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的基本方法范文

时间:2023-08-17 18:14: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审计的基本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审计的基本方法

篇1

关 键 词:会计电算化;审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F23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7)03-0032-02

电子计算机在管理活动和会计系统中的应用,使得传统的手工数据处理系统转变为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即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环境的发展变化需要审计活动做出相应的调整。

一、评审被审计单位的电算化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经济组织使用计算机进行业务管理和财务处理。信息技术在财务会计领域的广泛使用,使得财务信息的载体、会计数据生成的途径和方式、审计的轨迹、管理和控制的方法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第二十六条规定:“在计算机审计信息系统环境下进行审计,不应改变审计方案确定的审计目标和范围。”要遵守审计准则的这一要求,保证审计的质量,审计人员必须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正确评审被审计单位的电算化系统,二是要考虑使用适合电算化条件的审计技术方法

1.电算化系统的风险分析及对审计方案的影响。在对实行电算化的单位实施审计时,首先要考虑电算化对被审计单位财务会计资料真实性可能产生的影响。也就是说要对电算化系统的风险进行分析,以便审计人员确立正确的风险意识,并能在审计中使用有针对性的审计方法。由于电算化系统具有其独特的属性,如果被审计单位控制不当,就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允许匿名处理经济和会计业务,减少会计责任;移去或者模糊审计线索;允许未经授权的会计数据修改,或者不留相应痕迹的会计记录修改;易受到远程的和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攻击;隐藏或者进行一些不可见的处理;通过分布式系统广泛地分散数据等。正是由于实行电算化后存在上述风险,审计人员在编制审计方案前需要对这些风险进行分析,并在编制审计方案时,确定适当的审计方法,对相关控制的有效性和所产生数据的正确性进行审查评价。在制定审计方案时,应当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决策:是否需要聘请IT审计专家参加审计;IT系统对被审计单位以及每一会计领域风险评估的影响;是否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以支持审计,访问和分析业务数据使用何种软件工具最合适;对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信赖程度等。审计人员必须把这些事予以考虑,并写入审计方案。

2.对电算化系统进行评审的主要内容。对电算化系统的评审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1)对被审计单位电算化系统背景信息的评审。对背景信息评审的目的是为了弄清和收集被审计单位电算化系统硬件和软件的基本情况,包括计算机系统的大小、类型以及技术复杂性等,使得审计人员能够决定是否需要专业的IT审计支持,并考虑审计是否在未来介入被审计单位财务电算化系统的技术和开发。(2)电算化控制环境的评审。由于电算化系统控制环境中的弱点能够削弱每个财务应用程序中控制的有效性,审计人员需要对其控制环境开展专门的评审。对控制环境评审的目的,是为了确定电算化系统总体控制环境中控制强度、弱点和风险。在电算化系统总体控制环境中确定的风险可能削弱植于应用程序中的控制的有效性,因而是被审计单位的固有风险。对电算化系统控制环境评审的内容,主要是对计算机部门、系统软件和IT硬件中的控制措施进行评审。包括:有关职责的分离;物理访问控制;逻辑访问控制;操作控制;变更管理程序;灾祸恢复方案;外部IT服务提供商的使用;用户自行开发和运行的应用程序的控制。评审的方法通常是从询问被审计单位IT策略方面的战略性问题开始,以便审计人员能够检查客户的IT策略、系统管理、内部控制以及安全策略的充分性。审计人员要确定电算化财务信息系统总体IT审计风险的程度和属性,以便在审计方案中提出相应的检查措施。(3)电算化系统应用程序的评审。对应用程序进行评审是为了检查存在于各具体财务应用程序中的控制措施、内部控制系统及审计风险。通过评审了解应用程序的控制措施,确定每个应用程序的审计风险水平,决定对应的审计方法。对应用程序控制的评审不应孤立地考虑,应当将电算化系统的总体控制环境与各个具体的应用程序控制以及支持电算化的手工控制联系起来进行审查评价。对具体应用程序评审的内容主要有:应用程序的可审计性、文档管理情况、应用程序的安全状况、输入控制、数据传输控制、处理控制、输出控制、常规数据控制等。

3.评审结果的总结和利用。上述评审完成后,审计人员应当对评审结果进行总结。总结的内容应当包括:对被审计单位财务系统复杂性的评估;电算化环境下被审计单位风险的总体评估;各应用程序和会计领域的风险评估;针对各个会计领域,提出审计中是否依赖其已有的控制以及对应的审计方法。审计人员应当写出一个简短的总结报告,概括反映电算化系统控制弱点的属性和程度,并将这一评审报告列入审计工作底稿。对这一报告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利用:一是审计人员应当将其确定的控制弱点同它们可能对财务报告的影响联系起来,然后确定实质性审计检查的措施;二是要将被审计单位电算化系统的控制弱点纳入审计意见书,以便其改进工作;三是为确定具体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提供依据。

二、制定合理的电算化会计审计程序

1.准备阶段。(1)了解企业基本情况。在这一阶段,主要先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一方面,调阅上一期的审计底稿资料;另一方面,与企业的有关人员初步面谈并查阅被审计单位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基本资料,归纳出被审计系统的特点和重点。(2)组织审计人员和准备所需的审计软件。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可明确被审计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构成特点、复杂程序以及审计任务的轻重,选择安排有计算机审计经验的注册会计师担任项目负责人,组成审计小组。审计小组根据被审计企业的特点准备审计软件,包括通用的审计软件和审计现场需要直接编制的小软件。如果对某审计项目需要特殊的而且比较复杂的审计软件,还必须组成一个专门开发软件的小组,预先开发好所需的特殊软件,以保障审计工作顺利开展。

2.内部控制的初步审查。计算机审计的第二步是对计算机内部控制的初步审查。初步审查的目标是使审计人员了解计算机信息系统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程度,初步熟悉电算化会计系统的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的基本结构,包括从原始凭证的编制到各种会计报表的输出的整个过程。一般采用如下的检查和会谈:(1)审阅上期的审计报告和管理建议书,初步了解上期系统的弱点;(2)检查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文档和系统使用手册,了解系统模块结构、名称、数据库以及相应的功能;(3)检查输入数据的基本依据,初步了解企业会计原始数据产生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情况;(4)对一些基本情况和上述检查发现的问题,与会计人员、系统开发和维护人员、程序员面谈,以便得到与问题相关的背景资料;(5)初步审查数据处理流程图,了解原始数据的起点、文件名称和系统内的代码、数据经过的单位或部门、数据的终点和保管的措施,以及产生和使用数据的单位内部控制,并制作必要的简明数据流程图。同时,审计人员还要对下列资料进行了解:系统安装日期、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型号、机房的基本管理设施、系统管理制度、系统的负荷量;系统的组织结构、各级管理的职责,以及计算机系统的负责人和系统的管理人员;系统中各应用子系统的控制类型和主要的经济业务。

3.初步审查结果的评价。初步审查后,审计人员必须从整个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角度出发,评价初步审查的结果,确定内部控制的可靠性程度,并得出结论。其结论包括以下三种:(1)退出审计。由于计算机审计人员缺乏实施审计的技术或内部控制不可信赖,存在许多问题,审计人员可提出一些管理建议并退出审计。(2)进一步进行详细审查。这一方式是在初步审查取得的信息表明内部控制是有一定的可信赖性的情况下采取的,实质性的测试可作一些简化。(3)决定不信赖其内部控制。做出这一决定有两种可能的原因:一是直接实行实质性测试更容易达到预定的审计目标;二是审计人员认为可信赖用户的补偿控制,因为计算机内部控制系统可能不完善,各应用系统的用户往往需要自己增加一些必要的补充控制,因此,计算机审计师决定对补偿控制进行测试,这样更易于达到审计的目的。

4.内部控制的深入审查。深入审查是为了使审计人员对计算机系统所用的内部控制制度有更深入的了解。与初步审查一样,审计人员要判断是否退出审计,或信赖系统的内部控制而进入下一阶段――控制的符合性测试,或是直接进行实质性测试。对于某些应用子系统,审计人员决定信赖其内部控制,而对其他的子系统则采用其他更适宜的审计程序。在此阶段,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都是审查的重点,但一般可先审查一般控制,如果发现系统的一般控制存在一些普遍的弱点,审计人员就要继续详细审查应用控制,否则可简化对应用控制的审查。详细审查阶段收集证据的方法与初步审查所用的方法相同。在深入审查阶段,审计人员必须鉴别出引起系统损失的原因和提出对现有控制制度改进的建议性方案,而且必须表明实施的计算机控制制度哪些是可信赖的,哪些是有待于进一步测试确定的。

5.符合性测试阶段。符合性测试阶段的目标是寻找证据确定计算机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在发挥作用,以及实际存在的控制制度是否可以信赖。除了在前面审查中所用的手工收集证据的方法仍可用外,在这一步骤审计人员基本上是用计算机辅助收集证据。例如,会计软件开发和维护控制的测试,数据输入的有效性测试和数据处理的准确性测试等符合性测试都是要利用计算机来完成的。

6.用户补偿控制的审查和测试。在某些情况下,审计人员可能决定不信赖企业计算机系统的内部控制,因为应用子系统的用户采用了一些补偿控制来补充原内控制度的弱点。例如,在子系统之间原始数据的传递存在弱点,用户可以此核对由计算机程序产生的数据和控制的总额,在评价补偿控制时,对于那些重复的控制,不必重新审查和测试。补偿控制审查和测试如同前面所提及的方法一样。

7.实质性测试。实质性测试阶段的目标是取得充分的证据,使审计人员对计算机系统在各重大方面是否偏离公允性或存在哪些弱点做出最后判断。外部审计师表达这种判断以便在审计报告中指出系统是否在各重大方面存在表述不公允;而内部审计师所关注的问题更为广泛,包括:现有控制系统是否存在着某些弱点,系统已造成哪些损失或将带来什么损失,现有计算机系统是否高效率和高效益等。

8.全面评价和编制审计报告。通过上述审计步骤,审计证据和对各项目的初步评价结果已经形成,但这些证据和初步评价的结果是比较分散的,全面评价的目的是将审计小组各成员所收集的审计证据和初步评价结果进行综合,筛选出重要的证据和主要问题,将这些问题和证据作为重点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的范围包括会计数据的公允性、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以及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效率性和效益性。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根据审计委托人的要求编制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和管理建议书。在报告提供给委托人之前,还应当征求被审计企业的意见,必要时对重大问题追加审计,以保证审计报告和管理建议书的可信度。编制审计报告建议书的基本过程和方法都与传统审计一样。但应当注意的是,应用计算机进行审计,其审计结果汇总评价的许多方面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甚至最终的审计报告也可由计算机辅助完成。

参考文献:

[1]康沛.我国计算机审计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内部审计,2005(10).

[2]李志军.手工系统和电算化系统条件下审计的比较[J].财会月刊,2003(5).

[3]董化礼.计算机审计数据采集与分析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林文彬.试论审计对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要求[J].现代审计,2001(1).

篇2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审计专业 方向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144-02

一、应用型本科审计专业发展现状

审计学是会计学这一大系统内综合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它与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等学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关系密切但更不失自我”是审计学精神的写照。但现阶段,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存在一定问题。审计专业的学生在大一、大二所学的会计基础课程相互之间前后接续的不太连贯,如有些院校将成本会计学作为选修课而不是必修课,在审计实务部分学习生产与采购循环时就会遇到相应的困难;又如在高级财务会计中没系统学习的情况下就开设财务审计课程等等这些现象,这对后面审计课程的教与学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要想掌握好审计知识和技能,实践环节是必不可少的,最理想的做法就是当学生大三、大四时,安排学生到会计师事务所或大型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实习,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但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教学的实际状况,没有对接的会计师事务所和相应的大型企业供学生去实践,往往学生学完审计实务部分,应付完考试的背记之后,马上就会忘掉,没有将审计理论与审计实务真正结合起来,造成了极大的教学资源浪费。

要想讲好审计课程,审计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并运用管理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和经济法规等相关知识,而且必须熟知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和其他国家相关经济法规的变动趋势,不断更新知识,并密切关注审计实务领域的动态。这种与时俱进是与其他会计课程不同的。审计课程的备课时间和在讲课的劳动量上,要比讲授其他会计课程多付出几倍的艰辛。据调查,目前,在全国所有本科院校中,没有一个会计院系对审计课程教师的这种高强度的劳动给予足够的重视,更没有具体的物质和精神的激励计划和措施,导致会计院系的教师在选课时都不愿接审计这门课,甚至有些手持注册会计师证的教师也退出了审计教学而改为其他会计课程的讲授。

二、应用型本科审计专业发展方向

1.双语教学走国际化线路。审计人才的国际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的人才应具有国际视野,并能熟练的掌握英语的听说读写译。鼓励学生参加国际职业资格考试,取得成绩后应给与相应的物质奖励,这种奖励可以和奖学金助学金联系起来,也可以将其量化成分值加计到审计期末考试成绩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大力度创建听说英语平台,鼓励审计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多参加英语口语培训,进一步熟练应用英语教学的能力,激励审计教师去国际知名院校做访问学者,将国际先进的审计教学经验及时应用到审计教学中。

2.尽可能多运用案例教学。从培养目标来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是属于高级应用性人才。因此,对审计实践的熟练程度要求得更多一些。而现实状况是,审计专业的学生在学校无法接触到审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一现实难题。案例的选择应值得推敲,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经典案例。如果审计教师用生动幽默机智的语言,效果会更好一些。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将学生学习审计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其主动去思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有利于促进审计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但应该指出的是无论多么完善的案例教学,其审计知识的运用效果都无法和去会计师事务所和相应企业实际工作的效果相媲美。

3.大力推广计算机辅助审计教学。审计教学的现代化是以计算机为重要特征的。因此,在应用型本科审计专业课程设置中应注重培养审计专业人才的信息处理能力,应开设诸如“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会计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审计”等课程。计算机辅助审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储备,借助计算机手段,自主完成整个审计项目的能力。教师只需要讲清计算机审计基本路线和方法后,就可为每台机设定一揽子审计工作任务清单,由学生自主单机操作完成。现阶段,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教学的发展相对落后一些,有些院校目前还没有单独开设这门课程,只是将其作为审计上机实验部分的内容,学时有限,学生不能系统的将计算机辅助审计真正领悟。因此,计算机辅助审计教学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三、应用型本科审计专业发展路径

1.培养复合型的审计人才。在审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应进一步明确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等学科为审计学的公共基础课。审计专业主干课的设置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审计方法、审计工具和审计思路,以扩大专业适应性。在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和跨专业选修课程中,要顺应审计培养目标的转变,可以开设财务审计、政府审计、环境审计、投资项目审计、管理审计、风险审计等等,通过这些课程的设置,既能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以培养复合型的审计专业人才。

2.将德育教育和智育教育相融合。信息使用者对审计报告的解读到所做的决策都可能关系到个人、企业甚至整个社会的利益,因此审计必须对社会公众负责,这就要求在审计过程中必须遵守职业道德,因此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一样重要。不管是理论部分还是实务部分的教学都要特别注意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比如,在讲到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这一章节时,可以开设一个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专题讨论,让学生懂得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同时也是做人、做事和做学问的基本要求。通过审计教师的言传身教把教书育人渗透于审计专业教学全过程之中,比其他方法更凑效也更容易接受。

3.注重审计师资队伍的建设。“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是应用型本科审计专业发展的路径之一,借鉴其他知名院校审计专业的教学经验,派教师实地学习交流;结合审计准则的变化,鼓励审计课程教师到会计师事务所、国家审计机关或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审计业务操作实践,把先进的审计理论教学与方法移植回本校,使在校的审计教师在教学整体上得到大幅度提升。在确保审计课程教学效果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审计教师的待遇也是当务之急,一定要区别于基础会计、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等课程的任课教师,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必须要对审计教师的高强度付出给予充分肯定,激发其从事审计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在审计教学领域付出的甘心情愿,从而避免审计教学人才的流失,这对审计教学的长远发展都是极为有利的。

[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面向教育现代化需要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专业建设研究》(编号GBC1211053)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阚京华.审计学专业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财会月刊(综合),2008(2)

2.李扬.本科审计教学现状与改进建议.财会月刊,2009(12)

3.姜玲玲.高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

篇3

关键词:西方古典合唱;审美本质;中国合唱艺术发展;启示

合唱艺术是一种群体艺术,是不同音色、不同音高、不同旋律之间相互协调后形成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

西方古典合唱艺术的起源与宗教祭祀活动密切相关。东欧希腊文化中,合唱最早出现在古希腊的神话之中,据说宙斯之子狄俄尼索斯因善于酿酒,被古希腊人成为酒神。在祭祀酒神的活动中,古希腊人都要精心打扮,喝着葡萄酒、唱着酒神颂,来敬拜和祭奠他。而在基督教文化中,合唱艺术与基督教的礼拜息息相关。在礼拜中,教会有专门的唱诗班的带领众信徒唱歌赞美神,在这个过程中,合唱的雏形得以被发现。后来,经过众多合唱家的不懈努力和辛勤探索,使得西方古典合唱艺术不断发展,逐渐有了自己独特的审美。

1 西方古典合唱的审美本质

古典艺术中,普遍存在着和谐、崇高、悲剧、优美等特征。西方古典合唱作为古典艺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也具有这些审美特征,然而西方古典合唱的起源,又决定了它审美的本质是“和谐”“崇高”。

1.1 西方古典合唱中的和谐美

在审美学中,“和谐”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多样统一”的和谐,另一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和谐。在西方古典合唱中,这两个方面相互存在互相补充,使整个古典合唱达到整体上的和谐。

1.1.1 多样统一的和谐

多样统一的和谐,也称为和弦纵向结构的和谐,主要体现在各个声部在音和旋律中等和声结构中达到和谐,这种和谐通常是以音程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1)音与音之间的和谐。音与音之间的和谐,实际上就是“音程”关系的和谐。在合唱中,依据人的听觉感受到的声音的音程状况,可以将音程分为协和音程和不协和音程。

协和音程每一种音程的高低组合起来之后能够诗人心情平静舒畅,乐声虽高低不同,但总体上给人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例如在合唱中,纯一度和在一定程度上几乎完全合一的八度,这两种音程会让人产生空灵飘渺的感觉,这是渗透进人类心灵的组合,是极完全协和音程;而纯四度和纯五度在合唱中,声音融合在一起,同样沁人心脾,它们就属于完全协和音程;还有大小三度以及大小六度,它们虽然不是特别融合,但是能够使整个合唱曲变得丰满有内涵,这种就是不完全协和音程。

不协和音程顾名思义就是声音的音程组合过于不协调,甚至刺耳。不协和音程经常让人们产生烦躁、苦闷、讨厌等情绪,这些情绪直接影响着整个合唱的观赏质量。在音程中,大小二度、七度以及各种增减音程基本都属于不协和音程。

在西方古典合唱中,音的和谐尤为重要。甚至在西方社会早期,就已经有人专门研究“协和音程”,例如在西方封建社会晚期以及拜占庭帝国所写的音程理论之中,就清楚地将四度和五度音程分别归为谐音和附唱。在西方古典合唱中,音与音之间的和谐是合唱最基本的审美要求。

(2)演唱者声音的和谐。在合唱中,乐音和乐音自身情感的传递都要通过演唱者来完成,所以演唱者声音的和谐对于整个合唱的成功尤为重要。这里的和谐一般指的是演唱者的音乐功底,比如声音的平稳、圆润、有感情、不抖动等等。这种和谐感是观众用视觉和听觉共同感知的,所以更为直接。

1.1.2 对立统一的和谐

对立统一的和谐,一般是指乐曲中横向的和声的和谐。而对立统一主要针对的是协和和弦和不协和和弦之间。

不协和和弦、协和和弦,这两者之间本身是对立的关系。单纯的不协和和弦由于其乐音极度刺激人的听觉神经,如果用到合唱中,会使整个合唱在质量上大打折扣,同时也毫无美感而言。而协和的和弦能够安静人们躁动的心,陶冶人的情操,用到合唱中,提高合唱质量的同时,也传递着音乐自身的美感和情绪。

“统一”几乎是世间一切事物的发展趋势,协和和弦和不协和和弦也不例外。要实现和声的和谐,就必须使不协和弦与和协和和弦在乐曲中相互转化,之后达到“和谐”。这种方式在乐曲中很常见,可能够体现出两者的统一。

西方古典合唱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离不开和声。因为在原始的乐音中,音程的结构大都是一音对一音,随着音乐研究的不断发展,人们用拉长或者持续音符等方法,是的声部的作用更加重要。之后,各个声部之间会一句音乐的节奏而相互穿插互补,这就形成了多声部,即和声。合唱本身是多声部音乐,它基本上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在一定程度上它也是和声的一种表现形式。

多样统一的和谐和对立统一的和谐,是西方古典合唱中不同的和谐之美的表现,也是这种兼有纵向和横向的全面的双重的和谐,促使西方古典合唱成为人类音乐的瑰宝。

1.2 西方古典合唱中的崇高美

1.2.1 创作目的的崇高

西方古典合唱起源于宗祭祀活动,多以它们的创作经常是为了歌颂或者祭拜神明的。在古希腊戏剧中,合唱一直是其主要的舞台表现艺术。而古希腊的戏剧经常是根据希腊神话或者传说创作的,并且在这些创作中,悲剧的艺术成就是最高的。这两个方面基本都是崇高的严肃的,所以作为戏剧感情传达载体的合唱,同样也是严肃的崇高的。

与此同时,基督教中的合唱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赞美神。比如四声部《Ave verum corpus6》这首合唱曲是文艺复兴时期伯德的代表作,但它隶属于基督教圣餐仪式中的歌曲。宗教本身带有的严肃崇高性,自然而言会感染伯德的创作,使整个合唱曲显得庄严崇高。

1.2.2 所表达的审美情趣的崇高

西方古典合唱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向世人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是真挚的坦诚的,并且能够揭示相关的人生哲理和社会概况。引导听众看清这些问题,同时能够透彻的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时刻保持清醒的状态。这种崇高在古希腊戏剧的歌队合唱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比如索福克罗斯的《俄狄浦斯王》。这是一个关于命运的悲剧,通过当时的歌队的合唱表演,向人们传达的是命运之事,这是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也是崇高审美情趣的表现。

西方古典合唱中中和谐和崇高的美,是其一直延续至今的法宝,也是整个西方合唱艺术发展的基石。相比之下,中国合唱艺术的发展就有些差强人意。

2 中国合唱艺术的发展状况

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合唱艺术发源于夏商时代,至于其准确性,尚有待考证。可中国现代的合唱艺术却是在19世纪西学东渐时期发展起来的。如今经过约两个世纪的发展,中国的合唱艺术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商业化,渐渐失却其本质。

2.1 作品不能与时俱进

合唱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作品。然而近几年来,由于流行音乐风靡世界,专业院校中愿意从事合唱事业的人才越来越少,直接影响了合唱作品的创作。回想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无非就是《黄河大合唱》、《茉莉花》、改编的《听妈妈将过去的故事》等。除此之外,能够引起众人兴趣作品屈指可数。作品不能与时俱进,是造成整个中国合唱艺术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

2.2 对合唱抱有严重的功利心

当前,中国各高校、各电视台中或多或少都会有合唱比赛,这些比赛在宣传合唱艺术的同时,也摧毁了它。人们参加合唱比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能获得奖品、能为自己带来人气、能使自己更加有名气,这些都是将合唱作为一种工具,或者一种手段,借此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功利心使得整个合唱艺术界鱼龙混杂,有人达到目的之后直接转行,导致合唱队的人数缺乏,整个合唱事业发展艰难。

2.3 缺少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的合唱艺术来源于西方,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然而,西方文化的冲击,使得合唱艺术中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日趋减少。这是整个中国合唱艺术的悲哀,念此令人痛彻心扉。

面对中国合唱艺术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寻根溯源,找到合唱艺术的本来面目,帮助中国合唱艺术发展,而这个根就是西方古典合唱艺术。

3 西方古典合唱对中国合唱艺术发展的启示

西方古典合唱从创作到整个演出都透漏着和谐崇高的美,所以中国的合唱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也要注重四点:一是要创作具有崇高精神的和谐的合唱作品,这是整个合唱艺术发展的前提;二是在演出的过程中,合唱队的成员们要尽量通过声音极其自己的肢体语言,将崇高和谐的美体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常能够直接通过视觉和听觉感受到这个合唱营造的氛围;三是要充分尊重和重视合唱艺术,尤其是已经投身合唱中的人,应该纯粹地忠于合唱本身,而不是功利性地利用它;四是重要的也是最能促进中国合唱艺术发展的因素,即在合唱艺术中加入中国元素,中国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能够为中国合唱艺术的发展创造坚实的基础。

合唱艺术本身不仅是艺术,也是群体凝聚力的象征,中国的合唱艺术之路还很长,需要更多人的支持和参与,我们期望中国的合唱艺术将来能在世界中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田晓宝.西方古典合唱中的“和谐”及其审美本质[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2(2):394.

[2] 华山.我国合唱艺术的发展现状与问题解析――从合唱比赛的繁荣说起[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0(3):5860.

[3] 田晓宝.西方古典合唱中“和谐”的审美形态[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8(3):151154.

[4] 田晓宝.论西方古典合唱艺术的和谐和崇高美学特征[D].华中师范大学,2007.

篇4

【关键词】终身发展 阅览工作 学生素质

经过学校领导的统筹安排,以及历届图书馆领导及管理人员的努力,我校图书馆拥有可供162人和212人阅览的阅览室两个,宽敞明亮,干净整洁。2007年以来,我校阅览室订有报纸50多种,期刊200多种,涵盖政治法律类、教育教学类、文学艺术类、生活娱乐类及中学教辅类等等,2008年又增加商报等。其建设和配备堪称一流,是我校最集中、最丰富、最新的信息资源宝地。而其独特的功能在于:搞好教师阅览或借阅,可以为教师提供最新最前沿的时事动态、教改动态和教研资料。通过搞好学生阅览,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了解最新时事动态及高考动态,了解当代科学领域的重大课题与最新进展;通过搞好学生阅览,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扩大知识面,重建知识结构,平衡各学科,提高综合智力水平,锻炼全方位思考问题能力;通过搞好学生阅览,可以使学生学会阅读(逐步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培养终身学习习惯)、学会管理。即通过搞好学生阅览,可以贯彻我校“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方针,配合学校其他各项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因此,阅览室又是我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它有着网络技术所不能代替的育人功能。那么,如何充分利用阅览室这一资源宝地,切实、合理、科学地搞好学生阅览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素质呢?

众所周知,阅览室工作是一项业务流程性很强的工作,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当,都会降低工作效率,导致资源闲置,不能有效利用,最终达不到良好状态和最佳效果。因此,阅览室工作需要每一个参与阅览的老师和学生的密切配合以及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阅览室工作更加需要管理人员有奉献精神,甘为人梯,有较高的科学管理素养,求真务实,长期规范管理,形成一整套完整的业务流程及科学的管理规范。

以下是我在搞好学生阅览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想法:

首先要搞好班级阅览工作,这是进一步搞好学生阅览工作的基础。这项工作传统的方法是使用图书卡和读书板,表面看来使用了道具,有制度,但耗时多,效率低,管理难度系数很大,还书仍然很乱,更有学生嫌浪费时间而不再对阅览感兴趣并放弃阅览。我做了相应的改进,原则上学生只要穿校服、戴胸卡就可以在阅览室进行阅览。并在学生第一次阅览前对所有学生进行培训:介绍阅览室、规章制度(一人一书,自己取书,自己放书,开架阅览,爱护室内财产,保持室内整洁卫生等)以及阅览过程中进行登记等。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主角,鼓励并要求每一位学生对自己负责,学会自我管理,督促学生形成相对稳定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素养。即以人为本,以每个学生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从而培养和提高所有学生素质。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在学生阅览过程中,对任何学生不采取防范。当然,最好能配以现代化的管理手段,那样,学生可以更加放心、更加自由地进出阅览室。在学生阅览时,我只是告诉学生阅览室的所有期刊报纸供大家在阅览室内阅读使用,不能带出阅览室,并且告诉学生,我相信每个学生的品质和素质,一定不会把书带走,而且能够把书保护好、放好。整个阅览过程中学生是自由的、有序的、紧张的、和谐的。阅览结束时,不少学生离开阅览室时都要和老师打声招呼“老师,我们走了”,“老师再见”。我能体会得到,他们是在告诉老师,我们没有把书带走,我们把书放到了该放的地方。多么可爱的大孩子们!同时也发现,学生们为了能看到书,能多看到书,他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老师您有什么事我们帮您做”“老师有我的工作吗?”……我们又如何能够拒绝孩子们想要看书的要求呢?

篇5

一、国内基本建设投入产出效益审计研究现状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基本建设项目的投入是社会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主要手段。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较快,年均增幅在25%以上,投资总额超过万亿,其中新工程项目投资所占比例达到60%左右。一方面是投资逐年增加,另一方面是基本建设项目的投入产出方面投资效益低下,损失浪费严重的问题比较严重,这些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广泛的关注。加强对基本建设项目的投入产出的效益审计,已成为国家有关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基本建设项目投入产出的效益审计活动的根本目的是服务,而开展基本建设项目的投入产出的效益审计能够直观地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单位目标,因此,开展基本建设项目的投入产出的效益审计势在必行。

随着高校基本建设投资体制的改革,以前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上的投资行为已逐步转移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轨道上来。

二、我国高校基本建设投入产出效益审计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一)难以确定评价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的标准

如何来确定高校基本建设投入产出的效能或效率、成本与效益缺乏标准。而目标是否达成,社会的影响性又如何等都不是仅凭观察或感觉就可下定论的。由于我国高校工作性质等原因,审计人员还没有一个公认可接受的适用于各种情况的审计标准可供参考利用,在这种情况下,就造成了对经济效益的评价无据可依,无疑会影响经济效益评价的质量和审计结论的可信度。

(二)我国缺乏相应的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准则

从审计法看,对审计机关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授权,法律地位等方面缺乏明确的规定性;在规范上,审计署颁布的规范和命令基本上不涉及经济效益审计;在指南层面上,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开展的具体方式、技术方法、指南等的编制工作尚未形成。受此影响,目前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只能依附于财务收支审计和预算执行审计进行。

(三)缺乏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的人才

我国所需的审计专业人才,必须具备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及法律等有关专门学识,才可能恪尽职责。但当前审计专业人员的录用条件随意性较强,与美国GAO雇用或聘请具备会计、统计、法律、工程、审计规划及技术方法、资料处理、公共行政、经济社会科学或精算等方面的专业人员作法相比,差距较大,制约着经济效益审计的发展。

三、加强我国高校基本建设投入产出效益审计的建议

(一)加大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

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研究,短期内,我国可以通过选择系统的翻译国外审计机关的绩效报告作为教学教材,借鉴他国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的审计经验,并及时了解各国执行各项方案的实际成效与不足等,针对所执行的审计工作对象,建立应具备的知识及专业能力;在中期方面,聘请外部专家来共同参与或协助办理审计案件,有效提升审计质量,在长期方面仍应依据审计业务需要,积极研究审计人员聘用法规的修正完善,以提供多元的用人渠道,解决专业技能不足的问题。

另外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行强化培训,实行严格的审计质量责任制、审计工作稽查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进一步明确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规范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提高经济效益审计的绩效。

(二)加快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的建立

结合我国实际状况,可以在现有真实合法审计的基础上,发展完善投入产出效益审计。因为真实合法审计是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和组成部分,目前的真实合法审计的法规依据和审计的规范化建设已经基本完成,建立我国效益审计模式必须坚持以真实合法性审计为基础,在尚未构建科学、规范的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及评价体系的情况下,需要审计专业人员借鉴国外审计经验,同时在实践中摸索,善于总结,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法,积极探索。在探索投入产出效益审计过程中,应加强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起草修订和逐步完善我们的效益审计评价指标和准则体系,初期可以称之为“指导意见”或“管理办法”,以后逐渐修改完善,逐步向效益审计准则过渡。

(三)建立完善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的准则

我国在大力开展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的同时,结合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加强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准则的建设,尤其是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的审计目标,审计现场工作准则、审计报告准则方面。在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准则的建立过程中,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在总结我国已有经验和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一些初步的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规范;第二阶段,在不断完善初步规范的基础上,形成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准则和具体的操作指南。

(四)进行基本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

篇6

教学中,我们引导学员从对建筑工程的初步认识,到工程图纸的识读,再到工程量的计量,再到工程造价的计价与控制,最后上升到对军队基本建设项目全过程的审计;从工程识图、建筑构造,到工程计价,再到军队基本建设审计,这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对部队调研、对毕业学员跟进调查的基础上,我们组织教员进行教学研讨,明确了只有通过不断强化“会识图、懂构造、精算量、通财务、能审计”这五项核心能力来保证教学质量(图2)。

1.1培养“会识图”的能力工程图是工程界的语言,工程图的识读是工程审计人员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工程图是从理论到实务的媒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是围绕军队建设项目的图纸逐渐展开的,要求学员能看懂图纸。条件下的工程图纸,不仅仅是纸质的,更多的还有电子施工图。通过对投影原理和制图基本规定的教学,使学员学习和掌握建筑工程图识读的方法,体验和认识工程图识读在解决工程审计实际问题中的作用。通过阅读、绘制建筑工程图等环节,增强学员的看图意识,培养识图能力。

1.2造就“懂构造”的能力建筑构造课程主要研究建筑物各部分的组合原理及构造方法,一般从基础、墙体、楼地板、楼梯、屋顶以及门窗等六个基本部分加以讲授。由于建筑构造技术与工程实践联系密切,新型建筑材料及构造技术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建筑构造节点也较为复杂,再加上课堂讲授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要真正掌握这些知识都存在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些课堂上较难掌握的内容,我们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教学广泛收集素材,以学院现有的建筑为实例进行教学,通过实地观察这一实践教学环节,了解建筑构造做法。

1.3强化“精算量”的能力从投资估算、设计概算,到施工图预算、工程量清单计价,再到招投标、工程价款结算与竣工决算等是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知识体系,在内容上表现为前呼后应,连贯性很强,在课程的教学中,我们把这些知识串起来讲。要使学员掌握工程预算的编制,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核心是精通工程量计算的方法。近年来,随着我国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工程量的计算基本上已用工程计价软件(如广联达、鲁班等)代替了传统的手算。在条件下,“打铁还需自身硬”、“万里之行,始于足下”,先夯实工程量计算的手算能力是基础,在熟悉计算规则的前提上再培养学员使用软件统计计算工程量的能力。首先对建筑面积和各分部分项工程工程量计算的基本原理进行介绍,然后对工程量计算规则进行讲解,重点强化梁、柱、板、墙四大类构件的算量,详细讲解每类构件在各种实际工程情况下的计算。为强化实用性,对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结构(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分别准备一套工程量清单计价编制的实例,针对工程计量举办一次算量大赛,要求学员编制一份完整的施工图预算文件,要能从一个完整的图纸案例中计算各个分部分项工程的工程量,使学员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实务性操作。从而强化学员进行工程量计算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学员毕业后胜任工程审计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1.4深化“通财务”的能力条件下的工程审计离不开财务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工程审计人员除了具备工程造价审计的本领外,还必须同时具备工程财务管理的知识。因此,工程审计人员是否通晓财务方面的知识也是衡量培养人才的硬指标。考虑到工程财务的特殊性,通过财务管理学、基础会计学、施工企业会计、基本建设会计学等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让学员熟悉基本建设资金运动的一般规律,掌握基建财务核算与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技能,通晓军队基建财务方面的知识。

1.5突出“能审计”的能力除着重强调学员理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之外,还要侧重审计应用能力的训练,让学员形成审计思维方式,从而掌握包括基本建设计划审计、建设项目准备阶段审计、建设项目实施阶段审计、建设项目竣工阶段审计、建设项目经济责任审计及建设项目绩效审计等在内的各阶段的审计方法和审计重点。要学员了解军队工程审计的程序,包括编制审计计划,确定审计对象,审计前的准备,下发审计通知书,实施审计,提出审计报告并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审定审计报告,提出审计意见,做出审计决定,受理复审,管理审计档案以及条件下的联网审计、远程审计等内容。重点要学会审计目标如何确定,审计重点如何选择,审计如何实施,审计结果如何运用等。

2培养工程审计人才五种核心能力的措施

为了培养复合型的工程审计人才,必须要完善课程体系,体现以工程技术为基础、工程法律为依据、工程经济与管理为核心、工程审计为特色的知识结构[1]。工程审计人才培养应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与时俱进地调整课程教学模式,以培养学员创新能力为根本目的,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教学上由知识传授转变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经过前期的探索研究和实践,改进条件下工程审计人才培养措施的基本思路为:以部队需求为导向、以胜任岗位任职为目标、以强化实践技能为保证。

2.1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学员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学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人才培养目标力求使部队需求渗透到课程建设、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以及科学研究的各方面。同时,聘请部队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的同行来校参与课程设置和教科研项目的共建活动,理论联系实践、知识转变能力,来构建具有一定先进性并与部队建设需要的课程教学体系和特色,并完善优化课程教学方案。以人为本、以学员为中心、因材施教、挖掘人的潜能,促进学员进行研究式学习。根据工程审计的特点,教学设计主要要求学员在系统掌握工程识图以及其他相关的建筑构造、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材料、军队基本建设审计等课程相结合,在教员的指导下,以图纸为主线,进行系统的、完整的施工图预算编制,主要是掌握其编制方法,在此基础上熟悉军队基本建设审计的内容和方法,建立其对基本建设审计的感性认识。并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使学员掌握建筑工程计价的基本原理及土建工程预算的编制原理和“手算、电算”的方法,能独立、系统、完整地编制工程预算和结算。

2.2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方法课堂教学应十分重视充分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发挥不同教学方法的长处,以提高学员的学习热情和效率,提高教学效果。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教育手段并配合有传统的黑板教学手段,以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为配合理论教学,可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组织参观实际建筑工程或工程模型。首先要深入了解学员基础情况,帮助学员制定学习计划,指导学员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学员也及时反馈教学意见,以帮助改进教学。根据实际需要,可成立工程审计兴趣小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交流平台。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根据课堂实际需要,交叉使用电子幻灯讲授、习题讲解、课堂讨论等方法,以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便于学员理解和巩固所学专业知识。此外,在课程教学中还应注重学员的个体差异,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为学员的个性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如采用案例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法等,让每一位学员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因此应当贯彻在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当中。坚持以部队需求为导向、以素质为本位、以能力为核心、以学员为主体,“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推行项目教学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保证教学质量。

2.3强化实践操作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不仅是对专业理论课的应用,更是对学员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预测与决策能力的培养。要想培养学员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素质,简单的在课程的最后安排几个学时的专业实践教学,其时间显然是不充足的,不能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且现有的实践教学环节没有针对学员的薄弱环节开设,教学过程往往流于形式,针对性不强。教员必须把握要点,在教学上采用引人入胜的新方法和新技巧。工程审计相关课程涉及工程领域,而工程建设领域各专业都已实行执业资格认证制度,取得相应等级的执业资格证书方可执业,这样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以工程审计所需要的工程造价执业资格考试为牵引,因而使本专业的授课具有独具一格的特色。本类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学以致用,培养学员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这些课程多以工程实例为基础,让教员、学员充当“造价工程师”的角色,设身处地地从“造价工程师”的角度出发,参与工程实例中工程量的计算,带着问题学习,增强实用性。

2.4利用网络课堂教学平台及时准确地完成工程预算的编制,这是工程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决策优化、公平竞争的基础。然而,采用传统的手工方法编制工程概预算却是一项相当繁琐的工作,如大中型工程项目的工程预算编制依据之广、定额数据抄录量之多、表格计算量之大、核算工作量之巨、数据分布面之广、编制时间表之紧,皆非常人所能理解、体会的[2]。目前,用计算机软件编制预算代替传统的手工操作,这一工程预算编制的重大革新是大势所趋[2]。加强对工程造价软件的推广和应用,让学员在以后的工作中能适应工程审计的要求。在课程网络教学综合平台,设置有答疑讨论区。学员在讨论区不仅可以随时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任何疑问,由教员及时回答,而且讨论区有许多同学的和课程有关话题的讨论,大家纷纷踊跃跟帖,发表自己的看法。网络课堂答疑讨论区的开设,很好的拓宽了课程学习维度的同时,又极大的活跃了课后学习的氛围。课程作业都是由教员在网络学堂,学员在完成之后亦可通过网络学堂提交。此外,网络教学平台附有许多和课程有关的资料以及相关专业网站的链接供学生有选择性的查阅,使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图3)。

2.5改革课程考试考核方式条件下的课程考核方式也应发生变化,考试内容应以考核学员动手能力为主,考试方法由闭卷改为开卷。课程教学的学时和考核标准应合理设置,本类课程的考核标准,可采取541式,即期末考试成绩占50%,课堂讨论发言、实践活动表现等占40%,平时作业、考勤等占10%。由于工程审计会随着类型、地域不同而发生的变化,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定额的不断变化,因此工程审计类课程的教学较之其它课程更为艰巨和复杂,期末考试并不能很好反映学员学习的效果。行之有效的做法是:广收博览建设市场信息(规范文本、建设文件、市场价格、定额指标等),经系统化处理后充实到教案讲稿的相应章节中,并且及时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随堂提问,根据回答情况和实践环节中的表现给出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卷面内容包括理论教学方面的基本原理方法,注重学员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通过考试内容与方法的改革,调动了学员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篇7

近年来,对于信息化环境下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系统的构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推进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总体来看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很多不足:一是没有建立起信息化环境下养老保险审计数据标准,未建立统一的数据规范体系;二是审计方法还不成体系。目前的养老保险基金审计方法更多是注重对某一环节的审计,而且理论性强,可操作性差,不能很好适应审计需要;三是联网审计软件研发上还没有一套能适应海量数据实时采集与分析、集成数据仓库技术,并方便审计建模的综合应用系统。因此,为了解决上述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过程中的不足,就需要构建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系统。

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系统构建

(一)建立养老保险基金审计数据标准规划

养老保险基金审计数据具有数据量大、多数据源、数据结构不同等特点。在《审计署计算机审计实务公告第10号――社会保险审计数据规划》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各项政策和人社部门信息系统(金保工程)的数据结构研究,提出满足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的数据规划:一是数据资源目录体系,依据养老保险基金业务,按照养老保险审计的需求,规划出审计所需数据元素的资源分类标准。二是数据元素规划,采用信息资源在经济活动中自然归属的实体进行数据元素分类,并在实体分类下规划相关的数据元素。数据元素按实体分类,可以保持信息资源的相对稳定,也便于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应用设计。三是数据表规划。数据表是按照特定审计目标组织的相关数据元素的集合。按照养老保险审计业务和数据元素规划,我们共组合确定了62张数据表,为审计提供数据支持。

(二)建立养老保险基金审计方法体系

审计方法体系是在审计过程中为取得审计证据、完成审计任务而采取的各种手段的总称。联网审计的审计方法特指在联网审计环境下的计算机审计方法,是利用计算机对网络环境下的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业务数据进行详细审计的方法。审计方法不应该是孤立、零散的,而应该有一个完整的框架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审计方法对审计业务所有节点的覆盖,才能对审计工作起到建设性和指导性作用。

就养老保险而言,构建养老保险基金审计方法体系,主要是确定审计方法的目录体系和具体的方法内容,目的是规划出基金“征缴”、“支付”、“管理”三个环节中的审计覆盖节点及核查具体问题思路与方法,解决养老保险基金审计中需要针对哪些方面用什么方法进行审计的问题。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审计方法目录体系、审计方法规划、审计方法描述。

(三)联网审计系统构思与设计

一是功能构思。面对结构复杂、数据量庞大的养老保险基金业务系统,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平台不仅要提供联网的技术手段,而且要解决海量数据的存储问题,既要避免大量的无效或冗余数据、优化信息资源,又要充分满足审计需求。同时,要提供丰富的审计方法及强大的数据分析手段,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快速访问,通过数据表格、分析图形、预警等形式,把预审结果直观地呈现在审计人员的面前;通过排序、公式计算、筛选、输出等功能,辅助审计人员根据确定的目标或重点实施审计。可靠的联网审计应用软件平台是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它解决的是养老保险基金审计中用什么技术手段实现审计需求、达到审计目标的问题。

二是功能设计。联网审计系统建设主要包括联网审计网络平台、联网审计应用软件等两部分核心内容。联网审计网络平台是通过搭建联网审计硬件平台,解决审计单位与被审计单位的网络互联及安全问题,提供软件系统运行的硬件基础设施。联网审计应用软件实现了对被审计单位海量数据的定期联网采集,同时提供丰富的审计分析手段,并做到对部分养老保险业务的自动审计预警,实现了联网环境下计算机自动审计与人机交互式审计的结合,是审计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

三是功能构成。联网审计系统涉及被审计端、传输端以及审计端。被审计端(包括前置服务器、原始数据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完成从预留的数据接口,定期将数据库数据按照数据规划标准,采集到前置服务器,并打包加密;传输端将加密审计数据,通过政府电子政务网或专线传输到审计端服务器;审计端(包括数据存储系统、数据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分析模型和客户端设备等),审计人员将个人电脑连接到审计系统,通过审计系统中的审计数据分析模型(审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得出审计疑点。

三、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系统的应用

(一)系统开发和使用

系统开发人员将全省2010年度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业务数据加载到审计数据库后,首先构建审计基础表与分析表,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查询或多维审计模型。审计人员通过审计模型进行审计实践检验,对模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做进一步调整,这是系统开发的基本流程。此次联网审计的试行阶段,共计开发系统模型22个,其中,多维模型8个,问题模型14个。同时,建立了10个数据浏览表和12个预警模型,为以后的审计工作打下基础。在使用模型的过程中,通过系统模型所提供的基础资料管理、基础信息展现、模型分析、数据管理等功能,运用系统的数据管理和分析工具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对13个应用模型的分析验证,有1个模型没有筛选出疑点线索。在模型验证过程中,对10个模型功能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修改意见,然后由系统人员加以修改。

(二)审计模型运用

在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联网审计中,共运用了21个应用模型,其中数据分析模型8个,查找问题模型13个。有13个模型发现疑点线索43.48万条,涉及金额65.08亿元。经审计人员的分析和验证,进一步缩小疑点数量和金额,为审计延伸调查提供可行和必要的条件。模型验证过程中,审计组共发出审计取证单14个。由于审计取证单涉及的疑点量很大,审计组重点对涉及参保人员的待遇核定、缴费处理、待遇发放等问题疑点进行实地延伸检查和落实。

篇8

[摘要]审计理论结构正确与否及其对审计实践指导作用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逻辑起点选择的正确性和性。中外有关这一的不同观点以及审计理论的现状。应以审计环境为起点构建审计理论结构。审计理论结构的构成。

一个多世纪以来,许多专家、学者相继为理论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解答会计实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通过对各种理论因素加以整理,指导人们更有效地开展会计实务工作。相比之下,审计理论却比较落后。在这方面值得称道的成果少得可怜。正如著名审计学家莫茨和夏拉夫所指出的“许多人认为审计完全是实务性的,而不是理论性的,对于持这种观点的人来说,审计只是一系列的实务、程序、和技术,是一种没有必要进行解释、描述、调整和论证,并最终汇总起来以形成‘理论’的行为”。[1]著名审计学家尚德尔则抱怨:在最近150年中,没有一个学术领域像审计领域这样沉寂。专家们的抱怨并非无病,他们确实道出了审计理论研究的实际情况。

新的审计理论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理论又指导实践和预测实践。审计理论与方法来源于审计实务工作,是对审计实务工作的概括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审计实践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急需理论上的规范与指导。

一、关于审计理论结构若干代表观点的评介

审计理论结构是指审计理论诸要素(组成部分)及其相互联系的组合,它本身就是一个逻辑系统。所以审计理论结构也称审计理论体系。研究审计理论结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从何处人手,以什么作为逻辑推理的出发点。

从的角度讲,逻辑起点指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全过程的出发点的概念、范畴或判断,也叫做上升的起点。它是构造一门学科理论体系的出发点或建基点,是该学科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抽象、最简单的一个理论范畴,它对该学科其他理论要素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整个理论体系的构造均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由于不同学者研究范式的差异,导致对逻辑起点存在不同见解。理论界存在着审计本质起点论、审计动因起点论、审计对象起点论、审计职能起点论、审计目标起点论、审计假设起点论、审计环境起点论、哲学基础起点论、理论基础起点论、财务责任起点论以及目标与假设双重起点论、审计性质与目标双重起点论、环境与目标双重起点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起点论等多种不同观点。下面介绍较有的几种观点。

(一)审计本质导向型

这种观点是从审计本质出发,根据审计对象、审计职能,演绎、归纳出审计原则和审计准则。其流程图可大致表示为:审计本质审计对象审计职能审计原则审计准则。国内十几年的审计理论研究,大多选择“审计本质”作为逻辑起点,进而阐述审计对象、审计属性、审计职能、审计作用、审计任务和审计方法等一系列理论问题。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只有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才能把握审计理论的发展方向”,“只要正确地确立了审计的本质,也就顺理成章地确立了审计理论结构。”[2]“离开具体的对象,客观的职能(任务和作用从属于职能)就无从产生。”[3]

由于“审计本质”纯理论性太强,因而造成按“审计本质”为逻辑起点构建的审计理论结构与审计实务相脱节,不能正确反映审计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即基础的审计理论研究远远超越实践,而性审计理论研究又远远落后于审计实务。

(二)审计假设导向型

这种观点是从审计假设出发,在审计假设的基础上推导出审计原则,然后用它们来指导审计准则,审计假设和审计准则共同构成了审计理论结构的理论基础和概念体系。其流程图可大致表示为:审计假设审计原则审计概念审计准则审计规范。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审计假设是构造系统的审计理论结构的基础,也是审计科学发展的前提”。[4]审计假设是建立审计理论结构的基石,理论研究的基本要素,推理论证的原始命题。[5]但是以“审计假设”为逻辑起点会使审计理论与环境失去相关性。审计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做出审计假设的必要性,可是审计假设一经确定,就相对保持稳定,不能直接反映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对审计理论的影响。另外也容易导致审计理论结构内部离散。因为审计假设是为了实现审计目标而对审计人员所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做出的假定性规定,但是审计目标却无法由审计假设推导而出。

(三)审计目标导向型

这种观点是从审计目标出发,根据审计目标规定审计信息的质量特征,然后作为信息传递手段的审计报告的构成要素等,其流程图可大致表示为:审计目标审计对象、性质审计原则审计准则。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目标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6]“审计目标是整个审计监督系统的定向机制”。[7]

审计目标受审计目的与审计职能的双重制约,只反映它们之间相互、相互联系的部分因素,不能全面揭示审计目的、审计职能、审计对象等因素。从审计实践活动看,以审计目标作为逻辑起点而展开的审计体系难以揭示更高层次的审计理论,无法提示审计的真正原因,因而建立在审计目标基础上的审计理论体系也是局限的、不完整的、较低层次的。

(四)两元或多元导向型

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如果仅为审计本质、审计环境、审计目标、审计假设中的一种,对于正确、全面研究审计理论是不完善的,因此,他们提出了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二元论。主要观点有四种:一是主张以审计目标和审计假设共同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研究的逻辑起点;[8]二是主张以审计本质及审计假设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研究的逻辑起点;[9]三是主张以审计环境和审计目标共同构成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10]四是主张以审计本质、审计目标和审计假设三个因素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研究起点。[11]

两元或多元导向型,看似合理,但由于审计环境、审计目标、审计假设、审计本质等处于不同的层次,如果同时以两元或多元因素为起点,就如同一个人站在台阶上,两条腿一条在上、一条在下,一条要向左、一条要向右,导致审计理论结构的构建无所适从。这样,还会人为破坏审计理论各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二、理论界关于审计环境与审计理论关系的探讨

早期的审计理论研究忽略了审计环境,在有关的审计理论著作中基本上都没涉及到审计环境问题。近年来,审计环境对审计理论的影响得到了许多审计理论研究人员的关注,并对此进行了比较多的探讨。

(一)审计环境影响审计理论结构

蔡春认为,审计理论结构作为一个理论体系与所依存的环境存在相互作用关系,审计环境要求理论结构的构建必须适应环境的需要,并随环境的变革而变革;而审计理论结构对审计环境的反作用则表现在,审计理论通过对审计实践的反作用而不断改善环境状况。[12]胡春元认为,审计本质应适应审计环境的需要,并且必须随着环境的变革而变革,即审计环境是通过审计本质来影响审计理论体系的。[13]张继勋提出,审计理论体系要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14]以上论述都认为,审计环境影响着审计理论体系,审计理论体系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二)审计环境是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关于审计环境对审计理论影响的另一类观点认为,审计环境是审计理论结构的起点。陈建明指出,构建审计理论结构应以审计环境为起点,审计环境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包含了审计实践的全部,孕育着审计理论要素的全部“胚胎”;从审计环境出发构建审计理论结构,可以揭示审计发展过程的全部因素和发展,从而具有全面性、完整性,是比较的审计理论结构。[15]李东平和古继红在论及审计理论结构时指出,审计理论结构是以审计环境理论为起点和终点[16].辛金国在关于审计理论结构的论述中指出,审计理论结构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审计的外环境和内环境。[17]刘兵认为,“审计内环境与外环境有机的总和,审计内环境决定审计的本质,从而决定审计职能;审计外环境决定审计目的。……审计目的、审计本质、职能与审计目标最终统一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审计环境中。”[18]

(三)有人认为审计环境是审计理论体系中的一个要素。

上述观点,在审计环境影响审计理论这一点上认识是一致的。从审计理论发展的历程看,审计环境对审计理论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审计目标的不断演进,审计准则的从无到有以及它的不断丰富,审计理论的从无到有及其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些无一不是审计环境影响的结果,可以说,审计环境是促进审计理论完善和发展的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三、确定审计结构逻辑起点的标准

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起点理论,它至少应符合以下要求:第一,逻辑起点的实质应表现为审计体系中最抽象、最一般、最简单的思维规定;第二,逻辑起点应是审计体系中的直接存在物,即它必须是不以审计体系中任何其他范畴为中介前提的范畴。而其他审计范畴反倒必须以它为基础和依据;第三,逻辑起点应该揭示审计理论诸要素的内在矛盾以及审计系统整体的一切矛盾萌芽。逻辑起点本身所包含的矛盾是整个审计体系运动、的内在动力和源泉;第四,逻辑起点与形式逻辑系统中的公理不同,它既不是任意的和暂时承认的东西,也不是随便出现和姑且假定的东西,而是为后来的事物运动过程所证明把它作为逻辑起点是正确的要素;第五,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逻辑起点范畴作为审计系统中的一个基本要素,同整个体系发生着多方面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规定着审计系统整体的本质,而且也规定着起点范畴在审计理论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

笔者认为将审计环境作为构建审计理论体系的起点更为恰当。理由有六:第一、审计环境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是审计系统中最简单、最普遍、最常见、最基本的现象;第二,审计环境是审计系统本身与审计的外部因素的结合体,审计环境具有联结理论与实践的功能。审计环境不简单等同于审计实践活动,它是对间接或直接影响审计的环境因素的高度抽象与概括,涵盖、、、、、多个因素。另外,审计环境来自于审计实践,并不断与之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第三,审计环境构成审计理论体系的核心要素,是推导其他抽象的审计理论与概念的基础。审计环境是审计动因的决定因素;审计环境是审计理论体系的核心,它比审计假设所反映的社会环境约束条件更为全面、真切,也界定了审计目标所“意欲表达的理想境地”的特定内容,是审计实务的基石。以审计环境为起点,能使整个审计理论建立在更为宽泛而坚实的基础之上;第四,审计环境反映了审计根本属性,决定着审计的需求与供给,是整个审计体系运动、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第五,审计环境蕴含多样化研究。审计环境倡导的多样化研究思维方法、多元化理论模式能促进审计理论自身发展。美国的莫茨和夏拉夫教授正是将数学、逻辑学、伦等研究思想渗透到审计学中才开创了人类审计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一座丰碑。把审计环境作为审计理论体系的起点,可以使审计理论体系及其研究思路更加开阔;第六,审计环境是衡量审计系统是否先进、的基本标准。离开审计环境,不能解释各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在不同阶段审计理论与审计实务所存在的差异。审计环境深刻地体现了审计的这一集合特征,是审计理论跨世纪的研究主题。

四、以审计环境为起点来构建审计理论体系

审计环境是对审计有影响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审计理论密切依存于审计实践,从审计实践中产生。因此,审计理论不可避免地受社会、政治、经济和法律等外在环境的影响。审计实践及其发展还受审计固有因素影响,如各个发展阶段的审计人员价值观念、审计思想、审计文化、审计程序与方法、审计工作手段、审计工作内容等因素。但并不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法律中所有方面都有与审计相关,有些是明显无关,有些只是间接相关,有些在一定时期是相关的,而在另一时期是不相关的。因此,我们将审计外在环境中同审计相关的部分从整体社会、政治,经济和法律环境中抽象出来,称之为审计外环境,包括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状况、有关的法律法规、社会文化环境、外部相关利益集团及其活动因素。我们将影响审计的固有因素称之为审计内环境。审计内外环境密切相关,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审计内环境决定着审计的本质,进而决定了审计的职能,进一步决定着审计的程序和方法。审计外环境决定着审计动因,进而决定着审计目标。因此,审计本质与职能、审计动因与目标最终统一在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统一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的审计环境中。由此可见,审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应是审计环境。

环境对审计系统的,会产生多方面的效应,表现在:(1)影响目标。或有利于审计系统目标的实现,或不利于审计系统目标的实现而需要对目标进行修订,或造成不能实现审计系统的目标。(2)影响结构,多方面影响审计系统的结构,如影响要素结构,使系统的审计人员、审计程序、审计、审计报告的关系等发生变化。(3)影响稳定。使审计系统在各方面都保持协调关系而正常运行。如审计组织体系会随着水平、经济体制变化而相应作出调整,使政府审计、内部审计、民间审计保持协调发展。

审计系统对环境的适应,一般采用的形式有:(1)遵从。审计系统接受环境发出的信息,即遵从环境对审计系统的各种要求运行。(2)协调。审计系统根据环境的要求,制定或调整运行的规划、程序与方法,以适应环境的发展。(3)趋同。审计系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相应变化,使变化、发展的方向一致。

笔者认为,应以审计环境为起点构建审计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由审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前提与导向、审计基本理论、审计规范理论、审计理论和审计相关理论五个层次所组成,如图1所示。

■(此处有公式或插图)

现对以审计环境为起点的审计理论体系图作如下简要说明:

(一)审计理论的起点、前提与导向

审计环境是审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审计环境影响着审计目标、审计假设和由此确立的审计基本理论、审计规范理论和审计应用理论。审计系统中的一切理论都是由审计环境展开的,并在此基础上层层深入,形成合理的逻辑层次关系。以审计环境为起点建立的审计理论体系及以理论为指导的审计实务工作能否实现人们的期望,是对审计目标确立恰当与否的最好检验。在审计环境中,对审计目标起主要作用的是公众对审计的期望及相关对审计的约束。

审计假设是审计理论研究的前提。审计假设是人们对变化不定的社会经济做出的一些合乎逻辑的推论和判断,它设定了审计工作的空间、时间和质量单位。审计假设为有效地实现审计目标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是建立审计基本理论、规范理论和应用理论的逻辑前提。但这种假定和判断不能凭空设定,它受制于审计外环境。

审计目标是审计理论和实务的导向。它是在认真研究审计环境和审计假设的基础上确定的,既对审计基本理论起导向作用,也对审计规范理论和审计应用理论起导向作用。审计目标的确定受到审计环境的影响,并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一方面,有什么样的审计目标便给审计工作、审计报告等提出什么样的要求;另一方面,审计目标也给审计准则提出了要求和前提,它规定着审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二)审计基本理论

审计基本理论是指可以通用于任何独立审计活动的各种具有普遍指导性的审计理论。它是审计理论的精髓,由审计导因、审计概念体系、审计性质、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审计职能、审计原则等构成。

审计基本理论具有以下特征:

1、高度的抽象性。它没有具体的实践导向,没有实物可以参照,只是产生于高度的理念之中,如审计职能,是看不到和无法直接感受到的事物。由于高度抽象性会导致人们认识上的困难以及模糊性。因而在关于审计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中,学术流派颇多。

2、普遍的适用性。它不受部门、行业等审计客体变化的影响,也排斥了不同审计类型的差别可能给理论研究带来的障碍。在不同的被审计部门、行业或单位,审计基本职能是同一的。即使是就地审计、送达审计或远程审计等方式上的改变,也不能使审计基本职能发生变动。

3、严密的逻辑性。由于这种审计理论是高度理性思维的成果,无论是它所属的各种不同理论之间,还是同一理论的结论、论据、论点之间,都呈现出极强的逻辑性,整个审计基础理论的结构十分严谨。

(三)审计规范理论

审计规范是指在审计基础理论指导下按照审计实践的基本而建立的一种审计理论。它由审计职业技术规范理论、审计质量控制规范理论和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理论等所构成,主要如何根据审计环境的要求,构建适合和地域特征的职业规范体系。

这种理论的主要特征表现为:

1、规范性。审计规范理论主要用以规范审计人员的执业资格和执业行为,目的在于提高审计质量。

2、权威性。审计规范理论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它实际上制约着审计实务。审计规范是在审计理论的指导下制订的,不是审计程序、审计实务的汇总,而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审计理论的集中体现,以指导审计实务,规范审计程序和。

3、指导性,审计规范理论中的那些准则、规则,可以用于指导审计的实际工作。这是由于这种理论比审计基本理论更接近审计实践活动所引起的。

(四)审计理论

审计应用理论是在审计基本理论和审计规范理论指导下建立的一种旨在指导审计实务、提供操作指南的审计理论。它包括审计组织理论、审计操作理论和审计控制理论三个有机部分。其中,审计操作理论又可分为一般审计业务操作理论和特殊审计业务操作理论两个方面。一般审计业务操作理论是指由审计计划、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以及审计报告等内容构成的基本体系,主要研究在审计基本理论和审计规范理论的指导下,如何开展年度报表审计工作;特殊审计业务操作理论是指由特殊目的业务审计、特殊行业业务审计和特殊性质业务审计等内容构成的基本体系,主要研究在审计基本理论和审计规范理论的指导下,如何开展特殊审计工作,如基本建设预决算审计、小规模审计、盈利预测审核、中期会计报表审计等。图1只列出一般审计业务操作理论。

这种理论的主要特征表现在:

1、具体性。这种理论常常可以找出相应的实物参照系,总是解决某一特定方面的实际,常常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

2、有用性。它不象审计基本理论那样空洞枯燥,无法用于实际工作。审计应用理论所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如审计计划、审计程序、审计技术方法、审计策略与审计证据、审计报告等方面的理论,都应归人此类。

(五)审计相关理论

审计相关理论是从事审计理论研究和审计实践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其他学科理论,主要包括理论、系统理论、学理论、财务和会计理论、管理科学理论、机与技术理论等。这些理论对深化审计理论研究,拓展审计工作视野起到重要作用。

[]

[1][5]R.K.莫茨,H.A.夏拉夫。审计理论结构[M].北京:商业出版社,1990.

[2][12]蔡春。审计理论结构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娄尔行,唐清亮。试论审计的本质[J].审计研究,1987,(3)。

[4]蔡春。审计基本假设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1990,(1)。

[6]徐政旦,谢荣。试论我国主义审计模式的若干原则[J].审计研究,1987,(7)。

[7]王文彬,林钟高。审计基本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

[8]袁晓勇。关于建立我国审计理论结构的设想[J].财会通讯,1997,(3)。

[9]张德坤。审计研究逻辑起点的二元选择[J].湖北审计,1998,(3)。

[10]谢诗芬。高级财务会计问题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11]王汉民。论我国审计理论体系的重新构建[J].财贸研究,1993,(6)。

[13]胡春元。审计风险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14]张继勋。审计判断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15]陈建明。审计规范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16]李东平,古继红。论审计理论结构[J].湖北审计,1996,(3)。

[17]辛金国。浅论审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J].财会通讯,1997,(8)。

[18]刘兵。审计的逻辑起点及审计理论体系[J].审计研究,1995,(4)。

[19]李若山。审计理论结构探讨[J].审计研究,1995,(3)。

[20]苏牧。论审计研究的起点[J].审计研究,2001,(4)。

篇9

美国的戴尔•弗莱德(DaleL.Flesher)和斯图尔特•西沃特(StewartSiewert)教授认为,推动管理审计理论和实务发展有三股力量:政府审计、管理职业界和内部审计,就美国而言,这三股力量是:科尔曼•安德鲁斯(T.ColemanAndrews)领导下的政府审计总署(GAO);杰克逊•马丁德尔(JcksonMartindll)领导下的美国管理协会(AMA);J.B舍斯顿(JohnB.Thurston)领导下的内部审计师协会(IIA)。日本的松田修一教授认为,推动管理审计理论与实务发展的力量有三股:内部审计、政府审计和宴请委员会。总的来说,强调四个方面的推动力:管理职业界、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管理审计理论的发展研究。管理审计根源在于受托经济责任,按照审计与受托责任的关系,管理审计的研究对象是受托管理责任或结果性受托责任。同时,依据审计主体的不同,管理审计被划分为内向型管理审计、外向型管理审计和综合审计。威廉•伦纳德、威廉•坎普菲尔德、阿伦•塞尔、贾纳斯•桑托基等人认为,内向型管理审计是帮助管理当局更好地履行管理责任为目的的审计,其职能是咨询性、建设性的而不是执行性的,并且是一个系统的调查、分析和评价的过程。外向型管理审计的主张者杰克逊•马丁德尔(JcksonMartindll)、尼尔•邱吉尔德、西尔特、会计大师约翰•伯顿等学者则认为管理审计应由外部的注册会计师执行、以维护股东、债权人的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独立管理鉴证审计、独立管理评价审计、管理陈述审计、管理业绩审计的代名词。其审计对象在于管理业绩,职能首先是鉴证、其次是建设;审计的主体是独立的第三者CPA。综合审计中的综合包括了两重含义:审计主体的综合性,既可以是组织外部的CPA,又可以是组织内部的审计人员;审计内容的综合性,既应鉴证与受托相关的财务信息,又应鉴证与管理相关的业务信息。管理审计的内容框架研究。内向型审计学派认为管理审计是协助受托人更好地完成受托管理责任的工作,其审计内容的构建形成了三种观点:一是内向型管理审计是对企业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恰当性和有效性的评价;二是审查组织业务活动的恰当性和有效性;第三个观点综合以上两种观点,认为管理审计的内容既包括对组织控制制度的审计又包括对业务活动的审计,即以审查各职能部门和业务活动的恰当性及有效性为重点。内向型管理审计的内容包括:评价组织机构的有效性;评价管理当局确定的组织目标和方针的过程与程序;评价计划与控制方面管理制度的适当性;评价管理技术、评价员工的技术能力、根据一体化的沟通系统要求,评价管理计划和控制系统信息输出的有效性。外向管理审计者认为管理审计的宗旨是就受托人对受托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鉴证。内容体系构建上存在两种观点:一是对公司的管理业绩和管理活动发表意见;二是对公司年报中的管理陈述发表意见。主要的审计内容应包括:组织管理的经济功能分析、企业结构的分析和评价、企业收益真实性的综合分析、为股东进行的专题调查项目、对企业研究和发展的分析、提供董事会的有关分析资料、检查财务政策落实情况、分析研究企业生产效益、进行销售趋势分析、对企业进行总体分析。综合审计(ComprehensiveAudit)认为:管理审计一方面进行财务检查(FinancialReview)、一方面检查组织定业务的经济性和效率性(EconomyandEfficiencyReview),即“2E”审计(埃尔斯沃思•莫尔斯(EllesworthMorse))。70年代,“2E”审计发展为“3E”审计,即经济性、效率性和项目效果性的审计(Economy,EfficiencyandEffectivenessReview)。到1989年,加拿大的丹尼斯•普瑞斯波尔指出,在综合审计中,除了“3E”以外,还应进行企业的环保性审计(EnvironmentAudit)和政府的公平性审计(EquityAudits),从此,管理审计变成为“5E”审计。管理审计的制约因素分析研究。贾纳斯•桑托基1982年通过调查,发现制约内向管理审计开展的八个因素为(按程度排序):未能清楚地定义和理解管理审计的范围、缺乏客观公认的计量标准来评价管理业绩、管理审计范围不包括在财务会计系统之内、缺乏称职的审计师来履行和报告这种审计、担心履行管理审计会抑制管理积极性、缺乏公认的管理审计准则和管理审计程序、担心扩大企业组织的决策责任和控制责任、现存管理控制制度和决策工作运行良好,因而管理审计是不必要的创新。管理审计方法研究。管理审计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是审计准则、审计和审计方法的研究严重滞后。除早期管理审计的鼻祖罗斯建议的“访谈式调查表”(Interviewtypeofquestionnaires)、“访谈式证据”(Interviewevidence)、“业务控制检查”、一体化审计法(Integratedauditapproach)、早期CPA使用的宏观法(Macroapproach)、后来的事前审计(Proactiveauditing)等CPA审计方法外,也有一些学者利用少量计量经济模型进行管理审计方法的探讨,如瑞典国家审计局(NAB)的审计准则中使用了“效果性”审计,其中采用三种系统审计方法:广泛的“结构分析方法(Broad-rangeAgencyanalyses)、职能导向审计分析(Function—orientedanalyses)、系统导向分析(System-orientedanalyses);英国特许公营财务会计协会(CIPFA)在《公共政府中的成本减低》公告中,提出了类似于业绩审计、货币价值审计的新词---成本减低,分析方法有两种:实用法(Pragmaticapproach),即建立一个能消除和降低耗费的自动化系统、系统法(Systematicapproach),即将预算和预算控制引进目标制定过程的系统方法。McConnell,JohnH在《Auditingyourhumanresourcesdepartment:astep-by-stepguide》(2001)中,探讨了人力资源管理审计中的计算杠杆系数法。目前管理审计的标准与方法探讨很少,特别是现代经济环境下企业新经营模式的管理审计方法几乎没有。

程新生(1998)在《管理审计目标评价》文中探讨了管理审计的目标演变,提出管理审计的具体目标应为:有效性、合理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和环保性。郑石桥(2001)研究包括:企业管理审计的研究对象,管理审计评价标准体系结构及建立模式,战略管理、治理结构、企业组织形式、财务与非财务模式等企业整体管理业绩评价标准;生产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供应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系统管理等系统管理责任评价标准;岗位责任评价标准等的制定与评价内容。祁怀锦(2001年)指出受托责任的发展是内向型管理审计产生的根本原因,公司治理的目的在于有效评价受托责任,有效制衡委托人(所有人)与受托人(经营人)的利益,管理审计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实(2002)探讨了审计理论中的分支理论———企业内部审计基本理论框架体系的构建。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内部审计的概念体系、假设体系、目标体系、控制体系等。时现(2003)提出:现代企业制度下,公司治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因此,内部审计应该是以针对公司治理的命题。从公司治理审计的角度分析和研究了内部审计,并进行了两者的融合性探讨,进行了内部治理审计的概念定义。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公司治理审计的理论框架、功能及逻辑路线分析,并以案例的方式分别讨论了公司治理审计中的各项主要内容。朱荣恩(2003)指出,内向型管理审计以改善企业的管理素质和提高管理水平为目的,审查企业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决策等管理职能上的表现。蔡春(2004)还指出了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审计的重点,对国有企业管理当局的公共受托经济责任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督和审查,不仅要求公共资金依法使用,而且要求具有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徐华光、李兰翔(2007年)指出了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越来越向服务管理的方向发展,国际内部审计发展趋势是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风向标。并从管理的传统职能角度出发、构建了企业内向型符理审计的内容体系,与管理的职能相对应,包括战略、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环节。徐华光、李兰翔(2007年)指出了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越来越向服务管理的方向发展,国际内部审计发展趋势是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风向标。并从管理的传统职能角度出发、构建了企业内向型管理审计的内容体系,与管理的职能相对应,包括战略、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环节。耿建新、续芹、李跃然(2006年),廖洪、邹冉(2006年)则是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了目前我国内部审计的开展概况,上市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及隶属情况对开展管理审计的影响。都新英(2006年),汪福生、焦健(2007年),李惠蓉(2008年)主要分析了我国内向型管理审计存在的问题、实施内向型管理审计的制约因素、风险的形成以及内向型管理审计的发展机制和对策等。

管理审计作为一个新创建学科,未来至少可以从以下方面值得关注和努力:(1)我国企业界对管理审计的认知程度、接受程度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访谈等形式和方法,对我国企业进行调查,了解和收集我国企业界对管理审计的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以及管理审计在企业中的执行主体和运作模式的研究。本部分的研究成果将作为项目后续研究的支撑和准备。(2)我国企业管理审计基本理论构架研究。根据管理审计学科体系尚未形成的特点,进行管理审计(特别是企业管理审计)的基本理论构架研究。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新经济形势下企业的经营活动特点,利用理论分析方法,进行企业管理审计的研究对象、基本假设、基本原则、基本准则体系、和评价标准体系等基本理论构架研究。(3)我国企业管理审计的基本内容构架研究。根据现代经济贸易全球化、国际化、社会资源共享化、经营组织虚拟化等新的企业运作环境和模式,运用理论分析法、AHP法、聚类分析和神经网络现代数理方法进行企业管理审计内容体系构架研究。(4)公司治理结构的管理审计评价手段研究。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利用上市公司伯公开披露信息进行数理统计分析,构建计量经济模型,进行我国上市公司(企业)的公司的管理审计评价模式探讨。(5)企业管理审计方法体系探讨。在众多的企业管理审计内容体系中,本项目以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的组织构架、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的虚拟运作模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等方面的内容作为出发点,进行企业管理审计的方法体系研究。

作者:闫荣平 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篇10

一是学习小企业会计准则

XX年11月18日财政部了《小企业会计准则》,于XX年1月1日实施,替代XX年开始执行的《小企业会计制度》。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XX]36号)等有关法规政策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加强小企业内部管理,促进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加强小企业税收征管,促进小企业税负公平;有利于加强小企业贷款管理,防范小企业贷款风险。也标志着我国小企业会计核算体系进一步规范,会计准则体系日趋完善。

(一)《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特点:会计科目设置明显较少,简化了部分业务的账务处理,兼顾报表使用者决策和编报的成本效益原则,满足税务部门与银行的需求

(二)小企业会计准则适用范围:主要行业划型标准,小企业会计准则执行中应注意的事项

(三)《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主要内容:

1。资产是指小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小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小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小企业的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计量,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2。 负债是指小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小企业的现时义务。小企业的负债按照其流动性,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

3。 所有者权益,是指小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小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或股本,下同)、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4。收 入是指小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和提供劳务收入。

5。 费用,是指小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小企业的费用包括: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

6。 利润,是指小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7。 财务报表,是指对小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表述。小企业的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附注。

通过本章的学习,全面掌握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特点,主要内容,能够按着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小企业的会计核算。主要了解新旧准则制度的变化,领会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差异。

二是学习了企业合并会计核算中几个问题

企业合并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单独的企业合并形成一个报告主体的交易或事项。按照企业合并中参与合并的各方在合并前及合并后是否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划分,企业合并可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两种基本类型。企业合并中,购买方或合并方为企业合并发生的审计、法律服务、评估咨询等中介费用以及其他相关管理费用,无论同一控制还是非同一控制均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一)企业合并会计核算的模式: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会计处理

(二)持股比例变化对企业合并会计的影响:企业通过多次交易分步实现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持股比例变化不改变企业合并性质,不丧失控制权情况下处置部分对子公司投资的处理,企业通过多次交易分步处置对子公司股权投资直至丧失控制权

(三)企业合并中的所得税事项:购买日编制合并报表涉及到的递延所得税事项,购买日后的资产负债表日编制合并报表涉及到的递延所得税事项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我掌握企业合并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分辨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于非同一控制企业合并核算的差异,理解非同一控制控股合并下持股比例变化个别报表与合并报表的编报方法,领会企业合并报表中的所得税事项的处理方法。

三学习营运资金决策与管理

营运资金决策与管理,是企业日常财务管理中最频繁、最琐碎的管理,也是体现企业财务管理基础、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的重要标志。(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 www。fwwww。wmxa。cn)营运资金决策,虽然不像筹资决策那样韵味无穷,也不像投资决策那样轰轰烈烈,但它同样需要细腻、一丝不苟和精耕细作,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的战略决策得以落实,也才能使企业的投融资决策效应放大。通过本讲的学习,要求学员全面掌握营运资金的含义及特点,熟练掌握现金、应收账款及存货的各种管理方法

(一)营运资金概述:营运资金的概念,营运资金的特点

(二)现金管理:现金的含义,现金的持有动机,现金的成本,最佳现金持有量的确定

(三)应收账款管理:应收账款的功能,应收账款的成本,应收账款管理政策(信用政策)

(四)存货管理:存货的功能,存货的成本,存货的控制方法。

本章主要讲授营运资金的含义及特点;现金的含义、持有动机、持有成本及最佳现金持有量的确定方法;应收账款的功能、成本及应收账款管理政策;存货的功能、成本及控制方法。

四是学习企业重组与价值评估

企业重组是针对企业产权关系和资产、管理、债务和组织结构所展开的改组、整顿和整合的过程,以便从战略上和整体上改善经营管理状况,强化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推进企业创新和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企业重组的方式很多,包括兼并与收购、剥离和分立等

(一)兼并与收购:兼并与收购的定义,兼并与收购的意义,实现兼并与收购的方式

(二)剥离与分立:剥离与分立的定义,剥离与分立的意义,剥离与分立方式的选择,剥离和分立的其他原因

(三)企业重整与清算:企业重整与清算的定义,企业重整与清算的意义,企业清算的程序

(四)企业价值评估:企业价值评估的含义,企业价值评估的对象,企业整体经济价值的类别,企业价值评估的模型

从经济学角度看,企业重组是一个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过程。通过对企业自身拥有的各种资源的再调整和再组合,提高企业自身运行效率,还能实现社会资源在不同企业间的优化组合,提高经济整体的运行效率。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企业重组的基本概念与基本方式,包括企业兼并与收购、剥离与分立、企业重整与清算等,掌握企业价值评估的基本方法。

五是学习内部控制审计基本理论与方法

内部控制审计是一项新的制度,目前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制度正处在由内在制度向外在制度转化的过程中。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法定审计的要求源自于美国的萨班斯法案。安然事件后,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美国萨班斯法案要求,除了企业自身要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估外,注册会计师还要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并进行披露,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莫茨和夏拉夫指出:令人满意的内部控制系统的存在,排除了发生舞弊和差错的或然性。[1]

(一)内部控制框架体系概述:内部控制定义及框架,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

(二)内部控制审计的变迁:美国内部控制审计的制度变迁,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标准化形成,关于内部控制审计目标的辨析

(三)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控制环境审计,风险评估审计,控制活动审计,信息与沟通审计,内部监督审计

(四)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及方式: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内部控制的测试方式,内部控制审计的风险控制

XX 年5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XX 年4 月,财政部等五部委再次联合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作为新的审计制度,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即将正式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将成为与财务报表审计并行的一种新审计业务。对此,我了解和掌握内部控制审计基本理论和具体方法。

六是学习资源环境绩效审计创新与发展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体现了执政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体现了执政理念的不断完善。作为资源大省、农业大省,也是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需要创新发展的大省,黑龙江省靠资源发展的路径越来越窄,而实现经济转型绿色发展是提升黑龙江经济增长和民生指数的必然选择和发展目标。从近些年黑龙江省资源环境绩效审计开展情况看,资源环境绩效审计在黑龙江省经济转型和绿色发展的风险预警、政策建议、监督保证三个方面的作用显着。

(一)资源环境绩效审计含义:资源环境绩效审计定义,资源环境绩效审计的特点,资源环境绩效审计的目标,资源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

(二)黑龙江省资源环境绩效审计实施及效果:水污染防治项目绩效审计实施与效果,生态环境绩效审计实施与效果,资源环境保护与治理资金绩效审计实施与效果

(三)资源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创新:资源环境绩效审计与政府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机结合,制定资源环境绩效审计实施标准,建立和完善资源环境绩效审计指标评价体系,拓展审计内容和创新审计方法,大力发展资源环境绩效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