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微课设计范文
时间:2023-08-17 18:14: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历史微课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对学生进行及时激励,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信心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要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让他们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树立学习历史知识的信心。在整个班级中,由于每个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不同,他们在探究同样的知识时,学习的程度也不相同。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给他们布置不同难度的问题,让他们通过解决问题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充满兴趣的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和学习。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出发,使设计的教学内容能吸引学生的探究兴趣,让他们积极地进行分析和思考。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他们摆脱了传统教学中的学习方式,学习的主动性指引他们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在遇到问题时,他们能主动同教师讨论,积极的师生互动使课堂氛围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跃性,让他们能更快地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内容,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二、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进行历史知识探究的最好动力。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对历史教材中的内容产生了好奇心和探究欲,能主动对知识进行分析和思考。在主动探究学习方式中,学生能积极的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加快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运用多媒体进行历史教学,能把历史教材中的抽象知识转化成直观生动的图片,同时,还能通过视频和影像使历史上发生的事件进行再现,使历史课堂教学摆脱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在多媒体创设的历史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高涨,他们在多媒体课件的引导下进行教材内容的阅读和探究,有利于对历史知识点的记忆和掌握,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的小影片。在影片中,学生和当时的战争情况进行了近距离的接触,对他们的思维有了较大地冲击。然后教师让学生通过阅读教学内容分析爆发的原因,分析是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学生积极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探究,有效地掌握了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并让他们对学到的知识有了深刻的印象。
三、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学习方法的优略对他们的学习效率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并在主动学习下高效地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历史综合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还能在其他学科中进行运用,促进其他学科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使他们找到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体系,通过总结归纳的方法来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和记忆,有利于学生掌握同一类事件的要点。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学习时,在最初阶段,他们还不能熟练掌握这种方法,教师要让他们摆脱急于求成的思想,不断地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最终从生疏到熟练,真正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他们的历史学习具有重大地促进作用。
四、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教学,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初中历史教材中的事件发生的时间、空间和地点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很远,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学习阅历无法深刻地理解历史知识。还有的学生认为历史都是过去发生的事,学习这些知识没什么用。由于受到消极思维的影响,使学生在学习时不能集中精力认真探究和思考。为了搭建现实和历史之间的桥梁,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挖掘历史教材内容,从中找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以此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积极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知古鉴今,拓展历史思维面,追寻事物发展的规律。在把历史知识和现实生活构建联系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能把学到的历史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在了解过去、分析现状和展望未来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质,使他们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实现了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
五、通过对比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篇2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微课;应用策略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增强教学成效,必须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满足学生学习需求,还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有利于推动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进程。然而,基于微课的历史教学仍然处于实践阶段,其应用尚未成熟,因而需要有关人员对微课应用策略的问题做进一步探究,为历史教师的微课制作提供借鉴,同时促进历史微课应用逐渐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推动教育进步。
一、微课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将微课有效应用于其中,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将微课视频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中,能够增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重要作用。其次,在微课教学中,学生能够对历史知识进行反复学习和记忆,有助于学困生进一步学习历史,并深入掌握历史重难点知识。再次,通过微课视频的应用,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概念,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为初中历史教学的深入开展奠定良好基础条件。最后,微课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可通过新的形式开展历史教学活动,对增强教学效果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因此,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作用。
二、历史微课的制作与注意事项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制作微课,相关人员应遵循一定的步骤。首先,确定微课课题,使微课内容与历史教学活动紧密联系,为历史教学奠定良好条件。例如,在《冷战中的对峙》教学中,由于课程教学内容多且复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确定微课主题,并有选择性的制作微课视频,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微课教学设计中,应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因此,在制作微课设计时,相关人员应进行必要的学情分析,并设计教案,使学生能够对教学内容一目了然,对提高其学习能力发挥重要作用。再次,教师录制微视频,在课堂教学前为学生播放,如若能够添加背景音乐、字幕等内容,则更有利于彰显微课应用的重要性。最后,教师微课的同时,应关注效果,及时改进不足,积极利用微课而深入开展历史教学活动。历史微课制作过程中,要增强教学成效,教师必须注意系列事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在微课设计环节中,应为学生提供完整的教学信息内容和配套资源,既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和热情,又能为学生深入学习历史知识做准备。同时,教师应对学生历史学习情况加以掌握,如通过练习题进行检测等,对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有利。其次,在历史微课制作中,由于微课的时间较短,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微课的内容。所以,教师应注重把握课题,对其的选择遵循适宜性原则。如在《冷战的对峙》教学中,由于初中学生对问题具备初步分析和解决的能力,但教师对学生关于教学知识内容掌握情况的了解少之又少,因而教师可从该问题着手,设置微课,为教育教学提供便利。最后,微课视频制作的长短应有度,通常将微视频时间控制在5~8分钟以内,避免学生产生视觉疲劳,同时将课堂教学内容呈现,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历史微课的有效应用策略
(一)微课内容应与学生实际相贴近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应用微课,应保证微课内容与学生实际相贴近,以便于学生对教学知识内容的理解。以《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为例。该节课教学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地名、知识点相对较多,如若要使学生对历史教学知识内容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则必须通过有效的微课设计而实现。对此,作者引导学生针对该节课教学内容而制作两个微课,一是以辽、北宋、西夏政权并立为主要内容;二是以金、南宋对峙为主要内容。如此,能够帮助学生对具有联系的教学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可强化记忆。简言之,在历史微课有效应用过程中,微课设计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与此同时,教师为学生提出关键问题,能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指导,如“找出政权的分布位置”等,有助于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
(二)针对不同年级开展不同的微课教学
初中历史教学要有效应用微课,应针对不同年级而采取具体的应用策略。首先,针对初一年级学生的历史微课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微课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如在讲述“唐三彩”知识内容时,教师为增强学生记忆力,可为学生播放电视剧《宫》的部分片段,剧中关于唐三彩的台词有错误,说“这家人这么富贵,摆的唐三彩”,其实唐三彩是唐代的随葬品,不可以摆放在室内。如此,可激发学生学习自信心。其次,针对初二年级学生,教师利用微课而辅助历史教学活动的开展。最后,针对初三年级学生,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微课制作,以增强其对教学知识内容的认知。
(三)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微课教学
初中历史教师逐渐意识到应用微课教学的重要性,并能够将微课与历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所以,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完善微课教学,以发挥微课的应用成效。首先,教师将制作的微课资料汇总,形成资源库。基于此,在后期历史教学中,教师可对资源库中的微课资源作一定程度的修改和完善,与新的知识点相结合,能够使微课内容更为深入,更具与时俱进性。其次,初中历史教师在应用微课时,应做到微课资源共享。例如,学校成立历史教学研究小组,对各个历史教师分配任务,使其能够共同完成微课制作和共享微课成果。最后,教师鼓励学生亲手制作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所以微课的有效应用,必须注重将学生参与其中,包括学生参与微课制作和分享微课的过程中。在此过程中,历史教师引导学生积极积累微课制作经验,对微课教学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论
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如若能够采取有效策略而促进微课的应用,则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推动初中历史教学进程发挥重要作用。当前,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应用,但其应用效果并未得到充分发挥。所以,作者认为,相关人员有必要对于历史微课的应用策略加以研究。首先,微课内容应与学生实际相贴近;其次,针对不同年级开展不同的微课教学;最后,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微课教学。
作者:赵玉双 单位:长春市第十九中学
参考文献:
[1]张国东.用爱浇筑用心经营——浅析“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16,(10):29.
[2]刘开济.历史电子地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以银川市金凤区××中学为例[D].宁夏大学,2015.
[3]匡婷.微课与导学案结合在初三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篇3
一、借微课过渡,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目前初中历史教材课改之后,每个单元就是按照章节形式出现的,但是时间上存在一定的跨度,内容相当繁多,学生记忆知识点的过程中感觉凌乱,不容易掌握。每一课的重难点加在一起很多,让学生都精准地掌握,有很大的难度。笔者创造性地使用微课,制作出相应的历史知识点,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审视自己在那个环节存疑,然后笔者设计相应的“学习资源包”最终帮学生答疑解惑,实现对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如,在讲人教版八奶奶级历史下册《社会生活的变化——交通之变》一课时的重点是:在交通、通信、文化生活等方面出现的新鲜事物和对中国近代生活的影响,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难点是: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在通过谈话:假期你到过哪些地方去旅游?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假期里进行哪些娱乐活动?和同学朋友是怎么样联系的?师生交流导入新课后。笔者制作一个微课,并配套相应的信息资源包,直接切入法“快速浏览全文,课本从哪几方面介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的?”在这个微视频里,笔者依据子课题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组1观看情景剧《穿越时空的旅行》针对近代交通通讯的出现,找出自己哪里没有弄清楚;组2出示屏幕助学资料,结合课本研究近代文化生活的变迁,撰写百字小论文。组3观看情景剧,研究近代社会习俗变化,找出5个。通过图示与资料的应用,让吃不透这一内容的学生,得以再次充电,重难点通过微课得到较好的突破。
二、用微课传授方法,教会学生以不变应万变
在教育理念中一直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学生掌握住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学生才可以在历史知识海洋中,以不变应万变。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仅传输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给学生方法试着自己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培养起唯物史观,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要实现教学目标,光凭课堂上的讲练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借助微课的辅助作用。通过微课短小精悍的特征,给学生方法上的指导,并多次演练。如笔者制作了三个微课:“历史选择题型——原因类”“如何回答历史问题——根本原因”“如何准确解答材料解析题”。在这三个微课中,我通过典型题,引导学生分析,给出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通过微课的辅助指导,学生对选择题或材料分析题,大部分都掌握了昨天方法,告别以前的猜测、空白现象。
三、通过微课专题,实现复习聚沙成塔之效
初中历史微课是一项短小而重要的教学资源。在历史知识点复习中,利用微课来讲解专题知识点,可以起到“聚沙成塔”之效。学生通过微课的引导下学习,对历史知识实现举一反三、连点成线、融会贯通。有利于提高中考历史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初中历史微课在阶段复习、专题复习中,更能体现出其短时高效的特点,强化理解归纳所学,并可以实现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地反复观看。如笔者在带领学生进行九年级历史下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复习时,创新使用了微课教学方法:1.慕尼黑阴谋。1938年9月底,英、法、德、意四国在慕尼黑举行会议,并签订了《慕尼黑协定》是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希特勒得寸进尺,很快便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从而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2.二战的爆发与扩大。1939年9月1日,德军突然袭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交战双方:轴心国(德、意、日)与反法西斯联盟(英、美、苏、中);1941年6月,德国发动了对苏联的侵略战争,标志二战扩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标志着二战扩大到全世界规模。3.反法西斯战争。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重要转折点;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加快了德国法西斯灭亡进程;攻克柏林,1945年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5月8日德国签署投降书,标志欧洲战场结束;。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标志二战结束。4.二战中的两大重要国际会议:华盛顿会议、雅尔塔会议。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就可以把二战的主要进程、时间线索、主要战役等内容系统高效传递给学生。
总之,通过简单的微课技术,融合了清晰的表达,加上充实的内容的微课运用在历史教学的教学与复习过程中,能够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参考文献:
[1]俞月丽.例谈微课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教师.2015(16).
[2]魏爱玲,党军红.浅谈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J].高考(综合版).2015(03).
[3]陈美婷.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探讨[J].文理导航(上旬).2014(09).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一2012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每月定点连续随机抽样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该问卷选取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住院3d以上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每月分别抽样30例调查住院满意度,该时段内共调查720例患者。2011年1月一12月实施“HIS”护理模式服务前(实施前)共调查360例,其中男158例,女202例;年龄18一84岁,平均(45.38±15.25)岁。2012年1月一12月实施“HIS”护理模式服务后(实施后)共调查360例,其中男149例,女211例;年龄19一82岁,平均(44.71±15.67)岁。两组数据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011年1月1日一12月31日调查的360例患者接受常规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护理,2012年1月1日一12月31日调查的360例患者接受“HIS”护理服务。
1.2.1 常规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常规胃肠疾病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包括术前热情接待、积极完善相关检查,给予胃肠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指导,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给予疼痛的护理,鼓励多活动、早活动,以及胃管、尿管、引流管等各种管道的护理,饮食、疾病康复健康知识等指导。
1.2.2 "HIS”护理服务“HIS”护理服务较常规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在以下7个方面有所改进。
①信念(conviction:坚定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信念。全程覆盖贴心护理,包括患者人院伊始热情接待、加强术前沟通以及责任护士的快速康复围手术期护理并深人至出院后随访工作,开展诸如针对肠造口患者的华西大讲堂、针对慢性感染伤口患者的出院后伤口换药延续服务。
②合作(cooperation:提倡医护一体化合作。“HIS”护理服务模式中强调医疗和护理共同协作,通过改变晨会交班形式、进行医护共同查房、共同制定患者的分级护理。
③关怀(care):注重关怀患者身心需求。患者住院期间或多或少存在焦虑和恐惧心理,对此,我们开展了责任制整体护理,使得患者与负责护士相对固定。
④沟通(communication:永不断线的沟通。科室护士在工作之余积极动手制作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胃肠疾病健康教育卡和健康教育视频等,以加强患者与主管医护人员的沟通;开设具有胃肠外科特色的医护恳谈区,每周举办2一3次由科室年轻医生、护士共同进行的胃肠道疾病专科互动讲座,将健康知识讲解与患者答疑相结合,解决患者住院期间的问题;此外,每间病房还配有沟通本,方便因工作等原因不能参加恳谈会的家属提问,责任护士和病房护士长在1一2个工作日给予回复。
⑤信任(confidence):用真诚的行动取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胃肠外科定期对护理人员开展取得患者信任的业务学习,提升其专业技术能力和护患沟通技巧,以便在患者住院期间取得信任,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⑥便利(convenience):科学利用资源最大限度的达到医护患三者的便利。开展基于患者舒适的胃肠疾病加速康复外科:不常规安置胃管、术后尽早拔除尿管、术后限制静脉补液量、尽早进食。
⑦满意(contentment:良性循环多方满意。护士们在患者住院体验上根因分析,开展护理服务质量持续改进。
1.3 评价方法
比较并分析“HIS”护理服务实施前后两组患者间住院满意度。满意度调查表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质量控制管理院内自测满意度调查表,设有统一指导语,包括14个条口,每个条口的回答结果分为“满意”“较满意”“较不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未涉及)”。各条口单项分数计算公式为:满意度=[(满意条口数+较满意条口数x0.8+较不满意条口数x0.6+不满意条口数x0.4+很不满意条口数x0.2)/总条口数一未涉及条口数)x100%,总满意度为第14条口患者住院期间对于病房护理工作的总体评价。分值越高表明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度越局。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先检查数据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情况,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对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a=0.05
2 结果
2011年1月1日一12月31日“HIS”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之前共调查360例患者,其总满意度为(83.27±5.71)分;2012年1月1日一12月31日“HIS”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之后共调查360例患者,其总满意度为(97.92±6.23。实施后满意度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01,P<0.05。调查表中14个条口的满意度均较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护理质量是医院质量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衡量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如何提高日常护理工作中的服务质量是提升患者住院体验需要改进的迫切问题,护理人员创新性地提出“HIS”护理服务模式,探索胃肠外科临床护理的重点专科建设之路。
3.1 “HIS”护理服务模式的优势
“HIS”护理服务模式强调坚定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信念,促进护士更积极主动地思考如何解决患者的问题。全程、贴心的护理服务使得患者住院期间更为舒适放松,增加的延续护理内容更是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帮助,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同时“HIS”护理服务模式还强调医疗和护理共同协作。在临床医疗过程中医疗和护理是密不可分的两个主体,在治疗疾病、维护健康的过程中发挥同等重要的作用。"HIS”护理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出团队的优势,以先进、精湛的治疗、护理技术服务患者,提高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节省医疗费用,降低患者痛苦,同时提升住院体验。针对患者住院期间或多或少存在焦虑和恐惧心理,责任护士不仅对患者的机体进行护理,还对患者的心理、社会关系和家庭生活状况等进行全面了解,配合患者康复需要,给予最佳护理。护患沟通路径化管理能责任到人,敦促护士主动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护士依据共同遵循的沟通模式,可以不断对教育内容进行评估、计划、实施、评价、再教育,保证健康教育措施在既定时间内实现并达到预期效果。
在“HIS”护理服务模式实施过程中,患者信任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医疗服务质量的改善。提高患者信任度能够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达成。此外,新的护理服务模式更加顺应多学科协作发展趋势的发展,加强患者、家属、临床医师、护士、麻醉师等相互合作,利用现有临床手段对围手术期各种常规治疗措施进行改良、优化和组合,可以达到减少或减轻外科手术打击的效果。
3.2 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促进患者满意度提高
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和医疗市场化,患者的角色发生了向医疗服务消费者的转化,在护理服务中应尊重患者的需求,体现医疗服务系统人性化。患者需要护士关心、尊重和理解,需要获取有关自己疾病的相关知识,需要寻求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在身心焦虑时得到安慰等,需要护士提供系统的、全方位的身心照顾。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是影响患者满意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众所周知,满意度可以表达患者对所接受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反映护理质量水平,因而成为现代医院质量管理的金标准。本研究结果显示,“HIS”护理服务模式应用后患者的满意度高于未开展前满意度,说明在胃肠外科重点专科建设中应用“HIS”护理服务模式不仅可以提升临床护理服务质量,还能有效改善患者住院期间感受,提高满意度。
3.3 护理人员参与护理重点专科建设的积极性转变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浪潮赋予了新时代的护理人员更深层次的历史使命,加强自身医德的职业素养,将服务意识渗透到工作中是科室各级护士用实际行动对重点专科建设的最佳支持。这与多项研究中强调的护士参与全过程质量控制,提高护士工作责任心和业务素质,调动全体护士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观点一致。活动开展以来,护士对待工作更加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将科室快速康复流程,伤口治疗、静脉治疗等专科护理范畴的理论与临床实际结合,夯实基础护理,从为患者洗脸、梳头等细微之处着手,耐心细致地维持患者住院期间整洁有尊严的生活;再结合专科知识进行住院流程再造,从减少患者的痛苦,点滴之间着手,缩短了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提高其外科住院期间的舒适度,将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紧密结合,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从而提高住院满意度。
3.4 “HIS”护理服务模式应用前景展望
篇5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1.初中历史因为在中考中的占分问题,在整个初中教学中仅仅是辅助地位,老师、学生、家长均不重视,很多学校每周就一节历史课,还经常被语数外的老师借用,历史课在老师和家长的心里就和玩一样,在历史课堂上,也经常出现学生上课做语数外等科目作业的情况。
2.初中历史在授课的课程中,教师教学方法古板,通常采用:读课本——划重点——学生背诵重点——教师把重点整理成习题,给学生进行习题练习。这样反而导致学生出现背完即忘完的情况,缺乏正确的理解,对历史一知半解,仅有的认知都是来源于电视电影等,但这些影视作品中的知识都是经过艺术处理的,认知非常片面。
二、作为教师必须端正对初中历史的态度,明确初中要学习历史的目的
虽然历史科目在中考中所占分值不高,但历史的重要作用必须要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能正确的对待初中历史的学习。并且积极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拓宽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和知识,通过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兴趣。作为初中历史老师,自己必须要非常清楚从古到今的各个历史朝代,以及这些朝代中发生的故事、人物、出现的谚语、诗词等,并且各个历史朝代与脍炙人口的故事、电视、游戏拓展起来……去伪存真,让学生了解这些电视电影中真实历史的情况。这些都是需要初中历史老师去掌握的。
三、提高学生对历史兴趣的策略
本人通过阅读多种教育相关的书籍,以及其他老师在教学中的研究结果,结合本人自身在教学中的体会,总结了一些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供各位老师参考。
1.从历史中发生的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中历史的内容比较枯燥,将的都是过去发生的事情,甚至都是远古的内容,就照本宣科会比较单调,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不妨多插入一些讲授历史中发生的故事,甚至可以与时兴的电视剧或游戏挂钩,不再死板的读课本(如讲到三国时,各国势力的情况,可结合游戏三国进行讲解)。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到故事中的历史朝代里面去,引发学习的兴趣,轻松且深刻地对历史知识点的记忆。
2.结合新课堂教育方式,多采用多媒体教学。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通过动画、微电影、电影片段剪辑、声音等方式让历史的情境再现,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初中的学生多处于对影音图像痴迷的阶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如在讲到隋唐时代历史的时候,可以先播放一段经过剪辑的隋唐英雄传的电视剧片段,引出历史朝代、历史人物,然后通过教学掌握知识点,从而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
3.与初中语文中的诗词联系,我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丰富的历史资源,他们讲述着情绪的同时还反映着历史的背景,时代的变化。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讲解不同朝代的时候,可根据对应时代的诗词情况进行导入。如讲到宋朝文化发展的时候,则可以连带出相应的语文诗词,让历史变得更加有趣,而且可以让学生重温语文知识。
4.组织活动,走出课堂,去到当地有历史的地方组织课外活动(如博物馆、或一些人文历史景观),在历史发生地讲历史。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历史的感觉,把历史和自身生活联系在一起,甚至可以让学生去体验。比如说,学到几大发明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动手,采用泡沫板等方式,亲手体验尝试用印刷术。使学生更好的融入历史情境,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享受学习。
5.技巧的授课方式,在课程结尾留置悬念,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迫切的期望下一次的历史课。在历史的课程教学中,有不少知识点是相关联的,教师在知识点相关的地方可以设置悬念,以此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初中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知欲望,教师在讲授的课程中不妨在结尾的时候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发兴趣,让学生对之后的课程内容充满期待,可以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当然,这要求教师在准备的课程中进行充分的准备和悬念设计。
6.提高教师的讲授技巧,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用轻松、快乐、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的语气语调去教学、讲解。尊重学生的想法,认可学生、尊重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初中学生在学习中通常出现“喜欢哪位老师,那位老师的课就会学得很好”的情况,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让学生认可老师。教师在讲授的课程中如果呆板、乏味、语气语调一成不变,甚至要死不活,那么很难让学生提起兴趣,喜欢他的课程,所以老师要进行自我修养,改变自己,让自己提升,让自己成为学生认可的人。
7.父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影响非常大,教师应多于家长沟通,把初中历史学习的重要性传达与家长,让家长参与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兴趣培养中来,让家长言传身教的行动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让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得到发展和提升。
四、结束语
总之,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进行自我学习,有学习的欲望,高效的课堂是教学发展的必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因为学生年龄比较小,而且历史课的特殊性(枯燥乏味),这就要求作为初中历史的历史教师必须要有深厚的知识功底去为打开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做准备,教师需了解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历史知识,真正的去了解历史,吸纳历史。虽然初中历史教学的大环境不尽人意,但只要老师通过良好的情景导入,增强历史学科的导研式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就一定可以为学生学好历史知识,打好基础。
作者:于立军 单位:山西省长治市第十八中学
参考文献:
[1]赵英.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J].读与写,2010,(08):197.
[2]陆文霞.探讨学习初中历史的重要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3,(04):57
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问题意识有效途径操作流程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091
一直以来我们都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其重要任务。但是笔者在历史教学的课堂上发现,教师还是不够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先导即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师往往根据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流程来开展教学,使得学生有疑不能问或有疑不敢问。新课改明确地将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作为当前基础教育的主要目标,强调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此来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为将问题意识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历史教学作为跨越时间最长、地域最广,最容易产生疑问的学科,理应承担起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责任。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途径
1.创设最佳学习环境,让学生愿意问,敢于问
事实上,由于初中生知识储备不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有相当多的疑问的,但是现有的教育模式往往使得学生不敢也不愿去问,要让学生主动地对问题进行探究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首先要做的就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愿意问敢于问,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传统教育理念属于一种“去问题式”的教育,即学生不带问题走出课堂。在过去的课堂里,教师最骄傲地就是问“还有没有问题?都没有了!”
笔者从教这些年才领悟到这是一个大大的误区。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呢?历史应该是引人深思的,哪有能够真正解决得了的历史问题?都是各家观点而已。“去问题式”的理念使得学生的问题意识难以得到有效的培养。因此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教育观念,认识到质疑、存疑可以促使学生在课外开展探究。二是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新课改要求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要求也应当如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做的不是居高临下,而是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采取有效的措施促使学生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三是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不敢提问题是学生问题意识难以得到有效培养的重要原因,对此教师要打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对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无论问题简单与否、与教学有无关系都应当给予鼓励,认真地帮助学生寻找答案,以此来增强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遇到问题敢于提问的习惯。
2.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提问
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初始问题的提出―初始问题的解决―进一步提出问题―二次问题的解决的良好习惯,而不是盲目地要求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问题意识形成的关键在于问题的深度、宽度而不是数量。对此笔者觉得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是创设多元化的问题情境。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是公认的有效的问题意识培养方式,因此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手段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以初中历史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采用史料法,即通过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进而发现问题。联系法,即将历史和其他学科联系在一起,使得学生能够从另一个角度对历史进行观察等。其次是建立学习共同w。即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主动走下讲坛和学生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往往对教师有着很强的依赖性,遇到问题时有一种“反正老师早晚会讲的”心态,因而不愿主动对问题进行探究。而建立学习共同体则可以给予学生一种“大家都不会,一起研究才能够解决问题”的认识,由师生共同解决问题。最后是课堂教学以讨论为主,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常常诞生于不经意间的思维碰撞,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采用“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讨论上,通过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塑造良好的问题意识培养环境
良好的环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也是如此,欲要学生养成积极主动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需要塑造相应的学习环境。例如当前很多关于历史学科的校园活动都以知识竞赛为主,竞赛内容多以选择题为主,这种情况下学生只需要死记硬背相关的历史知识即可,没有必要深入地挖掘历史知识背后的内涵,如此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利。相反,如果学校的历史学习活动更多是给出一个主题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则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实践探索
为更好地探索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笔者在对自己所负责的七年级(《中国古代史》上册)的一个班级进行了教学尝试,具体过程和结果如下。
1.前期准备
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备课准备和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动准备。备课准备主要指的是改变之前设计教学流程的备课方式,而是以问题来贯穿整堂课,设计的问题确保循序渐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动准备则指的是在开课之前要使学生初步具有问题意识。在实践中笔者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让学生自主制作一张学习情况反馈调查表,以供未来将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记录在表上。二是每个小组都成立一个问题站,然后选举一名负责人来将小组成员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汇总交给教师。此外,为更好地确保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笔者借鉴了同行制作的一些微型视频供学生课后使用,同时也建立微信群以便学生在有问题时能够随时联系到老师。
2.课堂教学过程
针对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学生不愿问、不敢问等问题,笔者采取了以下方法进行课堂教学:
首先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历史学习兴趣。现代心理学认为强烈的好奇心能够有效增加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度。简单来说就是在好奇心的支撑下,个体很容易对外界信息产生兴趣,进而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探究信息的来源,从而正确地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初中历史教师若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改变之前学生对学习无疑可问的现状,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好奇心,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将好奇心转移到问题的探索上。对此笔者在新学期开始阶段就直接将整本《中国古代史》的知识框架呈现给学生,并让学生背诵中国历史朝代歌。第一次接触历史学科的学生已经被勾起了好奇心:朝代歌里的一些历史名词是什么意思?历史年表里为什么有的时间段同时出现了几个政权并立?老师给的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变化表,为什么在很多朝代不一样?一系列形形甚至天马行空的问题产生于七年级学生的脑中。接着教师向学生讲授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即把握历史教材中的“5W”来掌握历史事实的一些基本要素和解决简单问题。而对于那些难以弄明白的问题则记录在问题反馈调查表上,交给问题站负责人,然后教师对其进行总结,在后期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探讨。如此一来学生的好奇心就得到了激发,他们对教材内容也有了探究的欲望,课后会主动分析教材来思考自己心中的疑惑,再加上笔者所要求制作的学习情况反馈调查表能够保证学生都来提问题,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其次是多样化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境促提问,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个是学生心里存在问题但是不知如何将其表述出来,另一个则是学生不知道该从哪里发现问题。很多时候教师要求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学生所发现的问题往往不少但质量参差不齐。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挑出其中的优质问题,引导学生逐渐掌握提问的技巧。此外,笔者还采用了以下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一是多元化创设问题情境,引发问题动机。例如评价成吉思汗,可以模拟一场辩论赛:正方认为他是一位开明的君主,反方认为他是一位野蛮的杀戮者。该场景的设置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历史人物进行解读,从而确保了问题的多元化,以此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辩论中深入把握相关历史知识。二是通过层层深入地推进问题来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例如教师提出“为什么说第二次是第一次的继续和扩大?”这一问题,学生从侵略者动机的角度进行思考之后,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要求学生从战争的结果影响角度分析,学生进一步意识到这是第一次的继续和扩大,以此来保证学生发现问题的连续性,使学生形成科学系统的问题意识。三是通过综合性问题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第一册复习阶段,教师可让学生归纳文明的交流方式有哪些,并用具体史实说明中国为什么到了封建末期在中外文明交流中处于劣势。这既是对知识的梳理,也使学生从横向和纵向的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综合、全面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最后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问题反馈进行定期总结。这得有赖于前期准备工作中的要求学生制作学习情况反馈调查表。这个表有助于笔者在教学中能够把握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很好地把握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现状,并及时进行教学工作的改进。此外,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于表现好的小组要整体奖励,对于优异的个人要突出表扬。良好的激励措施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更主动地提问题,提“好问题”。
3.结果与总结
课程教学结束之后,笔者对实验的班级进行了总结,以同年的其他班级为参照对实现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从课堂提问的覆盖面和次数来看,笔者所实验的班级几乎人人提问题,而其他班级除了一些较为活跃的学生偶尔提问题之外,几乎没人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由此可见实验教学的方法能够很好地消除学生提问时的顾虑,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有着积极意义。从学习成绩来看,实验班与其他班级相比并没有显著的优势,但是通过分析学生所做的试卷,发现实验班的学生对问题理解相对更有历史思维的特点,回答问题的书面用语也更加有历史味,解答也更加具有创新性。相信经过更多的训练,这种优势会更明显。
但是,这个实验还是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由于历史学科的劣势地位和学生繁重的学习任务,教师不可能让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更多更深入的讨论,因为这都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再比如,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是一门学问,因为要解决问题必须花时间,有些问题属于教学目标范围,但有些问题的确是拓展出来的,要花费课堂时间,这都是需要不断改进的。
总体而言,笔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所采取的措施是有效的,但是也存在诸多不足。其教学效果还是集中在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上,并没有使学生真正形成科学的问题思维能力。在未来的教学中笔者仍将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对初中历史教学进行积极的探索,以期在新课标指导下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灵美.试析初中历史教学中有关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4(10).
[2]郭沫环.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和原则[J].考试周刊,2013(1).
[3]马静波.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5(10).
[4]刘彦华.试析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吉林教育,2016(2).
篇7
1. 乡土历史资源在历史课堂运用的必要性
1.1 历史学科的独特特点所决定的。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等,可通过文化机构、传播媒体、学校、社区、参观访问和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得。”因此,历史科中的乡土教材,以其独特的人文魅力,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乡土人文的熏陶下,激发对家乡人文的热爱,领悟到社会学科的无穷魅力,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1.2 乡土教材蕴涵的作用所决定。乡土历史资源,特别是历史乡土教材的合理使用,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1)乡土教材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媒体。乡土历史在中学生一直在身边发生、发展、演绎的,中学生从小耳濡目染,从情感上说极易接受,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对这些历史内容有一定的好奇和好感,他们一般愿意了解和学习这些历史。 一片瓦砾,都记载着一个历史故事。学生参与其中,亲自去体验祖祖辈辈生活的这片热土的历史厚重,去体味历史与现实以及个人的紧密关系,勾画未来的美好远景。
(2)乡土历史资源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乡土历史资源所涉及的内容,是和学生们生长和生活着的地区紧密相关的,学生最为熟悉的社会环境,就是自己的家乡。他们对于有关故乡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古老传说、风俗习惯以至山水草木等等,都有着特殊的、深厚的情感。了解自己生活的地区,是学生的需要。比如说讲到文化史一目时,我们先发动调查本区的一些风俗人情,如横沥咸水歌、婚嫁特色、横沥、万倾沙的水乡文化、河涌文化、桥文化,然后让学生再整理资料、归纳、对比后成图或成文。学生必然会有浓厚的兴趣和希望学习的愿望这样,学生就会有一种亲切感。
(3)乡土历史资源,特别是乡土教材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因为:其一,乡土乡情是国情的一部分,它们之间是总与分、纲与目的关系,可以相互印证、互为补充,所以学习乡土乡情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具体地了解和理解国情,并可以培养学生运用课本知识和乡土教材中的有效信息分析并解决具体问题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其二,家乡的人和事就发生在学生身边,学生对此有一种亲切感和亲近感,由此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索欲望,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热爱家乡和家乡人民的情感,而只有热爱家乡才能热爱自己伟大的祖国。因此,乡土教材是统编教材在教学中有益的、必要的补充,会更加有利于我们实现原有的教学目的,更加体现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和宗旨。
1.3 新课程的初中历史课堂存在的一些问题决定的。譬如:(1)初中历史不是人们所说的“主科”,地位向来较为尴尬,长期以来都得不到重视学生、家长、甚至是学校不重视,历史科也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人文熏陶的作用。(2)初中历史课程资源理解的视野比较狭隘,在极端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氛围下,学习方式上十分习惯于接受性学习、相当忽视体验式学习、更难得开展发现式学习。(3)过于注重课堂而极度忽略课外活动:难于留下师生自由机动的余地,在很多学校,历史课堂开展活动的机会微乎其微,而且课后不能留作业。在这样的条件下,很多老师在传授学生的学习过于局限在课堂上的灌输,仅满足于专心听讲和死记硬背,课外活动流于形式,因而不能满足学生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4)对于这些乡土历史资源或者乡土教材,许多学校都没重视或者开课。对于这些东西,如乡土教材,学生也只是“一目十行”地随便翻翻,更多的同学连看都没看,有的连书也不知丢到什么地方去了。这种现象并非个别而是较为普遍。
1.4 乡土历史课题的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之间的必要性。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走出课堂,学习方式多元化,注重情感体验和实践,并把实践活动与课堂有机结合。这样,就我们开发课题和发展校本课程提高很好的机会,也提示教师把地方资源(包括地方景观、地方文化、社区设施等等)转化为校本课程。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开展体验教育、实践活动、探究性学习,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可见,在新课程要求下,乡土资源的开发使用对于历史课堂大有裨益。
2. 乡土历史资源穿插于历史课堂的一些实践、尝试 笔者身体力行地投入到历史教学课程和乡土历史的开发与使用之中,努力实现两者有机地协调和配合,在以下方面付诸于实践。
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我并不否认,毕竟目前的学生在校时间长,学习任务重,历史科又是术科,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更别说是课后能对历史问题深入研究,但这并不等于学生不能进行与身边乡土历史发现和研究。那么,怎样处理两者的关系,我的做法首先是以课堂为主,在课堂内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研究,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开展调查、归纳、查资料等步骤,教师在这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选题、步骤的设计、问卷的设计等。
篇8
关键词: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开放式教学法 理论依据 应用效果
长期以来,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的情况时有发生,影响到教学质量。实践证明,将开放式教学法引入历史课堂,对走出教学困境、改善教学现状效果显著。作为一种教学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开放式教学法因其特有的魅力,被称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参与热情、拓展学生思维的“灵丹妙药”,通过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一、开放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一)Constructivism Theory。
Constructivism Theory,即建构主义理论,又被称为结构主义。建构主义教学思想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填鸭式”地传授固定结论和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学生主动发现、探索、构建知识框架的过程。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时刻以大爆炸式的速度不断更新换代,这对现代人的自学能力提出严峻考验,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等观念逐渐成为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共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传统教育模式下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显然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只有具备主动获取信息、建构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才能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中屹于不败之地。开放式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有重要意义,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学意义上的体现。
(二)Humanistic Theory。
Humanistic Theory,即人本主义理论,该理论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由著名心理学家A.H马斯洛提出。马斯洛在分析人的需要时,构筑金字塔式的“顶峰体验”论,充分肯定人作为独立个体的尊严与价值,积极倡导人的潜能的开发,对推动现代教育改革发挥重要作用。相较于传统教学理论,人本主义教学思想更关注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需要,更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潜能开发,更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与发展。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对现代教育具有极大的启示性,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主动转变自身角色,秉着“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尊重,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发展”的教育理念,深入学生内心,了解学生的心理渴求,将学生的心理智力特点与学科特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奥秘,体验学习的快乐。开放式教学是人本主义教学思想的有力实践。
二、开放式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应用效果
(一)利用网络资源,凸显历史教学时代特色。
近年来,中考历史命题的时代性特点日益明显,在对历史问题的解读与考查上,命题人多以近几年最新的时事新闻作为导入话题,如果学生对新闻事件背景不甚了解,不能在短时间内寻找到与所学知识的联系点,极易影响考场发挥。因此,开放式教学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与时俱进,凸显时代特色。以《三个世界的形成和演变》的教学为例,教师要求学生借助网络,自主研究学习相关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梳理相关知识点脉络,效果十分显著。通过上网查阅资料、浏览新闻,学生对“波黑战争”、“巴以关系”、“车臣危机”等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并对两极格局解体之后,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作出了自己的思考。由此,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获得了培养。
(二)问题教学,调动学习积极性,掌握历史学习方法。
比较与联想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然而,方法的习得并不在于教师苦口婆心地灌输,而在于课堂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将这些学习历史的方法贯穿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认识到历史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在自主学习中不自觉地效仿这种方法。对历史教材中相近、不同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与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中找出异同,进而探究其本质。如对历史上巨鹿、官渡、赤壁、淝水等以少胜多战例的分析、对比,通过思考,学生先后得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民心的得失、社会制度的优劣、经济基础的厚薄、技术手段的高低、参战人员的勇怯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出课后思考问题:试比较1894年与1937年日寇两次侵华的原因,分析中国在两次战争中为何一败一胜。从学生对该问题分析的反馈情况看,教学效果显著。
(三)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历史批判思维能力。
历史学习的批判思维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思想,也是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缺失的一种品格。勇于反思、勇于质疑、勇于批判,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崭新的思维成果,推动历史研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也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具体体现。在开放式教学中,历史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价值与作用,将历史问题带入生活、家庭,与朋友、与老师、与家长共同探讨,允许并尊重对同一历史问题的多样性评价,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思考提供更多角度。如《汉书》中对王莽的评价:“莽既不仁,而有佞邪之材;又乘四父历世之权,遭汉中微,国统三绝,而太后寿考为之宗主,故得肆其奸慝,以成篡盗之祸……自书所载,乱臣贼子,无道之人,考其祸败,未有如莽之甚者也。”对于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空间,历史研究氛围浓烈。
三、结语
实践证明,开放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对推动历史教育改革有重要作用,值得推广。同时,该方法更容易为青年教师掌握和使用,有助于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增强历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未来教室;初中历史教育;智能化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6B-0019-03
教育部制定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的要注重“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顺应了互联网+时代的要求。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逐渐到来,各类移动多媒体网络终端使我们进一步习惯于用各种社交软件进行交流、学习和生活。如百度阅读等电子阅读,懒人听讲座、百度作业帮、纳米盒等学习软件的运用,网上远程课程的学习等等。苏州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加强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坚持“以建为主”和“以用为本”双促进、双推动,2013年6月,“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应用创新示范区”正式在苏州挂牌,以全面打造未来教室的教育信息化环境,强化资源开发与运用管理。
目前关于“未来教室”存在多种定义,但都强调了未来教室是利用网络媒体和新兴技术手段创建的一个能促进教与学的智能化环境,应该是教学与信息化从整合走向融合创新的载体。与以往课堂上使用的PPT教学、白板教学所不同的是,网络多媒体智能教学更多地使学科教学从课堂走向学生生活,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教育生态。那么,初中历史学科教育应该走向何方?是拘泥于课堂上的“丰富多彩”,还是走向历史大教育的核心?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笔者认为历史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树德立魂是历史教育的最终目标。走向未来的历史教育应坚守原则,向传统致敬,向未来前进,破茧成蝶。
一、利用新技术优势,课堂教学形神共聚
在互联网时代,海量的网络资源与高速的信息传输,逐步打破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局限,课堂由教师进行知识传授的比重进一步降低,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重在与学生对话交流,帮助他们自主建构个性化的知识。
苏州目前采用的“未来教室”由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主要包括电子双板教学平台与学生应答两大系统。“双板”不仅具备随时随处板书、课堂笔记保存的功能,利用双板,还可以将问题贯穿于展示的学习资源中,合理创设问题情境。以《不怕远征难》为例。可以围绕主题,利用双板一面呈现发生在中的一系列问题,一面展示时期的形势图,教师或学生在讲解中随时标注时间、地点、事件等等,学生可以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找到经过的省份,越过的山脉、江河,真正体会经历万水千山的艰辛与坚持。
利用双板展示还可以图文并茂,更好地实现意义的关联。如教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利用双板进行横向纵向对比,将15世纪、19世纪的中英两国进行比较,让学生结合已有的历史知识,探究中外发展差距的原因:英国在400年期间发生了什么,才有如此大的变化?英国到底是如何壮大的?这样的对比进一步凸显了差异,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与深入的思考。
学生从互联网等途径获得丰富的、碎片化的历史信息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以问题为核心,建立学习的“定向点”,然后围绕“定向点”设计学习情境,挖掘学习资源,建构学习策略。教师在课堂上重在引导与提示,学生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这样才能将学生获得的信息有机“糅合”起来,形成符合逻辑的知识链条。还是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例,利用双板,一面播放编辑后的英国革命的视频资料,一面呈现以时间为线索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找出重要事件及意义,小组讨论,做成时间轴。利用未来教室的应答系统,每个小组将答案上传至教师平台,师生共同进行评析。这样,便实现了师生及时的互动交流与信息传递,形成了较为深刻的知识理解。
二、整合网络资源,整体进行教学设计
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资源可以说信手拈来,其中的可信度及采用度就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的筛选与鉴别。教师要考虑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教学目标与重点等等,不必求多,而应求精,为教学服务。要特别关注对思维能力培养有帮助的史料资源,以学习者为中心,进一步发挥未来教室“交互性”的教学优势。
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例。君主立宪制也是本课的难点,但课文并没有具体说明,学生在百度上可以找到这一概念的解释,但绝大多数并没有真正理解。教师可以将学生已知的封建制度与君主立宪制进行对比分析,引用17、18世纪中英两国的谚语或格言,如英国人的谚语:“穷人的房子,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中国君主的信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重新思考中国战败的原因,发现制度的差异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未来教室的智能环境具有网络化、延伸化的特点,对历史教学设计提出了开放性、探究性的要求。教师在学习资源与历史问题的择选与设计时,必须将历史学习内容进行有效的串联,帮助学生进行开放、多元、可持续的探究。如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教学中,为加深学生对“君主立宪制”这一概念的理解,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请同学们利用网络进行史料的收集,看看世界上有哪些国家实行了这一制度,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还推进了哪些形式的政治体制,试着找出其中的异同。这是课堂教学内涵的延伸,激发了学生的探知欲,也为学生课后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打下了基础。
三、共享远程课堂,提升历史教育魅力
在现代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效利用技术途径和贴切的教学资源来突破教学难点,更要注重在这一过程中\用网络媒体和信息技术资源,自然而然地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内化与意义的建构,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在未来教室环境中,可以更好地重现历史的情境。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一课为例,课堂上,教师通过展示战争形势图、反法西斯联盟的盟约内容、雅尔塔会议的协议条款等等,和学生一起重温并分析二战取胜的经过和原因;播放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广岛长崎原子弹投射视频片段,感受战争的残酷;联系日本政府的军国主义行为,进一步探讨二战的现实意义,学生的探究热情被充分点燃。
未来教室有远程课堂同步的功能,不局限于本课堂的师生,多个课堂可以通过此平台进行同步上课、同步讨论,学生可以通过平板将意见反馈到教师的主屏上,教师可以筛选一些进行点评;也可以在课后的线上讨论时将意见反馈到相应的讨论群中,师生共议;还可以将本课的某些片断或者重点内容做成微课,上传至网络平台,学生根据需要自己学习,并且与师生一起分享学习心得。在这样的教学中,每一个人都可以积极参与其中,教学也更加民主开放,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四、实时监控数据,助力评价方式的转变
篇10
关键词:链接知识;突破难点;延展思维;微课运用
微课,以短小的视频为载体,集中展现教师课堂教学中紧扣某一知识展开的教与学的过程。2011版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就应该将现代技术手段作为数学学习的有效工具,深入到数学教学过程中,为课堂教学效益的发展,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一、借助微课链接新旧知识联系
数学知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新知的学习必须要以原有的旧知为基础,为新授课堂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微课的形式,引领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勾连学生原始知识储备与新授内容之间的联系。如“年月日”这一部分内容,概念繁多、容量较大的,对于小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果采取传统教学手段就难以真正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很多教师都会出现时间安排不合理,最终导致练习不够深入的现象。教师可以通过制作的微课引领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费时不多,但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设计的微课中,先借助谜语引出日历:纸张宝宝真神奇,穿批三百多件皮,每天都要脱一层,全部脱掉到年底。在学生兴趣高涨之际,教师在微课中相继追问:“你对日历了解多少?翻翻自己家中的日历,你有什么发现吗?”在充分调动自身的原始积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欲望之后,微课中呈现探究性表格:观察日历的年份、每月相应的天数、大月小月的区别等。随后,教师还利用微课引导学生实践了运用拳头记忆大小月的方法。学生在微课的指引下,边学习、边实践,在形象思维的支撑下,历练了方法,掌握了技能。最后,教师设置疑问:你还有什么好方法来记住大小月吗?通过这一拓展延伸性的问题唤醒了学生查阅资料,主动她那就的欲望。这样的微课设置时间较短,学生在实践中操作起来也较为方便,在完成前置性学习的基础上,为课堂教学中深入而丰富的交流作了较好的准备和铺垫,让课堂真正成了学生答疑解难的场所,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二、借助微课契合学生认知需要
1.针对教学需要,通过微课弥补认知缺失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定,还是教学内容的研制;无论是教学策略的遴选,还是教学活动的创设,都应该以学生原始性的认知储备和现有的认知能力为基础。否则,一切教学偏离学生的认知轨道,就会造成教学效益的低下。微课的运用同样也是如此,当学生难以在已有经验和要学习的内容之间建立内在的逻辑通道,就会给数学课堂教学造成极大的干扰。这种教学中的大问题,就完全可以运用微课的形式加以解决。例如,在教学图形和几何面积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先就应该对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全面洞察,尤其是对学生的基本学情要做到了如指掌,才能在微课地使用中对应数学知识点,将微课制作对准学生认知经验的缺失上。以教学“圆柱的体积”这一内容为例,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的几何知识,对部分几何图形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掌握,但学生内在的立体空间概念还不够成熟,形体之间的熟练转化能力尚未完成,这对学习圆柱的体积就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教师针对此设置了微课,旨在借助直观、形象的视频动画弥补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不足的学情。在微课的具体设计中,教师先通过“想想”回顾自己学习圆形时所积累的“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经验,对圆形面积公式进行推导的过程,从而引领学生在自主尝试中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体,通过切割、拼凑等方法转化成为学生已经学习的立体图形;随后,通过“看看”的图形,让学生观看教师在视频中自主制作等分圆柱体的视频资料,在观察中明晰拼接、组装的过程,分别将圆柱体平均分为16份、32份、64份,从而让学生在直观资料的浸润下,明确圆柱体与长方体之间的相似点。由于教师对学生现有认知经验的准确洞察,将微课设计和制作的重点聚焦在新知识向已学知识的转化上,提升了微课的针对性,为学生进一步形成转化思维,提供了良好的范例资源,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针对认知特点通过微课突破认知难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准确地运用微课中的微内容,可以唤醒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所运用的微课不能全面出击,平铺直叙;要做到精挑细选,善于把握微课运用的实际环境,增强运用灵活性。在教学“两位数加减混合运算”时,教师出示了一道题:商店原本38本语文本,又购置了42本,当天就卖掉了33本,这家商店还有多少本语文本?对于刚刚接触数字加减混合运算的学生来说,如果将思维局限在抽象的层面,可能需要花费多少时间。而笔者就此专门制作了微课,为学生播放了形象、生动的动画,再配置以教师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这一题目中的变化轨迹进行直观演示,促进了学生的认知理解。商店中语文本变化的过程在学生的思维意识中逐步呈现,展现到从38本到42本的增多过程,又借助微课中“移除”的画面体会其减少的变化,直到最后剩下47本。教师制作的微课层次清晰、画面形象,最主要的是紧扣学生理解的难点,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虽然用时不长,却在问题聚焦的过程中引领学生攻克了难点,效益显著。
三、借助微课延展思维广度
由于微课类型的特点,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所适用的范畴相当广泛。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后,借助微课资源将学生的关注力从课堂延伸到课后,引领学生向教学内容的深处漫溯。因此,教师就应该致力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从而将教材中机械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可以学以致用的活性知识,在激发学生认知动力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从而让学生深入了解知识并相机转化为内在的数学能力,真正使得学生思维更加深邃、灵活。例如,在教学“公顷和平方千米”之后,教师布置学生观看微课《称面积》,进行课后的拓展练习。制作这一视频,主要在于很多学生对于面积单位更多停留在平方厘米、平方米的概念中,而本课学习了“公顷和平方千米”的面积概念之后,就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更多感知与这些面积单位相拼配的事物。而教师制作的这一微课,将学生关注的事物进行进一步拓展,不仅巩固了“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知,同时也契合了学生生活实际的认知需求。在微课中,教师先设置问题:根据本课学习的内容,如何才能知道某一个国家或者某个区域的具体面积?如北京市、江苏省等。在学生自行思维,形成点滴体验之后,微课在相机进行讲解,并要求跟随微课讲解过程中运用到的比例尺、形状转化、概数运用等知识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了解方法、积累方法。微课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留下了实践探究性作用,找到自己当地的行政版图,尝试运用微课中讲授的方法进行计算自己家乡的面积,在运用知识中形成技能,促进思维的发展。一个简单的微课,将学生的思维关注点逐步从课堂转向课外,从教材转向生活,思维实现了由点到面的质变,价值不可小觑。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