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25 03:12: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定位;培养目标;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C961;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5-0001-03
从未来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必须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把培养创新型人才纳入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就成为今后高校教学改革的基本取向,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因此,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就成为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新的发展方向与价值取向,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研究也就成为新的热点问题。那么,应用型人才与应用型创新人才有什么区别,培养目标、培养的方式方法与途径有什么不同,今后高校本科教育改革应朝什么方向发展,都必须进行理论上的厘清。
一、应用型人才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定位分析
目前,尽管理论界对应用型人才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定位观点较多、各有侧重,但基本的共识还是已经形成,只是大同小异而已。从应用型人才的定位看,尽管众说 纷纷,但基本的共识是:应用型人才是高校本科教育培养的、到社会各行各业的一线岗位从事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的专业人才。其主要职能是组织、指挥、协调现代化生产,实施现代新技术、新理论、新材料、新方法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解决现代化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难题,将现代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将研究开发的成果转化为产品,他们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生产技术的应用者、实施者和实现者。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定位看,尽管也观点颇多,但基本的共识是:应用型创新人才是由高校本科教育培养的、到社会各行各业中、基层单位从事各种创新活动的中层次创新人才。其主要职能是从事高科技含量不是很高与创新难度不是很大的中小型项目与产品的设计、开发与研制;中小型企业设备与工艺的改造;中小型产品的更新、完善与完美以及二次开发; 中层与基层单位的管理与决策创新;中小型艺术设计与创作等。从应用型人才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定位分析看,应用型人才与应用型创新人才既具有共性也具有差异性,是目前社会都迫切需要的人才,应该是本科人才培养的双重任务。
从应用型人才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共性看:首先是培养的载体相同,都是本科教育。尽管在应用型人才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载体上也有分歧,但大多数观点认为,这两种类型人才的培养都是由本科教育来承担。其基本共识是: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研究型人才,属于高层次专业人才。高职主要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属于低层次专业人才。本科教育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属于中层次专业人才。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属于应用型人才中的特殊类型,它的培养载体仍然是本科教育。其次,从人才性质的本质特征看,无论是应用型人才还是应用型创新人才,都具有“应用型”人才的共同特征。他们都是面向生产第一线、面向基层并为社会各行各业的快速、持续发展服务的。他们都必须掌握现代高科技知识、理论与技术,动手与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的创新素质。他们不仅都善于运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理论与技术从事专业活动,解决专业活动中的各种困难,而且也能进行开发与创新,都具有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三个突出特点。
从应用型人才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差异性看:主要体现为应用型人才侧重于“应用”,应用型创新人才侧重于“创新”。尽管应用型人才也要求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与素质,但更重视的是“应用”,强调能胜任本职工作,能履行组织、指挥、实施、处理、协调好专业活动的各项职能,善于解决专业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与困难以及偶发事件,能够使行业或部门的生产任务、工作计划、营销策略、管理与服务目标等得到实施与实现。其价值取向是:确保行业或部门能高速、高质、高效运行,确保行业或部门预期效率、效益目标的实现。尽管应用型创新人才也需要培养应用能力与素质,但更重视的是“创新”,强调善于进行应用领域中各种中小型项目、产品的开发研究、设计制作;工艺技术与生产技术的改造与创新;新技术、新材料、新理论、新方法的应用与二次开发;微观管理与决策以及经营策划、艺术创作等。其价值取向是:充分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发展变化的需要,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各种社会需求与心理需求发展变化的需要,提高企业与行业的竞争力,促进社会各行各业的繁荣与持续发展。可见,这两种人才还是有本质的区别。应用型人才的工作性质主要是维系各行各业或部门的运行,确保各行各业或部门生产任务、工作计划等方面的实施与实现。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工作性质主要是进行高科技含量不是很高、创新难度不是很大的各种创新活动。
二、应用型人才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不同类型的人才其培养目标与具体的要求是不同的,应用型人才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在具体的培养目标与要求上也有较大的差异。
从知识结构上看:应用型人才应重视应用型知识结构的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应重视应用型创新知识结构的构建。诸多专家认为,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的构建以“厚基础、宽口经、重应用”为基本原则,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强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促使学生打下坚实宽厚的基础,具有较强的“后劲”。在课程设置、教学过程中强调应用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都要突出“学以致用”,尤其是本行业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在生产实践中的灵活应用。应用型创新人才知识结构的构建以“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强创新”为基本原则,在符合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要求的基础上加强创新理论与知识、创新方式方法与途径、创新技术技能与策略等方面的学习、了解与掌握,要开设创新学、创业学、创意学等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介绍本行业、本专业有关创新的知识、理论、方法、技术与策略等,要尽量使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去进行创新活动。
从能力结构上看:应用型人才应侧重于应用能力的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应侧重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尽管应用型人才也需要培养创新能力,但从其工作职能与主要的价值取向看应侧重于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首先是组织、指挥、协调现代化生产、管理与服务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作为应用型人才其主要职能就是要使行业或部门的生产任务、工作计划、营销策略、管理目标与服务目标等得到实施与实现,其价值取向是确保行业或部门的高速、高质、高效运行,确保行业或部门预期效率、效益目标能够实现,因此,组织、指挥、协调现代化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的能力必须要强。其次是动手能力强,作为应用型人才必须心灵手巧,实验、装配、调试、检测、产品模型制作等方面的操作都很熟练,既能胜任组织、指挥、协调现代化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的工作,也能及时解决职业活动中的各种问题与困难。其三是应变能力要强,现代化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过程中有很多的变量,也有很多的不可控因素存在,容易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现象与事情,作为应用型人才必须应变能力强,遇事沉着冷静、头脑反应敏捷,能及时采取措施处理意想不到的紧急或危险情况,并能妥善处理各种偶发事件。应用型创新人才除必须加强应用型人才必备的应用能力外,更要侧重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首先是敏锐、细致的观察力的培养与训练。作为应用型创新人才要善于观察行业的发展变化,善于观察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善于观察人们心理需要的发展变化,善于“明察秋毫”,能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捕捉到创新的契机。其次是要侧重创新思维能力与创造想象力的培养与训练。创新思维能力与创造想象力是进行各种创新活动必备的心智技能,离开了创新思维与创造想象任何创新活动都无法进行与实现。应用型创新人才也必须具有很强的创新思维能力与丰富的创造想象力,直觉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能力强,思维反应灵活、敏捷,善于比较分析,善于举一反三。想象力丰富,善于联想,主意多、点子多。其三是科研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科研能力强是创新型人才最主要的特征,也是创新型人才最重要的、最需要培养的能力,应用型创新人才也必须具备很强的科研能力,善于选择研究方向、善于进行科学实验、善于收集情报信息、善于处理情报信息、善于进行社会调查研究、善于根据情况与现实需要调整或修改科研计划或方案、善于撰写科研论文与专著,等等。
从人格结构上看:应用型人才应侧重应用型人格结构的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应侧重应用型创新人格结构的构建。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是能胜任专业工作,在人格结构的构建上就应侧重于应用人格素质的培养,主要是强烈的责任感、义务感、使命感,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态度,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品质,爱岗敬业和对工作精益求精的精神,能够吃苦耐劳的品质、善于团结协作的精神与品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基本要求是能够进行各种专业创新活动,在人格结构的构建上就应侧重创新素质的培养,主要是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与创新激情,不满于现状、总是积极进取与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敢于质疑与向权威挑战的大无畏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与较强的心理承受力,淡泊名利、勇于奉献与善于团结协作的品质。
三、应用型人才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方法与途径分析
应用型人才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在人才模式与培养目标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因而在培养的方式方法与途径上也不相同。笔者认为,应用型人才与应用型创新人才都是我国当前迫切需要的人才,并且都是由本科教育来承担实施培养任务的。作为本科生都必须成为能胜任专业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但不一定都要成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实际上也不是每个本科生都能成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作为应用型创新人才首先必须是应用型人才,能够胜任专业工作,然后才是能够进行一些专业创新活动,是属于应用型人才中的特殊类型,是一个更优秀的群体。因此,在培养的方式方法与途径上应注重以下方面。从总的培养方式与途径上看,应实行一般培养与特殊培养相结合。所谓一般培养是指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从我国当前的本科教育实际情况看,极大多数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没有专门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教育。这些学校要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主要是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进行,在教学、实习、社会实践、考核与评估、校园文化建设等过程中,加强学生创新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技术与创新策略的学习与掌握,加强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的培养与训练,使一些优秀的学生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应用型创新人才。所谓特殊培养是指通过举办各种“实验班”的方式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近几年来,为了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国家大力推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在教育部的部署下,许多高校的本科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实验班,例如“思源班”“茅以升班”“詹天佑班”“李达班”“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卓越工程师实验班”“国际金实验班”,等等。这些实验班都是在本科生中进行,都是采用“导师制”,都强调要加强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主要价值取向就是要培养优秀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笔者认为,这样的实验班应该要多办,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扩大规模,要不断开拓新的专业领域,使其成为我国今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的途径。
从具体的培养方式方法看,应注重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并各有侧重。首先,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上,应用型人才应侧重应用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都要突出“学以致用”的基本原则,尤其是本专业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在专业实践中灵活运用的方式方法、技能与策略的学习与掌握。应用型创新人才应侧重创新性,要在掌握应用型人才知识、理论与技术的基础上加强创新知识、理论、方法、技能与策略的掌握,尤其是以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价值取向的各类实验班,应开设创新学、创业学、创意学等课程。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应用型人才应侧重如何运用专业知识、理论与技术适应专业工作与解决专业活动中的问题,要多采用精讲多练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主要是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去分析思考,然后解决处理好问题。这些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理论与技术去解决专业活动中的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与专业素质的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应侧重如何运用专业知识、理论与技术进行各种创新活动,要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探索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创新性教学等,这些教学方法主要是引导、指导、启发学生去分析问题、探索问题、研究问题与开展创新活动,其根本目的是加强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的培养。其三,在实践环节上,应用型人才应侧重应用技能与素质的训练与培养,主要是实验、装配、调试、检测、模型制作、社会调查等方面技能与素质的训练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应在此基础上加强创新技能与素质的训练与培养,主要是实验设计、课程设计、产品设计、艺术设计、社会调查分析、科研论文撰写等方面创意与创新的训练与培养。其四,在学业考核与评估上,应用型人才应侧重应用知识、理论、技能、策略等方面的检测,其主要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应用能力与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应侧重创新知识、理论、技能、策略等方面的检测,其主要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素质。尤其是以培养优秀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各类实验班,更要认真分析研究,制订出各种科学的考核、评估方案与标准。其五,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用型人才应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要通过向社会、企业引进或到社会、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建设一支业务能力强、素质高且熟悉社会、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实际情况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避免“纸上谈兵”式的教学与教育。应用型创新人才应重视“创新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只有自己科研、创新能力强的教师才能给学生很好的教育、指导与培养。如果教师缺乏科研、创新能力,是很难培养出科研、创新能力强的优秀学生。因此,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就必须加强“创新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是以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各类实验班,更要建设一支业务素质高,科研、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师资队伍。其六,在课余文化活动上,应用型人才应多开展以培养、训练应用技能与素质为主要目的的各种活动与比赛,主要是演讲比赛、计算机操作比赛、制图比赛、建模比赛、装配与调试比赛、实验操作比赛,等等。应用型创新人才应多开展以培养、训练创新技能与创新素质为主要目的的各种活动与比赛,主要是各种课外科技活动小组的科技活动、各种理论研究协会的研究活动、各种产品设计比赛、艺术设计比赛、建筑设计比赛、项目设计比赛、课程设计比赛、营销策划比赛、大学生挑战杯比赛、大学生创业计划比赛,等等。尤其是以培养优秀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各类实验班,更要多开展这些活动,以加强对他们创新技能与素质的训练和培养。
总之,应用型人才与应用型创新人才都是当前社会现代化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迫切需要的人才,也是本科教育要承担的双重任务,各高校应从一般培养与特殊培养的基本要求出发,结合学校的特色制定科学、合理、完善的培养计划与方案,切实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尹福玖.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06).
[2]陈景增.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01).
[3]任淑淳,杨俊和.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4(12).
[4]龚克.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
[5]樊华,周庆贵,刘平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与途径[J].辽宁教育研究,2006(10).
[6]陈惮,李晓强,邹晓东.把造就应用型创新人才摆上战略地位[J].中国高等教育,2005(02).
[7]邹栎.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中教育观的转变[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7(03).
篇2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精神,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认真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乡战略,逐步建立人才梯队,为深化经济社会改革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经乡党委研究,特制订如下工作计划。
一、加强党管人才的体制机制建设
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人才工作专题会议,传达各级党委关于人才工作的政策和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总结上一季度工作,安排下一步工作计划。加强学习教育培训及宣传。确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注重学习教育层次的差异性、学习教育内容的专业性和学习教育方法的灵活性,坚持上班时间干部每晚在乡会议室学习制度,定期开展不同形式的专业理论培训和岗位练兵活动,适时选派业务骨干外出学习取经,切实提高全体干部职工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每半年对优秀的农村实用人才在全乡进行宣传并表彰奖励。制定实施人才发展规划。构建长期有规划、中期有计划、近期有行动方案的梯次推进体系。建立人才发展评估制度,定期对凉水乡人才发展规划及重点专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
二、2015年实施的重大人才工程
1、实施“专业技术人才创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重点针对学校、林业、畜牧、农技、农民专合组织等部门和组织建立专业技术人才库,对乡内具有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对象,纳入重点培养领域,年内进行专题培训研讨2次,鼓励拔尖人才参加学术及实用技术交流活动;切实加大对文化战线人才的培养建设,积极实施梯度培养计划,促进文化人才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2、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抓紧培养“养殖业、种植业”两大支柱产业高技能人才60人。充分利用长毛兔、土鸡养殖培训契机,为苏河乡培养高技能人才。同时,实施“科技兴农”工程,大力开展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建立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基地。
3、实施“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工程。一是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库。把实用人才的基本情况、技术特长、技术成果、培训情况、发挥作用情况等统一登记,分类管理。二是实行分级管理。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抓好农村实用人才的技术培训。按照因地制宜,按需施教的原则对农村实用人才进行培训。一是“请进来”培训。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聘请农技专家到田间地头举办讲座。二是“送出去”培训。争取资金利用冬季或农闲时机,组织有一定专长,具有初、高中文化素质的农村实用人才到外地考察、学习培训。三是“走下去”培训。邀请农业、畜牧、林业等部门的科技人才,通过与农村实用人才结对帮扶、手把手地教,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科学技术能力。四是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这一有效载体,以林果、畜牧业等特色农业技术培训为主,重点加强新技术、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的培训,分类别、分层次对农村人才进行培训。
4、实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工程。结合苏河乡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加强苏河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意见,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和党员志愿者队伍联动机制,培养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三、2015年人才创新工作
1、建立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一是成立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对人才工作的领导。二是加强对乡劳动保障所的管理,明确工作职责,具体负责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三是制定创业人才尤其是返乡农民工投身农村创业的优惠政策,激励各类人才积极投身农村创业。四是充分利用政府短信平台免费为群众提供科技致富信息、用人用工信息。五是建立并落实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拿出部分资金对优秀人才予以奖励。
2、搭建人才创新平台。一是开展“大调查,大走访”活动,挖掘各级各类人才。二是利用乡劳动保障所,对年满16—45周岁的劳动力姓名、年龄,学历,特长,就业意向,手机号码等个人资料进行登记,并分别建立专业技术人才信息库,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并定期更新,构建人才工作的指挥平台,为人才引进、培养、开发、利用提供准确依据。三是利用长毛兔养殖,帮助建立一批人才创业示范基地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人才创业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
3、服务创新人才创业。一是积极协调贷款、科技跟踪服务、项目扶持等方面对各类人才给予支持,切实解决实际困难;二是创新人才教育培训方式,坚持对再就业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实用专业技术培训等培训资源和项目进行有效整合。按照“重要人才重点培训,优秀人才加强培训,年轻人才经常培训,紧缺人才抓紧培训”的原则,有针对性地落实实用技术人才培训,着力提高综合素质;三是搭建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集中发挥全乡各类优秀人才的主导作用,发挥好传、帮、带,形成能人带众人,众人成能人的良好格局。
4、培育创新人才典型。为更好地发挥创新人才的典型带动效应,苏河乡着力培育创新人才典型。开展创新人才先进事迹宣讲活动,重点宣传李国菊、袁芝华等长毛兔养殖大户、农民专合组织负责人的事迹,从而形成尊重人才,争做人才的良好氛围。
四、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1、乡党委严格按照上级相关部门要求,利用浙江援建后续产业合作契机,将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建设与全乡人才工作中心任务有机结合,突出工作重点,健全完善制度,形成长效工作机制。注重载体引才、项目引才、企业引才和发展引才,着力引进带技术、带项目、带资源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突出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和青年英才,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党管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
2、完善人才档案管理。全面建立后备人才信息库,结合组织和人事部门的年度考核结果及个人学习培训结果,及时更新完善专业人才信息资料,严格按照档案管理要求,对专业人才进行动态管理。
五、2015年专项人才规划
1、全力抓好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依托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广泛开展农村技能培训,加大对农村致富带头人、科技带头人、经营带头人等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力度,重点培养一批善于经营、精于管理、勇于创业,能够带领农民群众致富的复合型人才。加快培育农业产业大户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的培养,支持他们成为优秀企业家。造就一批懂科学、会技术、善经营、能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2、重点抓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适应我乡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加强社会工作人才专业知识培训和岗位实践锻炼。推进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农村社区和公益类社会组织建设,完善培育社会组织和加强队伍管理的配套政策。
3、突出抓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力度,不断充实专业人才队伍。进一步创新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扩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规模,通过多种培训形式,深入开展新理论、新技术、新技能、新信息为内容的教育培训,提高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加强对创新人才的选拔管理,做好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评选工作。制定奖励措施,进一步提高高层次人才的待遇和社会地位,激励他们发挥作用。改善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生活条件,拓展职业发展空间。与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以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4、切实抓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领导。把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制定全乡的人才规划和具体措施;切实做好服务工作,乡领导干部要当好“后勤部长”,把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重心放在服务上,真正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力争取得实效。
(一)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步伐。建设一支思想端正、业务过硬、作风扎实、爱岗敬业的医疗卫生队伍,为全市卫生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把培养的重点放在现有人才的素质提高上,放在紧缺专业岗位和优秀中青年业务骨干培养上,培养一批具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制定规划,搭建平台,有效推进,为此,重点继续办好全市卫生系统管理人员培训班,按结构比例引进各类紧缺的人才,争取通过宣传、制定优惠政策,引进一批适应学科发展需求的高级人才。在市级医疗卫生单位开办各类学术讲座,聘请专家、学者前来授课、现场指导开展业务工作。有计划的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上级医疗卫生单位进修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业务技能。鼓励卫生技术人员创新科研成果,大力推广新技术、新疗法,增强医学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继续实施“三名”战略,落实各项激励保障措施。
(二)继续开展好技术大比武活动。在全市卫生系统重点突出“三基三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严密、严肃、严谨)的考核。通过技术大比武活动的开展,鼓励和引导全体医务工作者学习新知识、钻研新技术、掌握新技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注重总结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完善奖惩措施,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学理论、学技术、学技能,促进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将技术比武基础知识考试成绩作为年终考核、评选名医(名护)的重要条件。
(三)大力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完善以学分制考核为主要内容的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制度,年内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公共课程考试人员合格率争取达到100%。同时,积极拓宽继续医学教育途径和渠道,鼓励医务人员通过自学、函授等方式获得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年终学分达不到要求的,按有关规定,在医师、护士注册方面实行“一票否决”。
(四)继续组织开展争创“学习型单位、学习型科室、学习型个人”活动。激发医务人员勤奋学习的热情,大力营造“学习光荣、不学习可耻”的氛围,努力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年终根据各单位技术比武基础知识考试等情况,评选出“学习型单位”、“学习型科室”、“学习型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五)抓好农村卫生人才培养。一是帮助镇卫生院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市级各医疗机构免费为其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做好对口支援、卫生支农工作;二是继续搞好乡村医生的在岗知识集中培训,按时完成规定的学时,加快知识更新的速度,满足农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
(六)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加强对卫生人才工作的领导,大力实施“人才工程”,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保证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实行人才培养工作责任追究制,落实奖惩措施,加强调度与督导,责任到人,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严格考核,确保我市卫生人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为进一步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实施科教兴医战略,加快人才资源开发和管理,根据省、市、区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现状,特提出2015年卫生人才工作计划:
一、加强卫生人才储备工作,完善人才资源配置
根据省、市、区卫生人才储备工作要求,积极完善人才资源配置,结合各医疗卫生单位实际,合理引进人才,建立一套选择、培养、使用卫生技术人才的完善机制,强化用人单位引进各类人才的计划性、科学性和准确性,采取公平、公正的方法,完善录用、聘用的相关手续,逐步使人才结构趋于合理。
二、高度重视医疗卫生单位毕业生聘用工作
做好医疗卫生单位毕业生聘用工作,不仅关系到各用人单位的建设和发展,关系到卫生专业队伍结构配置与调整,关系到卫生从业人员的准入管理,也关系到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将人才合理配置纳入各单位卫生事业发展总体规划,结合毕业生就业特点,每年年初制定毕业生需求计划,由区卫生局政工股汇总并进行统筹,以便在人才市场上招考信息,千方百计吸引人才。同时要求各单位每年将临时聘用人员报区卫生局备案。
三、树立人才意识,实施科技兴院
结合卫生工作实际要求各医疗机构积极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环境。要制定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采取多种方式培养人才。要善于发现学科带头人,积极培养学科带头人。要加强管理人才的培养,提高医院管理水平。精心培植重点学科、特色专科,靠重点学科和特色专科带动整个医院的发展,从而促进全区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大力引进紧缺人才,完善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
根据全区卫生发展和重大医技项目需要,加强对紧缺人才的预测和规划,定期人才需求信息。大力引进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并具有学士以上学位或中级以上职称的卫生人才。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卫生事业单位引进硕士博士和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受编制和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上的限制。积极协助解决引进人才住房问题、子女上学、爱人工作等实际问题,切实解决紧缺人才的后顾之忧。
五、推进人才柔性流动机制,拓宽人才开发的空间
人才柔性流动己成为人才工作的一个新特点。其主要特征是:户口不迁、编制不转、智力流动、来去自由。根据卫生支农的有关文件精神,鼓励各基层医疗单位采取咨询、讲学、兼职、短期聘用、技术合作、人才租赁等方式灵活引进国内外智力。我区卫生事业人才工作,也要主动适应这一新的走向,确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得”的引才观念,变“刚性”引进为“柔性”集聚。医疗卫生单位除调动外,可采取短期聘用、技术合作、聘请顾问、人才租赁等方式引进人才技术,进行智力成果转化,为我区卫生事业发展服务。对柔性流动到我区卫生系统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其执业注册等给予便利。
六、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奖励力度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予分配的原则,加大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力度,推行岗位工资。医疗卫生单位在工资主管部门审批的工资总额内,可结合本单位特点,自主制定以岗位工资为主体的分配办法,实行人才保护价以及特殊人才津贴制度:一是单位选聘的急缺或关键岗位上的专业技术人才可实行协议工资,由单位与个人协商,根据个人实际业绩能力水平及预计效益情况,签订工资报酬协议,通过业绩考核予以兑现;二是对引进的硕士博士专业技术人才,进单位后三年内每月可适当给予生活津贴;三是对关键岗位的优秀人才采取项目及课题津贴等特殊分配方法予以补贴;四是对学科带头人、科技后备人才、优秀管理人才给予同上级人才管理部门1—2倍的奖励,在节日期间采取多种形式慰问优秀人才,鼓励优秀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示范作用。五是积极探索低职高聘工作,准备在区人民医院试点进行低职高聘,对长期工作在一线因学历资格、考试原因而没有晋升副高职称的人员实行低职高聘,让其享受相应待遇。
七、规范管理制度,简化区内卫生人才流动手续
区内卫生人才流动要建立公开、规范、简便的管理制度,必须坚持单位专业岗位需要,流动人才专业对口的原则。区级单位之间(全额拨款单位除外)、中心卫生院之间的调动,由申请人出具书面报告,双方单位同意报区卫生局、人社部门批准后办理手续;中心(乡镇)卫生院人员流动到区级医疗卫生单位,报区卫生局、人社局、区委编办批准后按人才流动的相关程序办理手续;乡镇卫生院之间人员流动或乡镇卫生院人员流动到中心卫生院,由申请人出具报告,经双方单位同意后报区卫生局讨论后,交人社部门按规定办理调动手续;新进人员按人才招聘的相关程序,经考试、考核,严格录用,按规定办理有关手续。鼓励人才正向流动,凡本人愿意从区级医院到中心卫生院及以下单位工作的,只要双方单位同意,即可报人社局按规定办理调动手续。
八、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提升卫生队伍素质
要建立健全学习培训制度。要求各单位定期对卫技人员进行以“三基三严”为主要内容的学习训练和以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职业道德素质为目的各种教育培训活动。区继教办定期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积极发挥区人民医院的医教研中心的作用,提升培训档次和质量,要深入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面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职称晋升、医师定期考核等挂钩的政策,加快高素质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要强化乡村医生培训力度,采取定向委培、学历教育的方法,切实解决乡村医生队伍严重老化与短缺的问题,为构建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提供优质人力资源保障。要加快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配合市卫生局做好全科医生骨干培训,通过岗位培训和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社区护士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诊治和处理一般急症、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促进城市、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
今年是县委确定的项目会战年,也是我镇建设大邑“首善之区”的关键之年,我镇将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市、县、人才工作精神,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进一步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建立健全人才开发工作机制,突出抓好人才培训工作,拓宽引智渠道,积极探索,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为我镇工作开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特制定晋原镇2015年人才工作计划如下:
一、增强人才工作的责任感
按照我镇建设总体规划要求和目标任务,给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一定要站在战略的高度,认清形势,充分认识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人才工作中肩负的历史责任。结合我镇当前对人才的需要,进一步发挥职能优势,完善政策措施,加大人才开发力度,为新形势下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服务。
二、健全人才工作的新机制
(一)强化“三种意识”,开发人才资源。一是“人才标准多样化”意识,即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做到不拘一格选拔和任用人才;二是“人才至上”意识,即要以促进人才成长和作用发挥为标准,切实做好使用、培养、关心,激励人才的各项工作,充分尊重人才的特殊禀赋和个性,达到既用人之长也容人之短;三是“人才大开发”意识,采取“使用性开发”、“政策性开发”“储备性开发”等多种方式,如:进行合理性岗位调整,建立乡士人才库,建立科技示范户,强化机关和村级后备干部培养等,以各种方式来推动辖区整体性人才资源的大开发。
(二)营造“四个环境”,实施人才服务。一是营造政策环境。在各类制度、规定的允许范围内,出台人才政策,发挥政策对人才成导向作用,以达到广罗人才,人尽其才的目的;二是营造社会风尚环境。鼓励人才干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加大人才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崇尚知识、崇尚人才的社会风气;三是营造市场环境。创建本辖区的人才市场,发挥劳动保障事务所作用,通过周到服务、规范运作,科学指导,有力监督,来完善本辖区人才市场体系;四是营造工作环境。加强人才创业载体建设,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三)创新机制,推动人才工作。一是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纠正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二是建立淘汰机制,打破人才管理的终身制,建立起人员绩效考核档案,以动态管理解决有进无出的问题;三是在全镇广泛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进一步加强镇村干部人格修养,继续深化“四力”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四)突出抓好人才培训工作。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人才队伍综合素质。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整合培训资源,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丰富培训形式。进一步优化干部队伍,加强对年青干部的培养,充实工作队伍。
三、积极探索,开创人才工作的新镇面
(一)、要加强调查研究。我镇领导干部要结合基层基础工作的开展,深入农村,深入实际,广泛听取基层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善于发现人才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要不断深化对人才工作的理论研究,把理论研究和当前各项重要工作的实际紧密联系起来,着重研究带全镇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和广大人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分析新情况,把握新特点,理出新思路,不断提高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
篇3
【关键词】高校;创新;实践教育
The enhancement practice education, advances the university innov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pattern diligently the unceasing transformation
Zhang Quan
【Abstract】The modern university's specializ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traced the type to satisfy the society to professional's need, actually and the creative display took insufficiently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raise. Therefore innovates educates into the education fundamental research a hot topic, the university is exploring the innovation talented person's raise pattern positively. Raises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practice ability, the enhancement practice education system research is the university implements the important way which the innovation talented person educates.
【Key words】University; Innovation; Practice education
在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时期,高校也在对传统的大学教学思想和方式进行反思,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出台了一系列创新教育理论和改革举措,其中加强实践教育,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能力成为许多高校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1. 创新人才的素质特征
创新人才所具有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不是完全独立发展的,它们与人的其他素质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创新人才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完整性发展。创新人才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1.1 严谨的科学态度。表现在能够客观地认识和分析事物,实事求是,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勇于和善于克服创新过程中的各种挫折、困难和压力,这一点也是大学教育的科学性特征。
1.2 高深的专业知识与深厚的文化积淀相互结合。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以充分的知识准备作为支撑和基础,并及时把握学科的发展动态和趋势,没有知识的支持,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同时由于知识的所有分支都是相互联系的,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整体,大学教育不仅让学生掌握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而且要掌握人文科学知识,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效的创新知识体系,从而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1.3 创新人才要具有合作精神,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强烈的个人责任感。创新过程虽然是一个个人探究、充分展现自我的过程,但同时也是一个与他人合作的过程,如果在专业探求中孤芳自赏、侍才自傲,缺乏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就会妨碍创新目标的实现。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把“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未来教育和人才成长的重要支柱。因此大学的任务是在智力领域提供各种工具和可能性,引导学生达到科学的前沿的同时,培养发挥学习者的个性和能力,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责任感,使其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融合,成为一个现代社会中全面发展的人。把创新作为人生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是因为创新人才必须把创新活动同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紧密结合起来,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和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树立正确的大的评价标准,自觉运用道德评价标准规范自己的创新行为,使创新成果为人类造福,为社会发展服务。
2. 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社会的不断发展必然依赖于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知识体系的日趋分化既是人类认识世界必须采取的认知方式,也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专业化教育成为目前高等教育的显著特征。另一方面,作为现代社会的大学生只有经过一定的专业训练,掌握某种特定的谋生技能才能立足社会。因此,无论从社会和个人的角度来看,专业教育都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然而这种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了特定时期社会对专门人才的需要。但在科技飞速发展、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如果只给予大学生将来从事某一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就必然忽视了学生作为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不足以使学生具有在职业生涯中所应具备的以批判精神进行思考、分析、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的素质与能力,无法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从人的全面发展来看,大学教育仅仅具有专业教育的特征是不够的,是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将会导致学生的片面的发展。“因此,任何注重大学生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特定专业技能而忽视其他方面的教育都是一种残缺不全的教育。”[1]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培养影响其一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培养其处理人生事物的能力,培育健全的人格。健全人格的基本特征是具有能够主动积极地参加各种广泛活动的自我扩展能力;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认可能力;能够准确、客观地知觉现实,并且能实事求是地接受现实,具有现实的知觉能力;能准确把握自己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并能调整其相互关系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力;具备着眼于未来,有长期的奋斗目标和工作计划的人生信念和理想。在“只有通才教育会导致肤浅,只有专业教育则导致狭隘和缺乏远见,只有实现两者之间的结合和整体化,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2]因此过分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就会使通识教育和人格塑造日益萎缩,必然将制约创造性的发挥。
3. 加强实践教育,努力推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转变
创新型人才仅仅具备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创新的关键还在于智力的高度发达和建立在高度发达智力基础上的创造力的高度发展,高度发展的创造力包括对事物敏锐预测和正确把握能力;较强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探究能力;创新人才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而专业知识的传授与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大学里一对永恒的矛盾,要解决以上矛盾的突破点是加强结合专业的实践教育,有效实施实践教育是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强化实践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渠道。
实践教育是指围绕教育教学活动目的而开展的、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泛指一切旨在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教学环节,它既包括为认识、探索自然规律、掌握技术知识而开展的科学实验、生产实习等必要的验证性实验,也包括为解决实际的生产和社会问题,提高创新能力而开展的研究性、探索性、设计性、综合性实践,还包括以了解社会和国情、提高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社会实践。加强教学实践、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生产实践,在狠抓学生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提高的同时,把实践学习全面渗透到教育教学中,以此作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的突破口。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注重实践教学,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首先,加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切实建设好一支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完善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管理体制与激励机制。
其次,加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工作的指导和检查,建立并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及时了解、掌握实践教学工作的情况。教学实践应遵循的几项原则:①育人首位的原则。促进大学生的品德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是新形势下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在实践中通过协作和交往、体验和奉献,使处于“人格准备状态”中的学生们实现了自己本质力量的反观自照,形成了社会义务和责任,获得了人格的发展与完善,最终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到有机地统一。②密切结合专业的原则。这是大学社会实践的重要原则,通过实践使大学生加深对所学专业社会价值的认识,进一步巩固专业思想。③讲求实效和双向受益的原则。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人才效益是实践教学得到社会认可、支持和欢迎的保证,只有坚持地方和学校(学生)双向受益的原则,才能更好地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实践出信念,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才干,实践出人才。实践沟通了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真正基础,成为其个体道德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使每个人在实现对自身的肯定,满足自己最深刻的道德要求,使精神世界更加丰富的同时,达到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群体的相互沟通与彼此肯定的关系。同时在实践中,学生利用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的过程中也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因此通过进一步加强对实践教育的研究,重新审视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必须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篇4
新一轮的卫生体制改革使医疗机构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竟争和发展成为时代赋予医院的重要命题。良性的竟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竟争,科学的发展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确保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就医院如何大力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形成和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如下探讨。
1 建立层次分明的人才建设体系
1.1 抓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认真落实总住院医师制度、三级查房制度等各项有利于青年医生成长的制度;成立专门的“继续教育和住院医师培训考核小组”,制订住院医师评分、轮转、考核、奖惩、专科培训和导师制等完善的培养体系。医院还应为青年医务人员定期开展包括疑难病例讨论会、临床思维和学科新进展讲座、国际核心期刊论文写作培训等各类业务学习,以培养其科研能力。在住院医师培训阶段便牢固确立临床与科研并重的观念。
1.2 为中青年业务骨干成才提供平台 设立专项资金,积极为中青年医师出国出境进修深造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并支持先进医学理念、临床技能、科研成果在医院的扎根和发展。另一方面,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荐中青年业务骨干进入相应层次的各类人才培养计划。在这一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人才和培养计划的对应性,避免以占有名额为目的、将同一高端人才同时纳入低、中、高端培养计划的做法。
1.3 注重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 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引进,应遵循“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按照“支持重点学科,发展中间学科,扶持薄弱学科,形成多学科优势,全面提升医院的综合竞争力”的工作思路,在全面分析各学科优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大培养优秀人才的力度。对于学科发展较长时间停滞不前的,通过民主评议对人员进行调整和引进。甄选、引进学科带头人的标准包括:是否具备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思路、是否具备组织梯队建设能力和管理经验、是否明确学科发展方向等。在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过程中,具备一定条件予以破格聘任;对优秀人才在政治、业务、工作条件、生活待遇等方面给予全面支持。
2 紧密围绕医院发展战略
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紧密围绕医院“可持续发展”既定目标,从医院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人才工作战略目标。实践中,将深入调研贯穿于人才工作计划拟定、实施的始终;通过对学科梯队现状、全院人员构成以及各学科专业技术人员年龄、学历、职称等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及时调整人才工作计划。成立由医院党政领导亲自挂帅、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医院人才工作小组;各部门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共同实现各阶段计划的制定和落实。
3 临床与科研并重,构筑浓郁的学术氛围
3.1 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交流 鼓励有学术论文的医师参加国外各种学术会议,以开阔眼界、引入先进医学知识和理论。支持优势学科主办国际学术会议,以扩大医院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和知名度。同时,聘任国际著名的外籍专家担任兼职、顾问教授,加强与世界著名大学、研究所、实验室的科研合作交流,以掌握国际尖端的学术动态、进一步提高自身学术水平。
3.2 以雄厚的学科实力带动人才培养 重视重点学科的扶助和发展,制定“以学科建设带动人才培养、以人才培养巩固学科建设”的工作方针。重点学科有着出色的人才培养人力资源和丰富的条件设施,有利于推动人才的脱颖而出;而相关学科人才队伍建设的阶段性发展,也将促成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3.3 给予充足的科研支撑条件 树立科研工作与医务工作并重的观念,定位于培养医疗、科研复合型人才,在政策、硬件、资金等方面给予科研有利支撑。具体措施包括:要求具备研究生学历、专业技术职称为副高以上的人员,每年必须参加各种科研基金的申报;对于发表SCI收录论文的人员给予一定奖励;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亦有明确的科研成果要求;出资设立医院科研启动基金;鼓励学科之间的交叉合作,有条件的科室安排医师轮流脱产做科研等。
4 建设积极向上的独特医院文化
医院需要一种文化精神作指导,健康向上的医院文化对医务人员的群体意识起着导向、激励、凝聚、约束和辐射作用,为新时期的医院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保持良好的学风和浓郁的学术氛围,构建独特的医院文化,并坚持与时俱进,对于人才工作的进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5 建立公正、公平、合理的薪酬体系
薪酬是医院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薪酬分配得当,既可节约医院的人力成本,又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能使医院保持良好的效益。薪酬体系的公正与公平,就是薪酬的设计与结构以及水平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工作分析、工作评价以及绩效考核等基础之上,真正体现按劳分配与兼顾公平的原则。“平均绝不是公平”,在实际的薪酬分配中,要敢于根据不同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拉开分配档次,向关键岗位与优秀人才倾斜,对于少数能力、水平、贡献均十分突出的技术和管理骨干,可以通过一定形式的评议,确定较高的内部分配标准。薪酬体系合理就是指医院在制定薪酬战略与政策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员工自身因素(包括个人资历、工作经验、个人潜力等)、医院因素(绩效、战略目标、文化)、工作因素以及劳动力市场(同一职位相同能力的劳动力市场价格)等多种因素,使医院的薪酬对内具有公平性,对外具有竞争性。
参考文献
[1]解满平.培养造就医院高层次人才 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1,2:10
篇5
关键词:技能大师 工作室 意义 任务 思考
一、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意义
1.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是落实人才会议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国家重视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把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被视为国家人才战略工程之一。在全国将建设对培养高技能人才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的技能大师工作室1000余个。这是落实人才会议的重要举措。
2.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将成为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模式
技能大师工作室是将“四新”技术的创新、技术难题攻关、新技术推广应用以及新产品的开发与技能人才培养密切联系起来。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是为了更好发挥技能大师的优势,加快技能人才数量及质量的进一步增加和提高。具体的做法是:提供财力和政策方面的支持,给技能大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搭建交流研修的技术平台,更好发挥技能大师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的优势。因此,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建设是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与开发的重要内容,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模式。
3.技能大师工作室是高技能人才技能展示交流提高的重要平台
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建设,要在以点带面,打造典型形象、起到引领和导向作用。把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成一个的重要平台,在此平台上可以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四新技术普及和推广、技能研发和新产品开发推广的重要平台,更是高技能人才技能展示交流提高的重要平台。
二、关于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任务的思考
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主要任务如下。
第一,技能大师工作室要结合企业生产一线,有针对性地攻克技术难关,大力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创新,加快技术改造,进而加快企业的产业结构的改造及升级,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推动技术进步。
第二,积极开展技术协作和技术交流,汇聚大批的高技能顶尖人才,打造高技能顶尖人才的团队建设,将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成为一个重要的平台。该平台具有创新、研修、改革及交流等功能。
第三,以技能大师为本工种(本职业)的技能带头人,挖掘与传承绝技绝活,采取师徒结对,为企业和社会培养高级工及以上的技能人才。
第四,制订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级别技能人才的培养计划及方案,搞好技能传授;积极开展技术交流及技术攻关,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形成一批实用的、有一定推广价值的技术及科技成果。
三、技能大师工作室制度建设的思考
1.技能大师工作室人员的组成
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组成人员有:技能大师、技能专家、顾问以及相关的培训人员。例如,河南省在2010年建设了首批10个大师工作室,其中由李伟大师领衔的维修电工工作室,工作室成员由企业顾问、专家和学院相关专业培训教师组成。
2.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有关制度
(1)工作室应制订每年及每期的工作计划,确定课题研修方案,确立具体要解决的技术难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培训高技能人员的时间、内容以及实施方案,并进行工作总结。
(2)工作室应积极联合企业及合作单位,积极开展技术改造和创新项目,开发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培训教材,制订针对相应人员的培训方案,对培养的技术骨干搞好传、帮、带,实现大师工作室解决有关技术难题和培养高技能创新人才的目标。
(3)工作室成员通过技能与职业资格鉴定培训来开展教学与培训,使学员该方面的特长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获得相关的专业和技能认证;有计划指导学院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创新大赛并取得较好的成绩。
(4)积极为区域内企业提供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利用所掌握的绝技绝活,转化科研成果,开发研制或创作有价值的新产品;对技术难题进行技术会诊,为企业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提高生产效率。
(5)每半年召开2次工作室计划会议,讨论本半年工作室计划,每年举行一次工作室成果交流会。
(6)工作室成员在每个工作周期中,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发表相应论文,领衔人做培训讲座或报告至少1次,指导学员课时不少于40课时。
(7)工作室经费主要用于课程培训、课题研究、鉴定评价、外出学习、购买资料等。
(8)工作室成员必须坚持参加工作室的各类研究活动,无故二次缺席者或连续二次不能完成任务者,做自动放弃成员资格处理。
四、小结
篇6
【关键词】医学院校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管理
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下简称大创计划)是质量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的需要,体现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笔者作为地方医学院教务工作者,主要是从事教育教学的日常管理工作,结合学校贯彻落实大创计划中如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情况,来谈谈医学院校在加强大创计划应该注意的相关问题。
一、大创计划的组织实施
按照《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精神,大创计划实施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
(一)项目申报
大创计划主要面向全校全日制本科一、二年级学生申请。申请者必须学业成绩优秀、善于独立思考、实践动手能力较强、对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等有浓厚的兴趣,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具备从事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结协作精神。申请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队,每个团队一般由3名学生组成。鼓励学科交叉融合,鼓励跨院系、跨专业,以团队形式联合申报。
每学年第二学期,申请者在规定时间内填写大创计划项目申请书,经院系审核、项目专家委员会评审,学校根据项目专家委员会评审意见,确定立项项目,经公示无异议后,由学校发文公布,报省教育厅和教育部备案。
(二)项目运行
获得国家级大创计划资助的项目,学校与项目负责人签订项目完成协议书;项目负责人及项目组成员应严格按照项目内容开展工作,项目负责人应定期或不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项目进展情况,间隔不超过2个月;学校每半年对项目进行一次评估,查阅学生实验原始数据、实验报告和文献综述等,了解项目的阶段性进展情况,定期向省教育厅和教育部汇报。国家级项目中期检查由学校组织工作组进行核查。
(三)项目验收
项目结束后,由各项目组提交结项申请、总结报告和补充材料(论文、设计、专利以及相关支撑材料)。专家委员会召开验收评审会,审议项目的总结报告,听取项目负责人答辩。通过结项评审的颁发结项证书。学校将定期汇总项目结项验收情况,按要求向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提交总结报告及相关支撑材料。
二、大创计划的教学管理
为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校将大创计划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并开设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选修课、建设与创新训练有关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等选修课,以及与创业训练有关的项目管理、企业管理、风险投资等选修课程。从课程建设、学生选课、考试、成果认定、学分认定方面进行系统管理。
(一)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在学校现已开设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的基础上,将创新创业类课程纳入学校十二五“本科教学工程”建设规划,每门课程给予1―3万元的经费资助,多渠道、多途径地增加创新创业课程门数和类别,鼓励高水平教师有针对性地增开新的创新创业训练课程,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完善教学文件和实践环节,提升课程水平和质量。
(二)完善创新创业训练课程学分和成果管理办法。制定大创计划相关规章制度,对完成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学生给予学分认定,对取得的研究成果给予奖励。
(三)灵活学籍管理。允许学习成绩优秀、自学能力强、创新创业训练成果显著的学生,申请免修与创新创业能力训练选修课相近的专业课程,经学生所在院系认定,学校大创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教务处复核批准后直接获得学分。
三、大创计划的质量监控
(一)在签订项目协议书后,参与大创计划项目的学生要合理安排时间,既要学好本专业课程,又要努力完成项目。项目组成员要如实书写实验日志、阶段工作总结。对项目申报、实施过程中弄虚作假、工作无明显进展或学习成绩严重下滑的学生将及时终止其项目运行。参与项目的学生要主动向导师请教、定期汇报学习与研究进展情况,积极主动地参加导师指定的相关学术活动;要定期撰写科研工作进展报告,总结前一阶段的工作,提出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
(二)大创计划项目协议书签订后,项目名称、研究内容及项目组成员原则上不得变更。若确需变更,由项目负责人提交变更申请报告,经指导教师和所在院系工作组组长签署意见后,向学校大创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申请,经学校大创计划项目专家委员会审批后,方可变更。变更后的项目组成员应履行原协议书规定的职责和义务。
(三)若项目不能如期完成,项目负责人须在协议规定的截止日期前1个月向所在院系提出书面延期申请报告,详细阐明延期的缘由,经指导教师同意、院系工作组批准后,报大创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教务处备案。原则上每个项目只能申请一次延期,且必须在项目负责人毕业前完成。延期期满后仍不能结题的项目,视为自动中止。
参考文献:
[1]王平祥,唐铁军.关于高校实施“质量工程”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0(3).
[2]张聪,陆国栋."质量工程"的作用、相关关系与机制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3.
[3]朱永江高校“质量工程”建设持续发展的思考[J].高教探索,2011.5.
篇7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评价体系;构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核心,也是国家强盛的不竭动力和源泉。进入21世纪以来,创新能力已逐渐成为一个国家国际综合竞争力的最重要决定因素。罗伯特·斯滕伯格认为,创新能力的主要构成因素包括知识技能、思维、人格三个方面。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与学生知识技能获得直接相关的就是教学工作“教什么”的问题;学生的创新活动需要依靠具有创新特征的思维活动来进行,而与学生思维活动相联系的就是“怎么教”的问题;此外创新活动还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人格特征,而学生人格特征的形成与“怎么教”、“怎么评价学生”是密不可分的。[1]因此,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必须围绕以上三个方面来开展工作。
一、明确确立“学什么”的内容
创新需要十分广泛的知识基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通过一系列具有创新特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来实现。要解决“教什么”这一问题,就必须要对高校现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一是基础性。加强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比重,逐步减少专业课的比重,帮助学生打牢知识储备的基础;二是前沿性。课程设置要跟上时代变化的步伐,能够体现专业和时代的发展趋势,这样学生才能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与动向;三是综合性。教学内容要体现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互相渗透,实现教学内容的综合化和跨专业化,帮助学生优化知识结构;四是自主性。减少必须课学时,适当增加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主的选修课程的比例,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自主选择,培养学生自主性。
二、多维度解决“怎么教”的问题
1、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创新型师资队伍
高校要全面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一方面,学生在刚刚接触创新课程或创新项目时,往往是比较茫然的,这就需要教师以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来引导学生,逐步让学生走上创新发展的正确道路;另一方面,如今的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让教师从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业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双重导师。要求他们既要有较高的师德品质,同时还要有开阔的视野、创新的精神、创造性的教学手段等综合素养。作为高校来说,可以通过资金投入、软硬件建设、科学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定期培训等多种手段来逐步建成这样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型师资队伍。只有这样,才能这样满足学生兴趣和性格多样化的需求,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和创新意识,最终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充分利用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具有的不同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培养学生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取得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一种教育形式[2]。这种教育模式将专业的新技术、新成果很好地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高校可以通过诸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本科生导师制”等方式,鼓励学生申报和参与创新创业项目,使学生在研发和创新过程中找到教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结合点,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
3、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
如今的高校关注较多的依然是“第一课堂”,对培养大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实践动手能力的“第二课堂”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为改变这一状况,高校要围绕搭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平台这一中心,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反哺教学的重要作用。首先,整合各方面的力量,通过开放机房实验室、新建创新活动场地、采购创新活动专用设备等途径为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硬件和场地支持;其次,高校要为大学生创新活动提供政策支持和智力保障。通过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和考核激励制度,充分发挥教学、科研、党团等部门的组织力量,调动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热情,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创新才智。
4、营造一个创新型的育人环境和学术氛围
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教育途径之外,学校的环境、氛围也有着重要作用。高校一方面可以通过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节、社团文化节、各种形式的创新大赛、博学讲堂、专家讲座报告、学术交流等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和学术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科技文化创新活动热情和团队协作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全向上品格的形成;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校硬件建设和校园环境建设,创设优雅舒适的学习环境,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积极向上、优雅舒适的育人环境和学术氛围,为学生创新灵感、创新智慧、创新意识的形成提供了沃土,也必将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三、科学构建“怎么评价学生”的评价体系
人才质量评价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科学的人才质量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创新素质的培养提高为目标。[3]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客观评价高校的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检验和导向作用。它既有利于学校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考察,以检验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成效,进一步明确教育方向和定位;也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创新能力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有针对性调整自身发展方面,提高创新能力,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但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方面仍存在许多弊端,诸如重共性轻个性、评价方式单一、评价指标体系不科学、评价导向不明确、过程性评价缺失、评价结果静态化等。为更好的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尽快构建一个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体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特点、兼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也就势在必行。
1、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指标设定
根据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情况,结合各高校和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遵循科学性、可比性、导向性、可操作性、多元性等原则。我们一般建议从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知识基础、创新技能、创新学习能力、创新人格、创新实践等因素中选出几个因素设立一级指标,同时在一级指标下设多个二级指标,设定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系数,并设定评估模型和测算方法,从而初步构建出各高校的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2、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实施建议及步骤
高校在评估体系推行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体系的导向和评价作用,做到既能引导和激励学生创新行为,又能为学校和用人单位提供科学检验和参考依据的作用。因此在实施过程一定要慎重,可以小范围十点逐步过渡到大范围实施,同时还必须要结合具体专业学生情况进行评价体系的调整。具体实施步骤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步:
(1)学校成立大学生创新评价领导小组,学工部或教务处负责具体实施。拟定学校评价工作计划,设计书面问卷和评价记录表格等。(2)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广泛宣传和动员,使学生明确创新能力评价各方面的意义和具体内容,消除学生顾虑,积极正确参与各项评价活动。(3)各学院成立大学生创新评价小组,由学院党政领导负责,组成以教研室主任、辅导员、教学秘书、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参加的评价小组,具体实施评价工作。(4)每学年或每学期在学校统一安排下进行测评工作,对学生创新能力做出评价,填表存档。
【注 释】
[1] 姜丽华.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2] 施菊华.产学研合作教育视域下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180-182.
[3] 孙波,杨欣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7(1)36.
篇8
近几年,高校教育中出现了各种类型不同、学科领域不同的竞赛活动,尽管种类繁多,但竞赛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高等学校,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培养更多商务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是我们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我们积极构建了以学科竞赛与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竞赛过程中,开阔视野、取长补短、团结协作、互相学习,以学科竞赛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以教学质量提高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学科竞赛在高校教育中的意义
200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在质量工程建设内容中明确提出:继续开展大学生竞赛活动,重点资助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和广泛参与面的大学生竞赛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由此可见学科竞赛是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促进,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因此,搞好学科竞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纵观国内的设计竞赛,可以说从2010年左右是个分水岭;在2010年之前,国内主要的设计竞赛有镇海杯、东莞杯、五金等,而且这些竞赛多以概念创意需求为主,参与者如果有一个出彩的设计概念在加上优秀的专业表现能力,一般都能在设计竞赛中获得较好的设计名次;2010年以后;之前的主流设计竞赛更多是和企业需求相结合,这也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的制造业技术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而且同一类产品有不止一家企业在生产制造,如何能让自己的产品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光靠精良的产品性能是不能满足广大顾客的需要的,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唤醒了他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这就到了产品审美和易用的层面,以后可能会是其他的需求。换句话说,就是产品外观做的漂亮、消费者用起来比较
舒服。
针对企业需求做设计,那就要求设计专业的学生跟多的去了解企业的设计文化,产品的性能、加工工艺及成本。
企业在设计竞赛中的主导性需求研究
企业对设计师的要求是有突破性的创意。创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产品形象的创意,还有就是合理使用方式的创意;这就需要工业设计师具有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来设计产品的形象特征,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和视觉冲击力,同时还要注意观察生活和人们的行为方式,为产品寻找更合理的使用方式,方便人们的使用。
在产品形象塑造的过程中,工业设计师不仅要能够想象出产品的形象特征,同时还要将它表现出来,并要具备将设计图纸和效果图变为现实产品的能力。这需要考虑工艺和成本的限制,另外还要具备一定的设计经验,明确的知道要达到什么的效果需要怎样的尺度。因为曲线的曲率不同,倒角的大小不同,线的起点和终点不同,产生的视觉效果是不同的。这需要经验的积累和设计师对形体的感受
能力。
工业设计师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寻求产品更加合理的使用方式。这需要工业设计师多调研分析人们的行为方式,以人为本,设计更合理的操作方式。在产品设计中,使用方式合理性的设计是设计的一个很重要的亮点,可以改变人们对于产品的态度,提高产品的亲
和力。
工业设计师对于材料的掌握应该知道材料的一些基本的特性,知道哪些材料是透明的,哪些材料的手感好,并时刻关注新材料的出现,新材料的新特性可以产生新的设计。对于喷涂工艺的掌握方面,设计师只要知道用什么样的工艺可以达到所要的效果就可以,甚至只要能够找到类似的喷涂效果样板,告诉工艺人员要这种样板的效果,结构设计和工艺设计人员就可以根据样板做到需要的效果。所以工业设计师需要多注意市场上出现的新材料和新喷涂工艺,以及跟踪塑胶厂家和喷涂厂家看他们有什么新的工艺出现,及时跟踪应用。对于根据设计效果重新设计材料和喷涂工艺这种情况会很少,因为开发周期会很长,成本也是企业难以承受的。
工业设计对于公司整个产品形象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企业的领导者和开发人员会对于新颖的设计想法和产品形象情有独钟,同样产生的震撼效果是其他技术上的突破所不能比拟的。这应该是工业设计师值得骄傲的地方。同样,产品设计工作是一种非常有挑战性的工作,工业设计师需要不断地突破自己的思维框架,不断地超越别人,不断地跳出原有的框架,寻求新的设计。
设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目标的确定
1.当前设计类专业学生的现状
大学生经历了四年的高等教育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之后,要直接投入到与设计有关的各行各业,他们的四年所学将要在实践中检验,他们的价值将要在实践中实现。中国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来展示自己的能力。但是,当前设计类专业毕业生的现状却不尽人意。
2.企业需求创新性人才
现在的设计专业市场,企业对设计人才的要求基本相同。通常来说,符合企业需求的设计人才一般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熟练使用各类设计工具,专业技术知识扎实,并有较为丰富的设计工作经验;二是富有创意,有独特的设计理念;三是要熟悉所在行业,了解市场。上述要求尽管并不十分苛刻,但企业在招募中却常常是一将难求,能集技术、创意于一身的创新性人才更是十分紧缺。
设计市场需要高素质、实践能力强的创新性人才,而当前高校设计类教育产出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创新性人才的缺乏导致设计专业毕业生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为顺应市场的需求,高校设计类专业须按照转变观念、建立有利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学校环境、强化创新性教师的培养、改革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等思路,开展创新教育来强化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设计类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
以设计竞赛为锲机的设计类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着重加强提升专业技能,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完善教育教学体系。以学科竞赛为载体,促进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及人才培养。
1.强化工作室设计实践主导作用
郑州轻工业学院工业设计专业现有专业工作室4个,每个工作室都有专业老师辅导。在这里学生能及时和老师进行交流,对自己的设计概念进行修正,专业老师定期会设置设计课题,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组织学生进行设计创新。在工作室的环境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设计实践课题,提高学生的专业认识,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成立学科竞赛指导小组
由专业优秀指导教师担任组长,根据每年的设计竞赛安排制定详细的辅导选拔方案,以工作室为单位,在不同年级中进行选拔,筛选优秀的学生参加比赛。每年郑州轻工业学院工业设计专业积极组织参加国内外各种知名工业设计类赛事10多项:IF概念奖、红点概念奖、Car Design News 中国汽车设计大赛、东莞杯、市长杯等等;取得了较好成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
动性。
3.分析设计竞赛得失,提升学科综合实力
设计竞赛结束后,及时进行分析总结,为以后参赛积累经验。这样能够帮助参赛者提高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也有利于以后取得好成绩。比赛结果固然重要,结束后的分析总结是十分必要的,它不仅对参赛者的成长很重要,而且对学科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意义。指导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竞赛中不同参赛队伍的设计方案,详细对比,讨论优劣,以提升竞赛的内涵,为学生今后的创新提供参考。
4.发挥产学研的优势资源,组织师生到企业进行考察学习
由于设计竞赛与企业需求的接轨,为了提高大学生对特定产品材料,特定加工工艺的了解,定期组织师生到产学院合作单位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帮助同学们架起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桥梁,也为了他们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
5.充分利用快速成型实验室的资源,及时进行设计方案验证
为配合教师学生进行设计创新实践教学,学院购置了多台快速成型机、三维扫描仪、3D打印机,学生可以很方便的将设计方案,进行实物模型转化。实践证明学科竞赛中的作品一般很具有代表性,大赛主办方更希望看到是一个细节丰富、结构合理的实物模型,而不仅仅是一个二维的展示效果。
基于设计竞赛与教育教学相结合提高设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成效
基于学科竞赛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学风建设和教风建设,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和招生就业率,提升了学校的社会贡献力,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这些都得益于各种学科竞赛的开展和创新活动的实施,不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不断努力创新,而且形成了积极向上、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局面。
第一,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学生改变学习观念。教师通过对学生学科竞赛的指导,加深了对实验实践教学的理解,充分认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逐步转变教学观念,使实验实践教学在心中生根萌芽。同时,学生在竞赛活动中拓宽了专业视野,体会到了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增强了创新意识,改变了学习观念。大学生各类竞赛活动是活生生的教学实例,它比枯燥的教育理论更有说服力,让教师和学生主动去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学习观念。
第二,教学成果显著,竞赛成绩斐然。基于设计竞赛的教育教学模式在郑州轻工业学院已经基本形成,多名教师获得学科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随着学科竞赛的不断开展,教育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相反教学质量的提高,又进一步提升了学科竞赛的成绩。郑州轻工业学院学生获得2012年IF概念奖全球第四名的好成绩;2013年获得了IF全球前100的成绩;汽车设计竞赛第一名,并获得全额资助去瑞典学习;2012芙蓉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铜奖;2012年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二等奖。
总结
篇9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经管专业 毕业设计 创新
毕业设计是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形式。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和管理对于保证本科教学质量至关重要。然而,近年来,由于学生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指导教师精力投入不够,以及教学管理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毕业设计教学基础训练课程不完善、答辩流于形式,毕业设计与毕业生找工作、考研、联系出国、甚至岗前培训等交织重叠,从而无法在时间和精力上加以保证等等,是导致目前各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存在“被应付”之风的主要原因。毕业设计质量滑坡,未达到锻炼学生独立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的目的,这一现象在经管类专业中尤为突出。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探索具有我校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我们在毕业设计的指导过程中,根据专业性质和培养目标,积极探索和拓展了不同的培养模式,现将几种毕业设计改革模式总结出来,期望能对致力于教学改革的同仁带来一些帮助。
一、项目带动式毕业设计模式
针对大学生上课时间紧,缺乏较长时间从事与毕业设计相关的工作问题,我们结合已经开展的“项目带动式”人才培养模式,将其与本科毕业设计相结合,进行了所谓的项目与毕业设计一体化实践模式探索。
该模式适用于所有经管专业的毕业生。项目的主要来源是校方设立的科技创新基金项目,以及威克网招标项目。前者能获得学校的资金支持(一般为500-1000元),后者则是通过网络互动问答平台出售个人的技能,知识,智慧获得财富一种模式,内容涉及微博营销、推广注册、QQ群推广、论坛推广、博客推广、QQ日志营销网络营销策划,也包括品牌故事、产品推广方案和营销活动、便利店营销推广策划、广告语等文案写作。这类题目往往具有明确的目的和较强的实际意义,它能将学生的知识资源转化为财富,所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学生在学习和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将学校教育与企业、行业融为一体,有利于实现学生与行业、社会的零距离接触,真正实现职业技术教育以需求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理念。项目带动式能将毕业设计与项目充分地融为一体,以项目带动毕业设计的全过程,有利于提高毕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营造一个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良好环境。在时间上,项目带动下的毕业设计提前至大三,给学生相对宽松的时间。在空间上,表现为让学生走出教室,根据应用型本科的专业特点,市场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学生个人的兴趣、性格等,指导学生深入社会、广泛接触社会,进行市场调查、广告策划、营销策划。在方法上,采用合作探究、对比分析、个案研究等,使毕业设计指导充满人性化和个性化。由于项目带动式以考察整体素质为目标,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因此安排了3-4人为一个项目团队。通过团队的集体力量和能力完成毕业设计,同时出考核了学生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分工等能力。
以这种模式为主导的考核采取学院与学校教学指导专家委员会专家考核相结合,或学校与企业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1、学校专家组考核
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要经过申报――立项――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等环节。
项目组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填报申报书,专家组对项目进行评审并提出意见和建议。项目下达后,项目组将与学校签订《重庆工商大学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管理协议书》。半年后学院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将对项目进行中期检查。包括项目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是否按计划开展研究,研究进度是否符合项目研究计划的要求;是否有阶段性研究成果;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一年后,学校将组织教学指导专家委员会专家对项目进行结题验收。通过事前指导、事后督促的全过程管理措施,充分利用校内外可利用的显性资源、隐性资源,做出有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毕业设计来,使学生获得了“点石成金”的方法。
2、企业考核
参与威客悬赏项目,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学术研究成果作为一种无形的“知识商品”和服务在网络上来销售。通过威客网站这个平台买卖“知识产品”,让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学术研究成果逐步转化成个人财富。学生开始体会到,个人的知识(资源)不但是力量,而且又是个人的财富。学生参加威克网上相关的悬赏项目,一旦提出的方案得到信息者的认可,就实现了知识、智慧、经验、技能等转化为经济价值。学生们对某个项目进行投标,并争取中标从而获得项目开发机会。企业的评价无疑侧重于方案的可行性等等。
3、学校考核
指导老师负责审批学生的营销策划方案进行检查和评价,老师的评价不仅侧重于内容及格式的规范。同时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水平。
二、顶岗实习带动毕业设计模式
该模式适用于市场营销专业。这种模式操作流程简单,考核方式新颖,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等特点。该模式的运行情况如下:
1、实习工作计划与总结
学校对学生毕业实习的去进行跟踪把握,并及时和实习单位的领导进行沟通,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在实习单位的表现。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每周撰写一份实习工作计划和总结,并于每周日晚之前与指导教师联系,请指导教师批示。这两份资料都有统一的模板,参考兄弟院校衡水职业技术学院的经验,为防止学生搞突击,每张表格上附有的位随机编号。截止实习期结束,每位同学要至少完成8份在同一个公司实习的工作计划和总结。并于参加答辩时交给自己的指导老师。通过这种方法鼓励学生认真对待实习环节,帮助他们合理规划实习阶段的各项工作。
2、营销策划或调研报告方案
实习工作开始一周后,学生们对工作岗位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适应。这时候,就要求学生们自拟营销策划方案或调研报告题目。指导老师兼顾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选题指导。毕业设计的题目要结合顶岗实习具体情况,并发挥个体的专长和兴趣爱好。虽然顶岗实习带动的毕业设计具有形式灵活、内容多样的特点,但仍要求营销策划书或调研报告要符合统一要求。题目确定后,学生就可以着手进行策划书或调研报告的撰写了。毕业设计的内容除了综合性,深度和广度要求外,还要结合学生个体的专长和兴趣爱好,进行合理的内容及指导方法的策划。学生能通过策划撰写过程,巩固和应用专业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能力、问题求解能力,以及综合、评价等实践创新能力。在此期间,指导老师既要责任到位、严格要求,又要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大胆探索、并营造一个支持有力、沟通顺畅、关系和谐的工作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考核方式
顶岗实习带动毕业设计模式采取企业考核与学校考核相结合的方式。首先由学生实习所在企业的直接领导对学生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和策划等进行检查和评价,然后签字并加盖企业的公章。其次指导老师负责审批学生每周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和评阅营销策划方案。最后由该专业老师组成毕业设计指导小组,通过面谈、博客、QQ、电子邮箱等对学生进行指导、考核。
以上两种毕业设计模式改革是我们在探索应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道路上进行的大胆探索和尝试。经过我们近年来的实践,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当然,要从根本上解决现有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单靠一种方式和方法就能够解决的,它需要我们从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方式等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不断探索和完善。即使是项目带动式和顶岗实习带动式毕业设计模式也受到老师投入精力问题、场地问题等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对学生的具体指导不够等等问题。因此,这一模式的进一步推广,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不断完善。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科研课题(高职《市场营销学》课程“实践课业教学”创新研究,编号:09-3-08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重庆工商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经管专业“毕业设计”模式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丁明跃,骆清铭.大学生二课、实习与毕业设计一体化研究实践探索[J].北京:科技资讯,2008,(03):185-186.
[2]段全林.高职高专开设“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的探索与实践[J].河南: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130-132.
篇10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构建企业创新体制,努力探索企业创新机制,全面培养企业创新人才,积极营造企业创新环境,大力弘扬企业创新文化,整体推动我市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大幅度提高我市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加快全市新型工业化、建设创新型城市、实现科技强市的战略目标奠定基础。
二、主要目标
市创新型企业认定工作,紧密与省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相对接。培育与认定相结合,大力推进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提升,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成熟一批,认定一批,在此基础上积极争取进入省创新型试点企业,有条件的争取成为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
三、工作原则
1.突出引导。突出地方政府和科技部门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研发投入的主体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提高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
2.注重集成。把扶持企业技术创新的科技计划、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以及创新型企业认定工作等措施有效地集成起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
3.上下联动。从今年开始,启动市创新型企业认定工作,分批对市创新型企业进行评估命名。从命名的企业中择优推荐省级试点企业,从省级试点企业中选择推荐国家试点企业。上下联动共同推进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四、认定标准
1.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建立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或产品,至少拥有1项发明专利或5项除发明专利以外的知识产权(实用新型、软件著作权等)。
2.企业具有较强的持续创新能力。主要负责人一贯重视技术创新,编有企业创新的长远发展规划和近期工作计划,具有健全的科技创新体系和完善的科技创新制度。企业建有市级以上科技部门认定的研发机构(含博士后工作站)或有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实质共建的企业研发中心;年度研究开发经费占企业年销售额的比例:2亿元已内的占3%以上,2亿元含(2亿元)以上的占2%以上;每年至少有1至2项研发项目。
3.企业自主品牌建设。企业有自己的商标,注重自主品牌,有计划推进。
4.企业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较高的管理水平。企业具备一定规模,上年销售收入不低于2000万元,近三年连续盈利,利税率在10%以上,整体财务状况良好,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呈稳定上升势头。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收入和技术性收入达到企业当年主营业务收入的40%以上。
5.重视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企业具有良好的培育和吸引人才机制,重视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引进,建立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企业创新文化、人才评价体系和创新激励机制。拥有一支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队伍,大专以上科技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超过10%,直接从事研?。
6.企业具有一定的创新发展战略和文化。重视企业经营发展战略创新,把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创新作为经营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企业信誉好,资产负债率合理,银行信用好,无违法违规记录或不良行为。
五、组织实施
由市科技局负责对市创新型企业认定工作的组织实施。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