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重难点范文

时间:2023-08-17 18:13: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历史教学重难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历史教学重难点

篇1

(桦川县第三中学,黑龙江 桦川 154300)

每一个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都要面对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如何有效及时的突破教学难点,打破制约学生学习的瓶颈,排除学生学习上的障碍。如果突破难点问题处理的不得当,就会影响后续学习,甚至给学生心理带来打击,学生会产生自我怀疑心理,怀疑自己的能力,对学科产生畏惧感,渐渐失去对本学科的兴趣,甚至是放弃学习本学科,最终的不良影响是无法预测的。

难点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有的是因为知识抽象缺乏感性认识造成的;有的是由于基础知识薄弱造成的;有的是由于问题错综复杂造成的等等。在众多原因中,知识抽象、缺乏生活经验及感性认识是较为常见的。

物理学科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在生活、生产、科技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物理学科当中有很多抽象的知识,而多数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及感性认识,因而在教学中造成一些难点出现。本文就此种情况产生的难点突破问题,谈一下见解和突破方法。

1 结合学生的身边实际,用生动的实例讲解抽象的知识

物理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但对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认知能力、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等多方面的限制,往往很难发现身边的物理知识和物理现象。这就要求作为主导者、引导者的教师,要在平时备课、讲课时要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率先用一双发现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事物,深入挖掘与抽象知识相关的生活实例,并加以精巧的设计和加工,以形象、直观、有趣的教学来突破难点。

在进行“比热容”教学时采用了如下的设计,已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引入新课时教师设疑:把相同温度的一壶水和半壶水烧开,那个需要的时间长?加热相同的时间,哪壶水温度高?把同一壶水加热到50摄氏度和100摄氏度哪次需要的时间长?教师通过身边的现象引入,使学生清楚相同质量的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不同;吸收相同的热量时,不同质量的同种物质,升高的温度不同。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创设情境:同样的光照情况下,沙子和水,温度是否会相同呢?这样层层递进,从身边的现象走进物理知识,使学生进一步清楚比热容这一物理量的含义,很好的降低了难度,使知识有血有肉,学生很好的掌握和理解了比热容这一较抽象的概念。

2 拓宽实验、创设情境,化疑惑为现实突破难点

物理学中有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几乎无法感知和观察到的,这样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更多的时候依靠教师的讲解,学生的想象和机械记忆来完成的,这就对学生深入理解知识造成一定的难度,在他们的心中总是存在一些疑惑与不解。

如在《牛顿第一定律》这节课中的想想议议问题中。‘站在地面上的人,竖直向上跳起,为什么会落回原处’,司空见惯的现象,落实到答案上也不难,但学生总会有一种疑惑和不解之感,由此而衍生出来的类似问题的难度更大,学生更是无法理解,只能机械记忆答案。为突破这一难点,设计了如下实验。

利用课间将学生组织到操场一侧的甬路上,另一侧我的两个同事同骑一辆摩托车,后排的同事手里拿着一个系有红布条沙包,当车的运动状态保持匀速直线状态后,后座的的同事竖直向上抛出了沙包,并能稳稳的接住。学生一片沸腾,此实验进行了三次。沙包清晰的运动轨迹使疑惑变成了现实,胜过教师无数遍的讲解。剩下类似的问题迎刃而解。

一个小实验解决了大疑惑,突破了一个看似简单的难点。更让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物理实验可以走出课堂,走出实验室。

3 走出教室,扩宽活动空间,愉悦学生,突破难点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重视实验教学、设计好实验教学、进行好实验教学是有效突破难点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但平时的实验教学大多是教师演示,即便是学生分组实验,由于受时空的限制,学生很难活动得非常充分。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在一定的时机适当的组织室外活动课,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

活动课的组织要求教师课前必须进行精心的准备。包括安全、活动场地、活动设计、物品准备、课前动员、评价标准、责任分工等等。

电路的连接与分析是电学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刚开始学习电学知识的难点,学生不会连接电路,不会分析电路,将严重影响后续的学习。为扫清学习上的障碍,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在分组实验的基础上组织了一次室外电路图连接活动课。

首先,将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4个小组,每组指定组长,成员11—12人。

再次,准备了画有开关、小灯泡、电源、代表电流方向的箭头符号的4套大型卡片,另有足够的代表导线的绳子,一些空白的卡片。

其次,在活动前做好动员。讲清安全要求、活动目的、活动过程及评价要求等。

在操场上,活动按照计划开展,首先按照教师预设的电路图及要求学生分组分角色连接电路;之后是按本小组设计的电路连接;最后是按小组间设计互考的电路图及要求进行连接。每个阶段都要有小结、有评价,及时公布分数,以起到激励作用。

这次活动由于在操场上进行,活动得空间很大,学生非常放松,参与度极高,积极性很大,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亲身体验。因此对电路的组成,原件的作用,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和连接方式,电流方向等等都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即对旧知识是一次极好的巩固和深化,更为后续电学相关部分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更加可喜的是学生们开始自己制作相应的卡片,时常在课余进行游戏,不知不觉间电路连接的难点问题得到了较好的突破。

4 培养学生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时刻从身边的事物中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积累经验

现今的社会生活条件比较好,更多的高科技成果的应用,使得基础物理学知识及相关现象离学生越来越远,加之学生的课余时间较少,学业负担较大,对身边的事物淡漠等原因的影响。学生的生活经验极少,观察能力降低,动手实践机会更少。这就要求教师要更加有效,有目的的引导和组织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提问。

布置实践性作业能极好的达到目的。学生的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是学生深入生活、深入社会的很好时机。在这个时机,根据教情、学情的不同情况来有目的布置实践性作业,效果好。

如:走进厨房,观察炊具,看妈妈做饭的全过程;走进工厂,观察机械;走进汽修厂,认识内燃机;到建筑工地,你发现什么?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询问,查阅资料,找出其中包含的物理知识。学生可以采取录像、照相、录音、写卡片等方式,把采集到的信息在上学后与同学分享,并进行整理分类。按主要涉及知识分类,注明清楚原理的,再学习可以解决的。要大力表扬有创意的发现和提问,特别要表扬时时有发现的同学。

这样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学生积累了经验,开拓了视野,又为突破难点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可谓一举多得。

篇2

关键词:多媒体;历史教学;重要作用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必要性

初中历史属于基础性人文学科,涉及大量枯燥的理论知识,而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习惯采用具象思维,并且大多喜欢追求新鲜事物,因此单一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很难帮助学生深化初中历史学习。将多媒体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系列技术优势下,可以有效弥补传统理论教学的不足,在积极丰富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使得初中历史教学形式实现有效创新,进而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之多媒体技术本身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下,将多媒体合理引入初中历史教学中,对于培育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二、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有助于教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内在学习动机。例如在讲解“”一课时,由于该课涉及战争背景、战争时间、战争过程、战争结果与影响等众多理论性知识,如果完全采用教师口头讲述的方式,不仅枯燥,也难以帮助学生深入完成对相关历史知识内容的消化理解。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实际学习兴趣和学习规律使用多媒体,将原本平面、枯燥的历史知识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逐渐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利用多媒体以图片、短视频等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也同样有助于学生快速把握教学核心内容,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有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长期对学生学习初中历史的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笔者发现,由于历史学科中史料以及其他信息资料极其繁多,通常需要学生从海量历史资料中精心筛选出其所需资料,对此展开深入分析与逻辑推理才能深入完成历史学习。但历史课堂教学课时有限,传统教学方式难以有效帮助学生迅速突破教学重难点,而多媒体则可以有效改善这一问题。例如在“中国工农”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学重难点是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中国工农的原因、路线等内容,并深入感知体会精神,形成良好核心素养。考虑到该课程涉及诸多历史场景及其他理论性知识内容,在实际教学时,笔者运用多媒体制作了动态的三维动画,不仅直接展示出了中国工农的路线,并且根据中发生的历史事件以及经过的重要地点,穿插相应的图文介绍和音频说明,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作用,使得学生可以利用动态、直观、形象的教学动画加深对相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并从中深刻体会的艰难及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精神,进而在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同时促进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成效。

篇3

一、将微课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1.微课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切实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做所有事情的原始动力,更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动力。初中历史教材有很多有关历史文物、工具和古建筑遗迹的内容,都是抽象的内容,而教科书中的插图篇幅较小且模糊不清,致使学生普遍认为初中历史知识的学习枯燥死板、无味无趣,微课作为多媒体信息化教学背景下一种新兴的方式,其集图形、文字、声音、影像于一体,更加形象生动地将历史文物、建筑遗迹展示出来,切实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在“原始的农耕生活”章节,使用微课的方式直观地展现古代落后农耕生活的影音文件,农耕使用的工具、种植的粮食种类、原始人的穿着等,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当时的情况,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自主能动地探索研究,大幅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意料之外的教学效果。

2.微课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切实有效地拓展了教学的时间限制

对于学生而言,初中时期要学习的科目实在太多了,历史作为副科,其课程时间的安排相对主科就很少,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所学到的历史知识多少会受时间制约,教学成效难以提升,但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微课的方式,真正地颠覆了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时间之间的障碍,给予学生足够的用于学习的时间。学生只需要使用可移动的电子设备(手机、电脑、平板、学习机等)就能够随时进行点播式的学习。例如,在学习《林则徐》的历史知识时,教师将精练简短的微课上传到网络中,重点进行讲解,展现教师和学生一对一式的互动教学,既满足了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的需求,也打破了?n堂教学活动中空间与时间的制约。微课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可以让学生随处可学,随时能学,为学生创建了足够自主的学习空间和时间,特别符合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能够帮助学生个体专长切实有效地发展。

3.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微课,能深入优化教学的内容

初中历史教材知识所设计的内容广泛,时间跨度大,学生在对知识点掌握的时候比较吃力,但是生动、形象、短小、有趣的微课,针对历史知识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创建,综合教材的内容,让枯燥空泛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趣味横生,更容易深度优化教材内容。例如,在教授《辉煌的隋唐文化》时,学生对于隋唐时期的建筑很难产生直观且清晰的认知,运用微课对隋唐时期著名的建筑做相应的介绍,运用多媒体展示,使用精妙的动态形象展示,来替换抽象枯燥的讲授,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减少空间感和距离上的遥远,帮助学生深入消化吸收历史课堂教学的知识内容,让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及难于理解的部分,在教师和学生的充分互动中得以轻松解决。

二、设计初中历史微课教学时的注意事项

1.一定要明确微课设计构建的主题

微课内容必须跟教材中的历史活动相互关联,当在课堂中教授的内容太多时,教师就可使用微课的形式展开教学讲授。教师自己先要明确清晰这节课的中心方向,构建微课视频的时候,切实针对中心方向,这样才可以保障微课运用的成果。

2.一定要重视所设计构建的内容具备合理性

教师要清楚知道学生当前知识掌握情况,只有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设计的微课,才能切实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课前设计微课视频,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播放,可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播放完微课内容之后,一定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想法,及时地修改微课教学视频中的不足。

3.教师一定要切实有效地掌握重难点知识

篇4

【关键词】多媒体;历史课堂;应用原则

一、多媒体技术在历史课堂中的应用特点

1.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要吸引学生,课堂教学就必须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吸引力,教学方法的新颖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是关键。学生拥有浓厚的初中历史课学习兴趣是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前提条件和基础,而把多媒体课件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则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点。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能够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地表现出来,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从课本脱离了出来,从听觉视觉等多方面接受知识,改变了学生以往的学习方式。并且多媒体能够清楚直观地揭示事物的发展变化,增强课容量、教学条理性和形象性,更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2.有效节约课堂时间

多媒体课件一般是课前准备,上课时直接根据课堂需要播放,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历史课内容较多,知识点相对比较繁琐,教学中还需要大量的历史素材作补充。如何把众多的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记忆并能灵活运用到历史知识点的记忆礼节中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解决这些难题。另外,多媒体课件具有信息量大的特点,可以随意播放、返回,并可长时间保存,是传统的教学工具所不具备的,极大地方便了课堂教学。

3.利用多媒体教学,突破教育教学的重难点

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学重点、难点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讲授新的初中历史知识时,对于初中历史教学的重、难点,尤其是比较抽象、复杂的题目和内容,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而多媒体技术却可以克服这一大障碍,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发挥其声音、文字、动画、图片等生动、形象、直观的优势,同时在同一屏幕上显示相关的图像、动画或文本,而这是传统教学方式无法做到的。正确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还能将历史课本中的抽象问题或是复杂的事物进行综合,通过对比分析使容易混淆的事物或现象变得清晰易懂,同时,使学生化难为易地掌握和理解事物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提高初中历史学习的有效性。如在讲解《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一节时,可以让学生观看影片,了解巴黎和会和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凡尔赛和约》和凡尔赛体系、国际联盟、华盛顿会议和《九国公约》及华盛顿体系的相关内容,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

二、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1.多媒体教学应以服务初中政治教学为目的

初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最根本的目的是服务于初中历史教学,并促进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讲授更好地服务的。因此,对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学习等方面着手。同时也要服务于教师备课,讲授和监督教学质量等方面,师生互动并教学相长。

2.以学生为主体,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相结合,优势互补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要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调动和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形象,真正地去思考和分析,从而增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历史教学中,有其自身的明显优势,能够优化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手段的一种改善和补充,并不意味着是对传统教学手段的替换。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仍然是不容忽视的,传统的板书教学也有其存在和应用的价值,要互相结合,优势互补。

3.要根据课程目标灵活应用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对教学质量的进步意义已经被理论和实践证明,但多媒体教学手段本身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其软件、硬件条件也在不断地丰富,应用性和适应性也在不断地提高。所以,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课程目标和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师掌控课堂的能力灵活应用多媒体,做到因课制宜,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以最大地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4.使用多媒体时,不能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多媒体是辅助教学的工具,能否达到教学目的和提高教学效率,关键在于教师运用这一工具的方法和水平。有些教师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成了多媒体的“操作员”或“解说员”,将一节课的内容播放给学生或者照本宣科地读给学生,这就丧失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本意。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主导课堂,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完成问题的引出、思考和总结,必要的时候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总结答案,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教学效率 分析研究

在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中,广大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以此为突破口打开历史教学新局面,全面提升教学工作成效。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针对历史学科特点及教学改革形势发展需求,进行了探讨与实践,本具体论述。

一、以浓厚学习氛围为基础促进教学活动开展

初中生在学习活动中只要具备了浓厚的情感这一积极因素,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将会表现出更大热情和更强活力。对于历史教学而言,教师一定要走出死记硬背知识点的境地,为学生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例如在《甲骨文与青铜器》一课教学中,笔者通过投影向学生出示一些甲骨文字进行猜谜活动,要求学生将这些甲骨文和下面对应的汉字连接起来。学生对甲骨文缺乏研究,但是或多或少有一定印象,这样的小游戏活动一下子就将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他们有的翻阅资料,有的进行认真比对,也有的进行相互讨论,选择最相似或者准确性最高的进行连接,通过课堂导入的这一小环节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从而为接下来的新课教学奠定良好基础。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进行激励评价等手段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学习的快乐,在教学中亲切对待学生,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学习活动的快乐,多进行表扬激励,提高学生的积极情感,这也是增强历史教学成效的良好铺垫,以浓厚氛围保障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二、以生动丰富的信息为抓手促进教学活动开展

历史教学涉及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众多,时间跨度也很长,作为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支撑,信息补充应当发挥积极作用。历史教师要重视从资料中搜集、网络中下载,多渠道为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信息,从而保证教学工作游刃自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可以通过大量信息加深对教材内容理解,例如在《图说》教学中,教师既可以选取路线图向学生演示,让他们直观增加对所经路线、大体方位的了解,又可以选取影视作品中的资料,展示在途中的艰难险阻。无论是翻雪山还是过草地,影视作品中的震撼场景会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对战士英勇大无畏精神的赞叹,有效强化思想教育成效。再比如《筑起共和国钢铁长城》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军事栏目专题片中选取一些资料,也可以从国庆阅兵场景中选择一些在课堂上再现,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我国国防现代化走过的光辉历程,中国人民在提升自身战斗力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信息补充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走出单纯看教材、听讲课的境况,理解效果更加深刻。

三、以新颖教学模式为动力促进教学活动开展

历史教学不能拘泥于教师讲解、学生听讲这样的单一模式,要想提高教学生动性,教师要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方面下工夫,采取更加新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自主学习活动的作用体现出来,融知识、能力与情感教育为一体。例如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通过探究引导让学生系统分析中日发生的时代背景、中日两国军事经济实力对比及这场战争的必然结果之外,还可以结合当前中日纷争,由古至今分析从、直到现在,中日两国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不同时期国力和军事实力对比有什么样的差别,从而对学生进一步强化责任感教育。学生通过对比深刻认识到只有国家强大才有,才能维护,才能更好地发挥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作用。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分析中日现在发生战争会是怎样的结局,这样的拓展性话题有效拓展了学生思维,对深化教学成效能够发挥有效的推动作用。

四、以难点问题探究为依托促进教学活动开展

在历史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同的观点或是思维的困惑,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当注重这些方面的启发引领,让学生在难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扫清障碍,正确把握学习内容。例如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教学中,有学生提出,当前我国工业发展高能耗、低科技含量,环境污染重,依仗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严重落后。这样的观点代表了相当部分学生的思维,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究竟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和阶段产生了疑惑。笔者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困惑,从两个方面着手对学生进行引导,首先纵向对比,从建国前、建国后,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直到现在,我国工业发展从一穷二白到现在门类齐全,这是一个伟大创举,让学生通过对比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其次,笔者引导学生回顾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所走过的历程,不同阶段与时间跨度,再和中国进行横向对比。学生在对比中恍然大悟:中国用比西方发达国家更短的时间完成了基础阶段向中等阶段的转变,端正了思想认识,纠正了一些不正确的理念,从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五、以课外研究活动为拓展促进教学活动开展

历史教学中,许多课外活动资源可以进行有效利用和整合,教师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这些活动资源的作用,在课外进行积极研究。例如在《“”十年内战》教学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访经历过十年“”的家庭成员,用他们的现身说法给自己描绘出一副真实的“”情景,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及自己搜集的资料加深对十年“”的感知,从而为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提供帮助。这些方面的拓展活动既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又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让他们更加热爱历史学习。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广大教师要重视教学方面研究,博采众长,立足实际,全面提高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齐振科.谈新课标下初中历史课教学的基本思路[J].群文天地,2012(04).

[2]李江宏.浅谈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9).

篇6

关键词: 兴趣 情境教学 问题引导 实践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075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新课改进程中的创新教学,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创设出丰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积极探究,提高他们的历史综合能力。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探究、分析,并在学习过程中有所发展。在新课改的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传统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教学是否能跟上教学大纲的进度,学生是否能够取得较好的历史成绩,忽略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让学生在严肃、压抑的氛围中学习,影响了他们历史素质的提高。新课改后,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把握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对历史知识进行探究,并通过分析、思考、总结、归纳等方法来进行学习,不断构建完善的历史知识体系。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素养和教学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学习能力,使课堂教学高效进行。

二、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命令和服从的关系,学生在教师的强制要求下进行学习,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加强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增强师生情感,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和成长,以发展他们的综合素质为教学最终目标,根据学生的历史基础和学习能力来进行教学设计,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都能够获得进步,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历史课堂氛围和谐、活跃,学生对不懂的问题敢于提问,并能够条理分明地畅谈自己的观点。在积极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活跃,能够深入探究教材内容,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点,提高历史综合能力。教师在让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探究时,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历史教材中的内容不在同一个时空,对于一些重难点很难理解。这时,教师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地进行探究,实现高效学习。

三、利用问题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在历史学习中,只有多思、多想才能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思考的过程就是质疑、答疑的过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问题来对学生引导。在设计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来进行,同时要紧密结合教材内容,使问题能够突出教材内容的重难点,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来掌握教材内容。问题在学生的学习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能够使他们明确教材的重点内容,通过有目的地解决问题,实现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利用问题进行教学,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时,让学生探究问题:爆发的导火索是什么?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深入地进行了知识探究,并了解了爆发的历史原因和背景。接着让学生进行讨论:根据中国当时的情况进行分析,爆发是历史必然发生的吗?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积极的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提高了他们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使课堂教学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高效进行。

四、结合故事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历史教材中的知识点很多,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掌握大量的知识点会让他们感到枯燥,在教学中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到厌烦,时间一长,他们会对历史学习失去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掌握他们的历史学习情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上课一开始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课堂导入,让学生在感到新颖的同时,深深地被故事内容所吸引,激发他们想要了解更多内容的欲望,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历史知识探究。例如,在教学《不怕远征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在中的小故事,让学生对产生强烈的敬佩之情,并使他们积极地进行探究。

五、加强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能力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又要注重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丰富的历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能力。所谓实践课,即是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自己收集资料,和其他同学共同交流的历史课。每月两次由学生自己设计一堂历史课,选择与历史教学进度相关的历史主题,由学生自由组合,课前自己寻找史料、归纳总结;课上登台阐述观点、组织讨论、质疑解困;课后小结心得、撰写论文。此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地主动学习,达到拓宽知识面、深化教材内容、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本着立足现实、了解过去、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通过学生“自助式”教学,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以史为鉴,探求历史发展的轨迹,考察社会的发展与演变,总结历史发展规律,寻找历史与现实的撞击点,争做学习的主人、时代的主人。 实践课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能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如对历史材料的搜集能力、对历史现象的再认再现能力、对历史事实的理解阐述能力、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评价能力、对历史知识的应用迁移能力。

篇7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困境;突破研究

初中历史课程是初中教育的基础之一,培育影响着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与视野。然而随着时展与教育理念的转变,原有的初中历史教育思路与方式正面临着挑战和困境。因此合理改进目前历史教学中的局限,避免给教师与学生带来不利影响,是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教育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笔者将在本文就困境与突破措施做两方面的分析探讨。

一、初中历史教学所存在的困境问题

(一)历史跨度广学时少,学生难以理解

初中历史是一部全球性的通史课文,对古今中外的岁月事件的交替变更用六本教材进行描绘与阐述。但中外历史体量庞杂时空跨度大且史学信息量蕴含丰富,仅靠固有的教学课时教师无法细致详实地为学生进行知识上的讲解,而为了赶上教学进度的笼统讲授方式又让学生难以理解,影响其对历史知识的的消化领会。教师受限于教学进度与课时安排,只能对知识点进行概述无法展开讲解,而学生也受制于教师的讲课深度无法对课文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从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也难以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技巧与水平。

(二)历史教育观念落后限制学生发展

传统的应试教育看重学生应试技巧与成绩,学生历史的好坏全凭考试成绩决定,忽视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发展。唯成绩论的教育观念将学生分为成绩上的三六九等,打击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让一些成绩较优异的学生将历史学习理解为单纯知识点的记忆,不再重视历史学习与认知方法、观念上的培养。

同时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还停留在“教师说,学生听”的层面,只是被动地让学生接受知识的灌输,没有让其主动参与进学习活动中。学生因此感觉课堂气氛沉重知识索然无味,难以产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从而影响历史学习效率,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与能力也得不到开发与成长。

二、初中历史教学的突破方法研究

(一)强调教学的策略性,实行合理科学的教学法

初中历史教育首要的问题就是课时与教学进度的冲突,即繁杂多样的历史讯息与学生有限的课堂理解消化时间的矛盾。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教师有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在历史教学中讲求知识与时间的协调,进度与信息的统一,在二者的平衡中找到历史教学的新途径。

具体而言教学的策略性需要教师在学期授课前制定精确合理的教学规划与设计,其思路不仅应看重知识的传授度,还要关注学生在教学中所能得到历史水平与潜力上的开发,即学生在课堂讲解中以对知识点的理解为基础,领会摸索出的历史学习与认知心得。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思考理解的深度与广度,比如在设问中尽量避免使用“是什么”一类单纯知识点记忆考察的提问,而要多用“为什么”“会怎样”之类的引发学生思索的疑问,激发学生思维上的活跃与积极性。例如,对司马迁名言:“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个知识的考查可以从名言的记诵转变为提问学生:“对照他与屈原的经历与成就,你如何看待这句话?”让学生去思索二者的经历与思想,并做出自己的判断,既锻炼了学生知识点的记忆,也深化其对古代高尚品性之人的认知。同时教师应注重课堂讲学方式的策略性,在有限的课时中注重知识传授方法,将知识点最大限度地引导给学生并为其理解。比如课前让学生做充足的预习,减少教师课上对诸如历史事件发生时间之类固有易记知识点的论述时间,为教学中历史信息的展开阐述留有余地。有目的、有梯度地在有限的时间内采取讲授重点策略,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课堂知识,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与视野。

(二)激发学生兴趣,带动学生主动求知精神

不同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当今对教学理念的认识中,“学生本位中心”的观念已愈发被广大教育者接受与推广。该理念将学生作为课堂教育的主体,但主体不代表主导作用,学生教育主体地位的发挥,需要教师通过教学方式上的主导功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成为知识理解领会上的主体。

具体而言在教学中教师要启迪学生对历史信息的探索动力,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求学中,调动思维提升学习效率。比如在对历史事件与人物的评价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划分为小组,进行相应的团队内部讨论,学生在辩论交流中来深化自己对该历史人事的认识。比如以八年级下册的香港、意义的知识为基础,让学生讨论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对香港、意义新的认识。之后教师再让各个团队自由发表归纳出的看法,引导学生主动将自己的心得体会表达给全班同学,教师及时予以评论纠正,在讨论沟通与表达中启发学生对历史信息的探知意识与积极性,并带动学生对历史发展变革的兴趣,优化教学氛围,提升教学效果。

结束语:

华东师大版历史教学困境的突破,不仅需要教师在教学措施上进行适宜于课堂与学生的转变制定,也离不开学生主动对历史知识的思考与理解。只有教师、学生共同进步,转变教学与学习上的观念,才能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真正的提升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乔丽军.初中历史教学的“深度”困境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5,19:68-70.

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微课;课堂教学;策略

历史教学中涉及很多的故事、人物典故等题材,许多知识点具有连贯性和故事性,适合以微课这种短小的多个知识模块方式来展示。微课具有主题鲜明、内容简洁、时间较短等独特的优点,将之应用于历史教学中可以提高历史教学的趣味性、丰富历史课堂的教学形式,也可以使学生在注意力较为集中的时期对教学重难点有一个较好的把握;同时运用微课教学,大大丰富了知识点展示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保持较高的求知欲。下面就以初中历史课课堂教学中巧用微课来提高课堂的实效性进行探讨。

一、将“微课”引入历史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准确把握自己的定位

“微课”作为一段教学视频引入课堂,首先是一节完整的知识点教学,具有其独立的体系,其次它体现了教学的某一环节,又兼具课堂教学的辅助。因此把“微课”引入课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利用“微课”教学中播放视频,既不能过多的重复讲述,不能忽略自身在课堂中的地位。因此,教学实践中,利用微课进行课堂教学时,一要注意利用微课引导课堂教学,上下衔接;二要在视频播放后,及时总结;三要让学生回答问题参与思考,教师答疑解惑。这就要求教师从设计制作微课视频要注意选好素材,教学设计要注意融入课堂教学,这样才能真正使微课教学富有成效。

二、借助微课过渡,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新课改后的初中历史教材每个卧是按照章节形式出现的,但是时间上存在一定的跨度,内容相当繁多,学生记忆知识点的过程中感觉凌乱,不容易掌握。每一课的重难点加在一起很多,让学生都精准地掌握,有较大的难度。笔者创造性地使用微课,制作出相应的历史知识点,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审视自己在那个环节存疑,然后笔者设计相应的“学习资源包”最终帮学生答疑解惑,实现对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社会生活的变化――交通之变》一课时的重点是:在交通、通信、文化生活等方面出现的新鲜事物和对中国近代生活的影响,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难点是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在通过谈话:假期你到过哪些地方去旅游?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假期里进行哪些娱乐活动?和同学朋友是怎么样联系的?师生交流导入新课后。笔者制作了一个微课,并配套相应的信息资源包,直接切入法“快速浏览全文,课本从哪几方面介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的?”在这个微视频里,笔者依据子课题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第一组观看情景剧《穿越时空的旅行》针对近代交通通讯的出现,找出自己哪里没有弄清楚;第二组出示屏幕助学资料,结合课本研究近代文化生活的变迁,撰写百字小论文。第三组观看情景剧,研究近代社会习俗变化。通过图示与资料的应用,让吃不透这一内容的学生,得以再次充电,重难点通过微课得到较好的突破。

三、利用微课传授方法,教会学生以不变应万变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仅传输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给学生方法试着自己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培养起唯物史观,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要实现教学目标,光凭课堂上的讲练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借助微课的辅助作用。通过微课短小精悍的特征,给学生方法上的指导,并多次演练。例如笔者制作了三个微课:“历史选择题型――原因类”“如何回答历史问题――根本原因”“如何准确解答材料解析题”。在这三个微课中,我通过典型题,引导学生分析,给出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通过微课的辅助指导,学生对选择题或材料分析题,大部分都掌握了昨天方法,告别以前的猜测、空白现象。

四、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利用“微课”引导学生感知历史

篇9

关键词:图示教学法;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应用

一、图示教学法的优势

图示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范围,同时它的教学效果也是毋庸置疑的。图示教学法主要是应用各种图例,包括自制的历史图解以及历史图片,培养学生构建并回顾历史知识体系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从历史图解或者图例的解读中,读取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便于记忆和应用。比如说,著名的记忆树,即是将历史信息按照层次结构分布在树干和树枝中。图示教学法融合了系统性和形象性,让学生从图示中直观地记忆繁多的历史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让他们自己动手编制图示,更是加深了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和理解,从而提高了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有效应用图示教学法的措施

结合上面所说的图示教学法的优势,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图示教学法成为教师必须关注的重点问题。结合图示教学法的特点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我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和措施:

1.教师编纂历史图示,展示图示教学法的精髓

图示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大量历史图示和教学案例,让学生通过解读历史图例,更加清晰明了地理解历史知识体系和重难点,帮助学生理清繁多的历史知识点,将它们进行有序的归纳和记忆。比如说,教师在教到三次工业革命的时候,由于工业革命的内容十分繁琐,学生容易记得这个又忘记了另外一个知识点。而工业革命又向来是历史考试的重点内容,考查的知识点比较细,这就要求学生记诵的内容非常多。这个时候,图示教学法就能发挥很重要的作用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示范如何编制树状图,将三次工业革命的具体知识点都囊括在树状图中。比如说,珍妮纺纱机的树状图图解可以是这样一个层次: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手工工场―棉纺织部门―飞梭织布速度快―棉纱需求增加―“珍妮机”的发明。最后的结论是:珍妮机的发明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端。

2.学生自主编纂历史图示,提高动手能力,加深历史认知

通过教师对图示教学法的演示,教会学生如何按照历史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即常说的横向和纵向的分析方法,解析历史事件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将看似繁多实则有序的历史知识点以图示方式展示出来,让学生能够清晰明了地理解。学生自主编纂历史图示,可以重新将历史分为多个层次,比如说,在时间的纵向分析角度,将历史分为古代历史和近代历史、现代历史等;在空间的横向分析角度将历史分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图示编纂方法,比如,应用性最广的树状图,能够将历史知识的层次性和结构性最好地展现出来,或者是概念图,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的或者相似的概念的根本区别,比如,改革和革命的区别,改革是在一定条件下变革,采用温和改良的方式,基本保留原来那些制度、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对原来的制度进行不触及根本的修修补补;而革命是旧的制度或者环境,除旧布新,脱胎换骨,基本上与过去决裂,用暴力的形式进行的。举个例子,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并没有改变封建制度,没有用暴力方式;商鞅变法改变了社会制度,但没有用暴力,保留了原来较多的东西。而法国大革命,中国的,都是用暴力形式,了原来的社会制度,建立了新的社会制度。

3.引入各类新型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图示教学法除了应用图示外,还有许多有效的应用方式。比如说,由于个人的总结有限,可能占用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各自完成一部分的编纂图示的工作,最后将图示汇合起来,选择出其中优秀的部分,复印给全班学生使用。另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上台演示自己的历史图示,分享自己编纂图示的过程和从中获得的经验和心得,给予学生一些记忆的心得和建议,提高整体学生应用图示教学的效率。而其他同学通过学习优秀的编纂图示的方法,在编纂的过程中,掌握了初中历史的知识结构体系,梳理出初中历史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对于考试考查的内容了然于心。在反复地记诵图示的时候,根据历史顺序,由浅入深,由简至繁,得到最好的初中历史知识效果。

三、总结

图示教学法之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十分有效,是因为它与历史学科需要大量记诵知识的特点很切合。图示教学中应用到的树状图和概念图、历史相片等,都是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历史事件的工具,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应用有效的记忆方法,记诵必考的历史知识点。

图示教学法不仅以一种较为轻松简便的记忆方法,帮助学生牢记繁多的历史知识,更是让学生在自己编纂历史图示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历史体系的理解,改变传统教学中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积极地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扫清知识盲区,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卢志锋.图示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8).

篇10

关键词:初中历史;多种能力;历史教学;现状;培养

初中历史课程中有大量的年代与事件需要学生去记忆,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的学习情绪,这就需要老师重视学生多种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自主的学习历史课程,自主的感受到历史知识的魅力及价值,从而沉醉于中外历史的海洋中,得到更多的人文熏陶,促使学生更好、更全面的发展。

1目前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1.1过于喧宾夺主:素质教育推行以来,我国的教育确实比较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广大历史老师也在迎合此点,因而,较多老师采取多媒体授课方式,将课堂气氛营造的非常活跃,但确暴露出了其他的问题,即学生只对课堂气氛感兴趣,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却不足,这便是较多学生对历史事件不了解,不知道如何学习历史知识的问题所在,上述这些都表明历史老师的教学过于喧宾夺主。1.2学生过于依靠死记硬背,忽视了对历史的理解与感悟:开设历史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外国家发展的历史,从而更好的树立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但从我国的历史课程教学来看,过于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因而,大多数学生为了取得较好的成绩,纷纷采取了死记硬背的方式,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掌握历史的目的。但教学实践表明,此记忆方式只能让学生短时间记忆住知识,很难长时间记忆住历史事件。同时这样死记硬背的方式,很容易让学生对历史学习失去兴趣,不懂得如何去理解与感悟历史,只会让学生陷入死记硬背的恶性学习循环中。

2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

2.1联想能力:传统的历史教学,过于重视灌输式教学模式的运用,老师一般喜欢一边教学,一般告诉学生重难点,要求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标注与背诵,以便于拿到高分数。对于知识讲解方面并不重视,导致学生的历史知识面非常的窄。对此,在新时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老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进行合理的思考。比如在学习岳麓版的《百家争鸣》相关内容时,初步了解课本内容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学生们经过思考,有的会联想到现在的“以人为本”思想,有的学生会联想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生活习俗等,并经过学生自主的查询资料,能帮助学生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影响及意义。再如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有些学生会联想到古代的图腾,从而理解天人合一的思想。因此,只要老师重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引导,则能让学生从思维的怪圈中走出来,乐于主动去了解历史事件,保持历史学习兴趣,让学生今后的学习中不再受到固定思维的局限。2.2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任何课程都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尤其是对于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较多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喜欢局限于一个点考虑问题,没有能力从历史的描述中掌握历史,这便凸显出学生逻辑分析能力的薄弱。因此,在新时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老师要培养学生宏观看历史,多角度分析历史,让学生抓住历史时间的核心,这样学生才能轻松的学习历史知识。比如在学习岳麓版的《开拓边疆与对外交流》相关内容时,就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汉朝时期国家强盛,是一个大国,为什么到公元前119年要和西域建立友好关系呢?当学生提出此问题之后,老师要引导学生自己查阅相关的资料,系统的对张骞公元前138年与公元前119年的经济、思想等进行分析,当学生对两个阶段进行对比的分析之后,能发现汉朝与西域友好关系的建立,既能加强经济文化的交流,更为中央管理西域和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因此,学生通过对资料的全面搜集、查询、对比与分析,能真正的从中得出疑问的答案,其逻辑思维能力也会不断提升。2.3实践能力:历史课程看似与当今社会关系较小,实则很多知识都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老师要让学生明白“以史为镜”的内涵,这样当学生了解到学习历史的价值之后,才会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到历史知识的学习中,从而认真观察现实生活中的事与物,提高学生利用历史知识进行实践的目的。还以岳麓版的《开拓边疆与对外交流》为例子,可以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小丽与小平是好朋友,两人一起上高中,小丽学习不怕困难,勇于挑战,顺利考上了大学,而小平正好与之相反,请问如何历史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此问题提出之后,大部分学生都以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事件为分析视角,表明想要获得成功,则需具有勇于开拓的精神、无畏的勇气与坚强的意志。

3总结

总之,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有大量教育的内容,正是培养学生联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最佳方式,要尽最大努力通过历史课程教学,让学生灵活的学习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忠海.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来[J].中外企业家.20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