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的语文方法范文

时间:2023-08-17 18:13: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三的语文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三的语文方法

篇1

关键词:教学方法 高三学生 语文教学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对学生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

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管理”二字,对于“管理”,不可望文生义,不可简化为“管”,更不可幼稚地认定为“管教”。教学管理的生命是“导”,是“指”,是引导学生的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是对学生方法的启发,主体欲望的催生和学习激情的激活。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能力和竞技水平?如何让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复习?

一、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也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

二、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

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1、大量讲述;2、大量训练;3、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其内容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而且这种做法也正符合孙子所谓之“攻城”的战术特征:①“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②旷日持久,“久则钝兵挫锐”,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须知,讲述和训练是两柄“双刃剑”;③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业水平的信念,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因此,孙子特别指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我以为,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管理。

篇2

关键词:高三语文;阅读课;必要性;有效性

一、 高三语文阅读课开设的必要性

   1、开设阅读课是新课程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但在实际的高三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的老师往往把学生锁定在成套的复习资料和复杂的题海之中。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抄……成为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的常态。因此开设阅读课,把阅读还给学生,还学生一片自由的蓝天,这既有利于改变高三课堂单一陈旧的复习模式,更有利于实现新课程提出的“通过阅读和欣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的要求。

   2、开设阅读课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美国学者隆恩·弗莱在《有效阅读》中指出:“当你是一个优秀的会读书的人,这个世界将归你所掌握……”而我国著名学者、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也说“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阅读是一个人获取文化知识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一个人文化底蕴的深浅,首先取决于阅读素质的优劣,一个人,如果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终身受益。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开设阅读课对涵养学生的性情,健康学生的心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

3、开设阅读课,是改变高三语文教学现状的要求,具有深厚的现实意义

开设阅读课,激发学阅读兴趣,是增加高三学生语文学习时间,改变语文“副科”窘境的有效途径

在现行的高考模式下,语文虽然作为三大科之一,但学生对于语文课的重视度绝对在数学、外语之后。许多高三学生都说“语文学不学都一样”,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学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要改变这种状况,单靠发试卷抢时间肯定不行,聪明的做法就是让学生学语文成为其内在的要求。其实我们的高三学生对语文学习也有着非常大的需求:他们想了解社会,关心天下事;他们想在繁重的课业中,寻求解脱,愉悦心情;他们还想提高修养,涵养气质。这些精神需求正是引导学生投入课外阅读的内在有利因素。因此开设阅读课,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自然会把语文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自然会利用一切空闲的时间来关注语文学习。

4、开设阅读课,是帮助高三学生走出“题海战”,“轻松”复习的好方法

美国著名的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期认为:“你读得越多,理解力越好;理解力越好,就越喜欢读,就读得越多。你读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聪明。”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而我们现行的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就是“老师苦讲,学生苦练”最终师生都“难逃苦海”。这种疲于奔命,忙于应付的做法,结果“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而要把学生从机械的、枯燥的、低效的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实现“教少学多”,其重要的方法就是增加开放式的“不讲、多读、多悟”的阅读课。

   5、开设阅读课,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是提高高考成绩的有效方法

目前的语文高考命题分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五个层次。从这五个方面可见高考考查的就是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质。从每年高考结果看,阅读题和作文成为学生成绩的瓶颈。为了有效突破这些瓶颈,许多高三老师都会搜集大量的“高考真题”进行“集中突破”,侧重从“命题特点”、“解题技巧”、“答题模式”等操作表层去训练,指望通过“冲刺训练”迅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多年的高三教学实践告诉我:任何的方法技巧离开了学生的文化品味、审美情趣,离开了学生的联想、想像能力,离开了学生丰厚的知识文化积淀,都成了空中楼阁。因此开设阅读课对于高考来说不是“背驰”而是“神合”。我们一线的高三老师完全有理由在高三大搞阅读课,因为只有踏实的阅读,才是真正打通语文高考阅读和作文“瓶颈”的一条有效途径。我想,一个有着较高阅读能力、较深文化底蕴的学生,一个掌握了“活”的语文素养的学生怎么可能对付不了几道高考考题?

二、提高高三阅读课有效性的策略

1、利用趋利心理,激发阅读兴趣,是提高高三阅读课有效性的前提

     高三的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重视程度较之高一高二有了较大提高,这种改变是学生趋利心理起了作用,毕竟每一个学生都希望高考语文能考出一个好成绩。 教师此时要充分利用好学生这种微妙的心理变化给学生明确:高考的竞争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阅读的竞争,“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成绩的提高绝不是上课听一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的,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丰富自己的积淀、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能力,才能在高考考场上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同时也跟学生强调:阅读是学生的终身的行为,阅读能力的高下将对你们踏入社会后能力的高下起重大作用。我想有了我们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将“功利性阅读”慢慢变为“自主性阅读”,最终转化为其内在的需求。

2、精选阅读材料,是提高高三阅读课有效性的基础

现在的高三学生阅读的品位普遍不高,漫画类、娱乐资讯类、奇幻小说类、言情小说类等低品位报刊书籍成为争相阅读的内容,虽然也“开卷”了,但未必有益,或者说未必有效。作为高三学生,时间何其宝贵,如果在阅读课上阅读这些内容,恐 怕我们的教师难辞其咎。

因此开阔视野,提高阅读能力,提升思维能力应该成为高三阅读课的宗旨。但是高三毕竟时间紧负担重,要学生阅读大部头的文学经典恐怕不太现实,而阅读文质兼美,篇幅较短的文章,恐怕是明智的选择。教师可以精选一些名家散文,如国学大师季羡林洞察世间万物的散文、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周国平的哲理散文。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几本杂志,如《杂文选刊》、《随笔》、《书摘》、《读者》。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较好的人物传记,让学生从传主的人生轨迹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总之教师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必须慎重,因为这是提高阅读课有效性的基础。

3、原生态阅读,是提高高三阅读课有效性的关键

 所谓的原生态阅读就是要让学生独立阅读、自主阅读和个性化阅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同时“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也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那么学生的“探究能力”从何而来?我想这种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来自于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因此在阅读课上,我们的教师不应怕学生读不懂、读不快、读不深而对学生的阅读横加干涉,而应充分尊重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根据自己独特的知识构成、情感体验、审美理想,对文本进行独特的、有个性的阅读。唯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和保持学生阅读的兴趣,也唯有这样才能真正让阅读成为学生能力提升的阶梯。

   4、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是提高高三阅读课有效性的保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能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度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作为高三学生的阅读课,教师在阅读方法的指导上应该有一定的目标性,既要注意避免学生阅读的随意性,又要注意指导的科学性、系统性与持续性。而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才能真正提高阅读课的有效性。具体我们可以从根据阅读物的不同,指导学生灵活掌握以下阅读方法:

   (1)浏览性的泛读。浏览,即粗略地看一遍,也就是略观大意。如读文章的前言目录,文章的开头结尾、文章的过渡段关键句等。要求学生在阅读中一目数行,以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有效信息。

   (2)探求性的速读。有时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或完成某项任务要进行跳跃式探究性阅读。根据一定的目的或某种需要摘取字里行间的重要信息是探究性阅读的主要特征。这种阅读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作用巨大。

   (3)品味性的精读。精读,就是对优秀作品的精彩段落、关键语句,反复诵读、体会和领悟。精度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句读语词,理清了内容梗概,体悟了思想情感,更让学生在汲取知识中,获得审美体验。可以说学会了精读就学会了全面把握文章的方法。

5、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是提高高三阅读课有效性的核心

  我们知道“读”与“写”从来是不分家的,只有读书破万卷方能下笔如有神。作为高三的阅读课,我们都不可避免的有一个目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以读带写”不但没有对“读”的要求有所降低,反而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以读带写”不但不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反而更激发了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写”让学生的阅读更有成就感,而“读”让学生在写中更有独立思考真知灼见。读中悟写、写中促读,读写结合才能让阅读课焕发生命力。

    综上所述,阅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我们的高三教师只有勇于打破原有的高三语文复习模式,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踏踏实实地开设好我们高三阅读课,才能最终赢得学生语文素养和高考成绩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篇3

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以推进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前提,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学生学法指导为突破,追求既有“山的沉稳”,又有“水的灵动”的普通高中语文教研,努力提高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水平,巩固并提升我市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学质量在全省的地位,初步形成具有苏州区域特色的普通高中语文教育风气,不断扩大我市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研工作在全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工作思路

1.坚持“一个中心”

即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在全省高中教学“减负”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地位愈加明显。

一方面,要争取、保证语文教学应有、足够的课时(如文科班课时);另一方面,要在既有课时基础上做文章,有效、优效、高效地开展语文课堂教学;再一个方面,也要研究课堂45分钟如何向课外延伸。

在教师层面,要引导研究不同类别的课堂教学,如周一语文课如何对学生双休自学进行检测,高三课如何把新授课与复习课区别开来,作文课如何把作前指导、当堂作文、作后讲评、学生修改、二次讲评等贯穿起来,试卷讲评课如何体现知识梳理、错题整理,名著导读课如何体现讲练结合。

在教研组备课组层面,要引导重视三个层面的课堂教学,即常态课(随堂课、推门课),研究课(专题复习研究、一课三教等),展示课(名特教师、学科带头人展示)。

2.抓住“两条主线”

一条主线是阅读,一条主线是作文。两条腿走路,要走得均衡,缺一不可。

关于阅读教学。三个反对:反对“泛语文”,反对“伪讨论”,反对“去文体”。

三个主张:主张课前预习,主张课堂点拨,主张文本细读。三个提倡:提倡读写结合,提倡课外延展,提倡专题学习。

关于作文教学。抓住“对不对”和“好不好”开展训练,前者是审题,后者是立意、结构、内容、语言、文体等,循序渐进地解决“写什么像什么”“写什么有什么”“写什么亮什么”这三个问题。要重视作文批改和讲评方式的变革。基本分拿不到,一律重写。

3.加强“三项研究”

即研究学生,研究高考,研究教法和学法。

研究学生。要研究学生的学习状态,状态远大于方法,方法远大于苦干;要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看有无存在漏洞,需要不需要进行必要的补全;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看是否方法到位,事半功倍。在不同层次(指学习基础)的学校和班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分层教学,甚至是个别教学。

研究高考。要研究高考命题,《语文考试大纲》,《语文考试说明》,江苏、全国、上海、福建等地高考语文试卷,特别注意2011年大小阅读命题变化;要研究高考阅卷,如文言文翻译给分模式变化;作文阅卷五类卷变为六类卷,记叙类文章再次得到强调。

研究教法和学法。特别是高三复习课,如何激趣导入,如何讲述考点,如何分析例题,如何教授解题方法,如何做好当堂练习,如何当堂讲评总结,如何布置课外作业,一定要成竹在胸。

4.落实“四大机制”

(1)区域联动机制。以学科研究中心(设在苏州市第十中学)为基地,在全市范围内抽调骨干教师,分别组成2010届高一高二高三语文学科中心组,开展集体备课、专题研讨、资料汇编等活动。在此基础上,举办全市高中各个年段的教学研讨活动。全市高中语文教研员及重点学校高三备课组长外出学习并落实学习报告制度。对张家港和昆山两市进行教研考察,总结经验。市直属、高新区、工业园区、相城区高三教学研究共同体继续活动,高三原则上每月安排一次,高一高二原则上每学期安排两次活动。

(2)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利用苏州市网上教师学校、苏州市高中语文QQ群等阵地,实现高中教学尤其是高三教学资源的共享。苏州市网上教师学校以上传课例和课件为主;苏州市高中语文QQ群(高一高二群群号51770895,高三群群号69136369)共享空间以上传专题复习资料为主。此外,继续编印《苏州市普通高中作文指导材料》《苏州市高中语文悦读》等。

(3)过程管理机制。强调高中三年是一个过程,要循序渐进。强调高三一轮、二轮复习是一个过程,避免复习无计划,见资料就用、逢题目就做、复习课就练、练过只讲答案的低效做法。

(4)信息反馈机制。做好数据汇总服务,帮助学校具体分析,落实到人,落实到学科专项;做好高考最新信息搜集和应对的服务。

三、本学期几项具体工作

1.暑期学生自学能力竞赛。9月13日-14日,高二高三,市区集中在苏大附中、苏州外国语学校。

2.高三备课组长会议(高三复习研讨会)。wWw.gWyoO

3.高一语文教学研讨会。

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管理

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能力和竞技水平?如何让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复习?我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方法。

一、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另外,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目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语文学习中,“懂”“悟”的极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据此可见,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 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二、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 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 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 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 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 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三、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

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 大量讲述;② 大量训练;③ 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其内容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而且这种做法也正符合孙子所谓之“攻城”的战术特征:①“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②旷日持久,“久则钝兵挫锐”,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须知,讲述和训练是两柄“双刃剑”;③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业水平的信念,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因此,孙子特别指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我以为,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件:① 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② 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管理。

篇5

可是,高三语文复习时间很短、内容涉及范围广、难度高。如何搞好高三语文的课堂教学,调动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便成了高三语文教师经常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根据自己几年的教学摸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 丰富的手段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三语文复习是一项运动量很大的工作,重复劳动会导致学生大脑疲劳,只有提高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才能让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我们可以每一堂语文课的前五六分钟,来一个小节目,如“趣味诗文欣赏”,用幽默风趣的笑话、针砭时弊的杂文、出人意料的微型小说、引人入胜的散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胃口,这种极富变化的复习安排,远比单纯进行一项训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经常的鼓励点燃热情,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热情是学生不断进步的提速器,有了热情,定然会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保持旺盛的精力和不断进取的精神。所以,在高三学生面对枯燥的语文专题复习时,语文教师要用“鼓励、表扬”的手段不断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稍作留意,我们不难发现,学生被鼓励、表扬次数越多,他们的思想越活跃,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越高。著名的心理学家桑代克在他的学习律中曾提到:表扬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

三、 频繁的训练设置梯度,保持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

高三语文复习离不开反复的训练。课堂练、周练、每月的教学质量检测,等等,训练的数量多,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劳;如果此时训练没有层次,整天忙于复习的高三学生就会逐渐丧失信心,继而慢慢的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要使训练有效,保持住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高三语文教师必须根据高三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训练的内容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层的推进。训练有了梯度,学生便能从一次次的训练中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答题的信心,这样就在很大的程度上保持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之后要及时讲评,讲评时应有针对性,杜绝一味的对答案,更不要面面俱到,评讲的重点应关注错误率高的题目、思维难度较高的题目和新题型的题目。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保持了学生继续复习语文的兴趣。

四、 良好的教师形象拉近距离,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

“亲其师,信其道”,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对活跃课堂气氛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不可缺少的因素。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不是单纯的外在形象,而是教学态度、教学风格、课外风范和外表形象的结合。在教学中,那些知识渊博、自身素质好的中学语文教师,往往很受学生的欢迎,在学生的眼里,这样的语文教师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库”,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学生敬佩和信任他们,愿意接近他们,乐于接受他们的教育。这样的教师,即使他外表有什么缺憾,也抹不去他在学生心目中的美好形象。而这样融洽的师生关系,正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必备的课堂情境。

篇6

关键词: 练习讲评 误区 扎实高效 方法

进入高三,语文课基本以知识复习、综合练习及练习讲评为主。关于知识复习及综合练习课似乎更容易操作,而如何让练习讲评课更加高效,却各有不同的看法,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我以为,练习讲评课要做到扎实高效,首先要克服以下几个误区:

(一)重做题轻讲评。有不少教师和学生热衷于大搞题海战术,一是深信“量的积累会引起质的飞跃”,甚至寄希望于同高考题撞车;二是对铺天盖地、泥沙俱下的复习资料失去鉴别力,觉得这也好那也好,于是统统采取“拿来主义”。做得多,讲评分析少,学生没有重视分析、理解、反思,教师没有重视分析、综合、总结。师生这样囫囵吞枣、昏天黑地地做下去,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没有什么大作用。真正有效地应该是精练,精讲,使学生举一能反三,触类能旁通。

(二)师讲生听少互动。有相当多的教师和学生认为,练习讲评课主要是教师的事,学生只要听,只要拿笔随时做笔记就可以了。殊不知这样做最终的情况往往是课堂枯燥无味、沉闷压抑,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一堂课下来,收效甚微。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形成机械接受的不良习惯,甚至产生讲评课于己无关的懈怠懒惰情绪,教师长期表演“独幕剧”,劳力劳心事倍功半。讲评课缺少师生互动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不仅无益,而且有大害。

(三)泛泛而谈“授之以鱼”。这也是高三语文复习阶段中常出现的一个不正常的现象。不少教师和学生认为,识记题、理解题有本可依,而阅读等主观表达题费力大,收益小,见效慢,只好靠天收,靠运气。讲评时往往草草带过、匆匆收场,学生懒得自己去思考分析文本,分析问题及答案,只等着对老师的答案加以接受或否定。而一部分教师对此现象也往往迁就,讲评时经常不做细致深入的分析拓展,自己直接报出答案了事。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只得到一道题的答案或者一个问题的解答方法,缺少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融会贯通。最终学生可能题目做了不少,但碰上真正的考试,面对那一道道似曾相识的题目却“无言以对”。

高三练习讲评课想起来重要,看起来容易,操作起来难,似乎人人都会上,但又误区多多,劳心费神却收效甚微。那么高三语文练习讲评到底如何才能做到扎实高效呢?结实自身多年教学实践,我认为语文教师需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一)思想上重视。练习讲评课是贯穿整个高三复习的全过程的,只做不讲或者多做少讲会让高三复习成为没有扎实根基的空中楼阁,看起来做过的练习堆成了山,实际上学生该解决的问题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必须从思想上重视练习讲评课,对学生练习及时讲评分析,才能以此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发现命题规律,做好答题规范,最终在高考试卷上反映出自己的语文学习水平及能力。

(二)做好训练分析,注意课堂互动。为上好讲评课,教师课前应对学生训练情况做出分析。如每次训练后,认真查看本班各道题的得分率,结合其他班级的得分率,分析出本班学生在哪道题上是薄弱的,找出原因并制定出改进措施。如根据分析确定讲评重点,对那些错误面大的题目、分值大而得分率不高的题目、新题型的题目、思维难度较高的题目应该重点分析讲解。讲解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探讨,提问学生答题思路,找出错误原因,与他们一起找出应对方法。也可将训练和讲评结合起来,边做边讲评,鼓励学生就某题口头、书面作答或讲解,或者上黑板演练,以便发现问题并及时勉励做得好的学生,让他们互相取长补短……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避免了教师过多的“口舌之劳”,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7

关键词:高三语文;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8-0-01

众所周知,语文是最难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的科目,其主观性和拓展性都比较强,另外在高考试题中作文也占据了比较大的比分。而作文水平的高低更是长期累积的,甚至与语言天赋有关。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高三语文教学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才能使学生有最大收益,尽可能地提高高考成绩呢?

笔者认为,在高考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高三语文教学惟有从务实基础、适应形势、提高学生信心、营造考试的氛围等几个方向入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把握正确的学习方向。

一、务实基础

高考语文试卷中有将近50%的基础题目,50%的拓展题目。拓展题目与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水平、创新能力等有关,但基础性题目往往都是高中学过的基本知识。在以“抓分”为目的的高考中,自然能抓到越多越好。通过对高考试题成分的分析,这一基础性题目部分的分显然是最好抓的。但高中语文知识庞杂繁多,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不丢基础分呢?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将知识点梳理清楚,将基础务实,以不变应万变。

比如高三语文试卷选择题的前两道,考察易混字音和字形。教师可以将常考的字音和字形总结出来,并印发给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不定期地考察,以此加深学生的记忆,争取不丢这个基础分。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板块教学的方式,将看似拓展的题型分成几个基础题型的板块来讲解,层层剖析,以一点盖全面。比如古诗词鉴赏部分,看似是主观题,实际上也是基础知识的叠加运用。可以将这个题型部分分成语言翻译、思想内容、技巧、观点态度等几个板块,分别教授这几个板块相关的基础知识、答题技巧、基本术语等,最重要是要让学生掌握一个整体的思考和答题思路。另外一个优势就是,古诗词鉴赏部分采用该方法训练好了,学生掌握的一些思路和技巧,能够自觉运用到阅读理解中去。

二、搜集高考信息,适应形势

若想取得高考的成功,闭关锁国也是不行的。教师应当认真研究当年的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并且研习历年的高考试卷,把握命题规律、走向和基本特点,能将解题的基本思路提炼出来,再融汇到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要时刻掌握高考动向,搜集高考信息,给予学生正确的信息指引。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教学器械的不断改进,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多地应用到课堂上来。多媒体是集听、看于一体的形象化教学方式,能冲击学生的感官,增强学生的记忆力。能够适应当年的形势,快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成绩。

三、提高学生信心

语文学科主观性与积累性较强,一般在短时间内难以看出进步,很多学生误以为自己努力了与没有努力是一样的结果,遂索性放弃,去抓别的学科了。语文教学向来也不怎么提倡题海战术,尤其在高三这个特殊的时期,学生在别的科目众多的题海试卷的压力下,也很容易忽略语文的学习。久而久之,产生了一个恶性循环,学生语文成绩越来越差。

首先,教师要更正学生的观念,语文的好坏是与天分没多大关系的,任何一项成就都是努力得来的,付出都是有回报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其次,要对本身就厌弃语文的学生进行因势利导,让他们明白语文在高考中的重要性和在日后工作生活中的作用。语言特别是母语,一直是一个人立于社会的根本,母语都学不好,将来又如何取得其他的成就。另外,语文历来在高考中是第一科目,考的差将极大影响后面的科目,进而影响到整个高考成绩,得不偿失。最后,教师应当明白在高三这个特殊的时期,让学生课外去复习语文是非常难以实现的,因此不必要留下太多的作业,以免适得其反。

四、营造考试氛围

随着各种模拟考试的频繁到来,考试的气氛会越来越重,但有的学生却产生了疲于奔命的感觉,厌恶感与疲倦感纷至沓来,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最后将考试变成了一种负担和应付。教师应首先在这方面给予学生疏导劝慰,令学生摆正心态。但必要的考试也是很重要的,能够让学生提前适应考场的氛围,就像是上战场前的演练一样。不断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解题时间的拿捏。

在这一个环节上,考试后的试卷分析是十分重要的,否则考试只变成了当时的一种状态测试,很快成了过眼云烟。在试卷分析中,教师能够分析出哪些是学生已经掌握牢固了的知识,不需要再反复教授;哪些是学生普遍薄弱的,要在课堂上重点加强讲解和练习。有比较好的针对性和节约不必要的时间。同时,在试卷分析讲解时加入考试时的答题策略和应注意的事项,有哪些易变题型,这些都是学生倾向于了解的,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对自己的答案进行“对号入座”,能较快地提升成绩。

孩子能够成才,是每一个做父母的毕生心愿,同时也是身为老师的我们的迫切心愿,所谓“传道授业解惑”,每一位老师都希望能做到这一点。总而言之,在高三语文的教学上,教师应该做到对基础知识的清楚梳理,帮助学生增强高考的自信心,营造一种考试的氛围,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解题能力和技巧,同时也应该多搜集高考信息,因势利导,以最大的限度帮助学生取得一个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汪欣.浅谈高三语文教学工作[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17).

[2]李平峄.摆脱旧模式,进入新征程――高三语文教学之我见[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09).

[3]周海东.关于高三语文教学的反思[J].考试周刊,2010,(06).

篇8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提高 实战能力 竞技水平

高三语文教学应该如何进行?知识点教师讲了一遍又一遍,模拟题学生做了一套又一套,但结果是师生都花了很大气力,成绩却原地踏步,甚至很多学生失去了学好语文的信心。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能力和竞技水平?我在此谈谈拙见与同行商榷。

一、以考促学得不偿失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但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而是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另外,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语文学习中,“懂”“悟”的极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由此可见,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益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惫,也让人悲观失望。为什么考试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无奈的叹息――这恰恰表明:那种津津乐道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二、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是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而且大大地有助于存在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三、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

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大量讲述;②大量训练;③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这种做法的弊端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我以为,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件:①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②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管理。

篇9

我不得不这样做,然而,一种屈辱感、羞忿感在我的心头滋长,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 它已经在干扰我的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我一直试图找寻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能实现训练次数减少与获取效益提高,以运用于高三语文教学实践。通过多年的探索,我感到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管理”二字。

对于“管理”,不可望文生义,不可简化为“管”,更不可幼稚地认定为“管教”。教学管理的生命是“导”,是“指”,是引导学生的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是对学生方法的启发,主体欲望的催生和学习激情的激活。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能力和竞技水平?如何让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复习?我有自以为独特的理解和方法。

一、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另外,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目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语文学习中,“懂”“悟”的极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据此可见,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益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惫,业让人悲观失望。为什么考试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无奈的叹息——这恰恰表明:那种津津乐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二、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 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 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 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 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正确之举在于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 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三、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 大量讲述;② 大量训练;③ 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其内容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而且这种做法也正符合孙子所谓之“攻城”的战术特征:①“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②旷日持久,“久则钝兵挫锐”,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须知,讲述和训练是两柄“双刃剑”;③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业水平的信念,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因此,孙子特别指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我以为,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件:① 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② 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管理。

篇10

唯命是从于高考指挥棒的高中语文教学,现实告诉我,语文教学尤其到了高三,应该怎么做。我要有条不紊地重点突出地梳理六册书的基本篇目和各个知识点,我要研究考试说明和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然后逐一对照、条分缕析,以便把握各种题型的命题特点、规律和走向以及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操作要领,最重要的是我要在浩如烟海的各种复习训练题中寻章摘句,精心挑选,剪切拼凑出一套又一套的练习题,然后让学生做,做完以后批改,批改以后讲解,讲解以后再做,一轮又一轮,一天又一天……讲得口干舌燥、汗流浃背,讲得昏天黑地、心力交瘁,讲得教师茫茫然不知所云,讲得学生如堕五里雾中无所措手足……据说,这就叫对学生负责!

我不得不这样做,然而,一种屈辱感、羞忿感在我的心头滋长,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 它已经在干扰我的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我一直试图找寻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能实现训练次数减少与获取效益提高,以运用于高三语文教学实践。通过多年的探索,我感到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管理”二字。

对于“管理”,不可望文生义,不可简化为“管”,更不可幼稚地认定为“管教”。教学管理的生命是“导”,是“指”,是引导学生的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是对学生方法的启发,主体欲望的催生和学习激情的激活。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能力和竞技水平?如何让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复习?我有自以为独特的理解和方法。

一、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另外,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目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语文学习中,“懂”“悟”的极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据此可见,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益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惫,业让人悲观失望。为什么考试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无奈的叹息――这恰恰表明:那种津津乐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二、让学生拥有成就感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在于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三、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

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大量讲述;② 大量训练;③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其内容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而且这种做法也正符合孙子所谓之“攻城”的战术特征:①“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②旷日持久,“久则钝兵挫锐”,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须知,讲述和训练是两柄“双刃剑”;③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业水平的信念,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因此,孙子特别指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我以为,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件:①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②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