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范文

时间:2023-08-17 18:14: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

篇1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质量管理;PDCA

中图分类号:TN913

信息技术的引入以及其在企业的广泛应用,给企业变革与创新带来了新的手段。中国企业信息化起步较晚,信息化建设从基本需求、急需先行、系统整合向统一规划和企业价值链整合方向发展,信息化应用也从个人级、部门级提升到企业级与产业链,基于统一技术平台的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趋势。只有坚持一体化建设原则,才能发挥出信息化在企业整体业务管理、信息共享、实现企业整体经营战略目标等方面的最大价值。伴随着新的信息技术创新,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移动技术、社交化技术为企业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提供了新的动力。企业信息化在城市信息化、电子政务和社会信息化等领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应该严格遵循CMMI三级质量管理体系,科学地运用项目管理知识,采取PDCA的方法持续改进项目质量,包括:(1)建立清晰的质量目标,做好质量计划编制工作(P);(2)做好质量审计,通过质量保证确保项目的产品和过程的正确(D);(3)制定严密的测试方案,对产品进行质量控制(C);(4)及时纠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A)。

下面,笔者结合2013年北京某房地产行业实施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成功案例,论述在企业信息化项目中如何采用PDCA方法进行项目的质量管理。

1 建立清晰的质量目标,做好质量计划编制工作(P)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信息化项目中我们采用TQM全面质量管理,将团队成员紧紧地拧成一股绳。首先建立清晰的质量目标,根据公司的质量标准,采用统一的IPD-CMM流程,项目验收按照低于0.5/KLOC(每千行0.5个缺陷)的标准进行。其次确定关键因素,应用流程图,明确项目质量管控点;应用质量展开方法,进一步分解客户需求,明确“客户真实需求是什么”、“产品的特性及能够提供的服务怎么样”、“产品与客户需求之间的区别在哪里”、排出优先级、列出关联矩阵,组织全员参与,分析讨论形成《质量检查表》,把缺陷率控制在质量目标要求的范围内。再次建立质量控制流程,制定《质量核对表》、《质量检查清单》,确定项目质量管理流程,落实质量管理责任人。在质量计划编制过程中,还积极征求行业专家的意见,在项目初期计划阶段就考虑了项目中可能发生的一些风险情况,通过添加了储备计划以应对风险,形成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计划,最终通过评审确定质量管理计划,为后期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2 做好质量审计,通过质量保证来确保项目的产品和过程的正确(D)

质量保证用于有计划、系统的质量活动,确保项目中所有必需过程满足项目干系人的期望,它贯穿于整个的项目生命期。有了明确的质量度量指标和质量管理计划,如何将它们落实在项目实施工作中,是项目质量管理的成败关键。首先成立质量保证小组,其次要严格按照质量计划开展各种评审,在项目的计划、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及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等阶段,进行需求规格说明书评审、解决方案评审、测试方案评审、用例评审、上线方案评审等。对于关键里程碑点一定要通过建设方项目负责人参与评审并确认签字。通过层层评审,层层把关,尽量将问题解决在项目初始阶段。在评审会后,根据评审人员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与整理,形成书面的评审报告,对于发现错误较多的关键评审内容,在变更修改完成后,安排时间再次开会进行复审。评审结果是否通过标志着项目是否能够进入下一个开发或建设阶段。最后是对界面原型进行细致的质量检查,邀请建设方人员参与,重要环节需确认签字。通过有效的质量保证活动,对项目实施中不能满足质量要求及时进行整改,出现偏差时候及时纠正,使产品质量不断提升。

3 制定严密的测试方案,对产品进行质量控制(C)

质量控制是验证具体的项目成果,判断是否符合有关的质量标准,并确定消除产生不良结果原因的途径。有效的质量控制能够及时发现一些与质量标准的差异,从而便于采取措施。首先明确分工,由开发小组进行单元测试,质量管理人员进行抽测;由测试小组进行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质量管理人员抽测并分析测试结果。其次以质量计划、质量度量指标和工作绩效信息为依据,制订项目测试方案,明确测试方法。如采用V模型在不同阶段进行软件的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另外还采用检查单进行质量检查,及时发现程序BUG或代码错误等问题;采用帕累托图找出主要缺陷,将精力投入的关键问题的解决上;采用鱼骨图分析问题的原因,然后针对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采用控制图监控项目的执行情况,控制图有助于及时判断异常波动的存在与否,将质量特性控制在正常的波动范围之内。应尽量在问题发生以前消除隐患,提高项目的整体质量。

4 及时纠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A)

PDCA过程中的纠偏主要是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积极有效的,要进一步巩固提高;否则,要进一步找出原因,取措施加以纠正。经过前期有效地控制,每轮测试的错误率在可控范围内,经过分析解决,问题逐渐收敛,并把未解决的问题反应到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此外,在项目中出现变更是不可避免的,应成立变更控制委员会,要求变更必须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请,并严格按照变更控制流程执行:变更申请―变更评估―变更决策―变更实施―变更验证―沟通存档。所有的变更需经过变更控制委员会批准实施,在执行过程中严格监督,确保变更被正确执行,并将变更资料进行归档管理。

5 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种种措施以及项目团队的努力,该项目终于在2014年10月底成功上线,完成了新旧系统的切换工作,新系统经过一周的上线使用后正式通过了验收。系统上线后,企业领导对我们项目团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到目前为止,系统一切运行正常。项目能够成功,我们认为得益于在项目管理中运用了PDCA的思想和方法,阶段目标实现阶梯式上升,逐步达到预定目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同时,通过全过程评审、检查表、鱼骨图、控制图、帕累托图等工具的应用都对项目顺利完成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有效保证了项目的开发质量。

参考文献:

[1]彭常青.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6.

[2]饶卫振.行业信息化水平测度方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6.

[3]陶溪.我国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6.

[4]张俊山.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分析与评价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3.

篇2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 配置管理; Visual Source Safe; Source Offsite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8-169-001

企业信息化建设随着信息技术完善,开发单位能力提高,信息系统项目成功率有了较大提高。然而,由于传统企业对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的理解认识停留在传统项目管理中,其中关系信息系统质量的配置管理更没有太多认识了解。正确地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实施配置管理,有赖于全面正确地认识软件配置管理,以及避免一些常见的误区,并选择合适配置管理工具,进行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中配置管理工作,这样对信息系统项目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帮助。

一、信息系统项目中配置管理必要性

信息系统项目配置管理作为贯穿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始终的一项工作,其在项目管理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CMMI(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中项目配置管理的目的在于运用配置标识、配置控制、配置状态统计和配置审计,建立和维护工作测评的完整性。随着现代软件技术的发展,企业中信息化项目与生产自控系统紧密联系,多个开发单位共同参与,而企业内部用户对于软件项目的需求日益复杂而且变更频繁,然而传统企业信息化管理人员对配置管理认识忽视,仅重视项目的关键节点管理,加之只重视系统和数据库开发工具的选择,而忽视配置管理工具的选择,较易出现对信息化配置管理失控现象,造成信息系统实践中出现一系列问题:

1.信息系统项目过程管理松散

主要体现在系统开发中过程跟踪困难,企业领导无法直接了解信息项目进展情况,往往只有看到系统模型或验收结果,对项目指导十分困难;企业项目负责人在开发中对项目进展无法直接获取,需要与多个开发单位项目经理沟通才能了解项目阶段成果,开发过程的质量无法把握,项目进展随意性很大,由于过程控制完全靠项目负责人个人对项目把握能力,往往出现不断向上级汇报、不停向开发方要资料,项目过程跟踪十分困难;而项目开发单位人员和企业参与人员,由于没有统一的配置管理平台,项目过程信息仅局限在分管项目中,缺少彼此了解和沟通。最终,对该信息系统项目而言,虽然基本按照工程项目进行关键节点管理,但其中的内部管理却松散混乱,项目质量大打折扣。

2.信息系统项目团队沟通不利

由于企业信息项目性质涉及多个技术范畴,如自动化、信息系统的跨学科项目,往往涉及开发方、使用方、管理方等多个单位部门。传统项目协调管理模式采用项目组会议、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项目组内部成员沟通,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加之部分企业为了安全管理要求,采用内外网物理隔离等因素,造成彼此间信息沟通不畅,对项目需求理解一致性、快速有效性等方面造成偏差,例如仅对同一文档的多方修改确认,随着涉及单位人员增加,沟通效率几何级下降。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配置管理工具选择

1.培训和实施方便:企业或开发单位项目负责人通过对开发人员和项目其他干系人进行简单培训就可以全面实施。

2.与开发软件集成度较高:满足widows平台中该软件支持考虑到和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的集成,该工具可以较好结合平台。

3.版本控制简单:软件配置管理的核心功能是版本控制,其他配置管理的功能都建立在版本控制功能之上,而版本控制就是对软件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所有系统对象的管理,也是对各个版本的各种操作的控制,并保证开发人员在任何时候都能取到软件系统的任何一个历史版本。该软件可以简单明确的重现软件开发系统的每一个历史版本。

4.过程管理严格:可以对访问权限的控制、开发规则等等的规范化,针对项目软件代码及资料保密、业务资料掌握等方面,有着较好地把握。

5.产品管理清晰:项目管理人员可以实时清楚了解项目状态,对项目计划软件的变更、软件计划预先制定、跟踪管理版本等唯一一组配置项集合的管理。

6.变更请求管理协同:在跟踪和管理开发过程中可以针对需要增强或者是一些缺陷需要修补的变更请求进行管理,可以方便团队间沟通和协作。

企业信息化建设进入跨学科、跨部门、多单位开发、需求复杂多变的新环境,通过对配置管理作用认识,采用一些配置管理技术,探索一种较为便捷、易于掌握和管理的配置管理方法,使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提升开发项目质量和团队协作能力。企业信息系统项目开发过程中,切实有效的配置管理提高了项目组的工作效率,减少了工作差错,降低项目风险,达到了节省开发费用、规范管理以及建立企业知识库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柳纯录,刘明亮.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1:337

[2]王志敏.小型软件项目配置管理的实施.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0(2):138-141

[3]裴树军,陈德运,陈晓雪.软件配置管理在软件开发平台中的应用.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10.1(15):28-32

篇3

1.农业企业信息化项目技术复杂程度高。农业企业因为产品为种植作物,其生产经营受种苗、气候、天气、环境、土壤、降水、员工经验、管理经验、植物生长情况等方面的影响比较大,其信息化需求更难以把握,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的难度也比一般工业企业项目管理的难度更高。

2.员工信息技术程度低,导致项目实施难度高。如前所述,农业企业因受制于往前传统的种植和生产管理模式,具体的基层管理人员甚至子公司经理的信息化技能严重欠缺,且年龄偏大。知识转移的工作量困难较大,信息化技能培训的难度较高。

3.信息化建设项目员工参与度低。农业产业由于多年来的传统生产方式导致企业中存在一定的保守、对新事物接受程度低、接受速度慢等文化习惯,也导致企业员工在信息化建设项目中的参与意愿较低。

二、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进度影响因素分析

1.信息化项目内在因素对进度的影响。(1)因农业企业的生产特点,导致进度受影响。在实际操作中因需求分析受以下几方面的影响:①需求提出的局限性。由于负责人职位问题,很少能够熟知全局业务运作,所提出的需求的完整性因人而异。②需求描述的复杂性。需求的完整描述不仅面面俱到,内部的关联性很强,错综复杂。③需求审查的随意性。面对如此繁杂的需求分析与描述举行的需求评审,并不能对需求描述作深入细致的分析。(2)低估了信息系统开发项目实现的条件。低估信息系统开发项目实现的条件表现在低估技术难度‘低估协调复杂度、低估环境因素这样几个方面。

2.组织保障体系对进度的影响。(1)根本导向问题。在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如果内部协调不力、没有形成合力,则最终很难完成信息化建设项目。这就必须要求项目管理组织必须明确工作基本准则和导向,在项目管理全过程都必需加以强调,否则,对项目管理的进度和成效将有极大的影响。(2)组织结构上的问题及其解决。作为项目管理的组织保证,项目组的组织机构对项目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组织结构是项目管理的骨架,其功能是沟通信息、协调矛盾、控制进度、维持运转和指挥决策等。作为一个日常生产经营工作任务较重的农业企业,不可能成立项目式的项目管理组织,该项目的管理组织成员是由各部门抽调搭建成的,项目的项目组是矩阵式的组织构架,矩阵式组织构架既有项目组织注重项目的特点,而项目成员又是某一职能部门的成员,从而造成协调上的不利因素。

三、信息化建设项目进度控制的管理保障措施

1.农业企业必须做好业务流程的再造和完善。(1)流程重组的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分析设计阶段及实施阶段。首先是项目的初始阶段。这时应明确项目的内涵及意义,并由项目团队将需要改进的流程与企业的经营结果如提高利润率、降低成本等直接联系起来,使企业认识到改进流程的意义。然后,正式进入流程的分析及设计阶段。先对现有流程进行分析,可采用头脑风暴法,列出现有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找出现状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并在其中架设桥梁。然后据此设计出流程的各个步骤及衡量的标准。最后,提出从现状转化到理想状态的实施计划。最后,是流程的实施阶段。设计完流程并非万事大吉,实施阶段是关键。在这一阶段,要先定义实施的组织结构,与相关部门及员工沟通,并提供培训。(2)在流程改造的过程中,有几点关键因素必须注意:一是必须有高级管理层的支持,二是最好是由相关部门的代表设计,而不是完全依靠外力,这样才能保证新流程容易被接受、可实施性强。

2.组织结构上的问题及其解决。(1)在企业内部必须明确信息化建设项目负责人与企业职能部门负责人的职责,确保项目负责人与职能部门负责人之间的权利平衡。在矩阵式项目组织结构中,项目组成员一般接受两方面的领导:项目组负责人和原所属部门负责人,一般情况下,成员对所属部门负责人的忠诚度更高,因此,必须明确项目组成员在项目组内部的汇报关系,这样有助于项目组成员对项目责任心的建立。(2)有效沟通和调节双方矛盾。为了确保项目在时间、资源、效能上的合理平衡,项目组负责人必须与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充分沟通,除了让职能部门负责人站在公司全局的高度上理解和认识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重要性,项目组更必须帮助职能部门负责人充分了解项目各阶段所处的环境、工作任务、对资源的需求、项目进展等等,从而使职能部门对项目组和项目有充分的认识,了解项目的资源需求,从而帮助项目组的工作顺利进行。(3)确立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先机制。在项目管理的实际工作中,随时都会遇到项目组和职能部门之间的矛盾,要注意到,不是所有的矛盾都是容易解决的,或者说不是所有矛盾都是可以通过沟通解决的。当两者的矛盾难以解决时,必须有一个机制来保证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先性,这就从机制上确保了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先性,从而保证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结论

篇4

经过几年发展,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也越来越务实,从盲目追求全面的信息化到专注核心业务信息化,从将信息化看做投资到向其追要效益。本报方案评析实验室特向各行各业的中小企业征集成功的信息化案例,并请专家组对其进行综合评析,希望能由此提炼出信息化建设的宝贵经验。

近些年,我国的中小企业得到空前发展,总体数量显著增加,获利能力明显增强。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构成了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经济单元;但同时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为此,从2005年8月开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信息产业部组织实施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经过几年发展,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并且越来越务实。但信息化项目有成功、也有失败,其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都会给我们在今后的信息化项目中提供宝贵经验。

《计算机世界》一直关注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广大中小企业由希望一夜之间完成蜕变到将信息化看成是一个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从盲目追求全面的信息化到专注核心业务信息化; 从将信息化看做投资到向其要效益,可以说这些转变都是非常大的进步,将使信息化真正发挥作用。中小企业规模小、资源少,决定了其建设信息化的能力有限,所以如何找到适合自己企业的IT系统至关重要。这次,《计算机世界》方案评析实验室特别向各行各业的中小企业征集成功的信息化案例,也向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建设平台的服务商征集成功的案例,希望能最广泛地勾绘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全貌。这次征集到的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案例大多集中在制造领域,服务商为中小企业提供的平台也大多是以政府为主导,但由于企业所在行业、企业管理水平、竞争程度、政府的信息化指导水平等因素的差异,这些案例仍将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我们在征集到的二十多个案例中精选出六个,由专家组为征集到的这些案例和项目进行评析,这些专家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中不仅有理论基础,而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希望这些成功案例能够对中国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

篇5

摘要:由于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如处理能力的不对称、知识的不对称,因此企业信息化实施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信息不对称按照来源划分为企业方导致的信息不对称和软件提供商导致的信息不对称。本文分析了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并进行了其监理机制的建立和企业信息化监理过程的难点分析等,力图减少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损失,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系统实施 信息不对称 监理

1 软件提供商导致的信息不对称分析

1.1 软件提供商为了节约成本行为

随着全球企业信息化的推进,很多信息化建设服务商开始提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服务,他们为了获得竞标成功,纷纷压低标书的价格。这种行为最终导致他们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尽可能压低建设成本。只有这样,才能在较低标书价格下获得盈利,这也造成了信息化建设的不完善。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些很著名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公司,在承接信息化建设项目之后,由于本公司业务量大,因此对项目建设的精力分配不均匀,对一些小项目关注力度不够,甚至外包给小公司,导致信息化建设中出现问题。

 

以上现象引发了对于委托模型另一类问题的关注,即当服务关系成立之后,软件使用方无法直接观察软件提供商的隐蔽行为,因此软件提供商可以为此获得一定的条件和优势,比如外包给小公司开发、减少功能模块、忽视软件安全等行为。由于软件使用方很难观察到这些“偷工减料”的行为或者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观察到,因此软件使用者面临“道德风险”问题。

 

1.2 软件提供商信息处理的缺失

即使不存在道德风险,即软件提供商在信息化建设中尽心尽力、软件模块设置齐全,也充分考虑软件安全架构设置等问题,但是由于软件提供商的能力限制以及软件使用方业务信息量巨大等问题,软件提供商无法了解软件使用方的全部业务需求信息,因此处理能力不够,造成信息化建设方案与使用方的业务需求存在偏离。这种对于软件使用方业务信息处理能力缺乏所带来的风险就是软件提供商信息处理的缺失。

 

2 软件使用方导致的信息不对称

2.1 企业应用方对系统了解不够

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了许多项目的实施成本过高和实施失败,使得软件的提供商和软件使用方共同选择软件实施商机制,“委托理论”是该机制应用的理论来源。在委托理论中,“道德风险”问题的解决,就是让对方诚信,但是在企业信息化实施项目过程中,即使软件提供商诚信,软件使用方也不一定可以识别或者理解对方的诚信行为。

 

在企业信息化实施的过程中,即使软件提供方拥有雄厚的实力,使用先进的技术或者产品,信息化建设实施也不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在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实施中,软件提供商认为部分运用先进的技术系统模块是必须的,但是软件使用者可能不会或者不想使用这些系统模块,此时,软件供需双方的信息实现了对称,但是软件使用方可能不同意软件提供商设置这一模块。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在现阶段,大多数软件使用企业对于信息建设的观念还比较落后,对于软件、数据库等产品的使用技能还比较欠缺,即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软件供需双方在信息处理能力方面存在严重不对称的现象。

 

2.2 沟通不足使得软件实施效果不佳

在系统实施过程中,由于软件使用方和提供商之间的信息交流沟通不畅,导致了软件供需双方在信息化实施的信息化处理能力和信息量方面存在不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有关技术知识和信息产品方面的知识不对称;另一方面是软件供需双方对于业务需求理解的不对称。在沟通不足的情形下,软件提供商与软件使用方签订合同时是按照自己的理解,但是当具体软件建设和实现时,需要遵循软件使用方所在国家的行业或者国家标准去设计,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信息化建设实施过程中,软件提供商可能在合同中不具备优势,简言之,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结果不一定能够达到签订合同时所规定的效果。

 

2.3 软件使用方管理水平不足带来的项目实施风险

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项目管理问题,因此在信息化建设实施过程中存在其它项目没有的风险。从项目管理问题的角度来看,软件供求双方都具有很大的风险。信息化项目的成功涉及众多的因素,其中包括企业积极配合进行业务流程、组织机构、管理体制等方面的调整,这种调整很可能会损害企业中某个群体的利益,这些通常是在合同签订时无法预测的。项目建设完成之后,可能由于软件使用方配合力度不够,从而导致软件系统与现有的业务流程、组织机构、管理体制等存在差异,最终可能造成软件系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甚至导致失败。

 

综上所述,企业信息化建设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风险:信息化供需双方信息处理能力和不对称信息量不同所带来的风险;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工程特殊性造成的风险;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工程属性所带来的风险。总之,这些方方面面的风险限制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需要研究和创造一种机制来预防和消除这些风险。因此,第三方监理机制应运而生。

 

3 企业信息化监理对策模型

监理是信息化建设实施过程中的第三方,它与软件使用方签订合同,并为软件使用方提供信息处理和信息量方面的服务。这样,开发方、用户方和监理方三方形成了一个对策模型,如图1所示。甲方和乙方之间、甲方和丙方之间存在均衡合同,在图中用实线表示。这种均衡合同是经过反复交流之后形成的合同约束。甲乙可以在公共的信息平台上交流对于某一信息的意见,如果存在理解上的差异,那么监理方就可以发挥作用,通过对于信息流的协调和梳理,在均衡合同之下调整现有的信息化建设方案,以达到三者信息量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完成对称。

 

篇6

关键词:施工企业;信息化;创新;发展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4.164

1引言

思考企业内部信息化深化应用助推主业谋发展的思路,是提升资源整合、安全生产、服务品质等方面的关键。随着智能化电网、智能化办公等名词的出现,已然标志着信息化建设时代成为一种趋势。

2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意义

(1)战略意义。做为施工企业,将信息化建设纳入标准化建设体系,更是优化配置电网资源,提高电网安全稳定水平的必要前提。以科学发展观引导工作方向,逐步提升公司软实力。(2)管理创新手段的提升。随着电网建设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特高压电网工程项目的启动,标志着电网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特高压工程全新的特点,高标准的管理,如何提高电网建设的科技管理创新力,如何保证特高压工程建设进度、质量和安全成为特高压工程的重点。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企业管理及创新水平、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实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开发实现工程建设全过程,远程管理的施工信息管理平台。探索施工方与其他参建单位的信息管理平台之间的有效衔接,可构建一个崭新的信息化工程建设企业,最终使基建标准化的推广实施卓显成效。

3信息化深化应用推广阻隔分析

目前建设施工企业对使用计算机的范围尚停留在信息共享及写作工具的阶段,没有过多接触过更加广泛的信息化管理及信息化应用,这将给信息化深化应用的推广实施添加无形压力。(1)企业对信息化工作定位。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对管理模式、组织结构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创新和变革。经验和实践表明:领导的主持和参与是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2)技术进步带来的新旧更替形成的断层问题。信息化建设工作从早期的办公协同系统逐步过渡到知识应用阶段,但所使用的计算机语言及载体并不一致,以前一张财务报表为实现信息共享,而随着信息安全及与其他系统的可连接性需求以致出现java、linux等计算机语言的替换过程,其安全机制从编辑、编译阶段到解释执行阶段层层设置保护机制和它的可移植性的特点。基于这些特点,新的计算机语言无论在网络应用还是在商业应用领域,无论在嵌入式系统还是在企业级开发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3)做好并建立企业信息化决策管理机构。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连续不断改进的过程,因此应建立一个由管理专家、规划专家、系统分析员、运筹专家、计算机专家等成员组成的决策管理机构。在项目决策时,由该机构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详细的调研、论证,分析需求,明确目标,细心听取多方意见,从而增加决策透明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4信息化建设项目启动流程

(1)推广计划。该阶段需要对项目进行前期准备、制订会晤计划、培训计划。前期准备:项目资金落实、技术人员到位、设备到位;会晤计划:计划各个阶段的工作会,并将会议的时间、地点、参会人员事先安排齐备;培训计划:对该项目系统所涉及的部门领导进行宣贯工作;对使用该项目系统的具体工作人员进行培训。(2)工作会。工作会的目的是发现并解决问题,实现系统的使用价值。参会人员对每个实施阶段遇到的问题进行汇总交流,之后由本单位技术人员及软件开发公司或人员进行沟通。(3)组织培训。任何信息系统的推广都离不开各个项目启动中的各个环节,其中组织培训是关键,需要在系统已具备各项运行环境的前提下,开发技术人员对使用部门进行培训,在培训阶段,使用人员可以提出问题,不断改进功能。(4)试运行。与正式运行阶段的主要不同在于人员录入使用的后台服务器设备、网络设备等均属备用,可以使用任何功能正常的硬件支持。主要针对数据录入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讲解等,数据均采用真实数据录入并检测。(5)模拟运行。与试运行阶段的主要不同在于,模拟运行使用的后台服务器、网络设备等全部是正式运行时需要的硬件支持。目的是模拟正式运行,主要测试硬件系统的稳定性。(6)正式运行。正式运行阶段指经过培训、总结、测试等手段,工作人员已经可以在正式系统里录入数据,系统将在总结工作会中宣布正式启用,随即产生的数据录入规范、要求将即刻生效。

5结论

(1)施工企业信息化深化应用实施规划与建议。施工企业从管理上应通过更加快捷、灵活、全面、细化的方式了解一线生产状况,及时引导决策层的判断。在施工企业的具体业务流程中,可通过相应的业务系统,完成从前期到项目部成立将实际施工情况通过数据录入及时传达至决策层,使决策层发现问题,合理配置资源。(2)做好信息化建设准备工作,落实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80%的企业认为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企业信息化的首要因素,在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时,必须对其进行包括技术、经济、财务等诸多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做出详细的投资预算。(3)建立一支自己的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人才是关键,企业信息化需要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知识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队伍,这就要求企业通过加强人才培训,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方式来造就一大批精通专业知识的高层专门人才推动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范玉顺.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方法与实践,2007:78.

[2]费圣英.电力企业信息化SOA实践,2007:148-151.

[3]谭卫:电子商务中安全技术的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58-60.

[4]许小荣.VB网络与远程控制编程实例教程[S].北京:希望电脑公司书刊部,2002:119-121.

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 信息化 政府管理 信息化平台 苏州市

一、前言

信息化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深入社会的各个方面,并在不同层面上促进社会的加速发展和变革。中小企业信息化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中小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管理、经营等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采用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广泛利用企业内外部的信息资源,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逐步实现企业运行的全面自动化,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同时,企业信息化也是一个伴随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加强企业运作控制,建成现代企业的过程。

为了系统、全面地了解苏州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与规划情况,以指导和推动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工作,苏州市中小企业局、苏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成立课题组,联合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工业园区航天自动化有限公司,组织了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调查活动,采用发放问卷、在线调查、走访客户、电话询问、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共发放问卷12000份,回收8223份,其中有效问卷为5196份。这些企业户数在全部企业中所占比重虽然不高,但其资产、销售、利润却占有相当比重,这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状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此次调查的目的是揭示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和误区,以推动企业以信息化为武器,塑造核心竞争能力。同时通过此次调查,帮助IT企业深入了解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重点和未来的投入方向,开发出相适应的产品。

调查结果显示,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大部分企业认为,提高效率和强化管理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难点是资金不足,成功的关键是企业领导重视并参与。大部分企业都很重视接入Internet,主要作用是为了获取信息,但不注重企业网站和企业邮件系统的建设和管理;企业越来越重视整合利用信息资源,并认为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是加强企业对生产、财务、销售的信息化。

该项调查吸引了大批企业信息化相关人员的参加,根据受访者填写的个人身份,在样本中,企业总经理、CEO约占16%,CIO或其他IT相关人员占34%,CFO及其他财务人员占15%,营销及销售人员(Market/Sales)占21%,业务人员占14%。从样本的这一构成情况来看,该调查基本上反映了企业中与信息化相关的各类人员的综合意见。

在受访企业的信息化应用中,办公自动化是最直接也最广泛的方向,有68%的受访者表示本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体现在办公自动化之中。企业信息化的其他应用依次是:财务管理(56%)、业务管理(55%)、宣传(42%)、库存管理(42%)、客户关系管理(40%)、经营决策(30%)和供应链管理(25%)。从这一顺序来看,恰好是越高端以及越前沿的应用,普及的程度越低。企业往往是从低端和直接的应用开始,逐渐认识和接受信息化,然后再一步步地深入。

二、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分析

⒈苏州市中小企业人员规模分布

在企业规模上的选择上,参与本次调查的企业规模分布最多的是100-500人的企业,其比例占59.6%。其次是大于500人的企业,其比例占27.7%,企业规模小于100人的企业比例为12.8%。信息化建设的需求、迫切性和企业的规模相关性比较高,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对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提升需求就越迫切。从该调查样本所选择企业规模的数据分布上可以看到,它们正代表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流应用和主流需求。

⒉苏州市中小企业计算机与管理软件的普及情况

调查显示,苏州的中小企业在计算机和管理软件的应用上已经非常普及。占74.4%的中小企业用户已经使用了计算机和管理软件;在没有使用的企业中也有7.7%的企业准备购买相关的计算机和管理软件;只有17.9%的没有应用信息产品的中小企业用户,不打算使用或购买计算机和管理软件产品。45%的受访者选择了量身定做,这一比例反映出,企业目前所接触到的多数信息化产品并不能适合于企业自身的需要。22%的受访者提出,希望服务商在对通用方案进行客户化个性改进之后提供给自己,这说明许多方案本身是有可取之处的,不过,如果客户化个性改进的成本过高,企业也是无法承受的。

⒊苏州市中小企业管理软件的应用状况

调查显示,在使用了计算机和管理软件的中小企业中,使用最多的软件是财务软件,其比例占50.5%。经过20多年对财务软件的推广,财务软件的使用已经深入到大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的应用中。此外,进销存软件的使用比例也达到了27%,进销存应用促进了中小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进步。它能够充分解决中小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一些比较基本的问题,如:能够自动实现打印送货单据;企业家可以随时检查自己的经营状况;它使企业员工在一种规范的软件环境中作业,让中小企业的业务和管理在流程化、制度化方面得到固化,使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上了一个台阶。办公软件的使用,占到21.2%,从中可以看到无纸化办公在苏州市中小企业中的应用也得到了一定的普及。但是,非常遗憾的是,企业在使用生产制造软件的比例比较少,只占9.5%。生产制造软件能够帮助制造型企业在灵活地按单生产中获得最大的效率。但从调查的数据上看,苏州市的制造型企业对这种软件的应用并不是很普及,这表面上看是企业应用的积极性不高,但实际反映的问题是市场上没有简单易用的软件提供,而且大部分生产制造软件的通用性差并且价格昂贵。最后,还有22.5%的企业没有使用任何管理软件,这也表现出一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困境:一是对管理方面的应用软件认知不足,二是现有的管理软件复杂度和学习成本都比较高,三是价格便宜的软件比较少。这些都是中小企业难以跨入管理信息化门槛的主要障碍。

⒋苏州市中小企业对管理软件的需求状况

中小企业对管理软件的应用需求就是要解决企业的具体问题。调查显示,中小企业对于信息化正从一种被动、朦胧的状态进入自发、积极理性的状态;调查还表明,目前存在的多数信息化产品并不能适合于企业自身的需要。

苏州市中小企业用户使用管理软件最想解决的问题,大部分都集中在库存、销售和财务管理方面。其中,需要减少各库之间调货麻烦的占67.1%;随时掌握商品库存情况的占52.3%;掌握每个客户的销售收入的占51.8%;降低财务和供货商对账的占50.5%;降低财务和业务对账工作量的占45%;精确核准原材料和成本的占20.3%。从中可以看出,苏州市中小企业对管理软件的需求,主要是对企业运营流程中的物和财的管理,其典型表现为:对内集中在库存和财务对账管理,对外是销售客户和与供应商的财务管理。

⒌苏州市中小企业网站建设的状况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门槛的下降,中小企业对互联网的认识和应用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调查显示,在苏州市的中小企业中,有29.7%的企业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网站,有70.3%的企业还没有建立自己的网站。但是企业上网的目的和如何利用网站来进行自身业务的推广,仍然是大家还比较困惑的事情。从中可以看到,促进企业建立网站的环境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一方面是企业建立网站的成本还比较高,维护和更新是最大的难题;另一方面,凭借企业自身的实力在网络的宣传和推广上获得的效益不是很大。这些都是阻碍企业建立并利用好网站的重要原因。

⒍苏州市中小企业影响管理软件应用的决策者分布

在企业管理软件的决策上,中小企业基本上是企业主说了算。调查显示,苏州市中小企业在选择管理软件的过程中,主要的决策者是老板(企业主),其比例占78.1%;其次是财务的负责人,占20.2%;业务负责人和上级单位对他们的影响都是微乎其微。在市场经济的运行环境下,企业主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用最低的成本去获得最大的收益。管理信息化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企业主规范管理流程和提高管理效率。如果管理软件不符合这两个需求,主管部门也很难推进管理软件的普及和应用。

⒎苏州市中小企业了解管理软件的渠道分布

对于管理软件的购买,中小企业还是比较信任专业的软件销售公司。调查显示,苏州市中小企业在购买管理软件时,了解和购买的方式一般选择通过专业的软件销售公司,占69.5%。由于管理软件的复杂性要比通用性软件要高,专业的软件销售公司对软件的安装、应用和维修服务都有一套比较规范的流程和制度,这样才能保证软件的应用能够在中小企业中顺利实施。此外,朋友推介的占15.3%,通过网络的占14.4%,通过电脑商城的占9.5%,通过其他方式的占10.8%。

⒏苏州市中小企业管理软件升级的需求分布

中小企业对管理软件的应用要求一般都比较低,只要能满足其基本需求即可,对软件的升级周期的要求不是很高。调查显示,苏州市中小企业用户对软件升级的需求不是很高,占65.7%的中小企业选择1年后才升级;有16.0%的是半年才打算升级;有13.2%的是1个月升级;有5.1%的是3个月升级。

⒐苏州市中小企业购买管理软件主要方式分布

对于管理软件的销售,中小企业最需要的是现场销售。调查显示,苏州市中小企业用户在有购买管理软件意向时,有42.3%的企业需要软件公司或软件销售公司派业务人员来访,进一步说明软件的应用效果;有28.8%的用户需要眼见为实,需要安排现场操作示范说明;有21.2%的中小企业希望参加软件公司组织的免费培训。只有7.7%的只需要电话联系。

⒑苏州市中小企业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状况

电子商务的产生,让中小企业用户更加便利地接触客户和供应商。调查显示,有21.3%的苏州市中小企业从事过电子商务活动。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有78.7%的中小企业还没有参与过电子商务的活动。这表明,电子商务从认知到普及应用还有非常大的空间。

⒒苏州市中小企业购买管理软件意向分布

部分中小企业对管理软件的购买处于观望状态中。调查显示,有74.2%的苏州市中小企业打算在1年以后购买管理软件,可以看出绝大部分都处于观望状态中;有14.3%的中小企业有意在半年内购买;有5.5%的企业计划在3个月左右购买;只有6%的中小企业欲在1个月左右行动。

⒓苏州市中小企业对信息化培训的兴趣分布

中小企业对企业信息化培训服务兴趣非常浓厚。调查显示,苏州市的中小企业用户对于政府或者软件企业,提供相互交流和免费的企业信息化培训服务兴趣非常浓厚,有70.2%的中小企业表示,愿意参加这些活动,并希望能够提前通知他们。只有29.8%的中小企业对这种活动的兴趣不是很大,他们都表示无法参加这种交流和培训活动。

⒔信息化与工作模式的碰撞

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必然遇到原有工作模式与信息化要求之间的冲突,对此,绝大多数的受访者都表示,可以接受工作模式的调整。其中,40%的受访者表示完全可以接受,28%的受访者表示工作模式可以进行大幅度的调整。表示不能接受工作模式调整的,仅占受访者的4%。这一结果反映出企业对于信息化服务的极大配合。

⒕中小企业对信息化咨询费用的承受能力

对于信息化咨询中的收费,受访者的态度也是非常积极的。28%的受访者表示,如果IT咨询服务商提供的咨询服务确实能够增加企业的收益,那么他们完全能够接受在信息化咨询中的收费。55%的受访者回答较为谨慎,他们认为如果收费不高,那么他们将可以接受。

⒖未来三年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重点领域分析

2007年,中小企业在核心业务系统建设方面,将出现突破性进展。调查显示,2007年,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在于财务管理、税务管理、企业计划系统、数据整合、数据仓库和决策支持系统的支撑。近半数的大型企业将进入数据整合和决策支持阶段,由于数据整合和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必须建立在统一的业务平台和统一的数据管理基础上,所以这标志着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在不断提升,将在以信息化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三、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

⒈总体应用水平较低

作为信息化主体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差异较大。尽管以高科技为代表的一部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但是,大部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处于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初级阶段;网络的应用主要停留在获取和信息上,用于生产过程控制的很少;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还处于单机使用的起步阶段。大部分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水平目前尚处于一般事务处理的单机应用和简单信息管理阶段,呈现出“信息孤岛”、资源不能共享、信息化建设综合优势发挥不出来的局面。从系统应用和网络增值服务来看,除CAD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应用较好外,整体效果不明显。大部分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认知仅仅停留在产品宣传、知名度提高等较低层面上,缺乏对电子商务的深刻认识。

⒉信息化意识有待提高

有些中小企业管理者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上存在很多偏见和误区,缺乏乐于接受新事物的精神,认为不搞信息化企业照样能发展,对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在当前对许多人来说没有网络就无法工作、生活的情况下,少数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还不会熟练地应用计算机和网络。实现上网的中小企业较少,即使在已上网的中小企业中,多数所做的工作也仅是在网上开设了主页和E-mail地址,既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更没有借助网络开展商务活动。

信息化是企业管理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有些中小企业管理者认为“信息化=软件化”,把企业信息化看作是计算机人员的事,认为与自己的关系不大。其实,企业信息化不仅是软件的开发、应用和计算机网络的建立等,更重要的是在信息化的过程中,要配合信息化进行业务流程的重组、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制度等。

对于信息化管理系统,有些中小企业盲目追求上档次,搞豪华版;有些觉得应该先实施再付钱;有些盲目想少花钱,多办事;有些甚至主张完全立足自主开发。这些错误的思想,最终所导致的最大受害者,还是企业自己,不得不接受投资的浪费和项目失败的无情现实。

⒊信息化投入资金不足

尽管近年来国家对信息产业资金的投入增长很快,但资金投入的绝对额相对于发达国家甚至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尤其是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现象普遍。中小企业资金投入不足来自两方面原因:一是市场竞争日益加剧,销售市场含有过多的不确定因素;二是IT软硬件设备消费成本仍然较高。这可从以下两点来理解:一方面是指IT设备更新频率快,另一方面是指中小企业自行组织开发信息化应用软件平台,投入很大,开发周期很长,却收效甚微,这些庞大的IT系统支出与投入就逐渐成为企业一个很大的负担。调查显示,目前苏州中小企业信息化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低于1%,而国外中小企业这个比例通常在2%~3%之间。

⒋专业信息人才严重缺乏

调查中发现,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最普遍的问题是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有62%的受访者认为这是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大障碍。尽管近年来我国在IT人才的培养方面进展很大,但是相对于庞大的企业需求来说,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具有相当经验的IT人才还十分欠缺。

技术人才缺乏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阻力。中小企业由于行业分布广泛,工资水平相对较低,很难吸引和留住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人才,难以保持人才队伍的稳定。造成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整体水平低、信息产业竞争力不强、综合信息能力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的信息技术人才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不高,这与我国的教育制度改革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有关。同时,师资力量缺乏和教材落后制约了信息化人才的发展。此外,我国还没有专门培训系统管理员的专业,学生毕业后要从事网络管理工作,除了一些企业进行各自培训外,大部分都只能在实践中学习。更严峻的是,由于中小企业薪酬较低、人才激励政策不到位,以及就业观念等因素制约,中小企业信息化骨干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这种状况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⒌人员信息化素质有待提高

中小企业自身的管理模式大都比较落后,与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先进管理理念不相符,甚至相冲突,信息化管理的引入将推动这些企业实行全面、彻底的改革,从观念更新到业务流程重组、组织重组等,因而阻力较大,任务繁重,这也是制约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另外,由于中小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制订的制度根本没有贯彻执行,即使利用再先进的技术也难以实现。许多企业都以为:只要建立了一个信息管理系统,或者建立一个企业网站就算已实现企业信息化了,这种认识显然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实际上,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考虑技术外,还要充分考虑到信息源的组织与开发,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以及信息化对企业管理、运作模式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在管理信息化方面表现得最为充分。因此,信息化的实现必须伴随观念、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根本变革方能实现。

⒍缺乏针对中小企业的产品和方案

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高、周期长的问题较为突出。原因之一是,我国IT厂商主要提供PC机、显示器、终端等产品,能够提供给企业从售前的咨询到方案的实施,直至售后的运营维护、系统化设计、一条龙服务的IT厂商少之又少。原因之二是,软件开发、服务上的问题也导致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提高。近几年逐步发展起来的国内管理软件企业,基本上都是基于微软系统之上开发产品,其开发的产品要随着微软产品的更新而更新;有些软件企业本身不很规范,由于其软件设计人员的流失而造成无法完成用户系统的更新和维护,迫使这些企业重新更换系统;另外,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在实施完成之后,要随着市场变化等原因对系统进行调整,这些都需要企业支付相当数量的维护、更新等费用。较高的企业信息化成本,使一些资金并不雄厚的中小企业望而兴叹、驻足不前。

四、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针对目前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对中小企业的研究分析,提出以下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对策建议。

⒈提高对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不温不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中小企业对信息化认识模糊。广大中小企业一定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开展信息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企业信息化强调的不仅是计算机软硬件,更强调人、管理、技术之间的有机集成。其中“人”是第一位的因素,而企业领导层、决策层又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让企业领导层对信息化给予正确理解和足够重视,在实施过程中要对员工进行信息化方面的培训,培养企业自己的信息化人才。只有中小企业的管理层、决策层掌握了先进的信息化理念,才能顺利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

⒉中小企业信息化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

信息化建设是中小企业长期而艰巨的一项重要工作。信息化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中小企业信息化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寻找合适的突破口,从易到难,从最急需的应用抓起,循序渐进。

通过制定企业整体信息化规划,梳理相关业务流程,描绘信息化的蓝图,减少信息化的盲目性,提高信息化投入产出比。基于企业信息化规划,在有限的条件下,从重点应用、急需应用入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循序渐进,丰富和完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⒊中小企业要合理使用有限资金

作为中小企业,能够投入信息化建设的资金肯定不会太多。中小企业信息化一定要坚持“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不能盲目追求新技术,要通过制定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规划,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滚动式”的投资方法,认真分析自身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适宜的实施路线,科学、合理地安排实施计划。中小企业一定要摆脱以硬件设备为主的投资方式,要硬件设施、软件系统以及网络产品同时并重。由于中小企业涉及行业广泛、企业内部管理方式以及业务流程多变,在系统选型时要坚持“好用、够用、实用”的原则。

⒋中小企业信息化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规模分散、技术薄弱、资金有限,在自身不具备相关资源和技术力量的条件下,信息化建设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例如,借助第三方的信息平台协助信息化建设中的IT采购,减少IT采购过程中的风险系数;通过IT外包(是指企业将IT部门的运作部分或全部外包给专业的IT公司)服务,降低技术门槛,提高运作效率。但中小企业利用外部资源,要注意相关风险。特别是目前市场上产品和方案大多是为大中型企业设计的,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管理软件较为匮乏。对于业务流程相对简单、应用需求相对单一、经营状况经常变化、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中小企业来说,不可能选择使用那些系统复杂度高、使用难度大而又非常昂贵的产品。

⒌要积极争取政府的相关支持

目前各地逐渐建立起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中小企业促进中心),这些机构相继推出了一批典型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总结出一批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典型案例,在引导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提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有关服务,例如向中小企业推荐优秀软件及其提供商,搭建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平台供中小企业租赁使用并提供有关配套服务等。在中小企业信息化过程中,虽然政府不可越俎代庖,但处在启蒙阶段的中小企业信息化非常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引导。充分利用这些政府资源,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捷径之一。

五、政府在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工程中应采取的措施

⒈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由于受多年来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不具备发达国家在长期市场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以完备的商会、协会组织为主导的统一协调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首先要打破部门、行业和地域界线,促进各类服务机构联动服务,充分利用现有服务资源。

政府要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中介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辅导;对于从事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的信息机构,政府应建立和完善服务机构的收费标准,建立服务质量测评标准,建立服务监督回馈制度等。如此靠制度规范市场运作,靠自律和社会监督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政策扶持要与引入市场机制相结合,各类服务机构要依法竞争,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⒉构建中小企业信息化平台

中小企业的数量非常庞大,而且大多仍处于创业阶段。从IT投入的用户结构来看,中小企业将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其复合增长率也高于市场平均水平。据IDC预测,中国中小企业IT应用服务的前景非常广阔,完善的电子商务方案必将成为中国企业网络的全球商机。但真正推广中小企业运营水平还需要时机,还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政府投入过多的精力参与企业实际问题有些力不从心,也与政府职能相背离。政府需要做的就是构建企业信息化的沟通平台,吸收优质管理软件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和高效的服务。

⒊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

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反映出,管理软件的发展是基于管理应用的推动和信息技术的推动。当今时代中小企业的管理与经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小企业的经营和竞争已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了市场为中心,从区域化走向了全球化;中小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已从单个的企业竞争变成了供应链一体化的竞争;中小企业的经营已从人、财、物为主要对象走向信息化和知识化为特征的活动模式;中小企业的商务已从传统的方式走向了电子商务;中小企业的管理已从以产品为中心逐步走向以客户为中心的阶段,生产管理的重心已被供应链一体化的管理重心所取代;中小企业的管理方式从离散走向了集约,传统的管理将被信息化的管理所替代。

通过政府搭建平台,促成管理软件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交流,将企业管理、管理软件的思想有机结合,开展概念培训与应用培训,全方位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知识力度,实现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

⒋总结和推广先进案例和经验

通过调查研究,筛选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成功案例。针对不同地区特点,积极开展具有典型意义的信息化试点示范工作。通过收集、遴选一批已经实施信息化的企业案例,为广大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提供可资借鉴和参考的“标杆”,引导更多中小企业加快信息化进程,促进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创新发展同步推进;及时总结经验,采取形式多样的活动以及多种机制,加强成功经验的推广普及,发挥好典型示范的作用。避免不必要的偏差,降低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时间成本。通过举办信息会、展览会、研讨会等多种形式,为供应商和中小企业提供相互交流、展示产品和服务的平台,加快面向中小企业信息化产品的研发、推广和应用,有效地降低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

⒌进一步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加大各级财政性资金的投入,积极推动将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财政预算,主要用于基础性、公益性的信息化项目建设,加大对信息化建设资金使用的管理力度;对所有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统一归口管理,避免信息化建设资金多部门、多渠道申报,切实保证项目资金的统筹安排,杜绝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完善信息化建设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进一步发挥信息化投资有限公司在项目投融资中的引导作用,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新路子,广泛吸引社会资金、企业资金、民间资金参与信息化项目建设,逐步实现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积极探索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有效之路,从政策到资金等多方位给予有力支持;以龙头企业信息化带动广大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快速、健康发展,迅速提高苏州市中小企业的竞争实力。

作者简介:

徐华东,苏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党组成员,中小企业局副局长,长期从事政务研究和领导工作。

徐伟康,苏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主任,经济师,长期从事中小企业领导和研究工作。

杜文忠,高级工程师,国家信息化大奖获得者,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负责人,长期从事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计量经济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先后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56篇。

杨学义,苏州航天自动化公司总经理,长期从事企业信息化应用工作。

孙国平,用友软件股份公司副总裁,长期从事软件开发与应用工作;

计颖,苏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经理,长期从事企业服务工作。

王丽娜,苏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经理,长期从事企业服务工作。

篇8

>> 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效分析 浅谈基层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成果管理与应用 用信息化建设成果惠及民生 西吉县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与存在问题分析 我国基层政府部门办公信息化问题研究 我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成就、问题与对策 测绘与地理信息工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成效 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成效\问题及对策 京津新城建设成效分析 西宁市城市功能型照明建设成效与思考分析 宽带建设成全球信息化战略先行军 项目组制度促信息化建设成功 IT治理助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之路 香港医管局信息化建设成功经验 关于出入境检验检疫信息化建设成本的思考 北京语言大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果与展望 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初探 信息化建设成为三甲复审重要内容 信息化建设成果服务农民教育培训工作 新时期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情况与成效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1] 高昭N,李泉.基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探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1,32(3):19-22.

[12] 刘凡茂.基于云计算的乡镇卫生院信息化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9.

[13] 马文泉.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济南:山东大学,2009.

[14] 肖兴政,张帧,陈敏,等.湖北省基层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12,7(6):41-43.

[15] 无.山东省昌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R].2011.

[16] Garg AX,Adhikari NK,McDonald H,et al. Effects of computerized 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on practitioner performance and patient outcomes:a systematic review [J]. Jama,2005,293(10):1223-1238.

[17] Oxendine V,Meyer A,Reid PV,et al. Evaluating diabetes outcomes and costs within an ambulatory setting:a strategic approach utilizing a 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J]. Clin Diabetes,2014,32(3):113-120.

[18] 李伟.北京市新社区卫生医疗信息系统简介[EB/OL].(2010-09-15)http://solution,/art/201009/7102.htm.

篇9

我国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战略以来,企业信息化伴随着经济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提供了极大的挖掘潜力的的可能和发展空间,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信息化作为重要的竞争手段。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将为企业组织整体的改造及升级提供新型的技术平台,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创造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然而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水平比较低,综合优势发挥不出来,企业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往往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呈现出“信息孤岛”、资源不能共享等局面,作为企业信息化主体的ERP(企业资源计划)实施成功率比较低,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效果并不显著,BPR(业务流程再造)、CRM(客户关系管理)等技术应用也存在高失败率的现象。由此可见国内的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还很严重。究其原因是基础管理薄弱、管理体系不规范、作业流程不标准等初始数据缺失或和零散分布,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企业没有系统的应用工业工程的原理和方法。

二、工业工程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系

工业工程是企业信息化的微观基础及其核心思想。工业工程(IndustrialEngineering,简称IE)是对由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设置的一门学科。它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专门知识与技术,并且使用工程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对该系统取得的成果予以确定、预测和评价。工业工程的内涵在于有判断地综合利用人类在社会发展和科技实践中获得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对企业或组织中的人、物料、设备、信息、能源等要素进行集成规划、设计、改善、控制和创新,提出一个能经济地利用劳动力、资本和知识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方案,以期实现预期的“TQCS”(交货期、质量、成本和服务)目标的工程学科。工业工程技术对制定作业标准、规范管理流程等过程的工程再造是经典IE的方法,而这些技术正是企业信息化的管理基础。企业信息化是充分发挥工业工程作为微观层面的管理技术的作用,是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是一个基于管理流程设计并服务于管理的信息系统,是指通过引进现代管理原理和系统化的开发方法,对信息进行收集、组织加工、存储检索,并利用信息进行预测、控制,辅助企业管理决策的系统,而标准管理流程的设计正是应用工业工程的结果。通过建立起科学、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数据处理的及时性、准确性,节约人力、提高效率,对整个组织的管理决策过程提供预测、计划、控制等方面的综合信息支持。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达到企业信息功能的集成,实现企业信息系统各要素的优化组合,使信息系统各要素之间形成强大的协同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放大企业信息的功能,有效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改善和创新是工业工程的灵魂。在全球信息技术与经济管理的迅猛发展过程中,工业工程得到长足的发展。丰田公司创立的精益生产模式(LP)和准时生产制(JIT)模式,夯实了丰田公司的基础管理,为公司实施数字化管理奠定了基础。随着企业自动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以及企业之间合作制造趋势日益明显,横向一体化正在加强,产生了供应链管理(SCM)这一新的运作与经营模式,供应链管理的出现促进了制造资源计划(MRPII)、企业资源计划(ERP)的发展。信息技术与管理的融合是先进制造技术(ATM)的一个重大突破,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大进步。再到后来的敏捷制造(AM)、企业流程再造(BPR)、计算机集成制造(CIM)、智能制造(IM)、并行工程(CE)等均是工业工程在新的全球技术经济背景下的发展。现代工业工程的突破带动了企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三、工业工程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工业工程有经典与现代之分,经典工业工程研以提高现场作业效率为主要目的,研究什么是正确的工作方法以及如何有效地工作,也就是企业内的基础管理及其标准,例如作业方法、场地布置、生产线设计、能力平衡、标准工时、人机关系、物流系统规划等,所以早期工业工程被誉为“效率工程”。现代工业工程是基于系统分析、计算机技术和运筹学,用于解决大系统最优化与宏观资源配置,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当前大力宣传的BPR、MRPII、ERP、CIMS、SCM、JIT等概念都属于现代工业工程的范畴。IE在发达国家的应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被认为是现代工业化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工业化和企业管理水平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巨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许多工业化所必需的基础工作缺乏或不到位,如对基础IE的研究和应用、企业在工作方法和程序的标准化、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组织机构和作业流程的规范化等方面,难以给现代IE实施提供适合的运行环境和有效地支持。而我国现阶段还没有完成工业化进程即进入了几乎与发达国家同步的信息化阶段,造成了ERP在中国“水土不服”的现象。所以工业工程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绝不可以忽视。

1.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离不开工业工程的有效支持。企业信息化对基础数据的准确度要求很高,所依赖的基础数据,如节拍、工艺路线、工时定额、各种物料的期量标准、物料表(BOM)的编码规则、代用件的代用规则等等都需要IE的支撑;像标准工时这种数据,如果没有经过动作分析和作业研究很难保证其准确性。很多实施企业的基础数据都是估计值,进而影响到生产周期、产品成本、生产计划的准确性。企业信息化还包括CAD/CAE/CAPP/CAM/PDM等软件的应用,这些软件的有效使用都是以基础数据的准确为前提。

2.对信息化建设项目、信息系统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是工业工程的基本功能。进行信息化建设要求从系统的整体规划设计出发,即在理解、理清企业发展远景和信息化应用的总体方向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企业的现状和需求,分析当前和未来之间的差距,然后制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明确原则和路线,确定各个信息化建设项目之间的先后顺序和依赖关系,并落实每一个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里程碑。如果缺乏信息化总体规划,很容易导致系统繁多、信息孤岛、维护费用高、收益低、风险高等问题。

3.MRPII/ERP是制造企业以对其资源的计划与控制为核心的信息管理系统。其中的主生产计划MPS,是确定每一个具体的产品在某一具体时间段的生产计划,根据MPS确定的物料需求计划MRP,继而产生全部制造件、采购件的生产作业计划和物料采购计划。所以,生产计划是企业各种资源调配、平衡的中心,也是ERP系统与实际生产经营保持一致的关键。各种计划与控制的方法,如销售预测(计划)、生产及物料需求计划与控制、库存策略与控制等又是工业工程的经典内容之一。

4.企业要成功实施ERP必须先实施BPR,BPR是ERP的前提和基础。BPR关注整个流程的优化、整个流程的效率。它强调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运用工业工程的理念与方法对企业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实现管理组织结构扁平化,最终实现企业经营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戏剧性”的改善。工业工程的分析评价技术如程序分析、作业分析、“5W1H”技术和“ECRS”四大原则是其进行流程优化的主要工具。

篇10

[关键词]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8-0040-01

随着“厂网分离,竞价上网”政策的实施,电力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分散式经营管理模式已不能抵御当前激烈市场竞争的考验,在信息技术集成化和网络化发展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以其智能、高效、安全等特点,在电力企业的生产管理和市场经营当中突显其独特优势,企业通过在生产、经营、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环节引入信息化管理模式,整合多方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从而更加有效地推动我国电力行业的稳健发展。

一、管理信息化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电力企业已在不同程度上引入了信息化管理模式,但由于企业发展程度、人员的思想观念和技术水平等原因,企业信息化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 管理水平与生产自动化水平不同步

电力企业生产自动化水平与其他行业相比一直处于领先水平,但由于在国内电力企业一直处于垄断地位,竞争压力小导致企业竞争意识淡漠,资源利用率低,管理模式单一,即使引入了信息化管理模式,也只是浮于表面,并没有把信息化管理方式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现存的管理模式已很难适应较高的生产自动化带来的诸多需求,造成企业对内资源浪费,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对外竞争力薄弱,不能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致使企业始终不能摆脱国家扶植的命运。

2.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各自为政

我国电力企业覆盖面广,产业结构不统一,机构庞杂,分支机构繁多,再加上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同步,许多应用系统是在不同时期、通过不同软件开发公司、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下开发完成的,几乎每个发电厂都有大小信息化管理系统十几个到几十个,导致各个企业集团乃至集团内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不统一,甚至有的系统根本无法兼容,许多数据成为信息孤岛,各个部门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大大地降低了企业效能。这种顶层设计的缺失导致系统各自为政的状态,又使企业无法感受到网络化和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因而降低了企业决策层和员工推进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

3. 没有完善的人员培训机制

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既包括硬件建设,也包括软件建设,甚至软件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管理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然而目前许多电力企业只注重管理信息化的硬件建设,不断更新设备,但却忽视了使用这些硬件的人的作用,对员工培训不及时,没有形成培训的常态化,经常会出现许多设备没有人会用,无法发挥信息化给经营管理带来的巨大便捷,把先进的设备放到一边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日常的经营管理。

二、管理信息化应用的策略

1. 提高对企业管理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

应加强宣传力度,呼吁企业管理者和普通员工都关注信息化管理,消除职工对信息化管理带来的改变而产生的顾虑,让所有人都认识到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给企业带来的巨大效益,让职工在了解和研究管理信息化过程中达到共识,从而能够从主观上积极推动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实施,提高我国电力企业资源管理效率。

2. 搭建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

总结国内外大型企业成功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无论企业机构如何庞杂,有多少分支机构,总部和下属机构的建设均会设立一个系统的、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各个机构根据各自的级别和权限在这个管理平台上运行。这种信息化管理模式可以让企业的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和利用,是实现企业最大价值的有效途径。我国的电力企业规模大、分支多,要想成功管理如此大规模企业,需要自上而下地实施总体设计、统一领导,把企业各领域不同的功能系统进行整合,实现从生产到运营每个环节的规范的信息化管理,尤其对于企业的财务系统、决策系统和营销系统要作为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重点。这样可以让全国的电力企业在同一个网络信息环境下实施管理工作,方便信息交换和资源整合,从而有助于企业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要实现电力企业信息化的统一管理,信息系统代码的标准化是关键,是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统一和信息交流的基础,统一编码涉及到电力设备、财务信息、业务流程等诸多方面,编码范围宽泛庞杂,需要有有计划、有组织地逐步实现,首先解决核心编码统一问题,然后实行边建设边统一的方式,逐步实现电力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编码体系。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实行合纵连横的方式,本着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开发各种可用条件,加快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标准化建设步伐。

3. 加强企业信息主管部门的作用

伴随着电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对管理信息化深度和广度也会提出新的需求,这就需要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断跟进,让企业的管理水平与生产自动化水平相适应,它与企业每个部门和员工都息息相关,涉及到企业生产运营的每一个环节,而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深入会涉及到企业内部较深层次,这就需要企业信息主管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从企业长远发展和整体利益出发,负责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设计规划、建设项目管理、资金筹措、软硬件后期维护等工作,为更好地发挥信息主管部门的作用,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的主管领导应该由企业负责人担任,主要负责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重大问题的决策和项目实施的推进工作,具体事务应该指定专人负责,并制定定期考核制度,从而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高效进行提供有力保障。

4 建立严格、合理的监督制度

电力企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支柱型企业,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企业信息化管理给企业带来高效和便捷的同时,也存在网络化和信息化固有的风险,因此电力企业信息化工程如何规避这种风险,保证整个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为此在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同时,也需要建设一个严格、合理的监督管理机制来保障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性,例如每个企业的数据共享平台的数据都应该保证其权威性、不同工作岗位的职工对于系统的操作要有严格的权限区分、严格杜绝因违规操作造成信息泄露等事故的发生……。同时还要对职工进行信息安全管理的学习,需要有专门的部分负责对违规操作进行监督,并建立严格的处罚办法,从多方面保证企业信息的安全。

5. 加强人才培养力度

当前我国大部分电力企业缺乏专业的信息化管理和应用人才,这是制约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应以市场需求和企业发展方向为导向,加强从决策和管理层到员工全面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对于决策和管理层的培训,需要让他们从思想观念上认识到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在决策上更新观念,与时俱进,重视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在工作中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对于企业员工的培训,需要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必然性和给他们带来的便捷,同时加强对信息化专业知识的掌握和操作技能的培训,熟练掌握所在岗位的操作流程,从而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

总之,随着电力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企业管理信息化成为必然的发展方向,它打破了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通过网络化和信息化规范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方式,整合了企业资源,全民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了企业的稳健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易明诚.电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

[2] 刘军.基于云模型的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

[3] 陈永权,张倩.浅谈信息化对电力企业管理改革的影响[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39-43.

[4] 邓艳丽,田雪峰.对电力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探讨[J].河南科技,2014,21:226-227.

[5] 赵刚,谈学锋.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与实践[J].硅谷,2015,0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