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信息化发展范文

时间:2023-08-17 18:14: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司信息化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司信息化发展

篇1

关键词: 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

当今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同时信息技术也在快速的发展,信息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特征及趋势。证券行业是高度信息化行业,证券公司作为证券行业的主要参与者,其信息化发展亦是如此。中国证券行业发展的驱动力是证券信息技术的进步及其广泛应用。本文对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我国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与重点。

90 年代初,以沪、深两个交易所成立作为标志,中国证券业开始了实质性的起步。目前中国证券市场的交易技术手段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成功建立了全国性的交易网络系统,1990 年深交所证券市场完成了柜台交易向场内集中交易的转变,中国证券市场在短短十年时间经历了柜台交易所集中交易和无形化网上交易阶段。到2003 年我国证券市场市价总值42457 亿元,但是与国外相比较信息化发展相对滞后,管理与决策系统、风险监控系统、信息咨询服务系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证券公司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围绕着公司所从事的业务进行的,目前国内证券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总部管理,在中国,证券业内许多券商的总部是发展相对较弱,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技术的局限。总部管理就是总部对各营业部进行有效经营监督,有效地避免风险。第二个重点是虚拟化,经营的虚拟化是指证券交易系列流程可通过信息终端远程进行。虚拟化的远程证券经营体系带来的更直接的一面是营运成本的大幅下降和现有的证券交易模式的改变。另外还有灵活多变的资产管理系统也是进行风险定量分析和控制的有效工具,日渐成为大资金投资管理的有效手段和发展趋势。风险控制系统也是未来证券公司生存的根本。

二、我国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中的问题。

就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来说,首先是信息化系统管理水平无法保障安全性、重复建设,资源和资金的严重浪费和系统效率低,业务创新能力差,信息比较分散,很难提高服务水平。传统交易系统的过度竞争和新业务系统的极度缺乏,中国的证券信息化发展中某些证券it产品的功能和实用性存在缺陷,以目前数据仓库产品为例,目前的数据仓库仍然带有强烈的技术色彩,集中于现有状况的诊断,作为技术部门进行应用分析,无法与经营机构需求相适应,而在仅有技术特征情况下只能成为电子化的报表系统,所以该类信息产品的功能和性能需进一步加强。

其次是信息化发展对证券公司的业务优势没有足够的保护,证券公司作为证券市场交易的中介主体在面对客户时变得电子化,反而忽视自身业务优势的保留,陷入价格战。围绕客户端的创新使得证券公司与合作有关的关联方对客户的影响力增大,证券公司没有对单个券商的业务优势予以保护,客观上对任何有优势的创新起到了推动作用。这种状况下,对证券公司而言,技术创新的时间优势短暂,业务优势丧失;对客户而言参与意愿减弱。最终结果只能是证券公司削价,客户自然流动。同时证券信息化的发展对于客户服务所存在的业务上的需求被技术开发商遗忘。这就要求证券公司在进行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强管理与技术的结合,增强总部的集中控制力,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三、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策略探讨。

在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的证券业中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己经成为证券业关注的焦点。就证券公司的发展中策略来说,首先要建立集中交易平台,以客户为中心的新一代信息系统,整合公司的资源,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下,证券公司信息化整合不可避免,证券公司集中交易即实现数据的集成和应用系统的整合。证券公司集中交易系统其组成主要是由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通讯平台和集中经纪业务系统客户端等四部分组成,有利于降低证券公司交易成本和总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更有利于创建信息化的基础平台,另外证券公司应在业务数据集中的基础上,建设数据仓库,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也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其次是进一步发展网上证券,着眼于充分发挥网上交易的低成本优势,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要进一步完善网上证券,侧重于服务的深度,着眼挖掘现有服务手段、业务内容及信息系统的潜力,强调个性化服务,通过对客户个体数据分析,有针对性地提供有效信息指导业务,基于因特网的自动服务与人工服务相结合为客户提供更加友好及时的交易服务,进一步完善数据挖掘和商业智能等技术,网上证券要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目标,形成网上服务为中心的综合业务平台,对证券客户提供电话、互联网、移动设备

等渠道享用证券交易,信息查询等服务。

最后是进一步加强银证合作,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银行和证券业迫切需要实现规模经营,从而促使银证合作得以迅速发展。证券公司交易系统与银行储蓄系统相联接,客户通过证券公司或银行的证券交易系统进行委托买卖,并通过在银行完成资金清算。目前的银证合作模式分为总平台模式和分平台模式两大类。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银行与证券业务融合的趋势已不可避免,证券与银行的业务还有更大的合作空间,双方以各自优势为基础联合拓展新业务,形成银证业务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新局面。还要注意构建适合未来发展的证券公司广域网,满足高可靠、高智能、高性能、高安全性和管理性的要求,为集中交易、网上交易、银证合作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网络基础。

篇2

当今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同时信息技术也在快速的发展,信息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特征及趋势。证券行业是高度信息化行业,证券公司作为证券行业的主要参与者,其信息化发展亦是如此。中国证券行业发展的驱动力是证券信息技术的进步及其广泛应用。本文对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我国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与重点。

90 年代初,以沪、深两个交易所成立作为标志,中国证券业开始了实质性的起步。目前中国证券市场的交易技术手段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成功建立了全国性的交易网络系统,1990 年深交所证券市场完成了柜台交易向场内集中交易的转变,中国证券市场在短短十年时间经历了柜台交易所集中交易和无形化网上交易阶段。到2003 年我国证券市场市价总值42457 亿元,但是与国外相比较信息化发展相对滞后,管理与决策系统、风险监控系统、信息咨询服务系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证券公司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围绕着公司所从事的业务进行的,目前国内证券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总部管理,在中国,证券业内许多券商的总部是发展相对较弱,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技术的局限。总部管理就是总部对各营业部进行有效经营监督,有效地避免风险。第二个重点是虚拟化,经营的虚拟化是指证券交易系列流程可通过信息终端远程进行。虚拟化的远程证券经营体系带来的更直接的一面是营运成本的大幅下降和现有的证券交易模式的改变。另外还有灵活多变的资产管理系统也是进行风险定量分析和控制的有效工具,日渐成为大资金投资管理的有效手段和发展趋势。风险控制系统也是未来证券公司生存的根本。

二、我国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中的问题。

就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来说,首先是信息化系统管理水平无法保障安全性、重复建设,资源和资金的严重浪费和系统效率低,业务创新能力差,信息比较分散,很难提高服务水平。传统交易系统的过度竞争和新业务系统的极度缺乏,中国的证券信息化发展中某些证券IT产品的功能和实用性存在缺陷,以目前数据仓库产品为例,目前的数据仓库仍然带有强烈的技术色彩,集中于现有状况的诊断,作为技术部门进行应用分析,无法与经营机构需求相适应,而在仅有技术特征情况下只能成为电子化的报表系统,所以该类信息产品的功能和性能需进一步加强。

其次是信息化发展对证券公司的业务优势没有足够的保护,证券公司作为证券市场交易的中介主体在面对客户时变得电子化,反而忽视自身业务优势的保留,陷入价格战。围绕客户端的创新使得证券公司与合作有关的关联方对客户的影响力增大,证券公司没有对单个券商的业务优势予以保护,客观上对任何有优势的创新起到了推动作用。这种状况下,对证券公司而言,技术创新的时间优势短暂,业务优势丧失;对客户而言参与意愿减弱。最终结果只能是证券公司削价,客户自然流动。同时证券信息化的发展对于客户服务所存在的业务上的需求被技术开发商遗忘。这就要求证券公司在进行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强管理与技术的结合,增强总部的集中控制力,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三、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策略探讨。

在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的证券业中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己经成为证券业关注的焦点。就证券公司的发展中策略来说,首先要建立集中交易平台,以客户为中心的新一代信息系统,整合公司的资源,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下,证券公司信息化整合不可避免,证券公司集中交易即实现数据的集成和应用系统的整合。证券公司集中交易系统其组成主要是由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通讯平台和集中经纪业务系统客户端等四部分组成,有利于降低证券公司交易成本和总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更有利于创建信息化的基础平台,另外证券公司应在业务数据集中的基础上,建设数据仓库,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也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其次是进一步发展网上证券,着眼于充分发挥网上交易的低成本优势,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要进一步完善网上证券,侧重于服务的深度,着眼挖掘现有服务手段、业务内容及信息系统的潜力,强调个性化服务,通过对客户个体数据分析,有针对性地提供有效信息指导业务,基于因特网的自动服务与人工服务相结合为客户提供更加友好及时的交易服务,进一步完善数据挖掘和商业智能等技术,网上证券要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目标,形成网上服务为中心的综合业务平台,对证券客户提供电话、互联网、移动设备等渠道享用证券交易,信息查询等服务。

最后是进一步加强银证合作,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银行和证券业迫切需要实现规模经营,从而促使银证合作得以迅速发展。证券公司交易系统与银行储蓄系统相联接,客户通过证券公司或银行的证券交易系统进行委托买卖,并通过在银行完成资金清算。目前的银证合作模式分为总平台模式和分平台模式两大类。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银行与证券业务融合的趋势已不可避免,证券与银行的业务还有更大的合作空间,双方以各自优势为基础联合拓展新业务,形成银证业务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新局面。还要注意构建适合未来发展的证券公司广域网,满足高可靠、高智能、高性能、高安全性和管理性的要求,为集中交易、网上交易、银证合作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网络基础。

篇3

[关键词]供电公司;电力市场;战略计划;计划体系

引言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的应用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多元信息化这一提升开发空间的有利途径。在各领域的信息化应用中,供电公司由于其与信息相关的特质而逐渐形成了信息化供电公司这一新型供电公司运营体系。这一进步,不仅为供电公司在日常运营的过程中提供了种种便利,更是保证我国电力市场稳定有效运营的又一可行战略。当前,电力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在现今我国经济体制的影响下,电力市场由于其资源日渐丰富,多家供电集团公司日益崛起,当下的电力市场正逐步走向前所未有的紧张局面。一方面在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在国家建设中资源的不断开发,导致了供需平衡遭到了破坏,另一方面由于电力市场的不断扩充,曾经占据垄断地位的供电公司不复存在,因此在现今的电力市场开发中,拥有明确的营销手段,拥有企业自身完整的市场开发战略体系,不仅能使供电公司在现今激烈的电力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同时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

1信息化供电公司在电力市场开发及营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下的电力市场,由于其竞争的激烈性以及资源的不断扩充,在市场开发中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存在。首先,当前大多数供电公司存在着服务体系不健全的问题。目前,信息化供电公司在电力市场中占主导地位,服务面的加宽、服务项目的增多难免会导致服务体系的建设无法满足其市场需求,这一点直接影响了供电公司用户的满意程度;其次,在电力市场的日常开发运营的过程中普遍缺少科学有效的营销战略和营销手段。虽然作为基础建设类行业,在面向用户的服务方面需要提高重视,但公司在运营过程中最需要重视的依旧是在适应市场环境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升公司的综合效益。大多数供电企事业单位仅仅将营销战略等作为运营部门的一大工作职责,而完全没有将其作为公司在市场运营中的重点方向加以重视。这也是目前大多数信息化供电公司在电力市场开发建设中缺乏企业竞争力的最直接主要的原因所在。

2信息化供电公司在电力市场开发中战略计划体系建设

目前来看,当下的电力市场在运营开发中依旧存在着许多可提升的服务项目。相关战略计划的实施,将有效提升供电公司在电力市场的主导地位,在公司与其他企事业单位竞争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现就笔者观点简要概述几种可有效提升公司竞争力的基本战略计划。

2.1转变营销观念,引导用户需求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供电公司系统的形成,预示着电力公司只有对当前固有的营销手段进行转变,才可以适应目前的电力市场环境。首先,在保持当前客户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在公司所掌控的市场中进行相关调研和走访,对客户需求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在我国的用电客户中,对现有供电体制存在的争议不在少数。如何正确引导客户的需求方向,如何加大客户对供电企事业单位服务的满意程度,都是能够提升当前供电公司市场影响力的有效战略。

2.2对不同用户的用电需求进行多变的价格策略

在一家供电单位起主导的区域,往往存在着多种用电群体。在面向不同的用电人群时,相关供电企业应采用不同的价格策略以在获得最大化利益的同时能够达到用户的满意。首先,在针对居民用电时,可以采用较为合理且细致的价格策略,使居民在日常使用的过程中得以清晰明了地了解自身用电的速度和使用情况;其次,在工业及服务业用电时,更应注重电量电压的稳定保障,打造一套更适应环境的用电体系,保证电力输送且倡导其节约用电,并在现有的工业、服务业企事业单位中推广新型电价策略,以获取更高的满意程度。同时,在供电公司的服务过程中,应完善供电企业的自助服务功能。作为服务型基础设施建设类行业,供电企业在面向民众时无法进行高频率的沟通与联系,这就要求在自助服务中需要供电企业拥有更高的自我提升意识,进而方便服务客户。

3结语

篇4

【关键词】 高速公路 通信系统 问题 发展

高速公路的通信系统不仅是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我国信息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实现高速公路安全、畅通、高效运行的重要手段。所以,高速公路要想整体提高服务水平,就必须加快信息通信系统的建设,采用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手段。

一、高速公路通信网现状

(1)行政交换网。行政交换网主要以局用的程控交换设备为主,部分路段还可以采用用户交换机。但是用户交换机一般情况下不具备NO.1和NO.7的信息指令,局域网采用的是非标准化网络,也就是用户NO.931信息指令,这样的网络不利于未来高速公路信息网络的发展。

(2)传输网络。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通信传输网络基本上都采用SDH技术,很多省市的路段已经开始建设IP网络,直接能够在裸光纤进行数据传播。相对独立的传出网络是目前普遍存在的,这样的网络能够维护高速通信网络的安全性能,提高高速公路的业务调度能力。

(3)接入网。我国高速公路信息建设基本上已经符合国际多业务光纤接入网络的发展要求,但是部分省市还在采用一些非光纤接入网的设备。这些非标准的光纤接入设备不能满足与V5接口和SDH传输以及其他的国际标准业务接口,这样会直接造成落落通信信息管理的很多问题。

(4)图像监控。我国高速公路通信系统的图像监控主要以模拟图像传输为主,以数字图像传输为辅。暂且不论图像传输的质量,从价格上看,模拟图像传输的设备比数字图像传输设备便宜。从数字图像传输在图像的清晰度方面看,如果能够保证网络以4M速度传出,数字图像和模拟图像的图片清晰度基本没有差别。

(5)会议电视网。我国全国性的会议电视网络还没有建成,但是已经有部分省市的会议电视网络正在规划。高速公路管理逐渐完善,信息系统也不断进行新的规划和发展,会议电视必将成为高速公路信息建设的发展方向。

(6)常见设备使用。Forswearer 780B设备作为一种多方向、多业务接口的综合性光传输平台,它不仅可以提供全系列速率的SDH接口和PDH接口,支持以太网及ATM业务的传输;而且具有强大的高、低阶交叉能力;同时支持各种拓扑结构的组网及保护。设备的各种功能和各项技术指标都遵循ITU-T的相关标准和建议。IBAS180是烽火公司开发的一种全新SHD系列设备之一,设备是2.5G速率系统中的一种MINI型产品,是一个综合性信息传输平台,群路速率为2488Mbit/s,支路可支持多种速率的支路借口。

二、高速公路通信网的发展

(1)核心交换网。高速公路核心交换网目前主要分为话音数据网或行政交换网,以话音为主,主要采用程控交换技术。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分组话音将会逐步进入实用交换阶段,传统的TDM话音和分组话音之间势必要通过网关来互连互通。真正要实现所有功能的互通,网关与程控交换机必然要使用NO.7信令连接,在当前IP话音发展还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我们的行政交换网还是应该使用程控交换机,但必须为将来网络的融合作好准备。

(2) 传输网。我们首先对当前的三种传输方式作一比较。SDH技术对于TDM业务的支持是非常成熟和完善的,但是在对分组数据的支持上,存在传输效率不高的缺点。ATM技术在对分组业务的支持上很好,但在对TDM业务的支持上,存在成本高,技术不成熟,没有大规模应用的问题,目前已基本被市场所淘汰。IP技术由于其普及率高,实现成本低而得到广泛的应用,但QOS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全面完善的解决。根据高速公路业务多为实时业务(话音、图像),目前传输网络多为SDH设备、传输距离较长、网络安全要求高等实际情况,我们认为使用多业务多传输平台设备来构建骨干传输网络较为合适。

(3)接入网。接入网作为综合业务承载平台,直接面对应用,最为重要的是提供足够多的、符合各种标准的接口,对上层网络接入网必须提供标准、开放、灵活的接口,避免因两者之间的接口问题造成对接复杂、厂商垄断、业务调度不便等问题。接入层与应用层之间的界限必须划分明确,接入层只能提供标准接口,对业务本身不作处理,避免因应用的变化而导致设备的淘汰。

三、总结

高速公路通信系统是为高速公路提高服务,加快道路建设的主要手。提高高速公路通信系统建设,能够最大限度为道路交通提供安全、有效、快速的交通服务,进而提高我国交通运输的整体发展水平,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严木炎.高速公路路政移动办公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 2012

篇5

内容摘要: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于使用者做出决策具有重要作用,而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比较普遍,严重影响了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准则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分析了盈余管理的动因和方式,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 盈余管理 公司治理 会计准则

会计盈余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一)会计盈余及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

会计盈余是企业在某一特定期间内经营成果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之一。会计盈余是企业所披露的最重要的会计信息之一,财务信息的使用者在做出决策时要考虑上市公司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中披露的会计利润及其派生出来的一系列指标。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所提供会计信息对其使用者决策有用而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我国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所规定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其中,相关性与可靠性相互权衡所得到的信息是对财务信息使用者最有利的信息。财务会计理论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调和会计信息的这两种不同作用。

会计信息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为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观是财务报告的一种方法,它认为预测未来公司业绩的责任在个人,并且应为此提供有用的信息,这一方法假设证券市场是有效的,市场会对所有信息做出反应。决策有用性的计量观是一种财务报告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在具有合理可靠性的前提下,会计人员应负责将公允价值融入财务报表中,从而帮助投资者预测公司内在价值。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对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进行综合,于1980年的《论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第二辑《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提出了如图1所示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结构图。

(二)国外相关准则的规定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国际会计准则《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中规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美国的会计信息质量是目前普遍公认的最为完整的理论概括。整个质量特征体系以“决策有用性”为核心,由相关性和可靠性组成。相关性与可靠性是美国最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概念结构―“原则公告”,将会计信息质量分为三大部分:与报表内容有关的质量。主要是指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性包括预测价值和证实价值,可靠性包括如实表述、实质性、中立性、谨慎性、完整性等;与报表表述有关的质量。公为可比性和可理解性,可比性包括一致性和会计政策的充分披露,可理解性包括汇总与分类,使用者能力要求;对信息质量的约束,包括在质量标准间权衡、及时性、效益大于成本等。除了这三大类七条主要质量,十条辅助质量外,还有作为先决质量的重要性,以及英国对财务报表信息的传统要求―真实与公允,所涉及的信息质量标准共计二十条。

盈余管理及其动因

盈余管理是企业的一种内部管理行为,也是一种管理过程。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而且盈余管理的程度较大。吴连生等(2007)的研究显示,1998-2004年期间,占亏损公司60.73%的上市公司为避免亏损而进行盈余管理;王婷等(2009)的研究表明,农业上市公司普遍运用应收账款、投资收益和补贴收入进行盈余管理,而且盈余管理的幅度较大。深圳证券交易所《深市主板公司2007年年报业绩分析》报告显示:主营业务对公司利润的影响程度正在逐渐减弱,上市公司业绩提升与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以及非经常性损益的贡献密切相关。张雷(2009)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实证研究》显示:江苏省机械设备行业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盈余管理现象,而且其盈余管理的动机也各不相同。上述已有的研究说明,我国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而且盈余管理的幅度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加大。

(一)盈余管理的内涵

根据斯科特在《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的定义,盈余管理是指管理人员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以实现某些特定的目标的手段。

盈余管理行为可以从契约和财务报告两个方面来看。从契约角度看,在合同为刚性和不完全时,盈余管理是一种低成本的用以保护公司免受未预期状况的影响的方法。从财务报告角度来看,管理人员通过盈余管理行为影响公司的股票价值。盈余管理可以视为管理层用来传递内部信息给信息使用者的一种机制。

然而,一些管理人员可能会滥用盈余管理。从契约角度看,管理层可能投机性地运用盈余管理,以牺牲契约其他参与方的利益为代价增加自己的利益。从财务报告角度看,可能记录过高的费用,或强调盈余的构成而不是净利润。因此,过度的盈余管理会降低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二)盈余管理的动因

1.分红计划。希利(1985)发表题为“分红计划对会计决策的影响”的文章,对盈余管理的契约动机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在进行盈余管理前,管理层有关于公司净利润的内部信息。由于外部的利益集团,包括董事会,可能无法准确了解公司利润,所以管理层就会乘机操纵净利润,以使他们在公司薪酬合同中规定的奖金最大化。

2.其他契约动因。将盈余管理视为管理层在面临薪酬和债务契约以及政治成本时,为最大化其效用而采取的机会主义行为。盈余管理动因也来自于隐含契约,也被称之为关系契约,它产生于公司与股东(股东、雇员、供应商、贷款者和顾客)之间的长期关系,并代表一种基于公司过去业务的期望行为。

3.政治动因。很多公司会受到公众的关注,包括巨型公司、战略性生产行业、垄断或接近垄断的企业。这些公司希望通过盈余管理来降低所受到的关注程度,这也使得利用盈余管理行为来使净利润最小化成为企业必不可少的手段。

4.税收动因。所得税是盈余管理最明显的动因之一,然而,由于税务部门是采用税务会计的规定来计算应纳税款,因此从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企业可操纵的空间。

5.首席执行官的变动。在首席执行官发生变动的时期,盈余管理的各种动因都可能会出现。例如,分红计划假设预测,首席执行官即将离职时,会采取使报告期利润最大化的策略,以增加他们的奖金。同样,业绩差的企业首席执行官会使盈利最大化,以防止或者推迟被解雇。

6.首次公开发行。克拉克森、唐顿、理查德森和西弗斯克(1992)发现的经验证据表明,盈余的预测信息作为公司价值的一个信号,会引起市场的正面反应。这说明一个即将上市的企业的管理层可能对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盈余进行操纵,以使公司股票有一个理想价位。

(三)盈余管理的方式

1.洗大澡。这种盈余管理行为通常发生在企业组织结构发生变动的时期,主要是指首席执行官发生变动时。如果企业不得不报告亏损,管理层会夸大这一亏损额。因为在首席执行官发生变动时,企业亏损不会对新任管理层造成影响,所以,企业会注销资产,把未来发生的费用列支在当期,以及“清洗甲板”。

2.利润最小化。这种方式类似于洗大澡,但没有那么激进。受到政治关注的企业在高盈利的年度,一般会采用利润最小化的方式。使利润最小化可以采用快速注销资本性资产和无形资产,费用化广告支出和研究开发支出,采用成功成本法处理石油天然气勘探成本等方式。所得税因素也是促使管理人员达到利润最小化的诱因。

3.利润最大化。管理层为了奖金会尽量使报告净利润达到最大,只要净利润不会超过分红计划中规定的盈余上限。

4.利润平滑。管理层为使企业利润稳定地保持在盈余下限和上限之间,一般都会采取利润平滑的方法。由于分红计划的限制,一部分利润会暂时或永久的失去获得奖金的机会。风险规避型的管理人员会希望奖金收入保持,因此,他们会采用利润平滑方法来确保自己的奖金收入。此外,管理人员也可能采用利润平滑的方法以降低被解雇的可能和违约风险。公司为满足对外报告的目的,也会平滑报告净利润。

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是解决各种问题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的总称,包括法律制度、产品与要素市场、公司控制权市场等公司外部治理机制,以及董事会、高管薪酬、股权结构、债务融资、信息披露等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引入战略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战略投资者具有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能够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分散公司控制权,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2.完善外部独立董事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增加外部独立董事所占的比重。外部独立董事持有公司股票或股票期权能给其提供代表股东利益的激励,进而有效地监督公司经理层。独立董事一般都非常重视自己的声誉,并尽量保护和提升他们的声誉价值,能够更好地履行监督职责。

3.董事会应保持合适的规模。上市公司应当适当控制董事会规模。董事会规模与盈余管理程度呈负相关关系。董事会规模过大,经理层进行盈余操纵的可能性越大,公司的会计信息可靠性也越低。公司在选择合适的董事会规模时,需要考虑诸多相关的因素。

4.加强法制建设,尤其要加强对中小投资者的法律保护,增加透明度,妥善处理中小投资者的投诉等问题。

(二)完善会计准则并提高其质量

针对资产减值准备准则,应明确规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方法及冲回时间,对预计现金流量、折现率和折现期的选择应加强规范,压缩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强化对资产减值信息的披露,增加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增加盈余管理的难度。建立企业信息库及专门的信息披露电子化系统,实现对上市公司的动态监管。

(三)建立科学的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改变有关法规过于注重盈余水平的评价标准,建立更科学的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在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中引入经济增加值指标。经济增加值是经调整的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扣除全部资本成本后的余额。经济增加值较为充分地体现了企业创造价值的先进管理理念,促进企业致力于为自身和社会创造价值财富,可以避免会计利润存在的局限,消除或降低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机会。在财务报告中应引入“综合收益”概念,要求公司编制综合收益表,综合收益表比利润表能更好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四)加强审计监控以健全盈余管理的外部约束机制

应完善审计监督制度,加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加强证券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检查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加大对违规上市公司及相关责任人的处罚力度。

参考文献:

1.黄珍文.新会计准则背景下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11

2.程小可.公司盈余质量评价与实证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柳木华.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研究.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

篇6

关键字:华能吉林发电公司  资产财务一体化  SAP ERP

资产财务一体化系统是2008年通过的《华能集团公司信息化总体规划》中最为核心,且规模最大、系统最为复杂的信息化建设项目。次年招标选定SAP ERP作为集团资产财务一体化系统平台,IBM公司作为项目实施方来完成该系统工程。

一、华能吉林公司资产财务一体化系统介绍

吉林公司资产财务一体化项目于2011年1月在九台电厂进行试点,目前系统已完成单轨运行,同年10月也完成了长春热电厂的上线推广工作。系统主要包括财务、设备、项目、物资、运行、燃料六大模块。其中财务(FICO)、设备(PS)、项目(PM)、物资(MM)模块采用SAP标准模块,燃料、运行模块采用B/S架构定制开发,在SAP ERP R/3大框架下进行“本地化”优化。 

资产财务一体化系统给电厂生产、经营、业务办公以及电力信息化等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应用中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各业务部门在统一平台上协同工作,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把财务与业务之间的管理高度集成在一起,实现财务管控向业务管控的延伸;强化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控制,实现企业精细化管理和规范化运作。

二、资产财务一体化系统在电厂的应用效果:

1、实现了集团统一预算管理,做到了针对资金管理支出业务从源头进行事前控制,费用执行情况实时提供查询掌控,费用发生后对预算与实际的差异进行快速有效分析,实现了公司对于未来业务需求中的财务风险预测中心的功能。

2、实现了资产数据的多维度、集成化管理。建立起了设备消缺和检修业务的全过程闭环管理,搭建了集资产计划、预算控制、维修、服务申请和使用、物资申请和领用、安全保障为一体的综合维修业务管理平台。

3、系统通过项目与设备、物资、财务业务的集成,保证了从资产计划申报到辅助转资整个资产全生命周期中项目信息的同步、一致与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快了转资效率,规范了项目的全过程管理。

4、通过物资需求计划、采购计划、采购执行以及库存的管理,实现了物资的需求-采购-领用的全过程精细化管理,使物资帐和财务账同步,领用与成本计入的同步,物资与设备,项目物资需求及领用发料的集成。

5、实现了生产计划与燃料需求与采购计划的关联,满足电厂侧提报需求计划、公司侧审批与调整后形成采购计划功能;支持采制化三级编码,满足港(矿)发煤质、到厂煤质、第三方煤质等不同煤质结果的录入与分析。

    6、将内控要求、会计制度通过表单固化、系统授权和流程固化的方式明确下来,从而明确了在工作过程中各种角色所应行使的权利和应承担的责任,提高了财务管理要求,降低了财务风险。

    7、解决了信息孤岛问题。以往在电厂中检修管理、物料管理和燃料管理各用一套软件系统,各系统之间以及与财务系统没有接口,生产部门、物资部门、财务部门各有一本帐,造成物流与资金流不能实时统一,要花大量时间进行对账,做了很多重复性工作。而资产财务一体化系统实现后勤相关业务与财务集成,业务操作的同时及时反映到财务,物料移动同时进行财务记帐,与财务实现无缝集成,实时反应采购成本、库存资金占用等情况,保证了企业数据的一致性。

三、对未来推广及深化应用的思考: 1.正确对待系统定位。资产财务一体化系统的建立和应用不只是计算机系统的应用,而应该看成是一个企业管理系统,应通过管理和应用需求来推动,而不是简单的信息驱动。资产财务一体化系统实施的好坏更多取决于管理方法,要让资产财务一体化系统的管理思想应用到企业业务流程中,而不是把资产财务一体化系统完全按企业现有的管理模式来实施,不然只不过是“穿新鞋走老路”,只能改善局部工作,不能从整体上提高效益。

2.系统给生产管理并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成效。虽然资产财务一体化系统成功上线,但是设备管理水平的提升很难一步到位,更多的要通过在实施系统制定出规范的管理模式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长期积累与持续改进才能逐步达到一定的管理水平,这一特征与其它模块有着显著地区别,这是由于设备管理与管理功能的相互制约关系较少,专业知识需要长期积累等特点造成的。因此,需要加大对维修人员的知识管理的培训,才能确保在资产财务一体化系统中逐渐形成一套专业管理知识库(规程、典型操作票、标准作业包等),才能使设备专业管理水平持续改进。

3.应当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资产财务一体化系统对员工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很大程度上会改变员工习惯的业务操作方式。而培训是让知识有效传播的手段,也是统一认识及规范管理的重要保证。如果在系统上线前不对用户进行充分的培训,将会导致大量操作错误及数据错误,造成系统混乱。九台电厂及长春热电厂系统上线后,所有知识都以手册正式成文,而且对复杂的流程还录制了视频进行讲解,这样电厂员工今后都可以找到学习材料和参考资料,满足了各种层次的工作需要。

只有对资产财务一体化系统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才能真正用好系统,用精系统,才能让资产财务一体化系统成为华能先进管理的重要载体,成为集团“建设一流国际企业”工作的重要抓手。

 

参考文献

 [1]曾鸣.电力市场理论及应用.中国电力出版社.2000.6.

 [2]《电业政策研究》编辑部.电业政策研究.2008.5.

 [3]陈赞.《我国电力体制对发电企业发展的博弈研究》.《新财经》,2011.7.

篇7

【关键词】高校;管理信息化;辅导员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办公的需求。教育管理信息化就是伴随这种矛盾出现的一个概念。教育信息化管理的日渐发展,极大的提高了信息的传输速度,给教育管理工作人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研究生辅导员被定义为是高校研究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包含两层含义:第一,研究生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事务工作两方面内容;第二,研究生辅导员是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直接实施者。鉴于研究生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及特点。面对教育信息化发展,自身素质是否伴随着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同步发展,以及在这股信息化浪潮中应该怎样实现自我素质的完善,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而是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相应地,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负荷日益繁重,在以上双重发展背景下,研究生辅导员工作模式能不能跟上时展的节奏和要求,对于研究生的管理培养将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

一、教育信息化管为辅导员工作的带来的便利

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发展给辅导员的工作提供很多的便利,大致从下面三个方面得到基本的诠释。

(一)学生信息规范化

目前在全国各高校,基本建立了信息采集系统,研究生入学后,用自己的权限登陆研究生管理系统,将自己的资料填写完整后提交到基本信息数据库,然后由管理人员进行层层审核,形成了较为准确的信息库。新生基本信息库建立后,给辅导员提供一个最初了解学生平台。在这些信息基本信息中,包含学生的专业、课程信息以及导师信息。该系统的信息将伴随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断完善和补充,如学生的学术成果可以自己在管理系统中不断完善,这些为学生的评先评优提供准确的数据,使得在评选研究生奖学金、优秀毕业生等学生奖励时做到有据可依。而对于毕业生而言,研究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登陆系统,在系统录入自己的学位及就业信息,研究生信息录入完毕后,管理人员可以打印出全部信息,继而要求研究生签字确认,发现错误及时令其进入系统修改即可,这样既保证了研究生毕业信息的准确性,又节省了人力、物力,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只要对信息库及时的补充、审核、更新,就能对研究生的基本信息及学业过程完成简单的追踪。

(二)信息传达时间缩短、空间缩小

在现在网络日益成熟的前提下,信息化管理意味着沟通平台的扩展,信息沟通已经逐渐走出口头传达信息的方式,在工作中,我们更多的是采用网络的方式和传达学校的各种信息,这极大的缩短了信息传递的时间,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各方面措施。对于新生而言,为给新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需要传达各类信息,提供入学导航,而由网络来导航信息,可以避免重复的传达信息,最快最准确的传递到位,对于辅导员自身而言也是工作量的减少。对于毕业生而言,网络信息的优势更为明显,可以尽可能多的收集就业信息并在第一时间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的就业信息,同时经过辅导员的甄别和筛选也可以减少学生在就业过程可能出现陷阱。此外,通过信息平台给予学生就业方面的指导和建议,既可以是点对点,也可以是点对面,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效率也更高。

(三)管理部门之间信息共享

网络平台的搭建,为各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提供实现的可能性。在现在的教育管理发展下,细化分工,提高工作效率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在这种趋势下,就要求在信息上实现共享,而这种信息上的共享对于辅导员的工作也大有益处。如辅导员可以通过和教学部门的信息共享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同时利用自己掌握的学生信息和导师、家长沟通,共同为学生的发展出力。辅导员在掌握学生全方位的信息之后,才能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正确的做出引导,也才能全方位的为学生服务。

二、辅导员在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下自身发展的需求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伴随着挑战,信息化管理发展也不例外。在给辅导员工作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对辅导员自身的素质提出新的要求,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

(一)信息化工作能力的需求

以网络为特征的信息时代,信息交流变得如此便捷,多方交流和同时接收不同地区的信息是如此的随意,在网络上距离已经无需用单位来表示。因此,对学生而言,来自于不同空间方位的信息,足可以把学校的传统教育淹没在信息海洋中。拿起信息工具,掌握现代化的育人、管理、服务手段,才能把握我们学生工作在信息海洋中的航行方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收集、整理,并加以处理和利用,通过网络与学生开展有效的交流和教育工作,抵御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干扰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养成不断学习科学知识,开拓新境界,掌握新技术,而信息化能力和游走网络的本领正是当代大学生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要求。

如今,信息日益成为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因素,网络信息在高校的活跃程度无它可及,而教育系统本身又是新知识推广和应用的领域,信息化将越来越被广大师生重视和采用,学生的日常教学方式、思想政治工作、心理交流、后勤服务、就业、勤工助学、贷款等将以更为便捷和人性化的方式进行,辅导员良好的信息化能力无疑更有利于工作的推动,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从便利的服务和管理中加以引导和教育,辅导员通过网络帮助学生过滤各种垃圾、错误信息,以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判断、分析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除了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思想方面的引导,自动化办公也对我们的信息化工作能力提出要求。在2002的一份调查显示,当时办公自动化投入使用的就已经达到51.9%,发展到如今,可以说办公自动化几乎全国高校已经普及。运用自动化办公软件已经是我们处理日常事务的必备方式。而且随着办公自动化设计的面越广,所需要处理的事务越来越多,对办公软件的应用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就要求辅导员及时的提高补充我们的办公软件运用水平,有效的利用办公软件为我们的工作服务,只有自身信息化工作能力匹配信息化管理的发展,才能顺应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趋势,也才能做好一名合格的辅导员。

(二)自身素质修养的提升需求

高校学生辅导员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因此辅导员应该大力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我国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而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面对比任何时候都丰富的信息量,首先要自身保持清醒的意识和头脑,在浩瀚的信息库中正确辨别和甄选有益信息为自己所用,要做到这些,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提高自身修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在任何时候,辅导员都要不停地学习专业知识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且无论是信息化管理还是传统模式的管理都是辅导员管理的手段,其源头依然是辅导员专业素质的延伸。因此,只有让自己的专业素质紧跟时代的变迁,才能把这些知识通过各种手段应用到日常的工作中。第二,秉承历史传承的奉献精神。作为一个人民教师要具备为学生奉献的精神,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关爱。只有这样才能发自内心的去关心爱护学生,也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眼中认可的教师。这种奉献与爱护,不是矫揉造作的,是教师历史文化精神的一种沿袭。这些优秀可贵的品质不仅不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化,而且会随着时间的沉淀越发显得熠熠生辉。在现在信息的强力冲击下,辅导员不能被名利俘虏,要保持对学生有一颗爱护、奉献的精神,这也是做好一个辅导员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三、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浪潮下辅导员工作的几点思考

面对现在高校信息化管理的不断发展和深入,辅导员工作模式和工作方式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既要享受发展带来的红利,也要承受变化带来的冲击。基于此,回归辅导员工作根本,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辅导员工作的出发点是为学生服务

国家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要求辅导员“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是“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因此,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无论我们的工作方式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无论我们采用什么的管理手段,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为学生服。当然这也就包括我们采用网络、运用信息化手段管理学生。

我们只有多从学生角度去换位思考,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二)信息化交流有其不能忽视的自然短板

信息化管理中信息化交流平台的搭建是重要的内容之一,在信息化交流中人与人之间具有更强的自主性。自主性既可以表现为畅所欲言的表达,也可以表现为选择性的表达。这为传递中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留下了疑问。信息的真是性是工作的基础工作,一旦缺失,再快的传递速度也失去了意义。

(三)传统教育管理手段仍是辅导员工作的重点

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的飞速发展的确为辅导员的工作带来很多便利,更便捷信息传递方式,更迅捷的信息传递速度,多样化的信息传递平台等等。这些使我们的工作强度得到有效的缓解。然而,在享受信息化管理给我们的带来的方便之时,也应该认清教育信息化管理是对辅导员工作手段的丰富和拓展,是对传统管理方式的有效合理补充,对于传统管理方式我们也不能摈弃,信息化的管理固有其得天独厚的时代优势和应用优势,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中的一些有效措施依然会是今后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手段。

辅导员工作中学生对辅导员的信任感和依赖感是最关键、最核心的工作,这种信任感和依赖感是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生活指导最基本的元素。即学生和辅导员之间要有一定的情感共鸣,这种共鸣是信息化沟通所不能达到的,必须依赖于传统的教育管理手段。

总之,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将继续的推进发展,不管其如何发展都不会是对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颠覆,而是传统教育模式科技化的延伸,两者在辅导员教育引导学生中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有效的使用传统教育管理和信息化教育管理将会在保证有效管理学生的前提下极大的提升工作的效率。深刻的理解了信息化的内涵及精髓才能为培养更优秀的研究生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参考文献

[1] 常宝英.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工作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04).

[2] 施小明.高校辅导员信息化能力培养[J].当代青年研究, 2009(12).

[3] 陶艳红.我国高校办公自动化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篇8

[关键词]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

当今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同时信息技术也在快速的发展,信息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特征及趋势。证券行业是高度信息化行业,证券公司作为证券行业的主要参与者,其信息化发展亦是如此。中国证券行业发展的驱动力是证券信息技术的进步及其广泛应用。本文对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我国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与重点。

90年代初,以沪、深两个交易所成立作为标志,中国证券业开始了实质性的起步。目前中国证券市场的交易技术手段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成功建立了全国性的交易网络系统,1990年深交所证券市场完成了柜台交易向场内集中交易的转变,中国证券市场在短短十年时间经历了柜台交易所集中交易和无形化网上交易阶段。到2003年我国证券市场市价总值42457亿元,但是与国外相比较信息化发展相对滞后,管理与决策系统、风险监控系统、信息咨询服务系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证券公司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围绕着公司所从事的业务进行的,目前国内证券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总部管理,在中国,证券业内许多券商的总部是发展相对较弱,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技术的局限。总部管理就是总部对各营业部进行有效经营监督,有效地避免风险。第二个重点是虚拟化,经营的虚拟化是指证券交易系列流程可通过信息终端远程进行。虚拟化的远程证券经营体系带来的更直接的一面是营运成本的大幅下降和现有的证券交易模式的改变。另外还有灵活多变的资产管理系统也是进行风险定量分析和控制的有效工具,日渐成为大资金投资管理的有效手段和发展趋势。风险控制系统也是未来证券公司生存的根本。

二、我国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中的问题。

就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来说,首先是信息化系统管理水平无法保障安全性、重复建设,资源和资金的严重浪费和系统效率低,业务创新能力差,信息比较分散,很难提高服务水平。传统交易系统的过度竞争和新业务系统的极度缺乏,中国的证券信息化发展中某些证券IT产品的功能和实用性存在缺陷,以目前数据仓库产品为例,目前的数据仓库仍然带有强烈的技术色彩,集中于现有状况的诊断,作为技术部门进行应用分析,无法与经营机构需求相适应,而在仅有技术特征情况下只能成为电子化的报表系统,所以该类信息产品的功能和性能需进一步加强。

其次是信息化发展对证券公司的业务优势没有足够的保护,证券公司作为证券市场交易的中介主体在面对客户时变得电子化,反而忽视自身业务优势的保留,陷入价格战。围绕客户端的创新使得证券公司与合作有关的关联方对客户的影响力增大,证券公司没有对单个券商的业务优势予以保护,客观上对任何有优势的创新起到了推动作用。这种状况下,对证券公司而言,技术创新的时间优势短暂,业务优势丧失;对客户而言参与意愿减弱。最终结果只能是证券公司削价,客户自然流动。同时证券信息化的发展对于客户服务所存在的业务上的需求被技术开发商遗忘。这就要求证券公司在进行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强管理与技术的结合,增强总部的集中控制力,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三、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策略探讨。

在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的证券业中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己经成为证券业关注的焦点。就证券公司的发展中策略来说,首先要建立集中交易平台,以客户为中心的新一代信息系统,整合公司的资源,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下,证券公司信息化整合不可避免,证券公司集中交易即实现数据的集成和应用系统的整合。证券公司集中交易系统其组成主要是由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通讯平台和集中经纪业务系统客户端等四部分组成,有利于降低证券公司交易成本和总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更有利于创建信息化的基础平台,另外证券公司应在业务数据集中的基础上,建设数据仓库,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也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其次是进一步发展网上证券,着眼于充分发挥网上交易的低成本优势,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要进一步完善网上证券,侧重于服务的深度,着眼挖掘现有服务手段、业务内容及信息系统的潜力,强调个性化服务,通过对客户个体数据分析,有针对性地提供有效信息指导业务,基于因特网的自动服务与人工服务相结合为客户提供更加友好及时的交易服务,进一步完善数据挖掘和商业智能等技术,网上证券要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目标,形成网上服务为中心的综合业务平台,对证券客户提供电话、互联网、移动设备等渠道享用证券交易,信息查询等服务。

最后是进一步加强银证合作,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银行和证券业迫切需要实现规模经营,从而促使银证合作得以迅速发展。证券公司交易系统与银行储蓄系统相联接,客户通过证券公司或银行的证券交易系统进行委托买卖,并通过在银行完成资金清算。目前的银证合作模式分为总平台模式和分平台模式两大类。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银行与证券业务融合的趋势已不可避免,证券与银行的业务还有更大的合作空间,双方以各自优势为基础联合拓展新业务,形成银证业务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新局面。还要注意构建适合未来发展的证券公司广域网,满足高可靠、高智能、高性能、高安全性和管理性的要求,为集中交易、网上交易、银证合作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网络基础。

篇9

一、我国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与重点。

90年代初,以沪、深两个交易所成立作为标志,中国证券业开始了实质性的起步。目前中国证券市场的交易技术手段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成功建立了全国性的交易网络系统,1990年深交所证券市场完成了柜台交易向场内集中交易的转变,中国证券市场在短短十年时间经历了柜台交易所集中交易和无形化网上交易阶段。到2003年我国证券市场市价总值42457亿元,但是与国外相比较信息化发展相对滞后,管理与决策系统、风险监控系统、信息咨询服务系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证券公司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围绕着公司所从事的业务进行的,目前国内证券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总部管理,在中国,证券业内许多券商的总部是发展相对较弱,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技术的局限。总部管理就是总部对各营业部进行有效经营监督,有效地避免风险。第二个重点是虚拟化,经营的虚拟化是指证券交易系列流程可通过信息终端远程进行。虚拟化的远程证券经营体系带来的更直接的一面是营运成本的大幅下降和现有的证券交易模式的改变。另外还有灵活多变的资产管理系统也是进行风险定量分析和控制的有效工具,日渐成为大资金投资管理的有效手段和发展趋势。风险控制系统也是未来证券公司生存的根本。

二、我国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中的问题。

就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来说,首先是信息化系统管理水平无法保障安全性、重复建设,资源和资金的严重浪费和系统效率低,业务创新能力差,信息比较分散,很难提高服务水平。传统交易系统的过度竞争和新业务系统的极度缺乏,中国的证券信息化发展中某些证券IT产品的功能和实用性存在缺陷,以目前数据仓库产品为例,目前的数据仓库仍然带有强烈的技术色彩,集中于现有状况的诊断,作为技术部门进行应用分析,无法与经营机构需求相适应,而在仅有技术特征情况下只能成为电子化的报表系统,所以该类信息产品的功能和性能需进一步加强。

其次是信息化发展对证券公司的业务优势没有足够的保护,证券公司作为证券市场交易的中介主体在面对客户时变得电子化,反而忽视自身业务优势的保留,陷入价格战。围绕客户端的创新使得证券公司与合作有关的关联方对客户的影响力增大,证券公司没有对单个券商的业务优势予以保护,客观上对任何有优势的创新起到了推动作用。这种状况下,对证券公司而言,技术创新的时间优势短暂,业务优势丧失;对客户而言参与意愿减弱。最终结果只能是证券公司削价,客户自然流动。同时证券信息化的发展对于客户服务所存在的业务上的需求被技术开发商遗忘。这就要求证券公司在进行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强管理与技术的结合,增强总部的集中控制力,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三、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策略探讨。

在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的证券业中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己经成为证券业关注的焦点。就证券公司的发展中策略来说,首先要建立集中交易平台,以客户为中心的新一代信息系统,整合公司的资源,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下,证券公司信息化整合不可避免,证券公司集中交易即实现数据的集成和应用系统的整合。证券公司集中交易系统其组成主要是由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通讯平台和集中经纪业务系统客户端等四部分组成,有利于降低证券公司交易成本和总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更有利于创建信息化的基础平台,另外证券公司应在业务数据集中的基础上,建设数据仓库,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也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其次是进一步发展网上证券,着眼于充分发挥网上交易的低成本优势,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要进一步完善网上证券,侧重于服务的深度,着眼挖掘现有服务手段、业务内容及信息系统的潜力,强调个性化服务,通过对客户个体数据分析,有针对性地提供有效信息指导业务,基于因特网的自动服务与人工服务相结合为客户提供更加友好及时的交易服务,进一步完善数据挖掘和商业智能等技术,网上证券要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目标,形成网上服务为中心的综合业务平台,对证券客户提供电话、互联网、移动设备等渠道享用证券交易,信息查询等服务。

最后是进一步加强银证合作,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银行和证券业迫切需要实现规模经营,从而促使银证合作得以迅速发展。证券公司交易系统与银行储蓄系统相联接,客户通过证券公司或银行的证券交易系统进行委托买卖,并通过在银行完成资金清算。目前的银证合作模式分为总平台模式和分平台模式两大类。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银行与证券业务融合的趋势已不可避免,证券与银行的业务还有更大的合作空间,双方以各自优势为基础联合拓展新业务,形成银证业务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新局面。还要注意构建适合未来发展的证券公司广域网,满足高可靠、高智能、高性能、高安全性和管理性的要求,为集中交易、网上交易、银证合作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网络基础。

篇10

【关键词】行业信息化发展信息技术

目前,通信信息产业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和发展的战略性、支柱性、先导性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加速行业信息化发展的坚实基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支撑。加速行业信息化发展,并做好通信信息技术保障将是世界各国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一、行业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信息化在目前社会发展中越来越被重视,信息化具有极强的创新性、广泛的渗透性和有力的带动性,并且具有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特性,能够产生较高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加快行业信息化发展,不仅对相应行业自身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1加快行业信息化,是行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随着对信息化发展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大公司、上市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核心业务应用系统以及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等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基本上在企业内部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并不断朝着整个行业信息化发展,并逐步向共享、协同转变,逐步建成统一的信息系统。在银行、证券等行业已经实现了高度的信息化,信息化的实现也提高了这些行业的办事效率。在其他行业,如会计师事务所的信息化程度还较低,这与处在信息化大环境下执行审计业务的现状越来越不相适应,因此加快行业信息化发展,不断完善通信信息技术保障,是提高行业重复监管、提高行业创新性、提高行业办事效率等的有效途径。

1.2加快行业信息化,是行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目前,我国正处在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阶段,加快行业信息化发展将能促进传统产业产生跨越式发展。信息化把传统业务零散的部分进行整合、提升、再造,从而促进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在竞争越发激烈的信息时代,必须树立信息化武装行业整体的意识,充分集中行业的意志、资源,高点、统一规划、统筹推进,形成信息化对行业进行管理和服务的观念,以行业信息化来带动、推进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为行业走向国际提供巨大的推动力量。

二、抓好行业信息化整体发展规划和顶层设计

2.1明确行业信息化的目标

加快行业信息化发展,必须明确行业信息化的目标。以“提高相应行业竞争力、实现行业跨越式发展、行业服务实现零距离、走在世界行业第一梯队”为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做好以下两个方面。一、对行业内部进行集成,实现内部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建成统一集成的信息系统,从而有效支撑行业跨越式发展;二、推动信息化基础建设,将行业的核心业务纳入行业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促使核心业务、综合管理等方面达到国际国内行业先进水平。

2.2坚持两项原则

加速行业信息化发展,要坚持以下两个原则。一、保证信息化在实际应用中的实用性,同时也要对行业发展具有前瞻性和超前性,能够对行业信息化发展进行战略性设计。二、坚持信息化建设的系统性和规范性。提升相关系统的兼容性、实现信息共享,同时促进各地行业信息化发展的平衡,将行业信息化建设贯穿到理论研究、人才培养,以及系统设计、开发、应用、制度和机制建设之中。

三、做好通信信息技术保障

通信信息技术保障要依托安全应急工程中心,在行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对行业安全应急信息产品和装备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要加大力度,建立相应的技术保障体系。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中心的安全应急管理和响应机制,探索安全应急常态化的运维体系,强化安全应急保障能力的建设。

四、结语

加快行业信息化发展,是行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增强行业核心竞争力,营造良好的行业环境,促进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进入行业国际前列的重要途径和迫切需要。我们需要树立行业信息化意识,以信息化的建设带动行业持续、健康和跨越发展,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行业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