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与管理范文
时间:2023-08-17 18:13: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工程与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管理听证会的引入与定位
听证一词始于普通法系,其基本精神是:以程序公正保证结果的公正。听证制度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最早应用于司法领域,后来逐渐被运用于行政程序和立法程序当中。随着听证程序的不断发展,听证制度又进入政府决策领域,成为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被立法机关在立法、监督等领域相继采纳。为了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必须在听取不同意见的基础上统一思想。为此,中化三建公司将听证制度纳入到企业的科学管理之中,并结合企业的实际,赋予听证制度新的内容,经过不断地完善,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化三建特色的企业管理听证会制度。
美国通用电器总裁杰克·韦尔奇曾说过:“我们必须在整个公司提倡和灌输一种观念,营造一种气氛,以鼓励公司的每一位成员都能够以面对现实的态度看待问题,并以面对现实的态度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在企业管理中要善于营造民主的气氛,敢于面对管理中的问题,才能找到科学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为此,公司对企业管理听证会的定位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把企业管理听证会作为团队学习的有效载体。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突破固有模式,善于整合提炼新生事物,勇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要。成功的企业都注重在观念上和思维方式上不断进行创新,因此,企业可以充分地、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和载体,把管理听证会打造成团队学习的有效载体。其次,把企业管理听证会作为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途径。公开、公正、公平是听证会的灵魂所在,企业管理听证会具备了公开、公正、公平的氛围,企业中的所有成员就能敞开心扉,进行心灵的沟通。在这个前提下,企业成员之间关于企业管理问题的沟通,才容易形成良性的互动模式,碰撞出富有实效的管理思路或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
管理听证会的实践与探索
2002年是中化三建发展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当时公司刚刚从施工任务不足的困境中走出,很多职工尚未认识到即将到来的建筑业施工高峰。在这种情况下,公司高层管理者敏锐地捕捉到市场信息,2002年8月,在全公司开展了一场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实现企业增效,职工增收”为主题的大讨论,其目的是统一职工思想,强化市场观念,提高适应性,迎接大施工的到来。也正是从这次大讨论开始,公司从立意上明确了要不断提升企业档次、提高管理水平、打造中化三建品牌的战略部署,并首次提出采用管理听证会的形式来解决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自2002年10月份开始,中化三建公司利用晚上和双休日召开了不同专题的管理听证会。当时有很多职工不理解,但公司高层管理者的思路很明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没有喘息的机会,必须快马加鞭;我们只有比别人跑得快,才能不被淘汰。事实证明,采用管理听证会这种形式,培养了团队精神,提升了团队的学习能力和竞争能力,也提高了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2003年,公司共召开听证会28次之多,其中包括9次项目承包核算管理听证会,9次合理化建议实施情况汇报听证会,6次创样板现场总结听证会,4次培育团队精神、打造中化三建企业品牌汇报交流会。2004年以来,召开了6次“强化基础,强化责任,规范管理,增收节支”活动汇报听证会。管理听证会紧密围绕公司的战略发展目标和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找原因、定措施、查落实,不断地融合出新的思想,整理出新的思路,取得了很好的管理实效。实践证明,实行管理听证会的决定是完全正确的、可行的,取得的效果也是显著的。
管理听证会实施近两年来,中化三建公司不断总结经验,从课题选择到管理听证组织,从听证会主持人的确定到管理听证程序的安排,再到管理听证会成果的总结与运用,在驾驭这种团队学习的组织载体上日趋成熟。在具体做法上主要有以下特点:
1、确保管理听证会课题选择的前瞻性。这些课题的选择都是公司高层管理者经过理性思考做出的决策,往往对公司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项目承包核算听证会”、“创样板现场总结听证会”、“培育团队精神,打造中化三建企业品牌汇报交流会”等。这些课题在管理学中被称为“慢性”问题,是公司管理创新和管理突破的重点。
2、确保管理听证会课题的时效性。有些课题的选择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例如“合理化建议实施情况汇报听证会”等。这些课题多是在管理中出现的“急性”问题、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3、确保管理听证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参加管理听证会的代表包括公司机关全体管理人员和公司所属各单位的主要管理人员,每次参会人数在240人左右,并以考勤制度约束的方式确保所有代表参加。
4、确保管理听证会过程上的合理性。课题确定之后,给参加听证会的代表充足的时间进行准备,每一课题的听证会都严格按照已经确定的听证程序进行,保证了有关管理课题所取得效果的客观性、严肃性。
5、确保管理听证会的公开性。每次管理听证会都由公司思想政治工作部通过公司电视台、广播站、公司网站等媒介向公司所属各单位进行广泛宣传,管理听证会的现场情况通过公司电视台在周一、周三、周五向全体职工播放,有关内容以公司简报的形式下发各单位。
6、确保管理听证会的互动性。针对管理听证会确定的有关专题,每次听证会要安排6~8家单位轮流发言,让大家观摩学习;在每个发言结束之后,由听证会主持人就该课题组织有关代表通过自由发言和抽签发言两种形式发表不同意见;团队学习的互动气氛形成后,有关课题专家或分管领导进行归纳总结,并讨论问题出现的实质原因,提出如何才能达成解决课题的工作计划。一个专题结束之后,安排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指导性发言。实施管理听证会既解决了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又达到了团队学习的目的。实施管理听证会,是不断提高团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整体素质和迅速把新知识、新理念应用于企业发展的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这种竞争力是企业打造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大潮中决胜的关键。
管理听证会的体会与展望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21世纪的中国要致力于“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中化三建公司不仅把管理听证会作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一种形式,也把它作为团队学习的载体、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管理听证会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应注意以下几点:
1、领导重视率先垂范是关键。《孙子兵法·计篇》中讲到: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意思是说组织中的人们如果能与组织中的领导者有共同的愿望、理想或目标,就有了衷心渴望实现的共同愿景,就会发自内心地努力工作、努力学习、追求卓越,从而高效实现组织目标。对于公司的管理听证会,公司高层领导既是直接的组织者、领导者,又是一名普通的代表,这种参与给了广大员工代表以很大的激励,所以才能上下同心,取得积极的效果。
2、严格要求、精心组织、分工协助是保证 。中化三建公司召开的每次管理听证会,都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人力资源部门加强考勤管理,凡规定参加听证会的人员,无特殊原因不得缺席,有事要向本单位负责人请假,对无故缺席三次以上者视为不认可本人岗位,按企业《职工奖惩条例》有关条款进行处理。同时,宣传部、办公室等部门都精心组织、分工协作、相互配合,从现场录像摄制,到会场的布置、会议议程安排以及有关专家的邀请等都有专人负责管理。虽然管理听证会涉及到的各单位主要管理人员较多,事务繁杂,但由于在组织上有保证、制度上有约束,因而保证了管理听证会的有序进行,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转贴于
3、完善听证会制度,确保团队学习效果。在实施管理听证会这项管理活动时,企业必须舍得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入,而且要认识到这种投入所获得的产出是高效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建立听证组织、团队学习、过程管理、反馈改进四位一体的管理听证良性循环。此外,通过制定相关的管理听证考核考试制度等措施,构建强有力的管理约束机制,以此来激发广大员工的学习兴趣,强化管理听证会的效果。
4、立足实际,不尚空谈,切实解决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确定的管理听证课题,要突出与时俱进、面向实际,针对性强、切实可行,通过管理听证会能达到找问题、查根源、定措施、能落实的目的。同时,要在管理听证会之后,通过团队学习着力提高团队的学习力、创造力以及企业的竞争力,做到每次学习都能获得思维方式的更新,通过有效地沟通获得员工认同的共同愿景,切实做到有提高、有效益、有创造。
篇2
[论文关键词]化工原理 “教学做”一体化 项目化教学 实训基地建设
“化工原理”课程是研究化工单元操作过程规律,进行设计优化和操作优化的一门重要的实践性、工程性、应用性的化工专业主干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于高职化工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起着主要支撑功能。高职“化工原理”课程的设计理念与思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课程设计基于多元智能的人才观,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观,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学习情境的建设观,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观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借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出化工行业特色,建立“以化工项目任务为载体,以行动为导向,以完成综合性工作任务为目标,教学做一体化的职教模式”。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全面实施“项目化教学”
“化工原理”课程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打破学科体系,重新构建教学内容。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开发与设计,全面实施“项目化教学”,把整个学习内容归纳分解为“流体输送系统的认识”“液体的压力测量”“管子的连接和阀门的安装及使用”“列管换热器的选型”等16个项目,科学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强化应用能力的训练,突出本课程的应用性、工程性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项目化教学”是以项目为载体,工作任务为驱动,工作过程为行动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教、学、做”一体化,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通过教师到企业生产岗位调查,对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访谈,完成化工单元操作岗位核心能力工作分析表,然后在企业人员共同参与的情况下,针对工作分析表分解出任务表,确定化工单元操作的工作过程作为课程的主线,并据此设计教学项目和学习任务。它是从生产实际出发,选择典型事例作为教学的主题,以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并且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行动导向的教学观”进行教学设计。本课程采用“教、学、做”合一的职教模式,在理实一体多媒体教室,实施开放式的教学方式,采取分组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自主设计、策划、完成、评价整个工作任务。学生为完成工作任务,在获取信息、设计方案、制定操作规程、操作等完整实践过程中“做中学,学中做”,从而掌握职业技能、获得专业知识。根据“行为导向”原则,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构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运用新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的问题。在每个项目教学内容完成后,选用实际工程案例对其综合分析、解剖和总结,由此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和增强工程应用的意识。
基于建构主义的项目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改变了传统的三个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课程追踪企业对岗位人员的考核评价标准,根据行业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定期开展岗位工作调查,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努力追求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模式,以满足不断提高的技术对从业人员的要求。
二、建立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职教模式
本课程主要是将“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化工单元操作综合实训”“化工单元操作课程设计”“计算机化工单元仿真实训”“参观实习”“生产性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先进辅助教学手段”“网络教学技术”等多种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专业知识培养和素质教育、教学和生产实践为一体。构建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突出实践能力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技能培养模式。
以培养学生具备基本职业素养和技能为目标,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设计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进行化工单元操作实验,探索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化工课程设计包括:列管式换热器设计、填料吸收塔工艺设计、板式精馏塔工艺设计等。计算机化工仿真实训技术,开发了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扩大受益面。
1 化工单元操作综合实训室。学院投资300万元建成了“化工生产实训基地”,包括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化工校内实训基地,总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拥有雷诺实验、柏努利实验、流体流动综合实训装置、阻力综合实训装置、离心泵性能综合实训装置、管路拆装实训装置、传热综合实训装置、过滤综合实训装置、精馏操作综合实训装置、吸收操作综合实训装置、干燥综合实训装置、流态化干燥综合实训装置、气体膜分离综合实训装置、洞道干燥实验装置、板框过滤机及过滤实验装置、双锥回转真空干燥器、箱式干燥器、水环式真空泵、结晶器、DCS化工过程控制系统等实验实训装置一百多台套。经过多年的建设,综合实训室现具有符合要求的各种设备,功能齐全,实训效果良好,能够满足化工原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要求。
2 化工仿真实训室。学院建设了化工单元仿真实训室及化工装置仿真实训室,配置了200台计算机和北京东方仿真公司的化工仿真实训软件。通过形象、科学、简易、安全、经济、有效的化工仿真模拟技术,可进行化工单元仿真实训和模拟真实的化工生产操作。化工单元仿真实训包括:离心泵、精馏塔、换热器、液位控制、吸收解吸、固定床反应器、流化床反应器、压缩机等。化工生产仿真实训操作包括:乙烯、聚丙烯、乙醛氧化制醋酸、催化裂化、催化重整等装置,具有模拟工厂开车、停车、正常运行和各种事故现象的处理,再现真实生产过程的实施动态特性。达到了既能对生产实际有一个很好的认识,又能亲自动手进行反复操作,更全面、具体、安全和深入地了解不同的化工生产操作,锻炼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应用技能。
3 先进辅助教学手段和网络教学资源。配套了先进的辅助教学设施,如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片以及教学模型等。围绕教学内容制作课程的ppt、Flas素材、CAI教学短片,以及网络教程和习题训练等,利用人机相交界面的多媒体效果,拓展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同时提升了教学团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设施的能力,显示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设施开展专业课教学的优势和成果。《化工原理》课程配套的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习题、授课录像、实训指导书及参考文献目录等都已经在校园网上开放,初步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三、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加强建设实训实习基地是彰显高职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学院大力开展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改善实训实习条件,建成中央财政支持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并且根据化工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充分利用泸天化、四川天华等二十多家大型化工企业,建设适合化工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校企共建“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实习基地。以校企合作为模式,进行参观实习,师生共同参与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强化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并且建立了完整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多元性”的考核评价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建设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本课程教学队伍的建设和配置,充分考虑了专业教学对双师素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本要求,建成有专兼职教师组成的教学队伍。安排专任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使专任教师都成为“双师型”教师。并且聘请20位校外兼职老师,他们具有专业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胜任本课程的实训实习的指导、课堂教学、项目开发等工作任务,为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篇3
关键词:公共管理学;可视化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257-04
随着信息化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引用,依赖于多媒体设备的可视化教学已经越来越普遍。有教师戏称,为了降低学生的“低头率”,连数学课都要通过呈现视频来提高课堂趣味性。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公共管理过程(即以政府核心的部门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它的亲社会性让它与日常的时政、新闻、资讯密不可分,这也就意味着与课程教学相关的信息采集,特别是可视化材料的采集相当便捷甚至寻常。因此,本文以可视化教学的定义阐释及特点分析为基础,重点思考并梳理公共管理课程可视化教学的实际应用及效果,探讨其面临的挑战以及化解方法与路径。
一、可视化教学的定义及特点
可视化教学简言之是将知识通过可视化的形式传授出来,它能有效解决隐形知识难以传播的问题,其实质是将知识通过显性化的图解手段表示出来,形成能够作用于人感官的知识外在表现形式,从而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创新。可视化教学作为一种有益的教学工具,一种教学信息呈现的可行方式,一种可以帮助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在教学活动中能更广泛地加以利用。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可视化教学拥有直观化与形象化、具体化与多元化等特点。首先,由于其直观、形象和可视化的特点,使得它的应用更适合于善于形象思维、敢于创新的现代90后大学生。其次,应用视觉表征手段及图解手段等建构和传达复杂知识,相比传统文字等静态、单一信息,知识传播更加直接,信息传播及认知更加生动;再次,可视化教学不仅传递事实性知识,还可以用来传递思维、经验、态度、价值观、期望、意见及预测等隐性知识,因此在短时间内能够通过视讯材料传递更深刻、更具体、更多样化的声音与信息。总的来说,可视化教学不仅有助于教学信息的形象化呈现和传递,还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信息的重构;不仅可以快速传播显性知识,还可以将隐性知识进行适当的转化与传递;不仅能够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创建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公共管理学”可视化教学的实际应用
综合笔者所在教学课程组的日常教学实践及相关经验总结与交流,笔者将公共管理学课程的可视化教学手段分成了四种方法:知识呈现、内涵挖掘、案例导入及知识拓展,并且就不同方法结合实例进行了具体的阐释,并且分析综述了依赖的资源及技术手段,以及各种方法的实际效用。
1.知识呈现。知识呈现法主要是指将有关公共管理学的知识通过图、表等形式直观地传达出来。特别是针对公共管理学某一板块内容的理论溯源及价值变迁等历史变迁,可以采用此方法。比如:西方公共行政发展阶段及核心价值的时间序列轴;要素框架及关系网络的逻辑结构图,比如:公共管理要素结构图;内容比较图,比如传统公共管理与新公共管理的范式比较等等。电脑绘图工具的进步让越来越多的学理知识可以通过PhotoShop及Coreldraw等绘图软件以及办公软件中SmartArt等工具的帮助,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知识的可视化呈现及讲授。通过这种方法,能将综述性文字在图文处理之下实现高度凝练及形象化的传播,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理解,形成知识记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并且能培养他们知识归纳、推演的能力。
2.内涵挖掘。内涵挖据方法主要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图像、视频、数据描述等可视化素材演绎、归纳出某一概念、定义或研究对象的特点、特质等知识,将知识点的“填鸭式”被动接受,转化为“开动脑筋”的主动式知识挖掘。比如,通过我国5・12地震的宣传片引导学生思考危机管理的定义,启发学生领会公共服务动机对公职人员外显行为的诱发机制;通过灯塔、国防、高速公路、教育等图片的展示,要求学生寻找对象物的共有特性,指导学生绘制出排他性、竞争性、非排他性及非竞争性的四象限图,揭示出公共产品与准公共产品的特点;通过国内外历次行政体制改革的国家部委机构数量及公务员规模的线形、矩阵形数据描述图,帮助学生归因出各国公共部门机构改革的运动规律。这种方法得益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及影视技术的飞速发展,有赖于视频整理、图片处理及统计描述等技术方法。笔者在课堂前奏环节,要求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点进行回顾,发现学生们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上节课的视频主题及数据描述图等。因此通过此方法,能排除学生对枯燥定义的厌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与掌握,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思辨问题的能力,也能让学生抛弃懒惰的学习习惯,充分开动脑筋,进行知识的自我开发与建构。
3.案例导引。案例引导也是公共管理学的常用教学方法,任课教师一般会导入一些热点新闻、热议图片或视频,切入到课堂主题,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基本的了解,或是引出有争议的话题,供学生们讨论。比如,播放《国家形象宣传片》,引导学生们思考政府如何在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等各项事业中发挥应有职能;播放“春节禁止燃放烟花”的短片,引导学生针对“禁烟”的合理性展开辩论;播放《一户一席谈・是否应该放开一胎政策》,激发学生们讨论“计划生育政策”的未来去向,启发学生分析政策议题如何形成及政策改进的可能方法与路径。这种方法需要占有海量的视频、图片资源,并且对图片进行修改与处理,并对视频文档进行采集、删减及编辑等。通过此种方法,能扩大讨论案例的信息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及参与案例讨论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4.知识拓展。知识拓展方法是希望运用可视化素材,增加学生们书本以外的知识,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开拓视野。比如,播放桑德尔教授讲授的哈佛公开课《公正―该如何做是好?》中的第一讲《谋杀背后的道德逻辑》以及第八讲《公正的起点?》,启发学生评判性思考关于公正、正义的一些基本问题,扩充学生们对政治哲学与道德的认知与理解;课间放映几部“廉政”系列公益广告,启发同学们认识行政伦理中行政主体的伦理道德的内涵与行为规范。这种方法同样需要教师提前占有大量可视化素材,并且要求教师在较高敏感性及鉴别能力的基础上运用视频编辑等方法,将精华段落编辑整合在一次,并力求保证视频内容的内在逻辑性。这种方法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尽可能帮助学生摄取更多的知识,扩充学生的知识量,并且提供信息源供学生们课后依兴趣自主学习。
以下笔者将这四种方法的内容介绍、运用举例、技术基础及可能的教学意义通过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
三、公共管理可视化教学的实际困难与解决办法
公共管理可视化教学适应现代学生渴求创新、追求视觉冲击的特点,相比传统“听课”模式,这种“听看结合”的教学方式更受学生喜欢。但是教师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却也遭遇很多的困难与挑战,需要琢磨其解决办法。
1.时间及技术成本的限制。首先,教学可视化素材的获取就需要经过广泛占有及去粗取精的过程,并且有些材料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有的理想素材并未开放下载权限,因此获取起来不可能“信手拈来”,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有时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视频,绞尽脑汁,但最后还是徒劳无功,这种情况时有发生。其次,素材获取之后,需要针对特定知识内容及理论原理,对素材进行剪切、编辑与处理,并且需要结合教学思路与模式,截取恰当的片段或画面,因此不但需要耗费时间,而且还需要一定的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如何化解使用成本较高的挑战?笔者认为:首先,可以成立课程组,“化零为整”,将课程组各个老师搜集的素材进行整合,这样既能不断切磋可视化教学的方法,又能形成合力,寻找到相对典型、恰当的案例“为教学所用”。再加上公共管理学的知识体系非常广,相关资料也非常丰富,每天都有新新闻、新故事、新案例、新网舆等,因此从网络这个“信息聚宝盆”中搜集可视化的视频、影像、图片、漫画等材料,逐步建立一个以教学为导向的分门别类的数据库不但可行,也方便,并且能够不断对其进行更新与扩充;其次,可以发动同学们去寻找一些他们感兴趣的素材,并且在电脑操作技术较强的同学的帮助下,提高素材的处理能力,既能锻炼到同学,还提高了同学的参与感。另外,我校的“数字实验室”、“应急管理实验室”等也能为可视化教学提供信息剪切、编辑、处理的硬件设施与技术支撑,要善于从这些先进的数字化平台“借力”,将教学、科研与现代技术相融。
2.运用频率与时长的误区。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公共管理教师会因为知识内容太多,而不愿意采用耗时较长的可视化教学方式,担心教学计划始终完不成。而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偏好放视频,这使得学生感觉教师在“敷衍课堂”,造成教师不负责任的错觉。可视化素材确实有它的优势,并且适合时代特点、适合学生特点,但是我们在使用过程中也遇到“什么时候用”、“用多久”、“用多少次”等的困惑。而且有时费尽心思寻来的素材因为使用不当,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让教师也感觉到遗憾。这样一来,教师们在运用的过程中更应谨慎。首先是要坚持以课程内容为中心,切忌单纯运用可视化手段实现填充课程时间的目的。并且负责任的可视化教学还应该杜绝不加甄别地滥用可视化素材的行为。特别是当材料掌握不翔实、不充分时,更应该坚持科学求真的教学态度。“宁缺勿滥”不但是一种严谨的教学态度,更是一种难得的求学精神。其次,笔者认为可视化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教师需要对一学期的课程进行总览性设计,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课堂、课后的作业安排都提前布置下去,让学生提前做准备。特别是教师需要提醒并调动学生针对知识点进行提前预习,这样才能让一些可视化素材在课堂播放时引起学生的共鸣。假若可视化素材播放时长较长,可以布置学生课后学习,依靠课后学习延长课程时间,以保留足够的课堂研讨时间;再次,教师需要智慧把握可视化材料使用的频率与时长。笔者并不建议每堂课都使用视频,这样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审美疲劳”,甚至是对教师的教学态度表示怀疑。笔者建议交错使用可视化视频,并且每次的放映时长最好不超过总课长的一半。笔者去往台湾政治大学行政管理系调研,并且亲自观摩了他们《行政管理》课程中《团队建立与知识分享》章节的学习。在两小时时长的课程中,大概影片观映一小时,讲解与讨论一小时。并且从他们整体的《行政管理课程纲要表》中可以发现,在18周的课程安排中,共有四大讲内容,只安排了4次影片观赏及讨论(详情见表2)。
不过图片、图形可以当作插图使用,并可视情况在讲演PPT上多添加一些。特别是可以给一些定义增加一些漫画,增加学生形象化理解的可能性,比如“用脚投票”、“搭便车”、“政府失灵”等术语,配上有意思的漫画与讲解,会让学生印象更为深刻。
3.知识可视化与转换的困惑。公共管理的可视化教学是希望将公共管理的相关知识进行可视化处理,旨在使知识库中的知识以更丰富、形象、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接受,并更有利于传播新知识。而公共管理学知识是对公共管理过程中主体行为的规律性认识,是通过反复实践和认识在人脑形成对事物本质的认知。因此,公共管理知识的可视化教学不仅仅是数据、文献或信息等运用图文处理、统计分析、数据挖掘等呈现出来,它更是通过可视化将一些经验、技能和认知传递出来,启发人们直接利用知识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一门技术。所以通过教师对公共管理知识的可视化教学,帮助将知识转化成学生的“自有知识”,其实非常困难。公共管理知识的可视化与转化不是通过简单的可视化呈现就能结束,它还需要在教师的智慧选择下,促进积极的师生互动才能得以实现。某一知识只有在启动可视化教学模式的条件下,再通过课堂现场的归纳演绎总结、争辩去伪存真、反复追问论证等过程才得以转化,最终实现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比如:知识呈现及知识拓展的可视化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收放自如”,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归纳、演绎与总结能力,帮助学生强化知识的掌握;对于案例引导的可视化教学方法,教师需要“全盘把控”,推行讨论、辩论等课堂互动方式,引导学生挖掘正确的知识认知;对于内涵挖掘的可视化教学方法,教师需要“穷追猛打”,运用反复追问的方法,指导学生捕捉内涵的独特性,并以最精准的方式呈现出来。其实,可视化教学的方法和技术非常多元化,教师要做的只是注意到各种方法的适用性,随着经验的累积,“胆大心细”地将其运用起来。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非常有趣的课程,运用可视化教学的方法,不但适应了其知识体系综合化、系统化、多元化的理论特点,也适应了广泛性、亲社会性等实践特点,同时还适应了现代大学生时尚的求知方式与善于探究的性格特征。因此在公共管理可视化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应继续勇于摸索、相互交流并累积经验,争取不断进步,臻于至善。
注释:
①2014年3月18日上午9点,笔者访问了台湾政治大学行政管理系陈敦源教授。并于10~12点亲自观摩了陈教授主讲的《行政管理》课程,从陈教授处获得了该课程的课程纲要。
篇4
关键词:教育;基建办;职能;工程;管理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epening of education reform, school construction projects become more and more, how to develop the education infrastructure office functions, strengthening school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was placed in front of the major problems to solve.
Key words: education; infrastructure; project; management function;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教育基建办的主要职能
教育基建办的职能有许多,从工程立项开始,调研、设计、招标、施工、监理乃至最后的评估验收,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过程,都离不开教育基建办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因此,在学校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基建办的主要职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内容:
1.1组织协调职能
教育基建办必须担负起组织工程建设项目的立项、调研、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及各种材料及设备的招标工作,并且负责组织好工程项目的有关部门和人员把与该工程项目有关的各类经济合同合理、合法地按时签订。协助招投标单位按照相关规章制度、法律法规严格审查投标企业资质等级,不具备相应资质的投标企业,坚决不能使用。在工程承包方完全符合工程施工资质的要求基础上,还要把好转包或分包工程这道关,严禁中标单位违规转包或分包工程。
在学校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协调和沟通工作。协助使用部门提交使用功能,建立并完善对使用单位在施工方案设计、主要设备功能等方面征求意见的程序与制度,工程施工时要尽可能采用比较先进的施工工艺,在确保工程完工后达到要求标准的基础上,力求施工方便、符合规范、节省开支。
1.2监督管理职能
教育基建办要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监督施工单位严格按照原设计图纸、施工规范对工程的质量进行全面监督检查,以确保工程质量能够达到预定质量标准要求。除此之外,还要负责监督管理工程款到位情况,一定要按部位、按进度审核拨付工程款,认真做好基建财务的计划管理、工程项目预算复核、决算审计和财务决算,严格执行基建财务制度,配合审计部门完成过程审计及决算审计工作。最后还要做好工程的竣工验收、备案、移交及保修工作。
2强化学校工程建设管理的办法
近年来,学校工程建设管理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重进度轻质量和安全的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因为监督管理不到位,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质量意识都相对淡薄,存在着工程安全、质量问题。而且由于工程项目在实施前一些工作做得不够细致,资金管理上也不够严谨,导致后期被动,工程实施阶段出现资金不到位、投资超标现象也屡见不鲜。因此,发挥教育基建办的职能,强化学校工程建设管理必须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强化制度管理,严格资金控制。
为了做好资金控制工作,一定要充分发挥教育基建办的监督管理职能,要在工程项目可行性分析阶段把工作做到位,所有的金额比较大的项目,都要以过民主决策,博采众长,以使建设项目的风险降至最低,投资最小,不能由部分人“拍板”决定。为此,必须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首先,建立与健全全过程监督审计制度。教育基建办,一定要建立健全监督审计制度,从项目建议书至项目竣工的全部阶段,都要做好监督工作,并主动联系、协助审计部门依据现行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对工程投资、工程质量、工程进度以及合同等项目管理内容实施跟踪的监督和控制。
其次,建立健全职位轮换制度。为了从源头上控制好资金的使用,应该汇同相关部门一道,改革人事制度,实行岗位轮换。将关键性的一些部门的领导和一些具有特殊管理权限的非领导职务上的工作人员,要做适当的调整,使权力的配置更加合理,避免因为权力过于集中,导致人为的腐败现象发生。同时,也能更好地培养复合型人才。
2.2发挥监督职能,强化安全和质量管理。
为了更好地解决安全意识淡薄和质量控制不严问题,学校基建办应充分发挥其监督管理职能,加强施工过程中质量和安全的协调管理和监督。一方面要督促施工单位建立健全施工质量和安全的保障体系,监督其质量和安全责任制落实情况,还要监督施工监理部门对施工过程的监督是否到位,是否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严格执行了该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规范标准,尤其是对要对工程中的重点项目和部位,一定要会同监理部门一道,依法进行监督检查。如果发现施工单位在施工中存在着施工质量和安全问题,存在着违犯了有关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规范规定问题,就一定要坚持原则,绝不能手软,一定要责令施工单位进行彻底整改。如果问题比较严重,一定要责令施工单位立即停工,并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以寻求问题解决的办法,直到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后方可继续开工。
2.3增强法律意识,强化过程管理。
教育基建办的监督管理、组织协调工作一定要深入,一定要渗透到工程项目的每一个细节,切不可只重视关键环节而忽略了所谓的细枝末节。从办理相关的审批手续开始,要严格执行法律规定的建设程序,把工程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做到位,履行合法的申请批准手续,坚决禁止手续不全、合同未签便先行开工。如果在总承包的合同中没有明确或都还需要增加的部分工程内容(如:拆除旧房子、围墙、道路、运动场等),必须应先签订补充合同或者出具施工联系单并经施工企业签字盖章后才能开始施工。而在招标文件和施工合同的编制和签订也一定要规范管理,不仅要内容齐全,而且要把施工单位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生产的责任条款写清楚,除此之外,监理合同中一定要明确监理单位对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的相关责任内容。当工程需要分包时,基建办一定要会同工程监理部门仔细核对分包单位的资质证、安全生产许可证和分包单位的现场项目经理以及安全员的安全考核合格证书。不具备相关资质、资格的,或是证件不全的,不允许参与项目施工。
3结束语
教育基建办除上述主要职能外,还有许多。包括监督现场的文明生产情况,协助施工单位做好施工现场与周边居民的思想工作,不要因为施工安排问题,影响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总之,教育基建办一定要充分发挥本部门的职能,以强化学校工程建设的管理。
参考文献:
篇5
〔摘要〕大学治理的本质涉及到大学权力的运行问题,而公共政策也蕴含着权力的配置问题。从公共政策的视角出发来探讨大学治理问
>> 从公共政策视角分析我国政府治理的新趋势 从公共政策视角看嘉兴“两分两换” 从公共政策的核心内涵看“高校扩招”政策 从公共政策角度看春运难 公共政策供给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视角下的“大学生村官计划” 公共政策视角下邻避现象的分析与治理 大学治理视角下的高职院校章程思考 法国大学治理与大学章程 从公共政策评估视角浅析“醉驾入刑政策” 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公平与效率 大学生新型党支部的创建与规范化管理 基于公共管理视角的档案管理规范化问题探析 滇池治理的公共政策分析 从公共政策视角看完善我国公民利益表达机制 从公共政策目标看个税起征点调整 基于公共政策分析视角评析“大学生村干部”计划 从公共危机管理视角看巨灾风险管理 论政府诚信视角下的公共政策失灵及其治理 治理视角下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形成的影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15〕王英杰.大学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冲突解析――一个文化的视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1).
〔16〕张文显,周其凤.大学章程:现代大学制度的载体〔J〕.中国高等教育,2006,(20);高文兵主编,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司编.引领创新 追求卓越 高水平大学建设理念与方略〔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55-64.
〔17〕〔美〕威廉・N・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M〕,谢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13.【责任编辑:朱凤霞】
篇6
关键词:化学工业工程;项目管理;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7.7 文献标识码:A
一、化学工业工程项目管理的概述 化学工业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的实质为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采用系统的管理方法、管理技术及管理手段,对整个工程建设进行计划、协调、管控和组织,从而可以有效的实现工程设定的基本目标。 化学工业工程建设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有效可控的完成工程建设任务,主要表现为:准时,保证工程建设任务能够按时完成;在预算范围内,保证项目投资的可控;实现性能指标的要求,保证实现工程建设的质量目标。化学工业工程建设推行项目管理的意义可总结为“三个保证”:保证实现化学工业工程项目质量要求;保证实现化学工业工程项目建设的工期目标;保证化学工业工程项目建设投资处于受控状态。
二、化学工业工程在项目管理方面的困境 (一)项目管理依据项目建设专业性针对性强的特点,要求承担项目建设管理的项目经理部具有专指性和专一性,所以要求是专门组建的以完成本项目管理,以项目策划得以有效实现为唯一目的的一次性专设机构。是一次性的,而不是固定的。 但是,由于国家建设的过于集中、又过于频繁,好多本来是一次性的机构,又被乔组称为固定模式。这样长久的发展下去,很多专业性强针对性明确的一次性的专设机构又被迫回到了过去的固定建制模式,失去了管理的专业性和针对性,降低了项目管理水平。 (二)项目经理权责方面比较明确,可是项目利益方面却比较含糊,甚至只奖不罚。由于在责权利不同步、不统一、不明确,造成这个工程亏损了多少,项目经理都不会受到处罚。 (三)对项目管理的理解还不够全面使目前化学工业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出现困境。对管理、标准国际化的实施疏忽,导致不必要的损失。化学工业工程建设是项目分类的一种,他具备项目的一般特点;项目一般是指某种特定的建设工程,项目一般都具有一次性的特征。
三、化学工业工程项目管理的应对措施
(一)明确职责、落实责任
要把项目建设管理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首先是通过建立管理机构,明确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职责,落实相关责任,分工负责,齐抓共管,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项目建设进行层层把关。在项目建设管理上实行管理与监督分开、双线管理的管理模式。对具体项目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由专人负责该项目的管理工作,安全环保部门明确专人实施协调、监督,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密切配合,共同抓好管理工作。
建立考核和激励机制 项目建设管理,首要的是人的管理,因此只有建立一整套健全的激励机制,各项相对健全的制度才能够落到实处,才能有可能实现各项预定的策划和目标。 1、强化绩效考核机制。
在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要本着教育为主,惩戒为辅,多奖少罚的原则。针对项目管理者执行的效果,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并明确考核标准,对执行情况良好的管理单位给予相应的激励回报,对执行不力的承包商要进行严厉的处罚。考核要真正的发挥奖惩导向的作用,避免出现人为因素干扰而产生不公正的奖惩考核情况,而且处罚措施要严格公正的执行,不能姑息迁就。 2、完善项目建设激励机制,有条件的可提取专项基金。
对签订项目建设目标管理责任状的企业,实行阶段性目标考核奖励与总体目标考核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同时设立工程质量创优和超额节资项目贡献人员的专项基金奖励机制.。根据完成产值的利润提款,提取一定比例的奖励专项基金,专门用于对有效完成项目建设管理目标有功人员的奖励。
(三)优化计划管理过程控制 计划管理工作是工程建设高效有序地进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工程建设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早介入、早准备、早开工,抓好过程控制.工程管理要向生产和设计这两个方面延伸,做好整个过程的协调管理。 1、制定总体控制计划,采取周、月计划的动态管理,严格考核制度,确保较高的月计划完成率才能确保关键控制点的完成。 2、对现场签证和设计变更的审批程序加强管理,根据批复的施工方案审查现场签证。设计变更采取限制限额的审批控制,即在限额内由项目单位对设计变更自己进行审批,限额外的由施行项目单位和业主专业部门共同审批,最大限度提高设计变更的合理性。 3、推行质量目标的计划管理,定期对工程质量进行大检查,设立各种考核指标,强化质量目标考核。
(四)认真审查,强化监督,严格验收
要切实抓好建设项目管理工作,必须突出以预防为主和从源头上杜绝隐患的管理思想,概括起来说就是严把“三关”,即立项、设计审查关,施工过程监督关,项目竣工验收关;做到“四不放过”,即立项、设计审查不合格不放过,现场检查不合格不放过,问题不按要求整改不放过,竣工验收不合格不放过,这样才能充分保证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工作见到实效。 1、立项和设计审查:在立项审查工作中,主要是突出从源头上杜绝隐患的指导思想,重点做好安全与环境影响预评价工作,由具备相应资质的部门对影响劳动安全卫生、消防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各种因素进行科学、充分的分析与评价,提出切实可行的监控和预防措施,使其达到国家相关法规的要求。 对项目的初设图纸和方案,可以通过相关部门会审的方式,对初设计图纸及方案中有关安全环保等方面内容进行审查,并报送安全监督管理、消防和环保部门进行审查,确保建设项目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有关劳动安全卫生设施、消防设施及环保设施的要求,达到规范要求。
2、施工监督:一是在项目建设施工前,首先要对施工队伍的资质、工程合同、安全生产合同及HSE“两书一表”等进行审核,审查不合格的坚决不许施工。二是对工程项目实行开工许可证制度,对建设项目蓝图、施工队伍资质、“三废”处理(处置)、对生态保护及植被恢复等措施预案等审核合格后方可签订开工许可证。三是施工过程中,要强化对施工现场的监督管理,按照施工项目HSE作业计划指导书要求严格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对不符合规定要求的现象坚决给予纠正、制止或停工整改,使管理措施真正得到落实。 3、竣工验收:在项目竣工后,要由质量安全环保部门、项目主管部门、规划设计部门等共同对建设工程项目进行检查验收,重点是设计中提出的劳动安全卫生、消防、环保设施是否达到设计要求,项目是否齐全,同时要保证这些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验收、同时投产使用。
(五)管理过程中强化标准化管理,要善于“对标”敢于“对标”。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管理专业部门要结合项目实际制定完善相对全面的管理制度,有效管理制度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制定相关的管理标准及流程,把基础工作标准化,复杂工作简单化,管理工作清晰化。
把项目管理和人员管理以及技术管理互相结合,科学的借鉴国内外大型化学工业项目建设的管理经验,提升项目管理的综合水平。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要善于学习、肯于学习,通过不间断的学习努力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把理论和管理实际有效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际,实际检验理论。要自我加压,要善于“对标”敢于“对标”,学习业界标杆单位先进的管理经验,及时向业界标杆单位看齐,确保在业界跟得上,不掉队!
结束语
制度的制定主要来源于基层,并且为基层服务。所以,完成管理制度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持久的强化后自行方案,企业的管理制度在经过一定阶段的强化执行之后就会逐渐成为一种习惯,甚至能成为企业的传统。而加强化学工业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就必须要进行适合的选择,寻找适合的方法,伴随着工程本身的复杂性、困难性以及集约性的提升,管理的方法也需要不断的突破创新,不断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1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构成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同时具备“学生”以及未来“企业管理实践人员”双重身份,所以该指标体系将同时关注这两个方面的能力要素,根据人力资源的胜任力模型,紧密围绕知识学习和掌握以及技能运用和创新两个重点评价方面,并着力体现我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较强的IT/通信行业学科特色,此外,还将兼顾其他基础性指标,如学生身心素质等。指标体系的形成拟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
(1)使用专家法拟出一级指标及二级指标。专家主要是学校的相关老师,含学生就业工作的教师,拟出5个左右的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包含3~5个二级指标。
(2)通过问卷方法对指标的合理性进行初步评价。根据专家法中拟出的指标制定问卷,让被访者对各个指标的重要性或合理性打分,最终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调整指标体系。
(3)项目主要研究人员讨论制定最终的评价指标体系。
2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效度检验
指标体系确定之后,需要进一步对其有效性进行检验,通过检验之后才可以展开实际应用。为此,将按照以下主要步骤对所提出的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效度检验。
(1)应用已经制定好的指标体系对重庆邮电大学2006、2007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实际评价,得出每位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得分。为了便于分析,每1项内容的度量值均按照优、良好、一般3个等级设置,并分别赋予3、2、1分值。并运用统计分析软SPSS(StatisticsPackageforSocialScience)来对调查结果进行效度检验。在所发放的120份问卷中,回收问卷108份,回收率达90%。其中有效卷94份,问卷有效率为78%。
(2)利用SPSS软件进行效度检验。测验的效度指的是测量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即它能够测出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与行为特质的程度。换言之,效度指测验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测量目的。它是科学测量工具最重要的质量指标。一个测验若无效度,则其他任何优点都无法发挥其真正的功能。在此我们计算的是测试的效标效度,效标效度是指测验结果与效标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在此将专家的评价作为效标,利用积差相关法求效标效度(Pearson法)得到结果为0.861.具体操作如下:在SPSS中单击Ana-lyze—>Correlate—>Bivariate,选择自评值和效标值变量进Variables,然后在Correla-tionCoefficients中单击Pearson。得到以下表格2。
从效度上来看,效标效度为0.861,说明学生自评值和专家的评分相关性较高,即该学生能力评价模型能够很好的反映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能力,为工商管理课程体系优化提供了较好的依据。
3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出课程体系优化的主要思路,然后将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与课程体系优化相结合,提出对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从而达到提升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素质能力的目的。
3.1课程体系优化思路
结合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工商管理课程体系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迅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这一观念是课程体系的设计、改革以及完善的出发点和目的。
(1)以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结合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出,学生在信息领域相关知识、基础知识和心理素质三个方面亟待提高。以优化课程体系为基础,在课程建设方面需增设这些方面的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改变以往的只请教育专家等为主的人对课程进行编制,还应该邀请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等参与到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中去。在对各个不同的会计及相关岗位所应具备的能力、素质和应能够掌握的知识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在教材的选用上,结合本专业实际针对性的选用一些在未来的工作中实用性较大的教材。
(2)以满足社会需求为核心。必须加强工商管理人才与供求双方的联系,使工商管理人才能够充分了解社会对该类人才的需求状况以及能力要求,订立教育目标,设置工商管理课程,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工商管理人才人才。因此,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优化设置,必须在工商管理教学研究组和工商管理人才需求方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使学校的培养目标符合社会的需要。
3.2二位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要以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以“培养能力,社会需求”为思路。依照学生能力结构指标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确保实现培养目标;同时,按照研究性教学的思想,进行课程建设。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科创活动等实践环节的指导和监控;在现有实践基地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与IT业相关的实习基地,并对学生实习环节进行合理的指导和监控,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按照指标体系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优化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依照课程体系,建立研究型教学团队,提升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本文提出二位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见图1)
篇8
关键词: 餐饮;教学模式;优化措施
一、引言
“以工作环节为依据”的《餐饮服务与管理(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的实质,是课程教学模块紧扣的餐饮实际工作过程。本课程作为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重要专业必修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对酒店餐饮技能的主要专业课程。
本课程的学习需要使学生具备从事餐饮行业的基础技能,实现培养餐饮业高技能人才目标。通过优化其教学模式,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将更加充分贴近实际工作流程,并能综合运用具有不同优势的多种教学方法,使酒店管理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在具备从事餐饮行业的基础技能之上,充分发挥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以工作环节为依据”的课程教学模式概述
在“以工作环节为依据”的课程教学模式中,其教学内容结构形成了符合行业要求的三大板块:餐饮服务操作基本技能训练 (在所有项目中都有贯穿,能反复练习);餐饮服务的基本流程学习(能完整了解实际工作中的1个班次是如何进行的);和职业素养、服务意识的培养。此三个板块将通过“服务基本技能”(如托盘项目、折花项目、和铺台布项目等)、“中西餐摆台”、“中西餐上菜、分菜、撤盘服务”等教学项目来实现。
其教学方法为根据不同教学方法的优势进行灵活运用,如以要求学生沟通协作的项目教学法、直观性强的情境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以行为修正为主的小步子教学法等,帮助学生充分发挥教学的主体地位,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教学组织共为32课时,教学考核为“项目考核”。
三、“以工作环节为依据”的课程教学模式的阶段性成果及教学效果评价
(一) 阶段性成果
下列表格(表1)以2014年9月至12月末16周的教学时间为例,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考核进行了阶段性成果小结。
表1 阶段性成果
项目内容 阶段性成果小结
教学内容 完成本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全部项目改革
反复贯穿了餐饮服务操作基本技能
职业素养、服务意识地有效培养
教学方法 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逐步探索了相关教学方法的优势,以及如何根据其优势运用于不同的项目的教学中。
教学组织形式 以“托盘、折花“为例,其步骤分为:1.托盘端托的基本技巧练习(2课时);2.口布折花的基本技巧和如何根据不同场合选择不同的口布花型(3课时);3、项目考核(1课时)
教学考核 完成项目考核
(二)教学效果评价
为科学有效地获知该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本次教学效果评价调查采用抽样调查法,样本选取于13酒专1、2、3、4班不同水平、不同班级的学生。实发65份调查问卷,共收回48份有效调查问卷。所得结果如下:
通过该教学模式,有96%的同学认为掌握了餐饮服务的基本工作过程:即餐饮服务的基本技能(如托盘、折花、铺台布等)、餐前准备工作(如中、西餐摆台等)、餐中及餐后服务(如酒水服务、中、西餐上菜、分菜、撤盘服务等)。剩余4%的同学认为不能良好掌握,其原因在于“托盘较重,需要更长的练习时间”、“中餐摆台餐具用具较多,程序复杂,需要加长时间练习”等,从而有效实现了教学目标。
从该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方面来看,共有72.93%的学生认为应加强酒水服务环节的练习;有22.91%的学生认为托盘难以操作,达到熟练并不容易;20.83%的学生认为在餐巾折花中,掌握多种花型仍有问题;14.58%的学生认为,铺台布还需继续练习;有22.91%和29.71%的学生认为,需要加强对中、西餐摆台设计的练习。
在教学方法中,共有75%的学生认为程序教学法对掌握技能很有帮助,而有93.75%学生认为情境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更有教学效果,而有50%的学生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对其有所帮助。
探索下来,在能力的培养上,共有90%的学生认为,很好地培养了实际操作能力,有79.2%的学生认为很好地发展了自身的职业技能,有83.3%的学生认为培养了自身团队合作能力。但只有29.2%的学生认为在该教学模式下很好地培养了服务时的沟通技巧,其余学生要么对服务中的沟通技巧含义不明确,要么认为在实际服务过程中,缺乏应变力,导致无法顺畅地进行服务沟通。通过考核和课堂观察,大部分学生都在人际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上,从自身来比较,都有所提升,如其中一位学生,在刚开始服务时,说话声音极小,也很容易害羞,但通过一学期的学习,说话流畅,声音能使顾客听清楚,处理事情比较从容,虽然和该小组其他成员比起来,仍需努力,但从她自身来讲,已是不小进步。这就表明,教师应不断对学生进步进行反馈,而且应该反复不断地进行重复反馈,以期使学生明确自身的提高。
四、“以工作环节为依据”的课程教学模式的相关优化措施
“以工作环节为依据”的课程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该课程“实践性强、应用性强”的特点,同时,通过课程内容和结构的餐饮服务实际工作过程学习的系统化,学生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道路,并在以工作环节为依据的项目学习中,不断复习和加强对餐饮基础技能、餐饮管理技巧的练习。
但是,在此教学模式中,仍有不少问题值得思考和改进。根据其阶段性成果和教学效果评价,本文总结并提出了以下相关优化措施:
(一)系统化教学内容,突出特色内容
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应更突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体系,使其更加系统化、模块化。其对应优化措施如下:
1. 将“职业形象与服务意识”项目作为特色项目
实践证明,该项目对塑造学生服务意识和培养学生职业形象具有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职业形象和服务意识不应单是一个项目的培养,而应贯穿于整门课程之中。
2.系统化“以工作环节为依据”的教学内容,形成模块化
该课程需要培养的是高度职业化、高素质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以工作环节为导向”的课程设计虽是以强调工作流程为主要培养目标,但并不意味着不重视对餐饮基础服务技能地培养,相反,餐饮服务基础技能是餐饮服务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重要基础。那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如何平衡餐饮服务的基本操作技巧与发展职业化,培养学生对服务流程的熟悉中,是值得探索的问题。
在实际的考核中证明,大部分同学们可以掌握餐饮服务的基本技巧,但少部分同学不仅需要课堂中的练习,更需要课下的时间进行练习。而应变能力的培养,在服务流程的讲授中,应当是重中之重。
因此,在整合原有教学体系中,将“餐饮服务基础技能”单独列为一个系统项目,能更好地推进工作过程的系统化。例如,在原有项目中,“中、西餐摆台“是分开教授,但实际上,中、西餐摆台都属于餐前服务,其中的技能技巧,如“距离相等、骨碟定位”等方法可以互通有无,形成学习的迁移,因此,可将两个内容合并在一起讲授,使学生通过对比中、西餐摆台的异同,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将原本属于中餐服务流程环节中的“酒水服务”独立成项,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其次,在学习掌握了餐饮服务基础技能的情况下,为了使原有教学内容项目更贴近实际“工作环节”,使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化,可按照实际工作流程,将教学内容模块分为“餐前”、“餐中”、“餐后”服务三部分,并和理论课程相结合,融入“餐饮设计”和“餐饮管理”模块,在这之中,着重于服务中情境问题的处理上。
(二)优化教学方法:针对不同教学内容整合运用不同教学方法优势
该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中所采用的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程序教学法、观察模仿学习法、目标教学和互教互学,合作教育等教学方法均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实践证明,不同教学内容需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方法的优化措施中,主要是发挥不同教学方法的优势特点:
1. 运用根据行为修正模式的教学方法教学“餐饮服务基础技能”模块
在“餐饮服务基础技能”项目中,各项技能需要学生通过模仿学习和反复操练才能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因此,根据行为修正模式的“程序教学法、观察模仿学习法、目标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必不可少。
但反复操练不能避免会有枯燥性,所以,为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应根据该项目的不同练习内容,选用“任务导向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为辅,比如,在“口布折花”内容中,在教学方法上,可更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学生学习了餐巾折花的基本技巧后,通过课后查阅资料和小组讨论等方式,根据不同场合从不同方面来设计餐巾折花花型,并以小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讲授,一位同学可做主讲老师,该小组其他同学则分散到其他各个小组做辅导老师,帮助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练习。这样,学生不仅需要有技能――会折花,还要会设计――如何根据不同场合来选择合适的口布颜色和花型来突出主题。通过类似的拓展学习,不仅巩固了学生的基础技能,也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品质。
2. 运用合作学习、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等教学方法教学“中、西餐零点、宴会服务流程“项目
在中、西餐零点、宴会服务流程模块学习中,应考虑到该工作过程主要需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所以,合作学习、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等教学方法应是主要的教学方法,而观察模仿学习法则应是辅助教学方法。
(三) 增加突出“以工作环节为依据”特色的考核内容
原有考核形式以餐饮服务基础技能考核为主,其考核形式较单一,且不同模块均采用相同的考核方式,不能很好地体现不同项目的特色。因此,在教学考核形式上,针对其考核内容,应更加突出“以工作环节为依据”的特点。如,在学习完铺台布和中、西摆台设计后,可将项目考核内容设计为:以小组形式根据给出的不同场合来设计不同的宴会台形,在这之中,包含对职业形象、服务意识、铺台布、托盘端托、餐巾折花等基础技巧的复习和考核;在“中、西餐零点、宴会服务流程”项目中,采用抽取不同的餐饮服务实际情境案例,以此模拟服务中的实际情况来考核。
五、 结 语
针对“以工作环节为依据”的教学模式所采取的优化措施,使得《餐饮服务与管理(实践)》课程构建更加贴近工作实际流程、更具系统化的课程教学内容和结构,并通过改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运用不同教学方法的优势和不断提高教学组织形式的效率,来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并改善课程考核形式以期能更好地检验学习效果,从而形成课程特色,实现对于学生相关职业技能的培养,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徐文苑、钱艳.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中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以酒店专业《餐饮实务实训》课程为例[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9年7月第1期.
篇9
一是化学工程是个动态静止的工程。二是化学工程更具潜在性风险。三是化学工程对人的影响更直接。四是对化学工程的监控难度较大。用笼统的工程伦理来限定化学工程显得“帽大头小”,有必要针对化学工程的学科特点提出相应的伦理规范。化学工程伦理研究的难题在于工程伦理学与化学工程伦理不能完全契合,在于现有的工程伦理理论框架不能完全适用化学工程技术。化学工程伦理应该是就工程所依托的化学技术的特点,针对化学工程主体提出的伦理规范。化学工程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化学工程伦理不能简单等同于化学工程师的职业伦理,决定了与化学工程伦理交叉的环境伦理、生态伦理和生命伦理等其他伦理是研究化学工程伦理的重要理论来源。
基于化学工程的特点和伦理困境,化学工程受化学工程主体共同体的影响。即化学工程是化学工程师、工程投资者、政府企业决策部门、工程影响人群等主体共同体作用力合力的结果。化学工程师的职业伦理是化学工程伦理的最主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化学工程师与化学工程的投资方雇佣关系不同,面临的伦理困境不同,在化学工程中承担的责任不同。
化学工程的伦理规范要高于一般工程
化学工程具有一般工程的特点,同时高危险性高污染性使得化学工程与一般工程的不尽相同,化学工程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更为迅速和直接,与公众的生存环境和自身健康息息相关。因此,化学工程的伦理规范要高于一般工程。基于化学工程的以上特点,化学工程伦理规范的构建就尤为重要。
化学工程理论是工程理论的一部分,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化学工程,不仅是一种技术的应用行为,同时也应该被视作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化学工程伦理规范的构建应该技术和社会实践两方面来考虑。
二、降低化学原料的威胁
一是化学工程中使用到的原材料,大多数都带有危险标记,对人们对健康具有一定的威胁。甚至,有些化学原料无色无味,可以使人在不察觉的情况下吸入或接触到,从而造成对人体的伤害。危险化学原料应该具有醒目的危险标志是十分必要的:二是危险化学品在生产、储存、使用、经营和运输过程中都应得到妥善处理。有些危险化学品,可以通过冷藏压缩,密封保存等技术手段来降低和消除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运用专业的技术降低化学原料的威胁刻不容缓。
三、保证生产过程的规范和安全
在化学材料的生产过程中涉及很多环节,每个环节都可能具有潜在的危害。保证整个生产线都达到科学工艺的要求能够减少工程事故和对环境的危害。一是通过对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使其了解生产过程环节的危害,使其在每个生产过程中的操作都符合相应的规范,对于一些故障能够妥善处理。二是运用技术手段对每个生产环节可能出现的危险进行预防和控制,要有完备科学的三废处理设备,保证生产过程的规范和安全。
(一)治理和修复化学工程对环境的危害:对化学工程对环境的污染应该做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但是,有些化学工程对环境的危害,运用目前的技术手段不可避免的。或者,由于种种原因,对环境的污染已经造成,都可以运用相关技术,采取有效措施,对污染后的环境进行治理和修复。
一是必须对环境污染工程进行详细分析,找出污染源,确定污染物,最终制定相应措施对环境进行治理和修复:二是修复过程中采取的方式方法,应该充分考虑到周边公共建筑和相关人群的敏感度等因素,建设修复设施不得对场地及周围环境造成新的破坏。
(二)构建化学工程伦理的制定和实施方法
一是化学工程伦理的制定和实施要比一般工程更加严格,确保化学工程的规范和安全;二是对化学工程伦理的监督和执行也要高于一般工程,敢于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取得公众对于化学工程的信任。三是化学工程师应保证化学工程科学合理的论证和设计,全力参与、全程跟踪化学工程活动,同时对化学工程的每个生产环节进行监督,从而降低化学工程风险,保障化学工程合伦理性。四 是工程决策者应该根据针对工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进行分析,制定不同的备选方案,选择合适方案,实现工程最优化。五是政府部门应该在道德约束和伦理规范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对化学工程中的每个参与者进行监督,明确他们的权利义务,监督和管理化学工程的实施。六是公众是化学工程的最直接利益相关主体,有权监督化学工程的运行和实施,扞卫自身健康和生存环境安全,并对化学工程的负影响,提出正当的伦理诉求.。
化学工程是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化学工程伦理规范应该在原有工程伦理规范的理论框架下,同时结合化学工程理论来构建。通过技术了解危害,规范操作,对可能的危险进行预防和控制;同时,任何一个工程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那么就不应该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当然也应该受到社会伦理规范的约束。
通过管理,结合国内的具体情况,明确不同角色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制定相应的化学工程伦理规范。
篇10
化学工程技术简称化工技术,在化学生产领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利用化学反应理论技术基础,进行大规模的化学工程生产,从而生产满足化学领域需求的产品。在农业方面,化学工程技术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农作物的农药,化肥等都是化学生产的产品。这些产品对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因此化学工厂成为了市场化学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而化学工程技术也成为了化学生产的技术基础。那么,对于化学工程技术而言,其有着哪些核心优势呢?化学工程技术的技术理念又是什么呢?
1.1化学工程技术的技术理念分析
化学工程技术是基于化学反应以及化学元素等理论基础进行的大规模的生产性技术,利用先进的设备与反应环境,实现对某种产品的大量批量生产,以此来满足人们对于化学产品的需求。在化学工程技术中,理论基础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生产的过程中,反应设备等的建筑也非常重要。因此反应设备也有可能是反应物质,因此为了能够追求最高的生产效率,满足人们的生产需求,化学工程技术在技术完善性方面做了非常大改进。在废物处理方面,也有了完善的体制,从而减少了因为化学生产而对环境方面造成的伤害。
1.2化学工程技术的核心优势分析
化学工程技术以化学反应以及化学元素理论为基础,通过大规模的化学反应来生产市场所需的化学产品。由于在自然界中,很多化学产品不是自然形成的,即便在自然界中存在,其存量也无法满足需求。因此,为了能够满足人们对于某些化学产品的使用。就可以通过化工生产,来进行批量的生产,保证足够的供应。因此,对于化学工程技术而言,其技术核心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完善的技术理论基础;化学反应原理,原子守恒等化学理论技术,成为了化学工程技术的完善的理论基础体系。如果在生产的过程中,对于某一种元素物质产品需求量较大,那么就可以通过化学技术进行实现。例如,在现代社会中,为了能够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很多人开始喜欢吸收纯氧。那么,就可以利用化学理论进行纯净氧气的生成,从而满足人们的需求,当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市场的拓展。第二,高效的生产效率,化学工程技术为化学产品的生产奠定了强大的技术基础,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化学工程技术在高产出,以及高效率等方面做出了非常大的改进,在原料提取以及生产加工的流程方面也有了十足的进步。因此,在技术优势方面,满足了市场化的生产模式。通过化学工程技术的引入,让化学生产领域实现了模式化,一体化以及车间化的生产模式,不仅仅实现了高效的化学生产,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成本压缩等。总之,化学工程技术的核心优势非常明显,对于市场的发展而言,也有着推动性的作用。
2绿色化工技术在化学生产中的应用
虽然在化学生产领域中,化学工程技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让人们的需求得以满足。但是,由于化学生产过程中,容易产生大量的污染物质或者是废弃物质,在传统的化学生产以及化学工程技术中,并没有完善合理的治理措施。甚至在一些化学工厂中,这些污染物或者废弃物是直接进行无处理排放的。长期以往,对于环境造成的伤害是非常大的。近年来,我国的雾霾以及化学烟雾,癌症村等现象的出现,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化学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因此,为了能够保证化学生产的良性发展,也是为了能够符合当前节能环保技术的理念。绿色化学工程技术开始得以研发,并逐步应用到化学生产领域,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化学工程技术的面貌。绿色化学与绿色化学工程技术,是代表未来化学生产的方向性理念。在化学生产的过程中,建立完善的生产体系,尤其是在反应的过程中,杜绝传统的为了结果而不惜代价的生产方式,采用绿色型与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在技术方面,也需要不断进行技术改革,尤其是废物处理技术中的一些设计中,要充分体现绿色化学的特点,并能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节能减排,废物有效处理。总之,化学生产领域中,绿色化学的理念一定要深入其中,绿色化学工程技术的研发也应该继续,生产需要满足市场,也同样要保证环境的安全。
3结语
- 上一篇:计算机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
- 下一篇:生物学科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