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博弈理论范文

时间:2023-08-17 18:14: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博弈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博弈理论

篇1

一、“囚犯悖论”与会计舞弊行为模型构建及分析

(一)会计舞弊行为模型构建。A、B两同谋嫌疑犯被警察抓获并分别关押审讯。条件:(1)两人不能互通信息,个人只能在收益最大、损失最小的原则下做出招与不招的选择;(2)暂不考虑价值判断。法官告诉他们:①两人均招供,各判刑三年;②两人均抵赖,各判刑半年(或许因证据不足);③如一人招供,一人抵赖,招供者释放,抵赖者重判五年。模型如下:

这是博弈支付矩阵,每格第一个数字是A的支付,每格第二个数字为B的支付。即矩阵第一行3,0为A选择招供的付出,第二行5,0.5为A选择抵赖的付出;矩阵第二列3,0为B选择招供的付出,第四列5,0.5为B选择抵赖的付出。假如B抵赖,A招供就被释放,抵赖判刑半年,A招供比抵赖好;假如B招供,A招供判刑三年,抵赖判刑五年,A招供比抵赖好。同样,B也是如此。可见,无论对方如何选择,个人的最优选择都是招供。由于受条件限制,二人均选择了招供,被判刑三年,因为他们都不愿承担自己抵赖而别人招供的风险,这种选择只能在收益最大、损失最小的原则下作出。但因双方抵赖才判刑半年,显然招供的选择不是最好的,这就是经典博弈论中的“囚犯悖论”。

据此,我们来构建一个会计人员行为选择的“囚犯困境”。假设甲乙两个企业会计人在提供会计信息时有两种选择:如实做账(合法)、弄虚作假(违法)。模型如下:

甲如何选择:如果乙如实做账,甲弄虚作假可比如实做账多获取3个利益单位(4-1=3);如果乙弄虚作假,则甲弄虚作假比如实做账多获取1.5个(2-0.5=1.5)个利益单位。无论乙做不做假,甲弄虚作假都比如实做账获利大,因此从个人理性出发,必然选择违法行为而作假账。乙也同样如此。结果大多企业“不造(假)白不造”,弄虚作假泛滥成灾,成为一种社会普遍选择。因此,从经济学角度看,舞弊行为的发生是舞弊者的理性选择。

(二)会计舞弊与制假行为博弈分析。我们试分析一下,会计作假行为究竟需要“付出”什么呢?即应承担的舞弊成本,主要有:实施过程中所付出的物质耗费,几乎为零;实施舞弊行为造成的后果及被有关部门追究受到制裁、惩罚,这是法律规定的违法行为应承受的代价,经济方面具体有:其行为受到某些限制,如吊销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停业、整顿、解散等处罚;给国家、社会、个人造成的财产或其他损失,应当以财产或其他经济利益给被损害者以补偿;经济信誉受到的损失。其他还有如行为人、责任者受到的各类法律责任的追究。以上这些付出用C表示。“产出”呢,则是通过舞弊行为谋取的各种不正当经济、政治利益,用B表示。舞弊行为一旦被严厉查处而受到惩罚的付出的全部应为-(C+B),用q表示舞弊的被追究率,其关系如下:

弄虚作假的期望收益:

-(C+B)q+B(1-q)=(-2B-C)q+C+C

如实做账的期望收益(谋取的不正当利益为0):0×q+0×(1-q)=0

当期望收益(-2B-C)q+C>0,选择弄虚作假;当期望收益(-2B-C)q+C

二、会计舞弊产生的原因

会计舞弊同个人舞弊产生的前提相似。根据美国舞弊审核师协会的研究,形成会计舞弊必须满足三个前提条件:(1)存在舞弊动机;(2)存在舞弊机会;(3)事后被发现的可能性很小。

(一)经济利益驱动是产生会计舞弊的内部动因和根源。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任何社会现象的背后,都有其深刻的经济利益根源,这也符合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假定”。“经济人”在一切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都是合乎所谓的理性的,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得自身的最大经济利益。这里所讲的“利益”既包括单位利益,也包括单位领导、会计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的个人利益。因此,经济利益是最为常见的造假动机,是造假者最强大的内在驱动力,造假者通过造假旨在得到直接的或间接的、现实的或潜在的经济利益,另外对政治利益的追逐和强烈的虚荣心也使造假者铤而走险,不顾后果。

(二)造假环境促进了会计舞弊的产生。会计造假环境是指造假发生、发展的客观背景、前提条件和特定时期及机遇,是会计造假存在的空间和生长发育的土壤。会计造假与其所处的环境存在着紧密联系,假账总是生成于一定时间和空间之中,且对其存在着一定的依存关系,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和单位内部管理的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

目前,我国市场秩序不规范、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完全建立、产权关系尚未理顺、国有资本“所有者缺位”、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的问题严重、不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无法对经营者形成有效的约束和监督机制。加之会计准则体系还不够完善,受准则的广泛适用性和准则本身某些既定原则的影响,会计处理的随意性也比较大。有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广泛存在着利用包括通过会计政策选择在内的手段操纵会计利润的现象。而在监管过程中主要问题是重“单一”监管、轻“综合”监管;重“硬性”监管、轻“柔性”监管;重行政制裁,轻民事赔偿。在现行的会计服务市场上,由于“内部人控制”现象泛滥,审计的独立性难以保证,注册会计师失去了应尽的职责。

三、惩治会计舞弊几点建议

(一)提高人员素质。各级会计工作管理部门、单位负责人要重视和做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即:职业基础教育――敬业、爱业、乐业、勤业、精业;服务宗旨教育――为人民服务,为广大群众服务;职业精神教育――廉洁奉公、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一丝不苟、严谨细致、忠于事业、无私奉献;遵纪守法教育――依法办事。

(二)加强法制建设。从法律制定方面看,其成本的设定应能有效地遏止舞弊行为的发生,足以补偿受害方面的损失,体现社会的公正制裁,补偿社会经济秩序所遭受的侵害。我们知道美国的法律多如牛毛,但是量化的多、抽象的少,实际应用中简洁高效。我们也应该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增加量化标准减少原则性、抽象性的条款。例如,“重大损失”、“恶劣影响”、“性质特别严重”等词语在落实上就很含糊,可谓见仁见智。到底损失多少款项为“重大”?影响多大范围算“恶劣”?严重到什么程度称“特别”?各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不尽相同。再有就是像“应(该)……”、“禁止……”之类的条款,这原本没有语病,但是,它往往缺少下文。规定某一事务应该或不能怎样做,但没有涉及行为人不这样做或已经做了要承担的具体后果,这种条款也只是徒具形式而已。

篇2

(1.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092;2.青岛理工大学工程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033)

摘 要:以施工企业安全参与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将累积前景理论的价值函数进行合理改进,并建立监管方和施工企业安全参与行为的演化博弈模型,进而得到保证施工企业按章施工的约束不等式。在综合考虑双方利益的基础上引入与监管成本相关的奖酬鼓励变量,并构建了奖酬的变动对施工企业安全行为影响模型,最后通过实际工程算例运用系统动力学进行了相应的敏感性分析。文章解决了传统博弈模型完全理性假设和均衡分析方法的局限,更加真实、全面的考虑了施工企业在奖酬引入下安全参与行为的特征和规律,同时也为政府监管政策的合理制定提供一个可操作的分析平台。

关键词 :改进累积前景理论;奖酬激励;系统动力学;风险规避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5)03-0074-06

收稿日期:2015-01-0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078079)

作者简介:高欣(1965-),上海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同济大学基建处处长,研究方向为城市管理与建设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吴晓伟(1985-),女,吉林白城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建设工程管理与质量安全控制研究。

引言

传统的博弈模型,无论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绝大多是基于期望效用理论建立支付函数或对其进行拓展的基础上建立的,基于期望效用理论建立的博弈模型存在以下局限:(1)假设条件中的参与人仅能描述一方的风险偏好,也无法对决策者的偏好程度进行合理判断;(2)期望效益认为决策者是完全理性的,从而根据收益的概率大小采取相应的决策,这与实际情况完全相悖。有必要从演化的角度进一步深刻探讨政府监管系统的均衡与演化之间的规律和联系。

建筑工程系统是典型的不确定性系统,由于施工点多面广,事故隐患多而复杂,受经验、感性认知能力、风险偏好以及不同的价值观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现实工程安全监管中很难做到完全理性和效用最大化。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共同研究表明,人们的决策行为在不确定条件下呈现有限理性[1],Tversky 和Kahneman 提出的前景理论[2]以及累积前景理论(CPT)[3]都是有限决策理论,累积前景理论的效用收益感知矩阵采用价值函数和决策权重函数双重度量,通过设置收益的参照点来呈现决策者的风险偏好。Fudenberg[4]提出的博弈学习理论认为博弈均衡是参与者通过适应性学习实现的,非完全理性长期的推移产生的结果。演化博弈从根本上彻底摒弃了经典博弈理论完全理性的假设,运用各种演化动态近似表达参与者的学习和决策过程,从有限理性分析预测人的行为,从而更接近于现实情况。因此可以尝试利用演化动态中的复制子动态[5]来刻画安全监管参与者行为选择的博弈学习过程,来揭示监管演化系统内在动力机制。

一、改进的累积前景理论

(一)累积前景理论介绍

不确定性决策占据统治地位的是由Von Newmann和 Morgenstern 提出的期望效益理论[5],然而与现实中预期结果会产生很大的差距。为了寻找人们的真实决策,Tversky和Kahneman通过心理行为实验提出了前景理论,并在 Quiggin[6]研究总结基础上提出了“累计前景理论”。与前景理论相比,累积前景理论的主要观点有:(1)参照点,人们在决策时候根据预先设置的参照点来衡量得失;(2)风险偏好,在收益的情况下人们会倾向于风险厌恶,在损失的情况下人们会倾向于风险追求的感知[7-8]。价值函数及决策权重函数见公式(1)和(2)。

其中ζ、λ分别表达了对收益和损失的敏感度,当λ=1,ζ>1时表示相对于损失,决策者对收益更敏感;当λ>1,ζ=1时表示相对于收益,决策者对损失更敏感。

二、基于改进CPT的监管博弈模型的构建

(一)基本假定

安全监管通常并不是一次性的行为活动,它贯穿于整个的施工全过程,过程中包括信息反馈机制的反复决策。在日常的安全监管行为活动中,监管方与施工企业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互动和影响,施工企业是否会出现违章行为,可看成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博弈双方风险决策行为的结果。基于此,可做如下基本假设:

假设1:博弈过程中包括监管方与施工企业两类有限理性人,其策略的选择是基于自身价值的感知和心理感受,这种心理感知价值称为前景价值V,包含价值函数v(x)和决策权重函数ω(P)即V=v(x)ω(P)。

假设2:将施工企业的行为策略选择抽象为{B1按章施工,B2违规操作},监管方的行为策略为{严格监管U1,消极监管U2}。设监管方的实际监管成本为m>0(主要包括自身付出的财、力等成本),相应的前景价值为M;施工企业选择按章施工的实际成本为n>0(主要包括按章施工所需要付出的劳动、精力、时间等),相应的前景价值为N;选择违规操作获得的额外收益h>0时,实际处罚为a1>0(包括被上级管理人员的训斥、罚款等处罚),相应的前景价值为A1;采取违规操作需要承担的名誉、人身伤害以及经济损失风险为a2 ,扣除h后的风险前景价值为A2。

假定3:博弈双方承担的安全风险成本线性相关。因为一旦发生了安全事故,监管方和施工企业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监管方主要承担连带责任。设施工企业违规操作造成的损失风险传递给监管方的比例系数为Q。当施工企业采取按章施工时,双方所需要承担的安全风险成本的折扣系数为D1∈(0,1];监管方采取严格监管时,双方所需要承担的安全风险成本的折扣系数为D2∈(0,1]。

(二)改进累积前景理论的运用

根据改进累积前景理论的原理及公式,当有以下几种情况存在时,分别得到相应实际损益值与前景值的关系。

当双方采用策略(U1,B1)时,此时安全风险损失为0,此时按章施工发生的概率为p1=1由V=v(x)ω(P)得到:M=ω(p1)v(m)+ω(1-p1)v(0)=v(m), N=ω(p1)v(n)+(1-p1)v(0)=v(n)。

当双方采用策略(U2,B2)时,施工企业的安全风险损失为A2,此时需要承担连带责任风险QA2。违规操作发生的概率为p2,得到:A2=ω(p2)v(a2-h)+ω(1-p2)v(0)=(p2)v(a2-h)。

当双方采用策略(U1,B2)时,施工企业将受到监管方的惩罚A1,同时需要承担安全风险损失D2A1;而监管方除了承担成本N之外,还要承担连带责任风险QD2A1。违规操作发生的概率为p,得到:A1=ω(p3)v(a1)+ω(1-p3)v(0)= ω(p3)v(a1)。

当双方采用策略(U2,B1)时,施工企业除了要支付选择按章施工的实际成本N之外,还需承担安全风险损失A2D2,而监管方需要承担连带责任风险QA2D2。

(三)感知矩阵的构建

基于以上三个假设及改进的累积前景理论,构建监管方和施工企业的收益感知矩阵,如表1所示。

满足条件为:E1为不稳定的结点, E2与E3为鞍点,并有不等式N≤D2-D2A2,N≤A1+D1A2,M≤A1-A2D1Q+A2Q,M≤A2D2Q成立。

当满足上述不等式的约束条件时,施工事故发生概率最小,从监管方的视角达到稳定最优。此时对于施工企业来讲只需要满足N≤D2-D2A2与N≤A1+D1A2尚可,即施工企业按章施工的成本前景值小于处罚风险、名誉、人身伤害以及经济损失风险值之和,同时也要小于由于按章施工带来的外部收益。根据改进累积前景理论的风险决策对施工企业满足的约束条件进行理论分析:施工企业在采用按章施工的策略时将会付出确定性成本n(主要包括按章办事所需要付出的劳动、精力、时间等),而选择违章施工时将会获得额外收益h,同时一旦发生事故将会产生名誉、人身伤害以及经济损失风险a2和惩罚损失风险a1。根据累积前景理论的风险偏好在收益的情况下施工企业倾向于风险厌恶,在损失的情况下倾向于风险追求。所以本条件中施工企业将会选择风险追求,来规避选择确定的损失。同理对于监管方来讲严格监管将会付出监管成本,而消极监管虽然会出现由于事故的发生所带来的连带责任风险,但同时也减少了严格监管的成本。因此监管方也将会倾向选择风险偏好来规避选择确定的损失。

由以上分析可得出不等式很难成立。原因在于累积前景理论的风险偏好原理,促使监管方和施工企业倾向于追求不确定性的风险来规避确定性的付出。本文从政府监管方的视角引入奖酬ε(包括薪酬、福利),以期为了更好的探讨奖酬变化对施工企业安全参与行为的影响,及政府监管视角下的合理监管模式。

三、建立奖酬对施工企业安全参与行为的影响模型

在上述安全监管博弈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奖酬,奖酬是政府对上一年度表现良好(没有发生过重大事故,一般事故发生小于3次)的施工企业进行鼓励。在本年度工程开工前颁发,设政府对施工企业投入的奖酬为ε,参照点的实际收入为ε0,违规操作施工企业获得的额外收益为h,一旦被发现(概率为P)将在正常惩罚的基础上再按照k倍所得额外收益进行处罚。依据公式(3)改进的累积前景理论,可建立政府奖酬鼓励下施工企业的行为影响模型 。V(h)=ω(1-p)v(h+ε-ε0)+ω(p)v(ε-ε0-kh),令t1=h+ε-ε0, t2=ε-ε0-kh,模型建立的目的是让施工企业在政府奖酬鼓励的情况下,施工事故发生概率最小,整个建筑市场达到最优安全水平。所以通过求其全微分方程并对其求导最终得到以下三种讨论结果:

当t1>t2>0时,S(t2)-S(t1)>0,S(t)为减函数。由于t1=h+ε-ε0, t2=ε-ε0-kh可知奖酬ε是关于t的一次单调增函数。随着奖酬ε的增大t就增大,而S(t)逐渐减小,所以施工企业逐渐倾向于风险追求;

当t1>0,t2<0时,S (t2)-S(t1)<0,S(t)为增函数。随着奖酬ε的增大,S(t)也增大,施工企业逐渐倾向于风险规避;

当0>t1>t2 时,S(t2)-S(t1)>0,S(t)为减函数。随着奖酬ε的增大,而S(t)逐渐减小,施工企业逐渐倾向于风险追求;

综上所述,当满足t1>0,t2<0时,政府监管方应该采用奖酬激励政策,可以促进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倾向于风险规避,更好的减少安全事故发生。因为此时违规操作被发现会产生巨大的心理感知损失,所以施工企业就会整体倾向于按章施工。

四、基于SD实际工程算例参数敏感性分析

为了准确评估奖酬的引入对演化博弈模型的参数敏感性,以临沂市政府投资建设的开罗大桥为例,大桥全长1437.66m,主桥长为430m,桥面宽度30m;政府为了确保大桥的施工安全,对施工企业主要采取奖酬调整和提高施工企业的名誉损失风险感知等监管措施,并运用SD进行了敏感性分析,通过对相应参数的调整来观察施工企业按章施工行为的概率变化趋势。

(一)SD流图模型建立

用Vensim PLE 5.6a建立监管方与施工企业之间的奖酬演化博弈模型,模型的结构图见图1。

SD模型主要由4个流位、2个流率、4个中间变量、10个外生变量构成,作用于博弈模型中M,N,A1,A2,D1,D2,Q,h,k,ε等10个外生变量参数。安全事故一旦发生,政府必须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故设风险传递系数为1;施工企业主动采取按章施工比被动惩罚纠正违章操作的安全监管效果更主动,更明显,所以主动安全风险折扣系数比被动风险折扣系数低,即D1>D2,因此设政府方严格监管时,双方所需要承担的安全风险成本的折扣系数D1为0.6,施工企业按章施工时,双方所需要承担的安全风险成本的折扣系D2为0.4;此外由于安全风险感知往往比处罚风险要高,因此假设施工企业违规操作受到监管人员处罚的损失A1为0.5,施工企业受到的名誉、人身伤害以及经济损失A2为1;同时假设政府方严格监管付出成本M的初始值、施工企业按章施工付出成本N的初始值、额外收益h的初始值均为1;惩罚系数k及政府奖酬ε的初始值均为2。

(二) SD仿真分析

基于上述设定值以及变量之间的公式,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模型仿真方法,借助Vensim PLE 软件建立监管方、施工企业引入奖酬的博弈演化动态模型。在仿真过程中,根据大桥的风险特征设置了相应的参数,模拟周期为100,INITIAL TIME=0,FINAL TIME=100,TIME STEP=0.007812[15]。

(1)政府监管奖酬的变化对演化结果影响。

当t1> 0 ,t2<0时,随着奖酬变化施工企业按章施工概率的变化曲线,见图2。

图中曲线1,2,3所表示含义分别是奖酬ε=2,ε=3,ε=4时施工企业按章施工的概率。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奖酬的增加,施工企业整体倾向于风险规避。此时政府应该加大奖酬鼓励,会更进一步的促进施工企业按章施工。

SD仿真结果与建立的奖酬的变动对施工企业安全行为影响模型结果一致。可见政府在适宜的时候(t1> 0,t2<0),可以通过提高奖酬来进一步促使施工企业安全施工。

(2)施工企业的名誉损失风险感知变化对演化结果的影响,见图3。

图中曲线1,2,3,4,5,6所表示的含义是分别当A2=1、1.2、1.4、1.6、1.8、2时的施工企业按章施工的行为表现。从图中可以看出在1~2之间存在临界值,当A2小于该临界值时,y收敛于0;当A2大于该临界值时,y收敛于1,并且随着A2的增大可以加快y趋于1的速度。可见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名誉损失风险感知促使施工企业安全施工。工程实践中有很多方法可以提供名誉损失,如政府投资项目红黑榜等。政府监管人员要从思想上、心理上进行明示或暗示,阻断施工企业从前的侥幸心理,使其产生“违章难免出事,出事极易名誉受损”的心理认识。

五、政府监管策略建议

依据上述模型的仿真分析结果,对我国建筑安全监管提出了协同差异并用模式、奖酬和惩罚双向控制模式、以及信誉体系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三种监管模式。

(一)协同差异并用模式

从政府监管立场看,监管力度不足会导致施工企业频繁出现违章施工[14-15]。而过度监管,将会导致监管成本大幅度上升,总效益下降。因此应该寻找最优的监管平衡点,按照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监管力度和强度,进行有序的差异化监管:根据公式(2)可知:对于ω(p)小的施工企业,要加大监管力度避免其产生侥幸心理;对于ω(p)大的施工企业,选择较低的p进行有效监管,不仅有效的降低了监管成本,同时也提高了政府的整体效益。这种差异化监管的前提条件是保证监管信息的严密性。

(二)奖酬和惩罚双向控制模式

传统观点认为,提高惩罚就能抑制施工企业违规操作的行为,但是从以上分析看,还需要结合有效的奖酬机制,在适当的条件下(t1>0,t2<0)加大奖酬力度可以有效激励施工企业按照施工的积极性,也能促进施工企业内在的改变,由“要我安全”变为“我要安全”,从心理上得到真正本质的改变,更好的解决违规操作的问题。当在(t1>0,t2<0与0>t1>t2)条件下时,政府应采用惩罚机制,会给施工企业心理上一个强有力的威慑效应,在合理的水平上能抑制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政府也可以在特定的临界点通过提高名誉损失风险感知惩罚促使施工企业安全施工。

(三)信誉体系与社会监督相结合模式

信誉体系的健全发展与施工企业的名誉效应成正相关性,良好的信誉体系能够更好的引导施工企业重视名誉上的损益。所以地方政府应该发挥其本职建立健全的信用评价体系管理机构,中央政府应该作为最强有力的后方保障,对施工企业的任何施工行为独立的做出客观评价,不受任何影响与干扰。媒体和公众监督是发现施工企业违规操作的重要手段,所以地方政府应该建立公众举报网站、投诉电话,使施工企业时刻都在群众、媒体的有效监督下施工,并设立专门的审查机构定期核查群众意见的处理情况,并及时向当地政府主管部门汇报。

参考文献

[1]SIMON HA. A Behavioral Model of Rational Choice [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5,(69):99-120.

[2]KAHNEMAN D.TVERSKY A.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iction under risk[J]. Econometrica 1979,(47): 263-291.

[3]TVERDKY A,KAHNEMAN D.Advance in prospect theory :Cumulative representation of uncertainty[J] .Risk Uncertainty,1992,(5):297-323.

[4]FUDENBERG D,LEVINE DK.Theory of Learning in Games [M].Cambridge :MIT Press ,1998.

[5]VON NEWMANN J,MORGENSTERN O.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44.

[6]QUIGGIN J.A theory of anticipated utility [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Oaganization,1982,3(4):323-343.

[7]FISHHOFF, SLOVIC, LICHTENSTEIN.Accident probabilities and seat belt usage: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J].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1978,(10):280-285.

[8]SLOVIE P,FISCHHOFF B,LICHTENSTEIN S. Facts and fears:Understand perceived risk. In Schwing R C,Albers WA(ed)[Z].Social risk assessment:How safe enough ?New York :Plenum,2012.

[9]PRELEC D. The prpbability weighting function [J]. Econometrica,1998,66(3):497-527.

[10]SENBIL M.KITAMURA R. Rdference points in commuter departure time choice :a test of alternative dection frames [J].Journal of 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 ,2004,8(1):19-31.

[11]WU G,GONZALEZ R. Curvalture of the probability weighting function [J].Management science,1996,42(12):1676-1690.

[12]孙文庆.不完全信息条件下演化博弈均衡的稳定性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7):11-16.

[13]蔡玲如,曾伟,王红卫.环境污染博弈问题的系统动力学模型[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9,26(7):2465-2468.

篇3

领导高度重视。全市成立了新一轮“双挂双促”结对帮扶三年行动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为副组长,成员由市委、市政府10个部门的主要领导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工作的统筹协调。

目标十分明确。按照“凝聚精气神,建设新溧阳”总要求,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2018年底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00万元以上,其中经营性收入力争70万元以上,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8500元/年。

重点非常突出。选择65个市级机关部门与全市65个经济薄弱村结对挂钩,各部门帮扶挂钩村制定三年帮扶计划及年度工作方案,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要求具体清晰。挂钩结对部门配合所在镇、村,着力从三个方面做好帮扶工作。

壮大村级经济实力。结合经济薄弱村实际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做好土地文章。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运用土地复垦整理、废弃工矿复垦整治、存量集体建设用地盘活、宅基地有偿退出等政策,以地生财。盘活存量资产。鼓励盘活闲置或低效使用的会堂、学校、村办公场所、生产加工场地等集体资产,在不改变集体建设用地性质的前提下,新建、改建、扩建成生产服务设施,提高资产使用效益。支持发展“农家游”、“农家乐”、“渔家乐”等产业,将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稳妥发展物业。鼓励薄弱村与经济强村或工商企业通过整合资金、资源,开展股份合作,以镇(街道)为单位,统筹建设专业市场、仓储设施、广告牌、商业店铺及标准厂房等物业项目。拓展有偿服务。引导村集体牵头创办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农户提供物业管理、农资供应、农机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咨询等有偿服务。

帮助低收入农户增收。各镇(街道)要按照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动态管理的要求,认真抓好低收入农户的调查摸底。各部门要帮助所在镇(街道)认真分析低收入农户致贫原因,特别要关注特殊困难群体的生活保障,有针对性地研究帮扶对策,通过技能培训、鼓励创业、帮助就业、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措施,促进增收脱贫。鼓励机关干部利用募捐爱心等形式,帮助低收入农户、特殊困难群体保障生活、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围绕农村公共服务平台、村庄环境长效管理、农田水利改善、村级道路、文体设施建设等内容,从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入手,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每年力所能及地帮助挂钩村实施1~2件基础设施、民生实事项目。

篇4

【关键词】:藏医 “正布郎波” 诊治经验

【中图分类号】R-6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8)4-0073-02

1 对“正布郎波”病机的认识

“正布郎波”为热性病变,当“三因”之一的“赤巴”热锐之性在温热饮食行为的作用下得到加强时,“赤巴”热性的强盛必然导致“培隆”寒性的衰弱。此时,当六味饮食在经过三种胃火的消化吸收时,因“培隆”力量不足,特别是“培根甲协”力量的衰弱使饮食得不到充分的碾磨而显得粗糙,而这种粗糙的饮食虽经“赤巴居协”消化却形不成纯净的饮华。因“培隆”力量不足,故对饮华进行净化的“门娘隆”无力对饮食的精华和糟粕进行分离,使不净饮食营养进入肝脏。当“赤巴东久”在对这种不净饮食营养再次进行消化吸收时,不纯净的饮食营养不能以精华转化为血液,而在“赤巴”的作用下以血液糟粕的形式化为胆汁,胆汁又在“赤巴”的作用下化为黄水,当黄水的总量超出正常范围时,就导致了痹症的发病。由于这种黄水产生源于“赤巴”的强盛,因“赤巴”性热色黄,积则色黑,故该黄水也具性热色黑的特点,由此产生的痹症在临床上被称为“正布郎波”(意为热痹或黑痹),故《四部医典》云:“黑痹黄水呈黑寒偏盛”。

因此,“正布郎波”发病的远因是“赤巴”强盛,近因是不净饮食营养产生的黑色黄水。

2 临床表现

痹症种类繁多,表现不一,但基本表现为长期寒颤,肌肉酸涩,腰胯及四肢疼痛,全身懒惰无力,病程长者表现消瘦,无故出汗,关节僵痛屈伸不利。由于痹症起于黄水,所以居潮湿房屋、穿潮湿衣物、在水中劳作等都会诱发痹症或使病情加重。痹症合并神经疾病则表现为后颈酸痛,四肢麻木等。

“正布郎波”除上述基本表现外,因为黑色黄水被“巧协隆”散发于黄水蓄积的各处关节时,由于“培隆”力量衰弱,特别是“巧协隆”的衰弱,使受其驱动的黄水只能达于肢体的近端的中大关节,故其特殊表现为关节疼痛首先起于四肢的中大关节,然后有些逐渐扩展到细小关节。病变关节红肿胀痛,多发于春秋季节和天气变化时候,疼痛于运动期间和夜间更为明显,不论病程长短关节都不会遗留变形现象。

3 治法方略

对痹症进行分类施治前,首先以三果汤加獐牙菜、宽筋藤煎服数次可分流黄水,继之中午和午夜用儿茶煎水吞服二十五味驴血丸。痹症发于腰胯及下肢关节时,常用十味诃子加等量宽筋藤和驴血以内服。若疼痛部位固定明显,则用宽筋藤加驴血敷于疼痛部位并进行揉摩。此基本治疗方法适用于一切痹症。

在进行基本治疗数天后,针对“正布郎波”可内服十八味欧曲丸加适量牛黄,贡珠仁波切的“正布首迥青波”等药,特别是针对热性黄水可内服十八味党参丸。对外邪作祟疼痛剧烈且夜间加剧不断者,选用青鹏敷药王敷于疼处可迅速解除疼痛。若上述方法均无明显疗效,选用《四部医典》中记载的泻药“红花泻”(即红花、喜玛拉雅大戟、巴豆、大黄、漆膏、荜茇、沙棘果煎汤内服)或《藏医医决补遗》中记载的泻药“痛风泻”(即喜玛拉雅大戟、诃子、光明盐、荜茇、红花、藏木通、黄葵煎汤内服)对多数患者有神奇疗效。痹症虽因灸疗而疗效显著,但对早期热痹和热痹加重时首先要进行放血疗法,具体的放血部位是骨脉即肾脉“弦修”(足后跟中部向上一指处)或“龙扎”(内踝骨结向上一寸处)。疼痛变轻或消失后如治疗寒痹一样要及时地在原来的疼痛部位进行灸疗。饮食起居要特别慎食肥肉、酒、酥油、辣椒、花椒等高热油腻及辛辣食物,避开烈日适当进行体力活动,忌心生怨怒及超负荷劳动。

“正布郎波”合并神经疾病时可选择如意珍宝丸、二十五味珍珠丸、二十五味活血丸等药与上述治疗痹症的药物联合用药。

4 结语

本文根据藏医名著《四部医典》的辨证思维,首次对“正布郎波”(风湿性关节炎)的病机学进行了详细阐释,改变了以往藏医对痹症病机学大而不全、广而不细的认识,并详细介绍了自己诊治“正布郎波”的临床经验,使痹症的辨证施治思维体系变得更加完善,更加科学。

参考文献

[1]玉多・云登贡布.四部医典.拉萨:人民出版社,1992.12,332-337

[2]第司・桑杰嘉措.藏医医诀补遗.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92.6,362-374

篇5

关键词:区域经济合作;理论基础;合作博弈理论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

省际边界区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区域,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原因,绝大部分经济较落后。省际边界区域既是省际经济政策的交汇区,又是区域摩擦的集中地,空间协调难度较大,统筹发展难点较多,要缩小省际边界区域与中心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发展区域经济合作是重要途径。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互动发展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从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践来看,区域合作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处于共同区域空间内的不同地区之间为了追求共同的利益目标而进行的专业化分工合作,其最终目标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博弈理论作为研究合作的重要理论,作为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指导,不论从两者的定义、运行条件,还是内在本质和最终目标都是统一的。因此,本文认为合作博弈论完全可以作为指导省际边界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基础理论。

一、省际边界区域经济合作相关理论

为认识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时代的社会经济合作活动的宏观空间规律,需要积极借鉴经济学、管理学等其他学科的重要成果。伴随世界经济联系格局的动态变化,有关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也在不断演化和扩展。随着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有关产业和技术跨国转移的理论扩展了用以解释和分析国际性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基础。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学界一直致力于寻找和建立关于国家之间,特别是存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发达国家、地区和发展中国家、地区之间产业技术联系宏观规律的理论解释,为发达国家、地区和发展中国家、地区的互补性发展寻找理论根据,其中主要有行政边界区理论、系统动力学理论、竞合理论、新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和协同论。

(一)行政边界区理论。边界区域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某政治实体(如国家、行政区等)与其他接壤政治实体(如国家、行政区等)在交接处所构成的特定地理空间。省际边界地区位于我国最大的行政单元――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交界处,是一个特殊的地理区域。行政边界区理论一是源于行政区经济理论,即改革开放以来,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区域经济的纵向运行系统向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下区域经济的横向运行系统转变时出现的特殊区域经济类型。二是来源于行政区边缘经济论。在行政因素对经济的约束作用下,我国行政区交界地带存在着明显的“行政区边缘经济现象”。该理论认为,由于行政边界的存在而对行政区之间经济、社会因素流动产生的阻碍或促进作用,表现为边界区域中不同行政区的城市经济水平增长的结构性差别、要素流动的断裂或一体化。

(二)系统动力学理论。系统动力学出现于1956年,创始人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福瑞斯特教授。系统动力学模型能方便地处理非线性和时变现象,能做长期的、动态的、战略性的仿真分析和研究,适于分析研究系统结构与动态行为。其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几乎遍及各个领域,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新学科,是一门分析研究信息反馈系统的学科,也是一门认识系统问题和解决系统问题的交叉综合学科。区域经济合作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且各个因素之间还互相产生影响,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要想把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清楚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一般的分析方法很难做到。而系统动力学正是分析复杂动态系统问题的方法,所以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因素是非常确切的。

(三)竞合理论。竞争与合作是彼此关联的,要研究合作问题,必然涉及竞争问题,而研究和处理竞争问题,则又需要合作来化解,该理论强调的是在现代企业竞争中必须保持合作。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加剧了市场变化,并不断影响着企业的决策和运作。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孤立经营的传统格局正在被打破,企业进入了从孤立生产向协作经营、从生产型向关系型、从独立发展向互联合作的大转变时期。通过企业间的合作可以带来1+1>2的联盟协同效益,使单个企业的局部优势发展壮大为全面的竞争优势,实现资源的最优综合利用。企业的竞争正进入利益共享的合作-竞争时代。“竞合”从企业中产生,进而被其他研究领域所采用。

(四)新国际劳动地域分工理论。所谓新国际劳动地域分工理论,是把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雁行产业形态说和比较优势理论等已有理论学说进行结合应用,从而对世界技术经济演变格局进行理论解释。该理论认为,产品的技术周期与不同国家技术梯度之间存在动态匹配关系,基于技术差距的比较优势的梯度递进和转移决定着世界生产和贸易格局的阶段性动态演化。这一理论学派对国家间技术差距的认识逐步从行业技术差别扩展到产品的质量档次差别和技术含量差别以及生产过程的技术差别,从垂直性的技术差别扩展到水平性的技术差别。

(五)协同论。协同论是研究不同事物共同特征及其协同机理的新兴学科,是近年来获得发展并被广泛应用的综合性学科。它着重探讨各种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时的相似性。协同论认为,千差万别的系统,尽管其属性不同,但在整个环境中,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其中也包括通常的社会现象,如不同单位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部门间关系的协调、企业间相互竞争的作用,以及系统中的相互干扰和制约等。协同论指出,大量子系统组成的系统,在一定条件下,由于子系统相互作用和协作,这种系统会研究内容,可以概括地认为是研究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各种系统的发展演变,探讨其转变所遵守的共同规律。应用协同论方法,可以把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类比拓宽于其他学科,为探索未知领域提供有效手段,还可以用于找出影响系统变化的控制因素,进而发挥系统内子系统间的协同作用。

二、省际边界区域经济合作博弈分析

博弈论在现代经济理论和实践中的应用是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现象,它利用数学工具对种种社会经济选项进行深入地分析,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博弈论的一个分支――合作博弈理论正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虽然目前合作博弈论还没有像非合作博弈论那样应用广泛,但将来定对人类的前途产生深远意义和影响。将合作博弈论的理论方法应用到区域经济合作的分析中,可以分析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现象,还可以使问题的研究不再局限于站在某个决策方的立场上找出针对其他方的对策,更重要的是能够分析这些决策过程中各博弈方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规律,导出合理的结果并用以说明相应的实际问题,从而为区域经济合作的开展和政策研究提供参考。

(一)合作博弈。博弈论,也译作对策论,主要研究决策主体行为存在相互作用时,行为主体如何利用所掌握的信息进行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反映了博弈局中人的行动及相互作用间的冲突、竞争、协调与合作关系。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局中人、战略、支付、行动、信息、结果和均衡,这些也是一个完整博弈的基本要素。在众多经济学科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中,博弈论成了一种普遍应用的工具,许多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都被人们理解为某种博弈问题。根据博弈双方在相互作用过程中能否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把博弈论划分为非合作博弈与合作博弈。合作博弈理论倾向于对合作的研究,其强调的是集(团)体理性、公正公平、效率和效益,是一种“双赢”策略,它通常能获得较高的效率和效益,是研究人们达成合作时如何分配合作得到的收益,即收益分配问题;而非合作博弈理论则偏向于对竞争的研究,强调的是个人理性、个人最优决策,其结果往往是低效率的甚至是无效率的,是研究人们在利益相互影响的局势中如何决策从而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即策略选择问题。

合作博弈亦称为正和博弈,是指博弈双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或者至少是一方的利益增加,而另一方的利益不受损害,因而整个社会的利益有所增加。合作之所以能够增进合作双方的利益以及整个社会的利益,就是因为合作博弈能够产生一种合作剩余。这种剩余就是从这种关系和方式中产生出来的,且以此为限。因此,合作必须经过博弈各方的讨价还价,达成共识,进行合作。在这里,合作剩余的分配既是合作的结果,又是达成合作的条件。合作的目的是追求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但与个体利益并不发生冲突,各博弈方的收益相对均衡而合理,可以说合作共谋符合各方的利益。合作博弈的关键还在于要在合作框架内建立互信,形成一整套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二)博弈分析。现代区域经济合作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竞争是手段,反映出各区域在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时所表现出的利益冲突;合作是目的,反映出各区域对共同利益的认识。传统的区域经济合作只注意到了各区域之间存在的经济上的互补性和互利性可能推动它们之间经贸联系的深化,但却忽略了利益协调对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作用。可以说,迄今为止所有成功的区域经济合作都是这两方面综合的结果。获利动机会促使各区域,通过有效磋商,协调彼此的政策,最终达成共同认可的、有约束力的协议,分享合作带来的收益。在此前提下,我们可以运用合作博弈论的方法,将区域经济合作的形成和发展看成是各国、各区域间的一个合作博弈,进而揭示区域经济合作形成的内在机制。

博弈通常是建立在个体行为理性基础上的非合作博弈。从区域经济学角度看,将各个子区域看作一个行为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子区域都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于是,在资源非均衡性与独特性及国家财政有限性的限制下,各子区域政府和企业间相互竞争。各地部门均按各自最优决策行事,以达到个体效率的最大,但由于各方的不合作,个体理性并不一定会达到各自预期目标。因此,为了保证整体区域利益最大化,各子区域之间必须相互合作。可见,一个地区在做出战略决策时,不仅要考虑自身优势,还要考虑其他地区相关决策,而且该决策也会影响到其他地区决策的制定,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应以集体理性为基础的合作博弈来分析。

区域主体间合作博弈的现实困境:我们可以把各区域主体的行为看作是一个重复博弈的过程。所谓重复博弈,实际上就是同一个博弈反复进行所构成的博弈过程。由于重复博弈不是一次性的选择,而是分阶段有先后次序的一个动态选择过程,因此它又属于动态博弈的范畴。1、同质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博弈。同质区域,由于资源优势、主导产业、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类似和接近,单干思想往往比较强,合作的愿望不是很强烈。但是,一旦同质区域之间开展经济合作,就可能产生规模经济、规模效益。2、异质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博弈。异质区域之间的合作主要是能源、原材料产区与加工工业集中地区之间的合作。例如,我国能源、矿产资源的分布偏中西部,而现实的物质生产能力和经济要素分布偏东部沿海。这种空间格局一方面使东中西之间彼此都有所求,构成合作动力;另一方面由于体制缺陷,在合作时中西部常处于不利地位,利益分配上的不平等阻碍了异质区域合作进程。从国家宏观的角度看,最佳策略是双方合作,可以获得更大的效益,收益总量上得到增加;最坏的选择是都不合作。而事实上,最坏的结果在现实中产生了。如果不改变这种博弈结构,各区域会不顾宏观经济的恶化,共同陷入区域经济不合作。

三、省际边界区域经济合作与合作博弈的内在统一

合作博弈的主要特征在于所研究的行动参与人的行为在相互作用时,能否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通过有效磋商达到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后,使得总收益获得增加,从而使得各个成员都可以从稳定的合作中收益得到增加。而区域经济合作也是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使得参与合作经济主体都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区域经济合作的本质与合作博弈理论的内在是完全一致的。合作博弈强调的集(团)体理性、公平公正、效率和效益、实现“双赢”,正是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所需要的前提、保障、动力和目标。区域经济合作活动的开展是一个博弈过程,博弈论分析方法应运用到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合作博弈理论作为指导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理论是完全合适的。

(一)集体理性是区域经济合作的首要前提。在经济学中,理性是指单个经济单位在形成预期时使用了一切相关的、可获得的信息,并且对这些信息进行理智的整理。以个体自身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的称之为个体理性,至少在局部问题上存在以集体(团体)利益为目标,追求集体利益最大化称为集体理性。集体理性是指某一集体中的大部分成员在“共同信念”导向下,采取一致行为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并且集体行动存在潜在收益。当个体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进行决策时,并不一定能实现集体或社会的最大利益,而集体理性(使联合报酬最大化)却可以促使参与者共同选择合作策略,实现集体或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从而达到帕累托最优。区域经济合作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合作获得更大的总体收益,并同时实现成员自身收益的增加。实际上,由于资源禀赋等的差异,各地区之间客观上存在着通过互利合作而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相互需要。只要能进行良好的信息沟通,建立双边或多边协商机制,实现集体行动(合作)应该是完全可能的。只要经济合作主体具有集体理性,就会产生合作的意愿,从而使区域经济合作有开展的可能。因此,区域经济合作开展的首要前提条件是合作主体具有集体理性。

(二)公平、公正的外部环境是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保障。参与经济合作的各个区域,必须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进行各种经济活动。区域经济合作如果没有一个公平、公正的外部环境是不可能长久开展下去的。公平、公正的合作环境是指合作双方具有平等的地位、权力和获得合理的利益。为防止区域经济合作中的机会主义行为、不公平现象,保障区域经济合作健康发展,需要建立一种区域合作约束机制,这种约束机制也是通过合作双方协商达成的。在我国,经济区域缺乏一致性的规则,各地区在招商引资、土地批租、外贸出口、人才流动、技术开发、信息共享等方面的政策都存在很大差异,这个问题不解决,区域经济合作就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因此,在区域经济合作进程中,区域之间针对区域整体发展所达成的共识,必须以制度性的合作规则来保证。这种区域合作约束规则的形成是区域间相互博弈的产物,体现了参与者的一致同意,应对违反“游戏规则”者与采取机会主义者予以充分的惩罚,以使违规者望而生畏。从而使区域经济合作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开展,公平、公正的环境也是区域经济合作顺利开展的保障条件。

(三)效率和效益是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在动力。区域经济合作是要尽量发挥各个区域的经济优势,相互取长补短,或优势互补,扩大经济优势的影响力。这样,才能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合力,创造出单个区域无法获得的经济效益。由于各个区域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经济权益,合作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地追求和维护自己的经济权益。更重要的是,合作必须给参与的各方都带来比单独发展更多的经济效益,或者说参加合作的各成员收益的提高至少要等于由于参加经济合作而引起的各成员的直接收益损失。否则,合作就缺乏凝聚力,不可能长期维持,各成员将失去参与经济合作的动力。区域经济合作形成的充分条件是合作各方能够通过有效磋商,协调彼此之间的利益分配,并最终达成有约束力的利益分配协议,约束彼此的经济行为。满足这些条件的区域经济合作一定会给各成员带来大于不合作时所能获得的利益,并且任何破坏合作的行为都会导致其收益下降,也即只有真诚地与所有合作者合作,才能获得更大的收益。对这样的区域经济合作,虽然各方都想通过有效磋商使自己的获益尽可能的多,表现出在利益分配上的冲突,但实现各个参与合作区域的经济利益最大化是经济合作推行的内在动力。

(四)实现“双赢”、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合作的最终目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经济差距越来越大已经成为我国区域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而区域经济合作是解决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重要手段。当前区域间利益的矛盾,突出表现在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利益分配上。不发达地区长期处于向加工制造业发达地区提供廉价能源原材料地位。由于价格体系不合理,特别是某些矿产品和原材料价格偏低,能源、原材料在产业结构中占比重较大的地区,高成本的原材料往往以低于其价值的价格在市场上交换,这等于把这类地区的部分利益无偿地转移给了资源加工地区。这些原材料在加工制造业发达地区经过深加工后,再以高价返回原材料产区。这种利益分配上的不平等,必然使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间的经济差距继续拉大。因此,要通过区域经济合作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协调区际利益分配,即重视原材料产区的经济利益,调动原材料产区的积极性,加工地区主动让利,将利润的一部分返还给原材料产区,发达地区更多地向落后地区输出技术、资金和人才,强化相互之间的关联性和互补性。合作中获益较多的成员应给获益较少的成员以一定量的利益补偿,进而达到利益的相对均衡分配,推动不发达区域的发展,促进发达区域的平稳发展,最终实现协调发展局面。

区域经济合作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主要趋势,区域间的合作随着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变得越来越密切,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为了使区域经济合作在省际边界区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发展更加合理化、规范化,研究作为指导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基础理论也成为当前的重大课题。本文认为,合作博弈理论作为省际边界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指导理论,无论是他们之间的内在本质和运行条件,还是最终目标,都是一致的。

(作者单位:1.淮海发展研究院;2.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艳萍,区域经济合作博弈[J],现代商业,2007.10.

[2]陈钊,行政边界区域刍论[J],人文地理,1996.4.

[3]郭荣星,中国省级边界地区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

[4]郭荣星,区域边界与边界区域:一种经济分析[A],叶舜赞等,一国两制模式的区域一体化研究[C],科学出版社,1999.

篇6

关键词:博弈论;本科;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2-0251-02

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的最新发展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那就是博弈论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教学、科研以及在社会各个层面的应用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所以,许多高校的经济与管理专业都与时俱进地将《博弈论》作为本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然而,由于《博弈论》发源于运筹学,对数学理论的要求较高。尽管博弈论中许多案例(例如“囚徒困境”、“性别大战”等)具有较强的趣味性,但一旦从形象的案例讲解转入到抽象的理论推演,学生难免会遇到较大的学习困难。因此,如何使学生既掌握基本理论又能够加以运用,就有必要对大学本科阶段的《博弈论》课程从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博弈论课程的教学特点

1.教学过程通常浅入深出。谈及博弈论,人们往往会想到“囚徒困境”、“田忌赛马”等经典案例,这使得博弈论的内容显得比较生动,也易于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因此,通常博弈论的教学会以简单的案例分析为切入点,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但随着讲授内容从纯策略的纳什均衡分析,逐渐向合作博弈、演化博弈、重复博弈等较为复杂的博弈分析过渡时,往往会涉及到一些较为复杂的数学定理和推演方法。这使得博弈论的教学体现出浅入深出的特点。

2.需要较好的数理基础。早期,博弈论又被称为对策论,它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兴分支,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因此,经过科学抽象化的博弈理论,一般采用严谨的数学语言来进行表述。例如,对问题的描述是以集合的形式表达,对关系的刻画是以函数形式表达,并通过严谨的数学证明得到最终的结果。这需要本科生在此前具有较好的高等数学、数理统计和运筹学基础。

3.应用范围广泛。由于真实的社会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使博弈理论可用于经济、政治、外交乃至战争等广泛的领域。博弈论可以将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进行数学的抽象,并通过严谨的数学推导,揭示该经济现象的发展趋势和可能产生的最终结果[2]。例如,演化博弈理论,有助于理解生物种群之间的进化行为;信号传递原理,有助于理解军事中的策略互信行为;委托—理论,有助于理解劳动力市场的抉择问题以及二手车市场的交易问题。

二、博弈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案例支撑还不够丰富。博弈论的教学必须以案例作为引导,这需要课程案例具有以下特征:(1)案例必须紧密联系现实;(2)案例要能充分体现一方面的博弈思想;(3)案例需具备一定的参与性,使学生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深刻地感受到博弈的法则。尽管在博弈论的教学中已经累积了一定量的案例,但仍显得不够丰富。特别是对于经管专业的本科生而言,需要把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以提高学生分析经济现象以及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

2.数理推演比较枯燥。博弈论中的数理推演较为复杂。国外学者普遍认为,要理解博弈论的数学精髓,那么测度论、随机过程、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数学分析、拓朴学等知识是非常必要的[3]。例如,在纳什均衡存在性的证明,就需要用到Katutani不动点定理[4]。而现在许多高校经管专业本科生都是文理兼招,由此导致学生的数学功底不一。因此,教师讲授难度较大,学生也不易理解。

3.实验与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博弈论实践性较强,需要运用实验教学手段来使学生作为直接利益主体参与决策,并引导他们分析博弈结果背后的内在驱动机制,从而达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但是,许多学生受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影响,参与的积极度有限;同时,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也有待于进一步认识和深化。这使得实验与实践教学不充分,即使学生掌握了理论模型,也难以用于实践,导致“学”与“用”脱离。

三、互动式教学的应用探讨

从上述分析可见,将互动式教学引入博弈论课程具有鲜明的意义。第一,通过亲身参与,有助于学生理解博弈基本思想;第二,有助于学生掌握理论模型,并促进学与用的结合;第三,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笔者在博弈论课程中,尝试性地进行互动式教学探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尽可能地为博弈论中的基本思想寻找可供学生参与的游戏。例如,运用“猜数字”游戏来呈现重复剔除劣势策略的思想、运用“山地攻守战”游戏来讲述共同知识的含义、运用“模拟选举”游戏来分析中间人选民定理。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通常会按照既定游戏规则让学生分组参与,并记录下游戏过程和结果。而在对博弈结果进行归纳和分析时,还往往采用情景再现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博弈中的奥妙,进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2.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就需要任课教师深刻理解博弈的主要内容,恰当地设计游戏规则使得其趣味性更强;同时,需要赋予一定的游戏奖励,来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①教育是一个兴趣导入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要在一堂课里面始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不容易,这就需要教师合理掌控行课节奏,使趣味教学贯穿于课堂进行的始终,而不是头重脚轻。通过合理的实践教学安排,使学生感到博弈论的学习,是在“玩中学、乐中学”的氛围中进行的。

3.注重思想传授,淡化数学推演。互动式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博弈论的重要思想,能够运用该思想去分析一些现实问题。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数学推演,只是简单介绍其基本过程,② 而将其内涵的思想融入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运用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

篇7

本书主要为读者介绍了合作博弈的价值解决方案。合作博弈又称联盟博弈,在合作博弈中,一些参与者以同盟、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博弈,这样一来博弈活动就变成了不同集团之间的对抗。参与者未必会做出合作行为,然而会有一个来自外部的机构惩罚非合作者。合作博弈强调的团体理性,是效率、公平、公正。合作博弈中,博弈双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或者至少是一方的利益增加,而另一方的利益不受损害,因而整个社会的利益有所增加。

本书讨论的合作博弈研究人们达成合作时如何分配合作得到的收益,即收益分配问题。合作博弈采取的是一种合作的方式,或者说是一种妥协,妥协其所以能够增进妥协双方的利益以及整个社会的利益,就是因为合作博弈能够产生一种合作剩余。这种剩余就是从这种关系和方式中产生出来的,且以此为限。至于合作剩余在博弈各方之间如何分配,取决于博弈各方的力量对比和技巧运用。因此,妥协必须经过博弈各方的讨价还价,达成共识,进行合作。在这里,合作剩余的分配既是妥协的结果,又是达成妥协的条件。合作博弈由于在解决世界上各类资源共享问题和避免冲突方面有独到的方法,近年来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与日俱增。本书详细介绍了合作博弈理论的新概念,特别是新的解决方案,确定了联盟成员之间的联盟盈余分配。此外,还对若干合作博弈理论进行了概括。本书分为9章:1.具有转移性的效用的联合博弈的解决方案;2.ZeuthenNash议价;3.非转移性效用的博弈和用配分函数表示的博弈;4.用配分函数表示的博弈的Shapley价值算法;5.用配分函数表示的非转移性效用的博弈的内核的扩展;6.可变议价能力的问责;7.议价能力的双型博弈;8.跨期合作博弈:理论概要;9.企业理论。

本书作者Roger A.McCain来自美国Drexel大学。本书适合于博弈论领域的研究生和研究人员阅读。

篇8

【关键词】博弈论;经济学;信息经济学

自80年代中期开始,博弈论的广泛应用促使经济学经历了一次巨大变革,而且,目前这场变革还在加速进行。博弈论是数学的一个分支,1951年纳什的文章和1953年夏普里的文章都是发表在数学杂志上。但博弈论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在经济学上的应用却最为广泛成功。经济学是研究资源如何有效配置以达到或实现既定目标的一门学科。但从现代经济学的发展来看,这种观点将被另一观点所取代:经济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即研究理性人的行为。博弈论在短短10余年对经济学产生的如此深刻的影响是史无前例的。近年来,博弈论的思想和建模方法已渗透到了几乎所有的经济分析领域。而影响最大的便是微观经济学,甚至可以说成为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80年代以后博弈论迅速地成为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其原因在于它建立起了一个内容丰富、体系健全、逻辑合理和更加贴近现实的经济学分析体系。博弈论不但强化了经济分析的深度,而且拓宽了经济分析的广度,从而不但使经济分析以更加符合现实的方式揭示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而且也使信息经济学得以迅速发展。

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深深地影响了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成为经济学家的必备分析工具之一,多位博弈论专家也因对博弈论的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博弈论获得了经济学的中心地位,成为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熠熠生辉,引人注目。

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如寡占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并形成了经济学新的分支――信息经济学。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对博弈论做出开拓性的三位博弈论专家纳什、泽尔腾和海萨尼。相隔十年,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再度授予在博弈论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两位专家――托马斯・谢林(Thomas C.Schelling)和罗伯特・奥曼(Robert J.Aumann)。博弈论广泛而深刻地改变了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为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开拓了新视野,博弈论成为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取得了主流经济学的中心地位。

博弈论之所以被经济学家普遍使用,是与传统经济学的缺陷和经济学自身发展的要求分不开的。传统经济学在谈到人(或其他经济主体)的决策时,往往是假定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条件下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个人的效用也只决定于自己的选择,其他所有人的行为都归结在价格这个参数中;市场是充分竞争的,垄断和寡头是特殊情况;信息是充分和对称的。然而现实中这些条件都是很难成立的。第一,充分竞争的市场是很少有的(例如,国内具有一定规模的钢铁生产厂家屈指可数,占据一定市场份额的彩电生产厂家也为数不多),由于存在产品差异、地域差异和信息差异,任何一个厂商总是处于某种垄断地位(正是这样他们才有利可图),所以与充分竞争相比,垄断和寡头倒很常见;第二,每一主体在做出自己的选择时不仅要受到其他主体的影响,而且自己的选择也往往影响到其他主体的选择(考虑一下1998年长虹大规模吸纳彩管的情形);第三,在市场竞争中信息几乎总是不充分、非对称的,获取信息经常是有成本的,有时成本还是相当大的。如果不考虑以上这几方面因素,经济学所讨论的决策其实仅仅是规划问题,是在没有竞争对手时的决策,所解决的也只是资源分配问题。现实世界中决策者要在面对有智能和充分理性的对手与之激烈竞争时做出选择。在竞争对手日益明显、竞争越来越直接的情况下,博弈论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一种不可替代的工具。另外,经济学现在已经越来越重视对经济个体的研究,而在各个经济个体之间,博弈是无时无处不在的。

博弈能够融入主流经济学,为主流经济学家所接受,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博弈论分析范式与新古典经济学不谋而合;二是博弈论符合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科学化趋势。

1.分析范式的趋同。即强调个人理性,也就是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经济利益主体各自追求效用最大化,最终达到一种稳定状态,实现均衡。可以说博弈论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关键链接就是理性人的假设。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套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体系,而经济学不同于物理、化学等学科就在有它的理性人假设。对此,经济学家张五常曾举过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如果我把一张百元钞票放到游行人的街道上,没有风吹,也没有警察,我敢打赌,这张钞票会不翼而飞,在人类发明的所有科学中,只有经济学可以推断,可以解释。整个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大厦便基于这样一个假设之上,即人类在其经济选择行为中是绝对理性的。这个假设意味着,每个人的所有行为,都是在局限条件约束下争取最大化报酬。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市场既定价格,在收入约束下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厂商根据外生的价格水平选择利润最大化产量。各经济行为主体的趋利行为通过竞争,最终达到稳定状态,实现均衡,这包括从单个市场的局部均衡到所有市场的一般均衡。而博弈论研究范式是给出个人的支付函数及战略空间,然后看当事人都选择其最优战略以最大化个人支付函数时将发生什么,这与经济学效用最大化的方式完全吻合。博弈论从行为分析入手,坚持并突出了个人理性在经济分析中的重要作用。不论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因的“最小最大解”,还是后来的“纳什均衡”及其精炼,都是以个人理性为基础的,并对理性人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揭示了理性人行为背后心理作用的过程,加深了对个人理性的信念。博弈论通过研究拥有不同利益的主体在发生冲突时是如何进行理性决策的,并研究利益冲突的主体如何通过理性决策最终达到均衡,从纳什均衡到精炼纳什均衡再到贝叶斯纳什均衡和精炼贝叶斯均衡,博弈均衡概念的创立、精炼和完善及模型界的存在、性质与应用的研究是现代博弈论的主要内容。正是由于分析范式的趋同,经济学家很容易用博弈论工具对经济问题进行研究,使博弈论在经济学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

2.符合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科学化趋势。对于经济学是否是一门科学这一话题,历来争论不休,本文作者也不想就此展开论述,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西方学者一直致力于将数学、物理学等精密科学的分析方法应用于经济学,试图使经济学变成一门科学,他们把现有制度视为外在,只研究可以纯粹用目的和手段来刻画和判断的人类理,强调将复杂社会现象简约成某种可以向物理学那样可以准确把握的东西进行研究,试图将经济学变成一门科学。因此,经济学的分析和论证尽量仿效精密科学尤其是数学和物理学的做法,在研究方法上,除了无法回避的规范分析之外,主要是实证分析,大量采用了数学方法。作为一种数学方法的博弈论,其创立之初就是为了是对经济行为的分析更加精密、科学,《博弈论与经济行为》本身就是用深奥的数学理论写成的,对博弈论发展起过奠基作用的论文最初都是发表在数学杂志上。运用博弈论分析工具对存在利益冲突的理性人的选择行为进行定量分析,可以使经济学向科学化目标迈出一大步。

自从将博弈论引入经济学以后,经济学改变了传统经济分析地那种以个人孤立决策,其他经济活动者的行为影响则被典型地简化为价格信号为基础的分析方法,而侧重于经济活动中多个利益主体的行为所产生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分析,从而使经济分析更能反应经济系统的本质。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

[3]彭建刚.博弈论与西方经济学的发展[J].经济动态,1998(5).

篇9

关键词:学分制;选课;影响因素;经济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1

一、绪论

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方面的管理体制,其特征是以学分作为学习的计量单位,以取得最低学分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主要标准。学分制以选课制为核心,实行选课制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自,充实培养和发展本身的本性。

在这种高度自由的选课条件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影响大学生选课的因素。但大部分只是基于普通理论层面的分析。为了更加透彻的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如何作用,有必要从一个崭新的角度——经济学角度来分析这些影响因素背后的理论意义。这将有助于选课系统的政策制定者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学生选课的实质,有助于制定出更加合理的选课要求,也有助于帮助学生认清自己选课现状,从而根据正确的经济理论知识合理选课。

二、理论基础和问题分析

以我校学生为例学生选课的过程是教务处网站公布本学期或下学期可选课程的相关信息,包括任课教师、学分数、上课时间、地点、教授课时、容纳人数等;然后学生根据自己专业的培养计划所规定的学分,及每学期限制的最高学分数等诸多因素决定自己要选的课程。

从以上的简要过程介绍可以归纳出,影响大学生选课的因素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两个方面:掌握信息的多少、选课的风险不确定性和个人的风险喜好程度。

(一)掌握信息的多少

在选课期间,学生不仅限于选课网站上的课程基本信息来决定是否选课,还会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所倾向的课程:向高年级学长学姐打听教师情况及分数情况,直接咨询老师或者教务处课程内容、旁听或者试听前几周课程等。这一系列过程下来,每个学生所掌握的信息必然不同。

从博弈论的角度考虑。可以把学生选课后所学到的知识或者得到的学分视为他们的得益:即参加博弈的各个博弈方从博弈中所获得的利益,是各博弈方追求的根本目标,也是他们行为判断的主要依据。根据得益的信息的不同,博弈可以分为具有完全信息的博弈和具有不完全信息的博弈。学生中,获得课程的所有有用信息或者比其他学生得到额外信息的人可以看做具有完全信息的博弈方(甲),而具有较少信息的学生就是具有不完全信息的博弈方(乙)。二者在选课时,甲就会由于对某门课掌握较多信息而选择这门课,相对的,乙没有得到这些信息,不知道这门课的真实优劣,就不会选。此外,若甲乙得到的信息量相等但不同,如对某一门课而言,甲了解到的这门课很好但乙却得知这门课不好,也会造成甲选乙不选的结果。

(二)选课的风险、不确定性和个人的风险喜好程度

先提出个问题:假设有两门都很不错的课程A、B,你只能选择一门。而出于兴趣原因,你比较倾向于A,但同时A的课程容纳人数有限,且想选择的人也很多。因此如果选择了A,最终有可能因为人数超额而落选。但你又不愿意放弃A而选择B,那么,你会怎么抉择呢?

在博弈中,根据参与者选择策略是否有时间先后,可以将博弈分为静态博弈(所有博弈方同时 选择策略)和动态博弈(博弈方先后、依次进行选择、行动)。而后者又分为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后者知道前一个人的选择)和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后者不知道前一个人的选择)。

在实际中,大部分学生选课是处于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因为学校同一级的学生很多,选课的开放时间也很长,大量的学生同时选课必然不现实,而知道之前其他所有人的选课状况也不现实。这样,学生事先不能准确知道自己的选A的结果,因此选课的结果就有了风险和不确定性。

由于每个学生对待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态度存在差异,各自的行为选择就不一样。从个人对待风险的态度,可以把学生分为三类:风险回避者、风险爱好者和风险中立者。三类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行为。但是,他们追求的目标都是为了得到最大的效用。在这里引入一个函数,期望效用函数:消费者(这里指学生)在不确定条件下可能得到的各种结果的效用的加权平均数。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学生必须事先作出决策,以最大化期望效用(选课的收益)。

在某一给定的选A成功的概率下,可以根据上述函数算出期望效用和效用期望值进行比较。当然,不同概率下计算结果可能不同,但是最终结果很可能是风险爱好者选择A,而风险回避者选择B。

三、建议与展望

综合以上两方面可以看出,上述影响因素确实在经济层面决定着大学生的选课过程和结果。进行理论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将理论更好的应用于实践,因此,学校和学生都应意识到这种经济学规律,并加以充分利用,使学校的选课系统更加完备合理,使学生选课更加实际高效。如,适当改变选课方式,如把各年级安排在不同时间段选课,这样就能减少选课的盲目性,做到“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再如,校方尽可能多的提供课程信息,这样就能免去学生自己搜寻的麻烦,也能使学生间达到信息对称。

总之,这些分析结果可以使学生和政策制定者从经济本质方面出发来解决现有问题或者加以改进,因此与上述内容类似的解决方法肯定还有很多,学生和各学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加以利用和改善。

参考文献:

[1]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7.

[3]李海喃.学分制下高校“逆向选课”现象蔓延的博弈论分析[J].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左树强,王倩.浅析学分制下高校课程设置的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07(05).

篇10

【关键词】 销售者 消费者 博弈

一、引言

在现实市场中,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国富论》(Adam Smith,Wealth of the Nation)其中一项主要理论“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主张自由市场其实是很难存在的,因为市场中的利益冲突使自由竞争难以实行。在实战之中信息理论和信息产业在当代的环境中被严重忽略。艾尔福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在其经济学原理(Principle of Economics)第4卷提出了四大生产要素:土地(land)、劳动力(labour)、资本(capital)、组织“企业家”(entrepreneur),后来有学者加入了政治稳定(political stability),仍未把“时间、空间、信息、产品”加入生产要素之中。例如:“囚徒困境”的双变量信息集(information set)所出现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即是每个参与者在选择战略时不知道其他参与者的选择到了(或没有达到了)信息集中的哪一个节。正如在市场上的信息,大部份都是非对称信息(asymmetric information)。而供应和价格之间的均衡点或函数关系受信息、时空的影响十分大。信息经济学描述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经济中当事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进而探讨相关的制度设计。由于信息不对称,信息优势方有讨便宜的机会,因此可以说,信息经济学是研究如何让人讲真话,如何让人守诺言的学问。现今配合“消费者行为”(consumer behaviour)的研究及“生活经济学”(economics of everyday life),促使市场上出现了“注意力经济学”(The Attention Economy)的研究,它似乎比信息经济学(专注于金融市场博弈)更具人性(human nature),并且使消费品市场离开“看不见的手更远”。“注意力经济”是探讨在商品丰富的情况,你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愈多,容许你琢磨比较的时间却愈来愈少,长此下去,你的注意力必定衰退,变得难以被吸引,所以如果此理论成立,则商战要成功,经济要成功,就要从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着手。这就是“注意力经济”的主要思想。

本文会以“廉价鞋R2.2、名牌皮鞋(分为优质L’3.1及“非”优质R’0.0)、草鞋M,在市场上销售者(参与者1)和消费者(参与者2)之间的非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其中一个“参与者2”不知道另外“参与者1”的收益函数),并且把上述的经济及市场理论加入弈博过程中。

二、廉价皮鞋R、名牌皮鞋L、草鞋M博弈

由于消费者的注意力集中在那一个品牌的产品时,会形成信念推断(believe)是自然(nature)并且最优反应是基于满足序贯理性要求。

由于销售者(参与者1)要使消费者(参与者2)的注意力集中在他的品牌,所以用大量广告吸引消费者(参与者2),因此形成一个完全但不是完美资信的动态博弈,见图1。

R战略是销售者(参与者1)以最低售价或最低利润使消费者(参与者2)处于R廉价鞋战略。但仍要投放广告,所以选择行动R的收益只有2,相等于消费者(参与者2)的收益2。2-2=0,参与者1未获优势,博弈结束。

但商人要以最大收益(revenue maximization)及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信念推断求取更大收益而放弃较少收益的劣战略,所以不选R战略而继续博弈。

销售者(参与者1)以大量广告使消费者(参与者2)的“注意力”集中于L,形成精炼贝叶斯均衡(perfect Bayesian equilibrium)排除了选择的战略包含始于任何信息集的严格劣战略是不合理的,但仍无其他更优收益选择。就是在市场学上的品牌力量(branding power)或名牌效应。消费者往往选择价钱较高的名牌优质皮鞋,而不会选择低价而品牌形象较劣的鞋。

当L,L’战略是加大广告宣传,但售价及质量亦相应增高,所以销售者(参与者1)的收益增至3,而消费者(参与者2)的收益减低至1(设定是售价升一倍,其反比函数关系为战略R的收益2的一半,所以2×0.5=1)。

选战略R时参与者1及2之收益总和是2+2=4,而L,L’战略的纯战略贝叶斯均衡的参与者1及2之收益总和3+1=4,3-1=2。销售者明显占优于消费者。

L,R’战略是名牌劣质鞋,对销售者(参与者1)是损害声誉,所以收益是0;对消费者(参与者2)亦是无收益,所以亦是0,是严格劣战略。

M战略应该是市场学中的夕阳产品。例如:草鞋。销售者及消费者已尽力转往其他行业或其他产品,所以概率P?燮1/2,应认定到达这一节点的概率为0;P=0。

表1中有两个纯战略贝叶斯均衡:(L,L’,P=1)和R,R’, P?燮1/2),没有任何子博弈,因为原博弈就是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subgame-perfect Nash equilibrium)。

M是信息集的严格劣战略时,表示销售者(参与者1)及消费者(参与者2)或发送者(sender)及接收者(receiver)选择另一战略都可以获得更高收益,所以按Chao和Kreps“直观标准”(intuitive criterion)(啤酒或热狗博弈)是均衡劣信号,所以直接定概率为零P=0。

三、理论验证

销售者(参与者1)、消费者(参与者2)对廉价鞋R战略、名牌皮鞋L战略及草鞋M战略之间的博弈出现需要广义的后博弈(continuation game)概念来代替子博弈的纳什均衡。因为参与者的战略要成为博弈的一个精炼贝叶斯均衡,它们不但必须是整个博弈的贝叶斯纳什均衡,而且还必须构成每一个后续博弈的贝叶斯纳什均衡。在这里按豪尔绍尼(1967)理解,可以把一个非完全信息博弈描述为一个非完美信博弈自然告诉参与者i(参与者1),于是参与者j(参与者2)就不知道博弈进行的完整过程。自然(Nature是用概率分布)可以为非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中强化贝叶斯纳什均衡,同样可以强化完全非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并且在这里的信号博弈(signaling game)销售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广告宣传可以引用克雷普斯、米尔格龙(Milgrom)、罗伯茨以及威尔逊(1982)他们的分析:声誉(Reputation)在有限重复的囚徒困境中,阶段博弈有唯一纳什均衡的有限重复博弈,有唯一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即阶段博弈的纳什均衡重复几次。但是重复几次并不能解决销售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相互承继”对精炼贝叶斯均衡的再精炼,所以要用赵和克雷普斯(chao &Kerps,1987)的直观标准(Intuitive Criterion)来解廉价鞋、名价皮鞋及草鞋的博弈。

廉价鞋、名价皮鞋及草鞋博弈必须合乎下列要求:第一,推断(believe)在信息集中不同节点的一个概率分布达到单一决策节的概率为1。第二,参与者1先决定不采用R战略,然后“序贯理性”(sequentially rational)必须是按最优反应决定继续博弈(也就是销售者选择了L还是R)有一个推断。R2,2即是2-2=0销售者无明显占优;“随后的战略”选择L。这样的推断就表示达到两个节的概率p和1-p,-p,此信息集处于均衡路径之上(on the equilibrium path)。第三,在处于均衡路径之上的信息集中,推断由贝叶斯法则及参与者的均衡战略给出。一个均衡在克雷普斯和威尔逊(1982)的均衡定义中不再只是由每个参与者的一个战略所构成,还包括了两个参与者在该他行动的每一信息集中的一个推断,但参与者的推断由其他参与者在博弈树更上端的行动所决定。在这里销售者选择L战略销售名牌优质皮鞋L’,3,1;另一路径(Path)L,R’0,0是名牌“非”优质皮鞋。第四,没有处于这一均衡路径之外的信息集,于是构成了一个精炼贝叶斯的均衡。因为M战略p

四、结论验证

这里“自然”(nature)首先行动:选择参与人的“类型”(Type)。被选择的参与人知道自己的真实类型(“销售者”参与者1),而其他参与人(“消费者”参与者2)并不清楚,但知道各种可能类型的概率分布。就是说概率分布函数是一种“共和知识”(common knowledge)。在“注意力经济”消费者(参与者2)面对资信泛滥、商品琳琅满目的例子中,“自然”首先选择销售者(参与者1)的类型——高成本还是低成本,名牌还是不知名商品;并且参与者1及2都知道高成本和低成本的可能性各为多少(廉价鞋、名牌鞋、草鞋是三种不同“类型”,并且三种成本高低的概率分布函数是一种“共同知识”)。在这个基础上“海萨尼转换”(the Harsanyi transformation)把“不完全信息博弈”转换成“完全但不完美信息”(complete but imperfect information)。“自然”作出了它的选择,但其他参与人并不知道它的具体选择是什么,但知道各种选择的概率分布。贝叶斯(Bayes)是一位概率统计学家;海萨尼用“共同知识”定义了“贝叶斯纳什均衡”(Bayesian Nash equilibrium)。这样,注意力经济决策的目标是可以在给自已的类型和别人的类型依从战略的情况下,最大化自已的期望效用及期望价值(expected maximum efficiency and expected maximum value)。使销售者(参与者1)不选择R战略,而选择博弈继续以谋最优收益。

销售者(参与者1)选择L战略继续博弈就如美国载维.弗里德曼(David Friedman)在其生活经济学(Hidden Order: the economics of Everyday Life)以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定义的“经济改善”为衡量基础时一样,如果变化带来了净收益,这就意味着受益者(销售者,参与者1)不但可以给损失者(消费者,参与者2)提供补偿(名牌带来的感emotional function,即是以广告提升消费者的满足感),并能有所盈余,而如果收益者在补偿损失者的同时还有盈余,那一定就是净收益(“战略稳定”纳什均衡)。

在廉价鞋、皮鞋、草鞋博弈中,销售者(参与者1)创造名牌优质鞋都是为更大收益来投资在广告宣传,使消费者(参与者2)得到的补偿就是穿名牌优质鞋得到的满足感及经历,正如到过中国万里长城或美国拉斯韦加斯赌城的旅游经历一样,使用名牌的经验亦是一种令人向往的感受价值(emotional value),市场学者Stuart Crainer早已在1995年提出“广告创造品牌,而品牌成为消费者眼中的真理”(The brand can defeat reality which created by advertising)。从R战略到L或M战略的信息集是多个系统(类型、自然概率分布)一起逐步博弈至最优均衡。尽管把现实生活数字化或量化很像看似复杂,事实上却可用博弈论简化真实世界。英国画家贺隆(Patrick Heron)写道:“事物真正‘客观的’外表,是根本不存在的,或者说,它只是以其实无限复杂微细的数据形式存在。散漫的‘混沌’(Chaos)涌入视网膜里,刺激视觉,人类的眼睛借此学习,‘注入某些偏好的秩序’。”所以“注意力经济”和博弈论之间的拓展空间应该有很大的发展机会成为“注意力秩序博弈”,而超出信息博弈及Chao & Kreps的“直观标准”。

五、结语

新的突破需要新的方法、新的思维。今天,研究社会发展究竟是单线还是多线已不足以表示现实。应该不单是多线而且更是多层。所以博弈应该是多层,在某一层中的解,不一定是适合另一层的解。基层社会的最优纳什均衡是R战略(廉价鞋);富裕阶层的最优贝叶纳什均衡是L,L’战略(名牌优质皮鞋),而被定为严格劣单战略的M,R’战略(草鞋),仍是农民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subgame-perfect Nash equilibrium)。M,R’0.1。农民自己织草鞋(参与者2)的收益=1,销售者(参与者1)无销售机会,收益=0。

现今人类已经能够拥有“完备”信息,但却由于信息太多反而只达到博而不精的过程,而且“新”事物及“新”知识的周期愈来愈短。人类在管理信息,以便取得优势的能力亦愈来愈困难,所以忙忙碌碌的都市人,正面对生活节奏加快的烦恼及选择的烦恼。“注意力经济”基本上是市场学渗入“生活经济学”的论证,所以有很大机会突破非对称信息(asymmetric information)市场的研究,而从消费品市场拓展出新的岭域。多层次博弈应该用透视(perspective)解,而不单只是概率分布及“直观标准”。“近”(时间、空间)的事物较大和清楚,远的事物较小和模糊,不同高度(层次)有不同的景像,有如信息、价值及注意力的混沌共振。

【参考文献】

[1] 王则柯:解释的困惑[M].中信出版社,2003.

[2] 罗伯特.吉本斯:博弈论基础[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3] 亚当.斯密:国富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8.

[4] David Friedman:费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M].中信出版社,2002.

[5] Peter M.Lee:Bayesian Statistics an introduction[M].ARNOLD,1997.

[6] 余鑫炎:品牌战略与决策[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7]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8] John Briggs and F. David Peat:乱中求序,混沌理论的永恒智慧[M].台湾先觉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