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的科学思维范文

时间:2023-08-17 18:13: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生物的科学思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生物的科学思维

篇1

【关键词】高中生物 思维 系统性 知识构建 问题

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将教师的注意力吸引到了教学方式的变革上,这相对于传统教学来说是一种突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课堂上只是注重某一个环节的改革而忽视了整体性,尤其是忽视了学生思维的整体性的话,那学生的学习将会处于一种散乱的状态,这不利于学生构建知识。对此,系统论的观点对教学就有了强烈的启示作用。本文试以高中生物教学为例,谈谈学生在课堂上思维的系统性。

一、思维系统性对知识建构的影响

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听得懂,一会儿迷茫,这仅仅是内容的难度不同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学生的学习缺少节奏感,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就是说学生的学习不处于一个系统的状态。理论与实践都表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系统性对知识的建构有着直接的影响。

谈到思维的系统性,有些人可能感觉到陌生,可是如果谈到思维的连续性,相信每一个教师都会有熟悉的感觉。实际上,思维的连续性取决于思维的系统性,这里可以来看一个例子。在“生态系统的稳态”一课的知识中,学生所具有的阶段生态系统的知识与本节要学的种群、群落的知识之间存在一个联系,这个联系如何发生,取决于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只有学生的思维在充分调用了阶段生态系统的知识基础之上,再去有效地加工种群与群落的知识,那么,学生才会在个体与群体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生命系统内部的调节机制,也才能理解其与环境之间的紧密关系。

这其中的系统性体现在,学生对不同阶段的知识的加工程度,即原有的生态系统的知识能否被有效回忆,新的种群与群落知识,及其生命系统内部的调节机制能否被有效加工,两个学习环节能否有效结合等。只有这些环节有效结合了,有效教学才有可能发生。问题在于,学生的这一知识建构过程往往是难以具有系统性的,如果教师不注意学生是否有效调动原有知识,如果教师不注意不同的学习环节的衔接,那在非系统性的学习状态下,学生的学习就会出现困难。

因此,实际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只有让学生处于一个完善的学习系统当中,学生的思维才有可能连续。

二、基于思维系统性设计课堂教学

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保证学生的思维处于系统的状态之下呢?这取决于教学的设计与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与控制情况。

先说教学设计,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具有系统性。事实上教学中很容易忽视这一点,因为教学内容是由教材确定的,因此教学顺序就往往取决于教材的编写,事实上,教师的教学更多的应当考虑到不同的知识在学生的思维中的构建情况,比如在“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一课的设计中,一般是依次给出生物圈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等几个概念,以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及信息传递奠定基础。但实际教学中如果就生硬地按照这个顺序来设计,那教学效果就不会很好。为什么呢?因为学生在理解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时候,往往会基于概念理解的角度认为生态既然是一个系统,那就是由一些子系统组成的,这些子系统是什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不同类型的生物是不是有着不同的系统?整个自然界如何成为一个系统的?这些问题将是学生在学习中自然产生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那学生的思维就会处于非系统的状态。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高度重视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并据此设计教学。笔者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事先与部分学生进行了交流,以了解学生思维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的可能的答案,即学生可能想到的答案进行了预设,包括对正确的答案如何肯定,对错误的回答如何引导等。譬如本课的重点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基于自己所产生的问题,然后向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动与物质循环两个角度进行思考,以最终构建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三、思维系统性的背后是尊重学生

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教师的教学要以生为本,这一理论认同起来并没有困难,但真正操作起来却存在挑战。怎样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笔者以为,从知识构建的角度来看,以生为本就是以学生的思维为本,只有知道了学生的思维特点,才能把握住学生的思维规律,也才能有效地设计出教学。

思维的系统性比较全面地描述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尤其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思维的系统性与生物知识的系统性,与生物知识构建的系统性几乎是重叠的,因此重视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就是对学生构建知识规律的重视,也是对学生学习规律的尊重。只要学生的学习满足系统性需求,学生的知识构建过程就会如同流水般顺畅。因此,高中生物教师需要认真研究学生的思维规律,以把握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而每一次问题的解决,都会让课堂的系统性变得更强。当然,问题解决的同时往往会有新的问题产生,而这将意味着下一节课的教学存在着新的挑战与魅力。

【参考文献】

[1] 高红雷. 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教育教学论坛》,2013(21).

[2] 吴新军. 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生物技术世界》,2014(2).

篇2

一、引导学生明确思维目的

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人类的思维才具有真正的目的性。生物课堂教学应当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首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明确思维目的,明确思维目的,其实质就是通过分析未知和已知的矛盾,为最终解决矛盾找到恰当的途径。我们对已知和未知这两个方面作全面的分析和综合,让学生在我们事先设置好的思维目标系列的指引、激励下,通过分解、简化、归类等方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整为零,从而明确为解决具体问题而设置的思维目的系列,缩小未知和已知之间的距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拾级而上,在不断的成功中实现从未知到已知的飞跃。

明确一堂课的思维目的是重要的,而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思维目的,意义则更大。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思维能力不仅是各学科考查的重点,而且对自己将来的学习和工作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常常告诫学生:体会一门课或一本书的思想精华有时可受益终身。知识的有效性是短暂的,而思想的有效性是长存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明确思维的目的,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激发思维的活力,提高思维的效率。

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要设法营造良好的思维情境,而且应指导学生怎样去思考,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在生物教学中,启发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和逻辑方法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和其它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形成概念,作出合理判断和正确推理,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

1.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把整体分解成若干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来认识、学习的一种思维方法。例如结构和功能的分析,物质与能量的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分析在生物学习中都有重要的意义。综合是在分析学习的基础上把整体的各个部分联系成有机整体来认识学习的一种思维方法。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生物的新陈代谢,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等内容的学习都离不开分析和综合。

2.归纳和演绎。

归纳是根据个别事物具有某种属性而推论某类事物具有该属性,从个别事物中概括出一般结论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归纳法能从经验事实中找出带普遍性的规律和原理,扩大和获得新知识。演绎是从一般性原理出发,按照一定规则得出个别具体事物的结论的逻辑思维方法,在科学证明、科学预见和构建理论体系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例如遗传的基本规律是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得出的。在教学中可以用一些特别的例子引导学生归纳出其中的规律;然后应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更多现象,从而使学生更深入地掌握遗传的基本规律。

3.比较、分类和类比。

比较是在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确定这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的本质特点和相互联系。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按照事物的异同程度进行分门别类的思维方法。分类的实质,是为了认识事物之间种与属的关系和联系,它可以使大量繁杂的生物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为有序地学习生物创造条件。类比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方面相似或相同,推知它们在其它方面也相似或相同,把其中的某一对象的有关知识或结论推广到另一对象的逻辑方法。运用类比,陌生的事物可以转化为熟悉的事物,通过类比能使已有的知识进一步得到巩固,并向更深层次或更广泛的领域迁移发展,使原有的知识得到提炼和升华,因此它在生物学学习的应用上十分广泛。

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需要教师充分体现在指导系统中的主体作用,而且需要学生充分发挥在学生中的主体作用。现代教育强调把人作为发展中心,因此我们应积极帮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善于质疑,勤思好问,注重反馈,学会反思,提高思维质量,为终身教育自主学习打好基础。

1?郾善于质疑,勤思好问。

疑问是思维的契机,思维总是从解决某个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从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开始,让学生养成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的习惯。问题是思考的开始,又是思考的结果,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主动学习。我们要教给学生质疑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如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在探索因果中发现问题,在归类判断中发现问题,通过类比、比较发现问题,从实际中发现问题,等等,同时对提不出问题,或提不出好问题的学生进行帮助,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并创造让这一部分学生发问的机会,并善于抓住他们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进行充分肯定,以增强他们的意志,提高学习生物的兴趣。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我们要注重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局面,通过质疑不断把思维引向深入。

2?郾注重反馈,学会反思。

篇3

关键词: 高中物理教学 思维深刻性 培养方法

思维是反映学生个人特点、智力与水平差异的重要内涵。高中物理教学要求建立在学生理解与触类旁通的基础之上,而这种理解与触类旁通则要求学生必须具有敏锐而深刻的思维能力。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是学生思维的抽象化和逻辑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学生思维难度、广度和深度延伸的结果。加强对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培养,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保障。由此可见,对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为此,本文在分析学生思维不深刻的主要表现基础上,对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一、学生思维不深刻的主要表现

高中物理学习中,学生思维不深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物理概念与规律模糊,记忆不深刻;二是使用公式不注重前提条件;三是思考问题时难以透过现象看本质,思维浅薄,不求上进;四是难以灵活运用所学观点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五是推理缺乏严谨性,过程分析不充分;六是不能举一反三,解题思路不清晰,难以领会问题的核心所在,等等。

二、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的方法

(一)提升学生细致力的培养和强化意识。

学生细致力主要体现在观察细致和推理严密上。老师把大致相同的几个物体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去发现它们的共同点或不同点,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特征或规律做出总结的能力。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初步逻辑能力,是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前提。因此,教师不仅要注重新知识传授过程中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还应注重解题活动中推理能力的培养。因而在推理能力培养时应引导学生将思维脉络理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遇到思维障碍,教师应适当、适时地进行疏导和点拨,引导学生找出思维障碍,使其思维发生转折,并以此为机会推动学生思维的延伸和拓展,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通过概念教学引导学生思维纵深发展。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情境,使学生能通过现象,对知识点有深刻的理解,通过现象了解本质,掌握物理特征,让学生在知识获取过程中训练思维,使其通过概念表象过渡到对概念本质属性的全面体会和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在概念教学时,应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一是明确物理概念与规律的引入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根据同一目的进行感知和表象的归类;二是明确这些概念与规律的根据、使用方法及过程,在得到感性认识的前提下,提出并引导学生分析和综合问题,抓住主要因素,排除次要因素,找出所观察现象的本质与共性,使之形成正确概念并掌握规律;三是做好这些概念与规律的表述,明确概念所表述现象的本质属性,深入了解并掌握概念的定义,明确规律的物理意义;四是明确概念与规律的范围和条件,因为物理规律要么是通过推理并在所限领域内经过检验而得,要么就在一定范围内发现的规律;五是明确这一概念与规律的相关概念与规律的联系与区别,并深入理解和巩固这些概念与规律。

(三)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解析本质。

引导学生透过物理现象进行如下本质探究:物理现象发生的原因;主要与次要因素的区别,表面与实质因素的分析;现象发生的直接或间接因素与根本因素,所遵守的规律;这一现象引发其他什么现象,以及发生其他现象遵守的规律,等等。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解析本质,使之从问题的根本出发,把握问题的本质,增加思维的深度[2]。

比如,在给上装水银下装空气的毛细玻璃管加热后,会出现水银“自动”溢出这一现象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点,分析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学生不难发现,所遵循的规律是“热胀冷缩”,看似“自动”,实则不然,它是由于气体的热胀而引起的,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变大,造成毛细玻璃管中空气压强与外界不一致,因而水银会“自动”溢出。

(四)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教师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全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如理解压强的概念时,把学生的认识引向概括,引向深层。有些题目看似条件不足无法求解,但可以创设条件求解;有些题目的解不一定是唯一的,但可以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从而使学生思维活跃,发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三、结语

提升思维能力是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法宝。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教给学生培养思维深刻性的方法,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思维的延伸,注重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培养,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其思维深刻性得到体现。

参考文献:

篇4

论文关键词:提升批判性思维品质,教学案例

1 借助物理学史,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对人类文化发展过程的一种认知意义上的重演,数学家波利亚说:“在教育一个科学分支(或一个理论、一个概念时)我们应该让孩子重蹈人类思想发展中的那种关键步子,当然我们不应该让他们重蹈过去的无数个错误,而仅仅是重蹈关键性的步子。”批判性思维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科学的质疑态度,不盲从教师、书本,不迷信权威,在物理学发展历程中批判性思维得到了很好体现。

案例1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首先,介绍背景:近两千年来,人们都相信亚里士多德的断言——“重物比轻物落得快”。直到伽利略对此产生质疑。

师:假定大石头的下落速度是8 m/s,小石头的下落速度为4 m/s。当我们把两块石头捆绑在一起时,大石头会怎样?

生:大石头被小石头拖着会变慢。

师:但是,两石头绑在一起,总的重量比大石头还要重,因此应该变快才是啊!

通过重现伽利略的思维分析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到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重物下落快”是错误的。

伽利略断言轻、重物体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将会同时落地。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他利用斜面“冲淡”重力的办法做了著名的滚球实验,并用“水钟”来测量时间证实不同轻重的滚球在同一斜面顶端滚到底端用时相等,与斜面的倾角无关。由此,进一步猜想自由落体是斜面的极端情形,从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谬论,建立了科学的落体定律。

高中物理教学现在面临课时少、教学内容不减、压力巨大的困境。教师通常关注于知识的教学与训练,课堂上有关于物理学史方面的介绍会大大减少,笔者认为这是不可取的。正如杨振宁所说:“很多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形成一种印象,以为物理学就是一些演算。演算是物理学的一部分,但不是最重要的部分,物理学最重要的部分是与现象有关的。绝大部分物理学是从现象中来的,现象是物理学的根源。”物理学家的思维活动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本质的理解,而且也为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方式提供了极好的素材和范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关注物理定理、定律得出的过程,并把物理学家质疑探究的思维过程呈现给学生,时间久了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这样做,就会形成提出问题的习惯,并逐渐学会怎样提出问题。这样就教会学生思考,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课堂巧妙设疑,提升学生批判性分析的能力

李政道说:“求学问,须学问; 只学答,非学问。”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情景激发学生质疑,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目的,促进提高教学效率。

案例2 在进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学时,以如下的实验引入教学。

如图1所示,E1为新电池,电动势为3 V,E2为旧电池,会计毕业论文电动势为9 V,L为额定电压为2.5 V的小灯泡,开关S置于何处时,小灯泡L会被烧坏?

由于学生的思维定势都认为S接2时小灯泡将被烧坏,接着我们就一起做了实验。结果是先将开关拨到1位置时小灯泡很亮,然后把开关S拨到2位置时神奇的现象出现了:小灯泡不仅没有烧坏,反而变得暗了。这大大出乎学生的意料,大家都好奇地问:为什么接电动势大的电源,电压高了,小灯泡却变暗了?于是我们展开了以下的问答。

师:小灯泡的亮暗由什么因素决定?

生:由小灯泡的实际功率决定。

师:小灯泡的实际功率和什么因素有关?

生:和流过小灯泡的电流有关。

师:小灯泡变暗了,说明……

生:流过小灯泡的电流减小了。

师:为什么会是这样?

学生很自然地想到电源有内阻,造成电路中的电流不同、电源的输出功率不同,电动势大并不一定代表输出功率大,从而加深了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案例3 在“互感和自感”教学中,课前可以做一个“千人震”趣味小实验。

实验需用一节电动势为1.5 V的新干电池、几根导线、开关和一个用于日光灯上的镇流器。几位做这个实验的同学手拉手联成一串,另一位同学将电池、镇流器、开关用导线将它们和首、尾两位同学两个空着的手相连,如图2所示。让学生体验在接通或断开开关时有无感觉。

参与的学生会感觉到在开关接通和断开的瞬间有明显触电的感觉。

实验结果超乎学生的现有知识,他们无不惊奇地问:一节1.5 V的干电池怎会有如此大的威力,使这么多同学同时受到电击?产生疑问的同时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这样就自然引入课题,加深了学生对自感现象本质的理解。这也应验了布鲁巴克(美)“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的说法。

在教学中我们能让学生的新、旧知识产生冲突,让学生用已有的经验和事实去判断已知的观点是否合乎逻辑,去发现真理,这是批判性思维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3 注意错解分析,完善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

高中物理教学最终还是要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用分数进行衡量的。教师在习题教学中利用学生的解题错解,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完善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

案例4 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以54 km/h的速度行驶,看到前方有障碍物,开始刹车,做加速度为3 m/s2的匀减速运动,分别求出开始刹车后3 s和8 s内汽车的位移是多少?

高一的学生刚学完匀变速直线运动,往往还沿用初中时的套公式的方法解题,很快解出结果。但是,问题紧接着出现了:刹车3 s内位移比刹车8 s内位移要多,这违背了他们的生活常识。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出在:没有讨论刹车停住的时间,只是机械地带公式解题,实际上汽车在开始刹车5 s后就停止不动了,也就是刹车后8 s的位移和刹车后5 s的位移相同。

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使学生在高中初始阶段养成思考质疑的习惯,促使学生不断地完善批判性思维品质。

学生觉得物理难学,在对物理概念规律的学习和使用中缺乏辨析能力,不善于辨别正误,遇到问题,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题目,让学生反复辨析比较,以完善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

案例5 电动机线圈的电阻为R,当电动机工作时通过的电流是I,两端的电压是U,则其输出功率是( )

A.IU B.I2R

C.IU-I2R D.U2/R

这是在《恒定电流》这章里学生很容易出错的问题,学生易选A、B或D中的任何一个。主要原因是不注意物理公式的来龙去脉及适用范围,缺乏从能量转化角度研究电功与电热的意识与能力。没有充分认识到P=IU是计算电功率的普适公式,P=I2R是计算热功率的普适公式。在纯电阻电路中,由于电功全部都转化为电热,故IU=I2R,既电功率等于热功率。又由部分电路欧姆定律I=U/R,故电功率(热功率)还可写成P=U2/R 。而在非纯电阻电路中,由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可知:电功大于电热,故不难得出IU>I2R,且输出功率P=IU-I2R。本题中电路为非纯电阻电路,所以选C。

苏霍姆林斯基:“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到教育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在教学中渗透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就会慢慢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长此以往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也会得到完善。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面对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学生就必须学会有选择地获取,如果离开了批判性思维,学生将被这海量信息淹没,被似是而非的信息迷惑,被错误的信息误导。正因为这样,我们在高中物理课堂中一定要注意渗透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5

关键词:高中物理;创造性思维;课堂;培养

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在物理课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提高的,是在整个学习阶段不断积累起来的,因此,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应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抓起,特别是要围绕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下面就从物理教学中的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课堂中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以及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一些知名物理学家在探索物理知识时的故事来作为学生教育的榜样,教师可以介绍物理学的一些基本历史过程,以及各个物理定理和知识的发现过程,并对物理学家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创造性思维进行描述,进而使学生从中学习到他们宝贵的思维、意志以及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理,让学生充分了解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热情,并主动将想象力和创造力应用到其中。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紧密结合当前社会中的一些热门话题,如能源问题、污染问题等,使课堂内容与社会生活更加贴近,这有助于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理的培养,从而实现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注重对高中物理教材内容的创新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工具,对教材内容的合理把握是开展创新思维培养的基础保证。高中物理教师如果连教材的内容都不了解,那么创新教学也就无从谈起,教材的使用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对教材内容的全面理解和掌握。

1.教师坚实的物理知识是课堂教学的基础

丰富的物理知识是教师开展高中物理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熟练掌握了高中物理的相关知识,才能够将这些知识更好地串联起来,并对这些物理知识形成更加深刻和准确的把握和理解,也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在课堂教学中不会传授给学生一些错误或者不够深入准确的知识。此外,教师只有在对高中物理知识充分理解和掌握的前提下,才可能将更多的时间花费在学生的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上,从而更加有效地保证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断提高。

2.灵活使用教材中的各种内容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新教材进行灵活地运用,对各种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大胆地组合,并渗透入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方式。通过对各种教材的整合,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创造,从而形成一套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的课程内容,在教学内容中处处体现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为学生起到一个表率的作用。

三、通过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物理学科是一门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学科,因此,教师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时应该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挖掘。

1.利用演示实验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传统的演示实验教学,常常是教师进行简单的操作演练,学生只是一名普通的观众,根本没有机会进行真实地参与,这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非常不利。因此,教师在实验演示时应该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想象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然后在进行实验演示。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探索欲望,在学生的思维中形成一种激烈的思维冲击,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有着积极地作用。

2.通过验证性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传统的物理验证实验教学中,教师常常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然后进行实验的讲解和示范,最后让学生按照规定好的实验方式进行实验。这种实验教学方法的结果往往是,学生完成实验后根本不知道实验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有的同学甚至直接将实验过程和方法完全忘记,在以后的考试中遇到这一实验问题时还是无从下手。

四、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的创新

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教师是服务者、协调人,学生挑战书本、挑战教师、质疑权威的见解和异想天开的设想是课堂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权威,也是讨论的平等参与者。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不盲目从众,大胆探索,不墨守成规,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设想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展现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相信自我,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和语言分不开的,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方式培养学生正确地掌握学科语言表达能力。如教师在做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边做边提问让学生回答的方法,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达到了互动教学的目的。当然教师也可以提问学生和由学生发问,通过对话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设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冷静考虑,合理处置。

五、师生角色互换培养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的真实、形象、生动极易唤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其中蕴涵极其活跃的、能激活学生的猜想和求知欲的因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角色互换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师生角色互换”能高度的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互助精神,使学生更深刻理解课本的内容。“师生角色互换”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并没有消弱教师在学生中的地位,也没有消弱教师在教育活动和对知识的传授中的作用,它只是把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建立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融入课堂,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他们对知识的被动接受也就变为了主动吸收,不仅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也实现了素质教育中以点带面、全面合作型的学习方式。此外,学生在扮演“老师”这一角色时,会产生一种成就感。通过师生互换角色,她觉得自己得到了很多的锻炼,更多的细节让她知道老师备课的不易。例如在讲解《楞次定律――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时,教师完全可以先布置问题,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分组实验,接着进行讨论,最后得到楞次定律,其实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与综合的能力,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更能让他们体会到合作精神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其实在高中物理课本中有很多实验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仪器,取得实验数据。而且学生亲手动手操作,获得的感性材料丰富、深刻,手脑并用,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还能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授之与渔”的教学思想,不仅是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会学”、“乐学”,从而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当然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善于自己提出问题,钻研问题,并能持之以恒,勇于克服各种困难,坚持不懈,最终达到目的,在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中不仅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其成为21世纪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问题

一、引言

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实施下,也对高中的生物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的教学模式就不能有效适应当前的教学发展要求。现实的高中实验教学与国家新课程标准相去甚远,没有更高层面审视新课程标准,没有达到提高学生科学创新思维的目的,高中生物教学实验教学是对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验证,以及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重要方法。在当前教学中还有着多方面的问题有待解决,加强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理论研究对实际的教学发展就有着实质性意义。

二、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价值体现与问题分析

1.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价值体现分析。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验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但也是教学的难点。由于实验需要的场所以及器材等都需要资金进行支持,一些学校由于资金的问题,就不能有效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所以在实验教学方面就存在诸多问题。加强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有着诸多的积极作用发挥,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学生在高中的生物学习过程中,有的一些生物知识点必须要通过实验教学才能得到解决的。学生在高中生物学习中的创新思维还不够,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对实验操作的方法以及理论知识的运用等都能够起到综合应用的作用,让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在创新思维上得到加强。并且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也能有效保障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得到有效提升[1]。2.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首先,教育主管部门问题。从当前我国高中的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来看,还有诸多方面存在着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对新课程教学的理念没有重返全面的认识。新课程改革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是对素质教学目标的追求,让学生掌握课堂的主体性发展地位。但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一些老师对新课程改革的一些要求等没有得到充分详细的了解,在教学理念上也相对比较模糊,这样就很难将实验教学的模式得到创新发展。再者,教师方面问题。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在实验教学的理念上没有和时代教育的发展要求相契合。新课程教学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比较重视,但是收到传统教学教学思想观念的影响,一些教师在实际的生物实验教学中,还没有将教学观念及时的转变。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只是简单的进行操作让学生观看,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比较少。另外,学校方面的问题。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实验教学条件没有得到满足。一些学校在实验的场地以及相关的器材仪器等方面都没有得到完善具备,就造成了实验中需求的器材等比较缺乏,这就造成了生物实验不能有效开封站[2]。还有是实验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不高,在一些实验课程的准备工作做好,工作中缺乏有效管理,工作效率不高,而且实验教学本身繁琐,这就对生物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除此之外,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课时不足以及教学的模式没有科学化等问题也比较突出。在实验课程的模式上比较单一化,没有个性化的指导,学生对相关的实验也不感兴趣,老师在实验教学中的态度有待端正,这些方面的问题对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要充分重视这些层面的问题,并要找到应对的策略加以解决。

三、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优化策略探究

基于以上问题笔者结合实际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问题解决进行了策略探究,如下:第一,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进行优化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首先要能从实验教学的观念上进行转变,对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视度要能得到有效加强。将高中生物实验室的教学成效进行有效提高,生物教学中,有诸多方面的内容都是需要进行实验才能解决的,所以要能在实验教学方面能够充分重视[3]。第二,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要将理论和实践两者得到有机结合。在思想观念上得到了转变之后,就比较有利于下一步的教学计划实施,也就是在教材的基础上,将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结合能够紧密化,充分重视实验教学的理论知识运用。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高中的生物实验教学不管是必修的教材还是选修的教材,都要能够进行精心的设计,让学生的生物知识得到有效的运用,通过实验教学来加以呈现。第三,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要将生活和理论相结合,生物实验课程是和生活实际有着密切关系的,所以在进行实验教学过程中,就要将其和生活得到紧密联系,这样就能引发学生的共鸣,在知识的理解上就比较方便化。可以将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实例在实验教学中进行融入,让学生对实验的价值作用以及重要性能够有充分的认识,并能够在相关实验教学下,认识到生物知识学习的重要性[4]。第四,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模式创新要充分重视,并要在教学评价的方式上能得到充分重视,只有如此才能保障生物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四、结语

总而言之,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和学生的实际相结合,在实验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让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展示,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发展。通过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提高了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提高了学生科学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此次主要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价值体现和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教学的策略进行了探究,希望有助于实际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实.论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实验能力培养[J].亚太教育,2016(02).

[2]汤小燕.浅析生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的优化[J].考试与评价,2015(10).

[3]刘颖.简论如何在生物实验课中开展活动式教学实践[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6).

篇7

【关键词】初中 高中 生物教学 衔接策略

从客观角度而言,生物这门学科不但在初中阶段十分重要,而且在高中阶段也相当重要。在初中阶段,生物这门课程能最大限度丰富学生对自然界的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在高中阶段,生物课程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开阔学生的视野。但值得注意的是,高中阶段和初中阶段课程的培养目标有着相当大的差别,初中阶段的学习是为了给高中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高中阶段的学习是为大学深造奠定基础,可见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的目标是有差异的,这就造成了初中课程和高中课程之间的差异,譬如生物课程既在初中开设,又在高中开设,初中生物课程中的有些内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用得上,有的则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用不上。因此,很多学生对初中生物课程与高中生物课程之间是否有联系感到很困惑,甚至部分生物教师也深感难以将初中生物知识与高中生物教学有机联系起来,现笔者就初高中生物教学有效衔接这一内容展开相关探究。

一、初中生物和高中生物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从本质上而言,初中阶段的生物教学和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之间的衔接问题是学科体系的问题,与生物教材的设计体系、课程的安排体系、考试体系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初中阶段而言,中考根本没有生物,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不参与中考的学科,学生绝对不可能认真去学习;绝大部分初级中学的生物课程在八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完全结束了,必须等到升入高中再学习生物知识,因为一年的间隔时间,加之中考对生物的放弃,学生掌握的生物知识很不牢固,从而导致不少学生升入高中学习生物时,很多初中时期已经学过的生物知识已完全淡忘,必须重新学习;中途一年的间隔让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难度系数增大很多,很多生物知识在初中时期学生接触得非常少,或者完全没有学过,可是到了高中阶段就直接提高一个难度系数,如此一来就让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缺乏一个渐进的过程。

二、初高中生物教学有效衔接的策略

(一)调整教学程序,预防学习进程的“间隔”现象

从教育学角度而言,学生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在学习某个知识体系时,中途出现间隔,然后再去学习,就很难回忆起之前已学过的知识了。因此,不管中考是否有生物科目,都要在九年级开设生物课程,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进程中保持连贯性,能够扎实掌握所学的生物知识。

另外,不管是初中生物教学,还是高中生物教学,都必须注重对第二课堂的开设,尤其是初中生物教学必须注重此点。譬如,在初中生物教学进程中,可带学生进入大自然去观察各种动植物,让学生亲身感受各种不同植物的形态和独特功能,如让学生亲自观察一年生草本植物和多年生草本植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观察有限花序植物和无限花序植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观察经常日照植物与非日照植物之间的差异等,让学生这样近距离观察植物,能够让学生对这些植物的形态特征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并且还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以前所学生物知识的理解,第二课堂的开设能让初中生物课程与高中生物课程有效联系起来。

(二)让生物知识的教学更为流畅

学习任何课程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跨度过大的知识学习对任何学生而言都是相当困难的。可是目前我国初中生物教学和高中生物教学就存在这个弊端,在这种情况下生物教师在教学时应将初中生物知识和高中生物知识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进行教学,不能单纯地将初中生物教学视为一个整体,因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准日益提升,高中生的数量和大学生的数量将会大幅提升,生物教师的眼光一定要放得更长远些,要符合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必须形成这样的教学理念:“根据初中生的具体情况,将初中生物课程视为高中生物课程的基础”,如此一来就能让初高中生物知识的教学过渡得更加平滑。与此同时,初中生物教师还应充分了解哪些生物知识在初中生物课程中没有开设,在高中生物课程中又进一步加深了,针对这部分生物知识,初中生物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讲解,以免学生到了高中后无法适应高中生物的教学。对于高中生物教师而言,在教学之前必须深入调查学生哪些知识在初中阶段没有学,却在高中生物课程中加深了,对于这些生物知识,高中生物教师必须着眼于最基础的知识点,坚持从易到难的教学原则,这样一来就能让初高中生物教学有效的衔接起来。

(三)不断提升初高中生物教师的专业素养

实质上,初高中生物教学是否能够有效衔接,与生物教师的专业素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试想,如果初中生物教师对高中生物课程不了解,高中生物教师对初中生物课程不了解,那么初高中生物教学是无法有机衔接的。因此,要想让初高中生物教学有效联系起来,就必须加强对初高中生物教师的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让初中生物教师参加高中生物课程改革培训,让他们深入了解高中生物课程的结构;第二、在高中生物课程的培训中必须融入初中生物课程改革培训和初高中生物课程教学有机衔接的方法,让高中生物教师能深入了解初中生物课程以及衔接初高中生物内容的教学方法;第三、初高中生物教师的培训必须成为一种制度。让初中生物教师参与高中生物课程培训和高中生物教师参与初中生物课程改革培训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机制,如此一来就能有效提升初高中生物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而促进初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衔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生物教学与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机衔接,需要从多层面进行努力,这其中既与初高中生物教材的设计、生物课程的设置有关,又与教学理念、教师的专业素养、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关。因此,在初高中生物教学的衔接中,只有全面引进新课改理念,才能促进初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罗洪江.生物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2(04)

篇8

关键词:模型构建 高中生物 教学

一、何为模型构建

(一)模型构建在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体现

模型这个概念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物教科书教材中是这样被引出的:“模型是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它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标而设定的,这种描述分为定性和定量;有的模型构建必须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来完成,相反,有的必须通过一种抽象的表达形式 。”这种教学方法已经逐渐凸显出它的作用,并且贯穿在所有高中生物教学课程中。通过新的教学改革,现在语言已经不是生物课堂上阐述生命规律的唯一形式。有些复杂的生物概念,仅仅利用语言已经很难让学生达到理解和消化的目的。例如,在新的人教版教材中,蛋白质这一课程的授课中,涉及较为复杂的知识点:氨基酸、肽链、肽键、水分子,而且课堂目标是必须让学生计算出这些物质的数目,这个时候,如果使用数学公式来帮助学生简化记忆,就可以让学生较为容易地接受蛋白质课程中这些复杂的概念,从而达到计算的目的,这就是一种模型构建方式。

(二)高中生物教材以外对构建模型的解释

除了生物领域,有很多国家在制作和运用模型,不夸张地说,现代科学是基于模型这种工具而存在的。英国早在十九世纪中期,就已经在授课中使用模型这种工具。日本、美国等国家也纷纷效仿,开始在十九世纪的中后期借助模型进行授课。美国的教育学家 David Hestens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除此之外,很多教育者也都大力倡导模型教学,因为他们在教育中达成了共识:模型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学生通过模型的构建、分析、验证和应用,才能深入理解及消化科学过程,从而达到科学目标的实现。

模型实际上是一种抽象化过的模型。图1可以很直观地为我们展示出原型和模型的关系。

图1 原型和模型的关系图解

二、生物教学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新要求

以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被我们称之为生物科学,顾名思义,它是一种生物科学,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经济活动等都是密不可分的,它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因为它会改变我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高中生物是高中阶段最为重要的科学课程之一,自1978年教学改革开始,我国就不断地进行高中生物课程改革,,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最后一次改革后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生物技术和科学的新进展有了更多的体现;现如今,当今生物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则是: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要让学生领悟建立模型的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如何能够让学生更加轻松地掌握生物课程,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这是一个值得众多教师深思的问题,在这种新的教学要求和形势下,模型教学无疑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教学方法被广大生物教学工作者采用,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生物模型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方式,给学生介绍最为基础、更加典型的生物知识、问题,教会他们研究生物的方法,引导学生实现主动思考和感悟,使得学生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轻松地掌握探索生物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使得学生解决生物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

三、模型建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意义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恰当运用模型建构,为学生学习提供了直观印象,学生可以在一种自己研究生物知识,和教师及其他同学一起合作交流的互动的环境中,进行生物知识的理解和消化,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极大地提高高中学生的生物知识面,对他们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的认知以及形成新的价值观,对高中生物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以下这几方面阐述模型构建对高中生物教学的意义。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模型这种事物的最大特征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生命的内在规律,可以简单化复杂的问题,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而且做到使静止的事物生动化,是一种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感性材料。学生在构建生物模型的过程中,学会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建模带来的喜悦,提高了学习兴趣。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学生若掌握了模型建构,不仅能透彻地理解知识,也能使学生对生物的认知水平,逐步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在生物课堂中,感性思维升华到理性思维。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一方面可以训练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当他们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时,自己可以快速地寻找到解决的方案,锻炼了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当他们在课堂中,一起协调模型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时,实现了整体性思维的发展。

(三)促进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

模型建构是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自己动手去建构、不断修改、完善模型,让学生在做中去探索、交流、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利用模型进行探究性学习,能够让学生置身于探索科学现象、发现科学规律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在对模型的探究中,不断学习到新的科学现象,通过他们自己的动手,发现一些科学规律,从而很快地形成一些生物概念构建。

(五)有利于培养学生协作能力

在模型建构中,教师通过设置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建构,同时多次开展学生和学生之间、师生间等多种交流活动。通过这些交流合作,使学生从不同层面去思考问题,对自己和他人的成果进行反思,在合作交流中实现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教学氛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

参考文献:

[1]张新海,梁厚芝.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建模策略[J].安徽农学通报,2010.

[2]刘恩山,汪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6):236-240.

篇9

关键词: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有效性;探究;自主

1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基本原则

1.1自主学习原则:现目前,高中生物教学大多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上也大多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久而久之便丧失了对知识的热情,面对学习十分被动,其学习效率也相对较低。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时,就需认识到学生主体性,积极诱发学子主观能动性从而,引导学子进行自主学习活动,以此提升教学效率。

1.2互动性原则:高中生物现实教学中,互动交流性不强,这不仅表现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也十分欠缺,不难想见学习中没有如切如磋的探究交流其学习效率自然相对较低。因此启发式教学模式,将矫治“师本位”错误思想,并帮助教师摆正姿态,从教学的“统治者”转变为教学的引导者。总而言之,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启发式教学应该建构良好的互动交流体制,并给予学习更多思考的空间。

1.3理论与实践结合原则:高中生物由于功利思想之束缚,教学实际中理论与实际剥离程度较高,学生通过书本汲取知识,但却无法将其运用于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相对薄弱,这即是所谓的“高分低能”教育。不仅如此,教学形式单一生硬之特点,不仅仅抹杀了学生之热情,降低了教学效率,同时还禁锢了学生思维拓展,导致学子思维固化,习惯于按部就班,从而丧失积极探索之能力,长此以往也就抹杀了其创造性思维。因此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启发式教学,应该以培养学子思考能力、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促使学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启发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钟应用策略

2.1积极联系实际教学,激发学子探究意识:新课改高中生物教学需重点培育学子的探究意识,为培养学生创造性奠定基础。然而知识来源于实际也能作用于实际,生物知识同样是历经中外数千年历史探索研究之成果,毋庸置疑生物知识是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自然学科,鉴此在教学之中促进抽象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结合是其最优的教学策略。然而高中生物教学中,由于师本位教学下“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影响,加之应试教育功力思想之束缚,教学实际往往过度重于总体概括以及抽象化体现,严重阻碍了理论与实际之融合。然而在如此教学模式下,学生之学习兴趣也将逐渐被磨灭,最终趋于消亡。鉴此在现实教学中,师者应积极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科学合理教学氛围,促使理论知识与生活的融合,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譬如讲解《基因工程及其应用》这一部分知识时,就应该结合生活实际,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实际可视的知识,以此激发学生深入探究意识。鉴此,首先我们可以引导学子回顾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有关知识。紧接着引出问题“如何实现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的交流,以植物培育为例”。通过如此的提问,学生便会积极的思忖,并且也易找到答案,那就是“嫁接”。随后教师有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提问“如果我们仅仅希望A桃树具有B桃树果实大而脆的特点,该如何做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他们想出诸如基因杂交、基因嫁接、基因剪接、基因转移等方法。由此可见,高中生物教学中,联系实际能够有效激发学子探究意识,以此深化知识内化。

2.2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传统高中生物教学课堂中,课程教学往往由老师来完成,并且存在大包大揽的现象,学生缺乏参与性。然而互动性是实践教学的具有要求之一,而实践教学又是高中生物教学标准之一,因此于实际教学之中教师也应采取积极措施,突出生物教学互动性特点以此有效提升实践教学要求。此外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摆脱“师本位”教育思想束缚,正视学生主体性,在教学过程积极融入互动教学,给予学生足够的实践机遇,以此提升其实践能力。在教学阶段可以积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良好平台,并在此过程中积极与学子进行互动交流,帮助学子矫治认知层面问题,及时纠正其错误观念。譬如,讲解“植物生长”有关知识时,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因为教师与学子的生活经验及知识储备有着较大差异,教师容易理解的问题学生抑或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应引导学子参与教学,积极与其保持交流沟通,以此掌握学生学习难点,并结合实践活动深入讲解知识。如部分学生对“种子结构”有关知识缺乏理解,此时教师即可以组织利用显微镜观测,并做好记录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培育学子实践能力。

2.3创设教学情景激活生物课堂:高中生物教学,应该正视学子主观能动性,并采取科学措施提升学子自主学习能力,启发式教学施行与高中生物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主体,以学子的兴趣作为教学的鲜明导向。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着实有效提升学子主观能动性教师应该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具体到新媒体技术环境下,高中生物教学情景的创设,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并搭建互动网络学习平台,利用网络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宽学子视野,并有效提高学习资源流动率,以此增强学子自主学习能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教学之中充分地利用生物课堂有效地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和解决好的一个重要课题。然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不仅仅将枯燥的生物学变得生动有趣,同时也让学生爱上了学习生物,提高了生物教学的质量。

作者:冯文宏 单位:辽宁省滨海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陶久悦.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有效应用[J].高考(综合版),2014,(10):30-35.

篇10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法 高中生物教学 应用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156-01

新课改形势下,启发式教学方法成为了众多学校和教师青睐的一种方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很多教师通过实践证明了启发式教学方法的优点。高中生物科是一门单调枯燥的理科学科,提高其生动性和想象性能更加强学生对其的热爱,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给高中生物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

1 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原则

启发式教学法是新课改形式下适应现代教学方式的一种新型方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能够将枯燥的生物课变得生动而有趣,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质量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启发式教学方法在高中生物中的应用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1独立思考的原则

独立思考一直是传统教学中学生的一个弱点,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大多处于主导地位,硬性的向学生灌输知识,这导致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方式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非常不利。生物教学是一个理科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中要坚持独立思考的原则。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出教学内容,然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1.2自主学习的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启发式教学提倡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而不是由老师一味的灌输知识,只有学生独立自主、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才能够真正热爱生物课、习惯生物课,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通过提出问题引入学习内容,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相互交流,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1.3举一反三的原则

教学并不是仅仅教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看清事物的本质。启发式教学方法应该坚持举一反三的原则,教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坚持求真求实的学习态度,并且能够将学习的理论和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学会学以致用,灵活地掌握知识,能够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这也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1.4情感互动的原则

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情绪,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相互尊重的友好往来能够促进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更好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开拓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所以启发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该坚持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2 启发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2.1培养学生的学习生物的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启发式教学能够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来提高学生对于生物课的热爱。首先,生物教学中有很多专有名词,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启发式教学生动形象的把枯燥的定义转换成容易记忆的知识,加深学生的印象;其次,把学生当做一个平等的个体,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能够提高学生对生物的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解决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

2.2开设生物实验课,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如果学习生物而不开设实验课程,那么无异于纸上谈兵没有实践经验。复杂的生命活动和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生动形象的实验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增加学生的印象。学生只有亲自动手到实验室操作实验,感受实验过程才能够真正了解实验课,真正学会生物知识,实验课的开设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探索淀粉酶在不同温度下催化淀粉水解的实验中,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设置对照组观察酶的活性,清晰明了的掌握到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自身的实验能力和学习兴趣。

2.3丰富教学方法和形式,活跃课堂气氛

丰富的教学方法和形式以及活跃的课堂气氛能够将枯燥的生物理论知识生动化形象化。提高教学的技巧,更新课堂形式,这样不仅仅能够将枯燥的生物学变得生动有趣,而且能够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种修辞方式将名词生动化形象化,此外,可以运用现代多媒体,生动形象展示生物学的知识、定义和名词。

2.4层层递进教学,不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学习高中生物的必备技能。尤其是作为一个理科性较强的学科,生物可谓逻辑思维能力非常强的学科。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一步一步不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按照生物学的理论和特性分解教学,通过层层递进的教学方式来不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好地学习高中生物。

2.5规范化教学,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习生物学的必须要有严谨的科学精神。科学要求求真求实,学习高中生物也必须坚持求实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认真对待生物学。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严谨的科学作风,规范化教学,严谨实事求是的传授生物知识,坚持准备无误,精准的教授学生生物知识。例如,在讲课的过程中必须严格区分生物名词的大小写和名词的含义,解题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态度,从学习的开始就养成科学研究的学习态度,有助于学生对于生物学的理解。

3 结语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不仅仅将枯燥的生物学变得生动有趣,同时也让学生爱上了学习生物,提高了生物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陶久悦.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有效应用[J].高考(综合版),2014,(10):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