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布局范文
时间:2023-08-17 18:13: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信息化布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笔者现根据日常工作实践就如何落实内控信息化的要求、处理好内部控制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作出相关的分析和探索。
一、企业信息化对内部控制提出挑战及应注意的问题
在实现内控信息化的过程中,有相当部分的企业选择了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进行相关的信息处理。这是因为ERP系统立足于有效整合企业资源(包括采购、销售、项目、财务和人员),统一调度、合理配置和管控,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在此过程中,每一个模块都有严格的自动控制,例如没有预留(计划)就不能创建采购订单,没有采购订单就不能办理入库,入库立即自动生成财务凭证,等等。但同时ERP系统在满足企业内部控制要求的日常业务审批及专业管理方面;由于系统资源的限制还略显不足,导致修理费维修计划的审批、设备状态管理、一般物资采购供应商的选择、客户信用额度的确定等,仅仅依靠ERP系统是不够的。因此,企业往往还需要诸如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商务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与ERP系统进行对接,这些系统也是实现内控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企业自身如何实现内部控制信息化,关键应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正确认识信息系统的作用
从管理层角度看,信息化的自动化效应使得管理层大多都很重视信息化建设,但也往往将信息化仅看作一项技术,而忽视信息系统与管理思想的有机融合。
从操作层面看,业务不及时录入系统而事后补录,把系统仅当做是一个台账,或者忽视甚至设法回避系统自动控制(例如为了操作方便,互相交换进入系统的用户名和密码)的现象较为常见。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内控信息化的效果,也毫无疑问影响了系统应用的效果,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影响了投入产出的比例。
(二)正确处理标准化问题
标准化是实现信息化的基础,没有标准化就相当于一个现代化的工厂没有统一的零部件,无法进行自动化生产。对于内控信息化采说,标准化的内容一般包括:组织架构、业务流程及相关表单、岗位职责和管理权限、职责分离、各种主数据(一般指ERP系统,包括物料、资产名称)的定义和编号等。实现了这些方面的标准化,也就把握了内控信息化的核心,信息系统上线的标准模板就有了扎实的基础。应该说明的是,标准化的历程是内控信息化难度最大且最需要下功夫的,尤其是对于特大型且拥有众多分(子)公司的集团企业,这需要管理层坚定的决心和操作层充分的精力投入。
(三)正确处理各种信息系统的关系
如前所述,企业存在着多种信息系统做好各种信息系统的整合似乎不是内控信息化的问题,但企业可以利用内控信息化的契机,梳理哪些信息系统是必须的、哪些业务审批可以利用其他已有的信息系统加以实现,以及如何形成以ERP系统为核心的管理系统,进一步集中系统控制,改善系统的设置,最大化地利用系统资源降低企业成本。
二、实现内控信息化有效途径
实现高效的内控信息化的途径,其具体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建立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领导重视且正确认识是信息化得以实现的前提。首先,管理者应将管理思想与信息化有机结合,在提出管理要求伊始就考虑其与所选择的信息系统管理思想是否吻合,且怎样更好地依赖技术手段加以实现,尽可能地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其次,在信息化实现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和支持信息化所带来的管理变革,尽可能改变现状以适应系统,而不是让系统“将就”,原状,只有这样,内控信息化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再次,管理者应该带头操作系统并服从系统控制,不随便破坏系统控制的规定。
(二)利用风险机制,扎实推进标准化工作
风险机制包括对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估和认定。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充分调研实际业务,收集业务信息,模拟执行情况,具体而言,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标准化工作:
1.组织架构标准化。企业应结合管理模式(集中管理或分散管理),利用风险机制,对企业采购、销售等核心业务找出较为合理的组织架构,明确各层级的权责划分,这些会直接决定控制的效果,也直接影响业务流程的具体构成路径,是业务流程统一和岗位职责标准化的前提。
2.业务流程及岗位职责标准化。业务流程标准化需要召集一线管理人员,充分征求意见,利用风险机制分析、优化业务流程,拟定关键控制点,界定各岗位职责和管理权限以及不相容职责的划分标准。这其中,优化流程是最关键的环节,如果考虑不周全,将造成系统上线反复进行,浪费人力物力资源。对于关键控制点,应逐项梳理后记录下哪些能够固化在系统中、哪些不能实现或实现成本较高。对能够固化在系统中的业务流程和控制点,应确定系统标准模板,系统标准模板概括起来,一般由标准业务流程、管理权限、不相容职责配置或参数设定。应说明的是,由于内控信息化是在一定条件、一定范围内的信息化,对于实现系统自动控制成本较高的业务环节,应明确允许系统外控制(如人工稽核等)的措施以提高控制效率。
1.表单标准化。在优化流程的基础上,由于梳理了业务申请部门(人)、业务审核部门(人)及审批人、不相容部门等控制环节,相关审批表单的标准化也成为可能。
2.ERP系统主数据标准化。客户、供应商、物料等主数据是ERP系统的构成细胞,不实现标准化就无法实现内控信息化,因此必须对这些主数据的定义和编码予以标准化。
(三)建立利用系统进行持续性监督的机制
利用信息系统进行持续性的监督是实现有效、高效内部监督的重要方式,coso委员会2009年出版的《内部控制体系监督指南》对利用信息技术持续性监督概括了四种方式,基本上能够反映目前技术条件下的信息化监督方式,具体包括:利于误差管理的工具(记录误差的日志、后续跟进、处理情况分析)、监督应用程序变更的工真(变更认证、沟通、适当评价)、评价系统状况的工具(包括内置参数、可容忍水平、不相容职责分离、管理权限)及评价过程完整性的工具(包括标准及协同、数据加总、文挡完整性)。前两项工具主要是对系统日常操作的直接监控,如零售商检查系统信息有无无效的订单标识、零售数据是否全部传输到数据中心处理等,适合于专业管理在日常业务汇总时进行监督;后两项则主要由内部控制部门专门开发检查工具进行监督,具体方法是通过对关键控制点所对应的业务流程、管理权限、不相容职责和参数予以标准化,建立信息系统标准模板,并针对标准模板开发检查工具,通过定期运行检查工具、对比与标准模板的差异,逐步建立持续性监控的机制。
具体而言,通过对ERP系统管理权限进行检查,按照不相容职责标准,检查工具可以指出系统中哪些角色或用户同时拥有不相容事务,系统权限与角色或用户的岗位职责是否吻合;结合风险分级定义各项业务缺陆标准(可以将几个不符合要求的风险定义为一个缺陷标准)并固化在系统中,实现异常业务预警。对于报警的业务,总部可及时追查,如有必要,也可组织有关专家到现场检查。同时,对于确定了利用工具进行监督的系统自动控制业务,可以减少检查的频率,对于系统外手工控制的业务应作为检点,进行现场检查,对系统“自动+手工”控制的业务,可以两者结合进行检查。
(四)建立内控制度管理平台
内控制度管理包括根据内外部环境(市场、法律等)变化及时调整制度,与分(子)公司之间资料(包括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内控通知、内控考核信息、企业内控报告)和信息(包括企业实际执行中存在问题建议)的传递,相关业务流程和理论的探讨交流等具体内容,通过利用信息系统建立制度管理平台,可以极大提高办公效率,促进上下一体、公开公平、共同提高的良好制度环境的形成。
篇2
汉德轻工的原材料种类、产品品种繁多,而单次定单的批量较小,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利用信息化解决管理难题越来越困难。
哈尔滨汉德轻工医药装备有限责任公司隶属于汉德集团,注册资金三千万,是集科研开发、加工制造、工程安装于一体的大型民营科技企业。自1995年成立后,发展势头迅猛,已成为全国啤酒厂专业设备、制药专业设备、乳品、食品加工设备等不锈钢设备制造以及大型不锈钢成套设备工程安装的龙头企业。
信息化的两难选择
企业是选择需求最强烈的部分进行信息化,还是上一套完整的信息化系统?对于许多民营企业来说,都是一个十分难以回答的难题。因为从最有需求的业务或管理进行单点突破,可以使信息化实施很快见效,有利于获得企业高层的支持,但却不得不面对每次信息化推进都要进行初始化,以及各个系统间的集成问题;而整体布局可以使信息化有计划地整体推进,并能尽量避免集成难题,但它需要较大的投入,一旦失败则会损失惨重。
选择ASP平台
对于汉德轻工来说,其业务有着明显的特点。首先,由于主要是生产啤酒厂、制药厂、食品厂、乳品厂的生产用机械设备,虽然产品品种单一,但原材料种类非常繁多。其次,作为面向订单的机械制造行业,决定了汉德轻工的特点是多品种和小批量,因此其生产设备的布局一般不是按产品而是按照工艺进行布置的,需要对所加工的物料进行调度,并且需要对中间品进行搬运。再次,生产周期短,要求产品的配套性高,所以要求将产品数据更快地传递到生产、库存、财务部门、商务部,安装等部门。最后,客户对产品的需求已经不局限于标准产品,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强烈,需要在标准型产品上进行改进。
基于这些特点,有着丰富企业管理知识的孙立国总经理早就意识到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管理和发展的重要性,并且一直关注国内ERP市场的发展,努力寻找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ERP系统。2005年,汉德轻工把实施“黑龙江省企业信息化服务中心的ASP企业平台管理系统”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因为黑龙江省企业信息化服务中心的ASP企业平台管理系统很好的适应了企业的业务发展需要。
花钱少 见效快
汉德轻工通过黑龙江省企业信息化服务中心的ASP企业平台管理系统,建立了企业生产制造管理平台,提升公司管理水平。HLJASP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围绕着订单进行全程可视的、准确的管理,及时掌握成本动态、合理控制库存、优化排产排程、严格控制交货期、全面掌握企业资金流向。
数据的规范和快速的流转使管理层集中更多精力进行数据的分析成为可能。管理层的工作重心由数据处理,逐步转移到数据分析和决策上来。
篇3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手段;电网企业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4.056
[中图分类号]F270.7;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4-00-01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电网企业管理的改革发展,电网企业逐渐开始积极应用信息化管理手段来实现电网企业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1 电网企业信息化管理发展背景研究
随着电力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发展,电力企业面临着愈加激烈的市场发展压力,为了保证电力企业能实现快速地发展,就需要从根本上重视企业的管理问题。信息化技术能使企业资源得到有效配置,提高管理效率,在企业管理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因此,电网企业需要积极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科学化的企业管理目标,从而促进整个电力系统的发展,满足人们对电力的要求。
2 信息化与电网企业管理的关系分析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电网企业为了实现在市场竞争中的快速发展开始应用信息化技术,创新管理方式,在企业内部构建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机制,提升电网自动化水平及对故障的处理水平,从而促进电网企业的整体发展。
3 信息化在电网企业管理价值链中的作用
随着电网企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电力发展体制也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电网企业开始由以往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方式转向集约型的经营管理方式,通过科学化的管理方法实现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4 电网企业信息化手段建设存在的问题
4.1 规划布局、标准化建设严重滞后
目前,为了满足现代化提出的电力发展需求,大部分的电网企业开始积极进行信息系统开发,但它们在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并没有预先进行科学地规划发展和统筹,导致电网企业在应用信息化技术的管理过程中所需要实现的标准化建设严重滞后,为电网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来严重的障碍。这对整个电力体系的发展十分不利。
4.2 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电网企业由于缺乏信息化规划统一指导,各个部门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对其理解不同,直接导致了各个系统和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障碍,从而使电网企业内部出现严重的信息孤岛现象。这不仅阻碍了电网企业实现全面信息化管理,也不利于电力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发展。
5 电网企业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实际应用策略
5.1 建立完善的企业信息系统运维制度
对于电网企业的信息化手段而言,首先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运维制度,然后通过良好的信息管理制度及完善的发展机制,最终为电网企业快速、稳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运行机制。同时,还能在系统发展的过程中,时刻进行系统维护,为整个系统的安全、稳定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
5.2 重视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安全工作
对于电网企业来说,采取信息化管理手段,需要特别重视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安全问题,因为信息的安全有效对企业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因此,除了积极应用信息化管理手段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外,还需要在技术使用过程中,加强信息的保密性,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独立性,完善市场竞争机制。
5.3 加强企业内部数据库的备份管理工作
企业内部在采取信息化管理方式的过程中,会涉及大量的数据问题,因此,为了保障电网企业信息化的稳定发展,需要对企业内部管理数据及时地进行备份管理。此外,还要对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数据流失和系统破坏问题有效地进行预防,从而保证整个电网企业健康、稳定地发展。
6 结 语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电网企业也开始积极应用信息化技术应用,实现整个电网企业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电网企业在信息化技术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分析和论述,最终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以期促进电网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升。
主要参考文献
[1]徐强.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策略和途径[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8.
[2]姚强.电网企业信息化应用软件开发建设项目风险管理[D].保定:华北电力大学,2010.
[3]刘菁,王淑勤.信息化下对当前电网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思考[J].华东电力,2010(6).
篇4
【关键词】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高科技办公
当前,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已经在世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跟不上发展的脚步了,对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不关注,投资建设信息化的资金不够集中,电力部门没有做出信息化建设的规划等等,都是造成电力企业信息化系统不够完善的原因。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社会对电力企业已经离不开了,虽然一些企业认识到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从根本上解决电力企业对企业信息化的缺陷。
一、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失败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些缺陷,是信息化建设失败的重要因素。
(一)我国电力企业的体制改革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我国电力企业需要探索的原因有很多个方面,一些业务界面的划分没有做出明确的划分、企业内部机构的变革还不够彻底、公司的战略不够明确和在管理职能的调整方面还从在着很大的问题。我国电力企业在建立信息化是战略是变化的,这是导致信息化建设缓慢的原因之一,由于混乱的战略导致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不够完整和系统。严重的会导致系统建设没有规则,就会产生大量的信息垃圾。
(二)缺乏整体规划的指导
电力企业建立的信息化档案管理之所以成为无用的系统,最主要的原因是信息部门与具体业务部门之间没有建立联系和交流,建设的信息系统也就不能发挥它应有的功能。
(三)缺乏整体规划布局
要建设一个相对完整的新生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需要一个很长的工程时期,和电力企业在各个方面给予宝贵的意见和规划。对于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最主要的是缺少信息化建设的布局,这样建设的信息化就有不确定性,这样导致我国建设的信息化水平低,管理不集中的问题。
(四)缺乏整体实施框架
在进行系统建设时准备工作必须充分,调查企业的具体需求进行分析,否则就会出现系统实现的功能不能全部满足企业的要求,还会出现企业部门之间的系统建设没有完整的结构,如果准备工作没做好就会使得各部门之间的系统通信不能正常进行,就会出现孤立的信息圆圈,就不能完成信息化建设来促进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
(五)重新建设和轻管理
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由于其的特殊性必须收集大量的数据,规范管理是信息化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所需的系统测试结果。
(六)系统实施的目标不明确
计划经济体制是我国电力企业具备的特殊体质,这样的经济体制造成电力企业没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占据有力的市场意识和加强经营意识。电力企业每年都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取得的成绩却不怎么样,这是电力企业走入现代化市场后,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
二、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难点分析
在我国电力企业属国家独立经营的企业,没有有力的竞争对手,这对企业的管理,和企业的发展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前面提到过电力企业有独特的特殊性公共服务性质是电力企业不同于其他的企业的;电力企业的独立资产没有流动资产,这样封闭的资产不同于其他企业流动资产的应用,所以其他企业的信息系统不适合于电力企业应用。
电力工作人员思维不能做到一样。信息化系统为企业的工作效率做出了巨大贡献,更加合理的管理企业内部,电力企业传统的处理工作的方法不适合现代化信息化电力企业的方式,这样从企业的内部就会出现权力的第二次分配,当然就有一些企业内部的员工对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产生了疑问。
我国电力企业一般都是通过分级管理来管理的,要做好电厂的管理就必须先管理好电力生产,并且在电力公司的集约化管理下进行管理。所以我国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前提下,保证电力资产的保持和增长;企业内部资产的管控同样影响信息化建设的因素。电力企业管理基础的落后,是导致电力企业的管控过程中遇到空难的原因。
三、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出路与构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需要信息技术已经占领的所有字段,尽管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值,得到一些改善,但仍然没有发挥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传统电力企业的观念没有改变的原因,使得在电力信息化建设上存在着问题。
1.信息系统总体架构
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信息网络、系统平台和应用系统,形成了现代网络技术是保障电力企业信息系统。利用信息网络来实现信息的分享,并且为企业实现远程连接。
2.信息网络架构
信息网络体系结构是通过网络操作系统,电力企业信息化必须通过信息网络架构,支持内部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燃料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和其他特定的业务功能。通过采取有效的手段,来保护安全隔离的系统。
3.应用系统架构
应用系统的实施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使用软件相结合的方法的发展和应用,组织,建立标准,持有和存储和分布,并利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来控制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重点建设的质量系统,成本和时间的控制和管理,统一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计划管理和应用系统数据接口规范、数据交换发电厂和可以很容易地用于不同的分支,建立电子商务平台,购买燃料如煤和帐单信息,逐步积累经验,并最终实现权力和各种各样的商品和材料的电子商务。
4.信息化保障体系
电力企业信息化保障体系的具体内容是:
(1)安全保障体系。现代化的网络防护是建设现代化信息档案的重点,要整体的提高系统的防护功能;确保关键时刻能够应急,从多方面进行一系列的安全措施,构建一个安全保障极高的管理体系,达到一个完整的系统化的安全保障体系。(2)标准规范体系。拥有标准规范体系,就能保证系统的建设在统一的标准下运行,标准的系统体系是系统间能够更好的达到共享。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是关键。技术标准应该在安全标准的机制下进行;管理标准应该有规范的操作标准。(3)管理保障体系。信息化建设需要强力的领导,贯彻落实国家针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所颁布的政策和法规,建设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才能让电力企业建设更加信息化技术化科技化;企业的发展需要人才的培养,做出近年来人才培养计划,人才激励制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最好方法,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信息化专业人才是企业发展的财富和基础。
四、小结
要与时俱进就必须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提高档案工作效率的最好办法,是改变当前档案部门的重要措施。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对促进国家电力资源总量增长和优化电力企业电子政务工作有效的进行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产销系统;信息化;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2;TN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32-0078-02
1 工业企业产销系统信息化战略规划的背景研究
工业企业的信息化战略规划包括两层主要含义,
一是工业企业信息化长期发展战略的总体规划;
二是工业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要和国家信息产业化的战略发展保持一致性。
1.1 外部背景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工业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在国际竞争过程中,工业企业必须学会运用信息化战略来不断优化和完善自己,提升竞争能力。
1.2 内部背景
生产和销售体系是工业企业的核心系统。生产和销售体系中含有大量的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如用于决策和生产企业相关的信息支持。
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建立有效的信息技术战略,以确保正常,有序运行稳定和安全运行的生产和销售体系。工业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体系是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合同。
企业标准是桥,销售管理,质量管理和生产管理系统紧密结合,以达到最佳的生产质量。
从工业企业的社会环境以及内部环境来看,以产销系统为主的信息化战略,是工业企业发展战略中最基础的工作,是工业企业一切规划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 工业企业产销系统信息化规划分析
2.1 企业信息化功能分析
以某厂要建立一套信息管理系统,它的功能要求包含以下内容。
2.1.1 统一布局,规范管理功能
一个健全的管理信息网络系统,不仅能够支撑各个职能部门的主要信息往返渠道,还能保障各生产单位子系统的信息通畅,信息资源最优化,最终实现以产销信息为核心的信息的共享。
2.1.2 全面收集,精准反馈功能
良好的企业信息系统还应该能全面收集各种内外部信息,最终使管理层面能够、全面地了解及时反馈的相关信息,准确及时地处理公司的经营生产的问题,尤其是突发应急问题,如何最大程度减少人为失误,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最终达到完善企业管理的目的。
2.1.3 系统设计,减少成本功能
健全的企业信息系统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工作效率,缩减人员的成本。
2.1.4 提前预知,优化库存功能
企业信息系统在保证必要供给保障的前提下,能够给出库存的合理范围,最大化减少资金的占用率。
2.1.5 系列优化,合理生产功能
企业信息系统根据销售合同,可以制定出较为清晰合理、完整精准的的生产计划,在生产时间和生产计划中,更是交货期由按月提升到按周,使得企业的服务的质量能够不断提高。
2.2 企业产销信息化需求分析
销售管理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支撑系统,企业中的一切生产和管理都要围绕合同执行。企业销售订单和采购材料是合同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生产时,按照客户需求,将销售订单具体要求分解成生产任务,最终形成项目管理。
在项目的执行情况中,按照质量规范,发出产品信息要求,跟踪监督产品形成,并最终在生产任务完成。
在整个生产项目管理环节中,通过企业信息化管理,及时反馈,精准生产,可以最大程度的优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成本,并为下一个生产任务的及时交付做好准备。
技术质量管理和实验室管理要求对信息不正常的物料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对处理时间根据检验项目有一定的要求,对超过要求时间未及时处理的提出警告,并要求说明原因。
生产计划管理生产计划的一体化管理,加快物料周转,从而加快工序间的物料周转。上工序产出的表面判定合格的产品,可以在不入下工序的原料库的情况下,通过预排计划,直接进入下工序机组进行生产,缩短生产库存时间,降低生产成本。
生产作业管理要求机组根据生产计划严格执行,对生产过程中要求的相关信息进行完善,完全符合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工艺信息要求,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给出相应的信息反馈,有助于管理人员能及时联系相关人员进行处理,减少物料在生产过程中的滞留时间,影响合同的执行兑现。
2.3 企业信息化优劣分析
企业产销系统信息化基础还比较薄弱,跨越式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从基础环境入手,打好根基,才能做到与企业战略融合共进,并为信息系统的建设铺好路、领好路。
根据企业跨地区的特点,认真从二级企业甚至三级企业的内部网络建设入手,做好设备配备,网络优化等工作,使系统的应用有了一个良好的硬件环境,从而一举完成了企业信息化单点应用模式的进化。
3 工业企业产销系统信息化战略规划保障
3.1 人才保障
现代大中型工业企业,除了拥有技术上的优势,还有较为成熟规范的管理模式、更重要的是大量高精尖的技术人才,这些优势能够促使工业企业拥有强大的信息化战略规划队伍。
3.2 评级考核保障
虽然目前并没有一个完善的信息化水平评价和考核模型,但是在企业内部,应该有意识地对信息化建设前后的一些可比数据进行采集,结合实际做一些评估,并分别从系统本身的实施绩效、业务绩效等方面进行一个综合考评,以进一步激发集团高层和员工对信息化的信心。
对工业企业信息化现状进行分析以及评估,首先要分析大型工业企业当前业务能力,其次要分析工业企业信息化技术能力。业务能力分析就是指要对工业企业管理活动以及业务特征和工业企业各项业务活动运作的模式,探索通过产销系统信息化改进生产问题的方法。
3.3 组织管理保障
在组织管理方面,大型工业企业具有自身的优势,并且在自身的行业里处于领导地位,能够对行业业务规范进行主导,使其可以面向信息化战略规划实施改革。
4 结 语
开展信息化战略规划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实现工业企业战略目标。但是,工业企业信息化的战略规划并不意味着工业企业简单地提升和改进技术手段,工业企业必须用自己的管理和行业特点,整合业务流程和管理规范,与信息化战略全面实施改造相结合,只有做好工业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才能推动健全和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
为了对工业企业实施信息化战略规划,在分析的时候,要明确工业企业发展的需求和发展战略、发展目标。结合工业企业的发展总目标,明确企业自身每一个核心部门实施的工作。在这一基础之上,确定应用信息技术驱动因素,实现企业战略和信息化完美的结合。
参考文献:
[1] 杨利,张俊杰.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决策管理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J].
商业经济研究,2015(7):106-107.
篇6
[关键词] 企业管理;社会进步;信息化;发展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7. 037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7- 0063- 02
1 信息化与社会进步
在近代人类发展进程中,几乎每个世纪都有一个突破性的科技进步,随之便产生工业革命,从而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到了20世纪末,又出现一个新兴的、划时代的高科技革命,使全球的文化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它就是带来信息时代的互联网(Internet)[1]。
国际社会信息化,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全球性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将成为人类进行生产、管理、流通、教育、科研、医疗和娱乐等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主要形态。信息化是21世纪综合国力较量的重要因素,是振兴经济、提高工业竞争力、减少失业率、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有利手段[2]。这场由科学技术革命引起,导致新的产业革命发生的重大变革,正在对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 信息化与企业发展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的“白领”首次超过“蓝领”,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所著的《大趋势》一书将此作为美国社会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标志,并将新的社会称为“信息社会”。
2.1 信息化改变了而且仍在继续改变着企业的外部环境
网络环境和工业经济环境的种种不同特征可以从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个方面来认识,外部环境是指企业组织界限以外的环境因素,包括技术基础、经济形态、经济活动的时空限制、企业与外部联系等,这些因素是企业不可控的。那么,如何面对或适应这些外部环境因素,使企业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和避免劣势,提高经营绩效,就成为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3]。
中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2005年8月启动了“中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状况调查”。该问卷调查历时4个多月,先后接触各类企业2 400余家,从中筛选出有效答卷852份。在对中小型企业的调查问卷中,有11.9%的受访者认为企业信息化非常有效,79.7%认为比较有效,这两类合计达到91.6%。认为收效不大的占8.5%,认为目前没有实效的占1.7%。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企业已经对信息化持积极的肯定态度[4]。
从企业对信息化认同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我国企业对信息化作用的认识已经到了认可并加紧实施的程度。
2.2 信息化有利于企业内部效率与效益的不断提升
图1所示的是著名企业战略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提出的菱形企业管理结构,图中,左上是主要增值环节,左下是辅助增值环节,其共同目标是为企业的利润增值。
图2是企业信息化流程。图1与图2的逻辑结构是相同的,都有上下两大逻辑结构,都与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最终目标相重合,都是按照企业管理格局并在其基础之上,不断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管理效率。
企业发展的两大目标是提高利润和提高效率,不论是提高利润还是提高效率,都需要全面高效整合和有效利用资源,而资源整合的最佳工具就是信息化。这已经是为我国企业信息化实践所证实的事实。
3 结 论
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使用计算机的方式。互联网的出现,又改变了人们使用网络的方式。不论是社会形态还是企业形态,都因互联网的出现而加快了发展的进程,正是因为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导致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国内石油企业应在一个信息化的高层次平台上进行生产运作、展开市场竟争,争取达到与国际大企业相当的经营管理水平并与之抗衡,做好国内生产与销售的优化布局,甚至走出国门,打入国际市场。
主要参考文献
[1]祖远.互联网,正在颠覆时代[J].办公自动化杂志,2008(2):32.
[2]张润朋.信息化社会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J].现代计算机,2001(6):67.
篇7
关键词:建筑企业;业务流程管理;信息化平台
引言
新形势下的建筑企业,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以及国内宏观经济的新常态,都在积极的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的信息技术发展企业,加速转型升级,为企业寻找新的核心竞争力。然而,现有的信息系统难以与企业实际相融合,新兴的信息技术不知如何落地,找不到实现企业一体化管控需求的信息化建设切入点等等,这使得建筑企业在信息化发展的道路上愈来愈迷茫与谨慎,也间接导致建筑行业整体信息化发展的滞后。如何反求诸己,从企业业务流程管理出发,运用信息技术,追根溯源,参透流程管理信息化的本质,将各类信息技术融入自身业务需求之中,成为解决当前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困境的关键。本文以新的视角阐述了业务流程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提出建立与实施建筑企业业务流程管理信息化平台,探讨了通过业务流程管理信息化形成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快速反应机制,以不变应万变的新思路与方法。
1流程管理是建筑企业信息化的本质体现
2016年住建部了《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明确了建筑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形成“社会级”信息化应用。当今信息化与智能化代表着世界发展趋势,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已到了势在必行的发展阶段,需要寻求突破“建筑业+互联网”困局,尽快实施先进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传统建筑业的深度融合[1][2]。新形势下,大型企业集团、中小建筑企业都在满怀信心、轰轰烈烈的进行各式各样的信息化建设,各种打着“一体化管控”、“云计算”、“移动互联”、“大数据分析”等等新技术旗号的信息系统也都摆在建筑企业面前,吸引着建筑企业用户。众多成功案例的同时,也不乏这样的失败教训:盲目上线新的信息技术却不考虑业务管理标准化水平落后而导致束之高阁,或者照搬照套其他公司乃至其他行业的信息系统却与实际业务不相符合而招来怨声载道,或者自行研发却无法按照业务需求持续优化造成半途而废,或者找不到一个统一的信息化平台满足各级业务管理主体各不相同的诉求,或者业务管理系统各自为政造成各种信息孤岛与重复劳动,或者大型企业集团的部门与部门之间、大型企业集团与所属公司之间、所属公司横向之间的工作信息流不能从企业战略的高度进行设计与信息化表征……层出不穷的信息化难题正横亘在建筑企业领导层、管理层面前。究竟应该怎么推进信息化,怎么才算“信息化好”?信息化是手段、是方法,起到的是引领和支撑作用,说到底信息化是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服务的,不能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建筑企业上线各类信息系统的根本是对业务流程的电子化实现。因此,首先出发点应该是体现企业业务管理流程的本质需求、细微需求,只有解决企业业务基础管理难题,才能在扎实的底层信息化基础上发展运用各类先进的信息技术。
2建筑企业业务流程管理需要信息化平台支撑
20世纪90年代,企业界和学术界提出业务流程管理思想,指出其核心不同于进行业务流程再造,是进行业务流程规范化的设计[3]。在企业的实施过程中,业务流程管理还包括流程的分析、定义、相关人力物力等资源的调配,流程的日常管理与评价优化等。当今新形势下的建筑企业业务流程管理涉及企业全部范围的管理体系,大型企业集团总部、所属公司、工程项目部的纵向之间,集团各部门、各所属公司、各工程项目部的横向之间,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通过下达与接收执行指令、请示、报告、通知等完成一系列业务流程。长期以来,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办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安全管理、经营管理等信息系统各自为政,不能做到协调处理;企业内部纵向、横向之间,不能进行有效的电子信息流传递;一些跨部门、跨总部与子分公司之间的业务流程依旧使用手工模式处理,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信息传递效率低下、错误率高;涉及需要配合的业务流程时,往往出现流程与流程之间无法衔接、推诿卸责的现象;尤其是涉及项目部的企业管控层面的业务流程,常常因为上报审批的层级过多而造成把关不严、数据失真的情况。随着建筑企业纵向、横向业务协同、集成、移动要求的提高,建筑企业业务流程管理急需设计实现一个管理及优化复杂业务流程的信息化平台。
3建筑企业业务流程管理信息化平台的设计实现
3.1业务流程的生命周期展现及状态控制
建筑企业业务流程管理信息化平台首要功能是设计实现不同电子业务流程所处的不同状态,也就是电子业务流程的生命周期展现和当前状态展现。其中生命周期展现包括:过去使用并且被新版本迭代替换的电子业务流程,及现在设计上线并且可以使用的电子业务流程两大类。当前状态展现是针对具体的业务流程实现,分为准备处理状态、已经处理状态、处理完结状态3种。对于具体业务流程的状态可以进行实时监控,例如设置触发器,利用移动终端设备的推送提醒、电子邮件、短信等方式提醒具办人及时进行处理,从而控制业务的推进速度。
3.2业务流程的信息传递设计
建筑企业业务流程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实质是设计实现电子信息传递的方式与通道。与手工模式下信息传递方式类似,建筑企业业务流程管理信息化平台的信息传递方式也分为递交与退回两种方式。其中递交可分为一对一的递交方式、一对多的递交方式、多对一的递交、多对多的递交,及这四类递交方式的不同组合;退回可分为一对一的退回方式、一对多的退回方式、多对一的退回、多对多的退回及这四类退回方式的不同组合。
3.3业务流程的人员职责分工设计实现
信息传递方式设计好之后,就需要对建筑企业业务流程管理信息化平台的人员分工进行设计实现,也就是由不同岗位的人按照不同的职责分工去处理对应的信息传递。建筑企业由于人员流动性强、布局分散、组织结构不稳定等特点,决定了电子业务流程人力资源设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平台内应当设计支持按照具体人员选择、具体部门选择、具体组织选择的多种方式,还应当设计实现按照一人兼职不同角色选择、一个岗位多人选择等个性化方式。在信息传递给多个人时,可以设计实现多个人同时处理业务,也可以设计实现多个人按照一定的顺序处理业务等。特别的对于大型企业集团来说,尤其应当设计支持集团层面、所属公司层面、工程项目部层面,跨组织的人员选择。
3.4业务流程之间的协同
建筑企业业务流程管理信息化平台不仅仅是对业务信息的流转进行管理,还对业务与业务之间的配合、协同进行支撑。具体来说,分为业务流程一对一的先后完成、多对一的先后完成、一对多的先后完成、多对多的先后完成4种方式的组合。电子业务流程之间的协同很好地适应了建筑企业对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控的需求,从企业经营管控出发,到工程项目管理、安全管理、财务管理等等,将建筑企业原先分散的信息孤岛进行串联,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4建筑企业业务流程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实施途径
4.1统一标准,提高规范化管理程度
建筑企业业务流程管理信息化平台建立与实施依赖于企业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从业务信息的源头抓起,在平台内部对采集、传输、汇总、融合进行一系列的标准化规定,例如:规定哪些信息按照要求的格式必须按照一定的时间填报,杜绝因为工程项目地域分散、个性化要求高、项目管理人员水平不齐等导致的业务信息格式混乱、信息传递方式随意、信息报送滞后、数据丢失甚至被篡改的现象发生等。建筑企业业务流程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立与实施反过来也会促进建筑企业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的提升,提高企业对自身的管理要求,倒逼企业反省业务过程漏洞与瑕疵,进一步提高自身管理水平。这个双向促进的过程,有利于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加速了业务处理的效率,提高了员工业务责任心及对于信息化促进管理标准化的信心。
4.2顶层设计,进行整体规划和布局
按照自顶向下的方式对建筑企业业务流程管理信息化平台进行设计,找出企业的主营业务流程主线,围绕主线,布局展开相关业务板块之间、业务流程之间的逻辑关联设计,再依次明确相应的电子业务流程,明确牵头业务部门或单位,明确配合的业务部门及单位等。对于条块分割的信息系统及分散的信息孤岛,通过整体规划和布局可以迅速定位,明确企业的生产经营重点,找出关键信息系统,纳入企业业务管理信息化平台中来,实现互联互通。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布局有利于各种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有利于明确交叉业务和焦点业务的责任部门,避免“多头管理、多人负责”互相推诿,防范业务流程风险。
4.3专业人才,引领管理与技术的融合
建筑企业业务流程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立离不开既精通信息技术又精通企业管理的专业人才。很多建筑企业都有软件选型的困惑,也是因为缺少这方面的人才导致的。建筑企业大多熟悉工程管理,对于信息技术比较陌生,一方面对软件商束手无策,另一方面引进的计算机类人才对于企业内部管理不在行,业务应用不能落到实地。复合型的专业人才熟悉建筑企业业务流程管理信息化平台开发的全过程,能够指挥软硬件系统、网络环境维护人员进行建设,能够对数据库及应用程序进行架构设计;这样的人才在业务流程梳理过程中,能够从企业管理需求出发,结合流程功能配置,实现电子化处理;能够迅速熟悉企业的业务板块,进行企业信息化的宏观整体规划,确保企业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专业化人才引领下,对于大型企业集团的“自主研发”,或是中小建筑企业的“拿来主义”,还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平台加开发”,都能释疑解难,顺利实施。
4.4持续优化,适应企业的持续发展
建筑企业业务流程管理信息化平台本身的兼容性、移动性、模块化、界面友好性等特性都应当随着企业功能需求的提升而进行改进;同时,对于实际业务流程的板块化调整发展、责任人员的变更、实施过程中的罅漏也都应当及时进行电子业务流程对应的优化;最后,持续优化还应当考虑对日常业务流程的评估,在运行顺畅的前提下,如何实现最为节省的人力资源成本,如何尽可能地减少冗余和重复的内部控制,如何能够使信息传递的效率提高等等。
5结语
建筑企业业务流程管理信息化平台的设计与实施是从企业的实际业务现状出发,抓住企业业务流程的主要矛盾,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高大上的信息技术回归到企业管理的本质需求、细微需求,利用电子流程平台化技术解决企业业务基础管理难题,固本培元。建筑企业在此基础之上,可以发展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效,进而提升企业整体发展水平,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鲁贵卿.寻求突破,毅然前行———“建筑业+互联网”困局的再思考[J].施工企业管理,2016(12).
[2]曾宗根.关于新形势下建筑业企业信息化问题的思考[J].铁道建筑技术,2017(4).
篇8
在近20多年中,中国的企业在飞速的发展的同时,也深刻的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随着总理正式提出了互联网+的模式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更是深入到中国的每一个企业家的骨子里。可以说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是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但是很不幸的是,很多集团型的企业由于点多面广,组织架构庞大,在信息化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进行整体的战略布局,形成了各种相对独立的信息系统,信息系统之间存在信息孤岛,没有形成有效的信息链。这是目前很多集团型企业所面临的困境之一。造成该困境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这些:(1)企业的领导对信息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其次思路上并不完全成熟。(2)企业内系统建设缺乏整体规划,没有形成有效的规章制度。(3)企业内各个系统独立运行,存在各个信息孤岛。(4)企业内部外部的数据之间无法有效的交互,存在重复输入的现象。(5)系统中的功能有待完善,定制能力较差,难以满足集团的战略变化。(6)企业没有专业的IT团队,难以支撑集团的战略发展。
2集团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集团型企业信息化建设战略规划是非常必要的,首先需要明确集团信息化建设所包含的内容,一般来说可分为IT管理、IT研发、IT运维等。而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就是信息系统的建设,要明确整体的系统的框架,能贯穿企业的业务流、资金流、单证流、结算流。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在信息系统的支撑下能够高效、有序的进行。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形成产品差异、服务差异、以及品牌差异,从而形成企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1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1)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2)实现管理模式转型,打造精细化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3)实现业务、财务、结算、管理等多方面的无缝衔接。(4)利用好信息技术,可以使得企业更扁平化,才能从容应对市场的变化。(5)只有依托于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才能拥抱互联网+。
2.2信息化建设主要涉及的方面
2.2.1信息系统的建设针对企业自身的信息系统的建设,可以通过自主研发或者采购外部的软件产品和服务等方式来开展。系统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的部分。
2.2.2IT管理主要涉及到企业上网行为管理、机房管理、软件采购、硬件采购等。需要执行相关的规章制度,确保IT管理的高效和有序。在实际执行的时候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管理或者外包管理等模式。
2.2.3IT运维日常的桌面维护、软件安装、机房巡检、病毒防治、系统升级等。
3集团型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几种方式
目前主流的几种方式:内部自建模式、外部采购模式、混合模式。一般来说集团型企业的业务、结算、管控等方面都存在很强的个性化要求,不管采用什么模式来实现最终都要充分考虑自身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也要兼顾灵活性,因为需求的变化速度会远远地超过我们的预期。
3.1内部自建模式
内部自建模式主要是指企业拥有自己的IT团队,对于企业所需要的各类信息化系统都由自己的IT团队自主进行需求调研、系统设计、系统研发、系统测试、系统上线、系统升级等工作。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系统个性化程度强,更新、维护、升级改进的响应程度较高;但是也存在弊端,就是成本较大,同时开发周期也较长。
3.2外部采购模式
外部采购模式主要是指企业所需要的信息系统通过采购外部软件产品的模式。接口以及二次开发的需求也同样由软件供应商提供。人员外包、项目外包都属于这类模式的范畴。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系统使用成本相对较低,上线实施周期短;同样也存在弊端,个性化程度不高,更新、维护、升级、改进的响应度不够。
3.3混合模式
混合模式主要是指企业所需要的信息系统部分通过采购外部的软件产品,部分采用自主研发的方式。这种模式既考虑到了系统的个性化,同时又能兼顾系统的灵活性,可以很好的对系统的更新、维护、升级、改进作出响应。
4集团型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具体实施步骤
4.1对现有系统建设的整体规划
由于目前大部分的集团型企业内各个系统已经存在多年,并已经正常运行。建议采取分阶段、分步骤的对现有系统进行整合。整合的同时要对业务、数据、流程等方面进行整体的战略布局。
4.1.1整体规划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考量的原则,全面考虑业务流、信息流、单证流、资金流、结算流的深度融合,要能具备界面整合、数据整合、业务整合等能力。(2)全面集成原则,既要支持逻辑集成,也要支持物理集成。(3)生态圈原则,系统的整合平台不能成为第N+1个系统。(4)规范化原则,规范各个应用系统数据。(5)标准化原则,实现代码标准化,业务模型标准化,数据建模标准化。(6)平台化原则,采用主流的平台技术,确保开放性和可靠性。(7)流程化原则,采用工作流引擎技术,做到可自由的拆分与组装。
4.1.2系统规划的步骤
(1)近期目标。A、对企业主要的核心系统如业务、财务系统进行改进和整合B、建立企业的管理分析平台、数据挖掘系统,实现包括业务、财务等方面的各类分析报表,并对企业的业务财务数据进行有效分析。(2)远期目标。A、根据企业战略发展以及应用实际需要出发,将现有系统以及今后发展可能需要应用到的系统进行规划,并且系统与系统之间,要能够实现数据的有效交互。B、对企业内各类应用系统进行评估,对一些不利与企业集团化发展的系统,考虑是否需要改进或者更换。
4.1.3主流的架构模式
(1)企业服务总线模式。ESB被称为企业服务总线。ESB技术在传统中间件技术与WebService、XML等技术相结合之后的产物。它实现了系统间最底层的连接中枢,是搭建企业系统整体架构的必要部件之一。它颠覆了以前的软件架构体系,和传统中间件产品相比,它的解决方案性价比更优,并且ESB还消除了异构系统之间存在的技术差异,让不同类型的应用服务器之间可以互相协同,在不同的服务之间实现了整合。就功能角度而言,它提供了事件驱动和文档导向的处理模式,可以实现复杂的数据交互,同时它内置了许多标准接口可供用户调用。国内很多ERP厂商都提供此类型的产品,如金蝶的ESB和中创的INFORS产品等。(2)SOA架构模式。SOA(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这是一个基于组件开发的模型,SOA使应用系统中的各项功能模块(定义为服务)用这些服务之间所定义的接口和约定进行关联。接口是用公共的方式进行设计的,接口相对独立于相关的硬件平台、OS和开发语言。这使得建立在异构的系统中的各种服务可以采取一个标准和统一的方式进行耦合。SOA它能依据需求通过网络对软耦合的各种组件或应用实现部署、应用和拼接。Server层作为面向服务的基础,应用程序可直接对其进行引用,从而减少人工操作的依赖。SOA是一种软耦合的服务应用的架构,每个服务之间通过标准的接口进行交互与通信,不需要了解底层的接口开发与通讯机制。SOA可以理解为是B/S架构、XML、WebService等技术的后续的扩展和延伸。与以往相比,采用了SOA构架的系统能更好地适应业务的快速变化。
4.2尽量在现有系统的基础上优化改造再利用
很多集团型企业内各类信息系统繁多,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信息链,从成本效益的角度出发,尽量还是根据战略规划的要求对现有的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在优化改造的过程中需关注以下几点:(1)根据企业的战略发展,对企业IT方面不完善的部分进行优化和升级。(2)参考其他同类型的大型企业的建设思路,博采众长。(3)考虑到业务、资金、结算、管理、风控等方面的深度融合。(4)要考虑到各个系统之间的松耦合、开放性、灵活性。(5)兼顾到作业层、管理层、领导层等各个层面对系统的需求。
4.3网络基础架构的整体规划
由于企业的业务、结算、内部管理等方面对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基础网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且集团内部总部与各子分公司之间的网络环境各不相同,网络建设和宽带情况也各不相同。所以,应该由IT团队牵头从各个分子公司的实际情况出发,统一的进行网络基础架构设计和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对总部、各个子分企业进行优化与改造。同时,各分子公司需要配备IT专员,IT专员可以是专职或者是兼职的人员担任。这样可以更好的保证网络基础架构的运维和管理。4.4提升企业内部的IT力量随着企业的业务不断地扩大,原先的人员配置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现在所面对的各种IT需求,根据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需要提前要培养一支能够满足企业需求的IT团队,这也是实现集团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1)对信息建设的工作内容进行分工,责任落实到人。(2)培养自主研发能力。(3)完善人员配备和后备人才的培养,可以从内部外部挖掘IT人才。(4)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IT技术的相关培训。
4.5建立IT支持平台
随着IT技术的不断更新,企业需求的不断变化,像以前那样企业内所以的IT工作由几个人,或者一个部门来完成,已经变的很难实现。所以我们应该建立一个强大的IT支持平台。这个平台包括(集团信息部、IT供应商的支持)。(1)对于与企业有合作关系的供应商进行评定,选出一批优质量的供应商,做好企业信息平台运行的保障服务。(2)根据具体需要,可采取项目外包、人员外包、技术服务、合作开发等多种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也要尽可能的为企业降低IT成本。
4.6建立企业统一的信息门户
为了将企业所累积下的大量珍贵的信息资源和项目经验传承下来,需要使用一种快速、便利的技术手段进行整合,可为企业内部和外部用户分享和利用,已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之一。什么是企业信息门户EIP?就是说一个应用系统框架,可承载企业内所有的应用,并与信息相整合后形成一个统一的门户平台;一般来说EIP都是基于Web架构的,使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用户可以从一个统一的渠道获取信息。EIP着重于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的采集、访问管理和无缝的对接。这类应用一定会包含数据查询、统计分析等基本模块。结合现在流行的社交工具QQ、微信、微博、在线商城等方式,可以更好地提升企业形象,打造企业的品牌价值,直接与用户终端对接,为打造平台化运营模式提供支撑,打造端到端的营销和服务模式。主要优点包括:(1)即时的企业信息,将重要的资讯和产品信息等第一时间向外界推送。(2)获取用户的反馈信息,建立与终端用户的沟通渠道。(3)为终端用户提供实时、高效的服务通道,与竞争对手的形成差异化服务。(4)宣传企业形象,扩大企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有助于提升品牌价值。(5)形成企业内部员工便利的沟通渠道。(6)帮助企业积累优质信息资源,传承企业文化。
5集团型企业信息华建设的总结
篇9
关键词:电算化;电子商务;信息资源
一、发展电算化会计要解决好与电算化审计之间的关系
电算化会计的推广和应用是对传统会计的一次变革,同时也给传统审计带来巨大冲击。首先,在电算化会计中,证、账、表等会计数据和会计信息都存储在磁性介质上,账务处理虽然还需要会计人员的控制,但处理过程却在计算机系统内完成。特别在网络环境下,会计数据的收集、加工、存储、传输和会计信息的输出基本上是在程序的控制下自动完成的。可见,有形的审计线索大大减少,传统审计已无法考察会计数据和会计信息的安全性、有效性、完整性、准确性;其次,在电算化会计中,由于人机系统工作的特点,传统以账簿体系和会计人员为中心的内部控制已失去作用,代之而起的将是以会计数据处理流程为中心。现行的制度基础审计中的符合性测试必将受到影响,必须重新来研究新环境下的审计风险;最后,由于电算化会计系统本身的脆弱性,如不可预计的环境灾害、计算机硬件或软件的失灵、人为无意的差错和有意的舞弊等,都可能给系统造成无法估计的危害。也无疑给审计工作带来困难,加大了审计风险。总之,电算化会计给企业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给传统审计带来巨大冲击,电算化审计的产生与发展是时代使然。
我国电算化审计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虽然有了十几年的发展,但其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滞后于电算化会计的发展。当前,随着电子商务、网络财务的运作和会计信息化的兴起,虽然有些学者已提出网站审计、电子商务审计、会计信息化审计等观点,作为对电算化审计的创新,仍旧处在理论探讨之中,开展实际工作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在发展电算化会计同时,更要重视对电算化审计的研究,使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特别在网络时代,网络技术的应用给电算化审计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与挑战,网络时代审计的创新远远不应局限于审计对象、审计技术、审计业务上,而应是整个审计理论框架与实务的全方位的创新。网络时代号召审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在互联网连接起来的全球化经济中,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对网络时代的审计创新进行全方位的开拓,以保证与电算化会计的发展同步。
二、电算化会计的发展要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要求
建立在网络技术之上的电子商务广义上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各类电子工具进行的一切商业贸易活动。电子商务以其低成本、高效率等特征吸引着大多数企业,企业纷纷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站或网络服务公司,进行电子广告、电子支付结算、电子银行、网上咨询等,以拓展商贸渠道,增加贸易机会。可以说,电子商务代表着21世纪贸易方式发展的方向。
电子商务活动要能够正常地进行,除了有功能完善的网络技术作基础之外,对企业还必须有下述要求:
业务数据能够自主地进行双向交换。电子商务活动中,业务数据如电子合同、电子订单、产品信息等能够双向自主、自由地进行交换,这就要求企业与企业(BtoB)、企业与客户(BtoC)之间能够互相获取对方的业务数据来达到实现交易电子化的目的。
资金能够通过控制系统自主调度、划拨。电子商务活动中,网上直接支付结算必须能够安全、可靠、顺利地实现,这就要求企业建设自己的电子账簿和电子银行账户,建立和完善网络控制系统,以实现资金的调度、划拨和收付,完成网上交易。
采购、发货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进行确认。电子商务活动中,企业的采购业务或者对外发送货物必须通过网络直接进行,以确认交易的发生、发展和完成情况。这就要求企业建立自己的业务数据认证系统,来实现对会计数据及其他经济信息的确认、计量和记录。
电算化会计就是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从不同的来源和渠道收集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所产生会计数据、会计资料,按照经济法规和会计制度的要求予以存储、加工,并生成会计信息,向企业内外部各方面传递,以帮助信息使用者改进经营管理、加强财务决策和有效控制经济活动。在网络时代,为了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要求,电算化会计在实现其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向着网络财务、会计信息化的总趋势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逐步完善其网络功能,如:建立会计系统中心数据库,增强会计数据的共享性。完善会计数据与互联网络的标准接口技术,实现业务数据的交换;建立与开户银行之间网络的宽带连接,使企业的会计核算系统与银行的账户管理形成影射,推进网上收支结算的安全性、可靠性;建立电算化会计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之间数据交换标准,发挥电算化会计对经济业务监督的适时性、有效性。
三、要站在企业信息化的战略高度来推动电算化会计的发展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因此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计划纲要》中,特别提出了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要求“通过微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推动产业研究开发和设计水平的提高以及工艺技术的变革;通过电子商务特别是企业间电子商务的应用,推动营销、运输和服务方式的变革,降低成本,扩大工业品市场规模;通过促进信息产品与传统产品的融合,以及信息技术在新产品中的应用,增加产品的信息技术附加值。加速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信息化进程。”
当前,推动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的重要步骤。企业信息化是一个概括的称谓,广义地说,是指广泛利用电子信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使生产、管理实现自动化。它的应用主要包括生产过程信息化、管理过程信息化、办公自动化和集成一体化系统。同时,企业信息化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来研究和考虑。因此,为了使企业信息化进行得更有成效,获得效益,我们需要有一套思想和方法来处理这样一个信息系统工程问题,需要有一个战略考虑。
会计是旨在提高企业和各单位活动的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的一个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电算化后则使得会计这一信息系统的功能进一步得到发挥。然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电算化会计已经不起信息化浪潮的冲击,必须将自身这样一个经济信息系统融入信息化浪潮之中。电算化会计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企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发展电算化会计要站在企业信息化的战略高度,从全局和整体的角度对其发展予以规划。当前,这种战略考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目标和准则的确立。首先要明确发展电算化会计的目标、宗旨和服务准则是与企业信息化是一致的,尽管它是在务虚,但必须提高它的威信,以保证它对务实的工作有方向上的指导意义。
技术装备的配置。这主要是指计算机及其网络的硬件和软件系统的配置要从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全局考虑,如网络系统的布局、主机或工作站的选择、网络接点的专用和通用、操作系统与数据库的选择、标准规范的统一性等。
篇10
关键词:电算化;电子商务;信息资源
一、发展电算化会计要解决好与电算化审计之间的关系
电算化会计的推广和应用是对传统会计的一次变革,同时也给传统审计带来巨大冲击。首先,在电算化会计中,证、账、表等会计数据和会计信息都存储在磁性介质上,账务处理虽然还需要会计人员的控制,但处理过程却在计算机系统内完成。特别在网络环境下,会计数据的收集、加工、存储、传输和会计信息的输出基本上是在程序的控制下自动完成的。可见,有形的审计线索大大减少,传统审计已无法考察会计数据和会计信息的安全性、有效性、完整性、准确性;其次,在电算化会计中,由于人机系统工作的特点,传统以账簿体系和会计人员为中心的内部控制已失去作用,代之而起的将是以会计数据处理流程为中心。现行的制度基础审计中的符合性测试必将受到影响,必须重新来研究新环境下的审计风险;最后,由于电算化会计系统本身的脆弱性,如不可预计的环境灾害、计算机硬件或软件的失灵、人为无意的差错和有意的舞弊等,都可能给系统造成无法估计的危害。也无疑给审计工作带来困难,加大了审计风险。总之,电算化会计给企业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给传统审计带来巨大冲击,电算化审计的产生与发展是时代使然。
我国电算化审计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虽然有了十几年的发展,但其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滞后于电算化会计的发展。当前,随着电子商务、网络财务的运作和会计信息化的兴起,虽然有些学者已提出网站审计、电子商务审计、会计信息化审计等观点,作为对电算化审计的创新,仍旧处在理论探讨之中,开展实际工作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在发展电算化会计同时,更要重视对电算化审计的研究,使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特别在网络时代,网络技术的应用给电算化审计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与挑战,网络时代审计的创新远远不应局限于审计对象、审计技术、审计业务上,而应是整个审计理论框架与实务的全方位的创新。网络时代号召审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在互联网连接起来的全球化经济中,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对网络时代的审计创新进行全方位的开拓,以保证与电算化会计的发展同步。
二、电算化会计的发展要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要求
建立在网络技术之上的电子商务广义上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各类电子工具进行的一切商业贸易活动。电子商务以其低成本、高效率等特征吸引着大多数企业,企业纷纷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站或网络服务公司,进行电子广告、电子支付结算、电子银行、网上咨询等,以拓展商贸渠道,增加贸易机会。可以说,电子商务代表着21世纪贸易方式发展的方向。
电子商务活动要能够正常地进行,除了有功能完善的网络技术作基础之外,对企业还必须有下述要求:
业务数据能够自主地进行双向交换。电子商务活动中,业务数据如电子合同、电子订单、产品信息等能够双向自主、自由地进行交换,这就要求企业与企业(BtoB)、企业与客户(BtoC)之间能够互相获取对方的业务数据来达到实现交易电子化的目的。
资金能够通过控制系统自主调度、划拨。电子商务活动中,网上直接支付结算必须能够安全、可靠、顺利地实现,这就要求企业建设自己的电子账簿和电子银行账户,建立和完善网络控制系统,以实现资金的调度、划拨和收付,完成网上交易。
采购、发货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进行确认。电子商务活动中,企业的采购业务或者对外发送货物必须通过网络直接进行,以确认交易的发生、发展和完成情况。这就要求企业建立自己的业务数据认证系统,来实现对会计数据及其他经济信息的确认、计量和记录。
电算化会计就是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从不同的来源和渠道收集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所产生会计数据、会计资料,按照经济法规和会计制度的要求予以存储、加工,并生成会计信息,向企业内外部各方面传递,以帮助信息使用者改进经营管理、加强财务决策和有效控制经济活动。在网络时代,为了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要求,电算化会计在实现其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向着网络财务、会计信息化的总趋势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逐步完善其网络功能,如:建立会计系统中心数据库,增强会计数据的共享性。完善会计数据与互联网络的标准接口技术,实现业务数据的交换;建立与开户银行之间网络的宽带连接,使企业的会计核算系统与银行的账户管理形成影射,推进网上收支结算的安全性、可靠性;建立电算化会计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之间数据交换标准,发挥电算化会计对经济业务监督的适时性、有效性。
三、要站在企业信息化的战略高度来推动电算化会计的发展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因此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计划纲要》中,特别提出了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要求“通过微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推动产业研究开发和设计水平的提高以及工艺技术的变革;通过电子商务特别是企业间电子商务的应用,推动营销、运输和服务方式的变革,降低成本,扩大工业品市场规模;通过促进信息产品与传统产品的融合,以及信息技术在新产品中的应用,增加产品的信息技术附加值。加速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信息化进程。”
当前,推动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的重要步骤。企业信息化是一个概括的称谓,广义地说,是指广泛利用电子信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使生产、管理实现自动化。它的应用主要包括生产过程信息化、管理过程信息化、办公自动化和集成一体化系统。同时,企业信息化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来研究和考虑。因此,为了使企业信息化进行得更有成效,获得效益,我们需要有一套思想和方法来处理这样一个信息系统工程问题,需要有一个战略考虑。
会计是旨在提高企业和各单位活动的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的一个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电算化后则使得会计这一信息系统的功能进一步得到发挥。然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电算化会计已经不起信息化浪潮的冲击,必须将自身这样一个经济信息系统融入信息化浪潮之中。电算化会计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企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发展电算化会计要站在企业信息化的战略高度,从全局和整体的角度对其发展予以规划。当前,这种战略考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目标和准则的确立。首先要明确发展电算化会计的目标、宗旨和服务准则是与企业信息化是一致的,尽管它是在务虚,但必须提高它的威信,以保证它对务实的工作有方向上的指导意义。
技术装备的配置。这主要是指计算机及其网络的硬件和软件系统的配置要从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全局考虑,如网络系统的布局、主机或工作站的选择、网络接点的专用和通用、操作系统与数据库的选择、标准规范的统一性等。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