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法范文
时间:2023-08-17 18:13: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历史教学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运用多媒体创设学习情景,形象导入新课
多媒体技术这种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盛情融汇的全息表达,与看、听、做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一致,能为历史教学提供逼真的表现效果,拓宽了学生的感知空间和时间,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新课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景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一堂历史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可以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2借助图画展示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图画最大的好处是能直观地是情景再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观察、感知、体验,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的印象。针对历史性事件,学生追忆有难度的教材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展示图画及历史图片,使学生感知并理解知识。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都集中在图片上,这时教师可以一边展示图片一边引导学生对图片中所反映出来的及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思考和探究,使学生通过对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的学习,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学会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为题,能够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关注世界的发展、关注人类的命运。在教学过程当中,历史教师应该进最大努力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所在,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创造发展思维,情感的空间。
篇2
一、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当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一些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味地对照教材或者课外辅导书进行讲课,这使得原本具有故事趣味性的历史课变得非常枯燥沉闷,挫伤了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其实,历史这门学科里面有许多的故事,而学生又非常爱听故事,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个特点,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开展教学,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2.所选的视频资料与史实不符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尝试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然而,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存在着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所选的视频资料与史实不符。由于多媒体技术集图片、视频以及声音于一体,所以有形象性以及生动性的特点,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认知。一旦教师所给出的视频资料与历史不符,就会误导学生[1]。例如,在讲述清朝历史的时候,有一些教师会下载《孝庄秘史》这部电视剧。然而在电视剧中,??静所饰演的庄妃在台词上就出现了问题,例如,她总是说“我庄妃如何如何”,然而根据《清史稿》记载,庄妃这个名号是在她死之后,由后面的皇帝所追封的谥号,所以这就不符合历史,会误导学生。
二、情境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尝试
1.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提问是教师最常用的手段,通过互动性的提问,可以使课堂的教学气氛变得更加活跃,继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具体的问题情境之中。如,在讲述某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探究。这些题目是:(1)最早发明麻醉药的是谁?(2)在四大发明中,哪一个发明最早出现?(3)在古代,中国的科技水平领先于世界,然而在近代,却远远落后于西方,请问是由哪些原因导致的呢?你们得到了什么启示?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究之中[2]。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学生就需要不断地思考,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这对于他们历史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2.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法
在运用情境教学法时,多媒体技术在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在课堂上插入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视频或者图片,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秦王扫六合”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相关的影片,让学生了解当时秦国的国力,了解其他六国的状况。这样能够使学生大概了解秦国灭其他六国的原因。例如,在“三国鼎立”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下载一些《三国演义》的视频片段,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形势。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将《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照片展现给学生看,如刘备、关羽、诸葛亮、曹操等,然后让学生说说这些图片上的人物究竟是谁,你们对他们的事迹了解多少,这样能够促进学生互动交流。然后可以播放一些著名而又经典的战役片段,如“官渡之战”以及“赤壁之战”等,通过观看这些战役的片段,让学生对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形势进行讨论。例如,通过观看“官渡之战”,学生就会了解当时最大的两个势力是袁绍和曹操,那么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曹操最终能够战胜强大的袁绍,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加深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点的理解[3]。不过,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法时,教师对影视资料的选择要进行把握,对于一些违背历史的视频片段,教师要指出,防止误导学生。
3.适当地运用角色扮演法
篇3
[关键词]图示教学法初中历史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098
历史知识涉及历史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多个方面,包含东方、西方多个地域,跨越古代到当代多个时期,涵盖广泛,内容丰富。中学历史课本主要以单元和课为单位进行编排,这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专注单元个体的知识内容而忽视历史内容之间的联系,无法形成一个完整而多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混乱、记忆模糊等。因此,教师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应积极运用图示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效率。那么图示教学是怎样的一种教学方法呢?怎样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图示教学法呢?对此笔者进行简单的探讨与分析。
一、图示教学法的内涵
图示教学是指运用一些简单的符号、浓缩的文字和线条等构成板书来进行教学。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尝试:它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展现知识的整体性;使用符号代替文字,使课堂表达简洁生动。图示教学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和条理性,能将比较零散的知识串联在一起,使得知识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在历史教学中使用结构图示,能够清晰展示知识的结构框架,明确历史知识之间的关系;数轴型的图示,能够以时间为发展线索,在时间轴上尽现历史巨变,展现历史发展的脉络;方位图示,能通过简单的表述明确地域的相对分布;比较式图表,通过对事物的异同、性质、特点的归纳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避免学习过程中相似知识点的混淆。
二、图示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 理清知识脉络,加强知识联系
记忆就像是一颗有许多分支的树,我们要理顺知识的脉络。如使用如下时间轴图示,能清晰展现历史发生的时间顺序,让学生能够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明确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之间的时间界线,了解与记忆中国近现代史的各个时期,抓住关键的历史事件。将历史知识通过简洁明了的图示表现出来,让复杂繁琐的知识简单化,学生可以根据图示脉络反复记忆,不断深化与了解知识。同时,在学习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时,可以以西方的历史制作一条时间轴,比较同一时期东西方历史的异同,在知识点上建立相互的联系。这样的图示对比联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这些历史知识的印象,对历史知识进行一个多维的理解与认识,拓宽思维。
2. 突出学习重点,提高学习效率
一般情况下历史课本有许多的知识都是使用文字进行表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知道哪个才是学习的重点。这时,教师可以运用简单的结构图示给学生展示重点的知识框架。例如,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课中,关于《凡尔赛和约》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识有:签订的时间、目的,会议的中心议题,和约的性质等,笔者通过板书的形式,用结构图将其简洁明了地列出来,让学生自己根据提示在课文中画出重点内容,列出知识提纲并加以记忆。这样将大块的知识分成时间、目的、议题、性质四个分支,每个分支再对应相应的知识内容,有助于学生记忆,提高学习的效率。
3. 加强知识联想,加深知识记忆
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在某种程度上它们能够产生联系。例如在学习中国被迫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时,教师可以整合《》《》《》《》等内容,对关于赔款、割地、开通港口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图示可以清楚展现知识内容,加深学生对于各个不平等条约内容的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运用图片内容,展现历史内涵,通过各种历史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加强知识联想。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历史课程的特点,在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运用图示教学法,通过各种图形、表格、图像等形式展现历史知识内容,实现历史教学的图文并茂。图示教学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简单明了地理清知识脉络,建立完整的历史知识框架;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准确高效的记忆,进而在无形中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叶小兵.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篇4
一、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历史课原本应是无比精彩的一门学科,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不顾其趣味性,一味地让学生勾重点,记笔记,然后读读背背,从而导致这一有趣的学科变得无比枯燥,学生们对历史教学根本提不起任何兴趣。针对这一现状,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笔者认为还需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要摒弃传统的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并解决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自主探索并获得知识。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如教学《春秋战国的纷争》这一内容,如果教师沿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方式进行教学,一味讲解,然后勾画重点让学生进行读背的话,势必导致学生不胜其烦,根本毫无学习的兴趣。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一箭之仇、管鲍之交是讲谁的故事?”学生们纷纷讨论之后,自然而然引入对管仲的介绍,然后进一步设问:管仲对齐国的贡献有哪些?欲知详情,请打开《春秋战国的纷争》一文。这样,从小处着手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学习,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设计问题,激活学生思维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总会沉浸于自身滔滔不绝的讲说中,讲教材内容,分析历史,分析人物,整个课堂教学看似热闹非凡。而实际上,这样的教学,只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对于一些主观性的评价,学生也只能以教师的观点为标准,毫无自主性可言,学生们完全成为了接收知识的机器。这样的方式,对于历史教学效率的提高毫无帮助,学生们习惯了知识的接收,一旦涉及到谈谈自己观点的问题,大多无从下手。对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灵活性较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这样,既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也有助于使之自主获得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教学《》这一内容,在掌握了阿古柏侵略我国新疆并残酷剥削、压迫新疆人民,左宗棠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打败阿古柏并的史实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假如你是左宗棠,你将如何打败阿古柏,顺利?你如何看待左宗棠这一行为,你如何评价这一人物?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讨论,从而充分激活其思维,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一内容。
三、设计问题,培养学生能力
结合新课改的精神,我们知道,课堂教学的重点不再是简单的让学生掌握某一知识点,而应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并提高,让他们能够自主学习并获得知识,这才是教学的最高目标。但实际上,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仍未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仍未能真正认识到“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区别,仍然只注重让学生掌握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对此,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从设计问题入手。确实,教师设计相应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久之,学习能力的提高自然水到渠成。
篇5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讨论式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5-061-1一、讨论式教学法实施的基本程序
1.制订讨论的基本准则。这是在进行第一次讨论式教学前就必须做到的。因为如果没有一定的准则,讨论有可能变成一场争吵或经常性出现两人以上同时发言的混乱局面。准则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制订。
2.设立讨论小组。讨论式教学法采取的主要形式就是小组讨论与全班讨论,但教学中常常是将这两种形式结合起来进行。讨论小组是讨论式教学的基本单位,学生以讨论小组为依托参与讨论。
3.讨论题的设计。讨论题的设计是讨论式教学的关键因素。一般说来开展一次讨论式教学往往只要设计一个中心问题,如果太多一节课完成不了而且使讨论无法深入。讨论题的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学生现有的水平。讨论题应属于学生跳一跳就能摘下的问题,既不太浅也不太深[1]。
拟定讨论题的切入点,要选择那些对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且有一定争议的问题,或者是与此相关的当前形势、与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热点问题。例如初二历史中的运动,就可选定天京的原因、政权的性质或失败的原因来设题。讨论的题目要具有启发性的特点,即题目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比如说问题包含许多疑点和悬念,值得深思,问题课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必须在大范围、多章节中联想,并通过搜集、研读补充材料,经过思索才能将结论整理出来,而且可能会出现几种结论[2]。评价性问题更适合做讨论题。如“有人说‘胜利了’,也有人说‘失败了’,你怎样评价,为什么?”
二、教师在讨论中的引导
1.当讨论出现沉默时。这种情况时常会出现,属正常情况,此时教师先别急于打破这种沉默,因为有可能是学生正在思考。沉默最好由学生打破,如果总是由教师打破,学生就会形成一种依赖感,万不得以时才由教师打破。
2.当讨论脱离中心时。此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把讨论拉回正题上来,不要让讨论扯到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上来,而且要把讨论限制在与论题有关的一些重要事实上,如果不限定讨论的范围,就不可能达到对一个论题的深入探讨。
3.当学生在某一问题细节上争论不休时。当教师发现学生在某一问题上纠缠不休时,要及时制止,如果一方观点有明显错误要及时指出。另外在讨论过程中,受主要发言人或课本结论性论断的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集中在某一问题或某一方面上,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变换思考的角度,也可以从知识内在的联系上启发学生全面看待问题。
4.教师如何在引导中保持发言的适当性。学生一般希望能在一种毫无压力的状态下发展和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因此教师必须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保持发言的适当性。首先教师必须是一个积极的聆听者,仔细聆听学生所说的一切,以便在需要推动讨论时能及时介入。其次,教师随身携带一个笔记本,如果想插入学生的讨论,先把自己的看法草草记下,以便在一个更恰当的时候表达出来。其三,教师参与讨论,主要是为引导学生,因此应多使用一些引导性的语言而不是结论性的语言。
三、一次讨论学习案例设计
讨论题:有人说“胜利了”,也有人说“失败了”,你怎样评价,为什么?
讨论方式不可能一成不变,必须根据讨论点的难易、内容的不同、学生实际而灵活选择。教学中的讨论小组一般可分为三种,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我准备在教学中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我认为同桌讨论适合于稍动脑筋相互启发就能得出结论的问题;小组讨论比较灵活,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对于难度较小的问题或临时遇到的“冷场”则可采取这种办法;全班讨论常常是解决重难点内容、有争议的问题和一些没有固定答案,可以见仁见智的问题。而关于的评价问题,对于初二的学生有一定难度,因此同桌讨论不能完全解决,但是这个问题绝对可以通过思考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到较为合理的答案,所以没有必要采用大规模的全班讨论。
首先我将按照每组7到8人,将全班分为若干小组;然后给出十分钟时间由小组自由讨论,并规定每人必须发言;最后各小组必须推选一名代表做总结发言。教师可在小组讨论时去每个小组听一听同学的发言,并做适当引导。最后教师做最后总结。
总之,讨论式教学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适应了教育改革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要求,适应了教学改革的总趋势,实践证明它可以成为初中历史教学中一种主导性的教学法,可以成为一种与讲授式教学法相辅相成的教学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重视基础教学情感;互动教学;学习评价
在历史教学的新形势下。作者从如何加强对历史课堂教育教学改革出发。结合多年的历史教学和实施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的教育教学实践体会,提出一些在历史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课堂教育教学问题改革的初步设想和做法。
多年以来,历史学科在初中不是“主科”。而是增加“负担”的“副科”科目,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对历史学科不重视。多年的历史学科的教学使我体会到,在学生的心目中。还是升学学科“语数外理化”重要。所以,多年来,学生的历史成绩及格率都比较低。可以说,初中历史教学是目前历史教学中最难突破的薄弱环节。
在新形势下,历史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先进的教育理念,爱的氛围为历史教育教学提供理想的育人环境。坚定不移地提高学生历史综合素质。把历史学科摆在应有地位。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和科学发展道路。不断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浓厚兴趣。在教学上要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不断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整合和端正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更关键的是把历史学科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历史教育教学质量才能不断提高。否则历史教师还是副职。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式的探讨
初中历史教师教学意识的更新和教学技能的提高,需要从历史教师的主客观两方面进行加速。目前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目标而忽视情感目标。非专业历史的科任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本、强调历史事实和记忆,缺乏历史情趣。非专业历史的兼课教师更拘泥于课本和缺乏历史情趣。而历史专业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往往过于严谨和强调历史思维、缺乏生动活泼。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愉快、兴趣是学生学习驱动力之一,甚至对教师的好感也会成为学习的驱动力。如果学生不喜欢历史课、不喜欢历史教师,那么怎么会喜欢“历史”?怎么能学好历史?所以,在初中历史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更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努力建立轻松、和谐和舒畅的师生关系。因此,历史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更需要历史教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精湛的语言、诙谐与幽默、机敏的教学智慧、可亲可敬的教态,会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特别是在初中阶段,“愉快”仍然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原因之一。要发扬“民主”。
二、在历史教学中应用“互动教学”法
历史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历史课堂,并将历史课堂教学的“课堂”含义广义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往往需要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学生亲历历史过程,如开展历史新闻活动、历史角色扮演活动等。例如对历史人物秦始皇功过的辩论,分成两个大组然后按组去资料,功与过一一列举,展开辩论,教师进行引导。
三、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历史地图
由于初中历史学科内容的基础性特点。学生无需死记硬背历史知识。完全可以借助历史地图掌握有关知识。对初中学生而言。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又是学具。学好历史地图,并用好历史地图,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不仅如此,学习和掌握历史地图知识。历史地图教学能力也是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主要标志。地图能力包括观察、记忆、想象、演绎、分析、比较、判断等综合能力,这也是最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能力。利用地图学习历史,就是在地图上再现历史。如一次战役。就要找出战役的地点,双方交战的路线,胜利一方的追击路线,失败一方的退却路线,等等。
历史学习评价试题的特点应是:框架性,即必背的大的历史事实。如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最”等;材料性,即所有的试题都可以通过读历史材料完成;开放性,如暑期去云南、北京等地旅游的情境题中,对历史知识的考查。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增强了。
历史教师是承担提高初中历史教育教学质量这一攻坚战的主力军。如果每一位初中历史教师都能脚踏实地地自觉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初中历史课程可以成为学生喜欢的课程。初中历史教师成为学生终生难忘的教师,使历史教学水平得到整体提高。
四、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但不能轻视教师的作用
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自身的主观努力才能达到。教是为了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体现在学的方面,体现在学生认识的转化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上。如果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就不可能使教学协调有效地进行。因而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体任用,“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
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这是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误区。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确实发生了变化,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合作者转变,但是教师的作用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应该加强。这是因为,在长期的接受式的教学中,学生接受的常常是教师和书本提供的现成的结论。而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但这种“自主与探究”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智力水平远不成熟,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导、点拨和帮助。
初中阶段学生们所获得的历史知识是有限的,辨证的思维能力不强,有些观点难免会出现偏差。这个时候的教师就是学生的引路人,把他们从偏执引向正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外,更应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与学生一起去寻找真理,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在新形势下。历史教师要把历史学科放在重要位置上,历史教育教学质量才能不断提高。适应网络环境下和计算机辅助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通过互动的历史教学与生活密切的历史知识的联系。传达历史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能力,将给历史课堂教学创建美好春天。
参考文献:
[1]浙江省义务教育教材编委会.义务教育初级中学社会第一册及参考[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214-218
[2]小学教师之友历史卷[J].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2-35
篇7
一、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去学习
“五步教学法”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出示学习目标。这一环节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提前制作好幻灯片,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任务,从而有的放矢地去自学教材,接下来去认真听老师分析、讲解。这种做法恰恰符合我们这一学科中考的特点。我们历史学科中考的要求是六本教材,从中国史到世界史,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内容含量大,满分100分,折合后是40分,在复习时间短、任务重的情况下,就有必要在上课时为学生减轻学习负担,所以与传统的授课方式不同,课堂上我们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今天要学哪一单元哪一课,而是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重点难点分别是什么,使得学生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地去W习。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五步教学法”的第二个环节就是自学。在教学实践中我曾经尝试过两种手段,一种是教师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好自学思考题,然后通过多媒体呈现给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自己去课本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一环节我们应当充分相信学生,信任学生,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巡视给予一定的指导。而且教师在设计自学思考题时应当围绕教学目标由浅入深,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自学,都能解决一定的问题,尤其是那些基础差,学习能力欠缺的孩子,这样做不但能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第二种手段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围绕课题自主地提出1-2个或是2-3个问题,然后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比较最终筛选出最符合教材要求、最富有求异创新价值的共性问题与不同问题,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探讨这一过程极大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爱思考的品质和习惯。长此以往,循序渐进,我相信没有什么困难能难倒我们。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五步教学法”的第三个环节就是合作研讨。这一环节教师要给学生留有查找资料、思考、小组讨论的时间。仍然是将学生事先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合作学习,主要解决那些有争议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争论的过程中,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合作,学会了倾听,学会了表达,学会了分享,增强了团队合作的精神。所以在对“五步教学法”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中,我认识到合作研讨这一环节至关重要、不可或缺。当然教师的点拨在教学中也是极为重要的,可以帮助学生少走弯路,体现教师的引导角色。
四、培养学生解疑的能力
“五步教学法”的第四个环节是解疑。其实第二、第三、第四这三个环节尤其是三、四两个环节往往是环环相扣的、互相渗透的。这一环节中教师的激励和鼓舞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教师适当和恰当的鼓励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极大满足学生渴望成功的心理需求,就会把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地探求知识、独立思考。我们一定要充分地相信学生,对于一些较简单的问题,多去提问那些基础差、学习能力落后的学生;而对于一些较难点的问题则可以放手大胆地让那些学习成绩相对较好、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去给大家解疑,这样就给大多数同学思考、锻炼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个人、集体的智慧,使问题迎刃而解。而教师作为旁观者,无论是在哪个环节都应起到引导指导的作用,深入到学生中去,对于那些通过讨论而不能得出正确结论或答案的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讲解到位。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我们不可能代替学生去读书,去感知,去观察、分析、思考,只能通过学生自身行为实现自己的发展,所以以上几个环节从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交流合作等习惯,激发了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动力。
五、有利于及时检测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篇8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221-01
问题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为重点,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前提,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会学生怎样学习为目的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精心的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知识的过程。在发现探索过程中,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1 问题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作用
1.1 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问题教学法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其准确理解问题情境的同时,给学生留足思考时间,从而使学生不仅找到问题解决的正确方法,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度。通过问题教学,使得学生能够深入地理解事物,看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其思维和创新能力。
1.2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问题教学法中,学生探究活动必须经过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为了解决问题,学生需要进行调查研究和观察研究,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研究资料以及相互合作,通过问题教学中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训练,也就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1.3 培养学生的独立性。问题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首先,问题教学法需要学生尽量独立地完成学习内容,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再者,问题教学法需要学生在学习中具备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断不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要进行独立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1.4 提高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问题教学法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发现问题,探究或应用来掌握知识,能够做到深刻理解知识。同时,把所理解的历史知道有效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运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方式传授知识,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实际意义更加重大。
2 初中历史课堂实施问题教学方式
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教学普遍应用问答型,所以,本文对这种简述此教学方式,包括对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提问方式、 处理学生回答的方式的探讨,并结合中学历史教学进行简述如下。
2.1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历史事件,让学生对比分析历史事件的相似性和异同点,产生矛盾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在学习结束阶段的事件中,便可适时的提问“假如没有美国投发两颗原子弹,日本能否投降,抗战能否顺利结束;假如没有这两颗原子弹,抗战由要持续多久呢?”这一提问将会引起学生的争议,进而让学生加深对这段历史的记忆。
教师可以给学生用解释的历史现象或实例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使其对所面临历史问题进行思考,对教材中的有关现象产生的疑问提出为什么。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还可采用实物、图片,模型等直观展示的手段,比如在讲到埃及金字塔时,可引导学生观察金字塔建造插图的同时,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具体形象中发现问题。
2.2 设置问题的方式。问题教学法整个教学的核心就是问题的设置,唯有有效的设置高质量的问题, 才能取得问题教学所预期的效果。首先,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度要适当,就是根据学生现有的经验和思维特点提出问题,且保证问题恰当。一般设计问题要由易到难,由现象到本质,有梯度式的逐步加强难度,使学生全面把握历史问题。问题水平太低,其思维训练的价值就差了,同时无法激发学生的思维;相反,太高问题水平,又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长此以往,也会抑制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兴趣。
再者,教师要提有针对性的问题,就是提出针对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的问题。针对教学内容的难点,能够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才能够实现重要的教学目标。历史教学中,在理解教材的关键处提出问题,即那些能够抓准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思考和参与的关键点
此外,教师要提有启发性的问题,就是提出的问题不能直接从教科书中找到答案,必须经过学生的思维过程才可得出结论,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要激发其学习兴趣。历史教学中, 应该尽量避免“发生于哪一年?”的问题,因为这类问题是封闭性的,不具启发性,只会让学生对问题产生惰性心理。
2.3 处理学生回答的方式。问答型问题教学中,正确处理学生的回答,不仅是科学性的问题,又是艺术性的问题。从科学性角度看,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要充分肯定,且采纳学生的回答,以提高其自信心和积极性,这样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同样是教师尊重学生的表现;当学生回答不正确时,就要加以指正,以期学生在下面的学习中更加谨慎思考,认真总结问题。
再者,教师要尊重学生回答的异同之处,不能只接受自己所期望的答案。在向学生提出问题时, 有些教师往往期望学生按照他们的思路去思考和回答问题。他们往往不会肯定和接受学生的回答超出他们的期望,有时会讽刺学生的回答,就极大的伤害了学生的积极性。实际上,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不同角度,思考的结果也就不同。
此外, 在问答型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尽量然学生自己回答,学生回答问题很可能不全面,需要教师引导才可得出正确的回答。尽量给予学生回答的空间和自由,学生对问题的回答的思维方向可能是错误的,这时,教师的耐心就极为重要,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有些教师替学生说出正确回答,这是不可取的。在问题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问题带给学生思考的过程,而不是答案的正确性。
3 结语
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法需要各方面的配合,既要求教师合理地设计教学问题,又需要学校创造自由、民主的氛围。从问题教学的应用角度看,科学地设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并正确处理学生的回答,成为实施问题教学法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徐红霞.探讨问题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效果[J].成功(教育版),2011,(11):178.
篇9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学法指导 把握教材 联系实际
由于长期以来未摆脱“副科”地位,历史教学往往存在只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的状况,教师上课只把知识点一教了之,根本谈不上学法的指导,学生则认为学不学无所谓。这种现象,严重妨碍了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智力的开发、人才的造就。从初中历史教学“三大任务”来看,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对于学生能力培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当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教为先导,学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学法指导纳入教学视野。
根据初中历史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认为应把学法指导的重点放在准确深入地把握教材和联系实际两点上,前者教会学生如何读书,后者教会学生如何有效“迁移”。
一、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
读书的关键在于全面、准确地把握课文中的知识点和知识体系,即对知识的驾驭程度达到微观在握、宏观在胸,纵横驰骋,运用自如。学生在这方面往往存在:知识点归纳不科学、不完整,比较注重机械记忆,忽视真正的理解和分析,缺乏知识的前后联系,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等问题。针对学生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通过学法指导课,在宏观(即知识体系)与微观(即知识点)落实上下功夫,指导学生做到两点。
1.做好纲目教学,纲举才能目张。读史先读纲非常重要,只有记住纲要,才能掌握历史的发展线索,把握知识体系,达到“宏观在胸”。因此,在开学的第一节课教师不必急于上新课,应该来个“开幕式”,向学生讲三点:一是本学期历史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即教材的框架,明确其起讫时间,主要章节目录,粗略地了解重大事件的名称,留下悬念,为学生获得系统巩固的历史知识提供前提。二是阅读“说明”部分。现行初中课本中第一页就是“说明”,它告诉学生课文体系、课时安排、标记符号及注意事项等。三是介绍一些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
教科书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工具,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把握教材内容系统性、了解历史发展最基本线索的基础上,重视每节课的纲目,层层推进知识体系的落实。现行初中历史教材中每一节课文前都有一段提示语言,教师要注重对提示语言的教学,使学生对本节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大概的了解。在板书上要精心设计,尽量做到条理清晰,能够简洁、明了地反映本节课的框架结构。
2.以纲带面,指导学生细读课文。历史发展线索是由许许多多历史事件串联而成的,掌握纲要是读史的前提,准确掌握史料则是读史的关键。要使学好历史知识,必须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求学生在领会整体教材的基础上,分课进行钻研,注意一课教材内容在某一历史时期的地位及前后知识的联系,避免学生把某一历史现象孤立起来,产生片面的理解和知识上的支离破碎;二是对教科书中重要内容的字句作一定的推敲,动笔圈点,反复阅读,以便确切地理解历史现象并准确地总结历史概念;三是注意对教科书插图的钻研,因为这是教材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学好了这部分内容,还会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读史兴趣;四是深入钻研课本习题,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指导学生知识迁移的方法
知识的迁移过程就是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运用以下几种方法指导学生的知识迁移。
一是课文中知识点之间的迁移。其目的在于实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做到融会贯穿,深刻理解,全面掌握。例如学习完“”,可指导学生找出其与“维新变法运动”的联系;学习完唐朝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管辖,可指导学生联想西汉与西域地区的联系,等等。
二是课文知识与现实热点之间的迁移,即联系实际。联系实际是各科教学也是历史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现象本身,更好地认识历史发展的规模,并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解释或回答当年许多热点问题。如讲到了民族问题可联系“波黑冲突”、“南联盟问题”、“巴以冲突”;讲到我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可联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由李登辉的荒谬言论,联想到台湾在历史上与祖国的紧密联系。
参考文献:
[1]阳谷,陈风主编.中学历史教育文萃.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
[2]柳菊兴主编.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3]夏子贤主编.中学历史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篇10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导入方法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创新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就要探索独具匠心的课堂导入方法。以下四种导入方法是初中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有效方法。
一、历史故事导入
初中生处在一个身心发展的变化期,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一些富有趣味性的历史故事所吸引,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很快进入学习角色。比如,《商鞅变法》一课可以先讲“徙木为信”的故事:“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新法公布后,为使人们相信新法一定要执行,商鞅命人在都城南门立了一根高大的木柱,声明谁搬到北门就给五十金。有一个胆大、力大的人果然得到五十金,人们认为商鞅很诚信,就按新法行事。你们知道商鞅变法的目的,内容和作用都有哪些吗?”从而引入新课的学习。此外,烽火戏诸侯、卧薪尝胆、破釜沉舟等故事均可作为“开场白”导入新课。
二、多媒体影像导入
多媒体影像导入就是借助多媒体技术用生动直观的图像、动态的影视片断导入新课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再现历史情景,打破时空界限,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是教学中常用的有效的导入手段之一。
《》一课就可以先播放林则徐《》的电影片段,以一种直观而形象的方式把学生引入新课。通过影视资料,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爆发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等,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爆发的原因。即林则徐“”只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进一步探究爆发的根本原因以及这场战争的结果和影响。讲授《第二次》时,可先播放《》的电影片段,学生的激愤之情溢于言表,爱国主义情感悠然而生。教师在此基础上充满激情地进一步总结,会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运用多媒体影像导入时要注意不能喧宾夺主,影像播放的时间不宜过长,播放的内容要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相关。
三、诗词歌谣导入
诗词是学生喜爱的文学形式,对学生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诗词创作往往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可以作为历史史实的佐证。恰当地引用古诗词导入,可以创设教学情景,提高学生兴趣。《楚汉之争》一课可引用诗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问同学们这首诗是谁而作,为何如此悲伤?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调动学生兴趣,导入新课。在讲《左宗棠》时,可以引用“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导入新课,引出封疆大吏左宗棠,突出他那种渴望收复祖国大好河山的爱国情怀。
歌谣导入也是一种创设情境的重要形式。比如,《》一课可以用歌谣:“,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孩童个个拿起刀,保国逞英雄。”
四、乡土历史导入
学生都很熟悉自己的家乡,运用乡土历史导入,既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又把历史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学生知道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大事原来就发生在家乡的这块热土之上,让学生倍感亲切产生自豪感。如,笔者是皖北人,在讲授《华夏之祖》时曾用皖北“大禹治水、禹会诸侯”等乡土材料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家乡悠久文明的历史,也都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导入语的设计没有固定格式,关键要遵循科学的原则,因课而异,因学情而异。要紧扣教学内容,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富有趣味性或启迪性。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打造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 上一篇:对景观设计的理解与认识
- 下一篇:市政园林绿化新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