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的本质范文

时间:2023-08-17 18:13: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审计的本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审计的本质

篇1

关键词:政府绩效;审计;现状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01

一、政府绩效审计现状

政府绩效审计可以提供内外部条件,并且给政府的发展提供全面的支持,绩效审计在我国尚处在萌芽的状态下,即指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绩效审计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我国政府审计发展不足,不能为政府绩效审计提供很好的内、外部条件,给我国开展政府绩效审计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二、政府绩效审计基础理论体系的要素分析

(一)政府绩效审计的环境

1.政府绩效审计环境的含义。政府绩效审计的环境是由多种因素组成,包含对政府的绩效审计,制约和抵制政府绩效审计活动的不利因素,这两种因素既对立又统一。

2.政府绩效审计的假设。我们必须承认,未经论证就开始的阶段永无止境。可见,假设是不能实现的真理,必须要承认如果没有出现论证就不会出现研究政府的绩效审理理论体系,政府的绩效审计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审计单位提供的数据资料是客观的,被审计单位可以进行衡量,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机制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审计人员具有专业的审查能力,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之间没有明显的利益关系。

(二)政府提高绩效审计的主要措施

提高审计人员对专业技能的技术,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提升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能力的处理技术,提高专业指导的能力,充分肯定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提升业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促进业务人员的发展。因此,业务人员的素质不仅具备扎实的基础,还要具备审计和数学等多种综合学科的运用能力。主要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法律环境。首先,政治环境的核心是一国的政治制度,良好的政治制度能够满足政府绩效审计需求,可以减少违法乱纪造成的低效浪费,审计状况好时,审计人员不会出现或者是业务上的问题,政治文化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政治文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良好的政治制度的体现。落实政府绩效审计提出的规章制度,明确政府资金和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联系我国公共资金管理状况以及政府对企业生产经营的管理状况,并且进行全面协调和管理。当前,国际关系对政府行为产生深远的作用,政府绩效审计主要是指绩效审计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为法律奠定的基础。包括绩效审计的法定要求、实施绩效审计的法律规定、绩效审计标准规定、绩效审计结果规定等。落实政府的绩效审计工作改进政府的审计环节和具体的措施,主要是指政府的资金和经济发展的要素,包括对政府的公共资金管理现状进行协调管理,政府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的整体调控,包括绩效审计的法定要求,实施绩效审计的规定,绩效审计标准和绩效审计的结果最后由绩效审计进行全面的推广。

(三)政府绩效审计的本质

政府绩效审计的本质是政府绩效审计本质的控制方式。首先,从政府绩效审计产生的根源及政府绩效审计的目的看,政府绩效审计代表社会公众对政府行使监督行为。政府行为是政府具有三者有效性的主要因素,主要是由经济性和效率性以及效果性三者共同作用,这三者主要联系成政府绩效审计的控制性。其次,从政府绩效审计的全过程来看,政府绩效审计要控制政府各项活动,控制项目的发生,事后评价政府行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提出合理化建议,监督控制整个审计过程的始终。政府的绩效主审计本质上是对审计工作的全面肯定,也是政府对绩效审计的一种控制,政府绩效主要是产生在审计结果之上,政府审计主要是代表政府的各项活动控制,政府利用监督手段对公众行为进行全面的监督,实现资源的有效性和经济性,效果性和效率性,这三者源于政府绩效审计的控制。

(四)政府绩效审计的目标

1.政府绩效的审计工作主要是取决于现实社会和社会需要两个层面,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基本要求,是根据审计人员或者委托人员进行审查和评价所得,审查和评价是审计单位期望的理想境地和最终的目标,主要是建立在经济性目标和效率性目标和效果性目标上。

2.政府绩效主要是审计机构的人员和审计人员主要是根据审计人员与委托人的要求,将审查与评价做到审计单位所预计的理想效果上,主要是将当前的经济发展作为政府审计的主要实现目标,将效率性和主要的效果进行协调发展。

(五)政府绩效审计的概念

理论研究者都知道,给一个事物下准确的定义相当困难,本文认为政府绩效审计的概念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概念:管理者必须要对管理当局的决策,全面的贯彻落实,向公众传播正确的价值理念,包括对投资决策和组织架构等进行全面的统计,组织结构的决策和人事决策,市场决策等。被审计单位的决策属于基础数据,决策的数据和决策的理论作为重要的依据,只有将政府的绩效审计概念全面的引入决策理论的结构中,促进政府绩效审计概念的落实。将政府绩效审计概念引入政府管理体系中,本身就意味决策程序比决策方法更为重要。第三,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控制。管理控制是与传统的内部控制相对应的概念,但是由于管理控制的权限更宽,它主要包括的要素有时称作“行政管理控制”。第四,被审计单位绩效管理的标准。绩效管理的标准是相对的,如果存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标准或国际上通用的标准,那应该是首选。

(六)政府绩效审计的标准

政府绩效的审计标准主要是政府绩效审计必须要遵守的规范,针对审计工作进行全面的评价,确认绩效审计的可行性,实现绩效审计目标。政府绩效审计的标准,必须要遵守这项规范,实现绩效标准。

三、结语

政府机关负责人需要落实政府绩效提出的规章制度,安排好相应的管理工作,政府资金需要和各个经济要素共同发展,联系当前的公共资金管理状态对政府的企业生产经营现象进行统筹规划,主要是协调当前的国际关系对政府行为进行全面的监督和调控,按照法律规定履行绩效审计的法定要求,实施绩效审计的法律规定,统筹绩效审计的标准,绩效审计的结果等,落实政府的绩效审计工作改进政府的审计环节,为政府的发展提供经济要素,对政府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的整体调控,包括绩效审计的法定要求,实施绩效审计的规定,绩效审计标准和绩效审计的结果最后由绩效审计进行全面的监管。

参考文献:

[1]彭华彰.政府效益审计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131-134.

[2]陈思维,王会金,王晓震.经济效益审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122-125.

篇2

关键词:民间审计 立足 独立性

一、民间审计的根源

独立审计,即由注册会计师受托有偿进行的审计活动,也称为民间审计。民间审计产生的根源是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分离。这种所有者委托经营管理者行使经营管理权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出现,带来了所有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为了保证经营管理者所提供的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就产生了受托查账的会计师。这些会计师应具备一个重要的条件并且是由所有者(即股东)委托的就是独立。

二、我国民间审计独立性缺失的现状

民间审计是审计的发展方向,它在市场经济中起着重要的鉴证与监控作用。由于不当组织依附关系、职业道德的缺乏、无序的市场竞争、以及客户变更审计机构的随意性等种种不合理因素存在,民间审计主体表露出一系列非独立现象:与被审计客户有共同利益或存在利益冲突;审计自己的工作;履行被审计客户的管理层或雇员的职能;作为被审计客户的支持者等。

三、影响我国民间审计独立性缺失的原因

影响我国民间审计独立性的原因有很多,但笔者认为当前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1.现行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现行《注册会计师法》对注册会计师协会的性质、地位、职能规定得不够明确,“形式重、实质轻”反过来进一步强化某些注册会计师的麻痹、侥幸心理,放松了对内部执业质量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和风险意识,使得注册会计师的信誉大打折扣,从而影响了民间审计的独立性。

2.无序的市场竞争

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部分会计事务所为了谋取利润,出现了一些不正当、不公平竞争的行为:少数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不是以质量和信誉取胜,而是不讲职业道德,不择手段,销价竞争,甚至放弃独立审计最根本的原则,与客户相互串通、以出具虚假报告,进行虚假审计的方式拉拢客户,还有一些事务所通过行政机关包揽垄断部分鉴证审计业务,进行条块分割、地区垄断,严重干扰了市场的竞争秩序。

3.对客户的依赖

现阶段,绝大部分会计事务所停留在传统的审计服务,管理咨询、投资顾问、税务服务等一些非审计服务在所有业务中占的比例小,与一些大型会计事务所存在着差距。造成了难以满足客户的日益需求,因此,在买方市场环境下的审计市场,注册会计师对客户的依赖日益增大。

4.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素质

部分会计事务所为了招揽业务或留住客户,看重眼前的经济利益,不顾审计质量,采用降低收费水平或给回扣等不正当竞争策略,满足客户不合理要求等不正当方式,从而影响注册会计师独立地位。

5.监管的乏力与诚信文化的缺欠

对违约的会计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处罚力度不够,直接影响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对涉及其他上市公司舞弊的注册会计师的处罚力度均不够。

四、保障民间审计独立性的主要措施和建议

1.健全法律法规

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行业的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我国现行的《注册会计师法》,规范会计师事务所等经济鉴证类中介机构行业,强化注册会计师风险意识,提高执业水平。

2.规范审计市场

规范审计市场就是要在相关部分的宏观管理下,扩大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权限,让其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加快会计师事务所转型升级,承担无限责任,建立有民众参与的监督体系和社会涉及举报制度,提高整个行业对独立性的重视。

3.改进会计师事务所结构,积极发展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抵制客户给予的经济压力,并且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拥有大量的客户,不会因为某个客户的随意不正当的要求而更换会计师事务所造成损失,时期最大限度的保持独立性。

4.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会计师事务所一方面应尽快更新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加强业务知识及岗位技能培训。根据事务所业务拓展需要,培养各种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吸引优秀的专业人才,邀请知名专家讲授相关经验技术,不断的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5.加强对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的监督和处罚

篇3

本人因:

由即日起于一个月后辞去职务,本人最后到职日期为________年___ 月____ 日。

辞职员工:

年 月 日

人事部_________先生(小姐):

本人同意员工 __________辞职申请,该员工于_____年____月____日进公司工作,职位为______。辞职生效日期为____年____月____日。

部门经理签字

年 月 日

部门办理结果

辞职生效已于 ________年____ 月_____ 日进行,辞职原因:

已办理领取:

篇4

1、 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它的本质在于阶级统治;

2、 国家是按地区来划分其国民的;

3、 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 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创新型国家是指那些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创新型国家是以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国家。

篇5

【关键词】 审计质量;审计环境; 对策

一、提高社会审计质量的意义

(一)审计质量是社会审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审计质量是审计人员按照一定的审计目的,对审计对象进行审查,从而实现准确评价审计目标的可能程度。审计质量越高,就越有可能接近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等审计目标评价的准确程度。这时,审计监督职能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反之,审计质量越低,就越没有可能做到准确评价审计目标。这时,审计监督职能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审计质量是社会审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二)审计质量是发挥社会审计监督作用的决定因素

审计监督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廉政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审计不仅要查错纠弊,反腐倡廉,解决或促进解决一些职工群众关注的焦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而且要从更深层次评估和分析国民经济运行的质量,提出意见或建议,服务于党政领导的宏观决策和管理。审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水平。

(三)审计质量是衡量全部审计工作的最高标准

与实行审计监督的根本目的相适应,审计机关采取的一切举措、开展的全部工作,其最终落脚点就是为了切实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因此,衡量和评价内部审计各方面的工作尽管有不同的尺度和标准,如领导班子水平、干部思想和业务水平、机关管理水平等,但归根到底还是要看其审计质量是否符合审计规范和审计准则,是否达到审计目标的要求,是否充分发挥了审计监督作用。审计质量的高低因而也就成为评价和衡量全部审计工作的最终和最高的标准。

二、审计质量不高的原因及分析

审计质量就是指审计工作的规范程度和审计作用的发挥水平。目前,社会审计的质量是社会上各阶层人士都比较关心的热点问题,尤其是上市公司的社会审计质量,因为涉及各种投资者而更引人注目。尽管近年来我国审计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社会各界对审计质量客观性的质疑仍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审计质量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

(一)审前准备工作不充分

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了解太少,尤其是对其所处的经济环境、业务流程、关联交易及其内控制度等未作审前调查,忽略了制定审计方案时的前置工作。如: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后,未对所取得的资料进行初步分析性复核;在编制审计方案前,对重要性水平和审计风险未进行初步评估。审计方案过于简单,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内容不详细,分工不合理,对审计工作缺乏指导作用。对审计的目的不明确,对审计后应该达到什么目的、取得什么效果没有十分明晰的思路要求。审计计划不够科学,审计目标不够明确,工作计划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制定的审计方案脱离实际,操作指导性不强,审计重点不突出。

(二)审计责任感不强

一些审计人员的财会业务水平不高,对被审计单位财会人员利用会计手段作弊看不出、拿不准、识不破,必然会使其违法乱纪问题蒙混过关。另外,审计人员审计责任感不强,在审计中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淡化自己的职责,只求完成任务,不顾审计质量,加大了审计风险,降低了审计质量。

(三)对法律法规不熟悉

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对法律法规不熟悉的表现情形有:1.对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法律法规掌握不全面,知其一,不知其二。2.对相关的行业规章及其政策规定平时不注重收集和学习,待审计中碰到问题后,有的回避疑点,轻易绕过,有的临时抱佛脚,现学现用。

(四)审计方法不当,定性不够准确

审计取证、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缺乏严格规范,随意性比较大,运用不当或方法单一,抓不住审计重点,找不准问题隐藏的领域,泛泛而审,虽然下了功夫,费时又费力,但顾此失彼,审计做得不深、不透。审计综合分析不够透彻,审计意见缺乏针对性、可行性,审计报告的质量和水平不高。审计方法实施得不够彻底,真实性审计质量不高,重大问题没有查深、查透。审计决定落实不够到位,审计工作的有效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提高审计质量的措施

(一)规范审计工作程序

规范的核心是研究4个方面的问题:1.审计方案;2.审计证据;3.审计底稿;4.审计报告。审计方案的核心是审计调查。目前审计方案除本身存在问题外,另一个主要问题是审计方案不符合实际,方案缺乏审计调查。要把审计调查作为制定审计方案的前提,任何一个审计项目都要先搞审计调查。审计底稿到底怎么写要好好研究,审计底稿是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的一个很关键的环节,也是防范道德风险的一个关键环节,这一点必须抓住,这是对历史的一种责任。

(二)改进审计方法

1.精心部署,周密安排审前准备工作。安排审计准备工作,要做到科学、合理,全面考虑,不能带有随意性。审计方案的内容要周全、详细,分工要明确、合理。审前培训工作要到位,要让审计人员全面了解审计目的、内容和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2.坚持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相结合。对那些领导极为关注、群众十分关心的重点资金、重点工程以及救灾等专项资金进行全过程监督,保证资金使用效率。在重大审计项目的组织形式上,要积极探索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共同参与的审计方法。同时,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逐步探索效益审计新路子。3.审计与审计调查并重,审计查处问题和分析研究问题并重。运用审计调查手段,有利于提升审计水平,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改变就审计论审计的惯性思维方法,要形成以理性分析为核心的审计工作新观念,把分析、研究贯穿到审计工作的全过程,把握总体情况,反映突出问题。

(三)加强审计管理

现代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管理与效益越来越重要,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所谓效益,简单地说,就是投入产出比。管理是为了提高效益。审计也要讲求审计效益。审计投入的是人力、财力,产出是维护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转和促进国家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因此,审计管理十分重要,要通过加强审计管理来大力提高审计的效率和质量。近年来,各级审计机关在加强审计管理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管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审计管理整体水平仍然比较低,这已经成为制约审计质量和水平的瓶颈。

(四)重视内控评价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3个要素。经过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努力和新会计法的威慑作用,大多数企业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会计系统。因此,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应重点改善控制环境和增强控制程序的执行。任何企业的控制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中,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企业其他控制能否实施或实施的效果。一个良好的控制环境应包括经营管理的观念、方法和风格;组织结构;董事会;授权和分配的方法;管理控制的方法;内部审计;人事政策和实务等。注册会计师应重视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和评价,真正发挥制度基础审计的优越性,笔者建议应尽快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评价准则。

(五)改善审计环境

1.尽快改变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事务所采取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形式将注册会计师的责任与事务所的风险予以割裂,巨大利益的驱动无法与注册会计师的个人责任形成有机结合,加大了事务所的风险。为了提高事务所的抗风险能力,必须将注册会计师的无限责任纳入事务所的组织体制中。改善会计师事务所组织结构,鼓励会计师事务所扩大发展规模。保证审计质量重要的一点是要把审计责任与注册会计师联系起来,这就要建立一个能够保持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之间以无限责任或连带责任为基础的利益约束机制,也就是建立以注册会计师为会计师事务所出资人的体制。把责任分解到注册会计师个人,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和风险意识,从而提高注册会计师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压力和动力。

2.政府部门应为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执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不是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其虚假报表,而是当发现问题的注册会计师或事务所持有不同意见时就会遭到更换。其原因在于有关政府部门参与其中,甚至有些地方政府部门直接指导、支持或者默认了造假。因此,政府部门应为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执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利于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抗风险能力的提高。在我国目前的法律框架下, 公司股东大会决定了注册会计师的聘任。注册会计师的作用是向投资者公开披露审计报告,作为沟通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与投资者之间的桥梁,同时是约束公司管理当局行为的一种有效的监督机制。由于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国有股东缺位问题,导致上市公司存在较为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股东大会往往流于形式。会计师事务所的聘任与解聘实际上是由公司内部管理层来决定的。这种不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致使会计师事务所不能代表所有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出具审计意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注册会计师说“不”,就可能被解聘。事务所为了保住市场份额,忽视质量。因此,审计质量的提高决不是单靠注册会计师行业自身就能解决的,一个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能为注册会计师审计提供良好的执业环境。

3.加大注册会计师行业执法力度。加强法制建设、加大处罚力度是提高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方面。要加强监督,依法从重处罚违法、违规行为,严惩做假。要加强对社会审计业务质量的监督检查,进一步规范社会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

(六)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目前,我国应主要通过提高审计服务的收费,激励会计师事务所付出与之收益对等的工作量与工作强度。同时,加大审计失败所应承担的责任,使提供低质量审计服务、出具虚假审计报告成为高风险、高代价的行为,从而引导注册会计师行业形成自觉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良性循环格局。1.提高审计收费有利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壮大和审计质量的提高。因此,国家应该考虑到审计业务要承担较大的风险和审计责任,贯彻高风险高报酬的原则,适当提高行业审计收费标准,规范最低收费标准,加强对审计收费具体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禁止会计师事务所采用压价竞争的方法招揽和争抢业务,减少行业恶性竞争,使自立的注册会计师或事务所不至于在过低的审计收费的压力下,任意减少审计程序、节省审计成本而使审计质量受到损害。2.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之所以存在质量问题,关键就在于我国有关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过低以及在现实中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主要有三种形式,即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但是对注册会计师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处罚原则是强调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忽略民事责任,这是与国际惯例不相符合的。我国应建立以民事责任为核心的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体系,确立“民事在先,行政、刑事为辅,三管齐下”的注册会计师承责原则。这样才能真正起到预期效果,促进社会审计质量的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篇6

摘 要: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依赖于合理有效的约束,企业作为市场的组成单元,自然需要服从市场的规范,会计核算时遵守会计准则,入场交易时遵守上市规则,守则的行为是否合规就需要独立的第三方予以评判,审计应运而生。当前,会计师事务所越来越多,四大本土化更加刺激了国内民间审计的竞争,激烈的同业竞争对审计提出了不断的挑战。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同时,如何降低审计成本成为了亟需解决的议题。

关键词 :审计成本 影响因素 成本控制

一、引言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依赖于合理有效的约束,企业作为市场的组成单元,自然需要服从市场的规范,会计核算时遵守会计准则,入场交易时遵守上市规则,守则的行为是否合规就需要独立的第三方予以评判,审计应运而生。从审计的执行主体来看,审计分为政府审计、民间审计以及内部审计。其中,民间审计也就是所谓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在经济运行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在政府审计及社会大众的监督下,对企业进行独立的审计,提供合理的报告,供财务信息使用者使用,促进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健康发展。当前,会计师事务所越来越多,四大本土化更加刺激了国内民间审计的竞争,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屹立不倒,尽可能获得最大的利益是会计师事务所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所追逐的。在竞争对手众多的现实下,提高审计收费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故而,降低审计成本成为了可取之道。

二、审计成本概述

会计师事务所也是一个经济体,从客户处获得的审计、鉴证及税收筹划等收费构成了主营业务收入,相应的,为了提供审计、鉴证及税收筹划等业务而付出的代价构成了主营业务成本,具体包括执行相关审计业务的人员花费以及提供事务所其他硬件资源的花费,上述成本是在进行会计师事务所对外业务时纳入账面的项目,都是以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基础记账的。然而,从全局来看,审计业务的目的是出具合理的审计报告,对企业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地反映自身的情况承担了保证责任,因此,如果被审计单位在审计报告对外公告之后,出现财务信息虚假的状况,注册会计师也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及民事责任。因此,虽然对被审计单位在一个会计周期的财务信息进行了独立审计,出具了审计报告,但是审计的风险还存在,该项审计业务还可能给注册会计师带来或有负债,所以,需要把审计风险成本及信用成本也纳入审计成本中。综上所述,审计成本包括执行审计业务时实际付出的人力、物力成本以及审计风险、信用成本。

三、影响审计成本的因素

(一)审计程序与技术

审计业务活动包括承接审计业务、执行审计活动以及出具审计报告等审计步骤,涵盖观察、检查、询问、重新计算和重新执行等审计方法。所有的步骤和方法一同构成了审计程序。审计程序贯穿审计业务始终,涉及到众多部门、岗位的职工配合,直接影响审计成本。当审计程序设计冗杂、低效时,就要求事务所投入更多的审计资源,那么对应的审计成本自然偏高;当审计程序精简,只保留创造价值的步骤时,审计效率得到提高,对应的审计成本自然降低。另外,在企业无纸化办公日益普及的现实状况下,在电子技术上跟不上企业的脚步,也会拖慢审计的进程,影响审计的效率。而采用合理的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注册会计师快速进行工作,信息自动化的设计还能规避注册会计师因疏忽审计活动而带来的风险。

(二)审计项目组成员效率

作为审计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审计项目组成员的工作表现直接决定审计成本的高低。首先,审计项目组成员的知识储备。审计是会计的会计,对企业进行审计的前提是注册会计师自身熟练掌握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知晓内控,明白经营业务流程,清楚财会核算过程,只有准确掌握的会计相关知识,才能在审计准则规定下,正确地从事审计业务。同时,只掌握财会专业知识是不够的,企业经营业务纷繁复杂,不仅涉及会计核算,还可能涉及法律诉讼、金融纠纷,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具备财会知识的同时再涉猎法律、金融知识对审计业务的高效开展是有极大帮助的;再者,审计项目成员的工作效率。有了知识储备之后,在执行审计程序时,审计项目组成员熟练执行操作流程,准确获取审计证据,快速正确地进行审计分析与判断,得出审计结论,是提高审计业务效率的又一大助力。

(三)客户行业特征及管理情况

资本市场中每个行业因其产业特性有所区别,都有其各自的监管规则与重点,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的时候,就需要做到因地制宜,根据每个行业的产业性质,实施不一样的审计手段。同理,企业之间,由于所处生命周期、组织结构、管理状况、经营业务等情况存在区别,对审计工作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高风险行业、组织结构复杂、管理状况差的企业,财报存在错报或者漏报的可能性更大,需要注册会计师投入更多的审计资源,所需的审计成本自然更高。

(四)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没有发现财报中的所有重大错报,发表了不恰当审计意见,引起发生损失的可能。审计风险贯穿审计业务始终,从接受审计委托开始,就需要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评估,评估出来风险高的领域需要重点审计,当审计结果显示错报或者漏报超过事先设定好的重要性水平时,注册会计师需要考虑是否对被审计单位重新进行风险评估,如此一来,当审计风险越高,审计资源投入越多,所需要的审计成本也就越大;审计风险越低,在没有其他异常迹象时,审计资源投入较少,所需要的审计成本也就越小。审计业务结束,出具了审计报告之后,审计风险依旧对审计成本存在影响,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是对被审计单位发表合适的审计报告,如果注册会计师师未能发现所有的重大错报或者漏报而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这种风险也会对审计业务带来新的成本。当不恰当审计意见对外公告之后,企业虚假的财务状况被揭发,会计师事务所就会面临相关监管部门的惩处,与财务信息使用者之间的法律、民事纠纷,以及丧失市场信用的恶果。

四、审计成本的控制

(一)优化审计程序,提升审计方法

在审计的过程中,审计程序和审计技术的运用与审计成本的高低直接挂钩。科学合理地设计审计程序、实施审计技术,能够实现对审计时间和资源的最好配置,节约审计成本。审计程序是为了实现审计目标而设计的一连串彼此之间具有逻辑关系的活动集合。实施审计的过程中,程序越冗杂,审计成本会越高,因此,降低审计成本的第一要点是简化审计程序,不过,值得强调的是,并不能为了节约审计成本而一味地省略审计工作程序,对审计质量造成影响,这种因费用约束而影响工作质量的手法是不可取的,这里提到的简化审计程序是指在保证审计工作能够有效执行的基础上,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去除重复、低效的审计步骤,为效率最大化提供保证。另外,降低审计成本的第二要点是提升审计方法,首先,引入信息技术,完善实时在线审计,强化数据收集效率,降低对接间隔时间,节约重复性、机械性的工作时间与精力的耗费。其次,加强风险导向理念,实施重点审计。对于在风险分析过程中发现风险较高的财报领域,可以投入更多的关注,对于风险较低的财报领域,可以通过借助内部审计或简化审计强度来降低审计投入,如此一来,通过重点审计,一方面提高了审计的质量,能有效地避免对错报或者漏报的忽略;另一方面,提高了审计的效率,避免对所有财报信息都进行地毯式的审计。

(二)强化审计培训,充实审计队伍

注册会计师是会计师事务所最重要的资源,也是审计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充分发挥每一个注册会计师的优势,才能保证会计师事务所在竞争中屹立不倒。会计师事务所应加强存量资源与增量资源的合理管理与平衡。首先,存量资源指的是已有的职员,针对存量职员应当增强培训工作,通过专家培训、经验交流、深造学习等手段,提高职员的综合素质,争取发挥每个员工的最大优势与价值;其次,增量资源指的是新进的职员,放宽新进职员的专业限制,吸收复合型人才,持续引入新鲜血液,保持事务所活力。当然,对存量资源和增量资源的优化,前期投入会比较多,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投入带来的效益是巨大的。因为,提升已有职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在以后的各项审计工作中都能够快速展开工作,面对困难能够及时作出判断,以此来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吸收复合型新职员,有助于培养身兼数职的员工,满足业务中对多面手的需求。

(三)增强风险意识,提高审计质量

审计风险由重大错报风险与检查风险构成,重大错报风险是被审计单位已经存在的错报或者漏报的风险,注册会计师无法改变。检查风险是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重大错报或者漏报的风险,可以通过由注册会计师的主观表现来决定检查风险的可接受水平。因此,应增强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合理的评估,以此确定测试的性质和范围。当评估出来的重大错报风险高的时候,可接受的检查风险会更低,这时候就需要再完善的风险提示制度下,切实执行审计程序,在审计过程中对发现的异常情况提供预警和指正,提高审计判断的正确性,避免重复性工作,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保证审计质量。

五、结语

社会经济活动的多元化与国际化,对审计提出了也更加严格的要求;激烈的外部市场竞争也对注册会计师提出来一个又一个挑战。保证审计质量,控制审计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是注册会计师屹立于经济弄潮中的根本基石。

参考文献:

[1]刘明辉,王扬.注册会计师特征、审计质量与注册会计师运营效率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5).

篇7

关键词 本族效应:神经机制;ERP;fMRl

分类号 B842

1 引言

面孔识别的本族效应(own-race bias)是指个体对本族面孔比异族面孔有更好的再认的现象,这一现象在各种族群、各种实验范式下都存在。学术界提出了各种解释本族效应的理论假说,但争论了近40年的本族效应的内在机制至今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周国梅,张璐然,曾伟贤,2009)。由于本族效应认知机制的复杂性,通过反应时技术很难深入细致的揭示这一效应的加工过程和特点,更无法对其脑机制进行详细的描述。近年来采用ERP和fMRI等认知神经科学方法对本族效应的研究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手段,这些研究为揭示本族效应的认知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证据,弥补了行为学研究的不足。为此,本文对近年来本族效应的电生理学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并对未来该领域的研究进行展望。

2 本族效应的ERP研究

2.1N170

N170是在面孔呈现后130~200ms记录到的、并在160~170ms时达到峰值的一种脑电负成分,其主要分布于大脑颞枕区(occipito-temporalregion)(Rossion&Jacques,2008)。本族和异族面孔诱发的N170存在显著差异,但不同的研究者对这种差异的看法存在争议。本族效应的知觉经验观点认为,本族效应产生的原因是人们对本族面孔的知觉经验较为丰富,因而导致对本族面孔的再认率高,而N170的差异就代表了人们对本族和异族面孔的知觉经验的差异。Stahl,Wiese和Schweinberger(2008)直接探讨了与异族面孔的接触经验对本族效应的影响,将高加索人分为有异族面孔接触经验和无异族面孔接触经验两组,让被试进行“学习.再认”判断。结果发现,不管有无异族面孔接触经验,异族面孔比本族面孔诱发更大的N170波,而且潜伏期也有所增加。该研究还发现,与异族面孔接触经验越多。异族面孔诱发的N170波幅与本族面孔诱发的N170波幅之间的差异越小。Walker,Silvert,Hewstone和Nobre(2008)的研究结果与此类似:与本族面孔相比,异族面孔能诱发更大的N170。这些研究者都认为,N170反映的是人们对本族和异族面孔知觉经验的差异。

另外一些研究者认为N170的差异主要反映了两类面孔加工方式的不同。Rhodes,Brake,Taylor和Tan(1989)要求亚洲被试与高加索被试再认一些正立的和倒立的亚洲人面孔和高加索人面孔,结果发现被试对本族面孔表现出更大的倒立效应,即本族面孔更倾向于整体加工。最近的一项研究中,Vizioli,Foreman,Rousselet和caldam(2010)发现反转的本族面孔比反转的异族面孔诱发更大的N170波。在另外一项研究中,研究者让高加索被试对高加索人、亚洲人和非洲人的正立和倒立条件下的面孔进行种族分类,结果同样表明倒立的本族面孔诱发的N170最大(Caharel et al.2010)。面孔加工的撒彻尔效应(Thatcher effect)也为本族和异族面孔加工方式的差异提供了证据,它是指在正立面孔中若将眼睛与嘴巴倒置会让面孔看起来很怪异,但在倒置的面孔中将眼睛与嘴巴颠倒过来却没有那么怪异,甚至有时候还不容易发现。撤彻尔效应证明面孔倒立确实是破坏了面孔的构形信息(汪亚珉,黄雅梅,2011)。最近的一项有关撒切尔效应的ERP研究就发现,本族面孔经过处理之后诱发的N170波幅最大(Symons,Jantzen,&Hahn,2010)。

持社会分类观点的学者认为,本族和异族面孔诱发的N170的差异既不反映知觉经验的差异,也不反映面孔加工方式的差异,而主要反映了人们对两类面孔分类的差异(Freeman,Ambady,&Holcomb,2010)。他们认为由于人们对本族面孔非常熟悉,因此在进行内外群体分类时,内群体引发的N170大于外群体引发的N170。Herrmann等人(2007)采用知觉启动范式就发现本族面孔诱发的N170大于异族面孔。但也有学者认为,在对面孔进行分类时,种族线索对N170不敏感。Caldara等人(2003)向12名高加索被试呈现高加索人和亚洲人的面孔,并将非面孔刺激作为控制材料,记录面孔所诱发的N170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尽管面孔刺激诱发的N170波幅大于非面孔刺激所诱发的N170波幅,但是本族和异族面孔所诱发的N170波幅之间没有差异,他们认为N170对种族线索不敏感;在其后续研究中仍然没有发现种族线索影响N170(Caldara,Rossion,Bovet,&Hauert,2004)。最近,Tanaka和Pierce(2009)采用“学习一再认”范式,训练白种人在个体次级水平上(如Joe,Bob)和种族分类水平上(如Hispanic,African American)区分美国黑人面孔和西班牙人面孔,结果发现两种分类训练对N170的波幅和潜伏期都没有影响。

本族和异族面孔诱发的N170存在争论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首先,学术界对N170成分本身所代表的心理过程(如它代表的是加工差异还是分类观点、面孔特异还是非特异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李明芳,张烨,张庆林,2010.),将其引入本族效应之后,解释更加困难。其次,研究范式不一致和实验任务的多样性也是影响结论一致的原因之一(Vizioli et.al,2010)。本族效应的研究范式多种多样,目前研究者采用的范式主要有“学习一再认”范式、知觉学习范式(Hermann,et al.,2007)、OddbMl范式(Ito&Urland,2003,2005)、面孔方位判断(Wiese,Stahl,&Schweinberger。2009)、面孔种族分类(CahareI,et al.,2010;Gajewski,Schlegel,&Stoerig,2008)等;研究范式不同导致实验任务不同,因而使研究结果难于比较;即使采用了同一种范式如“学习.再认范式”,由于学习阶段任务要求的多样性(年龄分类、种族分类、吸引力判断、仅呈现面孔进行学习与识记

等)从而造成研究结论之间的横向比较困难。最后,种族线索在上述研究范式和任务中是否是凸显线索也可能是造成研究结论差异的重要原因。比如在彭小虎,罗跃嘉,卫星,王国峰和魏景汉(2003)、Tanaka和Pierce(2009)的研究中,种族线索是内隐的,都没有发现本族面孔和异族面孔诱发的N170成分的差异;如果种族线索是凸显的,即使采用不同的实验范式,也有可能造成本族和异族面孔诱发的N170出现差异(Caharel,et al.,2010;Hermann,et al.,2007;Stahl,et al.,2008)。

2.2 P200与N200

作为对社会信息自动加工的反映,P200更多地指向消极性信息,N200常常与认知控制有关。但近期研究发现,N200同样与社会类别加工的早期注意有关(贾磊,罗俊龙,肖宵,张庆林,2010),可以看做是种族分类的特异波,主要反映了对不同种族面孔的注意偏向和分类差异。

Ito和Ufland[2003)让白人被试依照种族(黑人、白人)或者性别(男、女)对面孔照片进行分类,结果发现黑人面孔照片引发了更大的P200,白人面孔照片引发了更大的N200。在此基础之上,他们在外显和内隐两个层面继续探讨了上述分类任务的时间进程,发现在外显和内隐层面都证实了之前的结论(no&Urland,2005)。Willadsen-Jensen和Ito(2006)让白人被试观看白人、黑人和亚洲人面孔照片以及种族类别模糊的面部照片,并要求被试按照种族对照片进行分类。结果显示,亚洲人面孔比白人面孔诱发了更大的P200波,但白人面孔比亚洲面孔引发了更大的N200波。最近,Bartholow和Dickter(2008)以白人为被试,同样发现黑人面孔照片引发了更大的P200,而更大的N200出现在白人面孔图片条件下。由于上述研究中的被试均为白人,因此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尚需探讨。Dickter和Bartholow(2007)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他们采用白人男性、白人女性、黑人男性以及黑人女性四种被试,实验呈现的刺激也包括白人、黑人、男性及女性面孔照片。结果显示,对于白人被试来说黑人面孔照片比白人面孔照片诱发了更大的P200以及更小的N200。这与前人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Bartholow&Dickter,2008;n0&Urland,2003);但对于黑人被试来说,结论恰恰相反,即白人面孔照片引发了更大的P200,黑人面孔照片引发了更大的N200(Dickter&Bartholow,2007)。这一结果充分的表明,P200和N200是对内、外群体区分的特异性波。

本族和异族面孔诱发的P200和N200的差异是否与再认相关呢?Brebner,Krigolson,Handy,Quadflieg和Turk(2011)为分离种族线索和面孔结构线索对本族效应的影响,让白人被试对面孔进行年龄分类任务,根据面孔的肤色和面孔的结构将其分为黑人(肤色)/黑人面孔结构、黑人(肤色),白人面孔结构、白人(肤色),黑人面孔结构、白人(肤色)/白人面孔结构四种条件,结果发现N200同时受到肤色和面孔结构的影响,并与再认测验成绩成正相关,但P200与再认成绩之间的相关不显著。Dickter和Bartholow(2007)也发现,外群诱发更大的P200与对外群面孔的反应时间之间的相关不显著,但内群面孔诱发更大的N200与对内群面孔的反应时间显著相关,即本族面孔诱发的N200容易易化反应,而异族面孔诱发更大的P200不会影响对外群面孔的反应时间。

2.3“DM"效应

一些采用经典的“学习―再认”范式的研究发现,在再认阶段能正确回忆或再认的刺激,在学习阶段的ERP有显著差异。研究者将再认正确和再认错误的刺激在学习阶段诱发的ERP分别叠加发现ERP的差异是:再认正确项目学习阶段的ERP比再认错误项目学习阶段的ERP后正复合波(LPC)更正,二者相减得出的差异波为一个正慢波,这个差异波被称为“后续记忆效应”(difference in subsequent memory),简称"DM效应”,它可能反映了认知加工中编码的有效性(Bridger&Wilding,2010;秦绍正,韩布新,罗劲,2007)。

彭小虎等人(2003)最早探讨了本族效应的“DM"效应,结果表明东西方面孔的“DM”效应基本类似,但在头皮前部和顶部(大约自230到320ms)东方面孔的DM效应比西方面孔更为明显。这表明,相对于本族面孔的编码,对异族面孔的编码开始较晚,这种电生理学现象也许提供了异族面孔容易混淆和难以记忆的潜在脑机制。另外,该研究还发现在东西方面孔识别过程中,虽然在额区和顶区ERP差异不明显,但两者“DM”效应差异都显著。面孔识别的早期Pl和N1成分出现明显的头皮分布差异,在头皮前部波幅较大,提示面孔识别的初步加工可能不在视觉初级皮层而更可能在额区,与前注意的发生机制有关。东方面孔的“DM”效应比西方面孔的“DM”效应要大,这提示东西方面孔在结构编码上有差异,因而可能与记忆机制有关。

在最近一项研究中,Lucas,Chiao和Paller(2011)也发现,在测验阶段能记住的异族面孔与记不住的异族面孔相比,在学习阶段前者能诱发更大的N200;本族面孔却正好相反,在测验阶段能够记住的本族面孔与记不住的本族面孔相比。在学习阶段前者能诱发更大的P200。此外,本族面孔诱发的晚正成分比异族面孔诱发的晚正成分更能有效预测再认成绩。该研究的贡献之处在于从个体化(individuation)的角度探讨本族效应的神经机制,个体化过程是一个需要注意资源的、复杂但快速的面孔加工过程,需要对面孔进行特征与整体的快速编码,而对本族面孔的个体化过程要强于异族面孔,可能是本族效应的内在神经机制(Kubota&Senholzi,2011)。与Lucas等人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材料不同,Herzmann,Willenbockel,Tanaka和Curran(2011)将被试再认时的反应分为熟悉、回想与忘记三种,又将熟悉分为很不熟悉、不熟悉、熟悉和很熟悉四种,将回想和熟悉的差值以及熟悉和忘记的差异作为“DM”的指标。结果发现,白人被试再认阶段能回想的项目中,本族面孔诱发的正波比异族面孔小得多,这说明成功编码本族面孔不需要较大的神经激活。通过比较随后能回想和熟悉的项目,白人被试只对本族面孔表现出了相似的神经激活模式,这意味着对本族面孔的回想和熟悉具有相似的记忆编码加工过程。“DM”主要从编码角度分析本族效应,认为对异族面孔的再认成绩差是源于对其编码不充分引起的。

2.4提取的差异一“新旧”效应

先前的研究大都是从编码观点出发探讨本族效应,认为本族效应是由于对本族和异族面孔不同的编码造成的。最近有研究者对此提出质疑,并通过实验方法证明,产生本族效应的部分原因并不在编码,而是在提取阶段出现了缺陷(Papesh&Goldinger,2009)。再认的双加工理论认为再认包含两种不同的提取过程:回想(recollection,对应Remember判断)和熟悉性(familiarity,对应Know判断),回想是对处于意识水平的概念性信息的精细提取过程,而熟悉性则是对知觉性信息的自动的无意识的提取(Horry&Wright,2008)。

Meissner,Brigham和Butz(2005)首次采用“记得/知道”范式在双加工理论下探讨本族效应。结果发现,本族和异族面孔在熟悉性上没有差异,但本族面孔比异族面孔有更多的回想,他们认为可以用异族面孔的回想缺陷解释本族效应。另外,Marcon,Susa和Meissner(2009)采用加工分离程序来估计回想和熟悉性在本族效应中的作用,结果同样发现本族面孔比异族面孔更依赖回想,而在熟悉性上本族和异族面孔没有差异。最近,Horry,Wright和Tredoux(2010)采用“学习一再认”范式,学习阶段在不同视觉背景(Visual Contexts)条件下向白人和黑人被试呈现白人和黑人的面孔照片,在测验阶段对旧项目进行R-K-G判断和背景判断。结果表明,本族面孔比异族面孔有跟多的R(对应回想)判断,并且判断本族面孔的背景比异族面孔准确的多。

ERP研究也发现熟悉性和回想有不同的头皮分布,并且学界已经单独分离出了与熟悉性和回想相关的ERP成分:分别为"FN400新旧效应”和“顶区新旧效应”,前者与熟悉感有关而后者与回忆有关(Rugg&Curran,2007)。那么,本族和异族面孔在回想和熟悉性上诱发的脑电成分是否有差异?Stahl,Wiese和Schweinberger(2010)发现,在400-600ms时间窗口内本族面孔比异族面孔诱发更大的“顶区新旧效应”,他们认为这与对本族面孔的知觉经验丰富有关,支持本族效应的接触假说。最近的一项“新旧”效应的研究也发现,与本族面孔诱发典型的“顶区新旧效应”不同,异族面孔诱发的“新旧”效应的持续时间长于本族面孔,且头皮分布在前额区更加广泛,这提示提取异族面孔时需要更多的监控过程(Herzmann,et al.,2011)。“新旧”效应的研究扩展了人们对本族效应的认识,先前人们认为本族效应主要是由于对本族和异族面孔编码差异造成的,而“新旧”效应则说明本族效应也可以从提取的角度加以解释,即提取异族面孔比本族面孔更加困难、需要更多的监控过程。

3 本族效应的脑成像研究

尽管ERP技术能够较好地将本族效应的认知神经过程在反应时程上表现出来,但由于偶极子源定位的精确性较差,因此不能很好地揭示本族效应在认知加工上所涉及的脑区乃至具体的神经通路,而采用高空间分辨率的功能磁共振技术(fMRI)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诸多研究已经证实,当按照种族对面孔进行分类时,与本族面孔相比异族面孔诱发的杏仁核的激活程度更强(Richeson,Todd,Trawalter,&Baird,2008;Ronquillo,Denson,Lickel,Lu,Nandy,&Maddox,2007)。Lieberman,Hariri,Jarcho,Eisenberger和Bookheimer(2005)也发现,进行本族、异族群体分类时本族面孔引起的梭状回的激活程度要高于异族面孔。Lee等人(2008)以及Iidaka,Nogawa,Kansaku和Sadato(2008)的研究也表明,当进行本族和异族分类时,由本族照片引起的梭状回和扣带回后部的激活程度大于由异族照片引发的两者的激活程度。由以上研究可以做出推论,对异族分类时激活杏仁核,对本族分类时激活梭状回。但问题在于梭状回是对本族、异族敏感还是对内外群体敏感?Van Bavel,Packer和Cunningham(2008)的研究进一步澄清了这一问题,在其研究中,告知被试已经被随机分到了两个互相竞争小组中的一组中,且该小组包含了不同种族的成员,被试首先观看所有人的照片,随后再看自己所在小组成员的面部照片。结果表明,在观看自己小组成员照片时,两侧梭状回都被激活,而无论该成员是本族还是异族。这一结论清楚的表明,梭状回对内群体敏感。

总之,从现有的研究结论来看,在内外群体分类时,外群体激活杏仁核,内群体激活梭状回和扣带回后部。此外,不同脑区的激活程度与本族效应的再认成绩之间也存在一定相关。Golby,Gabrieli,Chiao和Eberhardt(2001)以美国白人和黑人为被试的fMRI研究表明,与异族面孔相比本族面孔显著地激活了右侧梭状回面孔区。该研究还发现,异族效应的大小(本族面孔与异族面孔再认成绩之差)与左侧梭状回、右侧海马及副海马回的激活强度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

4 本族效应中的右半球优势

面孔识别领域的研究者发现,呈现在左侧视野的面孔比右侧视野的面孔识别率高,即右侧半球是面孔识别的优势半球(Dien,2009)。这一现象与本族效应有几个共同点(Correll,Lemoine,&Ma,2011):第一,在个体发展的早期就已经出现;第二,与个体对面孔的知觉经验密切相关;第三,都反映了对面孔加工方式的差异。那么,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Turk,Handy和Gazzaniga(2005)报告了一名胼胝体完全受损的白人患者JW,研究者向其左侧视野或右侧视野呈现不同种族的(族内白人或者族外日本人)男性面孔,随后这些刚呈现过的面孔和另外一些填充面孔全视野呈现,让其判断哪些是刚才学习过的。结果发现,呈现在右半球的面孔识别率高于左半球,白人面孔的识别率高于日本人面孔;有趣的是白人面孔的右半球优势更明显,即呈现在左视野的本族面孔比右视野的本族面孔识别率高。来自这一特殊患者的结论是普遍的吗?Correll等人(2011)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首先向白人和黑人被试左侧和右侧右视野分别呈现白人和黑人面孔,让其努力记住;其次,将刚才呈现过的面孔和另外一些未学习过的本族和异族面孔一起全视野呈现,让其判断哪些是刚才学习过的。结果发现,对本族面孔来说,呈现在左视野比右视野有更好的识别率,这一结论与前述一致。研究者认为这一现象是普遍的,并且可以用加工方式的差异解释这一现象,因为右半球负责对面孔整体、构型加工,而本族面孔主要依赖整体、构型加工,因而本族面孔表现出了右半球优势。

5 小结与展望

从本族效应的ERP和fMRI两个方面的研究可以看出,研究者借助认知神经技术已经加深了

对本族效应的理解:第一,本族面孔和异族面孔诱发的某些脑电成分存在差异,如N170、N200、P200等,尽管某些成分还存在争论,但毕竟增进了人们对本族效应的认识;第二,本族效应不仅可以从编码的角度解释,也可以从提取方面加以解释;第三,与本族效应有关的脑区主要有杏仁核、梭状回等,并且本族效应主要与右半球有关。然而,本族效应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且灵活多变的心理过程,往往会受其它因素的影响,所以其神经机制亦是非常复杂的,未来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探讨其神经机制。

首先,本族效应的某些脑电成分和现象仍然需要深入探讨。比如本族和异族面孔诱发的N170的差异,究竟是代表知觉经验的差异、面孔加工方式的差异还是分类差异,各方仍未达成一致。如前所述,未来研究还需在实验设计方面改进已有研究的不足。另外,关于本族效应的右半球优势,Correll等人(2011)认为这种现象也可能受到情绪和个体化动机等因素的影响,因为先前有研究表明积极情绪有利于面孔的整体加工,而个体化也可以提高异族面孔的再认成绩,两者都可以减少本族效应,未来研究可以从这两方面进行有益尝试。

篇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体现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它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把资源配置到效益最好的环节中去,并使企业实行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灵敏的特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

市场经济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不同利益关系决定的一种经济形式,它有自身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市场经济的共性或一般性;而不同的社会制度条件,使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表现为市场经济在不同社会条件下的特殊性。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必然受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制约和影响,从而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呈现独特的基本特征。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设计成本;成本控制

1.高校内部审计成本控制的问题

1.1成本预算管理不规范

高校总成本要求每项成本都不能够单独核算,内部审计成本作为其中一个部分,控制的时候要纳入总成本进行综合核算。然而,审计成本预算与总成本预算间关系理顺方面,尚存在一定的问题:(1)缺乏对内部审计预算目标的准确定位,上交的审计报告也没有清晰的成本预算思路,远远不能满足高校财政体系改革的具体要求;(2)高校的成本预算执行审计停留于传统层面,审计人员必须以大量的繁琐的工作细节为基础,才能够反映审计的具体问题,然而,依靠传统的审计模式,所提交的审计报告中关于成本预算方面,缺乏足够的可操作性,无法形成预算的的有效指导和管理,难以适应新形式的发展要求;(3)随着高校财政体制改革的推进,审计的成本预算质量也进一步提高,但相关的审计人员和预算人员对于预算成本控制的重点不明确,也没有根据改革的需求及时调整审计的方式和方法,导致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不到位,审计成本预算管理的质量大打折扣,风险隐患严重。

1.2成本控制意识薄弱

一方面是成本核算在高校财务体系中尚未全面展开,而财务的预算管理又是粗狂型的管理,学校各单位部门缺乏成本控制理念,只是简单地将成本和效益挂钩,再加上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的过程中,对成本的节约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不够重视,资金、人力和时间资源浪费现象突出;另一方面是高校内部审计方面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导致审计人员不能够主动去思考成本控制的问题,就目前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绩效考核情况分析,考核方面缺少具体的指标,一年下来,审计部门所审计的项目无法触及审计效率、效果和成本等方面,薪资没有与审计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挂钩,因此也就无法充分发挥审计人员主动出击的积极性,从客观上看,极有可能增加审计的成本。第三方面是高校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偏低,职业判断能力低,审计项目的成本支出无法降低。

1.3审计的程序问题

高校审计资源必须予以整合,方可解决资源不足和资源闲置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一是没有进行审计项目工作量和资源的准确测算,任务与时间不同步,导致资源闲置的问题严重,而审计力量组织分布不均匀等问题,也使得项目的审计不透彻,往往投入的审计成本不能够发挥效用,无法有效降低审计成本。二是审计的方式落后,繁琐的审计程度将使得审计程序教条,审计成本也高,譬如逐笔审查会计凭证,没有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手工设计业不能够充分运用分析性的符合审查手段。

2.高校内部审计成本控制的方法

2.1加强内部审计的成本预算管理工作

高校加强内部审计成本预算管理工作,就要对审计进行科学编制。第一,是选择性地安排审计的项目,一般要选择涉及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项目进行审计;第二,尽量避免需要花费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的项目,而要选择那些具有宣传效果,对那些能够提高学校各项工作效率的项目进行审计。第三,在进行审计成本预算的过程中,各个部门需要配合学校提出有效的方法进行成本控制,另外要避免财务部门独揽审计的局面发生,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学校总成本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平行控制分项的管理成本,即成本控制由财务部门和相关部门配合进行。最后是将项目的外包成本纳入学校的总审计成本,降低财务部门控制审计成本的难度,同时提高审计部门及相关部门进行成本预算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提高内部审计的成本控制效率

高校内部审计的成本控制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会给成本的定额带来一定的困难,而很多复杂的审计项目,往往在年初就进行预算,并且在项目运营的过程中随意追加或者追减预算金额,结果很多预算方案都流于形式。因此,在进行内部审计的成本控制过程中,要严格执行节约奖励的制度,尤其是对于那些特殊的审计项目,笔者建议采用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方式,促使审计行为的高效运作。另外,内部审计由于受到业绩量化问题的牵肘,导致内部审计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业绩评定困难重重。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一方面要利用各种综合业绩评价方法进行绩效考核,譬如平衡积分卡,另一方面在建立绩效考核指标之后,将考核结果和个人薪酬作为激励高校内部审计成本控制人员的激励方式,从而降低内部审计成本,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益。

2.3加强审计资源的整合工作

审计成本的高低与审计资源的利用程度息息相关,因此,高校应该在内部审计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方面加大力度,一是要明确审计计划的目标,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审计力量,并将力量与审计的对象结合起来,形成审计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二是要根据审计方面的目标,并结合计划安排所要突出的重点,实施有效的审计监督;三是科学设置内部的机构,利用调配审计的有生力量,引导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审计资源的总体优势。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审计成本控制主要存在预算方面、意识方面和程序方面的问题,要进行成本的有效控制,不仅要从物质的层面上进行管理,还有上升到精神的层面上,一是加强内部审计的成本预算管理工作,二是要提高内部审计的成本控制效率,三是要加强审计资源的整合工作,使得高校的内部审计成本控制工作能够以优质、高效的面貌贯彻审计部门,成为每个审计工作人员的价值取向,达到降低学校总体成本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郭宏.高校内部审计成本管理与控制[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7

[2]李玉芳.高校内部审计成本控制与绩效提高[J].审计与理财,2008

篇10

主要考虑以下几条原则:

因事设岗原则。设置岗位既要着眼于企业现实,又要着眼于企业发展,应按照企业各部门职责范围设定岗位。规范化原则。岗位名称及职责范围应规范。对脑力劳动岗位规范不宜过细,应强调创新。整分合原则。在企业组织整体规划下应实现岗位的明确分工,又在分工基础上有效地综合,使各岗位职责明确又能上下左右之间同步协调,以发挥最大的企业效能。最少岗位数原则。既考虑到最大限度地节约人力成本,又要尽可能地缩短岗位之间信息传递时间,减少“滤波”效应,提高组织的战斗力和市场竞争力。人事相宜的原则。根据岗位对人的素质要求,选聘相应的工作人员,并安置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上。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