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的基本要求范文
时间:2023-08-17 18:14: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审计的基本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动作选择性:首先由故障设备或线路本身的保护切除故障,当故障设备或线路本身的保护或断路器拒动时,切断系统中的故障部分,而其它非故障部分仍然继续供电;
2、动作速动性:保护装置应尽快切除短路故障,其目的是提高系统稳定性,减轻故障设备和线路的损坏程度,缩小故障波及范围,提高自动重合闸和备用设备自动投入的效果;
3、动作灵敏性:在设备或线路的被保护范围内发生金属性短路时,保护装置应具有必要的灵敏系数,通过继电保护的整定值来实现。整定值的校验一般一年进行一次;
篇2
1、正确的放松,瑜伽练习中无论是体式、呼吸控制法,还是冥想练习,都需要思想与身体的放松,这种放松不等同于松懈,而是将肌肉与头脑的压力彻底释放出来,每次练习瑜伽前都仿佛新生的婴儿一般纯净柔软,不掺杂多作的事物,所以人在练习前的身心状态非常重要;
2 .正确的练习,只有通过正确的方法才可以保证瑜伽练习的的道路是通畅的,包括每一个步骤都最好有专业的老师指导。即便如此,即使在多年的深入练习后也不可疏忽大意,因为可怕的损伤与头脑中的妄念就是在不经意间产生的;
3、 正确的呼吸,如何呼吸是练习瑜伽的开始就是需要认真学习和掌握的,这个学习过程也许会贯穿瑜伽练习的整个过程,因为正确地呼吸才呆以控制身体器官、能量通道乃至深层意念;
4、正确的饮食,素食可以保持一个轻盈的身体和平和的大脑,可以有效抵抗疾病,但前提一定是正确的素食,错误的饮食只会影响人体的健康,并严重影响瑜伽的练习。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1.内部审计重要性认识不足。
笔者对广西教育系统部分高校调查了解,结果表明:只有一半的高校设立审计部门,这其中有三分之一是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审计人员大部分是从财务岗位劝退转型的,一部分审计人员还兼任学校其他管理岗位。调查显示:某些校领导认为公立高校属于全额拨款预算单位,不象企业存在风险问题,内审工作可有可无,没必要设立独立部门和配备专职专业人员。
2.内部审计信息化水平过低。
由于受到环境、人才、硬件、软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中国的审计信息化发展远远落后于会计信息化。比如广西教育系统的财务部门基本上采用会计电算化软件,业务部门采用信息管理系统,这些信息技术比较成熟,更新升级的速度快,但是相对应的审计部门主要采用手工审计,计算机起到辅助作用,并没有一个成熟的审计软件能赶得上审计对象的变化少数高校也采用审计软件,但事实证明实用性不强,使用效果不理想。原始的简单的审计方法适合于传统的制度导向的财务收支审计,根本无法满足现代风险社会和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对内部审计的基本要求,无法进行涉及各种环境因素的综合风险分析及防范。
3.内部审计制度建设不到位。
尽管审计署2007年以来了《国家审计数据中心基本准则》和一系列专业审计数据规划,以及2008年通过建立审计方法目录体系和审计方法规范要素而完成了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的标准规范工作,但是各施各法的内部审计执法行为可能隐藏着会计信息真实性、完整性和审计作业安全性、科学性、审计证据可靠性及审计报告恰当性等背后的各种审计风险。信息化背景下内部审计工作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因计算机审计的范围、目标、程序、技术、方式等缺乏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而导致在审计实践中遇到了很多的障碍。
4.内部审计风险更趋复杂化。
在信息技术普及化、信息交流全球化和信息传输自动化的背景下催生了会计核算电算化以及内部审计信息化。这种背景下内部审计,审计环境更趋复杂化,审计数据采集难度、审计证据的充分性、信息系统的成熟度与安全性、审计人员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熟练度等审计因素,均有可能使得审计风险在审计业务发生前就已经产生或存在。
二、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措施建议
1.与时俱进,更新理念。
对于内部审计的负责部门,应做好内部审计制度建立和完善工作,形成完备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避免出现以领导的意图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的情况。对于被审单位,要树立主动接受内部审计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从传统的查错防弊到现在的价值增值管理服务的内部审计内涵。
2.重视技术,坚持创新。
随着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理念必须随着内部审计标准、审计方式、审计手段、人员要求、审计目标等变化而与时俱进,必须从传统的手工作业转变为现代内部审计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审计项目管理系统的信息化轨道上来,实现由财务控制逐步向业务控制和信息系统控制转变,以计算机及其软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集成技术、数据管理为依托,重视科技知识与技能在创新内部审计方法上的作用。
3.完善制度,健全体系。
广西教育系统内部审计风险防范工作应尽快研究制订适应本地本系统发展现状的、统一的审计准则和标准,这些准则和标准应当包括内部审计工作标准、风险评估、系统评价、内控评价、人员资质以及审计技术、基础设施、系统流程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业务规范和管理体系。不仅仅从战术上对广西教育系统内部制制度进行健全性和符合性测试,继而识别风险并进行有效防控,而且要强调审计战略,应虑广西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种环境因素,强调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等多种审计模式融合成一个整体体系,以达到审计工作的效率性和效果性。
4.强化培训,打造队伍。
广西教育系统内部审计风险防范工作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打造的内审队伍的综合素质。培养满足广西教育系统内部审计风险防范工作要求的、财审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和计算机技能交融的复合型内部审计人才尤为重要。应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和培训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诸如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及其成果转化,以科研促进审计实践,理论研究指导审计实务,并进行考核评价,以适应时代对内审人员的基本要求。
5.注重分工,强调效率。
根据亚当.斯密(AdamSmith,1776)著名的劳动分工论,广西教育系统内部审计风险防范工作可以充分利用社会优质的专业审计资源如审计中介机构,将部分风险程度高以及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业务项目(如大型基建审计项目或者是巨额融资项目等审计成本高相对较高、专业分工相对专业的审计业务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外包给社会专业机构,不但可以转移和规避审计风险,增强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而且可有效提高审计质量与效率。
三、结语
篇4
1 .有利影响
会计集中核算制有利于科技将各个单位的财务资料集中汇集在一起, 使内部审计部门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可以对财务资料进行集中审核, 减少审计工作花费的时间与成本, 在审计过程中可以迅速确定需要审核的重点内容, 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 会计集中核算制的建立, 有利于降低会计内部审计工作的风险, 增加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以更好地对单位的依法理财、专款专用等方面进行监督, 在强化会计监督职能的同时提高财务信息的准确性。
2 .不利影响
首先, 会计集中核算制的建立, 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真实性和合规性产生了影响。会计集中核算制会使会计相关材料都集中到核算单位中, 容易使核算单位的工作人员与被审计单位部门相互勾结, 让违法乱纪的行为通过审核。其次, 会计审核制度的使用, 使责任认定的难度增加,在会计集中核计风险的算制下, 审计对象由被审计单位变为被审计单位和会计核算中心。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虽然转移, 但其作为单位经济管理行为的主体, 仍享有财务收人筹集、支出的审批权、执行权以及财产物资管理权; 而会计核算中心成为被审计对象是因为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核算、财务监督等职能都是会计核算中心负责的。因此, 在审计过程中, 核算中心与被审计单位可能对一些会计核算责任问题相互推诱, 增大责任认定难度。
二、在会计集中核算制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具体措施
会计集中核算制使用以来, 对内部审计工作既带来了有利影响也带来了不利影响。所以, 内部审计部门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 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避免会计集中核算制中的不利因素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影响。充分发挥会计集中审核之中的积极作用, 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工作效率。从目前的情况看, 内部审计工作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 .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在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的内部审计工作, 一定要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相关法律法规, 所有的相关行为规范都要按照《审计法》的基本要求进行调整, 丰富审计的执法手段, 增强审计执法的力度, 强化内部审计的职能。对于被审单位出现违规行为的, 审计部门要参照相关法律法规上的基本要求, 做出审计决定, 对会计核算中心出现的管理问题, 要根据《审计法》中的相关规定, 对会计核算中心出具审计建议书。
2 .明确责任主体
在会计集中核算制施行以后, 内部审计工作出现了两个审计对象, 分别是被审计单位和会计核算中心, 所以在内部审计工作中要明确责任主体。从客观的角度上来说, 集中核算单位的负责人依旧是财务责任的主体, 应对单位内的财务收支和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来负责。所以, 在内部审计工作中, 审计的主体就是被审计单位与集中核算单位的负责人。而会计核算中心的主要职责就是对各单位的会计核算,所以要对财务资料的合理性与完整性负责, 一旦审计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会计核算中心也要承担一部分责任。
3 .要把握审计的重点
第一, 要注意审计的全面性, 将被审单位作为内部审计的主要现场, 并要求处理该笔业务的会计核算中心的经办人员到现场, 对被审单位的经济情况和现象进行解释, 将不同现场的审计进行结合, 配合完成内部审核的工作。第二, 在审计的过程中, 要注意对实物资产进行清查, 由于会计核算中心的存在, 被审单位本身的财务管理会出现相对的弱化的情况, 这种弱化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所以要加强对固定资产的检查。第三, 在审计过程中, 要详细检查各个单位票据的使用情况, 对票据使用的合规与否、收人的人账情况进行详细审查, 以免出现有账不报、报账过程中的错报、漏报等。
篇5
1、缺乏独立审计意识,没有审计策略和审计思路。相当一部分注册会计师在执行会计报表审计时,没有从总体上把握和设计确定审计目标的重要性水平,可接受的审计风险以及所应当实施的审计程序和应收集的审计证据。相当一部分审计项目仅仅只是核对了帐目,抽查了少量的几张业务凭证,有时甚至没有进行实质性测试,也没有其他相关的审计证据就发表了肯定审计意见。
2、缺乏审计证据意识,审计程序不到位,没有取得充分、恰当的证据支持其审计意见。某些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会计报表审计时,实物资产没有抽盘和监盘记录,债权债务没有函证或实施替代性程序,各种经营收入和成本、费用没有分析性程序,重大资产和权益没有合法性检查程序,而且在实质性程序较少、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又无相应的内部控制测试程序或其他审计风险的分析性意见。因此其发表审计意见是不恰当的。
针对上述两个方面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要求,结合本省注册会计师执业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一步明确和落实会计报表审计的执业标准和质量要求,有针对性地加强注册会计师的业务培训,全面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水平和执业质量。
一、树立独立审计意识,明确审计策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审计效率。
独立审计意识概括起来讲就是审计的责任与风险意识、审计的证据意识以及由上述独立审计意识所决定的审计策略。
1、审计责任与审计风险意识。审计责任是注册会计师应对其出具的审计报告负责,也就是说注册会计师所出具的审计意见应合理地保证会计报表使用人确定已审计会计报表的可靠程度,是对会计报表认定的再认定,具体表现为审计的9个目标。如果会计报表中存在重大的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就表现为审计风险。
2、审计证据意识。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实施审计程序的过程就是收集审计证据,将证据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形成审计意见的过程。因此,审计证据意识就是注册会计师的每个审计意见都应当有相对应的、充分的、适当的审计证据予以支持,否则就是不恰当的,应承担相应的审计责任与审计风险。
(1)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数量上的要求)
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审计证据的数量能足以证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因此,它是注册会计师为形成审计意见所需证据的最低数量。但是为了使注册会计师进行有效率有效益审计,注册会计师通常把需要足够证据的范围降低到最低的范围,而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取决于审计风险的评估与重要水平的确定。
(2)审计证据的适当性(质量上的要求)
这又具体地表现为相关性和可靠性。
①相关性:审计证据应与审计目标相关,能够证明和实现审计目标。内控制度的符合性测试的证据应与内控是否存在、有效和一贯相关。实质性测试程序收集的证据应与审计的9个目标即总体合理性,交易的真实性、完整性、所有权、估价,截止、机械准确性、分类和披露等相关。
②可靠性:不同种类、不同来源的审计证据的可靠性不同,其审计证据的证明效力也是不同的,它也直接决定了审计证据数量多少和审计结论的正确性。
3、审计策略。审计策略就是注册会计师通过对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和审计风险的评估,设计和确定审计程序,收集到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从而将审计风险降到可接受的水平。其具体实施步骤和内容如下:
(1)确定重要性水平。重要性水平是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序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它是注册会计师站在会计报表使用者角度上的一种专业判断。它直接影响到注册会计师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和审计证据数量和质量。因此重要性水平的运用贯穿审计全过程,在编制审计计划和评价审计结果时都要考虑和运用重要性水平。
(2)评估审计风险: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其关系可用下列公式表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①注册会计师首先根据重要性水平确定注册会计师的可接受的审计风险。
②固有风险:是指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它主要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了解和分析性程序来确定。
③控制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内部控制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它主要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来确定。
④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漏报或错报而未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它主是通过注册会计师的实质性审计程序来确定。
(3)设计和确定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既要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之下,又要兼顾成本效益原则,因此如何在两者之间如何寻求平衡点,就成为制订审计策略和设计确定具体审计程序的关键。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属于会计责任,注册会计师只能分析、评估、确定它的水平,但是其他风险的大小,在可接受审计风险一定的条件下,直接决定了注册会计师实质性测试程序性质、时间和范围,以及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和质量,即是决定了注册会计师相关的检查风险水平和实质性测试程序,由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程序分为分析性程序、内部控制测试程序和实质性测试程序。这三类审计程序及所收集的审计证据又决定了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水平,根据这三类审计程序的设计运用情况,我们可以将审计策略和审计方法相应地分为风险导向审计、较低的控制风险估计水平和主要证实法。其中风险导向审计的内容,尚无明确的执业准则,在此不予探讨。
二、审计程序和审计证据的基本要求。
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和我们制订的审计策略,就当分别实施分析性程序、内部控制测试和符合性测试这三类审计程序对会计报表的每个项目进行审计,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笔者认为除了规模较小、业务较少的企业外,会计报表审计应主要按照五个业务循环实施。其审计程序和审计证据的基本要求如下:
1、实施内部控制测试程序,确定各业务循环审计项目的数量标准
内部控制测试程序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减少各审计项目的实质性测试程序和所需要的审计证据数量,以提高审计效率。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首先就应当根据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和审计目的要求,确定应实施的内部控制测试程序和相应的可减少实质性测试程序工作量。其次,在进行内部控制测试时,应根据会计报表的五个业务循环项目、五项内部控制要素和各会计报表项目的五项会计认定,检查确认有关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和一贯性。
①适当的授权:对于销售与收款循环等五个业务循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都应在检查各项业务凭证的基础上,关注此项业务是否经过了授权审批,该控制要素主要与存在或发生认定有关。
②职责划分:对于销售与收款等五个业务循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都应在检查各项业务凭证的基础上,确定每个业务循环环节的业务授权人、执行人、资产的管理人以及会计记录人员之间是否有明确的职责划分,不相容职务能否形成有效的内部牵制。该控制主要与各循环的“存在或发生”、“完整性”、“估价或分摊”认定有关。
③凭证和记录:这主要是指对被审计单位的五个业务循环所发生的业务交易即会计事项,是否形成了真实、合法、有效的会计凭证,并形成了公允的、合法的会计记录。该控制要素主要与各业务循环项目的“存在或发生”、“完整性”、“估价或分摊”认定有关。
④资产接触与记录使用:这主要是针对各项实物资产和会计记录的保管,处置和使用是否受到了限制,是否形成了专门的岗位责任,其安全性、可靠性如何。该控制要素与各业务循环的“存在或发生”、“完整性”、“估价或分摊”认定有关。
⑤独立稽核:是指五个业务循环的业务交易及其形成的会计记录要素,由另一个人或部门来进行稽核、验证。这主要包括对会计凭证由独立的稽核人员进行审核和相关的职能部门对各项业务进行的审核,例如内部审计等。该控制要素交易与五个业务循环的“存在或发生”、“完整性”和“估价或分摊”认定有关。
2、五个业务循环的分析性程序、实质性测试程序及其相应的审计证据的质量要求
内部控制测试程序,主要满足了审计证据的数量要求,而审计证据的适当性主要是由分析性程序和实质性程序来完成的,而这两类程序又是和审计的九个具体目标相对应的,因此,笔者认为注册会计师对会计报表项目进行审计时,必须具有与九个审计目标相对应的审计程序和审计证据,才可以说取得了适当的审计证据。
(1)总体合理性目标:该审计目标主要是通过分析性程序实现的,主要在审计计划和审计总结时,对会计报表的总体合理性进行分析,以及收入、成本、费用等报表项目审计时,应对其交易业务的发生额、变动趋势和结构的合理性以及行业同类水平比较进行分析。而且在报表项目总体合理性的条件下,可以相应地减少实质性测试程序和所需要的审计证据的数量。
(2)真实性目标:又可分为二类审计目标来实施审计程序。一是报表项目余额的真实性,这主要通过监盘、函证的方法予以证实。如各项实物资产的监盘和债权、债务、长(短)期投资、有价证券和发出商品等的函证。二是发生额的真实性,主要是通过逆查法检查五个业务循环形成的各种业务凭证和会计记录,也可以通过期后事项的截止测试来验证收入、成本、费用及相关往来资产负债的真实性。真实性目标审计时,应结合审计目的的要求,重点关注资产的高估和收入的虚列。
(3)完整性目标:主要是通过顺查法检查销售与收款、采购与付款以及生产循环和货币循环形成的有连续编号的业务凭证和会计记录。重点关注有无低估负债、虚构成本、费用的现象。
(4)权利和义务目标:该审计目标主要是通过对各项资产、权益所有权和使用权以及或有负债的检查与核实来实现。例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是否取得相应的所有权证,在建工程、实收资本、盈余公积、资本公积是否办理了合法的审批手续等。有价证券、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是否存在抵押、质押的情况。
(5)估价目标:又可分为两类审计目标及相应实质性测试程序。一是历史成本记账,即资产和负债项目的入账总值,主要是通过检查核对五个业务循环形成的业务凭证如合同、协议、决议、发票、价目表和相关会计记录来实现。二是净值,主要是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八项准备的计提,审计其计提的依据和方法,对此充分关注其少提或未提的情形。
(6)截止目标:该审计目标主要是通过对收入、成本、费用及相关的资产、负债在会计结账日前后的检查测试来确定其归属的正确性。
(7)机械准确性目标:主要是通过复核、计算所有报表项目的凭证、账簿和报表之间的计算、结转和勾稽关系是否正确来实现。
篇6
【关键词】审计;会计信息;公正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成熟与深入,无可避免地产生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广大的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往往只能把一纸财务报表作为根据。在市场并非充分有效,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审计业务则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正因如此,保证审计信息质量的公正性成为了当代注册会计师的根本任务。
一、公正性是对审计信息的最基本要求
审计的公正性特征反映了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审计人员站在第三方的立场上,进行实事求是的检查,摒除偏见,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和公正的评价,并进行公正的处理,以正确地明确或解除被审计人的经济责任。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公正性既是其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社会对其的客观要求。一纸审计报告将影响无数投资人的决策,若其不能公正反映财务报表的可信度,将对广大公众的利益产生巨大损害。没有了公正性,审计信息将完全失去其存在意义,可以说公正性是审计信息的灵魂特征。
二、产生审计信息公正性偏差的根本原因
审计关系失衡是审计信息质量不公正的根源。公司的经营者集公司决策权、管理权、经营权于一身,这使得股东大会形同虚设,经营者由被审计人变成了审计委托人,并决定着审计人的聘用和收费,完全成了会计师事务所的“衣食父母,’。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合约中明显处于被动地位,他们过度依赖于被审计客户。在现行审计关系格局下,会计师事务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迁就上市公司,甚至与上市公司共谋几乎成了一种理I生选择。因为,共谋受到查处和责令赔偿损失的概率很小,得到的收益一般远大于所承担的风险;而坚持独立客观的立场带来的未来收益,则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在中国的上市公司审计报告中,存在着大量运用说明段改变审计意见性质的现象,尤其表现在将保留意见变通为无保留意见加说明段。强调事项段的滥用会降低审计报告的有效性,而这一手段却被中国计师发挥的淋漓尽致。原因一方面是来自审计客户,也就是上市公司的要求和压力,甚至威胁,另一方面是注册会计师主观上认为说明段不仅为改变审计意见的性质、推卸法律责任提供了途径,又同时满足了客户的要求,无疑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好方法。由这种现象导致的普遍性的会计职业道德的缺失,反过来又再次加重了这种现象,因而,会计信息的公正性被提升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层次。
三、影响审计信息质量公正性的因素
(一)、影响审计信息质量公正性的因素之――独立性
确保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这是保证注册会计师审计信息公正性的重要条件。独立性的含义相当于完全诚实、公正无私、无偏见、客观认识事实、不偏袒。做不到这些,难以有公正可言。
独立性的缺失将导致审计信息的严重失真,因此在执业过程中恪守独立性原则必须为每个注册会计师所躬行,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审计信息的公正性。
(二)、影响审计信息质量公正性的因素之二――专业胜任能力
专业性是形成审计信息公正性的基础,注册会计师如果不能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就难以完成客户委托的业务。事实上,如果注册会计师在缺乏足够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的情况下提供专业服务,就构成了一种欺诈。因此获取足够的专业胜任能力是保证审计信息公正性及准确性的基础。
时刻保持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是保证审计信息的基础,注册会计师应当持续了解和掌握相关的专业技术和业务的发展,以保持能够胜任特定业务环境的工作。
(三)影响审计信息质量公正性的因素之三――关联利益
关联利益是破坏审计信息公正性的最大障碍,注册会计师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薪酬来源于被审计单位,由于注册会计师必须为股东、债权人乃至社会公众的利益负责,这很有可能使得注册会计师陷入与被审计单位的利益冲突。当审计客户与股东权益存在明显冲突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作为第三方的主要经济利益来源于被审计方,但却需要作出不利于被审计方的行为,同时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受益方又不直接向注册会计师提供任何经济利益。因此这其中的利害冲突将无可避免的影响到审计信息质量的公正性。
四、保证审计信息公正性的建议
(一)、加强专业培训及职业道德建设
职业会计师团体应加强专业培训及职业道德建设,努力加强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将会计职业道德开设成必修课程,由优秀教师向学生传达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同时,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还应在中国注册会计师认证考试中加强对会计职业道德的考察,并每年在广大的会员中推广职业道德教育。
(二)、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
首先,应设立专门机构从事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业务委托与付费,以割断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联系,保证其独立性。其次,应提倡重视小股东权利,使小股东也有权决定会计师事务所,并随时更新与公开审计过程进度,保证结果充分透明。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加强法制建设,强化会计监管的法律责任,加大违法处罚力度,改善会计法制建设的不完整性。
(三)强化并完善外部监管
监管部门应增强行业自律建设,加强协会内部的自我管理、相互制约、自我纠正。监管部门可以考虑实施会计信息“阳光工程”,大力加强媒体监管,开通公众举报渠道,进一步保证企业的会计信息透明度。
篇7
一、制定目标,落实责任,深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管理工作。根据审计机关实际,制定了《全省审计机关反腐倡廉工作实施意见》、《2008年省审计厅机关反腐倡廉工作责任分工表》,细化分解反腐倡廉工作;落实责任制,明确了领导的工作职责,组织厅领导与分管处室负责人签订年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并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之中。规定凡处室、单位一年内发生两次以上违反审计纪律问题的部门主要负责人,予以责令辞职或免职处理。
二、调查研究,明确重点,着力构建全方位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通过开展“三深入”(深入审计现场、基层审计机关、被审计单位)、“三座谈”(与审计组长、市级审计机关纪检组长、被审计单位人员座谈)、“三测评”(对审计机关廉政工作开展情况、审计廉政纪律执行情况、重点部门重点岗位人员执纪情况进行无记名问卷测评)活动,查找发现廉政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潜在问题;制定措施,强化纪律,全面部署构建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工作。厅党组多次召开党组会议研究分析、部署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并制定实行了审计工作纪律“四项补充规定”;和《陕西省审计厅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实施办法》,对未来五年审计机关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工作目标等进行了明确详细的部署规划,构建了审计机关惩治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开展了对审计组和审计人员执行廉政纪律情况的经常性检查制度。
三、领导重视,狠抓落实,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厅主要领导定期听取工作汇报,了解工作动态,及时解决信仿工作存在的问题;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的办理查处工作,对实名举报实行反馈和回复制度;把工作列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的重要内容,年终检查考核,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解决不力的扣除目标责任考评分数。
篇8
(一)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法治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探索出来的治理国家的最理想模式,是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的基础。依法治国是党总结长期治国理政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的基本方略,搞建设、谋发展需要稳定、和谐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实现国泰民安的重要保障。依法审计是依法治国的具体实践,是审计执法秉持的基本原则,无论是审计“二十字”方针,还是总理关于审计机关自身建设的“依法、程序、质量、文明”的要求,都将依法审计放在首要位置。“依法治国”所依之“法”应当界定为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依法审计之“法”是体现人民意志和利益、反映中国特色审计制度的完备的法律体系,具体包括:一是宪法;二是审计法及预算法、会计法、证券法、商业银行法等有关财经法律。另外,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行政处罚法、国家赔偿法等对国家行政活动进行监督管理的法律也适用于审计;三是与审计相关的行政法规。一类是如审计法实施条例、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暂行办法等国务院颁布的专门规定国家审计的行政法规。另一类是如《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国务院颁布的规定有审计内容或适用于审计工作的其他行政法规;四是与审计相关的地方性规;五是审计署和国务院各部委的有关审计工作的命令、指示和规章等部门行政规章,如国家审计准则等;六是地方人民政府颁布的有关审计的地方性行政规章。现代国家审计是在法律框架下对政府及公营事业运转的成果和效益进行检查和评价的一项专业性活动。因此,依法审计还表现为审计人员严格依法,促进宪法和法律权威的树立,并使其在调控经济社会生活中得以普遍遵守和广泛认同。同时,根据民主法治的原则,审计促进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从而有效、高效地实现法治的目标和宗旨。
(二)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执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执法为民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的必然要求,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法治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保证。
执法为民理念的提出,直接而响亮地回答了审计执法工作“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以及“为谁执法、靠谁执法、怎样执法”的根本问题,鲜明地反映了审计执法的社会主义性质,其生命力就在于人民性。审计执法为民具体表现为:一是从项目计划安排上,检验国家惠民政策落实情况的民生审计项目成为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对社保、教育、医疗、环保、农业等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资金和项目审计,服务民生,促进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二是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始终重视民本、民生,关注群众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关心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资金的使用情况和项目执行情况,督促各部门“执政为民,服务发展”、“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三是在审计处理、处罚中,注重揭示和反映体制、机制、制度方面的问题,消除人民生活品质改善的制度藩篱,提出保障、维护、提高人民权益的建议,对侵占、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坚决打击,严厉处罚;四是在审计目标和理念上,尊重人的法律主体地位,尊重和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利,尊重和保障被审计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坚持把人作为执法工作的最高价值取向,突出人在执法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切身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五是在审计执法方式上,审计机关和人员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以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为依据,坚持文明执法,恪守审计纪律,向社会呈现良好的机关形象和精神风尚。
(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永恒目标和价值追求,是审计执法的生命线。公平正义要求审计机关和人员平等对待被审计单位和个人,秉公执法、弘扬正气,克己欲、排私利,不偏私、不歧视,处理处罚宽严一致、尺度统一,维护实体公正和程序公平,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辩证、客观地看待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公正、公平的审计结论,促进从法律法规、体制机制上建立规则的公平、环境的公平、起点的公平和发展机会的公平,使公平正义的要求法律化、制度化,使公平正义的实现途径程序化、公开化。
(四)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
法律本身并非目的而是工具和手段,法治作为国家治理方式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利益。目前,审计执法服务于以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为内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体现和反映了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就是服务大局。审计工作“二十字”方针明确要求“服务大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前提是研判形势、把握大局。审计人员应立足本职,将党和国家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作为工作重心,将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作为审计重点,聚焦国民经济运行的趋势和异动,进行经济安全的风险预警,提出防范、化解、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审计在市场治理和政府治理中的作用,维护公平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为各种市场主体创造自由、规范、安全、稳定的法治环境。
审计执法观应遵循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
依法行政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关键环节,是法治国家对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
(一)合法行政。审计主体、内容、程序均应合法,国家审计职权只能由法定的审计机关行使,审计行为应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职责、权限和程序进行,依法作出审计决定,依法解决审计争议。法律、法规、规章没有规定,审计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决定。审计执法的出发点和目标应符合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
(二)合理行政。审计机关在实施审计时应秉持独立、公平、公正的原则,平等对待被审计对象,行使审计自由裁量权应当符合法律的目的,排除不相关因素的干扰,所采取的审计措施和手段应是必要且适当的。如果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实现审计执法目的,应避免采用损害被审计对象权益的方式。
(三)权责统一。审计机关拥有的职权应与其承担的职责相适应,其相应的执法手段应由法律、法规赋予。一方面,通过审计实现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另一方面,加强对监督者的监督,审计机关违法或不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责统一、对等,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需赔偿。
篇9
[关键词]计算机;会计信息;审计;问题;对策
0引言
在这个信息激增的时代,计算机正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计算机会计信息的审计也毫无例外地深受影响。相比于传统的审计方式,以计算机为载体和工具的方式更加高效便捷,对单纯的体力劳动依附性越来越小,提高了审计效率的同时也解放了更多的劳动力,企业、政府越来越离不开会计信息系统,这种新型的审计方式也给各单位节省了很多人力物力,带来了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另外,由于计算机审计的特殊性,操作过程中,离不开网络和软件的支撑,假如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一些漏洞,就容易造成网络诈骗和信息泄露,给政府和企业带来无法想象的损失,因此正确认识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的审计,了解其规范的操作步骤,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是计算机会计信息审计工作的关键。
1计算机会计信息审计的基本要求
1.1计算机审计接口的基本要求
大部分企业和政府都有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两个部分,同时内外审计的相互关系正在不断加深,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审计的统一数据要求和统一数据结构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在会计系统中嵌套预处理审计软件,方便审计人员进行辅助审计时下载数据到计算机上,这是计算机会计信息审计的基本硬件要求。
1.2计算机会计信息审计保留数据期限要求
数据信息保存的目的是为了方便查看,因此需要严格规定一定的保存期限,一般企业和政府会在每个自然年的年末进行审计,对会计记录进行核查和整理,通常对于用计算机保存的会计信息,至少要保留至每年年末的审计工作结束,否则就失去了利用计算机进行会计信息记录的最初目的。
1.3保存信息的备份和恢复
由于信息的记录和查看依靠计算机来完成,一旦这个载体出现不可恢复的问题,保存在上面的信息也将彻底丢失,特别是与企业相关的账单信息,一旦丢失就会造成非常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要求计算机会计信息审计系统必须具备完善的系统恢复和数据备份的功能,工作人员可以利用简洁的界面方便地对任意内容进行备份和恢复,只有这样的计算机审计系统才是安全可靠的。
2计算机会计信息审计存在的问题
2.1计算机会计信息审计存在网络和硬件安全隐患
计算机作为会计审计信息的载体,不可避免地要使用软件和借助网络,大部分的企业在利用计算机进行会计信息审计时,往往只关注信息的搜集、存储和处理,对于所使用的软件并没有安全防患的意识,软件的使用和登录只依靠安全系数很低的密码,对于其他较为复杂的身份识别、授权使用、权限管理等十分欠缺,这种安全系数极低的审计环境,容易给黑客以可乘之机,盗取企业和政府的数据资源,造成巨大的损失。另外,存储媒介的数据保存和安全性也较为薄弱,一旦磁盘损坏,信息便无法读取,正如2007年攀枝花市某钢铁商业公司的案例,由于两块核心服务器硬盘掉线,整个审计系统无法启动,所有业务陷入瘫痪,公司账目无法厘清,如果当时的问题没能得到解决,对于该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由此可见,计算机会计信息审计的网络和硬件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2.2会计审计人员缺乏基本的计算机使用常识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计算机系统以崭新的姿态,许多企业的审计人员习惯了以往的手抄式信息处理方式,对于计算机审计非常陌生,甚至连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常识都没有,更不要说面对复杂的审计对象,如何利用软件搜集和处理信息,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根本无法准确地掌握计算机审计技巧,不能利用各种审计软件快速准确地处理信息;在使用过程中,更是缺乏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计算机审计的优势。
2.3计算机会计信息审计工作缺乏必要的监督
各行各业都应有约束行业行为的规章制度,目前在计算机会计审计领域,相关的制度和法规都比较欠缺,对于如何利用计算机进行会计审计,操作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各企业和政府并没有相对明确的规定,即使有相关规定,执行起来也是形同虚设。一方面是因为从业人员没有规范操作的意识,另一方面也是监督惩罚力度不够,上级部门往往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除非出现较为严重的审计错误,否则没有较为严格的处罚措施,无规矩不成方圆,监督不到位必然会导致审计过程违规现象的发生。
2.4计算机会计信息审计软件利用不到位
针对会计审计软件,人们往往更关注软件的功能和处理过程,对于审计结果的保全性、软件周边开发功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相比于传统手工记录的方式,计算机审计除了在解放双手的文字抄写劳动之外,其他优势并没有显著发挥出来,其强大的数据搜集、保存和处理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地加以利用。
3计算机会计信息审计改进措施
3.1加强网络安全和软件安全性建设
计算机的使用离不开网络和软件,企业和政府在合理使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其网络和软件安全性,务必购买正规有保障的审计软件,可以针对内部单位特性,定制需要的功能和安全防范措施,从软件使用的源头避免信息丢失和泄露的风险;聘请专门的网络管理员,及时处理工作中遇到的网络安全性问题,并定期检查审计软件的安全性,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修复,假如出现审计安全问题,网络管理员也可以及时进行处理,将损失减到最小。对于审计人员来说,往往审计使用的计算机就是普通密码登录,这种方式的安全性极低,要想真正防止信息丢失和泄露,应采用多种保密措施相结合的方式,例如身份验证、权利限制、读写保护等,至少两种保密措施的结合将会大大提高审计信息的安全性。各单位只有提供安全的网络和可靠的软件,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3.2加强审计人员计算机操作技能
从手写审计方式过渡到计算机审计,大部分的从业人员并没有得到相对专业的培训,拿到一台电脑,打开审计软件,往往只会运用其最简单的功能。作为企业和政府来说,计算机会计审计人员在上岗之前,务必需要组织相应的培训,向他们系统地介绍计算机的基本使用常识、审计软件的功能和使用,最大限度地开发审计软件带来的便捷,培训结束之后举行计算机审计考核,考核合格方可上岗。在从业人员后期的工作当中,定期举办计算机审计新知识培训,并通过技能竞赛等方式激发员工的积极性,鼓励从业人员钻研审计软件的新功能,努力做到计算机审计功能的多样化,使每一位审计人员都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审计软件。
3.3加强计算机会计信息审计规章制度建设和监督
一个行业如果没有相应的行业规范,执行起来一定是混乱的,计算机审计同样需要规章制度来约束从业人员的行为。上级领导部门应针对本单位现实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计算机审计制度,包括严谨的审计流程、明确的奖惩措施等,监督从业人员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操作,对于违规行为,决不可姑息纵容,否则制定的规范就形同虚设,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批评指出,进行纠正,直到问题解决为止。各单位可以采取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方式对审计人员的操作规范进行检查,包括保密检查、安全检查、操作流程的规范性检查等,还可根据具体情况,对没有问题的工作人员予以奖励,对于有违规操作的人员,要批评教育,并督促其改正。只有加强监督,规范从业人员的审计操作,才能保证计算机会计信息的审计安全。
3.4加强计算机会计审计软件的功能开发
在评审计算机会计审计软件时,不能只关注其简单的数据记录和处理功能,应根据实际工作需求,听取从业人员的建议,全方位地开发审计软件,避免出现需要的功能没有,有的功能都用不上的尴尬局面,灵活制定审计软件评审机制,不可片面肤浅,尽量做到软件评审结合实际需求,从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的角度出发设计审计软件。
4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给会计审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捷,企业和政府的运行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审计,因此只有正确认识计算机审计,了解审计基本需求,直面问题,找出其中存在的缺陷,采取合理的方式解决,并加以监督,才能够让计算机会计信息审计为企业所用,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审计效率,为从业人员带来便捷的同时,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月川.浅析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J].现代经济信息,2013(3):106.
篇10
(一)必要性分析鉴于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经济体制改革和国家绩效审计发展需要的双重考虑,完善我国事业单位的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是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科学发展观要求我国的审计相关的人员要不断拓宽审计范畴,重视对资源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具体审查。2.是我国发展审计理论和实践的现实需要。当下,我国的学术界和实务界都需要不断深化对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研究,从而更好地来满足审计工作的实践需要。3.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绩效。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研究则有利于企业有效地开展绩效审计,及时有效地发现日常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以便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4.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的社会信誉和阳光形象。国家审计机关对事业单位的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有助于社会公众了解、监督和参与事业单位的工作,也有利于及时消除公众对事业单位的某些偏见。(二)可行性分析一是当前我国具备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审计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条件。比如审计署在《2008年至2012年的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指出建立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目标。此外,我国公众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积极性日益增强,要求通过审计机关的审计来保证事业单位公布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二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开展事业单位绩效审计评价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三是当前我国事业单位自身具备了实施绩效审计的条件。我国很多事业单位都具有了一定绩效管理的实践经验,比如引入督察体系、平衡计分卡原理进行目标绩效管理、采取指标考核、公众评议和察访核验多种绩效考核的方法等,这些都为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审计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依据。
二、事业单位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框架设计
(一)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要求事业单位的绩效审计目标,通常可以这样阐述:对事业单位的全部收入、支出(主要包括国家给予的财政补助、非财政补助来源以及事业单位自身的支出等)和公共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客观全面地监督、检查和评价,以便及时弥补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各种漏洞,有效提高事业单位的资金经费使用效率,从而实现国家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其基本要求为:1.具有可操作性。选择指标时,需要明确每一个指标的含义,保证指标具有可获得性和可量化性,从而提高审计的可操作性。2.具有系统性。事业单位的创新绩效受若干因素的共同影响,而且各个因素对整体绩效的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其绩效审计的指标体系设置需要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3.具有全面性。要求设置的指标必须能够完整、系统地评价事业单位的绩效,能够真正反映出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并基于此提出有价值的审计建议。(二)事业单位绩效审计评价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框架设计本文将主要从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两个层面来进行分析和设计。1.经济绩效目标和影响因素分析当前正值我国科研体制改革的过渡期,要求事业单位越发重视预算管理的工作,需要具有企业的管理理念来强化对资金使用效益、政策评估的科学评价。因此,对事业单位进行绩效审计,核心就是资金的使用效益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1)保证资金使用的经济性。一是经费的自给、结余:衡量事业单位的收入是够可以满足经常性的支出;其评价指标包括经费结余率和财政补助比率。二是经费支出:衡量事业单位的各项支出是否合理;其评价指标包括人均经费、单位工作经费、公用经费支出比率、公用经费支出结构比例、人员工资下降率等。三是资产使用:衡量事业单位是否能够有效利用各项资产;其评价指标包括人均资产情况。四是预算的编制、执行:衡量事业单位的项目经费的筹集、使用情况是否合理;其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支出预算完成率、收入预算完成率和预算收支平衡率。(2)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一是机构设置:衡量事业单位的机构分工是够合理,其评价指标包括内设机构合规问题;二是人员分配:衡量事业单位的人员管理是否科学,其评价指标包括人员精简情况;三是工作完成情况:衡量事业单位的项目完成情况,其评价指标包括人均完成工作指数、计划期内工作完成效率情况;四是公共资源的使用:衡量事业单位对公共资源的使用是够合理高效,其评价指标包括公共资源使用成果率。(3)提高相关项目的效果性。一是项目资金:资金是否能够及时全额到位;是否存在超支、转移、侵占和挪用的问题;其评价指标包括项目资金到位率、资金使用率、超支率。二是项目完成进度:能否如期完成计划等;其评价指标包括项目实施进度和平均工期。三是项目成本:项目成本的大小,以及是否存在因资金问题影响项目执行的问题;其评价指标包括支出项目成本收益率、项目成本降低率等。四是项目质量:项目质量是否达标,是否适应事业单位的短期和长远发展需要;其评价指标包括项目质量优质品率和项目质量合格率等。2.社会绩效目标和影响因素分析事业单位具有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的特性,这就要求其不能照抄企业的绩效管理模式,需要重视社会的公益价值。因此,对事业单位社会绩效的考核,其审计目标主要包括:履行国家机关赋予的责任;提高公众满意程度;承担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具体的影响因素见。
三、结语
- 上一篇:生物科学方法
- 下一篇:抓队伍建设的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