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解析范文

时间:2023-08-17 18:13: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古诗解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语文古诗解析

篇1

关键词:情感教育;引入;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

情感是一种作为主体对客体的心理反应以及主体对客体是否满足精神需要的一种主观态度。虽然情感本身没有具体的目的性,但是它在教育学中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将情感教育引入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有效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本文将简析情感教育的内涵,并从营造情感语文课堂;做好高中语文古诗词教育;创新教学方法等三个方面来举例浅谈将情感教育引入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教育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并依据学生的心理现象要素知、意、情等来进行的教学活动,其中的“知”是指学生的求知欲望,“意”是意愿,“情”主要是指情感和兴趣。将情感教育引入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从心理和情感方面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欲望,使学生更为快乐、积极、主动地接受语文教育,培养学生良好、高雅的语文情感,提升学生的情感境界。

二、将情感教育引入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措施

1.营造情感语文课堂

教师应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创建充满艺术氛围的情感语文课堂,辅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陶冶道德情操。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选用了主席的《沁园春・长沙》、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和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等抒l不同情感的作品,教师在解析这几篇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文中所传达的积极情感,从《沁园春・长沙》中读出乐观、积极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在讲解《再别康桥》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这首诗的配乐朗诵,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所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和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与绘画美,结合美育理念提高学生的审美境界。在讲解《雨巷》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为学生展示美丽的丁香花,让学生鉴赏其他描写丁香的诗词,像李商隐的《代赠・其二》、南唐中主李Z的《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等,加强学生对丁香的情感认知,然后指导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体验《雨巷》的朦胧美。在解析《大堰河,我的保姆》时,教师理应启示学生从诗中读出艾青对人性的赞美和对乳母的感恩之情。另外,教师应该深度挖掘语文课文中所赞颂的亲情、友情和纯洁、忠贞的爱情,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树立崇高理想,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2.做好高中语文古诗词教育

古诗词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据重要比例,中国古典诗词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发挥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作用,则必须做好古诗词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化底蕴和艺术情操。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可以先用清晰的课件为学生总结古诗的题材和词的类别,告诉学生:古诗主要包括怀古诗、咏物诗、边塞诗、田园诗、爱国诗、送别诗和思乡诗,词分为豪放词和婉约词。然后,和学生一起诠释诗词意象所寄托的情感,告知学生:落叶象征凋零、成熟和美人迟暮(像“洞庭波兮木叶下”);松柏代表坚挺、傲岸和顽强(像“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竹子象征气节、虚心和积极向上(如“oY修竹贱如蓬”、“新竹高于旧竹枝”);梧桐抒发了凄苦和孤独的悲情(例如“梧桐更兼细雨”);柳象征送别和留恋(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杨柳岸晓风残月”);代表隐逸、高洁和脱俗(例如“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梅花象征傲岸、坚强和不屈不挠(例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鸿鹄象征理想和高远的追求(如“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子规和猿猴寓意为悲惨、凄苦和哀伤(像“杜鹃啼血猿哀鸣”);鱼象征自由和惬意(例如“池鱼思故渊”);云象征漂泊和游子(像“白云一片去悠悠”);西风象征惆怅、落寞、衰败(例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从而积极培养学生对诗词文化的情感。

然后,教师应充分发掘诗词中的情感因素,发挥情感教育的积极作用,指导学生综合探究诗词中所体现的情感世界,把古诗词的情感与学生情感的深度契合与共鸣本身当做创造性的审美教育追求。例如在讲解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时,先和学生一起罗列词中的意象: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橱、西风、黄花;接着,让学生自己从环境氛围、创作背景、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等方面创造性分析意象的内涵;最后,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词中的薄雾浓云渲染了惆怅、落寞的气氛,瑞脑、金兽、玉枕、纱橱等华贵的用品更加衬托了闺中的寂寞心情。西风吹动帘子预示着秋天来了,词人愈加思念远方的丈夫,阵阵西风让她倍感惆怅、孤独与落寞,黄花是高洁秀逸的,象征李清照清雅的芳姿、傲霜的神韵和高贵的情怀。

3.创新教学方法

将情感教育成功引入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理应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来加深学生对语文的情感,促进语文教材内容和多媒体教学工具的整合,为学生创建艺术化语文课堂,将课文和经典讲解插入课件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语文。例如,学习高三语文第一单元《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当时林冲的感受,老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去多媒体教室观看《水浒传》的这一部分,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学习到这一节的知识,情感教育也融入其中。另外,教师应该为学生组织各种有趣的语文练习活动,像辩论赛、对春联、诗词接续、成语接龙、美文鉴赏、学习交流会等,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和兴趣。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将情感教育引入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促使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为学生创设快乐学习的环境,有效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在运用情感教育进行语文教学活动时理应为学生创建情感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感;做好古诗词教育工作,增强学生的古典文化底蕴和艺术情操;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与兴趣。

参考文献:

[1]卿文杰. 浅析如何将情感教育引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途径[J]. 小作家选刊, 2016(35).

篇2

【关键词】职业高中;语文;读、背、解、评、写;层次化教学 

随着我国中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语文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在职业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读、背、解、评、写这几个层次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果。职业高中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多数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差。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如何落实语文教学的读、背、解、评、写这几个教学层次,就成了职业高中语文教育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对职业高中语文读、背、解、评、写的层次化教学进行探讨。 

一、职业高中语文读背解评写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语文读、背、解、评、写方面都有一定的问题。 

第一,学生的读书能力有待提高。职业高中学生的阅读视野比较狭小,很多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甚至很多学生对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不具备查找的能力,在阅读的时候不能有感情地体会作者的心境。还有的学生不能使用流利的语言顺畅地读完整篇课文,认为语文的阅读根本不重要。 

第二,学生的背诵能力普遍偏差。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很多章节、段落都能对学生的思想感情产生有益的熏陶。但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于背诵的课文重视程度不够,学生认为背诵文章根本没有用,同时也不能够静下心来耐心地背诵课文。 

第三,解答问题有一定的偏差。高中语文学习的知识广泛,在做题的时候需要学生认真投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答案,而没有告诉学生答案具体的得出过程,这也导致了学生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答案上,再遇到类似的题目还是不会作答。 

第四,评论环节缺少自己的观点。高中生已经对社会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在进行语文评论的时候要发表自己独特的意见。然而,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对于评论的重视不够,对学生个性化的意见不予采纳,这就造成了学生的思维趋向一致,扼杀了个性化的评论发展。 

第五,写作仍旧是最大的难题。高中语文作文占据很大的部分,职业高中学生在写作中往往都是无从下手,不知道写什么,教师也不能给予正确的指导。这导致学生写不出来好的文章,造成了写作的困境。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职业院校的学生提出了更多的适应性要求,以往的技术工作者已经不能够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企业更重视新型人才的引进。这个时候,职业院校除了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外,还应该重视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培养。职业高中学生本身人文素质就比较差,自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也较差,如果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不到提高,那么势必会造成学生在今后工作过程面临综合素质存在缺陷的问题,无法达到社会对于工具性、人文性、实践性人才的要求。语文课程是一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课程,语文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读、背、解、评、写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职业高中语文读写背评写层次化教学的措施 

(一)怎样读 

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基础。读的基本要求是: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积累的知识、具体的生活经验,以及一些工具书将文章准确流利地读出来,能够抓住文章大意,了解文章运用的各种手法。读的较高要求是:在阅读实用文体时,要求学生读得准确、清晰,在阅读诗歌时,就要求读得有韵律、有节奏。能够读出文章中内容的特点。教师在实际的过程当中,可以先做出一个示范,再进行详细的解析,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读”这一环节。 

例如,在讲《在墓前的讲话》的时候,由于全篇文章拥有较强的逻辑魅力,为了使学生能够在朗读的过程中充分地显现出这一点,教师可以先朗读一遍,运用饱满的情感体现出逻辑魅力,再提问几名学生,让他们朗读这篇文章,仔细聆听他们的朗读,对于一些表现不合理的地方,要提出来,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读”这一环节的要领,在阅读的过程中,针对一些学生不愿去读、不敢去读的现象,教师要耐心地引导与鼓励,帮助学生走出自己内心的小恐惧,使全体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读”的技巧。 

(二)怎样背 

在语文的教学中,“背”也占有非常关键的地位,它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语言素材,还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达到学以致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背诵一些古诗名句以及现代作家的一些段落。但是为了使学生的语文能力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些远远不够,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背诵一些优美的语句,养成“堂堂课要背、篇篇文有背”的好习惯,让“背”逐渐变成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 

(三)怎样解 

解,是学生初步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在这一环节的教学当中,教师要采取鼓励教学,引导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在课上可以提问几个学生,让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在学生解读课文的过程中要充分地引导,只要学生的理解有一些可取之处,都要给予很大的鼓励。由于这一环节主要是学生的自主探索,往往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就能给予他们莫大的信心与勇气。 

例如,在进行《再别康桥》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文章很多的意境中体会徐志摩的思想感情。“那河畔中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句诗体现了徐志摩怎样的情怀?学生会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说体现了诗人想念自己的妻子,有的学生说诗人想要找一位新娘。教师要对学生的说法给予肯定,然后进行补充:“我们要进行换位思考,假如我们是徐志摩,来到了康桥上,这里满满的都是回忆,我们是不是也希望时间能够停留,让我和心爱的女人一同走进幸福的殿堂?”教师不断地引导下,学生的解题能力就会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在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读”的环节引导学生读出文章的特色,在“背”的环节组织学生写读书笔记,在“解”的环节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文章的大意表达出来,在“评”的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解析,在“写”的环节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将五个层次的教学充分的结合到一起,全面提高职业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语文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鲁敏.语文活动式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翁朱华.远程教育教师角色与素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篇3

关键词: 教学设计 合作学习 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阅读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给语文教学提供更好的帮助,使得教学相长,相得益彰,互相进步。

一、学情分析

《长相思》是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推荐作品中的第五篇诗歌,这首诗歌在内容上没有多大难点,其表层意思比较容易理解,但其中作者通过环境的渲染,以及寥寥数语背后反映出的征程的艰辛,以此表达出内心的深切感受,是学生比较难体会的。高中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已经有较系统的感知,但如何有效地激发他们内心对诗歌情感的共鸣是学习这首诗歌的关键。除此之外,《长相思》既不是必修课文,又不是选修课文中的重点,因此,教师可以尝试将学习的自交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对这首诗歌的解析和体悟。同时,教师可借此机会检验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目标

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深切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课前准备

(一)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6-8人。

(二)要求学生提前搜集关于《长相思》的图片(图片打印出来备用)和感伤低沉的纯音乐,准备一张四开的白纸。

(三)提前了解诗人写这首诗时的背景(包括诗人的生平事迹、诗人写此诗时的经历,以及整个社会大背景)。

四、教学过程

(一)融情于声,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

活动一:三读诗歌,为诗歌配备合适的背景音乐。

1.一读诗歌,读通读顺。在小组成员合作的基础上,解决基本的字词和断句问题(要求每一位同学都要一字不错、正确断句。)。

2.二读诗歌,初步感受作者的感情,小组讨论,确定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

3.三读诗歌,小组之间交换事前准备好的纯音乐,并从中选取最适合的一首作为本诗的背景音乐。

4.分享交流,各小组分别展示自己的诗配音乐作品,全班选出最适合的背景音乐。

(设计意图:首先,设计这个活动是基于对学生基础语文学习能力的充分信任,对于高中生,不必过分关注字词断句的能力,因为他们基本能够理解课文材料的内容,也基本知道通过各种途径,如借助注释、查找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方式解决这些简单问题,因此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信任完成这个任务,对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其次,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使个人优势最大化,也可以使学生学会主动合作交流和接受合作分享,这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也是很有益处的。再次,对于一首诗歌的情感基调的正确把握是学习和理解它的基础,而“读”是理解诗歌最好的方法,因此让学生通过一读再读的方式,一步步体会诗歌的情感,从而确定诗歌的感情基调。除此之外,音乐同样是传递情感的方式之一,让学生自由选择配乐是为了考验他们对诗歌的理解程度。总之,整个活动是围绕“通过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这一阶段目标设计的。)

(二)融情于景,时空变换间感受诗人的愁思。

活动二:利用搜集的图片拼贴出符合诗歌意境的贴图。

1.小组分工合作,将诗中所提到的景物一一列举出来,并进行归纳总结。

2.小组成员之间分享自己准备的有关《长相思》的图片,将图中的景物一一剪裁下来作为贴图素材。

3.小组成员合作,将剪裁下来的贴图按照诗中所写及自己的理解安排好位置贴好,没有的素材可以自行画上,贴图为此诗配图。

4.分享交流,各小组分别展示自己的配图并说明搭配理由,全班根据诗歌内容选出最合适的背景图。

(设计意图:首先,这首诗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就是运用了白描的手法,用朴素自然的语言表达出真切的情感,读者在读此诗时可以很轻易地根据诗中内容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画面,但这个画面是抽象地存在于每个人的脑海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将它具象成一幅画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分享自己想象中的画面。其次,研究表明,好的课文插图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和教师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自己为诗歌配插图其实是为了锻炼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这样的方式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程度,同时让学生评价,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只需要从旁协助。)

(三)融情于心,角色扮演间体悟思乡的真切。

活动三:假设你是纳兰性德,这首诗正是你写给(父亲、母亲、妻子、孩子、朋友、故乡……)的一封信,而你的同组成员扮演的角色正是你在想念的人,请你用你所理解的情感对他(她)念出这封信,看看你在想念的人会对你说什么。

1.小组成员分好角色,一个纳兰性德,其他人可选择活动要求中的角色,也可有符合情境的新角色。

2.扮演纳兰性德的学生对不同角色的同组成员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听者给“纳兰性德”回信。

3.将自己的角色体验感悟记录下来,作为课后作业。

(设计意图:角色体验是一种帮助学生更进一步感受诗歌内容的方法,通过扮演诗人或者诗中角色,学生更容易感同身受,从而体会诗歌更深层次的情感。)

参考文献:

[1]张刚阳.基于混合式学习理论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及案例研究[D].河南大学,2011.

[2]主玉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模式研究[J].读与写杂志,2014,(11).

[3]王芙蓉,刘悦.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合作学习理念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J].科普教育,2015,(11).

篇4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美育

【中图分类号】G632

中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的文化历史积淀,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璀璨的诗歌文化遗产。它语言凝炼含蓄,意境深邃,倍受人们的喜爱。它以简练、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读诗让我们了解了旷夫之悲、闺妇之怨、征夫之愁等等。一堂堂语文课,一首首诗歌,给我们创设出一个个悠远意境,勾勒出一卷卷历史画卷,让人回味无穷!

一、抓牢基础,提升美感

古诗词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常识,为今后美育培养打基础,因为美感是美育的基础。

譬如词。从诗词的发展历程看,词即所谓“歌词”,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诗词,叫做“填词”或“依声”。从此,诗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古诗词在古代是和乐歌唱的,是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特别是词的创作,在宋代的文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词的内涵得到充实和提高。很多士大夫从个人经历出发,抒写个人思想感受,极大地提高了词的艺术境界,最后,使词升华为一种代表了时代精神的文化形式。同时,一批词学大家登上词坛,像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秦观等人,他们以自己出彩的文学创作,奠定了词在宋代乃至整个文学史上的坚实地位!高中生赏析部分经典词学作品,能有效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促进其素质的全面提高!

在了解以上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找出相关的例子加以解析,以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印象。

二、注重意境,推进美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通过古典诗歌这一媒介,大力推动审美教学。

美育是一种审美教学,是一种情感教育,通过美育实践,能净化和丰富人的情感,美化人的心灵,完善人的人格;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没有经过美育陶冶的人不是全面发展的人。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甚至学生今后的发展影响深远。教师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所讲的也是这个道理,这应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铭。

高中阶段所学古诗一般有两大类:叙事诗和抒情诗。叙事诗以叙事写人为主;抒情诗是以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像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类诗歌用极为有限的诗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情思,言短情深是其特色。

另外,开展古诗词诵读社会实践活动,既是语文课堂外向型延伸,也是学生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诵读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但有效补充现行高中语文教材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夯实学生的文化功底,而且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三、抓好美育,提升素质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国学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是民族之魂。它对维系家庭、社会、国家的和谐稳定起到了巨大的调节作用。通过古诗词诵读活动,会使高中生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美文美心,嘉言懿行,从博大精深的国学经典中汲取营养,潜移默化、陶冶性情,追求自信自强的人格,培养和形成和善诚信的良好品质。

作为一个国家经过传统传承并得以固化下来的文化体系,古诗词构建了我们中华民族最核心的一种价值理念体系,对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极大的实践价值。高中生通过古诗词诵读活动,传承、重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象,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理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得以高度凝练和提升。在教材学习讲解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作品中圣人之道等国学内容进行课外延展,可以引导学生在领略家乡美基础上,在学习中诵读感悟经典,把家乡融入诗词歌赋的意境,读出节奏,读出收获,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

总之,古诗词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再创造。学生在读古诗词时,对诗中描绘的各种形象在大脑中进行再造组合,从而在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作者给我们塑造出一幅凄清的意境,引导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幅幅“黄花堆积”、“梧桐细雨”的图景,这会让学生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加强了美育。

参考文献:

[1]童升远.诗歌教学中阅读想象能力的培养[J].教育评论.1995(02):65

[2]鲍惠新.品味语言启发想像揣摩意境――诗歌教学的钥匙[J].云南教育.2004(16):25

篇5

【关键词】文言文注释;教材;编者;教师;学生注释

作为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重要辅工具,最基本的功能是扫除文字障碍,疏通文意。除此之外,注释还能够起到介绍作者及背景、分析文史资料等功效,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解读文言文必不可少的辅工具。注释作为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合理地使用才能彰显教师文言文的教学效果。本文通过对古诗文文本的注释研究,探究对中学语文教材古诗文注释的使用优化策略,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丰厚其文化底蕴。

一、文言文注释的主要作用

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是教师教学、学生预习的重要辅工具,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人物背景注释人物背景注释注释选文出处、作者或文章的背景,主要是作者生平际遇、古诗文作品中的创作缘起、其他人物介绍,还包括历史背景、社会背景、政治背景等。补充有关作者生平经历等资料,为学生掌握知人论世等解析文本方法提供相应的资料。

(二)音义语法注释对文言文选篇中字词的读音与释义作解,一般注释的是课文殊的读音,如人名、地名等生僻的字音;还有注释词义或句义,主要侧重对词在原文中意思的解释,尤其是疑难字词,如通假字、古今字、语气词,还有对于词性、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的语法注释、修辞注释,为师生阅读理解扫清字词障碍。

(三)文化常识注释对古诗文中一些专有名词进行介绍,这些专有名词主要包括朝代年号、区域地名、天文时辰、典故出处、官职称谓、古代兵器等,多为文字本身蕴含的文化常识,这些文化常识是帮助教师教学和学生理解课文的必备资料。

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常见注释问题

从中学语文的教科书来看,所节选的文章大多为流传千古的篇目,其中不仅蕴含着丰厚的古代文化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进行人生思考与感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向来是初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注释从属于助读系统,它既能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说明,还能连接古今,故注释的作用在文言文教学中不容小觑。但或许是文言文年代久远,编者没有充分考虑文言文自身的特点,意见不统一等原因,教材中注释也难免存在一些值得商榷、完善之处。一般来说,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容易存在以下几类问题:

(一)当注未注当注未注是指对于那些学生容易产生误解或读错之处没有作注释,具体表现为字词不注释、译句不译字、多音字不注音等。比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请以战喻”,教材的注释是“让我用打仗来做比喻”,但没有单独解释“喻”的意思,可课文的注释很容易让人误解为“比喻”的意思。其实,“喻”在此处是“明白”的意思,这句话完整的解释应该是“请允许我用打仗来作比方让你明白(这个道理)”。教师此时还可以将“家喻户晓”“不言而喻”等成语相结合讲解,便能让学生理解得更透彻。但如果此时不仅有句子的注释,还有字词的注释,我们就能避免不必要的误解。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和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的《赤壁赋》中有一句“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课文注释是“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停止”,而两个版本的教材都对句中“曾”字没有单独注音。在教学中,教师对“曾”字有读“zēng”的,有读“céng”的,读音不同,解释自然会有分歧。《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有注:曾,念“zēng”。①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②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可以译为“连……都……”《列子汤问》:“曾不若孀妻弱子。”念céng。①曾经。②通“层”,重叠。所以,句中的“曾”字应补充注音“zēng”,并最好附带注释: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可以译为“连……都……”。

(二)注释的不准确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有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但部编版的初中教材已没有这首诗歌。人教版的课本对于诗中“草木长”的注释为“【草木长(zhǎng)】草木从生”,这里的“长”是生长的意思。但是我们这个完整的句子是“道狭草木长”,我们不难发现“长”与“狭”相对应,都是形容词,“道狭”与“草木长”是对比,所以此处的注音应为“cháng”。由于我国人数众多,地域广泛,在几千年的汉字使用发展进程中,逐渐出现了一字多义或一义多字的复杂情况,主要表现为通假字、古今异词等。同一个词在不同时代用不同的字形来表示,就形成了古今字,在前者叫“古字”,在后者叫“今字”。①这是古今字,而通假字却又不同。凡词都有专为记录它而造的字,这就是本字。在古代文献上,书写时不写本字而写其他同音或近音字,叫做通假。②因注释用语不统一,老师和学生经常无法分清通假字和古今字。比如文言文中常出现的“反”字,必修一《荆轲刺秦王》中有“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注释为“反,通‘返’”,这是通假字。而必修五《逍遥游》中“适莽苍者,三餐而反”的注释为“[反]返回,后作‘返’”,这里是古今字。还有必修二《离骚》中的“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课文注释为“反,返回”,这便看不出是古今字还是通假字。上述三个“反”字都是“返回”之义,但注释术语有差异,所以教材理应统一并规范注解。

三、文言文注释的优化策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曾提到:“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独立研读文本,并联系学习过的古代作品,梳理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③理解词义是读懂诗歌、文章的前提,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是教师教学、学生预习的重要辅工具,但只有准确并规范的注释才能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所以,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来克服教材中的注释问题,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一)编者首先,要会取舍。语文教材最大特点是教学性,它适用的对象是教师和学生,故课本上的文言文注释和一般的古籍中所注有所差别,而对于那些具有争议的注解,教材应当选取学术界较为认可的注释。而且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为了照顾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需要,在语言表达上不会表述得太过深奥。其次,要统一意见。编者在给教材作注解时应多关注容易引起分歧、误解的字词,这样的字词句定要作注,并且需要统一注释内容和格式,否则会引起混乱,不便于教师教学,也不利于学生学习。最后,全面了解中学生的文言知识水平。教材编辑者在编辑教材的时候不可闭门造车,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教材编辑者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来了解,挑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可让中学一线教师来配合完成调查任务,确保不忽视学生文言知识水平。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8-0151-02

一、朗读的重要性

初中语文教育,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阅读技巧和理解能力的情况下,重点加强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初中语文教育采用朗读教学的方法,相对来说比小学语文和高中语文有优势,这源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初中学生处在青春期快速发育心智逐渐成熟的阶段,对情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强,思维活跃,因而朗读教学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初中语文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承接小学语文教育的语言文字基础,后启高中语文教育人文素养的培养,因而二者兼具,地位非常重要。朗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应用,是为了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语音词汇、文学素养、文学情感的理解能力,同时在朗读中加强自身的情感认知,学习对语言的应用。因此,朗读教学不仅能达到初中语文教育的教学目的,还能在其他方面对学生的语文素质进行强化。国家近年来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目的是改变以往的知识灌输,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朗读教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将学生放在课堂主体的位置,改变了以往的单一教学形式,是对教学模式的创新。

二、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传统教学观念束缚。传统教学观念束缚,主要表现在灌输教育的束缚。语文教育历经数千年,包含广泛,历史悠久,是对人类语言文化的教育,具有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社会性。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在浩如烟海的文化中,儒学一直以来是教育的主体,其修身齐家重礼克欲的思想,符合个人的素质培养,但是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因而历史上被统治阶级所利用。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以儒学为主体的语文教育衍生出教育的模式:知识灌输,被继承下来,这种模式同时受到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变得重知识轻能力。朗读教学被这种学习思想束缚,过于重视文章的知识,对朗读本身的重视不够。

2.朗读趋于程式化。朗读教学趋于程式化,表现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是将朗读作为解析文章结构的辅助,学生朗读课文,是将朗读作为学习课文的预热阶段,认为朗读是一个任务。这种双向理解造成了朗读趋于程式化,将朗读作为解析文章的一个步骤,甚至是一种辅助,学生朗读课文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堂任务。朗读的程式化,还表现在朗读具有功利目的,无情感色彩。这种情况与前述相似,主要是朗读沦为解析文章的附庸,让学生先来稍稍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等,缺乏对文章情感色彩的重视。

3.朗读形式缺乏技巧。朗读形式缺乏技巧,表现在对任何课文的朗读中,教师都让学生采取一起朗读,或者对学生点名一人朗读一段的做法。初中语文课文包含古诗、文言文、现代文,包含中国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包含表情的文章、说理的文章。这些文章形式不同,内容不同,思想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所有类型的文章,都采用咿呀齐读,或者一人一段的方式,就无法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缺乏朗读技巧,也会损失文章本身蕴含的语言美、音律美。

4.朗读时间有限。初中语文教育以学习课文为主要形式,辅以词汇讲解、作文训练等。应当看到的是,这些教育形式,其根本目的都是加强学生语言文字能力、文学素养,所以在形式上,这些教育方法不同,但在目的上却是一致的。因此,不能将朗读教学当成别的教学形式的附庸,应当增加朗读时间,不能只挤压到早自习或者课堂开始的两三分钟。

三、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优化措施

1.落实新课改的理念。新课程改革要求提高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关注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不仅能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还能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情感素养、语言应用能力,因此是一种双向促进。

2.转变观念,重视朗读。教师应当首先转变观念,重视在语文教育中的朗读教学,增加朗读教学的形式,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运用一定的技巧。另外,教师需要让学生重视朗读,比如采取趣味教学的形式,如举办朗读比赛等,让学生在趣味中体会朗读之美,在体会朗读之美当中加强自己的理解和认知能力。

3.多形式开展朗读。多形式开展朗读教学,要在符合初中语文教育要求的情况下进行开展。比如采取领读、学生之间朗读评价,或者多媒体辅助朗读。采取领读,是破除一起朗读无情感色彩的情况,增加对课文本身的关注;学生之间朗读评价,是借鉴教师之间教学互评的方法,让学生表达对朗读效果的主观看法;多媒体辅助朗读,是将画面、音乐等引入到课堂中,增强学生对文章朗读的接受能力,从而加强朗读教学的效果。

四、总结

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也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朗读教学不仅能达到初中语文教学目的,还能增强教学效果。本文分析了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对初中语文教学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诗词 李白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102-01

高中语文课程体系中,诗歌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无论对于培养学生们的情感,还是完善学生的修养都具有重要作用。新时期如何充分发挥诗歌教学的功效,就成为了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

1 相关案例解析与剖析

1.1 案例重现

天上・人间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头顶星空,用梦呓一般的声音唤醒自己,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怀。他想努力挣脱世俗的束缚,却又无法摆脱人间的烦扰,活在半梦半醒之间。《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他幻想升天的一个“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天上的李白。

教学步骤:(1)背景介绍。(2)教师诵读。(3)学生自主阅读,把握诗歌的基本脉络。(4)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5)组织学生讨论李白留给后人是什么样的一种形象。(6)课后小结。

鉴赏一首诗歌,可以先从它的意象入手,切身感受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根据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当时的状态,和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内心世界;最后探讨诗人的表现手法,写作方式,思想感情等。

“独酌・会饮”篇―― 《将进酒》:诗与酒在中国文学史上自古不分离,历史上的很多诗人都是借酒抒情,表达自己的情怀,诗仙李白更是如此。他的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楚和悲哀,因此,饮酒就成为他抒情达意的有效方法。他借助酒劲尽情抒发他的内心世界,纵情挥洒他的快意人生。《将进酒》可以说是一个诗与酒结合的典型之作。

(1)背景重现。《将进酒》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是如何创作出来的?作者李白与酒又是怎样的一种关系。(2)李白形象的多面性。在与朋友“会饮”时,作者李白表现出什么样的状态,寄托什么样的情怀,如何寄托自己的情怀。(3)李白形象之“颓丧与昂扬协奏”。李白的很多灵感都需要借助于酒的功效才得以抒发,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4)实践性活动。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课前组织学生搜集李白的诗,重点关注那些与酒有关的诗,并一起探讨:为什么李白的一生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通过饮酒说明了什么问题?他是如何通过饮酒抒怀的?(5)课堂小结。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索这样几个问题:李白嗜酒的原因是什么?他当年的政治环境是怎么样的?他一生写了许多借酒咏怀的诗,是如何来表达自己心中的郁闷与苦楚,不得志的?为学生讲清楚,他这种嗜酒的行为其实是一种无奈的排遣、内心苦闷的发泄。

1.2 案例剖析

首先,在本案例中,教师合理地规划教学时间,重视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己去诵读、去体味与揣摩,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的教学环节既给学生预习提供了诵读机会,也针对教师设计了范读环节。对于学生朗读过程中的疑问,教师给予了及时解答。诗歌的学习重在读,只有通过粗读、精读、品读的过程,才能真正掌握诗歌的真谛。本案例正是抓住了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将教学与朗读紧密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其次是教师“讲”的变化,教师脱离了传统的书本传授式教学,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导、补”与“结”上,这样合理地引导,可以很快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诗歌的氛围中来。在起始部分,案例注意导入的针对性,迅速带领学生逐渐进入到诗歌的情境,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境;在诗意品味与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创作思路,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课程结束之前,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本次课的内容,并与学生一起总结课的内容,使学生的理解又加深一步。最后,案例把李白的两首诗加以整合,形成两个专题―― 《天上・人间篇》和《“独酌・会饮”篇》,通过这样的有效整合,可以让学生真正走进李白的内心世界,切身感受他“豪放飘逸”的诗风。

2 高中语文课堂诗歌教学的对策

2.1 系统掌握多种诗歌学习与鉴赏的方法

诗歌的学习与欣赏并不陌生,无论是从小学到初中,还是从初中到高中的语文必修课本中,都接触了很多诗句,认识了很多文人,这些为我们高中的诗歌教学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比如,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学习时的“文本研习、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都可以保留下来;我们传统语文学习中的许多阅读方法,比如涵泳法、吟唱法、评点法、批注法等,都是古色古香、很有价值的方法。

2.2 树立“生本”思想

新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诗歌的学习中,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地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高效地学习。比如,进行示范性的鉴赏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解鉴赏的一般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头脑中有一个大概的轮廓,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模仿性鉴赏。在诗歌学习与鉴赏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做好一个引导者,把学生“似懂”与“非懂”之间的那层窗户纸捅破。

2.3 强化整合教学

整合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整合相同诗歌类别的作品,如我们可以按照作者的写作意图区分不同类别的题材,像送别诗、贬谪诗、怀古诗、咏物诗等,通过整合教学,总结这类诗的一般诗学特点,表达方式等;也可以整合相同诗歌体式的作品,如把某一体式的诗放到一起综合鉴赏,根据这种诗体的诗学特点、鉴赏方法作小结。

2.4 重视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

诗歌是诗人对人生个性化体验的审美结晶和亲身感悟。由于个人的背景不同,选取的角度各异,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句诗歌理解的程度也有差别。个性化的解读需要学生大胆想象,创造性的领悟诗歌内涵。即善于调动联想,将语言符号还原成作者着力描绘的画面、场景与人物,从而进入到作者建构的艺术世界中去,感语文学作品之美。

3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李白诗的学习与了解,以点带面,深入挖掘高中诗歌学习与鉴赏的对策,从而真正活跃语文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诗歌的学习与鉴赏要重视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材施教,教学中要允许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解读诗意,从而获得新颖独特的发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李建松.醉与幻中的悲剧美―― 将进酒中的酒神[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3-25.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5-0025-01

语文的教学过程是让学生感知美、创造美的过程。应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得天独厚的优势,为社会培养真善美的人才。

一、审美教育概述

审美教育是通过艺术手段,运用一切美的形式给人潜移默化的教育,以达到美化人心灵,提高道德和智慧的目的。语文审美教育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自由深远的特点。形象性:美的事物是一种生动、具体的形象。先有美象才能有美感,就如欣赏一场戏剧,我们能以它的形象直接感受到它的美,所以形象性是审美的基本特征。情感性:一个好的作品往往能引起人的共鸣,让人们体会到贯穿作品始终的情感。语文中的情感能够熏陶学生的审美意识。愉悦性:美会带来愉悦,作品中美的语言和意境会给人带来愉悦的感受,使我们沉浸在其中。自由深远:审美教育是学生自由想象文章中的形象,他们的形象可以是千变万化的,充满了无限想象的空间。美还会给人深刻的印象,不会随着岁月而消退,作品中美的意境会永驻心间。

二、审美教育的策略研究

(1)阅读审美教育策略。1)诗歌。诗词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集自然美、语言美、社会美于一身的艺术。对于诗歌的审美教育第一步是让学生感知诗歌的形象,再理解诗歌情感。古诗词的审美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剖析诗歌题意、辨别词语差异、补充缺失成分、调整词语语序、分析时代背景、评议关键字词。可以列出两首诗,让学生进行对比。例如: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杜牧《齐安郡中偶题》)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杨万里《暮游热荷池上》)解析:杜诗“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悲怨低沉。杨诗“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古诗词审美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朗读吟诵中悟情、巧设问抓情感基调、品哲理之思通达诗情、明诗人之志知晓诗情。充分理解诗歌的含义,感知诗歌的形象,最后读出作者想表达的感情,达到审美鉴赏的目的。2)散文。散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它取材广泛,摇曳多姿,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如同五彩斑斓的风景画,让人陶醉,让人喜爱。散文的审美教育策略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寻找审美因素,引入审美阶段。具体方法是精心设计导语,使学生进入画境,富于感情的吟诵,使学生在画境中感受美。二是把握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进入情美交融。三是通过联想和想象,丰富审美形象。四是入情入理,提升审美层次。例如,读丰子恺先生的散文《山中避雨》。初读文章,可以感受到文章在“伏———起———起———伏”的情感跌宕中缓缓地向前推进着。在这个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提炼出组成本文的三个由浅入深的层次:叙事———抒情———悟理。全文使用纯粹的口语,简洁明了,没有任何修饰,称得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仔细品味发现,本文的语言平易朴实,于平易中写出了神采气韵。3)小说。小说的特点是虚构性。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小说竭力要挖掘的艺术内容,其感觉经验愈是新鲜、细微、独特、准确、深刻,就愈是小说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审美教育:从小说语言切入,提升审美感知力;从小说要素切入,提升审美理解力;从审美参与切入,提升审美想象力;从叙事差异切入,提升审美的情感;从结合现实切入,提升审美穿透力。4)戏剧。戏剧文学的特点是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要求有集中的戏剧情节和激烈的戏剧冲突,戏剧文学的语言具有个性化和动作性。戏剧的审美重点是:增加戏剧台词品评,激发人生处境体验和思考;紧抓戏剧动作欣赏,培养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分析戏剧题材体裁,理解戏剧元素的独特之美。戏剧的审美教学要点是:理清情节结构,认识情节之美;咀嚼人物台词,体悟人物之美;揣摩舞台说明,体会细节之美;排演戏剧片段,体验创造之美。5)文言文。文言文的特点是言文分离,历久不变,行文简练,古奥难懂。教师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审美情境,发掘出教材的审美因素,激发学生的主观动因来进行文言文的审美教育。例如,教学文言文《敌戒》,教师可以让学生表演短剧,亲身融入到故事情节中,学生会更加理解此文的意思和作者的情感。(2)写作审美教育策略。对于写作的审美教育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实施:拟制标题训练,体现思想之美;进行美句训练,追求语言之美;搜索新鲜素材,开掘材料之美;引导习书练字,提升作品之美。在学生具备上面四美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提高学生审美的实践能力:一是坚持多写多训练,提高创造美的能力;二是重视互评快批法,提高审美评价能力。

三、结束语

总之,审美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感知能力,能够开拓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发展。审美教育的作用是其他教育无法代替的,审美教育是全部审美研究的目的和归宿。

参考文献:

[1]李怡鸣.现代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中学语文,2010(09).

篇9

一、明确积累目标,重视语言迁移

在语言积累的过程中,学生往往着眼于一些文字的表象,即被文章段落的排列方式、被一些华丽的辞藻所迷惑,而对那些颇具内涵的质朴文字较少关注,缺少用心去感受的过程,更无法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在写作过程中,许多文字的运用也只是虚有其表。因此,在日常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现有的教学条件出发,帮助学生明确语言积累目标,从自身感情出发,通过更多的阅读体味更多的“人情世故”,了解以文字传达感情的手法,并实现对语言积累内容的有效梳理。

当然,语言积累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即实现语言的再加工和迁移使用,提升整体的语文素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以语言迁移为语言积累的最终目的,在重复性的课堂训练中,重视对学生语言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组织能力等的培养,帮助其不断架构新的语言思维,并实现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二、仿效课文细节,借鉴名家表达

细节描写作为提升文章质量的方式之一,能够让让描写更具体,让说明更详实,让论述更有力。在平时作文中进行有意识的细节培养训练,也可提升学生作文的行文水平。而在日常的教学当中,可以帮助学生从课文细节的注意入手,比如在进行人物描写时,可以借鉴鲁迅《祝福》中的内容“脸上瘦削不堪,……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此段内容完全集中于祥林嫂的眼部描写,同时也运用眼部描写形容出其状态低迷,形容呆滞,预示其结局凄凉。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此段内容的仿写,以某一人物特征为基础,进行系统性的教学。

名家表达作为中国语言文化的精粹,都是经过多次语言磨练形成的特定表达风格,代表着语言的不同风格特色。因此在细节描写过程中,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更多的参照一些著名作者如鲁迅、老舍、沈从文等,从其语言表现风格中提炼其语言表达的具体形式,并帮助学生结合自身行文特征进行模仿和语言使用方式的锻炼。

三、着力语言特征,夯实语言基础

在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和语言迁移的过程中,要想将各类细节描写的更加形象到位,需要着眼于语言的基本特征,感受语言的温度、色彩、情感等。教师可以从语言的画面感、语言中色彩的表达方式、语言所传递的温度、语言中气味特征的表达、语言音律的表现形式、语言中形体的展示手法等角度入手,进行画面,尤其是散文、古诗词、景物描写中的画面再现,并通过不同感受内容的划分,进行语言内容的体会表述。同时借助感官的分析,逐一明确语言的律动以便最终的实践和语言基础的夯实。

比如在语言画面体味中,海子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曾写道“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此类的语句,很容易勾起人们对于“浪漫”“幸福”“悠闲”等内容的联想,因此教师可以加入对此类语言特征的描述,将写作内容与抽象感觉联系起来,并实现情感的文字落实。

四、多种手法运用,打破语言常规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古代文学;教学思考

古代文学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有着近百年的历史。其教学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基本知识,提高鉴赏、评析作品的能力,增厚自身的文化底蕴,为将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及研究打下坚实基础。然而,如今古代文学教学却举步维艰、困难重重。如何透视困境、走出困境是当下教授古代文学课程的高职高专院校教师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古代文学教学所面临的困境解析

(1)教学模式的单一、呆板。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古代文学普遍运用的教学方法恐怕还是因袭传统的“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具体而言,就是课堂教学教师是讲义加板书,学生是埋头笔记,奋笔疾书。同时在教学中过多地强调以文学史为主,忽略了甚至是放弃了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单项的知识灌输必然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丧失应有的兴趣,同时也使得学生失去了品析作品、感受美感的机会。

(2)生源素质的下降。近年来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使得高职高专院校生源素质出现了严重下滑。这也为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提出了新的命题,即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使得学生素质和学识得到最大空间的提升。在实际的古代文学教学中体现出学生对专业知识在认知、理解、运用上的不适应,甚至有一部分学生还表现出一定的畏难心理,这都极大影响了古代文学的教学效果。

二、走出古代文学教学困境的举措

1.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手段

古代文学的教学不应是片面地强调文学知识点的传授,而应注重方法的传授、审美情趣的培养。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评价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及其从事教学研究的能力应是古代文学课的最终目标。

面对古代文学深且广的特点,借鉴改革前沿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大胆进行了探究教学法的尝试:如结合史料分析的史料探究、对比分析的比较探究、前后知识贯穿的迁移探究及具体作品分析的艺术探究、人物探究等。而在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上重点强化了知人论世法、意象分析法、结句分析法、生活联想法、逆向思维法等作品鉴赏分析的方法。以便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的探究意识、发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变传统教学的“一言堂”为“群言堂”,“灌输式”教学为“启发探究式”教学,以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为主要课堂形式,在交流中增进学识,在争论中提高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手段上还适量地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尤其是在大量文字的呈现、图表式说明上,多媒体的辅助加大了课堂的信息量,提高了授课效率。同时多媒体画面和音响效果在古诗词教学中烘托了意境、增强了直观性,使学生对各种文学要点得到更准确的认知、理解和感悟。

2.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课程

古代文学课程有着内容广,跨度大,思想内涵丰富的特点,包括先秦至近代的三千年文学发展史及其作家作品等诸多内容;文学体裁有诗、词、曲、赋、骈文、散文、小说、戏曲等诸多文体;涉及到了语言学、文献学、文艺学、哲学、美学、史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很难做到面面俱到,这就需要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专业特征来重新整合教学内容,调整优化教学课程。

(1)对教材的选取应突出经典元素。古代文学教学中对于教材的选取应突显经典性,一是选取具有文化特征的文学思潮作为突破口。如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魏晋时期的建安风骨、唐代文学中的古文运动等,鲜明的时代特征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典范,是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最完美诠释。二是提取具有经典价值的文学作品作为重点讲授的内容:诸如先秦之《诗经》、《离骚》,明清时期的四大名著等。引导学生鉴赏自然美、灵魂美、人性美,进而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健康的性格和正确的人生态度。正如西北师范大学的赵逵夫先生所言:“古代文学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民族的心灵史,提高人文素质,集成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民族自尊心。”通过对古代文化和文人的解读,课程本身具有的启人心智、教化思想、提升素养的价值也会随之产生,极大限度地达到文学教学中启智、怡情、教化的目的。

(2)对作品的串讲应突显文体特征。古代文学教学要宏观梳理各种文体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并有意识地将文体演变的过程贯穿于教学中。如,晚唐五代之后出现的词这一特殊文体,从产生之初的花间风韵到宋初士大夫的敏锐与知性再到宋末南渡文人的忧愤与凄楚,经历了多次蜕变,形成了诸多风格,这些就要给学生讲清。因为文体的突显会使学生更便捷、更清楚地了解到词发展的特征,有效的缩减古代文学错综复杂的文学现象、文学思潮所带来的教学压力。

(3)课程重组强调多元化。为弥补古代文学教育课时短缺现状,让学生了解学术研究的现状,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研究潜能,可适当地在古代文学基础课程的基础上适量增加选修课和专题课。为了扩大课堂教学的容量,选修课和专题课的设立应尽量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应尽量避免必修课、选修课、专题课的内容交叉。二是选修课、专题课应具有一定的研究针对性,突出科研的逻辑性和专业性。既可针对某作家某作品、某种文艺思潮、文学史现象等做深层次的探讨,又可拓展学生的思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3.加强思维训练,注重专业技能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