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市场分析范文
时间:2023-08-17 18:13: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信息化市场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市场改革;企业发展;管理创新;问题与建议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我国市场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市场经济的改革也在有条不紊的推进中,作为市场重要主体之一的企业,在市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提升市场活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的,但是,企I在发展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企业管理创新的问题,这正是未来我国企业发展需要重点解决的方面。
一、企业管理创新的意义
1.理论意义
企业的发展需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这也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来源,企业管理创新其实就是针对当前发展的实际情况,为了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而进行的一种变革,这种管理创新主要是针对企业的内部结构以及企业资源进行重新调整,进而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发挥企业资源的最大优势,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实践意义
现代科技的发展将世界各国经济有效的链接在了一起,互联网等技术更是为每个企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机遇,但是同时新时代的科技也为经济创新和进步带来了压力,我国企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比如我国企业竞争的范围已经不局限在某一个地区或者国内,而是需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这就必须要求企业不断的进行管理创新,以保障企业市场竞争力。
二、市场改革中企业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面临着重大的改革,同时也为我国经济管理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但是,总的来看,我国企业管理创新还存着不少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管理者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我国企业,尤其是一些国有控股企业的领导者对于管理者的素质要求不高,一方面,领导者认为没必要话费专门的费用对一般管理者进行培训,只需要给予其相应的待遇就可以,另一方面认为如果通过培训提高了管理者的素质,那么以后如果跳槽就会增加企业的竞争压力,基于此,企业领导者对一般管理者整体素质要求不高,也不重培养和提高,造成创新能力不够。
2.组织机构复杂
很多企业在内部设置了多个机构、层级,在工作中容易出现扯皮的问题,许多部门出现了职能重合等问题,这就造成了企业在发展中如果进行管理创新就必须由几个不同的部门同时进行,但是不同部门之间就可能为了自己的某种利益不热衷或者反对进行管理创新,进而影响了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3.战略管理规划不足
许多企业都是基于盈利性进行经营,故而其视野非常窄。管理层缺乏对企业长期发展的规划,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企业生命短暂。企业如果要获得长久地发展,就要深入的进行市场的调查,充分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与此同时,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经营效率和经营水平,从而在同行业中获得竞争力。在改革开放和国外企业不断入住中国的背景下,很多企业也开始进行较长期的战略规划,但是其视角并非是跟随市场而动,而是根据自身特点和自身对利润、市场份额需求进行规划。
4.缺乏创新管理的理念
在企业发展的传统理念中,企业的决策者主要注重的是企业的生产和销售问题,对企业的管理重新认识不够,一方面,没有认识到企业创新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只是注重企业最直接的工作,根本没有形成创新管理的理念:另一方面,没有注重企业创新文化建设,员工在工作中只是重复进行某项行为,并没有创新的文化内容,更不会主动去实行创新管理活动。
三、建议
篇2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中国电信
Abstract:There are endless opportunities of Chinas SMEs(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information,it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that helping SMEs achieve information promotes China Telecom into the blue ocean for transi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dilemma of Chinas SMEs information,and makes related strategies to promote SMEs development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Telecom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rvices to SEMs.
Keywords:SMEs(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InfomationizationChina Telecom
1.引言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经超过4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总体来看,大多数企业信息化水平还只停留在“邮件系统+局域网”的初级阶段。受此制约,许多中小企业管理、运行效率低下,影响了企业的持续发展。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企业已经不得不面对来自内部管理、生产控制等多方面的挑战。因此,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有效解决中小企业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全面提升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已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
中国电信是我国基础性、先导性产业,也是我国信息产业的龙头企业,具有经济的正外部性,对推进和提升其他行业价值具有倍增效应,其发展速度和效益必然会对整个经济发展产生辐射作用。中国电信具有集团采购和整合优势,通过与系统集成商及供应商的合作,能赢得最低的经营成本,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较为经济的信息化方案,从而减少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因此针对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状以及中国电信本身的优劣势,提出中国电信有效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的策略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2.中小企业信息化内容与困境
2.1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内容。中小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作业、管理、经营各个环节、各个层次、各个领域采用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广泛利用企业内外信息资源,逐步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到管理流程中,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促进管理创新的过程。
从信息系统角度来看,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一是营销管理信息化。建立覆盖各销售网点的计算机网络,将产品销售、售后服务、客户需求、市场变化等信息纳入计算机系统,实时监控、调度、响应和分析,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不断开拓新市场。二是采购管理信息化。采购管理实现内部各相关程序和权力的公开、透明及有效制衡。三是财务管理信息化。企业内部各单位使用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财会部门能同步得到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每一次业务活动的信息,并实时进行核算,提高会计核算速度。四是生产管理信息化。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对生产过程实行动态分析和监控,以提高生产效率,并使产品的生产质量得以保证。五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此目标是更好地进行人力资源的发展和规划。
2.2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困境。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意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但中小企业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企业已经意识到了信息化的重要性,开始着手推进信息化进程; 另一方面,又由于信息化有着投入较大、回收时间较长的特点,因此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着以下两大问题:
2.2.1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成本困境。中小企业预算低、利润少,对于企业信息化投资的敏感程度远大于大企业。而目前国内市场上信息化软件比较成熟的主要还是高端产品,面对的主要是大型企业,高昂的初始投入成本费用以及后续的二次开发、运行维护、系统更新和管理费用,令许多中小企业望而却步[2]。资金短缺是中小企业的普遍困难。根据数据统计:15%的中小企业认为资金不足是信息化建设中的障碍,多数中小企业更愿意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市场或研发上,以降低投资风险,这些都导致中小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难以提高。
2.2.2外部环境差,缺乏适合的信息化方案。由于中小企业管理程序较为灵活自主,所以变动很大,管理程序的稳定性差,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管理软件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另外我国目前市场上的中小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过于昂贵,38%的企业认为没有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当前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的管理软件产品还不多,大部分不能很好满足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软件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后续服务也没有跟上。国外企业管理软件又存在“水土不服”等问题,很难为中小企业所接受。以中小企业信息化为特长的咨询机构极少,专业从事企业信息化工程监理的机构也太少,导致中小企业信息化项目质量无法保证。
调查显示,71%的企业希望运营商能够提供企业信息化一揽子解决方案,23%的企业需要给予信息化方面专业的指导咨询,15%的企业需要得到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咨询。此外,电子支付、信息安全、物流配送体系的滞后等问题也是影响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因素[3]。
3.中国电信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驱动力
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蕴藏着无尽的机遇,帮助中小企业实现信息化是助推中国电信进入转型蓝海的重要动力,也是向“世界级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的最好契机。中国电信启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的主要驱动力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首先是信息化进程和产业发展需要;第二是来自于企业自身发展需求,从基础电信运营商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战略转型必须要求电信运营商服务于中小企业客户和市场;第三是用户需求,随着中国电信在商务领航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需求逐渐增加,并从单一的服务要求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的服务[4]。
中国电信拥有优良的网络、优质的服务力量和强有力的研发队伍,正在加快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的步伐,致力于为行业用户提供整体信息化方案。中国电信的行业信息化开始于1994年,到2004年,服务框架已基本形成,能够为大客户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内容应用、网络规划、系统集成、网络外包等整体服务。目前,利用中国电信网络组建的全国性信息应用系统已超过两百个,覆盖银行、证券、保险、政府、企业、教育、跨国公司等行业。中国电信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优势主要可以体现为以下两点:
3.1电信企业可以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规模分散、技术薄弱、资金有限,所以要充分调动、合理整合有关社会资源。而电信企业可以发挥技术输出作用,组合软件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管理咨询公司、工程监利机构的相关作用,逐步建立企业信息化支持、服务与保障体系,形成一个完善、诚信、高效的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服务体系[5]。
3.2电信企业的集团优势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较经济的信息化方案。成本困境是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困难之一。而电信企业具有集团采购和整合优势,通过与系统集成商及供应商的合作,赢得最低的经营成本,从而为企业提供最经济的信息化方案,减少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通过构建信息化平台,以 IT 采购的方式,做各行各业的企业提供最优质高效的服务。
4.中国电信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的策略
中国电信总经理王晓初今年初表示,公司正面临3年转型的攻坚阶段和关键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企业必须聚焦于客户、紧抓市场商机、开拓信息化蓝海,方可实现转型新突破,跃上更高的目标。针对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应用的最新趋势以及主要问题,中国电信需推出相应的服务策略。
4.1发挥中国电信在产业链中的主导作用,加强产业联盟的有效合作。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是 ICT、增值业务体系中最具市场潜力、运营商价值最大的一个环节。但同时运营商对此市场的开发也将面临众多的艰难险阻,如用户需求差异化导致的市场充分细分化,信息化本身的高技术、高知识含量的特点导致的产品体系复杂化等是电信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的重要特点与难点。中国电信拥有一个完整的链条,其环节包括设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商、软件开发商、运营商、内容提供商和用户。过去,在窄带话音通信时代,电信用户、运营商、制造商构成了简单的产业链。在如今的电信市场上,任何一个基础电信运营商要想跨越整个链条,将每个环节都做好是不可能的。在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产品供应商的技术支持、运营商的包装运作、ICP的内容提供、价值链终端用户的认可使用等要素[3]。价值链上的各相关主体只有分别着眼于自身的核心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规模运作,才可能形成一个以电信运营商为核心的良性循环的价值链体系。要加强对渠道型合作伙伴的协调和管理,优化营销渠道,配合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营销;加强与终端厂商合作,突破固网终端瓶颈,加快提供有线和无线融合,通信、计算机和家电融合的多样化终端,才能实现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有效服务以及中国电信本身的稳定转型。
中国电信自身并不进行信息化配套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在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过程中,需要通过与联盟中其它企业合作来完善与企业信息化相关的产品线。为了使产品线更加完整,中国电信需要进一步加强产业联盟的有效合作,并在联盟内部关键企业之间建立有效的业务分成模式,比如与提供 ASP解决方案的企业之间共同约定建立业务推广和分成机制。另外我们可以采用业务外包等形式,通过我们电信公司的网络为中小企业提供多种选择的语音、数据与多媒体应用相结合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根据中小企业的不同需求和承受能力,推出不同的信息化套餐品种供其选择。
4.2整合现有的电信业务,更好地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随着中国电信经营理念的转变,也为了满足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的需求,中国电信进入了全业务经营和各种业务整合的阶段。虽然目前中电信借助移动业务与固网业务的融合,加快业务价值链的捆绑给电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空间,但是目前电信业务的整合还存在着许多不足,难以满足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服务。
4.2.1当前信息化业务战略不够明确,缺少业务的总体布局。由于缺乏业务的总体布局,用户无法享受到自由选择的乐趣,中电信也没有能够发挥多种业务的组合优势。增值业务核心价值并不明朗,撬动市场的“杀手锏”应用有待发现。应用与内容缺乏,在发展业务时很难找到切入点。因此,细分市场,贴近应用,以多层次的业务满足多层次的需求已成为当务之急。
4.2.2在整合业务以及推广全业务经营时,需进一步明确分工,减少流程,梳理组织架构。目前的组织架构将使得各种服务依然散落在大市场部、个人客户部、家庭客户、政企客户部、天翼公司、移动终端公司、号百公司、信元公司等多个部门。部门之间的扯皮,推诿,消极,应付等思想使得中国电信将很难提供令客户满意的“端到端的全流程服务”,最终降低客户的感知,削弱了电信全业务运营的优势地位,甚至会出现服务出现问题找不到责任单位的现象。最为关键的是,在业务的界定,部门指标的下达上由于部门指标考核的因素,一些全业务性质的套餐与产品方案将很难划清收入来源与运营主体。使得全业务运营的优势被削弱。
4.3提高中国电信IT的整体支撑水平。中国电信目前的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属于木桶定律中描述的 “短板”,需要超常规发展。应按照既满足当前发展需要,又着眼长远、适度超前的原则,以建设新一代世界级企业信息化综合平台(CTG-MBOSS)为目标,以中国电信企业信息化架构为指导,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为了更要的服务中小企业信息化,电信IT系统需要在技术架构、应用系统、数据管理、基础设施、组织与管控方面都做出改变。
4.3.1基于BSS系统的整合,加快EDA和BSS建设,抓紧建好数据仓库,充分重视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全面提升对市场分析研究和针对性营销的支撑能力。要加快企业的 IT 系统建设。当前重点是要加快经营分析系统建设,为前端营销人员装上“眼睛”,同时要加快建设和完善 BSS 和 OSS 等支撑系统,更好地支撑前端的经营工作,以满足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的要求[6]。
4.3.2实施IT系统需求流程管理和IT系统资源动态管理。为了满足业务发展和信息化服务的需要,电信运营商的业务支撑系统常常面临着业务部门频繁的新增业务需求,导致了频繁的系统升级和软件版本的更新。建设需求流程管理模块,对需求进行规范管理,是解决需求实现要求快速、准确、灵活与需求流水线长、干系者多之间矛盾的一个有效途径。需求流程管理模块主要实现流程跟踪、任务提醒、记录查询、系统升级管理以及版本管理等功能。
IT系统资源主要包括主机、存储、网络设备等硬件资源及数据库、中间件、应用软件等软件资源。要将对系统的维护工作从被动转为主动和实现系统的科学规划,实施系统资源的动态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实现IT系统资源的动态管理,更好的提升电信IT整体支撑水平,应做好建立动态的系统资源资料库和建立资源变更操作工作流程这两项工作。
4.3.3为了满足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要求,需要对现有孤立的信息源进行整合,通过统一的信息化规划,保证信息标准的统一,满足当前发展需要的同时着眼长远、适度超前,确保未来的系统能够遵循统一标准,实现系统之间的集成和信息共享,避免出现新的信息孤岛。
4.4聚焦客户,更有效地进行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总经理王晓初提出了中国电信的战略目标:做世界级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要求中国电信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网络为基础,以客户为中心,坚持“诚信经营和精确化管理”,实行“网络”和“业务”分类经营,积极与媒体、娱乐、信息内容服务商合作,向客户提供完整、综合、高附加值的信息服务。聚焦客户,针对客户的需求不断完善中电信各个服务环节是有效服务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关键之一。为了更好的聚焦客户,真正实现电信“用心服务,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水平,应重点做好以下一些工作。
4.4.1进行中小企业客户信息的分析。客户信息分析是通过对客户信息和消费数据的关联、挖掘、分析,得出对业务营销、市场细分、服务水平等有重要意义的关键信息,从而增强企业对市场的灵敏反应能力,提高用户服务水平,达到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加企业盈利能力、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目的。客户信息分析过程包括以下三阶段:客户行为分析、重点客户发现和效能评估[7]。
4.4.1.1客户行为分析。①行为分组:根据客户行为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各个群体有着明显的行为特征。通过分组,可以更好地理解客户,发现客户的消费规律。②客户理解:将客户在行为上的共性与已知资料结合起来,对客户进行具体分析。
4.4.1.2重点客户发现。80%的利润来自 20%的客户,重点客户发现主要考虑以下方面:潜在客户、交叉销售、增量销售和客户保持。
4.4.1.3效能评估。效能评估是评估市场策划和市场活动能否达到预定的目标。
4.4.2定期与中小企业客户进行双向沟通。电信可以定期抽调后端专业技术人员与前端营销人员或客户经理,相互配合,主动与客户沟通,让客户感觉到企业与用户之间不仅仅是一种买卖关系,更多地体现为朋友关系。通过与客户的沟通,使所有的用户自觉成为电信产品推销员、市场调查员、信息反馈员。每月上门走访应不少于1次。在于大客户的接触中,应向大客户宣传各项电信信息化新业务,了解客户的不同需求,掌握大客户的消费心理,进行市场预测,把握客户的未来信息化需求。另外客户的走访,通过沟通和交流,可以让用户多了解一些业务和技术,减少由于用户知识缺乏而导致的投诉和申诉率。
另外电信的技术部门可以投入技术骨干力量,介入售前服务,前后端协同配合,为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服务设计最优消费方案,设身处地为客户利益着想,真正实现企业价值与客户价值共同成长的经营理念。比如网络宽带业务,要协助中小企业,使之对所需求的产品进行规划和指导,合理的进行消费,为客户节省资源,真正的做到服务客户。
4.4.3实施个性化、差异化策略。当前中小企业对通信的消费需求已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个性化的趋势。电信竞争日趋白热化,每个业务领域,至少有两家以上的运营商在争夺市场,同时业务间的异质竞争更是如火如荼。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电信若想取得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的主动权,就必须在个性化服务方面建立优势。毕竟在各运营商技术上已经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谁先抢得服务的优势,谁赢得了客户的信任,谁就占了市场先机。因此,中国电信企业应从传统的业务竞争中解脱出来,不断开发新的、有个性的服务类型,今后的竞争将是细节的竞争。
参考文献
[1]扈瑜、杨富源.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初探[J].中国市场,2008(22):78~79
[2]吴新颖.中小企业信息化与中国电信的“商务领航”业务[D].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袁小明、薛玉林.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及电信运营商的对策探讨[J].江苏通信技术,2006,22(3):44~48
[4]程意平.电信运营商开拓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的战略选择[J].网络电信,2005,7(11):20~21
[5]王卉越.信息化——电信企业转型的重要课题[J].电大理工,2006(2):39~40
篇3
企业前进的另一个轮子
去年,在国家“科教兴国”方略的影响下,许多企业提出了“科技兴企”的口号。国家经贸委也要求所属512家国有重点企业在最近几年内成立“技术中心”,并把技术创新当作中心的根本任务。
一般来说,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上企业只能得到正常利润,如果想得到超额利润,那就必须创新。创新是对生产要素进行新的组合,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讲,它来自五个方面:引进一种新技术;引入一种新产品;开拓一个新市场;获得一种新原料或一种原料的新供给;创造或采用一种新的管理机制或生产组织方法。创新不排除发明、但不等于发明,创新是企业家的事,而发明是科学家的事。企业家把新的发明引入经济领域就是创新。例如,计算机是科学家的发明,但被引入经济领域则是创新。创新容易被模仿,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带来新的利润。
这里要强调的是,既然创新不等于发明,那么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要自己研制新技术和开发新产品,支付一笔知识产权费用,买来别人研制的新技术或生产别人开发的新产品也是一种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不能片面追求改进生产工艺、减少能耗、节约人工,以降低企业内部成本,而且也要讲究减少环境污染、避免工人失业,以降低社会成本。
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前进的一个轮子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新产品、新技术不为人们所知道、不为市场所接受,那么,技术创新就失去了意义。尤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随着国有企业中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实施,市场已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功能。市场成了企业兑现利润的场所,成了检验企业领导者才干和体现企业价值与前途的场所。在这种“市场说了算”的情况下,提出“营销创新”的概念、达成对“营销创新”的认识,同样有其战略上的重要性。
营销不等于销售,简单地讲,它是对客户需求的管理,包括售前管理、售中管理和售后管理。营销创新是指企业尽可能地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最有效地、最省钱地谋求新的市场的开拓和新的消费者的挖掘。它包括:应用新的广告媒体、采用新的交易方式、设计新的产品防伪方法、开辟新的售后服务途径、开发新的客户需求分析工具。
营销创新的意义在于:
1.国内市场同行业、同产品的竞争日益加剧,企业要想提高自己在原有市场的占有率,必须依靠营销创新挖掘新的消费者和争取其它品牌的消费者;
2.有些产品,其原有市场的容量日趋饱和,企业要想大幅度提高销售额,必须开拓新的市场,营销创新有利于企业形成大市场、大发展的观念;
3.中国正在积极申请加入世贸组织,世界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国际市场正逐步形成,营销创新有利于中国一些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发挥其比较优势;
4.营销创新强化了企业的市场观念和销售职能,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制,有利于企业管理机制的调整和改革;
5.营销创新与刺激消费相配合,形成对产品的一推一拉。刺激消费是社会上设法让有需要的客户把产品拉向自己,营销创新是厂家设法把产品推向有需求的客户,所以,厂家的营销创新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经济的增长。
营销创新是企业前进的另一个轮子,作为微观经济部分的企业,不能单纯强调“技术创新”,而是要一手抓技术创新,一手抓营销创新,要两手抓,两手硬。
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科研、生产、营销和办公等方面广泛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构筑企业的数字神经系统,全方位改造企业,以降低成本和费用,增加产量与销售,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这里,科研是指产品的设计和开发;生产是指有关产品的计划、原材料的采购和产品的制造;营销是指产品的广告、销售、库存管理和市场分析;办公是指企业的行政指挥、文件收发、人事管理和财务管理等。
企业信息化从体系结构上讲分为三个层次:作业层的信息化、管理层(中间层)的信息化和决策层的信息化。这三个层次必须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和统一接口。要实现企业物资(服务)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有机统一,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企业信息化是一项长期的、综合的系统工程,广义地讲,它的任务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
1、“硬件”方面:(1)网络的综合布线、因特网(Internet)的连通、企业内部网(Intranet)的构建;(2)办公、科研、生产、营销等各种应用软件系统的集成或开发;(3)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的挖掘与综合利用;(4)信息中心的组建以及信息技术、信息经济与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
2、“软件”方面:(1)相关的标准规范问题以及安全保密问题的研究与解决;(2)信息系统的使用与操作以及数据的录入与更新的制度化;(3)全体员工信息化意识的教育与信息化技能的培训;(4)与信息化相适应的管理机制、经营模式和业务流程的调整或变革。
企业信息化通过对企业经济和管理活动的影响,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利润水平。而营销是企业经济活动的核心。
企业信息化是营销创新的必要
企业通过信息化“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建设,保证了基础设施的到位和人员素质的到位,为营销创新做了必要的准备。
因特网已越来越大众化和普及化,人类生活的另一个空间――“网络空间”正逐步形成,这为信息的传播和获取提供了广泛的空间和自由度,为营销创新造就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企业信息化通过企业Intranet的建造,架设了通向信息高速公路和“网络空间”的桥梁,使营销创新有了技术基础;企业信息化通过许多应用数据库和产品数据库的建立,使营销创新有了数据基础;企业信息化通过全体员工对计算机知识和软硬件操作方法的掌握,使营销创新有了人才基础。
营销创新与企业信息化相辅相成。没有企业信息化,就无从谈起现代的营销创新,正如没有公共电话交换网,就无从谈起文件传真一样。反过来,营销创新丰富了企业信息化的内容,并通过带来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可以引起企业领导对企业信息化的重视,可以保证企业信息化所需资金的再投入,从而促使企业信息化建设更上一层楼。
营销创新的实现
1.应用新的广告媒体
随着因特网网民的增多,因特网必将成为一个有重大影响力的媒体,企业可利用它来进行产品的广告宣传。其方式有三种:其一,在他人的网站主页上做小视角的产品图形广告;其二:租用ICP(因特网内容服务商)的硬盘空间,建立自己的虚拟WWW网站,然后,在虚拟网站上多篇幅产品的图形和文字信息;其三,租用电信部门的DDN专线,建立自己公司的企业内部网和WWW网站,然后在网站上大量产品的图形、文字和声音信息。有实力的企业应采取第三种方式。在因特网上做广告宣传有下列好处:(1)没有国界,可以使用多种语言和文字;(2)费用少,收效大,并且费用将继续降低;(3)内容修改方便,信息更新容易;(4)对于第三种方式,可以分时段、分国家或地区、分产品种类统计出人们对产品网页的访问次数(相当于电视的收视率)。
2.采用新的交易方式
随着电子商务系统的发展,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直接交易的可能性在增大。电子商务以网络为架构,以市场为基础,以交易双方为主体,以银行支付和结算为手段,以产品数据库为依托,为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企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消费者在网上可以直接订购商品,并通过与网络银行相连的电子钱包、电子支票或电子货币支付款项(其实质是一种金额的过户)。企业与企业之间可以在网上使用电子签名的方式签订合同,其法律效力在国内已被新的《合同法》所承认,在西方国家也已被承认。在因特网上开展电子商务,与传统商业活动相比,降低了营销费用,提高了作业效率,减少了繁琐的程序,改进了企业的业务流程,并且,可以使企业接触更多的消费群体,获得更多的客户。
3.设计新的产品防伪方法
随着因特网的发展和普及,基于信息技术开发企业产品防伪系统已成为可能。企业产品防伪系统可由三部分组成:(1)产品防伪号生成子系统:由特殊算法产生足够长的数字防伪号,号码随机产生,不会重复,没有规则,不可破解。(2)防伪标签印刷子系统:把通过加密转换后的防伪号一对一印刷到标签上,防伪号上加封特殊保护膜,产品出厂时,把标签分别贴到内外包装层上。(3)客户查询子系统:无论是批发商还是最终消费者,在买到产品后,刮掉相应包装层标签上的保护膜,即可通过因特网或电话(声音可由电话语音卡转为计算机信号)查询防伪号的真实性,被输入的防伪号通过还原后如果在企业相关数据库中存在,则产品为真,如果不存在,则为假。这种产品防伪系统的好处是:其一,消费者不分国度,操作方便,花费甚微;其二,防伪效果好、可靠,有利于真产品的销售和推广;其三,企业一次性投入,长期使用,管理方便,节省开支。
4.开辟新的售后服务途径
在企业WWW网站上,开发网上售后服务系统,建立有关产品的支持信息供客户查询和下载,不失为一种新的售后服务途径。这些信息包括产品的功能、性能说明,参数说明,详细的使用和操作说明,以及简单的、基本的维护和维修说明。这些信息应该用图形、文字和声音信息组成,使客户能一目了然、容易理解。这种新途径,可以方便用户,吸引回头客,节省差旅费。
5.开发新的客户需求分析工具
利用企业内部网资源和其它系统资源开发客户需求分析软件是一种好的选择。这种软件的关键在于被分析的数据要真实反映客户的意向,要有广泛的代表性。它的数据来源可以有四个:(1)来源于企业的第三种网上广告,通过来访客户的IP地址统计出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人们对某个产品广告的访问次数;(2)来源于网上售后服务系统,通过对产品支持信息的访问次数做类似的统计而获得;(3)来源于产品销售开票系统,可从销售数据库中提取出产品的销往地域、销售数量、销售时间和同一客户的再购买次数;(4)来源于网上调查试卷,可以对多项内容做深入细致的调查。通过对上述四种来源的数据的统计和综合分析,企业能有效地知道某个现有产品或新产品的潜在市场和潜在客户,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积极的措施。
篇4
[关键词] 信息化 企业资源计划 模型
一、引言
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正在迅速而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改变着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生存和竞争环境。加入WTO之后,我国钢铁企业正直接地、全面地面对国际市场的全方位竞争。形势要求我们加快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及与之相适应的现代管理方式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的优化和升级。推进钢铁企业信息化,是钢铁行业自身提高竞争力、适应新经济、实现现代化的内在需要,是钢铁企业适应国际环境、融入全球经济的战略选择。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新浪潮正在给中国钢铁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深刻变革。
二、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背景
从20世纪70年代起,国际先进钢铁业就开始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到九十年代,信息管理系统已成为企业运行不可缺的支柱。目前,电子商务的建设、信息系统的应用扩大到与客户、供应商之间的应用,甚至同业之间的应用整合。
目前,我国大部分钢铁企业实现了企业信息化在第一阶段的目标。钢铁行业的信息化发展在全国的工业领域里,处在了领先地位。钢铁企业一般都根据“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先后实施完成了ERP(Enterisd Resourcg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项目及产销资讯系统、资金管理系统、网络协同办公系统(OA)、资产设备管理系统(EAM)、人力资源(HR)、绩效管理系统、项目管理(PM)系统、物流运输管理系统、生产调度管理系统、制造执行系统(MES)及设备在线监测系统等信息化项目,为规范内部管理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问题的提出
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引入管理流程并改造流程,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促进管理创新;建立一个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融为一体的计算机支持的信息系统。这个信息系统作为支撑企业运营的信息平台和重要的管理手段。使管理更加透明、业务流程更加顺畅,业务活动更加高效。
但是,如何把企业内部管理的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有效地连接起来,降低销售和采购成本,最终达到“管理高度集中、产销高度衔接、数据高度一致、信息高度安全”的目的,就需要钢铁企业制定适合自己企业本身情况的信息化战略规划方案。
四、钢铁企业信息化规划模型构建
1.企业信息化规划模型
根据钢铁企业的特点,结合企业信息化需求和发展趋势,特提出企业信息化规划模型,如图所示。
2.企业信息化规划模型说明
(1)设计思路:主要从安全性、拓展性和整合性三个方面考虑
①安全性:通过内部门户和外部门户的设立,严格区分内外部用户的登陆入口。用户通过外部门户访问,内部的分子公司通过内部门户访问系统。
②拓展性:从功能的设计上,兼顾内部用户和外部用户使用要求。不严格区分内外部用户的工作界面,通过完善的权限管理,控制内外部用户的使用深度。在业务发生调整或者外部条件成熟的时候,可以将目前部分内部的功能开放给外部用户使用。
③整合性:系统建立之初,就应把企业的整个营销体系,完整的纳入到同一个电子商务平台上。企业公司通过整体的电子商务平台对自身的用户的服务。一开始就实现了服务窗口统一,客户信息统一,平台管理统一。
(2)模型说明
企业信息化规划模型分为“四个层次”,至下而上分别是基础硬件及网络环境层、以ERP为主的内部信息化层、以供应链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应用层、公司宣传网站宣传层。
①基础硬件及网络环境层,是整个企业信息化规划模型的基础设施。包括企业信息化建设所需的所有基于计算机的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和信息传输系统。
②内部信息化层,以企业资源计划(ERP)为主。它包括企业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制造执行系统(MES)、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以及决策支持系统等。
③电子商务应用层,以供应链为基础。这是目前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心。它主要包括供应商门户、招投标管理平台、客户电子订购系统、现货交易平台等。
供应商门户:外部供应商门户是企业供应商访问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的入口。外部供应商门户起到了统一企业互联网形象,建立企业网上采购服务手段,屏蔽外部用户的非正常访问等作用。企业通过该供应商门户,同供应商进行网上业务协同,就采购业务要求进行协商、确认;供应商可通过网上申请注册、信息维护等,根据身份验证及相应权限,可及时了解企业的采购公告信息,并可查询货物到达、质量验收、合同付款等情况。
招投标管理平台:实现的功能有招标管理功能、投标管理功能、开标管理和统计分析。招标管理功能包括招标计划管理,招标项目管理。投标管理功能有项目投标人管理,标书购买费用登记,招标书答疑,投票书登记,截标管理等。开标管理包括评标专家管理,评标管理,合同管理。统计分析功能包括招标费用统计分析,招标项目分类统计。
客户电子订购系统:提供客户从互联网执行下单作业,下单作业分为使用型录下单或根据订购历史草约进行连续订购,并且提供充分信息提供客户及分公司查询下单的处理进展。客户如果对于所需的产品并未包含在型录之中,则可以利用「产品询问功能,将所需产品的规格填入Web的产品询问功能画面,进行询问作业,然后在询问接受之后正式执行订购下单。客户对于模糊或不清晰的订货需求,可先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发出预约,由客服中心根据客户所在地等情况,将客户需求反馈给相应的负责部门,对询单生产能力等加以确认,与客户之间交互讨论,询单最终可转化为订单。
现货交易系统:主要是面向外部用户的现货交易网上平台。提供注册会员从互联网上直接购买企业所的产品资源。交易方式分为现货挂牌交易、现货拍卖、现货投标三种方式,客户进入三种不同的卖场后按照相应规则进行交易活动,系统根据交易结果自动在后台生成相应的现货合同,然后按正常合同执行流程完成整个交易。现货交易和钢材配送信息化平台必须能提供灵活的交易模式,以满足客户不同需求,提升整个电子商务平台的潜在价值。
④企业宣传层:主要是体现企业文化、宣传企业形象和与国际社会快速信息沟通的企业门户网站。实现的功能有公司介绍、产品介绍、新闻、论坛等,以及提供电子商务网站、招投标网站、内部办公自动化(OA)等的链接。
五、信息化规划模型的意义
本模型的意义在于帮助我国钢铁企业构建一个安全的、信息共享的、可支撑企业业务运作的信息系统平台。通过实施市场分析、客户分析、财务分析、质量分析、绩效分析等,促进企业战略研究和决策支持的信息化;有效连接电子商务和企业内部管理的信息系统,降低销售和采购成本,最终实现管理高度集中、产销高度衔接、数据高度一致、信息高度安全。
参考文献:
[1]钢铁企业信息化及其技术发展[J].中国钢铁业,2004年9期
[2]陆毅: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下一轮挑战[J].微型机与应用, 2007,26(3):56~57
篇5
[关键词]数据挖掘;信息化建设;数据挖掘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6-0221-01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面对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使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从中分析出有效的信息,为提升管理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财务系统、ERP系统、办公系统、电子商务网站系统等,都大大提升了管理的效率,并且为企业管理者决策提供了支持。
一、数据挖掘的概念和主要方法
数据挖掘是指从大量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和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的、未知的且潜在有用的知识和模式的过程。它综合运用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统计学、信息管理、认知科学等领域的先进理论与技术,研究如何从海量信息资源中快速准确地获取潜在的知识,是一种信息资源深层开发的新型信息处理技术,不仅具有很高的理论研究价值。而且对于企业和国家信息化的跨越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数据挖掘的主要方法有以下七种:
①分类:就是建立分类模式,对数据库里面的数据进行分类。
②估计:对连续值的输出进行处理并且估计的量是无法确定的;分类却是对离散型变量输出的描述且数目是确定的。
③预测:分类和估计所得出来的模型,可以通过预测来对其模型进行预测。预测是需要经过长时间来进行验证的,所以在通过预测后,不要立即否决该模型,要过一段时间再来观察预测的准确性。
④相关性分组或关联规则:是决定哪些事情将会一起发生。
⑤描述和可视性:是将数据挖掘结果用某些方式表达出来。
⑥聚类:是将一些相似的数据记录在同一个聚集里面。
⑦复杂数据类型挖掘。也可以将这些方法按照本质进行分类,可分为直接数据挖掘和间接数据挖掘。
二、数据挖掘的流程
数据挖掘的一般流程如下(图1):
(1)确定对象。在数据挖掘中,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将问题弄清楚,认清挖掘的目的是什么。数据挖掘所得的结果不是确定的,但我们研究的问题是一定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研究对象起到引导作用,分析人员可将对象作为检验结果的重要依据。
(2)数据准备。就是通过程序将数据库中所需的数据分捡出来,然后合成数据挖掘的数据包的过程。
首先要选择与对象相关的所有的内部与外部数据信息,并从中选择适当的信息作为挖掘信息;
其次根据对象选择必要的数据挖掘类型,为下一步的数据转换与验算作预处理准备;
最后进行数据转换,将数据转换成特殊的针对数据挖掘算法模型的过程,这也是实现数据成功挖掘的必要步骤。
(3)寻找规律。通过建立的已有模型或算法,对数据库中具有一定规律特点的数据进行挖掘,这也是整个挖掘过程的核心所在。
(4)知识表示与运用。知识表示就是将最科学、最直观的方式呈现给用户,便于他们的理解,找出规律进行科学直观的表达的过程。另外,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将所挖掘的数据应用,所以还要将挖掘结果分配到用户系统中去。
三、数据挖掘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信息化建设中各应用系统通过数据集合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信息数据库,但这些数据没有被有效的利用起来,在现代信息化的条件下,应对这些长期积累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可以辅助管理者决策,提高工作质量,优化综合实力资源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信息化建设能够切实的帮助企业在各种关键决策中发挥作用。
数据挖掘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对所搜集到的信息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分析,有助于企业在关键领域建立独特竞争优势。应用数据挖掘技术能够充分利用企业数据仓库中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找出企业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提高企业管理过程中决策的能力。
四、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1、构建一个全面的信息沟通平台
实现网络的高速互联和全面覆盖,使企业的各个部门把所有的信息在平台上进行共享,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提供了决策的依据。
2、提高企业信息化价值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应围绕着如何降低成本、提高利润这一主线开展。在企业全员中推,让大家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通过企业信息化的应用让效果公开化,通过绩效管理的配合切实的在企业中贯彻起来。
3、完善企业信息化机制
不管是完善管理制度还是提高工作效率,企业都应该纳入规范管理的轨道,这才是企业全面管理的基础。
4、利用企业信息化为领导层提供决策依据
企业需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但更需要预防问题。通过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将企业存在的问题以数据的形式反映出来,为领导层的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5、知识管理
建立企业以及部门、岗位的专业知识体系,全力推动知识资源的形成、储存、共享、交流及应用;知识管理可以使企业全员贡献和分享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从而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创建企业知识地图,将知识和人有效的联系起来,提高大家获取知识的效率,使大家能清晰了解企业知识分布状况。最终达到拥有企业创新能力的“学习型”组织。
随着数据信息的增多,人们为了能够在浩瀚如海的数据信息中以最少的时间找到自己想要的数据,并提高数据信息的利用率,就要应用数据挖掘。数据挖掘技术可以让人们更加便利的进行信息提取,为各个领域平台提供有价值的数据信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积累在数据库中的信息量快速增加,都要求数据挖掘在管理领域的应用以及管理数据资源的挖掘逐步完善起来。
参考文献
[1] 程书萍,盛昭瀚,柳炳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J];现代管理科学;2003年11期.
[2] 朱演涛.基于数据挖掘的软件应用分析[J].技术应用.2013,(1):181-182.
[3] 常桐善.数据挖掘技术在美国院校研究中的应用叨.复旦教育论坛,2009(2).
篇6
企业的运作实质上是对“人、财、物”的管理。企业急需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员来帮助企业进行企业的管理、流程的优化,进而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即企业需要的是既懂经营管理,又能够进行信息技术操作的综合技能人才。企业信息化管理人才在深化企业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提升第三产业规模和质量、扩大开放增加进出口贸易额,以及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科学决策等领域都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企业信息化管理人才实训课程体系定位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因此,结合企业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以及教育部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在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建设方面应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来进行构建;其中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为达到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应创新实训课程建设思路,将各种实训资源进行整合和升级,建设一个具有特色的,能够满足多层次多需求实训教学体系———企业信息化管理人才实训课程体系。该实训课程体系设计的总体思路是应本着综合素质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理论水平、业务能力、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为主导,建立逐步推进业务操作水平的四个层次的实训课程体系。第一层次:岗位认知培养,即基础专业技能训练项目;第二层次:职业认知培养,即结合多门课程面向任务的非仿真技能训练项目;第三层次:社会认知培养,即面向全局,跨专业的仿真综合实训项目;第四层次:紧密联系就业、创业,培养职业能力的创新创业实训项目。
三、四个层次实训课程体系的具体实施
1.岗位认知实训
这一层次的实习实训主要是针对基础专业技能进行训练的。单一性实训项目可与专业课程设置协调一致,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开展模块化的实训课程设置。分别设有计算机实验室、电子商务运营中心,会计模拟实验中心,现代管理综合实训室。通过计算机实验室实训,让学生能够掌握现代企业要求的基本的信息化技术,如办公自动化软件office的操作与应用,网络办公应用,能够取得计算机一级水平证书。会计模拟实验中心主要开设的是会计电算化的实训内容,通过会计电算化实训,让学生熟练掌握一种财务软件的使用方法,具备使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核算和管理的操作技能,并且能够触类旁通地学习使用其他财务软件,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并对会计岗位的软件操作有所认识。电子商务运营中心开展的实训项目,是以培养学生网上市场调查、市场分析和市场预测能力、网络客户服务能力、网络营销策划能力、电子商务网站策划能力、网页设计能力、图片处理能力、利用互联网开展其他商务活动的能力为主要目标,为相关课程的实验实训以及助理电子商务师考证的培训提供保障。在现代管理综合实训室可开设市场营销相关实训课程,包括市场营销、市场调查与预测,通过相应的软件平台的操作,以培养学生营销策划技巧的能力、运用市场营销分析方法和技能的能力、市场环境、消费者需求调查技能、ACCESS数据库应用的能力。在岗位这一认知层次的训练,除了配合单门学科完成相应岗位认知和实训外,还可以根据专业需要跨专业搭配进行实训,最大程度的锻炼学生的基础专业技能。
2.职业认知实训
为了让学生建立起对工业制造企业总体流程的概念,参与到企业生产经营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各个环节的实际操作中去,则设计了第二层次实训教学平台,也就是可以进行平面企业运营流程操作的企业资源计划(ERP)实训平台。在ERP实训中运用直观的沙盘教具和系统平台软件,融入市场变数,结合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讲师点评,使受训人员在虚拟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体验企业的采购、研发、生产、销售、计划、财务核算、筹资与投资管理等各方面的运作流程,体验承担经营的风险与责任,学习管理知识,掌握管理技巧,感受管理真谛,体验团队协作精神,全面提高学生企业经营管理的素质与能力,深入理解和有效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理论,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及方法解决企业经营管理实践问题的能力。该平台又具体分为两个实训平台:一是ERP企业经营沙盘实验中心,是基于沙盘平台,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真实企业经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ERP企业商战沙盘实验中心,是基于电子沙盘平台,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组成团队开展比赛的方式,模拟企业之间的残酷商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经过实训,学生基本达到下列目标:第一,系统地体验制造业企业的完整运营流程,理解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协同过程。第二,深刻理解企业战略的重要性。学会用战略的眼光看待企业的业务和经营,保证业务与战略的一致。第三,掌握常用的营销方法和营销策略。学会分析市场、制定营销策略,进行竞争对手分析。第四,了解生产运作管理的基本内容。感受生产与销售、采购的密切关系。第五,理解“现金”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学会解读财务报表,进行简单的财务分析。第六,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树立全局观念及共赢理念。第七,体会信息化对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理解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管理引起的变革。
3.社会认知实训
第三层次的实训教学平台,把ERP平面沙盘上的企业建设成真实的企业环境,建立了“VBSE财务管理模拟实验中心”。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的实训平台是综合了多门专业知识的全仿真管理实训平台,实训理念是“把企业搬进校园”。学生通过在毕业前的综合实训锻炼,训练学生对企业全面管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锻炼和提高。该平台以对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进行全方位的模拟经营及管理。学生通过在多类社会组织中从事不同职业岗位“工作”,训练在现代商业社会中从事经营管理所需的综合执行能力、综合决策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感悟复杂市场营销环境下的企业经营,学会工作、学会思考,从而培养自身的全局意识和综合职业素养。
4.创新创业实训项目
篇7
有报道指出,中国制造业普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少,创新动力不足。实际上,中国制造产业发展了这么多年,但大部分仍然停留在产业链的最低端,利润微薄不说,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远跟不上市场的发展。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白明曾在2015年广交会上指出,尽管中国是当今世界制造业大国,但不得不承认,技术创新与研发一直是制造业发展的短板。如果未来在技术创新与研发上依然赶不上发达国家的水平,没有竞争优势的话,创新驱动也就无从谈起,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自然也只能够充当配角。
随着《中国制造2025》规划正式对外公布,意味着在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倒逼下,破解我国制造业发展存在“大而不强”的瓶颈问题已迫在眉睫,中国制造业已经自上而下开始重视产品设计创新和技术创新,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提升CAD综合应用水平,驱动企业创新发展
无论是中国制造2025,还是德国“工业4.0”、美国的“第三次工业革命”,都需要先进的工业技术作为支撑。市场分析指出,在新常态的经济态势下,中国制造业想要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主动,就必须勇于转型升级,通过创新驱动行业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实力,提升市场综合竞争力。对于企业来说,除了提升硬件的制造装备技术水平以外,另一个核心要素是提升自身的研发创新实力。而作为企业提升创新实力的重要辅助手段――提升优化CAD设计软件等企业信息化综合应用水平已成为当下众多制造业企业的首要任务。
当前,CAD设计软件作为制造业软件的核心工具之一,已广泛应用于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环节提升效率,国内知名汽车制造商海马集团在其企业发展过程中,也深刻验证了CAD软件的优化应用对企业自主研发、创新发展的积极作用。从海马集团的应用案例中,我们更发现CAD软件的优化应用也已不再局限于CAD软件版本升级,更考验到CAD供应商自身的综合服务能力。海马集团CIO如此评价:“中望通过专业的产品技术与研发级的服务支持,在CAD平台软件的基础上为海马提供了包括中望Windchill接口、标准化定制、个性化功能定制在内的整体解决方案,不仅极大提升了中望CAD软件在汽车设计制造中的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能为企业的设计效率、企业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撑。中望软件日益成熟的行业解决方案更加能够契合企业发展的期望。”
适应“新常态”挑战,海马部署升级CAD应用解决方案
海马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马集团”),是致力于中国民族汽车工业发展的上市公司,截至目前已经形成了海口、郑州和上海三个产业基地,产品覆盖面包车、轿车、MPV、SUV和新能源汽车五大领域 ,成为民族汽车企业的典型代表。
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激发发展新动力,海马集团通过部署升级CAD应用解决方案来提升内部研发设计效率和质量,推动创新发展。海马集团CIO介绍,目前,借助中望CAD客制化CAD整体解决方案,整合PLM(中望Windchill接口软件)-CAD平台(中望CAD平台)-制造业模块(中望机械版),彻底打通了设计与生产管理环节,帮助海马集团顺利完成信息化建设的优化升级,并已逐步推广到海马集团下属上海研发、郑州基地。
“中国制造2025”对软件产业发展期待更高
篇8
关键词:汽车服务;企业管理软件;信息化;工作流程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信息化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汽车工业经过几十年的锤炼,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汽车消费大国。伴随着汽车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不仅带动了经济规模的扩大,也将带动汽车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步伐,汽车企业管理软件系统的全面应用已成为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核心竞争力。目前一些汽车企业正在使用ERP汽车管理软件系统,该系统在应用中重视功能的全面性、流程的可控性、技术的先进性、系统的易用性,它是帮助汽车企业管理者明确岗位分工、划定工作职责、优化工作流程、记载工作内容、提高工作效率、规范产品定价、科学规划库存、提供数据分析等的有效工具。
1汽车服务市场分析
2015年2月10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信息会在北京召开。2015年1月,我国汽车工业开局良好,产销总体延续了上年的增长态势,实现了开门红。几年来,中国的汽车工业呈井喷状,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3年我国累计生产汽车2,211.68万辆,同比增长14.76%,销售汽车2,198.41万辆,同比增长13.87%,,产销量居世界第一位;据工信部的2014年全年汽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2014年我国累计生产汽车2,372.29万辆,同比增长7.3%,销售汽车2,349.19万辆,同比增长6.9%,,产销量保持世界第一。2014年,6家汽车生产企业(集团)年产销规模超过100万辆,其中上汽销量突破500万辆,达到507.33万辆。汽车产销量的迅猛增长,将为汽车服务市场提供广阔的前景,但品牌间、竞争对手间的激烈竞争,也对汽车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丰厚的经济利益,在保证质量的同时,还要为顾客提供更加省时、方便、快捷的服务。因此,企业必须科学合理地运用资源、控制运营成本,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回店率。
2汽车企业管理软件系统的应用意义
2.1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
汽车数量的急剧增长,市场瞬息万变的大数据,消费者对于汽车企业较高的服务质量要求和预期,都给汽车企业带来了更加繁琐的工作内容,如果企业采用手工管理模式,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来完成数据登记、整理、统计、计算等工作,汽车售后部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的数据核对都将是非常繁重的工作。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以后,只需要各部门的管理人员做好原始数据的录入,分类、储存、计算、统计工作都将由计算机或者计算机网络系统自动完成,大大减轻了汽车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
2.2提高管理效率
在大数据处理时代,由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进行数据处理,其速度和准确度是人工统计不可比拟的,它将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持,同时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据美国APICS(美国生产与库存管理协会)统计数字显示,使用管理软件系统的企业库存会降低30%,,采购成本会降低5%,,加班减少80%,,生产效率提高30%,,也将使汽车企业售前、售后和财务等部门的数据衔接更加紧密,为企业资金快速周转和有效运作提供及时的数据支持。
2.3规范管理流程
在传统汽车企业管理中经常出现工作流程不规范、价格随意性强、工作效率低、员工积极性不高、工作责任相互推诿等问题;当今企业要提供的是可视化的标准、规范的作业和稳定的服务质量。汽车企业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将促进企业管理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如各类表格的生成都将对数据的来源提出一系列的要求,对工作流程前后衔接顺序和员工的工作岗位职责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并对每一名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详细记录,以确保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使工作流程的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以一项汽车维修业务为例:企业应收金额=[工时费-(工时费×工时折扣)]+[配件费-(配件费×配件折扣)]+工时管理费+配件管理费+辅料费+其他费用+税金企业净利润=客户单价×购买数量×毛利率-费用企业可以结合市场状况与预期收益率将工时费、配件价格、毛利率等提前设定完成,同时将客户进行有效分类,给予不同的折扣率,建立企业管理数据模型,实现科学合理定价,确保优质客户满意度的最大化,最终实现企业的预期经营目标。
2.4互联网+时代奠定汽车企业管理信息化基础
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汽车企业将实现通过网上商城、微商城、手机APP等渠道的网上维修预约、网上配件销售线下提供服务,这是企业集客、留客、拓展业务的重要方式,其所占业务比重将会越来越大。企业可根据预约情况将设备、人员、配件、辅材等提前做好合理安排,充分运用资源,使每天的工作有计划地开展。企业管理软件系统的应用将为企业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做好数据支持,为企业间、企业与客户间或者企业各个经营链间的衔接创造必要的条件,从而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并为汽车企业管理信息化、网络平台化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汽车企业管理软件系统的实施步骤
3.1确定信息化管理目标
结合汽车企业的工作实际,以提高工作效益为中心,提前做好总体工作设计。由企业领导主持制定实施方案,确定由企业网络信息管理部门人员负责牵头,分别组织各部门人员进行集中和个别研讨交流,以确定企业信息化建设目标。
3.2确定业务范围及工作流程
根据企业建设目标,分析企业业务范围,与设计人员确定具体工作流程,科学规划业务进程、岗位职责、产品管理等应用模块,使企业整体流程规范顺畅,全员权责明确,产品管理标准化,账目清晰化,确保工作高效有序开展。一般汽车销售维修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软件范围主要包含以下6个基本部分:①系统管理部分,包括企业管理人员权限划分等;②参数设置部分,包括销售车型设置、车辆参数、维修分类、仓库设置、入库分类、保养计划设置等功能;③维修功能部分,此流程一般根据车辆维修流程设置,包括业务受理、车间调度、检验报告、工单跟踪、跟踪服务等功能;④零件管理部分,主要分为零件订、入、出库及订价等;⑤财务管理部分,一般包括收款登记、付款登记、收费项目等,如工时费、配件费、各类管理费、辅料费、工时折扣、配件折扣、其他费用、应收金额、结算员、结算日期等,要求能统计出车辆进厂维修的费用,并可打印维修成单,作为客户交纳钱款的凭据,也可作为厂方和客户之间达成交易的协议;⑥档案管理部分,主要包括零件目录,每一种零件在做入库或销售之前,都应在“零件目录”中登记过此种零件的各项属性。当然,各类不同汽车销售维修企业可根据工作实际,依据各部门的工作设置和岗位分工对系统的整体设置和各个模块进行完善和扩展。
3.3ERP系统使用人员培训及维护
汽车企业ERP系统在推广初期,员工可能由于计算机操作水平有限,或者对软件功能不够了解,不能顺利利用系统完成工作。这就要求企业在系统使用前开展员工培训、考核,并对考核成绩优秀的员工给予表彰和奖励,以更好地推进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目标。同时在ERP系统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由于软件、硬件或者人员操作失误造成的一些问题,这就需要专门的系统维护人员及时解决或者指导解决突发状况,保障系统的正常使用。总之,汽车服务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未来企业发展和壮大的基础,企业全体人员必须及时转变经营理念,推进信息系统建设步伐。只有为客户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有效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参考文献
[1]RedBend公司.管理不断增长的联网汽车软件[J].汽车与配件,2013(48):42-44.
[2]任红艳,李琪.我国企业管理软件市场分析[J].中国信息导报,2002(4):55-57.
篇9
论文关键词:国际电子商务,国际贸易,中国外贸企业,影响,策略
随着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人类贸易活动的基础,将不再是对产品的拥有量。而是对技术和知识的拥有量,国际电子商务利用电子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创造商机和发掘利润空间,对于以全球为市场,以世界各国之间商品和劳务交换为特征的国际贸易而言。则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它使复杂的国际贸易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同时国际电子商务应用在国际贸易中,使其优势更加充分体现。
一、国际电子商务的兴起
国际电子商务在20年前商贸界开始积极推行电子数据交换的时候就产生了,电子数据交换(简称EDI)最早起源于60年代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为企业内部制定了电子数据交换标准进行企业内部管理。到70年代,美国汽车等行业制定了行业EDI标准。80年代以后,将其Z应用于贸易后。被称为无纸贸易,将国际贸易中买卖双方的商业文件以标准格式进行传输,大大地提高了单据处理速度。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竞争力。90年代以来,在因特网上出现了日益广泛的经济贸易活动——通过因特网实现查询、采购、产品介绍、广告、订购、电子支付等一系列的网上交易活动,随着这些网上交易活动的飞速发展,作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国际电子商务才应运而生,并迅速演绎为一场波及全球的商海新潮。
二、国际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因特网开始实现商用,从而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国际电子商务。国际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广泛应用,引起了国际贸易的一系列变化,并对其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在国际货物贸易中应用及影响。将国际电子商务应用于国际贸易中,与传统国际货物贸易相比。其交易式达到了理想状态,其通用的交易程序如下,首先,在交易前,传统交易是通过交易会、报刊信息、电视广告,甚至亲朋好友的引荐来寻找贸易伙伴,而国际电子商务则在各种商务网上和寻找交易机会,其庞大的信息源是传统贸易所无法比拟的。
(二)国际贸易运行方式和环境中的应用及影响。“虚拟市场”的兴起。网上订货、网上促销、网上谈判、跨国公司内部网络销售为国际贸易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电子数据交换工程是信息技术与社会化服务系统的结合,进出口商利用电子表格进行商品的报关、商检、保险、运输、结汇,大大减少了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消耗,降低了流通成本和交易费用,减少了中间环节,加快了国际贸易的节奏。这种网上虚拟的信息交换,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市场空间,突破了传统市场必须以一定的地域存在为前提条件。
(三)在国际贸易经营主体的应用及影响。“虚拟公司”的出现。现代信息沟通技术通过单个公司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拥有的核心技术。由众多公司相互联合而成的公司网络,完成一个公司不能承担的市场功能,可以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这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在资本关系上不具有强制各个公司发生联系的权力,而是由于承担了一定的信息功能而具有某种实体性。跨国公司战略联盟便是这种“虚拟公司”的主要表现形式,它通过开放系统的动态网络组合寻找资源和联盟,实现“虚拟经营”,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经济竞争环境和消费需求向个性化、多样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给跨国公司带来分工合作、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的好处。
(四)对国际贸易经营管理方式的应用及影响。以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国际电子商务系统,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贸易,缔结一种现代化的贸易服务方式,为国际贸易提供一种信息较为完整的市场环境,通过国际贸易达到跨国界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从而使市场机制能够更为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这种式突破了传统贸易以单向物流为主的运作格局。实现了以物流为依据,资金流为形式,信息流为核心,商流为主体的“四流一体”的全新战略。在计算机网络上为进出口提供包括进出口报关、商检、仓储运输等为内容的物流作为整套服务体系的载体,不断向网员提供商贸信息咨询、市场分析、进口产品的保税展示和仓储、网上推销与广告宣传等服务,在世界各地建立销售网络,为制造商与贸易商创造商机,并提供成交后的进出口服务。
(五)国际贸易中间组织结构的应用及影响。生产者与用户及消费者之间通过网络直接接触,使及时供货制度和“零库存”生产得以实现,商品流动更加顺畅。信息网络成为最大的中问商。国际贸易中由进出El商作为国家间商品买卖媒介的传统方式受到挑战。由信息不对称形成的委托——关系与方式发生动摇,贸易中间商、商和专业的进出口公司地位相对降低,从而引发国际贸易中间组织结构的革命。
(六)对外贸公司和生产企业的应用及影响。国际电子商务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广告功能,情报功能,业务功能。
(七)对国际分工和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应用及影响。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发达国家之间水平型的国际分工。在网上可以进行原材料、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的调度控制,使跨国公司的母子公司之间通过网络尽展所长。充分发挥其生产能力、资源和人才优势。促进跨国公司内部国际分工的发展。网上“虚拟现实”的技术能够让世界各地公司、企业之间进行直观的生产和协调。使得生产力的发展日益超过国家的界限,形成生产的国际化。国际分工的扩大和深化导致了成品和半成品在国家和地区间迅速流动,从而带动了国际贸易额的增长。
(八)对世界技术贸易的应用及影响。现代工业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制成品中的科技含量提高。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对此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任何科技新成果一出现马上“家喻户晓”,成为同行业赶超的目标。信息技术大量应用于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提高了相关产品的贸易量,国际贸易额也随之增加。
(九)对促进世界服务贸易的扩大的应用及影响。现代信息技术突破了时空限制,服务贸易的提供者不出国门就能为其他国家的客户提供国际服务。同时,公司足不出户就可以同时承接来自不同国家的业务,而不必担心国际差旅费和日程安排面的问题。
四、中国外贸企业电子商务需求、突破口和战略
(一)面向市场的企业级电子商务应用是中国企业信息化跨世纪的热点
这里有一个严肃的问题必须回答,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信息时代,中国企业电子商务成功之路怎么走,我们经过近10年的实践研究。中国电子商务发展主体推动力是企业,并发现中国企业的电子商务需求主体是以市场为核心的,调查表明尽管中国企业普遍缺乏以市场为核心的信息化应用,但正在以16%,的增长速度由内部管理信息化应用转向外部市场信息化应用,面向市场的企业级应用是中国电子商务跨世纪的热点和主体。
(二)国际电子商务是中国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现实的突破口
大家知道,目前中国市场经济仍处在初级阶段,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还是比较低的,客观讲在国内全面展开面向市场的电子商务应用,尽管可能发展速度很快。估计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才能完成普及过程,且受众多因素制约,应用效果不会太好,而在国际商务领域,全面展开国际电子商务对策是中国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现实突破口。
(三)国际电子商务战略及方案必须符合国情
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发展必须坚持走国情化的道路,概念应该放宽。中国企业国际电子商务的需求是什么,据调查95%的出口企业认为电子商务应该集中在如何帮助企业缔造全球贸易良机和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大多数企业并不关心业务是否实现EDI运作。所以当前中国企业国际电子商务战略及解决方案都应该以满足中国企业的真实需求为出发点,近期不一定追求是否无纸贸易和网上付款等具体狭义环节。
五、中国利用国际电子商务促进对外贸易的策略
对于一国的贸易发展来讲,国际电子商务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无论是机遇还是挑战。国际电子商务取代传统贸易方式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只有快速发展国际电子商务,才可能在2l世纪贸易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赢得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机会。
(一)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国际电子商务在一国的应用与发展有赖于完备的信息基础设施作为基础。目前,全球国际电子商务销售额的80,发生在美国。美国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是以其资金、技术的高投入和完备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基础的。“信息贫困化”被视为下世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瓶颈,而我国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落后,有可能使我们失去国际电子商务给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在竞争中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为了促进我国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在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要有效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必须做到,(1)打破行业分割管理体制,提高资源效益,(2)改革现行收费制度,把过高的资费降下来。
(二)强关键技术研究
当前围绕着保密技术、安全管理、CA认证及电子支付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各方应加强联系、紧密合作、共同开发,改变国内网络“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早日实现国内网互联,建立起全国外贸专用信息网,进而有计划、有组织地实现同联合国贸易信息网及其他国际商务信息网络的联网,并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我国的技术研究力量有一个明显的提高。
(三)推动社会公众认识
在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支持、鼓励与引导至关重要,这是推行国际电子商务比较成功的国家的共同经验。我国政府信息化意识较为淡薄。虽然中央政府已于1998年4月组建成立信息产业部,但地方各级政府对全球信息化浪潮所可能带来的冲击认识不够,在推广国际电子商务的活动中缺乏主动性,措施不得力,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目前,国际电子商务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四)大力推动企业信息化
企业是推行国际电子商务的重要主体,企业的积极参与是发展国际电子商务的必要保证。但目前,我国企业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在企业经营机制及领导、员工思想观念上,还没有真正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没有良好的效益和追求发展的内在动因做基础,必然造成企业信息化意识淡薄,缺乏发展国际电子商务的积极性。
(五)加强法律法规的研究与制定
现行国际贸易法是基于传统的有纸贸易方式而制定的,许多规定不适用于国际电子商务方式,对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会带来许多难以克服的障碍。为了保证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围绕国际电子商务发展及相关的网络管理、信息安全、金融结算、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应加快现行法律的修改步伐,及时制定、出台新的贸易法规。
(六)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对话
国际电子商务打破了时空界限,加快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面对国际电子商务带来的诸如关税与税收、统一商业代码、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新问题,各国加强了对话与合作。对于国际性讨论对话活动,我国政府虽有参与,但不够积极。
(七)参加国际公约和贸易伙伴协议
六、结论
信息经济是从信息角度对经济的描述,也是从经济角度对信息的描述,从工业社会的产业经济,向信息社会的信息经济转换,这是一种经济形态的变迁。这种经济变迁包容力之大,乃至涵盖了在世纪之交的产业社会——知识社会转换历程中,从经济理论、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增长刭企业内部管理的社会经济变革,现有宏观,又有微观。
在这一转换过程中,国际电子商务是一种重要的非常关键的手段和措施,因为它是信息技术与传统经济的桥梁,对世界经济发展和竞争格局都产生巨大影响。从各国对国际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的态度和规划,便可窥一斑。发展国际电子商务不仅是技术问题,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篇10
出版社信息化的三个方面
出版物创作与生产的现代化,主要包括:出版物创作的计算机化、稿件投递的网络化、稿件编辑加工的计算机化、图片资料处理的计算机化、稿件校对的计算机化。运用“黑马”等商业化文字及语音校对软件(或者出版社自主开发的专业校对软件)对加工文稿进行校对。
出版管理的现代技术应用包括下列内容:作者资源管理的计算机化、选题资源管理的计算机化、出版进度管理的计算机化、出版物印刷与装订的现代化、出版合同、成本、质量管理的网络化、出版社发行业务管理系统。
出版合同、成本、质量管理的网络化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内联网,在编务、出版、印制等各个环节实现出版合同的科学管理、生产成本的监督与控制、出版物质量的监测与管理等。
出版社发行业务管理系统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与互联网,实现可供书目信息的网络化、新书信息的网络化宣传与订购、电子合同的签订与身份认证、网上货款支付、与作者和读者网上交流等。
出版社信息化建设还包括对企业自身的信息管理,主要内容有:1. 出版社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是指对出版社日常办公事务、领导决策查询、社内各个部门间信息传递、员工民主评议及社务管理论坛的计算机及局域网支持。2. 出版社信息存储与检索系统,为了满足出版管理的随机信息需求,通过计算机信息服务系统及时收集与加工、合理存贮信息数据,通过信息查找软件,为出版社的订货、销售、库存管理提供快捷的信息支撑。3. 出版社电子商务管理系统,建立出版社电子商务网站,向书店、团体与个人读者快速提供出版物生产与销售信息,开展B2B、B2C商务活动,缩短出版发行周期,提高出版社批发与零售的经营水平与为读者服务的质量。4. 出版社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出版社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帮助出版社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使用资源,实现出版社的可持续发展。5. 出版社财务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与内联网,实现出版社的会计核算管理、会计统计报表管理与劳动工资管理的科学化。
信息化成就
大多数出版社的信息化应用主要在出版物创作与生产的现代化和财务管理的电算化,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典型的应用成果。
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的应用
譬如中国图书出版集团根据出版物市场环境,为了提升其核心竞争力,通过应用Turbo CRM系统,全面提升了出版社的客户获取能力、客户保有能力和客户盈利能力。
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应用
高等教育出版社通过详细周密的考察与调研,采用德国SAP公司的ERP系统(项目由IBM公司实施),在出版社实现了跨部门业务的集成与业务信息实时共享。
其他实施ERP应用的出版企业还有机械工业出版社ERP系统、四川出版集团综合管理ERP系统、中国林业出版社的ERP出版管理系统、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分层分类多元化ERP应用系统、甘肃人民出版社的ERP出版管理系统、青岛出版社的ERP管理系统等等。
出版社管理信息系统(MIS)应用
出版社的管理信息系统,相对于报业和发行集团,还是比较落后的。在部分出版社取得突出应用成果,如电子工业出版社自主开发的编辑出版业务管理系统(PMIS)。
数字化出版的应用与推广
随着电子、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集图、文、声、像信息于一身的数字出版,在出版社信息化建设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国家有关部门的一系列政策的鼓励与扶持下,部分出版社在数字化出版方面树立了榜样(如北京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等),我国电子出版物(包括网络出版物)的策划、制作、宣传与发行,在克服困难中前行。
信息化问题
虽然我国出版社系统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是离开放的出版市场环境和读者的要求还有距离,认清问题对发展我国出版社信息化建设是必要的。
缺乏统一的行业信息数据的标准,信息化应用的质量与效率大打折扣
出版社信息化建设多从自身业务应用考虑,较少思考信息数据的规范与标准(目前也缺乏这方面的标准),不同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信息数据,彼此在字段选择、名称确定、内容组织与格式著录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无法有效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也无法与书店等图书发行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数据对接。普遍存在的“一号多书”现象,给出版发行信息化带来极大的麻烦。
出版社网站建设质量有待提高
虽然近570家出版社已有超过半数建有网页,但是企业自身建有内联网并且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网站只占很少数,大多数出版社的网页只是起到名片的作用,并没有提供出版物检索与订购、信息交流与咨询等服务。不少出版社网站的主页缺乏有效管理,信息更新不及时,给客户的印象较差。
信息化应用功能不全,内联网建设滞后
信息化应用水平是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功能的综合反映,只注意少数业务的计算机应用(如稿件编辑加工、图片处理、财务管理及办公自动化等),忽略出版全面功能的应用,特别是忽视在各项功能应用基础上的内联网建设,是影响出版社信息化服务水平的重要表现。
资金与人力的投入不足
信息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随着市场和企业情况的变化,需要不断投入足够的资金,并且要有一支懂业务、有技术的人才队伍。目前出版社的信息化建设,明显存在资金投入不足、专业人才欠缺、重建设轻维护、重硬件轻软件、重技术轻管理的问题。
信息化系统的开发缺乏科学的认证与详细的规划
出版社信息化建设存在仓促上马、急于求成现象,往往只考虑企业当前的业务需要,缺乏长远的规划和打算,以致系统寿命不长,经常需要修改甚至推倒重来,造成资金、人力、物资与时间的浪费。
项目外包及软件商品化问题
由于我国出版社普遍缺乏信息技术人才,购买现成的商品软件和系统开发外包就成为普遍的选择。然而目前市场上还缺乏非常适合我国出版社信息化应用的权威商品化软件,承担外包任务的公司虽然专长于信息技术应用,但是却不熟悉出版业务,开发完成的系统功能无法做到尽善尽美,经常需要修改,费用越来越高。
出版社人员素质无法满足信息化应用的需要
信息化应用需要出版社全体员工掌握计算机与网络的操作技能,目前我国出版社人员还无法达到这一要求。出版社工程师数量,占总员工人数不到四分之一。信息标准化是信息化的基础,而信息数据标准化与每位员工直接相关。如果缺乏计算机使用技能,对信息数据标准缺乏了解,就无法保证系统数据的质量,这样的信息系统是不可靠的和效率不高的。
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积极配合新闻出版总署的工作部署,抓紧制定出版发行相关信息标准,在出版社从业人员中开展标准重要性的宣传与学习,认真做好CIP数据的编写与ISBN书号的管理,分期分批举办员工电脑与网络应用培训班,提高出版社员工的信息化素质。
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与市场分析,科学认证出版社的发展与需求,严格按照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的方法建设企业信息化系统;根据情况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开发,缓解资金与人力的不足。
- 上一篇:企业信息化痛点
- 下一篇: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