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经验范文

时间:2023-08-17 18:13: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经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语文经验

篇1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经验 兴趣激发 对策探讨

一、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铸魂”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一位科学家曾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很多学生却仍缺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患上了所谓的“精神软骨病”。

语文学科作为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有责任改善这一现状。语文教学更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在注重知识的传播的同时,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而言,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蕴涵的真善美去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净化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语文课堂要求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只有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才能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二、激发兴趣,注重课内知识的学习

据有关调查显示,当前高中生参与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并不高,多数学生认为语文课难学,找不到感觉,收获感差,约有五分之二的学生上语文课漫不经心,效率很低。而在语文课堂互动情况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虽经课堂改革的影响,但目前的日常教学课堂中,多数语文课仍然是教师“一言堂”,绝大多数教师仍以简单的一问一答的集体提问为主,平均每节课学生参与活动时间大约仅占整堂课的八分之一时间。在调查中,几乎所有老师都承认升学压力下,只能唯教材是重点。这项调查结果很有代表性,它反映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仍处于较严重的被动状态,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课堂活动,教师并未有效地营造好学生参与的氛围,没有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参与,致使很多课堂活动形式化,学生谨小慎微,独立思考的意识与创新意识处于压抑状态。

针对这些现状,在新学期语文的第一课,我安排了专题讨论:什么是语文?怎样学语文?让学生通过自己对语文的感悟交流语文的内涵,进而明白语文是涉及现实社会生活、人生命运、思想感情的学科,是所有学科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其独特的美,它可以点燃我们渴望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欲望之火。让学生真正明白汉语作为母语的地位和重要性。一个人只有学好了自己的母语,才有可能学好其他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才有了我们栖居于这个世界的根基。作为中国人,我们决不能抛弃对语文大美的热爱与眷恋。语文是基础学科中的基础,学好语文,更有助于我们学习其它学科,何乐而不为?通过这次专题讨论,我发现学生不再轻视语文,学习语文的热情和积极性也普遍提高。

如今,一套教材一统天下的格局已被打破,我们对教材的盲目崇拜也停止了,但这绝不是说教材可有可无,甚至可以弃置不顾。我认为无论选用哪套教材,都应该让学生学有所得,形成一定的能力与水平。

三、开拓视野,注重课内外相结合

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如果三年高中语文的学习仅仅是捧着几本薄薄的教材来学未免太单调了,所以我提倡学生要立足课内看课外。由此,我对学生语文的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两条腿走路----开拓视野,课内外相结合;两只手掌舵----一手抓基础,一手抓训练;一颗心思索----感悟和熏陶。同时告诉学生语文的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注重点点滴滴的积累。人生的路有多长,学习语文的路就有多长。对此大部分学生都比较接受,课内课外都做了大量的积累,平时注重熟练背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积累,大部分同学再没有出现过“欠帐成长”的现象。由此可见,很多时候并不是学生不想学习语文,而是他们缺乏一把进入语文学科大门的钥匙。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找到这把钥匙,并不断鼓励他们去探索。

四、注重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参加工作以来,我发现部分高中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生活经验也相对较少。他们对于“读”这种获得知识积累经验的重要途径不够重视。而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读”这个根是万万离不开的。古语云:“本者,根也。”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非读无以广识,有知才会有能。而且“读”本身也是一种有效的智力活动,它可以发展学生观察、想象、思维等能力。学生只有通过“读”别人的文章,才可能自己驾驭语言,表情达意。

我在教学实践中经调查发现,学生的阅读兴趣普遍很高,但阅读范围极为有限,而且阅读质量普遍不高。这一问题恰恰是制约学生语文水平提高与语文能力迅速形成的瓶颈。高中的学业负担较重,想在短期内改善学生的阅读现状并不容易。我经常不失时机地把每期《读者》杂志发给学生们轮流阅读,然后每周开辟出一定的课时引导学生讨论和赏析他们最喜爱的文章,在讨论赏析的过程中尽量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尽情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这项活动中,我发现原来一些害羞内向的学生渐渐变得活跃起来,一些原本较有主见独立思考能力较强的学生也变得更有自信了,表达能力也有所提高。每次讨论结束后,我会要求学生写读后感,一开始,学生对此并不热心,甚至有些学生比较反感,但我仍坚持引导他们写,并及时评阅。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学生的知识面无形中有所拓展,写作兴趣增强,写作水平也略有提高。对此变化,我感到十分欣慰。

语文的课堂教学是一门永远研究不完的艺术,以上仅是我工作以来积累的一点教学经验,若有不到之处,望有志于语文课堂教学者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学生;预习提问法;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308-01

笔者认为,课堂提问出现“死水微澜”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不善提问或问而不当。古人云,问之不切,则所听之不专。可见“问”的重要性,作为教师要想让学生听得“专”,提高课堂效率,有必要掌握一定的提问方法。提问法是一个历史悠久,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我国古已有之:《论语》作为一部言语录,全书记载孔子师徒谈话一百余次,其中有师问生答、生问师答等形式。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倡导的“产婆术”即问答法。由此可见,两千多年前,中西方语文教学中就有了这种生动活泼的形式,这不能不表明提问法的价值及其在教学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1.提问法的作用

1.1 有利于激发兴趣,唤起注意,活跃思维,使学生养成敏捷思考、迅速回答问题的习惯。兴趣是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一个人对某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在课堂上,老师的提问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注意力集中,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对问题进行分析、反应,然后归纳整理并作出回答。例如教授《背影》时,教师提问学生:课文是描写父爱的,为何不直接以“父爱”为题,却用“背影”作标题?这激起学生很大兴趣,教师引导他们快速回到文章,找出文中四处写父亲背影的文字,潜心阅读,仔细分析,归纳得出:正是父亲的背影让作者明白父亲对自己的爱。这样,教师在引导学生作独立认真的思考之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回答问题的习惯,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智力得到发展。

1.2 有利于实现教学双向交流,进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课堂提问教学是一个双向活动,不只是教师提问学生,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既有答问的任务,又有提问的机会,还有分辩的余地。在这个过程中,既有从教师到学生的信息传递,也有从学生到教师的信息传递,变教师“一言堂”为“群言堂”,教师可以获得一定的教学反馈信息,随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改变教学内容和方法。同时,师生之间的交流,又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甚至“于无疑处有疑”,进而养成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以《荒岛余生》为例,教师讲解分析完后问学生,就这篇文章,还有什么看法或想法?有学生提问:这个故事是真的吗,如果不是,作者写它的目的何在?教师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得出结论:作者的目的是想借这个故事给人们一些启示,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看法。这样,就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产生幸福愉。

2.学生预习提问方法的意义和价值

2.1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预习提问法对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很大。学习《孔雀东南飞》时,有学生提出:“刘兰芝贤惠能干、才貌双全,而且被遣回娘家后,马上就有县令、太守先后托人来说媒,但是这么好的人,为什么她的婆婆就是容不下她呢?从文中又不能够发现她的婆婆有什么精神病。是不是因为她没有生孩子呢?如果说是因为没有生出孩子,那难道县令、太守就不担心他们的儿子把刘兰芝娶回家后,不生孩子,绝了他们的后吗?”问题一提出,整个课堂立刻活跃起来,每个学生都绞尽脑汁想找出答案。学习的兴趣也上来了。预习提问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问题。当然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时要激励诱导,中肯评价。因为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带有更大的个人色彩。学生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对作品做出有个性的反应,有想像力的反应。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不宜强求统一的标准答案。同时《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耍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评价要有利于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评价的各种功能都不能忽视,但应充分发挥其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不应片面地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重在激发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热情。”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程;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083-01

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求构建开放型的课程观,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新课程要求转变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树立潜能开发观,问题探究观,学生主体观,行为实践观,个性差异观,师生合作观,生命发展观,评价过程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习兴趣,组织合作学习,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学习关系,最终促进学生发展。

1.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1.1 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要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新课改的核心是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因此,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宗旨是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2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明显占优势,并向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辨证思维基本形成。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抽象逻辑思维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及内省性。高中生的形象逻辑思维也已获得了相当的发展。

1.3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热点,也是一大难点。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如果能够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活跃学生思维,也将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的语文素养甚至整体素质的提高将有广阔的空间,学生在新的学习方式的尝试中,发现和创新的机会增多了,自信心将增强,会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乐趣。综上所述,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为了顺应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而提出的。

2.准备工作

2.1 学校方面

2.1.1 学校要求各个部门都要树立为教学第一线、为学生服务的观念,主动为研究性学习提供服务和支持,学校还可为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学生们准备了专门的外出学习用的介绍信。

2.1.2 学校应分别召开高一年级家长会、教师会、学生大会,宣传研究课程开设的意义和目的,进行开课前的动员工作。动员学生、教师、家长都能积极参与,并积极与社会有关部门取得联系,以取得各方面对本课程的理解和支持。

2.2 教师方面

2.2.1 教师的工作必须从个体走向合作,从精于某一学科走向全面了解各个学科,从只懂专业知识到充分涉猎科学、工程、文学艺术等多各学科领域,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是一个新的挑战,教师要意识到,自己在课题研究小组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完全一样的。因此,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首先要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2.2.2 学校可对高一年级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教师进行培训。要求指导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提高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要性的认识,要求教师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科研素养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当然,这些还需要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中逐步培养和磨练。

2.2.3 教师必须了解并掌握一些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方法,以便指导学生。学校可从新课程试验地区搜集相关资料作为教师培训的辅导材料,使指导教师从中获取一些宝贵的启示和经验。

2.3 学生方面

2.3.1 学校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负责人在开学的前三周用六节课为学生进行开课前的学习指导,使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方法、目的和意义,调动学生参与到研究中的积极性。

2.3.2 学校还可专门从校外聘请专家,开设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指导讲座,使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必备知识和方法。

2.3.3 由指导教师分头到班级,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角度,指导学生了解其一般的研究规律和研究方法,并进行适当的指导训练。

3.实施阶段

3.1 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本阶段首先要采取多种形式,创设问题的情境,明确研究任务。通常可以开设讲座等形式让学生有相关知识"垫底"。教师在这一阶段要扮演好主导角色,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为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的。应帮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相关研究内容的发展现状,明确题目中隐含的争议性的问题。

3.2 实践体验、解决问题阶段。在确定了研究主题或内容之后,学生将进入具体的实践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他们需通过亲身实践体验,之后形成一定的观点、态度。在本阶段,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学生围绕研究主题,利用网络、书籍等多种有效手段和途径获取资料,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会整理和归纳信息,学会判断、识别有效信息,合理利用信息,为最终得出结论做准备。

3.2.1 调查研究。研究性学习强调实践性,调查形式多种多样。可实地考察、访谈等。学生应根据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选择合适的地方,在校内外进行调查,以获取调查结果。调查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做好调查的设计,以便目的性更强地进行研究。

3.2.2 初步交流。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对搜集到的资料、收获进行归纳整理,形成文字等材料。初步研究成果可在个人之间或小组内充分交流,共同分享、相互启发、互相欣赏和建议,使参与者都能有所发展。参与者还可发现需要进一步注意的问题,获得进一步研究的主题,由此开始下一个循环的活动过程。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因此可进一步完善。

4.总结

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更侧重于学习方式,专题研究性学习更侧重于课程形态,这两种类型的研究性学习都是高中阶段研究性学习开展的主要途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重点要把握好研究性阅读和研究性作文的教学,以此作为突破口,关注学生,关注非认知取向的价值,不是为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而是为了人的发展,把握好对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原则、评价方法是更好的促进研究性学习开展的根本要求。

参考文献:

[1] 彭寿清.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与评价[J].教育研究,2005,(4)

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人文精神;渗透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工作始终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作,而且该工作仍然处于探究式发展阶段,在改革发展期间,日益显露出一系列令人自省的教学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高中语文在教学目标方面最重要的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大力培养学生自身的民族意识。因此,高中语文老师所发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能够以其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引导以及熏陶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一、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偏差。目前,大部分高中教育都过于重视应试教育,教学重点在增强学生应试技巧、提升学生记忆力以及理解力上,几乎很少注重人文精神培养。不管是学生还是语文教师,都将高考放在第一位,存在严重的认知偏差,逐渐淡化了人文精神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价值。(二)教师能力有限。一些高中语文教师因受到自身条件的相关制约,不能够就人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所具有的人文素养也比较有限,针对文本当中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在自我解读上相对肤浅。此外,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期间,这些高中语文教师难以凭借自己的思想来引导以及激发学生正确思考,从而造成学生自身人文素养水平很难得到快速提升。(三)课程设置欠科学。现阶段,尽管高中语文课程在整个高中教学课时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大,然而人文精神渗透与培养的时间相对较少,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文言文理解以及应试知识点讲解上。高中语文教师不能够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知人论世文章阅读,导致学生仅仅知道作者以及文章主题,但是对作品创作背景等内容知之甚少。

二、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策略分析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从专业化角度出发,教师以及学校属于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引导者。首先,学校教师必须要改变自身观念,树立起良好的理念,注重人文精神培养,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改变自己所持有的错误想法,积极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文精神。其次,学校须营造良好的人文教学氛围,从而使广大高中生在该氛围中得到熏陶,能够自觉渗透与培养人文精神。(二)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实质上,高中阶段学生在价值观方面还不能够真正形成,所以说,高中语文教师的观念将会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直接性影响,教师自身观念的正确与否以及人文精神渗透情况与学生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要从自身做起,重视自己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断提升人文素养,从而使学生以教师为榜样,主动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此外,学校应该就高中语文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素养情况进行严格审核,注重语文教师在人文精神层面的培训教育,促进教师素养的逐渐提升,满足学生需求。(三)注重教学过程与学生课外人文精神渗透在高中语文教学期间,语文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日益解放思想,让学生能够以开放的心态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比如在学习《归园田居》时,指导学生畅所欲言,对“唯有饮者留其名”的内涵发表意见,在文本内涵理解的前提下,促进人文精神培养。教师应根据学生个性特征以及心理特征,强化因材施教,更好地实现人文精神培养目标。此外,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以家庭作业方式强化人文精神渗透,进一步巩固课堂效果。比如学习完《陈情表》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扫地以及捶背等,进一步提升渗透效果。教师还可以定期带领学生参观名胜古迹等,从而使学生可以近距离体会人文魅力,在人文环境当中得到自我提升。(四)实施人文评价。学生评价属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最后环节,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该环节关系到学生学习观的形成,并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关系密切。所以,高中语文教师进行学生评价时,应注重评价所具有的人文性,具体来说,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大力倡导“以发展为本”的评价体系,实现评价目标所具有的层次性以及动态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第二,重视质性评价模式的不断推广应用,最大限度取消量化评价模式,实际评价期间,教师可以采用观察方式以及访问方式等进行学生评价;第三,采用鼓励评价法进行评价。一般情况下,当学生受到鼓励时,自身的学习状态将会更好,而且劲头更足。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尽量运用鼓励语言,给予学生少一点批评。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教学期间渗透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文精神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是时展的要求,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顺应时展的步伐,优化教学理念,实现人文教育与高中语文教育的有机结合。

作者:李汉军 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回中

参考文献

[1]罗慧玲.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J].赤子,2015(14).

[2]李字海.浅论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问题[J].求知导刊,2014(9).

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提高途径

就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来说,不仅是弘扬国学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但就高中文言文教学现阶段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教学手段单一导致课程索然无味等现状,严重阻碍着文言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哪些措施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一、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这一结论发挥的作用更是明显。就现阶段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现状来看,学生几乎是谈“文”色变,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提不起学习兴趣,由于文言文一些字词的古今差异,掌握起来也是颇费工夫。周而复始,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导致文言文课程的教学质量严重下降。基于此种学习现状,要想有效优化语文文言文课堂,最主要的工作是要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提高关注度,对课程内容知识具有一定的求知欲望,才有可能积极的参与到课程教学中,积极配合教师的步伐,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教师可以从文言文学习短期内作用的重要性出发,对学生进行“威逼”,众所周知,高考的语文科目中,文言文是作为单独考点对学生进行考查的,而且分数比重较高。从应试的角度讲,如果学生想要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那么文言文部分是非抓不可;二,从文言文学习的长远作用来看,通过对文言文的相关学习,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一些优良品质,从而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养成。如从《赤壁赋》中可以学习到苏轼的豪迈,《游褒禅山记》中可以了解到志向的重要性。将短期激励与长期启发结合起来,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文言文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有效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为今后语文教学的高效开展奠定基础。

二、转变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氛围

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已经习惯于包揽所有知识点的讲解,甚至记笔记的课堂习惯,教师都会进行提点。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也就相应的产生了学习惰性,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形成对教师的过度依赖,一遇到具体的应用,脑袋里却一片空白。这样的教学现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阶段语文科目的主要教学目标从原来的知识掌握型转向知识应用型,因此,相应的教学理念也应发生转变。过去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文言文知识传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记住一些通假字的古今释义以及一些文言字词的理解,而现阶段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应该是教会学生掌握一些文言文理解方法,便于学生今后对文言文的自主学习,换言之,即授“渔”而非授“鱼”,教师应将自身从讲台上解放出来,尽量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在具体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的时候,教师应尽量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寻找解决的办法,而不是全权学生的自主探究。在《游褒禅山记》一文中需要重点理解和掌握一些字词,如卒、文、道等,当在文中遇到上诉字词时,建议教师不宜为了节省课程时间直接告诉学生相关释义,如果课程时间不够,那么可以让学生做好标记,在课后进行整理,作为当天的课后作业,久而久之,学生便会慢慢习惯于自己去寻找答案,形成强烈的自主学习意识。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课堂形式

随着多媒体硬件的普及,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硬件丰富课程形式已经是普遍现象。多媒体的应用,不仅能有效丰富学生的视听,同时还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程度,活跃课堂氛围,从而提高相应的课程教学质量。文言文属于国学范畴,较语文课程的其他内容可能更为严谨,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内容稍显枯燥,一提到文言文教学,大多数学生脑海里出现的都是“之乎者也”的画面。因此,文言文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措施,除了让学生明白其重要性之外,还应通过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进行实质性的质量提升。如就《赤壁赋》这一章的学习,教学活动正式开始之前,教师除了进行日常的备课工作之外,还应通过互联网去收集一些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可以是记录片,甚至是某个电影片段也行。教师可以在播放多媒体之前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便会主动的参与到相应的课程教学中进行积极的思考,这样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就不会出现漫无目的的情况。之后再进行相应的教学,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除了多媒体资源的应用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适当的开展情境教学以及诵读活动,从更多角度让学生了解到文言文的魅力,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提高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教学质量。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资源的应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都是高中语文文言文课程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参与到课程中,并且不断对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探索和研究,为高中课程教育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郭晓茜. 浅谈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J]. 学周刊,2011.

[2] 吕晶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注释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 25:54.

篇6

[关键词] 语境 文化 中美广告语言

一、语境和高低语境文化

语言的意义和语境总是互相纠结在一起,因此是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语境就显得尤其重要。迄今为止,关于文化语境这个概念的诠释,最广为人们所接受的是爱德华.T. 霍尔的高低文化语境理论。霍尔的这一理论把文化分成了两种: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处于文化语境这个连续体的两端,而事实上现实中任何一种文化都位于这个连续体中的某一点,高或低都只是相对而言。

很显然,这篇文章涉及到几个概念,有必要在此先做界定。

第一,语境是指对一定背景或者环境的文化适应的形式(Larry,Richard,2002)。根据Hendon et al.(1996),语境包括交流中言语和非言语两方面,他们围绕着某个词或某个篇章并阐述上下文的意思――情景和文化方面的因素都会影响交流的进行。语境的言语因素包括人们说话的频率,语调的高低,声音的强度,声音对于当时具体情境的适应度或弹性,声音频率、音调、强度的变化,以及说话的流利度,表达方式,或者言辞的一些细微差别。而非言语因素则包括眼神接触,瞳孔的放大或收缩,面部表情,气味,颜色,手势,身体移动,亲近,以及对空间的运用。换句话说,语境就是指与某件事或个人相关联的整个情景,背景或者环境。因此,如果在一种文化的交流中语境占据的比例越重,传递或接受信息就越困难(Hendon et al. 1996)。相反,在语境对信息传达影响越小的文化中,交流就简单些。

什么是高语境文化?根据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T. 霍尔的理论,所谓高语境文化,就是在传播时,绝大部分信息或存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在个人身上,极少存在于编码清晰的被传递的讯息中。(William, Bella 2002:79)

从这个概念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高语境文化中,个体能把信息和意思内在化。也就是说高语境文化中的信息交流由身体语言,语境和环境实现。因此,高语境文化中的信息交流的成功有赖于一种高度密切的联系,在高语境文化中,如果两人之间存在着长时间稳定的关系,那么他们的交流能毫无障碍的建立在一些很细小的手势或者很简洁的评述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来自高语境文化的人,依赖于他们彼此间相互联系的信息,诸如历史,传统和一些繁复精密的社会价值体系,这些信息事实上在真实的交流发生前早已经像程序一样编入了交流者的头脑之中,因此他们交流言简意赅。Barnlund就曾指出来自高语境文化的人对别人的话较为敏感,这就是他人导向。(史蒂夫・莫滕森1999:240))所以对于交流者来说就没有必要以语言的方式来实现信息的交换。因而这种交流模式也被称为抑制――扩展模式。故而,处于高语境文化中的人在面对不同文化时都有较强的文化过滤意识;相反如果他们用言语说出过多的信息,那么他们就有可能被听话者误认为高高在上,盛气凌人――意味着听话者不够敏感,不够聪明,不能正确理解说话者的意思。

那下一步就该讨论文化语境连续体的另一端了――低语境文化:

所谓低语境文化,就是在交流或消息中信息和意思的表述清晰明确。低语境文化中的个体在接收到不够明确的表述或处于不够明朗的处境时会期待解释。信息和意思并不是内化于个体之中,而是来自与语境,如当时的情景或事件。(William, Bella 2002:79)

也就是说在低语境文化里,大量信息都是以清晰明了的方式进行传递的。这种文化倡导直接的言语交谈,非言语直观性,也就是所说的以信息发出者为导向的观念(比如说,信息发出者有责任确保交流的清晰明了)。在低语境文化中,个体通过明确的言语信息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讲话者有责任构建明白的,有说服性的信息,从而方便听话者能轻松地解读自己的意思。他们的整个言行体系是建立在亚里斯多德的逻辑和线性思维方式的基础上的(Hall, 1984)。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观点,或者就是个体本身成为了整个交流的焦点。低语境文化的这种交流方式被冠以扩张――收缩式。来自低语境文化的人被社会告知:消息在发送之前,必须确保它被扩张到含有足够的信息,从而形成一个相当宽敞的信息发送端口,而不是预先消化或甚至跳过一些细节。因此同高语境文化的抑制――扩展的交流模式比较起来,低语境文化中的扩张――收缩模式的过滤信息的心理机制和内心反应体系必然比较直截了当,这一点也能同美国价值体系中的人际关系的观念有紧密联系。

尽管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别会体现在很多方面,不过语境扮演了一个很微妙的角色。霍尔和Hendon都曾指出汉语生于高语境文化之中,它充分体现了典型的中国味,如天人合一的世界观,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而美国英语则根植于低语境文化,它被打上了美国个体主义和天人相分的烙印(Hall, 1984, 19-80)。而作为广告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广告语言,无论是中国的还是美国的,都势必折射出高低语境文化的各自特点。

二、语境和中英广告语言

在各种交流方式中,包括广告,信息的发出者和接收者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和评价准则,但有时未必能被对方接受。因为信息接受的数量在很大程度依赖于发出者和接收者在知识积累,历史背景,社会地位和语境等方面的距离。

在广告这种交流中,上文所提到的依赖被称为文化一致性。接受美学中有一个术语――期待融合,意思是只有当受众的期待视野同文本相融合,受众才能理解并接受它。广告文案,作为一种文本也符合这一原则。

我们知道广告文案不可避免的要采用一些显性或隐性的文化符号作为引起受众共鸣的线索――最终的目的都是要诱惑受众做出购买行为。在这个过程中,线索负载了大量可见或不可见的文化因素,因而也成为了受众期待和文案信息的联系纽带。这些因素中语境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因为在高语境文化中的广告语言里,艺术和人际关系是显性的,象征是语言符号运用的主要特点,因此高语境文化中的广告语言的表达原则就是尽可能深的挖掘产品的文化价值的精髓(郁金龙,1989),它强调文化背景的融合,以及语言编码中的文化象征的一致性。而在低语境文化中的广告语言里,科学和理智是显性的,语言符号的运用侧重直接陈述,因此,表达原则是对产品真实具体的描述,广告信息的交流倾向于合理化文案的主题并尽可能让事实说话。

在中国广告人和消费者这种特殊的交流中,中国文化(高语境文化)占主导地位,信息的发出者将众所周知的象征含义运用到广告这种文化行为中来对广告中的产品或服务进行编码,从而也强化了受众对广告文案欣赏的不确定性和空白度,但更重要的是,这样能激发读者和消费者将自己原有的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同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整合,从而增加产品或服务更多的隐形附加值,这种附加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超过了产品或服务本身的价值。

比如:

1.拈花微笑

毋须任何言辞沟通,只须微笑即可了解。

(大宇汽车广告)

这是曾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的一则为韩国大宇汽车所做的广告。画面上有两个纯洁的女孩,一个韩国的,一个中国的,他们都面带微笑。然后是对画面所做的解释:一天,释迦牟尼正在传教布道时,他拿出一片莲花让众生思考,结果众人之中只有一个叫迎叶的门徒明白了其中含义并微笑示之。因此释迦牟尼将佛法传授给了迎叶。此后,这个故事就用来指中国人和韩国人都熟知并接受的以心传心或者心印。这则广告的文本正是这个故事的最好注解:无需任何言语,微笑就能实现交流。作为中国的邻邦,韩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不难在韩国文化中找到高语境文化的影子:在各种文化相似中,在中韩两国都存续了数千年的佛教影响甚为深远。

这个文本,作为一则商业广告尽管是为大宇汽车而创作,其中并未有只言片语关乎产品本身,但是却挖掘出了隐藏在标题“拈花微笑”后并深植与中韩两国人民中的深厚文化意蕴。所以,尽管没有直白的解释,仅凭广为人知的佛家典故,广告人就成功的唤醒了中韩两种文化中宗教和历史认同感――既然自古以来两国之间就存在着历史性的情意,那么双方必然知之甚深,因此读者(中国人)就会信赖老朋友的产品(大宇汽车)。所以事实上从佛家到商业目的的成功过度仍然依赖着两国之间长久而稳定的关系,这种关系隐形而微妙,只有在高语境文化中才能实现信息发出者原意同信息接收者期待的融合。

与之相反,作为一种典型的低语境文化,美国文化在广告交流中,当然追求确定准确的信息,拒绝任何模糊或者含混不清。因此广告文案中的美国英语要求直白明晰的表达,以此来吹捧它的产品而避免产生任何误解。在低语境文化中,语境(包括文化背景,交流环境和人际关系等)功能在美国的广告交流中体现的不如其在高语境文化中国文化中那么明显,其中的文化符号也不如中国广告语言中的那么明显。下面一则关于美国速递公司――COLOR DIRECT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SO ... YOU WANT TO MAIL A STRAWBERRY SORBET?

(速递公司COLOR DIRECT的广告)

你能想象邮递冰激淋吗?我们先把这则广告疯狂的创意所提到的可能性放到一边。读者首先解读出来的是COLOR DIRECT服务的特殊:速度,安全和无所不包,而这些仅仅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得到了吹捧。草莓冰激淋,一种很平常的冰冻甜品,几乎每个美国人都熟知,在这里它成了该速递公司的一个服务客体,更重要的是它构建了一条线索:哪怕冰激淋也可以邮寄,那么还有什么东西是这个公司寄不到的呢?尽管广告中没有直接提到这个公司服务的优点,但我们必须承认美国读者读完后很容易就联想到了其推荐的服务。也就是说,处于低语境文化中的美国广告文案更乐于直接把其产品的吸引点呈现在其读者或消费者面前。

三、 结语

总而言之,由高语境文化孕育出来的广告语言,由于其深厚的文化背景,经常让低语境文化中的读者迷惑,因为他们可能在高语境文化中的那些看似毫无干系的信息中迷失;相反,根植于低语境文化中的广告语言,由于提供了太多的细节信息,反而让高语境文化中的读者觉得缺乏张力,甚至有盛气凌人之感――如果没有这些细节信息,难道我们读者就不能透彻的理解这则广告吗?故而,希望高低语境文化观照下的中美广告语言的对比能为这两种语言的广告创作和翻译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Hall, E. T.. Beyond Culture.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1984

[2]Hendon, Donald, Hendon, R. & Herbig, P.. Cross 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s[M]. Westpost. CT: uorum.1996

[3]Larry A.Samovar & Richard E.Porter.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M] Belmont, Calif: Wadsworth--a division of Thomson Learning, Inc, 2002

[4]William B.Gudykunst & Bella Mody.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and Intercultural Ccommunication [M]. 2nd, ed. USA: Sage Publications, Inc.2002

篇7

关键词:高等学校;理财环境;财务管理;理财创新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发展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在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为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快速发展提供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准备。与此相适应,高校财务工作也应面对理财环境的演进,在对高校理财现状进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创新,以便建立与新的理财环境相协调的财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高校理财环境的演进

回顾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演进历程可以总结出一条基本认识:财会工作发展与创新的动力来自理财环境的演进。对于高校而言,理财环境既包括宏观方面也包括微观方面。这两个方面在交互中演进。而每一变化都对财务管理提出了挑战。

1、全球化的浪潮。近年来,以经济全球化为先导并带动政治、文化、教育等全面全球化的进程逐步加快,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国际间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等方面交流和合作日益频繁。中国加入WTO意味着中国全面进入全球化进程,高等教育作为服务贸易将面临着激烈的竞争,高校要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创新财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高校的理财理念、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能够适应根植于全球化背景中的高校各项事业发展的要求。

2、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发展。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经济模式。通过能够驾驭高新技术和掌握渊博知识的人力资本可以创造大量的财富。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以电子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等网络技术为标志的信息社会迅猛发展。目前,绝大数高校已组建了校园网络并得到广泛应用。高校财会工作也推行了电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管理,将网络技术运用到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和财务信息与查询以及财务报告的生成与信息披露等各个方面,使传统的财会工作逐渐演进到网络财务时代。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发展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给高校财务管理提出了诸如人力资源、知识资本的确认与计量、财务信息的实时报告、网络财务的安全与防范等带有挑战性的难题。

3、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一直稳步发展的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开始了跨越式发展历程。2005年高校在校生2300万人,毛入学率上升到21%,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目标。同时,随着“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多种形式的改革,高校逐步打破了过去分散办学、规模偏小的状态,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和优化配置,组成了一批多科性、综合性大学。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带来了规模的快速膨胀,部分高校新增设了许多分校、校区、二级学院、研究所等,为高校管理带来了许多新问题。

4、高校筹资渠道的多元化。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办学经费逐年大幅度增加。到2004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支出为7242.60亿元,比1998年增长了1.46倍。同时,高校经费的来源渠道也日益多元化。除了财政拨款、教育收费外,许多高校通过银行融资贷款,缓解了高校建设发展中的资金困难。高校教育经费的增加和经费来源多元化以及大额信贷资金的注入,不但扩大了高校经费预算的规模,而且增加了高校经费管理的难度和理财风险。

5、政府管理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高校作为政府预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预算管理的自主权,又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预算的制约。近年来,财政部门推出的部门预算、政府采购、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等项改革,在规范了财政资金管理的同时,也给高校理财带来新的挑战。同时,近年来,国家陆续推出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住房货币化、公费医疗保险等改革措施,但由于财政补助资金不到位,高校一方面要迫于地方政府和教职员工的压力,积极响应上述社会化改革,另一方面,还要面对高校办社会的局面长期得不到实质性解决的现实情况,自筹大量的资金来推进改革。

二、理财环境的演进为高校财务管理带来的新问题

面对新的形势,高校必须立足演进的理财环境,对高校理财中的问题进行认真的理性分析与思考。

1、政府在高校管理中的越位,致使高校理财主体地位难以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市场开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与之相比,高等教育体制也在改革,但改革关注的重点是在政府和高校之间围绕权力的划分发生变化。尽管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对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作了明确的规定。但现实中政府既是投资者,又是管理者,既要宏观调控,又要管理具体事务,由于政府过多地介入了高校的管理,致使高校这一理财主体受到某种程度上束缚。目前,我国出台了一系列财经方面的改革措施。由于这些改革措施从政府角度过多地关注宏观经济的运行,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高校理财的自主性,甚至是对高校理财主体的法人地位的冲击。

2、负债发展的观念对高校理财的挑战。上世纪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以大发展、大改革、大建设为特征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教育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惟一不变的是教育经费的贫乏。它成为一个致命的诱因,使我国高校在市场化和教育经费短缺的驱使下,走上“扩招—贷款—财务危机—不良贷款—金融危机”的困境之中。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的蓝皮书显示,目前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量约在1500亿至2000亿元之间,有的高校贷款已高达10亿至20亿元。审视如今的高校贷款扩建热,高校和银行基于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特性,出于国家财政最终买单的预期,共同托起了一股非理性贷款扩建的热潮,使高等教育事业建立在脆弱的资金供应链之上。在负债发展的理念下,高校如何筹措资金既能避免学校资金链的断裂,又能有效地规避学校的财务危机和由此引发的金融危机?另外,在市场经济已趋完善的背景下,高校贷款能否转嫁给国家财政?这些问题为高校理财提出了挑战。

3、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对高校理财提出了挑战。财务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矛盾集结点,稍有不慎就无意中触犯有关部门和个人的切身利益,为财务部门带来被动和不利。鉴于财务工作的敏感性和特殊性,高校理财如何应对来自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带来的挑战。例如,在公开招聘、平等竞争、群众测评和组织考察的干部遴选制度下,如何处理好管理和服务的关系,既能严格履行岗位职责,又能提高服务质量,取得领导和职工的理解和支持;由于财务工作的业务性较强的特性,财会人员长年滞留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伴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工作的惰性和人际间的矛盾也在积累,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创新财会工作;在社会上广泛认可的业务接待等非正常开支借以职务消费名义合法化的背景下,如何规范经费使用程序,防止职务消费的隐秘化、随意化和扩大化等等。上述问题值得高校财务人员深思,也是对高校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理财智慧的挑战。

4、依法治校理念的缺失对高校理财的冲击。2000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要求各高校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校(院)长经济责任制。校(院)长作为高校的法人代表,对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负有第一责任;另一方面要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各级经济责任制。然而,由于高校依法治校的意识淡化,来自于高校内部的政治领导、行政管理、学术管理三个方面的权力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高校内部尚未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致使一些高校建立的经济责任制也往往流于形式,导致经济决策随意性较大,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学校资金安全受到侵蚀等。

5、高校理财理论和方法体系有待全面创新。面对知识经济与电子商务的冲击,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高校财务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已经不适应目前变化了的理财环境。一方面,传统财务管理的理论是建立在以政府直接办学、以有形资产管理为主的基础上,而目前已经步入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时代,高校的无形资产、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本迫切需要财务确认和计量,理财手段的网络化和信息化势在必行。另一方面,传统理财是一种缺乏成本和风险意识的管理,而基于高校的“准公共产品”的定位,高校必须引入产业管理的理财理念和管理方法。

三、高校财务管理应随理财环境演进而创新

在社会环境演进和经济形态转化的不同阶段,财务管理会体现出特定的历史品性和演进轨迹。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财务管理在与理财环境相互磨合的演进中,不断兼容其它相关学科的有益质素,形成一些与赖以生存的环境系统相依存的理论和方法。

1、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办大学的需要,建立和完善高校财务管理体制。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是做好各项财务工作的组织保证。首先,建立和完善高校财务管理的领导体制——校长经济责任制。它从领导体制上明确高校是一个独立的财务主体,在享有财务运作自主权的同时,也应承担相应的理财风险。其次,建立统一领导的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分级财务运行机制。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在校内单位之间正确划分财权和合理分配财力。在新的理财环境下,高校必须建立统一领导的,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手段,宏观调控适度,微观运转灵活,纵横协调有序的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分级财务运行机制。最后,建立财务管理的自律保障机制。在市场化的环境下,学校财经工作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高校必须按照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不断完善内部的制约监督体系,从组织上和财务运行机制上保证学校各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2、适应校院两级办学的需要,建立科学规范的预算管理体系。高校预算管理体系是由高校预算内涵、财务预算和责任预算三部分组成。高校预算必须包涵学校的办学宗旨、发展目标、规划和方针政策等内容,这是高校预算的本质要求;高校财务预算是教育部门预算的组成部分。它是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而支出预算是由经常性支出预算、发展预算和递补预算组成的;高校责任预算是在财务预算的基础上,按照内部管理的要求将财务预算分解为各责任单位的责任预算,从而构成高校责任预算体系。预算管理在高校管理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目前高校办学规模较大、多校区、多层次办学的背景下,要通过预算管理工作,一方面把学校党委、行政的办学思路、指导思想和规划计划通过预算文本体现出来;另一方面,按照部门预算管理的要求编制财务预算,以满足政府部门宏观管理的需要,同时,在财务预算的基础上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结合的原则编制责任预算,以满足高校内部管理的需要,以充分发挥预算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调控、引导、制约作用。

3、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和完善网络财务系统。网络财务是以互联网、内部网以及电子商务为背景的在线理财活动。网络财务相对传统的财务管理手段与方法有着独特的优势。一方面,从空间看,在一校两制、多校区、设有远程教学等办学模式的情况下,高校的理财事务可以进行远程处理,便于整合和配置整个学校的财务资源,全面提高学校的竞争力;从时间看,高校的一切经济活动均可以实时报告,便于高校对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在线动态管理,提高理财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在网络财务环境下,电子单据和电子货币将得到普遍使用。货币的电子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网上支付、网上结算,不仅可极大地提高结算效率,更重要的是加快了资金周转速度,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4、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需要,规范高校财务治理结构。财务治理结构是对相关利益主体在财务活动中责权利相互制衡的一种制度安排。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这种制度安排,以达到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权力、责任和利益的相互制衡,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高等学校必须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通过科学合理的高校财务治理结构,进一步规范各管理层次的经济责任制度,强化和完善高校内部控制、监督制度和内部激励制度。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1998-2004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

[2] 周济.创新与高水平大学建设—在2006年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的演讲.

[3] 中国社科院.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篇8

一、职业高中情境教学的概述

情境教学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好的课堂环境,实现教学的娱乐化与情景化。具体地讲,情境教学就是设计一定的情境来促进语文教学顺利、有效开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情境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将难以理解的语文知识化为简单、直观的内容,快速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

开展情境教学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情境要具有实践性

情境教学提倡生活化教学,应当让学生回归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增强自身的语文能力,掌握运用语文的一般规律,将语文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语言能力。

2.情境要具有启发性

教师应当是语文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指路人、引导者。因此,教师创设语文情境时,设计的情境内容要对学生有所启发,保持学生对学习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地探知学习。

3.情境要具有新颖性

教师设计教学情境时要避免情境的重复使用。设置新颖的、不常见的情境,可以让学生感觉到新鲜,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观察研究。

二、职业高中语文情境教学的教学策略

1.利用自然和社会环境创设教学情境

根据语文学科生活化的特点,从受教者的心理特征出发,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应当以语文课堂为主要教学阵地,并且向课堂外的自然世界、向社会中学生的实际生活拓展。这样能够缩短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的差距,拉近学生和语文学科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对语文产生亲切感,主动地探知学习。

例如,在讲《请柬》这篇文章时,教师不用急于开始上课,而是要思考如何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展开教学活动。请柬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教师可以准备好请柬,并展示给学生,询问学生是否收到过请柬,请柬的内容是什么。在这样的情境下,大家讨论研究请柬的作用和写法,自然引出课本里的知识,可以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2.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境

在信息化教学的时代,多媒体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也给教学活动带来了许多收获。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软件进行情境教学,提高职业高中语文的教学水平,让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与技能。

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播放音乐的方式为教学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放松心情,释放压力,从而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保证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例如,在讲到《蒹葭》时,教师可以播放歌曲《在水一方》,这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学唱,有助于记忆所学的内容。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视频的方式设计情境。学生通过播放的内容了解课文的背景,感受课本中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和人物情感,从而提升自身的语文理解能力。例如课文《沙家浜》,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寻相关视频,播放给学生看,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发生背景,这比教师按照课本讲解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3.利用语文课堂的实践性活动创设教学情境

语文课堂的实践性活动主要是教师设计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学生真正地参与语文教学活动,可以促使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知识和规律,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方面,通过语文课堂的表演游戏设置情境。为了能够使教学情境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促使学生体会所扮演人物的内心活动,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

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精研教法、高校课堂、教学相长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0-0114-01

语文学科作为一种基础学科、工具学科,对于其它自然学科的学习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广,语文学科的教学也更加侧重于学生素质的培养。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初中语文教师还大量存在着重应试而轻素质培养的错误认识,致使语文教学改革流于空谈,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语文教法与学法的重新思考。下面我就针对初中语文的教法与学法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教师要精研教材,锤炼教法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其教法可能会存在着差异,但是课堂之外的功夫却是没有差别的。俗话说:“我们要给学生一瓶水的知识,那么我们事先就要有一桶水的准备。”备课很重要,只有有了充分的准备,教师才能打好高效课堂这个胜仗。素质教育模式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但并没有否认传统的启发式、讲授式教学等,只是以往的教学方式太单一,不能满足不同特点、不同学生发展的要求。素质教育的开展也并不是要我们教师彻底否定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想完美地完成一节课程,就必须在自身上下工夫,充分备课,精研教法,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地将各种教学方式有机融合。

教法因人各异,但是教法产生和运用的基础是相同的,首先要求语文教师要具备较强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联想和想象能力。这些语文能力同时也是素质教育所要强调的培养给每一位学生的能力。语文能力强的老师,便会有好的教法运用于语文教学实践中。

好的教师除了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之外,还要有良好的敬业态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发扬民主,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把课堂教学当作是师生情感交流的一个舞台,要打破教师和教材的框框,师生之间积极的双边活动,构建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会联想,推理和发现,还要善于用眼神、微笑等身体语言传达对学生的爱,激发他们的热情和求知的欲望。也要运用肯定语言,肯定学生的成绩和所做的努力,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二、努力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学科,从它的学科特性来看,语文课最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自主性。它可以通过简单的文字来传输知识信息,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能比较容易地接近教学目的。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具体采取以下方法:

1.采用疏导、引导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语文课适合学生自学,首先语文课文学生基本都能够读懂并理解。针对课文中所涉及到的重点、难点、和必须要求掌握的知识点,教师只要给予恰当的点拨和启发,再由学生自己去反复思考之后就能牢固掌握。

2.教育学生在生活中注重知识的积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活中充满了语文知识,观察也是语文能力的一种。特别是对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观察和积累都是极为重要的。要想培养学生的这两种能力并能有效地提高作文水平,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有意识地积累。积累可以来源于观察,来源于思考,应是经过大脑科学思考后的知识沉淀,不是随意的积累。要在思考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写作,在写作中思考。读写要字字留意,句句关心。经过思考有所得然后有意识地积累之,语文知识才会与日俱丰,语文能力也会逐年提高。

3.掌握学习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学习是要循序渐进的,一切认知过程都是有规律可循的,绝不能让学生有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从易到难,由简到繁,知识的积累不是瞬间完成的事,都需要一个过程。对于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学习,的确是要循序渐进的;不循序渐进,基础打不好,就会影响以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到最后还要从头再学起,就是得不偿失了。

4.注重预习、复习,以强化记忆

认知都有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的起始,预习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我们不难看到,会学习的学生都是会预习功课的。在认知的结尾,则又有一个复习的阶段,复习可以更好地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各门知识、各种能力都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自成为一个系统。人们要从各门知识自身的前后联系中去掌握它,要从各种能力的基本能力与复杂能力的联系中去掌握它。这就需要树立新旧联系的学习观念,需要树立温故知新的学习观念。

5.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自学是学习成功的关键,也是一个学生良好的自身素养。教师要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养成在学习中自觉遵循科学的规律,首先要制定学习的目标,再围绕这个目标展开自学,各人的自学方法可能不同,但都必须具备良好的自控能力,这是完成自学的关键因素。

三、教与学要达到和谐统一,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法。一般来说,教法和学法是不能分割的。教法中包含着学法,学法里体现着教法,二者共处于教学过程之中。但是,教法和学法又是两个不同的教学主体,所以它们彼此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相互代替。

因为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前者是教学的主体,后者是客体。教师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教法的选择,学生的客置决定着知识传输的成效。所以,教师要善于选择良好的教法,好的教法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素养的重要手段。因此,提出教法与学法的密切配合,教法必须服务于学法,更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这种思想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

总之,教师和学生的主客体完美结合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关键,只有做到教法与学法的和谐统一,才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篇10

一、我国高校中文教育现状

(一)学生对中文学习的兴趣不高。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各种技术型人才越来越受时代的追捧,各高校也着重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中文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忽视。很多学生不重视中文的学习,认为中文就是背诵古文,在现代社会的应用程度不高所以不重视,感觉学不学无所谓,对中文学习的兴趣不高,缺少学习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外来文化的渗透加深,很多同学对外国文学的推崇度高于中文。西方历史、西方价值取向和西方文学都收广大青少年的追捧。我国的传统文学被很多人认为是落后过世的艺术。真正能学习中文文学、阅读文学作品并从中获取人生哲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建立正确价值观的人越来越少。

(二)中文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枯燥。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现今的中文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社会需要。现今高校教学中多数教师仍采取填鸭式教学,枯燥的讲解,单一的授课。现今高校授课中仍然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有效的利用新型的科技媒体,发展滞后于社会的进步程度。因为教育资金的紧张,真对中文教学设施的配备投入也相对有限。多媒体教室、影音播放室、社团活动室的配备都不能满足日益发展中学生们的需要。

二、情境教学法概念

情境也就是空间,利用这个特定的空间建立作者和读者的审美共鸣,这个特殊的审美空间也可以称之为意境。意境又是评价文学性的重要标准。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意境也逐渐成为美学的一个范畴。

情境教学法也就是利用多手段的教学方式,形象生动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文。利用多彩的教学意境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吸引学生们自主学习中文提高教学质量。情境教学主要的是创造境,在氛围中感染人,用情绪影响情绪。心理学表明个体的感情可推动认知活动的发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对认知活动有推动作用,消极的情绪对认知活动的产生起到阻碍的作用。对情感的调节有利于认知活动的产生和消弭,中度情绪和欢快情绪的产生对记忆活动起到促进作用,而情绪过于激动或者过于低迷对记忆活动则会产生消极或是混乱的现象。情境教学法是通过结合教学内容创造特殊的境,刺激学生产生合适的情绪进而促进学生的认知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三、情境教学法在我国高校中文教育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高校汇总应用情境教学法进行中文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很难真正的进入同一个境中不能达到真正的融会贯通。教师的思想文化底蕴、情感设计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情感经历、学习态度都有着千差万别的区别,教师很难通过提供境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情境教学法就是结合音乐、影视和语言等形象生动的手段虚实结合的为学生展示作品中所要描绘的意境,从而更为具体化的为学生讲解作品的写意和韵律。教师还可以即兴引用其他相似意境的作品,为学生扩展相似境的范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记忆力。

四、完善我国中文教育中的情境教学法应用的措施

(一)建立和作品相符的情境。利用情境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保证境的正确。教师用语言、图片、音乐等创造出来的境,需要真正形象生动的为同学建立一个作品的意境。这一点说着很容易,执行起来却很难。创造出教材内容所需要的境和氛围,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解能力并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境是教师创造出来为了辅助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所以创造出的情境要符合教材内容的需要,并能真正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将学生带入到作品中。这样的情境才能达到提高学生记忆力并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虚实结合建立生动合理的情境。中文教育充斥着大量的古典诗文,我国古典文学中运用大量虚实结合的写意描法。在为学生创造意境的时不能单纯的将作品实体化,意境的创造不能讲雨就用雨,讲云就用云。要虚实结合利用自身信息量为学生扩展想象的空间,提高作品的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三)合理适度的运用情境教学法。凡事都讲求适度,情境教学法即便有很多优点,也不能喧宾夺主。情境教学法用的适度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沉闷的教学环境带来一抹亮色。吸引昏昏欲睡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氛围。情境教学法不仅要用之有度还需用之有点,在关键时候的关键使用,可以很好的带入学生们的学习性,并能通过特定的情境产生心理暗示,引发学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记忆力并提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