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程度评估范文

时间:2023-08-17 18:14: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信息化程度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信息化程度评估

篇1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成熟度 阶段 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8-0203-02

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广泛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管理技术,企业不仅要在生产运营中的各环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还要有效地将各种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将各个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层次的人们洞悉、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作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以使企业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本文对生产型企业和服务型企业两类企业的信息化情况分别进行成熟度阶段性分类模型分析。

1、企业信息化成熟度阶段分类

建立企业信息化成熟度阶段分类模型,是对企业信息化程度进行系统、科学评估的重要依据,同时对企业管理决策和信息化程度的提升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国外提出了许多企业信息化成熟度阶段模型,这些模型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律和信息化建设特点而构建,按照信息化管理水平由低到高分成五个级别。信息化管理的成熟度模型可以供企业对比其当前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找出在信息化管理上存在的差距,在发展方向上为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提供指导。企业信息化成熟度阶段分类模型将企业信息化成熟度大致分为信息化初始期、信息化普及期、信息化控制期、信息化整合提升期、信息化成熟期五个阶段。

2、企业信息化成熟度阶段分类模型分析

2.1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阶段分类模型构建原则

(1)目的性:建立企业信息化成熟度阶段分类模型的目的是为了使企业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帮助企业明确今后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和途径;

(2)可行性:企业信息化成熟度阶段分类模型要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既要易于采集相关信息,又要便于操作和识别,尽可能地避免重复的指标,简化统计的过程;

(3)可比性:建立企业信息化成熟度阶段分类模型的前提是要保证指标口径的一致性,便于企业信息化成熟度地横向、纵向比较,以使企业有明确的改进方向;

(4)动态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和技术、实践的不断发展,企业信息化成熟度阶段分类模型也应随时进行调整和完善,评价体系和指标体系既要反映企业信息化过程的变化,又要灵活调整;

(5)全面性:分类模型及其指标体系应尽可能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防止片面性。既要考虑企业短期发展和利益,又要兼顾长远利益。

2.2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分类指标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主要从企业信息化战略实施和重视度、信息化基础建设、信息技术应用状况、信息化人力资源状况、信息安全程度、信息化效益指数等六个方面进行评价。

2.2.1 企业信息化战略实施情况及信息化重视度

信息化战略地位直接反映企业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和信息化成熟度,企业信息化战略地位评价主要依照有:

企业信息化实施工作的最高领导者地位。信息化工作最高领导者是企业最高层领导的,得10分;信息化工作最高领导者是企业中高层领导者的,得4—7分;最高领导者是企业中层及以下领导的,得1—3分。

企业首席信息官(CIO)职位级别。企业首席信息官在企业处于最高层级别的,得10分;首席信息官在企业处于中层级别的,得5分;在企业处于中层以下级别的,得2.5分。

2.2.2 企业信息化投入比重

(1)信息化投入总额的计算口径包含软件、硬件、网络、信息化培训、聘用专业IT技术人员发生的直接费用、通讯设备、维护费用投入。本指标的得分计算公式如下(总分最高为10分):

(近3年企业信息化平均投入总额占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50%)×100

(2)企业网络的出口带宽小于128K得3分;在128K和512K之间得5分;在512K和2M之间得7分;在2M和10M之间得8分;在10M和100M之间得9分;在100M以上得10分。

通过调制解调器(ISDN)和普通电话上网,带宽在128K以下,即使可以同时开辟多个联接通道,得分依然按3分计。

2.2.3 企业信息化实际应用状况

(1)办公自动化程度。如果没有建立基于Intranet/Extranet的企业网,得0分。

在具备基于Intranet/Extranet的企业网的基础上,实现信息流程的跟踪与监控的得5分;实现面向外部的电子公文交换的得5分;每实现一个其它功能(见下列举)得1分,总分乘以3.85,满分为10分。

其它功能包括:文档共享、收文管理、发文管理、会议管理、签报管理、周报(月报)管理、信息集成、信息、业务讨论、电子邮件、个人数据管理、档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日程安排、决策支持(具备数据库、模型库和方法库)等。

(2)网络营销应用率。在线沟通并实现交易或采用在线支付方式均认为是网络营销,指标主要有两个考核方面:

网上销售率=(电子商务产生的销售额/总销售额)×100%

网上采购率=(电子商务产生的采购额/总采购额)×100%

网络营销应用率=网上采购率×5+网上销售率×5

2.2.4 企业信息化人力资源状况

指标分值=有大专(含)以上学历的员工数占员工总数的百分比×100

篇2

    2004年行将结束,我们都喜欢对自己一年来的事情做个辨证分析,总结成绩,回顾教训。如果要对今年的信息化也做一个回顾总结的话,似乎两个词就能概括:激情与务实。在信息社会,没有激情的信息化进程是不可想象的,然而,只有激情的信息化进程同样不可想象。

    2004年,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继续大踏步前进。

    2004年被称为是“电子政务年”,电子政务投资增长率继续保持两位数。而且,2004年的电子政务建设重点,已经从网络建设转向业务管理和公众服务,无纸化办公越来越普及。时代财富科技公司的《中国电子政务研究报告》表明,中国目前的电子政务度为22.6%。高速发展的电子政务使人们对其市场前景抱有很高的期望,这将是一个千亿、万亿级的大市场。中国各级地方政府已经普遍设立了公众网站。在有关调查评估中,相当多的县级政府的公众网站得分不低,政府信息化已经深入到我国的广大基层地区。

    2004年,企业信息化过程中ERP依然是主题。企业信息化的紧迫感注定ERP成为中国企业信息化的关键词,无数企业投资几百上千万,渴望通过ERP的实施,使企业插上信息化腾飞的翅膀。ERP也成为企业信息化的代名词。然而情况正在发生变化,ERP不再是企业信息化唯一的热点,SCM、CRM等管理系统甚嚣尘上,越来越受到企业开展信息化的重视,企业信息化实现手段更加丰富。无论是ERP,还是SCM、CRM,企业信息化的激情令人鼓舞,这是大得一个无法估量的市场。而且大型企业普遍建立了自由网站,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也更加重视通过网站宣传产品和企业形象推广。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提高竞争力的意识明显增强。据悉,在北京等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地区,98%的工业企业建有网站,网上采购率超过30%。

    2004年,教育信息化步伐同样迅速。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是世界上最大的教育网和世界三大学术网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第二大互联网。除此之外,我国还建成了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可以播出节目类、信息类、课件类、广播类等多种内容,初步形成了“天地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目前国内远程教育已发展到67所大学,在学人数250多万名。网络教育已经成为重要的教育形式。截至目前,我国约有80%的高校(1000多所)、5%的中小学(26000多所)、32%的中职学校(5600多所)建成了不同程度的校园网,上万所农村中小学建成了计算机教室或远程教育卫星接收点。同时,全国已经建立了130多个网络课堂和多媒体素材库,有100多个与教材配套的多媒体课件。例如,清华大学基本上实现了网上办公、网上管理、网上教学和网上服务。

    2004年是信息化走向务实的一年,信息化已经开始发挥其在各领域应用服务方面的优势。

    2004年,应用服务对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性已经得到突出体现。在厦门政府的网站中,我们看到市民参与市政建设的高度热情和市长信箱的高利用率。而深圳在实施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意识到电子政务建设应“以服务公众为核心”的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思想,在继续完善各类业务系统的同时,重点建设跨部门的综合性信息系统,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工作效率,加强监督,为企业和市民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服务。

    ERP的降温是2004年企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特征。“ERP可以暂缓,信息化不能不搞”,这是某企业在回答是否实施ERP时的回答。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信息化终究只是工具,投资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业务部门解决实际问题。“ERP带来的更多是间接经济效益,直接的经济效益很难量化、细化,不像我们实施了两年多的IDM,投资回报非常明显,可以说是立竿见影。”这是某企业领导在对于采用IDM而不是ERP的疑问中的回答。在对待信息化的问题上,企业已经变得十分理智。今年,SCM、CRM的崛起表明企业更加重视选择符合企业实际的信息化实现路径,ERP并不是惟一。而借助ERP、SCM、CRM,从产品管理到人事管理,到市场推广和企业规划决策,几乎所有方面,企业管理运作信息化程度大大提高。

    应用服务在信息化教育中的作用凸显。一些学校充分发挥校园网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摆脱“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电子化教学提高。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部分中小学校园网利用率相当高。泉州的永春中学,相当多的课程教学实现电子化,教师实现数字化备课,师生通过网络论坛交流信息,在教学当中,校园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校园网建设比较完善的学校,学生可以通过提交电子化作业,老师可以编辑电子文档,大大加快教与学的进度。校园网站经常公布的一些校内外信息,使师生能够更积极地关注校园管理,促进师生感情。

    2004年信息化的新特点表明,国内信息化建设走向成熟,正在完成从基础设施建设向应用服务开发的转变,实现从投资向收益的转变。

    2004年,信息化的一个转变是基础设施建设向应用服务开发的转变。无论是网站建设,还是硬件采购,这都可以看作是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说,经过了政府上网、企业上网、校校通工程,国内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充分发挥这些基础设施的作用,发挥信息化的优势,显得水到渠成。因此,2004年信息化普遍对应用服务的重视正当其时。

    另一个转变是投资向收益的转变。经过近5年来的建设,无论是电子政务还是企业信息化,或者校园网建设,相关单位在信息化方面投入巨额资金。

篇3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管理;实现策略;经济学视角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01

一、企业信息化分析模式的建立

根据组织经济学的观点,一个经济组织所进行的各项活动、决策都是依照最小成本/最大利润作为其考虑的依据。因此,本研究将采用这一观点,作为企业信息科技运用策略的分析依据,并选择经济组织理论最惯用的基本分析单位——交易,作为分析单位。一项交易,不论其交易方式如何,其成本都可包涵管理成本与生产成本两项。有学者对此进行了细化分析,用内部协调成本与外部协调成本来表示管理成本,并指出内部协调成本又有决策信息成本与成本构成。具体的组织关系如下所示:总成本=生产成本+管理成本=作业成本+(内部协调成本+外部协调成本)=作业成本+(决策信息成本+成本)+外部协调成本。

上述成本结构有助于了解一个组织运营/完成交易的概率。组织成本花费越少,则该组织的运营就越有效率,相反,则越没有效率。因此,企业采用信息科技后,是否会对其组织绩效有所帮助,可以通过比较企业运用信息科技前的总成本与运用后的总成本来进行分析[3]。若以C表示总成本,O表示作业成本,I表示内部协调成本,E表示外部协调成本,D表示决策信息成本,A表示成本,并以a与b分别表示企业运用信息科技后与运用信息科技前,则可以获得企业运用信息科技前后的总成本变动值ΔC(即运用信息科技后,可减少的成本),如下式表示:ΔC=Ca-Cb。

然而,组织成员并非都与组织有着相同的考虑,组织成员各自有自己的利益考虑,未必会因每一策略对组织有利,便全力配合。因此,在引入信息科技策略时,组织成员基于自利的心态,为维护其原有利益或扩展新利益,将会出现所谓的“影响活动”,因而导致组织必须额外付出“影响成本”。因此,虽然内部协调成本中的决策信息成本可能会因为信息科技而降低,但组织的成本却可能会因此而升高。这也凸显了“影响成本”对总成本的影响,本研究以X表示企业运用信息科技后所产生的影响成本,即企业运用信息科技后所增加的成本。将ΔA=-X带入上式中,则ΔC=ΔO+ΔD-X+ΔE。为呈现企业运用信息科技后成本变化情形,本研究与ΔC*表示企业运用信息科技后相关成本的减少量。因此,上式又可进一步表示为ΔC=(ΔO+ΔD+ΔE)-X=ΔC*-X。

本研究将以上述分析模式作为评估企业各项信息科技策略的运用效果。当企业运用信息科技后总成本变动值ΔC大于企业决策者基于风险考虑所设定的临界值,则判定企业采用该信息科技策略将有助于提升组织绩效;反之,则判定该策略不具有提升组织效率的作用。临界值的选定与决策者或组织的风险偏好有关。

二、企业信息化管理实现策略

企业信息科技策略中基本可包括如下几项内容:局部开发、内部整合、企业程序再设计、企业网络再设计。究竟企业应采取哪一种策略,则应当通过上述公式来进行推导。

当企业采用局部开发策略时,由于信息科技具有功能强大的运算、储存能力,将有助于企业改善其单一作业的效率,但由于局部开发并未运用信息科技来推行跨作业或跨职能、跨层级的整合、协调工作,因此对于内部协调或外部协调的效率提升并不明显。因此,在企业评估本策略时,决策者仅需要就ΔO-X是否大于临界值进行评估即可。在当前单一作业电脑化十分普遍的情况下,X值通常不会很大,而在目前单一作业电脑化的设计人才与工具较为成熟的情况下,临界值也不会很高。因此,在当前的环境下,企业采用本策略较为可行。当然,本策略仅对作业成本的改变有帮助,对于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不会存有十分大的帮助。

当企业采用内部整合策略时,由于信息科技具有功能强大的储存、运算、通信的能力,因而不但对企业内个别的作业效率有所提升,对于企业内部夸作业或跨功能的整合、协调工作也有相当的帮助。然而,由于这一做法并未进行跨组织的作业整合、协调。因此对于外部协调作业并没有提升作用。企业评估本策略时,只需要就ΔO+ΔD-X是否会大于临界值进行评估。由于内部整合知识对企业内部现行流程给予整合,因此对原有的工作方式与权利分配不至于会产生激烈的改变,只有X值仍会比局部开发策略的X值大。另外,尽管目前网络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但其复杂程度仍然比局部开发高,其所需要的技术知识与人才也不如局部开发那么容易取得,因而其临界值要比局部开发策略高。因此,有些企业可能在评估其X值与临界值后,取消采用这种策略的计划。但由于这种策略对企业争睹效率贡献比局部开发策略要高很多,因此企业在进行X值与临界值的考虑后,仍有可能采用这种策略。

当企业采用企业程序再设计策略时,由于将会利用信息科技的能力来重新设计企业内部流程,确保企业内部作业的运作、协调更加顺畅,因此单一作业或跨部门作业的运作与协调效率,都会比内部整合策略取得更大的效率。因此,本策略的ΔO+ΔD的值也会比内部整合策略高。然而,由于本策略涉及到许多部门的工作方式改变,以及权利分配重组,因此本策略的X值也势必会呈现大幅度的增加。企业若采用企业网络再设计策略,由于不仅会运用信息科技来整合、重新设计企业内部流程,甚至将会扩展到对外的工作伙伴上,对于企业内、外流程的作业效率与协调效率都有相当大的帮助。因此,本策略的ΔC*值,将由于ΔE值的增加,而比较前几个策略来的更大。然而,由于本策略涉及到不同组织之间的合作,因此其造成的影响将不止一个组织,多个组织的工作方式与权力分配都可能随着做大幅度的调整,其复杂程度与遭遇到的抗拒、不配合的几率都将远超过仅涉及单一组织的信息科技运用策略。而其他组织的信息化程度,对特定信息资产的投资意愿等因素,都会影响本策略执行的风险程度,因此其临界值也可能会远超过前述三种策略。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石油;管道;风险识别;重构

同时,作为企业精细化管理体现的标准业务流程的推广依托企业信息化,实现了石油管道企业管理的跨越式的发展。然而,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企业标准业务流程也将随之改变,过程控制必将存在着非等值的风险和缺陷,这就需要二者间的逐步修正和重构。

一、企业信息化及石油管道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和其他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对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的深入搜集、开发和加工,将其应用于企业生产、技术、管理等领域,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过程。企业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所有信息,不仅可以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而且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当今,信息已成为与能源和材料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及其相关产业正不断与传统产业结合,成为世界范围内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信息化水平也已成为一个企业的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因此,世界各大企业都把加快信息化建设作为其优先发展的战略。

中国石油是国内较早开展信息化建设的企业之一。它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提高决策效率、提升管理水平、推进科技进步、防范经营风险、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作为实施“资源、市场和国际化”三大战略的重要举措,作为建设一流现代化企业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重要支撑。公司成功实现了依托中石油内部网络平台利用计算机实现对产品生产运输过程的自动控制及数据采集,并且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系统化。目前,办公OA、生产过程管理PAPS、合同管理、计划统计管理、业务流程管理、培训管理等诸多系统都已有效应用,集成了石油管道企业特征业务的ERP系统也正式上线推广应用。

然而,信息化在企业中的实施是双面性的,不管是把信息化当作工具来使用,还是当作一场普及革命来推动,它都可以理解为传统价值向新兴价值的转变,自然在实际操作中,不可能用单一的价值标准来指导实践。目前,企业信息化特别是ERP项目实施中,尽管推进的过程中仍不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主要原因在于基础管理跟不上、操作步骤繁琐、预算控制效果差等,但它在发展趋势上得到了大多数企业员工的普遍认同。ERP对企业整个供应资源进行管理,注重精益生产、同步过程和制造,进行事先计划和事中控制,在市场竞争急剧白热化的今天,无疑对企业提高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着重大的作用。

二、企业信息化对人员的影响

实施信息化只是企业一种有效的手段、一种工具,它只能起到推进和支持作用,而不是全部作用。因为,技术不是万能的,我们只有通过它来改变过程和管理,改进生产力,提高满意度,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不能抛开企业的其它要素来单独谈企业信息化,否则,企业信息化的投入也只能让企业得到微小的改进。但是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到,改变人的行为,改变传统的习惯相对于推广一项新技术而言要困难得多。一般情况下,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实施对企业各阶层人员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推行企业信息化对于不同层次的人员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而也将会有不同的阻力。

首先,基层人员在企业信息化中应用的是数据处理系统,是以提高效率为目的,他们的担心是系统代替了人的工作,引起作为工作人员本身的价值体现降低或工作负担过重。当然,还有不愿学习新知识和不愿放弃旧的工作方式的人。因此,它对基层的影响是工作方式的改变,是效率的提高和人员的减少。

其次,中层人员在企业信息化中应用的是信息控制系统。不仅是提高效率,还要价值增值,他们最担心的是自己在这种变革中将受到多大的影响。是退下来作为这种改变的代价,还是跟上和适应这种改变?因此,它对中层的影响是引起组织结构和权利结构的改变,以及岗位职责的转移。

最后,高层人员在企业信息化中应用的是决策支持系统。主要用于提高效益和寻找机会。他们并不担心企业信息化对其本身的影响,他们最担心是如何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如何认识通过企业信息化而产生的变革与企业发展的关系;如何克服自下而上的阻力等等。因此,对于高层的影响可能是管理幅度的扩大和决策方式的改变。

从上面可以看出,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了企业的变革,但是随着企业的变革又会在企业中产生一系列的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阻力。企业信息化为企业变革提供了必要的工具支持,同时其他变革又可以促使企业信息化及其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形成一个互动的良性循环过程。

三、企业标准业务流程的推广及实施

企业信息化是业务与管理的精细化。技术只是企业信息化的手段、载体和实现形式,如果没有业务和管理的优化,即使运用再先进的技术或系统都可能导致“南辕北辙”。所以,业务流程不清,管理架构不明,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应用系统时会遇到很大障碍,甚至可能导致系统实施陷入旷日持久的拖延、“拉锯”状态。如果业务流程管理基础薄弱,再先进的软件系统也只能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宫殿。

管道公司充分认识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从2007年启动了公司全面业务流程的梳理工作。从业务着手,按部门、岗位对管理的业务流程进行逐一排查、梳理,形成了适应石油管道企业的全面业务流程模板,随即在全公司范围内进行了推广试运行。该标准流程尤其对已应用的信息系统和即将推广的未上线的应用系统的步骤流程进行了确认和优化,使其满足企业内部控制的管理要求和法律法规。公司利用两年的时间对该模板进行了梳理-需找差异-统一协调-再梳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试运行-发现问题-整改解决-正式运行的模式,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该模板已在全公司范围内有效运行。

四、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业务流程的风险识别

(一)授权批准缺乏有效牵制

授权批准是企业业务流程中最起初的控制。信息技术条件下操作权限的授予与手工环境完全不同。手工环境下处理相关业务时,在该业务的各个环节都需要由具有相应权限的人员签章,形成了层层复核、道道把关的严格审核机制。而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操作人员利用特殊的授权电子章或口令获取某项权利或进行特定操作。用口令方式授权是信息技术条件下常见的和基本的内部控制,但口令一旦失控将会对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二)电子信息处理缺乏可视痕迹

手工环境下,企业的相关业务处理都是记录在纸张之上,这些纸质原件的数据若被修改,则很容易辨别出修改的痕迹,这也是传统纸质原件的一个基本特征。但是,信息系统环境下原来纸质的数据被直接记录在磁盘或光盘上,很容易被删除或篡改,并且在技术上对电子数据的非法修改可以做到不留痕迹,这样就很难辨别哪一个是业务记录的“原件”。另外电磁介质容易受到损坏,这使得企业信息很大程度上存在丢失或毁坏的危险。

五、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业务流程重构的必要性

信息化建设和推进过程中所凸显出来的问题引发了热烈讨论,一些建设性的分析和建议也被提了出来,但总体意见尚未统一。在企业管理实践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管理概念与模式,如业务重构、学习型组织、精益生产、虚拟企业等,这些管理新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为后来的企业信息化改造准备了条件。而我国的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创新应该说都相当滞后,单纯地依靠信息化软件的引进,其运用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要想获得信息化所带来的巨大效益,就必须按照信息化对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制度等方面的新要求,在前期对企业进行一系列“再造”。

篇5

关键词:民营企业;信息化;规划;资金;人才;外部环境

对于中国众多中小民营企业来说,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从宏观方面说,信息化有利于民营企业融入全球经济,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促进经济增长;有利于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跨越式发展;有利于加快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微观方面说,民营企业实现信息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实现高效有序的管理;有利于节约生产材料,降低库存和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品质量;有利于缩短企业的服务时间,提高客户满意度,及时掌握客户需求,实现按订单生产;有利于加速资金流在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流动速率,实现资金的快速重复有效利用;有利于加速信息流在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流动速率,实现信息的有效整合、共享和利用[1]。

一、民营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和障碍

近年来,中国民营企业的信息化意识有了相当大的提高,许多民营企业已经应用局域网,有些行业应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企业已经超过30%,但局域网的应用主要停留在信息共享层面上,生产控制方面的应用很少;电子商务的应用也主要在于网上查询、网上信息,而在供应链集成、网上支付、分销渠道等方面的应用还不普遍。资料表明,目前真正实现信息化较高级应用的民营企业在中国民营企业中所占的比例还不足5%。也就是说,国内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特征是只有5%左右实施了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和SCM(供应链管理)方案,进入了信息化的高级阶段,而绝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仅停留在文字处理、财务管理等办公自动化及劳动人事管理阶段,其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障碍表现在:

1.民营企业的信息化存在观念误区。中国相当大比例的民营中小企业都是以订单(销售)为生存基础的,有单子才能活命,没单子就倒闭,平均寿命也就三至五年。在生产规模未达到一定层次基础上,信息化手段往往无法显示出其在大量烦琐的生产过程中准确高效的优势。企业的拥有者、管理者认为客户、渠道才是企业生存的源泉,对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即便是信息化程度较高的民营中小企业,他们对信息化的认识方面仍然比较狭窄,认为信息化就是购置几台计算机硬件,运用一些基本的应用软件,用电脑打字、玩游戏、聊天、看新闻;认为网络联通后就等于实现了信息化。把信息化简单理解为“上网”,或者偶尔浏览一下网页也就完成了信息化的进程。

2.民营企业信息化存在资金短缺问题。首先,民营企业收款难,资金拖欠问题严重,自有资金周转较慢,有限的资金大多用在扩大生产、建设中。面对生存的压力、资金的短缺,让他们拿出精力和金钱来完成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其难度可想而知。其次,企业融资困难,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企业融资的交易成本高。银行内部缺少向民营企业贷款的激励机制,在提供贷款方面缺少积极性。而企业外部也缺乏风险投资、上市融资等筹集资金的渠道。因此,大多数民营企业大多将信息化放在第二步考虑。

篇6

论文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外包,风险分析,动态管理

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要不断降低成本,专注于自身的核心业务,将非核心的企业IT业务外包出去,因此,IT外包服务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所处的地位日益加强。IT外包就是指企业将全部或部分IT工作包给专业性公司完成的一种服务,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增强自身对外环境的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IT外包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信息化规划与咨询,设备和软件选型,网络系统和应用软件系统建设,整个系统网络的日常维护管理和升级等。这已经成为一个快速成长的行业,但IT外包服务涉及面广、投资大、周期长,不可预见因素很多,对IT外包服务风险的分析和控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IT外包是企业信息化的必由之路

企业信息化是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更是一个现代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了降低成本,加快技术进步,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企业必需加大企业信息化建设。

然而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发现,企业需要的是IT系统对企业业务的支持和运用IT系统的结果,而不是IT系统过程本身。同时企业为了降低企业在IT系统运营维护方面的日常开支,缩减管理成本,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自己擅长的核心业务中,而将辅的业务、非核心的业务则交给外部的专业人士来承担,以获得更高的整体运营效率。所以企业常把IT系统的建设过程交给IT专业公司,自己控制结果,IT外包服务正成为现代企业对IT系统的必然选择。

二、IT外包服务中的风险分析

IT外包服务的实质就是企业和IT服务商之间的一种“委托-”关系,由于委托方和方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信息扭曲等问题,加之市场及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企业在实施IT外包过程中存在种种风险。完全避开或消除风险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充分分析和掌握风险的来源、产生条件、性质及其发生规律,从而可以降低风险发生的频率、减少损失程度。一个企业要成功地实施IT外包,通常必须经历企业内部的需求分析和评估,服务商的选择,合同的签订以及对合同进行实施、管理与监控等阶段。在整个IT外包服务过程中都充满着风险。

1.需求不明、规划不周带来的风险

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如果目的不明、定位不准,将会导致系统实施后不能发挥应有作用。有些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为了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没有透彻地分析自己的IT需求,仅仅做一个粗略的规划就引入IT外包服务商来上系统,在系统建设上一味追求于大而全、功能完整、一步到位的方案,结果适得其反,需求不一定得到满足,同时还会增加企业的投入和运行成本,这些都会给企业信息化带来潜在的风险。

由于企业IT系统开发是一个投入大、周期长、有一定风险的复杂系统工程,同时企业IT系统的建立要引入新的管理模式并进行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PR),对企业管理会发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系统开发之前,必须根据IT技术的发展、企业环境和企业发展战略对系统进行全面的调查,在弄清用户真实需求的基础之上,进行合理规划和可行性论证。一个好的系统规划,可以促进IT应用的深入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保证用户的需求得以充分的满足,信息资源得以合理的分配和使用,同时还能降低IT系统的投入成本,减少IT系统建设的风险。

2.服务商选择不当带来的风险

选择合适的IT外包服务商,是IT外包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企业除考虑价格因素外,更应对外包商的整体能力进行综合评估(包括经验、能力、技术、资本、信誉、对IT行业的熟悉程度、自身发展的稳定性等),以及对外包商以前的客户做深入的调查与核实。合作伙伴选择不当,会增加额外的协调费用,不能保质、按时完成系统所带来风险费用。因此,企业必须慎重结合IT外包业务的需求,科学、合理地评价和选用外包商。

3.外包协议签订不缜密带来的风险

外包服务商选定以后,就应该制定尽可能详细周密的外包协议,以此来规范和约束对方的行为。通过外包协议的签订,可以明确企业和IT外包服务商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协议签订以后,双方就要严格履行协议中约定的义务并享受协议中约定的权利。IT外包协议不同于其它合同,签约双方都应本着“双赢”的思想,并且保持经常性的沟通与联系,才能避免在签约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完全对称所带来的道德风险。

4.项目实施中监管不力带来的风险

IT系统实施需要甲乙双方良好的合作,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实施方和用户知识背景的差异,在最大化自身利益思想的驱动下,可能导致项目实施控制不力,尤其是项目质量难以保证,而导致最终系统不能发挥预期作用,常会引发实施风险。为有效地控制IT外包风险,除企业自身需要预防以外,监管机制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健全的监管机制可以促使企业有效控制风险。为此,必须构建相应的监管制度,引导IT外包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正常开展。

三、IT外包风险的动态管理

1.动态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IT外包风险,是由许多不确定因素造成的。企业要想获取预期利润,必须正确地评估进而努力控制IT外包风险。目前常用的风险管理是非动态的,一般是把控制过程按照项目的进行分成若干阶段,分析各阶段潜在的风险因素,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各个阶段之间的风险管理缺乏必要和有机的联系,没有把各阶段的工作、工序和风险因素统一起来进行综合考虑,这种解决方法针对性强,但是缺乏弹性。

动态风险管理就是将单一的决策问题多阶段化以求回避风险、提高决策效率。即是说把整个过程按时间、空间等指标划分为若干相互联系的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做出决策,其目标是使整个过程的效果最优化。采用动态风险管理可以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2.IT外包是一个多阶段决策过程

IT外包过程可分成企业内部的需求分析和评估,服务商的选择,合同的签订以及对合同进行实施和监管等四个互相联系的阶段,在每一阶段都要做出决策,是一个多阶段决策问题。在多阶段决策问题中,各个阶段采取的决策,一般来说是和时间有关的,每个阶段的决策既依赖于当前的状态,又影响到以后过程的发展,所以各阶段应该选取不同的决策,整个过程的活动策略和效果也就不同。不论过去阶段的状态是何种形式,目前的决策都必须以当前状态为决策依据,来考虑下一步的活动。IT外包过程的风险状态就由过去转移到现在面临的风险状态。面临的风险发生了迁移,进入到新的风险控制循环,即形成了风险的“迁移效应”。

3.IT外包风险动态管理模型

风险(Risk)是指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它是不利事件或损失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函数,用数学公式表示为:R=P*C,其中R表示风险,P表示不利事件发生的概率,C表示该事件发生的后果。即是说风险是人们因对未来行为的决策及客观条件的不确定性而可能引起的后果与预定目标发生负偏离的综合。IT外包风险,是指IT外包工程实施结果相对于预期结果的变动程度,即企业IT外包预期收益的变动程度。

IT外包是一个动态随机过程,即使给定了第k段的状态xk和决策uk(xk),第k+1段的状态也不能完全确定,而是一个随机变量,只知道其概率分布,其系统状态的转移规律具有马尔可夫性质。IT外包可分为N(N=4)阶段,设第阶段不利事件转移到第j阶段发生的概率为,应有

其中表示系统在第阶段不利事件发生的概率,P=为不利事件发生的转移矩阵。又设第阶段不利事件转移到第j阶段发生时所引起的后果与预定目标发生负偏离记为。这种随着不利事件转移可产生一系列的偏差,称C=为偏差矩阵。

下面考虑系统经过一阶段后的总期望偏差。记r()为第阶段的一次转移的期望偏差,则有:

=1,2,…,N

称Q=[r(1),r(2),…,r(N)]为一次转移的期望偏差向量。记为系统由第i阶段经过n次转移之后的总期望偏差,则有:

=1,2,…,N

称=[,,…,]为n次转移的总期望偏差向量。对P=和C=定义乘法:

PC=

则有:

=PC=

=,n=1,2,…,N

=

在此问题的决策过程中,如果在某一状态下选用不同的决策能够改变相应的不利事件发生的转移矩阵和偏差矩阵,产生了动态随机系统求最优策略问题。下面简单介绍一下用“值迭代法”来求IT外包过程总期望偏差最小化(即风险最小化)。

设m(1m)表示IT外包的阶段数;表示当前处于状态为,下一步以种决策方式转移到状态j的不利事件发生的概率;表示系统初始状态为,采用最优策略时的总期望偏差最小值。则有如下方程:

=m=2,…,N

=

利用上述的值迭代法,可以算出IT外包过程中当前所处的状态,经过任意次转移后应采取怎样的最优策略以及所产生的总期望偏差值,这样有利于IT外包过程中每一个阶段的正确决策,从而可以使每一个阶段目标实现最优化,直至整个IT外包过程最优,真正地可以实现将风险迁移,降低风险的危害,力争让风险“小事化了”。

四、结论

IT外包在我国起步较晚,企业IT应用水平还不够高,IT外包市场还未成熟,因而IT外包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还很多、各阶段所存在的风险还很大。因此,企业在实施IT外包过程中应全面调查和评估IT应用的现状和需求,评价和确定IT应用的具体方案,制定企业IT发展的战略规划和实施策略,建立IT外包各阶段风险的评估和预警机制,做出正确的IT外包决策,从而可以有效地防范和消除各类风险。

参考文献1 Boehm,B,B.W.,Software Risk Management[J] ,IEEE Computer Society Press,Los Alamitos,California,1989

2 Aubert,B.A.,Patry M.,Rivard,S.Assessing the Risk of IT outsourcing[J] Proceedings of theThirty-First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VolumeVI,1998,pp.685-693

篇7

关键词:人力资源 信息化建设 完善措施

1.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概述

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是指用新兴科技手段来进行人力资源的相关管理工作。相应的,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就是这种新兴科技手段的建设过程及用此手段进行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依赖于现有的信息化水平,能否顺利进行与信息技术及硬件、软件系统的发展现状有很大的关系,努力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尤为必要。信息化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并没有脱离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尊重员工个人,以人为核心的人本思想仍然占主导地位。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通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及设备,集中进行信息处理、员工自助服务等,实现了信息共享,优化了管理结构,提高了管理效率。这种信息化的管理,有利于企业适应形式瞬息万变的市场发展,是现代企业管理方式的新需求,同时也是促进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工具之一。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信息化进程缓慢,效率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受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而在现阶段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以往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仍然从某些方面制约着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管理体制和管理程序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比较常见的一种情况是,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内部设有行政人事部门,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以后,该部门直接改换成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孔琳俊,2011)。利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进行管理,缺乏先进技术的参与,部门之间的交流不够及时,信息流通不畅。所得出来的数据也不能紧跟市场步伐,缺乏时效性和准确性,对整个的企业管理产生不良影响。

其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缺乏优秀的信息技术人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也是尤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优秀的公司会用最先进的手段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借以吸引优秀人才,优化队伍内部结构,提高企业竞争力。新世纪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而在当前的很多企业中,对于信息管理人才的重视程度不高,技术人员甚少甚至没有参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目前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只懂技术不懂人力资源管理,另一种是只懂管理却不懂技术。技术和管理缺乏有效的结合,不能发挥两者的合力。并且,激励制度及晋升制度的不完善之处,更加导致了人才流失,极大减少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企业信息化的硬件水平较低。企业信息化的硬件水平,是指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诸如建立人员信息库等网络资源所需要的硬件设备的先进化程度。在这一过程中,既需要先进的专业信息技术人员,还需要先进的软件技术及硬件设备。而在目前的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部门应用先进管理软件的情况并不多见。因此,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亟需增强技术手段的运用,运用先进的评估软件等,来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及对策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率。在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员工的信息庞杂,员工月工资计算及绩效考核通常要花费管理人员大量的心血,而且单纯的人工操作给管理的准确程度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不利于提高管理效率。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可利用技术手段处理员工信息表格,员工工资数据统计等日常信息,加快了处理速度,提高了管理效能。而且,在信息技术手段的帮助下,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可在繁重的信息处理工作中之余,有更多的精力来考虑如何优化管理结构,使管理流程更加通畅,从而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为企业管理者的战略性决策提供更加有利的帮助。

其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多以各种操作软件为平台,建立人才资源库,在需要查询企业员工信息的时候,可随时运用相关软件和已有数据进行快速便捷的查询(孙艳,赵俊杰,2007)。同时,信息查询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以异地查询,也可以多人同时查询,极大的节省管理人员所花时间。举例来说,员工培训对于每个企业来说都是必须的,企业必须借助于员工培训来及时更新员工知识机构,提高员工能力水平。信息技术可以极大的方便员工培训,将培训内容放在网上,员工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而且可以进行网上交流培训学习心得,有利于培训效果的实现。

鉴于目前企业信息化意识不强,信息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企业亟需更新传统观念,树立现代管理理念。首先,应建立相应的先进的管理规章制度,将日常工作的操作流程用规范化的制度加以约束。其次,在制度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各部门的沟通协调,信息化过程涉及到的人员和范围较广,如果缺少部门团队合作,势必会影响管理效率的提高。因此,先进的管理制度加上部门协作,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备条件。再次,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注重信息技术和管理知识的有机结合,发挥人力资源知识和信息知识的合力。

参考文献:

[1]孔琳俊.现代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探析[J].商业文化,2011年第10期.

[2]孙艳,赵俊杰.我国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年第4期.

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对策

[DOI]10.13939/ki.zgsc.2016.42.117

在当今世界中,无论是各个国家还是地区,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各国、各地区经济的主力军,中小企业在各国、各地区的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在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可或缺,对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和谐、促进国民就业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显然已经成为现在社会经济活跃与否、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值得一提的是,中小企业在数量、生产总值、安排就业人口、进出口额、纳税等衡量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1 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1 内部控制环境不理想

在内部环境中,中小企业治理结构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它的设计应充分体现出中小企业的治理结构、权责划分、内部机构设置以及企业文化。现代中小企业制度包括健全的治理结构、科学合理的内部机构、合理有效的权责划分、良好的企业文化,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企业未来发展目标扩大等。

在COSO报告中,特别指出“人”在内部控制的作用。好的人事制度能使政策切实有效地落实,能够使有能力的并且品格正直的人发挥正能量,给中小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中小企业中“人”的能力大小以及品格的优良取决于中小企业合理的规章制度、有效的训练、良好的待遇、科学的业绩考评、宽广的晋升平台。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中小企业在此方面还比较落后,还没有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流转机制,表现在僵硬的管理制度、不合理的奖罚制度、员工积极性的减弱。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与国外企业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常常不能吸引到企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1.2 风险评估体系不够健全

目标的设定和风险的识别、分析、应对组成了风险评估体系的四大部分,它也是内部控制一个极其重要的关键环节。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可以使企业在未来的道路上持续发展,将所存在和发生的风险控制在自身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风险预警机制针对的就是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存在的某一风险实际和预期结果差异的控制,以此达到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风险预警的最高目标是尽量使企业避免风险,如果最高目标没有实现,那么最低目标是降低风险的危害程度。

相比较大型企业,我国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中面对的风险更多、更高,但其对风险管理的能力与之不相适应。

从我国各类中小企业血淋淋的实际生存情况来说,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没有风险管理体系的中小企业注定是要失败的。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在国内外激烈的竞争中,中小企业不可能一帆风顺,各种风险会扑面而来,甚至可能彻底打倒企业。为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风险评估体系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提前做准备,事后惬欢喜。

1.3 组织内部信息沟通不畅

畅快的信息沟通渠道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可或缺的,特别是有效实现内部控制时。好的信息系统能够使得企业中每位参与者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职务,知晓在内部控制中扮演的角色、应有的义务和责任、以及和他人的工作发生关联等,要确保每位员工都知道内部控制相关制度。另外,当有特殊情况出现时,要特别注意事情发生的原因。

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由于缺少信息反馈机制,各种违规行为不能第一时间得到纠正,导致此项制度形同虚设。因此加强组织内部信息沟通至关重要,让相关问题如内部控制是否合理、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可以及时有效地向上级管理层传达。

1.4 内部监督不健全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是内部控制主要作用的体现,它可以有效地防范中小企业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保证财产、资源的安全,以此达到中小企业经济效益的显著提高。它是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制约的系统,是监督机构。内部控制系统正常工作的前提是有效地进行内部监督。但是实际情况是众多中小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没有相关权力,从业人员不具备基本的会计常识且素质良莠不齐,无法行使相关职能。审计走走过场,流于形式,使得其功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当然有少部分中小企业不是走形式,但它的问题是内部审计部门不独立,受人控制领导,对于领导、管理人员的行为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2 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2.1 中小企I治理结构不够规范

治理结构的含义是指联系、规范企业高层、董事会、股东等权利和义务的分配,以及相关聘选、监督等一系列问题的基本制度框架。它是权利的再安排,是为股东利益着想的,可以防止经营者与股东意愿背道而驰,确保所有者自身利益最大化。参考此定义来看,我国中小企业治理结构还不够规范,使得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职责不分。

目前在我国,中小企业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两种形式,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在股份有限公司中,已经有成功的上市公司。这些中小企业在组织形式上是顺应时代大潮流的,但其在内部管理上依然是落后的传统家族式管理模式,会影响到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相当于对未来的发展道路埋下隐患。

2.2 中小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弱化

在我国,对中小企业的监督主要有两种形式,即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社会审计和政府审计构成了外部审计,其中政府审计针对的主要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还没有能力顾及到广大的中小企业,社会审计流于形式,对广大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来说作用不大。鉴于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对中小企业的态度和作用,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特别是内部控制方面。它可以独立、客观、公正地提出指导意见,来规范企业行为,为企业创造价值、达到企业的战略目标。

但现实的情况是中小企业内部审计职能被弱化严重,这点对广大中小企业来说实在遗憾。

2.3 中小企业信息化程度低

在我国中小企业中,信息系统落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第一,中小企业发展进程各不相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只有极少部分的中小企业能够独立拥有自己的信息管理部门,企业信息业务复合型人才极度匮乏,并且由于薪金、发展前途暗淡等原因,难以留住人才,影响到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第二,信息化需要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保障,在信息化建设初期,就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到后期的维护、升级则成为长期的资金投入。我国的中小企业资金相对来说并不是很充足,即使通过融资等渠道得到钱,也会投入到生产经营中去,基本不会想到还需要建立企业信息化,这从根本上导致我国绝大部分中小企业没有自己的信息系统。

2.4 中小企业不重视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在内部控制体系中作用十分明显,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持续经营。风险管理贯穿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它由董事会和管理层制定并实施。目的在于识别潜在的可能威胁到企业目标实现的事项,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得危险在可控制范围内,避免带来过大的损失。

在我国,中小企业不重视风险管理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即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和管理水平低下。在19世纪中期的国外,风险管理成为了现代化管理的工具,并且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才开始关注、研究风险管理,中小企业开展更为滞后。我国绝大部分中小企业风险意识淡薄,甚至可以说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风险管理。当然也有少部分中小企业有风险管理体制,但由于种种原因,如组织结构单一、管理缺乏系统性、大局观弱等,使得风险管理水平得不到有效提升。另外我国中小企业家族式管理,也使得不重视风险管理。

3 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完善的措施

3.1 规范中小企业治理结构

企业能够正常运行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企业内部控制合理,由于中小企业大部分都是家族式管理模式,因此必须加以改善,使得中小企业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带动经济效益的提高。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政治、文化、法律情况,以及中小企业自身独特的管理模式,可以从改变中小企业产权结构的单一性、建立经营者和所有者互相制衡机制等方面着手来规范中小企业治理结构。

建立中小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相互制衡机制,通过雇佣职业经理人来实现对中小企业的管理。一旦聘用职业经理人来管理企业,那么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将实现分离,从而形成董事会、管理者以及各位股东之间的权力平衡。另外,要形成良好的激励政策,促使职业经理人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通过高效的现代管理方式,使中小企业得到长远的发展。同时需要完善董事会的职责,设立监事会,从这三个方面共同努力建立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相互制衡机制。

3.2 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中小企业若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首先需要明确内部审计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扩大内部审计的范围,从而加强内部审计人员队伍的建设。

独立性作为审计最主要的特征,是审计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因此完全发挥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功能可以为中小企业经济效益提高提供保障。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管理部门不是隶属的关系,应成为一个独立的并且隶属于公司董事会的部门。通过提高内部审计部门在中小企业各部门中的地位,来保证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权威性,更好地发挥其对公司财务状况的监督,针对中小企业面临的风险与挑战,给出合理的意见和可行的方案。不必受到其他管理部门的干扰。

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不单单是监督,在评价服务、经济咨询等方面也可以大展身手。服务职能是指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当内部审计部门发现企业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以及内部控制管理缺陷时,要对此问题进行定性以及定量分析,以便对中小企业管理层提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效益,使内部审计部门的咨询评价功能得到真正的发挥。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当内部审计的职能从监督变成服务时,不是让其放弃原有的监督职能,而是通过服务职能的完善促进监督职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3.3 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相比外国企业来说,起步相对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猛,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的市场以及经济重要参与者企业已成为全球市场的一部分,企业、市场没有特别明显的国内外之分。国际间的竞争是任何企业都要面临的挑战。众所周知,相比较于我国,外国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信息化程度和网络应用水平相对较高。我国的中小企业应该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才能拥有和外国企业对抗的资本,迎接新的挑战,通过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经营管理成本,来占领市场与商机。因此,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企业、国家应重视信息化建设也成为应有之义。

3.4 建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一般地,我国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可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财务风险预警的组织机构;财务信息传递、收集系统;财务风险分析系统;财务风险处理系统。

财务风险预警的M织机构。拥有一个完整全面的财务风险预警组织机构,是做好风险预警第一步。财务风险预警组织机构的建立是比较灵活的,可以设立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来进行风险预警,也可以从企业其他的管理部门,在不影响企业正常运行的前提下,财务风险预警组织可以独立开展工作,使企业更好更快地运转。

财务信息传递、收集系统。企业财务预警机制建设的关键步骤是建设并完善财务预警信息库。信息库里的数据资源来自原始预警源信息导向数据库的结果。企业各类财务报表、交易信息、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经济运行情况等各类信息组成信息库的数据资源。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基础来自于预警信息库,财务状况的信息、监控数据的信息都来自于此,因此必须确保信息的及时传达、更新,及时添加、更新、维护信息库资料,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财务信息系统的作用,有效分析经现状、及时有效发出预警、预知潜在的财务危机。

财务风险分析系统。分析信息系统中所有的数据资源,并且找出潜在的风险因素、类型以及程度,得出可靠的参考数据,这是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中核心的部分。以建立各种分析指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为基础,提高财务预警机制的效率,分析指标主要包括独立变量指标和综合变量指标。

财务风险处理系统。企业面临的风险可以通过分析财务系统各项指标来实现,中小企业依据此分析结果,通过处理系统来制定相关的防范措施、尽可能地消除或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带来的不良后果,使得企业抗风险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对于已经出现的财务风险进行化解,对于未出现的风险采取措施进行避免,以减少企业损失。财务风险处理系统是守住企业财务安全的最后一道重要的关卡,必须加以重视,这样可以给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

4 结 论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市场经济建立后,我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和谐、促进国民就业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本文通过理性分析,结合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情况,阐述内部控制的概念,分析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因,包括:内部控制环境不理想、风险评估体系不够健全、组织内部信息沟通不畅、内部监督不健全、中小企业治理结构不够规范、中小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弱化、中小企业信息化程度低、中小企业不重视风险管理。

根据相应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一是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治理结构;二是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三是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四是建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相信通过以上措施,可以使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得到良好的发展,为中小企业健康成长、壮大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玉明.浅析如何完善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J].企业管理,2011(1):3-4.

[2]彭志国,刘琳.企业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篇9

天子星:餐饮软件的门店到ERP层面其实是上了一个台阶,因此我们做的是餐饮企业连锁店的需求。传统的行业已经慢慢转向营销层面,目前的经济形势企业面临的是成本的节省,我们能不能够为企业带去的软件如何相结合,就是我们帮助企业制定流程去消化。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帮助企业做营销,主要就是两点:一是如何节省成本,二是如何挣钱。O2O方向是目前的一个大趋势,我们如何将一个传统软件公司变为互联网的公司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餐饮世界》:给餐饮企业信息化的建议有哪些?

天子星:信息化可以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有很多,比如成本的节约、利润的提升、企业需要的营销。目前国内餐饮信息化的趋势在不断加速,门店系统的升级需求在提升,很多配套服务的需求也在增加,很多企业都需要一个系统对各个门店进行管理,并且通过增加高附加值增强企业的收入。而企业也通过依托信息手段进行精准营销,让顾客到店消费感受到差异化服务,对于门店增加业务和对于高端消费者来说都是一种成本的节约。未来会员管理体系和网络营销体现,专家包括大数据都将是未来餐饮企业发展的方向。

《餐饮世界》:未来餐厅2.0的模式是什么?

天子星:顾客通过手机随时随地完成订餐和支付,吃饭不再等,等等;餐厅不再提供点餐服务,大大减少服务人员,回归用餐服务的本质;无需担忧现金管理的风险,刷卡费率已与餐饮业无关; 通过实时数据的分析找到贡献率最高的顾客群,提供针对性的全方位服务;无论在家里的露台晒太阳喝茶,还是在马尔代夫度假,随时随地可查看各个餐厅的营运数据甚至实景;在未来餐厅,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餐厅将开到顾客手中,办公室将掌控在管理者手中。

【开源,利用移动终端将门店开到顾客手中】:O2O将线下商务的机会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这样线下服务就可以通过线上通路来揽客,让消费者可以筛选服务、在线结算,由此迅速达到规模化发展。餐饮企业为什么选择O2O模式?从业务角度看,将餐前服务放到互联网上,可以提升门店在同等资源配置情况下的贡献率以及工作效率,降低门店人员工作强度,提高员工满意度,改善门店的服务质量。从管理角度看,通过线上支付,可以降低门店现金管理风险,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使整个供应链体系―运营体系的支撑变得更加规律,进一步优化餐饮企业的资源配置。从营销角度看,通过O2O平台建构的线上线下一体化营销体系将集成所有社会化营销渠道,不同的营销策略可以有针对性地传递,反馈信息也会及时传回,以利于营销策略的调整,最终更好地达到品牌推广、销售机会转化的目的。例如:顾客通过手机完成预订、预点菜、预支付等环节,到店后再通过短信提示排号信息安排入位;利用手机尽可能让顾客在就餐中获取更多企业信息;在就餐完毕后实现客户关怀;将语音、LBS、二维码等应用工具与电子商务结合,提升线上应用的便捷性,增强顾客黏度。手机等移动终端建立了餐饮企业与顾客之间的桥梁,服务将无所不在。

【节流:利用移动终端将办公室放在管理者手中】:随着移动互联应用的深入,连锁餐饮企业可以实现门店生命周期(开店选址、营建管理、运营管理、运营评估)内所有业务,以及支撑业务(集团POS管理、财务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的智能化管理,做到随时随地办公,随时随地互动,将办公室放到管理者手中,将工作放到员工的手中。

《餐饮世界》:天子星连锁餐饮企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有哪些优势和想法?

天子星:在信息化选型建设过程中,餐饮企业经常要面对各种艰难选择,投入不必要的巨大人力成本。餐饮行业本身是个比较传统的行业,信息化程度较低,所以选型就没有标准。于是,餐饮企业选型的过程极其复杂,选完案例选业务,选完业务选技术,一轮又一轮周而复始,少则4轮多则10轮以上,更有甚者聘请昂贵的咨询顾问来帮助选型,咨询费用远超IT建设的成本。实际上,餐饮企业需要的是一个建立互信基础之上的战略合作伙伴,来帮助企业完成IT规划和建设。

信息化的建设并不是盲目的。信息化是提高企业竞争力、提升企业盈利能力的一种手段。信息化建设的成效直接取决于企业对信息化的认知程度。从领导层到执行层,各个层面需要对信息化有充分认识才能确保信息化建设达到企业的预期。曾经有人说软件公司做的软件仅仅是软件,并不具备行业特征。天子星在餐饮行业实践十余年,不仅仅是在做软件,更是深入到行业中,充分吸收不同类型、不同模式客户的业务需求,挖掘行业内的共性,不断优化和完善餐饮行业业务流程,针对不同特征的客户提供适合其自身现状及未来发展的业务规划。天子星为连锁餐饮企业提供信息化的整体解决方案。基于餐饮企业的全业务链,天子星提供的连锁餐饮企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从三个层面解决连锁餐饮企业的管理问题:

1.运营支撑平台,完成企业基础信息化的应用。

篇10

关键词:ERP;化工企业;应用分析

ERP是EnterpriseResourcesPlanning的简称,全称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大范围内的信息管理和整合,不仅能够在同一公司的不同部门和不同区域内,而且能够在不同公司之间进行信息的管理。研究发现,该系统可以在深度优化的基础上,实现企业内资源和信息的最优配置,通过对企业生产计划、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物料管理和经营分销等功能模块的优化,最终提升企业整体的经营效率。

1化工企业应用ERP现状

1.1化工企业的特点分析

化工企业生产过程复杂,资产和设备的投入高,市场需求变化快,通常采用连续性大规模生产,以形成规模效应,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标。化工行业的主要特点有:(1)资源依赖性强,各种资源供应要求高;(2)技术依赖性强,技术水平对企业竞争力影响大;(3)连续生产规模经济效益明显;(4)生产环节多,过程复杂,技术要求高;(5)化工产品要求设备专业化,因此对设备要求特别高;(6)生产流程特殊;(7)生产和经营同类产品的企业多,市场竞争大;(8)化工市场影响因素众多,价格变化大。

1.2现阶段化工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广泛调研我国化工企业生产状况的基础上,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认为现阶段化工企业生产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关键问题:(1)业务工作流程较为混乱。部分企业的数据共享性差,同时不能及时的进行信息的获取,物流环节的管理不到位。原本相对简单的化工行业业务流程(包含计划制定到订单制作,订单制作到出入库管理,直至最终的结算环节)在管理上效率低下。(2)生产计划执行不力。化工企业在企业生产计划的编写过程中没有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影响,计划编写的随意性较差,最终导致在企业实际生产中不能彻底执行。(3)仓库管理较为松散。参与化工生产的原材料和成品大多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但是现实中很多化工企业没有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对于危险化学品管理的相关规定,库存管理松散,账面和实际存量不相符的现象经常出现。(4)成本核算复杂,准确性不高。化工生产过程中需要投入多个原材料,每一道工序都可能产生一定量的副产品,还有部分反应炉内可能产出多个副产品。如何准确核算原料成本,将成本分摊到每一个产品和原材料上,是多数化工企业管理的一大难题。(5)信息整理和提取滞后。化工企业日常管理中数据管理相对粗放,在多级管理过程中,重要数据不能及时分析,增加了决策的不确定性和不准确性,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管理风险。

1.3化工企业信息化建设

在化工企业的竞争中,全球化的模式下,不仅仅是生产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的竞争,同时也是设计研发、企业管理和现代物流效率的综合实力的比拼。如果化工企业不使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将难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立足。中国化工行业信息化普遍存在着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资源分散的瘤疾,这使得已经建成的信息系统和企业自有的信息资源不能被充分地利用,影响了企业信息化的效能,而ERP正是根治这一顽症的良方。化工企业信息化建设进入高级阶段的标准之一,就是建设企业核心的业务管理和应用系统,而在这个阶段最有代表性的即是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

2ERP在化工企业中的具体应用

ERP系统是基于供应链的思想和管理方法,通过该系统可对企业的多种资源进行计划,力求充分利用企业内部各种资源,降低库存率,提高企业的整体工作效率,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操作平台和管理信息系统。企业要想缩短生产制造周期和采购周期、降低库存资金占用、准时交货、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必须发展先进的生产计划控制技术,做好供应链的计划、协调与优化。因此,推动ERP在化工企业更加深入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1ERP实施的主要内容分析

(1)基础网络平台建立。为了使用ERP,需要建立覆盖全公司的信息化网络系统,并设立专门的数据处理平台对信息数据进行集约化的集中处理,这一过程中,需要建立相应的主干光纤和VPN,以此来满足网站高速信息传输的需要。同时优化与主要供应商和承办商的管理网络,建立安全等级较高的网络安全管理网络。(2)OA办公系统建立。网络数字办公系统能很大程度上降低人工服务带来的成本增加和错误率,在实现办公无纸化的基础上,能够将信息查询和处理进行数字化管理,增强领导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成熟完善的OA系统应包含以下几部分内容:办事管理系统、申请审批系统、个人事务管理系统、领导办公、公文传达等。

2.2ERP系统的应用分析

化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环节是ERP系统的应用,在建设过程中,应该注意几下几个关键节点:(1)财务信息系统管理。在已经全面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基础上,应用ERP系统能够不断深化优化的程度,加快资金的周转速度和资金的使用效率;并结合成本目标管理制度,实时核算和监控生产和管理中的各类成本;大力推进“核算型”财务管理向“管理型”财务管理的转变。(2)采购、销售管理的信息化。在ERP系统中,采购需要严格按照网上招投标制度进行,并实行采购流程的全面电子化,推进供应商准入机制,强化评估机制在决策中的作用,进一步的,在有条件的企业中,实现供应商资源的共享和进一步优化。化工企业的主要销售单位相对固定,应该建立客户管理管理机制,加强价格管理和客户关系改善服务方式,有效降低账务风险。(3)强化数据管理。信息资源是化工企业中的重要资源之一,虽然ERP系统能够提供统一的数据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供应链资源的整合,但是这种信息必须是准确、完整、有效的。现实应用中,存在部分企业忽视数据节点的有效管理,导致大量“垃圾数据”导入到ERP系统中,降低了决策分析的效率,增加了分析结果的风险。

3注意事项分析

(1)分步骤使用ERP系统。在化工企业中应用ERP,应该综合企业长期发展目标和短期内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分步骤、分阶段实施。同时结合每一个阶段的目标,制定ERP项目评价指标体系。(2)业务流程额重组。ERP系统在信息实现方面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可以在最小冗余的基础上实现信息的最大共享。在传统的化工企业管理中,很多业务需要多个部门协作进行,但是在ERP系统中,可以简单实现数据库的统一管理和信息的集成。但是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对原油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去除重复的环节,保证操作的规范性。(3)依据现有企业基础设施进行。ERP系统的运用需要一定的基础,并不是所有的化工企业都能开展应用工作。现阶段我国中小型化工企业的技术装备较为落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配套程度不足、企业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升。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ERP软件的使用,只有各方面都达到要求,才能发挥ERP的最大潜力。

4结语

ERP系统能够实现化工企业管理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大大降低管理的人工成本,并提升管理的实效性和准确性。但是我国化工企业中存在很多现实问题,制约了其使用ERP系统,对此,应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李蕊君 单位: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物资装备部

参考文献:

[1]江玉兰,康金福.浅析ERP在中国化工企业中的应用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19):9~10.

[2]尤天蓉.ERP在化工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22):224+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