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3-08-17 18:13: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历史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篇1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方法 历史知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146

很多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教学手段简单枯燥,方法单一缺乏变化。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通常是在整堂课上讲得口干舌燥,不去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这样使得教学忽略了学生的真实需求,没有突出学生在日常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而起不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教师向学生传授历史的基础知识是最根本的目的,为了使历史教学锲合切合素质教育的主旋律,符合国家推行新课改的初衷,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牢牢把握以哲学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即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运用到日常历史教学中。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让学生逐渐学会透过历史的现象去发现历史的本质,用科学的观点去分析历史事件、评述历史人物,从而对历史的发展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同时,教师在日常历史教学中,要能够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把握教师所讲授的历史知识。另外,在历史教学中采取多种知识进行教学,可以用较为新颖的方式来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使得课堂教学的氛围更为轻松、愉快,从而使学生能在气氛较为活跃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一、文史结合教学法

教师在进行日常历史教学时引入语文教学的方法,这样能够更好向学生讲解相关的历史知识。历史和文化在某些方面是相互交错的,其在内容上有一定的必然联系,如《史记》之类的史学作品,其用文学的表现形式记录了真实的历史,这样它既具备历史价值,又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同样,如《三国演义》之类的文学作品,其产生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将一段历史的现实通过文学的加工反映了出来。因此,教师在对历史进行教学的时,是完全可以采取一些必要的文学方式来进行表达的,这是因为历史学科和语文学科都具备文字语言的共性,所以语文教学中的部分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同样适用,且还可以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利用诗词歌赋。在讲到秦朝的时候,教师要向学生展示秦帝国辉煌,仅凭历史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举例只提及兵马俑也是毫无新意的。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将《阿房宫赋》引入到该部分的教学中来,从“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等语句中可以看出阿房宫建筑规模的宏大、细节的精致,使学生从《阿房宫赋》这样艺术的表现中,体会到秦朝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景象。在课堂上使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直接让学生的内心深处干道震撼,激发起其学习历史的欲望,这就达到了将文学表现形式同历史教学相结合的目的。

二、辩论教学法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组织和开展讨论一直是教学的难点、重点,我们在电视上可以看见很多形式的辩论比赛,这种比较对抗激烈,参与者专注度高,教师不妨把这种方法引入到日常的历史教学中来,借此来使学生在历史课堂学习中积极主动的进行参与。教师每讲述完一个章节,就根据其中涉及的知识点来设计一个题目,让学生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进行讨论,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为正方,一组为反方。两个组内部先进行初步的讨论,将各自的看法进行综合,并将具体的讨论结果形成文字,教师对其进行简单评价后将文字草稿交还给学生。学生再进一步的对草稿进行讨论补充,最终每小组推举四人,在课堂上展开一场小型的辩论赛,让这四名代表将小组内成员的意见完整无误的表达出来,并通过语言的感染让听众对自己的观点予以肯定,在辩论结束后教师对各方得失M行简单点评。这样的活动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部分学生还会主动去查阅资料,为的就是能在辩论中驳倒对方。

三、知识网络构建教学法

教师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对于历史的教学是分知识点进行的,通过一条历史的线索引出一个又一个知识点,讲这些知识点逐一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学习对历史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任务、时间这四个基本要素进行把握,从而将该知识点掌握,但是在学习中对单一知识点进行掌握记忆的学习方法效率是极为低下的,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历史线索,将一个个知识点相互串联起来,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这样基本知识就能被全部网罗在内。

四、故事引导教学法

故事是学生最乐意听的了,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故事的形式,引出所要教学的知识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时可以采用有趣的历史故事作为引言,引出本次教学所要讲述的课本内容,一是可以在课堂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二是,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引出今天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五、多媒体教学法

目前多媒体教学设备基本上是每所学校的标准配置,教师在日常历史教学中合理的使用这些设备可以使学生学习的效果更好。同单纯的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学道具相比,使用多媒体教学更为直观,且对学生造成的感官刺激更为强烈,而且多媒体教学是声音和图形的结合,其表现更为形象生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能够更好的欢迎历史事件,让学生能更为直观的了解到这一段历史,从而能更为轻松的掌握该部分的课本知识。

篇2

                                                                  山东金乡县开发区中学(272200)申海利

       随着素质教学的不断深入,教学上的不断创新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方向,新的方法不断的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历史学科教育的目的是向学生客观的介绍历史上一切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操、创新能力以及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用历史的、发展的分析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因此,为了适应新的教学形势,初中历史教师要更新教学原则,不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素质教育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历史教学中。

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历史教学原则内容丰富,具有多层次多联系的特点。初中生处于形象思维模式向抽象思维模式转变的转型期,但是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鉴于现编历史教材中的插图较多,所以利用插图形象生动、直观性强的特点与优点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在让学生学到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养方面得到提高。同时,历史学科是具有时间、空间和人物的特定场景,课堂上,可以有意识地使用网络媒体技术引入具有一定形象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与感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历史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配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历史是不能重演的,而网络信息技术却可以将多种样式的历史资料用声、光、影的表现形式最大限度地整合起来,再造历史景象,使历史教学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拉近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积极的调动学生的感官去获取信息接近历史、理解历史、探索历史,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将丰富的历史知识综合起来,形成层次鲜明的历史观念,从而牢固地掌握历史知识,寻求历史规律。

所以,科学合理地创设情境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推动课程理念的实施。通过网络媒体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与运用,把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怎么“学”,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让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和根据认知的需要处理信息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在平时的讲课过程中,教师要从历史认识的逻辑出发、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掌握初步了解历史的方法,形成基本的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从而提升科学的历史思维能力。问题的设计,要逐层递进,由表及里,并且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连贯性,行之有效地去调动学生的思维投入,来激活整个课堂。由此可见,问题的设置既要注意阶梯性,又要注意连贯性。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符合这两种性质?首先要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就是要与他们的理解能力相协调。其次要能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针对相同的知识点采用不同的角度提问,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该重要知识点的认识深度,也能够让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记忆该知识要点。经过教学实践显示,该方法的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学生对于知识要点的理解明显加深,而且也能够记忆更长的时间。通过巧妙的提问来组织学生进行互动式的讨论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更有创造性和开放性的思考,形成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进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是有思维、有情感的结合体,情感的发展能够推动学习思维的培养,学习思维的发展反过来完善学生的情感。如果教师们面对的每一个学生都能乐观去感受历史,那么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就会得以开拓,追求真知的种子也会得以萌发,记忆力也会随之增强,这无疑就是教育者的初衷。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关注那些性格内向、不爱表达的学生,对他们要多多鼓励、调动他们的情感,给予他们参与互动的的机会,形成全班同学共同互动的课堂。还应注重培养那些对历史有“天份”的学生,因为他们是特别喜欢历史而学习历史。他们的思维更开阔、知识更丰富。针对他们教师就应该适当增加知识点的难度,培养他们积极思考、不断探索的精神。

篇3

关键词:初中;教学;方法;历史

一、指导学生阅读。

阅读就是教师课前明确课堂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学生根据教师所提问题,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处在抑制状态的学生是不可能很好地进行学习的。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将这种抑制状态转化为兴奋状态。我在教学中经常采取创设情境设疑导学法,即选择一定的媒体组合,从教材中发掘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将其转化为问题情境,一方面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动机,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勤思、善问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学会提出问题,从而使学生心理和课堂气氛同时活跃起来。例如,在讲世界史《新航路开辟》这课时,我设问:“西欧人为什么要到东方来?”学生回答后,再播放多媒体,引导学生看《十四世纪欧亚主要商路》图,学生发现西欧与亚洲的往来通商早已有三条路可走。学生提出:“为什么还要开辟新航路呢?”我不是及时作答,而是指导学生看书独立思考,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进而使他们得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二、优化课堂讲解。

精讲就是教师在讲授时,突出一个“精”字。即学生通览教材,经过一番思索后,教师“精讲”。其主要目的是要用精练的语言,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把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学生对教师的教,以及教学内容既能接受,也不厌烦,但是,由于对教师的教法摸得很透,就会产生“他一定会用老一套方法来教的想法”。然后就平静地在那里等待,这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当采用学生意想不到的方法,打破这种平静状态,使学生的学习心理活跃起来。例如:在讲述《秦汉时期的文化》时,学生对张衡的地动仪结构难以理解,我采用多媒体演示它测定地震方位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当地动仪上小龙嘴里的一只铜球落入一只蛤蟆的嘴里时,

“叮当一声,学生不禁拍手称奇。学生在这种情景交融的状态中,对地动仪的精妙一目了然,无须再言。这种妙不可言的表现魅力是传统的课堂讲解所不及的,它足以打破学生心理的平静状态,使课堂活跃起来。然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并讲解地动仪的准确度,公元132年一天,地动仪朝西的龙嘴吐出铜球,三天后陇西快马来报,那里发生地震,陇西在洛阳西500多公里,方向准确无误。这又点明它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动仪。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对地动仪的认识不但深刻,而且完成了从兴奋状态向理性的升华,同时形成了学习持久的动力。

三、鼓励课堂讨论。

在历史教学中,议论就是有目的地让学生把尚未弄懂的问题的疑点提出来,师生一同展开讨论,激活学生的思维。可以由教师先提出疑点,引导学生思维,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或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启发,开启学生的思路,当堂讲清疑点;也可以概括几种不同看法,然后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应的课外读物,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让学生在课外寻求答案。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及时点拨,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从不同层面寻求答案。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心理方面给学生一种具有新意的刺激,让他们在新鲜事物的尝试中,增强自信心。从教学的方面讲,这种新鲜的刺激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亢奋状态,愿意调动自己的全部力量进行实践。这样做不但能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而且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各种能力。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常使用激活学生思维的讨论法,使学生在对新问题的讨论中,克服畏难心理,增强自信心,达到培养和提高各种能力的目的。

四、启迪学生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往往都会去思考,寻找答案。当学生遇到难点、疑点,渴求了解教师所提问题的答案时,教师不是急于给学生于“鱼”,而是着重于教学生怎样去“渔”。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时,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但在北极上空或在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方向有什么不同呢?这时,教师只需拿出地球仪,转动给学生看,学生在观察中受到启发,经过思考,然后就会做出回答。所以,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应该启发诱导,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自己去领悟,使其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层的理解与掌握。这种深入浅出,利用直观的手法启发诱导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积极性高,教师教得轻松、愉快、效果良好。

五、精心选择练习。

学生在经过读、讲、议几个过程,获得了新知识、新概念,为了巩固这些知识,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练习题(包括课外练习题)。要求学生及时完成的,一般以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为宜。通过这些练习,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克服求同思维定势,突破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界限,创造出新办法、新概念和新观点。另一方面,为了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过程,课堂上可以师生一起分析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开放性的例题,让学生从多个层面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教学为学生的课后练习扫除障碍,并通过“练”,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当堂掌握,当堂巩固和当堂理解知识的目的,并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4

1.历史学习不应该是促成思想固化的过程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以及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尤其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学生学习历史既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也是思考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是积累经验的机会。所以,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话、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促动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

初中教师面对的是12~16岁的青少年。历史课堂上,他们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人物事迹和故事。教师授课时就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气氛,要讲得有声有色,要把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讲历史人物,则应突出人物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鲜明 、突出。如讲《》一节,可这样叙述:“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 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飘荡在整个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生了日食一样……圆明园,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 ,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烧毁了。”这里,有对具体情景的描述,有对精美无比的圆明园被烧毁的叹惜, 更有对侵略强盗野蛮行径的控诉。像这样有声有色的叙述,学生怎能不受到强烈的感染呢?

2.历史课堂教学要注重关联,讲清发展,突出结构,理清条理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讲清块状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突出关联,讲出“发展”来。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 课文中提到的首次用于战争的简陋的飞机、笨拙的坦克、远程大炮等武器,教学时可联系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坦克、隐形飞机、海湾战争中的“飞毛腿”和“爱国者”导弹。教师略加讲解,学生即可饶有兴趣地了解到武器发展的粗略历史,明白现代技术的巨大进步给未来战争带来的残酷性。再如讲《明治维新》,可从日本向西方学习获得巨大社会进步的事实,联系日本在奴隶社会末向中国隋唐学习、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历史,使学生了解: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除了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之外,还需要有开放的胸怀,学习外国一切有利于自己的先进东西,从而提高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认识。这样联系,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听来 饶有兴趣,易于接受,思想觉悟、认识能力相应也随之而得到了提高。

3.注重检测,保证教学效果 检测是了解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不少历史课缺乏检测,即使检测,也是一背了事。事实上,好的课堂检测对课堂教学有补充、深化作用。 在实践中,笔者尝试了两种形式的检测:一种是巧妙利用板书检测基础知识。在板书时,教师可对简单而学起来又易错的地方,以填空题的形式列出,让学生练习。另一种是设问答疑方式。可以采用教师提问题让学生解答,或学生提问题让教师解答的方式进行。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课文总结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一场 掠夺性的帝国主义战争”,但学生对具体交战国的参战性质并不能一一区分。我就这样提问:“塞尔维亚参战是否也属于非正义性质呢?”大家讨论后统一了认识:塞尔维亚的参战带有反抗侵略的民族解放性质,是正义的,但从交战范围、参战人数来说,影响小,不改变整个战争性质。经过比较,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4.优化教学活动设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学历史教学,虽然涉及的是历史上的事物,但也具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是因为通过历史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学会以全面、客观、辨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从这样的意义上讲,历史教学活动应该强调以下几点:

4.1 历史教学活动所追寻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因此教学的整体目标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知识的类型转变为发展思维的类型。

4.2 历史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而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解释,并提出他们自己的历史解释。

4.3 历史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主要是围绕使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通过师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4.4 历史教学活动的组织,不应只是注重形式上的新颖,而应是注重于学生学习历史时思维活动的具体操作,尤其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注重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篇5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方法 初探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只有不断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学中,教师不是居高临下,而是与学生平等相处,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趣味性,历史教学才具有生命力和吸引力。历史教学改革的主战场是其教学实施,理念的体现、课标的落实以及新教材的运用都是通过教学形式展现出来的,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教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提高了历史教学效果。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我们可以采取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比如讲点课外知识以扩大知识面;讲点有趣的典故以引起思考;讲点历史变化变迁的原因;开历史故事会让学生自己讲述历史;组织学生编个历史剧等。这样使学生始终有兴奋点,思维一直围绕历史转,从而冒发思想的火花。在教学各个环节中都要注意兴趣的激发。一是结合时事,激发学生的兴趣。上课时,可利用时事资源,引发学生对当今世界各个地区发生的热点问题感兴趣。如朝鲜核问题、我国举办奥运会、伊拉克战争等,让学生对国内外的形势变化发展的思考;二是利用古今对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古今的一些名人或英雄相对比,探究中华民族的一些发展史和人文美德;三是借助实物、图片等教具创设相关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如动员同学们从家里带来珍藏的各朝代钱币,学生平时买的文物古迹宣传片,以及在名胜风景区拍的相片等,在课堂展示出来,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引发了创新思维。

二、文史结合法

在历史课中引入语文教学方法,是完全可行的。自古文史相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一个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有些是实物形式)记录下来的。因此,对历史的表述不仅可以借鉴,而且必须借鉴文学的方法。历史课和语文课的共性实在太多了。把一些语文教学方法运用到历史课之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例如:1.引用古典诗歌。在讲东汉连年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时,我引用当时诗人王粲的诗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通过这首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那种凄惨的情景。我国的古典诗歌,是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用于课堂教学,很能拨动学生心弦,激感,“寓情于理”,“以情动人”以达到以诗证史的理想效果。2.史学、文学与音乐三者相结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诗,在讲授唐朝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成就时,我用音乐的形式,把这首诗唱出来,让学生感受这三者的美妙之处。3.史学与美术相结合。

三、知识串联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历史教学抓线索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又是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来决定的。

四、点面交叉法

所谓“点”,就是历史纵向和横向联系的交叉点,我上课时,往往抓住某一个知识点,谈今论古,谈古论今,或者谈中国论外国,或谈外国论中国。比如讲到世界某段历史时,我就问:“这时的中国怎么样?”历史课的教学点,还包括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启发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比如:在讲的历史时,结合2008北京奥运圣火的传递,圣火在法国巴黎被抢事件,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让学生不感觉历史枯燥无味,而是活鲜鲜的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五、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在开发历史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皆备等特点被广大历史教师所采用。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有利于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同时也加强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

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方式 历史兴趣

兴趣是学习历史最好的老师。初中生年龄尚小,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凭兴趣认识事物,因此,提高学生的兴趣,成为初中历史教学的首要任务。然而,兴趣不是天生的,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笔者结合具体的历史教学谈谈提高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问题。

一、提高学生学习阅读历史知识的兴趣

历史学科在初中时不属于重点科目,学校,学生也都并不能重视。面对这种情况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找到“话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就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

指导学生就课堂获取的信息,再通过各种手段和媒体获取其他的历史信息,组织学生进行对史实的辨别分析得出更深刻的结论。例如讲到春秋时代时,我顺便提了一下《左传》里面的典故:齐国崔杼弑杀齐庄公,杀了之后,立景公为王,自立为相,新君上位,总要粉饰太平,于是,令史官记录。太史记录:“崔杼弑君”。这样写崔杼当然不愿意了。杀了重写,太史官的弟弟已经明白哥哥死掉的缘故的情况下又是写了相同的记载。下场当然是一样了。太史的三弟承接两个哥哥的职务,仍旧是如实的记录下来这件事情。崔杼没有办法,这才罢了。而南史氏听说这件事情,听说太史尽死,赶忙刻好竹简,带着写好的史料要去。到了之后,听到书已经写成,这才罢休回来。给同学们讲这样的故事,是为了告诉同学们历史的严肃性和真实性。同时,不定时地穿插一下典故,同学们不会将历史理解为简单地时间和事件的记叙,从而在学的过程中学到历史知识。

二、要充分发挥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去点燃、发动和激扬学生的潜能和动力,一旦把动力激发出来,把积极性调动起来,潜力就会无穷无尽,学习这就会乐在其中,乐而忘返。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学会引导学生要注意学会归纳和整合每个阶段历史。把每个历史知识的来龙去脉弄清楚以后,让学生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某一个历史阶段要形成系统知识结构,如“开元盛世”所形成盛唐现状可以根据要求指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归纳,最后形成对唐朝盛世为主题的横向、纵向认识和理解。归纳过程要注意指导学生从时间、背景(政治、经济等角度)、影响等方面记忆。

要注重指导学生阅读课外历史。良好的阅读书本的能力对学生解题能力会起到辅助作用。我经常给同学们推荐的是袁腾飞老师的着作,同学们可以在笑声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同时亦可以将自己的历史课们做一次结合。读书是为了学习,因此我们留下疑问,在书中寻找答案,然后组织讨论。引导学生一起明辨是非,得出正确结论。

三、侧重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

重点的突破环节,也就是这节课的核心和关键环节,教师的精讲,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为了这节课的画龙点睛之笔。精讲就是教师在讲授时,用精炼的语言,将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从课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我们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整节课都是围绕学生展开,提出疑问,发起讨论,得出结论就需要老师进行主导式的提炼,总结。例如,我们对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鼎立到魏国最后能统一中国的原因进行讨论。同学们很多都读过《三国演义》,因此在对问题的结论上多少有一点偏差。在同学们得出结论后,我做总结性的发言,首先告诉同学们魏晋能够统一的必然因素。比如,曹操实行的军垦田减少了民众赋税,统一北方后稳定了后方,有利休养生息。这个才是真正的雄才大略,蜀国诸葛亮七次对魏晋征战,劳民伤财,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休养……通过老师的引导,纠正同学们自己对历史人物认识的偏差,更能在学习中认识到民生的重要性,这才是我们的教之道。

四、巩固理解知识点,博闻而非强记

近年来,历史中考命题淡化了纯知识、纯记忆的内容知识。能力考查题特别是思维辨识能力考查题的比例不断上升。无论是主观性试题,还是客观性试题,都很难从课本上找到现成答案,其命题原则就是立足于对教材基本知识内在本质的揭示。只靠熟记基础知识或者打题海战术,是远远达不到获得能力提升的目的。这就需要的是我们多读,多思,多问,找到内在的知识链接。

初中历史教学,需要的不仅仅是老师主动引导,更需要的是学生有兴趣,会学,爱学,能学。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努力,历史教学就会由复杂变得简单。

参考文献:

[1]夏茂军.新课程理念下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J].考试周刊,2013,(98).

[2]黄呈豪.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优化设计[J].吉林教育,2014,(16).

[3]陆斌琴.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探讨[J].新课程学习,2012,(09).

[4]文桂云.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新方法[J].神州,2013,(19).

篇7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5-0239-01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面对这样的情形,国家教育部提出了加强历史课堂互动式教学,创新教学手段的新要求。以往的初中历史教学一味的进行知识的灌输,完全忽略了学生的内在诉求,不注重课堂活跃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了初中生缺乏历史学习的兴趣,无法树立正确的历史思维。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传承我国的悠久历史,学校和教师一定要创新教学模式,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丰富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活跃度,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1.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现状

1.1 仍旧以应试教育和提高成绩为目的。知识的有效作用在于扩大和加深我们对世界、对自身的理解。但是我们的教学却把知识当成敲门砖,当成应试工具,以通过考试为唯一目的。这种观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上主要造成两个弊端:一是由于历史在升学考试中分量不重,被当成可有可无的科目,很受轻视,因此很多老师和学生对历史课都是敷衍了事;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应试知识点的记忆,活的历史被肢解,没有坚持新理念的新应用,导致课堂教学的呆板枯燥。另外,很多教师都认为只要明确历史事件、发生时间、地点就算实现了教学任务,这样一来,课堂教学完全变成了背诵课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1.2 教学模式陈旧单一。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多半墨守以往的历史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呆板单一,课堂枯燥,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旨在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高强度的系统记忆,对通过考试有一定效果,是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无法紧跟时展的步伐。

1.3 课堂缺乏有效互动。教育教学的关键组成部分是教师和学生,两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在现代化教育理念下,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的。但是,大多数初中历史课堂仍旧缺乏良性互动,课上只有教师在夸夸其谈,完全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某初中教师在讲解""的时候,一开课就问学生的起源和历史背景,造成学生学习的无序性,给人以突兀之感,阻碍了课堂的活跃度。

1.4 脱离实际。历史不仅是研究过去发生的事情,更是要借古看今,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我们的初中历史教学和现实生活是脱节的,根本没有做到与新理念相契合,很多学生都不知道历史知识可以拿来干什么,除了考一个好分数,完全没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由此造成的结果是,很多初中学生常常连最基本的社会常识都没有,看新闻,看报纸,完全摸不着头脑,对当下的社会问题缺乏分析能力。

2.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清晰直观的看到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想要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实现文化的传承,就一定要改变课堂教学方法,实现创新应用,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2.1 加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良好问题的创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前提,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上提问的问题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和教材的教学内容,并且让学生能够把问题当作兴趣进行思考,不断增强提问的广度、深度和趣味性,调动他们的思维,从而实现教学方法的改变。我们还以""为例,在进行这一讲教学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采用更为创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避免上述问题现象发生。教师可以先讲解一下发生的历史背景,然后提出与"五四"相关的问题,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我国受到了来自哪些国家的威胁?巴黎和会中,我国代表团成员有怎样的期许等等,从而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方法。

2.2 丰富历史课堂的教学模式。近年来,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不仅仅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它也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想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要求,就一定要对教学模式进行转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历史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进行讨论,并派代表进行问题的回答。教师也可以采用表演方法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完毕后,可以让学生扮演历史中的人物,还原当时的情形,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改变以往沉闷的教学方法。此外,教师也可以采取故事法进行历史授课,众所周知,我国的历史悠久,内容广博,教师在授课结束后可以让学生讲解一些关于历史的小故事,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保证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2.3 利用先进技术实施教学。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保证课堂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就要重视教师的能力素质。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加强队伍建设,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存的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各大学校还要不断增加资金投入,运用先进的多媒体、计算机设备进行教学,在课堂上适时地播放一些历史短片,从而丰富教学形式,增强课堂活力,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进而产生对历史知识的浓厚兴趣。

结束语:综上所述,根据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现状,采用创新型教学方法已经势在必行。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互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坚持先进设备的应用,多与学生交流沟通,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效率 教学方法

“以史为鉴”一直是我们认识和对待历史的核心思想,这其实也会反映到我们的历史教学当中。历史的借鉴价值,让我们对历史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处于初中阶段的历史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历史观的第一站,对学生认识和掌握历史知识,形成历史观念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其关系到学生对社会发展规律和模式的认识,关系到下一代对社会发展的态度。因此,这就需要初中历史教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积极的开展多种模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以便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同时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静态的历史动态化。那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的思考呢?

一、“化静为动”的历史教学方法

历史是时间的沉淀,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过去的历史,对现在以及将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仍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人们可以从历史中,探讨社会发展的规律,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如何将书本静态的历史变化成动态的历史信息呢?这将要借助于科技的手段。目前是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信息无孔不入。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每天都在接触着大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的传播方式,已经从从前的书面文字,转变为视频、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模式。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巨大改变,人们的认知方式,特别是青少年的认知方式也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历史教师们会发现,如今学生们接受知识的方式,以上实际的学生的接受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教师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文本为主,照本宣科,教学的效果很难想象。毕竟,在信息时代,信息语言的方式变得丰富多彩,影像和图片的语言表达方式,冲击着原有的纯文字表达方式。对初中生而言,从单纯的文字接收信息,已经不具备强大的吸引力,以影像和图片的方式接收信息更能得到学生们的青睐。因为,在影像和图片冲击下,学生的认知思维已经发生了变化。图文并茂,声影并存的认知方式,也让学生的思维方式开始多元化,学生更喜欢看图文并茂,声影并存的学习资料,更喜欢在其中认识历史。而历史本身就是一幅幅社会发展变迁的画面,就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在历史的道路上不断奔跑,这就更让学生倾向于用动态的方式去认识历史。

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适应学生新思维的出现,应该对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应该把静态的历史动态化,把沉寂的课堂动态化,把“死”的历史知识动态化。总之,就是要组织一个“活”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充分的利用图片和影像资料,结合课本的文字资料进行教学,建构一个用图片、声音、文字说话的三维课堂教学模式。

如在学习《灿烂的青铜文明》时,教师可以用司母戊方鼎的图片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尽量的放大图片,然后从图片开始介绍司母戊方鼎的历史地位,接着青铜器的发展过程以及其对社会生产生活的重大影响。如果有条件的话,教师还可以利用三维影像,将司母戊方鼎真实的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这种流行的影像方式下认识历史。

二、探究历史渊源,由课内走向课外

历史知识浩瀚如烟,初中历史课本只是对历史的发展轨迹,对历史的基本发展规律,对主要历史人物进行了概括。尽管,这样已经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但是知识的魅力是无限的,青少年的求知精神是强调的,在课堂教学中,输入更多的历史信息,对初中学生而言有利而无害。况且,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记忆力和思维能力都是极为活跃的,对信息量的追求也是比较大的。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应该从这一点,改变原有的只从课本上讲历史,找历史的模式,而是要从广阔的历史世界中,收集出适合初中学生学习的知识,让教学内容多元化,让学生的历史知识更为丰富。如在司母戊方鼎的图片教学中,教师其实还可以增加青铜器发展以外的信息。也就是说,在结合青铜器发展的历史时,还可以插入关于司母戊方鼎的历史。因为司母戊方鼎的出土,还有一段曲折的经历。司母戊方鼎是在1939 年3月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发现的。大鼎出土后,因太重,搬运困难,有人便想锯断它再运出去,当时正值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听到这么一个宝贝,曾多次企图霸占它。乡民们怕这一民族珍宝被日寇掠走,便只得重新把它埋到地下。到1945 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成后,司母戊方鼎才运到北京。

在教学中增加历史知识以外的历史,这让学生更感兴趣,也更能抓住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对学生的知识扩展和教师的教学开展,都是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因此,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模式可以多元化,在历史的基础上增加更加丰满的历史知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初中历史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探索出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模式,丰富历史课堂。

有课内走向课外,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是为了了解历史,了解人类、国家、民族的发展史,也是为了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学,从历史的中探索社会发展的新道路。初中历史教师作为学生的导师,在教学模式的安排和选取上,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变换已经心领兴趣来决定,尽量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丰富的历史画面中了解历史。

三、结束语

无论是运用多媒体丰富教学的内容的生动性,还是对课内历史知识进行更深一步的拓展和探讨,都是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方法之一,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营造历史氛围,把众多零散的知识有机合理地串联起来,在充满情趣的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丰富的想像力,并掌握巩固了已学的历史知识。

[参考文献]

[1] 丁钢,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0.

篇9

【关键词】 学生;教学;资源;兴趣;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01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教育应重在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从事农村学校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二十余年了,感受到农村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知识面的限制,他们学习历史仿佛就是为了应付考试的需要,积极性不高,更谈不上历史素养的培养问题,要实现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目标十分困难。

怎样来扭转这个观念和改变这种局面呢?我认为首先要改进的是教师教的问题: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学风浓厚的育人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他们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把历史学习作为“史为我用,我要学史”的内化需要,这就需要教师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一、有效利用教学资源

1.巧用教材。历史教科书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其中的文字资料,图片、图表是我们获得历史信息的重要来源,教学时,要巧妙而有效的安排、运用、我们要主要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2.勤看书、报。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但她不是唯一的资源,而图书、报刊可以对教材资源进行有效补充。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他们摘录,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历史知识,提升学习历史兴趣有帮助。而教师自己也要加强对历史资料的收集和保存,作为教材资源的补充,也可对学生产生影响,引导学生涉猎历史知识。

3.利用乡土、社区资源。家里的老人,附近的历史建筑,家中的老物件(族谱、实物、照片等)都属于乡土资源,能让学生觉得真实、亲切、还让学生感到历史就在他们身边,激发他们对历史的探究的欲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听爷爷奶奶讲过去的事,看我家附近有哪些年代久远的建筑或遗迹,找我家有什么能反映一定历史阶段的老照片或实物,把他们记录下来,写成调查报告交上来展览交流。

4.利用广播影视等音像资源。广播影视是鲜活而又生动的教学资源。近年来,一些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央视或某些地方台创办的“探索”“档案”“史海沉钓”等栏目,这些文献记录片一般能真实生动地再现某段历史,能公正、客观的还原某些历史人物和某些重大历史事件,对于学生理解和学习历史有着重大的帮助。教师要多鼓励,引导他们从这些角度了解和感受历史。

5.用好信息、网络资源。这些是历史教学中方便快捷的教学资源。“中学历史教学资源网”“人教社―初中历史”初中历史教学网“历史图片素材”我们不妨去浏览和精选如纪念之战胜利70周年专题,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专题及时下载保存,对我们生动的再现历史,不无裨益。

总之,我们应当树立在“生活中寻找历史,在生活中发现历史”的观点,把能为历史教学服务的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起来,让学生走进历史,让历史靠近学生。

二、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

如果说积极开发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的话,那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就是使学生动起来、教学活起来的动力。一堂好的课堂设计是贯穿整堂课的灵魂。

要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首先要备教材,要熟悉新课程标准,它在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等方面给了教师备课以指导性意见,教师备教材就要做到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

其次备学生,要求以学生为本,全面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以及他们学习能力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设计才是有效的,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优选教学手段

课要上得好了,还需要好的工具辅助,这就是常说的教学手段,经常采用的教学手段有板卡图表、实物、音像资料,多媒体技术等。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是能生动地逼真的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感到新颖、有趣,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四、尊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农村很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缺乏关怀和有效的沟通,交流。因此对于他们的缺点和错误,不能只是简单的批评指责,而是多沟通、交流、在理解的基础上有原则的宽容和指导,对于他们取得的任何一点进步都及时的发现并予以表扬,有了爱和宽容做基础就有了信赖,这就为有效的教学打开了一扇门。

让课堂成为民主的课堂,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这是让学生成为教学中学的主体的重要环节。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前面讲的那些教学方法才能得以实施,学生才敢想,想说,敢动、想动,否则怎样调得动,他们的思维,拿什么来展示,他们调查的结果和积累的知识。

五、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篇10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方法

自从新世纪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逐渐开展以来,素质教育的推进也更加深入。而在学生学习的诸多学科中,历史课是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是确立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然而,就是这样一门重要的课程,其教学质量却不容乐观。通过历史教学,可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升华为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初中历史教师必须讲究课堂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一、转变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在新课程形势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输者,而是学生成长的知心人,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学生潜能的开发者、课程改革的研究者、教学的探索者。迅速转变观念,提高专业水平,迎接新课程的挑战是每一位教师无法回避的现实。为回应这种挑战,教师必须积极参与课程改革,主动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角色重新理解和定位。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实行“因材施教”。另外,历史教师还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首先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努力钻研新课标和新教材,理清线索,建构知识框架,同时把新旧教材作比较,研究体会“新”的优点和妙处,并在教学实践中贯彻渗透;其次,及时把握当今发展动态和了解新的成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史学研究不断发展,原有的结论随着时日推进逐渐显得陈旧和落后,所以教师要经常研究政治学动态和时政新观点,刻苦钻研,深化自己的知识及理论水平,扩大视野,广征博引,增加教学信息量。这样教学的内容才能常讲常新,使课本知识系统完整又富有时代感及丰富内涵,从而更好地推进新课改。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人际关系在学校中的体现,是教育领域里人际关系中最直接、最现实、最重要的一方面。学生在学校中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而师生关系更是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保证。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所应追求的完美境界。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必须明确师生双方的角色定位,树立和落实适应课改要求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而丰富情感,健全人格,实现教学知识传授与品德重塑的育人功能。另外,要形成师生情感交融的和谐气氛,教师自身的情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情绪状态对学生的认知和师生关系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教师面带微笑,学生会感到亲切、温暖,学习就会很有劲头,反之,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利用情绪的感染力,使知识、信息带有情感色彩,使课堂具有融洽、亲切、充满温暖的氛围。

三、课堂教学形式应当多样化

在教学技术更新、教学手段创新的当今时代,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中应讲究教学方法的运用,且应探寻教法方式的多样化。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然后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教师不能仅仅重视使用教材,也要重视各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历史的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历史学习应将视野拓展至整个社会,社会才是学习历史的大课堂。教师应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去图书馆、博物馆参观历史遗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外书籍,使教与学的重点不再仅仅放在获得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和掌握学习方法上,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性学习转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这样学生才能养成课外研读历史的良好习惯,并能逐渐养成他们终身自我学习的兴趣。

四、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

历史学科包涵着极其丰富的时空变化,历史现象纷繁复杂,历史人物千千万万,历史事件层出不穷,在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手段下,仅依靠教师“一言堂”的讲解很难让学生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

传统的历史教学,一般都是靠嘴巴讲,有时会挂上一些地图,以增加感性认识,但形式仍比较单一,往往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当今教学领域的热点。所谓的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文字、声音、图形等信息的载体按一定的要求和原则有机地整合起来,利用文字、实物等多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以实现一定教学目的的一种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形象生动的演示、动听悦耳的音响效果,给学生以新颖感、惊奇感,调动了学生全身的视觉、听觉神经,从而使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激疑――创设问题情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中都能保持高度兴奋,学习效果当然会明显提高。

五、历史课堂教学要做到“趣、细、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