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小故事范文

时间:2023-08-17 18:13: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学的小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学的小故事

篇1

1.听唱歌曲《我的好妈妈》。

播完第一段后说话:还记得这首歌吗?是什么歌?让我们一起唱一唱。

2.回忆小时候,导入孝敬课。

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唱了《我的好妈妈》。唱着这首歌,我们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想起了妈妈为了这个家而忙碌的身影,想起了小时候为妈妈端茶递水,为妈妈捶背……这些都是作为儿女的我们应该做的,这也就是孝敬。孝敬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二、回忆经典孝敬故事

1.我国古代人孝敬父母是怎样理解的?师引读生接:父母呼——,父母命——。

2.我国古代有哪些孝敬父母的故事?(出示黄香温席、涌泉跃鲤、卖身葬父等简单的故事内容,让学生浏览)

过渡:这些孝敬故事感人至深、永久流传,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生动写照,也是我们学习和传承传统美德的典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孝敬故事《喻安性孝母立德》,来认识了解孝敬母亲的喻安性。

三、学习故事品评人物

1.学习1、2段,简介喻安性(出示简介内容)。

2.喻安性为什么有这样的胆识气魄?说说母亲对他的影响。

3.学习3——6段,喻安性做了哪几件好事?用~~~线画出。

在这两件事中,他是如何孝敬母亲的?

读通句子。

想象一下母亲与喻安性为处理事情的对话。(出示填空练习)

4.说一说:你觉得喻安性是怎样一个人?对母亲的叮嘱百依百顺,可见他是一个孝顺的人。

5.想象:每当喻安性按照母亲的叮嘱做好一件事,喻老夫人心里会感受到什么?会说什么?(出示填空练习)

四、联系生活,引导实践

1.孝敬父母并不是要奉上锦衣玉食,只要听从父母的话,为父母做一些真正的事就可以。说说你是怎样孝敬父母的?(读《孝敬作业本》中每周为长辈做的最有价值的事。)

2.让我们行动起来,让孝心之花盛开。学生写一写“我的打算”。

板书:

廿五间头不准逼债

篇2

端午节的诗词佳句

1、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2、便当裹米粣,烂醉作端午。——陆游《春晚叹》

3、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赵蕃《端午三首》

4、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苏轼《少年游》

5、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秦观《端午》

6、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许及之《贺新郎》

7、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鬣。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浣溪沙》

8、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9、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10、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11、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苏轼《浣溪沙·端午》

12、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13、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頔《小重山·端午》

14、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刘克庄《贺新郎·端午》

15、空惆怅,谁复吊沅湘。——舒頔《小重山·端午》

16、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卢肇《竞渡诗/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

17、玉台金盏对炎光,全似去年香。——朱翌《朝中措》

18、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苏轼《浣溪沙端午》

19、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褚朝阳《五丝》

20、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澡兰香·林钟羽淮安重午》

21、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22、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殷尧藩《端午日》

23、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24、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

25、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贝琼《已酉端午》

26、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苏轼《浣溪沙》

27、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頔《小重山·端午》

28、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

29、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宋祁《屈原祠》

30、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31、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李隆基《端午》

32、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窦叔向《端午日恩赐百索》

33、文字间金钗,消尽晚天微暑。无雨。无雨。不比寻常端午。——陈三聘《如梦令》

34、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35、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36、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苏轼《浣溪沙·端午》

37、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张耒《和端午》

38、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范成大《鹧鸪天》

39、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杜甫《端午日赐衣》

40、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卢肇《竞渡诗/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

41、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42、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卢肇《竞渡诗/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

43、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范成大《鹧鸪天》

篇3

[关键词]经济学 管理学 分析过程 区别

一、序言

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说的是山上有座庙,起初庙里有一个和尚,他的职责是每天挑水、念经、敲木鱼,并给观音菩萨案桌上的净水瓶添水。不久,庙里又来了一个和尚,于是二人抬水,以便日用。后来,又来了个胖和尚,但是当庙里有三个和尚的时候,庙里却没有人愿意去挑水了。这则小故事虽然是简单的描述了寺庙里的一个现象,但是其背后所隐含的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以及所反映出的经济学与管理学在分析方法上的区别是非常深刻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区别是多方面的,研究目的、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理论基本假设、发展路径方面都有不同①,本文试图通过这则故事从静态与动态两个角度讨论两门学科的区别。

二、故事背后的经济学分析

(1)原因分析

1.经济人假设

在经济学里,“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是微观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假设条件。所谓“理性人”或者“经济人”的假设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的抽象。这个被抽象出来的基本特征就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说,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只有这样的人才是“合乎理性的人”,否则,就是非理性的人。

三个和尚无疑是“合乎理性的人”, 三人在没有政府规制的市场上去采取决策,在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下,必然是在不去打水的情况下,顺利的喝上水,当三人都采取这种决策时,没有水喝的情况就出现了。

2.集体选择理论

经济学上将不具有排他性也不具有竟用性的物品叫做公共物品。故事中水缸里的水就没有排他性(三个和尚不花费力气就能喝到),也没用竟用性(水缸里的水每个和尚都能喝),这种情况下会产生“免费乘车者”,即不去挑水也能喝到水。研究这种问题的经济理论是集体选择理论,所谓集体选择,就是所有的参加者依据一定的规则通过相互协商来确定集体行动方案的过程。

在只有一个和尚时,自己付出了多少挑水的成本(力气),就会得到多少挑水的收益(可喝的水),成本与收益完全均衡,因此不需要任何人强制,和尚渴了就会去挑水喝。在只有两个和尚的情况下,大家还可以协商,协商的成本也比较小,如果一起去抬水喝,两人付出的成本(力气)和得到的收益(可喝的水)也能够基本均衡,于是一起抬水喝的合作情形不仅能够产生,还能够得到坚持与延续。在三个和尚的情况下,大家协商的成本比较大,喝水的事情难以解决。

3.博弈论

这个故事是一个静态博弈模型,是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的意思是参与人对其余参与人的支付函数、博弈的全过程全部了如指掌。对于为何建一个静态博弈,理由如下:三个和尚没水喝,只是在静态博弈下,没有和尚愿意去打水。然而在无限次重复博弈下,假定前两个和尚都不去打水,对于第三个和尚来说,它就必须去打水(否则就会被渴死),这就同三个和尚没水喝的说法相违背,所以是静态博弈。

下面建立博弈模型,首先是两名和尚的博弈,其支付矩阵表一所示:

表一

在这个博弈中,可以看出,对于两个和尚来说,该博弈博弈存在占优策略均衡(打水,打水),这也就是两个和尚为什么有水喝的原因。

其次,第三个和尚加入后,该模型变为一个三方博弈模型,支付矩阵如表二、表三所示:

表二

表三

表二中,和尚二打水时,和尚一打水与不打水的支付相同,都是2个单位;和尚二不打水时,和尚一的占优策略是不打水;综上,不管和尚二打水不打水,和尚一打水的策略是弱占劣的,因此,和尚一会选择不打水。按照同样的道理分析表三,则仍然得到和尚一和尚二都不打水的结局。综合表二表三,给定其余两个和尚不打水,则和尚三的最优策略仍然是不打水。这就是说,对于每个和尚,他们都不存在打水的动力。

(2)解决方案

西方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早在200多年以前就提出了著名的被称之为“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用以论证资本主义相对于封建社会的优越性。斯密之后的西方经济学者纷纷致力于这一论证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合乎逻辑的学术体系。在这则故事中,我们无需对三个和尚的命运感到担忧。担忧者恐惧市场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能使井水这个市场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根据科斯定理,不难发现这种忧虑是杞人忧天。科斯定理认为在某些条件下,经济的外部性或曰非效率可以通过当事人的谈判而得到纠正。用通俗的话来说,每个和尚都不完全是大公无私的,他们会为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相应的对策。三个和尚都不去挑水,必然会有和尚因为要喝水而放弃博弈,独自去打水,一旦有两个或以上的和尚都无法坚持下去时,三个和尚会很自然的协商打水的问题,因而没水喝的问题会很轻松的得到解决。

虽然即便什么也不做,三个和尚也不会渴死,但采取适当的行动却可以使和尚们用最小的付出得到最多的饮用水。这充分说明市场固然可以起到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但必要的宏观调控则可以保障市场制度和秩序,使市场机制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故事背后的管理学分析

在用管理学原理对该故事进行分析之前,有必要明确什么是管理。“管理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 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 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活动的过程。”② 管理,就一般意义而论,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协调他人的活动,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系列社会活动过程。

(1)原因分析

1.管理组织机构欠缺

通过上面管理学的定义可以看出,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人,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客体是包括人在内的投入产出系统。从这一点来看,“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中缺少最重要的一方——管理的主体。管理者和管理机构是管理主体的两个有机组成。在该故事中,三个和尚简单组成了一个松散的非正式组织,缺少管理者,更没有管理机构,这在管理学看来必然是无效率的。假如没有一位管理者,那么这个故事所反映的问题或许不属于管理学的内容,因此,在下面的分析中,本文加入管理的主体——方丈。故为四个和尚没水喝,但是假设方丈不会亲自打水,仍然是三个和尚不去打水导致的没水喝。

2.责任原理

责任原理是指,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明确各部门与个人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和必须承担的相应责任,从而提高人的潜能的有效办法。因此,明确每个人的职责是挖掘人的潜能的最好的办法之一。责任原理的背后要求管理者对组织中的人员作出合理的分工。在该故事中,方丈没有对三个和尚的工作进行分工,导致可能出现的工作责任的不公平,进而出现相互推诿、推卸责任的现象。

3.激励与监督机制不健全

在管理学中,任何组织的成功,都要使组织中各成员的行为符合组织的要求,所以如何去激励成员,使之在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发挥最大的潜能是非常重要的。激励是指从研究组织中的个体、群体的行为影响因素出发,发现个体和群体的行为规律,探索不同行为方式的激励方式,以便使组织的领导者能针对组织中个体和群体的行为特征,采取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与此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组织执行力将决定企业的兴衰成败。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和质量管理体系是组织高效运行的基础,加强监督管理是保证企业执行力有效推行的重要手段。因此,强化监督,提升执行力,是一个组织有效运行的必要措施。

在该故事中,不存在激励与监督机制,所以三个和尚既没有主动去打水的动力,又没有不打水所面临的监督与惩罚,故没有人愿意去打水。

4.缺乏团队精神

管理学中有一条法则叫“大雁法则”。大雁飞行的队形为“一”字或“人”字,这种与生俱来的飞行方式可以使雁群整体减少约30%的飞行阻力,几只大雁交替承担着全队的领头重任,最后使雁群按期到达目的地。“大雁法则”体现的是一种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在一个团队中,团队成员应对团队具有强烈的归属感,把自己的前途和团队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愿意为团队的利益和目标尽心尽力,这对一个组织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

上面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和尚们之所以弄得连水都没得喝, 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 他们对自己的目标没有明确,没有想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缺乏团队精神。

(2)解决方案

管理学对这个故事的解决方法不同于经济学的解决之道,往往偏重于具体问题的现状,讲求解决问题的实效,因此可以摒弃统一的范式,提出多元的方法。其解决方法总体上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1.建立岗位责任制,轮流挑水。合理安排工作,明确到人人有任务、人人有指标。例如规定每人每天的挑水任务,或者编排滚动日程表。

2.建立激励机制,要严明奖惩制度,多挑多得,少挑少得,不挑重罚。

3.安排人员监督,派专人监督或者轮流监督。

4.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建设优良的组织文化。应当在三个和尚之间建立起十分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使个人的行为、思想、感情、信念等与寺庙的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无形的合力。

四、从这则故事看经济学与管理学的不同点

(1)从静态上来看,经济学与管理学有如下不同

1.分析的起点不同(对人性的假设不同)

管理学和经济学的人性假设,或者说是行为假定,从本质上说不是关于人性的道德评判,而是基于对人类欲望的分析,基于对人的行为动机的分析。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发现,经济学从人的本性或者说是人的本能的感受为起点,主要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对故事的原因展开分析,能够从“根”上做出一个合理的逻辑解释。管理学的人性假设相对复杂,经历了由经济人假设到社会人假设,再到复杂人假设的过程,不断丰富对人性的认识。归纳来讲,管理学默认人都是好人,即“好人假设”③,人除了追求经济利益之外,还注重人的社会责任,注重伦理道德。因此,主要从组织利益的角度去分析资源的利用问题,重点对人的组织结构做出分析探讨,对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原因主要从人的组织方式角度进行了分析。

综合以上可以发现,经济学从单个人的物质利益为起点,管理学从组织整体的利益为起点,二者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关注点因此也相应不同。

2.对人的作用的认识不同

经济学认为行为人(故事中即三个和尚)之间的关系是等同的,在等同的基础上,提出私有产权、合作博弈的解决方法。经济学中的人是独立的,不依附于任何的组织,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没有等级、次序、隶属关系,并且假设人们没有才能上的差异。

管理学则不然,管理学严格区分了管理客体以及管理主体,二者都是以人为分析的核心。管理学中的人是存在于一个层级组织内的,人与人的关系表现在组织中人与人的合作关系。虽然同一行为主体在不同组织中可能担任不同的角色,但在一个特定的管理过程中行为主体担任什么角色是有区别的。这意味着管理学中人和人的关系不是等同的,是有“差序性”④的。管理学以激励人的积极性、提高组织的效率为根本目标,因此更加尊重人、重视人的作用。

3.分析内容上的不同

经济学是一门在社会学科中科学性最强的学科,被誉为社会科学的皇后,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管理学更注重实践,是实用性较强的一门学科。经济学的着眼点在产业和总量方面,管理学则关注微观组织本身。经济学强调趋势,注重体系的均衡性。管理学强调过程,注重不均衡。经济学注重规范性,重视对现象的解释以及对趋势的预测,强调理论的逻辑严密性和本质抽象性,即使是经济学的实证研究,也突出的是事实的抽象描述。而管理学本质上就只能是实证性的,重视对问题的观察以及效率的提高,是一种决策和行为,强调理论的直观操作性和应用实效性。

4.分析方法和形式上的不同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相对固定,偏好假定、边际范式、最大化行为、市场均衡等内容构成了经济分析的核心。经济分析是一种严谨统一的方法, 适用于解释人类的大部分经济行为,并对经济问题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性方案。

与经济学相比, 管理学针对组织中的各类管理问题,运用经济学、数学、运筹学、心理学、社会学、控制论、信息论的研究成果和方法, 对管理活动进行分析。因此,管理学缺乏逻辑上统一的方法论。在形式上,管理的对象是社会组织中的人,社会现象复杂多变,许多因素难以定量,因而管理者对未来的预测以及在预测基础上的决策和计划很难做到精确。管理者必须能够熟练灵活地、富有创造性地运用管理原理和方法来达到管理目的,因此,管理学注重形式上的艺术性。例如在我国,管理学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都被认为是经济学的的一个分支,直到1996年7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在原管理学组的基础上成立了管理科学部, 才使管理学有了同其他学科一样的地位。

以上四点区别,从经济学与管理学对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的原因分析中可以看得非常清楚。

(2)动态上来看,经济学与管理学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分析过程上

经济学与管理学两门学科分析过程或者说分析路径上的区别,可以从对故事解决办法的建议上得到启示。

经济学的解决方法是先自由竞争,这能够起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但是,简单的自由竞争显然是不充分的,所以也提出了提高效率的基于经济学原理的解决之道。从这一过程之中,可以看到,经济学的分析由人的本性的假定开始,由内(从人注重自己的物质利益开始)及外(提出有效率的社会资源利用和配置方式)的予以系统剖析。

管理学关注的重点是行为主体的组织关系,根据对管理现象和问题的理解,直接为管理者提供可操作的决策工具,并针对具体问题给出直观而富有实效的解决方案。在这则故事中,管理学认为低效率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没有合理的对当事人进行科学的安排,如果有一名组织者制定相应的制度(奖励制度,监督制度),那么这些制度一旦建立,该问题将会得到相应的解决。制度得以实施之后,最终的目的仍然是满足行为主体的物质利益。这种分析方法顺着由外(的制度)而内(最终使行为主体获得利益)的思路,最终对人的本质需求予以满足,即最终回归“经济人假设”。

对两门学科的分析过程进行简单的抽象,可得到下图:

注解:

①武博,严旭,陈晓文.经济学与管理学区别和联系的再思考.经济评论,2007(5).

②娄成武.管理学基础[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

③孙继伟.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区别.经济学家,1998,(3).

④孙继伟.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区别.经济学家,1998,(3).

参考文献:

[1]娄成武.现代管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张维迎.博弈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孙继伟.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区别[J].经济学家,1998,(3).

[4]吴照云.管理学原理(第三版)[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4—5.

[5]黄群慧,刘爱群.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对象与方法及其相互借鉴[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1(2).

篇4

关键词:讲道理;摆事实;良好心态

“态度决定一切”,这是美国西点军校的一句名言。本人结合教育实践,打算从以下四个角度来讨论培养学生的良好心态。

一、归零的平常心态

所谓归零,就是完全放下自己,冷静审视自己的得与失,淡化已经得到的,重拾信心去追求更高更远的理想目标。因为,如果人是活在过去,他就怀念过去;如果人是活在未来,他就期待将来;如果人是活在今天,他就珍惜现在。学生也是一样,取得好成绩之后,有些学生怀念过去、沉迷在过去的荣誉中骄傲自满、不思进取;有些学生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放眼未来,把目标放得更高更远。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注意引导学生立足现在,放眼未来。

二、积极进取的心态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你在看它的哪一面?如果只看到事物阴暗的一面,总觉得这不好那不好,甚至于不惜添油加醋地去夸大其词的话,那你离尖酸刻薄已经不远了。而且你不但看不到它积极进步的一面,更没有意识去学习它的长处,这只会令你越来越落伍。我们常说的“不能轻敌”,就是要我们时时注意竞争对手的长处,学习它、攻破它,直至变为己有。唯有这样的心态我们才会不断地充实提升自己,也才会容得下别人,真正学会长大。为此,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事物不利的一面,做法有以下五个方面:感谢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坚韧;感谢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练就了你的精神;感谢抛弃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的勇猛;感谢欺骗了你的人,因为他增加了你的浮沉;感谢鞭打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才能。

三、勇于创新的心态

学校教育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不断创新发展,培养学生大胆果敢的见识。创新的基础是知识和见识。如果只是生硬地教育学生,那么学生还是领悟不了,更运用不起来。本文将通过富有哲理的故事来让学生领会处事的方法和原则。故事是这样:老张和老李一人出50块钱买了一个蛋糕,老张说我来切,老李怕他切得不公平,就找了三个朋友。第一个是搞政治思想工作的,他对老张说,你要提高你的道德素质,不可。第二个是搞技术的要求,老李好好把这个面积测定一下,再考虑这个蛋糕做的均匀度,好好算好,通过优化计算,选择切入的面。第三个是制度经济学的,让老张先切,切完以后,老李先挑,保证它会尽量切得公平。第三个是制度经济学的,既创新又不费事地就把问题给解决了,何必去争得头破血流呢?

四、认真负责的心态

明确学生的责任,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是把学习搞好的内在动力。教育学生首先应该清楚自己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只有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才有可能再做一些别的什么,事无大小之分,认真对待每一件事都算是大事,固守自己的本分和岗位,就是做出了最好的贡献。就责任心态的教育引导,引入一则小故事:

五岁的汉克和爸爸妈妈哥哥一起到森林干活,突然间下起雨来,可是他们只带了一件雨披。爸爸将雨披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汉克。

汉克问道:“为什么爸爸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我呢?”

爸爸回答道:“因为爸爸比妈妈强大,妈妈比哥哥强大,哥哥又比你强大呀,我们都会保护比较弱小的人。”汉克左右看了看,跑过去将雨披撑开来挡在了一朵风雨中飘摇的娇弱的小花上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强者不一定是多有力或者多有钱的人,而是他对别人多有帮助,印证了“事无大小之分,认真对待每一件事都算是大事”的道理。

综上所述,一种良好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强。诚然,这说法未免夸张了些,但这说明了保持良好的心态的重要性,要想管理好并建成文明班级,真正出成绩、出实效就必须让班级保持良好的心态。让学生播种正面积极的思维,收获健康成功的人生,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篇5

《经济学基础》是理论和实践都很强的一门课程,它侧重于了基本概论、基本规律和基本图形的教学,内容多,课时少,教学效果不理想。本文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经历,总结出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

经济学基础;教学改革;课程教学

一、《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性质

《经济学基础》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一般都设置在大一第一学期,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探索问题的能力,以及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做好铺垫,如市场营销学、统计学、管理学、会计学等。该课程包含了微观和宏观的部分,共十一章,条理清晰,结构严谨,系统性和连贯性很强,如微观部分,先是简单认识经济学;然后介绍价格理论,包括需求和供给理论;接着分析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最后是不同的市场结构以及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课程较强理论性和实践性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因为理论部分有很多是需要画图的解释说明的。学生学习这门课程,除了学习相应的理论,更重要的是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用来解释和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将抽象的理论讲的通俗易懂,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

二、《经济学基础》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发现,《经济学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经济学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需要一定的求导数基础,但大多数高职院校都会将这门课程安排在大一上学期,学生还没有开始学习高等数学,这样就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同时,大一新生从教学计划上来看,课时数要少一到两周,对于这一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内容来说,48学时实在是太少了。所以往往会使得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而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就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由于课程的连贯性,如果前一章的内容没有理解就会影响下一章的学习,时间一长,学生就越来越对经济学没有兴趣,这样就使得教学和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教材编写不合理

针对高职院校编写的经济学教材有很多,可是大多数教材都是高鸿业的经济学删减版,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图形都有,删减了推理和解释的部分,反而增加的学习的难度,这让学生更无法看懂课本的内容;再加上学生本来基础就薄弱,面对全部都是理论的内容,学习的积极性就不高,别说学好经济学了。

(三)教学方法过于简单

经济学一门理论和实践都很强的学科,但很多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应试型教育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满堂灌的形式,教师用PPT授课,学生就听着,讨论活动非常少;授课内容也是理论阐述多,案例分析少,所以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课堂上听懂的知识点再自己做题还是不会,对课程的兴趣也越来越缺乏,以至于让学生都认为学这门课没有任何意义。所以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经济学基础》课程的考核时采用期末卷面分和平时分加权求和而来,有的是七三分,有的,也有五五分,随意性很强,没有统一的标准。平时分就是通过学生的出勤率和作业来给定,依据也是很简单。期末考试往往采用的是闭卷考,考前,教师会将题型以及考试重点都划给学生,学生只要临时抱佛脚,卷面分都会很高。也就是说平时认真学习的学生和不学习的学生考的分数相差不大,这样就会使得学生失去了平时学习的动力。考试题型主要有填空题、单选题、判断题、计算题、论述题、画图题、简答题等,这些题型都是侧重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考核,忽视了学生用抽象的经济学理论来解释现实的问题,难以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综合实力。

三、《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本课题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构建形成适应高职课程特点及自身系统性、科学性、完整性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教学创新:

1、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的两个主体即教师与学生,他们的教学理论都需要转变。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不要一直是教师站在讲台上讲授课本上的理论,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而应该将知识点联系到案例或生活中,让学生分组讨论案例从而能更深刻的理解知识点。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也需要学生转变传统学习理念,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组讨论也可以增加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一定要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将其好好运用到课堂上,以此来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师队伍和教学资源建设。《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授课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可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很多教师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的,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有限,这就需要青年教师多渠道多方面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扩大教学资源储备量。(1)向老教师学习,多听听老教师上课,学习如何合理安排教学过程。(2)多阅读相关专著,巩固和完善自己的理论基础知识,多学习,多思考,这样能及时发现和纠正教材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同时也可以及时更新教学内容。(3)可以成立一个经济学课程研讨小组,各位老师可以分享案例、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等等,集思广益。之后可以编写更适合高职学生的经济学教材,将各种小故事和小案例插入到教材中,帮助学生理解,提高学习积极性。(4)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来学习。如可以关注知名的经济学家、经济学期刊的微博或微信公众号,每天都可以获得各种资讯以及最新的经济学案例。也可以报名参加各种网络培训课程,也能在高等学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全国高校微课平台、浙江省微课平台等学习优秀教师的授课内容及方法。

3、教法和学法的多样性。《经济学基础》里面的内容都是理论性的,如果只是用传统的讲授法,那课堂就会很枯燥,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需要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法、合作讨论法、任务驱动法、讲授法、自主探究法等都可以运用到教学中,将知识点引入到学生比较熟悉的领域,帮助其理解,例如在讲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的时候,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在介绍完这五个需求的具体内容后,我们将西游记里面的师徒五人匹配下这五个层次。这样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很好的掌握知识点。学生也不能只是听课了,教师可以分配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甚至是安排去做各种调查,然后制作成PPT在讲台上汇报调查结果,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就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起来,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除了精心设计上课的内容外,也要很好的组织上课的语言等,将幽默的语言、丰富的脸部表情或肢体语言用来打造魅力课堂,这样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强化学生的知识记忆。

4、考核方式的多样性。传统的考核方式是期末卷面分和平时分的加权求和,是一次性结果性考核,不利于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影响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果,所以要将其转变为过程性考核。如将之前的期末卷面分占70%,平时分占30%,转变为期末卷面分占50%,平时分占30%,实践分占20%。这个实践分主要是来自于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调查任务的程度来定,调查结果以PPT的形式汇报,教师就直接在课堂上打分;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经济学知识竞赛等。这样的考核偏重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了。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这需要每位教师不断的积累、总结和反思,并最终将其运用到课堂上,同时也需要学生积极的配合,当然也少不了学校的对教改的大力支持。

作者:俞健萍 单位: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赵燕,闫贺平,董彦霞.浅析高职高专西方经济学的课程改革和建设思路[J].教育研究,2014(12)

[2]周艳.高校经济学教学改革路径探析[J].商情,2016(31)

篇6

关键词:博彝论公选课;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1-0042-03

博弈论是当代西方经济学体系中最重要的理论课之一,其应用前景非常广泛。几乎所有社会科学领域中都活跃着与博弈论交叉的分支学科,为满足当代大学生对博弈论知识的需求,高校加强博弈论公选课建设迫在眉睫。鉴于此,笔者面向全校开设了“博弈论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和“博弈问题及其启示”两门通识选修课程。

一、博弈论公选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博弈论与经济学、管理学和数学等学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国内本科院校的博弈论课程主要面向经济、金融、管理或数学专业开设,教学的对象通常是本专业或本学科相关专业的学生,很少面向全校开设公选课,这主要缘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博弈理论的建立只有六七十年的历史。国内高校博弈论课程开设时间最长的也不到十年,上述情况导致了课程建设的经验不足、水平不一。第二,研究博弈理论往往需要借助数学的方法,所以,博弈论课程的讲授与学习离不开数学工具和经济学知识,课程内容不得不受制于较高的知识门槛。因而,国内博弈论公选课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笔者在连续四个学期开设博弈论公选课后发现,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 学生问的差异较大

由于博弈论公选课面对的本科生纵跨二、三、四三个年级。横跨本校全部学科的所有专业,导致学生的认知平台和知识面存在较大差异,学习目的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性,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方也存在较大差别。

2 理论学习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学基础和数学基础

博弈论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提炼出个体最优决策问题后,利用数学模型对其进行描述,再运用数学工具对其理论进行研究。200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杰・迈尔森(Roger B.Myerson)认为,“博弈论是对理人或决策者之间相互冲突及合作的数学模型进行的研究”。虽然博弈论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和较强的解释能力。但它的标准表达是函数形式和集合论形式的,研究方法和分析过程依赖于数学工具。所以,学习博弈论既要有相关的经济学知识,又要有一定的数学基础。正因如此,学生在公选课中接触博弈论时会觉得比较抽象。

3 课程的知识容量受限

为了照顾学生差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会尽可能详细地为学生进行讲解,因而不得不压缩知识的容量,这导致了一部分经济学和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吃不饱”的问题。笔者尝试通过布置课后练习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效果不是很明显。或许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原因是,有限的课余时间和较快的学习节奏限制了多数学生对公选课知识的进一步学习。

4 缺少合适的教材

缺少合适的教材也是博弈论公选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笔者认为,博弈理论的应用性和公选课内容的时效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切入点,教材的编写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方能发挥最大的功效,然而目前的教材往往只能体现前者却难以涵盖后者。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的措施

1 抓住学生的共性

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关注现实问题的意愿,对社会热点问题表现出极高的兴趣,尤其在理解焦点问题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认知共性。因而应牢牢抓住这一共性,迎合学生在知识需求上的实用化和功利化的特点,从当前丰富的信息资源中寻找承载博弈论知识的现实问题,以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把丰田汽车赔偿、西南五省大旱、相亲类节目“非诚勿扰”、2008股市大跌等现实热点都搬上了讲台。下面,笔者就通过教学实例进行说明。

在讲授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谢林(Thomas C.Schelling)的博弈承诺及其可信性概念时,笔者以制定《反国家分裂法》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由于祖国统一问题是所有国人关心的国家大事,大学生也不例外,所以讲授过程非常顺利,以致学生在课后反馈中把这一案例列为讲授最成功的部分。接着,为了讲解如何应用可信承诺处理现实问题,笔者选择了电视连续剧《老大的幸福》第四集中的一个视频片段,进一步强化了知识点。实践证明,人物生动的形象在给课堂增添活跃气氛的同时,也很好地承载了传递知识的作用,以缩影的形式把可信承诺的概念和应用可信承诺策略的方法植入了学生的头脑中。最后,笔者以拆迁补偿合同签订中的一种可信承诺策略为例,对本节课进行了总结,并请学生加以点评。由于拆迁问题是当前社会的焦点问题,所以学生对点评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样,通过抓住学生的认知共性,展示了可信承诺策略在焦点问题上能够将劣势变为优势的强大作用,成功地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了博弈承诺及其可信性概念。

2 增强主题的典型性和知识模块的简洁性

以经典博弈问题为主题有利于组织素材、选择教学内容;简洁地安排知识模块、弱化知识的层次性有利于照顾各类学生在知识面、综合能力和认知水平上的差异;少而精地选择课程内容有利于突出重点;多角度地反复讲解有利于降低知识门槛,提高学习的效果。

例如,在主题选择上,笔者以多数学生熟知的“囚徒困境”作为第一主题;以试验性强、易于展开的“理性基础和有限理性”作为第二主题;以现实性突出的“重复动态博弈”作为第三主题。由于“囚徒困境”与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密不可分,所以第一主题既能让学生感受到博弈问题的趣味性和深刻性,又能激发他们对该主题的进一步思考,使他们逐渐认识到“理性人假设”所具有的超越现实、过于理想的特性,从而部分地为第二和第三主题做好铺垫。另外,有大量关于“囚徒困境”和理性问题的课外资料易于获得,这为学生在课程初期进行兴趣驱动的导读创造了条件。

在知识模块设置上,笔者采取“自成模块、减少关联”的策略。例如,针对非常重要的“信息不对称”主题,我们选择了以二手车市场为核心,构建了包含药品市场、电脑市场和就业市场等典型主题的知识模块。一方面,这些市场为学生所熟知,易于接受;另一方面,这些市场中包含着非常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因素,因而通过对市场现象的自然描述完全可以弱化学生对经济学市场知识的依赖。为了弱化知识的层次性,突出重点内容,笔者舍弃了理论体系中的某些知识模块,例如“海萨尼转换”、“斯宾塞信号传递模型”和“斯蒂格利茨信息甄别模型”等。

3 重视案例应用,尤其应重视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有关的案例

博弈论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它“声名显赫”,并且与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关系密切。许多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都曾涉足博弈论领域,在博弈论的建立和发展中直接或间接做出过贡献。“名声在外”为博弈论公选课的开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课程的讲授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素材。正因如此,笔者才面向全校开设了博弈论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公选课。下面,以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翰・福布斯・纳什(John Forbes Nash Jr.)为例,详细说明如何应用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有关的案例以及这样做的优点。

纳什是博弈理论发展的划时代人物,纳什均衡是博弈论的核心概念,两者都是公选课中必须包含的内容。为此,笔者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1)借助“囚徒困境”和“情侣博弈”讲授纳什均衡及其不唯一性;2)播放电影《美丽心灵》,并进行讨论和点评;3)布置以纳什为主题的案例设计作业,让同学在课堂上演讲。第一部分是讲解的重点,讲好纳什均衡意味着博弈论课程成功了一半。第二部分可以把人格培养和素质教育有效融合起来。《美丽心灵》不仅能让人体悟到学生心灵中因爱而生的温暖,还能给出人生原本就是一场博弈的警示,体现出“大人物小故事”的精髓。纵然纳什这样的天才也有无法摆脱的困境,何况他人?所以,在人生的博弈中,既要承认能力的差异,又要找寻属于自己的色彩。同时还应看到,纵然如纳什般为顽疾所缠都可以逐渐康复,何况其他挫折?所以,要以积极、乐观、健康的心态对待人生,要终身学习而不轻言放弃!第三部分是对学生的启发环节。该环节不仅要培养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要通过为其提供上台演讲、展示成果的机会,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学生在设计案例时自学了有名的“智猪博弈”和“恋爱博弈”等经典模型,巩固了纳什均衡概念,还有学生甚至对纳什曾经设计过的一种“六连棋”博弈游戏(笔者对此也知之甚少)进行了分析。

4 重视学科交叉,尤其应重视学科交叉视阙下的学术前沿成果

博弈论已逐渐成为一门为诸多学科提供思维方法和分析技巧的学问,可以说,所有与生命有关的学科都蕴藏着博弈论的应用空间。在公选课中,应重视从学科交叉的视角供给知识,广泛培养各专业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例如,笔者选择生物演化理论和博弈论交叉所产生的演化博弈论作为知识模块,以人类社会的同性恋演化作为典型主题,挑选最前沿的学术研究案例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为学生进行讲解,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在演化博弈论的开创性著作《演化与博弈论》一书中,作者约翰・梅纳德・史密斯(JohnMaynardSmith)用精妙的语言、深入浅出的分析和丰富有趣的案例把博弈论的思想融入到生物演化中,推动了对“动物为什么如此”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动物群体行为演变的动力学机制。笔者首先以“哺乳动物一雄多雌”案例作为引导,简单介绍演化博弈论在性选择和性别比问题上的研究视角以及逻辑结构,然后立刻引出了人类面临的一个有关性的问题――同性恋演化主题下的性问题: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男男同性恋的存在完全没有任何意义,这是因为同性恋相比于异性恋而言成功繁殖后代的可能性太小,那么为什么同性恋的基因没有被淘汰?显然,这一问题接近现实热点,对学生极具诱惑力,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学术延伸性。为了讲解同性恋基因延续的演化博弈机制,笔者借助2010年2月24日美国心理科学杂志上发表的关于萨摩亚岛上男男同性恋的最新研究成果,利用最前沿的学术案例详细分析了“亲族选择”假说下的演化博弈机制。教学实践表明,通过这样的内容设计,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学习兴趣都被调动起来,加深了他们对博弈论的理解,顺利实现了教学的目标。

5 重视开放性,尤其应重视教学信息交流反馈的开放性

信息交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让有兴趣的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获得知识上的感悟和能力上的提升,并逐步脱颖而出。信息反馈有助于教师突出教学的亮点,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教学实践中,笔者让学生通过电予邮件的形式反馈“课堂心得”,并要求他们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这次课对你影响最深或最成功的是哪部分?

(2)最失败或可有可无的又是哪部分?

(3)对本次课你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这三个问题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对课堂内容加以回顾、梳理,另一方面,又可以从中发现笔者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事实上,在交流和反馈中,许多同学都针对课程的内容、进程和教师的教学习惯、技能等提出了中肯的批评和建议,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这些批评和建议包括“讲课的速度有点偏快”、“思考时间较少”、“有些理论过于深奥”、“希望针对时事展开分析”、“希望多些互动”、“理论是需要加强的”等,当绝大多数学生赞成“少一点数学知识”并希望“讲得详细点”时,笔者采纳了这一建议,并列出了几本偏重数学工具的参考书让那些“吃不饱”的学生自学。

学生给予的温馨鼓励也让笔者感觉“很给力”。例如,“本节课内容很充实,希望老师保持下去”、“老师的努力我们都看到了,希望老师以后做得更好”等话语激励着笔者,使笔者能够维持浓厚的教学热情使其永不衰减,并且有信心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挑战自我的职业水平。

教学探索与实践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只要教师能够及时、充分地了解学生的需求,不断总结、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经验,就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效。

三、下一步的设想

笔者秉承“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希望博弈论公选课能为学生打开“半”扇窗,培养他们对博弈理论的兴趣,激发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潜能,做到既为学生提供基本知识,又帮助学生脱颖而出。

教学实践表明,的确有不少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脱颖而出。以下是某学生的反馈:“最近看了一本《博弈三国》,该书用博弈论的方式对三国故事进行解析,感觉博弈论有一种奇妙的功能,就是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而且解析后的过程、缘由都一清二楚了。”更有学生觉得自己“在研究中发现了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受益匪浅”。也有在深入思考后对教学内容提出反诘者:“从平常感知上来说,同性恋的基因遗传与博弈基本无关……博弈是一种研究竞争参加者为争取最大利益应当如何做出决策的数学方法……无法说这样一种与母系基因联系较为紧密的基因遗传行为可以用博弈的方式去解决,只能说同性恋的基因遗传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平衡态。”不管这些反馈的具体情境如何,它们至少说明,应从公选课的现实性、延伸性、前沿性和开放性出发,强化学生的共性。弱化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利用教学内容的充实性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谨慎且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为满足高等教育通识选修课的教学需求,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水平与质量,提供一些思路和经验。

篇7

这次会议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我们这次会议与其他的会相比有很多不同的特点:一是过去的工作会议是研究怎么干,今天这个会是研究怎么玩,不是研究自己怎么玩,是研究大家怎么玩;二是过去的工作会研究的是怎么生产,今天的会议研究的是怎么消费;三是今天的会是既开到了村又开到了企业。富有特点的会议,自有它的新的历史性任务。特点就是差异,差异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就是竞争力。旅游业的产生和旅游需求的形成就是因为这种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或资源占有的差异,以及资源禀赋的差异而形成的一种人的流动。希望大家对今天的会议高度重视,通过今天这个会议研究和解决恩施州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使旅游产业成为恩施州的支柱产业,使今天这个会议成为旅游发展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次会议。

刚才惠民同志作了很好的主题报告,对全州旅游形象定位、旅游发展的思路、发展的重点都作了很详尽的阐述,希望与会的同志对惠民同志代表州委、州政府所作的这个主题报告认真学习、认真领会,抓好落实。待会儿汤书记还要发表重要讲话,汤书记对旅游很有研究,也非常重视,从“绿色恩施州,土苗风情园”到“山、水、洞、情”这些理念的提出,到我们现在对重点景区、重点项目强力推动的力度,都体现了对旅游这个新兴产业的重视。前不久,省政府在利川市召开了鄂西旅游工作座谈会,对整个恩施州的旅游和清江中上游的旅游给予了政策上、投资上很多的支持和倾斜,更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发展旅游产业的信心,更进一步加大了整个清江中上游生态民俗旅游基地发展的力度。如果说把恩施旅游比做一个美丽的姑娘,这次会议可能就掀起了恩施旅游发展的“盖头”,将把这层神秘的面纱掀起,展示她应有的婀娜多姿的风采。在鄂西旅游工作座谈会上,李春明副省长讲了一个小故事:中央电视台采访了云南一个农民。农民说:过去我们没日没夜地干,起三更,睡半夜,吃不饱,现在一天又是唱歌又是跳舞,怎么钱用不完呢?他说这是不是旅游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我搞不明白,反正过去流血流汗,吃不饱饭,现在唱歌跳舞,钱用不完。这个小故事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当一、二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必须通过以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的三产业再对一、二产业的发展来进行整合,完成整个产业升级。这就是说第三产业在我们现代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性。当前中国经济的重要问题是内需不足,第三产业是产生新的内需,形成新的社会财富,促进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的产业或手段。因此,我们在这一背景下来研究恩施的旅游业,来研究我们旅游资源的开发,来改变资源富裕、百姓贫穷这么一个现实,这应该说是我们进入“十一五”以后,认真审视我们的禀赋资源,认真审视我们的发展思路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一、要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恩施州旅游的形象定位,回答好恩施在哪里这一现实的课题

任何一个地方在旅游的发展上都需要有主题,旅游品牌具有商品的属性,必须要有一个形象标识。恩施的旅游形象标识怎么定,很多专家为此做出了大量的研究,不少的旅游工作者也进行了苦苦的探索,林林总总,五花八门,但是都充满着智慧,里面有丰富的营养可以汲取。纵观世界各地,凡是旅游搞得好的国家和地区,都有一个很好的旅游形象定位,通过形象定位变为它最简洁的广告词,比如说云南就是“七彩云南”;比如说宜昌就是“绿色宜昌,银色大坝,金色三峡”;比如说我们邻近的湘西,它就是“神秘湘西,梦幻故乡”;比如说香港它就是“动感之都”;比如说泰国它就是“微笑的国度”。这些旅游胜地都有它的一个形象定位,有它的一个宣传主题。恩施州的旅游特质在哪里?最摄人心魄的内涵在哪里?最能够形成卖点的东西是什么?经过反复研究,一致认为,应该定位在“中国健康旅游基地——生态恩施州,土(家)苗风情园”。

从“生态恩施州”的内涵看:一方面,生态是进入工业文明以后,规避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很多生存环境破坏以后的一个重要追求目标,也是人类的自然属性的充分体现:亲近自然,向往自然,回归自然。恩施州的生态条件非常好,自然生态优美,森林覆盖率67%,降水量1500—1600毫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另一方面,文化生态具有多样性,29个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巴渝文化、巴楚文化在这里交融,抗战文化、红色文化等等在这里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其三,社会生态很和谐,恩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各民族团结和睦相处,社会上基本没有隔阂。无论是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社会生态都是非常和谐的,所以提出生态恩施州应该说是恩施的特色之一。

从“土(家)苗风情园”的内涵看:我州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自治州,还有侗族、蒙古族、白族、朝鲜族、水族等29个民族,民族风情是很浓郁的。我们的旅游不仅仅是对这种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更多的是对人文资源进行整合、挖掘、提升,要把自然和人文充分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有生命力。例如我们到云南,不仅仅是看云南的山水,还要看它白族的歌舞,看《丽水金沙》;到了湘西以后不仅仅看《乌龙山剿匪记》中的那些山,要看湘西神秘的文化。到恩施来以后同样如此,恩施大峡谷固然有震撼力,腾龙洞固然是中国最美的地方,如果没有多彩的文化,就和走路是没有区别的,就不叫旅游。但是仅有这种文化,如果把地方戏搬到武汉去演,人们往往感受不到这种人文氛围,就跟看书是一样。所以我们把恩施州的旅游定位为“中国健康旅游基地”,把我们的特质定位为“生态恩施州、土(家)苗风情园”。

围绕着“生态恩施州、土(家)苗风情园”还有很多分支文章可以作,希望有爱好的和负有这方面职责的同志要进行深化研究。譬如说“巴人故里,清江画廊”就可以围绕这个主题做分支研究,但不能作为形象定位。为什么呢?巴人在历史上的影响区域是很大的,在我们的上古时期巴人就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巴人在历史上的影响区域不仅仅指恩施,说巴人故里就容易引起一种歧义,不能够把这种特质作为恩施的符号表达清楚。“巴人故里”就本地人来讲有的就不认同、不知道,外地人不认帐,都认为重庆是巴国,至于说最终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怎么确定那是另外一个层面。从旅游的角度来说就是要找没有争议的卖点,这样有利于我们的旅游宣传,有利于我们的旅游整合营销。以上是形象定位,希望会后大家能围绕形象定位展开更多的研究,展开更大的宣传攻势。各县市要在318、209国道、每个县市的进出口都打出“中国健康旅游基地——生态恩施州、土(家)苗风情园”的大龙门架,把形象标识做出来,营造一种强烈的旅游氛围。

通过对形象定位的理解,对内涵的正确赋予,要回答恩施在哪里?我们一般回答在湖北省的西南部、北抵神农架、南抵湘西等等,这些话只是方位的描述,是多余的话。恩施在哪里?就是把恩施的特质、亮点和恩施人文资源中间最精华的部分,把恩施自然资源中最令人神往的地方拿出来。

首先,恩施是在人类文明的摇篮里。中国科学院“九五”、“十五”的重点课题“建始直立人”打破了亚洲的直立人从非洲起源之说,说明恩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巴文化和楚文化、楚文化和汉文化、汉文化和中华文明之间的关系都有我们巴人的影子,都有巴文化的元素,都有巴文化的因子,所以说恩施在人类文明的摇篮里。

第二,恩施在清江画廊里。“八百里清江美如画”名不虚传,清江全长八百里,是湖北省境内发源最大的河流,是长江在湖北省境内最大的支流,清江融入了巴文化,创造了农耕时期的文明,这种文明包括冶炼技术、军事技术,在恩施发现的云钟和随州发现的编钟与同时期欧洲发现的都是一致的。这至少说明,恩施这个地方也是优美的旋律创造地之一。土家族既是一个山地民族,又是一个江河民族,在清江的画廊里面,在如诗如画的环境里形成了如梦如幻的一种文明的氛围。

第三,恩施在虎啸的林涛里。我们恩施是“鄂西林海”,森林覆盖率67%,只要在山上,就能听到风一吹的林涛声恰似“虎啸狼嗥”,让人感到大自然的和谐壮美。我们2.4万平方公里到处都是森林,所以说虎啸的林涛也是恩施州的特质之一。

第四,恩施在《龙船调》优美的旋律里。《龙船调》是民歌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曲子,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优秀经典民歌。这次“嫦娥1号”奔月其中就有《龙船调》的候选歌曲,从得票情况看,完全有可能入选。

所以,我认为用上述四句话是可以概括“恩施在哪里”这个问题的。希望我们今后再回答“恩施在哪里”的时候不仅仅介绍地理方位,还要把“恩施在哪里”回答清楚,无论搞健康旅游、探险旅游、科考旅游、休闲旅游,还是唯美的旅游也好,恩施在很大程度上讲都是人们最佳的选择。所以说把恩施的旅游形象定位好,把内涵把握好,把恩施在哪里回答好,我想今天的这个会议在恩施旅游业发展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

二、要扎扎实实解决好几个具体问题

(一)做好全州旅游发展的区域规划,形成全州一盘棋来抓旅游

整个旅游规划必须要做科学、要做深。2001年我们委托中国地质大学做了一次规划,现在要进行一次修编。在修编的过程中,八个县市必须围绕整个恩施清江中上游生态民俗旅游这一盘棋做规划,不能各自为阵,不能各吹各的号,各弹各的调。都想有自己的亮点,不想打统一品牌,最终整个恩施旅游就没有亮点也没有品牌。我们现在抓旅游,大家有热情,但是思路很凌乱。清江流经我州四个县市,没有统一规划的思想是建设不好的,特别是水布垭库区形成以后,是巴东开发?恩施开发?还是建始开发?必须要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形成一个大品牌,形成一个好的旅游景区,大家都受益。

(二)要把恩施建成旅游目的地,必须突出重点,打造核心景区

全州的核心景区重点就是腾龙洞、恩施大峡谷、清江闯滩、土司城、梭布垭石林。我们要围绕这一个核心打造旅游目的地,把这几个核心景区搞好以后,整个旅游目的地就形成了。有了这样一个旅游目的地,再带动坪坝营、七姊妹山、朝阳观、仙佛寺等景点就有条件了。在这一点上必须坚定不移,其他的县市一方面要明白这个道理,另一方面要顾全大局。对旅游资源既不能低估,也不能高估,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过于孤陋寡闻,夜郎自大。在研究某些问题时思维要活跃,但是在实施时一定要严谨。在旅游的发展上一定要从大处着眼,从小事做起,做一件成一件,积累起来,就能形成丰富的旅游资本。在核心景区的建设上,当务之急还是搞基础设施。当前,我州整个旅游还处在“打基础”的阶段,打基础并不是说我们现在就不吸纳游客。例如腾龙洞一期建设完成后,还准备搞二期,一期还有一个进一步完善的问题。恩施大峡谷道路问题、大桥问题、退耕还林问题、以沼气池为主的生态家园建设问题、民居的地域化特色建筑改造问题、农民旅游意识的培养和旅游能力的培训等等都属于基础性工作。

(三)旅游建设、旅游开发也要执行“铁规划”

城市建设是以规划为龙头,实行“铁规划”,用铁石的心肠管规划,旅游开发同样如此。现在我们旅游开发随意性很强,要有高起点的规划,没有则是破坏。希望州县市旅游局抓规划的意识一定要强烈,旅游建设必须在规划的指导下进行,要有“铁规划”。:

(四)要建立无绩效退出机制

对旅游开发项目,我们要找开发商,要签协议,建设好了要支持,建设不好要限期退出。就象我们搞工业园那样,优先进入的办法和无绩效退出的机制要同步发挥作用。

(五)要把特色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生命

旅游产业必须要有特色。文化要有特色,建筑要有特色,饮食要有特色。比如说我们的《比兹卡》为什么得到大家的认同,就是它把民俗文化通过舞台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现,作为一种土家风情,大家觉得有特色。如果作为一般的歌舞,跟武汉、北京很多的专业剧团是无法相比的,但是因为是土家风情歌舞,有影响,大家认同。我们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与文化大州的结合一定要注重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的特色。在建筑方面,我们的土家吊脚楼、石板屋是很有特色的,但是由于我们对现代化的向往,都把有特色的东西作为一种落后的东西加以改造,把吊脚楼垒成墙、粉上石灰,使很多特色都消失了,很多外地人都说恩施是一个正在消失的文明。所以我们在建筑上一定要注重特色。如大峡谷的民居改造,州民委要统一设计图纸,要正确引导老百姓投资的热情。今天为什么要把村里的书记、村主任请来参加这个会?就是要求你们回去后要组织好这方面的工作。在建筑特色上,县市旅游局、建设局要多做工作,如对大峡谷内的建筑一定要有整体规划,并规划到户。要适当安排一些引导资金,使老百姓能自觉地按规划建特色民居,这样在绿树掩映之下的土家特色民居,就成为我们大峡谷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再就是饮食特色,饮食要有特色。我们土家族的菜也就是恩施整个清江流域的菜,是很有特色的,但是由于我们还处在一个农耕时期,处在一个山区,更由于我们自身深刻的自卑,总觉得我们这些东西都不行,而使特色逐渐消失,令人痛心。在饮食特色上一定要注重地域特色、饮食安全和饮食卫生。要组织对老百姓进行培训,对“农家乐”怎么把卫生搞好,把饮食搞得有特色,都要系统研究。不要认为这是小事,这恰恰是民俗旅游、生态旅游的重要构件,没有这样的东西就形成不了特色和氛围。

(六)要形成一种良好的旅游经济生态

这种旅游经济生态是指旅行社、酒店、景点,包括今后的旅游车队等方面要互助、互利、共赢,不要单打独斗。我听说恩施有一个现象,酒店不买旅行社的账,对旅行社是不打折的,景点不买旅行社的账,旅行社也不推介景点,不跟酒店联系,都是各自为阵。这就没有形成旅游体系,就不叫旅游产业,更不是一种良好的旅游生态。良好的旅游经济生态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的发展可以带动“你”的发展,“你”的发展可以拉动“我”往前走,单打独斗是绝对搞不起来的,旅游必须形成一个互动的系统,一定要把互利共赢的旅游经济生态形成。在旅游产业发展中旅行社具有重要的作用,就象农业产业化必须要有龙头企业一样,旅游业要发展起来必须要有旅行社。所以我们今天请了几家旅行社来参加会议,希望大家携起手来互促共赢。

(七)要高度注重旅游的安全问题

旅游安全分三个层面:一是交通安全。交通安全又分两个层面,一个是道路的安全设施、防撞墙、防护墩、防护栏等;再一个是行车安全,要高度重视车况和司乘人员的素质。二是地质安全。如滑坡,危石、山洪等都要考虑到。有很多很好的景点,但是它没有旅游容量,人去不了多少,如出现灾害性天气人无法疏散出来。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都要有充分的考虑,在评估的过程中充分注重这些因素,不要顾头不顾尾。第三个层面的安全就是景点设施设计的合理性。栏杆的高矮、坚硬度等都要符合标准。这些安全设施的设计在旅游产业发展的初期就要高度重视。否则,一有小问题就将会对整个旅游产业造成长时间的负面影响。

(八)各个部门都要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办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