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科知识范文
时间:2023-08-17 18:13: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生物学科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常用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将接种工具如接种环、接种针灭菌;干热灭菌:如玻璃器皿、金属用具等需保持干燥的物品。高压蒸汽灭菌:如培养基的灭菌。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学科知识点归纳资料,提供参考,欢迎参阅。
知识点一
1、培养基的种类:按物理性质分为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按化学成分分为合成培养基和天然培养基,按用途分为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
2、培养基的成分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P14
3、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
4、培养基还需满足微生物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O2的要求。
5、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
6、常用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将接种工具如接种环、接种针灭菌;干热灭菌:如玻璃器皿、金属用具等需保持干燥的物品。高压蒸汽灭菌:如培养基的灭菌。
7、用固体培养基对大肠杆菌纯化培养,可分为两步:制备培养基和纯化大肠杆菌。
8、固体培养基的制备: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
9、微生物常用的接种方法: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10、平板划线法是通过连续划线,将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表面,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分别涂布到培养基表面。当它们稀释到一定程度后,微生物将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在培养基上形成单个菌落。
11、微生物的计数方法:活菌计数法、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滤膜法。
12、活菌计数法就是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个活菌。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因为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的只是一个菌落。
13、显微镜直接计数也是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常用方法,但它包括了死亡的微生物。
14、设置对照的主要目的是排除实验组中非测试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①如何证明培养基是否受到污染:实验组的培养基中接种要培养的微生物,对照组中的培养基接种等量的蒸馏水(设置空白对照)。②如何证明某选择培养基是否有选择功能:实验组中的培养基用该选择培养基,对照组中培养基用普通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如果普通培养基的菌落数明显大于选择培养基中的数目,则说明该选择培养基有选择功能。
15、如何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培养基中以尿素为唯一氮源,加入酚红指示剂,如果PH升高,指示剂变红,可初步鉴定该菌能分解尿素。
16、如何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
17、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至少包括三组分: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
18、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方法:刚果红染色法,其原理是刚果红可以与像纤维素这样的多糖物质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水解后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产生了透明圈,说明纤维素被分解了,说明有纤维素分解菌)
知识点二
1、组织培养一般选择未开花植株的茎上部新萌生的侧枝。
2、常用的培养基是MS培养基:主要成分包括:大量元素:N、P、K、Ca、Mg、S;微量元素:B、Mn、Cu、Zn、Fe、Mo、I、Co;有机物:如甘氨酸、烟酸、肌醇、维生素以及蔗糖等,常常还要添加植物激素。
3、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是启动细胞分裂、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激素。
1)按照不同的顺序使用,会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
①先使用生长素,后使用细胞分裂素:有利于细胞分裂,但细胞不分化;
②先使用细胞分裂素,后使用生长素:细胞既分裂也分化。
③同时使用:分化频率提高。
2)两者用量的比例影响细胞的发育方向:
4、花粉是单倍体的生殖细胞,花粉的发育要经历小孢子四分体时期,单核期和双核期等阶段。
5、通过花药培养产生花粉植株(单倍体植株)一般有两种途径:
究竟是哪种途径主要取决于培养基中激素的种类及其浓度配比。
6、影响花药培养的因素:材料的选择和培养基的组成,此外,亲本植株的生长条件、材料的低温预处理以及接种密度等都有影响。
7、月季的花药培养一般选初花期,并且选择单核期的花粉。选择花药时,一般通过镜检来确定花粉是否处于适宜的发育期。确定花粉发育时期的常用方法:醋酸洋红法,某些植物的花粉细胞核不易着色,需采用焙花青——铬矾法,这种方法能将花粉细胞核染成蓝黑色。
知识点三
1.果酒制作:
1)原理:酵母菌的无氧呼吸 反应式:C6H12O6 2C2H5OH+2CO2+能量。
2)菌种来源: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酵母菌或人工培养的酵母菌。
3)条件:18-25℃,密封,每隔一段时间放气(CO2)
4)检测: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灰绿色。
2、果醋制作:
1)原理:醋酸菌的有氧呼吸。
O2,糖源充足时,将糖分解成醋酸
O2充足,缺少糖源时,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变为醋酸。
C2H5OH+O2CH3COOH+H2O
2)条件:30-35℃,适时通入无菌空气。
3、腐乳制作:
1)菌种: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主要是毛霉(都是真菌)。
2)原理:毛霉产生的蛋白酶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aa ;脂肪酶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3)条件:15-18℃,保持一定的湿度。
4)菌种来源:空气中的毛霉孢子或优良毛霉菌种直接接种。
5)加盐腌制时要逐层加盐,随层数加高而增加盐量,盐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
4、泡菜制作:
1)原理:乳酸菌的无氧呼吸,反应式:C6H12O62C3H6O3+能量
2)制作过程:①将清水与盐按质量比4:1配制成盐水,将盐水煮沸冷却。煮沸是为了杀灭杂菌,冷却之后使用是为了保证乳酸菌等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不受影响。②将新鲜蔬菜放入盐水中后,盖好坛盖。向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水,以保证乳酸菌发酵的无氧环境。
3)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①方法:比色法;
篇2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生活化 学科综合能力
教育的目的在于将人培养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在这一过程中,知识与能力的训练是基础,而通过一系列的文化活动,使社会成员完成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是最终目的,因此可以说,教育的实质是一场社会实践运动,只有将每一名受教育者的受教育过程置于生活实践之中,才能收到以认识指导实践的效果。生物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一大分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生全面掌握高中阶段生物学科的科学内涵,实现书本知识向生活实践能力的全面转化需要高中生物教学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以生活化的学科教学促进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生活化,注重“体验式”的教学手段
教学的生活化有两个方面的内涵,即教学情境的生活化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1.构建生活化“情景教学”模式,以“亲历”带动“亲为”。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科学的自然学科,生物学自创始阶段起,作为重要实践手段的“实验”便成为这一学科成长的关键。在新课改形式下,高中生物教学在不断改变过去僵化的“难、繁、偏、旧”课本内容,倡导教与学从书本中走出,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在学习和研究方式上,不能采取社会科学的那种单纯研究课本内容的手段。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既是新课标要求,又是当前高中生物教学中急需注意的问题。新的高中生物教学大纲十分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如在必修课程之中,改变了旧大纲以艰深专业的词语定义课题的情况,将一些生活中能够经常接触的案例作为学习课题交给教师讲授,如“环境污染的防治”、“生物多样性内涵及多样性的保护”等,这些生活化语言能够使学生对课本的本章节知识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本章节知识的热情。因此,在当前的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参照新课标要求,努力为学生构建一个生活化的知识框架,挖掘教材之中的生活资源,使书本理论结合实际生活,赋予教学环节“亲历性”,激发学生兴趣,进而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亲为”。
2.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相联系,注重课本知识的实效性。
以高考为终极目标的高中生物课程教学只关注学生的解题技巧训练,任课教师将学生的能力简单理解为应试能力,只关注具体题目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情分析,远离了实际生活,久而久之,原本应是丰富多彩的生物学科内容变得单一、乏味、枯燥,纵使学生的应试能力获得了很大提高,但当真正面对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时,往往无从下手,一筹莫展。总之,学习内容一旦脱离生活,学科的实际运用能力就大打折扣。因此,在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将学习内容与生活实践相联系,注重课本知识的实效性,体现在教学过程上便是要求高中生物教师善于在教学中“还原生活”。如在“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课中,谈到酶的最适合温度活性最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谈到人的正常体温为36.7℃,正常体温下身体舒适,如果发热到39℃左右,人就觉得浑身无力,消化不良等,这就是因为人的体温升高,酶的活性下降,细胞代谢速度减慢了。这样真正达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最终目标,更有利于在考试中灵活应用直观的、富有切身体验的知识,应试成绩自然而然能够得到提高。
二、拓展教材知识,用生活实践验证课本理论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性的唯一标准,课本是高中阶段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课本之外的其他知识资源和生活实践对于学生来说也十分关键。从生物学科本身来看,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一切资源来源于生活,高中课本只是提取了其中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进行讲解和阐述,课本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知识内容等待被开发。因此,高中教师在进行生物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应当善于对现有的教材知识进行拓展,引导学生通过网络、电视、图书等资料获取课本之外的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总结生活中的有关生物学科知识,或带领学生用课本知识解答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将课本知识置于生活之中进行推理和验证。
科学来源于生活,因而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应当拥有“以科学解答生活,以生活验证科学”的勇气。生物学课程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极强的科学,所有已知理论和方法,已有的态度和价值观都需要放在学习者的实验中去推理、验证、理解、发展,生活实践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实验方式,而且生活中的观察和思考远比复杂的公式推理简单有效,所以,用生活实践验证理论知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某一项学科内容,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生物学素养,提高学生认识科学、利用科学、发展科学的能力,为高中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新课标下的高中生物课程教学应当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生物教学的生活化不仅对于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提高有重要作用,而且对生物学人才的长远培养乃至整个生命科学的长远发展都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正坤.把生活带入课堂,把知识变成艺术――谈高中生物教学模式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6).
[2]李云红.生活:高中生物课程如何生活化[J].教育教学论坛,2011,(11).
[3]谢建中.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J].中学生物学,2005,(10).
篇3
关键词:生物教学;实验;教学方式
生物学理论知识是经过生物学家反复进行的生物实验而得到的理论知识,是实验数据的总结。我们可以认为实验是生物学存在的而基础。新课改高中生物学教学提出更高的课程要求,强调学生知识形成、发展、创新等演变。新课改要求突出生物学科是实验科学手段,通过大量不间断的实验,验证生物学理论知识的正确性,扩大生物学探索范围,不断发现全新的生物学现象,扩充生物学科知识面。从而不断完善生物学体系。通过对世界的不断探索,增加人们的生物学知识,增加人们对地球的了解。高中生物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生物实验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养成科学探究的精神,为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摒弃传统教学理念,建立全新的教学模式。保证生物学知识传授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情感、科学态度、探究能力等素养的不断提高。学生在高中生物课堂中,既可以学习更多的知识,还能将其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学会信息加工方式,进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明确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发挥教学“导”的艺术,促进高中生物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提高。
1.以旧拓新,承前启后
进行生物教学活动之前,教师需要树立生物知识系统理念,深入分析了解生物知识体系,梳理出概念框架,发现不同生物实验知识、章节理论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出将其统一起来的核心概念。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生物知识应该呈现连贯性、统一性,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生物知识、其他学科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扩大生物教学的综合效应。
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引入“导”的教学艺术,实现以旧拓新,承前启后的教学效果。注重教学各影响因素的密切配合。生物学课堂是学生获得生物学知识最为直观的场所,所以教师也借此机会,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发现各章节内容之间的联系。课堂伊始引出上一章节内容,与学生共同进行知识点复习,然后引出本章节内容。通过“承前启后”将两节生物课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强化学生的生物知识,又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迅速投入当堂教学活动中。运用此种教学方法,需要教师明确教学目标与任务,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促进生物教学课堂的统一。增加课堂教学的连贯性,促进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更多的生物学知识。在课堂结束的时候,及时进行课堂小结,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思考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引用实例,贴近生活
对于任何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兴趣都是推动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海洋,主动学习的重要动力。当学生具有求知欲时,会愿意主动进行知识探索,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实际问题解决。在传统课堂学习环境中,学生多把课堂知识当做获得好成绩的工具,不能充分认识每一个门学科知识真正的价值。生物学科的基础是生物实验,其来源于生活。我们可以认为它是生活经验的总结。所以教师需要增强生物课堂内容的实用性,将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内容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学生能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更激发自身的生物学学习兴趣,激发其主动性,形成良性循环。实现了理论知识从课本、课堂迁移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在讲解酶的时候,引入流行美剧《生活大爆炸》中的人物――莱纳德,他不能吃任何含有乳糖的食物,否则就会造成消化系统紊乱。原因就是莱纳德有不耐乳糖症,其体内缺乏分解乳糖的酶。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与实际生活想贴切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中,灵活掌握、运用课本知识。改变传统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挑战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进生物教学课堂效率提高。
3.实验导入,印象深刻
生物学科具有浓厚实验元素,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实验操作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其实践能力。生物实验多具有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与兴趣。实验是验证理论知识的基础手段。例如进行《光合作用》章节教学时,以“没有阳光,绿色植物是否还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为出发点,设计所有学生都可以参与到的实验。要求学生前一天用黑色纸片或者其他不透光材料遮住植物的某一片叶子,第二天摘下此叶,同时摘下一片没有被遮住的叶子作为对比,带到实验课堂中进行实验,把不同叶片放到不同酒精加热装置中,最后将叶片用清水漂洗,滴入碘液进行实验现象观察。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发现,光遮光的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无法产生有机物。增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明白生物学知识应用范围是非常广泛的。
结语
以旧拓新,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融入新的“导”理念,通过关键因素将所有的生物教学课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在教学活动中引入生活实例,拉近学生与教学课堂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实现理论知识向实际生活的迁移。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通过实验导入,明确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基础作用,引发学生进行讨论,加深生物知识影响。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为教师开拓了良好的教育方式交流平台,可以及时了解当代教育方式的变化与创新。促进现代化教育理论的不断丰富与展。所有的发展也促使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模式发展,为教学模式探究活动提供了理论基础,提供了教学案例。教师要充分把握这个机会,进行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活动,创新生物教学艺术,促进课堂教学方式多元化发展。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受到有限课堂时间显示与高考升学的压力,教师可能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教学模式探索。教师作为教活动的主导者,需要发扬自身的正能量,促进生物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黄建华 活动单导学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和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篇4
关键词:高中生物;创新能力;生物教学
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给高中生物教学提出的一个要求。从创新思维的引导培育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等多个方面,让高中学生在生物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接触到最前沿的生物科学发展成果,还能学到先进的科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树立科学研究的意识,拥有创新的思维和头脑。创新是未来人们最基本、最重要的生存素质。无论是从培养21世纪的建设人才的需要看,还是从全面提高和发展学生素质来看,都需要生物教师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中生物教师只有从思想上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创新教育。
一、在实验教学中,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发展
开展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生物学的现象,总结其中的规律,抓住这些知识的本质内涵。高中生物教师要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有机会观察演示实验的整个过程,并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的实验活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验设计能够让教师借助一些仪器给学生观察微观生物学世界的机会,也能让教师应用生物学研究的方法,借助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知识和内容来解决一些高难度的问题。要想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除了让学生喜欢高中生物的学科内容之外,还要让他们带着探索的意识和主动性,参与课堂学习,并且主动地进行拓展式、研究式生物学习活动。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所以在编制探索性的实验设计过程中,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把以往的知识和经验总结在一起。这能够让他们将已学过的知识点联系得更加充分,在复杂的问题解决情境中,学生需要拓展思路,在看似困难的绝境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通过高中生物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是一个教师启发、引导鼓励的过程,同时也需要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有学习的主动意愿。光有奇思妙想而没有充足的知识,学生的创新只能是空想,所以要在问题探索中让学生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以及知识的丰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通过构建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式的创新式的学习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正是因为人们的好奇和不断探索,才让高中生物学科发展得越来越壮大,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生学习时最可贵的精神就是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探索问题,只要学生有了主动学习的欲望,学习的效率就会相应地提高,教学活动也就变得简单很多。“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充分说明了思考和提出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因此,生物教师必须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让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学习生物学科,在类似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主动进行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建构。搭建问题情境的过程,是一个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逐步深入引导的过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是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教师要给学生做创新探索研究的讲解和示范,从思维过程上让学生有相对直观的认识,进而模仿教师的思维过程,带着自己的课题进行探索式学习。高中生物教师在搭建教学情境的过程中,可以选择很多方法,情境要求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学生容易理解,且情境本身也能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高中生物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另外,也要尊重学科的特点,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情况。搭建情境的方法需要各种直观的形式,例如在生活化的理念里,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生活中的画面,能使学生联想自己以往的经历,从而在学习中主观地进行加工建构。问题情境创设的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线索,这些线索有助于学生提取相关的知识点去解决问题。这样一个情境创设的过程,也是学生在创新探索问题解决思路和方法的过程。在问题情境的构建中,教师要展现自己的创新行动,让学生在情境中有新的联想和收获,这有助于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方式,并增强他们创新的科学能力。所以高中生物教师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让学生能够在问题情境中有新的收获。
三、高中生物教师要注重借助学科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学科教学活动中的学科知识,不仅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知识内容的建构,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杨振宁教授说:“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点工程’。”学生进入高中后,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常常产生新的看法,存在求异思维,表现出思维的发散性。那么,在学科教学内容逐渐展开时,要使学生具备越来越强的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在创新思维和方法方面也得到训练和启发。因此,高中生物教师要立足实际认真分析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教育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能够在知识的巧妙创新应用方面有新的体会和发现。高中生物教材中内容安排得非常系统,层次分明,逻辑清晰,这对于学生理解学科知识,顺利地提取知识分析问题和有效地解决问题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科教学的内容要以教材为依据,适当融合生物科学最近发展的成果,更为显著地体现生物科学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具有的独特价值。与此同时,一些新成果的引入也让学生的科研思维得到拓展,对问题的看法更加深入和广泛。因此,高中生物教师需要在教学内容的设置等方面体现出更多的创新特点。同样的教学内容,不一样的授课方式或不一样的组织方式,都能让学生在头脑中建构起更加丰富的相互联系的知识网络。从建构主义以及信息加工理论中,我们能够发现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带着兴趣主动地建构着自己内在的知识结构。所以这是一个不断提高,让自己能更适应生物科学教学要求的过程。在学科内容的呈现方式中,高中生物教师要注意采用综合的呈现方式,运用多感官刺激的策略,让学生在视听结合的情况下对信息本身有更丰富的编码方式。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学生今后能够在更复杂的实际应用场景中,尤其在科学研究创新活动中,能够根据情境的变化,巧妙、灵活地提取相关的基础知识,从而顺利地解决问题。以教材为依托,以教材为原点,教学活动创新型的开展,能拓展学生的生物科学视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更显著的提高,加强对这门学科的整体认识,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生物科学。
篇5
【关键词】生物;教学;实践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出发点,将这一全新的学习方式带进生物课堂教学中,这是学习方式的变革,也是从培养学生单纯地掌握知识转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转变。以往的学习方式多数是以获得系统生物学知识为主,目的在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不仅自主建构生物学科的知识体系,而且能培养自己综合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从封闭走向开放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是在学科知识基础上,扩展学生学习的机会与经验,围绕生物学问题进行综合性学习方式。
学习的内容呈现开放性。学生在探究中,从课题的选取、资料的收集、方案的提出、探究过程的实施、到成果的交流,都充分体现自主性,教师是引导者和协助者,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全程指导者。
学习形式从规定性转向开放性。教师不再规定“动作”,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课题特点灵活运用,可以采取个人独立完成、小组集体攻关等多种形式,可以调查研究、实验查证或理论探讨,使课程成为“体验课程”,师生成为“学习的共同体”。
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实验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不仅注重学习的结果,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参与程度与协作精神以及学习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评价方式上,评价时教师应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等开放的评价方式。这样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充分发展。
二、积极开展探究性实验
探究性实验是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在不破坏学科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同时,教师应适当穿插一些与生物学科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验小专题的探究活动。
学生所选取研究性课题可以是高中生物课本中的探究性实验,还可以是课本中介绍有关知识作铺垫的验证性实验的转换。在实际操作上主要经历3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实践体验—表达交流。例如,关于影响酶活性的探究性实验专题,以“探究低温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为例:现象观察(鲜肝煮熟后不能催化H2O2分解上联想并提出问题(低温是否影响酶活性)——作出假设(低温下酶活性弱等)一预期实验结果—设计实验(对照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重复原则,以及设计并绘制数据记录表等)--实验材料的准备和实施实验—结果的获取和分析(结果是否支持假设)。这一过程由学生小组讨论并实施,体现了基本的探究程序。初始阶段,教师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基本过程的辅导是必要的,否则探究就可能显得零乱无序、不知所措。另一方面,教师又必须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是错综复杂的。
这些探究活动课题通常较小,常围绕生物学科某个概念或原理进行。探究课题有的来自生物教材,有的来自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多随堂进行,更多地体现了“稳态的探究”特征,即在一定的科学原理的指导下,发现并积累知识,原理本身被认为是正确无误的。
在学生开展活动时,教师不仅要正确引导,促进他们发散思维,还要渗透科学探究的“神”,即科学探究的求知精神、进取精神和求实精神,以便学生从探究学习过程中领悟科学探究的本质,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否则研究性学习就会演变成徒有形式的机械训练,无法使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最终导致他们丧失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热情。
三、引入生物科学史的学习
科学不仅是关于自然奥秘的知识体系,而且是人类p&q自然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生物学概念和原理既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又可作为探究的对象。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界的轨迹,了解科学家怎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生命科学研究的方法,感悟和体验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教师利用极其丰富的生物科学史材料进行探究,是开展生物学研究性学习常用的方法之一。
四、围绕科技资讯开展研究性学习
生物学教学中的探究的形式有多种,除实验探究和科学史模拟探究外,还有生物科技新进展的科技资讯探究等。这类课题的探究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体现STS精神。教师从科技(科普)杂志或互联网上选取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理论,围绕科学探究过程的特点设计一系列的问题(或在提供铺垫的基础上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讨论,不断寻找证据以深入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对科学。过程本质特征的i&N,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诸如:转基因动物的培育,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研究,人类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疯牛病、非典的病原体研究等。
篇6
[关键词]图表 高中生物 价值
生物图表常指能够传递生物学知识的、呈现生物学原理或过程的图和表的总称。这类图表在教材中类型丰富,数量居多,对学生理解生物学知识起到直观形象的作用。生物图表呈现出的生物学知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避免了纯文字阅读的冗长和繁琐,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握知识的构建。下面笔者谈谈图表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价值。
一、图表教学是高中生物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
高中生物教材中穿插了较为丰富的各种类型的图表,图表蕴含了大量的生物学知识信息和展示了最先进的科技成果。这些图表呈现在学生面前时,除了传递给学生新鲜的生物学基本原理和概念外,也让学生拓宽眼界,认识到许多课本之外的生物学科技成果和对课本教材知识的总结与提炼,体现了生物学教育的根本目标。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充分肯定了图表教学的价值,明确提出了生物图表教学以及高中生图表学习的具体目标。其中,在高中生物图表教学的学习中,有一个要求是最基础性的要求,即首先要求高中生正确理解和分析图表表达的内容和意义;其次要求高中生运用图表等形式来阐述生物学知识和相关原理;最高目标要求是让高中生形成一定的识图、析图及绘图等方面的能力。
苏教版生物教材穿插了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的图和表。这些图表资源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发挥生物教育教学功能,培养高中生综合生物素养等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图表的价值也逐渐在高考中得到认同与体现,越来越多的图表类试题被广泛采用;广大一线生物教师也将图表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积极挖掘、利用与开发各种图表教学资源。
二、图表教学是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重要教学手段
图表作为生物教材蕴藏的教学资源,以其直观与简约性,弥补了文字材料的不足。当难以用语言文字准确叙述生物学科具有逻辑性与应用性的教学内容时,进行图表教学就能简洁、生动地表达教学信息。无论在教学中穿插图表还是考试中的图表试题,图表凭借言语的简缩性、知识鲜明的直观性以及信息高度的概括性展现了生物图表教学的信息量大、阅读量小的特点。
《2014年江苏省高考生物考试大纲》明确规定了高考生物图表类试题的考试要求。不仅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准确把握图表、图解等内容以及揭示图表隐藏的本质,还要求学生利用图表等多种表达形式描述生物学现象和实验结果。
纵观近几年的生物试题尤其是高考试题,图表题一直是生物高考试卷的“常青树”。考试中出现的图表并不单单只是再现课本上的图表,更主要的是对教材图表进行修饰、加工、整合,甚至是再创造图表。图表类试题在注重挖掘对教育、教学和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的同时,力求提高学生素质和学科素养,使之成为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图文转换能力的有效途径。这是因为图表、图解类试题具有常规文字试题难以提供的生物情境,而这些情境却可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高考图表试题比分比较重。正是鉴于课程标准与考试要求的变化,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探索一条符合素质教育理念而又切合高中教学实际的图表教学方法,促进学生高效学习高中生物课程内容。
三、图表教学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一种途径
“讲授――接受式”的教学过程一般从复习旧知开始,经过课堂讲解,到教学效果评价结束。这种模式虽然有利于教师对课堂的管理与组织,但难以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实践能力。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形势出现的新变化。当代高中生兴趣广泛、思想活跃,课堂教学只有做到“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使用图能让学生的感官和视觉得到最大化的冲击,无疑能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篇7
关键词:数理化知识;高中生物;疑难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学科之间的渗透越来越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往往会碰到一些题目,仅用生物学知识是无法解决的,必须用其他学科知识才能解决。所以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通过跨学科迁移教学――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一些基本原理、规律和方法相结合,引导学生把这些基本原理、规律和方法运用在生物学科中,这样能促进学生对生物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升生物学科能力和成绩。
一、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高中生物学疑难问题
例1.番茄是二倍体植株,有一种番茄,其第6号染色体有三条(如下图1所示),称为三体番茄。现有一番茄植株,其6号染色体上的基因是Ddd,则该个体形成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 )
A.D∶dd=1∶2 B.D∶dd∶Dd∶d=1∶1∶2∶2
C.D∶dd∶Dd∶d=1∶1∶1∶1 D.D∶dd∶Dd∶d=1∶1∶2∶1
解析:减数分裂时,3条6号染色体中任意2条随机配对,另1条不能配对,然后配对的2条染色体正常分离,不能配对的另l条随机地移向细胞任意一极,配子中得到6号染色体中的1条或2条,也就是得到3个基因中的1个或2个,所以配子的基因型是D、dd、Dd、d。配子比例的推断可采用数学的排列组合方法,得到D的取法只有一种,得到dd取法也只有一种,得到Dd或dd的取法有两种,所以配子中得到D、dd、Dd、d的概率是1∶1∶2∶2.
答案:B
此题考查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行为,学生能很快地推导出配子的基因型,但推导不出配子的比例,而如果用数学的排列组合知识来解决则能很快地得出正确的比例。
巩固练习:马铃薯是同源四倍体,某马铃薯基因型AAaa,该马铃薯减数分裂可产生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分别是( )
A.AA∶aa=1∶1 B.AA∶aa∶Aa=1∶1∶2
C.AA∶aa∶Aa=1∶1∶4 D.AA∶aa∶Aa=1∶1∶1
答案:C
二、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高中生物学疑难问题
例2.神经冲动的传导在神经元内以动作电位的形式传导,如图2所示,将连接灵敏电流表的导线两端置于某神经纤维的外表面或内部,能正确显示神经纤维兴奋部位膜电位的是( )
解析:电流表的“0”刻度在电流表的中央时,电流正极进指针偏向正极,电流负极进指针偏向负极。也就是说,电流从哪极流入,就往哪个方向偏。此题已经绘出了电流表正负极的连接方式是正极连接膜内,负极连接膜外,兴奋部位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动作电位),电流从正极流入表内,故指针向右偏。
答案:D
此题主要考查动作电位,以及电流方向和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测量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必须要用电流表,而电流表是物理中一个常用的仪器,如果掌握了电流表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必定能顺利地解答这类题。
巩固练习:神经细胞在静息时具有静息电位,受到适宜刺激时可迅速产生能传导的动作电位,这两种电位可通过仪器测量。A、B、C、D均为测量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示意图,正确的是( )
答案:AC
警示:此题图中并没有表示出电流表正负极的连接方式,接线柱情况正好相反,正极接负接线柱,负极接正接线柱,所以电流的流向和偏向相同。上述两道题中,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方向不同,是因为它们的正负极连接方式不同,因而并不矛盾。
三、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高中生物学疑难问题
例3.下列哪些是还原糖( )
A.蔗糖 B.淀粉 C.果糖 D.葡萄糖
解析:在糖类中,分子中含有游离醛基的糖都具有原性。葡萄糖分子中含有游离醛基,乳糖和麦芽糖分子中含有游离的醛基,故它们都是还原糖。果糖是酮糖,无醛基,但属于还原性糖,实验证明果糖和银氨溶液及新制氢氧化铜浊液的反应现象与葡萄糖完全一致。在碱性条件下果糖分子发生了异构化反应,得到D-葡萄糖、烯醇中间体和D-甘露糖,其中含有醛基的是D-葡萄糖、D-甘露糖,所以果糖和银氨溶液及新制氢氧化铜浊液发生银镜反应和生成氧化亚铜沉淀的是D-葡萄糖、D-甘露糖,而不是果糖。所以果糖本身没有还原性,而是在碱性条件下发生了异构化,生成的产物具有还原性。
答案:CD
关于果糖的还原性问题,每年都有学生来跟我说,“化学老师说果糖没有还原性,可生物老师说果糖有还原性,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理解什么是还原糖,然后结合果糖的银镜反应实验及实验分析,得出结论,生物老师和化学老师说的都没错。
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对学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运用数理化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自身也要与时俱进,多吸收其他学科
知识。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高中生物;趣味性教学;方法研究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一个人对某件事物产生兴趣,才会有研究、了解的欲望。兴趣使学习变得更加丰富生动,也使学生不再排斥学习的课堂。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生物知识,为了让学生摆脱生物课堂的枯燥、乏味,为了让学生对生物更具有求知欲和好奇心,学校可以尝试开展生物趣味性教学。生物教师通过改善自身的教学模式,运用新式教学方法,帮助更多学生学习和理解生物的多样化。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的求知欲就是学生对该学科产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要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所教授的知识中是否存在学生感兴趣的东西。生物学科教学,通常给学生的印象都是枯燥乏味的,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不断从生物知识当中寻找趣味性强的知识,让学生多提问题,通过学生的自主提问,控制讲课的节奏,用生动形象的比喻代替生物知识中规范的定义。在课堂当中,教师应多运用反问的方式讲课,帮助学生激发求知欲,深入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利用已知的生物知识自行对生活中所接触的事物进行探究,在无形之中影响学生对生物的学习态度,达到趣味性教学的目的,从而帮助学生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二、教学方法创新
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师一味地罗列生物知识点,如此情况下的生物课堂变得沉闷而漫长。教师凭借自身的经验告诉学生哪里是考试的重点,哪个知识点是难点,完全不顾及学生的感受。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应试为主,课堂所学到的知识也大多以应试为主要目的。学生没有机会自己思考,也没办法体会求知的趣味。新型的趣味课堂要求教师先改变自身的思想态度,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创新自身的教学方法,利用自身的知识储备为学生讲解知识,以其他学科的丰富内容促使学生学会用发散性思维思考问题,进而真正学到生物知识。
除此之外,生物课堂并不仅仅是知识点的罗列,教师要以实验作为教学途径。通过在课堂上的趣味实验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印象,使其在课后依旧能够不断进行思考,继续积极探索生物的真正意义。教师要让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亲身参与到生物实验当中,自主感觉生物实验当中的生物形态,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能够对生物知识记忆犹新,从而达到教师开创趣味性课堂的目的。
三、课堂内容生动丰富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直接桥梁,语言幽默的教师是很受学生欢迎的,高中生物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生动丰富的教学内容,并且在此过程中使用幽默的语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对其产生浓厚兴趣,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将会高于传统教学课堂。每种生物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不仅只有人类有自己生活的世界,对于动、植物来说,其也有属于自己的世界。那么,动物的兴趣和特长是怎样的呢?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求知欲,利用多媒体制作出一些吸引学生眼球的动画,将生物学知识有效地与动画结合在一起,同时也可以多下载一些有关教材内容的视频,给学生播放。例如:动植物是如何抗敌、如何繁衍等短片。通过形象地讲述,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在乐趣中学到生物学知识,进而扩展其生物学知识面。
四、增加学习实践
生物学相较于其他学科有着操作性强的特点,这门学科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而且生物学科知识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体现。例如,人体结构方面的学习内容,在发生紧急情况时,急救知识不可或缺,同时在实践中可以对发生的一些现象做出合理的讲解,这样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类似的状况,会找出最快的解决方法和做出最为正确的决定,进而增强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学习热情,因此增加学生的实践课是非常有必要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有效地将生活中遇到的实例引入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为了以后更好地生活,而教师的教学是为了教会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技能。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实例,努力做到学以致用,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例是每位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例如:教师在讲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的知识点时,就可以联系生活中的酸奶和酒等,让学生对其进行制作,学习制作的过程便是学习生活常识的过程。第二,教师可以通过实验结果给学生讲述生物学知识。课堂中最忌讳的讲课方式便是单调的语言,课堂过于沉闷,为了避免此类状况的发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验,充分利用实验激发学生听课的热情,以此作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法宝。教师在课堂上应增加学生做实验的时间,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学的魅力。
学生的学习兴趣决定其学习成果和学习效率,对于高中生物的学习也不例外,教师应该在传授知识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这种教学趣味的培养始终离不开创新教学活动,只有通过创新教学活动,才能使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有所提高,才能使学习效率有所提升,进而达到使学生积极主动乐观的学习目的。
参考文献:
[1]张丽萍.注重高中生物实践教学,提高学习生物的趣味性[J].科技创新导报,2014,12(35):119-121.
篇9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174-01
摘 要 高考理科综合试题越来越注重学科间的综合,注重与社会生产、现实生活、现代科技紧密联系。中学理科教学要适应高考改革,必须立足学科、夯实基础,突出主干、重视综合,联系实际、拓宽视野,注重渗透、加强交流,改革教法、优化学法。
关键词 理科综合能力; 发散思维;策略
生命科学是一门古老的自然科学,随着综合科学的发展它正成为一门新兴的自然科学。追溯其发展史,可以说生命科学的发展与物理和化学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生物学科与物理学科、化学学科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完全遵循物理学和化学的基本原理。
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策下,教育部推行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创造性的人才,但给中学理科教学留下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学科角度分析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理科综合能力培养的策略。
1 理解基础知识,把握章节内知识的综合联系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植物的新陈代谢内容多,既包括水分代谢、矿质代谢,又涉及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从繁杂的知识点中提取知识的内在联系。其中一种简便方法是从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角度入手,突出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这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线索,将上述重点知识联系起来,要求学生在理解章节内容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学会运用一定的形式将相关知识综合并表达出来,以形成单元内整体的、有联系的知识体系。
2 依照学科的研究方法,指导实验设计,培养综合能力
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运用有关原理和生物学科的一般研究方法,制定一套研究方案,从而检测学生掌握、运用知识进行实验设计的综合能力,这是高考中新出现的一类开放性试题。复习过程中教师要依照生物学科的一般研究过程:发现问题、认识问题一提出假说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观察现象、收集数据分析现象、数据,得出合理结论分析假说和实验结论间的关系进行交流,充分运用探究性教学方法,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体验,在启发和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设计研究能力。教师要善于挖掘生物学知识中隐含的实验设计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设计、实验,达到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3 充分运用发散思维的方法,培养综合能力
发散思维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途径、不同的角度去考虑、设想展开思维的方法。在复习生物学知识中,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从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去发现、联系与此中心相关的多个知识点,这就是发散思维。如:以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为中心进行知识和思维的发散。让学生根据图中连线讨论:①光合作用原料的来源、方式、动力;②光合作用产物的利用;③光合作用的场所及叶绿体结构功能、色素种类、吸收光谱和作用;④光合作用实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始;⑤光合作用的两个阶段;⑥光合作用意义。
通过思维发散的训练,有利于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对综合能力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4 研究各科知识交叉点,培养跨学科综合能力
首先,在掌握学科知识体系基础上的对照研究、明确与其他学科的交汇点。跨学科综合试题多是在各学科知识网络的交汇点设计的。这些试题要求学生对题目展现的事物或现象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学科的分析理解,认识描述,是对综合能力的高层次要求。这种能力必须建立在系统掌握学科知识体系的交叉内容,使学生对整个中学阶段的知识结构产生立体认识之后,才能获得。特别理、化、生三学科都属自然科学,在对自然现象的研究上遵循相同的认识规律,在一些研究实验方法上是相同的,有许多共性的地方,在知识上有许多结合点,彼此密切联系着。
用化学知识认识生物学过程和实质对于矿质元素吸收、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营养物质的化学消化、DNA的复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等诸多过程的教学,设置生物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化学思维,科学客观地认识、分析、评价、表述,能够让学生从较高的层次接纳知识。例如在渗透失水一节的教学中,讨论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的复原,可设置植物细胞于四种情况中:清水;30%的蔗糖溶液;甘油溶液;KN03溶液。分别讨论渗透失水和渗透吸水的情况。讨论:①三种溶液中溶质微粒的属性。②溶质微粒大小的比较及进入细胞膜的方式。③植物细胞膜内外水势高低的比较及变化。④植物细胞形态的变化。在师生共同探讨中,许多化学知识与生物学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透彻地分析了渗透作用原理,很好地解释了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的现象。在完成教学目标过程的同时,使学生获得了综合各学科知识研究、探讨问题的能力。
5 重视结合STS教育点、拓宽学生视野
STS作为一种科学教育构想,从教育角度对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的含义及相互关系有着新的理解。
高中生物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应从“STS”的思路,让学生明确生物科学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使他们树立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而努力学好生物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要使学生认识科学的发展对于人类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引导他们全面、综合地看问题。“绪论”课学习,使学生明确当代生物学的新进展是在许多先进的技术和手段的条件下,在多学科渗透的基础上取得的。如DNA重组技术、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脉冲电泳技术、同步辐射技术等。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的根本职能在于掌握知识,利用知识研究探索自然界的未知部分。技术的根本职能在于改造世界,使学生理解到掌握技术重要的是对自然界进行改造和利用。例如,我国研制的生物工程乙肝疫苗,抑制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干扰素等,都是利用生物学原理和一定的工程技术手段相结合而产生的生物制品,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影响。
事实证明,每个学生都蕴藏着丰富的综合能力潜能,关键是能否具有滋养综合能力品质的土壤,只要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将学生创新品质的塑造作为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潜移默化,不断渗透,就一定能培养出大批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方红峰.理科综合能力考试与生物学教学[J1.中学生物学教学.2000(l):1一3
篇10
【关键词】高中生物 课程教学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0.165
随着教育理念的革新和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实施和深化,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高中课程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在这种教育大背景之下,高中生物课程的任课教师应该及时改变和调整自身的课程教学理念,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切实调动学生的生物课程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n程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在生物学科学习方面的健康协调发展。
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不同,新阶段的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一方面,注重生物学科知识的讲解和传授,提升学生的生物知识储备和学习水平。另一方面,尊重和重视学生的生物课程学习主体性地位,转换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角色,激发学生的生物课程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生物学科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等,同样成为现阶段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说,这种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学习水平与学习能力并进的教学模式,更加贴切当今时代生物课程的教学理念,也更加有利于学生在生物学科方面的学习和发展,有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和整体素养的提升。那么在现阶段的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对自身的生物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行完善和改进,有效的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参与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
在现阶段的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薄弱,课程学习参与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较低,影响学生在进行生物课程学习时的学习融入程度和课堂参与程度,不利于学生生物课程学习质量的改进和生物学习水平的提升。之所以形成这种消极的学习状态,首先是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理念过于陈旧,只关注对于课程教材知识的讲解和灌输,而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参与程度和参与水平,导致教师的课程教学,缺乏学生的积极配合和有效互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被逐渐消磨殆尽,课程教学成为教师一个人的单向传输过程,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改进和提升。除此之外,学生因为长期处于该种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之中,对教师的课程讲解和知识点灌输,已经形成一种学习依赖,学生普遍存在一种“只要跟着老师的教学节奏进行知识点的接收和学习就可以,不用自己对各种生物知识点进行学习和探究”的学习想法。从而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越发薄弱,课程参与水平越发低下,对生物课程教学问题的改进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因此针对这种课程教学现状,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和突出学生在生物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转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错误观点及看法,调整学生的生物课程学习状态。使学生认识到,想要取得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不能单纯的指望和依赖教师的讲解和灌输,而是应该树立起自身的自主学习意识。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和教师进行沟通和配合,在教师的引导和督促之下,进行有效的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才能够真正走进生物课程学习的中心,对各种生物知识和生物理论等,具有更加深入、全面、扎实的认知和理解,收获真正的知识和学习和愉悦感。可以说,对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尊重和建构,是实现高中生物字数学习的关键性步骤。
二、激发学生的生物学科学习动机,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水平
学习动机是激发学生课程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课程学习和探究的有效动力,在传统的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于各种生物知识的讲解上,而很少或者根本不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方面的阐释和激发。这就导致学生的生物课程学习,存在极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时,只是对教师所讲解的知识,进行机械式的接收,而没有融入知识的内涵之中,对其本质和深层次内容进行充分的学习和挖掘,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针对这种教学现状,教师应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生物课程学习动机,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生物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是对教材中包含的生物知识,进行死记硬背式的学习和消化,而是以一种科学的、全面的眼光,看待生命进化过程,探索生命体中蕴含的各种机能和奥秘,是自己更好的认识事物、观察世界的一种方式和一扇窗户。教师对于生物学科的深入、科学阐释,可以有效的扭转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生物课程学习的氛围之中,自主的进行生物知识的学习和探究,提升学生的生物课程自主探究学习的质量和水平。
三、创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和环境,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传统的高中生物课程教学,由于教学任务较重,教学时间较为紧迫等问题,教师在向学生进行生物课程教学时,往往习惯于对课程教学时间,进行一种高密度和高强度的利用。即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向学生进行生物知识的讲解和渗透,学生在这种教学氛围和学习环境之中,很难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对教师所讲解的各种生物学知识,没有进行及时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消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积极性,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开发和提升。因此针对这种教学问题,教师在进行高中生物课程教学时,应该体会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求和自主探究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配置和使用课堂教学时间。在讲解完一定的知识点之后,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留出相应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够对生物知识点进行自主的思考和解析,挖掘其内涵和精神实质,将课程讲解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其能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切实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