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园林设计范文

时间:2023-08-17 18:13: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代园林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古代园林设计

篇1

关键词:中国 古代园林 设计

1.引言

无论什么风格的园林,都是来于自然,也是对自然的模仿和提炼,对于中国古代园林,整体的风格似乎更强调对自然地提炼和概括。中国文化背景中“得意忘形”哲学思想,有“写意”重于“写实”的传统,表现在园林艺术上,重视对自然山水的提炼和概括。

2.中国古代园林的魅力

中国古代园林有如此魅力、独特的审美境界打动着从古自今的人们,我认为中国古代园林有三点内容吸引着我们。

中国古代园林精湛的景观所蕴含的艺术理念、美学境界和艺术手法。古代园林有非常丰富和谐而又具有自然韵律的景观体系,我们都可以真切地感到中国古代园林特有的景观魅力:各具风姿、江南私家园林的小桥流水,不同于北方宫苑中的苍岩深壑、碧水浮天。

中国古代园林作为一种大空间尺度的综合性文化艺术的载体,含纳或者联系着丰富众多的艺术文化门类,包括:绘画、哲学、文学、园艺、各种工艺美术、室内装饰、陈设等等。同时,他不仅仅是包容展示作用的博物馆,他与这些文化艺术门类融汇交织在一起,成为了解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精神内核。

优秀的古代园林作品不仅是为我们提供一个惬意优雅的居住和游览场所,也不仅为中国文化艺术提供了相互组合映衬的空间,进一步的层面上,园林景观还被赋予了深致的精神内涵。中国文化中人格精神、哲学理想、宇宙观念等原本最具思辨色彩的东西,最后都在园林中通过丰富和谐的艺术方式体现出来,所以也就是人们精神寄托和超越性追求的艺术化载体;古代园林以鲜活的艺术方式,构筑了能够引领人们进入中国文化的精神通道。

3. 四大书院之岳麓书院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睢阳书院和长沙岳麓书院。四大书院对传播发展文化起到了相当大的贡献。朝代更替和社会变乱,四大书院中,嵩阳书院才修复,睢阳书院早已湮灭无闻,白鹿洞书院虽遗构尚存,但办学早已中止,唯独岳麓书院不但建筑屡毁屡修,从创建到现在的湖南大学,一直学脉不觉,延绵千载有余,故称“千年学府”。这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在国外亦相当罕见。

岳麓书院位于长沙西郊的岳麓山山下,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冠。岳麓书院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末五代(约958年)智睿等二僧办学。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岳麓书院。宋真宗祥符八年(1015年),真宗召见书院山长周氏,并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宋氏南迁后,湖南安抚史刘珙于高宗绍兴元年(1165年)重建书院。宋代著名理学大师张轼主持讲学,著名的理学大师朱熹也两度来书院讲学,这一时期是岳麓书院全盛时期,学生达一千多人,当时有民谣“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并且称书院为“潇湘洙泗”,将它与孔子在家讲学的地方并称。

岳麓书院由多代山长的努力,建院有章,治学有方,故此在历史上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经世济民之才,成为湘楚人才脱颖而出的摇篮。从朱熹、张轼、吴猎、王守仁、王夫之、罗典、王文清等大儒到的老师、知名教育家、伦理家杨昌济(岳麓书院著名的学子之一),可以清晰的看到岳麓书院学术思想发展的轨迹,对湖南文化发展的深刻影响。

书院坐落在风景胜地岳麓山清风峡口,三面环山,前临湘江。从湘江西岸的牌楼口,直往山巅,早有古道联通,形成一条风景的中轴线,岳麓书院就建在中轴线中间。书院现占地2.5万平面米,其中建筑面积7000余平方米。前院有天马、凤凰二山分峙两旁,俨若天然门户,院后沿中轴线而上,有爱晚亭、舍利塔、古麓山寺、白鹤泉及近代修建的蔡锷墓、黄兴墓等著名景点相托。书院为对称性的布局,中轴线上有前门、赫嬟台、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依次而建。文庙、专祠及半学斋分建中轴线的北侧,教学斋、百泉轩、园林、碑廊等分建于中轴线的南侧。整个学院,大小院落,交叉有序,亭台楼阁,古朴典雅,佳花名木,姿态各异,碑额诗联,比比皆是。

书院大门朝东向开,采用南方将军门式结构,建于十二级台阶之上。门额上“岳麓书院”四个大字为宋正宗手迹。大门两旁悬有对联:“于斯为盛,惟楚有才”,上联出自论语,下联出自左传,源出经典,点出了岳麓书院人才辈出的历史事实。进大门之后,里面为一小庭院,点缀有湖石花草,显得十分雅洁。过庭院则为二门。此门宋元时为礼殿所在,五间单檐悬山,中三间开三门,花岗石门框,左右各辟过道通南北二斋。

讲堂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也是书院的核心部分。讲堂的檐前悬有“实事求是”匾,为民国初期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所撰。大厅中央悬挂两块鎏金木匾:一为“学达性天”,由康熙皇帝御赐;二为“道南正脉”,由乾隆皇帝御赐。这是皇帝对岳麓书院传播理学的最高评价,表面了岳麓书院在中国理学传播史上的地位。讲堂璧上还嵌着许多极有价值的碑刻文物,讲堂旁边有南北二斋,分别为教学斋和办学斋,均为昔日师生居舍,过去学生大量的活动时间就是在这里自修。讲堂的左侧有湘水校经堂,原名成德堂,亦为书院讲堂。

结语

中国古代园林式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它是人们休憩游览的重要形式,穿行于园林之中,会带来没得感受,它不仅仅带给人们山水之美,而且他是艺术,文化,内含着中国古代人那种超越世俗、隐于江湖的精神人格。古代园林对我们现代研究人居环境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继承古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些遗产,对我们人居环境的改造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敏,中国古典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翳然林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篇2

关键词:古典园林;设计;特点;手法;启示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10)04-0006-04

1 引 言

中国古典园林,从秦朝的上林苑、隋炀帝的西苑、北宋时期东京汴梁和西京洛阳的园林,到明清时期的中国古代园林,无一不展现了一种和谐完美、生态良好、景色如画之境界,体现了中国园林技术之精湛、设计之灵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见证。我国园林艺术的主要特征是以山、水、石、泉、植物、亭、廊、轩、榭、楼、阁、桥,以及云岗烟蔼等为造园题材;放怀适情,游心玩思而造园,园的意境常以山水为骨干来创造;而园林建筑除满足游乐、休息、居住外,又是园景的构图中心和造景的依据,再有树木花草合理配置,使得山水“得草木而华”,因山就势布置建筑,树木花草点缀其间,创造出“妙极自然”的园林艺术意境。

2 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特点

2.1 师法自然,顺应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多表现自然的气韵,师法自然,顺应自然。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正是以这种自然观作为园林文化源泉,主张以亲近、和谐的态度去对待自然,提倡因地制宜、顺应自然。也就是说,在造园过程中,一方面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有山靠山、有水依水,充分攫取自然景色的美为我所用,另一方面讲究对自然的抽象模仿和创造,按自然山水风景的形成规律来塑造园中的风景,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力求再现自然中的各种事物、景物,使园林中的山水花木具有自然神韵,使园内景色富有自然天真的魅力,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2.2 山水画式的格局

中国古典园林的格局所呈现出的是一种“山水画”式。中国园林从来没有间断过对自然山水的崇尚。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有智慧的人通达事理,喜欢流动之水;有仁德的人安于义理,喜欢稳重之山。中国古典园林以山水为主体,建筑物只作为点缀山水之用,整个园林设置景中有景、园中有园、峰回路转、曲折幽深。中国古典园林讲究在总体布局、各因素组合上合乎自然规律,尽量减少人工的痕迹,如:假山在叠砌时模仿天然岩石的纹脉,水池常作自然曲折状,花木布置疏密相间,乔灌木错杂相间,追求天然野趣。中国古典园林在原生自然与人工自然之间反复历程,巧妙运用假山、叠水、池塘、花木、曲廊、桥、台、楼、塔等,顺自然之理而成,使整个园林形成多种景观,实现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致的完善融合,达到“大巧若拙”、“大朴不雕”效果。

2.3 寓情于景,寓意造景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创造呈现出“寓情于景”、“寓意造景”的特点。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寓意造景,选用花木常与比拟、寓意联系在一起,如松的苍劲、竹的潇洒、杨柳的多姿、蜡梅的傲雪、芍药的尊贵、牡丹的富华等,并利用植物的形态和变化,表达人的思想情感或某一意境,如“夜雨芭蕉”表现一种宁静的气氛。同时,“无文景不意,有景景不情”,中国古典园林对书画墨迹也作出了恰到好处的运用,使“寸山多致,片石生情”,把以山水、建筑、树木花草构成的景物形象,升华到更高的艺术境界,达到润饰景色、揭示意境的作用。总之,中国古典园林巧妙地利用自然、历史和文化的结合,将诗情与画意巧妙地融为一体,让人产生联想,使园林中的一景一物都表现了人的情感,情景交融,使之蕴含了诗的情趣和画的意韵,展现出比眼前风景更为丰富的意境。

3 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在园林景观设计上,主要是顺应自然,用人造景观来模仿自然,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在城市中造园要宛若自然,在城外造园要有山林野趣,以达到“人化自然,胜似自然”。

3.1 叠山

假山叠石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和独立的造景作用,是古典园林中最富表现力和最具有特点的艺术形象,为了表现自然,将婀娜多姿的山石叠置于园林之中,是古典园林艺术的一种风格,也成为园林创造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中国幅源辽阔,名山众多,是造园家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造园家在园林中塑造出具有峰、岩、壑、洞和风格各异的假山,唤起人们对崇山峻岭的联想,使人们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群山之中。石峰轮廓跌宕、参差、变化,姿态玲珑奇特,立之可观,卧之可赏,可使人犹如步入丘壑,如神游名山。

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土堆成岛,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明人计成在《园冶》的“掇山”一节中,列举了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池山、内室山、峭壁山、山石池、金鱼缸、峰、峦、岩、洞、涧、曲水、瀑布等17种掇山形式。清人创造了穹形洞壑的叠砌方法,用大小石钩带砌成拱形,顶壁一气,酷似天然峭壑。现存的苏州拙政园、常熟的燕园、上海的豫园,都是明清时代园林掇山的佳作。

不同的石置于园林,可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如同我国的书法、篆刻、绘画等艺术的创作一样,有的如行云流水、有的则风骨刚健,有的典雅宁静,有的又有如悬瀑飞注,极富自然情趣。园林中的山石,经过造园家的巧妙叠置,在咫尺空间中也能表现出名山大川的奇、幽、险、秀、雄的艺术效果,这正是“高低曲折随人意,好处多从假字来”。如北京恭王府邸的飞来峰,近有洞府悬岩,满壁苍苔,远有飞阁胜迹,浮云崖树。一石耸立,既是障景,又增空间层次,更有淡雅之趣;扬州个园的半壁假山,凹凸、散聚、悬挑,参差结合,有层次,多变化,意境幽深,有尽端而无尽意。

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造园家也常依据地形的倾斜坡注,因势就势,巧妙布局,造就出雄奇、峭拔、幽深、平远,或深涧绝谷,峭壁危峰等丰富的园林艺术境界。如苏州虎丘的拥翠山庄和杭州的龙井两山地园,正是造园家依自然之美,借自然山水的神韵,通过艺术的加工,创造诗情画意之境,使之形神兼备,把人为景物与自然景色和谐统一,有机的联系,巧妙的运用山石于园林中,以此创造园林艺术的更高境界。

3.2 理水

在美学上,中国园林中的假山提供的坚硬、石质的“阳元素”,在与软的、反射的溪流江湖的“阴”元素取得阴阳平衡上是必要的。

和山石一样,不论何种园林,水也是构成古典园林的基本要素之一,造园必须有水,无水难以成园,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正所谓无水不活。因水而异,人工为之,可以创造出各种不同的园林意境和美好的形式。中国古典园林在表现静态的水景时,以表现水面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淼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取胜;在表现水的动态美时,不是采用喷泉和规则式的台阶瀑布,而是自然式的瀑布,池中有自然的肌头、矾口,以表现经人工美化的自然。水体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湖泊池沼,河流溪涧,以及曲水、瀑布、喷泉等水型。

《园冶》中有所谓的“纳千顷之,收四时之烂漫”的情景,描述的是湖泊、池沼等大型开阔的水面。在中国古典园林的构建中,这些大型的水体大都是利用天然水体而略加人工或依地势“就低凿水”而成,在开阔的水面上,往往使用安排岛屿,布置建筑的手法,增进曲折深远的意境,形成一种离心和扩散的格局,更加丰富了水面空间的变化,如太液池、西湖。规模小的园林或宅园,或大型园林中的局部景区,水体的形式以水池为主。池岸常筑以廊榭轩阁,驳以参差石块,植以垂柳碧桃,清池倒影,自有妙境。庭园里还常在“池上理山”,或就水点石,别有情趣。

我国古典园林以水作动态时,常模拟瀑布这一自然水型。通常是将石山叠高,山下挖池作潭,水自高泻下,击石喷溅,俨有飞流千尺之势,自然的呈现出一种野趣来。溪涧也是常见的设计手法,水一般利用大小水池之间,挖沟成涧,流因势回绕,不受拘束,使庭园空间变得更自如。此外,园林中还常出现泉、潭、滩等水型。造园家将园林建筑同泉池溶为一体,形成一个个清幽而又意趣无穷的园林艺术空间。如济南的趵突泉。

在园林建筑与自然结合得体的园林中,无一不有水,不论何种类型的水景,也无论是“静水”还是“动水”,其形式绝大多数是自然式的,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使水与山石、建筑浑然一体,宛若天成。

3.3 花木

花木是掇山理水不可缺少的因素。花木随着四季时令、天气变换都有所不同。对于花木的选择,一讲姿美,二讲色美,三讲味香,最好四季常有绿,月月有花香。花木在山石、水景之中,既具有丰富空间层次变化与加大景深的作用,又具有表现园林意境的作用,如:古木繁花,就可形成古朴幽深的意境。

3.4 建筑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一方面要可行、可观、可居、可游,一方面要与山水林木相配合,起着点景、隔景的作用,使园林移步换景、渐入佳境,以小见大。在总体布局上,皇家园林为体现封建帝王的威严,和美学上的对称、匀衡效果,采用中轴线布局,主次分明、高低错落、疏朗有致;私家园林则是突破中轴线布局,比较灵活且富有变化,通过呼应、映衬、虚实等手法,造成充满节奏和韵律的园林空间,常见的建筑物有殿、阁、楼、厅、堂、馆、轩、斋、榭、舫、亭、廊、桥、墙等。

3.5 书画墨迹

书画墨迹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题景、匾额、楹联、题刻、碑记、字画。笔情墨趣与园林中的景色浑然交融,使园林设计更加典雅完美,正如《红楼梦》中所说:“若大景致,若是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可见书画墨迹能够起到点景的作用,正像陈从周在《说园》所说:“有时一景,相看好处无一言,必借以题辞,辞出而境生。”

3.6 构景

中国古典园林通过巧妙的构景手法,突破空间的限制,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以求得渐入佳境、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效果,以达到“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果之致”。中国古典园林多建造在相对封闭的空间环境中,与外界的自然相对隔绝。因此,如何通过巧妙的构景手法,形成整体性园林景观,起到扩大园林空间效果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主要的构景手法有以下三种。

(1)抑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历来讲究含蓄,“景贵乎深,不曲不深”,所以园林造景上采取抑景的办法,在园林入口设置促使视线转移方向的屏障物,使之自成一景,将园中佳景加以隐障,增加园林空间层次,“先藏后露”、“欲扬先抑”,达到柳暗花明的艺术效果,使园林更加具有艺术魅力。如:苏州多数园林的入口处,常用假山、漏窗、树丛等作为屏障,适当阻隔人的视线,使人们入园时只能看到园景一角,几经曲折才能见到园内全貌。抑景因材料不同可分为山石障、院落障、影壁障、树丛、树群或数者结合。

(2)隔景。隔景是用以分割园林空间或景区的景物,其材料有各种形式的围墙、建筑、花木、山水、堤岛等,其方式有实隔、虚隔和虚实相隔。中国古典园林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性,采用隔景的方法,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融合和扩展开来,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如:苏州拙政园巧妙利用山、池、树木、亭、榭作为隔景,使空间流通、视觉流畅,因而隔而不绝,亭台楼阁时隐时现,在空间上起到互相渗透的作用,形成丰富的层次。

(3)借景。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丰富园景的传统手法就是“借景”,正如计成在《园冶》中所说“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借景的方式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将园林远景借入园中,叫远借;将园外或景区外近景借入园中,叫邻借;借空中的飞鸟,叫仰借;登高远望、俯视所借园外或景区外景物,叫俯借;借四季的花或其他自然景象,叫应时而借。借景既起到扩大空间效果的作用,又加强了空间之间的联系,使各个空间相互渗透、形成整体,以达到“纳千顷之,收四时之浪漫”的观景效果。如:苏州沧浪亭,因园外有滨河水绕园而过,所以不设围墙,而是以漏窗的复廓对外,巧妙地把河水之景借到园内,使园外之水与园内之山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自然地融为一体,可谓借景的典范。

4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启示

传统与创新是对立统一的,如果传统一成不变,没有创新,传统就会出现断层,创新也将成为无源之水。虽然中国古典园林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但是就像杨鸿勋先生所说:“今天,……古典园林已成为历史陈迹,并不是完全适合现代人游览实用的公园。然而其中蕴藏着的自然美景构成的原则和技术,则仍然是新园林创作的重要借鉴。”因此,现代园林设计既要向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学习,走上民族化的道路,又要注重吸收和借鉴西方设计领域先进技术、优秀设计观念及运作模式,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之路。

4.1 学习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观

正如威廉•钱伯斯所说:“中国园林的艺术精华是师法自然,范本就是自然,目的是要模仿自然之美。”中国古典园林崇尚自然,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而这与现代园林的发展方向是相吻合。现代园林设计要从更理性、科学、客观的观点去审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自然环境的美化和改善,实现设计的方案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现代园林仅仅从形式上拥有自然的景观是不够的,要兼顾景观与功能使用,使之能真正合乎自然生态的要求。

4.2 学习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技巧

一是,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因地制宜。二是,采用掇山、理水、花木、建筑、书画墨迹等方法,形成园林的动静变化,丰富园林的空间层次与变化。三是,巧妙运用抑景、隔景、借景等构景手法,突破空间的限制,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以求得渐入佳境、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效果。当然,这不会再是简单地重复传统形式,而是在深刻理解与感悟的传统的基础上,把传统的设计技巧,当作现代园林设计的源泉,并注入科技的力量,凸显时代精神。

4.3 学习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创造

中国古典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园林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追求的是表现形外之意、象外之象,这就是意境。中国古典园林所表现的意境,使游人在观赏这些景象时,触景生情,产生共鸣,感悟到景象所蕴藏的情感,甚至体验到某种人生哲理,享受到审美的愉悦。现代园林设计也应该要具有这种文化底蕴,把历史、传统、文化和自然景观结合起来,重塑符合现代气息的园林意境,使人们去体验人、社会、自然之间的情感,激发人们对美的自然追求,陶冶现代人的心灵情操。

5 结 语

园林之美,在于意境。以情造景,以景寓情,师法自然,以达到诗情画意的境界,这是中国古典园林所独有艺术特点。通过研究古典园林,更深刻的了解园林艺术的本质特征,探求园林艺术的普遍规律,对现代的园林风格设计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2] 杨鸿勋.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研究•江南园林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 徐德嘉.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4]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5] 计成.园冶[M].陈植,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6] [明]文震亨.长物志校注[M].陈植,校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7] 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8] 朱建宁.情感的自然-英国传统园林艺术[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9] 安怀起.中国园林艺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10] 周武忠.寻求伊甸园――中西古典园林艺术比较[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On the Inspiration to Moder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Wang Junyan1,Gujuan2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ubei Wuhan, 430070)

篇3

[关键词]印度佛教;庭园设计;汉译佛经;中国古代园林景观

[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8-0069-06

隋唐以前的中国人,可以说对印度佛教的园林设计没有太多的兴趣。因为在中国古代(本文特指隋唐以前)的庭园中,不仅找不到具有代表性的印度佛教园林设计盛行的确凿证据,而且事实上从各类文献得知,古代中国人采用的是一种截然不同的、宛若天成的“曲池”园林空间设计。这里所说的印度佛教庭园设计,特指伴随着佛教的东渐,8世纪以前翻译的汉语佛经典籍里所描述的印度佛教庭园空间原型的构成形态。

萧默在《敦煌建筑研究》一书中分析了敦煌壁画中的佛寺建筑布局,并且认为佛殿建筑中弥勒净土变、药师净土变、阿弥陀经变等图像的空间构图极为相似,佛殿精舍的中心有大量水池平台,这种水池平台源于佛经。“这种描写,当然出于想象,可能与印度热带地方时时需要沐浴有关。所以,壁画中的大量水面,不一定是唐宋佛寺中真正普遍的情况。”①但对印度佛殿精舍的庭园景观的原型与样式没有具体地展开论述。本文从早期汉译的佛经入手,进一步明确了古代印度的佛教庭园设计空间形态与风格。

一、印度佛教庭园设计

从佛经描述中印度的佛教庭园以方形水池为中心,构成富丽堂皇的佛寺庭园。这种方形水池见于曹魏时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②和隋朝阇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③中。

(一)阿弥陀极乐净土世界

当时对印度园林的记述,古代中国人基本上是通过曹魏时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④、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⑤中的描述,才被世人所了解。根据其记述,当时印度佛寺是以方形水面为中心而构成华丽庭园式设计风格(见图1)。

(二)拘尸那迦

拘尸那迦是佛祖圆寂的地方。东晋《高僧法显传》⑦中记述,佛祖是在拘尸那迦城外北部的两棵沙罗树间涅槃。后秦时克什米尔人佛陀耶舍和竺佛念共译《游行经》⑧、东晋瞿曇僧迦堤婆译《大善见王经》⑨中记述,拘尸那迦是大善见王的都城。从以上两部佛经来看,拘尸那迦城有着恢宏伟岸的精舍和环境优美的庭园,同时,“方形”的水面是庭园布局中的核心构成元素。整个庭园景观与《阿弥陀经》中描述的极乐净土世界的空间构成形态非常相似。关于这一点,以往的研究表明《大善见王经》是在《阿弥陀经》的基础之上写成,不同的是《游行经》中没有明确与精舍功能相对应的正殿所在具置。《大善见王经》记述,与精舍相对应的正殿位于都城——拘尸那迦城不远的城外。

(三)帝释天的善见城

帝释天是佛教宇宙中心矗立的须弥山之主,善见城是该山顶中央帝释天居住的都城。关于善见城有南朝陈眞谛翻译的《佛说立世阿毘曇论》⑩(简称立世论)卷2 有详细记载。在《立世论》中,善见城的特征与拘尸那迦城一样,有非常宏大的精舍和景色优美的庭园。其中,方形的水池是其庭园主体空间形态构成的中心要素。在后秦佛陀耶舍和竺佛念共译的《佛说长阿含经》11、南朝陈真谛译《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唐玄奘所译《阿毕达磨大毗婆沙论》12等佛教典籍中都有关于善见城的记述,《立世论》记述的内容非常详尽系统:

其七重树间处处皆有众宝花池。纵广一

百天弓,天水盈满。四宝为砖,构垒底岸。金银琉璃及颇梨柯之所成就。其池四边,亦四宝砖以为阶道。一一池中有无量花,五宝所成。谓金银琉璃,颇梨柯呵梨多。是诸池内,有四宝船泛漾其中。谓金银琉璃颇梨。复有八种,水戏之具。一者跳入水楼。二者以七宝涵,注水灌神。三者击水之具,以为音乐。四者水溅以为嬉戏。五水输车。六者浮屋。七者宝轮 鹈。八者绳楼自缒,旋回击荡。其中男女诸天乘船游戏。是时宝船随心迟速。男女诸天若作是意,愿欲向彼,船即到彼。是诸天等,若作是意,愿取彼花来至我所,花便自至。其中果报。自然风起,吹众名花遍散诸天。复有别风吹诸花鬘,庄严身首。或为宝冠,或为璎珞,或为臂印,乃至腰绳。或为足钳。池岸四边有五种宝树。一金,二银,三琉璃,四颇梨柯,五呵梨多。其树行间有众宝堂殿,五宝所成。诸男女天于其中住。是其城外,多有诸天,遍满国土。13

从中可以看出,《阿弥陀经》里的极乐净土世界与拘尸那迦及帝释天善见城的庭园景观非常一致,其共同的特点都是以“方形水池为中心的庭园景观”。同时,这些庭园景观的构成形态是印度佛经描述中最具代表性的内容,所以它是印度佛教庭园景观的代表。

(四)富丽豪华的庭园景观设计风格

印度佛教的庭园景观设计富丽堂皇,甚至可以说是奢华而并不过分。《立世论》中列举的“七宝”有金、银、琉璃、颇梨柯、莲花色宝物、螺石、呵梨多。其中,颇梨柯为水晶,莲花色宝物为红珍珠或珊瑚,螺石为车磲(或贝壳的一种),呵梨多为玛瑙。依据《具舍论》14所述,帝释天的都城外四周镶嵌有四个美丽的庭园式园林,起着装点和美化城市的机能。后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15描述佛寺的庭园景观装饰得富丽堂皇。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16中所述,集天下珍宝以最高的礼节与恩惠搭建一个美好的佛国世界,让前来拜佛的人从心理上感悟到无与伦比的“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极乐净土世界的美妙。因此,富丽豪华的庭园设计风格是当时印度佛教庭园景观中不可或缺的核心主题内容。

(五)湖中岛与筑山景观

佛经中记述的庭园式园林景观,水池中看不到岛屿和筑山的情景。从另一方面看,《妙法莲华经》17中有“其佛以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个佛国。七宝为地。地平如掌。无有山陵溪涧沟壑”的记载。就是说佛陀多如恒河的沙粒,整个构成了一个佛国世界。七宝构成大地,它平整如人的手掌一般,不存在高山峡谷的景观。《佛说无量寿经》18中有“其国土无须弥山金刚围一切诸山。亦无大海小海溪渠井谷”的描述。并且《世纪经》19中描述的印度佛教的理想庭园之一,名为欝单曰庭园,“园内清净,无有荆棘。其地平正,无有沟涧坎坷陵阜”。通过以上例证可以得出印度佛经中,理想的土地是平坦之地,当时在印度没有筑岛修山营造景观的愿望。而且至少可以说明筑岛修山,不是印度佛经中佛教园林的构成基本要素。

二、中国古代的园林

印度佛教庭园景观是富丽豪华且以方形水池为中心的园林景观。然而,印度佛教庭园景观设计,在中国古代的园林景观中几乎看不到,至少没有完全照搬的案例。关于这一点,萧默在《敦煌建筑研究》中认为:“我国唐代应当曾有所实行,只是实物已经无存,文献也少记载而已。”20也就是说,以方形水池为中心的园林景观设计,可能在中国古代曾经流行,或者在佛教传来之后才有了四方形的水池景观。

(一)中国的方形水池

依据考古发掘,在佛教传来以前,商代偃师及汉代长安未央宫就有四方形的水池。

在佛教东渐的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期间,相关的方形水池园林景观在诗文中几乎没有与佛教相关的内容。而且多数情况记述的方池指的并非方形水池,而是广阔的水面。佛经中记载的富丽豪华的方形水池的庭园景观形态的原形几乎看不到。现在能看到的实物如北魏敦煌莫高窟第257窟莲花藻井,中心画有佛经中描绘的方形宝池(见图2),池中荷花蔓生,四个天人在池中游戏。事实上按照中国人的审美习惯,这样的方形水池不够宽广,不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梁江淹的《杂体诗三十首刘文学感遇桢》中有“华月照方池,列坐金殿侧”21的描述,这里的方池意为宽广的湖面,或许作者只是想描述园林景观的奢华程度。

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即始建于北魏前的山西晋祠,南北朝天保年间(550~559)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由此可知至少在南北朝天保年间就有了“穿筑池塘”的园林格局。由于北魏奉佛教为国教(北魏末年,全国已有寺院3万余所,僧尼200万),所以天保年间晋祠的扩建自然受到佛经中印度寺院庭园格局的影响。现遗留下的北宋晋祠圣母殿前的四方形鱼沼和十字形飞梁很相似于敦煌壁画中的水池平台。始建于唐代的昆明圆通寺23的园林格局为“方形庭园”,内满是水面,中有一岛,岛前后有路通向山门和主殿。还有南宋时期重建的宁波保国寺,当时营造的最重要项目是在法堂前开凿了“四方形净土池”,种四色莲花,时逢保国寺由天台宗变为兼修净土宗。但在中原地区大多数场合,佛寺建筑还是建在陆地上,只是主要建筑群的前方有方形的水池和平台,但这样的形制并不普遍。

本来在南北朝时代已经开始在佛寺的殿堂和回廊绘制各种以经变为题材的壁画,到7世纪,随着净土宗的发展和佛教进一步的世俗化,各种壁画更为盛行。24值得关注的是,唐代的敦煌壁画中,有许多成组出现的佛寺建筑组群庭园景观。“在大型经变画中,更多的是伟丽恢宏的大型建筑组群,画出了由回廊围成的很大的庭园,庭园中仔细安排了许多殿堂和亭台楼阁以及水池。” 25而这些描绘佛国世界的庭园景观内容,无疑反映了佛经中描述的理想西方净土世界。“精舍,宫殿(应为殿堂)楼观,皆七宝庄严自然化成”,“阿弥陀佛精舍,皆自然七宝相间而成”。为了表现佛经中的“八功德水”,净土变大型佛寺建筑,都有方形水面的描述,有的甚至毫无陆地,建筑全部都架在平整的水面上。但这不一定就是这一时期佛寺建筑庭园景观的普遍标准样式。“我们可以认为,这种水池平台源于佛经,或许与印度的沐浴习惯有关,但对中国佛寺本来不过是想象之作。”26如印度新德里国立博物馆藏阿弥陀经变(见图1)、敦煌莫高窟第205窟北壁阿弥陀经变(见图3)、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南壁阿弥陀经变(见图4)、敦煌莫高窟第225窟南壁龛顶阿弥陀经变(见图5)、敦煌莫高窟第217窟北壁西方净土变(见图6)等,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画面中的方形水池为庭园空间构成的主体与核心,且画中有楼阁群的建筑大都架立在广阔的水面之上。这虽然不一定是唐代佛寺中普通的情况,但是它间接地反映了当时中原地区大宅第、官置道观、祠庙甚至宫殿的庭园空间与佛教中净土世界相结合的理想庭园空间景观。

(二)中国的曲池

公元前13世纪殷商时期的园林“囿”是贵族圈地围栏而成的山水秀丽、草木丰盛、以观天象、上通神明的自然园林。春秋时期晏婴的《晏子春秋》中从晏婴进谏齐景公营造曲池过于奢侈的谈话内容得知园林中水池的形态:“景公为曲潢,其深灭轨,高三仞,横木龙蛇,立木鸟兽。”31意为景公挖曲池, 池深可以淹灭车子。还有战国时宋玉《招魂》中记述,楚宋王为了把游离的魂魄招到都城郢,营建了曲池,“坐堂伏槛,临曲池些”,32可以招魂。秦时有“兰池宫——引渭水为池,东西两百丈,南北二十里,筑为蓬莱山”,开创了中国园林筑山、曲水并列造景的手法。汉武帝建“建章宫——西北部开太液池,池中堆筑蓬莱、方丈、瀛洲,开创了中国园林一池三山”的造园法。后汉桓谭《新论》33中古琴高手雍门周对孟尝君的对话“高台既已倾,曲池有已平”中可以看到当时关于曲池的描述。曲池的流行,并不局限于佛教传来以后。曲池能够表现古代中国人憧憬的理想意境、价值观与审美趋向。西晋陆机在《洛阳记》中记述了当时的皇家园林芳林苑的空间形态:

堂上结方湖(广阔的水域),

湖中起御坐石也,御坐前建蓬莱山,曲池接筵,飞沼拂席,南面射侯夹席,武峙背山。堂上则石路崎岖,严嶂峻险,云台风观,缨峦带阜。其中引水,飞皋倾灡,瀑布或枉注,声溜潺潺不断。柏竹荫于层石,绡薄丛于泉侧,微飚暂拂,则方溢与六空,入为神居矣。

魏晋南北朝的园林从模仿自然山水到概括、提炼,空间对比讲求变化,始终保持有如自然山水的曲水基调,各种景物浑然一体,达到了“虽有人造、宛若天成”之意境。《老子》中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论调。通过山水来体玄、得道和悟佛是古代中国文化思想的重要构成。英国学者Andre Boyds先生在他的论著《中国的建筑与都市》中认为:“(中国的)庭院及人工景观,是典型的道教概念(与儒教概念城郭相对应),即不规则性、非对称性、曲线、波纹、雁式的形态,其构成具有模写自然的神秘性、独创性。”34一方面,山水园林被当作体玄识远、悟佛得道的工具。另一方面,筑岛堆山的自然园林景观空间被当作谈玄、理佛、修道的绝妙场所。

曲池,在中国古代也是富裕、财富和长寿的象征。如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35记载:北魏“争修园宅,互相誇竞……高台芳榭,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虽说北魏王朝不是汉族,但同样折射出古代中国人对营建方形的水池的印度佛教庭院设计没有兴趣。反而对修岛筑山乐此不疲,如《洛阳伽蓝记》卷1的华林园记载:“华林园中有大海,即汉天渊池,池中犹有文帝九华台。高祖于上造清凉殿,世宗在海内作蓬莱山。山上有仙人馆,上有钓台殿,并作虹霓阁乘虚来往……海西南有景山殿。山东有羲和岭,岭上有温风室。山西有姮娥峰,峰上有露寒馆,并飞阁相通,凌山跨谷……黄帝驾龙舟鷁首,游于其上。”36

伴随着佛教的发展,园林景观被移植到佛寺庭院中。《魏书·释老志》关于第一座中国的佛寺白马寺景观是这样记载的:

(汉明孝)帝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

等史于天竺,写浮屠遗范。愔乃与沙门摄摩腾、竺法兰东还洛阳。中国有沙门及跪拜之法,自此始也。愔又得佛经《四十二章》及释迦立像。明帝令画工图佛像,置清凉台及显节陵上 ,经缄于兰台石室。 愔之还也,以白马负经而至,汉因立白马寺于洛城雍门西……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谓之“浮图(浮屠)”,或“佛图”。37

从中得知,画工新画佛像置于原有园林内清凉台及显节陵上,新建“四方式”的白马寺。“凡宫塔制度,尤依天竺旧状而重构”,由此可以推想白马寺是依照印度建筑形式而建造的。也就是说,浮屠精舍犹依天竺旧状而新建,但园林空间景观依旧为中国本土的原有类型。佛寺在原有宫殿基础之上改建而成的典型例子有,公元471年宋明帝所建的湘宫寺和公元507年梁武帝所建的光宅寺,两寺都是以他们为帝以前的园林旧宅改建而成。

以上这些都是在佛教盛行时营造的佛寺园林景观,但所采用的景观设计却完全不同于印度佛教庭园景观的设计。敦煌壁画中所描绘的净土世界,融汇了中国园林风格和印度方池的创新形态,对后来的佛寺净土建筑产生了直接影响。

三、结语

通过对印度佛教的庭园景观设计与中国古代的园林空间构成关系的考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通过汉译的佛经典籍,中国古代人知道的印度佛教庭园是以方形水池为中心的奢华的庭园式园林,确认其基本形态以方形为中心的庭园景观空间构成要素。第二,当时在印度的佛教庭园流行方形水池景观设计样式的同时,在中国直到魏晋南北朝结束也没有看到类似的情景,古代中国人反而对虽有人造、宛若天成的广域“曲池”保持着始终如一的喜好。从这样的角度看,中国传统园林景观的特质变得更加清晰,说明古代中国人对印度佛教的庭园景观设计样式并不向往。也就是说印度佛教的庭园设计与中国的园林景观设计几乎没有关联。第三,这并不等于说佛教与中国古代的园林景观没有关系,反而更加证实,在佛教东渐的过程中采用和吸收了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的理念与风格,并且对东亚的韩国和日本的佛教庭园景观设计,特别是对净土宗的庭园景观样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变革。38

中国化的佛教园林景观,在净土、禅宗和宋儒理学思想的影响之下,在藤原时代初期,日本贵族从密宗信仰转向净土信仰。依据对净土世界的理解,在通往极乐世界之前建堂造塔,大殿色彩精致庄严,里面供养金色夺目的弥陀佛,特别营造出殿宇前的池塘映“在眼前现象出极乐净土的世界”,亲身体会到进入今世极乐净土幻影世界的互动感受,沉浸在礼佛的无我超凡的欢乐境界中。39代表性的净土园林寺院有平等院、法成寺、法胜寺、尊胜寺、最胜寺、元胜寺、成胜寺、延胜寺等,仅文献记载大殿供奉九尊弥陀佛的寺院就有20多座,现存藤原后期的寺院建筑几乎都有弥陀佛大殿与“曲水”庭院,北到本州东北内地,南倒九州都能见到,由此可以想象当时的隆盛程度。中国化的佛教园林景观与净土思想,促成了日本小中见大的“咫尺山林”佛寺庭院创作,以致与中国禅宗思想的结合,形成象征性、抽象性、禅味纯正的“枯山水庭园”,其抽象性具备了现代艺术的审美情趣和理念,对开拓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注 释]

①202526萧默:《敦煌建筑研究》,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第67页、第69页、第61页、第69页。

②④18魏·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T12.270a、T12.271a、T12.271b。

③隋·阇那崛多译:《佛本集经》卷2,T3.660b。

⑤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T12.346c~347a。

⑥2836敦煌文物研究所编:《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212页、第24页、第216页注34。

⑦东晋·法显:《高僧法显传》,T51.861c。

⑧11后秦·佛院耶舍、竺佛念共译:《游行经》,《佛说长阿含经》卷3(T1,21b~23a)、卷18(T01,118c)、卷20(T01,131a~137a)。

⑨东晋·瞿曇僧伽提婆译:《大善见王经》,《中阿含经》卷14(T1.516a~c)。

⑩13陈·真谛译:《佛说立世阿曇论》,卷2(T32.182a~183b)。

12唐·玄奘译:《阿毕达磨大毗婆沙论》,卷11(T29,59c~60a)。

14陈·真谛译:《阿毘达唐俱舍释论》,卷8(T29.217a~c)。

1517后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花经》,卷4(T9.27c)、卷5(T9.45a)。

16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10(T25.133c)。

19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共译:《世纪经》,《佛说长阿含经》,卷18(T01,118c)、卷20(T01.131a~137a)。

21《文选》卷第31。

22史敦宇、金洵瑨绘:《敦煌壁画复原精品集》,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32页。

23《云南通志》里记述圆通寺建于贞观二十三年至天赋二年间。

24许顺法编:《刘敦桢全集》(第九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119页。

27笔者CAD作成。参照萧默:《敦煌建筑研究》,图28。

2930笔者CAD作成。参照段文杰:《中国敦煌壁画·盛唐》,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109页、第36页。

31春秋·晏婴:《晏子春秋》,景公自矜冠裳游处之贵晏子谏第十五。

32战国·宋王:《招魂》,见《楚辞》卷9:“坐堂伏槛,槛,楯也。临曲池些。言坐于堂上,前伏槛楯,下临曲水清池,可渔钓也。”

33见西汉刘何《说苑》卷11、东汉桓谭《新论》(《三国志》卷42裴松之注)。

34英·Andrew Boyd著.Y:《中国的建筑与都市》,鹿岛出版会,1979年版,第112页。

35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3、卷4。

37李允 :《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原理分析》,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6~107页。

篇4

关键词:古典私家园林;禅文化;现代园林;景观设计

1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与文人的禅宗思想

弥漫着浓浓书卷气息的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书写着文人内心平淡、幽远的宁静生活。文人们将自己的种种情感、志向、意趣投射在园林景观的塑造之中,并融入山水画理论中的三大社会哲学思想。当代美学家李泽厚先生认为,儒家思想是一种“乐以忘忧”的积极入世精神,而道家思想主张的内心的超脱与宁静更像是补儒家之不足。就此看来,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审美趣味更像是满足观赏者的愉悦之情。在佛教与道、儒思想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计成早将“刹宇隐环窗”一景写进书中,将世俗园林景观设计与佛寺园景观结合,在园林设计中加入有关佛教文化的元素,由此相得益彰,体现出佛教精神和美学价值,营造出新的园林艺术氛围。而禅文化本身已不是单纯的宗教文化,甚至可以说,禅文化来源于佛教文化,如今已发展为一种有着完善体系的哲学。禅宗思想使人们怀着一种平和的心态去体会世间万物,文人士大夫们将它融入园林创作中,倾向于在有限的空间形态中求得一己性情的自然,构建出内心精神的无限天地。在现代园林中引入禅文化着重表现自由、豁达的心境,弱化了其肃穆的宗教氛围,打造出一个以禅文化为核心的环境,可以为观赏者提供一个可观、可游、可感悟的园林。

2从园林景观的构造品禅文化

受禅文化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形式主要有寺庙园林和私家园林。寺庙园林的布置严格遵守着伽蓝布局,在氛围渲染上强调威严、肃穆的气息,宗教意味浓厚;私家园林则采用自然布局的方式,园林中没有很多宗教建筑,而是把禅的精神隐喻于山水之中。自秦汉私家园林造园之风兴起,文人士大夫们也开始崇尚自然,通过游历名山大川来寄情于山水,通过叠山、理水的手法,在园林有限的布景中体现无限深远的空间,营造出超凡脱俗的氛围,造园者不再刻意去模拟和简单地复制园林景观,而是追求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禅境。可以看出,中国园林在布局、色彩和造型方面都力求与环境相地合宜,同时还要考量与叠山、引水、植物配置等各要素互相协调,融为一体,通过对空间的营造来体现园林空灵的禅意。造园者依靠对自然的感悟创造虽有人作,宛如天开的意境。周维权曾提到,中国古典园林绝不是简单地模仿自然状态,而是通过不同的手法表现一个精炼、概括的自然,在有限的园林空间中营造出无限的心灵感受。

3禅文化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

禅意所营造的以静谧、素雅为代名词的公共空间让景观不只是空间的平面构成。禅意空间设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善于利用我们身边很多的自然要素,其目的就是达到景观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古人在禅意思想的影响下,将自然山水与建筑有机组合在一起,在其禅意的营造上推崇“空”中顿悟的思想,十分注重通过空间来烘托空灵的禅意,并利用园林中的山水和植物比拟园中无限的空间,使游园者产生无限的遐想,从而产生共鸣。园子的限定性越小,游园者的内心灵动性就越大,往往越简单的设计,越能够有更大限度的发展空间。在现代遗留的古典园林中,使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些围墙,被雨水冲刷过的浓淡不一的墙面,日积月累,变幻出最富深意而又浑然天成的立体山水画。可以看出,在禅宗思想的影响下,园林强调运用简朴的材料,通过简洁的方式去营造宁静与顿悟的意境。这种意境在其构造上表现的简单而抽象,更加注重使用现代感的线条,结合观赏者的心境和诗情画意进行布置。如今,层出不穷的新材料、新工艺让园林景观逐渐走入了一个误区,变幻丰富的园林失去了其原本的生命力。只有真正朴素、淡雅的材料透出的气韵才能让我们静心于自然之中,例如青石、青砖、青瓦、原木、白灰墙面、清水混泥土、砖雕、石雕、花岗岩、文化石等,我们运用它们所蕴含的历史气息,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能够让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禅意空间本生的古朴、宁静就是通过这些材质体现出来,身处自然材质之中,我们仿佛也能够得到心灵的平静。

4现代园林景观的发展

如今,景观设计的发展越来越缺乏对人文的关怀,景观创作日益表现出对形式的过分强调。过多地运用技术、手段,导致整个设计华而不实,降低了景观设计的价值。现代园林的发展不能只是简单地去模仿古典园林的精美,也不能单纯地拼凑、混搭各个时期的建园特色,而应该从新的社会生活中寻求灵感,学习古典园林中对景致、对建筑、对人文关怀的艺术手法。现代园林在其功能上,除了要继承与发扬传统禅意园林典雅的意境,还需要更为细致地考虑人性化的设计和生态设计。随着生态化意识的提出,传统园林中的“师法自然”原则重新被重视,特别在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对光、风和水的巧妙运用。日本枯山水就是典型的以隐喻的手法将水的某些特质提炼出来,用白沙配以石头,然后用植物点缀,对自然景观进行缩化,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营造出一种静寂与永恒的禅宗之境。营造禅意空间的目的就是给人们提供一个休闲、思考、静养的环境,禅意空间既不像古典园林那样古香古色,也不像寺庙园林那样具有浓烈的宗教色彩,它存在于现代景观设计之中,就必须要符合现代景观的审美需求。现代园林以禅宗理念为指导,借鉴其反映出来的设计思想、生态观和价值观,运用现代主义的外在形式和构成手法,从古典园林的理念中找到适合当前发展的精华要素,不拘泥于古法,又能从中吸取更多精髓,来更好地推动现代园林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2]周为.相地合宜构园得体[J].中国园林,2005(4).

篇5

[关键词]古典园林;现代小区;设计;应用与发展

欧洲古典园林设计具有很强的美观性,因此也被引入了中国现代小区规划设设计中。将欧洲园林建筑风格与中国现代小区设计进行结合,促进了古典园林设计的新发展。

1设计前期定位

1.1绪论

现今中国社会,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许多人仍然对欧洲古典园林风格十分欣赏,希望自己也能生活在凡尔赛宫苑之中。但是粗暴的复制显然是不可取的,欧洲古典园林那些以草坪为主占地辽阔的风格,非常不符合北方园林的设计风格及经济原则,所以通过新的设计手法,提炼其精髓又能满足居住的功能需要,是本小区园林设计所要探讨及达到的主要目标。

1.2欧洲古典园林历史分析

欧洲的园林文化传统是沿着几何式的道路开始发展的,其中水景、常绿植物和柱廊都是重要的造园要素,其也为15、16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

1.3项目概况

中国石油华北石化分公司位于河北省任丘市,本小区是公司为员工兴建的生活区,经员工成立的业主委员会讨论,在企业领导的支持下,小区整体定位为欧洲古典园林风格,建筑及园林都要求遵循这一理念。

2设计原则

2.1设计理念

本小区景观设计以新古典主义作为主要设计理念,以欧式园林为主基调,局部运用了自然式园林的造园手法,并结合当地人文生态环境和现代人生活居住形态,突出其可游可居的特点,创造出一种既体现古典优雅又不失人文关怀的生态居住模式。

2.2设计思路

欧洲古典园林中,几何的规则式园林是其最鲜明特点,水景、常绿植物、模纹花坛、罗马柱廊、雕塑都是造园手法中的精髓,所以在本案的设计中,抽取及提炼这些元素作为点睛之笔,就可以很好的营造欧洲古典园林的风格。

3园林景观分区与设计

3.1总体设计

整体小区占地164330m2,东面为小区主入口。小区景观分为中心景观、水景小镇和庭院组团三个部分。西入口以及北面底商结合成为商业广场。

3.2东入口景观

东入口为小区主入口,也作为了中心景观的东面起始点。所以在设计上采用了有引导作用的长方形欧式广场,中心放置了欧式雕塑作为入口标志。广场中央设计了条形水池,内设了序列状涌泉,与欧式灯柱呼应,似乎在欢迎着居民的到来。

3.2中心景观

中心景观采用欧式古典园林设计手法,沿轴对称、贯穿东西,并配合台地广场,中心雕塑喷泉、欧式景亭、廊架、模纹花坛、情景雕塑等欧式园林的景观元素,着重体现了欧洲古典园林庄重大气的特色。

3.3水景小镇

优美的水系景观蜿蜒于小区之内,顺自然曲线型的道路曲折展开,小区内的道路也同样起伏变化,忽缓忽急,使人行走其间仿佛置身于欧洲依山傍水的美丽小镇之中。

3.4庭院组团

相邻距离较近的建筑之间适合少量人的私密交流,设计成为亲切宜人的小型交流空间。让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进行休闲娱乐、运动健身。

3.5绿化配置

植物配置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结合场地的不同功能营造出各具特色的景观空间,并兼顾多样性和季节性,进行多层次、多品种搭配,力求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

4结语

以欧洲新古典主义为思路设计的新村小区,满足了业主的需求,运用中心景观的几何对称式设计手法,欧式亭廊、模纹花坛、罗马廊柱展现了奢华庄重的欧洲古典园林风格,同时在周边大面积生活区域则设计成为欧洲水景小镇的风格,以自然式布局为主,兼顾了经济原则及中国居住区模式。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现代环境景观设计;古典园林;现代园林;简析

1 现代环境景观设计

现代环境观景观设计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导向,其主要倡导的是用更平实的态度和更长远的眼光为每一个城市建设一种和谐的现代环境景观。即城市的设计与规划要遵从自然,尊重人类,尊重地方特色、人文精神。现代环境景观设计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历史悠久造园发展的必然结果。

2 古典园林

2.1 思想理念

古典园林受美学思想意识的影响,与其它艺术形式一样,属于美学意义的一种载体。虽然古典园林的构成是由自然景观与人工造园艺术的巧妙结合,但中国的古典园林设计其美学思想主要还是受到了道家的思想影响,主要的体现的是“天人合一”、“法师自然”的艺术境界。

2.2 功能布局

古典园林中建筑设计有两方面的作用,它既可以满足人们生活享受,又可以实现观赏风景的愿望。中国自然式园林,其建筑a一方面要可行、可观、可居、可游,一方面起着点景、隔景的作用,使园林移步换景、渐入佳境,以小见大,又使园林显得自然、淡泊、恬静、含蓄。

2.3 造园手法

古典园林的素材主要有山、水、石、植物与建筑。通过这些元素的综合,创造出“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在景点设计方面,注重借与框、漏与藏、实与虚的布局,可以让人的视觉和整个景观联系在一起,使眼中的景观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

3 现代园林

3.1 思想理念

现代园林设计主要强调的是理性与实践的作用,其设计思想主要是从维理学角度出发。现代园林追求的是一种几何构造的关系,是西方园林设计思想的主要依据。

3.2 功能布局

我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主要是受到西方维理思想意识的影响,其运用几何构造关系,将水体、建筑、花坛、草坪等进行布局,这种方式都是从整体效果出发的,追求的是对称布局。

3.3 造园手法

现代园林的整体布局要在符合建筑设计的基础上,以建筑为标准,确定主轴线。运用雕塑、建筑、植物及人工喷泉为主要造园要素,表达的手法理性而且直白。

4 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融合

4.1 融合的必要性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已逐渐被人们所遗弃,更加可惜的是很多经典的设计手法只有很少的设计师能够掌握。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的精髓是为我们更好的实现现代园林设计的理论基础,在现代环境景观设计中,将古典园林融合到现代园林是我国设计者传承和延续古典园林的历史责任。

4.2 古典园林的指导作用

在现代环境景观设计中,由于西方造园理论的冲击,很多设计者设计出来的图纸上看到的往往都是一些几何构造的曲线,在视觉上的冲击力极强。但是,忽略了设计的尺度感,容易产生关系混乱的感觉,最终仅仅成为画框的作品。中国古典园林里有很多手法和表达方式是值得借鉴的。

4.3 现代园林的包容性

从现代园林与古典园林的内容和形式比较来看,现代园林设计是在提供传统的艺术审美的前提下,还肩负着对现代社会功能性需要和对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在现代环境景观设计中保留、利用古典园林,从而传承古典园林文化,诠释新景观设计美学。现代园林要将不同形式、不同时期、不同内容的景观要素综合在一起,产生形式上的冲突,摆脱传统的束缚,从单一的设计艺术形式走向多个风格派系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要融会贯通,古今结合、洋为中用,不断地探索科学严谨的新型设计理念,在遵从古典园林造景方法的前提下,合理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取其长处,融中国文化思想与西方现代观念,创造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

5 结语

近些年,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对园林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现代园林在观念、体制、专业、设计理念、园林实践等等诸多方面还相对滞后,无法满足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我国现代环境景观设计注重的是现代园林的功能性与社会需要,忽视了对古典园林文化内涵的传承,由此我们应尽快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理论,根据古典园林的设计思想,结合现代园林的功能性,才能建造出更加合理的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 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

经过60多年的摸索和发展,我们逐渐认识到,在现代小区景观设计中应当运用当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和西方先进的居住景观理论,融合我国传统的古典园林设计理念,结合“本土精神”和“地域文化”,在设计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景观与自然相结合,提倡简约明快的设计风格,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1.我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发展概况

据历史典籍记载,我国园林建设始于商周,当时称之为囿;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游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园林转向返扑归真, 开始挖掘自然的美,当时私家园林逐渐增多,不再仅仅是达官们狩猎、娱乐的场所;隋唐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多元的背景下,园林设计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到了宋代, 文人、士大夫对山水寄情,向往和追求自然山水之美,这种山水审美观念深深地影响中国古典园林的建设;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圆明园”、“畅春园”、“避暑山庄”等;到了清末,由于外来侵略、西方文化的冲击、国民经济崩溃等原因,当时造园理论探索停滞不前,使园林创作由全盛到衰落。

2. 我国居住区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2.1重恢弘气势、轻建设成本

目前居住区的园林景观为追求表面的美观和气势以达到促销的目的,不惜重金打造个性怪异、突出的效果。在一些小区中营造的水景,喷泉,当喷泉开放时场景非常壮观,然而却没有充分考虑增加的投资成本,以及北方地区由于气候原因不能四季通用,既增加了购房者的房款支出,又产生了高额的后期管理费用,使得当时设计的壮观场景无法实现。

2.2重表现形式、轻使用功能

近年来居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大多只考虑到形式花样,并未充分考虑对居住的补充功能,未实现“功能第一”的原则。景观营造侧重于外在形式的美观表现,惊叹于设计图纸平面图案的美妙绝伦,而对普通居民的日常休闲、活动、游憩、停车等基本功能缺乏考虑,使“景观”成为“仅观”,参观的作用代替了园林对居住区参与性、共融性的功能和作用。

2.3重抄袭模仿、轻个性特征

目前,见到很多居住区景观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各地的景观趋于雷同,缺乏个性特征。大多数小区在场所的意境表现方面做得不够,很少有象中国传统园林中的那种诗与画一样的意境。而当代中国的居住景观,就是要在注重舒适、开放和生态的同时,营造出一定的意境,以增强居住空间的艺术感受,提高整个楼盘的文化品位,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特有神韵。

2.4重人工堆砌、轻贴近自然

目前居住小区景观设计没有与周围的环境和本身的地理条件联系起来,设计时大多将小区中的自然条件如山体、水系等填埋、推平和改造,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外来的树木花草创造的植物景观,这样的“人造的天堂”实际上破坏了自然面貌,造成与周围环境极不协调的“风景污点”,自然美和生态性没有得到体现。

3.居住区景观设计趋势

近些年伴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居住区建筑和园林设计迅速掀起了一股追捧欧美西式景观风格的热潮,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趋于向欧美等西方园林形式靠拢,采用了大量的模纹花坛等西式元素。目前园林设计师一味追求“洋”化的人居文化,追求所谓的高级品位,而丢弃、忽视了几千年来中国所固有的深厚的传统居住文化底蕴,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设计元素等,鲜有利用或延伸发展;而中国古典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及丰厚人文底蕴。生态园林景观在设计观念上强调“以人为本”,追求“生态平衡”,建筑、人、环境相结合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园林景观设计要尽量体现自然之美,充分发挥和利用自然的优势,让自然的本原的东西发挥作用。

因此,将我国古典园林设计的优势,融入现代居住园林设计是大势所趋,也是适合我国居住区园林设计的发展趋势。

4.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在现代居住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4.1借鉴传统造景手法

现代小区景观设计在借鉴使用传统造景手法时应注意两点:一是要赋予传统材料如青砖、红砖、瓦片、石板、木材、块石等使用上的新手法,赋以新意;二是把传统材料和新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如采用瓦片和不锈钢、石材的铰接等方式,形成粗旷古朴的肌理与平整圆滑的质感之间的强烈反差,厚重和轻盈的对比,坚硬和柔和的对比等感觉,达到耳目一新的景观效果。

4.2回归实现适宜人居的理想环境

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营造健康舒适、清新宜人的气候条件。传统园林“意境”的营造则是借鉴内容中最为重要的内涵部分。中国现代居住小区景观风格要表达的内涵实际上就是“意境”二字。传统的中国园林是文人造园,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诗画同源”的说法,都十分强调其中的意境,而中国传统园林更是诗画意境的延伸。当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区建筑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立面现代简洁,通过传统园林手法的适当运用,借助于山水、建筑、植物、山石、道路等方式,使小区园林意境有了新的延伸与体现。

4.3继承古典园林对植物的处理方式

园林植物产生的意境有其独特的优势,它可以不受各种设计风格的影响而发挥作用。可以借鉴和发扬中国传统园林中的植物配置处理手法,如:山姿雄浑,苍松翠柏; 岸边植柳,柳间夹桃;水态轻盈,池中放莲;窗前月下见梅花含笑,竹影摇曳;槐荫当庭、栽梅绕屋等等,现代居住小区中,可以根据景观的设计主题和风格选择不同的植物,用以创造出不同的景观效果、体现出不同的景观寓意。

4.4实现循序渐进的空间组织形式

中国古典园林动静结合、虚实对比,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引人入胜、渐入佳境的空间组织手法和空间的曲折变化,常常将园林整体分隔成许多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并且将形成空间的诸要素糅合在一起,参差交错、互相掩映,使人看到的空间的局部而非一览无余,这些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在现代各种尺度的居住区园林中同样可以精心设计加以应用。现代小区景观设计中可以通过现代的矮墙、孔洞、玻璃、水景和植物等小尺度元素的遮挡、封闭和透明、半透明的效果相结合,创造出丰富的景观空间。

5结语

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借鉴和运用在现代小区景观设计中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在现代居住区园林景观建设中完全可以得到全新的诠释和发展。我们可以相信,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景观设计学将在现代景观建设的发展中逐渐充实、完善、成熟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从周,《说园――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谈》,同济大学学报

[2].园林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篇8

1.1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

中国古建园林建设源于审美艺术的环境而产生,强调自然与景观的天然和谐,浑然一体。在我国古典园林建筑中一直秉奉“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的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在我国古代的苏州四大园林中就可以体现出以人为本、自然生态以及整体性的巧妙结合,完全渗透着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和古典哲学理念。

1.2园林布局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实际

古建园林建设应该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风土人情相适应。我国北方园林主要以北京的皇家园林为主,讲究大气和权利的张扬位置,显示帝王的尊贵和至高无上的权利。而我国南方以私家园林为主体,主要以风景秀丽、园林典雅为主体,强调我国古典哲学的主次分明、天人合一的思想。

1.3造林设计手法

中国古建园林设计手法主要以山、水、花木、景观、画为要素。在整个园林设计和建造过程中,把这些素材进行巧妙的结合,创造出美的景观效果。通过山水的交融、花木、景观的衬托以及画的点缀,形成了空间效果在视觉上的美的感受,达到了人们对物质生活的不断追求与自然合为一体的浑然天成,显现出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的园林意境。

2现代设计理论在古建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2.1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古建园林设计中的优势

计算机在中国古建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开始于20世纪末期,到目前位置仅有十几年的历史,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但是它为古建园林设计提供了创新和飞速发展的平台,在古建园林设计中立刻得到高度的重视并且效果明显,成绩卓越。由于以现代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具有传播快、精密度好、快捷方便、效果较好、效率较高,而且补充、完善和修改教方便。

比如pro/e软件三维立体设计,其内容涵盖了三维模拟设计、分析计算、动态模拟与仿真,同传统的二维CDA计算机设计软件相比,功能更加强大、直观效果更加理想、立体效果更强、设计切合面更加优化,使得设计者能以更真实和直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另外对模型进行后续的分析和处理也提供了极大方便。

如果用手工进行古建园林设计同pro/e三维软件绘制相比差距较大,可谓是天壤之别。用pro/e软件进行古建建设三维立体直观效果达到最佳,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实时修改这些参数的设置,实现古建景观特征的修改和再生,而不需要重新绘制图形,从而大大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

2.2信息化、智能化体现古建园林设计的未来

篇9

【关键词】老子道家思想;我国古典园林;设计;运用

道家思想源于2500年前的春秋末期,而《道德经》则是道家思想传承和发展的载体,道家思想的核心就是道,它在天地之前就已经产生了,也是一切生命发展的基本。道是宇宙万物发展的基本准则,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运行方式,而和谐则是最为基本的法则,不管是自然界还是人世间的众生,它都是最终极的目标。道家强调自然法则,这才是人们应该追求的行为规范。道家思想从产生以来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影响,而我国古典园林设计只是其中受影响的一部分。

一、老子道家思想的内涵

道家思想的核心就是“道”,也是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道”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字,其中蕴含的内容却是十分复杂和广博的。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以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1]。老子道家思想中认为道是万物发展运行的根本,也是总的法则,古代不少的学者对道都有着自己的理解,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如在《淮南子•原道训》中,道就被解释是造化者,造化和道之间是一致的。而在《易经•系辞》中对道的解释是:“一阴一阳谓道”,道包含了天道和地道。在《易经•说卦》中把道的内涵进一步的扩大为天道、地道和人道[2]。

二、老子道家思想和古典园林之间的关系

艺术本是人们情感交流的一种手段,而我国的文化艺术在各个方面都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思想是我国本土化的思想。艺术的种类多样,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艺术划分为不同的种类,比如文学就属于时间的艺术,而美术则是属于空间的艺术。对于园林设计而言,它是需要动静结合的,所以园林设计是综合艺术。

(一)古典园林中的道法自然思想

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主要是为人们介绍了崇尚自然美的美学内涵,所反映出来的也是人们追求美的一种精神。园林可以说是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虽然它无法为人们的生存提供必要的物质,但是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人们的需求。就我国的古典园林类型,周维权先生曾做了区分:按照开发的方式和园林基址可以把我国的古典园林分为天然山水园和人工山水园;按照园林之间的隶属关系可以划分为寺观园林、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3]。但不管是哪一种园林,它们都有一定的共性,园林的设计要源于自然,却也要高于自然。这个特点是我国所有古典园林独树一帜的重要标志,而这种自然思想也是道家思想的内涵。我国古代在建设园林的过程中,会把道法自然作为主要的原则来遵守,园林中的山水、树木等都会模仿自然界的万物,最终达到更高层次的艺术效果。

(二)古典园林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我国古代的哲学中对人和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概述,即天人合一的思想,它最早产生于周朝,主要是从当时的礼教思想中演化而来的。虽然我国的儒家也有类似的思想,但是他们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儒家主要强调的是人和社会之间的和谐,而道家思想则是要追求人自身的和谐。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所提出的重要思想都很明显地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而这种和谐的关系体现在我国的古典园林设计中就是要充分的遵循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人和大自然要进行和谐共处。我国古代园林所推崇的正是园林的自然天成,因此不管是园林的景观形式还是园林基地的选址等方面都充分地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我国的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比如季羡林先生认为天是自然界,人是人类,合就是彼此理解[4]。

(三)古典园林中的神仙信仰思想

我国古代先人的很多行为都是受到了神仙信仰思想的影响,这对我国古代园林的设计自然也产生了深刻影响。我国最早记录的园林形式是“囿”,其中最主要的建筑物就是用土堆成的高台,台的主要功能就是通神明和观天象。最后运用到造园的过程中,台的功能又拓展到了登高望远和欣赏风景等。道家的神仙信仰思想在秦汉仙苑式的皇家园林设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史记•封禅书》中所记载的神话中就提到了“东海仙山”和“昆仑山”,这些神话故事都为古代的造园师们提供了借鉴和启迪。此后,“一池三山”成为我国最为经典的造园模式,不管是隋唐时期的西苑,还是西汉时期的建章宫,宋代的皇家园林,它们都具备了十分特殊的功能那就是求仙,这些都展现了古代人们对于人间仙境的向往。

(四)古典园林中的道家朴素辩证思维

对于世间万物之间的关系,道家辩证思维对其进行了明显的解释,而且也论述了对立统一是最为永恒不变的规律,这种朴素辩证思维也影响到我国古典园林的建设,比如内外、高低、虚实等手法,在我国的园林创作中都是十分常见的。另外就我国的古典园林设计而言,最为核心的内涵就是体现出境生象外的意境,这和道家的“有无相生”思想之间有了契合点。

三、老子道家思想在我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运用

(一)道家对比法在古典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在艺术门类中最为普遍的基本法则就是对比法,在我国的古典园林设计中这种原则也是得到了很好的遵循。如果从概念上来看,对比法是十分简单的,因为它只需要把不同的空间放在十分临近的位置,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就是对比法。而在道家思想中,老子就指出,世间的万物都存在着矛盾,而且它也提出了不少的矛盾,比如最为经典的就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矮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这些思想都间接地指出了万物之间是以对比的形式存在的。关于道家提出的这种对比法原则在我国古典园林的设计中也得到了十分明显的体现,比如在我国江南一带的私家园林中,有不少的园林是存在于市井中的,因此它们的经营范围也很有限。但是为了可以达到小中见大的目的,就会选择欲扬先抑的手法来对空间的序列进行组织,也就是在进入园区的主景区之间,会先设计一些比较小的空间,这样就会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园中主要景区的特点得到进一步的凸显。比如在南京的瞻园,它就是使用对比方法来对园林的空间进行组织的。虽然院内的主要景区空间并不大,而且空间的规模也很有限,但是如果游客在进入这个主要景区之前,经过了一系列的小空间,那么就不会觉得主要景区的空间小了,而且还会有一种比较开阔的印象。另外通过空间之间的对比还可以起到小中见大的效果,比如网师园,它属于私家园林,主要是建设在住宅的西侧,而且园中还有部分地方和住宅区相互连接。连接住宅和园林的是一条比较窄暗的巷子,人们经过这个巷子进入到园中就会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从而觉得园中的空间被无形地扩大了。如果没有建设这条巷子,而是直接进入到园中,必然是起不到这样的作用的。另外还有一些私家园林中也遵循了这样的设计理念,比如苏州的留园,都会在经过主要景区之前设计一个比较小的院落来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当人进入到主要园区中时就会有一种视野开阔的感觉,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二)道家虚实法在古典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在老子的观念中,道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无形无状却又有像有物。在我国的园林设计中也将这种虚实观念运用的十分自然,主要分为三种情况:第一,实物之间的对比,比如山水对比;第二,空间之间的对比,比如山峰为实,沟壑则为虚。第三,实物显现方式之间的对比,比如在苏州留园中的布水谷,如果从外部看,曲溪楼被遮挡了一部分,隐藏在山水树木之中,给人所呈现出的就是一种虚实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古典的园林就是我国美学的产物。在传统园林的设计过程中,遵循露则浅藏则深的原则,会把一些比较美的景观隐藏在偏僻幽深的地方,充分的实现虚实结合。我国的古典园林,不管其规模的大小,都是十分避讳把景物直接地呈现出来的,而是把景观部分遮挡起来,或者是借助于游廊引导或暗示。比如狮子林中的卧云室,这本是一栋高大的楼阁,如果是建设在空旷的地面上必然会让人肃然起敬,但是它却是深藏在石林丛中的,楼阁的周围松柏蔽天,只有楼阁的一个小角露在外边,这又暗示了这个楼阁的存在,表达的方式十分含蓄,却也引起人的兴趣。

(三)道家气化和谐思想在古典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老子道家思想认为,阴阳是万物的两面,它们之间最终是可以实现相互调和的。这又被称之为是道家思想的气化和谐思想,那么我国古典园林设计中怎样表现出这种思想的呢?通过空间的对比,或者是布局的虚实变化,可以让园林的设计展现出节奏感,但是如果想要让园林建筑的节奏感和层次感展现的更加立体还需要充分的运用层次和起伏变化。比如谐趣园,园中的建筑物是疏密相间的,同时所有的建筑物也保持不一致,比如建筑物的体量、成熟、屋顶等都是不同的。在我国江南一带的园林中,更加强调层次的和谐感,比如苏州私家园林,很多都是依附于住宅的墙体来建造的,墙体本身的轮廓就不断变化,在这种侧墙上再特意地设置一些背景,就可以起到很好的陪衬作用。另外苏州的畅园、鹤园等,它们的立面组合节奏都比较和谐,给人留的印象也非常深刻。

四、总结

道家思想是在我国本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和我国人民的生活习俗更加接近,从产生就无时无刻的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同样它也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提供了不少的理念,让我国的园林变得更加独特。最具有代表的江南一带私家园林更是将道家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使道家思想和园林设计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参考文献:

[1]彭泽立:道家美学思想与当代艺术的继承和发展[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4(01):57-59.

[2]乔永强,陈元欣,周曦:中国园林与道家思想[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13-16

[3]易博文: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艺术的相通之处[J].中外建筑,2015(01):122-123.

篇10

关键词:园林;景观;中国风景园林;设计

1.相关概念阐述

园林有很多外延含义,在建筑学中,园林一般是指供游客休息游玩的公共建筑或者根据当地自然景观改造而成的更具有美感和建筑功能的环境。而中国园林在园林中有着自身独特的地位,其中古典园林更是独树一帜。

景观是现代园林的发展形式之一,由英文单词landscape翻译而来,指的是经过人工开发或者有着审美价值的风景等地表景色。景观的概念比较广泛,在园林建筑中,主要指考虑了自然和人工因素的景色。

风景园林是一门处理人与环境、人与建筑之间关系的学科。从其存在时间考虑,风景园林在几千年前就已经为人服务,创造出舒适的环境供人游览;但结合现代科学的发展历程,风景园林却是一门较新颖的学科,并与景观设计等学科融合,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新的内涵。

2.中国风景园林设计的特点

2.1与外界环境完美融合

中国园林大多依山傍水而建,即使没有山水,园林建造者也会在园林建筑中自造一处山水,园林就像是在自然环境或人造景观中自然地生长出来,存在并不突兀,而是和周围环境相得益彰、完美融合。从古至今,无论是古代的园林建筑还是现代的风景园林学科,中国园林都是以山水为骨架,山水是中国园林的魂魄,是园林建筑的点睛之笔,山与水的交映、光线与声响的交错,给人带来了不同的感官体验,对人们的感受产生很大影响。

比如在中国园林中十分常见的假山,就与其周围的环境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出现了“假山不假”的现象。虽然制造假山的材料是从园林之外取材,但是假山石的材质、形状等都是经过仔细考量、精心堆叠,可以给人高低错落之感,穿梭其中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使人可以更好地享受园林景观的美丽。这也是中国园林的元素与周围环境完美融合,从而给人带来更舒适的享受和更美好的视觉体验。

2.2具有独特的精神内涵

中国古代文人十分倡导“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思想直接影响到风景园林的建筑特点,看似简常的建筑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精神内涵。

中国古代文人的性格是内向型性格,他们通过提升自己的修养和自身品格以达到与自然环境融合的效果,所以在园林建筑中,存在着很多人文景观,以帮助其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因此,园林小景不管是在布置上还是构造上都有自身独特的寓意。

比如园林中常见的植物,这些植物并不是随便种植,而是经过精心挑选。梅兰竹菊作为“花中四君子”,总是会出现在园林建筑中。在书房的窗前种植竹子,会让人联想到坚强、正直而又能屈能伸的告诫品质;而在园中栽培梅花,除了能在寒冬中欣赏花开美景的功能外,梅花还象征着高沽、不畏严寒、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有着丰富的精神意蕴。这些植物所代表的精神是园林主人精神的外化,是其品格和情趣对外展示的一个窗口。

3.园林、景观与中国风景园林设计的未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风景园林也受到了一定影响。虽然我国风景园林设计有着自身的特点和一定的优越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其除了要具备审美功能和反映精神情趣等优点外,还需要具备更多的实用功能。

园林、景观虽然在建筑学中指代不同的建筑方式或地域特征,但是其功能相似,都可以为人们提供休憩或观赏空间。中国园林设计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坚持自身优点的同时,也要吸取外国园林设计的优秀思想,结合现代便捷的功能设计与古朴的园林设计思想,使中国风景园林在保持自身古典气韵的同时,兼具现代园林便捷简约的特点,得到更好的发展。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