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方向范文
时间:2023-08-17 18:14: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科学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实验教学;改革创新;应用生物科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013-02
应用生物科学(食药用菌方向)专业2009年于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成立,目前全国各高校中尚没有相近的专业,属于新升起的朝阳专业。应用生物科学专业是一个多学科、宽口径的应用性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招生和培养按理学学位和农学学位二类进行。强调开放式选课,重视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本专业以生物技术、生物信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生物、昆虫、微生物上的应用为目的,培养和造就能从事生物资源利用、食品、医药、生物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相关领域的技术与设计、应用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此专业培养计划要求培养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较强的社会需求性人才,因此,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进一步延伸、应证和巩固,重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4],目前的实验教学仅仅局限于辅助教学形式,对学生的综合性、创造性和研究性等方面训练不够[5,6]。为提高学生的全面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对本专业实验教学进行了以下几点改革,并初见成效。
一、应用生物科学(食药用菌方向)专业实验课教学现状
教学模式是教学系统诸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范式结构,它既包含着一定的教学理论,又包含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程序。其中,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还包括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等具体安排,它是实现教学目标追求的具体途径[1]。杜威的“做中学”教学模式,以及现代的建构主义理论均强调学生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以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原有的经验和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地思考,积极地参与到整个实验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应用生物科学(食药用菌方向)专业实验课具体的改革实施细则
1.让学生走近自然,走进自然,上专业的“第一课”。应用生物科学(食药用菌方向)实验课是让学生认识菌物界,了解食药用菌生境、习性,熟悉菌种制作和一些常见的食药用菌的栽培制作等。启发式实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促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理论课程。因此开展专业实验教学课程之前安排一次野外实习[7],让学生亲自去采集菌物,给菌物照相,认知和感受菌物世界。通过与小小的蘑菇接触,老师生动有趣的讲解,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专业的热爱程度。
2.走进食用菌企业,了解食用菌的规模化生产。野外实习后,安排学生走进食用菌企业观摩学习,使学生们了解食用菌的规模化生产的简单流程,了解从母种制作,二级种制作,三级种制作到蘑菇管理出菇的全过程,使学生了解到目前规模化生产的大概情况,使学生明白自己今后学习的实验课程在生产实际上的应用和重要性,增加他们的学习责任感。为今后本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规范专业实验计划和实验教学大纲。实验计划应明确规定实验名称、实验时间、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包括设备、仪器、药品等),从而减少重复性,体现连贯性,实现整体性。它既可作为实验教学检查的依据,又是实验室建设的蓝本。制定实验教学大纲时,尽可能做到少单一性实验,多综合性实验;少验证性实验,多设计性实验;少演示性实验,多操作性实验[8-10]。为培养学生实际的动手能力,自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应开设综合性的试验。经过专业的基本操作技术和方法训练之后,结合着专业的特点,组合一些实验内容,让学生自己探索,自己思考,分小组后,各组独立操作完成。组合综合性试验内容必须具有探索性的有机组合,但综合试验也不宜过多。因此,我们根据专业的物力财力,尽可能多地安排设计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
4.走出课堂实验教学限制,汇报形式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教学不仅能够很好的配合理论教学,提高教学的质量,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实践和理论结合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等等。所以在教学中注意做到结合着应用生物科学(食用菌方向)专业的特定,制定相应的实验教学计划。例如,食药用菌栽培实验教学课程受到季节性的限制,只有让学生走出课时限制,改掉以往的只有实验课程才能做实验情况,使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继续进行实验教学的学习。结合理论课程开展定时和不定时的学习,将班级学生分成小组,选择每组所感兴趣的栽培品种,独立进行从母种制作,二级种制作,三级种制作到出菇管理整个生产过程。实验报告的形式以汇报的方式进行,每个小组汇报后其他的小组可以对自己不明白的或者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任课老师给予指导。实验课程的成绩由各个小组间相互打分来评定实验报告的成绩。这种模式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学习激情,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去实验,去发现问题到自发的去解决问题。
三、结语
应用生物科学(食药用菌方向)专业是新型的学科,不断在摸索中前进,实验课程的改革路程很长,务必积极探索和实践,才能不断的创新。同时提高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与业务能力,改善实验条件是实验教学改革的成功保证。我们将孜孜以求,尽我们所能来促使专业实验课程教学上一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李志如.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1,(1):52.
[2]陈立杰.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03,(4).
[3]全永富.建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5(1).
[4]广东,朱庆玲,陈艳婷.高职院校微生物学实验课教改初探[J].教材教法,2007,(2).
[5]马英玲.“森林病虫害防治”实验课教改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00,(5).
[6]蔡婀娜,李夏兰,陈宏文.生物工程专业实验课教改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0,(4).
[7]秦芸,张敏,成泽艳.“植物病理学”实验课教改初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4,1(4).
[8]汪建中.改革专业课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D].实验技术与实验室管理论文集(下册),2002.
篇2
关键词栗实象;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危害特点;防治方法
栗实象鼻虫简称栗实象,又叫栗实象甲,是板栗的主要害虫之一。它以幼虫蛀食果实,严重威胁板栗生产[1],可通过营林措施,改善栗园环境条件,恶化害虫越冬基地,降低越冬虫口基数,或者采取捕捉成虫、温水泡杀幼虫、药剂熏蒸等措施进行防治[2,3]。
栗实象(Curculio davidi Fairmaire)分布于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地。以幼虫啃食板栗叶子,严重被害地区种子常在短期内被食一空,并诱致菌类寄生,以致采收后难以储存运销,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形态特征
(1)成虫。雌虫体长6~9mm,黑色。喙圆柱形,前端向下弯曲,褐色,有光泽,长6.5~11.0mm;触角从喙1/3处伸出。雄虫体长5~8mm,触角从喙1/2处伸出。触角膝状,柄节细长,静止时藏于触角沟内。复眼黑色,着生于喙的基部。前胸与头部连接处,前胸背板基部两侧,鞘翅上各有1个由白色鳞片组成的白斑。前胸背板密布刻点。鞘翅长为宽的1.5倍,其上有刻点10条。前胸及鞘翅的刻点均被有无色略透明的鳞片。鞘翅前缘近肩角处有一白色横条,臀角处有一略成钩形的白色斑纹;翅长2/5处有一白色横条,横条和斑纹均为白色鳞片所构成;翅的外缘有白色毛。腹部及足均覆有白色鳞片。腿节内缘近下方有齿1枚,肘节为3节,有爪1对。阳基端为瘦圆形。
(2)卵。椭圆形,长约1.5mm,表面光滑。初产时透明,近孵化时呈乳浊色,一端透明。
(3)幼虫。呈镰刀形弯曲,老熟幼虫体长8.5~12.0mm。乳白色至淡黄色。头部黄褐色,口器黑褐色,体多横皱,疏生短毛。
(4)蛹。灰白色,长7~11mm,喙伸向下方。
2生物学特性
栗实象2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土内越冬。第3年6~7月在土内化蛹。成虫最早于7月上旬羽化,最迟于10月上旬羽化。8月(即板栗成熟前1个多月)出土。9月为产卵盛期。幼虫在种子内生活1个月。9月下旬至11月上旬,老熟幼虫陆续离开种子,入土越冬。
初羽化成虫先取食花蜜,以后才以板栗和茅栗的子叶、嫩枝皮为食,栗园中如混生茅栗,成虫多喜在茅栗上活动取食。成虫白天活动,颇敏捷,有假死性,日落后多栖息于栗叶重叠处,趋光性不强。成虫交尾后第2天即可产卵。产卵前,雌虫用喙在板栗球苞上刺孔,深达子叶表层,咬成1.0~1.5mm深近三角形或圆形的刻槽,约需30min再拔出喙将产卵管插入,产卵1粒,也有1次产卵3粒的,产卵部位多集中于果实基部。
3危害特点
由于发生期长,成虫从8月下旬至采收前数日均可产卵。在板栗接近采收时,多在果皮尚未转为红褐色的栗实上产卵,不在果皮已变为红褐色的坚硬的栗实上产卵。因此,卵多集中产于中熟品种及茅栗上。9月中、下旬,中熟品种采收后,即转移到重阳蒲、重阳红等晚熟品种上。10月上旬晚熟品种采收完毕,末期成虫多在栗园附近的茅栗上继续产卵、危害。
栗实象成虫喜在刺束短、稀疏、球肉薄的品种上取食和产卵。据在同一林中观察,刺束长达21.0mm、硬性密生的品种,如焦杂、密刺、早盔,被害率为5.50%~16.98%;而刺束长10mm、分布稀疏可见苞肉的,如薄壳、充良乡、珍珠蒲、烂头观音等,被害率则高达31.76%~68.17%。
不同品种成熟期迟早与被害程度大小有密切关系。成熟早的品种在一定程度上可避过成虫危害,如8月末9月初成熟的早熟品种处暑红,被害率在5%以下,而10月上旬成熟的品种重阳蒲、重阳红,则被害率高达44.27%~60.36%。
4防治方法
(1)选育抗虫品种。球果针刺密而长的品种(如焦扎)和早熟品种(如处暑红)被害较轻,还可进一步开展抗虫育种工作[4]。
(2)改善栗园环境条件。清除栗园周围的野板栗、茅栗;荒山上的野板栗要早行嫁接或加以清除,以减少野生寄主。栗实成熟后,及时采收,并拾毁落果,避免幼虫遗留在林内。
(3)恶化害虫越冬基地。板栗球果采收后,堆积在坚实场地上沤制脱粒,幼虫脱果后不能入土,可扫集消灭。对已集中入土的幼虫,可于第2年6~7月深翻15cm,消灭幼虫。
(4)捕捉成虫。利用成虫的假死性,在早晨露水未干时,在树下铺设塑料薄膜,轻击树枝聚杀[5]。
(5)温水泡杀。栗实采收后,立即剪除栗苞,浸入50~55℃温水中10~15min,杀死其中幼虫,浸后晾干,不影响种子发芽;或以25.8~38.7C/kg γ射线照射,既可杀死种实内害虫,又可保持水分,保鲜期可达6个月。
(6)药剂熏蒸。将新脱粒的栗实放在密闭条件下(容器、封闭室或塑料帐篷内),用药剂熏蒸。药剂处理方法如下:①溴甲烷。1m3栗实用药60g,处理4h;②二硫化碳。1m3栗实用药30mL,处理20h;③56%磷化铝片剂。1m3栗苞用药21g,1m3栗实用药18g,处理24h。
(7)药杀脱果入土幼虫。栗实脱粒场所进行土壤药剂处理,以消灭脱果入土越冬幼虫。通常用3%~5%辛硫磷颗粒剂,1m2用50~100g混合10倍细土撒施并翻耕,在幼虫化蛹前均可进行。
5参考文献
[1] 张国庆.生物灾害管理理论研究[J/OL].(2008-04-30).科学网,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611.
[2] ZHANG G Q.Time-Space Dynamic Analysis About Event[J/OL].(2009-8-5).ScienceNet.cn,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7630.
[3] ZHANG G Q.The Life-Earth Theory[J/OL].(2009-7-6).ScienceNet.cn,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2088.
篇3
1武警部队疗养院超声学科现状
目前武警部队疗养院超声设备较陈旧,现代超声医学的新技术、新方法得不到很好地应用;其次由于高资质医师的缺乏,一些疑难杂症得不到准确诊断。此外疗养院整体医疗水平不高、病源不足、开展治疗项目少、其他辅助检查项目较少,诊断结果也很难得到手术病理的最终证实,不利于超声诊断水平的提高以及年轻医师的成长进步。
2大力发展超声学科的现实意义
2.1提高疾病早期检出率现代医疗保健要求对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也就对临床辅助科室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超声能对全身大部分脏器进行检查,无放射损伤,使得超声在妇产科检查及乳腺筛查中有独特的优势;超声图像细腻、多角度观察及动态随访也是其他医疗设备无可比拟的优势;疗养员年龄较大,心血管疾病及肿瘤高发,而超声在这些领域检出准确率较高,使得超声检查具有无可取代的应用价值。
2.2提高超声医学诊疗水平当今超声医学发展日新月异,从二维成像到三维成像再到四维成像,从频谱成像到造影成像再到弹性成像,超声诊断的准确率不断提高,检查范围不断扩大,同时随着介入超声的发展,也使超声在治疗领域越走越远。超声医学的飞速发展与超声检查的广泛开展及超声医师的积极探索是分不开的。
2.3获得丰硕的经济效益武警部队疗养院医疗设备多为总部配发,超声仪器无需防护措施,设备占地面积小,对环境要求低,前期投入少。而超声检查具有成本低、检查结果准、回报率高等特点,可以说超声科是疗养院投入最少而回报最大的科室。
3立足武警部队疗养院医疗保障特色,探索超声学科重点发展方向
3.1体检工作疗养院本着对疗养员负责的态度,对每位疗养员都进行仔细地健康体检。随着体检中心的发展,也针对政府机关、学校及事业单位的人员进行体检。不少疗养员的疾病就是在健康体检中发现的,这为疾病的有效治疗赢得了有利时机。超声体检部位包括腹部脏器、子宫附件、乳腺、前列腺等,要求超声医师不仅要熟悉正常及常见疾病的声像图表现,还要掌握腔内超声及超声造影技术,以提高疾病的诊断鉴别能力。同时由于疗养员的年龄特点,检查时一定要提高警惕,结合其他检查结果及临床表现得出最后的检查报告。
3.2肌肉损伤军事训练是增强部队官兵身体素质,维护和提高战斗力的重要手段,长期的军事训练不可避免地会对肌肉造成慢性损伤,直接影响了疗养员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由于数字化高性能超声仪、超高频探头、宽视野扫描成像等技术的应用,使超声图像更加细腻逼真,获得的诊断信息量更大,诊断准确性进一步提高。运用超声技术评估军事训练致肌肉损伤的程度、范围,观察损伤愈合的进展及估计瘢痕形成的范围,为临床医师治疗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并可评价治疗的疗效及观察随访,指导部队科学组训[1]。因此,超声可作为肌肉损伤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也可作为随访临床治疗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2]。
3.3胃肠道检查疗养员绝大多数患有或曾经患有不同程度的胃肠道疾病,其中,约半数的患者长期受胃肠道疾病的困扰,不少人甚至面临着癌变的威胁。由于早期胃肠癌是完全无症状的,因此患者不可能去做胃镜检查。当出现症状去做胃镜检查时,常常已到了中晚期。而通过超声检查,能够发现早期癌症。应用胃肠超声对急性胃炎、0.2 cm以上的胃溃疡等疾病的诊断符合率已达到了96.2%,胃平滑肌瘤的诊断符合率已达到了94.6%,早期胃肠癌的诊断符合率已达到68.4%[3]。超声造影检查胃肠道不用插管、不用下镜,既可以使患者免除检查时的痛苦,又避免胃镜、肠镜的诸多禁忌证及创伤性,而且弥补了胃镜、X线不能显示胃壁内病变,以及难以判断病变的浸润范围和程度,不能判断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界限的不足。适用于各类人群的健康检查,而且还能通过对其他脏器的检查,针对各种胃肠道疾病制定合理的、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3.4突发医疗事故中的应用疗养主楼及别墅楼为疗养员提供舒适的住宿环境,并且在客房内安装了医疗急救报警器,一旦发生意外事故,便携式超声诊断仪能随医护人员快速到达现场,准确诊断多种内外科急症,为临床医师救治提供依据。为了疗养员能更好地放松心情,疗养院提供多处景观疗养,部分参观景点路途远,活动量大,为急症发生埋下了隐患,因此每次外出均要求救护车跟随保障,超声的便携性在医疗急救移动平台上得到很好应用,能有效提高现场诊断准确率和医疗抢救的成功率。急症的发生来势汹汹,临床是否能准确及时地诊断关系到患者的预后及生命安全。超声在急症中能及时地发现和确定病源,并且可以定位、定性,同时还可以了解有无并发症,能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案[4]。因此,超声是突发医疗事故的首选检查之一。
综上所述,超声学科在武警部队疗养院现代医学诊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力发展超声学科是立足于武警部队疗养医学发展需要,是提高疗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重要环节。尽管目前武警部队疗养院超声学科存在一些不足,但通过对有疗养院医疗特色的超声学科发展道路的探索,超声学科一定能取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姥义,桑玉顺,徐永利,等.高频超声在军事训练致肌肉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上海医学影像,2008,17
(3):257-258.
[2]徐良志,徐松定,谢亚萍,等.军事训练致肌肉损伤的超声诊断[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8,10(3):204-205.
[3]陆文明.临床胃肠疾病超声诊断学[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27-28.
篇4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如何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笔者认为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物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一)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希望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指导学生更积极更健康的生活!例如:通过对初中生物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青春期生理和保健;知道传染病传播、预防的相关知识;能够进行简单的急救,了解一些医药常识。争取使每位学生都成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的合格中学生。
通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能够使学生们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
(二)义务教育的责任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接受义务教育是每位社会主义公民的责任与义务。所以初中生物教育要面向每一位适龄的社会主义公民,每一位初中阶段的学生。
(三)因材施教
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智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身为教育者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尊重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有利于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贯彻因材施教原则,要求做到:(1)教师对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态度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都要充分了解,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教学。(2)教学中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班集体教学上,又要善于兼顾个别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3)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倡导探究式学习
探究性的学习是指学生在开放的现实生活情景中,通过亲身体验进行的,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在生物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性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意义。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能力
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生物课的分组探究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合作能力。
(二)有利于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同时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任何一个小的偏差都有可能使结果错误,探究失败!通过失败的教训使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
篇5
1、生物技术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培养具备生命科学的基本理论和较系统的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在工业、医药、食品、农、林、牧、渔、环保、园林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生物科学专业:生物科学(又称生命科学)专业包括了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两个专业方向,这些专业学科主要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科学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学生将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进而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教学、研究、开发与管理的基本能力。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一)转型发展是专业安身立命之本。生物科学是传统的师范专业,国家教师资格证的改革打破了师范与非师范专业的界限;研究生和非师范类毕业生在教育系统中受到了欢迎,分割了师范生的就业市场份额;一批在职低学历教师通过进修,巩固了其市场地位,加剧了生物师范生就业的压力。[4]地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率不足30%,入学后想转专业的学生人数居高不下。这些年地方院校生物科学师范生在就业市场上的严峻形势也倒逼地方生物科学专业转型,因此,为了专业的长远发展,转型势在必行。
(二)转型发展是适应地方经济升级的需要,是国家的战略要求。地方院校一般都位于中小城市,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生物科学专业与当地的农业、食品工业、精细化加工等领域有着紧密的联系。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各类应用型人才是生物科学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现代农业已经进入到数字化、自动化阶段,所以迫切需要能够熟练地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信息系统、自动控制等技术的本科层次、复合型、技能型人才。此外,食品加工、化妆品等上下游企业也急需生物科学复合型人才。为此,生物科学专业的适时转型是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之需要。从外部环境来看,世界经济和产业格局的重心正在回归实体经济,产业升级也需要大量掌握技术的人才。
二、地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转型发展的路径
(一)院系层面1.明确人才培养定位。一般来说,高校培养的人才类型分为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作为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要突出地方特色,服务地方,满足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为地方培养大量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正如著名学者胡瑞文所言,目前,毕业与就业的供求已经出现了新格局,新格局要求高校及时修订人才培养目标,由过去主要培养高级人才转变为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和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5]地方院校只有真正厘清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在办学过程中少走弯路,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的紧密对接。2.合理调整师资结构。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地方院校生物科学专业转型的关键所在。具体做法为:一是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要敢破敢立,聘请企业的工程师、高级管理人员、中小学的资深教师作为生物科学专业全职或兼职教师,促进生产与教学的结合,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二是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人才培养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三是在制度上要求生物科学在职教师定期到企业和中小学挂职,获取一线行情,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3.夯实实践基础。实践教学是指除了理论教学之外的所有与实践相关的教学方式。[3]地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要转型,尤其要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加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验室、实训室建设,把应用性环节应用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地方高校缺乏重点大学“顶天”的学术优势,但却具有“立地”的便利。地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只有利用“立地”的优势去弥补自身“顶天”的不足,依托自己的学科优势和特色,着眼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员工继续教育、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提供技术支持,才能使校企进行深度合作,实现双赢。创新培养方式,积极探索订单式培养模式或者“3+1培养模式”(三年在学校,最后一年顶岗实习),使校企合作向纵深方向发展,使生物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毕业后能直接为生产、生活服务,缓解生物专业人才目前所面临的就业压力,消除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篇7
关键词:产教融合;生物科学;核心课程
群产教融合是高校根据自己所开设的专业开办专业产业,使专业产业与实际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形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随着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改革,以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为主的高校会越来越少,而侧重于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的高校越来越多,且将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主体。相对于学术型人才培养而言,应用型人才培养除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外,更注重其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安徽科技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高校,2009年被安徽省教育厅遴选为“示范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单位,2014年被遴选为“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立项单位。其中生物科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平台+模块”的课程架构,构建两个平台(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和三个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个性化拓展课程模块)组成的“2+3”课程体系。生物科学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包含专业基础课程(植物学、动物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统计学)和专业核心课程(细胞生物学、人体解剖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11门课程中有许多课程内容出现重复,部分课程的开设由教师自主选择教材、自行开展教学活动,缺乏交流和沟通,常常会出现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高度重复或脱节现象。例从理论层面来看,蛋白质和核酸结构、功能及其代谢、DNA复制、转录、蛋白质翻译和基因表达调控等内容,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教材均要讲述。如果不能对上述教学内容进行有效重组,就不能形成专业知识的系统性,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一、构建生物科学专业核心课程群的目的
课程群是高等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课程建设模式,它能够发挥课程的综合效应,优化配置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课程群建设是近年来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发展方向。进行专业课程群建设,就是要推动专业课程的优化整合,改变过去课程改革单兵作战的做法,注重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及课程的规模效应和整体效应。为提高生物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以安徽省《生物化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为契机,根据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要整合理论课程内容,强化课程群观念,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之间要做到整体性和连贯性,使学生从整体角度掌握生物科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实践教学方面,要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加大专业综合实习力度,使学生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掌握生物科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构建生物科学专业核心课程群的总体目标
结合目前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研究生物科学专业核心课程群的构建策略,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群内容建设,优化课程群建设的措施,重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为生物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因此,以产教融合为基础,构建以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五门课程形成生物科学专业核心课程群,通过研究实践,逐渐形成一个有序的、统一的整体;以整合后的教学内容及探索出的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为切入点,创建新的相关课程,引进新的思路和教学模式;建立新的实验实践教学方式,体现学科交叉优势,培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三、构建生物科学核心课程群的策略
1.充分调研,深入分析,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深入企事业等用人单位,调研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的人才培养质量,收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的需求,调研省内外相关院校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情况,通过比较,对我校及校外应用型生物科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构建符合我校生物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群。产教融合可以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推动高校与企业间的深度合作,积极开展校企一体化办学实践,推动专业与企业、岗位对接。遴选本行业相关专业教师进企业实践基地教学培训,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教学,促进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共赢。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与生产过程对接,着力探索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提升专业教学水平。2.重新修订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制定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核心课程群,认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总结和完善。拟将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组建成生物科学专业核心课程群。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经相关专家论证后报学院审定后,再报经学校审批。3.整合与优化课程群各门课程内容,构建核心课程群新的理论教学体系。生物科学专业核心课程群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多,学生理解难,且课程之间有些内容高度重复。因此,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避免交叉、重复,同时要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组建生物科学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充分研讨教学内容,构建核心课程群理论教学体系,并重新制定相关课程的理论教学大纲。4.优化、改革生物科学专业核心课的实践教学内容,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应用型本科专业要以应用性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实验性课程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手段。为此,整合、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研究逐步形成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层次化”实验教学体系。基础性实验不同课程之间相对独立,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设计性实验要独立授课,单独考核,可以以项目为载体进行设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5.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外,还要学会自学。老师要鼓励学生自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课题组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研究。拟采取:采取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根据课程有关内容设计教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开展讨论,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总结;选出一些较为合适的章节,让学生分组备课、登台讲解,体验讲课过程,调动学习热情,增加趣味性。通过比较分析要进一步固化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加以推广。6.改革考试考核评价办法。评价是教育管理中实施控制的特殊手段,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传统的考核方式其弊端主要是评价体系采用简单划一的方式,未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要加大课程过程考核力度,研究可操作的公平公正的考核办法。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考查,更要重视其动手操作、创新等能力的考查。考试方式要采取多样化,考试时间要自主化,通过写专题报告、撰写学术论文、参与科研项目等多种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结语
通过梳理应用型专业生物科学专业基础课程之间的关系,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构建科学合理的展业核心课程群。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生物科学核心课程群的建设与实践,制定核心课程群合理的教学大纲,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应用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孙玉军,张强,黄守程,等.应用型高校生物科学专业个性拓展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3(9):90-92.
[2]于军香,刘兆洁.生物化学课程群的建设与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2013,(5):202-203.
篇8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对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占总实验课程的比列有一定要求: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开设达到80%以上为实验教学效果好,达到50%~60%为效果较好。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大多数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的生物科学专业,其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率很难达到50%,并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限制因素。
1.实验课程安排的盲目性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课程,需要先考虑如何安排专业实验课程。生物科学专业的实验课程主要由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专业基础课包含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等,所涉及的实验知识和技能是整个生物科学专业培养课程的基础和核心。专业方向课是在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和扩展的针对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如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等。专业选修课是专业方向课的补充和扩展,如蛋白质组学、分子遗传学、生物技术制药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接受程度自行选修相应的实验技能,从而针对性地提高专业技能。基础性、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等类型的实验内容在开设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各专业课程的性质。不同的专业课程对实验的要求存在一定差异。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在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时很少去区分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课程性质,仅仅是为了满足教育部的评估要求而盲目的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这导致学生在上专业基础课时无法适应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而上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时又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中涉及的基础性实验内容没有完全掌握,从而产生专业实验技能培训的混乱现象。
2.实验课时分配的不合理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覆盖广,对实验技术要求高,所以需要更多的教学时数支撑。如《分子生物学》实验中仅PCR过程至少需1小时、《生物化学》的蛋白质分离纯化实验需3~4小时、《微生物学》的细菌培养需1~2天等,这在有限的学时下很难完成教学任务。通常,实验课程的课时分配需要结合总课时量的分配情况,再安排不同专业课程的理论和实验课时比例。理论课时和实验课时分配本身就存在矛盾,如果再增加对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分配比例的考虑,势必会造成这种矛盾的加剧。部分高校能够将一部分专业基础课的实验内容独立出来,如生物化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保证该实验课程拥有较多的课时。而大多数高校能独立出来的实验课程相对较少甚至为零,实验内容只能附属于理论课程之下,导致实验课程教学时数较少,教学内容不完整,这是制约高校实验课程改革的重要的问题之一。
3.实验教学模式的保守性和封闭性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高校生物科学专业的实验教学基本上延续了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技能为辅的教学模式。实验课程教学模式更是偏重于基础性、验证性、演示性实验。这些实验内容简单、固定,实验内容之间很少有过渡和衔接,甚至部分课程之间的实验内容存在大量的重复。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的开设,要求实验教学模式多样化、开放化和灵活化。不同的实验场地、实验对象、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可能会在一个实验项目中涉及,这不同于传统、单一、封闭的实验教学模式。无论从时间、空间,还是内容和方法上,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建设和实验教学模式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4.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固定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产生了传统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其要求实验课程的开设应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完成教学任务,仪器设备和试剂的管理都是统一的,任课教师为了在不违反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只能尽可能多的开设传统的、简单的实验内容,这也是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内容比例较高的原因之一。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需要开放的实验室管理制度相配套,传统的实验室管理体制与之存在严重的矛盾,这是限制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
5.实验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和使用实验设备及经费的分配是限制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改革和发展的瓶颈之一。生物科学专业对仪器设备、实验材料和经费的依赖较高,尤其是分子生物学相关实验涉及的仪器,动辄十几万到几十万元一台,这对于部分新建本科院校来说是个门槛。也因此受到了限制,大多数高校在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的时候往往需要考虑已有的实验仪器设备、配套设施等是否满足课程需要,而不是去考虑如何合理的设置实验内容,这违背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的宗旨。
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及实施的建议
1.实验课程的层次化和实验内容的模块化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的开设,需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和任务,制定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课程群,在实验课程的安排上要严格区分不同性质的专业课程对不同类型实验的需求,使实验课程形成完整的技能链条,具有明显的层次,即实验内容由浅入深,实验方法由少变多,实验原理由简入繁。实验课程模块化是解决实验课程课时不足的有效途径。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实验课程涉及的实验技能,精炼实验内容,做到一个基础性实验包含一个实验方法和原理,形成基础实验模块,并使该实验模块能在今后的专业方向课和选修课中被涉及。这样在专业方向课和选修课的实验课程中将基础实验模块进行组合,从而建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内容,使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实验课程形成有机的整体。实验课程层次化能够明确不同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避免课程之间知识和技能的重复和断裂,建立课程之间良好的过渡和衔接。实验课程的模块化能够更好的细化知识和技能,避免专业课程之间实验内容的无序和重复。
2.实验课程课时的分配及设置根据专业课程的性质,将专业基础课的实验独立出来,分配较多的课时,使专业基础课能够开设更多的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这些实验通常能够在1~2个课时完成,内容简单,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每学期一门专业基础课安排至少20课时的基础性实验,这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为将来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实验内容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在课时安排上不局限理论与实验课时的分配比例,实验和理论课时可以灵活调度,将实验内容作为理论内容的延续和补充,同时也能在实验内容中进一步深入理论内容,实现“从做中学,边学边做”的教学效果。
3.开放式、信息化的实验教学模式及管理方式开放的实验教学模式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的必要保障。在开放式实验环境中,学生以分组的方式进行实验,可以自行安排实验时间,从而避免实验室学生人数过多,实验资源紧张的情况,同时也能使教师最大限度的指导学生;学生可以选择内容进行实验,避免实验资源的不合理分配,提高仪器的利用率;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由选择实验方法及手段,避免实验教学的单一性和局限性。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不仅解决实验教学课时紧张、实验资源的不合理分配问题,还可以调动学生实验操作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实验中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开放式实验环境中,实验室应根据不同学科将实验室进行分类,以实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及价值进行分区,不同分区有专人负责管理。开放式实验室可建立信息化管理方式,统计实验室及仪器的使用频率,对频率较高的实验室采取开放式管理,对频率较低的实验区域进行统筹管理。此外,考虑到生物科学专业的一些仪器设备价格昂贵,可以专人专管,并使用网络信息系统建立预约机制,采取计划性、集中性安排仪器的使用时间,实行半开放策略。
三、结语
篇9
关键词:生物 高中 改革 课程 教学
自2002年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已经有7年的时间,我们理解和传承着教育理念,也在反思和实践这些理念。回过头来,为了更好地领会新课改的精神,促进课堂教学新局面的更好形成,在这对新课改的实施进行几点反思。
1、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社会日益旱现出“学习化”社会的特征。学习化社会强调,人的生活过程就是一个学习与发展的过程,社会是人学习的基本背景,社会中普遍存在着人的学习资源。
(1)在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中,突出创新,注豆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成为各国普遍的改革目标。
(2)要适应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基础教育应克服仅仅关注知识结果获得的功利主义教育观,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重新建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2、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对高中教育的新要求
(1)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客观存在地要求普通高教育关注每位学生的终身发展的需要,激发每位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具有基本的职业意识、创业意识以及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2)作为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应该满足现代高中生的全面素质发展的需要,如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道德水平、身心健康状况、终身学习的能力、人生规划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个性发展等方面。
(3)教育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仅仅是针对少部分学生而是惠及每个学生。学生的发展的差异性决定了教育的差异性,因材施教是教育的一个难题,也是教育的基本原则。
3、旧课程标准中的中学生生物学教学目的和任务
3.1掌握生物科学的基础知识。反观旧课程标准,中学生物基础知识可以分为两类
3 1.1重点知识
是指那些在生物科学中占有最为重要的地位,又是学生迸一步学习、工作和生活所必需的知识。
3.1.2必需知识
是指那些虽然不是本门学科知识中的主干,但仍然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那些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2培养学生的能力
3.2.l必须树立正确对待学生的教学思想 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主人,既是教育的客体,更是教育的主休。要从思想上承认这个现实,下决心改变那种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要提倡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己学习和自己钻研问题,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3.2.2要鼓励和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特别是允许他们发表和老师不同的见解,使学生有“求异”精神。
3.2.3要了解在生物教育中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l)要用正确的观点去统率教材。
(2)要使学生了解学生了解生物学研究的层次,并且了解教材的层次,使做到的思维的脉络清哳。
3.3进行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
3.3.l爱国主义教育
(1)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和生物科学家在生物科学史上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使学生了解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增进他们对祖国自然的深厚情感和高度的责任感。
(3)通过对我国生物学家的热爱科学、热爱祖国事迹的介绍,使学生学习老一辈生物学家的高尚情操。
3.3.2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l)使学生认识生命的物质性。
(2)普遍联系的观点。
(3)变化发展的观点。
(4)矛盾统一的观点。
3.4进行卫生健康教育
我们注意到,在旧课程标准中,政治化与口号化的东西还是比较多,强调的是一种老师说,学生必须听的教学理念。并且,对于高中生物教学内容,做了区分,分为重点知识、必需和一般知识。
4、高中新课程标准的研制标准
4.1高中生物新课程中的目的和任务
高中生物课程的任务是既要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并为他们选择今后的职业方向和学习方向提供帮助。从着眼于生物学工作者的培养,到面向全体高中生物的生物科学素养提升,这一变化不是意味着降低了高中生物教学的要求和质量,而是要使高中生物学教育得到全面加强,当全体高中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提高以后,就扩大了优秀生物学人才产生的土壤。
4.2高中生物课程的结构
(1)高中课程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组成,高中生物科目的内容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共6个模块,必修模块有“生物L分子与细胞”、“生物2遗传与进化”、“生物3稳态与环境”;选修模块有“选修L生物技术实践”、“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2)高中生物课程采取了必修、选修模块式的结构,这使得新的生物课程在结构和内容上都有了很大变化,在学时数不变的情况下,必修内容的主题略有减少,3个必修模块突出了尘物学的核心基础,又注重反映生物学迅速发展的领域,力图能体现基础性和时代性。
(3)在必修的基础上,选修内容从科学、技术、社会的层面展开,构成三个模块,以加深学生对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强课程内容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力求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使课程具有较强的选择性。
4.3高中生物课程的地位
高中生物课程是高中科学领域中的一个科目,在必修部分的要求方面,它同该学习领域中的另外在3个科目一样,都是6学分,108个学时。这使得高中科学课程中的理、化、生、地处于同等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陈皓兮.中学生物学教学法酗[M].北京:北京 师范大掌出版社,1987: 44- 45 50,53- 56 60- 65, 68 70- 72.
[2]苏伶俐.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6 17, 20 23 70, 72, 73- 74
[3]汪忠.生物新课程教学论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 03 4卜43.
篇10
关键词:生物教学;新课程;生物科学素养;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122-01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种教学理念的改变,使我们不再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在对新课程的感知到熟悉的过程中,新老教学观念不断撞击出火花来。
一、生物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生物没有兴趣,根本主观不会去学习生物。而学生有主观选择能力,即便父母或者压力强迫他们去做某一件事情,没有兴趣的支持,学生也做不好。从生理心理学方面来看,众所周知,大脑有一种神经递质叫多巴胺,它除了影响学生的情绪外,还负责着感觉,感情,开心和兴奋的传递,这里重要的是兴奋。求知欲被满足会产生兴奋,而求知欲也就是兴趣。所以当学生学到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时,会开心兴奋。由此可见,如何产生兴趣,是学习最重要的。往往平常学生是不需要刻意培养兴趣的。而有的时候,学生是需要学习一些非学不可的,暂时不想学的,已经学疲惫了的东西。 所以教师要找到一种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产生兴趣去学习的方法。
但对此都产生了浓厚兴趣。
生物教师要巧用诗词、成语、俗语,提高兴趣。例如,唐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形象地描述了植物的顽强生命力及根的作用。又如宋词“双蛾来翩翩,慕此堂上烛,附炎尽何功,自取焚如酷。”把飞蛾的夜生活习性和趋光性描述的惟妙惟肖。引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来描述食物链的关系,通过“树蝉 螳螂黄雀”这一食物链的有机联系,引伸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转递过程。用“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生的会打洞”来说明生物界遗传的普遍现象。学生听来有趣,简明易懂。在学习植物细胞得失水分的原理时,若只讲:“当细胞液浓度高于细胞周围水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当细胞液浓度低于细胞周围水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这样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容易混淆和遗忘。利用“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个学生熟悉的俗语,再对学生说:水是往“高处”流的。让学生产生了疑惑,水为什么会往高处流呢?再给学生解释,这里所说的“高”是指浓度的高低,即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由溶液浓度低的地方向溶液浓度高的地方渗透。这样学生释然,既提高了学生的识记和理解,又增强了趣味性。设疑要有趣方为巧问,设疑要有度方为善问。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使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最能提高学习兴趣。
二、教师要重视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
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就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 、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这就是说,我们一线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只有重视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程增添了一些科学前沿的知识,尤其是在现代生物技术方面改动很大。这就提醒我们,培养科学素质绝不是纸上谈兵。我们在教学中,要深入浅出地介绍最新科研成果,与科学前沿接轨,以便达到新课标要求。
为了更好地开发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在课堂上经常根据课标内容,与科技新闻接轨,通过讨论来实现课标要求。比如:2009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三位美国科学家发现了由染色体根冠制造的端粒酶(telomerase) ,就公布这条特大新闻,教师可以介绍大致内容,这种染色体的自然脱落物将引发衰老和癌症,教师在正好讲到真核细胞有染色体的事情与这个内容相关。于是,通过一系列问题串组织学生讨论。
通过过热烈的讨论,大家会理解,这一科研成果,无疑是医学界,乃至人类的爆炸性新闻。科学是无国界的,我们要为之鼓掌。同学们有可能针对这个科研成果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未来发展前景展开了幻想。虽然有的观点也有可能有点幼稚,但是,大家已经对生物科学前沿的发展变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参与意识,并且深入理解了当前所学知识。
许多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比如:在讲到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时,大家理解了的长途跋涉和胚胎发育的辛苦,从而唤起珍惜生命和孝敬父母的意识。
讲到细胞的化学成分时,发现学生缺钙症状抽筋现象比较普遍,大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会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如何补?在课堂讨论时同学们会懂得经常喝骨头汤才是最好的办法。类似这样的实例很多,生物学知识起到了指导作用。
新课标教材中有不少生产流程的实例,好些都是学生必做实验和实验建议。根据课标内容适当编排教材顺序,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与相关学科联系 提高综合素质
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还要为学生的一生奠定基础。
比如:当我讲完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会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引领学生概括出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然后提出:“有氧呼吸的原料和产物中都有水,可以约掉吗?为什么?”学生会说,“不能。因为第二步需要水,第三步才产生水。”这时候,我就调侃地说:“是的,这个水不能约掉,因为远水解不了近渴哦”。这样,大家在笑声中强化了重点知识。
- 上一篇:高中历史宋朝知识点总结
- 下一篇:高一语文阅读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