的需要

由于我国股市还不够成熟,股价和大盘走势上下震荡剧烈,信息披露仍不够规范,各类信息对市场的冲击与影响颇大。近二三年来,境外股市对沪深股市的影响也不断增大。在此条件下,投资者需要全新的规避市场风险的工具,股指期货正是这方面的一个有效工具。一旦有了股指期货,投资者买进股票后为防止股价下跌,可利用股指期货与股票现货市场的对冲机制,在股指期货上做空;相反,在抛出股票后,为防踏空,也可买进股指期货,从而做到减少和控制市场风险的目的。

3.有利于创造性地培育机构投资者,促进股市规范发展

我国目前正积极推进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和创新,投资基金、保险基金、三类企业相继进入股票市场,开设股指期货将为其提供低成本的避险渠道和资产组合调整手段,便于其进行多元化的长期投资,从而真正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另一方面,散户投资者如果只投资少数个股,则指数期货的避险效果将打折扣。为了充分利用期货作为避险工具,散户投资者将逐渐加入投资基金以增加持股的种类及数目,从而有助于投资基金的发展和投资机构化趋势的兴起。

4.将会促使股指期货和股票现货两个市场活跃度的同时提高

从历史经验来看, 股指期货的推出将会推动股指期货和股票现货交易量同时上升。这是因为开展股指期货交易后,利用股指和股票两个市场进行套利是一种低风险的操作,因此将会吸引大量套利资金进入;同时, 由于有了股指对股票的避险作用, 使众多的大机构更加大胆地建立股票头寸。股指期货带来的新增交易量, 将会促使两个市场的活跃度得到共同提高, 形成股市和期市交易量呈双向推动的态势。

5.股指期货的推出给投资者提供了在牛市、熊市两种状况下均能盈利的机会

在我国,投资者只能在牛市状况下才能盈利,在熊市状况下将亏损严重。之前五年的漫漫熊市中,投资者由于缺少必要的对冲产品,在股指一落千丈时,大量被套,损失惨重。开展股指期货,使得投资者无论在牛市还是熊市都有机会获利,这将有利于激发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有利于吸引场外资金的进入,有利于推动那些注重长期投资的保险基金和社保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进入证券市场, 最终有利于证券市场成熟理性投资主体的培育和发展。

三、股指期货对我国资本市场的消极影响

1.导致资金的挤出效应

股指期货作为一种新型金融品种,其推出必然会引起市场资金分流。新兴市场开办股指期货的初期,由于股指期货的交易成本低、保证金比例低、杠杆倍数高等一系列特点,往往会产生交易转移效应,即吸引股票市场的资金流向股指期货市场,从而使股票市场的交易大为减少,流动性大为降低,形成“资金挤出效应”。日本当初推出的时候就遇到这样的情况。

2.机构投资者规模小,股指期货可能引发过度的投机行为

由于股指期货存在着杠杆效应,期货交易实行保证金制度,交易者只需支付期货合约价值一定比例的保证金(通常为5%~10%)即可进行交易。这种以小博大的高杠杆效应,只要在股票市场上有一点点的波动,在期货市场的资金账户上就会有巨大的波动,因此这是一个极大的具有诱惑性的投机机会,极容易引发众多投机者利用股指期货作为工具进行投资操作,这样只要股票市场上有激烈的价格波动,他们可能无力支付巨额亏损而发生违约,而造成无法收拾的后果。但是在我国目前证券市场上主要是一些中小投资者,对股指期货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是有限的。期货交易的杠杆效应是区别于其他投资工具的主要标志,也是股指期货市场高风险的主要原因。

3.对股指期货的风险监管缺乏经验

由于股指期货在我国是一个新的品种,同时它又具有一系列的特点,在运作中由于管理法规和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可能产生流动性风险、结算风险、交割风险等。在股指期货市场发展初期,这种不健全的机制会产生相应风险,并可能导致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间套利有效性的下降,导致股指期货功能难以正常发挥。现在市场上的产品越来越多元化,互动越来越明显,如何防范市场操纵(包括期货市场的操纵,现货期货套作操纵,海内外市场现货期货套作操纵等)香港和新加坡都有以国内市场为标的的股指期货,其间就可能出现大量套利的机会,就存在操纵的可能,使得其风险性很大。监管部门对于一个新交易工具缺乏管理经验,会使得难以控制其风险。

总之,股指期货对于我国期货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都是一个新生事物。当前,每一位市场人士都对股指期货寄予了厚望,企盼着股指期货的推出能给我国期货市场和证券市场带来质的飞跃。在大家眼里,股指期货已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期货品种,而是中国金融期货的象征,是我国期货市场从商品期货的初级形式向金融衍生品领域发展的突破口。的确,随着股指期货在我国的推出,我国期货、证券市场势必将在观念、体制、法规和运行等方面引发一系列的深层次变革,从而实现我国期货、证券市场的突破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群.关于我国适时推出股指期货的思考[J].新疆农垦经济,2008,(08).

[2]卢磊.浅谈股指期货在中国的推出[J].消费导刊,2008,(13).

[3]张九辉.股指期货:中国金融期货的必然[J].中国市场,2007,(01):18-19.

篇6

【关键词】 博弈论; MBO; 财务管理

回溯MBO的历史,最初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产生,与资本主义的周期性金融危机息息相关,而金融危机也就通过连锁反应导致了严重的财务危机。MBO也随之应运而生,使得管理层通过公司的大量举债,增加财务杠杆向股东购买股票,最终完成收购兼并,改善企业的财务运营状况。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管理层收购的行为也日益频繁,从2001年宇通客车,到2002年的水井坊、恒源祥,再到2012年格力空调的管理者收购,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管理层收购解决了财务危机,提振了企业经营状态。而从管理层收购的本质上看,就是资方与收购方的动态博弈过程,管理层收购的成功直接取决于两者在博弈过程中是否能够形成“纳什均衡”。长期以来,在管理层收购的过程中,资方与收购方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利益的平衡和妥协过程中,因此,在博弈论的背景下,从财务的角度对管理层收购行为进行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一、MBO财务管理的博弈

博弈关系是企业管理层收购过程中最重要的交易关系,资方与收购方是企业管理层收购过程中最主要的“局中人”、“聪明人”和“理性人”,双方在博弈的过程中都在追求着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资方与收购方存在着以下的策略组合,即:收购方存在着“合格”与“不合格”两种策略,而资方则存在着“严格审查”与“不严格审查”两种策略。双方达到“纳什均衡”的前提条件是在资方严格审查的情况下,收购方必须合格,在资方不严格审查的情况下,收购方无论合格与否都会达成交易。倘若收购方不合格,那么就会出现收购方单方收益的情况,而收购方的收益全部来源于资方的损失。在资方与收购方的博弈过程中,假设收购方需要消耗的成本为C,交易成功后获得的收益为Z。资方严格审查需要的成本为Y,以此来对收购方是否合格进行判别,如果收购方自身不合格,却试图隐瞒被资方发现的话,将付出经济和名誉上的代价X;反之,如果在资方判别检验的过程中,收购方合格的情况下,资方的获得收益为B。显然,在资方和收购方的“非合作式”博弈中,B>Y>0,Y>C>0,C>Y>0,从而得出两者的博弈矩阵(如图1所示)。

当“资方严格审查+收购方不合格”时,双方获得的财务收益为(-X,-Y);当“资方不严格审查+收购方不合格”时,双方获得的财务收益为(Z,-Z);当“资方严格审查+收购方合格”时,双方获得的财务收益为(Z-C,B-Y),当“资方不严格审查+收购方合格”时,双方获得的财务收益为(Z-C,B)。由于B>Y>0,Y>C>0,C>Y>0,因此可以得出不等式“Z-C+B>Z-C+B-Y>Z

-Z>-X-Y”,由此可以看出当“资方不严格审查+收购方合格”时为双方的帕累托最优策略组合,这时双方的利益分别为Z-C和B,其和为Z-C+B。

二、非合作式博弈背景下MBO财务管理的措施

当前在美国、日本、英国等世界发达国家由于MBO机制较为健全,从融资、定价、交易、财务风险的规避、中小股东和普通员工利益的保护等方面都较为健全,因此在MBO过程中更多的是由体制、机制的因素来实现规范MBO行为,使之达到“资方不严格审查+收购方合格”这一最佳的策略。而在我国,通常情况下,由于资方与收购方都为“理性人”,都在寻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因此“资方不严格审查

+收购方合格”这一最佳的策略组合是在现实中不容易实现的。因此,要在非合作式博弈背景下实现MBO财务管理效能的发挥,就必须从融资、定价、交易、财务风险、中小股东和普通员工利益的保护等方面着手。

(一)拓展融资手段

由于管理层收购行为属于LBO(杠杆收购)行为,通常情况下管理层只有少部分自有资金,其他资金必须要靠融资获得。而长期以来,我国在管理层收购行为过程中资方对收购方的融资能力则是“严格审查”的重点,在审查的过程中消耗了资方大量的交易成本,减少了双方的收益。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就在于目前我国管理层收购的融资不畅,因此必须最大限度地拓宽管理层收购的融资渠道,健立健全融资手段,从根本上解决资方“严格审查”与收购方的“融资合格”问题,促进“资方不严格审查+收购方合格”这一最佳策略组合的形成。首先,应多元化引入信托、风投、基金公司,为管理层收购提供合法的资金支持,促进直接融资,解决双方的后顾之忧,降低博弈成本,增强收购决策的合法性及科学性。其次,要加强金融创新,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的投资结构,大力开发金融衍生品,逐步构建以股票、债券、期权、期货、外汇为主体的多元化融资体系,建立健全信用档案,推广信用贷款、公司债券、次级票据、商业票据等融资方式,使企业管理层收购的融资行为建立在“信用评价记录”基础上,用体制与机制的约束力来减小资方在“严格审查”的财务成本消耗,删繁就简,提高管理层的效益。

(二)建立市场化的交易机制

国外发达国家的MBO行为是完全的市场化行为,拥有一套完整的市场交易机制,实施的是一种“一元化”透明的交易机制。例如:在日本,在《TOB》法的约束下,目标公司的股份必须为全流通股,管理层必须统一从二级市场上获得股份,同时要和二级市场的其他收购者进行公平的竞争,才可以完成MBO行为。而我国当前的股权市场实质上是一个“二元化”的股权分置市场,在上市公司中还存在着“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之分,而管理层收购大多是建立在与资方协议进行非流通股收购的基础上,从博弈的角度看,两者需要消耗大量的交易成本去进行“协议交易”,从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交易的成本,同时也不利于MBO行为的公平、公开与公正。因此,首先要提高MBO行为双方的财务收益,就必须解决我国的“股权分置”问题,引入多元化的主体,将管理层收购置于一个公平、合理的环境中,从而规避流通股与非流通股的差价带来的投机预期,使收购方与资方的博弈更加公平。其次要建立健全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解决资方与收购方财务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变“信息不对称博弈”为“信息对称博弈”。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保证信息的真实性。通过法律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大胆探索自然人对国有股与法人股的直接收购,减少MBO行为的隐性操作,建立透明的博弈环境。最后要大力发展MBO第三方中介机构。利用MBO第三方中介机构的行业信息资源优势,为管理层收购行为提供咨询、评估、融资等一系列服务,激发管理层收购行为活力,使MBO行为更加客观,减少资方与收购方的交易成本。

(三)引入公开竞价机制

要不断建立健全产权交易市场、引入公开竞价机制。通过公开竞价机制的使用,引入更加多元的市场主体,在优胜劣汰中增强企业管理层收购行为的活力。长期以来,相对于国外全程采取“场外公开竞价方式”进行MBO行为,我国的MBO行为更多采取“协议转让”的方式。这就使得在“协议转让”过程中,定价的问题成为MBO的核心问题,资方与收购方无限期地进行轮流出价,拉长战线,最终达到效用均衡,以致于交易的财务成本大幅提高,降低了交易的效能。因此,必须引入场外竞价机制,以消除协议转让中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财务成本的飙升,使多方市场主体参与竞价,促进股权的全流通,从而形成更趋合理、快捷有效的MBO定价。在公平竞价过程中应把握三点原则:一是核算的灵活性。因地适宜地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根据企业实际运用不同的折旧办法和存货计价方法,使之核算更加客观合理。二是核算的超前性。不但要看到企业的历史成本和沉没成本,对净资产进行核算,更要对未来的盈利能力进行核算。三是核算的全面性。对企业的无形资产,财务报表以外的资产进行全面核算。例如:日本旭硝子化工公司管理层收购的过程,就是一个日本的MBO“公开竞价”透明交易的较为形象而生动的例子。2000年,日本三菱化学株式会社的管理层计划进行管理层收购,出价550日元/股买断本公司的所有股票,而在多元化的市场交易机制下,出现了众多的竞争对手,其中旭硝子化工公司出价700日元/股进行竞买,从而使三菱化学株式会社最终以750日元/股的价格迅速完成收购。多元市场主体的引入,对MBO起到了“鲶鱼效应”,增强了MBO活力。

(四)规避财务风险

规避财务风险是管理层收购过程中的重要因素,管理层收购属于典型的杠杆收购,而在这种杠杆收购的情况下,大部分资金是通过外向融资的手段获得的。需要在收购完成后获得一个较短的投资回收期和投资回报率,而高回报率就意味着高风险。在管理层收购的过程中,不得不考虑到未来的财务风险,而这种财务风险在财务杠杆的放大效应进一步加剧了企业未来运营的不稳定。在资方与收购方的博弈过程中,作为收购方,必须对财务风险进行详尽的预测,以使未来的财务风险有效地降低。而资方为了使企业所有权尽快“出手”、折现,将会尽可能地为收购方提供规避财务风险的支撑。因此,只有不断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通过财务流程重组、组织重组来实现财务的透明化,才能够顺利推进管理层收购行为。而收购方也必须承认风险的必然性,看到风险与收益并存,在有效反映、控制风险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创造收益。

(五)关注中小股东和普通员工的利益

在管理层收购的过程中,除了企业的大股东,中小股东和员工也是影响整个博弈过程的重要因素。当中小股东和普通员工无法形成有效预期时,就会引起“反收购行为”,中小股东与普通员工对收购方进行抵制,从而使收购方无法顺利地完成公司的收购。从我国许多经理人收购的案例来看,由于处于高负债状态,为了释放这种高负债的压力,急于进行企业的重组,容易对中小股东和普通员工的利益不够重视,出现侵害中小股东权益的行为,从而导致经理层收购后企业业绩下降的事例层出不穷。因此,MBO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与中小股东和普通员工的关系。例如:在宇通客车的管理层收购中,直接就实施了股票派现分配方案,每10股仅派现6元,并且含税,影响了广大员工的利益,从而打击了广大员工的积极性,间接造成公司价值的下降,影响了未来的财务收益。相反,日本三菱化学株式会社管理层以750日元/股的价格进行MBO收购重组后,采取了积极的派股政策,根据中小股东与企业员工在公司的工作年限,增加中小股东及企业员工的股票持有量,以股票红利作为收购者与企业所有者的利益均衡点,从而推动MBO行为最终走向成功,使企业的价值最大化。结合以上的案例对比可以看出,要在收购者与企业所有者的博弈中取得成功,就必须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公司中小股东和职工参与公司的MBO。建立针对中小股东与普通员工的财务激励机制,从其利益出发,把目光放长远。将传统仅是少数人得利的MBO拓展为全体员工得利的MEBO(Management and Employee Buy—outs),推广员工入股,使普通员工有机会真正成为企业的所有者,参与企业的管理与决策,使财务收益最大限度地惠及广大员工,促进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大力进行公司治理。在MBO行为实施后,应将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治理引入企业,摒弃那种狭义的以“股东利益至上”的公司治理做法,在治理结构设计的过程中注重满足债权人的需求,确保经理层收购的平衡过渡。

总之,从MBO的本质上看,就是资方与收购方的动态博弈过程,管理层收购的成功与否直接取决于两者在博弈的过程中是否能够形成“纳什均衡”。在博弈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四种策略组合。只有通过拓展融资手段、建立市场化的交易机制、规避财务风险、关注中小股东和普通员工的利益等财务管理措施,才能提高管理层收购效能,促进“资方不严格审查+收购方合格”这一帕累托最优策略组合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朱宁,朱莉.我国管理层收购(MBO)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一个博弈论的解释[J].商业研究,2005(2).

[2] 李秋茹.上市公司MBO与管理层盘踞的财务效应研究——兼谈现金股利政策、自由现金流管理[J].财会研究,2005(1).

篇7

[关键词]股指期货 股票市场 期货市场

股票指数期货(stock index futures)简称股指期货,是一种以股票指数为标的物的金融衍生产品。目前世界上有37个国家和地区推出了股指期货。在此背景下,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于2006年9月8日在上海挂牌成立,并在成立后迅速于2006年10月30日推出沪深300股指期货仿真交易。根据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规律及我国资本市场现状,股指期货交易的正式推出近在咫尺。

一、在我国推出股指期货的必要性

1.规避股票市场系统风险,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

我国股票市场是新兴的不成熟的市场,股指波动剧烈,系统风险较大。开展股指期货交易,既可为一级市场股票承销商包销股票提供风险回避的工具,又可为二级市场广大投资者对冲风险,确保投资收益。同时,股指期货的开设有利于为中小投资者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投资机会。在我国股票市场上,机构投资者往往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发达的社会关系和信息资源、高超的专业技术,充当了股票的“价格制造者”和庄家;而广大的中小投资者由于在自有资金规模、融资渠道、信息资源和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多种限制,自然充当了股票的“价格接受者”,在与机构投资者的股市博弈中,中小投资者明显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股指期货的推出将能够改变这种不公平的局面,因为股票价格指数本身就是大量有代表性的股票的组合,能够比较有效地防止市场操纵的行为。

2.丰富投资工具与避险工具,创造性地培育机构投资者

我国的股票市场是一个单边做多市场,投资者只有通过先行买入股票,然后等待股票价格上涨才能够获取收益,投资收益的多少取决于所持有股票价格的上涨幅度。一旦股票价格不涨反跌,投资者要么割肉离场要么被套,其市场参与的积极性大大减弱。而股指期货引进了做空机制,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便利的投资与避险工具。同时,股指期货本身也是一种强有力的金融衍生工具,投资者可以像传统商品期货那样,通过同一标的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的价格差异进行套利交易,或者是通过期货特有的杠杆效应进行投机交易,赚取投机收益。

为了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和理性投资理念的形成,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是必由之路。机构投资者为了保证庞大资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必然需要足够丰富的金融投资品种,以进行组合投资策略。长期以来,我国金融投资品种只有股票、债券、商品期货等几种,金融衍生品市场一片空白,这已严重制约了机构投资者进一步发展壮大。开展股指期货交易,一方面可以增加交易品种,为机构投资者提供新的投资渠道;另一方面也可提供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使得机构投资者无论是熊市还是牛市都能找到获利机会。特别是对于近几年我国大力发展的开放式基金而言,在没有股指期货的情况下,一旦市场出现下跌,基金的兑付压力就会显著增大,在日益增大的兑付压力下,基金管理人必然将部分资产变现,从而引起基金重仓股的股指快速下跌,如此恶性循环的结果甚至会使基金被迫面临清算的窘境。

3.促进股票市场稳定和发展

目前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着透明度低的问题,而开展股指期货有利于增加市场的透明度,这是因为股指期货市场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市场,市场透明度非常高。通过股指期货交易,加快了影响股票价格变化的市场信息和经济信息的传播速度,使许多原先可能滞后的信息披露,在期货市场得以迅速公开,同时也使很多信息得到了提前的消化,减少了将来一定时期内的未知性,这样,一方面方便了投资者分析预测。另一方面打破了投资机构和大户在消息取得上的优势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庄家的市场操纵,有利于股票市场的稳定发展。同时,开展股指期货交易,为股票市场的投机行为找到了一个释放口,能够把股票市场的大量投机行为分散到期货市场上来,有利于股票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开展股指期货交易可以增加股票市场的吸引力,改变目前“熊多牛少”的状况,有助于形成长期的牛市。在缺乏股指期货之类对冲工具的情况下,一旦股票指数处于相对高位,投资者人人自危,争相出逃,获利了结。这种行为的普遍化造成了投资过程的短期化和股市的长期低迷。开展股指期货交易,由于其高流动性的特点,有利于吸引场外资金的进入,特别是保险资金、社保资金、外资等大资金的入市。股票市场上资金充裕,股票需求旺盛,必然会推动股票价格的上涨,从而有可能形成长期的牛市行情。另外,股指期货的推出将会促使一些大盘股的股性发生转变,提高投资者投资国企大盘股的积极性。这是因为,中国成份指数样本股往往以大盘绩优股为主,国企大盘股占较大权重,那些关注股指期货的投资者就必须关注国企大盘股的走势,从而可以激活其股性,有助于促进证券市场的发展。

4.拓展和丰富期货市场

自1990年10月12日,中国粮食批发市场作为我国第一个商品期货市场正式开业,宣布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第一步以来,中国的期货发展经历了十多年的风雨。目前的中国期货市场仍然是一个传统的商品期货市场,上市交易的期货品种少(目前仅有13个)、交投不活跃、交易规模有限是其主要特点。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随着各方面市场条件的成熟,我国不可能仅仅停留在现有的传统商品期货市场上,必然着手建立自己的金融期货市场。股指期货自从1982年诞生以来,经过20年市场实践,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已经成为期货市场上一个比较成熟的交易品种。推出股票指数期货能够丰富期货交易的品种,提高期货市场的人气,吸引大量场外资金的流入,拓展期货交易的空间和层次,促进期货市场的快速发展。因此,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股指期货交易的实践经验,在我国适时推出股指期货交易,这必将对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政策建议

1.对监管部门的建议

(1)健全市场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期货市场相关法规

股指期货是一把双刃剑,投资者既可以利用其套期保值的功能规避股票现货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也可以利用其杠杆效应进行过度投机。因此需要监管机构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预防和打击股指期货市场发展初期的过度投机,稳定整个市场。在法规体系上,目前我国期货市场主要依靠《期货交易管理条例》、《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期货公司管理办法》和《期货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办法》等,规范着市场的制度体系。针对股指期货仿真交易的推出,管理部门先后出台了《期货公司金融期货结算业务实行办法》、《期货公司风险监管指标管理试行办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也颁布了《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交易规则》、《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结算细则》、《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会员管理办法》等交易所规则。但应该看到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从长期来看,应按照国际惯例,制定股指期货的监管、交易、结算、风险控制等的具体法律规定,从而形成在统一期货法规下证监会依法监管与交易所自律管理的股指期货监管体系。

(2)加强投资者教育工作,从制度安排上防范市场风险

金融期货投资者教育工作的成效如何,事关金融期货的平稳推出、功能发挥和长远发展,是各项准备工作的重中之重。金融期货在国际上虽然发展比较成熟,但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广大投资者还比较陌生。金融期货专业性强、风险程度较高,其投资理念、风险控制与现货市场有着本质的区别,在交易标的、风险特征和运行规律方面,与商品期货也有很大不同。要通过投资者教育,帮助投资者增强对金融期货的风险意识,提高投资决策的水平,树立科学的投资观念,使投资者理性参与市场。对于金融期货要坚持正确的导向,既要看到投资机遇,更要看到市场风险。要帮助和促进投资者借鉴成熟市场经验,建立健全风险内控机制,提高市场操作水平,充分认识金融期货的特点,客观评估其风险承受能力。以做出科学理性的投资决策。

(3)建立突发风险的管理机制

不可抗力造成的风险、国际游资的冲击以及由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因素产生的风险变动,影响投资者对价格的合理预期,特别是突发的或偶然事件的发生,会带来很大的风险。如果政策不合理、政策变动过频或者政策缺乏透明度等,都可能在不可同程度上对期货市场的相关主体直接或间接地产生影响,造成不可预期的损失,进而引发风险。政府的适度干预主要包括政策指导、修改法规、人市交易和出资救市等,严控操纵市场行为,预防突发的市场风险。应当建立风险管理基金,适时平抑市场突发风险。

2.对投资者的建议

(1)仿真交易有别于真实交易,股指期货真正推出时需谨慎投资

仿真交易与现货市场是割裂的。在真实的股指期货市场上,大量套利者的存在保证了股指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紧密联系,使期货价格无法大幅偏离现货价格。期货市场受到现货市场的影响,同时它又通过套利者在现货市场上的反向操作影响现货市场。但在仿真交易中,由于期货与现货市场的割裂,只存在投机类型的投资者,因此期货市场只能被动地接受现货市场的影响,套利机制的缺乏使期货价格偏离合理价格。但在真实交易中,必定存在套利行为,将期货价格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期货价格大幅度偏离现货价格的现象很难出现。

仿真交易使用虚拟资金进行交易同样会对投资者的心态产生与真实市场的偏差,在真实市场中,投资者可能因为实际损益导致心态的变化,进而影响其投资决策,而在仿真交易中投资者可以尽情地进行投机交易。正因为如此,虚拟交易中的策略可能并不能完全适用于真实市场。在沪深300指数期货正式推出后,投资者仍需进一步研究真实市场的表现,切忌生搬硬套在仿真交易中的成功经验。

(2)股指期货套利交易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现货指数或组合的买卖,投资者需考虑复制过程中的风险

对于沪深300指数来说,各成份股流动性存在差别,在同一时间内完成现货指数的建仓存在难度。如果使用与沪深300指数相关的现货组合,则这些组合与沪深300指数间是否具有稳定的相关性是需要考虑的。至于使用跟踪股指的基金,该方法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在实际操作中较为复杂,而且运用指数跟踪型基金还存在流动性风险,毕竟我国目前指数跟踪型基金的日成交量还较低。而缺少流动性将对套利交易产生致命的风险。

(3)在目前国内的证券市场环境下,我国股指期货套利存在着一定的技术障碍,投资者在套利交易策略的选择上需考虑这些实际限制

我国现货市场实施T+1交易,而期货市场实施T+0交易。由于套利机会一般都很短暂,在现有的交易机制下决定是否进行套利要根据套利空间的大小充分考虑到现货的T+1交易效应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此外,由于我国缺乏现货的卖空机制,因此,期现套利只能在股指期货价格被高估的情况下进行正向套利,不能直接进行反向套利,虽然可以通过股指期货和指数现货来模拟替代现货的卖空,但成本过高,不具有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月贝凡.股指期货推出对股市影响分析.证券导报,2007.04.01.

[2]鲍建平.股票指数期货-市场运作与投资策略.2008.

[3]宋三江.股指期货的推出对现货股票市场的影响可以表现在几个方面.国际金融报,2007.04.06.

[4]董新辉.股指期货的推出对中国股市的影响.合作经济与科技(第325期).

[5]推出股指期货对中国股市的影响.中国导航网,2007.11.7.

[6]郑振龙.衍生产品[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7]朱海燕.股指期货与股票市场效率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5.

[8]张惠茹,李海东.金融期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篇8

Abstract: This paper elaborated the price risks of present iron-steel market home and abroad, analyzed the loss problems because of price fluctuation of steel, and then discussed the fea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large stated iron & steel companies taking hedge in the futures market. With two iron & steel companies as the case, this paper proved how to reduce the price risks, decrease loss, and keep stable profit through the futures market for the companies.

关键词: 大型国有钢铁企业;螺纹钢期货;套期保值

Key words: large state-owned iron & steel enterprises;deformed steel bar futures;hedging

中图分类号:F7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5-0153-03

0 引言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商品价格剧烈变化,也让我国企业惯用的传统经营理念和现货避险手段已经无法发挥原有的作用。而且从世界范围来看,利用衍生品进行套期保值已经十分普遍。世界套期与衍生品协会(ISDA)2003年前的一份研究报告就显示,世界500强中有92%的公司利用衍生品工具来管理和对冲风险。在使用衍生品的公司中,有92%利用衍生品控制利率风险,85%利用衍生品控制汇率风险,25%利用衍生品控制商品价格风险,12%利用衍生品控制股价风险。这些公司分布在全球26个国家,从宇航业到电子业等,涉及行业极为广泛。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钢材生产国与消费国,年产量近4亿吨,超过全球消耗总量的1/3。因此,钢材是关系到国计民生与国际定价权的重要品种。随着近年来钢材价格的剧烈波动,无论是钢铁生产企业还是钢铁需求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价格风险,这对于企业稳健经营的经营策略构成了巨大挑战,而开发期货市场能够转移价格风险,控制成本和增加利润。

1 大型钢铁企业套期保值的必要性分析

1.1 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钢铁价格2008-2012年持续下跌,且变动大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并且很快影响到实体经济,使得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经济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进入衰退。这直接导致持续近6年的国际钢铁行业上升态势突然陷入停滞阶段,直接面临需求下降、并购重组步伐放缓,以及贸易摩擦上升等困难。中国钢铁工业也是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最严重的受害者之一。随着中国4万亿投资经济刺激计划的推出,以及2009年初推出的钢铁等九大产业振兴计划和一系列具体政策的实施,给钢铁行业带来了一丝希望,但是2012年一夜之间,钢价又跌回18年前的原点。

2012年钢价经历了一番波澜壮阔的连续下跌。2012年的世界末日虽未来临,但钢铁行业却在这一年中经历了一场艰难的“末日”行情。2011年一季度开始,虽然钢价仍有上行趋势,但行业在铁矿石成本高的背景下首现全面亏损。2012年8月份,可以说对钢材市场是灾难性的,整个钢材市场已经处于崩盘状态,当时的钢材价格相比于年初每吨下降了1000元,钢企再怎么降低成本,也不能降下每吨1000元的成本。任何一家钢企,甚至包括宝钢股份在这种钢材价格下都可能会亏损。尽管目前钢材市场价格已经处于崩盘状态,但钢企依旧延续生产惯性,并没有实质性减产举措。一些规模较小的小转炉也还在生产,每个钢铁企业都指望着别的钢厂减产,自己生产,都认为越是能坚持到最后,等到铁矿价格降下来,成本就越低。所以从目前来看,钢铁行业出口消化过剩产能不现实,而国内消化过剩产能过程将是痛苦漫长的。

1.2 套期保值对钢铁企业的功能和价值

1.2.1 有利于保证钢铁企业正常利润 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的本质就是通过在期货市场上买入或卖出期货合约,锁定原材料的买入价格和产成品的售价,达到锁定企业正常经营利润,使企业稳定发展。经营多年的企业对钢材每年的高价区是有把握的,但是现货市场规模的限制造成只有很小的产量可以卖在高价区。通过期货这个工具,可以达到将大部分产量卖在“较高价”,实现正常利润。

1.2.2 企业可利用套期保值减低或转移风险 企业一般从原料采购到产成品钢材销售会有一定时间差,这期间钢材价格波动将会使企业面临较大的风险。一方面产品价格上涨,企业由于生产周期较长,无法及时获得行情中的超额利润。另一方面,钢材价格下跌,企业利润将大幅降低甚至面临亏损风险。企业原材料采用定价周期偏长,而产品采用月度的随行就市,那么一般波动水平中风险企业自担,但在钢材价格大幅下跌的过程中将面临巨大的亏损风险。钢材期货市场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集中竞价方式进行的交易易于形成真实而权威的期货价格,能在指导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同时又为套期保值者提供规避、转移价格波动风险的机会。因此套期保值理应成为钢铁企业转移、规避钢材和焦碳、铁矿石等现货市场价格风险最有效、最重要的策略和手段。

1.2.3 企业可以利用期货市场进行日常经营管理和安全营销 首先可将套期保值用作最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一方面利用期货交易控制产品售价,通过由预售而进行的卖期保值锁定产品销售收入,另一方面利用期货交易控制成本通过买期保值锁定集团所需有关原料、燃料的价格,既能保障充分供应又可最大限度地降低集团的原材料采购成本及库存成本,通过这种风险管理方式使武钢集团按既定的经营计划稳定运营。其次将套期保值视为融资管理的工具之一。集团已生产及待产的钢材等产品可通过套期保值,使之具有相当的稳定价值从而能显著提高其担保价值,而使武钢集团因交易风险减少,获得更高的信贷额度。另外套期保值可以作为一种安全营销的保障,有效地保证原材料供应稳定采购,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因产品出售发生债务互欠的可能性。其次,期、现货交易结合近、远期交易形成多种价格策略有助于提高钢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最后可将套期保值视为经营管理创新的工具,发挥行业信息优势,采取科学、灵活的交易策略,主动参与保值活动取得期、现货市场相配合的最大效益。

1.3 企业可利用套期保值应对突发危机 金融危机时期,在全球经济严重不景气、企业大量停产的情况下,我国和国际期货市场不仅没有出现危机,反而继续保持发展速度和收入双增长,全国期货市场交易量和交易额分别增长75%和87%。2009年上半年我国期货市场成交量同比增长45.5%,成交额同比增长40.8%;国内期货市场吸纳的客户保证金从2008年年初的400亿元增加2009年6月的800亿元,投资者数量由50多万户增加到近70万户。全球期货期权交易成交量在2007年增长28%的基础上,2008年仍保持了14%的增幅。2008年香港市场年度衍生品交易中套期保值型交易量(避险)占年度总量的38.6%,比上年度同期提高了8.3个百分点。这说明,越是经济风险积聚的时候,企业对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的需求就越大,期货市场成为金融危机时期企业重要的避风港。

2 钢铁企业参与套期保值可行性分析

2.1 其他行业套期保值状况 在境外套期保值业务上,自2001年5月有关部门联合颁布《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大型国企从事期货境外套保业务,至今已先后有四批共31家大型国企获得了境外套保业务资格,其中有色金属企业队伍扩大到21家,其他10家分别为4家石油企业、4家贸易企业和2家粮油企业。其中江西铜业集团公司被业内公认为套期保值的成功典范。在国内套期保值业务上,农产品、有色金属和化工等行业的许多企业都已在利用本行业相关期货进行套期保值。例如2008年大多数有色冶炼企业因持有空单而在有色金属价格大跌过程中在期市上获得了收益,其中需要采购铜精矿冶炼成阴极铜的铜陵有色通过做电铜套保获得了巨额浮盈,使其他流动资产从2007年底的113万猛增至3.69亿剧增近3万倍,其他各有色类上市公司2008年期货业务也大都盈利。

2.2 以沙钢为例讨论参与套保的可行性 根据上海期货交易所公布的沙钢,以沙钢集团名义开户的螺纹钢持仓变化状况,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沙钢对于钢市的判断以及通过螺纹钢期货实现套保,规避风险的思路,也充分说明了钢铁企业套期保值的可行性。

国内钢铁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且中国经济正处于投资下行周期,投资增速难有大幅上涨,加之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较低,在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之前,钢材价格仍将处于长期的下降趋势中。目前的中国钢市所呈现的特点是市场庞大、超高的供应量、众多的参与者争夺着有限的需求,使得钢价变化反复无常。钢厂对终端用户与商家的争夺、商家对终端用户的争夺,以及钢厂间、商家间以及钢厂与商家之间对市场主导权的博弈愈演愈烈,其结果并未改善供与需的严峻性,反而更加剧了其关系的严重性。

2012年钢铁市场已处于极度低迷中,于是沙钢集团在2012年通过对螺纹钢期货1205合约的一次做空操作及对螺纹钢1210合约进行的二次做空操作,成功实现了保值的目的。在这个时间段内,螺纹钢现货市场价格出现了年内唯一的钢价有限反弹,而沙钢一方面在螺纹钢上进行了做空套保的操作,获得了保值盈利的良好结果,并在对螺纹钢期货走势的合理评估下,通过每旬出厂价格调整对时间与调幅的把控,在螺纹钢现货上获取了更多的利润,取得了螺纹钢期货、现货两条商战的双重胜利。

3 抚顺新钢运用钢材期货进行套期保值的案例分析

从图1中可以看到,2009年7月初到8月初,钢材价格出现快速拉升,钢厂的生产毛利润达到了1000元/吨左右。抚顺新钢为了及时锁定利润,并规避钢材价格下跌可能带来的风险,针对8到11月份公司的销售计划和市场需求情况,确定了约20万吨规模的风险敞口。8月上旬国内钢材期货价格见顶回落,现货价格由于需求的突然萎缩导致跌幅远超期货价格。为了规避现货下跌带来的风险,抚顺新钢决定对11万吨产量进行套期保值操作,并随着现货销售进度和市场变化情况分别进行了平仓、移仓和交割操作,有效化解了价格下跌的风险,实现了较好的套保收益。

2009年10月份之后,钢材期货价格出现大幅升水,主力RB1005合约的升水一度达到700元以上。但是统计表明,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2月为北方建筑施工的传统淡季,钢厂面临潜在销售压力。为了规避施工淡季风险,及时锁定生产毛利,公司决定在期货市场卖出保值。但是由于2009年12月至2010年1月之间的铁矿石和焦炭的价格出现大幅上涨,从而推动螺纹钢现货价格小幅走高,公司提前对卖出套保头寸进行平仓操作,从而实现了现货和期货同时盈利。通过期货套期保值业务,公司不但与港口、交割库、物流运输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而且按照上海期货交易所标准提高了产品工艺水平,大大提升了品牌的认可度,拓展了产品的销售渠道,取得了远远超越其他同行业的竞争力。

4 结语

钢铁是世界上第一大金属材料,中国是钢铁最大的生产国和消费国之一。随着近年来钢材价格的剧烈波动,无论是钢铁生产企业还是钢铁需求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价格风险,传统经营理念和现货避险手段作用弱化,企业需要用新的手段来降低风险,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对国内大型钢铁企业来说是可行而且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孙才仁.套期保值与企业风险管理实践[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2]党剑.钢材期货与企业套期保值实务[M].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3]沈群.金融衍生品对企业财务与经营业绩的影响——中外比较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7.

[4]唐瑜冲,罗孝玲,张黄.行为金融学理论研究述评[J].中国市场,2008,3.

篇9

尽管十四年前我曾因为融资(那时叫“透支”)炒股赔尽千万身家……尽管八年前我曾滑雪滑上万龙高级道后被一个冒失的家伙撞出了十几米右肩受伤而放弃滑雪……每个人的风险偏好度可能是不以意志为转移的,关键是如何把握风险。

炒股的本质是经营风险,前提是对风险的充分认识。正像塔勒布在《随机漫步的傻瓜》中所言:“幸运的傻瓜,可能得助于生命中的好运气,但是长期而言,他的处境会慢慢趋于运气没那么好的。”认识到自己就是那个“随机漫步的傻瓜”后,恰恰不是裹足不前或退避三舍,而是要“获得实践的力量”。所谓虑善以动。因为“稀有事件虽然不常重复发生,却一旦发生时报偿很高……稀有事件在市场上并没有得到合理的价值,而且事件越稀有,它的价格被人低估得越严重。”由此考量当下中国股市,熊了七年后的牛市显然是非常稀有的。这牛市有多大有多长并不知道,但牛市却越发确定――至少笔者认为非常确定(见此前相关专栏文章),而认定了牛市和牛市的“稀有”,自然要启动杠杆。这也如塔勒布所言:“投资人要赚的不是概率,而是白花花的钞票。因此对他们来说,某件事发生的可能性并不重要,结果多少才重要”。――即充分认识风险后利益最大化地经营风险。

基于此,我是在1月27日股市开始大跌时启动融资杠杆的。到2月9日加满可融资的数额。当然我有我的惯以为之的“守正出奇”的原则。首先,我分出三分之一的资金,专门分散炒作各类达不到融资标准的题材股和潜在重组股,比如智慧能源、健桥通讯、中联电器、中电广通、宝安地产……这些剑走偏锋的冷门股各有各的问题,也存在各自的意外变量。只要半数甚至三分之一出现“意外变量”,其收益完全可烫平其他问题股带来的亏损。其次,我并不把融资标的股放在通常被认为安全性强的大市值低市盈率股上。这些金融石化为主的股票,虽然流动性好,但极易被期货炒家“操纵”,并且由于融资盘过重,反倒波动性大,反倒让人不安。我选择过往一两年稳步上升、基本面被参与者坚定认同的二线绩优或题材股,比如海南海药、海虹控股、卫士通、中青旅、奥瑞金、海康威视、北方导航、中国平安(虽属大市值低市盈率但弹性不大)……像多年前的“长庄股”,明显有志在高远的沉淀资金坚决持守。第三,融来的资金除部分加仓如上股票外,再加一些存续期较长、几经市场风雨的传统绩优股,如伊利股份、一汽富维、万华化学、双鹭药业、同方股份、许继电气……有时再参与弹性炒作银行股、券商股、电力股,尽可能用活融资盘――毕竟有年息8.6%融资成本。如此三分之后,虽然所列股票会随时权重变化和同类替换,但大体不至于市场震荡时震得肝颤。并且还设定了严格的平仓线。我是想在风险收益间追求自己能够把握得了的平衡,同时也保持清醒的敬畏和学习态度,也像塔勒布评价索罗斯所言:“索罗斯这类真正的投机者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们的行为缺乏路径依赖。他们完全不受过去的行为束缚,每一天都是一张白纸”。咱当然只有遥望索罗斯等大师背影的份儿,不过是撞进这个博弈游戏中摸索着玩儿而已。

篇10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创新;金融监管

一、引言

2008年9月,次贷危机迭起,引发了美国“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从贝尔斯登到“两房”,到雷曼兄弟,再到美林、AIG的一系列事件,强烈冲击着全球金融秩序。

危机背后,我们可以看出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失调。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品创新、工具创新、市场创新、交易方式创新、服务创新、制度创新等层出不穷,极大地提高了金融效率,成为全球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这次金融危机是一系列金融衍生品环环相扣后由一个“蝴蝶效应”所引发,而其本身就属于一个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但本质上并不是金融创新本身的问题,而是监管的问题。

二、监管缺位的原因分析

1.市场监管被历史形成的利益切割

美国金融市场的不同群体的不同利益诉求,导致银行、保险、证券等难以形成统一的市场监管。与此同时,金融创新和金融业务又相互渗透组合,造成“混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尴尬局面,利益的交叉和牵扯大量产生盲区和死角,加大了监管的难度。

2.监管机构和自律组织被利益集团合法渗透

如美国国家金融监管机构之一——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其下属的全球市场咨询委员会主要成员包括J·P·摩根、花旗、巴克莱、高盛和瑞银等金融巨头的代表。

3.监管人员知识手段不足

随着金融创新迅猛发展,对风险集中程度的识别、划分、评估日趋复杂,大量金融衍生品场外交易及其表外业务不断增加,是金融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和各项数据的准确性大打折扣,监管当局对监管对象和品种越来越搞不懂,只能按照监管对象提供的模型和数据,在监管对象的指导下进行监管,这样的监管形同虚设。

4.评级机构失职

衍生产品经层层包装日趋复杂,广大投资者只能依赖信用评级的专业眼光。然而,错误的数据假设、迟缓的信用级别更新导致了误差巨大的评级结果。更有甚者,许多评级机构对于违约率这一放贷关键数据,使用的居然是2001—2003年低利率环境下的历史数据。另一方面,评级机构被市场行为暗中操纵,最著名的穆迪、标准普尔、惠誉三大评级机构,一直向评级对象收取费用,高评级收费是低评级的2倍。

三、对策建议

从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趋势来看,金融创新作为金融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是整体金融监管体制所应鼓励而不是限制的。但在放松金融管制以刺激金融创新的过程中,金融监管如何加强对金融创新的引领与拓展,促进金融稳定和金融创新共同发展,则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长期的挑战。

1.加强金融监管的协调与合作

建立和完善国内财政、中央银行、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调合作机制, 提高监管效率, 共同维护金融稳定。加强不同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 必须建立和完善监管联席制度与风险联合处置机制, 避免监管真空和监管重叠现象。建立和完善监管部门内部工作协调机制,通过强化监管的组织领导和系统化管理, 明确各级机构和内部各职能部门、各监管岗位的职责, 完善工作协调机制, 保证监管系统的高效运行。

2.进一步健全完善信用评级体系

美国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是风险管理不善,商业银行降低房贷标准,给没有足够收入证明的人发放贷款,甚至不要求首付,以此吸引大批高风险客户。商业银行在发放次级贷款之后,以次级债券方式转嫁风险,由于多次包装难以进行合理信用评级,最终引发系统性风险。我国经过多年的努力,正在探索建立信用体系,但并不完善。进一步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形成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可以说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3.提高金融信息透明度

加强信息披露,提高金融信息透明度应该成为完善外部风险管理机制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明确各类机构的作用、运作规范,参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金融体系透明度的要求,对金融机构特别是金融创新方面,实行必要的强制性信息披露措施,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管理,提高金融运行、金融风险、金融创新产品的透明度。

4.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监管队伍

要通过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计划, 探索建立多途径的人才培养机制, 提高监管队伍素质。建立和完善适合银行监管工作特点的选贤任能机制和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机制。同时要注意从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上预防滥用监管权利等腐败问题。抓紧对监管人员进行培训, 重点培训财务会计、信贷业务和衍生金融业务的实务操作。银监会可在现有监管部门的基础上, 吸收优秀商业银行人员, 充实自身的监管队伍, 建立激励性的工资和人事制度,从多方面来提高监管人员的监管素质。

四、总结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与建设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加快,金融创新活动必然越来越多,从而对金融监管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要求金融监管机关在积极应对金融创新所产生的新的风险的同时,应努力加强自身的监管思路、监管方式、监管手段的创新,通过提高监管水平,提升监管层次,有效确保金融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从全球金融危机看我国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与预警》赵冬梅《唐山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2]《金融全球化中的风险及对策初探》 陈昱《唐山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