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a审计知识汇总范文
时间:2023-08-17 18:14: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cpa审计知识汇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年一度的cpa(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的报名工作已经开始。2010年是全面实行新考试制度的第一年,而且不管新老考生全部先行在网上报名,与往年的报名方式及要求有很大区别。因此。2010年CPA考试在报名方面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报名方法与报名程序新
2010年改变了旧考试制度下实行的考生现场报名并确认的方法,实行考生网上预报名和现场确认(网上确认)两个程序。对于首次报名的报考人员(即新考生),需登录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网上报名专栏进行网上预报名,在先行注册并登录报名系统后,选择考区,真实地填报相关信息,同时上传近期(上年或本年)免冠照片。网上预报名成功后,应于5月24日~6月10日(不含公休日)到报考地的地方考办或机构办理报名资格的确认手续。办理报名现场确认手续时,报考人员需提供网络报名信息表、本人身份证件(原件及复印件)、学历证书和中级以上职称证书,并缴纳考试报名费。非首次报名的报考人员,在网上预报名阶段完成与新考生相同的网上操作后,可以继续通过报名系统在网上支付报名费,支付成功后即为报名确认,无须进行现场确认。另外,已取得财政部CPA考试委员会颁发的CPA全国统一考试――专业阶段考试合格证书的人员,可于4月10日~4月30日登录中注协网站报名并直接进行网上确认。
二、考试阶段与考试科目新
从今年开始,CPA考试将划分为“专业阶段”和“综合阶段”两个阶段。由于2009年新老制度过渡时已经开始了新制度下的6门科目的考试,部分通过考试,已取得财政部CPA考试委员会颁发的CPA全国统一考试――专业阶段考试合格证书的考生,可在今年报名参加综合阶段的考试。考试科目则按照新制度的规定,分为6门专业课程(《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经济法》、《税法》)和l门综合课程(《职业能力综合测试》)。相比于旧制度下的考试,增加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和《职业能力综合测试》两门课程。实行新制度后,一些考生对增加的考试科目不免有些担忧,但从2009年新制度实施第一年的考试情况来看。新制度下的单科合格率比旧制度下往年的单科合格率有所提高。
三、考试内容与测试要求新
20109将继续推进2009年确定的CPA考试制度改革方案,在近年来调整、补充和完善考试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对公司战略、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等方面的考试内容,而且更加注重对考生的综合应用技能、专业胜任能力方面的测试。特别是第二阶段的考试,将会对考生的综合应用技能及专业胜任能力方面的要求进行整合、补充和完善,着重测试考生在执业环境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准确评价考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篇2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智力资本
瞬息万变、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使得企业面对更大的机遇与挑战。然而,外部环境是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控制,企业只有从组织内部寻找资源、建立竞争优势,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21世纪是知识主导的经济时代,“软”资产会给企业带来了“硬”的竞争边界。“软”资产就是指智力资本,即企业得以运作的所有无形资产的总和,包括各种技能、经验、创新能力以及各种流程与关系。智力资本并非新事物,因为企业员工能力、组织结构以及顾客忠诚历来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是,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迅猛发展,智力资本的作用才更加凸显,以至于学者们将智力资本作为一个单独的概念提出来。会计师事务所是典型的智力密集型企业,其投入与产出均为智力产品,智力资本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本文是基于智力资本视角,对已有的关于会计师事务所拥有的资源对审计质量影响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
一、会计师事务所的智力资本
从1969年Calbraith首次提出智力资本的概念至今,人们对智力资本的内涵与组成的讨论颇多,现在认同最多的是“H-S-R”(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关系资本)的分类法(Sveiby,1997:Roos et a1,1997;Stewart,1997;Edvinsson,1999:Ed-vinsson&Malone,1997)。Stewart(1997)认为,人力资本是指公司内具有创新和更新资源的个人能力。Lynn(2000)认为是“组织内个人所有的技能和知识的总量”。结合会计师事务所的特点,我们定义其人力资本为事务所员工拥有的知识和技能,包括个人所受教育、经验、对工作和生活的态度等因素的综合体。与人力资本相对应的,Stewart(1997)认为,结构资本是“员工晚上不能带回去的知识,属于组织的、能够复制和共享”,像事务所的结构资本就包括信息管理系统,质量控制制度、市场竞争策略,以及事务所文化、声誉等。人力资本是基础,结构资本是平台,它们是组织的内部资本,关系资本则是联系组织内外重要资源。Roos等(1997)将客户资本定义为对公司有关键影响的利益相关者的网络关系所代表的价值,也称关系资本。与事务所有重大影响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客户、政府。所以,客户资本具体表现为客户质量与忠诚度、政府的管制与扶持。
二、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的定性研究
随着国内外证券市场出现的一系列不实审计报告的事件曝光,审计师“经济警察”的身份受到严重的质疑。审计理论界与实务界纷纷开始关注审计质量,探讨审计质量低下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案。最早研究审计质量DeAngelo认为审计质量是审计人员发现客户违约行为并且愿意披露客户违约行为的联合概率(DeAngelo,1981),她认为发现客户违约行为的可能性取决于审计师的专业技术能力,而披露违约行为的可能性则取决于其独立性;Watts和Zimmerman(1986)也认为审计质量是专业能力和独立性的联合概率。美国审计总署(2003)对审计质量的定义是:审计质量是审计人员依据公认审计准则实施审计,以确信会计信息及其披露是否按照公认会计原则表述,是否存在错弊导致的重大错报。由此可见,西方学者对审计质量的界定都统一为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的结合。所以,学者大多从独立性和专业技能两方面着手研究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独立性的因素
独立性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发表意见时其专业判断不受影响。它是审计的精髓,但也是一个相对概念,是社会公众对CPA是否受到其他利益方影响的主观判断。影响审计独立性的因素很多,本文只从事务所拥有的资源的角度进行分析。一是审计人员,作为独立审计主体,其思想意志是独立性的内在决定因素,其他外在因素只能起到催化或抑制的作用,研究表明,一般而言高学历的人的道德素养较高(Defond,Mark L,19920,而审计人员的任期过长却可能腐蚀其独立性(李爽、吴溪,2002;夏立军、方铁强,2005),国外学者普遍发现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正相关,或并不会影响审计质量。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国内外制度的差异。国内对独立审计的管制强度不如外国的,审计人员独立性意志是很难观测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与事务所的质量控制系统的建设与执行情况正相关。因此,学者们在关注独立性时往往也关注事务所的质量控制系统对审计人员的约束作用。另外,事务所拥有客户的质量也是影响独立性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在我国,学者们发现被审计单位舞弊的可能越小,独立审计质量越高(吴溪,2002)。
(二)影响专业技能的因素
正如DeAngelo对审计质量的定义,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首先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如果审计人员发现会计报表错报、漏报等不当行为的概率很低,那么审计质量就难以保证(Watts&zimmeman,1986)。Krishnan(2004)发现专业能力强的审计师审计的财务报告更稳健。专业性的研究可以分为审计师个人专业技能和事务所的行业专长两大方面。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一方面是通过执业前的教育获得;另一方面是通过“干中学”积累起来的经验,前者与审计人员的受教育水平相关,后者与执业年数有关。影响专业性的因素除了审计人员自身的专业技能外,还有事务所内一些配套的设施、流程以及信息资料等。
关于事务所的行业专长国外研究比较多。O'Keefe et al(1994)、Dunn et al(2000)、Owhoso et a1(2002)、Carcello,Nagy(2002)、Krishnan(2003)、Balsam et a1(2003)分别从报告差错、审计准则遵守情况、受到的惩罚、盈余管理、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等方面说明行业专长有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
国内关于事务所行业专长的研究比较有限。王英姿(2002)对2000年上市公司审计市场中的事务所行业专长情况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张立民、管劲松(2004)认为我国A股市场尚未表现出明显的专业化。余玉苗(2004)探讨了行业知识、行业专门化与独立审计风险控制的关系。夏立军(2004)对国外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长研究做了较全面的文献综述,并建议应当对国内事务所的行业专长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蔡春、鲜文铎(2007)针对我国关于事务所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研究空白,对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市场进行实证研究,表明行业专长有助于审
计质量的提高,但我国事务所的行业专长较低是造成审计质量低下的一个制约因素。在研究中还发现在我国事务所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在总体呈负相关,作者在进一步的分析中发现在国际四大组中,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正相关,而在国内七大组和国内非七大组中,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负相关,对此的解释为:审计质量受到独立性和专业技能的联合影响。专业技能要发挥显著作用必须建立在事务所保持较高的独立性的基础上。
三、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
上述从定性的角度来分析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只能为实际操作指明方向,审计信息使用者还是无法直观了解审计质量的高低,监管部门依然无法决策需要对哪些事务所进行重点监控以使其提高审计质量,所以学者们认识到要有效的解决审计质量及其控制问题,还是要进行定量分析,首先要建立一个审计质量的衡量标准。在早期,学者们根据实际中传递出来的信息,一般都是采用单一指标来度量审计质量,然而随着经济生活的复杂性以及多样性,学者们又开始尝试使用指标体系来衡量审计质量。
笔者对衡量审计质量的常见的单一指标及主要代表人物进行汇总(汇总信息如下表)。
从表1看出,单一指标虽然在可操作性强,在实务中应用较为普遍。但是存在一定的缺陷,即上述特征与审计质量的相关程度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难以保证这种间接衡量结果的准确性,如果要采用单一指标的话不能保证衡量的全面性。
针对单一指标度量的缺陷,王善平(2001)指出要准确评价一家事务所以及它的执业是否合适,单一指标是不够的,需要一个合理的综合体系。
在探索审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学者们大都从单个审计项目质量评价和事务所整体审计质量评价两个维度进行分析(马金达,2005;贾俊萍,2006;胡从宝,2008)。其中,单个审计项目质量评价主要是从审计过程中对客户风险的评估、审计程序的安排以及审计人员执行情况等方面进行的。这些都涉及到事务所执业理念、文化、制度安排、人员的专业技能与道德素质、以及相应客户经营状况等,即智力资本的三个维度的现实状况。
事务所整体审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名目种类繁多,也有一些都会涉及到的指标。从大的方面讲,共同指标一般有:规模、制度、文化等组织因素(王英姿,2002;李琳,2004;张力,2006;靖卓娅,2007;胡从宝,2008;郭颖、董丽英,2009):审计师的技能、道德素质等人员因素(王英姿,2002;李琳,2004;陈晓芳,2006;靖卓娅,2007;胡从宝,2008;郭颖、董丽英,2009);客户财务风险与忠诚度等客户因素(王英姿,2002;张力,2006;靖卓娅,2007;胡从宝,2008;郭颖、董丽英,2009);诉讼、管制等行业、政府监督因素(马金达,2005;贾俊萍,2006;张力,2006;靖卓娅,2007;胡从宝,2008)等四大方面的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面又包含不同的二级指标,二级指标的具体度量又不完全一致。
从指标体系自身来看,指标体系虽然能较全面、较系统的研究审计质量,但是由于某些指标的难测量性,势必会造成审计质量的评价成本较大,而且对于体系的组成元素到现在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可操作性差。另外,有的指标体系逻辑关系的界定不太清楚,指标体系分界不均匀;对指标间的相关性考虑不足,造成了重复赋予权重,影响衡量结果。因此,笔者比较赞同易琮2002年提出的“决定审计质量的因素与决定审计意见类型的因素并不相同”的观点。审计意见是否客观、公正是审计质量的直接体现,而其他因素都只是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不应当将它们全部纳入审计质量的衡量指标体系中。对审计质量的衡量指标还是用审计意见、报表重述、应计可操控利润等直接指标较恰当。
四、总结
篇3
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严密的系统,在日常操作使用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制度、流程、规则来处理,包括岗位职责的分工、文件的管理、操作流程及系统维护等。财会相关人员一方面要建立制度,同时确保其得以认真执行,这要求财会人员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日常运行规程有良好的理解并具有较好的管理素质。由于信息技术应用发展迅速,使会计信息系统的环境、处理手段与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极大地改变了审计的环境和对象,审计技术方法需要调整适应。因此,对致力于从事CPA职业的财会人员,还得结合计算机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掌握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一般技术与方法。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在财会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地位
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工作是分类、计算、排序及汇总数据,其他工作包括辅助预算、计划、控制、考核、分析与评价活动,更进一步涉及经营决策、资本运作、战略管理等高级管理活动。相应的财会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与这些活动需要的知识结构及能力密切相关。从目前的课程体系设计看,基础会计课程主要让学生明白会计工作的基本方法,即数据如何分类、计算、排序及汇总。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重点在于会计分类处理,实质上它是数据如何分类、计算、排序及汇总的一个综合例子;成本会计则主要是学习成本如何对象化和计算汇总问题;财务管理、管理会计课程设计主要帮助学生能从事预算、计划、控制、考核、分析与评价等一般活动,做好投资融资工作,进一步辅助经营决策。而高级财务会计与高级财务管理则主要对一些特殊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业务处理方法进行讨论。除了高级财务会计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涉及业务活动略显特殊外,其他课程的职能活动都紧密依托会计信息系统,因此,相关课程的学习是基础,而会计信息系统则是各课程相关职能活动的汇合处,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处于连接点的中心位置,是各课程学习后的应用环节。一个基本的逻辑是:围绕会计职能构建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则是实现会计职能的载体和途径。会计职能决定会计课程体系的建设,会计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要围绕会计信息系统而展开,因此,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在财会专业教学体系中处于综合性的地位,是桥梁、纽带和中心。
随着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职能日益扩大,社会对财会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日益流程化的管理,使财会人员失去了大量传统岗位,而新涌现的新需求岗位对财会人员是一个挑战,需要财会人员有更广的视野、更高的专业水平和独立准确的分析判断力。对于财会人员而言,这往往需要一个相当长时间的积累。在各课程的教学中,要改变教学方法,培养、锻炼学生思辨能力,使学生逐步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自学,扩大知识面和视野。财会工作流程化以后,财会工作的管理化趋势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高校在教学中必须未雨绸缪,才能使财会人员在未来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会计课程体系的改革任重道远。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具体教学的探讨
在财会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主干课程是基础性的理论课程,教学目标重在对理论的理解与掌握。理论上而言,这些课程可以引入计算机技术进行相关教学,而且现实中也开发了众多软件用于辅助教学,譬如有的学校基础会计实验课程引入了计算机模式实验,但笔者并不太赞同。首先,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各课程都有自己的教学内容、范围与目标,各课程间有严谨的逻辑关系,每门课程在整个体系中都有自身的地位,必须合理分工,理顺课程之间关系,才能发挥整体的效应。第二,计算机教学往往是黑箱教学,更多内容是流程化、程序化的,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往往是事倍功半,欲速则不达,最终影响了本课程理论学习的效果。最后,这种教学方式也影响了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因为会计信息系统本身就是众多课程理论在计算机环境中应用的集中体现,是一门应用性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各专业课程传授的是理论,是基础,而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重心是应用,可以说是目标,它受制于其他课程。本文在第一部分讨论了现代财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相关职业能力需要相关课程予以训练培养,而这些课程学习的最终效果需要通过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中应用得以体现。下面结合现代财会职业能力的要求谈谈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
篇4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应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高校教育中,人才培养的实现是通过各门具体的学科教学来实现的。审计学课程作为一门应用型专业学科,通常是高校财会类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长期以来,审计学教学效果一直不太理想。教学效果不好与学生有关也与教学有关,但主要还是由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带来的(张胜,2015)[1]。本文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透过学生的视角考虑审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希望对提高审计学教学效果有所帮助。本文选取河南省某一所财经类本科院校已经学习过审计学课程的2013级会计学专业本科学生为调查对象,以专业的网上问卷调查系统“问卷星”为网络调查平台,问卷后生成地址,然后将地址通过班级QQ群或微信发至每一位学生,收回有效问卷602分。问卷分别从学生的审计学学习效果、学生学习审计学的主动性、学生在学习审计学中遇到的困难和学生对审计学教学存在问题的反映四个方面进行调查。
1调查结果与分析
1.1学生审计学学习效果的统计结果及分析
本文采用Liken5级量表形式,对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主动性相关问题的选项进行了设计,并使用了SPSS21.0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了统计描述。具体问题选项数值见表1。表2统计数据显示,学生对审计学的学习效果的得分均值只有2.5,说明学生整体审计学学习效果不好。另外表3中的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学习完审计学后仅有10.6%的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审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而能够进行简单应用的学生比例只有4.3%;另外有16.8%的学生完全不知道自己学了什么,对审计学基本的理论根本就没有理解;有31.6%的学生仅仅理解一些审计学的专业术语;有41%的学生对审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仅达到理解的教学目标。该统计结果进一步说明了学生关于审计学课程的学习效果是比较差的。针对以上学生审计学学习效果较差的调查结果,问卷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原因调查:一是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三是审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2学生审计学学习主动性调查分析
学生对一门课程所花费的时间通常情况下能够代表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表2数据显示学生在审计学学习中花费的时间这一项得分均值是3.14,说明学生学习审计学的主动性尚可。一般情况下,影响学生学习主动的因素主要是学生对该门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对该课程的学习目标是否明确这两个方面。统计结果显示,这两项的得分均值分别是4.43和4.45,说明学生有较为明确的学习目标。调查发现,有57.48%的学生认为审计学在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另外也有32.39%的学生认为审计学是培养专业综合能力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另外,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0.47%学生通过学习审计学想获取专业的胜任能力;而29.57%的学生为了CPA考试做准备;3.99%的学生为了考取研究做准备;剩余的5.98%为了应付期末考试。相对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得学生的学习具有方向性,增强了其学习审计学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对学生关于审计学学习主动性的调查分析,发现该校的学生虽然学习审计学的主动性较好,但其最终的审计学学习效果却较差。基于此,笔者在设计问卷时分别从学生在审计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及审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进行开展调查。
1.3学生在审计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调查
从表4统计结果可以看出,602人中有457人认为审计学教材内容理论性太强、概念太抽象,难以理解,这说明该问题是学生在审计学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日常教学中学生也常常反映教材中的每一个汉字都认识,但是组合到一起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究其原因,审计学的教材内容是基于审计准则的规定进行编写的,而审计准则中的关于审计工作的各种专业术语是借鉴国际审计准则的结果,内容太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学生反映的另外一个主要问题就是相关专业知识不扎实。审计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涉及到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公司战略、税法、经济学、概率论、财务分析等相关领域的知识,学生要想学好审计学,必须有这些专业知识作为基础。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之前学习过的专业基础知识没有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影响了审计学的学习效果。表4中统计结果显示有235位学生(39%)认为审计学涉及到的职业判断太多,综合运用能力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发现大部分会计专业的学生比较喜欢学习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税法这类课程,当他们能够做出正确的会计分录,对财务数据进行准确计算时,他们感觉很有成就感。但是一旦让他们根据案例条件进行职业判断时,学生就不知道如何是好了。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在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审计的方法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专业综合运用能力,相对于其他专业课程来讲,审计学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要求更高些。最后有239位学生认为选用的教材内容太多,学习重点把握不好。被调查的学校选用的审计学教材是注册会计师考试用教材,一个学期(50个学时左右)不可能完成整本教材内容的学习,任课教师往往要求学生仅对审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理解、掌握和运用。教师虽然在课堂上反复强调了学习的重点,但课下学生学习时面对厚厚的教材仍然无所适从。
1.4审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调查分析
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见表5)。被调查的602个学生所在的学校一般对审计学专业的学生专门开设审计实训课,而对非审计专业的学生只能根据学期课时的多少任课教师有选择地的上审计实训课。而审计学课程的理论及方法学生仅仅通过课堂上听听老师的讲解是不能深入理解和掌握的。正如统计数据所显示的那样,大部分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是教师理论讲解和审计实训相结合以及案例教学(见表6)。另外表5中显示,有284位学生反映审计教学中缺乏案例教学,或者教学过程中学生互动太少;也有24.4%学生认为是缺少配套练习;16.9%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与审计实务需求不匹配;仅有6.5%学生认为教师专业素质有待提高。通过进一步对教师存在问题进行调查发现(见表7),有56.8%的学生认为任课教师存在的问题是教学方法呆板、单一,有38.9%的学生认为老师缺乏审计实务经验。目前,高校大部分审计学教师仍停留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上,任课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能会在某个知识点讲解过程中加入适当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但由于综合案例资料的缺乏及其搜集的困难,很少有教师对学生进行过专项审计案例或综合审计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此外,大部分审计学的任课教师虽然拥有较高的审计学理论水平,却没有参与过审计实务工作,对审计工作的内容、特点、流程及结果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理解上,讲起课来就显得言之无物,缺乏生动性,这也是大部分老师觉得审计学难教的主要原因。
1.5调查总结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笔者发现影响学生审计学学习效果的主要原因是审计学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可归纳为如下几点:教师教学方法呆板、单一;缺乏审计实训,或审计实训课时太少;教材不恰当、缺乏配套练习;审计学教师缺乏实务经验。
2审计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审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是仅通过单一的措施就能解决的,而是应该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完善审计学课时设计、教材及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上,通过转变教学模式、改变学生成绩考核方式等一整套的措施才能解决的。
2.1充分合理的课时安排是提高审计学教学效果的前提
学校在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时,应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审计学课程内容及特点给予审计学课程充分的课时安排,在此基础上引入实训及实践教学内容。课时的充分性是课堂教学的基本保障,如果课时安排不够,任课教师为了完成规定的教学计划,不得不在课堂上占用大量的时间进行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案例分析讨论,更不用说是进行审计实训的操作了。
2.2完善审计学教材及师资
队伍建设是提高审计学教学效果的基础合适的教材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工具,学校应该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教材,或者组织教师编写适当的教材及配套练习。这样学生在课下学习时就相对轻松和方便了,不用再花费时间去筛选要学习的内容了。此外,建设一只高素质的审计学教师队伍,是提高审计学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参与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审计机构进行的审计项目,提升自身的审计实务水平。只有实务水平提高了,教师在课堂讲授时才能将抽象的内容更加生动具体地展现给学生,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审计学相关理论和方法。
2.3教学模式的转变是提高审计学教学效果的根本途径
教师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上。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取代“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李曼,2012)[2]。教学模式的转变不是引入某一个的课堂教学方法所能解决的。教师要将不同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运用,尝试新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毋海晶,2015)[3]。具体措施可分别从课前准备、课堂授课、课后复习与反馈三个环节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相关问题。2.3.1课前准备阶段教师根据审计学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及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提前给学生布置学习的任务。学习任务可以是相关专业知识的复习准备,课堂教学内容的预习,也可以是案例数据资料的收集、实训软件的熟悉等。为了督促学生完成规定的课前学习任务,教师必须配有相应的考核手段。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对学生进行练习测验、提交数据、问卷调查,并根据学生提交的结果给学生进行打分,然后进行信息汇总,从而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通过课前的充分准备,一方面弥补了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不足,另一方面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目标就变得很明确,学生在后面的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就得到了提升。另外,教师通过对学生课前学习情况的调查,能够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进行充分的了解,并找出有针对性的具体的解决对策。2.3.2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对审计学的核心理论和方法进行深度讲解,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对审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运用,带领学生进行审计实训、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运用能力等。对于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及学生普遍反映较难理解的内容,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外,还可以制作成微视频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课下观看复习。这样,就拓展了课堂教学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2.3.3课下复习与反馈学生必须通过课下的复习与练习才能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有效掌握。教师通过给学生在线发送配套的章节练习,布置课后的复习任务或实训任务,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提交电子作业、案例分析报告或审计工作底稿等。教师根据学生提交作业、分析报告或工作底稿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对学生进行成绩评定,并在期末综合成绩中给予有一定比例。通过这种考核方式,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课下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并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审计学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胜.审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探讨[J].财政监督,2015(9):67.
[2]李曼.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架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2(8):32.
篇5
关键词:财务人员 职业能力 提升
高素质的财务职业队伍是国际一流企业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也是促进战略实施的重要前提。服务于神华的发展、服务于公司的发展应作为财务职业队伍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知识结构优化、实践经验丰富、创新能力突出、职业道德高尚的高层次财务会计人才,带动公司财务专业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
一、财务人员现状
(一)财务人员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国华电力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一直在不断提高。各子分公司每年新增财务人员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财务经理应具备中级会计师职称,总会计师应具备《中央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任职条件。高素质的财务人员、强大的团队执行力,有效保障国华公司管理理念的贯彻和管控措施的落实。
(二)财务工作不断创新
国华公司成立15年来通过夯实财务基础工作, 在财务管理职能提升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实施ERP财务集成项目,实现预算管理、资金计划、费用中心,ABM模块上线运行;月度财务报表形成周期缩短为1天;建立财务信息系统网站,实现公司本部与基层单位高效的业务信息传递,搭建起互动交流平台。
(三)建立了学习型团队
各子分公司通过定期轮岗、A/B岗互学互助、组织学习、外出交流、外出培训、鼓励考证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提升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根据“十二五”规划要求,制定财务人员5年发展技能规划,初步构建人员梯队。
二、存在不足
(一)财务人员专业能力有待加强,人才培养措施有待改进
截止2013年,财务人员工作年限5年以下的占比38%,73%的人员拥有初级及以下的职称,财务人员专业素质需要进一步加强;人员培训主要集中于内部自我学习、财务专业知识学习,培训方式有待丰富。
(二)财务人员对业务支持力度不强
财务人员70%以上的时间忙于会计核算、报表编制、数据汇总等日常工作,局限于财务工作的技术范畴。较少时间深入生产一线不了解生产流程、组织工艺、设备状态,同时在合同签订、物资采购、技术改造等业务事项中未能充分发挥财务监督、风险管控的作用。
(三)财务人员流动较快,管理经验沉淀不足
随着神华集团扩展加速,国华公司近年一直处于“输血”状态,仅2013年当年就有12人调出系统,目前财务人员不足230人,人员储备与国华高速发展不相适应。同时,由于国华电力自身收购、新建项目的不断增加,财务骨干的频繁输出给财务工作的稳定性及质量带来极大挑战。
(四)财务人员对财务管理的认识有待加强
多数年轻员工对财务组织定位和决策支持的思考不足;老员工则倾向于将财务工作局限于核算的合规性、准确性、及时性;还有部分员工认为财务部门定位主要是服务部门,对于财务价值引领的作用认识不足。
三、提高财务人员职业能力的措施
制订长期规划,分步实施,通过持续建设,塑造诚信、稳健、自律、敬业的职业品格,将财务工作者打造成“业务无盲点、沟通无障碍、操守无瑕疵”的职业财务队伍,并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精湛会计技术、卓越管理艺术、广阔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
(一)持续完善财务信息化系统
在原有的信息化基础上,全面提升 FMIS 覆盖财务工作流程及业务水平。建立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工作体系,分步实施费用中心和合同管理模块,系统集中布置、统一标准、高度集成、数据信息实时共享,实现全面规范统一财务核算功能,会计凭证自动生成率达到 95% 以上,月报1号上午10点编制完成。随着预算管理系统、资金管理系统、财务分析系统的逐步建设,并解决好其他系统(SCM、HR)与财务系统兼容性的问题,财务人员可以降低日常会计工作量,有更多的精力开展分析与报告、管理与控制工作,发挥财务部数字分析和过程控制两方面的优势,着力在决策支持上提升贡献度。
(二)加强会计核算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制定《会计核算标准化手册》,实现会计核算的标准化。结合公司业务特点,对不同业务制定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做到内容全面、标准统一、操作性强;统一和细化会计科目体系,为经营决策提供数据支持;统一对会计科目的设置,根据业务内容细化到部门、机组、项目等,满足预算管理、作业成本管理及其他经营管理的需求。
制订《会计规程标准化手册》,内容涵盖各岗位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工作标准、工作时间、工作流程,各岗位标准紧密衔接形成规范业务流,对岗位的责权利明确界定,夯实财务基础工作,提高财务工作规范化程度。
充分发挥会计技术专业委员会的职能。以会计专业技术委员会为主,同时聘请国内外知名会计理论与技术专家任顾问,研究国家的会计准则、财务通则和税收法规在公司贯彻的具体实践问题,以及研究财务会计的前沿理论问题,审查公司相关规章制度与准则、通则和税法的契合度。
(三)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搭建财务管理技能库。建设统一的财务人员技能提升计划平台,各员工根据工作岗位要求和对应能力素质模型,评估当前技能水平,定义清晰的技能发展目标,并且制定相应的技能提升计划。
鼓励财务人员积极参加各种资格考试。对取得CPA、CTA以及其他社会认可度较高的职业资格的员工发放职业资格津贴,并作为年度岗级提升的必备条件。
深入一线,加强财务人员对业务实质的了解。每月组织不同岗位财务人员下班组培训,利用班组学习时间,宣贯财务知识;每年安排财务人员公司内部相关部门之间横向交流3-6个月。将财务触角前移,加强对相关业务的过程服务和全程监督。
举办财务专业期刊。举办财务专业刊物、财务人员撰写论文,就工作中的疑难问题进行探讨,活跃财务人员的工作和生活,逐步提高财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管理技能;通过不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会计学术研讨会和财务交叉学习,进行学术交流和人员思想交流,总结推广财会工作经验。
(四)开展多方位的人员交流
1、部门内部轮岗
完善A/B岗岗位轮换制度,A岗加强对B岗的实践培训及考核,A角离开B角能够迅速补位,及时开展相应的工作,并能够按时和高质的完成,保障财务工作的稳定开展与持续提升。
2、横、纵向挂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