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艺与化学工程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08-17 18:14: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工艺与化学工程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一个极富创造性、挑战性的重要工业领域,能在化工、石油、能源、轻工、冶金、医药、微电子生产、食品和环保等多领域行业,从事产品的研制开发与评估、过程工艺与装置的设计放大、过程科学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生产过程的控制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教育教学和管理营销人才,具有技术密集、人才密集、资本密集的特征,特别是二十一世纪的化学工业在向“绿色化工”方向发展的同时,对知识的交叉渗透、产业的相互交融提出了更宽更深的要求,该专业就是为了适应面向二十一世纪化学工业发展而设置的一个厚基础、宽口径、适应性强的大专业。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在工业界、科技界、政府及行业机构中担任重要职务的基本素质,掌握化工生产技术的基本原理、专业技能与研究方法。
通过上述阐述,我们简单了解到了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定义,在一些重要领域的关键作用。下面就让我们分开来解读化学工程和工艺在哪些领域起到了什么作用,在工作中,如何将资源更好的利用?
化学工程与工艺就是研究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共同规律,并用化学方法改变物质组成或性质来生产化学产品的一门工程W科。简单来说,也就是化学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该专业主要开设高等数学、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工分离工程、仪器分析、化工设计、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工艺等课程。其中英语、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高等数学为学位课程,参加省自学考试。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是从19世纪末由于化学品大规模生产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的。当时,为了化工生产的高效和大型化,根据典型的化学工艺和设备中出现的一些具有共同属性的工程问题,形成了单元操作的概念。20世纪50年代后发展的传递过程原理和化学反应工程使化学工程学科上升到了新的阶段。人类穿的各种合成纤维的衣物,吃的各种食物的包装加工,住的房屋的水泥钢材,以及人们开车所用的石油天然气,都是化工研究的方向。中科院院士陈洪渊就曾经评价化工产业为“国之重器”,能创造出数千万个“新物种”。譬如说,1909年哈伯发明的合成氨技术使世界粮食翻倍,解决了世界上一半人的温饱问题。1995年我国的化学纤维产量为330万吨,其中90%是合成纤维,这一化工技术的应用,使大多数人免于挨冻。
当今社会,化学工程与工艺也应用到多个领域,如分析化学师、食品化学师、化妆品研发员、医药技术师等职业,这些职业你肯定听说过,但不一定想到他们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相关。总体来说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就业领域还是相当广泛的。毕业生能在化工、能源、信息、材料、环保、生物工程、轻工、制药、食品、冶金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一般主要的主要就业方向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可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从事化学工程与工艺相关科研、教学等工作。不过这需要该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水平和较高的学历。
其次,到化工类、石油类、轻工类、车辆化工、建筑机械、制药、食品、涂料涂装等相关的科研单位、企业、公司从事应用研究、精细化工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技术和科技等工作。化工行业有很多知名的企业如美孚、壳牌、巴斯夫、中石油、中石化等。当然,除了这些大企业外,一些冶金、化纤、煤炭、橡胶等化工企业也是毕业生不错的选择。化工行业是个讲究经验和积累的行业,技术和经验是技术型人才的资本,对于刚走出校门毕业的学生来说,一般需要一个相当长时间的经验积累,从基层做起,让理论和实践充分的结合后,才能谋取个人职业更好的发展。
再次,可以在相关化工类企业从事销售、管理等工作。除了走工艺、研发、质量检验等技术人才的道路外,该专业复合型销售和管理人才在人才市场中也特别受欢迎。关键是如何取得化工类技术以外的教育背景和从业经历。化工贸易、管理人才基本都需要是化工专业出身,同时熟知贸易规则和单位业务,还必须具备耐心细致,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国家教育部曾公布的化学工艺与工程专业就业状况显示,该专业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在28000-30000人,近三年全国就业率区间在90%-95%之间,属于就业率较高专业。
据调查,相关从业人员都表示,化工专业毕业生要找到一份工作并不难,但找什么样的工作就因人而异了。由于化工各个方向分类较细,各个大学都有自己擅长的专业方向。如有些学校侧重石油化工、煤化工;有些侧重医药化工;有的则偏重金属冶炼或精细化工等。另外,还有一些人对化工就业存在这样的误区,担心学这个专业毕业后要去挖煤、炼石油。实际上,传统的石油化工、煤化工只是其中的一个就业方向,如果你对这个方向不感兴趣,还有更广泛的领域可供选择。如可以选择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精细化工,我们用的洗发水、洗面奶、沐浴液的研发生产都是化工的主要就业领域。还有食用油、巧克力等食品加工企业,香水、化妆品、奢侈品制造等也是化工很好的就业方向。目前我国经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涉及综合技术项目的开发工作节奏也显得急躁起来,对于化工专业建设工作人员来说,需要联同系统性的设施布置和先进实验验证项目开发,积极稳固综合人力资源的开发动力,为我国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贡献力量。
除了化学工程与工艺在工作上的应用外,可以说,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样样都离不开化工产品。化学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性产业,它为农业、能源、交通、机械、电子、纺织、轻工、建筑、建材等工农业和人民日常生活提供保障和配套服务。同时它还是工业经济中最具活力,有待开发且竞争力极强的一个行业。老人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管研读什么专业,都有一定的优势和特点,只要潜心学习,任何领域都可以走出一片辉煌的天地。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化学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
起步于1991年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至今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为了更好地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完善其培养体系,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变,2009年全日制工程硕士开始招生。正是由于全日制工程硕士与在职工程硕士在培养方式、招生等方面有所区别、存在差异,因此,过去对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经验不能完全照搬到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上来,这就要求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但如何创新以及如何真正在具体的培养实践中体现出“创新”,是值得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1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的一种,旨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国内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至今,其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已较为完善,研究也比较深入。其中,对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导师制、论文标准、实践方式等方面。因此,尽管国内外对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积极有益的研究成果。但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研究则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仍存在不少不足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3]。
1.1培养目标形同虚设
培养目标是培养模式中的重要因素,也是理顺整个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思路的关键因素。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尽管与对应的工学硕士学位的培养目标有较明确的文字表述差异,但在实际培养过程各环节却与工学硕士学位有极大的重合,并未表现出其培养目标所设定的差异所在,尤其是培养目标在反映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实践性特点方面存在不足。美国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尽管与对应的工学硕士学位的培养目标没有很明确的文字表述差异,但在实际培养过程各环节中,无论是学制、学分、课程设置或是学位论文考核等各方面均表现出明显区别。
1.2培养过程缺乏实践性
培养过程是培养模式中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最关键因素。我国高校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在具体培养环节与原有的学术型工学硕士相比没有体现出明显差异,其实践性和应用性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明显不足。如,课程设置缺乏实践性课程,专业实践环节薄弱,指导教师工程实践意识淡薄等等。
1.3质量评价体系模糊不清
质量评价是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综合反映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水平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评价体系仍停留在对论文选题类型的探讨之中,至于学位论文考核的其他环节(学位论文的选题及形式、考核方式、评阅答辩等)则仍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
2化学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为了解决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培养目标形同虚设、培养过程缺乏实践性、质量评价体系模糊不清等主要问题,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基于化学工程视角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
2.1建设校内和校外“两支”师资队伍
为了更好地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实践性与应用性特点展开教学与培养指导,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通过建设校内和校外“两支”师资队伍,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每位全日制工程硕士配备两名导师,校内导师为主且主要负责研究生的理论指导,校外导师为辅且主要负责研究生的实践指导,校内外导师各负其责,共同商定研究生的个人培养计划。校内师资队伍。校内师资队伍主要来自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学位点硕士导师,具有工科背景,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结构合理。根据学校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每年选聘、培训2~3名校内导师。校内导师实行任期考核制度,每三年考核一次,考核合格者方可延续任职资格,考核不合格被取消导师资格。校外师资队伍。根据学校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校外导师每年由化工企业负责组织推荐,被推荐专家应是实践经验丰富、理论学术功底深厚、主持省部级及以上应用研究项目或企业技术革新和改造项目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符合学校有关导师聘任条件,由学校负责认定导师资格,并聘任为全日制工程硕士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合作指导全日制工程硕士。校外导师应严格按照学校学位授予和研究生培养工作等规章制度,履行导师职责。
2.2构建“一个”突出实践性与应用性特点的培养方案
为了突出实践性与应用性,化学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遵循“强化基础理论、突出实践与创新、着重综合素质”的原则,培养方案科学、合理。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质、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为核心,要符合学校定位,具有学校特色。教学内容强调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论文课题应来源于企业,或有明确的生产技术背景和应用价值,涉及化学工程领域的新产品、新工艺、新过程、新技术、新装备、新软件或新材料的研制、开发、放大、设计与优化。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也可以是某一个大项目中的子项目。论文所涉及的课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论文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与一定的创新性。
2.3打造校内实验平台和校外实践基地“两个”培养平台
为了更好地实施校企联合培养机制,践行突出实践性与应用性特点的培养方案,通过打造校内实验平台和校外实践基地“两个”培养平台,形成有利于全日制工程硕士自我学习、工程实践、创新应用的环境和条件。校内实验平台。主要包括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南省基础课(化学)示范实验室、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湖南省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等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创新应用能力培养的主要场所[4-5]。校外实践基地。主要包括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6-7]、湖南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8]、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化学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联合培养基地等校外实践基地,是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场所。2.4完善“一个”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企业实际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为了培养和提升化学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通过实践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工程实践采取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方式等,完善“一个”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企业实际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9]。实践课程设置。为了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实践课程主要有专业实践A(集中实践)、专业实践B(分段实践)。实践课程由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其中专业实践A以校内导师为主,专业实践B以校外导师为主。实践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基本实施了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自主学习与现场实习相结合“三结合”实践教学方法。逐步实施了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相结合、工程实践与创新训练相结合、工程创新与科技创新相结合“三结合”实践教学方式,充分利用校企优质教学资源,开展现场演示、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等多元化的教学活动,积极开展项目式、案例式、体验式等实践教学改革。工程实践基本要求。工程实践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工程硕士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工程实践,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工程硕士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到企业进行工程实践。通过工程实践,使工程硕士熟悉本领域中的项目规划、产品研制、设备设计、工程强化、环境保护等某一或多个环节中的工程知识,并撰写总结报告。通过工程硕士在工程实践中的态度、表现、过程、实践内容和总结报告质量,对其工程实践课程成绩进行整体评价。工程实践采取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方式。在双导师指导下,工程硕士通过在企业参加工程实践活动,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提高发现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工程实践成绩分为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由校外导师、校内导师和企业相关技术人员组成的考核小组给出。
3结语
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研究和实践,建立了基于化学工程视角的“2121”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即,建设校内和校外“两支”师资队伍、构建“一个”突出实践性与应用性特点的培养方案、打造校内实验平台和校外实践基地“两个”培养平台、建立“一个”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企业实际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该研究将为化学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依据,为其他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借鉴,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实践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必文,胡良斌.构筑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平台提升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J].科技视界,2013(4):47.
[2]茅艳雯.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材料工程硕士的视角[D].上海:上交通大学,2011.
[3]柴松波.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
[4]申少华,周虎,李国斌,等.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现有基础与建设思路研究[J].广州化工,2014,42(21):204-205.
[5]申少华,李爱玲,李国斌,等.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运行管理研究[J].广东化工,2014,41(21):227-228.
[6]申少华,彭青松,刘爱华,等.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工作现状及建设思路研究[J].广东化工,2014,41(18):191-192.
[7]申少华,周虎,曾坚贤,等.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5(2):148-149.
[8]刘国清,申少华,黄念东,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工程实践教育研究[J].广州化工,2015,43(6):176-177.
篇3
1.分析学情,强化基础,因材施教
成人教育的对象主要来源于已经参加工作且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组成复杂,年龄差异大,学习能力悬殊。成教学生对知识的追求欲很强,迫切需要提高专业理论和技术。又由于每个成人以前所受教育不同,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针对成人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例如,从事化工分析检验操作的学员,对常规分析方法和分析手段比较熟悉,但对先进的分析仪器和在线分析比较陌生且充满兴趣,所以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应尽可能讲述每一种仪器分析方法的最新进展和在线分析的广泛应用。又如,在讲述光谱分析部分时,侧重介绍荧光、红外光谱、波谱学等的工作原理及分析手段,辅以化工软件演示,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成人学生的记忆力远不如全日制学生,针对这一特点,强化理解性记忆显得非常重要,在授课过程中可采用通俗的语言和典型的生产实例结合生产实践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如讲述化工热力学和动力学时,针对化学反应温度和压力的确定原则与依据,可结合学生在实际生产中的例子,如氢、氮气合成氨采用高温、高压的目的是提高产率和转化率,扩大产量和降低生产成本;催化剂的应用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在较低温度下实现转化,从而降低能量消耗,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等等。
2.调整知识结构,强化实践教学
教育教学质量是成人教育的生命线,提高成人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当前成人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认真研究成人教育规律,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各个教学环节对于提高成人教学质量至关重要[4]。本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包括两方面,一个是化学工艺,以产品和生产过程为对象。另一个是化学工程,以生产过程和设备为对象。当今化学工艺和化学工程密切结合,同时有适当分工。由于化工学科的范围扩大了,因此专业范围应该扩大,专业教学内容应适当进行修改。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原则,对原有理论课程体系及其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构建目标明确、逻辑严谨、适应区位化工产业经济发展的理论教学体系。专业内容体系的改革应该具有前瞻性,主要体现在改革教学计划,制订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全面发展并能与国际接轨的教学规划。改革教学计划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调整学时,减少授课学时,增加学生的自学、思考和个人探索的时间。二是调整知识结构,加大基础课与人文社科课的比例。三是加强实践训练,增加多种实践形式[5]。调整学时可让学生有充分的自学与思考时间,必须推行多种教学方法与采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相结合,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习,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调整知识结构的目标是加强学生思想素质的培育,传授与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知识。化工类专业成人教育课程可归纳为六个教学体系,即:人文与社会科学体系、数理体系、基础化学体系、工程基础体系、化工基础体系和选修课体系。调整体系的第一个措施是增加人文社科体系比例,培育学生思想素质、文化修养、社会道德,并促进人文社科与科学技术的相互交融。第二是增加自然科学基础体系的比例,以适应未来科学的发展。第三是精简专业基础体系的传统内容以适应未来学科的发展。第四是增加自由选课体系的比例,以充分发展个性与兴趣。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分为以化学理论与应用为主的实验课程体系和以工程能力训练为主的实践课程体系两大块。加强实践可通过加强生产与工程实践的训练,改进生产实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要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市场调查。
3.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要激发成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必须转变观念,针对成人学生特点,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采用适合于成人心理特点和社会、技术、生活发展需要的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成人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以服务于成人职业能力提升为出发点,遵循成人的学习原则(主要包括引起学习动机、鼓励参与、个别化、促进迁移、互动性五个方面),针对不同的学习原则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6]。
3.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围绕一定的学习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员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提高学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适合成人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的特征。例如,在讲授《化工安全技术》这门课时,讲到危险化学品防火防爆这一节内容时,如果按照防火防爆规范设计要求逐条解释设计理念、法规依据和防火规定,则学员深感枯燥、晦涩难懂。此部分引入案例教学法,播放典型火灾和爆炸事故的视频,然后逐条分析事故发生原因、事故损失、责任追究、防范措施等,整个教学过程一环紧扣一环,学生听得兴致盎然。又如,讲到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时,课堂讲授十分乏味,学生听课心不在焉,若以某单位化学品仓库大爆炸为典型案例,分析导致仓库发生火灾的原因、火灾后可能呈现的几种爆炸态势、处置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的灭火方案后,安排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分析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措施,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十分投入,踊跃表达个人观点。可见,案例教学法使得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和知识变得生动活泼,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学习兴趣。
3.2对比式教学法。化工专业有些课程的内容比较相似,要想区别并理解记忆这些内容,对比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讲授方法。例如,有机化学中的双分子亲核取代、单分子亲核取代和双分子消除反应、单分子消除反应非常相似,很容易混淆,而这部分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讲授过程中可以把这四个内容放在一起进行列表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抓住几个关键词取代、消除,单分子、双分子进行讲解,再从反应机理进一步对比,这样就使学生对这几个概念有一彻底的理解,从而达到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如物理化学中有一些公式十分相似,如范特霍夫公式、克-克方程和阿累尼乌斯方程外在形式的相似隐含它们之间一定有内在联系,只要分析一下上述关系式的来源即可发现它们相似的内在原因。这些公式相似的内因是由于它们都反映某种平衡关系及体系从一个平衡态变到另一个平衡态的条件。通过对几个相似公式的分析,把不同章节的公式联系在一起,通过挖掘教材内容和各知识点的结合,使学生易于理解及记忆,有利于成人学生对相关内容记忆得更深刻。
3.3任务引领式教学法。任务引领式教学法是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进行教学设计,以工作任务和工作内容为核心组织教学内容,并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选择和组织课堂内容。工作任务的提出应依据职业岗位的工作程序进行设计或选择,注重培养学习者关注工作任务目标的完成,而不再是仅仅关注知识的识记。在化工工艺专业教学改革过程中,笔者根据企业需要和成教学生实际,在教学上进行了尝试。以《化工工艺学》课程中的“合成氨生产工艺”为例,合成氨生产工艺在化工工艺教学中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将合成氨工艺分成了三个主要任务。任务一是合成氨原料气的制造,在此任务下分成了三个子任务即以煤为原料的制气工艺、以重油为原料的制气工艺和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制气工艺。在确定教学重点内容时,可选择当今应用较多的制气工艺如煤制气进行教学。任务二是合成氨原料气的净化,此任务下设四个子任务,即原料气的脱硫、变换、脱碳和精制。每一个子任务都有具体要求及完成任务的办法,还设置考核方式及评分标准等。任务三是氢、氮气的压缩和氨的合成。通过上述任务的设置,使学生明白了学习一个典型产品合成氨需要做哪些事情,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哪些基本知识,能够获得哪些技能。任务引领式教学法使得学习内容更加具体,考核方式更有意义,学习效果更好。
3.4仿真教学法。仿真教学法利用模仿真实的工作程序和环节进行教学,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学生置身于仿真环境中,可以充分调动感觉、运动和思维,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化工仿真训练系统可把各种设备的外观、结构,以及运行模式直观地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学生可以按照操作规程训练,如果操作错误,仿真训练系统就会提示或者终止操作,而且训练系统会把操作错误的原因列出,并且会让学生按照提示将正确操作执行下去,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的结合。另外,化工生产装置投资费用高、流程复杂,介质在管道和塔器中进行,无法观察到实际现象,教学过程受场地、设备、物料消耗等因素的限制,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引入化工仿真训练系统,可以形象、生动地展现生产原理、工艺流程、仪器设备的结构特点、操作方法,可以逼真地模拟开停工操作过程。学生通过仿真训练系统的操作,对设备、工艺流程的运行情况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对出现的故障和问题会有一个正确的解决方法,充分了解了生产原理和设备的操作控制要点,为从事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5利用信息手段,完善教学环节。加强信息化教学手段推动教学过程的信息化进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化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如《有机化学》中的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由于结构抽象、复杂,很难用语言描述清楚。化工专业的专业课程,如《化工工艺学》中有许多工艺流程图和设备结构图,用常规方法进行教学,既难板书又费时间,一堂课下来难以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针对上述情况采用现代高技术大容量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计算机技术将图像、声音、文字、动画等相结合,形成“动静结合、声形并茂”的教学情境,使微观世界变得直观、明了,非常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使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一目了然,可以使各流程中物料的流向、产物的分离、设备的结构形象生动。
4.培养化工专业应用型人才
篇4
关键词:节能降耗;绿色环保;精细化工
引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不可再生能源面临枯竭,现阶段,节约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发展先进能源使用技术,是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
一、使用节能降耗措施的必要性
化工工艺生产对能源的需求一直都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化工企业中以传统能源为主导的产业,若想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将化工产业能源损耗的经济成本制约在必要的范围内。因此通过节约经济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扩大市场占有率,有益于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率。对于能源损耗过高,应对生态环境破坏污染程度过深的企业项目严加把控。加强对落后能源产业的筛选力度,推广使用清洁高效的能源,建设新型绿色环保企业新模式,生产无污染或低污染的绿色产品。这些举措对于有效控制污染气体、液体、固体的排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加强监督,放弃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式能源利用模式,逐步改善传统落后的不健康经济结构,是发展健康绿色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当前,节能技术在化工企业中的使用还存在很多问题,要是使用高科技技术对化学工艺进行改进并通过先进技术的引进,可以进一步的让目前企业内的节能降耗技术的实用性大大的提高。在对化工工艺进行改进的时候,首先要提高的就是反应的催化剂和添加剂的性能,以便于让化工装置的灵活性提高,从而让化学工业能源的消耗降低。其次,淘汰传统的化学工艺,这有利于发展先进的技能降耗技术,在适当的淘汰旧设备的同时,也要引进具有节能降耗性能的机械设备,这对于化学工艺的发展非常有利,让化学工艺的节能降耗技术进一步发展。
二、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
1、在化工工艺中运用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和技术
在对化工工艺生产的管理过程中新元素的应用不可或缺。受传统工艺的影响以及现有材料的制约,让化工工艺的改革步履艰难,因此更加适应现有技术水平的轻便合理性材料,应该被广泛的试用于更多化工领域,与此同时高效能的环保器械也能为节约能源提供更好的保障。通过整合各方面资源达到连续型节能减排的新型模式,从而为更多化工技术创新提供可能性。区别于通过传统落后的能源损耗模式(如通过焚烧麦秆,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提供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能源,新型的化工生产工艺和技术将目光集中在新型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等)的使用效率和开发力度上。
优选节能连续型的化工生产工艺,通过生产工艺的技术升级改造,提高化学产品生产的综合效益。生产工艺应尽量优选连续型、操作便捷、能量转换效率较高的工艺,这样可以有效避免间歇性生产工艺过程切换中的能源浪费。优选高效分馏塔、反应器、换热器、空冷器、电机拖动系统、加热炉等先进传质、换热、旋转等节能型电气设备,降低机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综合能耗特别对于耗热量大的设备,采用导热性能更好的材料进行设备关键部位设计制造,广泛将余峄厥丈璞浮⒂τ帽淦灯鹘诘缟璞赣糜诖笞诨工生产装置中来。
2、改善化工反应的工艺条件,降低化工生产工艺综合能耗
首先,降低化工生产反应外部压力。合理计算确定化工生产反应的压力,一方面可以确保化学反应高效稳定的进行;另一方面还可以降低输送反应物的电机拖动系统的综合能耗,尤其可以降低气态反应物的压缩功耗,达到降耗的目的。其次,在确保化学物质正常反应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合理优化降低吸热反应温度,降低系统反应所需的整体供热量,提高系统热能利用率。再次,加快化学反应转化效率,有效抑制反应过程中的副反应作用,进而减少反应过程能耗和产品分离能耗。
三、关键性物质对节能的重要性
反应器,交换器等许多化学工艺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器械仪器,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不可避免会有所损耗,会在机体部分结垢,或更进一步产生锈迹,这种情况的发生会大大降低机器的热交换功能,从而影响其传热效率。机械的传热系数下降使其换热功能减退,能源利用率降低,化工生产机器的外部压力过大,缩短了化工设备的运行周期,减少其使用寿命。而阻垢剂的使用可合理提高机器设备的能源转换利用率,降低机器完成能源转换的整体供热量,确保化工生产过程的安全,这对于化学工艺节约耗能的发展十分有利。
在化学工艺的生产过程中,添加一些关键性物质会起到意想不到催化效果。如新的类型的催化剂。催化剂可以优化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提高生产过程中能源的使用效率,同时提高这种催化剂在化学有反应中的综合反应活性,对于能源的合理配置,及节约成本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降低生产全过程的动力能耗
首先,采取变频节能调速降低电机拖动系统的电能消耗。采用变频节能动态调速方案对常规的阀门静态调节方案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可以确保电机拖动系统输出与输入之间长期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尤其对化工企业装置负荷率普遍较低的问题,可以避免电机拖动系统长时间处于工频运行工况,降低无谓电能资源浪费。其次,供热系统的优化改进。供热系统在优化升级改造过程中,要打破常规单套装置界限,实现组合装置的整体优化匹配。如:在进行供热系统优化改进过程中,要根据不同温位热源的功能特点,合理地进行供热装置的匹配组合,实行装置间的联合运行,进而实现在较大范围内进行冷、热能源流的优化转换,从设备源的基础上避免“高热低用”等不利情况发生,实现热能资源的最优化利用。再次,推广污水回用技术。在实际生产施加过程中,化工企业必须高度重视水资源管理和综合利用,杜绝出现跑、冒、滴、漏和常流水等不利现象,并积极结合化工生产实际特点推广污水回用技术,降低水资源的综合消耗。做好电、热、水等资源的余能回收利用,可以大幅提高化工企业的综合节能降耗效果。利用生产工艺中的余压、余热等资源进行综合利用,通过制冷、发电等转换技术,有效节省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常规能源浪费,进而实现能源资源的高效、安全可靠、经济节能、低碳环保的综合转换利用。
五、结语
化工工艺的节能降耗技术在整个化工产业的科学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落后的产业技术模式会消耗大量的资源,也会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对资源进行综合的利用,以及高效的使用能源已经成为快速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阻垢剂,催化剂等等新物质的使用也逐渐成为节能降耗工艺发展不可或缺的助力。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放在了如何提高能源利用率这一问题上。合理调配资源,发展绿色经济,提高能源利用率,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字: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证书;校企合作
职业技能鉴定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在招用从事技术复杂以及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动者,必须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和获得正规的培训合格证书及持有相应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行业、企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任务,现行的就业市场准入制度,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必须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最终才能踏入社会。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完善相关的制度和培训考核方式,使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具有权威性,是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拓宽就业渠道和扩展办学方向的重中之重。
一、目前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实行“双证制”,其中一项就是职业资格证书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在校生职业技能鉴定的培训与考核主要由每个学校的技能鉴定所(站)完成,这样做能够有效利用学校的资源,节约了成本。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当地的人力资源部门只负责最基本的监督,缺少行业、企业第三方认证。学生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上岗前需重新培训考核,周期较长。
为了使高职区别于中职,很多地区、学校已经开始在高职院校中进行高级工考核,当地的职能部门也给予了政策上的支持,但依旧存在问题,学生在学校获得的高级工证书,在企业看来,含金量更低,即使获得高一级的证书,进入企业后,相关的工资待遇也得不到体现。
学生对职业资格证书认识模糊不清。学校将“双证制”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却忽视了行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大多数学生获得的证书仅是从毕业角度出发,并不能真正将职业资格证书与所学专业需要的职业技能要求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职业资格证书是“专业”与“职业”之间的桥梁,将职业资格证书与学生所从事职业的具体要求密切结合,能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特定职业实际工作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的能力,能明确地反映学生自身技术、技能水平和职业资格。
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链的调整,用人单位在注重学历证书的同时,同样注重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性,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能让企业选择到合适的人才,对于学生而言,也能学以致用,提高对口就业率。
二、高职化工类专业职业技能鉴定体系改革措施
我们必须认识到,对学生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拓宽就业空间的有效途径,也是高职院校适应新形势、确保高质量、办出新特色的重要举措。化工行业属于特种行业,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学院高度重视化工类专业技能鉴定,并积极进行改革实践。
1.考核工种的选择应针对学生专业和就业
化学工程学院现有九大专业,在校生近两千人,本着“宽基础、共平台”的原则,学院将学生的专业分为“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和“工业分析”三大类,主要组织学生进行“化工总控工”和“化学检验工”工种的中级工技能鉴定。这两个工种在化工行业中应用广泛,它的推广主要用于强化学生的基础操作技能。同时,根据学生所学具体专业不同,学院从现行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出发,结合自身的实验实训设施,先后增设了“塑料注塑工”、“药物制剂工”、“有机合成工”等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从学生刚进校,就由专业负责人给学生进行专业介绍,使学生明确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从所学专业出发,更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鉴定工种,强化自身专业技能学习,使学生获得的证书能够与专业紧密结合,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
从学生就业角度,每年的9月份,会有用人单位来学校预定下一年的毕业生,学院根据用人单位提供的就业岗位,联系企业的行业标准,在应届毕业生中进行“第二技能证书”的考核工作。让学生结合就业岗位群,在专业大类下相近的专业间选择合适的工种并主动申请鉴定。同一个工种可申请参加高级工工种鉴定,这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受益的同时,用人单位也得到了专业技能熟练的应用型人才。该项制度已在2012届、2013届毕业生中进行了尝试,得到企业和学生的广泛认可。[2]
2.考核方式的选择
职业技能鉴定分为理论考核和实操考核,目前,高职院校的在校生均采用理论免考的方式,我们针对不同的工种,以学生所学专业的三门主干课的平均成绩作为理论考核成绩的依据。例如:化工总控工选择“基础化学”、“工程制图”和“化工原理”三门课程;化学检验工选择“基础化学”、“常量组分分析”和“微量组分分析”三门课程。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将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单纯的从题库选择性出题进行理论考核或者利用学校有限的仪器设备进行实操考核,这只是过关性的考试,在实际工业生产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解决实际生产一线中遇到的工艺问题,并不仅仅是生产一线的实际操作工人,而是成为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现场工艺工程师,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这种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3,4]
3.利用职业技能鉴定,通过“校企合作”,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社会、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的认可与否,是检验高职院校办学成功的关键。学院根据职业技能、职业要求调整专业教学内容,增加针对性,及时了解行业动态。通过定期召开“专家指导委员会”,从行业、企业的专家口中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实时更新教学内容。及时走访学生就业单位,了解学生工作情况,对岗位适应情况以及所学内容在岗位中发挥的作用,建立人才评价反馈机制,最终使学校教育能够和行业需求密切联系。
4.通过政企联合,承办企业职工培训,建立健全考核管理制度
学院的紧密合作企业“江苏扬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多年来一直将企业青年职工的培训及职工比武大赛交由化工学院承办,并于2011年由扬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将企业的“化工总控工”高级工的理论与实操培训一起由化工学院教师承担,培训结束后,由扬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进行相应工种的高级工考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种“校企合作,第三方认证”的考核方式严格遵循了“考培分离”的原则,获得的证书具有权威认证性,也是对学校教育教学能力和实验实训装置建设的肯定。
学院地处长三角,周边化工企业很多,除了承担类似的职工培训外,学院还根据这些企业要求,陆续开办了“扬农班”、“中石化金陵班”、“中海油沙桐班”等订单班,在为这些班级单独制定教学计划时,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中职业技能鉴定部分也应遵循这一原则。本着从企业需求出发,从学生就业出发的宗旨,完善自身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形成职业技能鉴定与企业实际、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三方有机结合的有效运行机制。为最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满足企业岗位需求,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为区域行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5.考评员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职业技能鉴定的考评员多为学院的专业课教师,除了正常的考评工作外,教师更多时候是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指导学生的学习实践,因此,教师也要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不断提高修养。通过参加“访问工程师”深入企业一线密切联系行业产业,通过参加行业协会、省教育厅和高教部组织的技师、高级技师等各项培训,熟悉行业前沿和职业技能鉴定的相关知识,丰富专业实践经验。在实际考评过程中,由职业技能鉴定部门随机抽取校外考评员参加技能鉴定工作,杜绝作弊行为。
学院自身也承担同类职业院校教师的“化学检验工”技师、高级技师培训考评工作,使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更加成熟、完善,在同行技能鉴定工作起到了示范作用。
三、总 结
从2005年起,国内由化工教育协会牵头,每年在职业院校中组织“化工总控工”、“化工检验工”等化工类工种的技能竞赛,获奖选手可获得相应工种的高级工或技师资格证书,该项赛事得到国内一些大型化工企业的赞助,并已先后得到国家人力资源保障部和教育部认可。但从高职院校自身出发,比赛仅仅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以此为契机,将技能大赛这种考核机制引用到学校的技能鉴定体系中去,这样学校所颁发的技能证书才能得到社会及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得到企业的青睐。[5]
这些问题已经得到了各地教育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的重视,并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给予了相当大的支持,从而保证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顺利实施开展,使得高职教育服务行业企业,提升地方经济,促进“企业-学生-学校”三方互惠,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
参考文献:
[1] 洪列平.我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职教论坛,2012,(10):84-86.
[2] 姜敏.推进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工作[J].南通职业大
学学报,2012,26(2):56-58
[3] 李富香.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模式探讨[J].青海
交通科技,2012,(2):43-44.
[4] 李冬,吕惠芳.职业技能鉴定融于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
创新[J].职业教育研究,2012,(9):68-69.
篇6
1理工科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有机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涉及范围很广,存在内容多、知识点多、结构复杂、反应类型多样、理论知识抽象等特点,这就使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学习效率下降,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特别是对理工科专业学生而言,有相当多的学生对有机化学课程重视不够,学习兴趣不高,加上学生入校时化学基础知识差异大,学习起来较困难,也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此外,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有机化学理论课程学时有所压缩,导致理论课程课堂教学中每节课程教学信息量日益增加,但又不能增加学生的课外负担,教师的教学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因此,对理工科专业有机化学课程的课堂教学,应摒弃“填鸭式”教学讲授方法,要因材施教,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精心安排各个环节,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过程,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能力。
2理工科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课程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在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在立足“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和变换各种教学方法。
2.1知识点设计法
各类有机化合物、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要通过课程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对每个知识点进行巧妙设计,这样才能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探究的目的。例如,在进行单烯烃、炔烃和二烯烃的教学中,正常情况下护理学、生物科学、生物教育和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这部分内容授课为4学时,化学教育、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生授课为6学时。对于前者学生会感觉到教学内容过多,时间紧张。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就可以通过对某些知识点的巧妙设计来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烯烃、炔烃的命名这个知识点时,可以先让学生回顾烷烃命名的规则,之后简要说明烯烃、烷烃在命名规则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然后通过练习题帮助学生学会利用系统命名法进行命名。做了这些知识铺垫之后,再设计提问:有顺反异构的不饱和烃如何命名?当双键两碳原子所连接的四个原子或基团不相同时又怎样命名?以此引出顺反命名法与Z/E命名法。这样,通过巧妙设计知识点,就会极大地调动起学生主动思维和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会很轻松地用较少的时间掌握较多的知识。
2.2归纳总结法
在学习有机化学课程中,由于化合物种类繁多,化学性质丰富,有机反应形式各异,变化万千,且与反应条件密切相关,所以很多学生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记忆,却事倍功半。这时,教师要随时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法,从个别反应中找它们的共同规律。例如贯穿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始终的有机反应历程问题,是学生较难以理解和记忆的重点内容。在讲授过程中,我们可以将有机反应比喻为有机化学的“词汇”,而反应机理则类似于有机化学的“语法”。反应历程根据共价键的断裂方式可归纳为两大类:即自由基反应一由共价键均裂成带单电子基团引起;离子型反应一由共价键异裂成带正负电荷的基团引起。在此基础上再经过系统的归纳,又可细分为以下几类:自由基反应:(1)自由基取代反应,如烷烃的卤代反应;(2)自由基加成反应,如烯烃在有过氧化物存在下与溴化氢的自由基加成反应;离子型反应又分两类:一类是被亲电试剂进攻的亲电取代反应(如芳环上的硝化、卤代、磺化反应等)和亲电加成反应(如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另一类是被亲核试剂进攻的亲核取代反应(如卤代烃的亲核取代SN1、SN2)和亲核加成反应(如醛、酮的亲核加成反应),以及β-消除反应E1和E2(如卤代烃脱卤化氢反应和醇的分子内脱水)和α-消除反应(如卡宾的反应)等。这样,借助反应历程作为贯穿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主线索使知识系统化,避免死记硬背繁多的有机化学反应,帮助学生把许多表面上看来完全不同的反应通过反应历程相应地联系起来,进一步加深对有机化学反应本质的理解。
2.3多重导入法
课堂教学的导入是指课堂教学的开头,它起着酝酿情绪、提示内容、带入环境的作用。一个好的导入可以抓住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加强师生间的双边活动,从而为课堂教学的效果提供一个好的前提保证。有机化学是一门以描述性知识为主的学科,大量的基本资料可由结构、性质和合成三部分内容来概括。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性质和合成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课堂导入方式很多,如有通过演示实验、分子模型等直观导入;有通过化学史来导入,例如脂环烃环的张力学说、苯环的结构等。而提问式导入经常出现在章与章、节与节之间关系紧密、前后连贯处,归纳式导入则在总结前一节的教学内容或习题、实验后,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从而导入新课。更能激起学生兴趣的是事例式导入。有机化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可运用日常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例子来引入。例如学习酯类化合物时,可以从水果蔬菜的风味品质来导入,如乙酸异戊酯是香蕉的香味,正戊酸异戊酯是苹果的味道,乙酸乙酯和乙酸异戊酯是梨子的香味,丁酸乙酯和丁酸异戊酯是草莓的味道等。类比导入法是充分发挥学生形象思维的好方法,分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对宏观物体学生比较熟悉,所以,可从宏观物体作类比引入微观世界。例如在讲授有机化合物分子具有对映异构现象时,可以从镜前的物与像,山水画中的倒影以及人体的左、右手等非常相似但不能重合来说明分子也有镜像关系的存在。在讲到外消旋体与内消旋体的区别时,展示一张非洲羚羊的照片,羚羊的两只角呈现出完美的内消旋体形状,一个物体,不可拆分。帮助同学们记住内消旋体纯物质不能拆分,外消旋体是混合物,可以拆分等知识点。
2.4问题探究法
问题探究教学法,就是通过创设活动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获取知识。学生探究活动是以思维的激发、深化作为手段进行的。在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可以问题意识驱动学生思维,而问题是学生探究活动的诱因,人一旦对某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产生困惑、怀疑、焦虑的心理状态,问题意识就形成了。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在教学时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巧妙营造问题情境积极鼓励学生主动提问,敢于向权威挑战。例如在讲授卤代烃消除反应机理时,由于卤素原子的吸电子诱导效应造成β-H变得活跃,在这种情况下卤代烃易于脱去β-H而发生消除反应。如果有思维敏捷的学生就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卤素原子的吸电子诱导效应使得α-H要比β-H更为活跃,那么为什么不脱去α-H呢?听到这样的问题,教师首先应该对学生提问给予肯定与鼓励,然后再引导学生共同进行深入讨论,进一步了解α-消除反应与β-消除反应的区别,从而达到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的目的。又如当讲到卤代烃消除反应的主要产物取向遵循扎依采夫(Saytzeff)规则,即主要产物是双键碳原子上连接烃基较多的烯烃,也有学生可能会提问,在什么情况下主要产物可以是双键碳原子上连接烃基较少的烯烃呢?这就可以进一步引入对“扎依采夫烯烃”和“霍夫曼烯烃”的讨论。
3结论
篇7
1 来稿要求和注意事项
1.1 来稿一律登录本刊网站,在线投稿。
1.2 来稿可自投,也可经作者所在单位学术部门推荐。研究生论文必须征得导师同意。合作论文必须征得合作者同意。切勿一稿多投。以“研究简报”发表的文章待进一步研究工作结束后仍可以“研究论文”形式在本刊重新发表。作者应保证拥有合法著作权,原封不动地引用他人具有著作权的图、表必须同时提供授权证明,本刊不承担因作者著作权而引起纠纷的任何责任。
1.3 来稿要主题突出,立论正确,论点明确,数据可靠,文字表达简明,内容符合本刊刊载范围,引用资料必须给出文献。
1.4 来稿全文按顺序包括:DOI号、题目(一般不超过 20 字)、作者姓名、单位、中文摘要(一般不超过 300 字)、关键词(5 ~8个,至少从《化工学报》标准关键词库中选取3个标准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英文摘要(约占1个版面,其中包括题目、作者姓名、单位和地址,应写出论文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的主要内容,须比中文摘要详细)、英文关键词、正文、符号说明、参考文献。首页地脚注明联系人、第一作者及其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学位、职称)、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资助项目应注明编号)。
1.5 计量单位一律采用我国颁布的法定计量单位,单位和数字书写按国家标准;数据报道应注意有效位数及精确度;物理量采用标准化的新名称和量符号。
1.6 参考文献按文中引用先后顺序列出。中文文献采用先著录中文、再著录英文的形式。文献著录格式按本刊标准。参考文献数量一般不少于30篇,综述类文章不少于70篇。
1.7 稿中外文字母及符号的大小写、正斜体必须表示清楚;上、下角的字母、数码和符号,其位置高低要区别明显;矢量、张量、矩阵用黑斜体;国内人名、地名用外文表达时,用汉语拼音;国外人名、地名应用原文;文中图、表选取最必要者;凡简单的图表而又能用文字表达清楚的内容尽量不用图表,同一来源的数据不应在图上和表内重复引用;图题、表题采用中英文对照,其他内容(包括分图题、图注、表注等)全部采用英文。稿件的创新处最好能在图、表中体现。
1.8 作者来稿文责自负,发稿后不得再修改。发表后将酌致稿酬(内含网络版、光盘版稿酬),并赠送当期刊物 2 册。
1.9 作者按编辑部要求修改稿件时间一般不得超过 15 天,如有特殊情况可事先与编辑部取得联系,否则逾期未返回稿件者将按作者自动撤稿处理。
1.10 编辑部对来稿有权提出修改意见,作者如不同意可提出异议。
篇8
李伏虎
(安徽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安徽淮南232001)
【摘要】针对目前炼焦工艺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对如何上好炼焦工艺学进行简单的讨论,提出多媒体教学、典型工艺教学、实验教学和毕业实习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或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炼焦工艺学;教学研究;典型炼焦工艺
炼焦工艺学是煤化工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由于其内容覆盖面广,牵涉专业知识较深,学生普遍感觉学习时有一定的难度,课程内容枯燥,学习完课程过后印象不深,很难抓住重点难点。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应该根据炼焦领域的发展,调整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系统化、专业化的炼焦知识,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专业现象,具有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下面就如何上好炼焦工艺学进行简单的讨论。
1合理设计课程内容
要教好一门课程首先教师就要合理设计课程内容,明确课程培养目标。炼焦工艺学课程主要向学生传授煤化工产品生产、科研、设计所需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课程内容应根据国内外炼焦与化产回收工业的最新发展,结合当前社会重大需求和所面临的问题,对课程内容进行结构调整,删减陈旧过时内容,尤其对课本中的一些低效老式焦炉炼焦工艺等知识点,学生感觉内容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上课时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将一些新型炼焦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同时,教师还应明确教学重点如炼焦基础理论部分、焦炉基本原理部分、典型炼焦工艺等,这些知识点涉及到许多基础课程如煤化学、化工工艺学、化工原理、燃烧工程等课程的内容,讲授课程内容时,既要说明各章节内容、新老知识点的相互联系,又要避免或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使学生清楚所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让学生明白学什么、如何学,合理分配重点讲解内容和自学内容。授课时要突出重点,探讨炼焦基本问题如炼焦用煤的特点、煤粘结成焦的机理、碳化室内成层结焦、炼焦化学品以及化产回收工艺等;介绍炼焦新技术及其基本原理、焦炉加热系统设计等;分析典型炼焦工艺,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密切关注国内外相关领域发展前沿动态,使学生了解关于此学科的前沿进展。
2利用多媒体教学
合理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具有很多优点,可以扩大课堂讲授的信息量,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使所要传授的知识直观生动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同时,多媒体还可使课堂教学更灵活,克服了课本、教师语言、板书、挂图等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这些优势都有利于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例如在教授焦炉结构课程内容时,可以先期播放一些大型焦炉生产的视频,为学生提供了直观具体的感性认识资料,使学生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到焦炉的生产过程。由于学生事先通过视听等学习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并且能够直观地认识到了焦炉的科学性和复杂性,从而能使后期教学内容的效果明显。多媒体教学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所学的知识理解,记忆的更加深刻。过去给讲授焦炉热工课程时,只是一味枯燥的讲解一些理论知识如焦炉热工效率、物料平衡和热平衡等等,学生学习后,效果不佳,印象不深,很多同学过段时间后就不清楚如何进行焦炉的热工评定,而现在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结合课本理论内容,播放一些焦炉加热、煤气燃烧和熄焦等过程的视频资料,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认识更加深刻,并且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运用基础知识进行分析,提高学生专业能力。
3典型工艺讲解
课堂教学时,可以将一些典型炼焦工艺引入课堂,让学生了解这些工艺的特点,并且让学生对不同工艺进行总结评价,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参与学习,从而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同时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的理论灵活应用,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捣固炼焦工艺时,先将捣固炼焦的基本原理介绍给学生,然后让学生们列表对比捣固炼焦与其他炼焦工艺的区别,如比较焦炉结构、装煤方式、炼焦煤的质量等。同学们看过对比结果后,会进行思考,带着问题来学习,在学习完本节课程后,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大胆发言,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对于一个典型工艺的讲解分析并不只是局限在某一个堂课内容的知识点上,而是要贯彻整个教学过程中。在讲授有关典型焦炉结构知识点的时候,同样可以捣固炼焦工艺继续进行探讨,让学生分析焦炉应该如何设计碳化室结构,如何最大限度的提高焦炭产量,又不会影响推焦操作。通过学习,学生就能对新型焦炉的发展等有较深的理解,掌握分析其它炼焦炉结构的特点,能够举一反三,这种讲解方式比教师照本宣科的教学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解决课堂中的教与学,并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为中心,最终有助于达到教学目的。
4利用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专业素质,使学生初步学会学科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炼焦工艺学中的很多内容,仅仅是靠教师板书,甚至是多媒体也远远达不到教学效果的,必须要让学生亲体体验操作,例如学生学完了炼焦工艺学课程过后,熟悉和掌握了煤炭结焦的基本原理,然而不少学生却不知道焦炭反应性的测试,这就说明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的部分的严重缺乏,在炼焦工艺学教授过程中,在介绍相关章节内容时,需安排相应的实验部分,并且同时教会学生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注意事项,让学生明白做实验前的注意事项,如何去查找实验标准,如何纪录、分析试验数据,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科研习惯。
5利用毕业实习进行教学
煤化工专业毕业实习是一次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专业课课堂教学的一个完善和补充,通过毕业实习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深化,把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消化、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的能力。毕业实习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多动脑、勤思考,不能走马观花的看一遍,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这样使他们在毕业实习的过程中,能将自己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应用的实际生产当中,并且引导学生查找资料解决一些复杂问题。例如在参观焦炭的加热系统时,要求学生描述焦炉加热系统运行,采用何种加热方式以及这种方式的主要特点等,并要求学生根据课本所学内容和实地学习经验,学习焦炉加热系统,通过此种办法毕业实习,可以使学生不仅思考一些表面现象,还启发同学们思考深层次的问题,能收到很好的实习效果,为学生日后的进一步深造或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要上好炼焦工艺学课程,首先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设计,然后采用多媒体教学、典型炼焦工艺教学、实验教学、毕业实习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能力和科学方法研究的培养,为学生日后的进一步深造或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将学生培养成一名合格的煤化工专业技术人员。
参考文献
[1]姚昭章,郑明东.炼焦学[M].3版.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5:1-5.
篇9
关键词:设计院 EPC 设计管理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有一大批设计院开始向工程公司转型,对外不再仅仅承接纯粹的设计及技术服务,而是转向承接EPC项目。经过20年的实践,这些设计院成功转型为工程公司,并已经建立了适应于工程总承包模式的组织机构和项目管理体系,培养了一大批项目管理人才,项目管理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但在经过20年的摸索后,我们看到了传统设计院承接总承包项目的优势,同时也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看到了传统设计优势没有彻底加以利用而导致在工程实际中的一些损失。例如设计人员的观念没有及时转变,对于设备采购、费用控制、进度控制的情况考虑不周。因此,如何最大程度的发挥设计优势服务EPC项目成为了我们继续探索以及改进的重点。
一、EPC项目中设计管理的现状
1.在项目策划和可行性研究阶段,设计院往往习惯于倾向项目的可批性,关注于上级领导机关、审批机构的喜好及倾向性意见,而忽略对同行发展趋势、最新专利技术、特定市场需求特点等的调研和系统把握,设计方案缺乏新颖性、创新性、针对性。很多时候甚至严重背离国际同类项目造价水平,使得方案设计难以体现出设计院的真正技术、施工水平,导致项目业主对设计院实施大型EPC总承包项目能力的怀疑和信心不足。
2.在投标和议标阶段,往往不能组织设计技术人员认真研究标书的技术规范、标准和要求,同时由于思路、理念和习惯的不同,导致对设计工作计划、设计工作深度安排的理解不同,造成一方面在设计上做了许多无用功,另一方面某些重要设计工作的深度又不够。由于对项目主要设备材料选型及技术指标(规范、标准、数据表)确定等工作所做的设计深度不够,这导致在项目的投标中难以准确地进行设备材料量计算和主要关键设备、材料询价报价,难以准确地计算项目的实物工作量和工程量。因此,为了解决工作深度不足的问题,只能层层加保险系数,结果要么报价高得离谱,远远高出同行报价,要么因没有充分理解业主的要求而导致报价远低于业主可接受的价位。这给项目的投标报价、合同谈判和项目实施带来了巨大的商务风险,也给项目一旦签约后而顺利实施埋下了严重隐患。
3.在项目中标后的实施阶段,没有转变设计人员“为了完成设计而设计,忽略设计是采购、施工工作的输入条件"的做法,也没有发挥设计在EPC总承包项目中的核心作用,使设计人员没能对项目的规模、功能、工艺流程、设备材料选型、成本控制等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比较,树立成本意识,优选出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既能满足业主功能和工艺要求,又能降低工程造价的技术方案。
4.在项目的后期阶段,工程即将竣工、试验、验收、移交,项目设计人员出现完工在即松口气、加快移交、思归心切以及工作马虎粗糙等现象,造成业主和外界对项目的评价大打折扣。
其实,项目后期对于设计仍然是非常重要的阶段。认真细致、精心地编写和准备操作维护手册、产品说明书、设计文件档案,组织制订试验、验收、培训、移交方案,这些工作不仅能为总承包商自身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和口碑,而且为了从业主处获得后续工程项目、巩固和开拓后续工程市场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如何在总承包工程各阶段发挥设计优势
1.组织初步设计细化报价
依照合同条件根据初步设计图纸并结合以往工程的经验初步估算出工程所需的设备、各种混凝土方量以及材料、电缆、管道和钢结构等的用量从而为比较精确的报价提供依据。
2. 重视合同的研读。
各工程管理职能部门应在合同执行前安排专人认真研读合同。了解业主的要求,分析工程风险并详列对应措施,在熟读合同的基础上才能开展与业主的对等合作。特别是向设计人员宣贯主合同关于统一性设计要求的落实,例如整个项目对标准的要求、对设备性能的要求、对设备油漆的要求、包装的要求、铭牌的要求、移交设备图纸的要求等等。
3.设计工作向采购、施工的延伸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设计工作需向采购和施工环节延伸,牵引、协助和配合总承包商进行由设计成果(图纸、设备材料技术包)向采购成果(设备材料的订单和交货)和施工成果(按图安装、检验和试运)的过渡和项目工作重心的转换,及时解决采购和施工环节中遇到和出现的各种问题。在总体设计原则基础上,设计人员必须进行设计优化和设计变更,在保证项目质量的前提下,加快进度,降低工程费用,创造工程效益,克服“重设计,轻经济;重成果,轻投入;重图纸批准,轻设计合理性”,以及“多用钢筋,少动脑筋”的弊端和现象。
在施工准备过程中,设计人员全面应该全面参与施工合同谈判、重要建筑安装材料的把关、调试方案和性能测试方案的评审等,发挥设计技术优势加强施工过程控制;设计部门参考类似工程经验提前设计,尽早准备量大和特殊的施工材料,为缩短施工工期创造条件。施工前,设计人员对施工人员进行设计技术交底,同时参与施工方案的评审,组织施工人员进行施工图会审,让施工人员理解设计意图,提前发现施工图纸的问题,保证优化设计、按图施工。在施工过程中,设计工代常驻施工现场对施工过程中的问题现场指导以及修改。这也有利于设计人员在施工中学习如何在今后的设计工作中如何提出更合理,更贴近工程实际更利于施工的设计方案。
4.制定 EPC项目设计合理的薪酬制度
作为工程设计院转型的工程公司虽然公司的合同额和利润大部分来源于 EPC项目,但他们仍承接大量的纯粹的工程设计及技术服务工作,也就是只做 E而不做 P和 C。这些项目的设计与 EPC项目的设计相比有极大的不同,为调动设计人员的积极性让他们能主动投身于 EPC项目的设计工作,制定 EPC项目设计合理的、明显区别于一般设计项目的薪酬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5.对设计队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EPC项目的承接对设计队伍的技术能力和应对能力具有极大的挑战,因此,对设计队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就很必要。如学习和实践不同国家地区的规范、引进熟知各规范的人才来传帮带。如有可能组织一些专题考察如新设备、施工方法等,可以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此外也可以组织对已竣工 EPC项目的回顾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避免已经出现的问题再次出现。
6.转变设计队伍的思想观念加强工程管理各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巩固设计优势
客观地讲,作为设计院转型的工程公司基于以往大量纯粹的工程设计经验,大多数的设计人员对于 EPC项目的经济指标缺乏足够的认识。他们认为作为设计人员只要保证项目的安全可靠就可以了,至于所做的设计是否经济合理、是否在满足合同要求的前提下做到了成本控制则与己关系不大。同时某些设计人员对于业主、设备供应商、现场土建施工和设备安装分包商的一些合理要求重视不够,认为设计最大,没有意识到设计应该是处于一个为业主服务、为项目服务、为工程管理各职能部门服务、为各分包商服务的位置。
因此在 EPC项目中加强设计人员的经济意识、服务意识改正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时机合适的时候应该将设计的经济分析评价和设计人员的收入挂钩、将设计人员的服务主动性、及时性及服务能力与奖金挂钩。同时应该加
强 EPC项目的设计回访和设计后评价工作的开展这些回访和评价工作的内容应能明显区别于纯粹的工程设计项目应能着重在设计的经济意识、服务意识上加以考评这对于树立公司形象、积累 EPC项目设计经验非常重要。
同时加强设计人员的商务意识也刻不容缓。在合同谈判桌上经常出现的状况是对方的人员既对工程技术问题非常熟悉又对商务条款烂熟于心而我们商务谈判人员缺乏丰富的工程技术经验参加技术谈判人员的商务知识又很不足。在 EPC项目中商务和技术是分不开的不可能是脱离了技术空谈商务更不可能是脱离商务只谈技术。因此应该加强设计人员的商务意识着重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懂商务的专门的合同管理人才。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设计院成功转型为工程公司后,在 EPC项目合同的各个环节均能体现设计的优势。如能在设计管理中进一步加强设计优势发挥,进一步挖掘自身的潜力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即时的改革就能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终身教育;继续教育;制度建设
终身教育在我国已有多年的发展历史,其作为具有颠覆性教育思想的教育方式,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一部分。继续教育作为对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在招生对象、培养目标、办学模式等方面均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招生对象以在职从业人员为主,培养目标注重实际应用,办学模式是包括业余、函授和网络等较为松散的方式。对于现阶段我国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继续教育开展得成功与否决定我国未来经济、国力发展是否健康稳定。可通过继续教育的制度化建设和创新,推动继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从而适应终身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
一、终身教育是时代的发展要求与方向
(一)现代生活迅速变化要求
现代社会、经济与文化生活的变化速度远超过以前的传统生活,这是促进终身教育发展的原因,这种变化是因为科技的革命。变化本身不一定是坏的,在生活方面与全球各地区更迅速融合,可能是我们更愿见到的,但是从人类文化进化过程看,这种变化则呈现出两种具有破坏性的影响:现代生活变化的范围超出国界、国际交互影响显著。因此,过去传统的学校教育,甚至加上成年教育,不再适应如此迅速的变化,因为传统教育的构想,只是认为成人可以重复应用所接受的教育,其实这是不适合现代变化需要的。
(二)职业的需求变化
促进职业需求变化的因素,包括科技进步、生产技术改良、生产品类层出不穷和知识爆炸等,使得有些行业被淘汰。因为这些行业的基本技能变化非常剧烈与迅速,所受的教育已不能适用于工作需要,不但手工业如此,专业性的行业也是如此。例如医学,当化学疗法不断有新的发明,则其诊断程序也受科技进步影响而不断变化。
(三)社会文化的变化
科学与技术的革命,使得大众传媒发达,儿童所接受大众传媒的影响,产生对父母价值观的冲突,减弱家庭的效果。由于城市化更迅速,失业、工作角色、劳资关系以及性别角色的变化,使得人在生活与心理上所受压力难以适应,且产生各种问题,因此,需要终身学习,协助寻求适应生活的新典型,才能满足其社会、情绪和审美的需求,在迅速进步的社会中,才能随时适应其变化。
(四)特殊团体的需求
终身教育最能适应社会中某种特定团体的需求。因为这些特殊团体在传统学校制度下,被剥夺其适当学习的机会,或者特殊团体包括移民、生理缺陷者、农民与妇女等。这些人往往离学校太远、家庭负担太重,或者根本厌恶学校教育,因而需要提供各种弹性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以适应其个别要求。
二、当前我国继续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与成人教育区别度不高,自我特点不突
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继续教育(或成人教育)只是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内容。长期以来,成人教育实践被看作终身教育的理论产生的重要基础,因而,终身教育与成人教育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终身教育理论专家保罗•朗格朗认为:“倘若我们没在得益于成人教育,以及更一般地说通过正规教育以外的途径所做的贡献,那么,与终身教育有关的思想毫无疑问是不可能产生的。”可见,成人教育对终身教育理论产生是极其重要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论述并没有将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等同起来,不仅如此,就其各自的内涵而言,终身教育超出成人教育的范畴。从各国的实践来看,在推行终身教育的过程中,大多数国家都将发展重点与切入点放在成人教育上。因为,一般来说大多数的成年人生活年限远远要比其儿童或少年生活年限长得多。这一因素也决定终身教育制度主要是与成年人打交道。其次,从教育对象来看,终身教育也往往以成年人为主要对象,其目的在于给成年人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提升他们的业务和技能水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终身教育就等于是成人教育。一旦将二者等同起来,那么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学校教育将无法进入终身教育体系,这显然违背终身教育的原有之义。
(二)培养模式未能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
终身教育思想引入中国,要比国际社会的推动与传播稍晚一些。当我国还处于引进和“扫盲”的阶段时,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出台较为成熟的政策,并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终身教育发展体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加深,终身教育建设的步伐也随之加快。从近三十年的发展来看,我国不断地吸收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取得一定成绩,并成功融入到国际社会中,终身教育建设和发展取得一定的成绩。由于还缺乏对本土情况的清醒认识,加上对国外经验认识不充分,我国在继续推进终身教育问题上出现一些偏差。
(三)制度建设不到位,忽视民众参与
由于继续教育制度建设的欠缺,在酝酿、制定和执行终身教育政策的过程中,国家的行政力量的推动起到关键作用。尽管大众都已经认识到普通民众才是终身教育的主要参与者,但是相较于群众自身的力量而言,国家权力所承担的责任及所发挥出的巨大作用,是任何其他社会力量难以达到的。尽管如此,大多数人还是认为在终身教育体系中,政府职责还是应该有所侧重,扮演好“保障权利”“服务于民”的角色。尤其是对那些失业者、农民工、下岗者、高龄者、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应给予更多的保障和扶持,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和提升个人技能,尽可能地服务社会。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公民只要有所需要,不论他处于人生的哪一个阶段,政府和社会就应该为他提供合适的教育机会。可见,在制定终身教育政策的时候,民众参与性的高低是十分重要的,其中也包括对终身教育颇有研究的专家学者。只有得到民众广泛、积极的参与,认真听取专家学者的专业性意见和建议,政府做出的决策才会最大限度地体现民众的需求和愿望,符合民众的心声。唯其如此,才能保证终身教育政策的制定是科学的,价值取向是具有理论性的。
三、以制度建设与创新推进继续教育改革适应终身教育的对策
(一)总结发展经验,深化继续教育的管理体制改革
由于继续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方式,其涉及面之广,是需要分步实施、分阶段完成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对我国教育存在的分块管理、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等领导管理体制上的问题进行改革。建议在国家层面上进行教育资源调整、教育事业统筹的同时,各级政府建立跨部门的继续教育管理机构。明确各级部门的职责,以便在各级、各类教育之间进行有效的合作和发展,保持政策的连贯性。为继续教育提供专门的经费支持,调动社会各界发展继续教育的积极性,提高个人对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
(二)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发展的法律保障制度
从立法上看,发达国家对于终身教育以及继续教育都进行立法保障,并且已经成为整个国家教育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反观我国的教育立法体系,在继续教育方面还存在明显的空白,这就需要我国从法律上确立继续教育的法律地位,同时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使继续教育做到有法可依。在社会上推行继续教育制度时,要加强执法监督。完善继续教育的认证制度。把学员接受继续教育的状况以及取得的成果以证书的形式认证下来,作为工作考核、执业注册、岗位调动的依据。实现国际经验的本土化,加快终身教育立法化的进程。众所周知,中国终身教育的发展要晚于国际社会近二十年的时间,因此,已经积累丰富经验的发达国家的政策制定理念及目标的达成都可以成为我们的重要参照。但是在学习、借鉴国际社会推动终身教育发展的经验之际,也切实需要避免表面化和形式化的问题,对此就需要国内的理论界在借鉴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研究、仔细甄别及透彻了解,尤其是对于我国的教育传统和实践环境要有明确把握,由此才能实现“洋为中用”以及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机结合。从当前的国际潮流来看,实现终身教育的立法化也是终身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任何成熟政策的最终归宿与最高体现就是走向立法。就我国而言,虽然已经制定两部地方性终身教育条例,但是国家层面的立法却迟迟没有开始,已有的两部地方条例也是不甚完善、问题多多。因此,如何通过进一步修订,为国家立法积累经验和基础,这也是当前需要解决的紧迫课题。
(三)注重专业设置的科学化与培养方案的制度化建设
1.继续教育的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需要对人才培养的专业进行科学设置,也就是说要进行符合市场的专业设定。对于继续教育来说,生源是教育的服务对象,也是最大的办学资源。要想在招生过程中取得优势,第一位就是有符合学员需求的热门专业。对于普通高等教育来说,专业是一个学校的名片,但普通高等教育的招生专业不一定适用于继续教育。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行业分工变得更细化,社会对职工的专业技能要求变得更高,比如,对于化学化工相关专业的设置与建设,一个“化学工程与工艺”可以分化出“煤化工”“石油化工”“计算机化工”“精细化工”“化工与制药”“农业化工”“涂料”“油脂”“化学工程”“化学工艺”“能源化工”“材料化工”“化工机械与设备”“仪表及自动化”等多个专业。相对应的,高校继续教育要注意了解行业最新动态,掌握国家政策调控,及时调整专业,在新鲜、新奇、特色、优秀上做文章。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引起企业和社会的关注、认同,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参与到继续教育中。
2.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要注重培养方案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减少人才培养的随意性和松散型,通过制度化建设确保人才培养方案基础务实。继续教育生源多为在岗工作人员,因此,学校方面没有学生毕业就业的压力。这就意味着不能照搬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模式,不能没有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整个教学体系的创新。主办高校要以市场为导向,摒弃老旧的办学理念、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方式,以有益于学生拓展就业为目的,在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学时配置、试验项目设计上有所创新。在学制、课时总量投入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可考虑设置通识课、实践课,缩短课堂所学与实际岗位需求之间的距离;还可以尝试将学历教育和执业资质培训相结合,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拥有从业的资质,帮助学生毕业后很快走上工作岗位。
(四)构建激励机制体制,推进高校继续教育人性化、创新化
因为开放性和灵活性,继续教育在高校之间能够并存和发展,这也是高校办继续教育的共同点,但是还有不足的地方。高校应该寻求自身发展的途径,彰显自身的特点,与其他高校区别开来,形成良好的辨识度。例如,设立特色专业、着重实验操作、与企业相互合作、创新教学模式以及课程评价体系,从而拥有自己的特色,进行有针对性的研发和发展,有相对应的目标生源,形成良好口碑,树立自身专长,才能吸引生源。面对庞大的生源市场,高校不可能做到完全平均分配,也不可能一家独大,唯有以自身条件为依托,建设有别于其他高校的特点,吸引固定的目标生源,形成稳定有效的教学模式。设置其他高校没有的专业,建设比其他高校更优秀的专业,建设比其他高校更廉价的专业,取消市场已经饱和的专业,这才是高校继续教育应对市场的正确战略。我们需要明白,继续教育相比于普通高等教育在培养目的上有何区别,侧重点在什么地方。在明白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政策和市场形势,明白哪些行业领域发展处于强势,企业需要高校对职工提供怎样的服务。培养模式、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实验实践设计等都具有创新突破的空间。创新才能区别于落后的教育体制,形成适合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形成良性的发展模式。以培养优秀的在岗职工为目标,创新教学方式,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创新教学评价体系,激励兼职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督促学生学习的热情。为此,要建立健全相关激励体制,以制度建设鼓励和推进高校继续教育人性化、创新化。
(五)通过建章立制,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要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规律和要求,通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中。众所周知,现代信息技术给各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继续教育也不例外。在国家教育资源较为短缺的情况下,信息技术可以整合分配教育资源,为学员提供方便、个性化的学习条件。为实现上述目标,一方面,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采取有力可行的措施,加强对互联网基础建设的投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发挥卫星、广播、互联网在继续教育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对现有的继续教育机构做出调整,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形成教育资源的基地和输出口,使更多学生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依据自身的生活作息,合理规划学习时间和地点以及学习内容,从而使继续教育覆盖一二线城市,甚至是广大的农村地区,惠及更广大的人民群众。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与国外优秀的高校、学习辅导机构合作,使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科学进入我国,使国内的发展与世界接轨,使国内广大劳动力更具有国际竞争力。
作者:李炎 单位:南昌大学
参考文献:
[1]国卉男.中国终身教育政策研究———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2]陈红君,罗大贵.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0(2):46-48.
- 上一篇:生物信息学培训
- 下一篇:高中历史宋朝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