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重点范文

时间:2023-08-17 18:13: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学基础重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学基础重点

篇1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自我导向的学习。要在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必须明确对象,创设氛围,做足准备,并严格按一定的流程开展,最终使学生通过课堂的多次培养,达到能自我确定学习目标、自我选择学习方法、自我调控学习过程、自我反馈学习结果的目标。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身体会。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

在传统的应试教学中,老师主宰课堂,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灌输什么,学生就接受什么,至于知识是怎么得来的,与生活有什么关系,能不能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都不是学生思考的范畴,都是由老师说了算。新课程教学要改变学生这种消极学习的模式,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学生自主学习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物理教学必须依靠实验,如果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精神,那么,他们没有兴趣观察实验,也就没有兴趣利用实验探索问题,最多死记老师告知的实验步骤及注意点,而且,物理学的原理都是抽象的,如果学生没有学习兴趣,他们依靠死记硬背是无法真正理解抽象原理的。因此,学生是否有自主学习精神,直接关系教学效率的高低;从而学生自身来讲,影响物理成绩高低的主要因素并不是学生的智商高低,而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低。教学实践表明,很多物理学习好的学生,并不是智商特别高的人,他们常常是最喜欢学习物理的人。由于学生对物理学习有兴趣,他们能积极地思考物理问题、探索问题,即使老师没有布置学习任务,他们也自主地查阅物理资料,积极复习物理知识。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教学生学会,不如教学生会学习。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且在不断更新,只有教学生会学习,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学会学习,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从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

首先,转变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自主学习的动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探究性与独立性。教师往往处于绝对主导地位,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一味读死书,死读书,很难做到活教活学,活学活用。新课改下,我们必须改变因循守旧的教学观念,摒弃一成不变的束缚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授课方式,从根本上改变师生关系,真正明确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是谁。物理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这就要求在学科教学中,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教学方式进行学习。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首要原则。其次、引导学生正确阅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形式是阅读。阅读有预习阅读、课中阅读、复习阅读和课外阅读等形式,不论哪种形式的阅读,教师都必须在方法上给予正确指导,才能收到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效果。最后,创新教学方法,营造自主学习的教学过程。从某种意义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否发挥,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的选择来创新教学方法,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教师应善于利用教材,灵活使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自交给学生,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重视课前预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预习中,通过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也就是自己学习的过程。经过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预习是物理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作好课堂教学设计,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作准备。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的学习,善于使他们的外来性动机向内在性动机转化。那就是要善于利用教材、教法,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产生兴趣,从而形成学生对知识的“内在诱因”,使学生饱尝学习成果的甜味,以构成他们自我强化的能力。因而在物理教学中,首先要做好教学设计,把握好课程标准和教材,使教师通过知识的了解,明晰、系统地把握教学尺度。这样才能使自己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加强实验教学,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加强物理学的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参与评价的机会,无论是课上布置的作业还是课下布置的作业都要及时进行评价,如果没有及时检查,或者是只有检查而没有评价,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认为应该每节新课前,先提问学生预习提纲中的问题,将一些易混淆的概念让学生讨论,由基础较好的学生回答,对于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评价,予以鼓励。通过这样的做法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了自学的成就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总之,让学生自主学习,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性,他们再也不需要正襟危坐地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在自主探知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逐步提高创新能力。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教学的一种重要模式,能有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新课程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2

一、强化演示实验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在讲催化剂概念、气体的制取和性质、酸碱盐的性质时,演示实验尤为重要。如在讲氧气的鉴别时,我们可以先不讲鉴别方法,而是用一个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两个集气瓶,让学生从观察到的现象自己得出鉴别氧气的方法。又如在讲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的反应原理和所用药品时,增加这样一个演示实验:分别用颗粒大小相同,等质量的碳酸钙和碳酸钠固体与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让学生观察现象;再分别取颗粒大小相同、等质量的碳酸钙与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让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得出为何用碳酸钙而不用碳酸钠,为何用稀盐酸而不用稀硫酸。从而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了记忆,使学生养成利用比较分析的实验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的好习惯,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

二、鼓励学生动手做家庭小实验

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有重要作用。当我第一次向学生布置绪言课的家庭小实验:观察蜡烛色态、构造及点燃时的现象,并与课本习题配合作为家庭作业时,学生感到很新奇。而第二次布置家庭小实验:用玻璃杯、饭碗和小蜡烛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学生开始产生兴趣,大多数学生在家里动手做了这个实验,有的成功,也有的不成功,第二天课前就七嘴八舌询问老师,经过简要解释和指导,有的同学回家又重复做了这个实验,一旦做成功了,其兴奋之情自不必说,学习化学的兴趣也随之激发出来。后来,每逢做演示实验,学生往往会问老师:“我自己在家里能不能做?”为了配合课堂教学内容,我除了布置学生完成新教材中设计的家庭小实验,还补充了一些既有浓厚生活气息,又与所学化学知识密切相关,同时学生在家庭中又能够找到材料如“巧开锈锁”、“农药波尔多液的配制”、“醋和纯碱的反应”等,作为家庭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小实验。家庭小实验的开发,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起到促进作用。

三、改进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主要包含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意识支配行动,行动加上能力,才可能产生良好的结果。所以,在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时,应注意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初中化学85个演示实验中,先有结论后演示验证的有15个。验证实验中学生往往成了“看热闹的观众”,如果教师能改进一下演示实验,学生不但会感到视觉一新,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现行的初中化学人教版教材中“燃烧与灭火的实验”中,教材安排的是红磷、白磷燃烧的对比实验,然而教师在课堂实践中最怕做这个实验,燃烧产生的大量白烟会刺激人体呼吸道,还可能与空气中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十分严重,因此本人改进如下:用两支硬质试管分别盛放一小块白磷和红磷,用气球套住试管口放在烧杯中,再向烧杯中注入60℃的热水,水下放一小块白磷并用事先做好的小铁圈将其套住。实验时看到放白磷试管的气球先膨胀后缩小,且缩进试管,现象十分明显,实验结束后如将此试管倒立于水槽中,可以看到水上升至试管体积的1/5,既证明了燃烧的条件,又探究了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可谓一举两得。又如“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探究”,对这个实验的改进方法是:用生物实验的玻璃培养皿,在培养皿中放入两个垂直交叉的塑料片,形成四个格子,分别放入镁条、锌粒、铁钉和铜片,倒入稀盐酸,使四种金属同时接触酸液,实验现象更具有说服力,而且操作更加简单。实践证明教师对实验教学的创新和改进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实验强烈的好奇心,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增加实验探究机会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实验教学过程中,要设计有益于学生探究的环节,在教材安排的活动与探究的实验基础上,精心设计一些后续实验,增加学生探究机会。例如,教材第118页铁钉生锈演示实验当作家庭小实验,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在家里做。到了研究铁的性质这节课时,将实验室预先做好的铁钉生锈实验(第118页实验6-1)的三支试管展示给学生,并请他们与自己所做的家庭小实验结果对照,学生很自然就接受了“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锈”这一事实。进而再请学生思考:“一半浸在水中的铁钉,哪一部分锈斑最明显,为什么?”启迪学生对教材第119页讨论题“你认为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进行探究,从而对铁生锈的原因和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有较深入的了解。

五、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实验教学

篇3

古诗词以“情、境、意”见长,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诗词情境中。在农村初中古诗词情境教学中,既有可以作为优势的环境氛围,但却并未得到足够的开发;也有一些不适应之处,需要教师作出进一步的调整。这些都导致初中阶段农村古诗词教学出现一种微妙的境地,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尤其是加强对农村地区可用作乡土资源的环境进行开发。

一、农村诗词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特点所在

由于农村地区教学受到教学资源建设的限制,在情境创设中既有着一些不足之处,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所在。一方面,在农村诗词教学中,缺乏多媒体设备下的情景创设。尽管大部分农村学校已经有了自己的多媒体设备甚至专业的多媒体教室,但对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及资源的数量远不及城市学校。对于情境教学这一辅助设备的缺乏,使得情境创设中的一些表达效果并不能很好地进行运用,如图片、声音、光影、以及视频资源等。而在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乡土资源进行教学,例如在W习“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切实地听一听蛙鸣,使学生在大自然中感悟诗词的魅力,当学生发现诗人能够将生活表达的如此精妙美好,自然能对诗词产生别样的理解,这又恰好是城里教学所缺乏的。

因此,在农村诗词教学情境创设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乡土资源的优势,以及对一些资源的探索与开发,而不单纯地依赖于口头的语言表达,这样即使在教学中缺乏相应的多媒体技术做辅助,教师也能有效地展开教学,为学生构建学习情境。

二、农村诗词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策略思考

1. 教师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资源

在诗词的描绘下,其实许多内容都是与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这些内容又恰好能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相联系。例如在讲解“春江水暖鸭先知”时,教师可以带领或邀请学生去观察春天最先出现在水中的是不是鸭子等;在讲解“浅草才能没马蹄”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去看看才能没住马蹄的草应当是多长的。总之,教师要将生活情境全面的带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感悟,进而实现教学的突破发展。当诗词的内容与生活情境相联系的时候,学生就能对诗中的内容有了独特的感悟,进而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情感共鸣,实现情感情境的构建,这是教学中重要的环节。

2. 增强教师语言的感染力

在教学中,还要逐渐增强教师语言的感染力。诗词本身就是一种凝练、精确的文体,在表达中往往存在着理解与翻译的问题,而这两者是有区别的。首先值得一提的是传统诗词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师总是希望学生去对所学知识进行翻译,但是学生往往很难做到。之所以提这个问题,就是想阐释“以文害义”的道理,学生对诗词翻译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诗词的意境与美感全无,反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避免走入这样的误区,对于诗词要意境构建多于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修饰自己的语言,以唯美的语言,使学生进入到一种唯美的境界,感受到诗词中的魅力,进而实现学习的突破。用语言为学生构建意境,需要教师不断增强自身的语言能力,提高自身素质。

3. 多方面对资源的开发

篇4

作文教学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能够反映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教育部分。作为语文教师,如何提升学生写作水平,如何锻炼学生想象思维是我们探索方向所在,下文就谈谈我对作文教学的点滴感悟。

一、兴趣题材,巧妙命题

当前学生在作文写作过程中,常常搜索枯肠、胡编乱造、敷衍完篇、应付了事,写作时缺乏主动性和兴趣。针对此现状,笔者在从事作文教学时,尽可能的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作为写作题材,学生写作熟悉且感兴趣的事物自然更加得心应手,更具兴趣。如在学生刚步入初中作文写作时,我们可以通过《妈妈我想对你说》、《假如我是一位教师》等题材进行作文教学,在父母感情、师生身份互换的方面学生显然更具兴趣,有话可说。不少学生更本来则有极强的与父母、教师思想交流沟通的愿望,这更致使写作而成的作文大都情感真挚、感人。古人云:“文章千古事”。所以,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作文在中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及日后在社会中的重要意义,使学生从心理上重视,端正态度,为日后的作文教学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发散思维,激发潜能

初中生阶段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年龄阶段,学生的思维要不断拓展,不断改进。教师对学生不能一味的进行既往的模式化的作文训练,形式上的作文指导,导致学生思维的单调,形成公式化作文思维的怪圈,不利于激发学生自主思维,思考作文。为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发散学生的思维,进行初中作文教学改革,引导学生产生灵感,激发学生作文的天分,提高学生写作文的兴趣,让学生不再苦恼与作文,而把写作当作一种快乐的体验。学生快乐作文是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改革的最佳成效,教师要勇于尝试。

三、积累素材,让心活跃

写作不能缺少素材,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有兴趣的事情,仔细观察体会,都可以作为素材。当前中学生作文缺乏灵性,枯燥、乏味,不能赋予作文以生命,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缺乏丰富的写作素材。有了一定的素材,作文就能体现一定的生命力,散发生活气息。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可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感受真正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了解一些事物的细节,让学生真实的感受那些存在。这样一来,学生就可能激发其想表达的欲望,进行写作,然后将所了解的事物内容很鲜活的表现在作文当作,赋予作文新鲜的灵魂。教师在让学生体会真实生活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抓住事物、景物的特点,熟悉事物,学生真正了解事物特点,在作文中就不会出现偏题,并且能把对事物的真实体验凝聚出成具有新鲜活力的文字,学生的作文也能体现出真实、生动的景物,带领人们进入那种鲜活的境地。

四、亲身示范,潜移默化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亲自动手写作,将现实的生活转换成作文,将学生身边发生的班内和校内的真实的事情,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感悟,将写作的作品拿到班级内和学生一起分享。教师要首先逐渐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逐渐提高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学生就会更加喜欢语文学习,这样学生就长久地喜欢甚至崇拜教师。教师要逐渐让学生亲近教师,学生会逐渐因为喜欢语文教师而喜欢上作文。初中语文教师如果能够经常将作品放在班级来进行讲读,教师可以神采飞扬地进行讲解,深刻地引导学生热爱写作,学生就会对教师特别佩服。潜移默化的爱上写作,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因此,教师在教学生涯中,应该努力多一些地给学生讲解作文,亲自写作文,让学生亲近作文教学,并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五、组织活动,构造平台

篇5

新成立之后,中国大陆界对待马克思理论的态度,非常惊人的相似于“五·四”运动之前国人对待孔子理论的态度——一儒独尊,一切以孔圣为准则,迷信、神化、反。

中国学的就在于这种反科学的“孔圣范式”,而非樊纲先生所说的“苏联范式”,也就是对马克思经济学的迷信、神化,一切以马克思为标准,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标准,并且把一切正确或被认为正确的经济学理论都说成是经济学,而一切不正确或被认为不正确的经济学理论都说成是非经济学的这种范式。近十年前,由樊纲先生《“苏联范式批判”》所引发的“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的讨论,并没有找到中国经济学的正确路向。

马克思理论的“孔圣范式”不仅是中国(大陆)经济实践和经济理论的阻力,也是中国(大陆)其他一切领域向前发展的主要障碍。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即一九九六年,中国(大陆)经济学届的精英们,曾经发起过一场“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的讨论,据称,这场讨论是因为樊纲先生的《“苏联范式批判”》而引发。

当时的背景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经济学理论远远落后于经济实践,理论界认为传统经济学理论(樊纲先生所称的“苏联范式”)严重束缚着我国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和经济实践。这套传统经济学理论既不能指导我们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实践,也不能解释现实中的各种经济现象。同时,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九年间,理论界出现了大批与传统经济学理论观点不一致,五花八门,跃跃欲试,似乎想突破传统理论束缚的文章。

据资料显示,这场讨论的结果(比较主流的观点)是,中国经济学的未来走向,要坚持以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原理为指导,吸收西方经济学科学有用的东西,结合中国经济实践的现实,发展我国经济学。

实际上,经济学,即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体系,最终还是占绝对统治地位。这场讨论并没有为中国经济学找到正确的方向。

回顾我国经济学理论研究近二十多年,即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的,可以看到,我们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即上面提到的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九年的“准诸子百家”时期。这个时期,思想很活跃,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观点,有重新诠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有照搬西方各流派经济学的,有诠释西方经济学的,也有自己“创新”自造的,甚至有非经济学的“经济学”观点的(比如用意义、管意义的价值概念解释经济学意义的价值等),五花八门,泥沙俱下。第二个时期是一九九0年至二00一年之间,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大规模引进时期。其标志是市场经济理论的引进施行。这时期传统经济学理论,即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体系,被置之一旁。就如广东珠江三角洲,大兴土木,到处修建新楼房,而其旁边的旧宗祠依然故我一样。第三个时期即是二00一年到现在所开展的“劳动与劳动价值深化研究”时期。这时期是在市场经济理论大放异彩的时候,想起了传统经济学理论。就如广东珠江三角洲农村建起了大批新楼房之后,想起要用现代新的建筑材料翻新一下旁边破旧的宗祠一样(这只是翻新,重新装饰而不是推倒重建)。“劳动与劳动价值深化研究”的结果是重新确认传统的劳动价值论体系的地位。认为市场经济理论,即效用价值论体系理论,虽然在经济实践中大放异彩,但这并不,更没有动摇劳动价值论体系的统治地位,因为“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是相通的”,“劳动价值论隐含有效用价值论的意思”。昔日水火不相容,互为死敌的一对,今日认祖归宗,同为一家!这样便形成了经济学一山藏二虎的局面。似乎一个“价值”有两个答案,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事实上,这次的深化研究,对劳动价值论并没有得出更深刻、更正确的认识,而只是多了一些错误的演绎罢了。

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不管哪一个时期,即使声称“苏联范式”被批判及抛弃,我国经济学主流都始终没有减弱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体系)的迷信和神化,我们始终没有摆脱传统理论的束缚,也没有摆脱樊纲先生所说的“苏联范式”的束缚。

我们很难想象,科学领域会有一种理论或理论体系,能有如马克思理论这么大的能耐,这样的神通广大,无论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或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无论是“地心说”,或是“日心说”。在我国(大陆)理论界,马克思理论,始终被看作是绝对的真理,是真理的标准,是我们一切行动的指南,它包罗万象,无处不到、无所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不单是经济学,科学的一切领域都是马克思的天下。在大学教科书里面,就有哲学,政治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法学,文学,新闻学等等,不一而足。似乎没有马克思就没有真理,马克思是真理的代名词。马克思似乎是神而不是人。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在我们中国大陆比“孔圣”还“孔圣”。上个世纪“五·四”运动之前,孔子是我们的圣人,我们的一切言行都以“孔圣”言论为准则。“五·四”运动的目的是要结束封建,破除迷信,请来“德先生”和“赛先生”(民主和科学),结果却是“孔圣”送走了,“德先生”和“赛先生”还没有请进国门,“马先生”————已捷足先登抢占了地盘。后来,我们便一切以马克思为标准。一个外来的洋封建、洋迷信,替代了本国的土封建、土迷信。中国社会因此而封建依旧,迷信依旧。

于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象他的其他理论一样,日益被教条化,被神化。以致于我国经济实践,一度以劳动价值论为依归,实行错误的产品形式的计划经济体制。

而事实上,无论是从实践方面,还是从理论方面来说,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都是一个几乎完全错误的理论。

几十年的经济实践已经证明,产品形式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一个失败的错误体制。而这个体制正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理论要求下的结果。

按照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资本主义商品的价值量,完全由生产商品的劳动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的价值由劳动所独自创造;剩余价值是利润的唯一来源,并且是工人剩余劳动所独自创造的。所以,要消灭社会经济的不公平,消灭劳动剥削,就必须消灭商品、消灭商品生产。因此,社会主义必须实行产品形式的经济体制,也就是计划体制。

因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榨取剩余价值,如果没有剩余价值,无利可图,商品生产就不可能继续,就不可能存在。反过来说,只要有商品与商品生产的存在,就会有劳动剥削,就会有社会经济的不公平。所以要消灭剥削,消灭社会经济的不公平,就必须消灭商品及商品生产。

既然商品与商品生产消灭了,社会经济实行产品经济形式,就意味着社会经济的调节手段是“计划”。因为商品不存在,市场,即市场调节,也就不存在,剩下的就只有计划调节。

所以说,社会主义产品形式的计划经济,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理论要求下的必然结果——不管马克思原著里面是否曾经给社会主义经济下过“计划经济”的定义。

有许多论者(包括上文提到的樊纲先生)认为“计划经济”是斯大林、是苏联教科书的“杰作”。而这只不过是他们的美好愿望罢了。因为他们不愿意看到他们的“圣人”及“圣经”有错误——如果不是因为他们本身知识的贫乏的话。

除此之外,对于劳动价值论的其他理论,我也没有看到苏联教科书的解释或演绎有什么根本性的错误,我只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几乎完全错误的理论。

政治经济学的根基及主干就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错误,本人在《谈正确认识劳动价值论的根本障碍》,《价值难题新解》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错误》等文中已有较深刻的,在这里即不再重复,只作简单的介绍(当然,也有相当的一部分学者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提出过怀疑,但是他们都没有看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致命点)。

首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关于商品的价值创造及价值决定的理论是完全错误的。

商品价值,即交换价值,是不同商品之间的交换关系或交换比例,它不是一个实质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就象物体的比重一样,根本不存在创造不创造的问题。实际上,我们是创造财富,而不是创造价值。只不过价值也用于衡量财富的多少,作为财富的一种尺度。但价值并不等同于财富,价值和财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往往把二者混淆了。我们知道,“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也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其实,一切生产力因素(即资源)都是财富的创造者。

劳动也不是唯一的价值因素,甚至不是一个独立的价值因素。商品价值的决定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占有性,一个是有用性。商品的价值量由商品的占有性和有用性两个因素共同决定。劳动(劳动耗费)只不过是占有性的一个特殊而普遍的形式而已,并不是占有性的全部。所以,它不是一个独立的价值因素,更不是唯一的价值因素。

其次,剩余价值理论也是错误的。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他的劳动价值理论——即价值创造及价值决定理论——的派生物。由于他的劳动价值理论是完全错误的,所以其剩余价值理论的正确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资本主义社会(或私有制条件下)的商品经济活动,的确普遍存在着劳动剥削的情况,但是,劳动剥削并不是利润的唯一来源,甚至可能不是主要来源。因为上面提到“一切生产力因素,即资源,都是财富的创造者”,而所谓利润,实际上是资本家在经营活动中得到的净财富,即除去成本财富的财富净增长。所以,所谓的“剩余价值”并不是资本主义生产(经济活动)的唯一目的或根本目的。

同时,劳动剥削也不是社会经济公平的唯一敌人,更不是最大的敌人。社会经济公平的最大敌人或主要敌人是资源的占有和消费(使用)的不公平。当然,劳动(劳动力)也是资源的一种。

再者,马克思的基本经济理论也是错误的。

本人的研究发现,左右一切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即基本经济规律,是“效用最大化·生产耗费最小化原则(原理)”,而不是马克思的“等价原则”。如果不考虑马克思“价值创造,价值决定”理论本身的错误,“等价原则”充其量也最多是基本经济规律,即“效用最大化·生产耗费最小化原则”,其中的一个小枝节而已。而实际上“等价”也只不过是“交换”的同义反复。因为“交换”本身就意味着“等价”。所以,所谓的“等价原则”几乎不值一提。

上面提及的三个,即“价值创造及价值决定(因素)” 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基本理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根基及主干,也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根基。而这三大理论都是完全错误的,或几乎完全错误的。说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一个几乎完全错误的理论体系。

一个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几乎完全错误的理论(体系),如何去指导我们的经济实践和理论,并且还要作为(真理的)标准?

而就算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体系)是完全正确的,它就能作为我们一切行动(经济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指南及标准吗?不是说真理的标准只有一个,即“实践”吗?

马克思是百家中的一家,并且是“一家”而已,为何马克思理论能涵盖一切,为何以一家顶一百家?为何独尊一家而硬废其余九十九家?这不是严重反的做法吗?

所以,我们说,经济学的,实质上并不是所谓的“苏联范式”的问题,而是“孔圣范式”的问题,也就是那种“一儒独尊而百家俱废”,“一马独嘶而万马齐喑”,“一枝独秀而百花不放”的迷信、神化、反科学的“封建范式”的问题。

因此,我要在这里大声发问:中国经济学究竟应向何处去?马克思理论是应该继续“神化”还是应该转为“凡化”?我们是要迷信还是要科学?

1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1版

篇6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化学这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传统的化学授课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赢取应试教育的成功采取填鸭式教学和题海战术的策略.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尽管能够帮助学生在应试教育中获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对于学生的能力发展和知识结构的完善并没有太大的帮助.

初中化学开设的时间很短,而且在三年级才开始开设,因此,很多学生面对化学教学中总是有很多的疑虑甚至是心存畏惧,面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多学生的学习负担不仅加重而且学生的心理压力也不断上升.笔者认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观念,要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形成为学生的发展和进步服务的意识,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这样才有可能获得初中化学的教学效率的提升.

初中化学的教学要想在短暂的时间内、中考的压力面前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首先要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将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传达给学生,要和学生开展好有效的交流,要让学生明白教师教学的意图以及教学的计划等,都需要师生之间拥有一个良好的关系才可以缩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交流,加强教学实施的效果.

二、加强有效交流

和谐的师生关系无疑为有效教学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氛围和基础,除此以外,笔者认为还应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有效性的交流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更好地设定教学计划.另一方面,有效性的交流也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丰富学生的见识,在交流之中发散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

此外,加强有效性的交流,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交流中也将获得别人对知识的认识,从而完善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所以,为了更好地提升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应该加强有效交流.在教学中加强交流的方式很多,例如:分组讨论交流、一对一问答交流、探究辩论式交流等.

通过这些交流,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到位,教学的效率也将获得提升.例如:在《性质活泼的氧》的内容的学习之中,其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掌握,一个是氧气的物理性质,另一个是氧气的化学性质.很多学生都可以掌握好氧气的物理性质,但是对氧气的化学性质就比较难理解.于是乎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探究论辩式的讨论:

教师问:刚才学完了氧气了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有关物理性质我们都很容易理解,但是有关氧气的化学性质呢?我们该如何来理解呢?

学生1:氧气的第一个化学特点是能够支持燃烧.

学生3:氧气可以和很多物质发生反应,例如硫、碳.

学生2:还有一个刚才在实验中我们发现有氧气的帮助木棒的燃烧更加充分.

学生5: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

教师说:不错,现在来总结一下氧气的两个化学性质:助燃和供氧.接下来我们回顾一下刚才开展的实验来进一步探究氧气的这两个化学性质.

借助这样的讨论,学生对氧气的相关性质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氧气的相关实验开展也更加地理解.

三、优化教学过程

有效性的教学开展也离不开有效性的教学过程的开展.因此,为了更好地获得教学的效果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需要注意,就是要注意优化教学的过程.

教学的过程包含了多个方面,教学资源的利用,教学设备的运用,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手段的多样.这些都是教学过程的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一定要注意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1.优化教学资源

化学教学有不少的实验需要运用到相关的一些药品和一些实验器材,为了让学生的理解更加到位,教学更加清楚,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地利用教学资源,如:滴管、试管、石棉网等实验器材的展示和认识.

2.优化教学设备

多媒体设备是协助教学开展的重要助手,实验室是完善化学教学的重要平台.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地利用好这两大设备,使得化学教学的内容生动,并且在实验中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更好地走进化学的世界,对化学的学习产生兴趣.

3.丰富教学内容

化学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所以为了让化学的知识教学地更加丰满,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一些东西和化学教学联系起来更好地开展教学.例如:对《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和《自然界中的水》这样的内容进行学习,就可以和我们的生活相联系.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也拓宽学生的思维模式.

篇7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 基础教学改革 实施路径 网络信息化

当前我国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逐渐趋向于技术型,由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导致我国就业环境十分严峻,许多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要求挣不断提高,以往的依靠力气吃饭的工作理念正在被改变,在如今我国网络信息化的新时代,想要找到理想的工作,只有跟上时代的潮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而在当前高职院校中,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不重视使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浮于表面,并没有将理论与实际进行联系,教学内容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的需要。本文主要对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改革内容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实施路径。

一、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当代社会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主导的科技社会,网络信息化充斥社会的各个行业,假如不懂计算机技术,在求职、工作的过程中都会面对这巨大的困难,而当前高职院校在学生质量上相对于本科大学要有着一定的差距,选择高职院校就读,一般是为日后的就业所考虑,因此,学生更加关注专业课的学习,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学习一般是抱着走过场的态度来应付相关的计算机考试,真正对于计算机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极地,这也导致了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技术教学没有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日后就业中也经常因为计算机知识掌握较少而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中,影响学校计算机教学水平的因素有很多,如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方式以及学生本身的学习态度等。高职院校一般是为社会培养单方面人才的教育机构,专业指向性较强,对于计算机基础并没有较为准确的定位。学校在设定计算机课程时并没有意识到,无论学生日后就业时从事何种工作,都需要辅以一定的计算机技术,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与市场的需求严重脱节,对于社会人才的需求与要求并没有准确的定位,学生在高职院校中所学习的计算机知识相对于社会中所要求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来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距,因此,对于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改革已是十分必要。

二、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改革当前计算机教学的模式

在当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计算机教学模式上的问题。经笔者调查发现,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在对计算机课程进行教学时,都存在着相同的问题,即理论与实际联系的松散,这就导致在院校中所学习的计算机技术知识实用性较低,并不能够应对当前社会中复杂多变的计算机处理问题。另外,学校中所开设的计算机教学内容一般较为落后,而计算机技术更新很快,许多在学校中学习的知识在社会中并不能得到应用,因此,应科学地改革当前计算机教学的模式。

(二)优化当前计算机教学的环境

在进行计算机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便是计算机基础设施的建设,而高职院校由于受到政府投资的限制与计算机教学理念的影响,计算机基础设施的建设一般很难达到教学需求的要求,即使教学内容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也常常会因为教学设备的短板而使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计算机技术的最大特点便是更新换代时间极短,许多十几年前甚至几年前的教学设备针对当前的计算机技术教学已不适用,而计算机技术对于实践操作的要求十分重视,只有理论而不进行操作,无法真正地掌握计算机技术。

三、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实施途径

(一)计算机教学以就业为基础导向

学生就读与高职院校,大多是以就业为目标,与一本、二本大学相比,高职院校旨在培养高等的专业人才与技术人才,要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导向并在其指导下,以实际应用与技术作为出发点,制定科学合理的计算机教学方案。

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中,要将教学改革与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与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日后的就业中能够熟练地运用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在此同时,应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行业的需求,从技术性角度对学生进行培养,努力将学生造就成为懂技术、懂管理还懂计算机操作的综合性社会人才,在日后的就业中能够有更好的发展,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二)加强对于计算机教学师资队伍的培养

想要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首先要培养创建一支具有着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良好的师资队伍使对于整个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根本保障,也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上,应采取研究、实践、学习并进的方式,想要培养计算机教学师资队伍,应首先在专业教师中展开广泛地计算机教学交流,其次建立合理的教师培训制度,最终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培养出符合教学要求的现代化计算机专业教师。

四、总结

当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着不少的弊端,改革是为了适合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要。对于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应抓住改革的方向与重点,分析并探讨合理的改革路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教学水平,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地求职。

参考文献:

[1] 白冰.高职计算机教学改革的重点及实施路径探讨[A].信息通信,1673-1131(2013)03-0137-02.

篇8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2―0042―01

在初中阶段,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想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对其进行必要的情感教育,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进行多元解读教学,尤其是解读经典文本,不断开拓学生思维,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他们德、智、体等全面发展。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经典文本多元解读的问题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经典文本多元解读方面存在的问题体现在不同方面。一是解读单一化。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仍然采用传统单一教学模式,经典文本解读中过分注重知识的讲授,“师讲生听”是主要的教学形式,师生、生生间互动极少,一次性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学生真正消化、吸收的知识并不多,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采用注入式教育法,让学生死记硬背相关知识点,不注重学生体验与感悟,不利于他们充分挖掘自身各方面潜能解读文本内容。二是过度解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没有结合学生各方面情况对其进行有效地引导,导致他们无法准确把握经典文本内容,没有立足文本内容,全面、客观分析经典文本各方面信息。比如,过度解读的问题,解读的意思和原文意思不吻合,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各类文本知识,培养他们多方面的素养。

二、初中语文经典文本多元解读教学途径

1. 强化主体意识,展开经典文本多元解读教学。在多元解读初中语文经典文本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各方面情况,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为其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要采用多样化的导课形式,巧设问题教学情景,设置悬念,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使他们逐渐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融入到经典文本多元解读教学中。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经典文本作者的人生经历等,从不同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走进经典文本,全面、深入挖掘文本内容,更好地感受经典文本的独特美,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注重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在感知经典文本意思的基础上,进行精读,利用阅读技巧,多元解读不同类型的经典文本,以经典文本的文体为基点,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这有利于更好地解读经典文本内容,避免扭曲原文内容。

2. 注重阅读理解,提高学生多元解读能力。在经典文本多元解读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初中生已有的学习能力、认知特点等,借助网络、报纸等不断扩充课堂教学内容,便于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内容。要采用多样化的互动形式,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比如,提问质疑、生生讨论,综合分析主客观影响因素,合理调整文本内容,促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文本内容,引导他们全面、准确理解经典文本中各类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准确把握文章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和作者产生共鸣,避免错误解读文章大意。在解读各类经典文本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其侧重点,散文类要以情感体验为主,诗歌要以意蕴品味为主,小说则要以人物形象分析为主,引导他们掌握各类文体阅读理解技巧,加强阅读训练,逐渐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为提高他们解读经典文本能力做好铺垫。

篇9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策略;新课改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在全新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我们的历史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坚决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执教战略,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会自主学习,为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简单谈一下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

初中历史教学要在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氛围下,引导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历史知识。今天,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要靠教师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与时代要求不符合了,教师应主动转换角色,调整自我位置,化身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重点。初中历史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要想尽一切办法缩短学生与历史间的时空距离,使他们觉得历史并不只是过去发生的,跟我们现实社会毫无关联的、遥不可及的事情,只有引导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与历史的关联,他们就会自觉地去了解和探究历史。如,在学习《》中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这一历史事实时,我们可以为学生播放香港1997年回归的视频,帮助学生加深对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的认识,为今天祖国的强大繁荣感到自豪,同时更深刻地理解“一国两制”这一历史决策的提出背景。历史在这里不仅涉及了昨天,并且关乎今天,更预示着明天。设计情境教学活动时,必须考虑学生的参与程度,只有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其中,才能真正体现情境教学的价值,达到教学目标。

二、积极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扩散性思维

在教学人教版世界史九年级上册《美国的南北战争》这节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美国南北战争的真正原因,笔者组织了一场辩论赛,辩论的主题是种植园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较量。把所有学生划分为两组,分别搜集这两种制度的经济发展策略,推选学生代表负责资料整理,扮演南北方代表。两个小组展开激烈辩论,并通过多媒体把搜集的资料展示出来,列出自己代表经济制度的发展理由,主辩陈述完本组观点后,其他组员各抒己见,做出精彩的补充,营造出积极热烈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辩论中提出了市场、工业原料、劳动力以及近代化等问题,最后找出了“奴隶制的存废”这一矛盾焦点,最终得出南北战争最根本的爆发原因是奴隶制的存在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要坚持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让所有学生各显其能,把所学知识应用到探究学习中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扩散性思维。

三、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全面化评价需要评价方法的多样化,除了书面测试这种传统化的测试方法,我们还应引入口头测试和专题作业等新颖的评价方法,拓宽评价渠道,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专题作业法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现场调查、表演历史剧、组织辩论赛等教学活动方式,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学为例,安排学生分组阅读相关书籍,查阅搜集诺曼底登陆中涉及的名人轶事,整理编辑搜集到的资料,培养他们的资料整理分析能力、组织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等综合素质。在做课堂评价时,以多媒体播放视频和图片,让学生针对其中的视频片段和图片用所学的知识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和感想,在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时,老师要用积极性的、激励性的评价方式,肯定学生做出的努力。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和创新,一方面,注重转变师生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还要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英语教学;思考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广大初中英语教师为了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及时更新知识。教师如何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转化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发挥引导者的作用,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和学生一起完成学习任务?作为初中英语教师,笔者试谈以下几点粗浅看法。

一、要明确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初中英语教学目标将英语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终身、全面发展方面,摆脱了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应对考试为主的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重英语理论知识的教学,还要重视对学生英语创新能力、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在注重智力方面对学生开发的同时,要注重在非智力因素上对学生进行开发,提倡价值观、态度、情感相结合的三维教学目标。因此英语教学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提高语言发源国家的风土人情、价值观、文化艺术、地理历史、生活方式等文化素养,通过英语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合作精神,锻炼意志,树立信心,激发学习动兴趣等。

二、要自觉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随着新课改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深入发展,教师的教学能力日益显示着需要提高的必要性。因此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迫在眉睫,一是要求教师在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对英语教师培训的同时,坚定改革信念,明确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角色,主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学习新理论,在专家的指导下,探讨新课程提出的教学理念,提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二是要求教师要学习新知识,透析新教材,活用新教材,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在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时,可从中适当穿插一些如游戏问答之类的趣味活动,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了解学生,研究新形势下的教学对象,探讨有利于各类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教学途径和策略,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四是研究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新方法,如何根据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教法的设计、选定和加工;五是虚心学习,向有经验的教师讨教教学方法,尽快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如听课、议课、评课等。

三、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要遵守教学主体性原则,鼓励学生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主体能力。教学方式由教师到学生的单一模式转变成教师到学生,学生到教师,个体到个体,个体到群体,群体到个体,群体到群体的多维互动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相互了解,交流见解,共享资源,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输出语言,展示自我,培养语言实践能力和交际能力。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方法,保障学生顺利获取知识。新课改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较强的英语学习能力。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初中英语教学中,常用的学习方法主要有交际法、资源法、调控法、认知法等四种。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方法及能力进行专门的指导和培养,使学生能独立、连贯地对单词进行拼读,提高英语写作、阅读等能力。

四、要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合作教学关系

《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尝试,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对学生的亲和力,与学生建立和睦友好的关系。现代师生之间应具有朋友的双重关系,师生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极为有益,教师要以全员互动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习的责任感,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师生合作学习模式下的英语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学生发挥自己展现自己的舞台。实现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师生合作学习,教师已不再大包大揽地占据课堂时间,从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乃至师生互动创造了条件。

五、加强教学中教师的团队合作

现代管理越来越注重团队这一概念,教师团队合作是有效教育改革的呼唤,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团队合作更能显出它的重要性。在新课程改革教学中,教师团队就是教师之间合作的一种最好的形式。教师团队合作学习可以促进知识共享,发展整体搭配能力;还可以改善人际关系,重塑合作的教师文化。在教研活动中,教师团队可以利用这种教研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训练,选择学习方式中的一项或几项作为培训目标,围绕目标,研讨如何用相应的素材,来实现对学生方式和习惯的培训。

结语:英语课程学习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门国际用语,初中英语教学改革也是新课改的重中之重。实施好英语新课改的关键在于英语教师,他们要做到让学生始终保持主动、积极,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有效地掌握新教材内容,帮助学生达到“乐学”的境地。因此,英语教师要更新观念,夯实基础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