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弹性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3-08-17 18:14: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学弹性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许凤娇(1989-),女,汉族,安徽池州人,金融硕士,单位: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研究方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摘要:在宏观经济学和经济增长理论中, CES生产函数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本文对普遍运用的CES函数进行了标准化。Klump和Grandville提供了在可获得必要参数的情况下,对CES生产函数参数校准的一种简单方法。标准CES生产函数的运用存在一些误区,本文列举了正确的用法。
关键词:CES生产函数;替代弹性;标准化
1.引言
近年来,CES生产函数获得了宏观经济学和增长经济学更多的应用。CES函数是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最为普遍的替代选项,并且可以处理比C-D函数应用范围更为广泛的问题。但是,并不总是能够明确确定特定选择的CES函数参数或者检验他们的含义。Klump和Grandville(2000)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且概述了明确“标准化”这个生产函数的步骤。
尽管CES生产函数看起来简单明了,但是数学上的简单形式是具有欺骗性的。Klump和La Grandville强调过,应当小心对待CES生产函数的经济解释。他们特别指出对于分析理论结果为不同的替代弹性时使用“标准”CES函数,替代弹性的变化只能由标准化来分离出来。标准CES生产函数已经被多位学者应用于理论研究,而且这些理论研究成果已经被学者用来作为实证分析的框架。Klump对这项工作的大部分进行了研究,提供了进一步的资料并使得相关文献更为广泛的应用。这些论文发展或重新解释了标准化这一概念。
2.标准化
阐述基本问题的最简单方法就是设想两个公司的生产率比较,它们的生产函数分别是AF(K, L)和BG(K, L)。由于生产技术不同,直接比较A和B的相对大小的经济意义是有限的。两家公司规模的不同,使得采用数学的对称性会误导经济内容的比较。
如果允许替代弹性变化,就相当于把方程从F(K, L)变为另一个方程G(K, L)。这就引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其他技术参数是否保持和之前一样的经济解释,还有当保持其他参数不变时,变化的替代弹性在经济方面的含义是什么。
为简单起见,假定只有两个输入量资本和劳动,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下进行讨论。
最简单的标准化解释是把资本和劳动输入量看作指数,那样可以与任意选择的基准价值进行比较。ACMS形式可以被视为函数的标准化,因此分布参数b就是资本-劳动比一致时的资本份额。从这个意义上,标准化是不可避免的。给定的参数使得标准化得以明确,在理论分析中,能帮助区分独立于其他参数变化的替代弹性的变化。默认假设能够进行这种区分的想法可能是不正确的。
分布参数不能用来独立定义资本和劳动的度量单位。如果想研究不同替代参数的影响,会遇到用任意基准资本-劳动比来标准化函数的问题,而且这样的任意选择会影响变化替代弹性如何改变生产面的表现形式。
在经济学中,“标准化”这个术语经常用于一个系统或者模型的特定参数或数量是不变的正式性质的情况下。基准资本-劳动比的选择将决定生产率如何随替代弹性的增加而变动。如果经济处在基准位置附近,弹性的变动对生产率的影响将很小。由于前面的原因,选择某一个标准化或基准资本-劳动比能被看作比其他的更缜密和自然,是毫无意义的。这意味着,无法确定替代弹性改变的影响程度,有时甚至连符号都不能确定。我们采用特定数量或参数的水平是任意的且能自由选择的观点。
3.标准化的使用
考虑这样一个问题,研究一个传统动态增长模型,其包含以ACMS形式写的CES生产函数。研究者该如何选择分布参数b?一般来说,这是被用来解释为当替代弹性不变时的资本份额。当资本-劳动比不变时,ACMS的分布参数可以解释为资本份额。
当研究者有多个要素份额和要素比率的观察值时,就可以用标准方法分析数据,估算出分布和替代参数。当分布和替代参数被视为数据估算的固定常量是,就不存在标准化问题。
在实证研究和政策模拟中,CES生产函数的标准化形式相对于其他形式有时候是有用的,尽管益处有时是适度的。标准化避免估计分布参数,而是需要用资本份额的观察值估计技术是一致的(至少是平均水平上)。在其最简单的形式中,这个过程需要额外假设边际生产率要素定价和利润最大化。从严格的计量经济学角度来看,学者建议的方法所获得的好处并不是主要来自标准化,而是来自强加一个参数而非去估计它,额外的假设能对参数加以限制。
Klump和La Grandville认为选择的替代弹性,TFP参数和分布参数最好看作相互依赖的。如果研究者模拟一个增长模型是改变了替代弹性,他也应该改变TFP和分布参数。他们的建议是把TFP参数和分布参数表达为替代弹性的函数,那样随着弹性的改变,生产函数在一个特定的资本-劳动比上总是服从相同的人均产量和边际技术替代率。换句话说,这个过程迫使不同替代弹性的生产面沿着特定线K=k0L相切,其中k0是资本-劳动比的基线。
4.结论
最近发表的各种论文已经注意到了CES技术的潜在重要性。他们的研究也表明,当研究者用CES技术研究或校准模型时,保持分布参数固定,同时改变替代弹性是有负面影响的。以这种方式进行,意味着资本份额的变化适用于特定的资本产出比。当特定资本产出比上的资本份额数据是可得的,用和数据保持一致的方式校准CES生产函数是有意义的,因为替代弹性是变化的。特别是,Klump和La Grandville建议的方法,能以最自然的方式校准分布参数。他们的步骤也承认,如果一个技术参数改变,其他参数的意义也会改变。这些对我们理解CES技术都是有用的,对未来的文献应该会有显著的影响。(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篇2
一、弹性理论与方法
(一)什么是弹性和弹性分析
1.弹性的统计含义和数学意义
在统计分析中,弹性系指当变量之间存在依存关系(即相关关系)时,一变量对另一变量变动的反映程度。用统计术语讲,弹性是一个相对数,它衡量某一变量的相对变动所引起的另一相关变量的相对变动,其大小是两个变量变动相对数(增减率)之比的相对量。通常用系数表示,习惯上称之为弹性系数。
弹性作为一种数量分析方法,它与导数紧密相联。把社会经济现象中的弹性问题抽象为数学的弹性范畴,使其有个确定的计算方法,从而可以比导数更有效地应用于统计分析中,只要确定了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根据需要就可以应用弹性方法。
由此可见,二者都反映了y的变化对x的变化的反映或依存关系。但导数只反映x、y的值各自变化了多少,与原有x、y的基值无关。而弹性则反映了x、y各自变化的增减率,与x、y的基值有关。如果说导数是y于x的绝对变化,那么弹性就是y于x的相对变化。
2.弹性分析的特点
从以上分析可知,弹性是就两个变量而言,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
弹性的另一特点是,它是一个与被衡量对象的计量单位无关的数,即是一个无量纲的数。
(二)弹性的分类
弹性按不同的标志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在统计学中主要有三种:
1.按计量方法的不同可分为比例弹性、点弹性和弧弹性。
(1)比例弹性是弹性的最基本形式,是两个变量的变动比例之比。其公式表示为:
统计分析中的弹性通常是按比例弹性计算的,反映的是一段时期内两个变量之间变动反映程度的平均水平。但如果起始点不同会导致弹性值不同,从而使相应于同一变化幅度的弹性值也不同。
显然,比例弹性不能一致地反映变化幅度相同而起始点不同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动比例之比,为此我们引入弧弹性。
(2)弧弹性是指一函数在某一区间的平均弹性。常用的方法是用某一区间变量值的基期值与报告期值之平均来计算的,中点公式(用上例)为:
可见,变动幅度相同而起始点不同两个变量之变动比例的比即弹性值相等。
(3)点弹性是比例弹性的一种特例,是它的极限情形。仍以需求价格弹性为例,比例弹性为:
显然,点弹性就是某一点的偏导数乘以两个变量的比。在统计分析中,根据已知数字模型通过求导可求所求弹性。
2.按弹性值的大小可以分为零弹性、低弹性、高弹性、单位弹性和无穷大弹性。
零弹性是指某一变量对另一变量的变化完全无反应,其几何意义在于无论价格上升或下降多少,需求量都保持不变。例如当收入水平低时,人们对高档消费品的需求弹性。
与零弹性相反的情形是无穷大弹性,即某一变量对另一变量的变化有很大的反应性,在显示生活中这种情形几乎不存在,可作为一种弹性极限来理解。
低弹性通常是指弹性值小于1的弹性,介于低弹性与高弹性之间的单位弹性,其弹性值刚好等于1,表明两个变量是按同一比例变动的。这是一种极特殊的情况,为弹性分析提供了一个量的界限。
3.按所研究的对象不同可分为需求弹性、供给弹性和产生弹性等。
二、弹性方法在经济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一)弹性分析的应用
自1838年法国物理经济学家古诺(A.A.Cournot)提出弹性思想以来,迄今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统计界把它视为“只描述现象,不揭示本质。”
(二)经济统计分析中的几种常用弹性
1.需求弹性分析
需求弹性是研究相关因素(如价格、收入)变化对需求变化的数量关系极其变化规律的。其分析方法是先建立需求函数,以反映需求量与价格(或收入)的数量关系,然后根据需求函数求得需求弹性,对我们合理制定和调整价格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在统计分析中,不仅要揭示需求价格弹性的规律,还要分析影响其变动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用户对商品的需求强度,她与需求价格弹性呈反向变动,因此,生活必需品弹性小而高档、奢侈品弹性大;
(2)商品可代替程度,它与需求价格弹性是同向变动;
(3)商品用途的广泛性也是同向变动;
(4)商品使用寿命的长短也与弹性同向变动;
(5)其它,如用户收入水平、区域差异、消费习惯也会影响弹性的大小。
需求交叉弹性就是当一种商品的价格需求量变动时,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反应程度。用公式表示为:
需求收入弹性是用来分析消费者收入变化与需求量变化的数量关系及其规律的。它是指商品的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化的反应程度:
2.供给弹性分析
同需求一方一样,供给与价格和收入之间也存在相互依存关系,也可进行弹性分析。与价格之间的弹性称供给价格弹性,与消费者收入之间的弹性为供给收入弹性。
供给价格弹性是反应价格变化后供给量变化的反应程度,用公式表示:
影响供给弹性大小的因素从这几个方面来看:生产的难易程度;生产规模的大小;生产成本的大小及其变化。
与供给价格弹性对应的是供给收益性,其公式表示为:
其分析情况与前面分析基本一致,不再重述。但还有一种情况,在农民家庭收入由低变高的情况下,对那些自给程度大、供给商品率不变的商品生产者来说,农民收入增加后,商品供给量反而有减少的现象。
3.弹性分析
能源弹性对于经济预测、制定计划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它可以反映许多经济指标和能源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由于能源有生产量与消费量之分,则相应有能源生产弹性和能源消费弹性。在我国,能源消费弹性与能源生产弹性基本处于相同水平,二者的基本计算公式为:
它表明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费(或生产)增减度变化的反映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能源利用程度和节能潜力的大小。
如果能源弹性>1,则一般在1.2~1.9之间,说明能源利用水平、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水平还不高;
如果能源弹性<1,一般在0.46~0.88之间。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科研的深入、经济结构的改变、节能措施的采用和能源管理水平的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在不断地提高,又会导致能源需求量的增长慢于经济的增长,能源弹性普遍下降。
参考文献
1.《市场营销管理教程》吴晓云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4年
篇3
错误之二:关于需求价格弹性与需求曲线的斜率的关系的论述是一个错误
在西方经济学中,需求价格弹性理论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价格变动与收益的关系;二是需求价格弹性与需求曲线的斜率的关系,而关于这两个关系的表述跟实际相去甚远,完全是一个错误。
在《初级西方经济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教材)中,关于“需求价格弹性”的内容这样描述了需求价格弹性与收益间的关系:
需求价格弹性 Ed=需求量的变动速率/价格的变动速率=一Q/Q/P/P=一Q/P*P/Q
即它是一个变动速率相比的值.这里的P代表起始基础价格,P代表纯变动的价格,Q代表对应的起始需求量,Q代表对应的纯变动的需求量,负号是为了将最终数值变为正值。如某商品价格由5元降为4元,需求量由100件增加为130件,则
Ed=—[(130一100)/100]/[(4一5)/5]=0.3/0.2=1.5
第一.当Ed>l时,表明需求量的变动率快于价格的变动率,即需求量对价格的变化反应强烈,称为需求富有弹性。需求曲线斜率为负,其绝对值小于1.如图三个需求函数三角形,图(a)中价格由P1降为P2,需求量从Q1增加到Q2,这时虽然商品价格降低,但由于需求量增加,销售收入PQ增加,即图中矩形B的面积大于矩形A的面积。
第二.Ed=1,表明需求量的变动率等于价格的变动率,即需求和价格以相同的幅度变动,称为需求单一性。需求曲线的斜率为一1.如图中(b),价格由P1降为P2,需求量由Q1增加到Q2,这里的Q2一Q1要小于图(a)中Q2一Q1。这是由于图(b)中需求曲线D的斜率较大(陡峭)所致。但因价格降低引起的销售收入减少正好由因需求量增加而引起的销售收入增加弥补,即图中矩形A的面积和矩形B的面积大体相等。
第三.Ed
一.真实的价格变化与收益的关系是需求函数中的中线、中位线平衡理论
(一).宏观中线平衡理论
教材上这种论述,把价格降低引起的销售收入减少与需求量增大收入增加之间互抵后得到的“效益、平衡、亏损”结果的规律,归结为“斜率主导下的需求价格弹性”变化的原因,相当于说这个“斜率主导下的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的商品价格降低不会引起收入的增加,从而使降价没有意义。这很容易使人产生困惑。但实际上这种论述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是完全错误的一个概念。
如果我们在教材给予我们的上述三个价格弹性情况图中的任意一个图上移动那两个矩形的对角点,完全都可以作出“效益、平衡、亏损”的结果,从而教材上的理论。如图,我们作出完全相反于教材论述的两个矩形A、B。
那么,价格变化引起的销售收入变化实际遵循着什么样的规律呢?
首先,我们作出一个任意需求函数三角形AOB,我们不去界定它的斜率,OA代表价格,OB为需求量,AB为需求曲线。
作这个三角形的中位线CD,连结OD,这OD即是AOB的中线。我们在OA上取点E作为基础价格,相对应的需求量是OG,此时E点所得到的收入为矩形OEFG。假设价格从E点落到H点,此时的收入为矩形OHIJ。于是得到价格变化前后的收入的减项矩形KHEF和加项矩形KGJI。此时很容易地看出加项面积大于减项面积。(证明见后)
继续让价格从E点降至M点,这点的坐标横线交于基础需求量OG的坐标竖线与三角形中线的交点P,得到收入减项矩形PMEF和加项矩形PGQN,这两个矩形的对角点正是点P,此时减项和增项的面积是相等的,证明如下:
PF∥OA PN//OB
DF/DA=DP/OD=DN/DB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它两边,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又DA=DB
DF=DN AF=NB
所以PD是FPN的中线。
AF=NB、∠EFA=∠B (同位角相等)
RtAEF≌RtNQB
又SAOD=SDOB SFPD=SDPN(三角形的中线分三角形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SOMP=SOGP (矩形对角线定理)
矩形PMEF的面积=矩形PGQN的面积
结论,当价格降低到坐标横线跟起始需求量坐标竖线的交叉点位于这个需求三角形从原点出发的中线上时,正好使减项效益矩形面积和增项效益矩形面积相等,表明价格变化后的收入等于价格变动前的收入,这点为价格变化效益平衡点。
根据这个原理,当这个交叉点落于这条中线的上面时,从增项效益矩形上端总能截出一个小矩形的面积等于减项效益矩形的面积,说明此时增项矩形的面积大于减项矩形的面积,收入是“效益”的。
证明:见上图
当价格从效益平衡点P回升至H点时,得到增项效益矩形KGJI和减项效益矩形KHEF。我们作图找出RtFKI的中线KS,延长SK相交于OA上的V点,从V点作价格横线相交于需求曲线上的T。于是得到与减项矩形KHEF面积相等的矩形KWZI。显然KGJI>KWZI,产生一块剩余“效益”。
同理,我们可以证明,当这个交叉点落于这条中线的下方时,收入是“亏损”的。
其实这个规律,也可用代数的方法加以证明。(见后)
(二).微观中位线平衡理论
我们再作进一步分析,这条中线的最高点D是该需求三角形中位线CD的端点,它们在价格变化引起的收益变化规律中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实际上,如果参照的起始价格在中位线以上,则需求三角形的这条中位线横切起始价格(基础价格)点到效益平衡点之间距离的一半。
证明:见上图
已知:P是增项矩形PMEF与减项矩形PGQN的效益平衡点,CD是RtAOB的中位线,OD为中线。
求证:LF=LP
AD=OD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AOD是等腰三角形
∠A=∠AOD
又GF∥OA
∠GFB=∠A ∠FPD=∠AOD
∠GFB=∠FPD
又LD是RtFLD和RtPLD的共边
RtFLD≌RtPLD
LF=LP
这样,当我们让起始价格以最小精确单位的1/2量对准中位线时,那么这个最小精确单位的末端就正好落在中线上,是价格降低一个最小边际单位时的效益平衡点。假若我们想象让价格的边际变化无限地小下去,那么这个最小单位变化效益平衡点就会无限地接近中线的顶点D,直至纯变动价格为0,起始价格与变化后价格和平衡点与D点重合。所以我们可以将中线的顶点暨中位线的端点D作为最微小边际变化效益平衡点,同时将中位线即它所表示的价格线作为价格变化时产生“效益”和“亏损”的最微观边际变化分界线。在这条分界线的上端是微观边际价格变化的效益区,在下端是微观边际变化的亏损区。当价格变化的幅度横跨这个微观分界线时,那么分界线以下的“亏损”幅度抵销分界线以上等幅度的“效益”,平衡点下移。所以,当变化价格到达这条中位线时得到的总“效益”最大。
(三).中线、中位线平衡理论的代数数学模型
我们再用代数的方法对上面的理论规律加以揭示和证明,从而建立起价格变动与收益关系的数学模型。
见图:
这是一个任意的直线需求函数三角形,b是初始基础价格,a是它对应的初始需求量,y是价格的变动数值,c是变动后的价格等于(b—y),x是需求量的变动数值,减项效益矩形面积S1=ay,增项效益矩形面积S2=x(b-y),求Sl和S2之间的关系。
解:y与x分别是矩形A和B的边长共同组成RtFGH,根据三角函数关系有y=—kx,于是有ay/a=—kx(b—y)/(b—y)
用S1、S2替换得,S1/a=(—S2k)/(b—y)
化简得:S1=—S2* ak/(b-y) S1=S2* ak/(y-b)
所以,当ak/(y—b)=1 即—c/a=K时,S1=S2,它是价格变动时效益增减平衡的条件,此时两个效益矩形的对角点在需求函数三角形的中线上,ak/(y—b)是两个矩形面积差值大小的根源。
符合ak/(y—b)=1 即—c/a=K的条件时,正是价格变动线到达增减效益平衡点,此时y-b=—c,a与c组成的RtDOE与需求函数三角形AON相似,c/a=OA/ON=—k 。(证明略)
S1=S2·ak/(y—b),这是减项效益矩形面积和增项效益矩形面积之间的函数关系,是正比例函数关系,即两者的变化方向是一致的。它俩之间的大小差值受系数ak/(y—b)的变化影响。
当ak/(y—b)≠1即c/a≠|K|时的情况:
一.当ak/(y—b)|K|时,S1
我们沿着ak/(y—b)的值从小到大的方向分析。
(l).由于k在题中即同一个需求函数中是己确定的项,我们先将a、b作为一对一定的起始基础数,然后分析价格的变动数y对效益增减矩形面积大小变化的影响,所以此时y的大小变化是引起S1和S2差值的唯一要素。
当价格从高向低变动时,变动数y的数值逐步加大,而y本身是一个小于b的数,导致y—b的差的绝对值越来越小,从而使ak/(y—b)的值越来越大,带动S1向着大于S2的方向发展,即总收入向着“不效益”的方向发展。
y值是价格变动的幅度,当它的值为最小单位时属于最小边际变化,此时ak/(y—b)的值最小,从而使S1大于S2的差值最小。边际变化上这种增减差值的大小同样受其它要素变化的影响,在不同斜率的需求函数或同一个函数三角形里的不同区域都不相同。
(2).我们再改变起始价格和相应需求量数值a、b,分析它俩的变化对ak/(y—b)的影响。
a、b是需求函数关系的一对对应值,是捆绑在一起的,一方的变化引起另一方的被动变化。当a增大时b减小,而这个反向变化正好使ak/(y—b)的值增大,从而引起S1相对于S2的增大,使结果向着“不效益”的方向发展。这说明,起始基础价格越低,降价引起的结果越“不效益”。
当a和c作边长组成最大面积的满足平衡条件—c/a=K的矩形,也即当y以可想象的最小微观数值与相匹配的b的数值(b的减小同时是a的增大)同时满足效益平衡条件ak/(y—b)=1时,此时y对应的相匹配的基础价格b和变化后的价格c都无限接近了需求函数三角形的中位线;当y小至0时,两个价格在中位线上重合。这时效益平衡条件公式ak/(y—b)=l成为“—b/a=k”,它是最微观边际价格变化效益平衡条件,—b/a是微观边际价格变化中增减效益差值的根源(而这正是需求价格弹性Ed=l的条件P/Q=—K.见下述第二章)。此时b代表的价格坐标线是中位线,这点以上所有的价格边际变化都是“效益”的,这个价格时总效益最大。当有一方价格向下越过这个平衡线时,便有最微观的“不效益”存在,总“变动效益”的最大化开始减少。这与上一节的微观中位线理论是一致的.
二.当ak/(y—b)>1即c/aS2。
此时价格变动引起的收益的变化方向同上,只不过结果是“亏损”的。
(证明略)
我们可以这样说:
在每一个直线需求函数里,不管它的斜率如何,只要起始基础价格在这个函数的价格微观变化效益平衡线即这个需求函数三角形的中位线以上,那么就有价格降低时的“效益”空间;即使一个需求函数具有较小的斜率,但起始价格处在这条平衡线以下时依然失去价格变动“效益”。这条需求函数三角形的中位线是价格微观最小边际变动效益平衡分界线,这条线以上价格微观最小边际变动是“效益”的,这条线以下价格微观最小边际变化是“亏损的”,这条线表示的变化价格得到的总“效益”最大。价格从高向低变化,边际从高“效益”向着“不效益”的方向前进,到达这条平衡线时达到平衡,最微观“效益”归零。变化价格跨过这条线继续前进,微观边际变化开始“亏损”。当变化价格的幅度大于最小边际变化时,平衡点沿中线方向下落,中位线两边等距离上的最小边际变化的“效益”和“亏损”互相抵消,平衡点位于从原点出发的该需求三角形的中线上,这条中线是宏观的价格变化效益平衡线,平衡线的两边价格变化引起的收益增项和减项相等,原效益不变。平衡点在这条平衡线以上时,宏观上总收入“效益”;平衡点在这条平衡线以下时,宏观上总收入“亏损”。这种关系的代数数学模型是:“当ak/(y—b)=l即—c/a=K时,S减=S增”它是宏观价格变动时效益增减平衡的条件,ak/(y—b)是宏观价格变动效益增减差值的根源;“—b/a=k”是最微观边际价格变化效益平衡条件,“—b/a”是最微观价格变动效益差值的根源.
二,真实的需求价格弹性的变化规律
教材上的这种论述,把需求价格弹性定义值的大小与需求函数的斜率的变化统一起来,即
Ed>1时,|K|
其实,这是一种学术性错误,并不符合真实情况。
我们看教材西方经济学给予我们的需求价格弹性的定义公式和例题:
Ed=—Q/Q/P/P= —Q/P*P/Q
有商品价格从5元降至4元,需求量则从100件增为130件。则
Ed=[(130—100)/100]/[(4—5)/5]=一0.3/(—0.2)=1.5
(见图示,价格从P1降为P2)
我们看出例题中的—Q/P正是RtA1BA2的两直角边的比,Q=A2B P=—A1B,—A1B/A2B正是该需求曲线d的斜率K(负值),并且在同一个直线需求函数里无论价格怎样变化它的值是不变的,
于是:Q/P=1/K(注意:Q/P定义为负值)
从而需求价格弹性公式变为:Ed=—(1/K)*(P/Q)
这说明,在同一个直线需求函数p=KQ+b中,由于斜率K的值是固定的,所以Q/P=l/K的值也是固定的,这时的需求价格弹性Ed的值取决于P/Q的大小.而P/Q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值呢?
西方经济学中把P/Q定义为价格变动中那个参照相比较的原来的价格和需求量的比,即图中矩形OP1A1Q1高与宽的比,但是在价格逐次变动的过程中,这个数值可以不断地被修正,即图中的P1/Q1可以换成OP2/OQ2、OP3/OQ3、0P4/OQ4、……,处在变化的后面的价格和对应需求量总是可以把处在前面的价格和对应需求量作为起始参照。另外,我们从图中看到随着被选定的起始参照价格的向下变动,P/Q的比值不断地被变小,即由价格P和需求量Q组成的矩形的高不断的减小,而这宽则不断地增长,从而引起需求价格弹性Ed的值向着减小的方向发展。
可见,所谓需求函数斜率K决定需求价格弹性Ed的大小的论述是完全错误的。例:
如图,我们作一个斜率为—1的需求函数与坐标构成两直角边相等的RtAOB。
当P=5时,Q=1 (参照的原来价格和对应需求量)
当P=4时,Q=2 (变动后价格和对应需求量)
按照西方经济学上的需求价格弹性公式,则
Ed=—Q/Q/P/P=—[(2—1)/1]/[(4—5)/5]=5
但按照《初级西方经济学》教材上的需求价格弹性理论这时应当是“当K=—l时,Ed=l”。显然,公式得Ed≠理论Ed。这是自相矛盾的。
这就是说,即使在斜率一定的同一个直线需求函数里,每一个价格面对的P/Q的值都是可以变化而不一样的,选定的基础价格变化从而引起需求价格弹性的改变;当选定的参照起始价格不变时,即使价格变动需求价格弹性的值也不变,需求价格弹性是每一个价格所在函数中的位置本身具有的特性。所以斜率K不能决定需求函数的需求价格弹性。
价格变动过程中,选定的参照起始价格和对应需求量的变动,是客观存在的,而不变是我们人为的按排,实际上微观的边际上是不断在变化着的。从图示5中可以看出,随着选定的价格从高至低变动,P/Q的比值不断地被变小,从而引起需求价格弹性Ed的值向着减小的方向发展,当选定的价格到达该函数的中位线的C点时,正好使P/Q=OE/OC=CD/AC=-K,,这时Ed=l。这种变化分为三个阶段:(这个变化规律也正好符合需求价格弹性公式的推理)
当P/Q>|K|时,Ed>1,P在中位线以上。
当P/Q=—K时,Ed=l,P在中位线。
当P/Q
需求价格弹性的这个规律正是第一章第三节中的最微观价格变动效益平衡条件的变化规律,所以说需求价格弹性就是最微观的边际价格变动中的收益。
这个过程是选定的参照起始价格的变化引发的,而不是K的变化引起的,相反K的变化并不引起需求价格弹性的这种变化,论证见后。———(本论文里在没有声明时,所讲全指直线需求函数)。
三.需求价格弹性是最微观价格边际变化时收益增减关系的系数的倒数
在同一个直线需求函数中,需求价格弹性Ed的值是由参照的起始价格P的变化引起的,那么这种需求价格弹性变化的规律跟价格变化中收益的“效益、平衡、亏损”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如(图示7)
已知:当P/Q=—K时,Ed=l
即图中P1/Q1=—K.也就是矩形OP1DˊQ1的OP1/OQ1=—K
求证:此时价格P1的坐标线P1Dˊ与中位线CD重合.
证明:连接P1Q1
OP1/OQ1=AO/OB=AP1/P1Dˊ=—K(斜率都相等)
RtP1OQ1∽RtAOB∽RtAP1Dˊ
∠OP1Q1=∠A
又P1D=OQ1
RtAP1Dˊ≌RtP1OQ1,
AP1=P1O即P1的坐标横线P1Dˊ与中位线CD重合,
这说明,需求弹性Ed=l 即P/Q=—K时,P正好落在中位线上,这也已经在上一章中进行了反面证明。上一章所述的需求价格弹性的变化规律正好与已述的“价格变化与收益的关系”中的中线、中位线理论相一致。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结果?我们从需求价格弹性公式和第一章三节里的数学模型得到答案:
“需求价格弹性Ed=—Q/P*P/Q和效益增减函数Sl=S2·ak/(y-b)”
已知两者的变形为Ed=—1/K*P/Q和S1=S2*[a/(y—b)]*k。当y=0时,[a/(y—b)]*k变为(-a/b)*k。因为a=Q,b=P,(只是表述时用的字母不同而已),所以(-a/b)*k=-Q/P*k,=-K*Q/P。由此我们看出需求价格弹性公式的“—1/K*P/Q”正好是当y=0时的效益增减函数的系数“(-a/b)*k”的倒数。而y=0时的“(-a/b)*k”表示的是选定的起始价格本身的属性,也是相当于变动价格y以可想象到的最小微观变化时的效益的变化结果。(-a/b)*k=1即—b/a=k时,b位于中位线上,它是最微观边际价格变化效益平衡条件,(-a/b)*k值的大小决定着宏观增减效益平衡条件ak/(y—b)=l时变动价格y的大小位置。同理,(-a/b)*k所影响的方面也正是需求价格弹性Ed=一Q/P*P/Q=—1/K*P/Q所能影响到的方面,只是因为两者是倒数关系所以影响力的方向是相反的,需求价格弹性影响力的方向相同于效益运动的方向。
所以可以说,需求价格弹性是最微观上的效益增减关系的系数的倒数,它制约着价格变动时效益增减的方向,制约着宏观效益增减关系平衡时的价格的位置。
四.需求价格弹性是最微观的边际价格变动中的收益
第二章中的需求价格弹性的平衡条件公式“P/Q=—K”跟第一章三节中的微观边际价格变化收益平衡公式“—b/a=k”是一样的,“—b/a=k”变形为"b/a=—k”,b/a就是这里的P/Q。所以需求价格弹性就是最微观的边际价格变动中的收益,还因为“需求价格弹性是最微观收益增减关系的系数的倒数”,所以需求价格弹性的变化方向相同于价格变动中收益的变化方向,需求价格弹性的变化规律就是价格变动中收益的最微观的变化规律。
由于在同一个直线需求函数中,需求价格弹性随参照价格本身的变动而变动,所以在同一个直线函数中价格变动中收益的“效益、平衡、亏损”也是随参照的价格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这是我们能够在《初级西方经济学》给予我们的三种类型斜率的三角形中作出相反于书中结论的两个收益矩形的原因。最微观边际上的收益是随变动价格的变动而随时变动的,这个微观的边际收益变化就是变动的价格本身所具有的需求价格弹性,所以只要有价格变动就有微观上的收益变化。———《初级西方经济学》中把价格变动中收益的“效益、平衡、亏损"情况单一化固定
在某一类斜率的需求函数里的理论是非常错误的。
在同一个直线需求函数中,即斜率K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价格从高向低的变化,边际需求价格弹性逐渐减小,同时边际价格变动收益也向着“不效益”的方向前进。当价格到达需求函数三角形的中位线时,边际需求价格弹性的值为1,同时边际价格最微观变动“效益”归零,总效益达到最大化。这条中位线是价格变化中的最大收入效益线。价格向下跨过这条中位线后,边际需求价格弹性的值小于1,价格微观边际变化收益开始“亏损”。用公式表示如下:
当P/Q>|K|时, Ed>l P在中位线以上边际价格变化收益“效益”
当P/Q=—K时, Ed=l P在中位线上边际价格变化收益平衡,总效益最大。
当P/Q
这一规律与第一章三节里价格变动时效益增减平衡的条件“当ak/(y—b)=1即—c/a=K时,S1=S2”是统一的,只不过需求价格弹性本身表示的是最微观价格边际变化中收益的变化情况,而平衡条件表示的是宏观的价格变化情况。
五.斜率的变化对需求价格弹性和收益的影响
《初级西方经济学》教材中把斜率的变化说成是制约需求价格弹性和价格变化中收益变化规律的决定因素,把三者强扭成一体,我们用相互印证的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否定。那么,斜率的变化到底对需求价格弹性和价格变动中的收益有什么影响呢?
(一)斜率的变化对需求价格弹性的影响
见(图示8),这是两个仅有斜率不同的直线需求函数,需求三角形AOB和三角形AOC,当参照价格为P时,它们各自的需求价格弹性为:
Ed1=—1/K1*P/Q1=OB/OA*P/Q1=OB/Q1*P/OA
Ed2=—1/K2*P/Q2=OC/OA*P/Q2=OC/Q2*P/OA
APD∽AOB PD/OB=AP/AO
APE∽AOC PE/OC=AP/AO PD/OB=PE/OC=AP/AO
PD=Q1 PE=Q2 Q1/OB=Q2/OC OB/Q1=OC/Q2
Ed1=Ed2
这证明,截距一致,仅有斜率不同的两个直线需求函数,在同一价格下它们的需求价格弹性是相等的,也可以说仅有斜率的变化并不改变直线需求函数中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这再一次证明了西方经济学中把需求价格弹性大小说成是斜率的原因的理论是非常错误的。
(二).斜率的变化对价格变动中收益的影响
见图:
这是两个仅有斜率不同的直线需求函数,价格从H点降至效益平衡点I点,即两个效益增减矩形的对角点在需求三角形AOB的中线上。那么,因斜率改变成为第二个需求三角形AOE后效益平衡会被打破吗?根据第一章中所述价格变动收益增减平衡条件“当ak/(—b)=l即c/a=—K时, S1=S2”,这里它们各自的价格变动收益平衡的条件是:
(l).需求函数三角形AOB的增减平衡条件是,—K1=c/a=OA/OB,
(2).需求函数三角形AOE的增减平衡条件是,—K2=c/(a+d)=OA/(OB+BE)。(是否成立待证明)
求证:—K2=c/(a+d)=OA/(OB+BE)成立。
证明:c/a=OA/OB
在c/(a+d)=OA/(OB+BE)中只要证明d/a=BE/OB,则它就能够成立。
d/a=BE/OB变形得OB/a=BE/d
AHF∽AOB
HF/OB=AF/AB
AFG∽ABE
FG/BE=AF/AB
HF/OB=FG/BE=AF/AB
a=HF.d=FG
a/OB=d/BE
OB/a=BE/d, d/a=BE/OB
—K2=c/(a+d)=OA/(OB+BE)成立。
其实,通过作图也已经得到,斜率由K1变成K2后效益增减矩形的对角点依然在新的需求三角形的平衡线上,即中线上。这说明,由于需求价格弹性没有因斜率改变而变化,所以在中位线上的效益平衡更不会打破,实际上两者的中位线也是重合的,只是中线向右下方发生了移位,增加了总效益的值域。但从S1=S2·ak/(y—b)中可以看明白,除了在平衡点上效益平衡不变外,在不均衡区域系数“ak/(y—b)”的值虽然不变,但由于在相同的变动价格上,S1与S2的基础数值会同时加大,从而它们之间的差值变大,但这个差值在平衡线的两边所前进的方向是不一样的,平衡线以上是“增益”的方向,而平衡线以下是“减益”的方向。
这就是说,斜率的改变不会打破价格变动中收益的中线、中位线平衡理论规律,不会打破原有的增减平衡。在不均衡区域,随着斜率绝对值的减小在相同价格下会改变原有的价格变动中收益数值大小,变动价格在平衡点以上会“增益”,在平衡点以下会“减益”。同时斜率的减小使相同价格下的静态效益增加。——注意:价格变动中的收益是指动态的相比较下的“增益”还是“减益”,而静态效益是指一定价格下的实际收益,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三).西方经济学中的需求价格弹性理论相近于曲线需求函数
如图:
根据需求价格弹性定义公式,西方经济学中的需求价格弹性理论相近于图示10中的曲线需求函数,但这种函数价格变动的过程里仍然包含着我们以上论证的理论规律,西方经济学需求价格弹性理论仍然不能涵盖它价格变动时的实质。我们不再在此分析此类需求函数价格变动时的各方面关系。总之,西方经济学中的需求价格弹性理论是经不住推敲的,非常偏面和狭獈。
六.需求价格弹性理论在实际产品定价中的应用
利润最大化价格=收益最大化价格+成本价格/2
我们已经知道直线需求函数三角形的中位线代表的是最大总收益价格线,此时P/Q=—K,Ed=1,但因为有成本的因素在里面,此时的最大总收益并不等于最大总利润,它还不是人们所追求的利润最大化价格线,现实中人们总是随着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情况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按着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对产品进行定价。只有在去除了成本因素后所得到的最大总收益价格才是最大总利润的价格。如图:
需求函数三角形AOB,下面的阴影部分是成本区域,P1D1是它的中位线也是最大总收益价格线。上方的空白三角形AOˊBˊ才是利润价格需求函数三角形,这个三角形里的需求利润价格弹性依然遵循着中线、中位线平衡规律,所以它的中位线P2D2表示的价格P2才是总利润最大化价格。显然,
最大总利润价格=最大总收益价格+成本价格/2
此时,(P-Oˊ)/Q=-K (Oˊ代表成本价格,P代表销售价格,Q代表P对应的需求量)
七,总结
在同一个直线需求函数里:
一.中位线规律就是需求价格弹性的规律,是最微观的价格边际变动中的收益的规律。公式表达为:
当P/Q>|K|时,Ed>1 P在中位线以上,微观边际价格变化收益“效益”
当P/Q=—K时,Ed=l P在中位线上,微观边际价格变化收益平衡,此时总收益最大。
当P/Q
二.中线规律就是宏观的价格变动中收益变化的规律,是需求价格弹性在宏观上的表现,公式表达为:
当ak/(y—b)=l即—c/a=K时,S减=S增 平衡点在中线,宏观上收益平衡。
当ak/(y—b)|K|时,S减
当ak/(y—b)>1 即c/aS增 平衡点在中线以下,宏观上收益“亏损”。
三.截距相等,仅有斜率不同的两个直线需求函数,在同一价格下它们的需求价格弹性是相等的。需求价格弹性是价格在函数截距上的位置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与该函数的斜率无关.每一个直线需求函数都包含需求价格弹性变化的三个阶段,同时也导致每一个直线需求函数里都包含“效益、平衡、亏损”三个区域即上述“一线两区域”。
四.斜率变化对收益的影响(见上述)。
篇4
关键词:艺术品;市场供求;特点
中图分类号:F713.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2-0123-0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及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日益迅速,市场的规模亦越来越大,艺术品与艺术品市场供求问题在当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研究艺术品的价值特征及市场供求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艺术品市场需求特征
1.艺术品市场需求的内涵
这里所指的艺术品需求,既包括个人需求,也指所有个人需求之和在艺术品市场中的表现。艺术需求是人们情感、文化需求,在经济学环境下已变成人类精神需求之一。艺术品需求必定通过人类对艺术媒介的需求(即艺术品物质载体的需求)而达到,这里所说的艺术媒介,包括绘画材料、音乐器材、剧院等。
2.艺术品市场需求的特点
(1)艺术品需求在其市场价格和艺术品需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基本符合经济学上的需求表或需求曲线。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市场价格与该物品的需求数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称为需求表或需求曲线。需求曲线的规律是: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其他条件不变),购买者趋向于减少购买的数量;同样,当商品的价格下降而其他条件不变时,则购买量增加。
(2)从艺术品整体的需求量变化看,收入效应应该起更大作用,因为艺术是人类独特的基本精神需求。另外,如果把艺术品需求分为各种类别的艺术品需求(如绘画、实用美术品等)单独观察其需求量的变化,那么替代效应作用明显大于收入效应。例如,假如我买不起油画原作,则可以在任何其他艺术门类或媒介的消费中得到替代满足。
(3)上面提到,当其他条件不变时,需求量和价格的变化特点,但这里所说的其他条件,很多都是可以改变的,这就必然影响到需求的变化。萨氏经济学认为,主要是5种因素会影响到需求的变化,即平均收入、人口、相关物品价格、偏好及特殊因素等。这里联系到艺术品需求,平均收入、人口两个因素对艺术品需求的影响较易被理解。第三个因素是相关物品价格对艺术品需求的影响,如实用美术艺术品所用材料的价格下降,则对工艺品需求就会增加。第四个因素是偏好,即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对某种艺术品独特的爱好,如华人对国画、书法、民间美术的偏好等。第五个因素是特殊因素,特殊因素较多,如作品是否易于长久保存,是否易于安置等。
(4)需求弹性对于艺术品需求的影响。经济学认为,对于必需品,如食物需求的价格弹性,一般较低,即该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反应较弱;而对于奢侈品,如首饰、汽车等,其需求的价格弹性较高,即该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强烈。但对于艺术品的需求弹性来说,因为有不同门类所带来的丰富的价格差别,所以,分别具有必需品低需求价格弹性和奢侈品高需求价格弹性的不同表现。从分类角度说,艺术品是除必需品、奢侈品之外的第三类独特需求价格弹性的物品。
(5)艺术品需求边际效用的二重性。边际效用是指消费新增一单位商品所带来的新增的效用,依照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要求,当某物品的消费量增加时,该物品的边际效用趋于递减。用这个规律来观察艺术品,笔者认为,艺术品需求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特点:纯艺术品(这里指的是独立的原创艺术品,不包括复制品),如油画、国画、雕塑、书法等,随着消费(购买)量的增大,边际效用并不是递减,而是递增,需求最后一副原作作品,不是边际效用最小或为零,而是相反为最大,这个最大值实际上是消费者理想中的这类艺术品的最大艺术效用。到此为止,消费者会停止此类艺术(绘画)的需求而转向其他艺术品种。这并不是说边际递减规律失效于纯艺术品,而是规律对于复制艺术品仍然有效,因为艺术品在理想定义下是不会出现完全一样的作品的。
至于实用艺术品,我们把其效用分解为实用效用与艺术(美学)效用两部分。这样,边际效用递减表现在购买一件实用艺术品时(仍假定不是复制品),其最后消费的一件艺术产品具有最小的边际实用效用和最大的边际艺术效用。不过需要指出,如果这里的实用艺术品等同于复制品的话,那么,其需求变化完全依照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表现特点。
3.治理艺术品市场需求的对策
(1)在宏观艺术品市场需求方面,应出台刺激“绿色需求”的市场管理政策。我们在历史的长河里可以看到惊心动魄的悲剧,在中国西部号称世界第二大沙漠的塔里木沙漠底下,长眠着曾经辉煌灿烂的文明――楼兰国文明。在海上贸易之前,丝绸之路的开通,使楼兰的国际经贸地位近似于今天的香港和新加坡。经济繁荣带动艺术的发展,楼兰成了各种艺术流派争奇斗艳的舞台。但是,这里盛况空前的艺术需求市场伴随着楼兰文明过度的开发也“沙漠化”了。所以,我们认为“绿色艺术需求”是艺术需求对它所处的社会与经济背景的贡献,也是使其自身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需。
(2)充分使用因特网这种新经济手段,使艺术品市场需求不论在手段上还是内容上,能充分借用因特网便捷、无所不在的优势更准确、更迅速地反映出来。新浪作为综合门户网站,其外表的视觉艺术品设计能较快地响应跨国跨地的艺术品需求变动,在这方面,其竞争对手搜狐门户网站甚至做得更好,其艺术内容吸引了更多的参与者。至于更为具体的和网络相关的电脑美术设计以及数码摄影艺术作品,已经从最初的高价位低需求发展到了今天市场的中等价位高需求。从艺术品市场需求的治理对策上讲,在宏观市场需求管理上给予它们与传统媒介以及手工艺术品相同的地位是一个较好的办法,因为毕竟它仅仅是一个艺术创作的工具。
(3)艺术品市场需求的全球化使中国消费者面临前所未有的选择的多样性,为中国艺术品市场带来空前机会与竞争压力。就中国的艺术品市场需求而言,如果能学习英特尔总裁,让全世界的顾客意识到他们的芯片在电脑中的重要性那样,明智的做法是,让中国民间艺术品的需求,能透过市场使世界都感到不可小觑。
二、艺术品市场供给特征
1.艺术品市场供给的特点
(1)同艺术品市场需求一样,艺术品市场供给在其市场供给数量和与该商品的市场价格方面的关系,基本符合经济学的供给曲线或供给表。经济学告诉我们,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生产者愿意出售的一种物品的数量与该物品价格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供给表或供给曲线方式表述。通常情况下,物品供给量与物品价格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因此,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也就是说,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当某种商品的市场价格上升时,则生产者愿意生产和销售更多数量的此类商品;反之亦然。
(2)艺术品生产成本与艺术品供给具有反相关关系,即当某物品的生产成本相对于市场价格较低时,生产者大量供给该物品就有利可图;当生产成本相对于价格较高时,生产者大量供给该物品就无利可图,生产者就会减少该物品的供给数量,转向其他产品的生产供给,甚至会退出此行业。上述经济学中产品的生产成本与产品供给的关系,基本上适用于艺术品供给与生产成本的关系。不过在纯绘画和实用美术、综合艺术中表现的特点不一样。萨氏经济学认为,生产成本主要取决于投入品价格和技术进步,在纯艺术品中技术技法水平影响的比例更大。不过这里所谓的技术技法水平是指艺术生产工艺水平的进步,具体到美术这样的艺术品生产而言,则表现为工艺生产水平的进步、艺术创作者水平提高体现在艺术技巧上的进步及艺术创作者艺术综合素养的提高等方面。由于纯艺术品具有文化产品的属性,故艺术综合素养的提高或进步起的作用,更为明显地体现在技术技法进步方面。而对实用艺术品(如工艺美术品)而言,生产成本中的投入价格与技术进步起的作用,因具体工艺品种不同而变化多端:有时投入品价格起的决定成本的意义更大些,如贵重金属工艺品所用材料的价格;有时技术技法进步决定成本的意义较大,如工艺美术品加工技术技巧的飞跃提升或工艺美术品造型设计的人文因素的飞跃,都能很大程度地从技术进步角度改变生产成本进而影响到艺术品市场的供给。至于综合艺术如影视及戏剧等,生产成本中的投入品价格与技术进步同样重要?熏像电影中明星演员与导演的劳动投入价格和电影摄制技术的进步都决定性地影响着生产成本。
(3)政府的治理政策对艺术品供给的影响力度较大。政府的鼓励与管制政策会极大地改变艺术宏观与微观的供给。如中国文化部对中国电影市场每年进口十部和多部好莱坞“大片”的管理及运作机制的每次重大调整,都会巨大地重塑中国电影市场供给的局面。
(4)艺术品供给的价格弹性具有复杂性。艺术品供给的价格弹性或简称供给弹性,用数学语言描述,是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用非数学语言描述,我们可理解为供给的价格弹性是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对其市场价格的反应程度。经济学上供给的价格弹性与需求的价格弹性定义完全相同。唯一区别是,对于供给来讲,供给量与价格正向变动;而对于需求来讲,需求与价格是反向变动。但上述情况不适合于艺术品供给弹性,艺术品供给弹性,对于过世艺术家的作品来讲是无弹性的,因为无论价格怎么变化,供给的绝对艺术作品数量不会变化。而对于中国民间艺术及民间工艺美术来讲,有时存在着富有弹性(艺术生产者众多)和缺乏弹性(手艺继承困难)两种互相矛盾的现象。对于纯艺术品,弹性不会也不宜出现剧烈变化,因为文化产品的制作规律不宜受制于价格变动。
2.治理艺术品供给的对策
艺术品供给作为精神产品以及与物质产品的结合,应从艺术生产者个人、生产企业及国家三方面综合考虑,都应采取主动供给的对策,即艺术品供给的促销政策:定位市场,寻找未来,借助公关媒体,制造特殊气氛等途径,以求艺术品供给成为人类精神文明与文化进步发展的基本供给项目。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微积分 边际分析 经济问题 决策
一、概述
17世纪90年代,人们首次把算术方法应用于经济学问题。时至今日,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数学与经济的关系已达到密不可分的状况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诸如购物、贷款、股票投资、竞赛选拔等,都可借助数学模型来做出理想的决策。在计算机的辅助下建立数学模型解决诸如生产规划、工程设计、物流分配、人事管理、商业销售等复杂问题能得到合理、准确、可靠的结果。任何一项经济学的研究也都离不开数学的应用。本着理论要应用于实际的原则,本文在经济分析、经济管理、经营决策等方面引入微积分,解决实际问题。
二、导数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一)边际分析
1. 边际函数的定义
在经济学中,经常会遇到边际这一概念,如边际需求、边际成本、边际收入、边际利润等。从数学角度看,经济学中的边际问题就是相应的经济函数的变化率(或变化速度)问题,即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导数称为“边际”。它表示自变量增量为1个单位时,因变量的增量就是边际量。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函数,其自变量的取值一般是不连续的(即离散的)量。因此在应用导数这个工具去分析问题时,必须将“离散”的量看作“连续”的量(可导必连续),但是在对求导的结果进行经济解释时,又须将“连续”的量作为“离散”的量来看待,而且它们的最小变化是一个单位。
经济学中常用的边际函数:
(1)边际需求。设需求函数Q=Q(p)(p为价格),则■=Q’(p)称为边际需求函数,记作MQ。它表示需求的变化率,即当价格为p时,若再上涨1个单位价格,则需求量将增加MQ个单位。
(2)边际成本。设总成本函数C=C(q)(q为产量),则■=C’(q)称为边际成本函数,记作MC。它表示成本的变化率,即当产量为q时,若再生产1个单位产品,则总成本将增加MC个单位。
(3)边际收益。设总收益函数R=R(q)(q为产量),则■=Q’(q)称为边际收益函数,记作MR。它表示收益的变化率,即当产量为q时,若再销售1个单位产品,则总收益将增加MR个单位。
(4)边际利润。设总利润函数L=L(q)=R(q)-C(q)(q为产量),则■=R’(q)-C’(q)称为边际利润函数,记作ML。它表示利润的变化率,即当产量为q时,若再销售1个单位产品,则总利润将增加ML个单位。由于L=L(q)=R(q)-C(q),所以■=■-■,即ML=MR-MC。
如果 ML>0,即MR>MC,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其经济意义为:在产量为 Q 时再生产 1 个单位产品多带来的收益增加量大于再生产 1 个单位产品多带来的成本增加量。这时,增加产出是有利的,可以使利润增加。相反,如果 ML
2.关于边际分析的例题
例1:厂家生产Q(吨)某种产品的总成本C(万元)是产量q的函数,C(q)=0.2q2+5q-5,求:(1)产量为20吨时的平均成本;(2)产量为20吨时的边际成本,并解析其经济意义。
解:(1)C(20)=■=■=8.72(万元)
(2)■+0.4q+5,■q=20=0.4×20+5=13(万元)
其经济意义为:当产量为20吨时,再增加1吨,总成本增加13万元。
(二)最优化分析
1.关于经济变量的最值分析
围绕着利益最大化,各企业在经济管理中总是要考虑关于怎样才能最节省材料、怎样才能达到最低生产成本、怎样才能产生更高的效益、怎样才能使企业利润达到最大化等众多问题,这类问题称为经济变量的最优化分析。利润是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主要指标。在一定的设备条件下,如何安排生产才能获得最大利润,这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现实问题。数学上,这些经济问题的解决就相当于对最大值、最小值的求解。利用函数将一个经济变量用另一个经济变量来表示,然后利用导数这一工具来求解最值,便能快速有效地解决此类问题。
2.关于最优化分析的例题
例2:某厂生产某种产品的固定成本为5万元,每生产一件产品的成本为300元。产品出厂价格P是产量q的函数,P(q)=1000-0.2q,求达到最大利润时的产能以及最大利润为多少?
解: 由题意可知,成本函数为:C(q)=300q+50000
收入函数为:R(q)=(1000-0.2q)q
故利润函数为:L(q)=R(q)-C(q)=-0.2q2+700q-50000
L’(q)=-0.4q+700,令L’(q)=0解得:q=1750(件)
L’(1750)=-0.4
驻点是唯一的,而且利润有最大值。
此驻点q=1750就是利润最大值的点。
故最大利润L(1750)=562500(元)
(三)弹性分析
1.弹性的概念
弹性又称弹性系数,用以描述一个经济变量对另一个经济变量的变化的反应速度。若设关于某两个经济变量的函数为y=f(x),当自变量增量为x,因变量增量为y,则因变量y对自变量x的弹性函数定义为?浊=■■=■■。以需求弹性为例,它指的是由于价格的变化而给商品的需求量造成的影响程度,即设需求函数Q=Q(P)(P为价格),则需求价格弹性为?浊=■■。一般情况,Q=Q(P)是关于价格P的单调减函数,所以?浊
2.关于弹性分析的例题
例3: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Q=120-20P,求需求弹性函数并描述当P=5时需求弹性的经济意义。
解: 由题意可知,?浊=■■=(-20)■=■
当P=5时,Q=120-20×5=20,?浊=■=-5
所以当价格为5时,需求为20。此时若价格提高(下降)1%则需求量下降(提高)5%。
三、微分方程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为了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联系及其内在规律,常常需要建立某一经济函数及其导数所满足的关系式,并由此确定所研究函数的形式,从而根据一些已知的条件来确定该函数的表达式。数学上就是建立微分方程并求解微分方程。以下列举经济中的实例,着重讨论其经济数量关系。
例4:某商品的需求量x对价格p的弹性为-pln3,若该商品的最大需求量为1200(即 元时,x=1200千克)。试求需求量x与价格p的函数关系,并求当价格为1元时市场上对该商品的需求量。
解: 由题意可知,■■=-pln3
即■=-xln3
分离变量解此微分方程■=-ln3dp
两边积分可得lnx=-pln3+C,
即x=C-e-pln3=C・3-p。
p=0时,x=1200 C=1200
x=1200・3-p
故当价格p=1时,市场上对该商品的需求量为x=1200・3-1=400(千克)。
四、积分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在经济生活中,经济总量及变动值影响着企业经营者的经营决策,将经济总量变动值进行对比和分析,及时调整企业的经营决策对于企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学上,已知边际函数求原函数一般采用不定积分来解决,或求一个变上限的定积分。如果求原函数在某个范围的改变量,则采用定积分来解决。
例5:厂家生产q个零件的边际成本C’(q)=0.2q+5,其固定成本为3000元,每个产品价格为125元。试求:(1)产量为多少时利润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2)在最大利润产量的基础上再生产100件,总利润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解:(1)总成本函数为:C(q)=■0.2q+5dq+3000=0.1q2+5q+3000,
收益函数为:R(q)=125q,
则利润函数为:L(q)=R(q)-C(q)=-0.1q2+120q-3000,
L’(q)=-0.2q+120,令L’(q)=0解得q=600(件),
L’(q)=-0.2
L(600)=-0.1×6002+120×600-3000=33000(元)
即产量为600件时利润最大,利润最大为33000元。
(2)L=■(-0.2q+120)dq=-1000(元),
即在产量为600件的基础上再生产100件,总利润将减少1000元。
五、微积分为经营投资提供合理决策
企业的日常运营需要不断进行各种大大小小的决策,其中投资决策、财务决策则是运营的核心所在。要解决如何合理安排生产量、合理调配资源使利润达到最大化,就必须要做出最佳决策。在讨论投资决策前,必须引入两个重要的概念:终值与现值。
(一)终值与现值的概念
终值(又称将来值)是现在一定量的资金折算到未来某一时点所对应的金额。若有资金P元,按年利率i做连续复利计算,可得t年末的本利和为Peit元,我们称Peit为P元资金在t年末的终值。
现值是未来某一时点上的一定量资金折算到现在所对应的金额。若现在投入资金x元,且按年利率i做连续复利计算,t年末得到本利和P元(即有P=xeit),则x=Pe-it称为t年末资金P的现值。
设在时间区间[0,T]内t时刻的单位时间收入为R(t)(或称收入率),按年利率为i做连续复利计算,则有:终值=■R(t)e(T-t)idt,现值=■R(t)e-itdt。一般地,若收入率R(t)=A(A为常数),称此为均匀收入率。
(二)关于投资决策的例题
例6:某厂家需要一台新科技的机床(使用寿命为10年)来提高产能,联系了机床的经销商后得到了两种方案:①直接购买,费用为80万元;②租用,每月租金为1万元。若资金的年利率为6%,以连续复利计算,试决策:是购买机床合算还是租用机床合算?
解:每月租金为1万元,收入率R(t)=1
由题意知,机床使用寿命为10年,即租期为120个月,年利率为6%,即月利率为0.5%,故有:现值=■1-e-0.005tdt
=-■■e-0.005td(-0.005t)
=-200e-0.005t■
=200(l-e-0.5)
≈90.2(万元)
因此,现值90.2万大于现价80万元,在资金不太紧缺的情况下,厂家还是购买机床要合算一些。
六、结束语
以上六个讨论微积分在经济学中应用的例子只是微积分经济应用的一小部分,但从中也能深刻地揭示出微积分对于经济分析数学化、定量化所起的强大作用。总之,微积分是探索经济规律,分析经济现象的重要工具,运用得当便能为企业经营者提供精确的数据,为企业决策提供客观、合理的数据支持。数学的发展源于经济,却又实实在在地为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程祖瑞.经济学数学化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徐建豪,刘克宁,易风华,辛萍芳.经济应用数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赵昕.浅析微积分在经济中的教学[J].考试周刊,2012(1).
篇6
关键词:电力系统;电力市场;经济风险;市场力风险
1引言
我国已经实现厂网分开,下一步就是要建立一个发电侧电力市场,以实现发电商竞价上网的改革目标。然而,根据国际上的经验和教训[1],在发电市场建设和运营的初期,一些发电商往往会行使它们所拥有的市场力来操纵市场[2]。其结果是:电力市场整体经济效率降低,用户经济利益受损,甚至会危及电网安全运营。因此度量和防范(减轻)市场力是电力市场(结构、模式、规则)设计中的重要一环。电力市场中的市场力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而不仅仅是各个发电商的装机容量所占份额),度量电力市场中的市场力只采用HHI是不合适的[3]。到目前为止,国际上对于电力市场中的市场力如何度量和防范的问题,并没有提供现成的理论方法和成功的实践经验。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加以研讨。
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及主要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2.1电力市场中的市场力的界定
市场力问题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经济学理论对市场力作了具体严格的界定。经济学对市场力的一般定义是:行业组织的集中程度。市场力表示改变市场价格使之偏离市场充分竞争情况下所具有的价格水平的能力。这个市场力的定义很简明,已经使用了一百多年了。但是通常电力市场的管制机构对电力市场的市场力有它们自己的定义。美国能源管制委员会(FERC)在“StateoftheMarkets2000”报告中对市场力给出了如下的定义:
“市场力是指,市场中某些成员为了阻碍新的竞争者进入市场,或者为了使竞争对手的成本增加,而有意限制自己的发电出力和服务,以便形成并维持市场高价格的能力。这些市场成员在抬高市场价格后,并不使得自身的成本或价值增加。”
但到了2001年底,FERC已放弃了这个市场力定义,正在重新研究和定义电力市场的市场力。笔者认为,对于电力市场而言,研究其市场力应涉及三方面的问题:①市场力的行使;②市场力对市场成交的价格及其交易量的影响;③市场力对所有的市场成员的影响。根据国际经验,对于电力市场而言,其市场力的行使可以有多种形式(有多种表现)。为使得所研究的问题简明,经济学对市场力问题的研究只考虑对市场价格和利润的影响。而美国FERC对市场力的研究和定义只是侧重于行使市场力本身,忽略了市场力的具体行使形式,例如,发电商所采用的抬高它们发电报价的形式。由于FERC对市场力的定义忽略了“获利性问题”,因而结果就是:任何时候无论是否需要它们,基荷发电商(机组)都存在着市场力。即使它们行使市场力会损失自己的利润,它们也将行使市场力。这个结果显然是不合理的。美国FERC这样研究和定义市场力,就忽略了竞争性价格因素的作用。如上所述,FERC在“StateoftheMarkets2000”报告对市场力的定义中指出,“任何时候,一个发电商行使市场力,它都要想方设法回收成本相应增加的部分”。上述对市场力的定义中还指出,“可维持市场高价格”,这意味着将峰荷发电商排除在可能行使市场力的市场成员之外了。这也不符合通常发电商操纵市场的实际情况。
FERC和2002年1月修改后颁布的那个市场力定义都提到“抬高竞争对手的成本”。美国FTC在市场力的定义中提到“维持或者产生一个垄断”。关于市场力问题,FTC认为:
“尽管在市场中处于垄断地位并不违法(illegal),但是根据美国现行的反垄断法,如果某些处于垄断地位的发电商是通过排斥竞争者进入市场,或者明显损害(削弱)了竞争者的竞争力,的策略(手法)来维持或者形成自己的垄断地位的,那么是违法的”。
换句话说,根据美国现行的反垄断法,抬高竞争对手的成本是非法的,但是行使市场垄断力是合法的。美国的FTC和DOJ对市场力的定义和经济学对市场力的定义基本相同。但是,美国FERC却将抬高竞争对手的成本(使得竞争性供电曲线上移)和市场垄断力(使得市场偏离竞争性供电曲线)这两个因素相结合,来定义市场力。我们认为,这违反了经济学和反垄断理论的本质特征。这样的市场力定义容易造成歧义和混乱。正如美国电力市场理论研究专家PaulJoskow所指出,FERC实际上没有定义市场力。Joskow向美国参议院分析阐述了FERC对市场力的定义存在的问题:“FERC对市场力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没有给出一套用于度量市场力是否存在以及市场力严重程度的经验指标;并且没有能够指出,当存在多大的市场力就不能够保证电力市场的批发价格是公正合理的”。
笔者认为,市场力的行使方式通常有两种:一是抬高其电价使之高出其边际成本;二是限制其发电出力[1]。具有市场力的发电商可通过这两种方式来获得超额利润。当在市场上行使这两种方式的任何一种获得成功后,其结果都是市场价格提高,行使市场力的发电商的利润提高,发电出力(产量)降低。具体研究内容及其研究思路如下:
(1)电力市场中市场力的定义
市场力是某些发电商通过改变市场价格水平使之偏离竞争价格水平而获利的能力。根据经济学理论,这种能力,即使它是暂时的,或者微不足道的,仍应视为市场力。市场中的许多成员,尤其是电力市场中的成员,可能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市场力,但是只要不严重,就不会对市场价格(经济效率、公平竞争)产生大的影响。
(2)电力市场投标中的垄断问题
在国际上的许多电力市场中通常都是以最后一个中标价作为市场的成交价。在一些情形下[3],这个投(中)标规则能够使得市场成交价格低于竞争性价格水平。此时,某些投标的发电商可能会设法提高市场价格使之接近于竞争性价格水平,以此来获利。有时候会误认为这是发电商在行使市场力,其实不然。
(3)电力市场需求侧的市场力问题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及其国际经验,现阶段我国拟采用单一购买者这种市场模式(同时可以伴随着大用户直接购电这种特定的双边交易的模式,但以单一购买者模式为主)。对于采用单一购买者模式的电力市场,存在着买方独家垄断特征的市场力(Monopsonypower)[3]。单一买方通过行使这种市场力来降低市场(购电)价格,以降低其总的购电成本[4]。单一买方(在我国,近期是由电网调度及市场运营管理机构来担任这个角色)行使这个市场力的方式有可能是对用电价值高于市场价格的用户的用电需求进行中断。这种买方市场力(Monopsonypower)的存在有利于抑制发电商(卖方)的市场力(Monopolypower),但是也存在买方滥用这种市场力的问题。
2.2市场力的行使问题
在发电侧市场中,由于某些发电商存在着市场垄断力[5],这将导致竞争(是指没有市场力下的竞争)形成的发(供)电量大于市场价格(是指市场力作用下的市场价格)下的需求量(供大于求,要减少供应量)。为了确定市场价格升高的原因及其造成的影响,必须检查市场力的性质。如果一个电力市场没有一定的备用容量(一定的增减发电容量的能力),那么这个市场就不能对付突然的尖峰负荷,或者突然的发电机组事故。这种电力市场就要重新研究和设计[6]。
只有实时(Real-Time,RT)市场才有要研究和解决的市场力行使问题。应该同时在边际内以及边际上的发电商中间寻找和确定市场力。在研究考察市场价格提高(变化)的同时,要研究考察发电商有意限制其发电出力的情况和程度。具体研究内容及其研究思路如下:
(1)市场力与长期合约市场的关系
如果合约市场的价格太高,那么用户就会等到下一个合约市场再签约,或者到RT市场中去购买。但是,不论RT市场的价格如何,用户都不可能再等了。因此,在合约市场上,发电商不能行使市场力。合约市场也包括日前(DA)市场。但是,发电商在RT市场上行使市场力的情况将通过套利的机制对合约市场价格产生影响。
(2)对市场力的长期性反应(影响)
存在新的竞争者进入市场的威胁,可以限制市场中原有的发电商行使市场力[7],因为这些发电商会担心行使市场力导致的高电价会吸引很多新的竞争者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发电商也可能担心行使市场力会遭到管制机构的制裁,而不敢明目张胆地行使市场力。
(3)边际上的和边际内的市场力问题
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决定市场价格的那个发电商,即最后一个中标的那个发电商,并没有行使市场力。通常能够行使市场力的那个发电商是边际内的发电商[8]。但是,如果这个发电商自身不能脱离市场来定价,那么行使市场力的这个发电商可能会是边际上的发电商。
(4)市场力的两种影响(作用)
发电商行使市场力的第一个影响是提高了电力市场的电价,使得用户受到损失,而所有的发电商(不论它是否拥有和行使了市场力)都得到额外的利益。发电商行使市场力的第二个影响是造成市场的经济效率降低。市场的电价提高了,就使得用户减少它们的用电需求(用户此时的用电需求要低于它们在边际发电成本价格下的用电需求)。但是由于用户对电力这种特殊商品的价格的反应是不太敏感的,因此市场力导致的电价提高对用电需求的影响较小。
(5)长期性市场力和短期性市场力问题研究
发电商通过有意限制自己的发电出力的方式来提高电力市场的价格。电力市场的价格提高后,就吸引投资者新增装机容量投资。市场有了新增装机容量,市场价格就会下降。这样做的结果是,过量的装机容量成本的回收要由用户承担。为新的发电商竞争者进入市场制造障碍会导致一个较低水平的机组容量的市场均衡和较高的利润水平。这个利润补偿了制造市场进入障碍的成本。因此,电力市场设计的关键问题包括:①消除新的竞争者进入电力市场的障碍。这就要求市场准入规则的公平和市场信息的公开、透明;②通过管制来防范发电商有意限制其发电出力以抬高市场价格的行为。
(6)竞争性市场中的补贴问题
多个国家的实践证明[9],在电力市场中由于仍然存在各种非竞争性补贴,明显地增加了售电成本[10]。如果发电商限制其发电出力的数量小于通常由气候因素导致的电力负荷波动量,并且这个数量仍然足以使得相当大的经济利益从用户转移给发电商[6],那么这个市场的利润函数就需要重新研究与设计。
2.3市场力的模拟分析
通过对市场力进行模拟分析可以掌握控制市场力行使的因素。但是模拟模型不能够准确地预测市场力。除了完全垄断的市场情形,其它市场情形下的市场力不是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因为市场力涉及到若干个市场成员的策略行为,即寡头市场的行为。市场成员可应用对策论来研究确定自己的市场行为和如何行使市场力,并且在寡头市场形态下的市场行为和市场力要遵循一个复杂的市场规则。市场力的模拟分析模型必须进行一定的简化和假设,只能反映出市场力的主要特征。
电力需求的弹性是目前电力市场的一个最重要的影响其市场力的因素。各个市场成员的规模(例如装机容量)的分布情况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9,11]。但是,很难计算电力市场中的这个影响因素,因为它取决于进行交易的障碍,而交易的障碍是很复杂的、不断变化的,而且通常发生戏剧性变化。所采用的竞争方式也是一个关键性影响因素。经济学家通常可以基于价格或者交易量来模拟分析市场竞争过程,但是,对于电力市场,发电商是通过提交同时包含价格和交易量的报价曲线来竞价上网。关于采用这种报价曲线竞价上网的理论还没有完全形成。
一个垄断型市场的市场力要受到需求弹性的限制。一个寡头型市场的市场力也要受到竞争者的数目和每个竞争者的相对规模的影响。一个发电商的市场份额等于市场的总交易量除以这个发电商的发电量。市场份额的平方和称作Herfindahl-Hirschman指标(简称为HHI)。HHI是Cournot模型中用于确定市场力的三个因素之一[2]。具体研究内容及其研究思路如下:
(1)市场垄断性和Lerner指标分析
市场垄断者会通过提高电价来获得最大利润。如果有更多的用户能够削减自己的需求作为对高电价的反应,也就是用户有较大的用电需求弹性,那么市场垄断者能够提价的幅度就较小。Lerner指标(用表示)用于度量超出边际成本的那部分价格,即价格补贴部分[12]。在垄断市场形态下,Lx=1/e,e表示用户的电力需求弹性[11]。
(2)Cournot模型分析
根据寡头市场Cournot模型预测分析可知[12],一个发电商的价格补贴部分不仅取决于电力需求弹性,而且也取决于这个发电商的市场份额。当这个发电商的市场份额越大,它拥有的市场力就越大,它的价格补贴部分也就越大。
(3)单边的市场行为和HHI
如上所述,HHI表示各个发电商市场份额的平方之和。HHI的取值范围是[0,1],但在法律文献上,HHI的值为从0~1之间的某一值再乘以10000,其原因是要采用百分比的平方,而不是采用小数点的平方来计算HHI。单边的市场行为不会产生市场勾结行为。可以采用Cournot模型分析这种市场行为。当用需求弹性去除HHI后,可用于预测Cournot市场上的发电商价格补贴的相对平均值,因此HHI与单边市场行为有相关性。
2.4市场力防范对策的研究与设计
可以通过实施公平、有效和充分的市场竞争,或者通过市场监管和一些合适的行政手段来抑制市场力。最好是通过市场竞争来抑制市场力,但是竞争水平不可能自发达到一个满意的水平,即使得竞争充分和有效所需的水平。根据笔者的理论研究结果[13]和已有的国际经验,影响电力市场竞争有四个关键性因素:需求弹性、发电商集中的程度、长期合约所占的比重和采用发电报价曲线投标所占的比重。
这四个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所实施的管制政策和(或者)所设计的市场模式的影响。从美国加州过去几年电力市场运营的实践可知[1],除了电力市场中系统操作员对运行备用容量的需求弹性之外(这个需求弹性是直接传递的),其它的影响因素几乎没有一个会突出地起作用。笔者认为,当时加州电力市场中市场力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需求缺少弹性,所以当时加州所采用的许多市场力防范对策并不很奏效。但是如果加州当时的政策制定者能够理解需求弹性的重要性,并且知道如何才能使得RT市场的定价风险最小化,那么就可以对加州的一些大用户增加其需求弹性。遗憾的是,它们当时没有能够做到。
对我国许多地区而言,由于存在许多历史遗留问题,要在短时间内降低电力市场中发电商的集中度是相当困难的,在这次对发电资产重组以形成目前的五大发电集团公司时,就未能降低各个发电侧市场的发电商的明显的集中度。尽管如此,笔者还是认为,在我国当今用户电力需求弹性还很小的时候,研究和制定发电资产重组政策和方案时要尽可能防止增加发电商的集中度。除了产权转移时需要签订产权转移合同,其它的有关如何增加长期合同比重问题还缺少理论依据。采用发电报价曲线方式投标的原因是电力需求水平具有不确定性。对全天各个时段进行发电投标,又增加了发电的不确定性。实施这种逐日发电报价的方式,在低谷负荷时段发电投标的弹性较大,而在高峰负荷时段其发电投标的弹性较小。因此在负荷的低谷时段市场力基本不存在。需要通过研究确定一个合适的政策来利用这个规律。
防范市场力的一个有效的策略是[13],在设计市场时就尽可能规避形成市场力的条件,而不是等到市场运营之后再去采取种种措施治理市场力。增加电力需求的弹性对抑制市场力的作用最大。增加长期合约的比重也能抑制市场力。采用发电报价曲线投标的方式也有利于抑制市场力,通过采用这种方式可以使得重新投标过程减缓,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发电成本变化的速度,而不是发电商改变市场力策略的速度。必须对在电力市场中如何鼓励发电侧实施发电报价投标和签订长期合同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单单分析阐述一些相关政策是远远不够的。具体研究内容及其研究思路如下:
(1)电力需求弹性
在研究设计电力市场时,为使得市场能够达到充分、有效的竞争,抑制市场力的形成和作用,需要考虑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市场结构问题,而不是市场构架和模式问题。在研究设计电力市场的结构时,要设法增加电力需求弹性。方法之一是,通过研究,确定各种措施以使得系统操作员对运行备用容量的需求有弹性。但根据国际上的经验,这些措施对增加电力需求的弹性所具有的作用不是很大。另一个方法是,对于大用户,用RT市场的真实价格替代我国大多数地区目前实施的这种完全没有价格弹性的峰谷分时电价。但是对于我国,目前技术问题尚无法解决。
(2)提高电力市场经济效率的措施
通过对国外一些典型的电力市场运营情况的分析总结可知,除了在峰荷时段,电力市场的实际运营情况要比采用Cournot模型预测的情况好得多。通过对国外电力市场的实证分析可知,为缓解市场力,增加市场的效率,在研究设计电力市场的结构时,可以采取两项措施,一是要加强发电商的长期合约,二是要将需求的不确定性和采用发电报价曲线竞标的形式相结合。
(3)采用发电长期合约以抑制市场力
对于电力市场而言,对发电商最有效的一种发电合约形式是长期发电合约。管制机构要求电力公司必须承担一些供电义务(包括对本地用户义务供电,以及某些形式的长期供电合同),这将有效地减少发电商的市场份额。而中期发电合约只是在发电商不相信长期合约价格会等于近期现货价格的平均水平时才会发挥作用[6]。
(4)需求的不确定性和以发电报价曲线形式进行投标
由于电力需求存在不确定性,使得发电商要以一个具有弹性的报价曲线来进行发电投标。这样就会增加了那些剩余需求(被其他的发电商看作是剩余的需求)的弹性,而减少市场力[14]。
2.5市场力的预测分析
根据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当HHI的值低于1000时,这个市场就基本上不存在市场力问题。但笔者认为,电力市场却并非如此。HHI只考虑了五个关键的经济影响因素中的一个,即发电商的集中度。而实际上电力市场的市场力是由五个关键因素共同决定的。除了发电商的集中度之外,还有需求弹性、竞争方式、合约交易以及市场在地理上的分布情况这四个影响因素。每个因素都对市场力有同等程度的影响。
电力市场中发电商可能作出的大多数的市场行为都不能采用HHI描述。Cournot模型虽然能够描述较多的市场行为,但还是不能把握其主要目标。经常可以看到应用Lerner指标研究市场力的结果。其结果是:市场力是当边际成本下降时价格的上涨部分。笔者认为,将对市场力绝对值的估计和对市场力相对值的预测二者结合起来,可以更准确地揭示市场力问题[10]。具体内容包括,研究探讨发电资产兼并、输电网技术改造和输电价格对市场力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及其研究思路如下:
(1)HHI没有考虑的四个影响因素分析
HHI是根据各个发电商的市场份额来计算确定的。它没有考虑电力需求缺少弹性这个因素。根据国际经验[10],由于电力需求缺少弹性,使得电力市场的市场力至少要比大多数的其他市场的市场力高10倍以上。HHI只能预测Lerner指标,而Lerner指标与市场力的联系并不紧密。HHI也没有考虑市场竞争的方式、市场合约形式的交易量所占比例以及市场受地理位置影响的程度。
(2)Lerner指标及其存在的问题
尽管根据市场力的定义可知,应该通过比较市场实际价格和理想的竞争水平下的价格的差异,来确定市场力,但是Lerner指标却是在一个非竞争性市场上将其市场价格与其边际成本相比较。Lerner指标把降低边际成本的作用和提高电价的作用混在了一起。而在电力市场中,根据边际成本的下降值就基本上可以度量出市场力的大小,然而,降低边际成本并没有害处。
(3)市场力的预测
根据国际上的一些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5],目前用于分析确定市场力的最好的方法是Cournot模型。普遍认为,它要比HHI好得多。但是笔者认为,电力市场中的竞争规律并不符合Cournot模型,并且电力需求的弹性如何基本上是不得而知。因此采用Cournot模型得到的预测结果是不准确的[15]。关于相对市场力的预测问题,例如,发电侧资产兼并前后的市场力比较问题,由于发电资产的兼并不会使得两个最难确定的因素,即竞争方式和需求弹性,发生变化,因此,市场力的预测会相对较容易些。
2.6市场力的监督
揭示出市场力通常就能发现市场的缺陷。在确定了市场存在的缺陷后,可能需要对市场成员施加一些暂时的约束。但是尽可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是一个永恒的目标。如果发现市场规则有缺陷,那么可以尽快修正。但是,如果是市场的结构有缺陷,那么要修正它们需要很长的时间。此时就需要市场监管者花费相当大的精力去调控这个市场。
开展市场监督工作要注意的一个关键问题是[8],要能够准确领会市场力的真实含义。如果实际市场价格高于理想竞争价格水平,那么可以断言市场上会存在这样一些发电商,它们不是价格的接受者[16]。此时就会出现一个价格接受者利润最大化情形下的供电量和实际供电量之间的差值。这个差值被称作“被限制的发电出力值”。这个差值可作为市场力存在的例证。但是,我们认为,当市场价格高,并不能说明市场就存在市场力[7]。当市场价格高于左侧边际成本(lefthandmarginalcost)时,也不能说明就存在市场力。当发现RT市场的价格高于右侧边际成本(righthandmarginalcost)时,说明市场中存在短期的发电商限制其发电出力的情况。在RT市场上出现这种情况说明存在着市场力,但是非正常的机会成本(例如,水电商表现出来的)的情形除外。具体研究内容及其研究思路如下。
(1)目前国际上对电力市场的市场力定义存在的问题
美国FERC目前对电力市场中的市场力的定义是不准确的。按照这个定义,要求价格有显著的提高并维持相当长的时间,才认为存在市场力。因此,按照这个定义,无法准确地、定量地确定出市场力的大小,也就无法实现由其自己提出的消除所有的市场力的目标。
(2)市场力的监管问题
由于电力市场存在着两个结构性问题:①电能不能大量地存储;②实时的电力需求没有弹性。因此需要对电力市场实施监管。电力市场中存在市场力是没有好处的,而市场力则是可度量的。根据国际经验,在正在获利的情形下出售电力时,可以监测出是否存在市场力(此时市场价格视为固定值)。在RT市场上存在机会成本不会带来太大的麻烦,它与平均利润是不相关的。
参考文献
[1]曾鸣.电力工业商业化运营及电力市场[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
[2]林济铿,倪以信,吴复立(LinJiken,NiYixun,F.F.Wu).电力市场中的市场力评述(Asurveyofmarketpowerinrelationwithelectricitymarketstructure)[J].电网技术(PowerSystemTechnology),2002,26(11):70-76.
[3]曾鸣.电力市场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0.
[4]BorensteinS,BushnellJ.AnempiricalanalysisofthepotentialformarketpowerinCalifornia''''selectricityindustry[J].JournalofIndustrialEconomics,1999,47(3):285-323.
[5]SchulerRE.Thedynamicsofmarketpowerwithderegulatedelectricitygenerationsupplies[A].Proceedingsofthe31stHawaii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SystemSciences[C],KohalaCoast(USA),1998.
[6]曾鸣.电力市场交易与电价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7]YuZ.Astackelbergpriceleadershipmodelwithapplicationtoderegulatedelectricitymarkets[A].Proceedingsof2000PowerEngineeringSocietyWinterMeeting(III)[C],2000.
[8]ZimmermanRD,BernardJC,ThomasRJ,etal.Energyauctionsandmarketpower:anexperimentalexamination[A].ProceedingsoftheHawaii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SystemSciences[C],Maui(USA),1999.
[9]宋依群,侯志俭,文福拴,等(SongYiqun,HouZhijian,WenFushuanetal).电力市场三种寡头竞争模型的市场力分析比较(Comparisonofmarketpowerinthreeoligopolymodelsofelectricitymarket)[J].电网技术(PowerSystemTechnology),2003,27(8):10-15.
[10]滕飞,胡兆光(TengFei,HuZhaoguang).中国发电企业的规模经济分析(EconomicalanalysisofscaleinChineseelectricitygenerationenterprises)[J].中国电力(ElectricPower),2003,36(4):1-3.
[11]HobbsBF,HelmanU,PangJ.Equilibriummarketpowermodelingforlargescalepowersystems[A].IEEEPowerEngineeringSocietySummerMeeting[C],Vancouver(Canada),2001.
[12]WolframCD.Measuringduopolypowerinthebritishelectricityspotmarket[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9,89(4):805-826.
[13]迟正刚(ChiZhenggang).《单边开放电力市场的稳定性分析及对策(Stabilityanalysisandcountermeasureforunilateralopenelectricitymarket)[J].电力系统自动化(AutomationofElectricPowerSystems),2002,26(11):5-8.
[14]WalterS.Theanalyticalapproachtomeasuringhorizontalmarketpowerinelectricutilitymarkets:ahistoricalperspective[J].TheElectricityJournal,1998,11(6):22-33.
篇7
关键词:房地产投资 GDP 平行数据模型
本文研究方法与模型设定
(一)研究方法
对河北省各地区的房地产投资与国民经济的研究不能单独进行,必须将各地区放在同一个可比较的平面上,而且同时要利用各地区的时间序列数据和截面数据。在经典线性计量经济学模型中,所利用的数据有一个特征,即在一个模型中,或者只有时间序列数据,或者只利用截面数据。实际上仅利用时间序列数据或者只利用截面数据不能满足本文经济分析的需要,因此本文选择平行数据计量经济学模型。
(二)模型设定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选择房地产投资和地区生产总值两个变量,其中地区生产总值为被解释变量,房地产投资为解释变量。在模型选择方面,有线性模型、对数模型和半对数模型三种可供选择。分别将三种模型形式进行分析,发现与其它两种模型相比,对数模型要较好些。因此本文选定的模型为对数模型。
设定基本模型为lnGit=αi+βilnIit+uit,Git代表第i个地区第t年的该地区的生产总值,Iit代表第i个地区第t年的房地产投资额,αi代表个体影响,uit为随机扰动项。
之所以在模型当中没有滞后期的出现,是因为选择的数据是平行数据而非时间序列数据,所以加入变量的滞后期对模型的拟合效果未必会有很好的改善,同时分别对加入滞后期和滞后两期的情形进行分析,所得的结果均不如本文设定模型的效果,所以在本文设定的模型中没有滞后期的出现。
本文选择河北省11个地级市2000-2006年的平行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来自2001-2007年的《河北经济年鉴》。对数据进行了如下处理:首先对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地区收入总值指数调整,折算为2000年不变价,将各地区各年房地产投资额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指数调整,同样折算为2000年不变价;然后分别对各地区各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房地产投资额取自然对数。
研究平行数据的第一步是检验被解释变量Git的参数是否在所有横截面样本点和时间上都是常数,按照平行数据模型的确定过程,本文用EVIEWS3.1对基本模型进行检验,得到:S1=0.04088484,S2=
0.166917188025,S3=0.413960986404
下面计算F统计量:把N=11,K=2,T=7代入F统计量计算公式:
F1=1.78,F2= 8.0566
在显著性水平为1%的情况下,对其进行H2检验。查得F(30,44)=1.43F1,因此接受H1。即结构参数在不同截面单位上是相同的,在截面单位上个体影响不同,个体影响表现为模型中被忽略的反映个体差异的变量影响,即模型为变截距模型。
具体形式为:lnGit=αi+βilnIit+uit,(i=1,2…11,t=2000,…2006) (1)
其中为个体影响,即模型中被忽略的反映个体差异变量的影响。
在确定采用变截距模型之后,进一步确定采用固定影响模型还是随机影响模型。利用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3.1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分别得到采用固定影响模型和随机影响模型进行模型估计的结果。采用固定影响模型时,分为加权条件(cross section weights)和不加权条件(no weighting)。采用随机影响模型时分为GLS Transformed Regression和Unweighted Statistics including Random effects下的两种检验结果。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采用固定影响变截距模型的R2统计量(0.986032,0.937679)和D-W值(1.253215,1.027544)均优于采用随机影响变截距模型的R2统计量(0.749271,0.776937)和D-W值(0.383119,0.430637),也就是说固定影响变截距模型的拟合优度优于随机影响变截距模型的拟合优度,因此选用固定影响变截距模型。在固定影响变截距模型检验结果中可以看出加权情况下的R2统计量为0.986032,D-W值为1.253215,不加权情况下的R2统计量为0.937679,D-W值为1.027544,加权情况下的拟合优度优于不加权情况。
综上,本文采用加权条件的固定影响变截距模型,即下面的模型:
lnGit=αi+βlnIiit+uit,(i=1,2…11,t=2000,…2006) (2)
其中,假定横截面的个体影响可以用常数项αi的差别来说明,这样,αi表示各地区对于房地产业的自发投资。参数估计结果如表2。将以上系数分别代入(2),将方程变形后可以得到河北省11个地级市相应的回归方程,如表2所示。
房地产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房地产投资对各地区经济发展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各地区房地产自发投资对GDP的影响有一定差别:唐山的影响最大,廊坊的影响最小。由此可见各地区房地产投资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存在较大差别。下面对各地区房地产投资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及推动效率具体进行计算:
(一)推动力分析
推动力分析即弹性分析。弹性系数是指在任意函数中,解释变量的相对变动所引起的被解释变量的相对变动,即被解释变量的变化率与解释变量的变化率之比。弹性有点弹性与弧弹性之分。本文选用弧弹性,原因是考虑到上文得出的回归方程为指数形式,用弧弹性计算效果会好些。根据弧弹性的定义,分别取各地区两年的房地产投资额与GDP,求它们之间的弧弹性。根据弧弹性的定义,计算公式为:,其中E为弹性系数,即各地区房地产投资对区域经济的推动力,x1、y1分别为前一年份的房地产投资额与GDP,x2、y2分别为后一年份的房地产投资额与GDP。取2000年与2002年的数据,可以得到各地区的弹性,并按照弹性大小进行分组,其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河北省区域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房地产业推动的,各地区房地产完成投资对地区经济推动力差别较大,推动力较大的为秦皇岛,达到0.5792,最小的为石家庄,推动力为0.1050。
(二)推动效率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各地区房地产投资对各地区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大小,引入一个新的系数,称为“推动效率”,它是房地产投资的推动力系数与该房地产投资在GDP中所占份额的比值,用q表示,q=D/S,D表示在考察期内对房地产投资的推动力系数(弹性),S表示房地产投资在考察期内占GDP的平均百分比。这样可以排除推动力系数受到不同的房地产投资所占份额因素的影响。如果q>1,表明房地产投资在这期间内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是积极的,超过了自身所占的份额,是高效率的。相反,如果q
由表4可以看出,廊坊的q值小于1,说明房地产投资对该地区的推动效率较小;石家庄、邢台、沧州、保定、张家口、承德的q值在1至5之间,说明这些地区的房地产业对区域经济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邯郸、衡水、秦皇岛、唐山的q值均大于5,其中唐山的q值最大,达到14.9,这些城市的房地产投资对区域经济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三)固定效应模型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河北省整体房地产投资额每增加1%,将带来河北省国民经济0.81%的增长。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明显。
参考文献
1.姜诗章.多维平稳性检验的计算方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8
2.赵卫亚.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函数的变系数Panel Data模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11)
3.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李子奈,叶阿中.高等计量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5.刘伦武.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动态计量模型与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5(03)
6.郑思齐,刘洪玉.中国建设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模型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4)
7.郭英形,张屹山.预防动机对居民储蓄的影响一应用平行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06)
作者简介:
篇8
小微企业由字面理解,即为小型或微型的企业,有员工少、资本少等特点。然而,小微企业虽小,在我国的数目却众多,且占据着国民经济与社会双向发展的重要位置,一定程度上小微企业的发展程度是与社会发展是正向关系的。从当今形势来看,小微企业的发展面临着挑战,或是由于成本的提高,或是由于销售额的减少等问题,其资金处于紧张状态,其严重的形势甚至可与金融危机时期相提并论。小微企业同时有诸多优势,正由于其对创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带动作用极其在我国所处的重要地位,对小微企业的扶持治理势在必行,而其中一个方法就是通过财务弹性。
一、小微企业的概念与特点
1.小微企业的概念
所谓小微企业,即小型或微型的企业,多为个体工商户类型。关于小微企业的划分,国际上普遍以人数或资产来决定,而世界各地有普遍差异,因而划分的角度酌情而定。我国对小微企业的划分历史不长,可追溯到2011年7月,当时中小企业初次被根据企业收入、资产与员工,并与各行业情况相结合,而划分为中型、小型和微型三种,具体可参照《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小微企业概念是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所发出的,其发出为政府对中小企业管理政策的制定与中小企业的扶持提供便利条件。
2.小微企业的特点
我国有无数的企业,涉及的领域各行各业,而其中一大部分就是小微企业,据不完全统计,小微企业在我国全部企业中所占的比例可高达95%以上。小微企业存在于各行各业,其共同特点为较小的规模与较为单一的工作,且其市场份额不大,常常伴随地域特色。小微企业虽数量众多,然而其生命周期普遍较短,据相关数据显示,有约55%的小微企业能生存5年左右,而有约25%的小微企业更像昙花一现,仅能存在2年以内。小微企业之所以生命期短是因为其与大型企业相比的落差所致,小微企业不仅员工数量小,而且经济利益低,资金周转难达标准,生产不够稳定,工作不够系统,因而难以长久利于众多企业之中。
二、财务弹性的概念与提升
1.财务弹性的概念
弹性,即适应性,因此财务弹性也就是指财务适应性,对于财务弹性的概念,各国之间甚至是各国内部之间均有不同界定。就美国而言,对财务弹性的概念大概分别定义为两种,其中美国会计师协会认为财务弹性是一种能力,以通过行动避免对预期资源的超额的或者是预期内的现金支付等行为。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却对此有不同看法,他们将财务弹性的范围划分的更下,认为财务弹性的能力是只针对预期外的,而不包括预期之内的支付。我国对财务弹性的概念理解更类似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财务弹性是企业在变换的经济环境中,对预期外的现金投入与资金投资把握的能力。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发展之中,不仅包括预期内的支出,即某特定时间内的特定花销,这些都是有准备的。而同时,企业所处的环境并非一成不变的,其在发展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偶发事件,或是新的商机,或是生意上的意外,都有数目不小且预期之外的经济花销。发展中的预期之内的或预期之外的花销均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有部分企业尚无能力处理好其中的变故,使自己的发展处于不利位置。而这种对偶发事件应对的能力,即财务弹性。
2.财务弹性的衡量标准
财务弹性大体上是企业对偶发事件的应对能力,而这个范围毕竟过于广泛,将财务弹性具体化,主要可分为以下四项指标:
(1)现金股利保障倍数=每股营业现金流入/每股现金股利;
现金股利保障倍数即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净利润对股利的支付能力,二者的比率与企业该方面的能力成正比关系。
(2)资本购置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资本支出;
资本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本支出即企业对上述资产的支出,这一指标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对经营中的净利润的维持与拓展的能力。
(3)现金流量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筹资现金流出+投资现金流出)
现金流量比率即企业通过净利润来对筹资或投资的支出的能力。
(4)再投资现金流量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固定资产+长期证券投资+其他资产+营运资金)
再投资现金比率,是企业再投资能力的标杆,比率的大小与现金的多少成正比关系,比率越大表示企业该方面的能力越好。
通过以上四项指标,我们发现经营现金净流量出现的次数较多,这表示现金在财务弹性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净利润的多少并非与企业持续经营的能力成正比,与权责发生制的财务管理方式相比,收付实现制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三、电子制造业角度看财务弹性对小微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
1.设计试验
(1)已赚资本与总资本比例
对于小微企业而言,从企业的运营中获得足够的投资资金是较为不易的,因为由此带来的将是持续的外部资金需求。相关数据研究显示,有部分已经赚取一定资本,而所赚资本仅占总资本较小部分的企业,为告别资金匮乏的尴尬境地,所希望的是进入自金融合阶段,因而财务弹性需求对此而言较为重要。
(2)库存现金
小微企业内部资金不足,有很大的财务局限性,并且日后的投资发展不稳定,因而其现金边际价值是十分高的,库存现金的成本与收益最好能保持平衡。经研究显示,具有更多现金的企业往往同时有更多的成长机会和风险性现金流与介入有限资本市场的机会。然而,库存现金多的同时意味着有较高的成本,这是企业即使在投资机会很少的时候也要承担的。
(3)现金流价值比值
在此,现金流是指经营性现金流,价值是指资产市场的价值,而二者之间的比值即现金流价值比值。现金流的控制程度与小微企业的成长有一定关系,伴随较多投资及hi的小微企业的现金流价值比可能较低,然而尽管其经营现金流未必足够,而其成长发展的机会却是有的,小微企业可通过对现金流的合理控制进而提升财务弹性而获得成长。
(4)经营规模
与大型企业相比较而言,小微企业的优势是成长机会较多,而其弱势是可用资金不够充足,且受到来自资本市场的更多局限。为能弥补小微企业在精英规模与多元化经营中的弱势,以更好的处理在企业发展中可能存在的偶发事件,而财务弹性是以上弱势的加分点,因此小微企业对财务弹性更为重视。
2.试验的结果
(1)已赚资本与总资本比与资本结构
电子制造业领域中,与已赚资本为负的企业相比,已赚资本为正的企业所具有的账面杠杆比例更低,而市场价值杠杆比例更高。债务投资资本比率成为评估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标杆,企业的平均长期债务比率在企业的已赚资本为正值的时候达到最高,而已赚资本较多或较少的企业基本都不经常使用债务。
(2)库存现金和资本结构
大型企业在通过对内部资金的大幅利用而支付大额红利的时候获得的杠杆水平较低,而小微企业与大型企业恰恰相反,其在外股利用的时候杠杆水平较低。数据显示,电子制造业领域中已赚资本较大或较小代表其债务下降,与之相比,具有中等已赚资本的企业数量较少。同时,与在较低的十分位数位置的企业相比,在较高的十分位数位置的企业往往具有更多的持有现金。
(3)现金流价值比与资本结构
相关试验显示,电子制造业领域中已赚资本在零之下的小微企业收到零或以下更低的运营现金流的冲击。在相似规模的企业中,已赚资本较多为负的企业具有的现金往往比已赚资本较多为正的企业要多,这是为了使财务弹性得到保持。在此分析中,若小微企业的现金流价值比较高,其对外部资金的依赖就相应的少,反之,小微企业会以发放更多股权的方式替放债务。
(4)经营规模与资本结构
相关数据分析显示,电子制造业领域中小微企业的经营规模与其资本结构的比例间的关系基本为正向的,且当其处于正负现金流的投资震荡的时候预留债务的能力是不够的,因而对比大型企业来讲,小微企业对零债务的利用更多。同时,有较不显著的倒U型联系发生在经营规模与杠杆比率中。
3.资本结构的综合分析
为资本结构指标分层统计结构。数据显示,对正负已赚资本的小微企业进行比较,发现已赚资本为正的企业所支付的红利较多、杠杆的使用也较多,而股权的发行却较少少。反之,股权的发行已逐渐成为已赚资本为负的小微企业进行资本驱动的方式,借以此而使现金增加。与发行股权同时,已赚资本为负的小微企业也较少发行债务,甚至部分企业会通过发行股权的时候对债务水平降低。在收入为负向与增长机会为正向的动荡之中,企业使用财务弹性的途径通常通过对债务的保持而实现。然而,债务发行并不是已赚资本为负的小微企业的账面杠杆比率高的原因,而较高的已赚负向资本可能为其原因。
篇9
[关键词]双语教学;劳动经济学;教学设计
双语教学是在教学中结合母语外的其他语言或者教材进行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国际知识的融合,能更真实地“还原”原有知识体系;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术视野与国际交流能力(吴平,2007)。劳动经济学是一门以劳动者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是研究劳动者资源配比如何达到资源最优化的一门学科。劳动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都以国外研究为主,因此采用双语教学是符合双语教学要求的。本文拟从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环境与双语教学形式四方面对劳动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教学设计进行研究。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即教学结果,是教师结合课程内容所设立的教学目的,预期学生在授课后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发生的变化。Bloom(1956)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认知目标包括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情感目标包括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动作技能目标有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和习惯化。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更倾向于认知目标,但不仅仅让学生停留在定义、识别和区分等具体行为上,而应该让学生通过现实中的现象理解现象背后的原理,寻找、掌握多种现象背后的经济学规律。比如在完全竞争市场上、非完全竞争市场上、垄断市场上劳动力价格变动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规律。[1]
二、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反映特定教学理论的,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教学形式、策略的模式化的教学活动结构(陈琦等,2009)。学者们将教学模式归纳为直接教学、探索学习、合作学习、个性化教学、接受学习、发现学习等。劳动经济学属于一门现象科学,是从现象中探索规律的学科,问题导向的探索学习方式更适合该门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学习指学生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科学研究能力的一种学习方法(刘儒德,2005)。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理解问题、归纳规律的能力,教师在探索性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2]1.提出问题在课堂之初提出授课内容的关键问题,并引导学生关注该问题所辐射的社会现象。在后续课程都围绕如何解读问题、解答问题、提炼答案、上升经济学规律进行讲授。如在讲授劳动力供给章节,提出“是什么决定一个人是否工作以及工作多少时间”的问题,启发性地向学生呈现关联的社会现象,比如,啃老族、富二代、家庭主妇、学生兼职等。问题提出后,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逻辑体系。2.收集数据数据的收集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该问题的认识,还能为解决问题提供证据。教学中数据收集的原则是,以课堂学生样本为主,若学生样本不符合调研对象要求,则再选择课后以小组形式向外收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何种收集方式,都需要学生在课堂上将数据收集的问卷制作完成,并在课堂上完成预调研与问卷调整。这不仅利于小组间的沟通交流,也利于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如在“生育决策”内容教学中,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对可能影响家庭生育决策的因素进行归纳,列举出来的影响要素不得少于五个,可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获取,研读相关书籍理论提炼,也可通过身边切实案例有感而得。每组形成相应的调查问卷后,先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预调研,调整问题的提问方式、提问次序等。问卷调整结束后,要求学生组间调查。由于课堂调研学生多是未婚未育,所调研出来的数据是预期行为数据,需要补充现实行为决策数据,故要求学生课后对自己所属家庭的已婚人士进行数据采集,形成最终的所需数据。3.形成解释引导学生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或案例方法,利用收集的数据,对问题进行合理解释。以课堂演讲的方式,每组陈述自己的问题解释,陈述内容包括问题与现象的关联,数据收集的情况,论证科学性与有效性说明等。要求学生以PPT展示的形式对小组形成的结论进行解释,尤其需要锻炼学生数据收集、数据处理的能力。小组陈述结束后,鼓励其他组同学进行提问,可以是反驳,可以是某一疑点的追问,也可就某一问题深入探讨。在提问和回答的时候,要求陈述小组作答的同学不一样,以此保证每位同学的实际参与。在一问一答间,很多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实际的解决问题能力得以体现。4.评价总结教师对小组陈述进行点评,点评包括以下两个内容。一是针对小组陈述内容点评,小组在此次问题探讨中值得肯定的地方、需要下次改进之处。对小组在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困扰要及时解答。比如学生较多疑虑的是,理论上应该是有影响的要素,为何通过实证数据无法得到论证。此时教师需点明,实证结果与数据收集的数量与质量有关,数量太小,或者收集数据之间的离差太小都可能造成结论的不显著。二是针对小组之间结论进行比较点评,授课老师对组间的共性与差异性归纳总结,以某一逻辑对所有汇报组的结论进行整合,完成学生作业的点评。5.表达结果教师在表达结果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将整合后的学生结论引入课本理论知识,通过问题探索过程,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二是将知识进行延伸,拓展知识运用领域。教师向学生陈述知识的科研前沿进展,尤其需要注意知识约束条件放松后的突破运用。此外,可推荐相应的书籍给学生课外拓展阅读,以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巨著为推荐重点。[3]劳动经济学问题导向的探索性学习教学模式设置,以高度指导探索为主。一方面,授课对象多为高年级的本科生,已储备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基础经济学知识,具备一定的经济现象思考能力。另一方面,劳动经济学的课程特征也适合高度指导的探索学习,即以学生为主的问题探索,训练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建立事实与已有解释的联系。
三、教学环境
越来越多学者发现,合宜教学环境的设置有利于通过情景效应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教学环境包括课堂空间、教学组织与教学媒体。1.课堂空间设置一般按照两种原则来划分:一种是领域原则,即学生按照自己喜好选择教室位置,教师在讲台上讲授。这种空间划分适合直接教学内容的布局,保障学生在心理安全的环境下,吸纳教师的授课知识。另一种是功能安排空间,即以某种分类标准对学生进行群体划分,通过调整学生之间或者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布置,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设置。在劳动经济学问题探索教学安排中,通常选择功能安排空间方法。以小组形式形成小组空间,利于小组之间进行问题探讨和数据收集。组与组之间分割一定空间,形成较为独立的思考环境。教师在小组之间走动,掌握每组的研究进展,并进行适当的指导调整。[4]2.教学组织教学组织是对学生进行分类实施教学计划的设置,一般有全班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化教学三类。劳动经济学的教学主要以前两种为主。在普适性知识讲授时,以全班教学为主;在探索性问题设置时,以小组教学为主。值得注意的是,为避免分组造成的思维定式以及逻辑定式,需要强调每次分组要具有差异性,且上台陈述小组成果的学生要有差异。3.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过程中传递信息的物质工具。目前教学手段多为板书、文字、图片、音频等。板书的特点在于推导性强,能较好引导学生的同位思考,但速度较慢,信息量较单一。电脑多媒体具有信息多元化、信息量大且丰富的特点。如何分配传统板书与电脑多媒体的教学比例,这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发现,对于经典劳动经济学知识的传授,适合直接进行知识的讲解并以板书为主,尤其注重推导过程中的变化。对于应用和理解性的内容以多媒体教学为主,以加深、拓宽学生的思维为主要目标。在教学中,往往是板书与多媒体交叉运用,只是以谁为主以谁为辅的分配权衡。比如,在劳动经济学中劳动力需求章节,劳动力需求弹性的推导需要以板书为主,让学生明白何为需求弹性,需求弹性受到什么要素影响。然后用多媒体通过在不同经济62背景下的产业需求变化,相同经济背景下不同产业的需求变化等,形象化地呈现需求弹性的知识。[5]
四、双语教学形式
双语教学形式即教师在教学中对中英教学的比例安排。国内有按照教材和语言选择分为全外型、混合型、半外型和引导性(曲燕等,2014),也有按照语言程度分为侵入型教学、保持型教学与过渡型教学(张惠玲,2006)。劳动经济学的双语教学建议,教材选用全英文,授课中英结合。全英文教材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国外劳动经济学的逻辑结构,还能通过教材中大量的案例描述了解国外的劳动经济学发展历程。授课中,在理论知识传授中建议选用英文讲授,在问题讨论中使用中文。为了加深学生对专业词汇的掌握与理解,建议在板书以及多媒体运用中,使用全英文。劳动经济学双语教学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双语教学的速度控制双语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该门课的授课中要把握双语授课的节奏,遵循先慢后快的节奏。在学期之初,学生对全英文教材、专有术语、专有名词并不熟悉,同样对教师的授课方式并不熟悉,建议前期放慢授课节奏,慢慢引导学生对教材的认识、对专有词汇的解读。中后期,可以提高授课速度,鼓励学生独立阅读并承担部分章节内容的讲解。2.考核方式的选择基于本门课的教学目标,以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与经济学逻辑解释力,故以平时考核结合期末考试的方式进行成绩评定。期末考试以中文试卷和中文作答为主。平时考核包括小组汇报成果以及对教师指定文献、书籍阅读后的评述,期末考试以闭卷形式为主。
参考文献:
[1]曲燕,王振波,王建军.中国高校双语教学模式研究现状[J].高等理科教育,2014(2):104-108.
[2]张惠玲.关于高校双语教学的思考[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62-64.
[3]BloomBS,KrathwohlDR.HandbookI:cognitivedo-main[J].NewYork:DavidMcKay,1956.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篇10
关键词:知识产权;无形资产;财产权利;评估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经济的各项功能逐步完善,资产评估的需求越来越大。各个行业都开始涉及到资产评估领域,并且规模和技术复杂程度都越来越大。知识产权在其资本形态而言属于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相比,知识产权算是企业较为重要的战略资源。知识产权是知识型企业运营的基础。因而,基于知识产权视角的无形资产评估就是知识产权在企业应用的奠基石,也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重要手段。运用管理学知识,研究无形资产和知识产权的界定,无形资产与知识产权的关系,通过了解无形资产评估的原则,找到基于知识产权视角的无形资产评估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能够进一步完善无形资产评估的对策。
二、无形资产与知识产权
1.无形资产的界定。无形资产评估最主要的应该是确定其评估对象。基于会计概念而言,无形资产主要是不具有资产形态,但是能够为资产所有者创造经济效益和获得某些权益。但是根据资产评估准则来看,无形资产是指某些主体所占有的,不具有资产形态,并且能够在生产经营中为其带来经济效益的资源。对比发现,会计角度和资产评估角度的无形资产并不一致,资产评估角度的无形资产的范围更广泛。严格来讲,无形资产并不是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往往将其称为知识资本等。知识资本主要指各种不具有实物形态的资产的未来经济效益的获取权。
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三种非物质形态的资源:(1)以知识为基础的资产。这种资产主要是由知识、技术等无形资产所组成,主要包括商标权等知识产权;(2)以商誉、信用等为主的无形财产,主要包括商誉权。形象权等;(3)特许经营权。这是指相关部门所特别颁布的某些优惠政策和措施。
2.知识产权的界定。知识产权具有无形资产的特征,主要表现在:(1)知识产权主要是以知识为主的,不具有实物形态的经济资源,并且知识产权也是被某些主体所占有;(2)知识产权是能够为拥有者带来经济效益的长期非货币性资产;(3)知识产权是一种具有独占性质的无形资产。
3.知识产权与无形资产的关系。无形资产包括知识产权,但是知识产权却不一定全部属于无形资产。知识产权只有进行成果转化后才可能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但是,可以说知识产权是无形资产的基础,没有知识产权,就肯定不会有无形资产;但是有了知识产权,却也不一定会有无形资产。知识产权是否能够转化为无形资产主要是以其成果是否能够取得经济利益为标准。
知识产权转化为无形资产一般需要经过以下三个阶段:(1)应用阶段,在该阶段中,知识产权应用于生产经营过程,体现出该知识产权的使用价值;(2)商品阶段,在此阶段中,知识产权已经转化为商品,并通过交换价值实现自身的价值;(3)资产阶段,在该阶段中,知识产权经过评估后确定自身的价值,完全转化为无形资产。经过以上三个阶段,知识产权才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无形资产。
三、无形资产评估的原则
无形资产评估具有一定的弹性,但是这个弹性是以客观事实作为依据的,并不能够随意决定弹性的程度。无形资产评估除了具有弹性的特征之外,还具有一些其他特征。只有正确理解无形资产评估的弹性,才能避免无形资产评估的随意性。
1.无形资产评估中应正确区分各类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的知识产权多种多样,包括许多的类型,因而正确区分各种类型是十分必要的。商标权和商誉是不同类别的无形资产,因而两种无形资产是具有区别的。商誉可以为企业创造额外的收益,而商标权则是代表企业中产品的额外收益相关。商誉与商标权的区别具有差别,商誉低的企业,商标权不一定低。但是商誉高的企业,商标权则不一定高。
2.注意不同评估方法的使用。无形资产的评估有很多方法,包括市场法、成本法等评估方法。无形资产评估者应该根据当前无形资产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当然,使用不同的无形资产评估方法对同一无形资产进行评估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有时,使用多种评估方法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时,评估者应当对得到的多种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得到的结果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作出相关的调节,最终确定该无形资产的价值。
3.不得预先询问无形资产设定价值。企业邀请资产评估师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时,一般都会自己对无形资产设定一个价值范围,因而在资产评估师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时,不得预先询问该无形资产的设定的价值,因为会造成对无形资产的反复评估。从对无形资产的评估结果来看,无形资产评估要求评估过程与结果的一致性。在得到无形资产评估结果的过程中,根据无形资产的的特点,应当选择恰当的比例,并且依据无形资产投入和产出的比例,重点从产出能力的角度来分析无形资产的获利能力。
4.对各个类型无形资产使用不同的指导意见。知识产权一定属于无形资产,但是无形资产不一定属于知识产权。因而知识产权一定具有无形资产所具有的特征,但是根据知识产权中所包含的类别不同,每一类无形资产肯定具有自身的特点。所以应当在现有的无形资产评估准则的基础之上,分别对各个类型的无形资产制订适合其自身的无形资产评估意见。并且,在不同的无形资产类别中,对于评估方法、相关参数等的选择也具有很大的差别,只有深入研究不同类型无形资产的特点,才能使各自的指导方法具有有效性。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