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学科知识范文
时间:2023-08-17 18:13: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物学科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初中生物;应用策略
情景教学法指的是,在教学活动中,为了高质量落实教学目标,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创设有助于提升学习兴趣、可产生情感共鸣、能深度理解知识点的教学环境。大量的研究实践表明,将情景教学法应用到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积极性,还可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应用情景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是教师急需思考的问题。
一、借助实物教具创设情景,提高知识的形象性
生物学科知识普遍具有微观、抽象等特点,而初中生的思维仍旧以形象思维为主,这就使得学生想要全面而精准地掌握教材主要内容还有较大难度。在这种情况下,为真正提高初中生物的教学效率,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实物的教具作用,尽可能用实物为学生创设出有助于他们直观理解教学内容的教学情景,以加快学生对生物学科知识的理解速度与掌握程度。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的为学生创设实物教学情景的教具有挂图、动物模型、植物标本、自然实物等,借助感官触摸及视觉冲击可使学生借助多种感官感知与体会生物知识,从而有效提高他们对教材内容理解的精准性。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把植物体的各个结构层次真实地展示给学生,并提问他们“这种植物的名称是什么?”“大家看到它有多少个层次了吗?”以逐步引导学生一个个认识植物体结构各个层次的名称、特点及作用。另一方面,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走出教室,亲自到大自然中观察与研究各种植物,使学生在与各种植物接触的过程中产生浓厚的探究植物结构层次知识的积极性。教学实践表明,初中生在教师用实物创设的教学情景中,可通过直观的、细致的观察获得更真实、丰富的生物知识,有助于教学效率的大幅提升。
二、借助实验过程创设情景,加深知识理解程度
初中生物是一T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中的所有内容都是通过大量的实验探究与总结出来的。因此,在日常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教材理论知识的内涵,就需要教师积极为学生创设实验情景,尽可能激发学生探究生物知识奥秘的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可依照具体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引导学生参与到生物实验方案的设计中,共同创设出符合学生学习兴趣的实验情景,从而为构建生物学科高效课堂奠定基础。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植株的生长”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用实验的方式为学生营造出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亲自参与实验的过程中更加明确、详细地掌握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都有哪些,从而为他们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实践问题创造有利条件。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师创设的实验教学情景中,学生因享有了亲自参与实验的机会,显得学习积极性很高,并且通过实验他们都能更加透彻地理解教材内容,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显著提高。
三、借助技术设备创设情景,灵活选用教学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被普遍应用到生产与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初中生物教师也与时俱进地将多媒体引入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情景教学法在丰富教学形式、拓展教学内容方面彰显出多种优势。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在互联网上尽可能多地搜集与教材知识相关的内容作为教学辅助素材,涵盖网络视频、教学图片、文献资料等,可大大丰富教学资源的内容与形式,从而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掌握教材知识点,最终显著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效率。比如,在学习人教版生物教材八年级下册“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从互联网上搜集一些与“严禁近亲结婚”的知识展示给学生,并搜索一些亲近结婚的凄惨故事播放给学生,使学生对导致近亲结婚产生不良后果的根本原因进行积极的探究,从而通过大量的分析与思考使他们都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法律为什么严厉禁止近亲结婚事件的发生。教学实践表明,在多媒体营造的教学情景中,学生对新课内容有很强的好奇心,以便驱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最终精准获得问题的答案。
总之,生物教学是初中生认识自然、探究大自然奥秘的有效和主要途径。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深度解读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恰当选择与设计具体的情景教学形式,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出生动、形象、有趣的教学情景,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知识的兴趣,最终切实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彩霞.初中生物课情景教学法研究[J].中学生物学,2013(11):26-28.
篇2
【关键词】校本实验课程 研究 开发 有效途径 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159-01
《生物课程标准》对生物学科的阐述中有这样两句话:“生物科学是实验科学”、“实验教学既是一类探究活动,也是生物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它对生物实验教学在生物科教学中作出了明确的定位。实验教学是生物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落实生物学科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更是当前生物学科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和重要的课程资源。
生物课程资源是指依据生物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生物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与场所。具体说来就是教材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与自然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实质上就是探寻一切有可能进入课程,能够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
1.研究与开发初中生物校本实验课程资源的价值与意义
由于生物学科的独特性,课程资源具有丰富性,同时又具鲜明的地域性,初中生物校本实验资源的研究与开发正是要充分利用本地区丰富而独特的教学资源,来更好地为初中生物教学服务。《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广泛利用学校周围的自然环境资源,自然环境资源是生物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广阔的自然界更是生物学教学的天然实验室,依靠自然界可以开展许多科学探究活动。”我们生物校本实验课程本着立足于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分析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的价值与意义:
1.1“激活”课堂
可以帮助师生超越狭隘的教材内容,让学校、社会和自然的教育素材以及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
1.2体现新课改理念
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生物探究实验课能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通过简单易懂的实验来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
1.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可以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实践的真谛,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明显增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由于生物实验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比较符合中学生的特点。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又是推动人进行创造思维的内部动力,是创造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关键。
1.4开拓教师的教育视野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该积极的研究与开发校本实验课程。生物学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开发出适合本校、本地区实际情况和发展状况的校本实验课程,能够弥补现行中学生物学教材的不足,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精神的生物校本实验课程显得尤为重要。
2.研究与开发初中生物校本实验课程资源的有效途径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初中生物,亲身体验科学、技术和社会。校本课程开发正是以国家及地方制定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满足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生物校本实验课程是运用生物学科为主要知识,辅以其他基础学科知识进行的有关观察、考察、种养、实验、研究等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课程。对于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健康成长,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初中生物校本实验课程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就必须面向社会,面向自然,超越书本,超越课堂,将我们的视线投向更广阔的空间。
2.1以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为课程素材
淮安地处我国北方南端,南北气候、文化的过渡地带, 淮安是物产富饶的淮河明珠。西有“日出斗金”的洪泽湖, 东有盛产鱼虾蟹的高邮湖、白马湖。土地资源类型比较丰富,耕地和水域是主要地类,面积较大。其中水域面积达31.26万公顷。园林众多,有比较著名的铁山寺森林公园,第一山公园 ,钵池山公园 ,清宴园等园林,这些资源可作为生态系统、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及鸟类的调查等实验课程的最好素材。
2.2充分挖掘当地动植物资源
初中生物校本实验课程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就是要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选取本地最佳的实验材料,设计合适的实验方案,对部分课本实验进行替代或补充,开发出一系列颇具地方特色的校本实验课程。
3.研究与开发初中生物校本实验课程资源的实施过程
基于以上的认识,对于生物校本实验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必须立足课本,密切联系本地资源和特点,这样才能开发出富有鲜明特色的校本实验课程。在研究和开发校本实验课程的过程中,我们本着这样的原则,按照以下三个步骤来推进:
3.1梳理教材,选择可供开发的校本实验课题项目
首先对初中生物4册教材中实验进行分类和整理,逐一进行分析、归纳,最后将能够作为校本实验课题进一步开发的实验挑选出来,深入研究,进行改造和加工,使实验能够更好地利用本地区的资源。
3.2联系实际,研究可供校本实验利用的本土资源
联系淮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根据不同的实验课题,选择能够利用的,同时又比较便利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
篇3
[关键词]:初中生物 参与式教学法 应用分析
一、前言
初中是重要的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只有在考虑学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不断地改进教学模式,才能使学生对生物学科产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经过不断的实践与总结,教师摸索出了一套符合实际需求的参与式教学法,将其应用于生物课堂后,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参与式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初中生物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参与式教学法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生物学科具有非常明显的特性,对于学生来说带有一定的神秘性,多数的初中生本身就对该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了解不同地域的生物特性,从而认识到大自然的奥秘与趣味,与此同时还可以了解健康的生活方式。应用参与式教学,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满足初中生的学习需求。另外,应用参与式教学法完全符合当前形势的要求,新课改革要求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这就需要生物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性的教学手段。同时,目前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大,人类急需与自然和谐相处,而生物教学中就需要涉及相关的内容,此时应用参与式教学法就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大自然的伟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参与式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1.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
参与式教学法具有灵活多变的特性,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因此在应用参与式教学法的过程中,生物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赏识教育技巧,通过设立问题的方法,给学生创造学习情境,从而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加入到课堂讨论与学习中。例如,在学习七年级教材中的“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一内容时,生物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视频的方式使学生观赏所有种类的绿色植物,进一步了解学习这些绿色植物,然后再向学生提出不同种类绿色植物的具体特性等问题,进而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与研究,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快的认识与了解生物知识,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实现高效课堂。
2.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价值观还没有形成,他们对于外界以及社会存在很强的好奇心,非常喜欢模仿他人的行为方式。所以,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考虑其心理发展特点,灵活改变课堂形式,可以通过玩游戏或者讲故事的形式,当然还可以通过表演等形式,摒弃呆板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到“种子植物”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种子植物知识的特点,编一个具有趣味性的故事,从而以故事的形式展开教学,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生物学科知识,充分发挥参与式教学法的作用。
3.带领学生进行探究性活动
在运用参与式教学法的时候,生物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探究性活动。生物教材内容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它具有很多的探究性活动,主要是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生物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内容带领学生进行探究性活动,使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的动手实践,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拓展知识。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进行嫁接实践操作,将在课堂中学习到的嫁接知识指导实践。
四、结束语
对于学生来说,初中阶段的学习非常重要,而生物知识可以使学生更深入的认识大自然,而生物教师只有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参与式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学效果,参与式教学法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生物教师不能只使用同一种教学方法,而是根据学生的需求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保持与时俱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翟如侠.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2013,08(05):79-82.
篇4
关键词: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校本课程开发已成热点话题。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一些学校已开始尝试校本课程开发,以体现自身的办学特色,提高课程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性。本文就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进行分析,以期对校本课程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一、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就课程间的联系而言,目前,包括江西、安徽、湖北等在内的省份,初中阶段的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课程都是作为单独学科而存在的,各学科间的知识有时会被打乱,知识点较为分散;就生物课程的内部属性而言,生物学科内部的关联性不强,一些知识点会被人为地打乱,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而校本课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加强各学科间、生物学科内部知识点的联系,将各知识点有机地融入在校本课程中,有利于学生在自己的知识构图中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校本课程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生物、化学、物理等知识进行整理,让学生全面地看待问题。如针对“人体内的气体交换”相关知识内容,校本课程设计“人体呼吸时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实验方案,积极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去思考:从生物学科知识出发,利用人体呼吸需要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的原理进行考虑;从化学学科角度出发,就二氧化碳遇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进行解释;从物理学科中气体扩散的相关知识出发,加深对气体扩散的相关了解。这样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加深了知识间的联系。
二、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一)选取教学内容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主动喜欢校本课程,其内容就应该有趣味性。初中学生首先接触的实验就是生物实验,实验成为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生对实验仪器、药品、材料、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都感到新奇。因此,校本课程应抓住这一心理特点,多开展多样化的实验操作,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夯实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选取的教学内容不能脱离教学大纲
如果将校本教材仅仅当作学科兴趣活动延伸或学科教学的零碎补充,那其课程开展会受到很多影响。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应尝试将校本教材和中考有机结合起来,让校方、教师、家长、学生等均能接受,以实现互利共赢。新余某初中就尝试开发《初中生物的实验设计》等校本教材,围绕实验等中考的重要内容开展相关教学工作,这既能让学生有兴趣,又能紧密联系中考内容。有的校本教材则鼓励学生进行一些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这既能联系初中生物知识点,又能让学生自己亲自探究,这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议
(一)校本课程要以生为本,立足本地的实际情况
校本课程首先要进行调研,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选择,让学生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选择,这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理念。在开发生物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各学校要立足本地实际,发挥特色。新课程实施以来,课程价值取向已由知识为中心转移到了学生全面发展上,课程内容选择要与自然、生活、社会实践相联系,使自然、生活、社会成为课程资源。校本课程不应只是一本教材,各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与地方资源,如当地公园、校内风景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
(二)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单独设立生物学科的情况下,在校本课程开设时,应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应注重学科拓展延伸类课程的开发,如,一些学校在开发生物校本课程时,生物教研组与学校的化学教研组合作,围绕环境保护、综合实验等章节内容,强化了生物与化学等学科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可以将生物校本课程与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融合为一体。这种形式的教学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较好提升。
(三)精选课外作业,巩固课程成效
根据作业主题与教学内容的相关程度,笔者把校本课程的研究性作业分为三种类型:收集类作业、延伸类作业、自主类作业。收集类作业需查阅相关生物专业书籍和教材,一般采用调查和资料收集的方法进行,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延伸类作业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自主类作业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从生活实践中寻找相关主题,自主开展拓展性学习。、
四、结语
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属于新兴事物,各学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应不断总结经验,以提升校本课程的开发质量,提升的学生综合素质。
作者:熊玉华 单位:新余市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篇5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课堂质量实验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能学、想学、会学的有效方式,因其有助于改变学生以往被动的学习方式,而在新课程改革中受到大力推广。具体而言,生物实验教学法就是鼓励学生使用生物仪器设备观察所研究事物的现象及过程,这种教学方法主要依靠学生动手实践,结合思维活动与实验感知,体现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使学习者在趣味体验中进行认知。
一、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现状
1.探究成风,但课堂效率不高
目前,有些生物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束缚,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为了将教学氛围提升,教师们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找到了教学“捷径”,即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安排探究活动。确实,短时间内,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学生最开始满怀好奇地进行探究,大胆讨论,但是一段时间之后发现,探究内容相似,探究结果都已呈现在教材中。长此以往,学生探究热情减少,探究环节形同虚设,学生甚至利用这段时间开小差,课堂又变得枯燥、无趣。归根到底,还是教师们急功近利,没有改变自己的教学思维。其实,教师可以借助教学仪器,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仪器去观察、分析、总结,让学生有所收获,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2.实验教学被鼠标和粉笔所替代
目前,由于某些生物教师缺乏对实验教学的认识,意识不到实验的重要性,常常用多媒体与黑板代替实验教学。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生物作为一门不参加中考的副科而不受重视,大部分学校每周只安排两节生物课。有限的时间内要想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确实不太容易。因此,大部分教师选择“偷懒”,简化实验教学,以播放实验视频、教师板书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形式代替了学生必须的手动操作,机械而枯燥的内容填充了整个生物课堂,学生学习的热情再次浇灭,课堂效果也大大降低。
3.实验沦为形式
为何实验?因为求知。可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验的目的却不再是求知,而是应付考试,“求知”二字远远被抛到脑后。实验教学沦为形式,长期滞后,成为应试教育的附庸。一些重要的实验,教师确实会组织学生动手实践,与学生一起探讨实验结果。但是,实验结束之后,却将实验中的重点内容汇编成册,让学生死记硬背、不断练习。于是,学生们再也不喜欢实验了,因为做的实验越多,要记的知识点就越多。学生在不断增大的学习压力之下,逐渐丧失了学习的热情,甚至有可能产生厌学情绪。
4.农村生物教学不容乐观
首先,农村中学的生物实验教学开展条件不足,缺乏经费、实验资源和设备,无法有效地在生物课上开展实验。其次,生物是不参加中考的科目,城里的学校和家长都不重视,在农村学校更是遭到冷落,生物实验教学的开展,也因此而屡屡耽搁。针对此,教师就应该绝处逢生,主动挖掘农村的优势,想尽方法创造条件开展实践教学,发挥周围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以此来弥补设备不足的缺陷。
二、 实验教学助推课堂发展
1.合理创设实验,调动学生探究兴趣
中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是超乎想象的,但是有些中学生叛逆、厌学,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外,还有可能是教师没有采用合适的方法。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之前,应该了解学生心理,从学生兴趣出发,提前预设实验情景,让学生对实验深深吸引。例如,在《食物的消化》这一课,胆汁乳化与酶的催化作为教学难点,不太容易让学生区分,而要想让学生理解与掌握,教师可以将一只粉笔磨成粉末,然后再将一张小纸片烧掉。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学生自然好奇教师的所作所为,并认真地观看教师实验,参与到实验现象的观察中,这时只要教师加以指导,学生就会形象地掌握胆汁乳化与酶的催化这一知识点了。
2.注重实验教学的有效互动
课堂上师生互动关系的建立,是和谐课堂的一部分。课堂的有效互动,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发学生智力水平,使学生在一个愉快的氛围中求知。例如,在《伸肘和屈肘》的教学讲解时,教师除了利用多媒体展示人体模型之外,还可以利用肢体语言进行演示,依据多媒体图片上对身体肱二头肌、肘关节、尺骨、挠骨等部位名称、功能的解释,鼓励学生自己寻找身体上逐一指出,这样边实验边分析,让学生在互动中直观地了解,实现将位置与名称一一对应的目的。下一步,教师就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与探讨,进而完成伸肘和屈肘的动作结论。互动的课堂学生是最愿意参加的,但是互动内容的难易程度需要老师把握好,如果互动内容太难,会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如果太简单,学生又会认为太“幼稚”而排斥。向上述例子那样,学生要想跟着教师指出身体的肱二头肌、肘关节、尺骨、挠骨等部位,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要想将位置与名称一一对应,就有些难度了。难易结合,课堂的气氛自然被教师有效调动起来,学生情绪高涨,更容易拓展其思维。
3.利用地方特色,促进实验教学生态化
篇6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教学;分科教学综合教学;比较和分析
目前,初中理科教学在全国大部分省市实行分科教学,但在浙江、深圳等少数省市实行理科综合教学。初中理科综合课程改革始于1991年。期间,河南省及武汉市等也曾参与该教学改革[1],但最终都因“教师不适应,校长不支持,社会不理解,家长不放心”等原因而终止[2]。对于初中生物学科,到底是综合教学还是分科教学更能适应学生发展?目前尚未见定论。为此,笔者对江、浙两省初中生物学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1生物学教学模式差异
江、浙两省初中生物学教学模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考核方式、师资配置等方面。
1.1课程设置及考核
浙江省初中学段实行理科综合教学,课程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理四部分内容,课程教材选用浙教版教材,共有6册,每学年学习2册,一般每周5课时;江苏省初中学段实行理科分科教学,生物学课程在七年级、八年级开设,课程教材选用苏科版教材,共有4册,七年级每周3课时,八年级每周2课时。考核方式上,浙江省理科综合课程参加中考,闭卷考试(时间2h),试卷总分180分,其中生物学部分36分,占总分的20%。江苏省生物学课程参加八年级下的初中结业考试,开卷考试(时间1h),试卷总分100分。
1.2学科师资
浙江省的科学教师一般来自物理专业、化学专业和生物学专业。而江苏省初中生物学教师都是生物学专业师范类毕业生。以浙江省杭州市景华中学和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学校为例,师资配备如表1:科学综合学科的教学要求和传统分科教学培养出来的专业学科教师之间的矛盾,是目前该综合学科推行碰到的主要难题之一[2]。物理、化学教师教生物学知识的现象很普遍。教师专业素质很难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
2生物学教学优势比较
不同的教学模式必然产生不同的教学结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知识的维度
在知识的广度方面,由于浙教版科学综合课程中涉及生物学部分仅占20%~25%,而苏科版生物学教材有4册,相比之下,苏科版教材比浙教版教材的生物教学内容要多一些。例如,苏科版教材中的“健康的生活”、“关注我们的家园”、“留住碧水蓝天”3章内容贴近生活、实用性强、能学以致用,但在浙教版教材中未涉及。在知识的深度方面,应中考要求,浙江省从课程标准、教材到课堂教学对生物学科的要求较高。例如,对初中生物学的主干知识点之一的光合作用内容,苏科版教材是由海尔蒙特和萨克斯的实验直接呈现光合作用的概念,对于光合作用的原料中为什么有二氧化碳?叶绿体是什么结构?光能是什么?为什么产物中有氧气?为什么说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等内容都不要求理解。而浙教版教材则从海尔蒙特的实验、普利斯特莱的实验、萨克斯实验、金鱼藻实验和恩吉尔曼的实验先后得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总结光合作用的文字表达式,并同时转化配平得出化学方程式,由此使学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和在能量的概念基础上,理解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的概念。在知识的连贯性方面,在浙教版教材中,生物学科的入门由生物非生物开始,直接进入常见动物和植物以及生物体结构层次的学习,而并不联系为什么要学习生物学、研究生物学等内容,或许这符合综合学科的特点,知识总体跨度大,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进入主体知识网络。而苏科版生物学教材,同样由生物非生物入门,而后则通过了解“生物生存的环境”,知道“环境影响生物”,同时“生物适应环境并且影响环境”等,引导学生研究“生物非生物构成的生态系统”,包括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其环环相扣,系统性强,符合学生的认知。
2.2学习的动机
作为一门中考学科,浙教版科学教材容量大、课程紧、难度高,大部分生物学实验周期长,经常需教师将学生分组实验简化为演示实验甚至视频进行教学。此外,两种教材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对“生物的保护色”这一概念,苏科版教材增加了“寻找教室里的蝴蝶”和“捡豆子游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理解知识;从联系生活实际的角度上比较,关于运动系统,浙教版教材一笔带过,而苏科版教材则从人体骨骼、骨连结和骨骼肌三方面,全面介绍了人体的运动系统,并以长骨为例,详细介绍骨膜、骨质和骨髓,使学生懂得骨折为什么可以愈合,造血功能来自于哪里等,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主动性无疑是学生受益终身的科学素养之一。目前江、浙两地学生对生物学知识学习主动性的差异明显,这可能与教材中知识深度的不一致及其趣味性的强弱有关。江苏省的学生对生物学这门课程其趣味性大、实用性强而又没有中考压力的学科学习主动性强。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他们对生命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学习和研究热情。
2.3知识的建构
对于陈述性知识,学生如果没有先前知识的铺垫,是很难掌握的。例如,对“视觉的形成原理是凸透镜成像”内容,浙教版教材中在“光的折射”和“凸透镜成像”后面直接安排“视觉的形成”,学生对该知识的建构可谓水到渠成;在苏科版教材中,“视觉的形成”在八年级上册第二章,而“凸透镜成像”属于物理课程,其教学进度在生物学课程后,学生没有光的折射和凸透镜成像的概念,不能理解眼球的成像原理。同样,在浙教版教材中,“生物的呼吸作用”安排在“氧化”知识点的后面,学生能够很透彻地理解呼吸作用的原理以及物质代谢和能量转化的关系;在苏科版教材中,七年级上册最后一章就出现有机物氧化分解产生能量的“呼吸作用”知识点,而“氧化”这一概念需要到初三化学才会涉及。由此表明,在使学生更好地融会贯通、完成知识的迁移方面,综合课程具有明显的优势。
3优化初中生物教学的几点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初中生物学综合教学与分科教学各有利弊。如何扬长避短、优化课程设置是目前急需考虑的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学生发展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4]。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显然是课改的趋势所在,但其在推行过程中出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源于该课程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由此提出以下建议:(1)降低中考难度,改编科学教材,扩大学科知识广度,加大学科之间的知识交叉力度。避免科学综合课程成为分科课程的大拼盘,增强生物学知识的连贯性。拓展教学资源来源,使教师和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提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激发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2)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增加在职教师生物知识培训和实践机会;扩大科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招生;在同一备课组内增加集体备课和交叉听评课的力度,争取实行先学后听、先听后议、先议后教、先教后评的教学模式,加速教师生物学专业素养成长。(3)从学校开始,从教师开始,改变原有教学观念,提升科学综合课程的社会影响。通过学生素养的提升,让更多社会人士接受并加入开发科学课程资源的行列中,共同为未来科学综合课程的发展努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常安驹.2003.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进入关键时期.中华读书报,3
[2]戴劲松,卢娟.2005.新仁•初中科学课“开”“停”之争.中国改革报,3
[3]张建龙.2001.综合理科与生物学教师适应性问题.生物学教学,26(6):19~20
篇7
关键词:初中教育;新课程;生物教学;语言艺术
一、前言
可以说,教学语言也是一种艺术的具体表现,是当前实施课程教育的关键工具。教学语言可以体现教师基本的语言素养,同时也是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的一项因素,应该对此开展深度的分析。教师应在对班级学生开展学科知识传输的同时,努力提升自身的语言素养,以此对学生开展更加高效的课程教育,促使学生的学科素养可以得到有效地培养。所以,生物教师在对初中生开展课程教育时候,要提升对教学语言的应用能力,促使自身教学能力得到一定的增长。
二、初中生物课程中重视语言艺术呈现的意义
(一)保障课程教学顺利开展
在实施初中生物教育的时候,教师能够高质量的运用语言艺术,能够让课程教学实现顺利的实施。在具体知识传输中,教师对语言进行有效地运用,可以让教师和班级学生实现思维和语言的交流。教学语言是教师对学生开展学科知识传输的重要载体,可以对教学的综合素养进行真实的反映。教师在具体生物知识传输中,如果正确应用教学语言,可以让学生对生物知识进行深度的学习,促使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生物知识,加深对此知识的理解。
(二)提升整体课程教育效果
教师应在对班级学生开展生物学科知识传输的同时,要提升对教学语言的应用能力。因为教师对生物知识进行讲解的时候,能够使用清晰、正确以及生动的语言,可以让学生对该项知识进行有效地把握,让学生可以对生物知识进行深度的记忆,以此提升整体的课程教育质量。生物教师在对班级学生实施学科教育时候,通过语言的正确应用,可以让学生对课程知识开展了解,同时可以对学生的情操进行有效地培养。这样能够缩短整体的授课时间,以此提升整体课程教育效果。
(三)拓展师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在实施生物知识教育的时候,对语言开展正确和高效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品格的培养。教师在开展生物知识传输的过程中,提升教学语言的应用质量,可以让学生感受教师所传递出的语言魅力,对学生的语言应用有着启发的影响,促使学生在开展语言交流中,重视对文明语言和魅力语言的使用,让学生课程思维能够实现一定的激发。通过教师语言应用的规范性和质量性,对学生的行为意识有着正面的引导,让学生实现健全人格的培养。
三、基于新课程理念探究在生物课程中应用语言艺术的过程
(一)对重点知识进行引出的过程
教师应该对班级学生开展学科知识传输,首先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简短和趣味性的引出,让学生可以对教师所讲授的生物知识形成认知的兴趣。让学生可以明确知道该节生物课的重点知识,促使学生对该项知识形成深刻的记忆。在对重点知识进行引出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可以使用一些简短但是具有凝练性的语言,对课程教育基调进行明确,不仅可以展示教师的语言能力,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对此生物知识进行深度的探索和运用。例如,教师在开展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认识生物》该知识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用“相信同学们认识不少生物,你可以说出你所认识的生物具有哪些共同特征吗?”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对生物进行一定的认知探索,并了解新课程知识的重点是对生物进行认知和特征学习。
(二)过渡过程
教师在对学生实施生物学科教育的时候,教学内容的具体过渡是一项重要工作,影响整体的生物课程知识传输的效果。教师应该运用严谨和生动的语言对课程知识进行过渡,促使学生能够将关注力放在知识学习上。过渡环节是授课中的一项关键环节,教师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应用高质量的语言,能够对教学效果有着积极的影响。例如,教师在开展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认识生物的多样性》该知识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用“但是”等词汇,告诉学生生物圈已经被破坏,给学生展示一些已经灭绝的生物,促使学生树立保护生物的意识,不会因为个人的一些行为爱好就去残害生物。
(三)内容讲解
教师对学生开展生物知识课程的创建,并不仅是让学生可以掌握生物知识,同时也要让学生可以得到情感的教育,促使学生能够在学科知识传输中得到全面的教育。教师是生物课程的营造者和引导者,应该在知识传输中投入情感,营造较好的课程传输氛围,深化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程度。例如,教师在开展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人的由来》该知识传输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人类进化的过程,并引导学生对此知识进行深度地探究,纠正一些错误观念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认知。
四、结论
生物教师应在对班级学生开展学科知识传输的同时,重视对教学语言的正确运用,促使课程教育能够实现有效的实施。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语言素养,要对生物重点知识进行简短和趣味性的引出,让学生可以对教师所讲授的生物知识形成认知的兴趣。同时,教师要运用严谨和生动的语言对课程知识进行过渡,在知识传输中投入情感,深化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程度,以此让学生得到更加高效的课程教育。
参考文献:
[1]海热古丽.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学语言艺术的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08):173+243.
[2]郭宏.谈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化[J/OL].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114.
篇8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策略
生物学科是中学生认识大自然、认识自身生理结构以及成长过程的重要途径。但是长期以来,生物学科的地位不高,许多学校教学设备匮乏,生物教学只停留在枯燥的讲解上,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呢?以下是我在几年的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应该认识初中生物课程的重要性
初中生物课程是初中的必修课程,各个地区对初中升学生物学科的重视程度不相同。我们这个地区生物学科是在初二下学期会考,会考成绩以等级制度评定,计入中考成绩。但是,本学科在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家长心中的地位并不是很高,生物学科成了“捎带”,以致于学生忽视了生物学习的重要性。每周两节生物课,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不够合理,教师为了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成绩,可能在讲解中不求甚解,有时候甚至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必要的结论,这在根本上制约了学生的生物思维,使学生渐渐地失去了对生物的兴趣。
二、应该提高教师的修为
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和渊博的知识,爱岗敬业是一个教师的基本品质。至于渊博的知识,不仅包括扎实的专业学科知识,还应包括丰富的学科外知识,生物学科是一个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所以,生物教师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为,努力成为一本万能的“字典”。
三、教学方法灵活
1.灵活运用教学方式和手段
在课堂教学,为了给学生学习生物营造一个欢快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欲望,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我们可以采取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
讲点课外知识以扩大知识面。例如,在讲合理膳食的时候可以穿插一些小知识:眼下正是产萝卜的好季节,这个季节吃萝卜有什么好处与禁忌,怎样吃才更有营养呢?好处:清除体内的废物,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禁忌:胃肠功能差的人应少吃萝卜,因为萝卜属于凉性食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提高了学生的专注度。
讲点有趣的生物知识以引起思考。例如,在讲缩手反射的过程之前,可先提问学生:“生活中如果手不小心被针刺到,你们会有什么反应呢?”“缩手”“痛”。“对了,那是先感觉到痛,还是先缩手呢?”学生陷入思考,教师这才开始讲解反射的过程。这样使学生始终有兴奋点,思维一直围绕生物转,从而迸发思想的火花。在教学各个环节中都要注意兴趣的激发。
2.加强生物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生物,许多生物学现象和原理与生活息息相关。生物学教学应该就地取材挖掘教材的生活点。例如,学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后,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大树底下好乘凉”。学生通过已学的知识和查找的资料明白:因为树阴能够遮挡太阳光,降低周围空气的温度。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和赞赏,这样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浓厚了。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加强生物与生活的联系,从生活中学习生物知识,然后再用所学的生物知识来指导实践,使学生可以学以致用。
3.注重课堂上实验教学的作用
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生物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而做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我校虽是一所山区学校,在目前有很多实验设备没有配备,条件有限,但是一些条件允许的实验是肯定要做的,比如,制作叶脉书签,通过这些适当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喜爱。
4.适当地运用多媒体组织教学
生物学科中许多知识较为抽象,难于理解,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我们化难为易。但是不是所有的课题都适合设计成多媒体教学,因此要适时适量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尽可能使多媒体发挥出它的功效,把课本知识由静态变为动态,使生物知识变“活”了,生物课不再像一潭死水,能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教师再适时地加以讲解点拨,可以促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从了解事物现象到认识事物本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四、鼓励学生参与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备好每一节课,用生动的、充实的课堂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不要一味地由教师唱独角戏,要重视师生互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把课本中的生物知识学好学活,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各种教学技能和辅助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们要不断地去创新,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对生物学产生兴趣,同时教师也要时时地保持充电的状态,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永远获得学生的喜欢和认可,我想这也是所有教师一生所期望的最大的荣誉。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王建康.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J].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2(07).
篇9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 教学策略 知识目标 探究能力 学习兴趣
生物学科是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课程,《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学习生物学课程是每个未来公民不可或缺的教育经历,其学习成果是公民素养的基本组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应努力优化教学策略,增强初中生物教学实效,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应有的发展。
一、关注主体发展,落实知识目标
生物学知识既是初中生物学教学目标和内容,又是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标准》认为,在生物学“知识目标”维度上,每个学生都要在以下诸方面获得较为理想的发展:“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知识。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皮亚杰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提取并运用已有知识去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为切实落实上述知识目标,笔者认为应将皮亚杰建主义理论正确应用于生物教学活动中。
譬如,初中生物学科中有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心脏”。学生要了解心脏在血液循环系统中的功能,就必须了解心脏的结构与功能。传统教学中教师喜欢借助图片或简笔画,指导学生了解心脏的结构,但这种教法对于促进学生对心脏功能的透彻理解效果欠佳。笔者对传统教法进行了改进,设计并实施了如下教学活动:感受心脏之奇妙认识与心脏相连的血管探究心脏中血液流动的方向感悟心脏是血液流动的动力器官保护心脏。教学中笔者运用多媒体技术,呈现真实情景,为学生观察心脏结构、探索心脏功能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情境。教学伊始,笔者用学生“自身”做文章,开展了“感受心脏之奇妙”的体验活动,揭开了探究活动的序幕。而对于心脏心房、心室,以及瓣膜的结构与功能,笔者通过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求索,知道了血液从心房流入、心室流出,并了解哪个心房与哪个心室相通,为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奠定了基础。总之,教学过程中,笔者能够关注学生主体发展,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设真实的生物学习情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地建构生物学知识,有效地落实了知识目标。
二、提供交流平台,培养探究能力
“表达交流”是通过人际交往将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传递的方法之一,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重视表达交流在探究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切实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要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讨论等活动实现的生物学科知识的有效建构。
譬如,在执教《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中“植物的光合作用”相关内容时,笔者创设了“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水”这样一个核心问题来引导学生运用实验进行探究。首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开展小组讨论,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各小组形成自己的实验方案。有的小组设计的方案是:将两株生长相似的植株先做饥饿处理,再将一株放入水分充足的土壤中,另一株放入干燥的土壤中,再分别测其体内淀粉的产生情况。而另外一个小组设计的方案则是:将一株植物饥饿处理后,先放在水分充足的土壤中放置24小时,再将其放在干燥的土壤中放置24小时,再分别测其体内淀粉的产生情况。而后,各小组再进行汇报、交流,看看实验方案设计得是否科学、合理。这时,出现了一些质疑与反驳的声音:“这样实验不能保证两株植物的其他结构功能、生命力都相近,实验结果存在偶然性。”“即使干燥的土壤中也有少量的水分,这样对照,实验现象可能会不明显。”当然也有赞成、建议的声音:“采用同一株植物做实验可以更好地控制变量,使实验结论更可靠。”“是否可将放在干燥土壤中改成放在空气中,这样对照也许更加明显。”在学生的思维进行一番碰撞之后,笔者相机点拨:能否改用同株植物的两张叶片为实验对象来设计出更为完善的方案?在笔者的指点下,学生重新审视并完善了自己的方案。最后,笔者播放了该实验的视频,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在设计和完善方案的学习过程中,笔者激发了学生表达和交流的欲望,为学生提供了表达与交流的时空,并发挥了自己的点拨、引导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深刻的感悟。
三、创设鲜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焕发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动机的源泉。强烈的兴趣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投入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其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鲜活情境,便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譬如,执教“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这一内容,学生对看不见、摸不着的体内结构总感到抽象、神秘莫测。为了让学生真切了解消化道各器官的位置及食物在消化道中“前进”的方向,笔者借鉴他人做法,开展了这样的教学活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体验生活,研究自身运用乒乓球推挤游戏,探索食物前进的动力。在第一教学环节,笔者在学生了解消化系统各器官的位置和形态后,提出疑问:“食物沿着消化道的方向前进的动力是什么?人在倒立或者失重时,食物还能沿着消化道方向前进吗?”通过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而后设计了体验和游戏环节:学生体验温热的水流通过口腔、咽、食道并到达胃,学生回忆噎食的感受并根据生活经验交流缓解的办法,兴致勃勃地参与了乒乓球游戏体验消化道蠕动的方向性,这些简单的操作、鲜明的现象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通过游戏,学生很快领悟到,只要肠道收紧和蠕动的方向是一定的,食物就会按方向在肠道中被推挤运动。探究过程中,鲜活的情境让知识的学习充满了乐趣,学生热情高涨,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一个个疑惑,自主性得以彰显,学得轻松愉快,成效显著。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教学;化学;生物知识应用
在一线学校调研期间,发现教师在讲授新课过程中导入较为生硬,而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新课中部分内容在生物课中已经学到过,为什么不可以用生物知识作为桥梁导入新课呢?通过后续调研,又进一步发现有许多化学知识点与生物学相联系。所以,将研究方向锁定在生物化学两学科的联系上,为便于研究进行,以调研地区使用的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和鲁科版初中生物教材为研究对象,从两者知识联系出发作对比研究。
通过网络搜索及资料库查询发现对生物和化学两科目的知识联系研究集中在应试备考领域,而在教学领域,对生物、化学知识联系及应用方面的研究较少,笔者试图通过研究得出新的化学备课新模式。
一、初中生物学与化学的课程编排联系
调研地区义务教育阶段采用“五四制”教学模式。“五四制”与 “六三制”相比较,其优势在于可以将大量知识点分散到四年教学时间中去,可以减轻学生学习压力,优化学生知识基础,对于化学教师而言,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创新教学实践和新教学模式的探索。初中生物课程按照要求利用初一到初三三个学年的时间进行授课,在初三下学期进行总复习,准备结业考试。而初中化学课程则要求在初三初四两年授课,在初四下学期进行总复习,准备中考。
众所周知,化学与生物、物理、地理这三门学科之间的知识都有互相关联的地方。仔细分析,生物和地理同时在初一开设;化学与物理同时在初三开设,想要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化学有很大难度,例如:化学第一单元学习天平的使用,物理却要到初三下学期才学习质量及物体的称量;化学第二单元学习水的三态变化,物理却要到初四才学习热学知识。初中地理与化学联系最为紧密的只有水循环和环境保护,而且地理课在化学开设之前就已经完成了结业考试。所以在生物、物理、地理三门课中,对初中化学最具有铺垫作用、可以应用到化学教学中去的只有生物学科。
现在的新课程标准教材与课改前相比,知识的系统性降低、而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加强,不论是生物教材还是化学教材,知识体系编排都脱离传统编排逻辑,趋向于社会中心的课程观。
需要做出说明的是:在开设化学课之前生物科已经学完了第五章,即生物前五章内容均可直接应用到化学教学中去,生物第六章的教学与化学第一、二单元的教学同步进行,部分生物知识也可以应用于化学教学。
二、初中生物学知识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在化学实验教学方面的应用
毫无疑问,在理化生这三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中,学生们最先进入的是生物实验室,也是在生物实验室最早接触到实验室注意事项。自从我国引入西方的科目划分体系以来,“生化不分家”的提法一直延续至今,生物通过显微镜探究生物的亚微观结构,化学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微观结构,实验室是生物和化学两个学科不断发展的基础。初中生物知识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走进实验室,认识实验室的布局,了解实验室学生安全守则等;
(2)进行实验前的准备、试验后的仪器及材料处置;
(3)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的注意事项及步骤;
(4)生物第二章第一节所涉及的显微镜的使用在化学初三第二章水的人工净化部分的应用……
2.在化学理论教学方面的应用
按照从微观到宏观的逻辑顺序,化学方面:原子构成分子、分子构成物质;生物方面:物质组成细胞器,细胞器组成细胞,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体生物圈。两学科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生物学中,构成细胞的物质,种子的组成等均涉及化学物质的分类;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涉及到了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的内容;人体消化系统部分涉及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分。诸如以上的例证不胜枚举,为便于阅读将研究结果列入下表。
表格以鲁教版初中化学(54制)目录为底本,在章节后列出了联系到的初中生物学章节编号。与生物知识练习较少的化学章节未显示在下表,为便于数据分析:按“章号.节号”编号,例如第四章第二节编号为(4.2)。
初中三年级化学教学中可以应用的生物学知识
初中四年级化学教学中可以应用的生物学知识
三、初中生物知识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举例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溶液“第二节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是化学学科第一次涉及到计算,将该节课与生物学知识点“质壁分离”相结合,导入案例如下:
师: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来复习一点生物学的知识。(“化学课上复习生物?真的么?”调动起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板书:植物细胞)谁可以告诉我植物细胞的结构?
生: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师:回答的非常好。我们还学过质壁分离,谁又能告诉我发生质壁分离的条件是什么?
生:浓度差(引导学生回顾浓度的概念,将生物学知识成功前移到化学课堂上来)
师:很好,我们来看这样一个问题:如果100g水溶解10g食盐所得的溶液刚好可以使一个细胞处于发生质壁分离的边缘。同学们考虑一下:细胞质的浓度是多少?(仍然是生物学内容,但已经引出了课题“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鲁教版初中化学(54制)教材和鲁科版初中生物教材(54制)教材的对比研究,从课堂编排和学科知识结构出发论证了将生物学知识引入化学课堂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无论是从新课的导入方面还是知识点过渡方面都可以引用生物学相关知识,弥补单纯使用化学教学法的不足。另外,化学教师在课堂上引用化学知识,如上文案例:一方面,可以调动起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求知兴趣;另一方面,还可以展示出教师博学的一面,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增强教师自信,从而提高教师的授课热情。
另外通过对两部教材的分析,两门学科知识虽联系紧密,但相互之间缺乏照应,在进一步的课程改革、学科融合方面需要加以调整。通过对化学教材的分析还可以看出,前后只是逻辑性不强,从知识中心到社会中心的过渡略显形式化,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化学知识体系,应加以改进。
要将生物学知识成功的运用到化学学科教学中去,需要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具备一定的生物知识储备,在教学之余,多与生物教师交流,互通有无,阅读基础生物教材,提高授课水平,遵循并深化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教学思路。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贡炳臣.化学教学中和生物学联系的探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06):61.
作者简介:刘志彬(1989-),男,山东滨城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化学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