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年代史范文

时间:2023-08-17 18:13: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历史年代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历史年代史

篇1

关键词:新时代;新课程;初中数学;新教学;新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1-072-01

数学在所有学科中是难度系数最高的学科之一,因其抽象性很高,很多学生都是谈“数”“生变”。因此,在新时代中如何才能有效的让初中数学教学贯彻到每位学子当中,让他们对数学产生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呢?这就需要初中数学老师们完全理解新课程中新的教学理念,并把它们实施、贯彻到教学当中。

一、新理念中课程结构的变化

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数学课程是以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它是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它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传统下的初中数学课程只有教师与教材,老师的授课就是全部的过程和内容;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课程是以教师、学生、教学材料、教学情境与教学环境有机组成的一种和谐的教学过程。课程已变为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他们只是课程的一部分,是课程的建设者和改进者,而教学过程则是他们共同创新课程和开发课程的过程。

二、新理念中的新型教师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是严格完成课程计划的执行者,是忠实于学生传授课本知识的“说书先生”,在这过程中所有的老师完全是统一的模型,他们像是安排在课堂中的机器人,没有思想和主见。然而,在新课程的实施下,它实行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三级管理的课程体系,把原来属于国家的课程开发的权利部分地下放给学校和教师,从而使课程开发不仅再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专利,让教师也成为了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如此,初中数学老师不仅变成了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

三、新理念中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随着新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弹性的增大,教材教辅给初中数学老师留有的余地加大,课堂已经不仅是课程的实施场所,而且还是进行教育教学实验的实验室。因此,新课程中需要老师在实施授课过程中的同时并挖掘出新的更有利于教学实施的方针或策略。如下就是本人的一些见解或看法。

1、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奠定教学基础

古人言:亲其师,信其道。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突出人文关怀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状态,这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本条件。因此新型教学模式中老师应该放下威严的架子,把拥有权威地位的支配者角色化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如此老师不但是学生的良师,也是他们的益友。因为只有当学生从心理上认同了这位老师,才能让他们在学习初中数学时有了更大的信心和兴趣。

2、鼓励学生学习数学,增加他们的学习热情

在新型教学模式中,老师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并挖掘出他们的优点。尤其是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只要讲究学习方法,坚持不懈地付出努力,都能让他们有用武之地。因为由于每个人的先天和后天的成长条件不同,造成能力上的差异。但这并不是决定他们将来能否成功的惟一因素,况且人的智力和能力发展有先后快慢之分。因此,老师的鼓励和支持是学生找回自信、勇于进取的最佳良方。同时,老师不但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并且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所以老师的鼓励是激发学生学习初中数学兴趣的必用手段

3、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尤其是初中数学教学,因为初中生的年龄正处于儿童与成年人之间,他们是逐渐走向成熟的群体。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不断的培养学生们的思维能力,从而才能提高其教学质量。例如,老师可以(1)改编教材上的习题,使之一题多变,一题多解。(2)设计开放题(题目的条件不充分,结论有多种性)如设:“比较大小:5a与3a”,这就是一道很好的开放性题目。以上两种题需要学生通过多向立体思维选择信息,全方位观察思考后,运用多种知识来重组解答,此行无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去编设习题,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考、分析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近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所以让学生开动脑筋,这不但让他们对知识理解更深入,还有利于他们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培养。

四、新理念中学生观的转换

篇2

关键词:初中历史;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化,新课程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初步的贯彻与落实,所以很多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历史学科,注重的是“回首过去,展望未来”,通过对曾经发生的一些历史事件的学习认识,从中汲取经验,获取感悟。要想学好初中历史,就应该在其教学中展开合作探究模式,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历史教学的最大有效性,将学生都培育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是以“填鸭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以老师为主体,学生单纯地只是接受知识的灌溉,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提高他们的合作交流能力,就需要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合作,乃是当前社会的大势所趋,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相处之道,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这一点就尤为重要。而我们当前提倡的研究性学习,既有历史性,又有时代性,历史学科的合作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历史中发现问题,以自主性和探究性学习为基础,通过个人与他人合作的方式从事学习。这种合作探究教学方式,是当前对初中历史学科教学的必然要求,更是新形势下培养社会型人才的必要途径。

二、开展初中历史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具体策略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虽然很必要,但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想将其贯彻落实到实际教学中,需要采取以下策略。

1.合作预习,课前探究

课前预习对于历史课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更好地达到预习效果,可以让学生实行合作预习的方式,进行课前探究,集思广益,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学起来就会事半功倍。例如,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中会学习《辉煌的隋唐文化》,由于隋唐时期离我们生活的年代比较久远,现在要学习那时候的文化,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时,就需要学生提前查阅资料,可以通过网络,或者去图书馆,先对那时的历史进行必要的了解。同学们可以一起去,共同合作,将每个人的查阅结果都综合到一起,再对其进行探究,如此一来,老师在上课时,学生就可以很轻易地理解其中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小组合作,课堂探究

课堂上,为了实现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最大有效性,老师可以将班上的所有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然后给每一小组分配任务,让小组内的所有成员搭档合作,一起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再在各个小组之间进行评比,看哪一组的合作效果最好。例如,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有一课是《》,历史老师在讲这一课时,可以给每个小组分配以下任务:(1)总结“”是如何发生的?(2)“”中出现了哪些新事物?(3)“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问题老师都不给答案,让每个小组自己去寻找,相互之间合作探究,得出属于自己小组的答案,然后再让各个小组派代表发言,评出哪个小组总结得最正确、最完善。

3.课后交流,加深探究

课堂学习,学到的知识也许当时记得很清楚,但是时间一久,学生就有可能会忘记,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就需要注重课后巩固。初中生不像小学生那么懵懂无知,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大家的思维方式也都不一样。所以,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后交流,相互合作,把自己的想法公之于众,大家一起借鉴学习,以求共同进步。例如,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中学到《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改革开放前,人们食物匮乏、单调、营养不足;改革开放后,人们的吃饭问题基本解决”这一结论,历史老师可以给他们布置“查找资料、了解历史”的课后作业。学生通过调查父辈、祖辈的生活方式,可以知道: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居民每天只能凭粮票、肉票、菜票领取有限的食粮。七八十年代,百姓都挖窖储藏萝卜、白菜、土豆等蔬菜,粮食以粗粮为主。改革开放后,大米等精细口粮成为人们的主食,蔬菜种类日益丰富。20世纪90年代以来,营养搭配、绿色食品、膳食平衡已成为百姓饮食的“主旋律”。然后,在下一节课上把所有人的想法都综合到一起,让大家共同探究,加深对课堂内容的学习,这样就能取别人思维之精华,弃自己思维之糟粕,达到共同进步的境界。

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是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改变一些不好的学习方式,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而在教学中开展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就是为了实现质的飞跃,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加强他们与人的交往沟通能力,在探究中学会合作,学会进步,真正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李顺衡.浅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生习惯[J].新课程:教研,2011(06).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图片重难点历史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094

历史教材中的图片是沟通知觉与思维的桥梁,是教学内容的直观呈现,也是当前众多教材改革的重点。将图片引入初中历史教学中,是将这一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以便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本文将对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引入图片展开探究。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图片的重要意义

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图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归结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历史图片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能够再现很多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从而使课堂更为丰富,更为直观。第二,历史图片能够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感染力。第三,历史图片能够很好地传递历史信息,与文字材料形成互补。有效利用历史图片进行初中历史教学,不仅能够丰富信息量,还能够提高教学效率。第四,历史图片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图片的方法

既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图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便应该具体思考如何才能有效运用图片进行历史教学。教师应该运用图片来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并且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感。

1.运用图片来突破初中历史教学的重难点

初中历史教学中总是有很多的重难点,如果处理不得当,容易造成知识漏洞。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重难点时恰当引入图片,利用图片的直观形象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重难点。

现在的初中生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对于战争是没有概念的。比如在讲到这个内容的时候,虽然教材呈现了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约2万中国妇女遭日军奸,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军纵火烧毁,但是学生对这些数字没有什么感觉。这时教师可以引入图片,在网上为学生下载一系列的的图片,将日本侵略罪证以图片形式展示给学生看,使学生更直接地了解到给我国人民带来的巨大伤害。这才能让30万等数字在学生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对日本人的暴行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教学重难点得到了突破。

2.利用历史图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在智力结构诸因素中居于核心地位,控制并制约着其他因素的发展,指挥并调节其他因素的运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尝试运用历史图片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比如,历史教学中涉及“打倒孔家店”这一口号时,教师便可以引入图片,首先展示孔子周游列国推销政治主张和讲学的图片、文献,然后再展示世界各地孔子学院学生回归孔子故里的图片,并让大家畅谈孔子的伟大思想,从中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对世界的影响。最后教师将话锋转到“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上,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干将们提出的“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是错误的吗?为什么当年当作糟粕的东西今天却又被视为精华?引起这种变化的内在原因是什么?提出这些问题之后,学生对此展开了思考,不断地发散思维,增强了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

3.利用历史图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历史是对祖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过去史实的详细、真实的记载。因此初中历史教学的目的除了使学生了解历史,强化学生历史思维,还在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由于图片的视觉冲击力较大,所以教师可以适当选用一些图片来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比如,在教学世界奇迹之一的“秦始皇兵马俑”时,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上下载一些兵马俑的照片。这些照片气势恢宏,能够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我国古代文化的辉煌与不朽,领略到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这是语言难以收到的效果,是图片自身存在的优势,教师只要充分发挥图片的优势,便可以使历史教学效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历史图片是体现历史知识的载体,是学生直观获取历史信息的重要渠道。初中历史教师应该认清历史图片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探究在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图片,并教会学生读图、用图、思图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桂正容,程开文.运用历史图片提高学生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S1).

篇4

初中历史课教学担负着知识传授、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三大任务。在教育转轨的形式下,如果能全面完成这三大任务,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那么素质教育的目标就能达到。为了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思想教育

历史学科有鲜明的科学性和思想性,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任务。今天我们要使学生“成才”,首先要使其“成人”。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挥其独特的功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卫国之心,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远大目光和忧患意识,是我们初中历史教师的神圣使命。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应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

l.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祖国的深厚的感情。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发展中,逐渐凝结了对祖国的崇高爱国主义情感,形成了热爱祖国的浩然正气和民族气节。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有数不清的一身正气的民族英雄。有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之举。西汉名将霍去病,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爱国忘家精神,戎马一生,战功显赫,终年24岁。清代抵抗外国侵略,反而获罪谪戍的林则徐。……他们爱国的方式各不相同,但他们都以天下为己任,不计个人的得失。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也是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在多次民族危亡之秋,之所以没有亡国,与爱国主义精神的作用直接有关系。作为初中历史教师,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力图使学生树立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的思想。

2.国情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国情教育,不仅仅是简单本文由收集整理地让学生了解一些历史知识、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而是应该教会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把中国历史放到整个世界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进行客观的分析和比较,从而获得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

中国在历史上以文明古国著称于世,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讲世界古代史时,突出体现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文明大国。引导学生进行“四大文明古国”比较,不论是古代埃及、古巴比伦,还是印度,它们没有一个能够写出本民族独立发展的延续历史并持继到今天。看中国奴隶制形成(夏)、发展(商)、强盛(西周)、衰落(春秋)四个阶段的1600年延续发展的历史,其独立发展的越性显而易见。其次,中国比欧洲早1000年进入封建社会;中国古代文明成就之广,为世界各国所少见,出现过科技、建筑、天文、地理等各领域的“世界第一”,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由此可见,从“古”字来认识伟大祖国的悠久历史,必然会增强作为一个炎黄子孙的自豪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继承感。

自1840年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被凌辱、被宰割。一个堂堂正正的文明古国在近代为什么会遭到如此侵略欺侮呢?通过学习比较,得知经历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已开始走下坡路了,统治者还盲目的夜郎自大,实行“锁国”政策,而西方各国已进入一个新的社会形态。比较得出近代中国挨打的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从而让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中国近代史留给我们一个血的教训。

二、能力培养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作。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初中阶段属于基础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紧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着重引导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和锻炼自学的能力。

培养自学能力,应着重指导学生如何读书、如何归

纳、比较、总结。如何辩证地,历史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等。

初中历史教学应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是感性认识的起点,即感知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与思维活动紧密联系。观察力就是在这个起点上形成并发展成为理性认识中的概念、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的能力。如果说思维推理是智慧的核心,观察便是入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l.观察课本。

课本是学生学习的根本所在。第一节课引导学生观察目录。搞清本册书主要讲什么时期的历史,有哪几个阶段,有哪些重要年代、事件。知识网络如何等。以后利用每节课不同环节的细部培养观察力。

(1)文字观察。

针对初一学生阅历浅,又较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阅读文字障碍多,错字、别字多的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文字观察,如将他们出现的错别字进行板书分析:“秦”写成“奏”、等,多次强调纠正。这样训练培养学生的文字观察力,扫清文字障碍,有效地进行预习和自学。

(2)识图观察。

初中历史课本中有许多图片,教学中利用图片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使学生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如讲到隋朝大运河时,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搞清大运河在地理上的位置,牢牢抓住“三点、四段,五河、六省”这几个关键,并同时利用简单的草图板演,使学生有意无意在观察中突出了重点,突出了难点,加强了理解,增强了记忆,真正做到了既使课本枯燥的内容丰富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使学生在观察中提高了识图能力,即观察

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类比观察。

在教学活动中,大胆打破课本编排体系,利用已学过的内容,在复习时。将不同的年代、不同时期的事件、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往、军事战争等不同的专题综合、类比、观察和整理,列成分类对照表i纪年表等,使学生既简明、形象、有条理的掌握了知识,又使学生积极思维、记忆,对知识体系达到融合贯通。此外,还有迁移观察,实物、实地观察等。

篇5

一、初中历史课堂提问需要注意的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只有注意这些原则,才能在课堂提问中更加的有效率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第一个需要注意的原则就是激励性原则。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不强,所以需要教师给与激励和鼓励,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有学习动力。初中生普遍年龄比较小,因此还不能够在自主的动力下进行学习,所以需要有一些激励措施来激励他们进行学习。历史知识比较繁多,因此需要记忆的东西非常多,历史事件发生的年限以及各种事件的历史意义等,都是比较繁琐的,对于初中生来说,需要在课堂的提问环节加入一些激励措施,这样可以激励学生积极地回答问题并且集中精力投入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来。第二个原则是兴趣性原则。产生兴趣才能更好的学习,学习没有足够的兴趣,是不能很好的投入到学习中的,对于初中生更是如此。教师需要在课堂提问环节充分的激发出学生的兴趣。

二、初中历史课堂提问存在的一些问题

1.问题刻板,不能引起学生的讨论兴趣

新课程理念下,要求学生学习更加的灵活多变,并且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在现在的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很好的针对课程的特点提出一些有针对性地问题,提出的问题通常都是非常刻板的,不能激起学生学习和讨论的兴趣,所以往往课堂教学效果非常不好。

2.课堂上教师不能让学生互动起来,只是机械的提问和回答

现在的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和学生互动起来,在提问问题时也只是机械的提问,然后点名让同学回答问题,等同学回答完以后,教师往往是将正确答案再说一遍,然后进行下一个问题的问答,这种陈旧的问答方式不能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将历史知识都记住,只会给学生增加心理负担。在课堂上如果教师不能很好的将同学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那么学生就不会积极地互动,这样就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和对策

1.针对课堂问题多下功夫,研究有兴趣的提问方式

在现在的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方式必须要做出一定的改革,不能使用陈旧的方式来进行课堂的提问。历史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科目,但是相对于初中生来说,历史知识是非常复杂的,并且初中学生需要大量记忆历史知识,包括各种历史事件,因此学习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导致在课堂上容易因为疲劳而不能很好的集中精神听课。这样的情况下,一旦老师提出问题没有吸引力,学生就可能更容易出现溜号现象。

2.在课堂提问环节给学生创造一些互动机会,让学生去讨论,然后分组回答问题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果想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就需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一些互动的机会,在提问题的同时给与学生一些提示,然后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出答案,再由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这样就可以充分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可以在活泼的环境下学习,能够相互协作,增强学生的互动精神和能力。

总之,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创造出适合学生的问题提问方式,并且创新教学过程,让学生充分的了解到历史知识的趣味性,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马守彩.谈谈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的策略性[J].中学教学参考,2010(33).

[2]吴栋业.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的实效性[J].中学教学参考,2010(33).

篇6

关键词:发挥主体地位;培养创新能力;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8-0082-01

传统的历史课以"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 ,开展课堂教学。教师单凭"一支粉笔、一本课本、一张嘴"来讲课,这样的历史课,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率低。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课堂上没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中,缺乏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学模式上,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忽视创新思维和良好个性的培养,抹杀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教学理念,学生必须细听教师的讲解,无法用自己的头脑思索,教学效果只停留在记忆和模仿的层面,创新性无从谈起,因此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目标,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感知的基础上的,只有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求得理性认识,才能真正达到新课标要求。

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式,是一次教育理念的革命,它为把整个历史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过程,因此运用多媒体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可以改变传统教学的信息传递方式,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够有效地渲染课堂气氛,还能创设情景启迪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多媒体教育技术对历史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创造良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学习,学起课本的知识来自然就得心应手,事半功倍了。

所谓历史,是指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过去发生的一切就叫历史。在初中阶段,主要是学习中国古代史、近代史和世界古代、近代史,并且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史实。这些历史都离我们生活的年代比较远,而且跟今天或身边的事物没有直接联系,所讲到的事件、人物大多难以记忆,因此,初中学生往往很难理解这些学习内容。空洞的讲解,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着初中历史课的发展

多媒体教学正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和认知特点,能让历史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质,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使枯燥的历史概念、繁杂的历史材料变得直观化、具体化,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觉,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够主动地学习。

例如历史上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大型战役等可运用多媒体声情并茂的展示,使同学们仿佛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达到思想的共鸣。如讲授《》时,我通过展示惨烈的画面和相关数据后,学生们感触很多,展开讨论,对侵略者的行为表示愤恨,对遇难同胞表示哀悼。这样,一堂本来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变成了学生自主学习、互相讨论、辩论的气氛活跃的课。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对的记忆深刻了,爱国热情也上升了。加上老师适时地提问,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在快乐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了教学效率。

2 加强师生互动空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而其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用教材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新课标下,历史课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在多媒体运用过程中,教师不时走到学生中间,对多媒体展示的材料不断加以指点、评价,针对问题,师生共同讨论,甚至争论,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还要作简要评述,这样师生之间变为"零距离"。同时教师的语言、教态、情感对学生起着巨大的作用。生动直观的语言,入木三分的分析、和蔼可亲的教态,增加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因此,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初中历史教学不是老师撒手不管任凭计算机牵着学生走,而教师应该时刻对课堂进行宏观调控,同时根据教材的实际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强大的交互功能,高屋建瓴地创设一些情景引导学生自学、思考和分析,使教师能按自己的需要组织教学,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

密切师生关系,学生把教师当作合作者,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这无疑会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3 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篇7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组织教学教学改革 兴趣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应运而生。这场新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的问题,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一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评价方式以及日常教学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在新的教育形势下, 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是历史老师目前所面临的严峻问题,通过数年的历史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把历史知识融入生活,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下面就初中教学模式谈谈自己的认识。

1.讲淡一接受式。讲谈一接受式是在改革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传统历史教学模式是50年代初我国历史教育工作者以苏联的教学模式为基础,融合我国的一些传统的教育思想的方式而成的,以“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家庭作业”五个环节为结构程序。它的优点是方便了人们对历史教学活动过程的准确把握,有利于历史知识的系统传授,对历史教学实践的指导也更为明确具体。其教学过程由教师直接控制,通过教师对历史教材内容的系统讲述,使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由感知到理解,然后通过总结新课和家庭作业的完成,巩固所学的历史知识。它能使学生比较有效地在单位时间内掌握较多的历史知识,比较突出地体现了历史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简约的认识过程的特性,使系统性较强的历史知识得以有效地传授,历史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了较好的发挥。然而,它的局限性和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最主要的是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就是过分强调书本知识,忽视能力培养,造成了“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教师一讲到底,学生一听到底的被动学习局面。它所反映的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为授受关系,表现在教学内容上以知识为主,在教学方式上以传授、灌输为主。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们对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在巩固了教师系统地讲述历史知识、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采用师生谈话的方式展开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自主积极地接受历史知识,教学双方形成了双向的反馈交流,这一改革后的模式,可称为“讲谈一接受式”。讲谈――接受式教学模式,以讲述法和谈话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同时采用指导阅读、看图、图示、讨论等法,属于接受学习的教学范畴。由于它方便易行,又能起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并可采用多种变式,因而是目前使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教学模式,尤其适用于初中的历史教学。

2.自学一辅导式。自学一辅导式,又称导学式。它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和教师有的放矢、相机点拨的辅导,使自学和辅导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配合的一种教学模式。错综复杂的教学过程,从理论上可以作这样的剖析:以教师为主体,作用于教材、学生等客体,构成了教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作用于教材、教师等客体,构成了学的过程;教师、学生均具有主客体双重角色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因其职业的特点和年龄、智力及知识水平的优势,理应发挥主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即主导作用.主要用于对学生的指导、点拨和引渡上;同理,学生的学习活动也理应接受教师的主导。然而,学习活动是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的,一切都有赖于学习主体主动积极地去吸收和消化知识,并构建为自己特有的认知结构。“从宏观上看,人的健康成长过程也必然是受动性递减,主动性递增,直至完全能把握自己,达到‘自由王国’的过程,故学生的主动性必须受到重视和珍重。”这样,教的主导性和学的主动性的契合,就构成了“自学一辅导式”的主旋律。显然,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论是支撑该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自学一辅导式在功能目标上突出强调了学生自学课本知识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它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明显的效果,能够保证教学的质量。但是,这一模式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和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因此,它比较适合于高中的历史教学。此外,它对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提出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有利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问题,而且要善于概括知识的结构,熟谙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能作出精要的表达;还要有较强的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要善于和学生交流,并做耐心的辅导。

篇8

关键词:历史教学;简约模式;应用;实战效果

在初中历史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创新课堂的运用并没有积极的推动教学质量的发展,课堂在教学结构的安排上看上去丰富多彩,学生上课积极发言,但是整节历史课停下来学生还是一知半解,抓不住听课的重点。因此,构建全新的简约模式下的教学理念,能够对当下课堂浮华现象和错位之风起到改进作用,是实现课堂教学的真实回归,创造合理的教学轨迹,真正促进真实有效、课堂教学合理的教学品质。

1简约模式的设计理念

遵循新课标在课堂上的教学理念,设计在教学程序和教学过程中最优化的教学原理。在教学过程中简明教学目标、精简教学内容、简洁教学的学习过程。使教学从繁杂的学习条目中脱颖出来,从简约理念教学、教学设计、结构和实践四个角度创造出内容精炼的历史教学,激发学生在学习上的兴趣,强化巩固拓展教学的策略。

2简约模式理念的教学应用

2.1教学目标的简约化: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教师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在他们对未知的事物进行学习时,要尽量的挖掘学生兴趣点的所在。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策略、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对整个教学过程具有导向作用。如果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缺乏宏观的思考和把握,在教学课堂上设计的教学目标过于细化,容易导致学生接受理解不足对学习产生厌恶感。简约模式的教学目标能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准确结合,明确学生在教学目标下系统的进行学习[1]。

2.2教学思路的简约化: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现行的教科书在历史的编纂中章节目录有很大的跳跃性,内在联系较为隐性,学生在对书中内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使用简约的教学模式,清晰的教学思路。简约的教学模式能够让繁杂的内容更加条例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也利于教师方便教学。如果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层次过多,教授的内容过于细碎,就容易导致学生在听课时蜻蜓点水、浅藏辄止。清晰的教学思路能够清楚的表达课程标题和副标题、副标题和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加充分的展现了历史教学的层次之美。比如,在初中历史课本中会有三个副标题之间的联系为隐性,按照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理解能力很难清楚的明白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就要求教师整理出一套简约的教学理念,抓住主要重点进行讲解,一步步的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在初中历史中有关战争的科目比较多,它们发生的时间、背景、地点、具有的意义都不相同。书中列出的条目繁多,教师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对学生进行讲解,从战争的背景到事件的经过,再到结果和其历史意义。这样的教学思路既简约又清晰透彻,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书中内容的理解,还能活跃课堂气氛。

2.3教学语言的简约化: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最直接、最基本的教学技能,教学语言运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要构建简约模式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课堂,教师必须简练自己在课堂上的教学语言。教师要根据所教课程的需要,努力做到教学语言的科学规范化、语句标准、具有引导性能使学生思考和产生新的问题。教学语言的简约主要表现在快速指出内容主线,言简意赅、合情合理。教师的语言从内容上符合逻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重点突出、条例清晰、结构严谨[2]。例如,在讲到初中历史中时,适当的引入当时发生的战役和社会面临的状况,把学生的思维带到那个年代,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还能加深学生对于课本的理解。

2.4教学内容的简约化:

随着教学科目的增多,学生的学习任务量越来越大,初中历史教材上知识量大、历史概念繁多、课时紧张等特点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教师只有大胆创新勇于舍取才能使教学内容精炼适当。在教学上应该抓住重点的教学内容,对课本的难点、疑点进行归纳整理,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对教学内容上无关的枝节进行剔除,多增加一些必要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下用心思考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哪些是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的、哪些是学生没必要完全掌握的知识点。要做点“三讲三不讲”原则。即学生能自学的不讲;学生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不理解的不讲;而是把重点难点主要内容讲透彻、讲明白、讲牢固。

3简约模式理念的实战效果

简约模式理念应用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能够有效合理的开展教学任务,抓住学生对于学习上的不足,从多方面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3]。教师在进行课堂授课时,应该充分运用简约模式下的教学理念,以教材体系为主线,按照教材的内容制定合理的规划,勾勒清晰明了的教学主线,引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深度契合,展示课堂精彩:让学生从学会学习到乐于学习,从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营造乐于学习的氛围,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带给自己的喜悦。在课堂上简约模式的应用能够使学生更加容易的进入学习中去,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结束语

简约模式理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是教学理性和教学质量的回归,它使历史课在教学过程中变得条理化、简约化,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有效开展。简约模式是历史教学课堂的返璞归真,能够将复杂的教学内容变得简洁、有趣、生动。追求简约的历史课堂,实现高效的教学理念,促进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段秀云.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26):37.

[2]刘金玲.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13,(9):18.

篇9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初中历史 生活化教学 策略措施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要求彻底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目标,这样就对历史教学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而生活化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谓生活化教学模式,就是指老师们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丰富的教学活动,将生活实际与课本知识相联系,拉近学生与历史知识之间的距离,它不仅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育教学方式,还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欲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老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指导者及组织者,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想要全面贯彻生活化的教育理念,首先老师要树立正确的生活化教学理念,以便更好地引导、指导、组织学生进行历史学习,这也是实施历史生活化教学的前提。生活化教学理念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师观、课程观及学生观等。历史教师了解与学习这些教育教学观是最基本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生活化教学观、课程观及学生观。教师仅仅具备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教学前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即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达到想要达到的效果,简而言之,就是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预期的效果。新课程标准改革中明确要求教师的教学目标要将知识和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及方法紧密相连。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这几方面的教学目标,既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让学生掌握历史学习方法,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尤其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在历史教学中要舍弃生僻难懂的历史理论和概念,摒弃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的缺点,尽量寻找一些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内容。初中历史本来就不同于其他语文、数学等,这些学科会让学生感到困难和枯燥,但是历史不会,初中历史是学生感兴趣的、都乐于学习的。这就需要教师树立良好的生活化教学理念,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以此拉近学生与历史知识的距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挖掘生活中的教学素材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例如,学生学习的兴趣、最近发展情况、掌握知识水平的能力等。教师只有掌握到这一基本情况后才能进行后期的教学工作,如制定新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才能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正确的评估与评价。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历史教材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增加了大量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教学内容,这为历史教师实施生活化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想要真正地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仅凭历史教材内容显然是不可能的。老师还需要挖掘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历史教学素材,建立现实生活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其实,在实际生活中,只要我们静下心来观察与研究就会发现许多适合生活化教学的素材,这些生活素材都能作为历史教学的依据。例如,我们日常生活中食用的食物核桃、胡萝卜、胡豆等,这些都不是我们自产的,是张骞出西域后引进的植物;还有玉米、甘薯、马铃薯等这些农作物都是在明朝时期引进的。借助这些信息,老师们就可以提前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素材,以便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运用。在实际课堂中教学时可以就近举例,当讲到一些附近有相似的文化时,教师就可以利用附近相似的文化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老师所讲内容的了解与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人是多么伟大,增强民族的使命感。

三、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情感来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由于初中历史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大多是一些年代比较久远的历史,而且有些过于抽象让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实现生活化教学,主要是利用生活里的历史素材,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营造和谐、愉悦、民主的课堂环境,从而拉近学生与历史知识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和历史现象的能力。例如,当老师在讲解汉朝时,教师可以采用表演历史的教学形式,组织学生分别扮演历史中的人物,再重现课本中的历史情节和故事,让学生们亲自体验历史人物的英雄气概,加深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同时加深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在角色扮演中,学生更加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背景,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结语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老师们要清楚地意识到历史是来源于生活,并回归于生活的。因此,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善于积累与历史相关的生活素材,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现生活化教学的目标,拉近学生与历史文化、知识、背景之间的距离,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以此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国历史教学法》.

[2]《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篇10

关键词: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效果研究

一、初中历史学科特点误区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对于初中生来说,历史学科知识点的数量繁多,一部分知识点如年代的记忆的枯燥乏味;而一些知识点如战役、冲突、人物等又很生动,吸引着学生。而从内容上看,一部分知识很浅显,但是其浅显的背后,则可能蕴涵着深刻的历史规律或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需要学生进行深刻的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以及初中生所处的年纪和思维特点,都对他们学习历史、提高学习效率产生制约,比如会制约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这就最终影响了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效果、理性思维能力效果。针对这样的状况,在传统历史教学方式下,老师也在努力在追求除口头讲解之外的教学方式,比如实物,挂图,地图等教具,还可以到博物馆、展览馆等进行实地参观,以增强学生的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识和理解,以此改变不利局面。这些教学手段的优化,确实也提升了历史教学的生动形象效果。但是实物和挂图毕竟是有限的,实地参观也只局限于有着这历史文化资源的地方,而且这种资源也只限于某一阶段的历史。比如遗址,也只是讲时之用,它对于其他的历史的讲解就不再发挥作用了。在这种形势下,多媒体技术的兴起,再配合海量的网络资源,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改变了原来历史教不手段的不足,为历史教学效率的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部分历史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中存在误区,这样不但发挥不了它的优势,有时反而会产生负面效应,影响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有效运用多媒体,是我们需要不断探讨和总结的。

二、如何在教学中有使用多媒体

(一)利用多媒体导入,调动学生的兴趣

一个积极、有效的导入,就是教学成功的三分之一。初中历史教材对于学生来说,没有语文的生动丰富,也没有外语学科的内容深入。同时,教学之前,学生对教材的内容,已经有过不同程度的阅读和一定的理解,他们很容易造成学习兴趣的低下和注意力的不集中,这非常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的。如果教师在历史教学之始,不注意发掘教学环节中的冲击性因素,还是习惯于程序式的三言二语的导入,就无法调动、营造整个课堂教学的浓厚氛围。所以要采取信息手段辅助的方式提高导入的视觉冲击程度。比如在讲秦统一六国时,可以播放电影《英雄》中万箭补面而来的镜头,播放刺客面对秦王时的片断。这样一是大大地增加了视觉冲击,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集中到教学上,还能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着深入的了解,对于秦统一中国的意义有着预先的定位,为历史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二)利用多媒体手段的形象演示,增强学生对历史教学内容的理解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规定,“学生能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对人类历史的延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兴趣,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开拓观察世界的视野,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为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就是我们教学要达到的课程目标。面对目标如此的宏大,教师就应适时、适量地引入多媒体教学,通过对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历史事件的重现,或是历史题材的优秀影视作品的放映,将原来与学生存在着非常巨大的距离感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完整地呈现,让学生多种感官结合并用,既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接受知识点和理解力。比如在讲唐代繁荣,可以展示今天西安城墙的宏伟,唐代大明宫的巍峨高大,再结合安史之乱的有关材料,对这一段历史进行阐述,让学生了解此段历史脉络,真正做到以史为镜,知兴替荣辱。

(三)以多媒体手段的意境营造,通过情感渗透实现思想教育

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环境和氛围下进行讲解,效果就会不同。比如在课堂上讲解,就不如在大屠杀纪念地的效果大,因为先入为主的气氛,已经使学生的情感融入其中,更加从心理上加强对内容的接受和理解。同样,在影视作品中加入背景音乐,既能起到情节连接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加强影片内容的传递,使观众得到同化、影响,更容易将自己自己置身于情节之中,加强认同感和代入感。这也同样适用于历史教学。对于一些历史多媒体,与图片视频结合,还可像电影那样加入背景音乐,比如在讲解悲壮的历史时,需要使用高亢激昂的音乐;在回顾中国的屈辱时,可以使用低沉悲悯的背景音乐加以熏陶。通过背景音乐的熏染,学生可以从心理上对历史的共鸣,继而达到提升历史教学水平的效果。实践证明,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广大教师应当在教学设计与组织及实施各环节有效运用,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教学目的的达成,提供有效帮助。

[参考文献]

[1]陈灵峰.浅谈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成功(教育),2008,(10)

[2]李红.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激发与培养[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

[3]张庆秀.如何把握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制作中的技术问题[J].中国电化教育,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