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信息学培训范文

时间:2023-08-17 18:14: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信息学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信息学培训

篇1

活动伊始,院团委苗书记根对本次培训做出整体概述,大致介绍了培训内容。而后,学生代表刘学长发言,他指出的学生干部应当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养,提升工作质量,努力学习,勇于实践,勤奋求实,敢为人先,让我印象深刻。诚然,作为学生干部,我们首先是学生,其次才是干部。作为学生,我们的文化知识和理论水平还有待提高,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提高工作质量;敢于不断尝试,在实践中锻炼自我,勤勤恳恳地工作,认认真真的学习,提升自我,充实自我。

有人曾说:人字一撇一捺,写好这个字着实容易,只需两笔,但是做好一个人却是很艰难的,却需要一生来探索。胡松振老师以“做人,为学”为主题给我们做了首场培训。讲到做人时,他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开篇,引导我们学做“真人”,并且从修德、修志、修心、修情、修身、修性、修言、修行等八方面由浅入深的向我们阐述了做人的真谛。他教育我们:修德要尽力做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的旷达,一个人有了如此开朗、豁达的心境,在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错综复杂问题,就能够站得高,看得远,凡事都从大局出发,求大同,存小异;遇事就能“拿得起,放得下”。

修情,要做一个充满爱心的人,要学会爱父母、爱兄弟姐妹、爱老师、爱同学、爱朋友、爱所有该爱的人,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热爱他人和帮助他人,要真诚地把爱心给予他人,于是爱心也就会来到我们的身边。

修心,在与人进行人际交往时,要尊重别人,但不降低自己的人格;体贴别人,但不姑息原则上错误;关心别人,但不要使人感到不安;帮助别人,但决不附加一根绳索;相信别人,但绝不上当受骗;喜欢别人,不要热烈的使人发烫。

修言要做到庄重不轻浮,谦逊不张狂,坦直不阴险,态度诚恳、亲切。用语要逊、文雅。声音应当大小适当,吐字要清晰,语调应平和沉稳。

要学会适应社会、适应环境、适应工作、适应生活,适应一切可能适应的事情,适者生存,适者发展!

修性,少思、少念、少事、少欲、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养性之都契也。

胡书记所讲的每一点都让我们受益良多,他提出的八修无论在做人还是做事方面,值得我们反复思考,反复琢磨。在我看来以后和同学交流时,修心、修言、修性就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尔后,胡书记又以“敢于好高骛远,善于实事求是;敢于怀疑一切,勇于挑战权威”的为学思想教导我们要树立全新的知识观,要善于散点式思维,焦点式探索。要富于牺牲精神,耐得住寂寞与清贫。转换学习思路,由不得不学变为努力去学而后为习惯于学。

篇2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创新思维;课外训练;文献抄读

随着生物信息学在生物学、医学中的广泛应用,许多高校开始开办生物信息学专业,培养生物信息学人才。哈尔滨医科大学是最早开设生物信息本科专业的高校之一。目前,几十所高校陆续开办生物信息学专业,包括: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使得生物信息学人才的培养面临极大的困难。生物信息学的本科生需要接受数学、统计学、生物/医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课程的学习。短短的几年时间对于掌握这些知识,非常困难。更为困难的是,生物信息学的发展速度极快,读研深造或就业生物信息公司,需要的大多是最新的生物信息学技术[1]。因此,哈尔滨医科大学采取了课外创新思维训练的模式,即为学生分配指导教师,学生加入教师所在的科研团队,学习生物信息知识[2]。本文以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学生为例,探讨该模式的经验和策略。

1生物信息技术培训

通过宣传,让大一的本科生自由报名参加培训,组织系内有科研经验的教师对学生开展生物信息基础知识培训课程,每年培训10几次,每次根据授课教师的准备内容,讲授2-4学时。这些课程大部分安排在周末进行,内容主要结合基础知识和教师科研特点来设定,包括:非编码RNA基本概念、microRNA、Cytoscape画图、统计学方法、聚类分析、二代测序理论知识等,详见表1。授课场地利用计算机机房,这样便于学生边学边做。学生的课外创新思维与课内创新思维最大的不同在于有效的结合了实践活动。这些培训内容均为教师实际从事科研所必须的知识,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可以学生一边上课,一边操作。学生有困难时,教师可以轻松的解答。研究生也可以参与其中,为学生进行答疑,传授他们实践知识和编程技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产生极大的兴趣,提升求知欲望。生物信息的一个特点是:高校的科研内容往往与公司所需的技术接近,因此学生对这些内容的深入学习和实践,对以后的就业有很大的帮助。

2文献抄读活动

文献抄读是科研中掌握最新研究动态和学习最先进技术的有效手段。从事生物信息科研的教师和研究生一般会定期的进行文献抄读。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的生物信息团队每周有三次的文献抄读,往往设定在工作日晚上进行。我们要求自愿参加课外创新思维训练的本科学生与教师、研究生一同参加文献抄读活动。对于低年级的本科生,只需要听,不需要讲。即使这样安排,低年级学生也很难听懂,因为文献抄读的论文经常发表在顶级期刊,如:nature、science和cell。我们发现,由于低年级学生听不懂,一段时期内会对生物信息参数厌倦感。有的学生一两个月后会适应,有的学生需要半年及以上,还有一部分学生坚持不了,选择退出。这段时期,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和煎熬。教师往往因为学生多次听不懂而一筹莫展;学生因为多次听不懂而灰心。我们采取导师制兼课题组负责的策略,部分缓解了学生和教师的压力。一位导师带1至2名低年级学生,科研方向相近的导师形成团队,共同负责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根据团队课题方向的特点,选择方向相近的论文进行文献抄读。低年级学生主要听所在团队的文献抄读活动。有精力时,可以参加其它团队的文献抄读。由于文献抄读内容相近,学生的接受程度有了较大的改善。对于高年级的本科生,我们选择优秀的学生阅读和讲授文献抄读。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高年级本科学生更加适合于讲生物信息数据库和软件使用类的论文。因此,为学生主要分配这两类论文,但要求学生要讲清楚数据库使用和软件的操作步骤。当学生站在讲台上为其他学生、尤其教师和研究生讲授论文知识后,学生的自信心会有很大的提升。从学生的讲授过程,也可以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往往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大提升的学生,在讲授论文时,表达非常清晰。在文献抄读过程中,我们注重与实践结合。如果文献中有需要使用的软件和方法。我们会马上安排学生去实现和使用该方法,然后写帮助文档并特异安排一次培训,让该学生教会教师、研究生、本科生软件使用和方法。通过这一策略,一方面学生对文献抄读产生更大的兴趣,因为文献抄读内容有很实用的知识和方法,学生课下可以马上根据文献内容来复现结果,并应用在课题组正在进行的课题当中。另一方面,真正为教师的科研起到帮助。教师安排学生立刻复现文献抄读内容,可以帮助对文献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会文献中的软件,可以帮助科研的策略选择。学会文献中的数据库使用,可以增加数据量和数据来源。但也需要注意一点,学生的知识面有限,在安排学生任务时,要评估学生是否能够胜任该任务。

3结束语

本文以介绍生物信息本科生创新思维课外训练的经验为例,探讨了生物信息学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和方法。我们发现本科生参与文献抄读活动有利于培养本科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冯陈晨,李春权.如何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科技创新导报,2015.

篇3

医学信息学与临床医学等其他医学专业的结合与发展:1998年在汉城召开的第9届世界医学信息学大会(MEDINFO.98)期间,国际医学信息学会(IMIA)主席vanBemmelJH教授曾向中国医学信息学分会主任委员欧阳轵能先生询问:“中国的医科大学是否也在培养一批从医学本科毕业,当过几年医师,又回到大学攻读医药信息处理的研究生”[3]。vanBemmelJH教授的这个问题说明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应该学习医学信息学专业的知识以提高他们今后成为医师的医药信息处理能力。而在医院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临床信息系统(clinicalin-formationsystem,CIS)等迅速发展,掌握了医药信息技术的临床医师将会在他们的从医工作中做得得心应手。除了临床专业外,其他医学专业像检验、药学、预防等专业,在信息化的今天同样要跟医药信息技术密切接触,比如信息系统、决策系统、影像信息资料等的处理都离不开医药信息技术。现在的医院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因此,笔者认为,开设了医学信息学专业的高校为其他医学专业学生开设医学信息学专业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医学信息学与生物信息学的结合与发展:跟医学信息学相似,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同样是一门前沿的交叉学科。生物信息学包含了生物信息的获取、加工、存储、分配、分析、解释等在内的所有方面,它综合运用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的各种工具来阐明和理解大量数据所包含的生物学意义。生物信息学不仅是一门新学科,更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开发工具。从工具的角度上来讲,生物信息学几乎是今后有关生物(医药)研究开发所必须的工具。著名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的之一在于阐明人类约10万种蛋白质的结构、功能、相互作用及其与人类疾病之间的复杂关系,寻求各种治疗和预防方法[4]。如今,生物信息学的许多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临床实践,其基因诊断、基因治疗等技术以其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将在医药行业取得长足发展。

而国内传统意义上的医学信息学的发展侧重于对文献型信息的管理、分析研究的发展。现代意义上的医学信息学,其重点是将计算技术和信息科学应用于医药卫生领域。现在的医学信息学与向医疗方向发展的生物信息学在课程设置上有许多是重叠的,比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数据结构、数据库技术等。而且,随着学科间的交叉互补,一些医学信息学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攻读生命科学院的硕士研究生,优势互补,卓有成效[5]。对国内医学信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目前,各个开设有医学信息学专业的高校都有他们独特的人才培养方案,现就本校医学信息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进行初步剖析:根据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医学信息学专业2012版本科培养方案,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医学专业基础知识、管理学和信息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医学信息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从事以医药卫生领域为主,并覆盖其他行业领域的信息处理、信息服务、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信息研究与咨询、信息教育以及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维护等各方面工作。笔者认为要在学制为4年或5年的时间内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要求的复合型医学信息专门人才实在是免为其难。理由如下:目前本专业培养模式由四大模块组成,即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培养。而现阶段本专业主干课程和特色课程全是医学信息学的专业课程,即专业教育,包括计算机专业课及图书情报专业课,然而,要成为复合型医学信息专门人才还需要学习医学、外语,医学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等课程,英语还需包括公共英语和医学英语,这些众多的课程要真正学好不是那么容易,都是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钻研的。再者,医学信息学专业的学生毕竟还是本科生,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全校性选修课等公共课程又是必不可少的,暂不说出于个人兴趣或对大学生活的丰富,比如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党校培训等,这么多课程已经让医学信息学专业的学生没有时间去考虑其他了,对于搞课题研究等其他自主探究性学习项目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是难于挤出时间来做。相对于国外,比如美国斯坦福大学,他们的医学信息学学生在第一个两年中一半时间学习正规课程,其余时间用于做研究课题。对培养医学信息学专业人才的几点建议:医学信息学毕竟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目前还不被许多高考考生和家长耳熟能详,许多考生和家长在查询各大高校信息专业的相关信息时看到“医学信息学”或“医药信息学”都很疑惑,不知道这个专业是干什么的,有什么发展前景,出于好奇或为了解决这一疑惑,许多考生和家长便采取普遍的“百度百科”查询,然而,“百度百科”的资源毕竟有限,无法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考生和家长的疑惑。因此在一些设置有医学信息学专业的高校里,医学信息学专业相对于医学院的许多其他专业来说总不那么“热门”。

据不完全统计,那些进入医学信息学专业学习的考生多是因为填报了其他医学专业像临床、检验、预防未被录上而被调剂到本专业就读的。由于这个原因,再加上学生本身对医学信息学专业的不了解,直接导致了一些学生尤其是一些男同学刚入学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而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机会。为此,笔者认为,为了培养医学信息学专业人才,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①从“源头”-医学信息学专业的招生把关:优质的生源是培养医学信息学专业人才的基础。在招生录取工作中,为了使众多考生和家长充分了解医学信息学专业,学校在专业信息查询处、招生咨询处必须开设专栏,详细介绍本专业的专业特色、师资力量、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就业前景等,让考生和家长详细深入了解本专业,解决了考生和家长对本专业的疑惑,才能吸引真正对本专业感兴趣的、有这方面意向和特长的考生积极主动地报考本专业。②专业引导和专业启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刚入学学生出于对专业的不了解而荒废学业的问题,各院校开设由各专业领域内的权威教授主讲的“专业导论”课程的措施值得进一步推广,让学生详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对学生进行专业引导和专业启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在第一学期便对2012级医学信息学本科生开设了“新生课”,学生的学习热情浓厚。③解决因课程涉及领域繁多导致学生学习“多而不精”、缺乏自主探究学习的问题:针对医学信息学专业学生的课程繁多,学生学习面面俱到但多“学而不精”的问题,各高校可对现行的医学信息学教育模式稍作改革。例如,可以考虑将专业划分为几个培养方向,调节学科领域侧重点,使学生在第二年确定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方向,将各个方向上的学生组织起来分别培养,调整课程结构,鼓励学生自主研究学习;可以考虑延长学制,将各个专业课程合理安排到各个学期,加强各领域课程之间的联系,培养更高层次的医学信息学复合型人才。各高校还可以加强硕士点、博士点的创建工作,让一批批接受了本科教育的医学信息学专业学生进行深造;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积极与国外医学信息学专业发展迅速的知名品牌大学建立长期的交流与合作,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等。

作者:陈超 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医药信息系12级医学信息学1201班

篇4

调查对象涵盖卫生局、医院、大学、医疗IT解决方案供应商等业内人士,并最终形成了《卫生信息化人才培训教育需求调查报告》。这是医疗卫生行业内首个关于信息化人才的全方位的调查报告。

调查背景

1.卫生信息化人才短缺日益加剧。

当前,卫生信息化如火如荼。但是,与之相伴的另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就是“人才都到哪里去了?”因为无论是甲方、乙方还是资本方,都在感慨“人才难觅”。

卫生信息化呈现出从一线城市、中心城市向全国各级城市乃至乡镇普及的良好态势。但是,另一方面,也显现出不少地区信息化基础薄弱、尤其是卫生信息化人才匮乏的掣肘因素。信息化基础薄弱,并非是指信息基础设施的薄弱,而是卫生信息化观念、基本组织和方法的薄弱,归根结底是信息化人才基础的薄弱。

卫生行业信息化是迄今为止最复杂的社会信息化领域之一。一方面,卫生信息化所需的知识结构涉及临床、生物医药、公共卫生、卫生经济与医院管理、健康管理、信息技术、公共管理、社会学等广泛而非常专业的学科领域;另一方面,卫生信息化本身还伴随着艰巨而复杂的医改进程,各级卫生部门和卫生机构的业务和管理需求,势必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各种因素的叠加,使得卫生信息化人才严重短缺的局面,将在短期内难以缓解。

从营造健康的信息化生态环境看,卫生信息化人才涵盖作为甲方用户的各级卫生部门的行政主管、业务主管和信息主管、技术人员;也包括作为乙方的工程技术人员、实施服务人员,以及第三方的咨询、信息服务专家等。目前,无论是甲方、乙方还是第三方,卫生信息化人才队伍都极其短缺。

在卫生信息化面临巨大不确定性、许多问题的突破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势下,卫生信息化人才的不足问题仍将日益凸显。

2.卫生信息化人才是推进新医改方案的重要保障。

在新医改方案的“四梁八柱”中,信息、人才保障,均为新医改方案的战略性支柱。

新医改方案第十三条明确要求,“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新医改方案第十四条则明确了卫生信息化的任务和目标:“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整合资源,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

尽管新医改方案并没有直接指出卫生信息化人才问题,但是,从新医改方案的思路和信息化的战略地位来看,培养卫生信息化人才,确实不容忽视、时不我待。培养一支强大的卫生信息化人才队伍,是实施新医改方案的重要保障。原因如下:

(1)卫生信息化是最复杂的行业信息化领域。

(2)医改进程本身是一个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意味着信息化需求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

(3)卫生信息标准和医疗卫生业务信息系统功能规范任务繁重,推广完善有待时日。

(4)电子病历、临床路径、居民健康档案、区域平台建设,卫生监督、医保结算、医药采购等医改各项任务,对于信息化人才的能力和教育培训提出了更高要求。

3.卫生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国内普遍不受重视。

长期以来,中国卫生信息化投入严重不足。相应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对于作为辅助、保障部门的信息部门建设、信息化人才、信息化组织领导能力的建设,普遍缺乏应有的重视和支持。卫生信息化人员普遍缺乏继续教育和交流机会、缺少科研课题经费支持;信息部门的价值,较难获得认同。

4.卫生信息化人才培训和学科体系建设,中国尚处于探索阶段。

目前,卫生信息化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应用型学科,国内缺少系统的学科建设。一些有医学背景的大学开始开设相关复合型专业,开展学位及非学位教育;如北京大学医学部、浙江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南通大学等。部分地区卫生主管部门开始重视学科建设和卫生信息化人才培养。

在美国,1986年,美国医学院协会(AAMC)提出:医学信息学应当成为医学课程中的有机部分。经过随后十几年的努力,在上世纪末,美国近20 多所一流的医学院校的信息研究中心相继成立医学信息系,或跨地域的医学信息研究和教学中心,并开始了正式的医学信息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育。譬如: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信息学系、斯坦福大学的医学系、犹他州立医学院医学信息系、加利福尼亚大学信息和计算机科学系生物医学信息学系、伊利诺斯州大学应用健康科学学院、哈佛-麻省波士顿地区医学信息中心、华盛顿大学、Pittsburgh Pitt大学等。

调查数据

针对日益紧迫的人才问题,《计算机世界》报及《新卫生》专刊联合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中国医药信息学会(CMIA)电子病历专业委员会举办了首次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涵盖卫生局、医院、大学、医疗IT解决方案供应商等业内人士。被调查者主要来自东部卫生信息化相对领先的地区。调查过程前后历时近两个月。

1.被调查者的职务分布(图1)。

(1)参与调查的主体还是甲、乙方的信息技术人员和信息主管。

(2)行政主管、科研人员参与度低。

2.被调查者的专业教育背景(图2)。

(1)学科背景跨度较大,有计算机、临床、公共卫生、管理,还有生物医学工程等。

(2)计算机科学及信息管理占据绝对比重。

3.您的最高学历或最后学位。

(1)学士、大专占据主导(学士46%,大专30%),主要是信息主管、技术开发人员。

(2)硕士、博士占比较低(硕士15%,博士9%),主要是科研人员和部分信息主管。

4.您的职称评定状况已经达到?

(1)初级、中级职称拥有者占据主导(初级35%,中级37%),主要为部分信息主管、技术人员。

(2)高级、正高级职称拥有者分别占17%和9%,主要为院领导、信息主管、科研人员。

5.您对于本单位信息化工作或信息化市场的推进和开展状况的评价(图3)?

(1)甲方、乙方对信息化难易程度的选择没有明显区别。

(2)甲方选择呈现鲜明的地区分布:省会优于地级,东部优于西部。

(3)没有人选择“非常难”。

6.为了应对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工作的挑战,您期望在自己比较欠缺的领域获得相关专业的培训教育吗?

(1)高达87%的被调查者希望接受培训。

(2)选择“不是”的,主要是博士学历拥有者、在公司的实习生。

7.您希望所获得的培训有国家认可的学位吗?

(1)有超过58%的被调查者希望通过培训获得国家认可的学位。

(2)高学历拥有者、大型三甲医院信息主管,有培训需求但无学位需求。

8.您希望获得的是哪类教育(图4)?

(1)有学位需求者,希望获得学位教育及短期培训方式。

(2)无学位需求者,希望获得短期或长期培训班。

9.如果您希望接受专业培训,期待哪些专业培训内容(图5)?

(1)希望获得的培训内容跨度较大,充分体现了卫生信息化知识构成复杂,急需大批不同层次的人才。

(2)计算机学科背景的人才,渴望学习卫生行业信息化政策、标准、管理、医学信息学、生物信息学,累积比例高达77%。

(3)临床、生物医学背景的人才,希望学习医学信息技术及医用、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最新技术趋势。

10.您希望培训教育的方式?

(1)82.6%的被调查者希望采取在职教育方式(2〜3年)。

(2)少量技术人员希望脱产学习1〜2年。

11.如果是在职教育,您能够接受的培训方式(图6)?

(1)在职教育要充采取更灵活的培训方式。

(2)用业余(周末、假日)时间学习。

(3)地区性巡回培训更受信息主管青睐。

12.您期望的培训费用(图7)?

(1)绝大部分被调查者希望培训费用低于5000元。

(2)少数信息主管选择接受5000元〜10000元的费用。

13.省略,电话:010-68130909-1038,13601203147)

每周卫事

北京:

社保卡功能拓展 医保蓝本将“退休”

明年1月1日起,北京医保蓝本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明年社保卡二期工程将启动前期调研,社保卡将向养老、就业、社会救济和社区服务等领域拓展。

目前,北京1757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了医疗费用即时结算,参保人员门诊医疗报销周期由过去的几个月缩短为几十秒,门诊费用实现了“零垫付”,减轻个人垫付款负担20.5亿元。明年1月1日,社保卡应用范围将从门诊拓展至住院,住院即时结算实现由社保卡替代医保手册。届时,本市所有医保参保者都会拿到社保卡,所有医院将开放持卡就医,全市也就会真正实现持卡就医,医保蓝本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来源:《北京晚报》)

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明年启动

明年,我国将全面启动各省省内异地就医的即时结算工作,以逐步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报销医疗保险费用“跑腿”和“垫支”问题。在“全国医保即时结算和社保卡应用经验交流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说:“首先解决住院费用结算问题,有条件时再推广到门诊;首先解决参保人员到省会、大城市就医结算问题,有条件时再解决全省各地市之间互联互通问题;初期可以采取指定部分医疗机构的方式,条件具备再逐步放开。”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工作安排,今年底前,各省区内80%以上统筹地区要在医保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内实现住院、大病和门诊费用的即时结算;明年全面启动各省省内异地就医的即时结算工作;“十二五”期间逐步解决跨省就医费用即时结算问题。(来源:新华网)

江西:

9月1日起医院上网采购药品

篇5

学科是高等学校教学、科研、产业等工作的基础,学科水平是体现其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和社会知名度的主要标志。“学科群”,就是根据学科发展的内在联系,将若干个关系密切、互动性强的学科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结构的学科集合,其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科资源相互配置,促进不同学科相互交叉融合的作用,而且对人才培养具有更大的推动作用。我校基础医学院将所属学科进行合理整合,形成四大学科群:感染免疫学科群、神经生物学科群、分子生物学科群和形态学学科群。在此学科群模式下,青年教师拥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快的成长步伐。

二、依托学科群进行的促成才机制

(一)大科学观念优化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现代科学研究也逐渐从分散的个体和小规模为主要研究形式的、单一学科的研究,向以一定规模的集体为主要组织形式的、多学科综合研究方向发展,即由“小科学”向“大科学”发展。基于此,基础医学也更需要知识面博而精的复合型人才。传统的青年教师培训均以每个教研室为单位进行,青年教师的知识体系往往只局限于对本教研室所承担教学与科研任务的了解和学习,对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则较为欠缺。而在建立学科群后,学科群内不同学术思想相互交融,青年教师不再仅仅局限在自己以前所教的专业范围内思考问题,而是扩大了专业内涵,拓宽了专业口径,可以在更高的起点上以全新的视角和更开阔的思路来规划自己的发展蓝图。此外,以“大科学”的观念引导青年教师对知识的扩展与深化,在打破了学科间阻隔的同时,产生的交叉学科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大量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用价值的研究课题。如:感染免疫学科群在与学科的交流中培养出一批免疫、微生物与生物信息学知识兼备的青年教员,目前主要负责我校生物信息学分析及中心实验室的工作,大大提高了为我校教研工作服务的力度。而这些青年教员也在此过程中成长为不可或缺的专业人才。

(二)双导师督导提升青年教师的教研能力。作为研究型的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青年教师具备教学与科研两方面的能力与素质,成为人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组织、导师对人才的发现和精心培养非常重要[2]。传统的培养模式多以教研室集体备课、试讲的形式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上的训练,而在科研的培训上则通常要等到该青年教师有机会攻读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才能进行,这无疑使人才的成长进步速度大大滞后。而在基础医学学科群模式下,我们对青年教师实行教学、科研双导师制。在教学上,由教学督导专家与教学经验丰富、学员评价特别优秀的老教员担任青年教师的导师,由导师根据青年教师成长规律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适合其教学能力提高的培养计划,重在帮助其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掌握教育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并能进行教学研究;在科研上,由青年教师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科研方向选择学科群中的PI作为导师,即使尚未进入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也可加入相应PI的课题组进行科学研究,进行科研思维和能力的训练。与此同时,我们配套实行双考核管理制度,即对导师及青年教师两方面均进行定期考核,以促进双导师制度的落实。

(三)合作交流拓展青年教师的发展空间。在当今大科学时代,教育与科学迫切需要国内、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因此基础医学青年教师的培养需要给他们创造更多的培训、进修、相互交流的机会。传统以教研室为单位的培训通常是仅限于邀请与教研室相关的个别专家教授到教研室进行科研讲座,或者每年派送1-2名青年教师出国深造,也主要是科研上的深造。而在学科群模式下,集中了各教研室丰富的资源,不仅可创造更多科研学术交流的机会,也可提供更多教学培训的机会。如我们采取“请进来,送出去”方式:所谓“请进来”即通过举办大型国内国际教学科研研讨交流会,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进行教学与科研的学术报告,为青年教员开拓视野,创造合作的空间。如我们所属的神经生物学科群和分子生物学学科群举办的核受体研讨会、海外学者报告会、解剖学科群举办的国际组织工程研讨会等大型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会议,让青年教师充分感受到科研的进展,以高层次的视角去分析问题。而“送出去”则是鼓励和从各方面支持符合一定条件的青年老师进入学校“苗圃工程”与“教学深造工程”。前者注重科研培训,将青年教师输送到国外先进实验室进行至少为期一年的科研工作以提升其科研能力;而后者则是到国内、外优秀大学专职学习先进教育理念、方法及措施等。青年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发展规划选择先进行哪方面的进修和培训。在学科群模式下,基础医学院公派出去进行交流合作的青年教师数量为学科群成立前的两倍,许多青年教师通过这种锻炼后都感觉受益匪浅。

(四)合理评价机制激励青年教师的自我完善。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3],因此基础医学青年教师的成长成才,组织除了努力建造的良好外部环境外,激发青年教师成才的欲望和原动力也非常重要。我们尝试在学科群模式下,用更为合理的评价机制促进青年教师之间的竞争意识,激励其自我完善。首先,我们打破教研室的界限,而是以学科群为单位对青年教师进行考评,这就使竞争更为激烈,促使青年教师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各方面素质。其次,我们尝试按岗位有侧重地对青年教师进行评价。人的才能具有质的多样性和量的差异性,这决定了每个人都具有各自不同的才能优势,那么让青年教师在最适合他的岗位上展现其才华才能极大地激发其积极性和主动型、充分发挥潜能。因此,我们尝试建立教学与科研两套并行的评价体系,青年教师可根据自己的优势选择参与其中一种考评,如教学为主的考评体系主要以课堂学员满意率、督导专家评价、教学论文、教改课题、教学成果奖等作为竞争上岗、职称评审及晋升的主要依据;而以科研为主的考评体系则主要以发表SCI论著、获资助的国家、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科研成果、专利等作为主要评价指标。通过以上合理的考评机制,既让许多青年教员对自己有了全面的认识和定位,也对自己的发展有了更好的选择与规划,从而更加努力地完善自己。

篇6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129-02

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要通过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探索各级各类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外部环境,争取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青岛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于2010年在全校范围内首个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以下简称“创新班”),以此作为试点,从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目标、选拔方案、运行管理、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几个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目的在于通过改革,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宽松、有利的环境,以期对全校本科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很好的推动和示范作用。

一、从人才培养理念正确理解什么是“创新人才”

目前,教育界对“创新人才”的定义存在不同的认识。我们认为,“创新人才”应具有善于思考,勇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三个基本特性。而对于是否是通过独立或者合作的方式来实现这三个基本特性,可以不做重点考量。此外,需要明确的是:大多数情况下,创新人才并不是在大学阶段,甚至研究生教育阶段的教育就能塑造成型。实际上,不同教育阶段,包括高等教育阶段,主要是从各个方面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引导、培养、教育学生具有善于思考,勇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期学生在日后的实践锻炼中最终成为本专业领域的创新型人才。

二、科学定位,确定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应充分考虑社会实际需求与学科特色,不应该盲目效仿其他综合性大学的培养模式,导致人才培养难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根据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划分,高校培养人才包括三种类型,即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地方高校教育要办出特色,必须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之路。作为省属农业高校,青岛农业大学坚持“教育与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办学思想,2013年成为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单位。创新班的人才培养定位是:主要从事与农业生物科学相关的理论研究、新技术开发工作,掌握较系统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与素养,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验、实践能力。

三、加大宣传力度和采取动态管理机制

2010-2013年实行大类招生期间,学院对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新生及其家长进行创新教育宣传,让学生对创新班的设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面向全校本科生公布创新实验班的招生条件,学生自愿提出申请,根据学生大学一年级的综合成绩和面试的结果,采用双向选择的方式择优录取。创新班成员的管理采取动态管理机制,在每一新学年之初,根据上一年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综合测试情况进行5%~10%的末尾淘汰制,同时从普通班中补充相应人数加入创新班。

四、建设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学生专业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大学生去探究、学习,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因此,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前提是教师自身必须拥有创新的教育理念。目前很多教师延续传统的教学方法,只重视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的引导,这种一味的“填鸭式”教学,使得学生被动地接受专业知识,结果导致学生创新意识淡薄。针对这个问题,学校、学院出资鼓励教师去其他高等学校进修学习,学习其他学校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另外,以教研室为单位,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结对帮扶青年教师,尤其是那些从未涉及课堂教学实习的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的教师,从专业课教学、实习实践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培训,加快青年教师成长的步伐。

五、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的整合与优化

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程的比重,增加了选修课和专题讲座的比重,以及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减少了必修课在学分钟的比重。减少大班上课的比重,增加了小班上课的比重。

六、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

人才培养实行“3+0.5+0.5”教学模式,即3年系统理论学习、半年校内实习和半年企业实习,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掌握系统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关注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交叉性和启发性,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近些年来,计算机专业与生物学专业的结合,出现了生物信息学专业,生物学的发展进入了大数据时代。针对这种新的变化,学院及时进行课程结构的整合和优化,开设了生物信息学、基因与蛋白质组学数据分析等课程,结合计算机上机实践环节,有效激发了学生对生物大数据的学习。通过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式,将选修课由改革之前的12门课拓展到29门课,扩大了学生对选修课的选择余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选择需要。

七、改进教学方法,将传统的教师课堂式的教学模式改为在网络互动教学平台下的自主学习模式

将教育环境由封闭式变为开放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积极发现问题,然后将问题带到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讨论式互动,教师引导学生从独特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主动积极地解决问题,鼓励同学对现成的结论和传统的观点敢于提出大胆的质疑,减少单纯的知识传授环节。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将学生单纯的知识记忆学习变为探索知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过程。

八、改革学生评价体系,适当增加平时分占总评分的比重

学生的总评分由考勤成绩、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三部分组成。目前理论课的各部分所占的比例为10%、20%和70%,实验课的各部分所占的比例分别往10%、30%和60%。可以考虑将考勤成绩改为5%,平时成绩提升至40%~45%,期末成绩提降至50%~55%。通过上课问答、网络教学平台问答环节以及平时学生在本门课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在总评成绩上给予更多的肯定。

九、加强实践教育,完善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生物学是实验和实践性学科,通过实践环节,可以使学生将理论课中学习的知识与工农业生产相结合,是实现知识和能力统一的有效环节。为此,学院建立了“课堂―课外”、“校内―校外”和“科学―人文”多元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基础―专业―综合―创新”四层次的实践教育体系和“创新教育―实验实习―团队活动―生产实践/社会实践―技能训练―学术交流―研究创新”七环节的运行机制。在实验实践方面,减少了验证性实验的比重,增加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重。在实践环节中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这几年,学院增加了在实践教学相关配套设施的投入,如:建立了植物标本室、动物标本室、食药用真菌标本室和组织细胞培养室。依托导师制和教师科研团队,充分利用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平台,确保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以教师现有的科研项目为载体,学生自主选题,自主开展创新科学研究,培养创新能力。另外,引导和鼓励教师参加社会技术服务项目,教师评职称要求有在本专业领域的生产企业锻炼至少三个月的经历。从生产、科研第一线聘用总经理、企业主管等专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授课。此外,还在山东省内以及青岛市周边城镇,与相关行业、企业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联合建立科研、实习实践基地,有效增加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数量。

十、采取激励措施,提高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

为了鼓励学生进入实验班学习。学院采取了以下激励措施,提高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

1.实验班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培养理念,集中优质办学资源,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实行全程导师制,即学生进入创新班后,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本学院的教师科研研究方向,选择本学院的教师作为自己的专业指导老师,教师负责学生的科研实践、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安排和指导工作。而普通班学生是从三年级实行“导师制”。

2.学生申请国家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时,在名额指标方面给予创新班政策上的倾斜,让创新班学生有更多参加实践项目锻炼的机会。通过申报创新项目,使得学生有机会接触科研项目,增强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在项目申报中应具备的文献查询和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实验技能和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3.在校际本科“交换生”学习交流方面,每年派出创新班的一部分学生到国内“211”和“985”高校学习深造一年,让他们有机会走出去看到外校的情况,回来后通过报告的形式与其他同学交流。目前青岛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已经与国内四所“211”和“985”高校建立了长期“交换生”学习交流的联系。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教学效果;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6-0182-02

Study on Improving Teaching Efficience on Biology Statistics

Fang Ming et al.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Heilongjiang August First Land Reclamation University,Daqing 163319,China)

Abstract:Biology statistics is an fundamental professional classes in lif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and very important status in agricultural practice.However,current teaching methods existed many problems.Therefore,the article reformed three aspect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test so as to improve class efficiency and teaching effects.

Key words:Biology statistics;Teaching effects;Teaching efficience

生物y计学是高等院校农学、动物科学以及生命科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大量数据的涌现使得生物统计学重要性日益凸显,但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上存在严重问题,笔者在课堂实践中感受到,传统的“满堂灌”授课方式在生物统计学中教学效果不好,因此,本文针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从课程基本理论、实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优化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 改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1.1 完善课程资料,丰富课堂活动 学习“生物统计学”课程需要具备一定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知识,对于农业大学普通本科生来说,由于在大一阶段学得不够详细深入,学起来难度较大。教师在黑板上写满数学大公式,枯燥乏味,学生数学基础差,听不懂课,缺乏课堂互动,久而久之,教师授课缺乏动力,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教师需要在授课风格、内容、学习方法等多方面做必要的调整[1]。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本门课程在生产和科研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学生意识到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其次教师需要重视课件的质量。课件要求生动、形象的展示教学内容,需要突出教学重点,在教学方法、版书设计等方面精心设计,精心准备上课资源,包括PPT、论文、Word和Excel、SPSS 等。要让课件的内容富有新鲜感,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讲解内容需要具有详细的操作步骤,能够促进学生理解和操作。

1.2 推荐简单实用统计软件,简化繁冗程序 目前统计学上国际通用的软件包主要有SAS、SPSS等,功能强大;但针对农科院校的本科生而言,难以理解,而且是英文界面,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围绕教学目标逐步展开学习。研究者向学生推荐EXCEL,它基本能满足本科教学的需要,操作简便,建议在教学中推荐使用。

1.3 教学手段和方式方法的多样化 在课程讲授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对于统计学基本理论,以讲授为主,讲清楚基本概念,说明其意义及应用条件。对于统计分析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数理统计原理探究问题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2]。对于以文字叙述为主且容易理解的内容,指导学生自学,组织课堂讨论,以学生为主体,可以使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增强,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和表达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更多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老师多提出问题,让学生与教师多进行良性互动,可以使学生的文字及口头表达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每次授课结束后,布置一定量的课后习题,督促学生及时复习所学知识,从而对所学内容得到巩固和提高[3]。

2 优化实验内容,注重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生物统计学实验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课上的讲授和练习后,学生基本全能掌握所学内容,但练习的内容与实践相脱节,所以实验课的内容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课前,教师将要求学生熟悉实验内容[4]。上课时,学生根据内容上机操作学习,要求学生书写操作步骤,教师现场进行答疑,课后教师认真批阅电子版的实验报告后,再将学生的问题、成绩及评语反馈给学生。若实验中学生出现共性问题,教师则先将问题给学生讲解清楚再进行下节课的学习。通过师生之间的不断交流,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有利于教师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及进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通过各种相关的教材、网络、学院科研成果等方面的积累,收集大量的案例数据,建立富有学科特色的案例素材库,将实验内容与专业实验相结合,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的转化,丰富生物统计学的实验内容。教学内容的增加,开阔了学生视野,很多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根据实验室条件,选定因素、水平可以独立设计试验和进行数据处理[5]。

3 改革考试方式

考试能够直接反馈教学效果,《生物统计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论知识和综合应用两大部分,考试主要围绕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两个方面展开[6]。准确反映学生对于《生物统计学》的掌握程度。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比例应调整为5∶5,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比例调整为3∶7或4∶6,降低考试的偶然误差。增加命题的多样化,重点考察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考察软件操作等方式来测试学生对统计知识的运用能力。

由此可见,本研究针对生物统计学课程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和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强化软件应用教学、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改革考核方式以及建设开放式数量分析实验室等多种措施,增强了学生学习生物统计学的兴趣,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运用生物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生物统计学实验教学中,教师需要与时俱进,根据教学和科研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核手段,使学生积极、快乐地学到知识,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吕敏芝,林树茂,何兰花,等.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实践与体会[J].中山大学学报论从,2007,27(4).

[2]叶子弘,崔海峰,陈 春,等.生物统计学课程“能力素质培训计划”的构建及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0):6268-6269.

[3]张强,张建平.生物统计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2,15(6).

[4]丁雪梅,张晓君,谭智敏,等.生物统计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

[5]朱香萍,李桢,张庭荣.信息时代《生物统计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农业网络信息,2008(2).

篇8

1.1认真研究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职业教育直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应该密切关注地方经济结构及支柱产业的发展趋势,及时了解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方向,认真研究产业链变化带来的人才需求链的变化。以我市为例,近年来,泰州全面实施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发展开放型经济与创新型经济两步并作一步走,“十二五”期间,将着力打造以装备制造这一传统优势产业,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三大新兴产业和若干个新兴产品集群为主体的“1+3+N”产业体系。

1.2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设置必须从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支柱产业的结构出发,根据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效应,充分调研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区域范围内人才需求链的变化,从而确定专业调整方向,改造传统专业、发展特色专业、培育新兴专业、优化主干专业、淘汰落后专业,提高专业与产业结构的吻合度。就我市而言,当前,职业教育要围绕装配制造、新能源、医药、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加强焊接技术应用、船舶制造与修理、模具制造技术、光伏技术应用、制药技术、药品食品检验、电子与信息技术、软件与信息服务等相关专业建设。还要根据后工业化时代第三产业比重增大的特点,研究现代服务业的需求,加强酒店服务与管理、旅游服务与管理、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与管理、工艺美术、影像与影视技术等相关专业建设。同时,根据人才需求变化要控制会计、会计电算化、计算机应用、学前教育等相关专业。

1.3主要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求

后工业化时代,人们的生活教育将提上议事日程,中等职业教育层次的终止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一方面,专业设置要注重中高职衔接。通过专业、课程的有机衔接,为中、高职毕业生继续发展提供通道。今年,我省在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等5市开展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项目的试点工作,中高职衔接已经有了实质性进展。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培训服务。根据社会需求,大力开展各类社会培训,建设时时可学、处处能学、人人皆学的学习型社会,使学习与知识更新逐步成为公民普遍的生活方式。

2改革创新激活职业教育发展内涵

后工业化时代,人们用于自我发展的教育消费能力逐渐增强,教育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强烈。职业教育必须以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前提,通过自身的改革创新,加强内涵建设,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接受适合的教育、掌握娴熟的技能,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2.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专业为纽带组建涵盖高职院校、行业、企业以及中职学校的紧密型职业教育集团,实行“抱团”发展,实现学校与学校之间、职业学校和企业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加强校企合作,由行业、企业根据岗位对职业能力的需求与学校共同制订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双方共同实施,把学生的实习延伸到企业,把企业的部分生产引到学校。建立以贡献为导向,行业、企业、社会广泛参与的学校评价模式和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每个学生课程学习情况、计算机、图书、实验实习设备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时刻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从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分析适合每个学生的发展方向,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2.2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线,根据专业特点,采取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课堂上,要体现能力为本位,把灌输式、封闭式、单向式的教学转化为开放式、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的转型,重构学生、教师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2.3探索新型专业教育方式

现有的职业教育专业教育体系尚不能适应后工业化时代的信息化特点,如电子信息技术基本上还是与其它各专业并行的一个“专业”,没有体现它“化”入各行各业这个根本性的特点。后工业化时代是一个学科交融的时代,如生物信息学、环境信息学、金融工程学等。原有的学科界限变得模糊了,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积极探索新型的专业教育模式,尝试通识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

2.4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如何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和研发新产品,是每个企业最关心的问题。创新不仅仅是工程师、技术专家的事,一线员工一项小小的合理化建议、一项不起眼的工艺改进,却对企业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益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这就显示出创新思维的培养在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后工业化时代,产业链中,研发、设计、销售、分销等高端环节获得的利润占整个产品利润的90%-95%,而低端加工环节只占5%-10%,销售、分销环节的产业利润率远高于加工制作环节。对应到人才培养环节,在专业教学中融入营销、创业的知识将有利于学生掌握销售技巧和创业本领,提高就业质量。因此,职业学校迫切需要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开设课程,加强实践,培养“有知识、懂技术、熟技能、会经营”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3条件保障增强职业教育办学实力

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人们对优质职业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展示专业实力和品牌效应,彰显特色,实现从学校到岗位零距离对接,真正改变职业教育是无奈选择的局面,应成为后工业化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主题。

3.1搭建服务平台

政府应该充分发挥主导地位,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的对话协商工作平台,密切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联系,实现劳动就业、行业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的有机协调。通过建立职业教育网络服务平台,充实专业技术人才、劳动力、实验实训和职工培训四大资源库,及时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及变化、就业状况和供求情况。根据学校教育资源配置情况、毕业生就业率、对口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率,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人口规模、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适时调控与优化专业布局,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

3.2做强实训基地

政府应从财力和人力上保证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持续性,促进职业教育从适应到推动,进而到引领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其重要体现就是建立与专业发展相适应、与企业岗位相吻合的融教学实训、社会培训、产品生产、技能鉴定、科技研发、成果推广、信息交流于一体的高水平实训基地,确保设备功能、实习工位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使实训基地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重要平台。

3.3优化师资队伍

一方面,政府要出台相应政策,允许职业学校从企业引进一些专业基础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前来任教或做兼职教师。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大在职教师培训和轮训力度,推进职业教育“名师工程”、“教学团队工程”,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课程改革能力与创新发展能力,使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经济上、技术上、科研上与国际国内先进生产力相结合,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互动发展。

3.4推进教学信息化

后工业化时代是一个信息化时代,因技能教学的培养特点,考虑安全、设备昂贵、实习耗材等因素,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应用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要加强信息化设备设施建设。建立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络、完善的教学和管理信息化平台和现代化的仿真实训教室,服务于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专业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培养一批信息技术素养水平高的教师和管理队伍,开展数字化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数字化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实践教学、计算机仿真系统和师生学习交互平台的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真正用信息化建设来提高学校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4结束语

篇9

教育资源即社会经济资源中输入到教育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以及信息等各种资源的总称。随着教育基础的不断强化和教育条件的日渐提高,教育资源的有效管理在高校校园中被越来越多的得到相关关注。在我国,教育资源在经历了量的极速积累和质的检验提升后,一方面不断地趋于成熟完善,另一方面却也渐渐凸显出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大多数高校在地理上分布各异,这难免造成教育资源的分散缺失,此外还有运行环境、服务器、资源异构、有线宽带等方面的问题,给全国范围内教育资源的调动利用造成一定困扰,同时使得教育资源在开发和使用过程中不能真正实现跨平台运行,在一定意义上产生了资源管理的重复,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在当今世界,相对于社会大生产和的资源发展的无限性,资源就显得有限和短缺,教育资源更是如此。有什么方式可以让这有限的肥料得以滋养最大范围内的土壤呢?人们面临着一个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的难题,传统的WEB已经给我们带来希望,但是它自身的局限性造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难以使教育资源被充分的利用,从而造成浪费。网格的出现,以其自身的优越性,让人们在使用资源时能够共享利用的信息更加广泛。如果想实现有限教育资源的无限使用,网格技术的引进势在必行。事实上,早在2003年,CHINA GRID――中国教育科研网格就已经进入到人们的视野。教育网格,将使教育资源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被人们所使用,提高教育资源的有效管理,推动和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

2 教育网格的发展

2.1 网格技术的兴起和教育网格的建立

网格,一种继互联网、WEB之后科技信息社会的第三次浪潮。它将整个互联网集合成一台超级计算机,拥有强大的储存空间,计算和整合资源能力,消除了信息孤岛、资源孤岛,让用户能够享受全面的资源共享和服务。实质上,网格是一个中间件,它的使用原理,就类似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电网调配中心,自己并不用发电,而是把全国各个电厂发来的电,通过电网分配到各个地区。正如国际网格权威,开发国际网格标准的Globus项目共同领导者福斯特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所说“网格技术是以合理的形式共享资源的方法。”

国际上,网格技术应用与教育管理方面,已经有一些比较成功的典范,比如英国的伦敦教育网格,它的每个用户花费不超过20便士的费用,这个系统就可以向伦敦所有的学校提供教育资源,极大方便了人们的学习生活。而在中国,CHINAGRID(中国教育科研网格)正式建立是在2003年,由教育部和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签署的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决定携手建立一个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为主要节点的教育网格,以实现不同地区,不同学科,不同部门之间对教育,科研和培训资源的利用共享。当时教育部组织参加的有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及国防科技大学等12所高等院校,现在已经发展到20所。其聚合计算能力已经超过14万亿次、存储空间达到140TB以上,早已远远超出原定目标,可以说是目前全世界比较大的网格之一。CHINAGRID其中包括了五大类网格: 生物信息学网格、图像处理网格、计算流体力学网格、大学课程在线网格和大学数字博物馆网格。其中每个分类网格里面又有很多应用,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

2.2 教育网格的基本组成

一般来说,教育网格有五个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即网络平台、教育网格节点、服务注册中心、网格门户以及客户端。它们各自的原理及功能主要在于:

网络平台,整个网格系统的基础所在。因为网格的出现并非要取代现有的网络,在数据传输中网格仍要依托传统的网络传输协议,网络平台的存在与完善保证了整个系统的基本运行环境。 (下转第9页)(上接第5页)

教育网格节点,网格系统中灵魂之所在。它涵盖有网格资源和网格服务的实现,同时节点所提供的网格服务接口将网格服务实现的复杂性加以掩盖,现实中人们就可以无所顾忌,方便透明的使用相应的网格服务资源。由于教育网格系统的适用对象是学习者和本系统的开发者,其内部存储资源也就以教育资源为主要内容。

服务注册中心,通过UDDI协议面向广大用户提供相关的查询服务。如何共享由相关院校、科研单位开发的网格教学服务,或者用户如何得知网格系统中有需要的教育资源,都需要借助教育网格的服务注册中心。

网格门户,它是网格系统内部资源和用户之间的一个通道。表面上它与传统的WEB网页看来并无多大差别,但它却是让用户们更为快捷方便的使用网格资源的必要条件。绝大多数学习者通过这个门户进入教育网格系统,查询需要的资源,实现网格资源共享。

客户端,它代表着网格系统的服务对象和学习者。用户通过客户端使用网格资源,甚至可以利用相关资源和网格服务来自己构建应用系统。

2.3 教育网格的优势

首先,以CERNET网做依托平台,这是教育网格最大的优势所在。CERNET是覆盖着全国范围内的一个网络,拥有1500万用户可以享用这个平台,全国所有高校都可以利用这个网来进行学习工作。教育网格可以协调各个子资源,子网络彼此间的差异性,方便资源调动。

另外,全国将近60%的研究都在由高校承担,高校拥有的建设项目和科研项目非常之多,无论从硬件设备还是软件设施或者说其他相关资源都极为丰富。教育网格的建立,能够把这些资源在各个高校之间进行广泛共享,这在无形中就促使了科学研究方法和教育教学手段发展的更为先进,资源类型也相对丰富。比如大学课程在线网格和大学数字博物馆网格,就是把各个高校的课程教学资源和所有的大学数字博物馆集合在一起,形成大家可以统一共享的一个网格。

篇10

[关键词]旅游信息科学;旅游系统;研究框架;体系;展望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1)06-0072-08

1 引言

自从20世纪60年代机票预订系统发展以来,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旅游的各个方面,给现代旅游带来了全方位的影响。旅游业不可避免地受到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影响,且已深入到旅游产业和旅游研究层面。实践中,各国都非常重视旅游信息化工作,中国国家旅游局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展旅游信息化的工作,于2003年启动“金旅工程”。从研究来看,莎达(sharda)在其著作《旅游信息科学》中从旅行推荐系统、社区和用户界面设计3个方面对旅游信息科学进行阐述。国内也在20世纪80年代初步探讨旅游信息的内容、旅游信息搜集以及旅游信息在旅游促销中的应用,并就旅游信息的地位和作用、旅游信息开发,以及旅游信息的科研服务、信息标准化问题进行了探讨,也有部分学者从旅游信息的技术层面进行探索。但是从国内外多年的研究来看,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信息化(尤其是旅游信息系统建设)、eTourism、虚拟旅游、数字旅游、旅游网络营销等方面,研究亦涉及信息的传播、感知、组织、采集和分析等方面,由于研究者的背景不同,旅游信息的研究相对零散,缺乏从系统和综合的角度深入研究旅游信息的本质特征及其相关理论,尤其是关于旅游信息本质以及旅游信息科学的构建方面思考较少。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以及经济、管理、生产、社会等诸多方面,经过众多学者的研究和社会应用的推动,信息理论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学科――信息科学,信息科学和技术已深入各学科领域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并且形成了较多的分支学科,这些分支学科中有些已经成为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如生物信息学、化学信息学、社会信息学等,这些部门信息学的发展为旅游信息科学的成功提供了借鉴。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信息产业持续发展,信息网络广泛普及,信息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生产力,信息科学也迎来了又一次腾飞的机遇。旅游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和一些新的技术的不断引入,如云计算、物联网、泛在网等,这些都为旅游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但是,如果不从基础层面去研究旅游信息的本质特征、旅游信息的分类编码体系等基础理论和方法,就会直接影响旅游信息化的发展。因此,应紧紧抓住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机遇,积极推进旅游信息的研究,创建旅游信息科学。

信息发展和人类的实践活动紧密相连,1948年,维纳(Wiener)指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而香农(shannon)将信息定义为用来减少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隆哥(Longo)认为,信息是反映事物的形式、关系和差别的东西,包含在事物的差异之中,而不在事物本身。钟义信将信息通过本体论和主体论两方面进行说明,从主体角度来看,信息是指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述)的关于该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变化方式,包括这种状态/方式的形式、含义和效用。罗时进则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来探讨,狭义的信息是指能反映事物存在和运动差异的、能为某种目的带来有用的、可以被理解的消息、情况等。广义的信息是指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王彦峰认为,旅游信息包括旅游者、旅游资源以及连接两者的组织三方面的信息。龚玉明按照系统论的观点,认为旅游信息属于社会信息,其中相当一部分有经济信息的属性。其实,从国内外学者对信息的理解来看,学者们对于信息的本质理解基本一致,只是在细节的表述方面和信息的宽度方面有所不同。根据“信息”的基本概念,本文可以给旅游信息做如下的描述:旅游信息是旅游活动中旅游主体、客体和介体的本质、特征和运动规律的属性。

旅游信息是信息的一种,它具备信息的基本特点,但是旅游活动的特殊性,旅游信息又具备其自身的特性,主要表现在:(1)泛在性。旅游活动涉及面广,涉及与旅游相关的各种信息,有自然信息、社会经济信息、旅游者信息、旅游企业信息等。如目的地自然特征信息,包括自然旅游资源、气候等相关信息;旅游者相关的信息,如旅游者的人口学特征、旅游流以及其他信息等,这样就使表征它们的信息产生多元性和多层次性的泛在和海量特征,导致旅游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困难重重。(2)时空性。旅游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空间区域的依托,而且旅游活动又有历时性的时间特征,时空性是旅游信息的重要特征之一。(3)可共享性。旅游信息的共享性是基于信息的非消耗性而存在的。它不像物质那样被某个客体占有以后,其他客体无法再占有。信息是任何一个客体都不会因为其他客体也占有这个信息而会从此失去。(4)不对称性。在旅游市场交易中,旅游产品的拥有方和游客对产品的质量、性能等所拥有的信息是不对称的,通常产品的拥有方对自己所生产或提供的产品拥有更多的信息,而游客对所要购买的产品的信息知之甚少。(5)增值性。人类对旅游活动的认识就是通过对旅游信息的加工处理而获得的,由于旅游系统是一个整体,而每个旅游要素或现象及其信息运动规律都是旅游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基于不同目的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得到其运动规律,应用于实践之中,信息得到升值。

从旅游信息的种类来看,以主体(如旅游者、旅游管理者和经营者等)的认识能力和观察过程为依据,则可将认识论意义上的旅游信息进一步分为先验信息(认识主体具有的记忆能力)、实得信息(认识主体具有的学习能力)和实在信息(在理想观察条件下认识主体所获得的关于事物的全部信息);从旅游活动过程来看,有旅游需求信息、旅游产品信息、旅游行为信息、旅游环境信息等;从信息的传播来看,有信息的形式、信息的传递(渠道)、信息的反馈等;从管理和决策的角度来看,有信息的采集、信息的存储、信息的处理与分析、决策和反馈等。

2 旅游系统与旅游信息科学

2.1旅游系统中的信息观

众多的学者从空间、供需等角度对旅游系统进行了描述,冈 恩(Gunn)在2002年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旅游功能系统模型。在甘恩提出的旅游系统模型中,供给和需求两个最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匹配构成了旅游系统的基本结构。在供给子系统里,吸引物、促销、交通、信息和服务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它们共同作用,提供符合旅游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依据国内外学者对于旅游系统的研究,旅游系统应该包括目的地系统、客源地系统、营销系统、旅行系统和支持保障系统,旅游系统是在外部的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技术环境、自然环境)影响下,各子系统相互联系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之间的联系除了能量流动和物质交换之外,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联系,那就是旅游信息的传递。旅游系统各部分之间的交流是通过旅游信息完成的,信息是旅游系统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通过信息可以把旅游系统内部以及系统和外部之间的信息传递给对方,从而能够在客观上保持系统的平衡性,促进系统的不断的调整和优化。具体见图1。

从系统论、控制论、认识论和传输论(旅行信息传输过程和方法)的角度来看,在旅游系统之中,信息无处不在,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之中。从系统论来看,有系统的存在就有信息、能量和物质的交换。不论是在系统内部,还是在系统的外部,都有信息的存在。在系统内部,信息在目的地系统――营销系统――客源地系统――旅行系统――支持保障系统之间传递和反馈,各个系统都有各自的信息。系统外部环境可以对系统输入信息,系统也输出和反馈信息,系统本身的信息和输出信息经过加工处理以后,形成新的决策管理依据又输入系统,对系统再次产生新的影响。在旅游系统内外部一直有信息流的出现和连接,就必须用信息论来研究旅游系统中的信息和信息流的问题,研究信息的获取、传输、管理、分析和决策,消除人们对于旅游系统中不确定因素的度量,从旅游者、管理者、经营者或是研究者的角度来看,认识信息(认识论,信息可从物理、生物和符号3个层次认识)、传输信息(尤其是旅游营销信息),最终实现决策以利于系统的优化,因此掌握的旅游信息越多,对旅游系统中旅游信息的运动规律、传播机理的把握越多,就对旅游系统的认识越深刻,越有利于对旅游系统的控制和优化。

总体来看,信息在旅游系统中可以这样去认识:(1)信息是研究旅游系统的钥匙。信息是旅游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以及旅游系统内外部联系的纽带,是研究旅游系统的切入点。(2)信息自成系统。在旅游系统中信息通过传播、反馈和循环自成体系。旅游主体(游客)获取信息以保证自己旅游的质量,同时反馈信息给旅游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目的地系统、营销系统、客源地系统、旅行系统和支持保障系统),促进系统优化。(3)信息是旅游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管理者和经营者获取信息、发现知识使自己在竞争和合作中保持市场地位。(4)外部信息(政策、文化、技术、自然等)的输入对旅游系统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2.2信息科学与旅游系统

现在,信息科学及其技术已深入各学科领域和社会各方面,并已经形成了生物信息学、化学信息学等较多的分支科学,这些分支学科已经成为推动学科发展和实际应用的重要力量。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信息产业持续发展,信息网络广泛普及,信息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生产力,信息科学也迎来了腾飞的机遇。香农把侠义信息论的立足点转移到统计数学基础上。然而狭义信息论只考虑信息的语法方面,同时仅考虑了随机型的不定性,没有考虑其他类型(如模糊型、偶发型)的不定性。为了弥补香农的不足,使其发挥更广泛的作用,如模式识别、决策理论、控制理论、系统理论等,因此产生了广义信息论。广义信息论是利用一般信息论的观点来研究所有与信息有关领域的问题,研究人类如何获取、存贮、变化、处理、传递和控制信息,掌握其中的一般规律。广义信息论即通常的信息科学,在狭义信息论向信息科学转变的过程中,人们的研究转向生物、人类、社会以及某些“聪明的”机器这样一些高等范畴内事物运动规律,传统的物质观念、能量观念和科学方法论已不足以解决信息问题,而信息、关系、目的、智能、功能等却成为研究复杂事物机制的重要途径。

信息科学是多学科综合的学科,最早的信息科学主要关注信息的收集,分类、操作、保存、信息检索和分发。最近的信息科学,研究注意力已经指向人一机界面、组件、语义网、有价值的敏感设计、迭代设计过程和人们产生、利用和发现信息的路线。因此,信息科学不应该受到信息理论(即只研究信息的数学概念)、图书馆科学和情报学的困惑。

信息科学是研究信息运动规律的,在旅游系统中信息贯穿于整个系统的发展之中,信息是各个子系统联系的纽带,要研究旅游系统发展的内在规律,必须要探明信息的产生、传输,信息的作用机制、信息反馈与决策等众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而能够系统解决和全面研究旅游系统的一个重要理论和方法支撑则是旅游信息科学。基于旅游信息科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能够更加深入地揭示旅游信息运动、旅游系统发展的规律,也能够丰富信息科学和旅游学的理论和实践。综上,笔者认为,旅游信息科学(Tourism Information Science,TIS)是以旅游信息(本质和运动规律)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ICT)研究旅游系统中的信息获取、管理、分析、传递、利用,探索旅游信息现象及其内在规律的科学。从学科属性来看,旅游信息科学是综合信息科学、数学、旅游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旅游系统中信息运动规律的典型交叉学科,而且也是一门横断学科。

3 旅游信息科学体系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并且按照自己的研究对象来建立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理论体系与学科体系。旅游信息科学的发展和构建要有强有力的理论支撑,要建立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也需要现代技术和方法论的保障。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完善旅游系统理论,才能对旅游系统(包括旅游现象和旅游活动)进行实际的应用指导。因此,完善的学科体系构建则应从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4个层面着手。

3.1理论支撑体系

根据唯物辩证法,实践是认识的先导,但认识对实践有能动反作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则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在旅游学科实践超前、理论滞后的情况下,理论研究至关重要,深厚、完善的理论基础是旅游信息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旅游信息科学作为信息科学的分支学科,必然要依靠信息科学、旅游学和其他学科理论的支撑,主要的理论支撑必然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传输论和识别论。信息论主要研究旅游信息的产生、获取、变换、传输、存贮、处理识别、信息传输技 术,信息特征的抽取、分类和识别的模式、识别理论和方法等;控制论是研究旅游信息流程、旅游系统的反馈机制和控制原理;系统论从旅游系统的整体性出发,认识旅游系统的特点和规律,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旅游系统,调整和优化旅游系统结构。同时,由于旅游信息的特殊性,旅游信息的传输和认识必然受到重视,因此传输论(旅游信息传输过程和方法)和识别论也是支撑其发展的重要理论之一。

在系统论、控制论、认识论和传输论的指导下,还需要旅游学、计算机科学、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和市场学等诸多学科的学科理论支撑,将其应用于具体的研究、管理和实践之中。

3.2方法论支撑

从方法论来看,方法论可以分为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旅游信息科学需要有信息科学的具体方法论支撑,还要依赖哲学方法论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综上,旅游信息科学的方法论主要包括信息系统综合分析方法(认识复杂事物的方法),从旅游系统的角度出发,运用信息综合分析方法研究旅游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和调控;信息系统综合方法(综合复杂系统的方法),基于复杂系统的思想,在不断探索和改善旅游系统的原则下,如何利用人工系统、计算实验、平行系统等新方法和理论,寻求信息与旅游系统中一些复杂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建立旅游系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研究体系和方法;信息系统进化方法(变革复杂系统的方法),利用广义系统进化的观点,从信息系统的角度研究旅游系统不同组成部分和不同层级之间的进化过程、模式和机制。另外一些是一般科学方法论,主要包括实验、归纳、数学模型和演绎方法,以及旅游学的具体研究方法等是旅游信息方法论的有效补充和完善。具体的学科方法包括文献调查法、抽样方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数学模型法、系统模拟法、黑箱方法、预测方法、评价方法等。

3.3技术支撑体系

旅游信息科学是一门以系统观点、数学方法和计算机应用为基础的综合学科,技术支持对其至关重要。从旅游信息科学来看,知识管理和知识发现是其研究的主线,信息传输则是信息流通的主要保障,因此,支撑学科发展的技术主要从知识(信息)管理、知识(信息)发现和信息传输三个方面来考虑。

信息管理技术。信息管理是旅游信息科学的基础,主要包括信息的组织、管理、存储等主要功能。完成这些功能则主要依赖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通信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等。计算机技术是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旅游信息数据的处理、存储、分析都要借助于计算机来完成。数据库能以系统全局的观点集中统一组织、管理数据,以满足用户的需求,是旅游信息管理的基础,包括信息采集技术、信息管理技术、信息储存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全球定位技术(GPS)和遥感技术(RS)等。

信息发现与决策技术。信息发现与决策是面向研究和应用的研究核心,其技术主要包括数据挖掘技术、数据仓库技术、模拟、复杂决策支持系统、数据可视化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是知识发现的最主要体现,主要的方法有基于算法的方法和基于可视化的方法,主要包括数学模型、数据挖掘、数据同化、数据驱动。研究者可以从各种形式表示的信息中,根据不同的需求获得(挖掘、发现)知识。知识发现的目的是在梳理原始数据的细节过程中,从杂乱的原始数据中提炼出有意义的、简洁的知识(发现规律)。而复杂决策支持系统则主要面向复杂旅游系统应用,通过决策支持技术,提供科学决策。

信息传播技术。信息传输技术是信息传播的保障。信息传播主要依赖媒体进行,信息的传播技术则主要包括多媒体信息传输技术、无线传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

4 旅游信息科学的研究框架

旅游信息科学是交叉贯穿于多个领域的横断学科,其研究应该包含4个层面: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研究主题和研究目标。旅游信息科学以旅游系统和信息为研究对象,通过知识发现和知识管理两条研究主线、技术导向性和需求导向性应用两条应用主线,深入而全面地展开旅游信息科学理论研究、方法研究、技术研究及应用研究,最终揭示旅游信息的本质、特征和运行规律,创建全面完善的旅游信息科学,促进(调控)旅游系统的全面优化。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旅游信息科学的研究现状,笔者构建了旅游信息科学的ODTG研究框架(图2)。

4.1研究对象和任务

从研究对象上看,旅游信息科学关注旅游系统以及贯穿于其中与旅游有关的实体资源以及生产要素资源等的相关信息。研究对象更应该是旅游系统中的信息,探索信息在旅游系统中的作用,全面研究信息的作用、功能、本质、特点和运动规律等。

4.2研究主线与领域

旅游新科学的研究主线则是以知识发现和知识管理为主的研究主线和以技术导向型和需求导向性为主的应用研究主线。从学科的框架来看旅游信息的管理,也是知识管理的内容,包括旅游信息的获取、组织(包括信息的分类及其标准化)、管理、传输的主要功能,因此信息的管理涉及概念研究、技术研究等内容。有了良好的管理,才可能进行旅游信息的挖掘(知识发现),这里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数学模型、数据挖掘、数据同化、数据驱动、数据模拟等,涉及旅游信息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以及应用4个层面。不论是面向需求导向还是技术导向,在知识管理和知识发现的层面之上,才能建立良好的应用体系。这几个方面共同组织、共同研究、相互协调才能促进旅游信息科学的不断发展,实现旅游系统最终优化的目的。从框架体系来看,旅游信息科学的学科体系主要围绕主题展开,具体包括理论体系、方法体系、技术体系和应用体系4个方面。

4.3研究的主题与创新

4.3.1理论研究

旅游信息科学要在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传输论和识别论等基本理论指导下,深入探索旅游活动过程中旅游信息理论,包括旅游信息产生的机理、传播方式、旅游信息分类、旅游信息标准(化);旅游信息流理论,包括旅游信息的形成、采集、存储、管理的理论;旅游信息挖掘理论,对于旅游信息的分析,探讨旅游信息挖掘方式和理论支撑;旅游信息共享的理论,旅游信息共享平台、标准、规范等;旅游信息流调控理论,探索旅游信息流对于旅游客流、旅游资金流等的导引和调控;以及旅游信息融合理论、信息资源集成理论等。

4.3.2方法研究

信息科学拥有自己的方法论体系,信息科学在旅游中的具体应用就产生了旅游信息科学方法论。首先,把旅游活动看成复杂旅游系统,在系统的内外部交流变化中,考虑信息的复杂性及其重要作用,把复杂的旅游系统的过程抽象成信息的发生、传递、转换、控制和反馈的过程,从而控制系统内外部的信息、能量和物质的传递和交换,把研究的角度更多的转向了信息的流动及其变化。其次,通过对信息的研究、分析,探讨信息的发生、传递、作用规律,从而认识旅游系统的规律性,探索独 具特色的旅游信息科学方法论和具体的研究方法,为旅游系统(旅游发展、旅游活动)提供有效地优化措施。

4.3.3技术研究

旅游信息科学是关于旅游信息的科学,因而信息科学的技术支撑是其发展的关键,需要旅游信息管理技术、旅游信息发现和决策技术以及信息传播技术。根据旅游信息的特殊性,旅游信息科学技术包括:旅游信息采集技术(包括RS)、旅游信息管理(信息组织、信息存储)技术、旅游信息网络技术、旅游信息定位技术(包括GPS)、旅游空间数据管理技术(包括GIS)、旅游信息分析技术(数据挖掘技术)、资源信息可视化技术、旅游信息模拟技术、旅游信息传播技术、旅游信息技术(包括网络,WebGIS)、旅游信息人工智能、旅游信息挖掘技术和旅游决策支持技术等。

4.3.4应用研究

旅游信息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它最重要的应用是促进旅游学各领域的知识创新,实现旅游学研究和旅游业的现代化,促进旅游研究、旅游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变革。从旅游信息科学的具体应用来看,旅游信息应用领域广阔,对旅游产业促进作用明显,主要包括:(1)需求导向性应用。知识、规律的探索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社会,旅游信息科学的研究也不例外。应从实用的角度,研究旅游信息的规律及功能,以及旅游信息对旅游经营者、旅游者、游客的效益和功能。从政府需求的角度,可以利用旅游信息科学发现知识,为政府旅游开发提供决策依据,亦可以建设政府旅游网站,开展网上旅游行政管理,建立旅游办公系统,提高了旅游行政单位的协调能力、办事效率,使旅游行政管理更加方便、快捷;从旅游企业的角度,利用旅游信息科学可以构建高效的管理经营体制,提高旅游收益;从旅游者的角度,应用旅游信息科学可以制订旅游者计划,定制满足自己个性化需求的旅游产品;从旅游从业者的角度,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导游信息系统、旅游从业者审核系统及旅游网上培训系统,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2)技术导向性应用。以传统技术为基础构建中国旅游信息共享平台,开展旅游网上交易业务即旅游电子商务;以智能技术为基础,开发景区虚拟软件,制作动态宣传片;以新型技术为基础,开发旅游监督智能系统及旅游规划模拟系统,形成旅游资源定位系统,最终实现旅游业的全面信息化。

4.4研究的目标与展望

从学科的发展来看,获取知识已不是科学研究的目的,而更侧重于知识的社会化功能。管理者、决策者、经营者和旅游者更关心的是如何利用知识,而并不用了解“知识”本身。旅游信息科学的研究要从创建旅游信息科学的全局出发,深入探讨旅游信息科学若干理论、方法和技术问题,通过实际应用,总结经验和提高水平,不断充实完善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开创旅游信息科学的大好局面。当然从目前来看,旅游信息科学研究的碎片化,导致我国在此方面积累少,缺乏系统和全面性,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应加强研究,尤其是在旅游信息的产生和传播机理、旅游信息分类及其标准、旅游信息共享、旅游信息挖掘、旅游决策支持与旅游系统模拟、旅游信息采集技术、旅游信息(数据)可视化以及旅游信息技术集成研究等方面应强化和深入。

5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