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学科课程标准范文

时间:2023-08-17 18:13: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物学科课程标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生物学科课程标准

篇1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生物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到来,不仅仅是教学设备和教材的改变翻新,这还预示着教学方法及模式的大幅度改变。教师只有增强自身能力,快速的适应并了解新教材的基本内容,才能引导学生及时的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及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跟好的贯彻新课程标准。在适应新教材体系的过程中,如何掌控与以往不同的生物课堂,对每一位生物教师来说都是一个需要解决的紧迫课题。

一、改变传统教学态度,积极与学生交流

课堂教学不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过程,更是师生之间交流学习心得的较好途径。教师只有及时的了解学生的想法,才能知道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程度,进而能更好的开展教学。新的课程教学强调师生交往,构建良好互动的师生关系,注重创设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体系,以达到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思想共鸣。课堂教学中只有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才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教学过程往往单一、枯燥,师生之间严重缺乏交流,影响了教学效率和质量,因此,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更注重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共同学习。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知识与信息的交流,它意味着对话、参与以及相互构建,这个过程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的活动方式,更应该是师生之间精神氛围的创建。对于学生而言,学习过程中有了和教师的交流,就能让自己思想得到解放,个性得到突显。及时解决自己问题的同时还提高了自己的创造力。对教师而言,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一场思想交流的盛宴,这样的课堂不仅没有浪费师生的时间,而且,每时每刻都得到了有效的利用。

目前的课堂教学不应该拘泥于固定不变的形式,在预设的固定教学目标中教师要开放的、适时地嵌入一些让学生始料未及的材料和结论,鼓励学生对一个问题进行大胆的想象质疑,并提出自己的新观点,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在论述某个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时,可以故意改变某个点,看学生能否通过独立的思考发现并指出理论的不足之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给予学生鼓励和提点。这样会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让课堂变得更加丰富有趣。

二、培养自身应变能力,增强课堂魅力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兴趣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只有对生物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主动的探索生物学知识。要想让学生产生兴趣,教师要在课堂之前充分准备教学课件,让学生思维及时的与新课连接。在课堂上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自己的课堂语言风趣有起伏,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对生物的兴趣。

通过对不同教师的课堂观察不难发现,如果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语言平淡无力,其课堂也会死气沉沉。而一个面带笑容、语言犀利、灵活多变的教师总是会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喜爱,其教学效果和质量也往往非常突出。初中生物教学中也会有不少纯理论的知识,在讲解这样的知识时,一个活泼轻松的学习氛围,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还要注意在课堂教学进行时要不断的关注学生的行为变化,如果学生对课堂问题的反应灵敏度降低,教师就要及时的通过一些有趣的小常识或者笑话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师在讲解人体生物电的时候,联系到试验中青蛙被肢解后,腿部经微电流依然能出现抽搐的现象,来进一步讲解,这样学生就会被一些有迹可循的实例所吸引,而不会觉得教师的讲解都是纸上空谈。

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生物是一门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教师要想让学生真正透彻的理解生物问题,还要不断的将问题植入到生活中,创设与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境。这样会让学生对生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愿意在生活总不断的探索真理。例如:在讲到中学生要远离及烟酒的课程时,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对一支烟进行研究分析,让学生真正见识到吸烟的危害,这样不仅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使课堂更具有教育意义。另外还有像学习血液循环时,可以联系到心血管疾病、义务献血等。在对每一个课题的阐述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联系是几问题外,还要不断的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勇于评论社会现实,发掘与生物有关的现象与活动,并动员所有同学参与讨论。这样的教学方法极大的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使得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获得了人格的培养与塑造。另外,教师要注意经常设计一些比较简单易懂的问题,让一些基础相对较差的同学能积极的参与到课题的讨论中。这样会让这部分同学得到大家的肯定,增强在以后学习生物课程的自信心,进而提高生物学科的成绩。在不断的实践总结中表明,这样的教学方法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生物教学的不断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广大教师要坚持不懈,努力探索适合初中生物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师要不断学习以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的推陈出新,增强课堂以及教师个人的魅力。注重课堂及课下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并记录学生给自己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并根据这些记录不断的改善和丰富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注意自己的教学技巧,保证课堂生动有趣的同时还要让师生双方都能有所收获,切忌顾此失彼。广泛的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学有所用,能利用生活实际来丰富课堂知识。虽然新课程下生物教学策略的探索有一定难度,但是只要教师们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不断的践行自己的事业,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陈丽.浅谈新课标下初中物理教学[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篇2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高中生物 教学模式与要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4-0150-01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要求学生主动体会认知和掌握获取新知的方法,让生物教学从“要我学”走向“我要学”的局面。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原来教师通过对知识的精彩讲解和学生采用被动式的学习方式来达到教学目的的做法。那么,高中生物教师应如何对待新课程改革,研究新课程改革,适应新课程改革,提高生物教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些阐述。

一 转变教育观念,适应课改要求

传统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要培养社会需要的知识型人才,此类人才对快速发展的社会是缺乏适应能力的,是容易被社会淘汰的,因为他们缺少的是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就要求教育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学习型人才,教育不但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成为终身学习的人。

1.认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要求

教育是传授学生知识、塑造学生性格的过程。如果不能尊重人学习知识、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味地按照统一的要求来教育存在个性差异的学生,这会使学生的各方面发展不适应社会的需要。所以,新课程改革的目的要求优化教育观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知识,让学生不但能学到知识而且具有自主研究的能力。

2.把握认知的规律,优化教学

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学习是建立在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的前提之上的。在传统模式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新知识虽有精彩的讲解,但学生的反应却是无动于衷,其根源主要在于教师没有尊重新知识学习的规律。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已学知识或生活经验、生活常识的回忆慢慢转向对新知识的学习。教师还应加强对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及知识结构体系,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备好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实际情况,让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真正做到优化教学。

二 高中生物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

1.设计“导入式”激发学生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导入至关重要。恰当的导入可以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例如,生物之间的关系和食物链的特点可以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来说明;遗传现象可以用“龙生龙,凤生凤”来说明等。精心设计导言,利用学生的“知新”欲望引导思考,开始新知识的探索,不仅可以启发学生自觉思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运用“探究式”强化学生思维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以达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它是培养学生推理、思维、决策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探究的前提,问题的确立是学生探究的动因和目标。探究的实施既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手段,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学生只有在探究性学习的环境中,才能真正地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才能在体验中学习,进行他们自己的科学探索。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给学生提供诸多事例,提供探究的材料,向学生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去探究。

3.重视“实验式”培养学生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善于把那些既源于课程内容,又能够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的生物学问题开发成实验,或观察、或探究、或实践,则对于体现生物学科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课外活动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是非常有益的,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许多技能的形成都是与之分不开的。以课外实验验证假设或猜想,不仅能为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及其变化规律提供事实依据,而且能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以其丰富生动的内涵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教师应鼓励学生去实验、去探索、去研究,延伸课内,充分利用课外,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实践、探索、论证,更好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三 高中生物教学要注重的几个方面

1.观察是认识过程的基础

达尔文曾经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有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在生物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如按观察计划指导学生明确观察对象和内容,注重科学的观察方法,按程序指导学生进行观察等。不论是观察切片、标本、实物、挂图或模型等都应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学生一旦掌握了科学的观察方法,对他们的生物学习是非常有益的。

2.思维是认识过程的高级形式

思维是认识过程的高级形式,人类通过思维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观察是思维的基础。学生掌握知识及思维的发展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只有把观察和思考相结合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思维,去发现,这样学生在动手、动脑中获得感性知识,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

3.通过练习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篇3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物教学;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083-03

生物学是一门与人类生活和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学科。根据《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要求,农村初中生物教学要以课堂为媒介,传播“科技兴农”的方略,贯彻“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教育理念,将初中生物教学与农村生产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培养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的新型人才。充分利用农村中学贴近自然、生物资源丰富、实验材料易得等优势,加强和改进农村初中生物教学并提高其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

一、农村初中生物教学现状与原因分析

2011年,我有幸参加了教育部财政部“国培计划”(2011)——安徽省农村初中生物骨干教师培训,在同来自我省16个市农村初中40名同行的3个月的学习交流中,我深感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我省农村初中生物教学普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教育观念滞后,生物课程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受中考指挥棒影响,绝大部分农村初中的生物课处在极其次要的位置,主要表现是:有的学校几乎不开生物课,有的学校妄自减少生物课课时,有的学校随意删减教学内容,有的学校课表上安排有生物课却并未正常开课……生物课让位其他课程(主要是中考必考课程)或被挤占的现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农村初中在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上存在教育观念严重滞后的现象,应试教育观念的残余根深蒂固,素质教育理念往往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2.师资力量薄弱,生物教学没有得到有效实施。受农村初中生物学科地位的影响,大部分农村初中普遍存在生物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现象。调查发现:近年来应聘到农村初中的专业教师并不多,生物教师更是难得一见,现任专职生物教师少之又少,生物课多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条件较差的偏远山区学校的上述现象更加严重。由于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农村初中生物教学没有得到有效实施,主要表现是:①教研氛围不浓,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不能有效地体现学科特点,照本宣科、满堂灌现象极为普遍;②课堂教学上常出现一些知识性错误,如种皮与果皮不分、神经和神经纤维混为一谈等;③不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教师的提问、问题设置等只是照顾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两极分化现象严重;④生物实验和教辅设施短缺,有些学校甚至没有成套的教学挂图和模型,实验教学难以正常开展。

3.学生兴趣不高,生物教学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说实在话,初中学生一开始对生物的兴趣是蛮大的,可以用兴趣盎然来形容。然而,由于教育观念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初中生物虽然被列入教学计划,但没有受到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逐渐消退,进而变得兴趣索然,生物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就可想而知了。面对这一严峻局面,我省部分地区进行了中考改革尝试,将初中生物部分纳入中考范畴,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学校、教师和学生重视生物学科了,生物教师的地位也随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高涨了,这些地区初中生物教学现状大为改观,《新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基本实现。

二、加强和改进农村初中生物教学策略

加强和改进农村初中生物教学,必须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紧密联系农村生产生活实际,使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中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策略如下。

1.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农村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到好处的将农村生产生活知识融入到课堂课教学的导入、中心授课和结束等环节,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活学活用课本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①联系农村生产生活实际,有效导入新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农村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如果能精心设计农村生产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和问题,从学生熟悉的经验导入新课,则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植物的蒸腾作用”时,教师提问:校园绿化新栽的香樟树为什么要去除一些枝叶?在学习“叶片的结构”时,教师提问:叶片的正面颜色为什么总比背面颜色深?秋天地面上的落叶,是正面朝上的多还是背面朝上的多?……这种以学生耳闻目睹的农村生产生活现象作为设疑提问的素材导入新课,不仅使学生感到新课的学习贴近农村生产生活实际、倍感亲切,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使新课导入顺理成章。②联系农村生产生活实际,有效攻克重难点。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在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对于一些抽象的生物概念、生物模型的特点和规律,若能联系农村生产生活实际对生物知识进行生活化诠释,在所学知识和熟悉的生产生活现象、经验之间建立起联系,能使学生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时,教师提前带领学生观察校园周边农田作物生长发育情况,发现“同等条件下,田边地头及种植稀疏地方的小麦总比种植过密地方的小麦长势强壮”的现象;课堂上,教师根据这一现象,分析说明“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植物光合作用较强”,从而引申到“夏季作物因关照较强可以适当密植,冬季作物因关照较弱可以适当稀植”才能提高作物产量的农业技术道理。再如,在学习“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很多学生对植物的呼吸会释放出热量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想生活中的情境:刚收获的小麦如果堆成堆,过一会把手伸进小麦堆里会有什么感觉?不少学生抢着回答:“感觉到热”!教师继续启发:“如果把手放入晒干的小麦堆里,还会感觉到热吗?”少数学生迟疑后回答:“感觉不到热!”教师进一步追问:“这两种不同的现象说明了什么?”在教师循循善诱下学生很快作出回答:“种子含水量越高,呼吸作用就越强,放出的热量就越多。”教师接着启发:“在农业生产中如何长时间贮藏种子?”众多学生齐声回答:“晒干贮藏!”……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学生熟知的农村生产生活知识,教学的重难点就可以迎刃而解。③联系农村生产生活实际,有效结束新课。如果把一堂有效的生物课比喻成一支婉转悠扬的乐曲,那么“起调”(导入)必须扣人心弦,“主旋律”(中心授课)必须引人入胜,“终曲”(结束)必须余音绕梁。例如,“叶的结构”一节我们可以这样结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叶肉细胞内有叶绿体,它和植物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那么,植物的生长为什么需要光呢?植物又是怎样利用光能制造有机物的呢?这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光合作用”,请你课外阅读教材或有关光合作用的科普读物,看谁能联系农村生产生活实际提出一些有创意的问题,让我们下节课一起来共同探究!再如,“光合作用”一节我们可以这样结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机理,但光合作用还有许多秘密尚不为人知,如果光合作用的奥秘一旦被完全破解,我们就可以工厂化制造粮食,再也不需种田了,这将是对传统农业的一次革命!……联系农村生产生活实际结束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热爱和对生命奥秘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回味悠长、欲罢不能。

2.实验联系实际,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实践是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不仅可以改变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的不良习惯,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是对课题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农村初中生物实践教学要在继承传统方法优点的基础上,让学生走出教室,亲近大自然。①联系农村生产生活实际,有效开展实验教学。根据初中学生好动的心理特点,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组织和开展实验教学,把课本知识与农村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例如,在“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实验时,教师提前布置兴趣小组的一部分同学尝试生产豆芽菜、一部分同学水培洋葱、水仙等,注意观察大豆或绿豆种子萌发和洋葱、水仙发根的过程,然后利用学生亲手培养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教师只要用心挖掘农村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实验资源,农村初中的每一节实验内容总能找到学生最熟悉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让他们在熟悉的环境中主动获取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②联系农村生产生活实际,有效开展演示实验教学。农村初中周边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为了提高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充分利用农村初中这一独特的资源优势,采用鲜活标本、材料有效开展课堂演示实验教学。例如,学习“根的形态”时,教师课前带领兴趣小组的部分同学到校园周边采集同学们所熟知的小麦、油菜、狗尾巴草、樟树幼苗等不同植物根系标本;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安排引导学生开展如下实验探究活动:仔细观察你们手中各种植物的根系有什么特点?根据根系的形态不同可以将你们手中的植物分为哪几类?课后调查我们熟悉的其他植物哪些是直根系?哪些是须根系?这些小小的课堂演示实验,材料易得,方法简便,学生感知在先,教师只要简单归纳、引导就能使学生获得实用的知识,而且记忆牢固,终身难忘。③联系农村生产生活实际,有效开展生物课外活动。生物课外活动是生物实践教学的一部分,内容和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校园内外、家庭内外的一切生物实践活动。在进行生物课外实践活动时,教师要科学规划、精心安排、认真指引,学生可以以“身边的生物学”问题为核心,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生物教学资源,在开放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自我实践、自我探究、自我创新的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例如,教师可以围绕课程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开展蔬菜种植、果树修剪、花卉栽培及家禽家畜饲养等小实验,制作“淘气的昆虫”、“奇异的叶”等系列动植物标本。这些生物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实验材料、充实学校标本室,而且可以弥补课堂教学实践技能培养的不足、密切师生间的情感交往,更可以增强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为将来服务农村生态产业奠定基础。

三、改变农村初中生物教学现状的建议

依据初中生物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改革目标,为改变我省农村初中生物教学现状,笔者的看法和建议如下。

1.加强对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视程度。生物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事关人类的衣食住行等国计民生的大事,教育部门应加大对生物学科的重视程度。包括:加强对《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执行的监督管理,增加初中生物教研经费,培养优秀的初中生物教师队伍,将初中生物纳入升学考核范围等。只有这样,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才会更多的关注初中生物这门学科,农村初中生物教学现状才能有效改善,建设“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好乡村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2.提高初中生物教师的专业素养。作为农村初中生物教师,要热爱本职工作,提高对本学科的重视程度;要认真钻研新课程教材及课程标准,不断摄取最新的学科前沿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要将初中生物课程融入时代精神,不能单纯以学科教学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要注意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相结合;要将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农村生产生活实际的基础上。

3.提高公众对生物科学的认识。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解决13亿人的衣、食、住、行需求离不开生物科学知识。然而,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公众对生物学科的认识度不高,生物学在我国基础教育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为提高全民的生物科学素养,促进生物学科更好的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生物学人才,国家要加强生物科学价值的宣传力度,大力推广和普及生物科学知识,让学生、教师、家长和全社会都能充分认识生物科学的重要性。

总之,加强和改进农村初中生物教学存在两面性。一方面,受制于教育观念的落后而不能认识到生物学科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配置不完善。另一方面,农村初中有着得天独厚的生物教学资源,方便开展生物课堂和实践教学,有利于提升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相信随着国家对农村初中生物教学的不断重视,农村初中生物教学的前景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孙寒梅.农村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农业技术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09,(03):12-56.

[2]孙涛.农村初中生物课外实验初探[J].甘肃日报,2011,7,8(01).

[3]黄明韶.农村中学生物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学生物教学,1999,3:8-35.

[4]杨振德.对深化农村初中生物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科学,1998,9:34-45.

篇4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物实验;实验教学;有效性探讨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的知识是长久而记忆深刻的。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则能使学生们更好地学习生物课程,更好地掌握生物知识。而生物实验教学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为此,新课程标准下达之后,对加强生物实验教学做了一些有效性的探讨。

一、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在人类社会中,人类认识大自然基本的方式便是实验了,同时,实验也是我们初中生物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方法。通过实验的方式学习生物知识,对于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标准下达后,也明确指出:初中教师应该把传授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由原来的应试教育逐渐转换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也就是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因此,在我们的生物教学中,生物实验教学则起着提高学生能力的作用。如果离开了实验,生物教学就会变得像无源之水一样没有根基,教学也会显得空洞。如果单纯的学习理论知识,课堂教学就会显得毫无趣味,而且同学们的理解会变得困难。这也就相应的提高了老师们的教学难度。并且,现如今,在考试中,对学生们的实验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加强初中学生的实验教学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必要途径,对教师教学和学生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指的是人对事物的一种感性认识,通过观察学生从原来的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的思维方式。科学的观察手段可以是肉眼的观察或是借助一些观察仪器,例如借助显微镜和放大镜观察等。学生要全面、细致的进行观察实验,并且要适时的记录下来。在我们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自始至终贯穿着观察实验。

(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思维的缜密性,它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方面是别的学科所无法代替的。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不仅是初中生物教学的需要,也是如今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例如,在上面所举例的观察植物细胞的实验中,需要学生亲自制作洋葱表皮和黄瓜表层的临时装片。这个操作主要就是考验学生的细心、耐心和恒心,一次性成功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学生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且实验中有很多细节性的问题需要学生仔细做才能掌握,例如洋葱的皮容易皱在一起,必须多次实验。这一系列的过程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并且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知识并且达到记忆深刻并内化为自己的能力提升。本来枯燥无味的课堂能在实验过程中变得生动有趣,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生们学习生物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

学生们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的因素影响着实验的结果。学生们在做生物实验过程中应该思考并学会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做实验、实验的结果为什么会是这样等等……并且如果实验失败的话,还要明白实验失败的原因。比如做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后,学生们应该会分析:(1)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2)为什么要把绿色植物的一部分用黑纸片遮盖?(3)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场所和产物各是什么?(4)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一定需要光吗?在学生们自己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分析获得结论,要比老师直接告诉学生结果要好得多。

(四)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学生通过在生物实验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基本上在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方面得到了提升,思维水平得到了提高。老师应该鼓励学生能够独立的设计实验来解决生物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这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总之,生物实验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作为学生和老师都不能忽略它的重要意义。

二、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生物实验教学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且,实验教学也一直是我们老师和学生一直都在鼓励和欢迎的教学方式。然而,由于生物实验教学毕竟起步晚,而且受到很多外因和内因的制约,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遇到很多的瓶颈问题。

(一)生物实验设备简陋,老师水平参差不齐

在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限制,资金的不足,导致生物实验教学缺少很多必要的设备。一般学校大多还没有意识把教育经费投入到购买实验仪器上,特别是生物实验仪器。很多学校只是将生物实验室的建设停留在在口头上表态层面,真正落实的实在是微乎其微。大多数实验室还只是一如既往的放了原来的几个标本,很多年都不换。而且,生物这门课程不是中考科目或在中考中所占分数不是很多,这也让更多学校忽视了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物理化学的实验教学上。尽管,如今这些学校也在响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建立了很多生物实验室,然而一些内在问题也相继出现了。这些学校老师水平是参差不齐的,特别是在初中教学中被认为是边缘学科的生物,更是不行。很多老师并不是科本出身,很多知识并不是很专业。

(二)实验过程热闹,但学生能力提高不大

在初中实验教学过程中,学校旨在通过学生通过实验的操作,能够很好地了解所学的知识,加深印象,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的综合水平提高,更好地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然而在生物实验教学的实践中,也常常会出现实验过程的确是热闹非凡,同学们很是热心,但真正学到的知识却不很乐观。在这里,学生做实验主要是好奇心,各方面能力并没有很大提高。

三、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探讨

(一)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完善实验设备

生物实验教学是学生更好的掌握生物课程学习的有效途径,它有着课堂教学所达不到的目的。不仅能够完善课堂知识,而且能够提高同学们的思维水平和综合素质,很好地锻炼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新课程标准下达后,学校等相关部门更应该响应号召,加大对生物实验教学的资金投入,完善实验设备,让学生们能够在良好实验仪器的基础上,很好地学习生物知识。

(二)充分利用实验室,制定合理计划

生物本身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就是生物的根基。在有能力拥有良好实验室的基础上,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实验室,不要让实验室成为摆设。例如人教版七年级的生物课本上,实验占大多数,学校应该扩大实验教学的力度,让学生们从实验中学到知识。不要老是从课本中背诵确定的原理和结果,应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并且作为生物教学的老师,也应该提高自己的素质,多方面学习,多方面查阅资料。在带领学生进行生物实验之前,要做好严格的备课准备,不能得过且过。而且要认真准备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所会存在或将会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解决好,以便更好的完成实验。

(三)把学生的能力培养放在首位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学校的教学方式还或多或少存在填鸭式教学,许多老师的教学目的还是让学生知道结果,只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没有很大的关注,学生大多数也是把心思都放在成绩上。这种情况久而久之,就培养了很多高分低能的学生,严重危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实验前老师应该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了解所需用到的器材,实验过程中注重实验操作,并引导学生做实验要多问“为什么”,而不是一味的只知道结果。在设计实验时,要尽可能多的让每个实验都能把提高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细致的准备实验的每个细节,让实验的每一点都能对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生物实验教学在初中生物课程的学习中的确占据的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对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是课堂教学所无法企及的。然而由于很多客观和主观原因让生物实验教学没有达到很好地效果,这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楼望本.怎样加强初中生物实验教学[j].生物学教学.1992(01):23-24

[2]冯小杰.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体会[j].贵州教育.2008(13):40

篇5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物教学;教学效果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践和发展,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生物学科是中学生的学习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和完善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之一。因此,作为初中生物教师,我们应当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和策略促进学生掌握生物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生物理解能力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一、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先导,它属于非理性因素,它对于人的活动具有指导、激发的作用。因此,作为生物教师,要想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生物教学内容的学习中来,就得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可以把课外实践和课堂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生物的奇妙性和生物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关联性,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的无所不在,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生物学科产生亲近感。其次,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生物图片,如解剖器官、分娩过程、植物根茎等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来激发学生的生物探索欲望。

二、加强生物学科学法指导

中学生首次接触生物,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如何学习好生物学科肯定充满疑惑。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作为生物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学习方法和知识记忆法。例如,可以通过口诀的形式让学生记清楚植物的分类,还可以利用联系法分清动物的分类以及习性。在课堂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标记好重点知识,掌握好基础知识,教会学生做笔记,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时刻提醒学生做好笔记,培养学生随手翻阅笔记的习惯,此外,还可以通过课前回顾旧知识,课后总结新知识的方式加深学生的记忆。

三、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意愿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创设问题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解答意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将相衔接的知识点通过提问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集体讨论,才更有利于加深他们的理解力和领悟力。与此同时,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到这几个方面:问题的趣味性,中学生个性活泼,喜欢思考和探索有趣的事物;问题具有启发性,这样才能让学生运用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总之,学好生物学科是每一个初中生的学习任务之一,教好生物是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责任。教师可以利用中学生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生物的意愿和自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生物 课堂教学 改变 低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206-01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

一、生物课堂教学中“低效性”现象产生的原因

出现课堂教学中的“低效性”现象的原因有多种,但我以为主要还是由当前的生物学科的教学现状、老师的教授效果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三个方面存在的一些不和谐因素所造成的。

(一)当前初中生物的教学现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生物教学成效提升得不明显。究其原因我认为既有多年来生物学科地位低谷的沿袭,又有学生及家长对生物学科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方面的因素,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意见与建议。

生物学科处于边缘化:学校方面对生物学科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用于学习本科目的时间太少。这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生物教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目前,各校存在着这样的情况,大多数学校在安排课时减少生物的课时数,个别学校甚至每周只开一课时,而且多数学校实验课都不上,这样把本该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堂变得照本宣科、死气沉沉。因此,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和国家教育部对初中生物教学课时的规定,要求教师认真授课、学校按规定安排课时是当务之急,这样就能基本上满足学生本应获得的知识储备,是学生学好生物和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基础和前提,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生物素养。

(二)教师的教授效果

当今的生物课堂,大多学校都不做探究实验,课堂都以讲授为主,班级有多媒体也都形同虚设,有人听课时用,无人听时闲置着,所以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能力很差,这些都严重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三)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家长的认知能力

这方面的问题包括学生生物基础的好坏,学生学习中的方式方法,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以及学生本身个性和接受能力及家长的配合力等,具体表现在:一些学生自学能力薄弱,抓不住课堂的重点和难点;家长不支持,有的家长甚至说“生物学科不参与中考,不必太在意”。

二、改变生物课堂低效性的对策

新课程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课堂探究、分组实验是合作、交流的主要方式。众所周知,实验探究讨论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启发、补充,获取生物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生物素养,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方式。

为此,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本人觉得要想改变生物课堂的低效性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以恰当地评价

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转变角色,甘当配角。一堂课的时间有限,一定要多给学生机会,放手让学生尽情发挥,充分给他们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学生回答问题之后,要给学生必要的评价、激励,让他们主动发展,提升能力。

(二)精讲多练,提升教学效率

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分析教材,分析学生,指出重点和难点,上课时要把知识点讲准讲清,杜绝“满堂灌”,要精讲多练。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感悟到生物学科适合于当堂消化知识点,我一般采用让学生总结重难点到提问巩固到拓展题片(或幻灯片)的形式,多年来,学生受益匪浅,教学成绩显著。

(三)注重科学探究实验教学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教学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要求生物教师所有探究实验必须按规定完成。

教师除了讲清实验课的目的和步骤及演示操作外,还应多参加学习和研讨。比如,和本校同科教师研究实验材料是否可以更换,实验步骤是否可以改进,或哪些是实验课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或多外出学习校外的先进实验方法和手段,比如国培。近几年来,本人先后参加过东北师大和吉林师范学院组织的“生物教师实验技能”培训,每次培训我都认真听课、做好笔记,并把教师授课课件拷回来,便于指导自己的教学,借鉴使用,有了一定的高度,学生的实验技能提升很快。

(四)实行多种教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篇7

关键词: 新课改 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存在问题 解决方法

初中新课改的实施为学校生物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为了全面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材增加了大量的生物实验,这对农村初中现有的师资和设备等教学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搞好生物教学,就要重视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喜欢亲自动手做实验,但由于种种原因,生物实验的开出率与成功率,比物理、化学都低。下面,我提出一些关于新课改下农村初级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方法

一、当前农村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生物任课教师的科学素养低,直接影响实验教学效果。

1.师资力量薄弱。

部分生物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和生物科学素养与新课程标准要求有一定距离,原因有以下方面:一是中考不考生物,生物学科被认为是“副科”;教师的晋级晋升常常与升学成绩或抽测试成绩挂钩,生物教师积分少,似乎低人一等,致使生物专业毕业的教师纷纷改行,教授其他“主科”。二是初中生物课大都是由主科教师兼任,并且所教非所学者比比皆是。个别代课教师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低下,照本宣科都不尽如人意,更谈不上科学合理地设计实验,及时地引导、点拨学生学习生物知识。

2.教学观念落后。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农村初中生物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相对落后,大都靠“一张嘴,一根粉笔,一幅图”讲授。生物实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许多教师认为实验教学费时、费力、费钱,在黑板上讲实验也能让学生通过考试,于是生物实验往往通过教师“讲实验”和学生背实验原理的方式完成。这样导致“实验课”完全失去其原本的价值,生物学科因此失去其应有的特点。

(二)教材设置与现存的实验教学存在一定的偏差,实验与教学不同步。

部分生物教师把分组实验安排到课程讲完以后,在总复习中做,这种做法值得商榷。教材上规定要开出的分组实验,是与单元或章节教学内容相联系的,及时把实验做好,能使学生巩固有关知识,全面理解知识,能使理论与实践(实验)结合起来,对学生来说,是重要的也是必需的。书本知识是前人实验总结和概括出来的,学生掌握书本理论知识后,通过实验及时得到验证,是认识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把实验留到教完全部教材以后再集中做,是对实验目的和意义认识的偏差,也是对教材编排目的和意义认识不足的表现。

(三)教育主管部门投入不足,制约生物实验教学的发展。

1.经费紧张,资源匮乏。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以及受传统的教育观念的束缚,导致生物学科常被当做一门“弱小”学科看待。虽然近些年来教育主管部门为学校提供了器材,但实验不是光有器材就能做的,比如观察鲫鱼实验,每2位学生就需要1条鱼,这对教育经费严重缺乏的农村初中来说是花费不起的。

2.学校领导重视不够,评价手段不利于实验教学的开展。

实验教学是生物课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有许多教学内容是通过实验进行教学的。有的学校领导对生物实验缺乏正确认识,舍不得在实验设备和材料上投入,从而阻碍了生物实验教学的开展。如某个农村中学的教师在做“观察酵母和真菌”的实验时,本应分为13组的实验,却只有6台显微镜和7个放大镜,学生只能轮流观看。

(四)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无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1.用观察现成装片,看录像、模型代替分组实验。

教材中一些本应该由学生亲自动手做的实验,教师强调客观原因,或以其他教具代替。如以观察现成装片代替“洋葱表皮细胞装片的制作和观察”“观察酵母菌和真菌”等实验的操作;用看录像代替“观察水螅”“解剖蚯蚓”“解剖家兔”等实验的操作;以模型演示代替“解剖暗气蝗虫”“观察叶的结构”等实验。这种不让学生看到活体或亲自动手操作的“代替”教学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也就难以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2.黑板上“做实验”,报告册中填实验,课后背实验。

黑板上“做实验”、课后背实验是极其陈旧的教学方式,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展得轰轰烈烈的今天,有此现象不应该存在。有的学校因规模小,没有专用生物实验室,分组实验不能正常进行;个别教师认为,准备一节分组实验课,在没有实验员的情况下,要用很长的时间和花很大的精力,干脆不做。殊不知,这种研究不探究,实验不实践的教学方式,只能培养出高分低能的人。

3.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存在较多问题。

不少学生动手做实验时,未能遵守操作常规和实验步骤。如用手遮一只眼,用另一只眼观察显微镜;装片制作以前不将载玻片擦拭干净;不用反光镜找光源就去观察切片……这些都充分说明学生在基本实验技能方面存在较多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分组实验过程中加以指导、点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对于农村学校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该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解决,具体建议如下。

(一)抓住新课程改革的机遇,加强农村特色校本实验课程的开发,是农村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取得成功的契机。

(二)勇于创新,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是农村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

1.勤于动脑,因陋就简,开足实验。尽管一些农村中学还无条件装备实验室或缺乏实验器材,但只要教师思想重视,敢于创新,因陋就简,充分利用当地常见的材料或废弃材料设计低成本实验,很多生物学实验还是能够正常进行的。如:以教室为实验室,以学生文具(如文具小刀、圆规等)为“解剖器”,开展一系列的植物形态解剖实验。

篇8

关键词:初中生物、情景创设、盲生、有效培养

我国的盲生教学研究起步晚,许多教师未能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帮助低视力盲生进行有效学习。针对特殊教育的学生,应该以“以学定教”的方针,以学生为主体,开展针对盲生的教学策略。以学定教就是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视觉上有障碍的盲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能力比一般学生要差一点。初中生物教学要满足低视力的盲生特殊的需求,顾及学生的基础、情感和生命发展。不能一味地让学生反复地“听知识”,这样的教学是枯燥的,会对盲生产生消极的情感影响。初中生物重生活,所以我们可以把一个个的话题化成真实可感知的情景。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非是教师传授的,而是学习者由他人引导和利用学习资料,经销意义建构获得的。”所以,我从合理创设生物情景的方法来促进盲生进入课堂氛围,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一、为盲生创建生物情景的可行性

1、低视力盲生的身心特征

低视力的盲生虽然有一定的视觉功能,但是与正常学生相比,认识能力还是比较差。特别是受视力影响,盲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低。并且,对听力的依赖性比较高。因此让盲生按平常的课堂的教学方法以看教材为主,老师讲解为辅助是不科学的。盲生在课堂上往往羞于回答问题、心理自卑,害怕批评。如果引入情景教学作为补偿性措施,可以让盲生从视觉、听觉结合,形象地感知新鲜的概念内容,以此促进盲生的学习热情。并且,生物情景的创设,可以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盲生进行自主的探索,摆脱以往过分依赖老师的问题。

2、初中生物学科特点

初中生物学科与生活联系性极强。许多生物知识都能从生活情景中应用,学过的知识可以回归到生活中去。而且,生物教材编写图文并茂,设计了丰富多彩的生物活动。新《课标》倡导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生物教材中不但提供多种方法供学生探究,还尽量给学生列出各种身边易得的材料供学生选用,贴近生活实际。如湿土、塑料袋、纸盒、纸板、棉花纤维、小刀、药品盒等。这些简单的实验材料学生都唾手可得,便于自主开展实验。实质上,从生物学科的特点可以看出,生物注重探究。因此利用情景可以为老师演示生物各种动态探究的过程,加深学生的印象。并且,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在引导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时,需要创设情境,例如:通过图文资料、生物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历中提出特定的生活情景。从以上生物学科特点可以看出,生物学科是适合并且十分需要情景的教学,来促进学生共同参与学科探究。

二、生物情景的具体创设方法

1、现代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现代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实质是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图文声像,形成直观、吸引性强的生物情景。虽然,大部分的盲校教师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但是,真正善于利用多媒体设备的教师不多。实际上,多媒体电脑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感世界。生物学科不单要有理性的认识,更要有形象的感知。针对盲生低视力的特点,可以将图像放大,并利用声音设备来注解。务求让盲生有一个更直观深刻的认识。并且,多媒体技术容易点燃盲生的学习热情,摆脱过往对老师的严重依赖情感。自主对计算机反应的信息感知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收获喜悦。

例如,学到“免疫”这一课时,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吞噬细胞、抗原、抗体等概念模型。对于学生来说是平常不会接触到的,缺乏生活情感的体验。抗原侵入到细胞过程、抗体产生过程免疫细胞怎样起作用的过程和抗体清除抗原的过程都是需要情景演示的。我们需要利用多媒体设备来展示这个动态的情景过程。让学生先去想象这个过程,然后再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来形象地感知这个过程,并利用多媒体声音设备完整复述这个过程。通过多媒体技术来给学生带来形声上的情景感知,会留下更深刻的印象。通过有趣的生物情景演示,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改变以往盲生课堂在课堂上专注度不足的现象,提高初中生物课堂的效率。对于盲生来说,仅靠听来进行思考是不够的。初中生物学习是形象的、直观的。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创设形象、直观的生物情景,启发盲生的思维,促使盲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2、唤醒生活化经验联想情境

唤醒生活化经验联想情境是指利用平时生活中的生物情景现象,来加深生物概念的认识。初中生物特别注重生活化。生物是研究我们所处万千世界的种种生命现象。因此,不单是课堂,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也是时刻刻在学习生物这门学科。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的语言把难懂的知识讲解给盲生。教师除了利用教材里面的素材以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中经验,创设学生熟知的生物情景。低视力盲生虽然有视力上的问题,但出于13、14岁这年龄阶段还是对周边的事物有一定的形象感知。尤其是学习生物,教师要刻意引导盲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在教学时巧妙地将问题设计到生活情景去。

比如,学习细菌和真菌的利用这板块内容。生活中充满了实例。面包放久了会发霉、食物慢慢地会腐朽。教师要通过一个个这样的生活情景,唤醒学生生活中的经验,让学生脑海中形成直观的形象感知。真菌广泛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制作面包、腐乳和酸菜等等。实质上,学习其他版块的知识都一样,生物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内容的从表及里的探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太多太多生活化的情景都是与生物知识有关,教师要把生物教学与生活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特别对于盲生,如果孤立地利用教材讲授知识,就无法使盲生深刻地理解生物知识。而且,创设生活化的情景,可以激活盲生的思维,引发盲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所以,教师要利用学生生活化的经验、创设生活化的生物情景,从而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地让盲生理解知识。

3、以活动形式模拟生物情境

以活动形式来模拟生物情景实际上是,教师组织个别学生在课堂上依据教学内容创设具体的情景,形成动态的课堂。初中阶段的学生活跃度高,对于单纯的知识讲授难以集中精神去听。盲生也是这样,容易对长期的以听为主的课堂教学产生厌倦。那么,我创设活动形式模拟情景,可以帮助课堂“动起来”,增加盲生课堂投入度。这样可以增强生物课堂吸引力,并使盲生在脑海中形成深刻的情景记忆。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计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可以使生物课堂变得趣味、丰富和动态。

比如,在学习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这部分内容时。课前,老师先找及格同学。排练缩手反射、膝跳反射。还有对感受器、效应器等做出介绍,并动作演示反射的传递过程。这样子的教学活动,既形象地演绎了神经系统的的反射调节,又创造了轻松和谐的教学情境。并且,让学生参与进课堂互动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活动模拟情景教学,适应初中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学生创造展现自己的机会,又搭建了良好的课堂氛围。所以说,善于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能够吸引盲生的学习情感,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低视力的盲生初中生物教学要引入生物情景教学,形成一个互动有趣的教学氛围。从而使盲生从自卑的心理中摆脱出来,专心投入于生物学科学习中。并以丰富的生物情景,拓展盲生的思维,形成自主探究的能力,增强盲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使初中生物课堂成为爱学、会学的乐园。■

参考文献

【1】 杨世春.《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 》[J]. 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 2010-11

篇9

关键词: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初中生物

最近两年,我参加了我市的初中生物课题研究“农村初中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结合我所任教学校的实际,着重就“农村中学生物课程资源开发”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下面谈谈参与课题研究中存在的困难和做法。

一、农村初中开展生物课程资源开发存在的困难

1.学校不重视,投入不足

由于初中生物不是中考科目,所以,学校为追求升学率,往往不重视生物教学。生物实验设备建设严重不足,比如,没有挂图、没有生物园、实验设备多年不更新等。

2.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不少农村学校专业生物教师配备不足,加上学校对学科的不重视,因此普遍存在其他科老师兼任生物课的现象。而非专业教师在观念上总是觉得自己是兼职,在教学或教研、课题研究等方面热情就大打折扣,因此无法在学校内形成有效的课题研究。

虽然农村初中学校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但农村初中生物课程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能忽略大地、小草、树林、哪怕是农田、河流和鱼塘的教育价值,它们是城市学校所没有,学生身边就有大量的课程资源需要我们去开发,关键是我们怎么运用它们。我们缺乏的是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应用的意识与能力。

二、因地制宜开发农村初中生物课程资源

1.到生活中去,从大自然中获取知识

农村学生从小生活在山水田野之间,和大自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农村中的田间、池塘、河流、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都可以成为初中生物教学的实物标本,是最大的课程资源。我们在教学中应大胆创新、走出课堂,采用野外实地教学或利用实物标本进行直观教学,努力为学生提供生动、具体的形象,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培养探究能力。如,在讲解《昆虫》时就布置学生事先采集昆虫标本,如蝗虫、蜜蜂、蝴蝶等。结果学生一共采集了10多种昆虫,在教学时由学生展示和介绍采集的标本,增强了学生的直观认识,并使课堂气氛高涨,学生充满成就感。如,讲解《鸟类》相关内容时,有些学生甚至从家里带来鸡、鸭等动物。这种方式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物学科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觉得生物课学之有物、用之有益,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激发。

2.适当利用学生家庭中的课程资源

农村学生接触的生物资源十分广泛,学生自家的农田、果园、鱼塘等更是蕴涵着丰富的生物教学资源。家长平时也经常谈及作物栽培、家畜饲养、鱼虾养殖等,学生耳濡目染,会积累不少感性知识。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指导学生在家中栽培一种植物或饲养一种小动物,写好观察日记,引导他们从身边的农作物中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学生在学习中展现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积极性。为了更好地应用的这些资源,我还定期检查学生的操作和观察记录,并给予相应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知识的学习积累,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加生物课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3.整合校内资源

学校所提供的课程资源是生物课程资源中最重要的。就初中生物课程而言,除各学科通用的课程资源外,还应当配备生物实验室及相应仪器设备、生物教学软件、生物类图书及报刊、教学挂图、音像资料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建设生物园。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对学校的教学资源进行适当整合,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对课程资源的需求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异。比如,关于生物体的结构、花的结构、心脏的结构等,实物或模型有真实感和立体感,可以作为首选的资源;挂图或投影片具有图像清晰、各种结构名称有明确标注等优点,可以在观察实物或模型后结合多媒体课件来演示进行辅助教学。因此,对各种课程资源的选择和整合,是合理利用课程资源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

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活生生的生物,校园中的生物及现有的生物材料,都是学校提供的重要课程资源。《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观察、触摸活体生物,与面对模型、标本、挂图甚至观看录像相比,学生的情感体验要更为丰富和深刻。在实践中,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学校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优势,在学生中开展“为学校生物物种立标牌”的活动,要求几个人一组,选择学校的一棵树,为它们立标牌。首先指导学生设计标牌,引导学生收集所选树木的相关资料,完成标牌设计及物种相关知识的收集,形成报告,最后审核无误后为树木标牌。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认识身边的花草树木,了解植物的相关知识,培养观察能力;学会多渠道收集信息及信息整理、提炼、分类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认识自然、热爱自然以及热爱美丽校园的良好情感;设计制作有特色的植物挂牌,培养学生初步设计的意识,提高动手能力。

4.善于利用现代化农业资源

我所在的学校地处珠三角,水道林立、农业资源丰富,这里是生态农业园所在区域,因此现代化农业和生态旅游发达。这里有“白蕉海鲈”生产基地,享誉全国,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园林花木基地遍地开花;鱼塘虾塘林立;还有袁隆平超级稻“示范田”;六乡水松林是亚洲最大的水松林……这些都是重要的生物课程资源,为学生学习生物学提供了丰富的的自然资源。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海鱼的淡水养殖、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等,又为学生学习生物学提供了丰富的人文资源。从课程上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发动学生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学习,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走进社会,是利用社区课程资源的主要方式。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常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顺明”养鸡场、养鳖场、鱼虾苗场、园林花木基地、水松林等参观学习,使学生了解动物的生殖和生长发育的过程,了解农业合理施肥、合理灌溉,了解节水农业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应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思想,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总之,在农村,生物学科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应树立新的教学资源观,用现代教育理念去辩证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农村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农村初中生物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卢文祥.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生物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杨林,王绍勇.乡土生物资源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整合[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94-95.

篇10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 教学策略 知识目标 探究能力 学习兴趣

生物学科是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课程,《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学习生物学课程是每个未来公民不可或缺的教育经历,其学习成果是公民素养的基本组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应努力优化教学策略,增强初中生物教学实效,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应有的发展。

一、关注主体发展,落实知识目标

生物学知识既是初中生物学教学目标和内容,又是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标准》认为,在生物学“知识目标”维度上,每个学生都要在以下诸方面获得较为理想的发展:“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知识。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皮亚杰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提取并运用已有知识去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为切实落实上述知识目标,笔者认为应将皮亚杰建主义理论正确应用于生物教学活动中。

譬如,初中生物学科中有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心脏”。学生要了解心脏在血液循环系统中的功能,就必须了解心脏的结构与功能。传统教学中教师喜欢借助图片或简笔画,指导学生了解心脏的结构,但这种教法对于促进学生对心脏功能的透彻理解效果欠佳。笔者对传统教法进行了改进,设计并实施了如下教学活动:感受心脏之奇妙认识与心脏相连的血管探究心脏中血液流动的方向感悟心脏是血液流动的动力器官保护心脏。教学中笔者运用多媒体技术,呈现真实情景,为学生观察心脏结构、探索心脏功能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情境。教学伊始,笔者用学生“自身”做文章,开展了“感受心脏之奇妙”的体验活动,揭开了探究活动的序幕。而对于心脏心房、心室,以及瓣膜的结构与功能,笔者通过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求索,知道了血液从心房流入、心室流出,并了解哪个心房与哪个心室相通,为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奠定了基础。总之,教学过程中,笔者能够关注学生主体发展,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设真实的生物学习情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地建构生物学知识,有效地落实了知识目标。

二、提供交流平台,培养探究能力

“表达交流”是通过人际交往将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传递的方法之一,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重视表达交流在探究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切实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要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讨论等活动实现的生物学科知识的有效建构。

譬如,在执教《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中“植物的光合作用”相关内容时,笔者创设了“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水”这样一个核心问题来引导学生运用实验进行探究。首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开展小组讨论,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各小组形成自己的实验方案。有的小组设计的方案是:将两株生长相似的植株先做饥饿处理,再将一株放入水分充足的土壤中,另一株放入干燥的土壤中,再分别测其体内淀粉的产生情况。而另外一个小组设计的方案则是:将一株植物饥饿处理后,先放在水分充足的土壤中放置24小时,再将其放在干燥的土壤中放置24小时,再分别测其体内淀粉的产生情况。而后,各小组再进行汇报、交流,看看实验方案设计得是否科学、合理。这时,出现了一些质疑与反驳的声音:“这样实验不能保证两株植物的其他结构功能、生命力都相近,实验结果存在偶然性。”“即使干燥的土壤中也有少量的水分,这样对照,实验现象可能会不明显。”当然也有赞成、建议的声音:“采用同一株植物做实验可以更好地控制变量,使实验结论更可靠。”“是否可将放在干燥土壤中改成放在空气中,这样对照也许更加明显。”在学生的思维进行一番碰撞之后,笔者相机点拨:能否改用同株植物的两张叶片为实验对象来设计出更为完善的方案?在笔者的指点下,学生重新审视并完善了自己的方案。最后,笔者播放了该实验的视频,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在设计和完善方案的学习过程中,笔者激发了学生表达和交流的欲望,为学生提供了表达与交流的时空,并发挥了自己的点拨、引导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深刻的感悟。

三、创设鲜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焕发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动机的源泉。强烈的兴趣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投入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其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鲜活情境,便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譬如,执教“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这一内容,学生对看不见、摸不着的体内结构总感到抽象、神秘莫测。为了让学生真切了解消化道各器官的位置及食物在消化道中“前进”的方向,笔者借鉴他人做法,开展了这样的教学活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体验生活,研究自身运用乒乓球推挤游戏,探索食物前进的动力。在第一教学环节,笔者在学生了解消化系统各器官的位置和形态后,提出疑问:“食物沿着消化道的方向前进的动力是什么?人在倒立或者失重时,食物还能沿着消化道方向前进吗?”通过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而后设计了体验和游戏环节:学生体验温热的水流通过口腔、咽、食道并到达胃,学生回忆噎食的感受并根据生活经验交流缓解的办法,兴致勃勃地参与了乒乓球游戏体验消化道蠕动的方向性,这些简单的操作、鲜明的现象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通过游戏,学生很快领悟到,只要肠道收紧和蠕动的方向是一定的,食物就会按方向在肠道中被推挤运动。探究过程中,鲜活的情境让知识的学习充满了乐趣,学生热情高涨,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一个个疑惑,自主性得以彰显,学得轻松愉快,成效显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