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点笔记范文

时间:2023-08-17 18:13: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笔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语文知识点笔记

篇1

一、改变态度

初中的语文考试,多以课本为依据,很多考查内容甚至直接出自课本原文。如,文言文阅读、古诗词背诵等。许多学生凡事依赖老师,形成了“语文学习就是死记硬背”的学习态度,掌握知识以一个“背”字解决。而高中语文考试,特别是高考,则更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考题更为灵活多变,各项内容均来自于课外。因为考查形式的变化,对高中语文的学习态度自然也要随之转变。“背”出英雄的时代已然过去,想通过死记硬背拿到高分简直是痴人说梦。

二、改变方法

那么如何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呢?其实,高考的题目、篇章来自于课外,而知识点仍然在课内,所以对课内知识熟练把握并有效迁移,才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不二法门。高中语文老师经验丰富,会将课内知识点与高考考点相迁移。课堂上要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思考,勤做笔记。不要把重心都放在最终的答案上,而应注重学习的过程,养成自主学习探究的习惯,培养习得知识的能力。而要想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就要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要学会多问几个为什么。带有目的性地听课,才是有效的听课,也只有理解思考,才能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 复习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20025

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复习是极其重要的关键环节,复习成效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最终的发挥效果。在复习阶段强化技巧方法研究,可以实现授人以渔和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多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在如何提升复习教学成效方面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一、切实抓牢“课堂效率提升”这一重要阵地

在高中语文复习教学中,课堂始终是主阵地,千变万变不能离开主阵地。笔者在教学中重点发挥课堂复习教学的成效,对学生进行技巧方法的辅导,首先要求学生突出重点,将每一节复习课的重点要点摘记下来,勤动手发挥课堂笔记的作用。好脑袋不如勤笔头,每过一段时间都对这些内容进行简单的回顾,有助于提高复习效率。其次,笔者在复习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勇于表达不同的观点,这也是提高复习教学效率的重要抓手。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积累下一些掌握不够牢固或是存在疑惑的地方,在复习的最后环节鼓励学生讲出来,经过讨论研究能够实现拾遗补缺的效果。另外在复习教学中,学生之间还要发挥相互帮助的作用,通过讨论辨析等手段完善学习成果,提高复习的全面性、深入性,这对于提升语文复习教学成效具有极大的帮助。

二、切实推进“教学模式创新”这一重要措施

许多高中语文教师的复习教学方式呈现简单化的趋势,以知识点灌输和机械重复练习为主要模式,学生不仅学得费时费力,而且兴趣也难以得到提高。笔者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创新,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教学中尽可能多地设置学生提问、质疑和探究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来思考,由此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互动效果。另一方面还大胆地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一些系统化、条理化的复习内容,安排学生走上讲台带领大家一起学习。这是教学中非常少见的模式,笔者为了保证这一教学模式的效果,在课前对担任教学任务的学生进行了专门培训,保证他们这一部分内容的掌握非常扎实,所采取的教学方式也更加贴近学生思想特点、理解能力,同时渗透进自己的学习技巧方法,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讨论研究。这一方法对于增强教学实际效果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且,整个复习教学活动也充满了趣味性。

三、切实改进“学习方式变革”这一重要理念

语文复习教学要强化学生学习方式点拨,通过更加科学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首先,笔者鼓励学生结成对子进行学习,相互提问,共同分析研究,同时还鼓励学生以寝室、座位等便利条件为基础,组成相互帮助学习的对子,抽背语文知识点,共同分析学习难题等等,将个人枯燥的学习转变为集体的学习,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程度。其次,笔者要求学生将点滴时间都充分运用起来,平时将语文学习的重点难点罗列出来,记录在随身携带的小笔记本上,一有时间就抽出来看一看、读一读、背一背,以此促进学生语文复习成效的提升。

四、切实发挥“情感因素促进”这一重要作用

高中生学习紧张,压力大,如果缺乏积极的情感,学习将会举步维艰,尤其在相对枯燥的复习环节。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发挥情感因素的促进作用,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成功,受到快乐。首先,笔者在复习过程中关心、关注、关爱每一位学生,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困难,有哪些知识点尚未掌握,然后及时进行点拨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技巧方面的不足,拾遗补缺夯实基础,这是语文复习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内生动力。其次,笔者还要求学生之间相互结对,在班级营造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相互帮助,共同进步,以浓厚的学习氛围促进复习活动的有效开展。

五、切实体现“逐层深入巩固”这一重要目标

篇3

【关键词】接受美学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1接受美学的主要观点

接受美学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对作者、作品中心论的消解,强调读者的放性及感受,通过研究读者、阅读过程、反应、接受、交流等方面,重新调整文学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从一个新的视角来理解文学作品及意义,建立读者反应批评范式。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是为读者阅读而创作的,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表现出来。接受美学的主要观点分别体现在以下四方面:“期待视野”理论、“召唤结构”理论、“反思性问答逻辑”理论和“文学作品的结构模式”理论。

2接受美学视野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2. 1功利主义思想阻碍文本与读者的对话

在高中语文教学一线工作的教师们发现,在高考的强压下,当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功利性使语文教学偏离了其学科的初衷。正是这种功利主义思想阻碍了文本与读者的对话过程。那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毋庸置疑,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的对话是围绕文本的内容展开的。如果师生面对文本,只关注那些可能被考的内容,阅读教学就变成了揣摩命题者意图的教学,对话的视野就受到了限制,于是,阅读教学就弥漫了功利色彩。

功利主义思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屡见不鲜。首先表现在一部分学校领导的不重视。在学校中,一部分学校领导,包括其他学科的老师大都认为语文学科是一个耗时费力,不容易出成绩的学科。尤其在高三阶段,很多学校出现了语文学科给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让路的情况。在课程时间分配上,很多学校把语文安排在下午第一节,这是学生精神困顿的时候。这样的课堂效果自然会低效。其次表现在语文教师本身的教学实际中。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近些年来,高考阅读理解考的是课外阅读,这样一来,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外阅读的拓展,而忽视了课内阅读,从学生的语文书中的笔记、随笔等可以看出学生对课内的阅读,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课外的“题海”之中,高考一本通等书、卷子一大堆,对于阅读的成果大多是抄上去的“参考答案”。许多学生说,答案抄多了才发现原来就是那几句话。在高考压力下,许多教师、学生忘记了阅读的真正目的,不自觉地以“这个知识点考不考”为标尺进行拓展阅读,这样学生越学越厌恶,因为这不是学生作为读者的内心需求。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尽管高中学生学了语文十余载,但明显发现高中生的知识面较窄,阅读量

较少,知识积累不够,写文章感觉词汇贫乏,甚至有的学生的识字量都不达标,作文中错别字很多,病句很多。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喜欢语文,不喜欢阅读,不喜欢写作。在高考指挥棒影响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沉闷、机械,缺乏智慧,偏离了语文学科的生命底色。如何实现理念与实际的双赢,分数与能力的双赢,是解决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矛盾的关键。

语文教学不仅要学习课内知识,还要对课外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以求更全面的阅读。高中语文阅读课外拓展尤为重要,因为书本上的文章只是例子,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积累文学素养。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让学生多阅读来拓展阅读视野,丰富阅读体验。但贪多而不求精导致阅读的肤浅,像蜻挺点水一般,过两天全然忘记。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后,列出一大堆相似文体、相似主体的文章让学生去阅读,从而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种明显的功利主义给学生以阅读是为了考试用,考试考这个考点的感觉,大大削弱了阅读的本意。阅读是一个逐步积累、融会贯通的过程,这样急功近利无形中会降低阅读效果。

2. 2忽视学生的期待视野,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内海明威没有课外精彩”,学生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教师在教学时忽视了学生的期待视野,从而降低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可以展想象的翅膀,无边无际的遨游,没有课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思想感情等条条框框的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情感、经历重新构建文本的意义,处于自由阅读状态下的学生可以从阅读中体验愉悦感和满足感,而一旦从自由阅读进行到师生参与的阅读教学,学生作为读者及主体地位常常无形中被忽视甚至剥夺,学生会跟着教师的教学计划走,即使在强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的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学生很多情况下还是处于被动状态,被动地参与,被动地感知,更甚者,以至于使语文课不知不觉中成了教师的演讲课或表演课。“花多少年时间,多少课时,花样不少,左分析、右分析,做大作文,小作文,口头作文,书面作文等等,结果要写写不上来,要说说不上来,不是人人如此,但有相当比例。” 张志公先生面对语文教学感慨道,现在的语文课堂也不发此种状况。在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需要,就会产生师生的共鸣,这样教学就会有更高的效度。

2. 3忽视文本“召唤结构”,出现“假对话教学”现象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课堂评价也强调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至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形式多样,出现虚假对话。在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有时从文本内容的某一点出发,进行拓展与延伸,却始终徘徊在文本的语言之外。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有的教师把应掌握的知识点设计成几个小问题,逐一向学生提问,阅读教学就是在一问一答中将课文的重点、难点逐一解决,较难的问题问那些基础较好的同学,较容易的问题问那些基础较弱的同学,一节课从导语到作业布置都按教师预先安排的进行。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了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我们要意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模式,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曹海明.语文教学解释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科竞赛;教学效果

多年来我一直在跟踪研究普通高中生对语文的学习状态,发现每个班只有少数学生语文成绩比较优异,而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则感觉比较迷茫,成绩一直在及格水平徘徊,渐渐的,不少学生对语文课缺乏学习兴趣,课堂表现也不太好。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曾经举办过一次知识抢答赛,没想到学生参与的热情空前高涨,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想。赛前两个星期我向学生宣布了举办知识抢答赛的决定,让学生们认真准备。在接下来的两周内我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主动地利用课外时间找资料、做笔记、相互探讨问题。正是因为他们在赛前积极准备,所以他们在抢答赛上才会有自信的表现和精彩。因此,笔者认为,类似这样的竞赛应该加以完善并进行推广,因为它能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对提升语文课的教学效果很有帮助。

一、竞赛能提升语文课教学效果的原因探析

(1)竞赛具有挑战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竞赛一般要角出名次或奖项,无论是否有奖励,好的名次或奖项对参与者来说都是一种肯定。因为一旦获奖,首先它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肯定,在精神上能够获得一种满足感。如果还有物质奖励,他们会更加高兴。因此,竞赛本身就是一种激励机制,它能激发同学们参与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让学生主动端正学习态度,以一种更加积极的姿态为竞赛做准备,而准备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2)竞赛是对一成不变的学习模式的一种调剂。高中生学习任务繁重,整天不是上课就是考试,这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厌倦。而时不时地举办一些学科竞赛活动,就像炎热的夏天突然吹来一阵凉风让人清醒,就像平静的死水被人丢进一颗石子而变得波光粼粼,能够给他们带去新鲜感。因此,竞赛能对学习和生活起到很好的调剂作用,而且只要组织得当,效果会非常好。

(3)竞赛活动能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在竞赛的准备过程中,学生如果遇到不解的问题,他们就会向老师请教、向同学请教。在相互交流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感情会变得更加亲密,关系会变得更加融洽。感情深了、关系融洽了,大家在以后的上课过程中的配合就会更加默契,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就会有所改观。偶尔举办一些竞赛,以此改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进而改善今后的课堂教学效果,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技巧。

(4)组织竞赛可以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举办竞赛对教师是一种考验,一方面,要设计好竞赛的形式、规模;另一方面,要设计好竞赛内容,不仅要保证试题表述正确,而且要确保它与高中语文教学目标联系紧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和灵活性,以便能够锻炼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通过对竞赛题目的设计和反复斟酌,教师对相关知识点的综合把握能力得到提高,而且质量越高的学科竞赛,对组织者和评委的知识、能力的要求就越高,这会倒逼老师们加强业务学习,提升业务能力,有利于今后更好地教学。

二、举办学科竞赛应注意的事项

(1)竞赛难度要适当。我们举办语文竞赛的主要目的是激发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借竞赛帮助他们学习和巩固相关知识,而不仅仅是为了角出名次和颁奖,因此竞赛的难度不宜过高,否则,学生参与积极性就会下降,学生也体会不到竞赛的成就感和乐趣,也就容易挫败他们的自信心。这就要求我们在题型设计上要考虑全班学生的真实水平,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出题,避免出“偏题”“怪题”。最好是竞赛内容和竞赛答案要能比较容易地从教科书、参考书上查找得到,或是常识性的知识,否则,学生会觉得无所适从。当然也不宜太容易,如果太容易,参与者会觉得没有挑战性,从而失去参赛的兴趣。

(2)竞赛过程要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学生们的自尊心和好胜心都强,一旦遭遇不公,他们很容易闹情绪,不仅对老师有意见,还可能同学之间产生情绪。果真如此,那举办这个竞赛真是得不偿失。“客观”要求我们给参赛者打分的时候要严格执行评分规则,切忌随意打分。“公正”即公平和正义,要求给予每一位学生平等的参与机会,在给分时要一视同仁,不能搞双重标准。产生争议时要从客观事实出发,按照事情本来的是非曲直来处理。例如,在抢答模式下很容易产生谁是第一个举手抢答的矛盾,这时候决不能草率地指定谁是第一个抢答者,为慎重起见,我们可以通过看监控视频来认定,或者通过多请几位监督员来避免矛盾。总之要尽可能地尊重事实,不能草率从事。

(3)竞赛要有较大面积的奖励。为了鼓励更多学生参与竞赛,需要设置更多的奖励名额,让更多学生体验到成就感。奖励分为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对于取得好成绩的学生,教师要进行表扬,并把名次进行公布,这些获胜者在大家的掌声和注目中有一种自豪感,这是一种精神奖励。而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提供一定的物质奖励,这对学生来说可能更加有吸引力。物质奖励其实也不一定需要多贵重,一支笔、一个笔记本或是一本经典文学名著都可以让他们感到高兴。

(4)竞赛要注重知识的综合性。所谓综合,就是要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相关知识点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将相关知识进行适当综合,有助于学生们构建牢固的知识体系,也有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由于时间紧张的关系,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对知识综合得不够,但这一问题可以借助举办学科竞赛加以解决。在竞赛中除了适当考查学生对有关识记内容的背诵效果,可以更多地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5)反思和总结。每一次竞赛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全班同学对竞赛进行认真总结和反思,该表扬的要表扬,该批评的也要批评,目的是让每一个同学都能从竞赛中获得进步。对竞赛中存在的问题,要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讨论,找出改进的办法。这其实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集思广益的途径。通过这样的认真总结,下一次的竞赛活动将会更加成功。

竞赛是一种乐趣。通过一次次的竞赛活动,学生会慢慢形成热爱学习、快乐学习的可喜劲头。有了这样的态度,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得到有效提升。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应当经常举办一些学科竞赛,以此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彭建良,胡春霞,张爽爽.学科竞赛与课堂教学相互融合的研究――以浙江工商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物流技术,2016(8).

[2]陆泉芳.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与中学化学教学[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3.

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自主学习;自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069-01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决定学生实现自学质量的高低的重要因素是自学能力。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当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身所蕴藏的学习潜力和价值像金子那样充分发挥出光芒,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尽可能挖掘自内在的学习潜力,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教学效果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教师从“危机”的心理重压下解脱出来。

一、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互动活动。当前,一些教师只注重知识传授、忽略能力培养的现象以及只注重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 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仍热衷于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以讲代练,不分主次地一讲到底、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此,师生关系演化为一种主宰与臣服的关系,在学生表现出来的“越轨”,“异端”倾向或暴露出缺点时,常常斥责讥讽挖苦学生,没有把自己当作“主导”,而变成“主宰”,而是把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 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指导学法的意识,学生自然不能很好领悟自学规律。随着近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再多,其作用的范围也应是有限的,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以后必须要加强自学能力。因此,教师不应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主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学生掌握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并能运用自如。俗话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这不仅得益于一时,而且受用一生。可见,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比传授课本知识更为重要。

二、通过课堂教学,进一步训练学生自学能力

既然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巩固新知、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能的重要途径,那么,学生上课认真听讲,学习努力便成为信息交流、获取新的知识和信息的关键。因此,要求学生在充分的课堂预习和充足的知识准的基础上,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解和分析。在听课时,教师一再强调的知识点应着重注意, 未搞清楚的易错、易混、理解不清或模棱两可的内容,尤其是经老师讲解仍 不懂的,都要及时记在笔记本上 (或者标注在书页的字里行间),还要对照反思。如果对某一问题的理解与老师不同,学习小组可以开展专题讨论,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畅所欲言,提高对某一方面知识的理解。这样,不仅能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当一节课上完后,书本上就能附注了“大”或“小”的标记,这种笔记法不仅能掌握好课堂知识,还能发展自己的认识能力,便于以后复习。

三、建立有效的课堂学生学习评价机制,树立自学理念

1、进行“课外阅读”考评制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一个人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善读书,增强课外阅读积累,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至关重要。所以,笔者在培养学生自主性阅读习惯的过程中,在班级开展“每日一读”活动,全班轮流,每人一天,然后要求学生勤做笔记和思考记录,每周的两节语文课用来交流、展示与讨论,由学生打分,可以给予一定奖励。

2、重视自学课堂自我评价环节 发挥自我评价的教育作用

为了把培养高中生语文自学能力落到实处,让学生拥有率真灵动的学习激情,每周拿出一节阅读课在课堂上主要是让学生自学为主,致力于让学生自己质疑,自己解决问题。 具体指导的方面有:

(1)自学前,应引导学生认读目标,从整体上感知本课学习任务,并制定自学提纲。要求具有从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

(2)培养学习者独立学习、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已知的知识和经验,以及有关的参考资料(包括工具书),进行积极的独立思考,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养成先独立思考,然后通过查字典、查资料寻找答案的习惯。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成员之间相互合作。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探究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自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通过小组里的合作与讨论,每个学生都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中让学生获得了在面对问题时如何多方面的思维,以寻找最佳答案。(4)展示成果,推广经验,促进共享。学生们结合自己的阅读、作品等,交流自己的收获, 让学生共同分享学习中的收获,回顾、巩固知识点,实现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

3、科学制定复习计划,合理安排复习内容

篇6

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曾经说过:“动手探索活动是学生最根本的学习途径,它能够有效地联系主体和客体,使学生认知的主要原动力。”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要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积极地执行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通过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一、放开束缚,让学生大胆想象

人的一切行为举止都是思维决定着,只有学生拥有积极主动的想法才能够主动地探索知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想象,并且要勇敢地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来证明自己的想象是切实可行的。也就是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要能够验证自己想象的合理性。例如,在学习《再别康桥》时,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给学生创设出康桥的优美的景色,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深深地体会作者面对的情境,感受作者徐志摩此时拥有的心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一些语句的含义。面对这样优美、怡人的美丽风光,作者又为什么要离开呢?通过这个问题来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来思考作者“再别康桥”的原因。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我就成功地引导学生去开动思维进行大胆想象,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给学生留有充足的观察时间

语文知识也需要学生仔细认真观察,特别是在文章中,学生一定要注意细小描写的特点和用意。对于那些景物或人物描写,一定要让学生认真观察教师呈现的图像,争取能够在有限的教学资源中寻找到相关信息,从而使学生掌握的语文知识更加全面和准确。例如,学习文章《祝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要特别注重观察和思考细节描写中,通过观察来想象祥林嫂的凄惨境地,通过观察一些对细小情境的描写来深刻地体会祥林嫂所处的社会背景和社会风气。此时,教师再把搜集到的一些关于祥林嫂的图片和资料呈现在学生眼前,进一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和细微地观察,使学生能够多角度地去分析和思考祥林嫂所处的社会,珍惜现在我们拥有的一切。同时也会在祥林嫂身上体会到抱怨和哀求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才能够走向成功,从而让学生树立了自主学习的精神,推动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式学习。

三、鼓励学生用笔记录自己的所看、所想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当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发挥想象得到一些线索和知识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及时进行记录和储存。尤其是在对文章的阅读和思考过程中,要让学生把自己思考过程记录下来,或是画下来,当充分的思考结束之后,再根据自己的记录来组织语言进行表达。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不会将自己的某些观点丢掉,也能够确保学生用最流畅、最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达,促使学生手和脑共同协调发展,克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只是简单地运用自己的耳朵来听,不进行自我探索的缺点。例如,《茶馆》中描述了很多的人物形象,如果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没有进行有效地记录就会在最后将所有的人物故事都混在一起,很难分清楚。如果教师在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在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进行记录或描绘,通过一些简单话语或图像来让学生清晰地记录文章中的内容,同时在一旁标注。这样就便于接下来的继续学习,便于在小组讨论中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念。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脑和手协调运用的能力,让学生在绘制和记录自己思考的同时,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锻炼了学生探索的能力,从而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效果。

四、给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空间,锻炼学生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

语文除了是一门系统性的学科知识外,更是学生进行交流的语言工具。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和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能够顺利地和他人进行交流。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灵活运用程度,要让学生运用自己学到的语文知识更加准确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思维。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更多畅所欲言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做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享受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的语文知识。例如,我们可以利用课堂教学的前几分钟,让学生把自己预习后的看法和想法表达出来,在锻炼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的预习效果。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为学生设计一些关于文章内容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并解答,通过问答的形式来让学生以及师生之间进行交流。课堂的最后要组织学生进行学后心得的交流,补充课前学生的看法和观念,让学生对文章的掌握更加准确和全面。

五、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和归纳,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

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能力来总结归纳学过的知识,才能够印象深刻,才能够在整理的过程中及时地发现其中的疑惑并解决。其实,在学生自己动手整理的过程中就包含了思维和探索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对知识的再次“学习”过程。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为学生多提供一些自己归纳和总结的机会。在传统教学中,期末考试复习时教师都习惯把自己整理好的知识点抄给学生进行背诵记忆,但是这样起到的效果并不怎么明显,现在我们应该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总结,相信学生能够将所有的知识点归纳和总结出来。这样学生就成为了自己学习的主人,从而积极主动地开展探索式学习。

篇7

第一点:编制导学案

导学案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介体,也是课堂重点内容的体现。做好导学案,能够使学生更加清晰课堂教学目标,也能够加强学生的自测能力。导学案主要有以下几项内容:知识积累(作家作品和创作背景)、课文中重点生字词注音填空、梳理课文内容层次填空、课文中重点词翻译填空、及句式的用法填空(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合作探究(分析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知识点整理填空等。[1]

第二点:分发导学案,布置预习任务

导学案一定要提前一天发到学生手中,使学生能够有时间把自己可以独立完成的部分完成,实现预习目标。

第三点;课前检查导学案完成情况

导学案的完成情况一定要及时检查,以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并能够督促学生积极的完成。

第四点:课堂小组合作及个人展示

课堂小组合作及个人展示是新课程标准下能够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有效的方法。本环节我认为可以这样安排:

1.读课文,梳理内容层次

在了解作家作品和创作背景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层次。由学生主动举手完成学案中注音题,其他学生可以举手质疑,并达成共识。通过大声齐读、分小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等形式朗读全文,在反复朗读中,使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韵律之美,把握整篇文章大致内容,克服心理上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进而逐步消除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代沟”,达到初步理解文章的目的。

2.翻译重点词及句式

按照文章内容层次,小组合作交流将有疑问的知识点提出来,并由其他学生举手解释,当大家都没有疑问的时候,提问各小组某个编号学生逐一翻译PPT 中展示的重点词及句式,翻译完其他学生可以质疑并解答。教师适当点拨,达成共识,形成笔记。这样做学生对重点词的敏锐度增强了,对重点词能够积极思考,能够及时完整地记笔记。[2]

3.翻译句子

大胆放手,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古人说: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小组内自行分工翻译句子,篇幅较长的部分一人负责一小段,然后互相交流各段文言文的释义。完成后将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由其他学生举手答疑。教师在适当时候对规律性的知识加以梳理,这样做,所需时间大大减少,且在互帮互学的竞争中,人人都有发言交流机会,人人都有成果可展示,学生自信心大大增强。学生阅读障碍就会越来越少,信心增强,兴趣大增,学习自觉性也大大增加,他们甚至主动提出要轮流当老师,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也会变得更为轻松。

4.分析人物形象及写作手法

关于人物形象及写作手法在文言文的学习也相当重要,能够加深学生对文章的解读。可以安排小组讨论,通过学生讨论后总结,代表发言。教师点拨,达成共识。

第五点:课下完成导学案第六项,知识点整理填空。

篇8

(一)未考虑初高中学生学习心理的连贯性

中学生学习语文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学生的年龄不同、年级不同、身体发育不同都会导致心理差异。由于《义务教育法》的实施,学生在初中阶段往往就近入学,学习环境比较熟悉,对朋友教师有一定的亲切感。然而,高一学生来自不同的初中学校。他们不像初中时期那样经常向成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他们有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心理的发展呈现闭锁性特点。这种心理反差不可避免地让他们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产生了心理焦虑。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孔子所说的“好知”、“乐知”是学习语文的两种境界,好知者众,乐知者寡。当今语文教育的现实比孔子想象的要严峻得多。我在前人做过的调查中发现高一学生学习语文存在着很多不利的因素,他们有着呆板的学习方法和不良的学习习惯。部分同学认为高中语文难学,有很多同学对高中语文成绩不满意,几乎很少的同学参加演讲、朗诵等有意义的语文活动。初中时期活泼开朗的他们由于高中生活的不适应变得沉默寡言,热情丧失,对语文逐渐失去了兴趣。

(二)未考虑初高中教材难度、知识点方面的连贯性

初中的教材定位于适应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性、适应性。从初中语文知识的结构层次来看,每个单元仅包括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两个板块,每个单元都有本单元的预习提示。初中这些课文在语文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比较低,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在能力方面要求比较低,课文内容简单,要求低,难点少。这就使学生养成依赖老师的不好的学习习惯,应有的能力没有完全培养出来,把精力放在对课本的死记硬背上面。然而,高中教材定位于高考,高中分必修和选修课,知识结构和初中有明显的不同,它是以某一话题为统领设计专题的。因此,在实际实施中加大了初高中教材间的裂缝。而且高中体现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内容密度大、要求高、坡度陡、难点多,在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比较高。高中的阅读教学对教师也有很大的要求,他们必须变革教学方法,创造时机,唤起学生的想象力,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独立思考,想象着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形成名师钱梦龙的“教的艺术”———“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的艺术”。(四)未考虑初高中教学方法的连贯性初中属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年龄较小,学习能力较低。例如在学习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诗经〉两首》时,语文教师往往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关雎》、《蒹葭》都是爱情诗,通过反复的有情感的朗读,不难发现其中的爱情观,因此,学生经常采用读、背、记的学习方法。进入高中后,学生处于非义务教育阶段,核心目标是高考,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会广泛采用分析、讨论、合作、联想、质疑等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常常令学生产生思维的障碍与理解的困难。绝大部分高中教师没有教过初中,甚至没有听过初中课,对初中教学了解很少,因此教师的教学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这就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较大的知识难度的压力下加上了教学方法的不适应,导致学习热情下降,甚至丧失信心。当然,初高中语文教学的问题远不止这些,这只是其中表现突出的几个因素,也是我们最应该重视的几个因素。

二、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措施

(一)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学理念

魏书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同样是课堂,有的老师视为畏途,有的教师视为乐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知识的构建者和创造者。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其衔接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高中语文教学能否顺利地完成与初中教学的衔接,直接关系到高中语文的教学效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具有广博知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语文老师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造就“学识宽厚智如源泉”的大智者,只有成为大智者,老师才能顺利帮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衔接的问题。此外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说传统的教法都不要了,而是在继承的前提下创新。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强化课堂教学质量意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二)积极做好心理衔接,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

首先教师应该明白初中升入高中给学生心理带来的差异。为了消除“学习心理差异”,教师必须从学生角度出发,了解他们的困惑,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能够明了初高中阶段之间的差别,了解初高中语文学习的不同特点,培养自信的心理品质,做好学习上的各种准备。其次,教师还必须深入了解初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差异,教师应一视同仁,不偏不倚,不应把重心放在优等生上,要尊重人、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帮助他们形成健全人格,同样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应有之义。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里心态开放,个性得以张扬,创造性得以释放。

(三)研究初中教材,以旧带新

高一教师要熟悉初中教材,特别是初三的教材。因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初中的教材帮助我们过渡到高中的教学。如,在初三我们学了不少的诗词,如《忆江南》、《沁园春•雪》、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在高一的第一单元诗歌阅读鉴赏中,教学《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虽然要求不一,但从学过的诗词引入,不失为很好的过渡与衔接方法。其次,教师还应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阅读计划,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创设似曾相识的教学环境,同时拓展了学生的学科知识积累。教师通过这种方法以旧带新,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叶圣陶老先生讲过“一个人有自学能力和习惯,将一辈子读书,一辈子受用”。

(四)教、学法的衔接

“语文教学的方法不是一种独立的现象,而要受到多种教学因素的制约,语文教学方法也不是一种单一的模式,而是多姿多彩的。语文教学的方法更不是凭空产生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古话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初中阶段,由于课文比较短浅,教师常采用讲读、问答式的方法,主要是疏通知识,讲清要点,学生只要认真听课做笔记,课后认真复习并完成课后及补充练习就行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强也缺乏探究精神。进入高中,注意教学一定是一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不断深入的过程。其次是伴随着知识层次的加深、知识容量的扩大,必须注重语文知识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独立的探究精神。

三、结语

篇9

一、提高认识,重视学法

学习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不能仅靠自己的满腔热情和美好的愿望。它是一门科学,是需要方法指导的,其作用自不待言,诸如提高学习效率,提高人的综合素养,最起码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教师的课上指导不可忽视,它是任何的课外辅导读物所取代不了的。这种方法的指导是渗透在教学中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现在各种各样的语文辅导用书铺天盖地,各种方法的指导应有尽有,但学生语文学法的形成还是要依赖教师的指导。语文学习的方法是靠积累,学生语文学习思维的形成要靠教师的指导培养。

二、课前充分准备,做好预习工作

高中的课型主要是新授课和作业课及考试讲评课。教师要根据课型的特点安排好学生的预习。对于新授课,学生的预习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要求学生的预习工作要和教师的讲课速度同步,这样的预习有一定的时效性。高中语文学习的内容多,既有必修内容,又有选修内容,要求教师在高中三年的课程在两年内完成。这就决定了高中语文课堂容量大,知识点多。如果不预习,或是阅读不到位,不能根据教师的教学要求和教师预习的安排去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那么这些学生就会听课没有针对性,缺乏目标。正确的预习,可以了解语文教材内容的基本梗概,对疑难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对需要教师课上讲解才能明白的内容便于主动解决。预习是独立学习的重要环节,自己在预习时对内容理解是否正确,重点、难点、关键之处把握是否准确,在听课中得到检验,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好方法,不可忽视。对于作业课,是检查自己学习迁移能力的好办法。做作业存在的问题,必然表现在解题过程中,通过听课就能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问题。至于考试讲评课,更是对阶段性学习成果的检测,做好预习,找到问题,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能力,就能提高自己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抓好课堂教学,发挥指导学生学法的主渠道作用

学生学习的效果如何,关键在课堂。听课效率的高低就看学生会不会听课,它直接关系着学习效果。一节课上,学生精力集中,能够紧紧跟随教师讲课的思路,教师要善于将讲课思路、解题方法乃至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渗透到讲课内容之中,对学生的能力提升举足轻重。对于新课,要弄清概念的形成和知识的前后联系。哪些是基本的方法,哪些是必须掌握的重点、难点。对于作业课,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听课,听知识的来龙去脉,听教师的分析问题过程。在听课的过程,学生要用心听,用心去领悟,既知道是什么,又知道为什么,更要明白自己错在何处,应该怎样作答,作答的思路又该怎样。还要进一步了解其中隐含着的思想方法和技巧。对于现代文阅读,随着年级的增高,阅读与理解的能力要求越高。所以,在听课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求学生勤动手、勤动笔,善于做笔记,尤其善于整理错题,或者是典型的类型题。一次好的听课笔记,对于课后的复习巩固很重要,今后复习起来也会轻松自如。教师指导学生听课,能够明确学习的思路和方法,使自己对问题有更全面地认识,把知识学得透,运用得活。

四、做好课后复习巩固,保持长久记忆

对知识的及时巩固,克服遗忘,是使知识持久保持的重要措施,它也是积累知识的重要途径。一节新课,课后要及时复习课上的知识要点,及时做好相关作业,这既是消化新课知识,巩固相关知识点。同时,也是在提高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更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对于语文学科,教师还要进行课本知识的扩充,适当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这样既是对课本内容的延伸,又是新知识的扩展。做语文题,讲求一个字,就是精。把一类题做精了,相关的就可以举一反三了。

五、善于把书读活,灵活运用

语文知识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读书就是先将书读厚,不断积累丰富材料,在运用的过程中重在活用,根据需要取其所需。学习的初始阶段就是“由薄到厚”的过程,需要大量阅读,需要大量积累。一个章节或一个单元学完后,就要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和概括,逐渐形成一种习惯。对于知识的纵横联系,目的在于使知识系统化,能够学会提炼出文章的精神实质。一个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抓住重点、线索,并掌握基本思想方法,对全文有一个系统地掌握,那么,就会对知识有一个居高临下的理解,这是读书“由厚到薄”的过程。对于知识的掌握与否,做到心中有数,不能盲目自信,对不过关的知识或者还有疑惑的地方,要及时进行解决,不能有侥幸心理。

六、关注细节,养成习惯

学习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是在学习中需要注意的。它涉及学生的学习习惯,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它靠学生平时学习的一点一滴的积累,要在习惯中累积功夫,培养素质。而习惯正是学习中最重要的素质之一。把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之后,积累知识获得能力就会迅速。习惯是人生之基,而基础水平决定人的发展水平,如果没有良好习惯为基础,任何理想的大厦都难以建立。

篇10

1.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现状分析

1.1教学内容改革不足

文言类教学在教育改革中是很少发生变化的,一般都是传承原来的教学内容,教师对文言文逐字逐句的进行讲解,学生逐字逐句的识记,教师、学生在思想上都认为学习文言文就应该是这样的,从而导致文言文的教学内容改革不足。这样的教学内容也使得学生对文言文枯燥乏味的印象根深蒂固,学习文言文不是一件值得兴趣盎然的事情,也没有探索传统文化的精神,只是在学习一门需要完成的功课而已。

1.2教学内容的功利性

在高中阶段学习文言文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符合高考的考试要求,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学生需要储备大量的文言类词汇和基础知识。在储备词汇和积累知识的过程中,通常教师会对文言文进行精讲、细讲,把文言文学习变成古代汉语学习,这不仅加深了文言文的难度,而且使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方面高度依赖教师的讲解,离开教师的讲解,学生对于文言文还是懵懵懂懂。同时为了应对高考的语文考试,大量练习文言类习题也是现在文言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题海战术在学生并未娴熟驾驭学习文言文方法的时候,无疑是一种学习负担。

2.优化高中语文文言类教学内容的策略

2.1优化识记方式

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识记文言文的知识点,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学习文言文,可以通过位置记忆、简化章节、统一划归、对比分析、记录笔记等识记方法让学生记忆文言文的知识点。在文言文中具有难点的多义词、通假字、实词、虚词等可以经过归纳、对比的识记方式进行记忆分析,对学生学习的知识进行活学活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对文言文的作家作品识记、理论知识识记、文学鉴赏识记都可以根据时代背景、事物背景等进行理解识记,对知识点记忆的准确性将会很有帮助。在学习文言文中使用这些识记方式,可以在课程结束时,使所学的文言文知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是学好文言文的基本前提。

2.2优化理解领会能力

在高中的课程标准中,理解领会文言文的意义是一种情感价值观的体现,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表现,在学习中,理解领会能力更是学好文言文的保障。在高中语文文言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领会理解能力,培养学生领会理解能力的手段不尽相同,教师可以在讲解文言文时投入适宜的感情,引起学生的共鸣,也可以带领学生大声诵读文言文,在诵读中让学生自主体会其中的意义。

2.3优化知识的运用

文言文是古人智慧和传统文化的结晶,学习文言文,不应只以考试为目标,而应把传承运用文言文作为学习目标。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文言知识的能力,可以适当让学生进行文言文创作,学生运用文言文的能力得到提高,那就说明着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也是学习成绩的一种检测指标。运用文言的同时,也是对学生记忆的加深,对学生文言文学习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有效手段。加强文言文知识的利用,才是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才是学习的精髓。

2.4优化文言文的分析

在现在不少高中进行文言文教学中,对文言文的分析都采用一字一句解读的方式,这样虽然让学生在老师的讲解下,对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能理解,但不结合整篇语境分析的方式只是让学生在学习古汉语的字句意思,并不能掌握文言文的意情景、故事。这样教学内容会让学生感到文言文枯燥乏味、晦涩难懂,长此以往,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会大大降低,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不够,同样会导致文言文学习水平的下降。因此,优化文言文讲解分析的内容是对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的必要手段,生动活波、有内涵、富有故事性的分析讲解,将对文言文的先学习具有不可否认的效果。

2.5优化文言文的评论总结

评价总结是语文学科的一个特点,评价总结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文言文的学习也要进行评价总结,在学生接触的借景抒情、怀才不遇、抨击当时社会、真情流露、实景展现等类的文言文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总结,可以让学生融入其中,产生强烈的共鸣,对文章的记忆、理解都有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