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校本课程范文
时间:2023-08-17 18:13: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历史校本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农村初中;校本教材;历史;开发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1
一、问题提出
基于课程标准的国家课程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创造性地施教,其为教师教学留下了广阔的发挥空间。当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如发现有些教学内容不适应教师教学和学生发展需要的时候,应主动变更、重组、改造教材。
新课程历史教材是教材编写者按照自己对“课程标准”相关要求的广度、深度的理解,选择适当的内容及组织方式予以反映,因此难以兼顾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农村地区的教育环境和受教育者群体与国家教材针对的地区、对象的差异性,使农村地区物理教师肩负的责任更大,其要求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与学生思维规律。
物理教学校本化是物理教师依据课程标准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物理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会的特点和需要。它是教师在教学时对国家课程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是提高农村地区教学效果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它要求农村地区的历史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受教育环境、当地的经济和教育水平,学校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等教学实际情况对国家课程进行再加工,使之更加符合农村地区学生的实际和需要,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同时,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校本课程开发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校本课程是农村中学为农服务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是体现农村学校办学特色,满足农利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促进农村学生个性发展和提高农村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举措。
二、农村初中物理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方式
(一)物理课程补充式开发
补充式实际上是国家课程的一种补充,国家课程的共性是体现国家总体的教育目的,缺少灵活性和特色性,体现不出地方特色,基本上没有关注到学校和学生的不同。
校本课程的开发正是体现到了这种差异性。农村学校具有的不同的任务和目标,它除了要具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作用,还要实现为三农服务,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并以此为基础构造农村教育体制,在某些贫穷地区,还要实现脱贫致富任务,这些都是单纯国家课程难以实现的。
所以在国家课程的前提上,依据当地的特点,学生的爱好和需求以及本地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发一些补充的课程材料,一方面可以使国家课程的目标能够贯彻落实,另一方面能和学生的实际要求相结合,突出农村教育教学的特色。
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的补充是在国家课程的内容不改变前提下,添加一些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农村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内容,大多数是以补充教材的方式出现。这种方式不仅适合国家课程,更有助于国家课程目标的实现。如辽宁省农村实验中学开发的补充教材,语文课中添加农村的常用字、农村日常应用文;吉林省东丰县猴石中学开发的《农村常用数学》,介绍丈量土地、估算粮食产量和生猪体重计投入产出的计算方法等,均属于补充式的校本课程开发内容。
(二)物理课程改编式开发
改编式是在国家课程原有的框架上,保留其主要部分,但对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改编,增加符合当地学生实际的教学课程。这些课程表现的是国家课程的目标,只是加入了经过教师认真挑选的内容,通过和国家课程的合并,使课程更符合当地学生的学习,更有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这种校本课程开发方法,主要是适应目前教材内容存在城市化倾向,不利于农村学生学习和掌握。如小学低年级在学习应用题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农村中经常接触的、易于接受的实物替代课本中出现的实物来讲解应用题,这样不但便于农村学生学习和掌握,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物理课程拓展式开发
拓展式的校本课程开发是以扩展教学的范围为目标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拓展性材料的目标在掌握正规课程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扩展性的知识。扩展材料围绕学生所学的课程的内容,但比正规课程的知识更深。这种拓展包括正规拓展和个别化拓展。正规化拓展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而个别化拓展是针对个别人的。拓展式的校本课程建立,不仅让学生掌握更全面的知识,更能够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索精神。比方说在地理教学中围绕某地区,同学们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当地的人文特点、气候特点,以及与该地方相关的经济、历史特点,老师可以让学生收集资料,利用不同的方法取得课本上没有的东西,不仅学到了知识还获得了学习的乐趣和技巧。该方法称为拓展式学习。
(四)物理课程独立开发式开发
篇2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一、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义
历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在历史教学中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更好地使用新教材。新的历史教材具有综合性、现代性、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教师要上好这样的课,除了必须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和专业技能外,还必须有大量的配套的教学参考、教具、学具和音像资料等,最好还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社区教育资源。这就迫切呼唤教育部门和一线的教师努力开发好课程资源,尤其是学校和一线的教师要在教学资源和资料的寻找、开发、制作、使用等方面要狠下功夫。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历史教科书仅是一种主要的课程资源。历史教学还应该运用大量教科书之外的课程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等。这些课程资源以其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予了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加之许多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丰富了历史课的内容和情趣,使学生能够在轻松高雅的学习活动中掌握知识。生动的历史课程资源无疑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
3.有利于培养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历史新课程突出了发展性的精神,为师生的教与学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在人教版新教科书中,为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安排有“活动与探究”、“文献资料”专栏、“动脑筋”栏目、“自由阅读”等,这些安排教学旨在“拓宽学生的历史学习视野,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并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动手实践与团结协作的精神。”因此,无论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角度,还是从开发课程资源的角度,都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在参与的过程中,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二、初中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开发主体单一。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是依靠少数专家学者,并没有真正将广大的中学一线教师调动起来。其实,一线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更有实效性,来源于教学实践,应用于教学实践。但多年以来,教师只是课程资源的利用者,而没有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2.课程内容狭隘。历史课程资源的内容往往偏重于历史本身相关知识的开发,忽视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不紧,教材结构单一,难以适应学科知识的新发展,更难以实现历史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渗透与融合。对此,需要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使优秀的历史资源用在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
3.实施场地缺少。绝大多数地方都将教学局限于课堂,使课堂成为利用课程资源最重要的载体,普遍缺少相应的专门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对历史课程资源的研究性学习,更难以通过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科学技术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历史学科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
1.开发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必须明确,教科书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发的校本课程资源有: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学校历史变迁,学校著名历史人物,学校的板报、队会、国旗下的讲话、各种历史知识的竞赛、演讲等;二是校外的历史课程资源,包括烈士纪念馆、纪念碑、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部队、老、老战士、杂志、电影、电视(诸如百家讲坛栏目)等一些广泛的社会资源;三是初中历史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园网上关于历史知识的介绍等。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的历史资源,为初中历史教学服务。
2.开发利用家长课程资源。并不是所有家长都能够帮助自己的子女学习英语、数学等,但对于历史课程家长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某种程度上看,家长就是重要的教育资源。西方各国许多学校普遍建立了“家长教育资源库”,也就是基于这一点,在历史新课程的实施中,家长除了教育自己的孩子外,家长志愿者可以协助学校组织大型的历史教育考察活动,可以邀请有专长的家长参加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可以请他们和教师一起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等。
家长可以成为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监控者。初中历史课程领导的目标的实现,需要健全的教学监控体制。因此“家长热线、家长委员会、家校联系本、家校合作活动日、每周的家长来访日等,都可以成为学校收集家长意见的渠道,通过“反馈收集梳理改进反馈”的循环往复,可以有效形成家校互动的课程改革监控体系,通过反馈,可以有效促进学校改革”。
篇3
>> 中国油气资源的开发的现状及策略 中国油气资源开发的现状及策略 东非:油气争夺的新战场 基于旅游资源开发的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麒麟舞的传承与发展 台湾油气资源开发与供给管理 油气资源开发中的资源耗竭补偿标准 中国企业参与俄罗斯油气资源开发的机遇与挑战 现代钻井技术发展与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趋势研究 世界火成岩油气勘探开发现状与展望 再议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 南海油气资源开发的合作策略探讨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分析 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教学探索 城镇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历史漫画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与策略 初中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商丘古城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浅谈初中历史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历史课程开发乡土资源的实践与探索 历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11-05-15.
[3] Angelo Izama. A centenary of oil exploration in Uganda (1913-2013)[M]. Angelo Opi-Aiya Izama, 2013:2-5.
[4] Peter Purcell.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East Africa: a brief history[EB/OL]. , 2014-12-02.
[6] [肯]A. A. 马兹鲁伊. 非洲通史(第八卷):1935年以后的非洲[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178-184.
[7] Ernest N.T. Rubondo. Uganda’s petroleum upstream sector: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oil and gas policy[R]. Kampala: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Department of Uganda. 2012: 3.
[8] Abdulkadir Abiikar. Somalia: potential frontier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2013[EB/OL].,2011-05-15.
[10] TPDC. Exploration history[EB/OL]. ,2014-12-02.
[13] Abdulkadir Abiikar. Somalia: potential frontier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2013[EB/OL]. .
[25] M.L. Godec. 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的改进对环境的影响[J]. 国外油气地址信息,2006(1):52.
[26] Kim Cloete. Africa’s oil, gas industry feels the heat from lower oil prices[EB/OL]. ,2012-08-10.
[35] Kenya Vision 2030. Lamu port and new transport corridor development to Southern Sudan and Ethiopia[EB/OL]. http://vision2030.go.ke/index.php/pillars/project/macro_enablers/181#, 2014-03-04.
[36] 吴乐B,蒋安全,倪涛. 建设东非交通走廊,搭建中非友好桥梁[N]. 人民日报,2014-5-12(1).
[37] 夏洛特・罗瑞克. 肯尼亚能避免非洲“资源诅咒”吗?[N]. 中国能源报,2012-4-23(9).
[38] See 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 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EB/OL]. http:///cpi2013/results/,2013-12-03.
[39] [美]约翰・伽思维尼恩. 能源战争:非洲石油资源与生存状态大揭秘[M]. 伍铁,唐晓丽,译.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8: 87-88.
[40] 赵贤. 尼日利亚农业现状及中尼农业合作研究[J]. 亚非纵横,2011(2):53.
[41] 殷淼,李凉. “非洲雄鹰”如何才能飞得更高[N]. 人民日报,2014-12-17(22).
[42] 彭薇. 东非:油气争夺的新战场[J]. 能源,2013(7):77-78.
[43] David M. Anderson. The politics of oil in Eastern Africa[J]. Journal of Eastern African Studies. 2011,5(2):398.
[44] Irin. Kenya: oil, hope and fear[EB/OL]. http:///Report/95547/KENYA-Oil-hope-and-fear, 2012-05-29.
[45] 蒋安全,苑基荣. 索马里要石油更要和平[N]. 人民日报,2012-5-25(21).
篇4
根据新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新的教材,比较注重历史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有机联系,知识的综合性明显增强。比如有的“教学活动与建议”要求“搜集古代成语、典故故事、举办成语故事会,或者成语知识比赛”,有的要求“学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等历史歌曲”。类似这样的综合设计比比皆是。新课程每课前引言的文字,也引用了大量的诗歌或者其他内容。总之,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有利于培养他们从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与能力。
二、新课程更加倡导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
发展学生个性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所谓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就是一种主动的学习,即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这方面,新课程做了许多探索。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地探索与研究。为此,新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充满个性的探究活动。学生需要从多方面搜集资料,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还要把搜集的资料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筛选与编辑。整个过程提倡个人创造与群体协作相结合的精神,尤其是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以充分的发挥。为了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和探索。
首先,课堂教学由重结论的灌输转变为重过程的体验。“轻过程重结论”是传统课堂教学中十分突出的问题。所谓重结论,就是教师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省略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死记所谓的“标准答案”。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过程与方法上,放在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历史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对历史现象进行质疑、判断、比较,进而分析、概括、综合,让学生由一个丰富的思维过程,通过各种观点的碰撞、比较,进而形成自己的结论、可以说,历史学习就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的过程。历史学习如果只强调灌输现成的结论,要求死记硬背教材中的知识和观点,那么,又怎能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呢?
其次,由课堂教学转述教学内容转变为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从新课改的精神来看,历史教师除了贯彻课程标准以外,还有机会参与到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而且,随着教材选用权的下放,即使专家编写的教材,教师也有评价和选择的权力。这样,历史教师要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就要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以支撑历史教学。历史老师开发的各种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等,还可以通过图书馆、博物馆、上网等其他渠道获得。
再次,由默默耕耘的独行者转变为与同行交流的合作者。历史教学的内容非常丰富,古今中外,上下几千年。在这种情形下,如果历史老师还是抱残守缺,极少与同行切磋,显然是不适应当前形势的。新教材结合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充分注意发挥材料的论证作用,增加了大量的阅读材料,还有很多的讨论、探究课题,由运用许多直观形象的图片资料,创设了丰富的历史情境。对此,单凭教师个人的力量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因此,面对新课程,初中历史老师不能束手无策,需要群策群力,在备课活动中,相互讨论,共同分享资料与灵感,相互观摩教学,这是最可行的办法。
篇5
一、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课程研究,强化教书育人,立德树人。
坚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理念。在加强学校德育课程与教学研究方面,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突出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要求,实施课程与教育的整合研究。
1.抓好德育课题研究。以在省教育厅立项的“五项德育”专题(东门小学、窑湾小学、当阳桥小学、胡场小学、干溪中小学、烟集中小学、半月镇中学、当阳二高八所学校)和在宜昌教科院立项的廉洁文化课题研究(北门小学、泉州希望小学、官垱小学、双莲小学、慈化小学、坝陵中学、慈化中学、实验中学、双莲中学、当阳一中十所学校)为抓手,开展德育课题研究,力争在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书香校园建设、网络道德教育、生命教育、德育实践指导等方面取得进展。最近,初中生物还向宜昌申报了德育渗透课题,这是我市首次提出类似课题,希望扎实研究,取得实效。
2.加强时事政治教育。中小学各年级每周在升旗时间安排一次时事教育;每月在品德与生活(社会)、思想品德课内安排一课时,进行重大时事教育;每月在班会时间安排一次时事形势报告会。这些工作都要进入备课本或班务、校务日志。
3.做好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教研室分学段组织好,评选准选手。9月-10月15日学校初赛(城区六校:包括机关幼儿园、特殊学校的初赛要求在9月底前完成),10月15-30日市级决赛,11月宜昌赛。教研室各学段要加强学校初赛的指导:小学组9月重点指导城区;10月中上旬指导镇处中心学校;初中、高中组9月底-10月上旬在各校指导;指导中注意发现典型,提取、积累好的素材,做好市级决赛的一切准备。市级决赛的具体时间地点等相关事宜由各个学段另行通知。(详见《当教办》【__】49号文件)
4.开展中小学法制教育案例的征集与评选。案例要求叙述完整,情节、过程清晰,人物以化名代称。特别好的案例可以不受字数限制。案例以近两年发生的为宜,要有时代特征,与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要求相关(详见网上教育部《中小学法制教育刚要》)。由德育领导牵头,品德教师、班主任等共同完成。报送要求:1.纸质、电子各交一份。通过平台于10月10日前送传,小学送传于张光富,初中送传于王世奉;2.小学以学校为单位,1-6年级各送传1-2份;初中以学校为单位7至9年级各送传1-2份;3.每份案例字数1500字左右(特别好的案例可不受字数限制),A4纸打印。评奖方式:教研室组织专家评选一、二、三等奖。一等奖10%、二等奖20%、三等奖30%。颁发证书,特别好的案例推荐上送参评。
二、进一步打造“高效课堂”。
1.有针对性地开展对课程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深化“以学定教,自主合作”区域性高效课堂特色创建。指导各学校各学科成立实质性的小组合作学习组织,积极探索具有本校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
2.认真实施《当阳市中小学学科课堂教学低效表现及改进策略》,彻底消除低效课堂,努力提高每一堂课的效率。
3.积极准备参加宜昌教科院组织开展的小学高效课堂展评活动,我市宜昌市高效课堂先进单位(包括北门小学)要提前做好准备。
三、构建常态的教研合作与交流机制。
1.探索区域教研联动及校际教研交流机制运行新模式。我市区域教研运行模式是:小学以中心学校为单位成立语、数、外、品等学科中心教研组;初中分东、西、北三个片区成立三个区域教研组;高中以学科为单位成立市域学科中心教研组。
2.做实做好“蹲点联校”活动。通过考察研究,确定一批校长有思想、教师有能力、发展有潜力的教科研基地学校。市教研室各学段要以基地学校为平台,抓住课程改革中的共性问题开展研究;市教研室各学科在联系点上要以课题的形式进行专题攻关,引领示范。通过多种举措助推学校整体发展,形成特色,逐步发挥基地学校的区域辐射引领作用。
四、以“教学质量提高工程”为重点,开展“聚焦课堂--教研指导校校行”活动。
1.以教学质量监控为抓手,加强集体视导。一学期各学段视导的学校不少于三分之一,编况 通报两期以上,对视导中发现的三个方面的问题(普遍存在的问题、不该出现的问题、出现的严重问题)要定期整改并反馈。
2.加强对薄弱学科、薄弱学校的视导。各学段、各学科在常规教研活动和教学视导工作中,向薄弱学科、薄弱学校倾斜,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在小学阶段,语、数、外教育局调考,目前基本上都在重视这三科。体、音、美教育局加强了更专业化的人员配备,这三科要以基础教育阶段为重点,加强研究,加强指导,做到三个“决不允许”:决不允许课时挪用、决不允许课堂上放任自流、决不允许没有校本研究(当然也包括品德、科学等学科)。学校有没有生气?学生有没有灵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三个学科搞得好不好。中间还有一些学科如品德、科学等,不大不小,可有可无,最不被重视、最容易被遗忘。怎样加强这些学科的质量管理?教育局领导正在酝酿新的策略。
3.深入研究《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通知》精神,切实扭转单纯以考试分数进行评价的倾向。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绿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坚持以发展性评价为基础,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端评价相结合,保障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4.加强考试管理,严肃考风考纪。
五、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工作。
1.做好宜昌市三个重点课题所有结题准备工作,随时迎接宜昌市结题验收。发展性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三个重点课题,目前已有两个课题做好了所有准备,年底能完成结题工作。
2.完善课题备案制度。凡不在本市教科规划办立项的课题(下包括校本、院本课题,上包括宜昌以上正规部门立项的)都要在本办备案。上学期,我们借宜昌教科院统计课题之机,把全市从__年1月至__年5月1日各级各类学校所有在研课题进行了统计,从这次统计的情况看,无论是从数量、质量,还是水平、级别等方面,都较往年有较大进步。全市共有43所学校承担了148项不同级别的课题研究,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52项、地市级26项、县市级49项、校级(含院级)16项。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是校与校、镇处与镇处、学科与学科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失衡现象。有的学校不说市级省级就是校级课题就没有一个(已经结题正在申报下一轮课题的除外),这很难让人相信他们会在真教学;二是从这次报送统计表一次性通过率来看,有的学校三番五次才通过。不是错报就是漏报,更有甚者,有的连自己学校有哪些课题?是什么时候哪级部门立项?是哪些老师在研究?等等这些问题竟然一问三不知!这很难让人相信他们会真研究。
这次是我市首次较大规模的统计全市的在研课题情况,凡是上了统计表的都作为备了案。今后对学校、老师这个时间段课题研究情况的考察,将会以本次的统计结果为主要依据。
3.实时清理课题。07年12月30日前所有立项课题至今没有结题的,统一作为自然淘汰,注销立项资格。09年1月1日前立项的课题已到结题时间尚未结题的,若在今年9月30日以前没有递交书面课题结题申请报告的,将通报批评,并撤销其立项资格。现在,还有学校或老师在等上面来人结题验收,过去“要你做”阶段可以这样,现在人家都“我要做”了,你还在等,等到的可能只是通报批评了。这方面的工作请大家广泛宣传,使承担有课题研究任务的学校和老师都明白这些要求。宣传不到位是我们的问题,宣传到位了他们不照办是他们的问题。我们问心无愧!坚决反对、鄙视课题研究上的弄虚作假。
4.做好第二届教育科研成果评选的宣传、推荐、申报。时限:__年1月-__年12月;范围:全市教育类单位、学校,教育局机关各科室,包括私立幼儿园等等;成果类型:所有理论性成果、实践性成果、经验型成果、制度性成果,都可以申报参评。过去,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宣传不够,学校和老师的认识程度和重视强度不够,造成有好多有价值的成果没能申报,影响了我市向省、宜昌申报参评的成绩。类似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科研成果评选,是教育类成果评选的最高级别。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已进行到第六届,宜昌教育局已进行到第四届,我市教育局现在是第二届。我市教育局组织的教育科研成果评选结果,将作为向宜昌、省、国家教育部推荐报送参评的重要依据。(详见当阳市教育局《关于开展第二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奖励活动的通知》当教普【__】10号文件)
这方面的工作,详见当阳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当阳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当教办【20__】42号文件)。
5.学会论文和案例的评选。湖北省教育学会第26次学术论文和__度“课堂特色案例”(教学设计)评选。10月20日前完成。有需要的请联系。电话:3251200
六、进一步推进高中课改。
七、加强内部管理。
有计划地开展系列学术研讨活动,探索教研员深入课堂研究教学的多种方式和途径,组织以“教研方式的有效性”为主题的教研论坛活动。建立健全常规管理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加强工作考评,务求管理工作科学、有效,提高教研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丰富精神文明的内涵,促进高品质教研文化的形成。
附:
1.__年秋季小学月工作安排;
2.__年秋季初中月工作安排。
附件一:
__年秋季小学月工作安排
九月:
1.各学科制定计划;
2.品德、数学学科中心 组长会;
3.品德二、四年级上册新教材培训;
4.美术课题研讨会(草埠湖中心小学、河溶镇中、当阳二高);
5.宜昌市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优活动;
6.小学班主任专业技能大赛校级初赛;
7.宜昌“品德教学目标引领下的深度教学”课题实验学校申报;
8.集体视导。
十月:
1.教育厅立项的五项德育专题课题研讨会;
2.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竞赛;
3.省“经典诵读”课题实验研究中期评估;
4.参加省信息技术优质课观摩活动;
5.参加在武汉举行的全国小学数学优质课竞赛;
6.参加全省小学数学青研中心会议;
7.小学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比武;
8.筹备宜昌市小学音乐优质课竞赛;
9.省级体育课题(半月镇中、当阳二高、当阳一中)中期评估;
10.小学班主任专业技能大赛中心学校预赛、市级决赛;
11.集体视导。
十一月:
1.派员参加武汉全国首届品德学科优质课一等奖展示观摩会;
2.廉政文化课题研究调研;
3.语文优质课竞赛;
4.宜昌市小学科学课题工作会;
5.省级英语任务型语言教学课题实验学校接受结题;
6.参加宜昌市小学音乐优质课竞赛;
7.集体视导。
十二月:
1.宜昌市小学数学课题研讨会;
2.书法教学专项检查;
3.宜昌市美术片区课题研讨会;
4.修改各学科单元评估题;
5.期末命题;
6.集体视导。
__年元月:
1.年度“四优”评选;
2.期末考试;
3.期末总结。
附件二:
__年秋季初中月工作安排
九月:
召开初中教科研员会;
召开各学科教研组长会;
“任务型语言测试与初中英语教学相关性研究”实验课题结题;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上教材培训;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培训;
中小学法制教育案例征集与评选;
当阳市初中物理学科带头人示范课;
省信息技术案例评选
《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的热点问题研究课题》实验教师小结第一期实验工作;
《九年级化学实验设计与创新研究》课题第三期实验工作总结;
参与湖北省“新课标下中学生物德育渗透的策略与评价”实验研究的学校完成开题工作;
宜昌市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优活动;
全市美术课题研讨会;
“综合利用地方资源高标准开发校本课程”课题立项;
集体视导。
十月: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优质课竞赛;
组织“初中汉字教学研究”课题实验教师外出观摩学习;
初中数学“新课程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第一次研讨会;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研究”课题研讨;
组织教师参加省信息技术优质课竞赛观摩活动;
分析化、生两科__年中会考考试质量,总结工作的经验教训;
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实验设计与创新研究》课题接受湖北省验收;
开展“找准问题和困难,提升本校教学质量”为主题的化生区域教研工作;
化生两科举行本年度两项展示与评比工作:①“修订教材特点分析与操作方法创新”;②“学科教学质量过程监控与评价”方法;
筹备宜昌市音乐优质课竞赛;
初中历史、地理高效课堂创建工作研讨会;
宜昌市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完善课程体系,推动校本课程开发与运用”课题研讨会;
省级体育课题(半月镇中、当阳二高、当阳一中)中期评估;
视导“社区德育模式研究与实验” 课题实验学校;
视导“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化问题研究”课题实验学校;
视导“校园廉政文化建设”课题实验学校;
集体视导。
十一月:
初中数学教师高效课堂优秀课评选;
初中学生数学小论文、数学学习小报评选;
组织教师参加“湖北省初中语文优质课竞赛”观摩活动;
“传统文化与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课题过程性视导;
初中英语新教材教学研究课;
组织物理教师赴荆州观摩省物理优质课竞赛;
初中物理高效课堂优质课竞赛;
参加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质课竞赛;
组织化、生学科带头人及部分骨干教师送课示范与帮代互动促进活动;
召开初中生物“新课标下中学生物德育渗透的策略与评价”课题研讨会;
组织全市初中学校派出教师代表赴宜昌参加初中历史、地理高效课堂创建工作总结、研讨会,并高质量完成上交经验材料到宜昌教科院;
参加宜昌市音乐优质课竞赛;
召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化问题研究”课题实验研讨会;
组织教师参加宜昌市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总结与反思暨学科评价研讨会;
政治小报评选;
集体视导。
十二月: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研究”课题实验研讨会
化学学科完成“我为提升中考命题质量一个建议”征文工作;
拟发应用化学修订教材(上、下册)与生物七年级修订教材(上、下册)、八年级(上册)应用体会与建议经验集;
宜昌市片区(枝江、当阳、远安)开展美术课题专题会;
淯溪镇校本课程开发督导会;
“初中汉字教学研究”课题迎接宜昌市教科规划办验收;
优秀教科研员、优秀教导室主任、优秀教研组长、优秀教学论文评选;
集体视导。
__年1月:
篇6
关键词:历史教育;公民教育;人格教育;自主学习
Abstract: The current ongoing reform of history curriculum must be a longlasting job.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remained to be solved, while we are making some remarkable progress. Using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and also the achievements of other countries, our national reform on history course should make it clear “What is the intention of history education?” .Therefore, breakthroughs should be made in the three respects of future history course, which are the function of history course (citizen education), nature of history course (personality education), learning style of history course (autonomous learning).
Keywords: history education; citizen education; personality education; autonomous learning
一、课程改革实践的启示
(一)引言
自1998年开始,笔者在教师培训的场合都谈了关于“历史教育改革的实质是什么”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就不知道历史教育改革究竟是在“改”什么。单纯的知识减量,解决不了知识结构问题;盲目地选择学习主题或改变学习方法,同样解决不了学生“厌史”的问题;利用无专业支持的变换教学或学习方式的办法,更是解决不了学校历史教育的价值问题。
无论从历史学科的角度,还是从历史学科教育的角度,教师普遍认为,我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出版的历史教科书水准是最高的。因为它符合历史学科教学论的科学性、思想性、系统性和具体性要求。后来的历史教科书在版本上由小变大;在体例上由章节体而“课题体”,有套红、有大小字,还有提要,但是学科教育的主体架构没有太大的变化。如今新版教科书在形式上的变化更大。我们看到,凡是教育学和心理学中说得通的教学道理几乎都被揉了进去。在主观上学科教育理念在“求新”,在形式上教科书也的确活泼了许多。但是,学生并没有让思想进入历史课,教师则反而产生了更多的困惑。虽然在实验区出现了学生“喜欢历史课”、教师“爱教历史课”的现象,但对这些现象的分析仍需要采取慎重的态度,即要等待看其持续的成效。如果是“一切为了学生”,那就要真正看学生因此在哪些方面获益,又在哪些方面得到了发展。[1]
(二)调查与分析
这里将笔者在课程改革前夕所做的“关于学生和教师的历史教育观念”的调查与分析结果梳理如下。[2]
1.学生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看法。(1)历史就是时间、地点、人名和事实的代名词;(2)学习历史要死记硬背,所以历史课是一门令人生厌的课程;(3)历史课上学习的东西往往不切实际,距离现实生活太远,而且不能有自己的看法;(4)历史就是教科书上写的东西,既不是故事,也不是史实;(5)我们的历史观点经常是被强迫接受的。
2.教师有代表性的几个看法。(1)历史是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学科;(2)历史是用资料说话的学科;(3)历史是讲技能、培养能力的学科;(4)学生在学习历史课之前,几乎一无所知;(5)历史观必须依靠灌输或塑造,才能保证它的正确性。
显然,在学生与教师对历史教育(含历史教学)的看法中,存在着一定的认识差异。但无论这些差异是出自对教育主体者的模糊认识,还是出自对学科教育本质的抽象认识,皆在实践中影响着历史教育的现实作用,皆反映着历史学科教育理论的苍白。那么,针对这些问题怎样还历史教育的本义,或换个角度说,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追求历史教育的本义呢?
首先,就学生的认识而言,应从以下四方面看待。
第一,历史是涉及社会多样性的人类发展写照,我们可以借助历史从各种角度描述、记录个人、群体乃至全球人类的经历。事实是历史存在(历史信息)的根本。时间、地点、人物构成事实的支架。在历史学习中,我们承认事实的意义和价值。因为历史事实密切联系着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其中孕育着丰富的文明发展信息、人的力量和美德。所以,历史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
第二,历史是帮助人们记忆和认同人类文化遗产的学科。如果所有以往的知识都被彻底排除掉的话,任何个人、群体,还是社会都不能生存。历史尤其是群体或社会的记忆。如果失去记忆,个体将很难去理解和同情别人,很难找准自己的位置,很难做出明智的决定,因为他们失去了作为个体所应有的对自己特性的感觉。因此,历史不是死记硬背的学科,更不是只具有政治功能的学科。历史是人们学会思考和行动,提升人们的教养,特别是关怀人们的身心自由的学科。
第三,在人文学科中,历史是最实际且实用的学科之一。因为它讲事实、讲实证,更因为它是一门理解人类行为的学科。所以,学习历史有助于理解现实,有助于思考,有助于发展批判思维,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历史教科书应该像我们使用的其他知识类书籍一样,它是一个信息的源泉,相似或不同的信息在别的书中也能够找到。合格的历史教科书应该提供大量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领会学科的学习方法,它是社会调查、学问探究的源泉,是创造性思维的刺激文本。我们应该把教科书作为一种学习手段,而不是学习的目的,它还应该是开辟学习新途径的工具。
综上所述,历史教学具有开放的、民主的性格。它是一门学会思考的学科,是养成现代公民素质、素养的学科,而非驯养或教化的学科。因此,观点的“种植”靠的是自觉、主动的学习,而不是灌输。灌输的最大危害就是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权利。
其次,就教师的认识而言主要应包括以下五方面。
第一,历史重在调查当时、当地人类事物的过程。它探究古今比较、今古比较的可能性和局限性。尽管历史学的学问追求是掌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但对规律的认识不是“奉送真理”式的灌输。对一个合格的公民而言,他们必须透彻地了解社会现实,故历史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他们必须具备判断事物的能力,故历史教育应当让学生掌握思考的优越性;他们必须具备应变能力,故历史教育应当允许学生能够对突发事件做出评估。从学科教育的特色说,历史教育使学生能够获得足够的应付社会变化的知识与能力;它使学生在一个理性调查的框架内,评估有关历史的相互有出入的版本;通过历史调查,能够使学生通过比较自己的生活和不同时间、地点、环境中的人们的生活,了解人类历史的差异性。以上都是历史教育在发展学生的选择能力、适应能力和思辨能力,形成完善的人格方面,最突出的学科性格。总之,历史教育是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人类社会的学科。不恰当地拔高历史教学的功能,结果必然是适得其反。
第二,过去的教师“以教科书为中心”进行教学活动,于是许多教师试图涉及教科书的每个方面;现在的教师“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活动,结果不仅是教科书,连同学生经验的方方面面教师都要照顾到,因此,在教学中同样处理了重要的和不重要的东西。如果把过去的做法归咎于“教科书中心主义”,那么,现在还这样做,而且冠以“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就让人费解了。说到底,除了没有真正理解教学主体的意义外,还犯了忽略学科的专业背景和学科教学论价值的毛病。历史教育只应该强调那些需要深入的主题。作为学校的历史教育,必须把“不重要的历史”和“重要的历史”,“事实的历史”和“文本的历史”区别开来。而且必须将学生带入历史探究的境界中,让他们知道重要的历史学家是怎样集中精力于必须搞清楚的课题,这些课题有何种意义。历史教育不能包括所有的东西,它永远都是有选择性的。教师必须在课堂上选择与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国家需要最适宜的那一部分内容进行教学,其中还应该尽可能地教给一些选择的技巧。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掌握教学策略比熟悉教学方法的意义更重要。
第三,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凸显在方法论方面,甚至可以说,从历史学习中获得的方法论,是所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方法论的基础。历史学习无疑要进行各种技能训练,掌握各种研究方法,藉此以对人类社会历史有更深刻的认识。技能有助于提高判断能力和批判能力,有助于学生学会理解别人是如何解决复杂问题的。历史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成为对自己的思考过程和别人的思考过程皆能够有所把握的思考者。
第四,毋庸置疑,每个人从一出生就会思考。抱怨学生不知道任何思考的教师,其实是指学生没有按照他的方法去思考。学生什么都不知道,所以要把自己知道的全部知识尽可能地教给他们,这是相当落伍的思想。因为每个学生都代表着人类社会的一部分,他们在进学校之前,已经是个社会人,所以他们的社会化不都是在学校完成的。有学者讲:“学生是真实世界的信息源泉”,甚至是很丰富的社会信息源泉,我们的教学必须注意到这一点,否则你在学生的眼里,可能就是幼稚可笑的。
第五,历史是一门每个公民都应该享有的普及教育。它提供给学生历史的感觉:对历史的前后关系、继承与传统的正确评价能力,对变化过程的理解能力,培养对现实文化的看法。从本质上说,“历史不仅是有趣的,它还能够培养一种理解当今世界价值观和制度的能力。历史研究对于培养见多识广且积极主动的公民来说是必需的。通过由历史探究中培养出来的洞察力的理解力,学生将会利用它们主动地思考自己的权利、责任,以及在公民社会中应该做出何种贡献。”总之,历史提供了一个参考框架,学生可以利用它深刻地认识自我和人类,能够利用它形成对于当今国内、国际事件有见地的看法。而这一切都与灌输无关,“灌输有理”的看法,事实上只会削弱学生的历史求知欲,使人们曲解历史学习的功能。
二、从学科课程标准把握学科课程概念
课程标准是对学生理应形成的学科知识、技能和态度及其相应的教学内容、学业水平的规定。据此,课程标准通行的写作方法不只是呈现教学标准的本体内容,还应辅以导论或前言、课程理念与原理、教学建议与案例、学习评价,以及形式多样的附录。它具有内容丰富、指导性强和强烈的学科理论性和专业性的特点。研究某一学科的课程标准的目的就是要把握该学科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发展水平。
引申说,了解一国的历史教育,从课程标准(类似的还包括“课程指引”“课程纲要”“课程框架”“学习指导要领”“教学大纲”等)入手,既能够清楚该国家对学科教育的基本规定,又能够把握其在学科教育方面反映出的国家课程管理模式和政治意志。
一般而言,历史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反映在五个方面:第一,体现国家意志;第二,强调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知识内容体系;第三,清楚地表述学科基本的、共同的成就标准;第四,对学习成就水平的规定,既要求具体而又明确,又要求具有层次性和开放性;第五,课程标准是判断学科教育研究水准的依据。[3]
综观当前各国的历史课程标准,基本上都由此阐发学科的课程概念──理念与性质,并据此精选和组织学习内容。为什么说,从一国的学科课程标准就可以把握它的学科课程概念呢?因为课程标准不仅是课程的内容学习标准,它还围绕课程理念设计出整体的课程实施思路和评价标准,这就使学生应该形成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有了明确的行为规定。举例说明如下。
1.导言部分主要说明课程标准出台(或修订)的背景与学科教育方针。内容包括国家的学科教育目标,以及其在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及公民教育方面的重要意义;课程标准的制订原则;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及内容说明;对地方教育部门及教师提出有效执行课程标准的建议。
2.课程标准的主体内容,即内容学习标准或水平。在这一部分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有按照年级划分的,有按照学段划分的,有按照水平等级划分的。就内容标准的呈现方式看,主要有两种:对内容标准本体的描述;在内容标准本体描述后,加案例说明。所谓的“标准描述”,特点有四:使用行为动词;每条标准分有层次;整合必要的知识、技能与态度要素;内容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
在内容标准中忌讳这样的表述:了解某时代的社会生活;组织看一场电影;全班以小组形式开展工作;全班讨论一份行动计划。因为如此的表述,没有能够清楚地表明期望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而只是说明让学生做什么,所以这还不是“课程标准”,因为它缺少“怎样做”和“做了怎样”的实质性内容。另外,把内容标准表述成“知识点和内容须知”的样式,也不是“课程标准”。如,内容标准:讲述××史实,认识××,简述××史实。讲述××事迹,体会××精神;知道××,理解××意义。这只是展示了学习内容条目,与传统的教学大纲没有什么区别。如果非要说出区别的话,那就是将原来的“内容要点”用行为动词加以表述罢了。从根本上说,它起的是“内容须知”的作用。这样说的理由是它丢掉了课程标准在此部分最重要的四条原则:建立在学科领域知识原理上的基础性与开放性原则;建立在学科教育理论上的选择性和层次性原则。这是我们在研究历史课程标准时,最应该重视的东西。
3.对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的具体建议,其中往往包括组织教学活动的原则与方法,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依据。教学建议也好,评价建议也罢,在课程标准中,都是指导性的,而非指令性的。因此,教师据此可以把握基本的学习指导原则,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范例。当然有些国家的课程标准也有相对硬性的规定,比如,英国和澳大利亚,在学业成绩水平上的规定就比较高。
4.附录部分,主要收录标准中出现的关键词,并对其进行定义和解释。一般地说,西方国家的课程标准特别重视这一部分,对关键词的解释虽然简单,但词语涉猎广泛。我国香港地区的课程标准则选词精细、解释周详。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研究有两个意义:表明学科理念与性质通过怎样的知识概念发挥作用;词语的选择与概念解释本身所反映的学科特质。
总之,课程标准应该能够体现一个国家历史教育的政策与发展方向,反映学科教育的学术研究水平,尤其应该体现一个国家在学校历史教育方面的基本性格。
三、从当前的历史课程标准看我国学校历史教育的进步与不足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已分别于2001年和2003年出版,两个标准都由前言(含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含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四个部分组成,与国外同类的课程标准相比,在形式上大致相仿。
(一)进步与不足
应该看到,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导下,此次历史课程改革的整体理念是进步的,由《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转变,在操作层面的进步也是有目共睹的。概括地说,最令人鼓舞的变化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课程标准以学科理念为先,以学科目标为中心,强调转变历史教育的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广大的历史教师基本上认同改革的新观念;第二,以课程标准为龙头,以新教科书为蓝本的实验活动,推动了历史教学改革进一步发展;第三,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观念的改革指导思想,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
不过,在我们的改革取得进步的同时,期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抽象与多歧的概念所产生的困惑,盲目的乐观主义与琐碎的教育理念交织出的无所适从的感觉,也一同摆在了教师的面前。在实验区,一些教师呼吁应该针对课程标准检讨我们工作中的不足,以便在课程标准修订期间对它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从最新的历史学科教育发展前沿着眼,从国际比较的角度做研究,并围绕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精神,笔者认为,新的历史课程标准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仍有待改进。
1.对历史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课程功能表述模糊。虽然在标准中这部分没有独立成章,但我们理应在前言、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中找得到明确的答案。遗憾的是,那里只有“现象式”的陈述,我们并不能明了其中的核心概念是什么。而且,初中课程标准在这方面的表述主要围绕“六个转变”做文章,高中课程标准则主要是陈述高中历史课程的任务和特点,二者缺乏的恰恰是学科教育功能所具有的独特性和普遍意义。2.对历史课程性质的表述,同样流于对教学对象和任务的认识。其表述的内容不仅在以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法专著中被反复使用,而且所列之条目到底围绕什么而言,读者最终也找不到答案。3.此次课程改革的中心任务无疑是转变历史学习方式。虽然在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部分写得较为突出,但因为在课程性质、理念和目标这类实质部分没有说得明白,总让人感觉那是两张皮。也恰是这两张皮的过错,致使课程标准没有一个整体骨架。仅从设计思路看,如果不计教育学理论合理性在内的话,则以当代的历史学科教育理论审视,那还不能算是研究的结果。总而言之,这两个课程标准都没有让我们完整地体味到现代历史教育的时代精神与价值追求。
(二)几个需要厘清的观念
现代历史教育的时代精神与价值追求体现在哪里呢?换句话说,作为国家的历史课程标准应当明确哪些观念呢?
1.于课程功能而言,凸显公民教育的宗旨。学校的历史教育在培养公民素质方面究竟起什么作用,各国的历史课程标准都有明确的说明。它是一个国家历史教育的基本指向,体现国民主体的价值趋向。其中有丰富人性、发展人格,培养有文化、有社会责任感、自信的公民等共同的准则,也有与国格和民族文化传统密切联系的个性化表述。比如,现代历史教育中必须渗透的诸如全球意识、国际意识、多元意识、社会问题意识、环境保护意识、整体意识、责任意识等,以及理解各意识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课程观念。站在不同的立场,其运用于公民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就会不同,特别是在这些意识通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反映在对一定的材料或事实对象进行解释的过程中,是否有明确的公民教育理念与价值判断指导,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是大不一样的。我们能不能自信自己的历史教育,能不能自信自己的信仰,能不能自信自己的发展,都于我们的公民教育观念有直接关系。所以作为国家意志体现的历史课程标准,理应从时代性和学科性两个方面明确我们的公民教育观。
2.于课程性质而言,凸显人格教育的宗旨。对历史这门人文课程的性质表述,不应该只是陈述其课程存在的表象,而应该渗透其课程存在的本质。否则我们就不能真正区别历史教学大纲指导下的历史教学与历史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历史教学,“以知识为本位”的历史教学与“以学生为本位”的历史教学,“20世纪的历史教学”与“21世纪的历史教学”。因为从现在的表述内容看,实在不知道今天的历史课程改在哪里。笔者反复提倡树立历史教育的人格本位,就是要变“知识形态的历史课程”为“生命形态的历史课程”,即通过课程改革演化为“有血肉的历史教育”“充满人性的历史教育”“有生活气息且富于思考的历史教育”。因此,我们需要准确定位不同学段的历史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需要在全人类教育和终身教育理论指导下,建构和精选历史教育的新体系和学习内容整合的方法;需要从生活视角和民众视角改造传统历史教育的学究脾气与贵族脾气,让学生真正去认识大众的历史,理解有生活、有文化的生动历史;需要借助社会科学课程的“做课程”概念激活“做历史”的基因,让历史可以说话,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以利于活跃人的精神、智慧与创造力。据此,“生命形态的历史课程”才赋予“过程与方法”以特别的意义,也能够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改革目标落到实处。
3.于课程的学习方式而言,凸显自主学习的宗旨。以上述两点为基点改变历史学习方式,当着力三点:多样的学习方法与学习视角,特别是以探究学习、感受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等学习方式为代表,开发多元智能且适应学习化社会的人才培养要求,因为这类学习方式可以通过社会体验和参与,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社会性、个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公民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并有助于历史教育回归本体价值所追求的目标;强调课程的开放性和民主性原则,并把它作为历史课程健全发展的前提,有针对性地培养公民的自我价值判断和社会批判能力;突出时代性以使历史课程改革符合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文化和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需要,符合国情,并赋予历史教育强烈的使命感。符合时代、符合国情,不是一句空话,既不能做太超前的“大动作”,更不能太迁就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教育应该走在社会发展的前面,教育工作者应该走在学生的前面。过去的历史学习,主要是为了未来(假设的成分大)的生活需要,修身的需要和政治生活的需要。现代应该提倡既要为了明天,更要为了今天;既要满足自我修养和政治生活的需要,更要满足社会生活和休闲生活的需要。
我们希望找到回归学校历史教育本义的途径。首先是用“发展”的观念代替“塑造”的观念,其次是要特别强调历史学科教育于合格公民养成方面的作用,将这两条做到了,历史教育的民主大门也就打开了,知识性的历史课程就会向生命性的历史课程转变了。
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是教师。而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让教师主宰课程,即教师不仅要是专业课程的实施者,还要是专业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教师的经验仍然重要,但不再是复述书本知识经验,而是建立在学科教育理论和专业学识基础上因思想而获得的经验。为此,教师要会走学术的路子,成为学者型的教师。
教师做学问、搞研究,不是奢望,而是现实。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学问和研究,创新教育更需要学问和研究。指导学生的发展需要学问和研究,促进教师的自身成长也需要学问和研究。没有学问,无从指导学生和提升自我;没有研究,无从产生自主的认识。
历史教育或说历史教育课程是一门系统的学问,需要做深入而广泛的研究。
王仲任说:“人有知学,则有力矣。”怎样在“知学”的基础上成就自我成长的力量呢?开阔视野、脚踏实地做实事求是的研究无疑是最为快捷且有效的办法。我们从国际历史教育发展的趋势看到:
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愈加重要;
历史课程的现代性借助人文社会科学宽厚的知识域已经实际地作用于公民的成长与发展;
历史课程的教育性在理解能力统帅下的历史思维能力已经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历史课程力图在确立公正的国家观念、民族观念、国际观念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
总之,追求历史教育的本义,一是为学生开创历史教育的新局面,二是让学生从历史课程中学到乐趣、学到技能、学到智慧、学到自信。
[1] 这是一个十分严肃的、有关课程改革成败的问题。为什么这样说呢?其一,教育改革或课程改革不一定都能够成功。决定改革成功与失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正确的理念与科学的程序,也仅是成功的基础。其二,千万不能过分自信初期的成功,越是大动作的改革越是如此。因为反差越大的改革,人们掺进的情感因素就会越多,越是依靠某种“决定”力量推动的改革,人为的因素影响也会越大。其三,学生的“喜欢”与教师的“喜欢”仍需要科学分析,而且必须建立在学校教育“本位”上思考问题──学校教育的作用与功能。其四,学生是否获得发展,在哪些方面获得发展,需要一定的时间证明,需要社会实践的检验。
[2] 1997年笔者进行了《21世纪我国基础课程改革走向分析》的课题研究,“关于学生与教师的历史教育观念”的调查即其中一个项目,共在北京、山东、河北、南京抽样调查了1 040名学生和37名教师。但无论怎样说,有一个事实是,在很多人看来历史学科教育还不是一个严谨的研究领域,所以也不把它当成学问来做。比如,动辄就可以打碎一个历史学科教育体系(把革新的对象都视为传统),宣称建立了一个新体系,至于依据是否站得住,既没有扎实的理论论证,也没有充分的实验证明。如果仅是用形而上学说话,单纯从课程结构上看,或许因为总体的课程设计发生变化而产生学科门类甚或学科知识选择的不同,但用科学的、学术的眼光看,这决不意味着就生成了一个学科新体系!事实上,在十多年的教育改革中,“历史学科教学论”始终少个主心骨,才让学校的历史教育越来越缺少学科的科学性,越来越淡化学科的学术性。与此相映照,历史学科的教育理论至今仍然外强中空。究其原因,最为重要的是,我们的研究没有在学科的专业性上下功夫,在学科研究中也缺少“做学问”的科学态度,欲追寻历史教育的本义,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首先就要知道“为什么而做”,“怎样做才合理”,回答这两个问题的前提,就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展开“做”的行动。
- 上一篇: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 下一篇:企业信息化布局