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审计过程范文

时间:2023-08-17 18:14: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审计过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简述审计过程

篇1

果树嫁接是果树无性繁殖的方法之一,即采取优良品种植株上的枝或芽接到另一植株的适当部位,使两者结合而生成新的植株;

果树嫁接成活的关键技术是使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贴合,嫁接是指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时,接上去的芽或枝叫接穗,被接的植物叫砧木,嫁接时应当使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因为形成层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使得接穗和砧木长在一起,易于成活。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垃圾渗滤液 浓缩液 处理工艺 现状

我国有关部门颁布了新的《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并规定2011年7月11日后,现有及新建的生活垃圾填埋场都应自行处理渗滤液,且执行新规定的水污染排放浓度限值标准。然而, 我国在现今的渗滤液处理技术之中却仍有许多待解决问题,如:出水总氮的能否稳定达标、由于回灌引起的毒素和盐分累积、浓缩液的处理以及系统内各环节之间的互相制约关系等。因此,如何能选择的一套合理可行的渗滤液处理工艺路线,同时又满足我国所提倡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要求是垃圾渗滤液技术发展的方向。

一、垃圾渗滤液的特点

垃圾渗滤液是污水处理领域内最为复杂和难处理的一类废水,其成分和水量与填埋场垃圾成份、垃圾处理规模、降雨量、气候温度、填埋操作工艺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

1. 1 水质的不可逆变化

渗滤液水质随着填埋年限的增长逐年变化,COD、BOD呈现不断降低趋势,而氨氮却维持在较高水平,营养比例严重失调。如果采用了渗滤液回灌方式处理渗滤液或浓缩液,则可能存在填埋系统内的盐分及其他不可降解毒物的累积问题。

1.2 水量的不稳定性

渗滤液通常一年内各季节水量差异很大,通常需要大容积的调节池以调节水量,否则将对渗滤液处理厂造成冲击负荷,影响系统运行稳定。随着填埋年份和垃圾量的逐年增长,渗滤液的全年平均处理量也将发生较大的变化,通常需要对渗滤液处理厂进行改建或扩建。

二、渗滤液处理的工艺组合

渗滤液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就是针对国家排放标准的技术更新及提高的过程。

2.1 厌氧 + 好氧生化处理

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的渗滤液处理技术处于摸索阶段,主要针对污水中有机物进行去除,通常采用厌、好氧结合的生化处理工艺为主,出水基本可以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三级标准。目前的针对GB16889-2008的渗滤液处理厂改造项目多属于此类厂。

2 .2 氨吹脱 + 生化处理 + 混凝物化

90年代后期,旧标准GB16889-1997的出台将垃圾渗滤液处理排放标准定为三个级别,部分已建的渗滤液处理厂为此进行了改造,主要以增加物化处理单元为主,当时广州大田山渗滤液处理厂改造采用的主体工艺为“氨吹脱+生化处理+混凝物化”,一般能达到排放标准的二级标准。但是氨吹脱产生的氨气和装置的结构问题制约了此工艺路线。

2.3 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SBR+CMF+反渗透(RO)

此工艺是我国渗滤液处理具有标杆意义的广州兴丰生活垃圾处理场渗滤液处理系统首期工程的主体工艺。它将膜处理技术引入国内的渗滤液处理领域,生化处理与膜技术结合的处理工艺逐步被推广应用。由于采用了反渗透膜分离技术,渗滤液处理出水能稳定达到一级标准甚至回用水要求。通过在长期的运行、研究和总结,其成功之处以及暴露的问题都为全国渗滤液处理技术发展和探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4 膜生物反应器(MBR)+ 反渗透(RO)/ 纳滤(NF)

它与2.3工艺类似,是通过多方面的的改进和总结得出的目前国内最为成熟的渗滤液处理工艺。随着膜深度处理技术的发展和推广,此工艺的投资成本也在逐渐降低。

2.4.1 厌氧单元的取舍

填埋场前期较为新鲜的渗滤液可生化性高,采用厌氧单元可减小好氧单元的处理负荷和池容,降低系统运行费用。但对已运行了数年的填埋场而言,水可生化性逐渐降低,高氨氮导致好氧生化系统的硝化和反硝化进程需要较多的碳源,如果再采用厌氧处理,反而会导致好氧生化单元碳源不足。因此,现在许多渗滤液处理厂舍去了厌氧处理环节。

2.4.2 MBR膜生物反应器的应用与改进

MBR膜生化反应器技术采用超滤技术取代传统的二沉池,同时又可以作为后续反渗透(RO)/纳滤(NF)的预处理工序。超滤对微生物完全截留使生化反应器内的污泥浓度从传统活性污泥法的3~5g/L提高到10g/L~30g/L,从而提高了反应器的容积负荷,足以应对高浓度的COD、BOD和总氮的处理需求,占地也大大减少。通常渗滤液处理厂的用地都十分有限,MBR工艺凭借其高效处理和节省占地在渗滤液处理中得到很大的推广和应用。

针对GB16889-2008对氨氮、总氮要求排放值分别为25mgL、40mgL(特别地区为8mgL、20mgL),要求生化部分总氮的去除率是应该达到90%以上,否则后续的膜深度处理难以达到出水标准。要达到高的脱氮效率可以采用复合MBR工艺(有后加碳源的两级A/O-MBR工艺)。碳源选择上,如厂区附近有粪便水、新鲜渗滤液等的可生化性高的污水可考虑作为廉价碳源,如无则需要外购碳源,价格较为昂贵。

2.4.3 反渗透(RO)和纳滤(NF)的应用与组合

反渗透可截留几乎所有污染物,仅有水、少数极小分子和低价离子能通过反渗透膜,对生化部分的要求相对NF低很多,因此,反渗透是确保渗滤液稳定达标排放的一道坚固防线。但是,截留率越高就意味着RO浓缩液的问题更加难解决。

纳滤对污染物的截留能力不及反渗透,要求生化部分对总氮的去除率达到99%以上,能耗和投资都付出了较大的代价,否则出水难以保证达标。但NF对一价盐离子不作截留,可把不可降解的大分子有机物截留却使盐份随出水排出,因此纳滤对采用回灌措施的填埋场可缓解盐分的富集。此外,节约运行成本较低,反渗透操作压力一般在0.3MPa~0.6MPa,而纳滤为0.07MPa左右,同时NF的产水率也比RO高。

选择反渗透还是纳滤一直都是许多业主为难的问题,其选择与当地政策以及浓缩液的处理政策有关。在建的长沙市渗滤液处理改造工程采用的就是纳滤和反渗透作配比组合应用。

2.5 MVC蒸发处理工艺

机械压缩蒸发MVC处理工艺是一种用纯物化方式进行液体浓缩的装置。MVC蒸发浓缩技术理论上可行,但国内仍未有稳定运行的实例,其结垢和清洗问题、反应器的材质及寿命、蒸馏液中的氨后续处理,药剂的消耗都是有待解决的突破口。需要指出的是MVC蒸发处理工艺也会产生浓缩液,其浓缩液的去向与处理也是问题。

三、浓缩液的处理

目前,许多填埋场采用回灌方式处理渗滤液或浓缩液,导致不可降解有机物和盐分在系统内不断积累,最终将会导致生化系统和膜处理系统的崩溃。随着回灌的弊端日益显现,浓缩液的去向和处理问题变得十分迫切。越来越多业主明确禁止浓缩液回灌,并且要求提出切实可操作的处理措施。理论上说,蒸发工艺用于处理浓缩液是可行的,而非直接处理渗滤液原液,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角度考虑,生化部分可将大部分C、H、O、N元素回归大自然,剩下的不可降解有毒性的浓缩液则采用蒸发技术进行高度浓缩最终固化填埋;浓缩液也可通过高效絮凝沉淀去除大部分有机物和盐分后通过多级氧化改变污水的可生化性回流生化系统。这两项技术仍未有已成功运行的实例。

四、结语和建议

渗滤液处理工艺路线的设计需从填埋场系统整体考虑,应满足:可抗高的水质、水量冲击负荷;高效的有机物去除和脱氮能力;高的运行稳定性;较低的运行和能耗;浓缩液的尽可能减量化等,且注意填埋场系统内各个环节的相互制约关系,避免恶性循环。

膜生物反应器(MBR)+反渗透(RO)/纳滤(NF)工艺是目前最为成熟和稳定的渗滤液处理工艺。采用后加碳源的两级AO复合MBR处理技术可使可生化性较差的渗滤液在生化部分的脱氮效率达到90%以上,保证后续膜深度处理的效果,使出水稳定达标。

受到技术、政策和标准的限制,如何在厂内解决浓缩液的处理是一个更加棘手的问题,需要更多业者的探索与实践,为浓缩液找到一条合理的出路。■

参考文献

[1]刘疆鹰等.大型垃圾填埋场渗滤液COD的衰减规律[J].同济大学学报,2000,28(3).

[2]袁维芳.反渗透法处理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J].水处理技术,1997,23(6).

[3]杨协栋等.新型MBR工艺对垃圾渗滤液TN去除的研究[J].四川环境 ,2007,26(4).

篇3

深圳宝安国际机场T3航站楼位于机场跑道的西侧,航站楼占地面积约19.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5.1万平方米,南北长约1128m,东西宽约640m,为一飞鱼外形。航站楼由主楼和呈十字交叉的指廊组成。航站楼大厅屋顶为自由曲面,指廊屋顶大部分为规则筒壳,在筒壳的局部区域存在凹陷区,形成具有自由曲面的筒壳外形。屋顶展开面积约23万平方米,其中大厅部分东西长约640m,南北宽约324m,主指廊部分长747m,宽36m,次指廊部分长342m,宽36m。最大跨度为主楼与指廊交接处,为108m。

本工程屋面系统主要分为空间异型曲面蜂巢、凹陷区和过渡区三大部分所组成。其造型和构造的技术复杂性前所未有。包括空间测量放线、空间支座定位、空间骨架安装放样、屋面防水施工、空间面板放样等难度都是同类项目中少见的。蜂巢屋面的非天窗区域金属屋面采用硬泡聚氨酯与聚脲弹性涂料作为防水层,蜂巢屋面周边设置排水天沟、天沟采取虹吸式排水系统。具体介绍如下:

幕墙主要系统包括:

1.1.主楼(包括蜂巢屋面及过渡区、室外吊顶、立面玻璃幕墙、入口);

1.2.主指廊(包括蜂巢屋面及过渡区、5个凹陷天窗、5个全景窗、1个指廊端头);

1.3.次指廊(包括蜂巢屋面及过渡区、2个指廊端头);

2 幕墙工程技术介绍

2.1金属外维护蜂巢屋面系统设计

蜂巢屋面是本工程的设计难点和重点,每个蜂巢板块之间存在不同角度,而且角度任意变化。为了满足建筑方案效果,主要钢骨架采用钢管结构,骨架与支座连接采用活动可调机械螺栓连接,所以可以适应任意角度的变化。本工程屋面总面积约23万平方米,而且造型复杂,屋面防水是重点也是难点。本工程采取成熟的柔性防水体系,用2mm聚脲喷在20mm厚的聚氨脂上将全部连接为一体,最大限度的减少防水薄弱点。

屋面保温设计为在内层3厚铝单板底板上铺一层隔热反射箔,其上铺100厚保温岩棉,保温岩棉上为防潮层。玻璃采用双银LOW-E中空夹层钢化玻璃。

2.2凹陷区幕墙设计

2.2.1凹陷区玻璃采光顶

玻璃的结构体系采用框式,由于每个大面玻璃均为三角形分片,使得整个玻璃三角片的角度非常的非常的繁多复杂,在连接节点处,采用了多向可调的连接系统,以适于各种不同连接情况。玻璃与铝框料之间采用内嵌式压板系统,在玻璃中空层固定,不需要在玻璃外部做固定件,使得整个玻璃表面光滑、平整。

2.2.2 凹陷区铝板

凹陷区铝板采用双层球头多向可调的铸件;第一层由主钢结构到铝板钢结构,第二层由铝板到铝板铝龙骨,这样既可以满足铝板自身分片不能太大,又可以消除主钢结构的施工误差。

铝板设计采用开放式系统,表面无胶缝;且在铝板钢结构处做100mm厚保温玻璃棉,上封2mm厚镀锌钢板,以保证系统的保温、防火、美观的要求。在3厚铝单板底版上铺一层隔热反射箔,其上铺100厚保温棉,保温棉上为防潮层。玻璃采用双银LOW-E中空夹层半钢化玻璃。铝材采用断热型材。

2.3指廊立面全景窗幕墙系统

面材:采用 8+1.52pvb+8+12A+10mm双银Low-e夹胶中空钢化玻璃,双银Low-e玻璃具有较高的可见光透光率,室内可充分利用自然光采光。同时极低的太阳能透过率,有效限制太阳热辐射的透过

结构形式:采用钢立柱、钢横梁 设计上采用了先进的钢框幕墙。此技术克服了因采用铝型材作龙骨而造成幕墙构件截面过大、型材壁厚浪费、难加工和占用空间的缺点。幕墙的杆件截面大大减小,使整个幕墙更加通透,同时利用方钢截面平整的特点,在方钢上直接安装幕墙系统,这样就形成了适合于大型公用建筑的施工方便、成本低、风格大气的钢框幕墙,横梁与立柱采用了插销连接,横梁和焊接在立柱上的U型连接件上分别开长孔,满足了横梁左右、前后两个方向的调节,同时满足了横梁因温差作用而产生的伸缩效应。

幕墙形式:全隐玻璃幕墙 安装可靠,装饰效果好,耐候性强。竖向采用铝合金小压块系统,此系统采用机械固定玻璃而非传统的隐框幕墙采用结构胶粘结,使整个幕墙系统的工作性能可靠,使用寿命长。铝合金小压块系统原理 横向通过压板定距压紧,安全、美观。

篇4

关键词:财务 高新技术企业 申报 关键作用

一、引言

我国的相关政策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了一系列规定,关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两个重要的文件是《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这两个文件详细阐述了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应当同时满足下列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该企业无论在申报之前还是申报之后均具有可持续的自主的研究以及开发能力。其次,该企业的主营业务必须与自身的研究开发密切相关,并且必须是这些技术成果转化而成。第三,该企业必须拥有至少一项的核心的自主知识产权,并且能够得到国家的政策扶持,同时在行业中也具有较明显的领先优势。财务在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下文将从财务在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前和申请成功之后的作用两个角度来具体分析财务的关键地位。

二、财务在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前的关键作用

企业在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资格之前需要准备一系列材料,包括相关年度的财务数据的准备、相关会计科目的设置等等。因此,财务在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前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一)递交的财务报告必须符合相关要求

相关规定指出,欲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公司,必须提交最近三年的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以及财务报表附注等)以及相关财务数据(包括收入中技术性收入的占比情况)。这是因为评审高新技术企业首先需要根据公司的财务实力以及研发性收入的情况来判定。对于一个高新技术企业,技术性收入必须达到规定的要求。这意味着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可以转化为具体收益,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因此财务在这一点上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侯国玲,2012)。

(二)相关的财务指标必须达标

首先,如前所述,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的公司在技术性收入方面的指标不能够太低,研发性费用的占比也必须达到一定的要求。对于这一点,国家相关政策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对于将要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的公司,按照相关规定,最近三个会计年度中,研发费用的占比必须符合下列规定。对于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小于五千万元的企业,研发费用的占比应当不低于6%;对于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五千万元到两亿元的企业,研发费用的占比应当不低于4%;而对于最近一年的销售收入在两亿元以上的企业,研发费用的占比应当不低于3%。作为传统的农业机械化制造相关的企业,flw公司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不断创新,追求企业在技术上的进步。flw公司非常注重研发的投入,这对flw成功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财务在这其中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flw的财务制度要求公司的研发负责人专门准备研发费用章。每次研发费用的发生都必须盖章并标注哪个研发项目。这样既不会漏记研发费用也不会把不属于研发费用的发生列入其中,真正做到了不重不漏。其次,为了进一步规范高新技术企业的申请,国家还规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收入必须大于或者等于总收入的60%。这是一项重要的指标,尤其是在在税务的审核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这要求财务人员在平时就要把工作做好做细。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收入的认定必须遵循一条线的原则,即从销售订立合同开始,到销售票据的开具到财务的收人账务的确认都必须是高新技术产品。财务人员在每个步骤和环节都要严格把关,确认每个步骤对于是否是高新技术产品的认定的准确性。再次,相关规定还指出,企业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的比例不得低于60%,其中研发人员的人数比例不得低于10%,并且技术人员的在职时间一年应当不少于183天。在递交申请时,flw公司的财务人员应对以上的每个指标都加以足够的重视和严格把关,确定财务指标已经达到了规定的标准,从而保证了此次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能够顺利地进行。

(三)研发费用等科目必须按照要求设置

众所周知,财务和会计相关人员的主要任务之一便是按照财务会计准则和相关规定的要求设置会计科目。而这一点,对于将要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的公司而言,尤为重要(侯国玲,2012)。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费用一项必须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得到体现,应当资本化的应当费用化的部分应当严格区分开来。在在企业资产负债表的无形资产科目中可以设置“研发费用”的二级科目用于归集研发费用的相关核算。并且,在研发费用需要费用化的时候,应当将发生的费用及时归集到利润表的管理费用中。flw财务严格按照规定设置了研发的二级明细科目,并根据每个研发项目还单独设置了项目明细。这样,无论是要查看二级明细还是每个项目的明细都清晰明朗,事务所审计时对我们的做法表示了高度的肯定。

(四)申报前必须进行专项外部审计

虽然有一些企业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但是外部审计对于欲申请高新技术的企业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因为相关规定指出,申请高薪技术企业必须由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审计的近三年的研发费用情况表,近三年的财务会计报表,并且应当后附研发活动说明材料。并且,除上述的审计项目之外,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的单位还需要准备有关高新技术产品的相关财务会计的材料,以便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由于企业在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的过程中聘请的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来进行审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给投资者或者利益相关这一个整体财务情况的说明,而是需要针对申请高新技术这一目标。因此,这里的审计可以理解为一种专项审计(崔也光,2004),这种专项审计主要是针对上一会计年度的高新技术产品的收入的专项审计报告。年初,Flw公司请专门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年报的审计报告以及高新技术产品收入的专项审计报告,对我公司最近三年的总体财务数据、研发各项指标以及高新技术产品收入相关指标都做了仔细认真的审计和审阅工作,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和专项审计报告。在事务所肯定的前提下,我公司方准备其他资料上报科技及税务部门。

三、财务在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后的关键作用

目前,财务在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前发挥了重要的、关键性的作用。对于申报成功高新技术企业的公司而言,财务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研发费用的核算、税收筹划、企业融资以及企业财务档案的管理等等方面。同时,确保企业在申请成功高新技术企业之后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财务更要做好各项工作。

(一)研发费用核算和财务档案的管理

在企业进行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之前,研发费用的归集以及核算的相关会计科目应当按规定进行设置。在企业申报完成后,研发费用的和打算工作也必须严格执行,有条不紊的进行。该资本化的应当资本化,该费用化的直接计入利润表中扣除。

加强企业财务档案的归档和归档之后的相关管理工作,是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成功之后应当引起重视的一项内容。企业财务档案包括各种原始财务资料,每个会计年度的原始账簿、报表等等。首先,加强财务档案的管理可以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其次,财务档案的历史记录的信息有利于未来的发展。对于所有的企业而言,财务档案的管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更是如此。

(二)税收筹划

对于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成功之后的税收筹划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的,因为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高薪技术企业的税收扶持政策。

从企业所得税来看,这是国家重点予以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扶持的税种。首先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其所得税税率不是25%,而是15%。这对于减少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负担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更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其次,对于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等等所产生的研究和开发费用,如果没有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可以按照相关规定在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加计扣除研究开发费用的百分之五十,这可以直接减少高新技术企业的当期企业所得税;对于研究和开发费用形成了无形资产的,应当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百分之五十摊销。因此,企业的财务会计人员应当以遵守财务会计准则为前提,进行合理的税收筹划,以减少企业所得税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好的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薛东成.张淑杰,2012)。Flw公司自从2013年上半年申请成功高新技术企业之后,至今虽然只有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但公司的财务人员就已经严格按照以上要求计提公司的企业所得税,以配合税务部门的相关工作的进行。在计提研发费用和无形资产的额摊销方面,本公司也严格按照要求,不多计,也不漏计。绝对不把不在规定范围内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费用或者加计摊销以达到减少企业所得税费用的目的。

从个人所得税来看,国家相关政策和规定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对于高新技术企业中由做出重大高新技术成果并且为企业乃至社会带来重大未来经济效益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应在颁发相应奖励和奖金的同时,对这些员工的奖金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这一点要求财务相关人员在进行企业总体税收筹划的时候也应当对个人所得税加强重视。对于flw公司而言,对于职工中做出高新技术成果的员工,公司严格按照不计提这部分的个人所得税,并且向税务部门做出了解释,以保证纳税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企业融资

企业融资政策对于企业的扩张、投资和经营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曾经出台了一些政策来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例如,北京中关村的企业可以享受十万到五十万不等的融资优惠政策。由于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在融资方面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创业初期的、处于起步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人员应当做到有效利用国家出台的优惠政策,制定好企业的融资策略,例如,对于flw公司而言,财务人员必须经过认真分析来决定是利用股权融资还是债权融资;融资的规模和比例大小等等,从而更好地控制企业的现金流和未来的规模扩张。

四、结束语

财务在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之前和之后都需要发挥关键作用,然而相关的研究还十分欠缺,社会和企业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的作用的关注度也不够高。但是财务所起到的统筹性、关键性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对于任何一个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的公司而言,财务对于企业在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在于其不仅可以加快申请的进程,同时可以减少申请成功之后的财务风险,因此企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Flw的无论是在申请高新技术企业之前还是之后都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的要求,有条不紊的进行相关财务会计工作,这是flw能够最终申请成功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原因。财务在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flw公司的申请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Flw在以后的经营和发展过程中,应当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加强财务控制,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和政策做好申请高新技术企业后的财务会计工作。

参考文献:

[1]侯国玲.浅谈财务工作在高新技术企业认证过程中的作用[J].财会学习,2012(3)

篇5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服务;风险管理;质量控制

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与风险简述

审计服务主要针对中小股东、债权人等相关外部信息使用者,审计质量可以看作会计信息质量的可信度,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就是审计工作的质量,具体包括审计人员的质量和审计过程的质量,而最终的审计报告是审计质量的具体体现,会计师事务所可以通过提高审计人员的质量和审计过程质量来保证审计报告的质量。审计产品质量是审计质量的最佳表现载体,能够综合反映审计工作质量,就相关信息使用者来看,审计产品质量更为重要,而对会计师事务所来说,提供审计服务的质量控制,也就是审计工作质量显得更为重要。如果审计后的会计信息被证明没有可信度或者说没有客观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那么审计服务就会被认为存在质量问题,相应会给会计师事务所带来一定的风险问题。

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审计服务种类和产品越来越多,但是财务报表的审计和鉴证服务,还是最基本的审计服务类型,审计意见作为一种主观判断意见,其主观结论与客观事实往往会有一定偏离,这种偏离度越大,审计风险就会越大。因此,研究会计师事务所风险管理和质量控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与审计质量

(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贯穿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服务的全过程,审计活动伴随着审计风险。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以及检查风险。简言之,审计风险可以认为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鉴证报告与被审计单位客观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之间的偏离度,也可以认为是审计人员审计报告结论不恰当的可能性。

第一,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风险的损失认识不足。审计意见是审计人员主观判断的体现,不管审计人员如何认真、努力,其主观结论与客观财务状况都会存在偏离的可能性,偏离度就是审计风险的大小,存在审计风险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发生损失,审计人员出具的审计报告质量存在问题,不一定会带来风险损失,审计风险的损失还取决于外部信息使用者是否能发现审计报告的质量缺陷,再者就是对审计人员的追责问题,也就是说审计风险损失的大小不仅仅取决于审计报告质量,还受到被发现的概率和追责两个因素的影响,而目前会计师事务所对于审计风险的损失认识严重不足,往往存在侥幸心理,对于审计服务有着一定的“偏离度”。

第二,会计师事务所防范风险损失的理性选择不够。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受到内部审计人员工作认真程度的影响,还受到外部发现问题的概率以及对审计人员追责情况的影响,在内外综合作用下,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且不断扩张,一旦审计风险成为既定的损失,会计师事务所甚至具体到注册会计师都将面临巨大损失,甚至是灭顶之灾。类似的“悲剧”一直在上演,也就是说审计风险不再只是理论诉求,已经成为会计师事务所长期发展的现实需要了。而目前会计师事务所防范风险损失的理性选择还是不够,还不能做到以最少的成本来降低审计风险带来的各种不利后果。

(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

在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活动中,审计质量有着两方面的含义和内容,一方面是产品的质量,也就是审计报告的质量;另一方面是工作的质量,也就是审计工作全过程的质量。

第一,审计质量的评价标准难以统一和协调。质量是进行服务产品的必要约定内容,对质量达成一致意见,就会明确提出并规定。而在审计服务交易中,审计服务的双方仍然没有对审计质量的评价标准达成一致意见,对于审计质量,审计活动的相关利益方有不同的理解,这种理解和角度难以协调。一是对于审计服务的直接提供者(注册会计师或者项目经理)来说,审计质量更多强调的是审计工作的过程性质量,相应的质量评价标准也就是会计行业规则和相关准则;二是对于审计服务的使用者(中小股东、潜在投资者以及有关债权人等)来说,审计质量更多表现在会计信息的可信度上,也就是能够给相关利益者提供多大的利益保障(也就是审计产品的质量),此时相应的质量评价标准就需要根据不同审计报告使用者的目标去具体界定了。总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对于不同利益主体来看会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审计质量的评价标准难以实现有效的统一和协调,这都不利于会计师事务所的长远发展和进步。

第二,会计师事务所难以对审计质量进行统筹控制。审计质量对于不同的使用者来说是不同的两类产品,在进行审计质量评价时,审计服务的供需双方存在巨大的信息差异。就审计工作质量而言,注册会计师或者项目经理能够根据行业准则和本身的工作过程,评价自身的工作质量,也就是对审计工作进行水准判断;就审计产品质量而言,审计服务的需求方则无法通过考察审计产品或是审计报告进行直观的质量判定,也难以通过自身的使用情况进行感知性判定。因此,审计工作质量能够进行过程性控制,也就是具有直观性,而审计产品质量作为一种外部信息难以直观评价和控制,会计师事务所无法对审计产品质量和审计工作质量进行统筹控制。

三、会计师事务所风险管理与质量控制

(一)会计师事务所风险管理

会计师事务所进行风险管理就是为了减少和消除审计风险因素,竭力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避免由此产生的经济损失,因此必须从接受审计委托开始进行风险控制对策的制定。

第一,会计师事务所增强对审计委托聘约的考察。审计委托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前提,在决定一项审计委托聘约时,要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和权衡,进行周密的预备性调查,权衡和评估公司管理层的诚信度和会计报表存在问题的概率,考察审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引发的损失大小,进行审计聘约的决策风险衡量,确定最后审计委托聘约的管理。

第二,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业务过程中加强质量控制。在审计业务工作过程中,会计师事务所及其审计人员应该采取各种措施保证审计过程的质量,消除审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减少相关事故发生的概率,降低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这就需要重视审计人员的聘用工作,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性和工作能力;编制更加完善的审计计划,满足审计工作的各种需求;收集十分充分的审计证据和相关材料,增强审计证据的可靠性等等,这都是防范损失的基本工作,也是风险管理的主要对策。

(二)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

从审计工作过程的角度来看,所谓质量控制就是会计师事务所为了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符合相关审计要求和准则产生的一系列控制性政策和程序,也就是说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够满足审计准则的要求就可以认为其工作是高质量的。

第一,提高审计报告的会计信息连续性认识。审计报告是针对具体公司财务状况进行会计报表审计工作,会计报表本身就是公司经营活动的连续性过程,在某一时点上,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未能公允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出错误评价,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报告,而在接下来的时点,这个存在问题的审计报告有可能会变成正确的判断。因此审计报告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来说提高审计报告的会计信息连续性认识,能够减少审计报告的时点差异,减少审计报告带来的风险损失。

第二,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加强追究审计人员责任的力度。注册会计师行业具有较强的技术特性,在社会经济中具有极强的稳定作用,作为一门专业职业,会计师事务所必须承担重大的社会责任,面对种种规则和约束要能经得起追究和承担各种损失,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服务的关系来看,审计人员是重要的业务工作环节,包括审计人员的薪酬政策等等,都表明审计人员需要承担必要的工作责任和社会责任,要想保证审计服务的质量,就必须对服务的直接提供者进行必要责任追究,要求做出必要的赔偿。

参考文献:

[1]刘行健,王开田.会计师事务所转制对审计质量有影响吗?[J].会计研究,2014(04).

[2]龙世棋.风险管理视角下的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J].时代金融,2016(08).

篇6

【关键词】 大数据; 财务共享服务; 大数据审计

【中图分类号】 F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19-0123-04

一、引言

在大数据时代,以云计算及数据挖掘为代表的各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使得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新审计手段(下文简称大数据审计)逐渐成为各会计师事务所及审计人员的主要审计方法。企业业务作为被审计的对象,审计人员利用大数据相关技术对被审计单位与全部业务相关的所有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处理再到最后的审计报告输出,综合评价被审计单位是否有效利用财务信息系统对企业资产安全、经营效率等作出了充分的安排。大数据的4V特征(Volume、Velocity、Variety、Veracity)决定了“大数据”审计的与众不同。

同样,在大数据时代各种信息技术的飞快发展也使很多企业的财管模式发生了改变,目前较为流行的是基于云计算、数据挖掘及移动互联等技术的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集团企业利用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将集团总部、子公司及分公司等各内部财务流程进行重新评估,把集团内各种日常、标准化、重复性的财务流程独立剥离纳入一个统一处理系统进行处理,此平台系统即集团企业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云会计系统(下文简称云平台系统)。通过财务共享服务平台可以统一处理,将打破传统内部各子、分公司及职能部门为代表的管理模式,最终围绕业务中心重塑企业管理流程。该模式让集团企业的所有财务相关数据集中在平台系统上,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子、分公司可以适时动态地根据自身经营需要获取各种信息[ 1 ]。

大数据时代,既改变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也改变了传统审计方法,两者的有效结合或能为审计带来更多的便利。基于财务共享模式下的大数据审计可以定义为:以平台系统所涵盖的所有的企业业务作为审计对象,然后利用大数据审计手段对其中相关的数据进行审计,以形成审计疑点,同时在审计过程中获取审计证据,最终在得到审计结论的基础上出具审计报告。

有关学者对大数据审计作了研究。程平(2013)在研究中指出审计环境、审计证据、审计对象等因素都会对审计产生不同的影响。丁璐(2015)从地税征管审计角度探析了大数据在数据的获取、分析等方面对审计产生的影响。顾洪菲(2015)从数据的量、结构及处理方式三个角度阐述了大数据对审计的影响,更进一步站在使用者角度描述了大数据背景下的审计方法选择。对比有关学者研究不难发现,以往研究虽然集中转向大数据审计,但是该审计方式仍旧基于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而基于笔者所述的财务共享模式下的大数据审计目前仍处于真空地带。

20世纪80年代中期,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产生于美国,随后引入中国,得到了中国有关企业的积极关注与应用。对于大数据审计来说,财务共享服务系统平台的建设至关重要,只有基于此平台方能充分发挥大数据审计的优点。本文尝试性地阐述基于财务共享模式的大数据审计,并对大数据审计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各种大数据的预处理作出分析[ 2 ]。

二、大数据在财务共享服务下的预处理

(一)大数据流向

大数据审计的前提是能够充分获得与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业务直接相关与间接相关的各种大数据。在对大数据预处理之前需确认大数据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流向问题。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必要的条件是云平台系统的建立,该系统实现了对集团企业内部职能部门及各子、分公司ERP/SCM等系统的有序关联,能有效区分于传统财务核算模式。具体相关流程参考图1。

大数据审计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有效解决了传统财务核算模式下大数据审计面临的以下问题。

1.数据收集工作量巨大

传统财务核算模式中集团企业及下属各子、分公司的相关财务信息独立存储于自己的会计信息系统,当集团企业作为被审计单位时,需要将各个子分公司的会计信息归集到集团的审计数据中,无意中加大了各项数据信息的收集工作量。而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中,集团总部审计人员可很简单地通过云平台系统收集各种与审计相关的直接或间接数据,无需耗费大量的资金及人力成本[ 3 ]。

2.数据整理工作量巨大

由于传统财务核算模式中集团企业与各子分公司的有关财务信息系统未能有效链接,数据接口及标准化等差异存在,使得审计人员在采集的基础上还需要进行各种数据的清洗工作,大量清洗工作无疑增加了审计成本,影响审计效率。而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中,云平台系统实现了各种财务数据的标准化,并与相关的业务系统实现了无缝对接,在系统中采集标准化数据的同时不需要对数据进行大量清洗,提高了数据质量。

3.难以有效利用外部数据

传统财务核算模式中审计人员想获得与审计相关的外部数据时,考虑到子分公司的会计信息系统及相关业务系统相互独立,想要从各个业务系统获得各种与审计相关的外部信息难度较大。而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云平台系统建设有效地将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信息进行管理,审计人员可以利用该系统采集与审计相关的外部数据,降低不必要的数据采集成本。

(二)大数据预处理

在明确大数据流向的同时可以知道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大数据审计将有效地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降低审计工作相关成本。后续主要做的是大数据的各种预处理。

1.大数据采集

基于云平台系统的各项数据收集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第一个路径也是最主要的数据来源是云平台系统,包括与审计直接相关的财务数据、业务数据及企业的各种战略数据等;数据来源的第二个途径是与云平台系统实现无缝对接的企业其他业务系统,比如ERP,该部分数据源主要揭示与企业生产销售直接相关的采购、生产、销售等业务流程中涉及的各项数据;第三个途径是来源于企业外部的各项与审计相关的数据。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标准化财务数据为审计人员的数据收集工作提供了便利。

(3)形成审计疑点

所谓审计疑点,是经过上述大数据分析及中间表对比后查找到各种潜在问题的信息汇总。审计人员对于审计疑点形成后做的主要工作就是进一步获取各种审计证据,以验证审计疑点是否真的是由于各种错误或舞弊导致的错报,根据验证结果得出最后审计结论。

查证审计疑点的主要工作是对各种财务、非财务及各种业务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检查。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大数据审计,审计人员可以减少的一项工作便是实质性程序里的函证工作,其可以由审计人员通过云平台系统及各ERP为代表的业务系统实现对外部数据直接的验证,无需函证等复杂的审计程序,在降低成本、节约时间的基础上提高了审计的效率。

5.审计程序的执行

按照审计计划拟实施的审计程序展开执行工作,在执行过程中需要全面、全过程地监督各种审计大数据的收集、整理以及存储。审计人员在根据第三方专家对云平台系统及各业务系统的可靠性专业综合测评的基础上,综合利用云平台系统及业务系统形成的审计疑点去获取尽可能的审计证据,以便最终得到审计结果。对在大数据审计过程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向企业管理层反馈,同时还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复核和评估。

6.形成审计结论并出具审计报告

在根据审计计划形成审计疑点的基础上获取了各种审计证据,基于此得到审计项目组的审计结果,在考虑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同时需要结合此前制定的审计目标得出审计意见。对于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错报问题需要及时与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沟通,必要的时候给管理层及治理层提出各种意见,最终在取得管理层相关回复或建议的基础上出具审计报告。

四、结论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以及各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审计变得愈发重要,同时,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企业管理方式被大量企业引进,在此背景下,如何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来实现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大数据审计日益成为业界所关注的焦点。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大数据审计问题本文进行了试探性的分析,在简述该模式大数据流向的前提下对大数据的预处理流程作出描述,最后介绍了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大数据审计的基本流程,以为企业开展相关业务提供借鉴。

【主要参考文献】

[1] 丁璐,刘康.大数据环境下的地税征管审计实践[J].审计月刊,2015(8):15-16.

[2] 陈伟.电子数据审计模拟实验室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5(7):26-28.

篇7

关键词:信息系统 审计 全寿命工作法

一、前言

科研生产企业内部管理中综合集成了各种信息系统,涵盖R&D管理、过程管理、质量管理、产品管理、财务管理和综合管理等多个方面。为了适应科研生产管理高度信息化的环境,推动信息系统审计势在必行。

2008年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指出:“企业应当加强对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访问与变更、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保证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2011年出台的《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要“积极开展信息系统审计”,以实现控制目标。科研生产企业自身高度的信息化应用需要,要求内部审计部门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信息系统审计,评价组织关于信息技术的管理目标是否实现。内审部门应对庞大的“待审计业务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判断、评价和鉴定,发挥其在防范风险、强化管理和提供增值服务中的作用。

目前,国内外先后了不同成熟度的信息系统审计相关文件,为开展信息系统审计提供了帮助和指引。国内主要包括两项准则,一是2008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颁布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8号――信息系统审计》,为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开展信息系统审计活动提供指引;二是审计署201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第8号令)中与信息系统检查和审计相关的若干条款。国外以信息系统审计和控制联合会(ISACA)制订的信息系统审计和评价标准(COBIT)最为典型,该文件包括审计标准、审计指南和作业程序三个部分,指导组织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和管理与信息相关的风险。

目前,国内关于科研生产企业开展信息系统审计的研究较少,希望本文的方法和思路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基于PDCA循环的审计整改全寿命工作法

(一)方法的提出。PDCA循环理论由休哈特提出,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也称为“戴明环”,包括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置四个阶段,适用于任何有目的有过程的活动。本文借鉴PDCA循环的思想,提出审计整改全寿命工作法,设定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评价、后续审计四个闭合循环的阶段,审计质量控制贯穿全过程,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

(二)方法的应用思路。

1.审计计划阶段。主要包括审前调查、信息系统基本情况的收集和信息系统相关制度文件的审阅等。此外,还应依据计划编制详细的信息系统审计工作方案,确定审计内容、步骤、方法,制定并送达审计通知书等。在本阶段,相关责任人要全程监督审计工作安排,审核审计工作方案是否满足审计目标要求,了解并考虑企业战略目标、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信息技术管理的组织架构、信息系统框架、信息系统及其支持的业务流程的变更情况、信息系统的复杂程度等特定内容。

2.审计实施阶段。完整的信息系统审计通常涵盖三个层面:一是组织层面信息技术控制,指企业管理层对信息技术治理职能及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的态度、认识和措施,审计人员要关注与信息系统相关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监控四个方面的控制要素;二是信息技术一般性控制,指与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系统及其相关人员有关的信息技术政策和措施,审计中应考虑信息安全管理、系统变更管理、系统开发和采购管理、系统运行管理有关的控制活动;三是业务流程层面相关应用控制,指在业务流程层面为了合理保证应用系统准确、完整、及时完成业务数据的生成、记录、处理、报告等功能而设计、执行的信息技术控制,审计中应考虑与数据输入、数据处理以及数据输出环节相关的控制活动。审计过程中,可以综合采用询问、观察、审阅文件和报告、通过穿行测试追踪交易在信息系统中的处理过程、验证系统控制和计算逻辑、登录信息系统进行系统查询等审计方法。信息系统审计的项目负责人应当既具有IT背景又具有内审专业技能,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建立审计复核机制,检查审计底稿和相关证据,掌控项目进度,确保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

3.审计评价阶段。进行评估时,获取的审计证据必须充分可靠相关,以支持审计结论。审计人员运用专业判断,对审计证据进行分析、撰写征求意见稿、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形成审计报告、下达审计意见或审计建议书。审计报告作为审计的最终结果非常重要,审计项目负责人要从重要性和增值性两个方面认真讨论确定审计报告,保证审计报告的高质量。重要性指审计发现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程度;增值性指审计建议是否恰当、有意义,是否有助于提高审计对象效率效果。

4.后续审计阶段。即对信息系统审计已报告的缺陷和建议所采取行动的完整性、效果性和时效性跟踪检查的过程。一般和下一次信息系统审计融合在一起进行,从而形成审计流程的闭合式循环。审计结果整改情况应纳入企业绩效考评体系,保证审计整改工作质量。

三、应用审计整改全寿命工作法开展信息系统审计的实践

某科研生产企业信息化程度较高,目前使用的信息系统为信息系统,有上千个终端用户,数百个业务工作流程,数十个业务系统,采取单点登陆、统一身份认证,部署相关审计系统的方式运行。由于该信息系统等级较高,用户数较多,系统组成复杂,对开展信息系统审计提出了较高要求。本文按照审计整改全寿命工作法的工作思路,进行了信息系统审计的实践和探索。

(一)计划阶段。由具有信息系统研发背景和高级工程师资格的专家担任组长,并从企业内部信息技术部门抽调专家,组建一支包括信息技术及内部审计人员在内的专业队伍。该科研生产企业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信息系统管理体系,对信息系统安全运行和管理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审前组织学习研究该企业的信息系统管理制度、行为规范制度、安全控制策略、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等文件,将这些制度的相关要求作为审计依据,制定信息系统专项审计工作方案。明确重点审计内容为对信息系统的逻辑访问与物理安全控制,包括系统输入控制、用户行为控制和访问权限控制三个方面。同时,获取企业管理层和信息系统管理部门的支持。

(二)实施阶段。在该科研生产企业已经建立的信息监控系统的基础上,采取专项审计的方式,对于企业的行为监控系统、权限审查系统开展信息系统审计,这也是本次审计工作的重点。该单位在设计信息系统监控系统时,采取了B/S结构,在终端计算机上安装客户端,后台运行自动记录用户行为,利用SQL Server数据库对用户数据进行存储。在SQL Server数据库中,管理各种安全策略、系统运行参数、网络客户端设备信息、报警和日志。系统前台使用WEB浏览器方式,进行系统策略设置、系统维护等操作,各种日志记录和报警信息在这里显示。审计系统可提供完整的用户行为日志,该企业基于日志数据开展系统安全策略配置、违规介质使用、病毒情况、信息输入输出、文件打印、用户终端网络访问等审计工作。审计人员根据用户操作行为日志,综合应用询问、数据采集、穿行测试、控制测试和分析等审计方法,获取有效的审计证据,并对重要发现及时与有关各方沟通。

(三)评价阶段。审计人员根据审计发现和审计工作底稿撰写审计报告,就完善制度、制度执行、系统建设、安全策略适当性等提出审计建议,提交管理层审批后交信息系统管理部门整改完善。

(四)后续审计阶段。根据信息系统管理部门整改完成情况,对审计发现的缺陷和提出的管理建议进行后续审计。从近期已实施的4次审计情况看,日志数据的抽样异常率从第一次的12%下降到1%。

四、结束语

通过应用审计整改全寿命工作法,组织实施信息系统专项审计,报送审计结果,督促落实整改,为完善规章制度、发现并减少用户异常行为,防止非法操作,确保信息系统安全有效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也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学习能力和信息技术专业胜任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利用审计整改全寿命工作法开展企业信息系统审计是一个不断探索、改进和提高的过程,在诸如如何进一步划分各阶段工作界面、如何开展对信息系统其他各业务子系统的审计等方面还需要结合企业实际进行进一步探索与研究。X

参考文献:

篇8

治标须治本,如何提升审计质量要从根源入手,发现我国审计质量现状的成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才能使审计质量得到提高。以下简述导致审计质量现状的成因:1.审计市场主体关系错位。目前主体关系为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服务,提供审计信息。审计费用由被审计单位承担,投资者做出的投资决策依靠注册会计师提供的审计信息,政府对事务所和企业实施监管。可见企业并非审计信息的需求者而被迫承担审计费用。从而为追求经济利益做出一些伪造财务报表欺骗投资者的行为2.审计收费无标准。同一般企业一样,利益最大化也是会计事务所经营的目标。但目前我国审计行业竞争非常激烈,一些事务所纷纷以降低审计费用来招揽客户,而为了保证利益收入只能压缩执业成本,削减审计环节,减少审计工作人员的投入,这便大大降低了审计质量。3.会计准则、审计准则不精准。会计准则是审计人员判断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处理正确与否的根据,如果会计准则不精准,审计人员将会对审计信息做出模糊判断;审计准则是规范审计人员的执业准则,如果审计准则不精准,审计人员可能得出虚假的审计信息,又能免于监管者的责罚。

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注册会计师是会计师事务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负责审计服务的主要工作人员,所以注册会计师的自身素质关乎审计服务的完成情况与审计质量的高低。而注册会计师的素质体现在能够准确发现报表中存在的错报漏报等虚假信息,即审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执业能力。专业职业能力是完成审计工作的基本能力,一般认为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性与审计质量成正比例关系,稳健的专业能力是高审计质量的保证。除此之外注册会计师应保持独立性,在审计过程中恪守诚实守信的原则,提供给投资者与监管者公允可信的审计信息。

第二,日常生活中人们普遍青睐于口碑好的产品,即商誉是一种无形资产,能为企业带来额外的收益与关注。同样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也为其经营发展提供动力,良好的声誉吸引更多需要审计服务的客户,达成了超出预期的市场份额,从而实现了更高的利益收入。而为了保持良好的声誉,继续增加收益,会计师事务所又将不断更新自己的审计能力,提高审计质量来吸引更多的客户,扩大经营范围,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会计师事务所在达到经营目的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价值,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因此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是影响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会计、审计准则用以规范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的行为,会计师事务所也应该制定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包括管理层的议事、决策规则,录用员工的标准,对员工工作结果的评议、奖惩制度,同时要求员工按行为准则办事,完成工作目标提供高质量审计信息。如果管理层与员工能够严格遵守内部控制制度,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便会得到可靠保证。

第四,外部监管是通过行政和司法的方式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行为进行监督与管制。行政监管是政府对审计行为实施监督,这给会计师事务所很大的震慑力。司法监管指利用法律制度约束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行为,一旦发现违法行为,注册会计师便要对其违规行为负责的一种措施。这样注册会计师为避免承担法律责任会在提供服务时保证高水平的独立性与专业性,审计质量也就较高。

篇9

论文摘 要:随着审计对象经营管理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内部审计由传统的手工查证逐步转变为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的方式,内部审计人员与审计对象的沟通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该文对计算机辅助审计方式下内部审计沟通的主要变化进行了分析,对计算机辅助审计方式下内部审计如何实施有效沟通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随着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经营和内部管理的全过程。面对审计资料无纸化、审计数据海量化的新挑战,内部审计对业务的监督逐步由现场手工查证的传统方式过渡到利用计算机进行远程监控与现场核实结合的新方式,内部审计人员与审计对象的沟通方式也随之发生了一些新变化。

一、计算机辅助审计发展情况简述

计算机辅助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和审计管理活动中,以计算机为工具,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改进审计作业和管理手段,全面、及时、有效地检查和监督经营管理信息,维护资产安全,更经济、有效地履行审计职能的活动过程。

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推广有赖于企业内部网络化和计算机软、硬件投入程度的加大。近年来,一些大型国有企业、金融机构以及税务、财政部门都不同程度地创建完善了财务收支和各种内部管理的网络系统。这些机构的内审部门也基本实现了与内部其他相关部门的网络互联,为实现信息交换网络化开辟了快速通道,为开展网络审计、实现实时监控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这些较大行业和系统积极推动计算机辅助审计建设,硬件投入和更新较为及时,软件开发也初见成效,使内部审计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二、计算机辅助审计引起沟通的主要变化

沟通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是审计人员必备的专业技能。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沟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1 号——结果沟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人际关系》,以及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等,均给出内部审计活动如何进行沟通的指引。审计沟通的技巧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工作气氛、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流、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与传统审计方式对比,计算机辅助审计中的沟通主要有以下变化。

(一)增加了与业务主管部门和一线业务人员的日常沟通。近十年来,各种业务电算化建设速度非常迅速,业务处理大集中模式已经成为主要的发展方向。面对着繁多的平台模块、各不相同的数据表定义,内部审计师不可能具备业务主管部门和一线人员所具有的相关系统知识和技能。为深入了解和研究各类业务系统功能模块的具体用途和数据关系,有针对性地使用审计软件创建审计模型、查找审计疑点,内部审计师必须加强与业务主管部门和一线业务人员的日常沟通。

(二)增加了与审计软件开发人员的沟通环节。传统审计以现场作业为主,审计人员主要面向业务经办的一线业务人员及其管理者,通过审阅、核对、复算、盘点、观察、鉴定、分析性复核等方法进行取证。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式下,对审计软件应用的需求逐步加大,开发适用的审计软件对提高审计效率和保证审计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参与设计审计软件的内部审计人员必须与技术开发人员进行良好沟通,才能将成熟的审计方法和技巧融入审计软件中,建立适用的查证疑点模型,有效建立业务系统与审计系统之间的关联,提高查找疑点的准确性。

(三)增加了远程沟通审计业务疑点的机会。受审计资源的限制,传统审计是在本系统内部选取某几个分支机构作为具体抽样对象开展现场审计,内部审计人员主要在审计对象的工作场所内进行查证。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式下,借助审计软件,运行适当的审计模型,可以广泛地发现系统内存在的重大风险以及普遍性问题,不受地理范围的限制,真正实现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模式。审计软件的运行,可以得到几十条、几百条、甚至上万条需要核实的疑点,除少数存在重大风险的疑点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到现场进行重点核实外,对中等风险的疑点可以通过系统追查业务的具体流向以确定问题所在,其他大部分低风险的疑点可以通过远程沟通方式进行核实:如通过邮件、电话等方式询问疑点的情况,移交被审计单位的上级主管协助核实,对风险轻微的可以移交审计对象自查。由于远程沟通并非面对面的沟通方式,审计对象可能会由于不了解审计工作而抗拒配合对问题的核实,又或是随便应付了事,因此,远程沟通需要审计人员更多的沟通技巧。

三、如何实现计算机辅助审计中的有效沟通

(一)加强与管理人员和一线业务人员沟通,加深对业务系统的熟悉程度

在信息化时代,内部审计人员只有熟悉审计对象业务系统、了解审计客体信息的构造和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专用技术,实现应有的监督作用。首先,内部审计部门应以制度形式,制定与驻地审计对象的日常工作联系制度,要求审计对象定期将业务系统的发展状况、功能扩展、优化更新情况,以及新业务流程等文件报送审计机构。其次,日常工作中,内部审计人员应关注业务系统发展的新动态,可以根据专业方向定期与业务管理人员联系讨论业务发展的新动态,参加业务主管部门的培训班,保持业务知识的更新。再次,内部审计人员可以短期跟班工作等方式加深对系统实际操作的了解,实地向一线业务人员了解具体业务流程,更好地理论联系实践。通过不断的知识更新与深入研究,内部审计人员才能尽快深入了解业务动态及相关系统功能,为有针对性地将审计技巧融入审计软件打好基础。

(二)加强与软件开发人员沟通,实现审计技巧与审计软件开发的有机结合

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组成审计专家和计算机专家结合的研发小组,开发合适的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首先,需要高级管理层重视,以内部审计章程的形式,要求所有业务系统的开发必须留有审计系统的数据接口,为获取完整的业务数据提供条件。其次,内部审计专家应从审计实务出发,将审计原理和内部审计程序转变为流程图的形式,以便开发人员理解审计作业流程,编译出符合审计规范的软件。再次,内部审计专家应针对本机构业务系统的具体特点,研发各类查证和分析技巧,并与开发人员一同选用适当的统计工具和常用的审计函数,使软件开发人员开发出简明易懂、符合审计人员工作习惯的软件。

(三)增强远程沟通的公开性与透明度,顺利获得审计对象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帮助和支持

在进行远程沟通时,首先要取得沟通对象的信任,内部审计人员应该注意将审计目的、测试的范围、疑点核实的反馈方法等具体事项向每个审计对象进行详细说明,并取得审计对象上级管理部门与审计对象机构负责人的配合,以消除双方的误解,提高沟通的层次。其次,必须与审计对象声明审计工作的严肃性,明确核实工作中的审计联系人和提供核实材料的责任人,避免审计对象敷衍了事、避重就轻、无端否认事实等情况。再次,必须要保证远程沟通过程的信息交流通畅,内部审计应公开查证人员名单、联系方式,定期公布审计工作进度,让审计对象理解和自觉配合审计工作,及时提供完整、真实的信息。

(四)重视内部审计软件应用的培训,提高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

目前,大多数内部审计人员依然秉承传统的审计技术,只会使用审计对象的管理系统进行简单查询,对审计软件的使用也只是处于查询、编制工作底稿的初级水平,远未达到掌握数据库和灵活使用审计软件进行模型编制、多纬度分析的高级水平。内部审计机构应注重加强对审计软件的培训,使所有内部审计人员熟练掌握操作知识与技巧,培养一批既精通审计业务,又了解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内部审计人才,提高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一是制定经常性的培训计划,编制从基础级到提高级的各等级培训教材,鼓励员工参与培训,逐步提高应用水平;二是推行应用水平等级考试,将考核成绩纳入内部审计职业准入的条件之一,并结合激励措施引导学习和应用的自觉性;三是要注重对业务查询、模型编制、疑点核实等使用经验的总结和提升,不断提高和加深对审计软件的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索耶.内部审计:现代内部审计实务(第五版)(美)[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篇10

一、清洁生产审计简述

清洁生产审计(CleanerProductionAudit)也称清洁生产审核,是审计人员按照一定的程序,对正在运行的生产过程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的过程;也是审计人员通过对企业的具体生产工艺、设备和操作的诊断,找出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的原因,掌握废物的种类、数量以及生产原因的详尽资料,提出减少有毒和有害物料的使用、产生以及废物产生的备选方案,经过对备选方案的技术经济及环境可行性分析,选定可供实施的清洁生产方案的分析、评估过程。

清洁生产审计是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一种主要技术方法和工具,也是实施清洁生产的基础。由于世界各国对清洁生产经常使用不同的术语或表述,清洁生产审计在不同国家也有着不同的名称。例如,美国环保局最早针对有害废物的预防,建立推行了废物最小化机会评价,后来将这一技术方法推广为对一般污染物开展的污染预防审计;联合国环境署(UNEP/IEO)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将其称为工业排放物与废物审计。我国自开展清洁生产工作以来,清洁生产审计一直是这项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许多清洁生产项目都是首先从清洁生产审计入手,找出污染和浪费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清洁生产方案。

应当说明的是,清洁生产审计只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一种主要技术方法,这种方法能够为企业提供技术上的便利,但它并不是惟一的方法,对于一些生产过程相对简单明了的企业,清洁生产审计方法显得过于烦琐,没有必要。因此,在一般情况下,是否需要进行清洁生产审计由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决定。但是,对超标排放污染物和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必须实施强制性的清洁生产审计。

二、清洁生产审计的主要内容

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都存在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因此环境问题不是仅存在于生产环节的终端,而是贯穿于与产品有关的各个阶段,包括从原料的提取和选择、产品设计、工艺、技术和设备的选择、废弃物综合利用、生产过程的组织管理等各个环节,而这正是清洁生产的理念之一。清洁生产审计作为推动清洁生产的工具,也需要覆盖产品的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从生产的准备过程开始对全过程所使用的原料、生产工艺,以及生产完工的产品使用进行全面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以实现污染预防、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目标。清洁生产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三个主题:

(一)生产过程中耗用资源的审计

1、能源审计。能源利用,特别是燃煤造成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危害人类环境的酸雨主要是由于燃煤引起的。开发利用对环境危害较小甚至无害的清洁能源,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审计的内容包括:企业清洁能源的利用情况,企业开发降低污染或根绝污染的能源替代技术情况及其效果,企业能源的利用效率等。

2、原材料审计。原材料作为加工的对象,一方面原材料毒性大小对生产产品的毒性大小有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原材料耗用数量与废物排放数量呈正比关系。原材料审计的内容主要是查明企业是否尽量选用对环境无害的原材料,否则,应分析企业所用的原材料毒性或难降解性;查明产出的产品对环境是否有危害及其危害程度;检查企业是否采取有效措施回收利用原材料及其回收利用程度。

3、工艺技术审计。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技术水平对生产过程产生废弃物和污染物的状况有重大影响。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加强生产工艺技术改造,设计合理的工艺流程,不仅可以减少废弃物的排放,而且可以将减污任务分配到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减污成本。因此,审计人员应检查企业是否不断进行工艺技术改造,提高原材料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检查企业是否开发减污工艺流程,注意是否在生产工艺流程的上游进行污染控制;评价工艺技术改造的实际效果。

4、设备审计。作为技术工艺的具体体现,设备的实用性及其维护、保养情况均会影响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产生。因此,清洁生产审计应对设备的使用、更新、维护、保养情况进行审查。

(二)清洁产品审计

清洁产品,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少用昂贵和稀缺的原料的产品;利用二次资源作原料的产品;使用过程中和使用后不含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的产品;易于回收、利用和再生的产品;易处置降解的产品。清洁产品审计的内容包括:检查企业清洁产品的设计情况,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是否高效地利用资源;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是否对用户及其用户的环境有不利的影响;产品在废弃后是否会使接纳它的环境受害;企业是否注意回收与利用技术的开发,变有害无用为有益有用;产品的包装物是否对环境有不利的影响,及其包装物的回收利用情况。

(三)清洁管理审计

任何管理的缺陷都是产生废弃物的重要原因。审计人员应检查清洁生产管理系统的建立健全及其运行的科学性、有效性;检查清洁生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核实清洁生产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检查清洁生产政策和措施的落实和效果。三、清洁生产审计的主要程序和重点

清洁生产审计作为管理审计的组成内容,主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施,通常由专家或者企业技术人员按照一定的技术规程进行。考虑到清洁生产审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而且不同行业所适用的清洁生产审计方法会有所不同。根据国外清洁生产审计方法,结合我国清洁生产审计的实践,可以将整个审计过程分解为具有可操作性的7个步骤或阶段,即筹划与组织、预评估、评估、备选方案产生与筛选、方案可行性分析、方案实施以及持续清洁生产等7个阶段。

(一)筹划和组织

筹划与组织是实施企业清洁生产审计的准备与策划阶段,这一阶段关系到清洁生产审计工作的实施效果。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有三项:一是开展宣传教育,排除清洁生产审计的障碍。为使企业全部人员了解清洁生产审计工作的意义,需要安排专人负责清洁生产的宣传工作,通过厂报、板报、有关会议、印制宣传材料等方式,组织工段、班、组长学习清洁生产知识,鼓励全厂员工填写合理化建议表,调动全厂职工开展清洁生产的积极性。二是组建清洁生产审计小组,推选审计组长、选择审计组成员、明确审计任务。审计小组的成员数目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一般情况下全时制成员由3到5人组成,应具备的条件是:(1)具备企业清洁生产审计的知识或工作经验;(2)掌握企业的生产、工艺、管理等方面的情况以及新技术信息;(3)熟悉企业的废弃物产生、冶理和管理情况以及国家和地区环保法规和政策等;(4)具有宣传、组织工作能力和经验。三是制定审计工作计划,包括工作目标、工作内容、进度安排、预期效果等。

(二)预评估

预评估是清洁生产审计的初始阶段,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起点。主要任务是调查工艺中最明显的废物和废物流失点;耗能和耗水最多的环节和数量;原料的输入和产出;物料管理的状况;生产品、成品率、损失率;设备的维护和清洗等。在此基础上确定审计重点,制定清洁生产目标,初步提出实施无/低费方案并实施。同时对已发现的问题可以及时地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

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有两项:一是进行现场考察。现场考察的主要内容有:厂貌、原料的购置和贮存、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的利用与维护、产品的性质与销售、环境污染的控制等。二是确定审计重点。确定审计重点的原则是:该审计重点应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方法可采用权重总和法,该法主要依据各备选审计重点在各因素中所占的权重总和来确定。一般应考虑6个因素:(1)物耗、能耗大的生产单元;(2)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量较大,超标严重的环节;(3)生产效率低下,严重影响正常生产的环节;(4)易出废品的环节;(5)对操作人员身体健康影响大的环节,及生产工艺落后的老大难部位;(6)事故、维修多的部位,以及难操作且易造成生产波动的部位。

(三)评估

该阶段主要是对已确定的审计重点进行物料、能量、废物等的输入、输出定量测算,对生产全过程(从原材料投入到产品产出)全面进行评估。寻找原材料、产品、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及其运行与维护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物料、能源损失和污染排放的原因。主要有五项工作:一是准备审计重点资料,包括收集资料、编制审计重点的工艺流程图、编制单元操作工艺流程图和功能说明表、编制工艺设备流程图。二是实测输入输出物流。三是建立物料平衡。包括进行预平衡测算、编制物料平衡图、阐述物料平衡结果。四是分析废弃物产生原因。包括原辅料及能源、技术工艺、设备、过程控制、产品、废弃物、管理、员工。五是提出和实施无/低费方案。

(四)方案的产生和筛选

本阶段的任务是根据评估阶段的结果,对产生的各种方案进行筛选归类,推荐可实施的多个中/高费方案,对前阶段无/低费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核定和总结,并继续实施无/低费方案,并编写清洁生产中期审计报告。

(五)可行性分析

在无/低费方案实施的基础上,对推荐的中/高费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对筛选出来的备选方案进行技术、环境、经济评估,并分析对比各方案的可行性,推荐可供实施的方案。

需要指出的是,在对方案进行技术、环境、方案确定后,对于一些无费或少费、容易实施的方案,应立即付诸实施。一般情况下,管理类、包装类方案较易得到实施,对于投资大、回收期长的方案应作详细的可行性分析。可行性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进行市场调查,包括调查市场需求、预测市场需求、确定方案的技术途径。二是进行技术评估。主要分析其技术先进程度、技术指标、所需要的技术培训及在本行业中推广的价值等。三是进行环境评估。主要分析污染物种类和量的变化及可能削减的环境保护治理费用等。四是进行经济评估,主要评估其投资支出、运行费用、效益、投资渠道、投资分配等。包括清洁生产经济效益的统计方法、经济评估方法、经济评估指标及其计算、经济评估准则。五是推荐可实施方案。

(六)方案实施

清洁生产方案的实施分两步:第一步是实施投资费用较少或无投资费用、收效明显、容易实施的方案。此类方案的实施应贯彻边审计边实施的原则,它们的实施不仅有利于使企业迅速受益,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提高企业推行清洁生产的信心。第二步是实施投资较大,投资期较长,涉及面较广的方案。这些方案可能有:改变原料、工艺的方案,更新关键设备、提高产品档次的方案、关键车间或工段的搬迁等。实施这类方案的一般步骤为:一是筹措资金,组织方案实施。方案实施的资金来源可能有:企业自筹、环保投资贷款、世行贷款、发行债券或股票等,应对这些资金的数量和有效使用时间作详细分析,并据以列出方案实施的时间安排,确定各实施阶段的资金额,明确各实施阶段中企业内的主管部门及其责任。二是汇总已实施的无/低费方案的成果。三是验证已实施的中/高费方案的成果。技术评价、环境评价、经济评价、综合评价。四是分析总结已实施方案对企业的影响,分析方案是否收到了预期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以确定相应的解决办法。汇总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对比各项单位产品指标、宣传清洁生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